同课异构心得体会--化学组

2024-07-30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化学组(精选13篇)

1.同课异构心得体会--化学组 篇一

化学同课异构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体会

高一化学组

郭亚红

2014年4月4日,在市教研室的组织下,我们前往庆阳一中参加由庆阳市教育局承办的“聚焦课堂——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我和几位化学老师聆听了两位不同风格的化学教师主讲的同一课题——《化学能与热能》及课后专家的点评,受益匪浅。

同课异构就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什么样的课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课标要求的?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我们听课者的心理需求。从两位老师课堂上可以看出,虽然他们课堂结构有着很大的差异,但他们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的要求,体现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

我们判断一节课是否是一节好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怎么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是重中之重。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节好课就是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是看课堂中是否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否依据课程标准施教,是否体现了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两位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范式。在课堂上,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学习。课堂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具体在课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时间度和创新度都有所差异。自由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进度及对结果的评价多大程度上由自己决定;能动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时间度就是看学生有没有自学时间,自学时间有多少;创新度就是看这节课中学生是否有所创新。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位年轻老师的课,他和组内同仁共同商议,组织选举实践活动,绘声绘色,让学生真正体验了民主选举,紧紧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形成本课的一个亮点。第二位教师的课,构思上,是传统教学与现代新课程理念的巧妙结合,他以声情并茂的课堂点拨,彰显了青年教师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前也强调学生做预习学案,学习效果显著,很好地运用了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也有简单的模拟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是学习是一种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他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活动,很好地达到了学习目标,值得学习。

通过这两节示范课以及专家的点评,引出一些我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思考:

1、教师如何变演员为导演。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教师如何变单一为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与学生要交流、对话、沟通,要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想说就说,说心里话;想做就做,做的最好,教师帮助引导,师生合作,相互促进。

3、教师如何变牵引为放手。教学中,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教师要学会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爱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不替学生说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并为不同的学生创设自我表现和成功的机会,提供施展才华和张扬个性的舞台和空间,使学生获得充分自由地发展。

基于以上的思考,在新课程实施中我有一些感想:

1、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

2、在课程上授课要有所取舍,科学处理教材,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解决和掌握的问题要放手,不再要求逐字逐句地讲,科学安排好课堂教学时间,保证在规定的学时内进行有效教学。

3、对学科课程标准要准确解读和把握,其中的知识点既不讲的太深太难,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

4、在教学中要注意提出新问题,再现新情景,贴近新生活,关注新科技和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不能脱离现实的发展。

5、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新教材图文并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不能回避这些现成的课程资源,要合理使用、充分利用。

6、新课程教学实施一定要注意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是基本目标,每位学生对每个模块“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要求都要实现,这既是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也是高考的要求。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情感态度的培养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7、新课程重建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我们传统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式还要继承下来,有效的教学理论如夯实知识基础的要求不能变。

2.同课异构心得体会--化学组 篇二

———萧伯纳

2011年12月20日上午, 庆阳市新课程高中英语“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在庆阳一中举行, 我很荣幸能获得这次听课、学习的机会。来自庆阳一中的史丽萍老师和庆阳二中的杨娜老师分别做了一节内容相同的高中英语课——— (人教版必修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她们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处理课堂事件的能力、教学环节的设计和使用、课堂效果的高效, 都体现出她们深厚的教学功底。

两节课后,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校长王洋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让我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使我找到了今后学习的方向。

一、娴熟的课堂鼓励性评价语言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我们不仅仅在教会学生除母语外的第二语言, 我们也在用我们的课堂表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丹麦教育家叶斯伯逊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小孩子学习本族语言学得那么好呢?原因很多, 其中一种评价方式就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会受到关注和鼓励。”因此, 我认为教师应该转变角色, 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用鼓励性的语言, 创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乐于学, 这样不仅学习了知识, 也培养了情感。这两位老师都善于用赞扬、鼓励性的评价语言, 如“very good”“wonderful”“excellent”“clever”“good job”“well done”。

二、小组合作学习是大动脉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同时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样, 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 不再“居高临下”, 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学生也动了起来。但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才具有有效性?我认为只有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 选准合作学习的时机, 明确合作学习的步骤, 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 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这两节课当中, 两位教师较多地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这样不仅烘托了课堂气氛, 而且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 并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 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三、对教材要深入挖掘

新课标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教材。教师不仅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基本经验对众多教材、教参进行选择、整合, 而且可以根据所教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取舍、补充和调整教材, 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素材, 对于教育主题不那么明显的教材, 教师要善于联想, 通过文本再构, 设计人物或情节有机体现教育主题。在教学中, 史老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提出:“If you were a biologist, what will you do now?”“What do you think of bird protection?”这些问题让学生不仅学到文本表面的知识, 而且深入思考教师提出的文本外的问题。

3.英语组同课异构总结 篇三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本周我们英语组按照教研活动计划展开活动,于2012年10月12日早晨进行了九年级英语“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活动。上课的两位老师分别为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张老师和年青教师贾老师。

当天上午第三节和第四节,张老师和贾老师上的是冀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lesson23 Push that Product.两位老师都运用了多媒体、图片、录音等。这两节英语课都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景和充分利用英语教学本身的真实情景进行教学,风格各异。诸如,张老师基本功扎实,课上的轻松活泼。贾老师创设的情景可谓别出心裁,师生互动效果好。

两位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流畅自然,恰如其分,充分展示了高效课堂的自然本色,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及教学设计让人叹服。特别是张老师运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导入本课的知识学习。这是我们作为一位英语老师应当注意的,我们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发展情意和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态度、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既受到德育教育,又能培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两节英语课都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景和充分利用英语教学本身的真实情景进行教学,风格各异。下午我们全组成员和负责我组教学管理的张校长一起在会议室就这次“同课异构”进行了评课活动,两位老师就自己在上午的课进行了说课,他们都分别对自己的课进行了 解说,接下来是每位组内成员就他们的课进行评说。每位老师的点评都很到位。不仅让两位老师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给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指出一点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以下为具体总结: 两位教师的共同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两位教师的导入设计了不同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张老师以how to push a product?为话题带领学生进入了本课的主题,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有了粗浅的接触进入新内容的学习。贾老师以实物push-pin为道具,与学生交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恰到好处。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两位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不同的课件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展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新知识的训练,形象而直观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突出了英语教学以听、说、读、写为主的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快速地记忆所学内容,并进行多方位的练习。

三、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内容

两位教师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达到了英语教学口语化的目的。从熟悉的生活用品,以日常生活用语为主,从生活需要出发,使英语知识生活化,口语化。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培养了学生说英语的意识,用英语的能力。

四、英语基础知识扎实,能熟练地运用英语组织课堂。两位老师语音语调正确,英语词语丰富、语言流畅。教态自然,和蔼可亲,表情丰富,仪态整洁、轻松、愉快、稳重。有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遇惊不乱,应变能力强,富有教学艺术性。善于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语言情景。板书设计整洁美观,主题突出,形式多样,设计合理。

不足之处:

1、贾老师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有些前松后紧,课前热身环节有些浪费时间,导致基础知识的操练时间不充裕。

2、张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力度还不够,在本节课尽可能多的运用表情、肢体语言来奖励学生。

3、两位老师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细节,比如:活动之前没有讲清楚活动形式与联系要求,致使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

总之,我们的英语教学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学过程中注意细节的处理和发音的准确性,评价机制要公平竞争,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确定教学目标时以实际运用为出发点,在学中用,用中学。

4.三年级数学组同课异构小结 篇四

为增强校本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集体备课效益,有效构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促进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本期我们三年级数学组按学校要求,认真进行了《秒的认识》的同课异构教学。这次同课异构教学,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追求异曲同工的境界。为了上好这两节课,我组教师反复钻研教材,认真设计好两种教学方案并实施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

按照数学教研组安排的三年级数学同课异构教学时间和我们的教学进度,我组确定了教学内容为《秒的认识》。我们多次坐在一起仔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大家认为,学生在学这部分知识前,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已对1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具有一定感性体验,知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学生有了这些基础,就可以迁移到秒的认识上来。在仔细研读教材以后,我们提出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二.认真设计教学预案,实施课堂教学

为了上好本次同课异构课,我组教师紧紧围绕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研究教法、学法,确定教学的异同点。在如何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分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上下功夫。做好实施教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星期二下午认真实施了课堂教学。课后教研会上,数学组的同仁们积极踊跃地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既肯定了两节课的成功之处,同时也提出了积极的改进建议。使我组教师受益匪浅。听课的老师们认为:两节课的相同之处是:

1、教学目标相同。

2、教学方法基本相同。都是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再通过课件动态演示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1分=60秒。

3、都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两节课同中有异,切入点侧重点不同。不同之处是:

1、引入新课不同,在课堂教学中,羊老师从“神七”发射倒计时的情境引入课题。结合值得我们国人骄傲的“神七”发射情境,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将数学新知识巧妙地引入。黄老师先复习看时刻,再通过课本的单元主题图“新年联欢晚会”现场的新年钟声倒计时引入新课。

2、引导学生观察时针、秒针的关系的方法不同。一位老师放手让学生观察,另一位老师指导细一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观察。

3、练习设计不同。一位老师注重分层练习,另一位老师注重基础练习。两节课异中有同,两节课都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及时总结,深刻反思

在为期两周的同课异构课教学活动结束后,我组教师及时总结,有了的深刻反思。同课异构让我们都得到了进步,都从别人的课堂中学到了自己所没有的东西。都有了一种如果再来上,我会怎么上的共识。反思这两节课,成功之处是:

1、两位老师都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比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思考,主动体验。

3、都采用了合作学习,独立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与人合作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大的提高。

4、在教学中都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观察、比较、探索、小结中学会了新知。

5.同课异构心得体会--化学组 篇五

-----------数学组听评课总结

五营中学数学组 魏堆付

为了进一步推进教研教改,打造高效课堂,向课堂要质量,切实改变教风,学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能上新台阶。根据县教研室的安排,在主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秦安县东片七所初中学校在五营中学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在本次活动中,东片七校共有四位数学教师进行了上课,上课内容为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的解集》。上完课后在陇城中学校长薛国芳的主持下进行了比较型评课,比较各自的优缺点,评课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每位参评教师都能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听一节课可以学到哪些优点,对于不足之处,也能全盘拖出,作为今后提高的目标,可以说讨论气氛浓厚,到达了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目的。并且在听课记录上对四位教师进行了量化打分,做到了客观公正。具体说来,本次活动有以下特点:

一、围绕新课改这一主题,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我们把“打造高效课堂,向40分钟要效率”,作为本次听评课活动的主题。四位数学教师在上课前都做到精心准备,努力上好这节课,听课时聚精会神,评课时热情诚恳,积极参与评好这节课。大家在彼此的交流中,都感到收获很大,尤其是来参加听评课的几位年轻教师,感受更为深刻,通过这次活动的确长了见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以前真是个门外汉,在这次活动中真是收获不小,懂得了如何上课?尤其是五营中学老教师焦长来所上的一节课,真让人可惊可叹!在这位长者身上不仅学到了上课的艺术,更学到了教学严谨、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教学精神。” 二、四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有了新变化。

四位教师都把这次活动当做一次机遇,想在课堂上一展自己的风采,也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可嘉。每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充分体现出了教法与学法的转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探索实践的能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吃透了教材,目标明确,教难点突出,展示的目标都很具体,富有可操作性,对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一点焦长来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做出了好榜样。“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层次分明,都有问题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是本次活动的亮点。

三、存在的问题

1、个别教师创新意识不强,观念有些陈旧,不敢大胆放手学生,发挥学生的集体讨论意识,教法单一,学生互动少,激发学生兴趣不够,课堂缺少生气,造成教与学两张皮,教学效果不好。

2、个别教师太依赖于多媒体,缺少板书,且普通话也有待于提高;多媒体课件内容太繁太多,多数与课本内容脱节。

四、需努力改进的方面 评课主持者陇城中学薛国芳校长一针见血的指出: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1、四位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有待加强,课堂角色要转变,做到走下讲台,参与进去,合作起来,做学生的引导者,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2、塑造自己的内在形象,要有气质,上课才能富有激情,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之火。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起来。

3、教师做到备学生,备教法上下功夫,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因材施教才能上好每一节课,光靠备好教材是不够的。

4、备课要扎实,千万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要深挖教材,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要感大胆取舍,对于板书,更不可忽视,备课时必须要设计好,要能突出板书的提纲性和书写的时间性。

5、导入新课要精彩,要有吸引力。它是激发学生课堂兴趣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在设计上要生活化,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

6、问题、练习题的设计要能突破重难点,对学生消化知识要有帮助,小组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环节的过渡上语言要精练。

2017-4-6

数学教研组听课评课活动总结(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6.同课异构心得体会--化学组 篇六

1“同课异构”的基本建构

在“同课异构”校本教研实践中, 我们采用递进式的建构策略, 即“理解教材—独立设计—学段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异质引导”七个步骤, 其中, 独立设计与课堂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 总结提升是意义建构的价值所在, 异质发展是教师个性教学的内涵与诉求。其基本流程与操作如图1所示。

2“同课异构”的学科实践

下面以本校徐老师与陈老师执教的、由朱清时主编的“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 (七年级第二册) ”第二章第六节《摩擦力的利与弊》一课为例, 阐述“同课异构”教学的基本流程与具体操作。

(1) 理解教材。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前提工作。不同的教师对教材与课标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分析。但大多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最终会趋向统一。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 (1) 摩擦力的存在, 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3) 典型的科学探究方法。在与老教材的横向比较:新教材忽视概念的教学却强调科学探究, 强调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思想与能力, 渗透STS思想……

(2) 独立设计。独立设计的路径是个体设计—集体教案—个体教案 (修改与完善) 。即使采用集体教案, 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具有一定的个性教学风格和特点。强调独立设计, 并不是说要否认集体教案。这是因为, 集体教案的不同老师在教学设计中, 大多数环节都是根据课标要求和集体共案进行适度修改的, 在三维目标上、教学重、难点上基本趋同。但在局部上也存在着差异 (见表1) 。

(3) 学段说课。说课环节可以放在课前, 也可以置于课后。放在课前, 主要是让教师群体对教师的“教案设计”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 便于教师个案的完善或引起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某些环节或不足方面。置于课后则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诊断、整改与提升。在教学前徐老师和陈老师分别在年级 (学段) 备课组进行了说课。

(4) 课堂实践与比较创新。课堂实践是验证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教学过程的可行性、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主要采用切片比较的方法, 复原教学过程, 重温教学环节, 剖析教学细节, 解析教学要素。目的在于总结经验, 提升教学水平。当然, 切片要符合课堂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一般规律。为了更精炼地说明问题, 应把课堂实践与比较创新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

教学片断一:静止的物体间也存在摩擦。

两位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也有摩擦力, 都创设了筷子提米的情境。徐老师教学过程如下。

(实验引领) 徐老师手里拿着一个杯子, 杯子里放着一些米。“中间放了什么?”徐老师问。“筷子!”学生大声齐答。“看一下, 我用筷子能不能把米提起来 (同时做实验) ?看到了什么现象?”“筷子……”学生的声音较弱。“为什么筷子能把米提起来?”徐老师继续问道。课堂上一片沉默, 稍缓后有两个同学举起了手……

而陈老师则在实验前, 创设同样情景, 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能把大米提起来吗?当学生的情绪和探究动机被激发起来时, 再做实验。最后问:为什么老师能把大米提起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学生学习状态积极。

反思1:创设情境在启发学生思维, 调动参与积极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但同一实验情境, 处理方式不一样, 效果截然不同。其实徐老师的情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是因为创设情境的过程比较平直。当然更多的技巧需要在实践中形成并加以总结。只要我们做有心人, 平时注意研究别人的成功设计, 积累典型的教学案例, 备课时精心设计, 经过一定阶段后, 就一定会产生熟能生巧的体验。

教学片断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

徐老师在学生做出相关猜想后, 以“先探究摩擦大小与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的关系, 其余的因素留到课后去探究”为由, 仅仅探究了教材的两个猜想:摩擦大小与粗糙程度有关;摩擦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而陈老师在学生做出相关猜想后, 先运用理论或实例否定了运动物体的速度和方向, 然后利用现有器材探究了压力、面积、粗糙程度三个猜想。

反思2: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 面对学生的猜想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间的矛盾, 教师如何处理是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仅仅围绕正确猜想展开的教学, 显然不是探究式教学的宗旨;所有猜想都要探究也不现实。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猜想, 象陈老师那样通过学生已有理论、经验、事实缩小猜想的范围, 但对学生容易搞错或者与已有经验相矛盾的猜想必须给以验证。

教学片断三: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徐老师利用摩擦概念教学的巩固, 让学生例举大量生活中的摩擦事例, 并以此为范本, 让学生进一步分析上述事例中摩擦的利弊, 以及在这些事例中是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的。然后总结增大摩擦减小摩擦的方法, 再巩固应用。

而陈老师则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然后出示实验方案: (将直尺用手压在桌面上, 尺的一端露出桌沿。用另一只手拉动直尺, 可以发现, 手对尺的压力越大, 越难将尺抽出……) 并问:“增大有益摩擦可采取哪些方法?”学生回答各异。对此, 陈老师总结指出:“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1) 增大压力; (2) 使物体接触面变粗糙。”接着陈老师继续问道:“通过增大压力的方法来增大摩擦力, 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老师点评。

反思3:教学中是让学生去被动验证还是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呢?选择的结果无疑是变验证为探索,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层层深入.让学生不但知道要如何做, 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达到自然形成知识与能力的目的。

课后, 备课组和参加听课的教师对徐老师与陈老师的课进行了评议, 认为:

两位老师都对《摩擦力的利和弊》作了精心设计, 教学设计紧扣三维目标, 并分设不同环节对子目标进行设置与安排;在教学上二位教师都积极采用生活化教学, 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场景, 初步建构起双主体教学范式, 基本养成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 比较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三维目标。

徐老师能够在教学设计的框架上合理组织教学, 并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在问题设计与探究活动中, 组织较合理。另外, 还把兴趣与探究延伸到课外, 引领学生进行小课题《假设没有摩擦力》的设计与猜想, 从多角度去追求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值得借鉴。但问题是对小结往往由教师来概述, 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教学环节的过渡预设性过强, 束缚了教学生成, 对部分同学缺乏关注和信心鼓励。

陈老师成功的实现了三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科学有序, 循序渐进、层层剖析、环环相扣, 教学在几个高潮中实现了情感与思维的跌宕。教学在“引入新课——摩擦力” (摩擦力的利与弊) 、科学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探究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巩固提高等所预设的环节中紧张有序地开展着, 并还组织了压力大小与摩擦力大小关系的探究体验活动, 是一堂成功的体验式探究教学展示课。

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还缺乏激励性的评价, 对教学生难点的拓展与巩固还有待于提高等问题。

(5) 总结提升。该阶段主要通过授课人、学科组或相关专家以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方式, 对“同课异构”进行综合反思与诊断、整改与提升;并根据“同课异构”的科研特征, 对不同教师的“特质”与“同质”进行分析, 关注教师的“共性发展”, 但更关注教师的“个性发扬”, 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借鉴、学习、提升的平台。其操作过程一般通过“自我剖析→小组诊断→专家指导→整改提升”四个环节进行。

(1) 自我剖析。即在听取听课教师评课议课后, 执教者对比另一执教者的教学, 进一步自我解剖的过程。徐老师认为:自己对教学作了精心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设计而展开, 从课首到课尾始终贯彻学生的体验感悟、实验验证等结合学生心理要求、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 初步实现了教学目标, 学生对摩擦力的“利”和“弊”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认知水平得到提升。但是, 对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和梯度, 对教学生成缺乏必要的拓展。

陈老师则认为:自己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 (如学生实验、问题探究、小课题学习) 等方式, 符合学生为本的教学要求;课堂上师生互动性强, 学生能积极参与, 兴趣得到激发, 因而, 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对过程与方法能进行优化与整合, 对困难学生能适度引导, 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观。但对静止的物体间也存在摩擦这一教学难点没有充分利用筷子提米这个案例进行突破, 只作了浅层化处理。

(2) 小组诊断。即年段备课组针对第一阶段的教学开展阶段小结。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科备课组长或相关学科的教研员负责进行。根据徐老师的课堂教学, 备课组长做了如下诊断。

本节课徐老师侧重“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和分析论证”环节, 同时, 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这是教学亮点。但在本课教学中, 教学过于拘谨, 教学过程不够流畅,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本人缺乏“特质”要素造成。另外, 预设与生成也是这节课要注意的地方, 总体来看, 预设过强, 没有很好给学生以留白, 即对课堂有效反馈做的还不够, 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探究不完整。

(3) 专家指导。是由学科教学专家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评点, 肯定成绩, 查找不足, 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由于学科专家的指导具有相对的权威性, 其对教学完善往往指点迷津的作用。本次活动的指导专家、浙江省物理特级教师赵力红对陈老师课堂教学评述如下。

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新课程“从生活到科学, 从科学到社会”的理念, 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了身边的摩擦等各种课程资源, 课堂中教师注重在现生活实例, 通过大量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的观察和体验, 来了解摩擦力的存在, 分析它的特点。例如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通过“推动木块运动”和“手掌下抽尺”两个动手实验, 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筷子提米”实验中, 教师继续采取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想, 在诸多方面体现了探究教学的要素。

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还缺乏激励性的评价, 有些环节的收放值得思考;局部的细节问题处理略显粗糙, 还需要教师的精细化酝酿和精品意识。

(4) 整改提升。该过程可以由团队予以集体整改, 也可以由教师进行自我建构, 在实践中, 大多数教师能够自觉地进行教学修正, 从而帮助自己经验的内化与强化, 促进教师的个性成长。根据教学实践, 对两位老师的课提出改进措施 (建议) , 供其在下一节课教学时参考。

3“同课异构”的若干思考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以“理解教材—独立设计—学段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异质引导”七个步骤为基本流程的“同课异构”, 其主要思路如下。

以同一主题为核心, 即同一教学内容。只有确定这一主题, 才能保证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进行比较式的研讨。

以行动研究为基础, 立足于教学实际, 把自己遇到的教学问题转化为教学研究的“小课题”, 基于“教学问题”进行研究, 基于“有效教学”进行教学设计, 不断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育教学水平。

以微格分析为手段, 一方面利用现代视听设备作为课堂记录手段, 真实而准确地记录了学的全过程, 帮助教师直接从记录中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 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另一方面, 其他教师注意在课堂中就某一主题进行观课议课, 帮助上课教师从指导教师和同伴那里得到信息, 更为全面的看到本人上课的过程。面对其他教师的建议, 授课教师有选择性地借鉴, 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促进授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以比较研究为方法。同课异构要充分应用比较研究法, 明确比较的主题, 关注同课之中的异构在何处, 各种异构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又有什么不同, 取得了什么效果, 存在着什么问题……这样, 才能拿到一手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 得出科学的结论。

以同伴互助为桥梁, 力求教师个人与团队之间进行广泛的对话和合作, 营造同课异构中同伴互助的专业合作与精神共享;在同伴互助中将个人的才智与团队的集体智慧紧密地结合起来, 形成个人成长与团队进步相辅相成的学习共同体, 从而既促进教师个体在专业能力、知识、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又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在同课异构中不断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尝试探究, 最终解决所有问题, 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智慧在不断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地提高。

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由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的人本教研, 其目的不在于评出孰优孰劣, 而是引导教师不要“唯教材、唯教参”, 应将精力用在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 使每位热忠于教改实验的老师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思路, 以换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

二是由以灌输为主的指导性教研转向以互动探究为主的反思性教研。在“同课异构”研究过程中, 教研员或相关组员不再以“专家”、“领导”身份出现, 而是同广大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同上一节课, 钻研教学, 相互切磋, 有利于调动们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三是由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同课异构”教研方式正是基于帮助教师理解新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形成个性风格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解决教师教学中实际问题, 打开教师思路, 真正实现“同伴互助”。“同课异构”有个体独立的创设, 又有集体合作的智慧, 有利于个体和团队的结合, 有利于传承和创新的结合, 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 “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进而形成新的思想与风格。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薛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 2002 (11) :24-26.

[3]李永生.国内外校本教研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综述[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3, (6) :5 8-6 0.

[4]肖振安, 肖春彦.新课程校本教研的新诠释[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4) :15-17.

[5]周建平.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1 (8) :11-13.

7.同课异构心得 篇七

罗岗小学 董占云

听了代青丽老师和马莉老师的有声有色的作文课,收获颇多。

一、目标明确,激发表达愿望。

两位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制定本次作文课的教学目标。一开课两位老师都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了孩子们表达的强烈欲望。然后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识图,他们的思维好像开闸的大坝滔滔不绝。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习作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两位老师正是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用恰当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心灵,给学生提供有话可说,有感可发的舞台。

二、用赞美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课堂中间,马莉老师一直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不断发言,激发了学生习作的愿望,点燃了学生习作的热情。在佳作欣赏过程中,不仅欣赏佳作,而且就是普通的作文,教师也从里边找到优秀的片段,优美的句子,好词语来欣赏。在老师眼里每篇作文都有可取之处,每个层次的学生都通过老师的的赞赏而受到激励,享受习作的快乐。

三、在欣赏的过程中还注意“赏中有评”。

马莉老师善于用富有启迪性、商讨性、趣味性的语言点拨,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在欣赏过程中,设计了大家评的环节,使欣赏没有流于形式,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对比教学,指导方法简洁有效。

代靑丽老师的习作教学抓住了本单元习作的课文,让学生自己发现《可爱的小白兔》的习作特点,然后从课文中发现自己该习得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写作方法,领悟到写作时该抓住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写。这样从课文中来,又运用到习作中去,使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让课文的价值最大化。又教授学生怎么写开头和结尾。

8.“同课异构”听课心得体会 篇八

2012年11月15日,在领导的带领下,我很荣幸地参加了陵水中学组织的如何运用导学案教学的同课异构活动。本次参加初中数学组同课异构活动的是九年级的两位老师,分别来自天津中学的马敬秀老师和陵水中学的杨文海老师。通过听两位老师的课,对自己的启发和帮助很大,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自主化、艺术化。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老师讲的是华东版九年级的“《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虽然两位老师都运用导学案教学,并且导学案的设计都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学习目标、情景引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达标、小姐反馈。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各有春秋,以致使我从中学到了许多。

教师良好的素质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两位老师基本功扎实,能够运用导学案和多媒体课件的操作相结合,合理的把大容量的知识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在教与学中轻松解决。主要体现在利用导学案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在教学中能够利用新旧知识的结合,拓展知识面。

在这两节课中通过运用导学案,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中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两节课授课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9.“同课异构”给我的“精彩” 篇九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 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 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 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 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 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 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 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集体评议讨论时, 我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 我们的思想发生了碰撞, 我们讨论得越深入, 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 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 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 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 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 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 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

三、相互对比, 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此次活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 分别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 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 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 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 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议, 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 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

四、更新观念, 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首先同课异构, 对于听课者来说, 通过就同一内容开课, 所以更有可比性, 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交流与研讨中, 我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 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 也缺乏理论的高度, 不能站得高、看得远, 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 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 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 大家达到共同学习, 共同研究探讨, 共同提高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我认真反思, 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以及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 借鉴别人的长处, 不断在实践中探索, 不断总结, 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摘要:“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环。在这一环中我时常反思、记录, 在每一次这样的活动中, 我都会有精彩的收获。同样这次教研活动也给了我“精彩”。

关键词:表现自己,深入讨论,对比,更新

参考文献

[1]叶奇.同课异构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5) .

10.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十

本活动我们教研组有次七位老师,只有我是新老师,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我组教师风采的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差距,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次活动也是我成长了很多。我对本次活动的感悟如下: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教研理念。这种教研形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同课异构” 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升了教研水平。

相同的教学内容,尽显不同的教学风格,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此次活动达到了优势互补,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我认为,同行间应以“同课异构”为契机,更多交流与互动,将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资源,共享的同时实现升级,使全校教学工作全面开花,培养出有鲜明个性的教师,让教学成为教师工作的乐趣,让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动力,让教育成为教师自我实现和完善的舞台。“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甚至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

为什么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会有如此不同的教学效果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角色不同。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所以把自己看作“教”者、“问”者、“师”者,一切从自己的意志出发,问题教师提,发言教师点,内容教师定,学习方式教师选,学习过程教师控,学习结果教师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劳累,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而如果老师不仅仅把自己当作“教”者、“师”者、“问”者,也把自己当作“学”者、“思”者、“听”者、“参与”者,不仅仅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更承担开启学生心智的重任。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教学是激发还是压抑学生学习兴趣;是激活还是禁锢学生思维;是促进还是限制学生发展;是保护还是损害学生自尊心。后者真正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学,真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声音;真诚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认识;真正关注第一位学生的成长。后者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营造适宜学生的创造发展空间,引导并鼓励学生超越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拓展、创造、实现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后者鼓励学生超越教师、不唯师、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向教师、向教材挑战,实现创造性阅读。后者鼓励学生不光把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还要触及心灵,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关注社会的责任心、使之知识、技能、情感得到和谐发展。

二是教学方式不同。如果教师主要以单纯接受性学习为主,致力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因而教学中讲究知识体系的严密,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流畅。于是,教师遵循教材,拘泥教参,亦步亦趋,一丝不苟地完成教学过程,不出一点差错。学生犹如一只风筝,任凭你飞得再高,所系的线都会被你牵回到既定的教学套路中来。后者采用了多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致力于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学习的过程,并从中体验探究、发展、创造的乐趣,关注的是人终生可持续性发展。因而课堂上倡导民主,提倡开放,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喜好、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允许学生随时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向教师、同学质疑,所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

新课程理论性较强,概念多,不易理解和掌握。在授课学时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怎样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新奇,保证学生学好且不少学就成为化学授课中的一大困难。在从传统教学向多媒体教学过渡的实践中,总结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弥补了单一一种教学方法的不足,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是先进的教学手段,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化学教学的改革,应当既坚持传统教学中的富有生命力的模式,又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使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彼此兼容,互相渗透,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这次的活动中,我看到了四名老教师精彩的物理课堂教学,两位化学老师的出色教学,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努力,减小与他们之间的差距。篇二: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同 课 异 构 心 得 悦贤小学:李银菊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经过几周来教师一轮“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认为建立在备课基础上的“同课异构”则是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大体的框架和思路,已经是集体智慧作为铺垫,这种“异构”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风格、个人高超教学技能、个人的教学风采。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学过程,这种“异构”必然会张扬教师的个性特长,让课堂更精彩,让教师在“异构”中感悟自我,让教师在“异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差距。在听课期间,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的领略到每位教师的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十几节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明确了今后教育、教学的方向、方法,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今天老师的学习状态就是明天学生的生存环境。” 2013.12篇三:同课异构心得体会2014.6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1102班 刘凤云

在阳光灿烂、充满活力的六月,我们语文教研组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这给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教研理念。这种教研形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同课异构” 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升了教研水平。的确,这次活动,我向各位同仁学习到了许多,更深刻认识到同课异构的优势,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发现同课异构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大帮助,它可以促进课堂优势互补,教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而且同一课题便于教师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通过同课异构的对比研究开展实质性的讨论与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同课异构活动也给我们教师“个人自备,分头施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和学习范本。

有人说教师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成长。我认为自己就是这样在工作中不断地通过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思考学习成长,所以下面谈一谈自己在授课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日后能在教学中更加精益求精。

1.尽管完成了授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过程中,深刻理解了需要掌握的内容。可在时间安排上似乎前松后紧,如果前紧后松,能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去练习和发挥。

2.由于阅读课的需求,虽然将答题的策略与方法渗透给学生,为了整堂课的完整性,没有进一步的练习这些答题方法,如果能将这些策略加以应用效果会更好。针对自己的不足,今后我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1.发挥同课异构中各位教师的优势,做好课堂教学。2.要慎重,更有效合理的安排课堂时间。3.将学习策略有效地渗透到平日教学的同时,注意对相应策略地训练。

11.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十一

上周到五营中学参加听课活动,感受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五营中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动起来,积极举手、勇于发言、勤于思考,与老师的配合融洽和谐,小组讨论时热烈活泼、争论激烈,讨论完回答问题时争先恐后。而我们的学生很少举手,点名叫起来也有一部分一言不发,小组讨论时只有少数学生在说,大部分学生只是形式上坐在了一起,但并没有语言的交流、思想的互动、思维的碰撞。

2.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是我今后思考和实践的首要问题。从开学到现在我一直在尝试着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每天都在鼓励、引导、启发,但效果很不理想,也许是我的方法不恰当,力度不够深。以后我将努力尝试,尽力改变这一现状。

3.上公开课的两位老师都能认真扎实的备课,准备充分,态度认真严谨。这一方面也值得我学习,我想只要坚持每天认真备课,充分准备,长期坚持下来,一定会形成良好的习惯。我想先从实际出发、从扎实处开始,然后再寻求发展,探索改革。

4.我觉得要提高成绩,纪律不可忽视,良好的纪律是学习的前提保障。我听说五营中学去年严肃处理了一些恶劣学生,这比老师的千言万语还要效果明显,十几年前高书昌校长在莲花中学也是从抓学生纪律入手的。为什么说这样的话,这与我前几年的经历有关,2009年秋到2012年夏这三年是我人生中最糟糕、最生气、最烦恼、最无可奈何的三年,我代的两个班是全校纪律最差的,这两个班的一部分学生为所欲为,随意欺负、挑衅老师,甚至还威胁老师,几乎每一个老师都深受其害。而当时学校没有任何的反应,没做任何处理。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我每天能把两节课顺利的上完都成了一种奢望,至于成绩、改革等其他根本就无从谈起。由于有这一段经历,所以我才说纪律是保障。

12.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探索 篇十二

一.形成模式框架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因文而异”, 这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因为教学对象的差异和教师自身特点的不同, 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然而就某一堂课或某一问题的解决而言, 在诸多的方式方法中总是存在着更好的一两种方式方法。同课异构的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 在预测和实践比较中鉴别多种方式方法的优劣, 找出最佳的教学模式, 从而指导以后的课堂教学,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流程图呈现

(二) 解读流程图

这一流程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先从文本或课外资料的交流中导向教学的“支点” (教学的主问题) 。接着围绕“支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解读文本。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生本, 师生, 生生互动交流使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提高, 同时在此过程中累积升华情感认识, 并借助朗读、说话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是一个注重方法引导并层层递升的过程。学生的理解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不断攀升。第三环节是回归文本整体后, 进行迁移运用的训练, 这是再次深化对文本的认识, 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表达能力的过程。第四环节是从课内延伸向课外, 鼓励学生在课外生活实践或阅读实践中拓展知识和提高理解、表达的能力。

(三) “不构”与“构”的比较

在同课异构活动开展以前, 许多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常常是逐段进行的, 并没有在处理教学重难点上下功夫, 课上得很随意, 因此很多时候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在同课异构中, 正如著名作家萧伯纳所说, 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彼此交换后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 倘若你有一种思想, 我也有一种思想, 彼此交换这些思想, 那么, 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这种思维的撞击引发的头脑风暴, 使一些教学中的问题得以解决, 更合理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构”以后整合各种优点于一体, 再次上课形成的是一个非常高效的教学模式。

二.完善生成系统

(一) 建立模块

在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对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往往是预设不足的。在课堂上展现的各种真实情况, 生成了相应的教学资源。这时对各种情况进行整合, 可以建立起不同的模块。一般建立两三种模块。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艾滋病小斗士》一课的教学中, 学生交流:从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艾滋病的可怕?

1.模块1

学生的表现与预设基本一致, 建立模块1。

预设一 (学生抓住写艾滋病可怕的句子) :

(1) 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生命。

(2) 在南非, 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 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

(3) 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 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

(1) 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艾滋病的可怕?为什么?

(夺去、四分之一、第二个生日、竟然、挺)

(2) “挺”是什么意思? (撑着、坚持。可以用这些词语替换吗?为什么?)

2.模块2

学生的表现与预设不一致, 建立模块2。

预设二 (学生先找到了表现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的句子) :

(4) 9岁那年, 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 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 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1) “轩然大波”是什么意思?

(2) 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 老师、学生和家长会有哪些反应?

(3) 恩科西好不容易入了学, 当他来到学校看到的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二) 策划连接

学生的课堂表现不管是否在预料之中, 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巧妙点拨或利用课堂即时评价与预设的教学模块迅速连接, 而不是任学生牵着鼻子走, 最后完全背离自己的教学设计。这需要教师依据实际情况策划连接。一般说来, 与预想情况一致的不需多动脑筋, 而与预设不一致的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表达与另一模块的关联点巧妙连接。

上述两个模块中, 如果学生先交流了第一模块的内容, 教师就用备课时预设的“是呀, 艾滋病严重地危及人的生命, 它确实可怕。除此之外, 对艾滋病病人来说, 还有什么也很可怕?”, 引导学生进入第二模块的交流。如果学生先交流第二模块的内容, 教师也应在交流后这样连接“人们这样的歧视艾滋病病人, 这是为什么呢?你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艾滋病的可怕?”, 这样学生很容易进入第一个模块的对话。

(三) 形成系统

学生先后经历的一个个学习模块由学生的不同表现来决定。学生学习将会经历的不同的模块组合顺序是由课堂实际情况决定的。教师作为引导者, 则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总是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服务。学习活动中所有模块的不同组合都进行巧妙的连接, 就形成了模块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表示如下:

三.优化评价体系

(一) 传统课堂评价的缺陷

课堂教学评价始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双刃剑。先进的、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滞后的课堂教学评价制约课堂教学的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于教学内容、课堂结构等, 忽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二) 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在同课异构的评课活动中, 通过比较和反思课堂教学的得与失, 逐渐建立起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更重视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评估项目。同课异构建立的评价体系是全面地评价体系, 既评教又评学, 既评学生参与又评学生情感;既评结果又评过程, 既评技能培养又评创新学习;既评教学内容又评课堂结构, 既评教师基本功又评教学的手段应用;既评知识掌握又评能力培养, 既评当堂训练又评长远发展。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形成并积极运用高效的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 就目前的同课异构活动而言, 我们的认识还不到位, 所组织的活动还有很大的不足, 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同课异构的巨大作用。因此, 我们需要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不断深入认识这一活动的价值, 并且不断改善同课异构活动的操作方法和流程, 以期取得更加圆满的活动效果。

摘要:同课异构是基于问题的研究, 基于教师合作的研究。所谓“同课”是指相同的教学内容, “异构”, 则指不同的教学设计。作为一种当前流行的校本研究方式, 它在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3.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十三

本次活动流程为:

一、经验交流:洋思、东庐两所改革名校校长共同解读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知名教育专家(成尚荣)现场阐释新课程与有效教学的理念,解读两所改革名校的教育探索。

二、“同课异构”:洋思、东庐两校联动,语、数、外三科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分科同台共上一节课。风格迥异、特色鲜明,共同展示和谐的课堂教学;诠释“学生主体、快乐学习、高效掌握”的真正内涵。

三、课例研讨:说课、议课、评课,教学专家同步观课、现场议课、专题引领,与教师面对面深入剖析课例,解读精彩课堂;与参与代表共同把握课堂教学的“命脉”----课堂教学有效性。

短短两天的考察、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现把我的几点体会表述如下:

一、“洋思”与‘中庐’中学的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具体操作程序是:出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差生优先)------纠正、讨论、指导、总结自学结果------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巩固、提高)、教师及时批改作业。

“先学”不是让学生泛泛的、单纯的看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www.fwsir.Com)首先是提出学习目标,并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等。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记下来,但不辅导,不干扰学生自学。

“后教”不是教师满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式学习。现在洋思的‘后教’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归纳、提高,由特殊到一般,由实践上升到理论。

“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一般不少于15分钟,内容有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点、难点。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看似简单的8个字,实际上蕴涵的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只有真正作到“不学不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东庐中学的教学模式为“以学定教,‘讲学稿’实现教学合一”。‘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讲学稿’的编写要遵循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开放性、创新性等原则。用‘讲学稿教学要作到“四精四必”。‘精选’,指精选教学方法、内容、习题、例题、提出的问题,落实在集体备课上。‘精讲’,指学生可自学的不讲,让学生自己理解的问题可不讲,落实在启发解惑上。‘精练’,指课上多练,集体训练,人人动脑,人人动手,落实在以练助讲的课堂教学上。‘精批’,指通过精批发现学生共性的错误,及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落实在全批全改、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讲评辅导上。“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是对精批的高效落实。以“精”来提高质量,以“必”来调控负担,贵在“精”字,重在“必”字,功在课外,利在课内。

讲学稿指导学生自学的流程如下:

师生合作-------自主预习-------目标------教师讲解-----查明原因--------小组学习------反馈给教师。

运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讲学稿’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桥”,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种教学活动是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学定教’,学情决定教情,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二、纵观两个学校的教学模式,以及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都有其共同特点:

(一)、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非常重要。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讲的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的就越快、越好。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其实,“教”字不是系统讲授的意思,是“点拨”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由于学生通过自学已基本掌握了书上的知识,所以教师真正讲解的东西并不是很多。留心一下他们的课堂,就会发现教师绝不就题讲题,或只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讲的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师生辨析更正。

他们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兵教兵”,这是在他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的动人景象。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

“兵教兵”、“一帮一”不仅能够有效的解决学困生问题,而且还促进学优生的提高。学优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就要充分理解,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的表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提高。

(二)、在‘做’中学,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学生自学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各不相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

(三)、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紧张是他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课堂上像考试那样紧张的自主学习,可以形象的概括为‘七能’:一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二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识和提高质量。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和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六能最有效的‘培尖补差’。七能确保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对于这样的课,学生课上感到特别紧张------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一点都不能松懈;课后感到特别快乐------学的快、学的好,有一种成就感。课堂上只有让学生高度紧张了,教师的教才会高效,学生的学才会高效。

‘两案合一’是他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二。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与学是两张皮,老师的教案往往是‘讲案’,只考虑老师怎么讲,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即使教案中设计了一些双边活动,也往往是自导自演、自问自答。而他们的教学中,师生共用“讲学稿”,老师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讲学稿”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包括四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探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讲学稿”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材。上课时老师按照“讲学稿”检查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老师要点拨的东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是老师要补充的东西,体现了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他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之所以能顺利、高效的进行,源于:

(一)、学校领导带头搞教改,用行政手段推进课程改革,保证新教学模式在全校推广。教学改革的关键是理念的转变,一些老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对他们来说已经‘轻车熟路’,自然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在加上任何改革在初期都不会有预期的效果,更会打消某些老师的改革念头。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用行政手段推进教学的改革就显得非常重要,正如洋思的秦培元校长所说:‘我们学校宁可接受刚毕业的大学生也不愿意接受从教多年的有经验的老教师。’

(二)、“备研合一”发挥优秀教师和集体的作用。

集体备课,最大限度的发挥优秀教师和集体的作用,建构了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的体系。

讲学稿的研制过程使备课由‘重写轻备’转为‘重备轻写’。在这个过程中,集体备课落到实处,探索过程使问题成为研究资源,经验得以形成和积累。一份好的讲学稿,教学思路即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施展的空间;既体现合作研究、博学众长,又留有公平竞争的余地;备课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培训、教研、备课、上课不再互相游离,而是逐步达到和谐统一、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相的益彰。

除集体备课外,他们还举行专题讲座、学习汇报、课改沙龙等有组织的交流活动,使教师逐步‘敢说’、‘会说’。同时,学校还努力提升教师日常交流的价值,倡导教师课前、课间、课后都能针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把办公室变成教研沙龙的场所。

(三)、大面积转化“学困生”。

个别转化‘学困生’的经验很多,但大面积转化‘学困生’却往往难有成功的措施,而他们却找到了一系列措施,如‘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四清制度,就像四道拦河大坝截住了学生后退的道路。

对于‘清’字,我在教学中也经常提到,同时也试着做了,但没有洋思人做的尽善尽美,总是不能持之一恒,不能做到真正的清,这也正是我的困惑,怎样把‘清’字搞好,落到实处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另外,他们还有许多措施,如“从初始年级抓起”,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就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如有的学生基础差就要给他补课,有的学生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就要帮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等等。不要等学生到了高年级才采取措施。另外,如把‘学困生’按在前排,与好学生同坐,减少他们‘求助’的难度,采取‘兵教兵’的战术等等。

所有这些,都需要全体老师齐心协力、齐抓共管,达成共识,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才会有好的效果,正所谓‘孤掌难鸣’,这也是我们在改革时的难点。

教师观念转变了,备课充分了,学困生减少了,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就成为可能。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党的指导思想下一篇:通信工程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