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日月明(6)部编版

2024-06-23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日月明(6)部编版(共10篇)

1.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日月明(6)部编版 篇一

《日月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新字“明”。

1、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朋友。我们先来看几个老朋友。(出示太阳)这是老朋友“日”,(出示月亮)这是老朋友“月”。(出示:一双手)这双手表示什么呢?

2、现在,太阳想和月亮手拉手,交朋友,成了一个新的字:“明”。(出示“明”)

3、这个字读什么?(正音、齐读)你们以前有没有见过“明”,你能用“明”组什么词语?(随机出示卡片:明白 明月)

4、“日”和“月”这两个老朋友住在一起,相处得很融洽,特别是“日”,它作为老大哥让着小弟弟,它把大部分位子让给了“月”。这样组成的字才好看。

二、学习“鲜”。

1、另外有两个老朋友听说“日”和“月”交了朋友,它们也飞了出来,(出示“男”)一个是“田”,一个是“力”。这个字念什么?

2、你们以前有没有看到过“男”?我们可以组什么词?(组词)(随机出示卡片:男女 男孩)

三、举一反三,自学生字。

/ 2

1、像这样有趣的字还有很多很多。请大家自学其他生字,同桌可以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2、请学生做小老师,汇报学习情况。

四、诵读韵文,巩固认字。

1、学生自由读。

2、同座位用“对口令”方式读。

3、边拍手边读。

五、扩词造句,拓展认识。

1、刚才学的字,你们记住了吗?(认读“读读想想”中的词语)

2、用本课生字扩词或造句。

3、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或两个词语来说一句话吗?(小组合作交流,指名回答)

4、自由组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

六、巩固练习。

1、还有许多字,也是由两个字组成。请小组长打开信封,拿出纸片,大家合作,看哪个小组拼的字多,注意笔画的变化,用水彩笔修改。

2、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

(备注:拼字材料中出现的是独体字,一部分是本课中出现的,另一部分是学过的字或认识的字。)

七、练习写字。

1、学生自己描红,了解字的笔顺及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请学生做小老师来说说写好这三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相机提醒学生比较容易混淆和写错的生字。教学反思

/ 2

2.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日月明(6)部编版 篇二

一、趣读词语,练习说话

1.多媒体课件以“小青蛙过河”的形式出示词语:明月、力气、尘土、众人、从前、森林、中心、一条。教师组织学生先默读词语,再指名读词语。

2.多媒体课件再次出示要求:请你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练习说,再举手汇报。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课件“小青蛙过河”的形式让学生读词语,这一形式是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达到复习巩固识字效果的目标。而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这一形式是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选择权,进而达到考查学生对字与词理解的目的。

二、竞赛读文,渗透德育

1.过渡语:同学们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让老师和同学们见识到了你们的表达能力。那现在我们男生与女生进行一下朗读比赛,看看是男生读得正确、流利,还是女生读得好。

2.教师组织学生推荐4名男生与4名女生比赛,其他学生当评委,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分数。

3.教师导学:从成绩可以看出,男生与女生的实力不相上下呀。那咱们就来一场加分赛,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读后说一说,你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你又读懂了什么。

预设:

生1:我有一个地方不懂:什么叫“黄土变成金”?

生2:我知道“众人一条心”的意思就是要团结。

…………

4.教师引导全班学生齐读儿歌。

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读文的兴趣,提高读文的效果,达到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处理“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这一段文字,一是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体会到合作与团结的作用,二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解决难点,体会韵文所传达的情感目标。

三、先看后写,方法指导

1.指导书写“力”。

过渡: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你们能读文,会发现,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把字写正确、写端正。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语文书73页的生字“力”,说一说怎样书写“力”。

预设:

生1:我知道“力”的笔顺,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生2:我看到横折钩要写在横中线的上边。

生3:我看到撇要在竖中线上起笔。

师:同学们观察得都很认真,那就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着老师的板书一起书空。再请同学们拿出本,自己认真写一遍“力”,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看看谁写得跟书上的例字是一样的。

师:(找出优秀例字)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和书上的例字占格很像,看得出他写得很用心。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书写两遍“力”。

师:谁能给“力”组词? 生1:力量。

生2:劳力。

生3:动力。

…………

2.指导书写“土”“木”。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2)指名说一说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试写,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展示学生作品。

(6)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3.指导书写“林”“心”。

(1)导学:请学生观察“林”字里面的“木”哪笔有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根据书上例字进行对比评价。

(4)学生再次独立书写。

(5)注意“心”的新笔画“卧钩”的写法。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的学生应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一些书写汉字的规律和技巧。本环节采用让学生先观察再汇报的形式,以学生主动为前提,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对生字笔画及位置主动观察,要比教师的客观描述效果好,同时更能检验学生的书写汉字的能力。

四、猜谜游戏,拓展延伸

1.教师导学:同学既能读,又会写,很了不起呦。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玩一下猜字的游戏,看谁猜得准。多媒体课件出示73页第一个字“泪”。

预设:

生1:我知道这是“泪”字。目代表眼睛,从眼睛流出的水应该是“泪”。

生2:我能给“泪”组词:泪水、眼泪。

2.多媒体课件出示73页第三题第2个字,引导学生理解字义。教师范读“休”的字音,引导学习“休”并扩词。

3.出示“歪”。把字拆开,猜字义。

设计意图:学生们有了学习课文中会意字的经验,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可以很直观地弄清楚图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教师顺势教读字音,引导学生扩词,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能激发学生学习会意字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

1.将本课的儿歌背给家长听一听。

2.请你和家长找一找,还有哪些有趣的会意字,把它们写下来教给班里的同学们。

设计意图:

第一个作业是背诵儿歌,一是为了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会意字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学生也是一种积累。第二个作业是借助学生对会意字的兴趣,课后进行一些拓展,可以让学生更广泛地感受汉字的魅力。

教学反思

1.在本课教学中,由于本文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突出了以读促悟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同桌互读、小组读、男女生竞赛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达到感悟韵文内容,感知会意字特点的效果。

2.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以形象直观的图片辅助教学,利用简单、易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使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对会意字的认识更清晰化、具体化,更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日月明(6)部编版 篇三

教学目标

1.运用拼音自主认识“睡、那、海、真、老、师、吗、同、什、才、亮”11

个生字,并在语境中反复认读;在诗歌语境和活动中认识“睡、​海、那、真、什”5个生字;认识“目”字旁。

2.练习读好“轻声词”、“的字短语”、“带问号的长句子”,在创设的情境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运用“那地方的____,真的像____说的,那么____ 吗?”进行说话练习,感受小主人公即将远足的快乐、期盼之情。

4.以旧带新,写好“同、明”。

学情分析

本课是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单元主题为“儿童生活”),课文内容十分贴近一年级学生的儿童生活。孩子在经过前面几个单元的学习之后,运用拼音仍是识好字、读好文的基础及重点,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已经比较容易和熟练,课文中的部分生字在生活及以往学习经验中已经掌握,如:老、师、同等,但孩子在借助拼音认读的基础上到脱离拼音回到语境中准确认读汉字,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难点;对于读诗,本课是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二首现代诗,大部分学生在以往的诗歌韵律朗读中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对诗歌中“轻声词”、“的字短语”、“问句”的朗读学习这是第一次;在写好字方面,大部分学生已经会通过观察字形结构及笔顺进行书写,但是可能会忽略汉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以及如何利用“横中线”和“竖中线”写好汉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拼音自主认识“睡、那、海、真、老、师、吗、同、什、才、亮”11

个生字,并在语境中反复认读;在诗歌语境和活动中认识“睡、海、那、真、什”5个生字;认识“目”字旁。

2.练习读好“轻声词”、“的字短语”、“带问号的长句子”,在创设的诗歌情境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以旧带新,写好“同、明”。

教学难点:

1.练习读好“轻声词”、“的字短语”、“带问号的长句子”,在创设的诗歌情境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运用“那地方的____ ,真的像____说的,那么____ 吗?”进行说话练习,感受小主人公即将远足的快乐、期盼之情。

3.以旧带新,写好“同、明”。

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板块一 初读全文,读准字音

1.齐读课题,相机正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预设1:“明”字读得准

师:“明”字后鼻音,读得真准,请把课题再读一遍。

预设2:“明”字读不准

师:请注意这个字的音节,谁来把课题再读一读?(抽生读)

师:“明”字后鼻音读得真准,请大家一起读。

2.理解“远足”。

师:“足”是指什么(脚)

师:那“远足”呢?(走很远的路去游览,玩耍。)

3.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师:请翻开书93页,听清楚朗读要求: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边读边圈出课文里的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相互抽读生字条里的字。

师:现在请同桌相互抽读生字条里的字,我指你读,你指我读。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

5.“读音节找朋友”游戏,检测生字。

师:现在咱们来玩个“读音节找朋友”的游戏,仔细听要求:

(1)请拿出生字卡,一张一张依次摆好。

(2)待会儿花心里会出现音节,大家一起读音节,找字卡,举起来,读三遍。(教师相机正音)

6.生字归类正音。

师:看,刚才的生字宝宝们跑进了四片不同的花瓣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学生说不出

一起读其中两片花瓣里的字,追问:谁有新的发现?

(红色花瓣翘舌音字,蓝色花瓣平舌音字。)

预设2:学生说对了

通过齐读,检测正确与否。

(红色花瓣里的字都是翘舌音,蓝色花瓣里的字都是平舌音,绿色花瓣里的字都是鼻音。黄色花瓣里的字都是边音。)

『小结』:借助拼音,可以帮助我们把生字读正确。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书声琅琅中进行有梯度的识字学习。通过“抽读生字条里的字”(借助拼音自主识字)、“读音节找朋友游戏”(生字与拼音配对,检测学生自主拼读情况)、“生字归类正音”(通过字音分类,进一步检测读音,并教会学生根据字音归类识字的方法)三个活动,重点从部编本新教材所提出的识字三要素“音、形、意”中的“音”入手,落实字音教学;并通过第一次读文初步感知诗歌。】

活动2【活动】板块二 随文识字,读好第一节诗

1.情境创设,认识“睡”字。

师:生字都会读了,咱们就一起走进课文里的小诗吧!

(画外音:“天黑了,有个小妹妹躺在床上却睡不着。”)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手指“睡”字),请齐读三遍。(教师相机正音)

(1)认识“目”字旁。

师:睡字里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偏旁,它叫“目”字旁。

(2)借助偏旁,理解字义。

师:为什么“睡”字是目字旁?(因为睡觉跟眼睛有关)

师:请你来做做睡觉时眼睛闭上的动作。

师:原来眼皮像这样垂下来就是睡。看来这个字用“目”字旁是因为睡跟眼睛有关。

2.通过旧知“江”,学习生字“海”。

师:可图画里的小妹妹,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珠还在滴溜溜地转,她在想什么呢?请大家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

师:原来她在想那地方的海,那地方的云。

(板书贴“海”和“云”的图片)

师:这个字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生字(出示字卡“海”),一起读三遍。

(1)看偏旁,说字义

师:这两个字有共同的偏旁(出示字卡“江”),它的名字谁来说一说?(三点水)

师:为什么“海”字也要用“三点水”呢?(因为和水有关系)

(2)总结归纳汉字偏旁的意义

『小结』:中国汉字很奇妙,看偏旁能帮助我们理解字义,并记住很多字。

3.指导朗读。

(1)读好轻声词。

师:在课文里,这是一个轻声词,谁来读?(地方)

①指导朗读轻声词“地方”。

预设1:学生读得准

师:这个字读得既轻又短,轻声就得这样读,一起读。

预设2:学生读不准

师:这个字要读得轻又短,谁再来读?

②迁移运用,读好其他轻声词。

师:课文里还有几个这样的轻声词,带点的字都是轻声,要读得既轻又短,一起读。(地方、真的、说的、那么、什么)

③找轻声词里的生字,跟读。

师:轻声的词里面还藏着我们这节课要学的三个生字谁来找?(真、那、什)生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④指导朗读“的”字短语。

师:难度升级了,把轻声词放回去连起来还会读吗?自己试试看。(那地方的海)

预设1:学生读得准

师:“的”字读得既轻又短,真棒!(抽生读、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预设2:学生读不准

师:“的”要像把小锁,把两边的词语紧紧连在一起,读得既轻又短,听老师读。(抽生读、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2)感受海的美,读好问句。

师:想知道那里的海是什么样子吗?听听老师怎么说。

(画外音:孩子们,那地方的海,有很多种颜色。近处是透明的浅蓝色;远一点,是淡淡的青色;再远一点就是深蓝色了。最美的是每天日出的时候,海面翻起白色的浪花,阳光暖暖的撒在海面上,整个大海就像女孩身上美丽的花裙子,湛蓝色、橙黄色、藏青色、绛紫色……大海可真美呀!)

师:海有那么多种颜色,你相信吗?

预设1:学生相信

师:那你现在恨不得怎么样?(马上就想去看一看)

师: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句诗。(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

师:请相信的小朋友一起读。

预设2:有学生不相信

师:请你来读读这句诗。(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

师:我听出来了,你的小脑袋里全是小问号,问句读得真好!大家请像他这样一起读。

(3)角色扮演,体会“睡不着”。

师:想去那地方看大海吗?(想)

师:可是天还没亮呢。(抽生读,再齐读:唉—睡不着。)

(4)带着自己的心情读第一节诗。

【设计意图: 通过“做一做”的方法认识“睡”字和今天要学习的新偏旁“目”字旁;通过已学过的生字“江”自主迁移认识本课生字“海”,并回顾偏旁“三点水”,归纳总结汉字偏旁的作用,落实部编本新教材“看清字形、理解字义”的教学目标;用“找一找”“读一读”的方法反复复现“真、那、什”3个字;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在诗歌朗读过程中复现“老、师、吗”3个字;诗歌朗读学习从“轻声词”、“的字短语”入手,有梯度地进行诗歌中的长句子朗读训练,并结合一年级儿童生理特点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在视觉、听觉和动作中,让学生自然体会诗歌情感,从而做到朗读时感情自然流露。】

活动3【活动】板块三 迁移运用,读好全诗歌

1.迁移运用,自读第二节。

师:小妹妹睡不着继续想,她又想到了什么?请像读第一节诗那样,自己读第二节。(抽生读)

师:小妹妹又想到了什么?(洁白柔软的云)

2.理解“洁白柔软”,读好第二小节。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样跟白云很像的东西。看,这是什么?(棉花)

(1)说颜色

师:它是什么颜色?(白色)白得一点杂质都没有,很干净,就叫做洁白。

(2)摸感觉

师:摸一摸,什么感觉?(很柔软)

(3)说一说

师:这是什么样的棉花?(洁白柔软的棉花)

师:诗里是什么样的云?(洁白柔软的云)

(4)读第二节诗。

师:洁白的云朵轻轻柔柔非常美,请孩子们带着这种感觉自己读第二节诗。

3.拓展说话。

(1)观察图片。

师:那地方只有大海和洁白柔软的云吗?看看这幅图,还有什么。(老师手指着图问:这是____?这是____?这是____?)

(2)看图说话。

师:你最想知道那儿的什么?用这样的句子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那地方的____,真的像____说的,那么____吗?

(3)联系生活,拓展说话。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你最想去哪个地方?你最想知道那儿的什么?请像这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我最想去____。那地方的____,真的像____说的,那么____吗?)

4.体会睡不着,读好第三节。

师:那地方可真美,远足多好玩呀!可是天还没亮,小妹妹现在睡着了吗?(没有)

师:谁可以一边模仿小妹妹睡不着的样子一遍读第三节诗?(抽生读,齐读。)

师:孩子们,这首诗你喜欢吗?(喜欢)那就把这首诗连起来一起读读吧。

【设计意图:在部编本一年级新教材中,课文的插图更加的低龄化是一大亮点,这样的设计立足儿童立场,充满童趣,因此在本环节中,我们借助课文插图,通过延续“看图说话”这种学前阶段儿童已经掌握的重要语言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的口语化语言,借助课文提炼句式,向书面语过渡;紧接着通过“联系生活,拓展说话”活动调动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尝试练习脱离插图这个媒介完整地说一整段话,并在学生的表达过程中加入逻辑思维的训练,有梯度的进行口语表达和句式练习;通过对“洁白、柔软”的多感官理解,句式的运用,帮助孩子读好长句子及理解诗歌内容,进一步读好诗歌。这个过程也较好地落实和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并满足儿童个人情感的表达。】

活动4【活动】板块四 生字巩固,指导写字

1.游戏检测,生字认读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生字检测)

(2)抢读生词比赛。(词语检测)

(3)火眼金睛找生字。(语境识字检测)(ppt出示课外书封面图、生活图、歌词图,请学生从中找出本课所学的生字。)

2.指导书写:同、明。

(1)学写“同”。

①读字组词。

②迁移半包围结构字“问”,总结“同”字书写规律。(通过观察,梳理“同”字评价标准:横平、竖直、框正)

③生小课桌书空,老师范写。

⑤生练习写,展评。

(2)学写“明”。

①读字组词。

②迁移“把、你、林、从”4个左右结构的字,生自主总结“明”字书写规律。

③生自主练习。

④展评,总结。(通过观察,梳理“明“字评价标准:左窄右宽、左低右高、笔画穿插)

【设计意图:通过“开火车读生字”、“抢读生词比赛”、“火眼金睛找生字”等活动,创设游戏情境、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回顾本课生字,检测识字情况,并再次反复复现生字,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识字,拓展课外识字方法。利用游戏及多感官检测生字的识记,落实多种形式读记生字;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利用学过的半包围结构字“问”和左右结构字“把、你、林、从”,以旧带新,写好“同、明”,“同”字采用“边导边学“的方式展开,“明”字则完全采用“先学后导“的方式展开,让学生达成新旧知识的相互迁移,并帮助孩子养成关注字的基本笔画、了解字的基本结构的良好书写习惯。】

活动5【作业】家庭作业

1.朗读诗歌3遍。

2.课外阅读《摇篮》。

摇篮

天蓝蓝,海蓝蓝,小小船儿当摇篮。

海是家,浪作伴,白帆带我到处玩。

4.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日月明(6)部编版 篇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1、认识“睡、那、海、真、老、师、吗”七个生字,认识目字旁。

2、学习课文第一小节,读出句子的语气。

3、正确书写“才、明”两个字。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之情,让学生渴望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远足”。引导学生理解“远足”。师问:“足”是什么意思?(脚)“远足”呢?(比较远的徒步旅行)

其实,远足,是一种长途步行运动,也可理解为郊游。大家去郊游过吗?如果明天就要远足,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你会想些什么呢?有位作者把要远足的心情写成一首小诗《明天要远足》,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2.师板书课文题目《明天要远足》,生齐读课文题目。

①题目当中有一个生字,哪位同学发现了呢?(“明”字。)

师:你能拼读一下吗?(是míng)。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日+月=明。或者结合字义巧记:日月同辉--明。可以组词:明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老师先来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听准字音。

2.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小儿歌吗?自己大声读一读吧,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拼音朋友来帮忙。别忘了再把生字在文中画一画哦!

提出读文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把这首儿歌读通顺。

(3)用笔圈出本课需要认识的生字。

3.指名读,全班读

4.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首儿歌有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首儿歌有3个小节。主要内容是一个小朋友明天要远足,今天夜里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觉了。)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1.读文识字。明天就要去远足了,小作者怎么了?我们赶快到第一小节来找找答案吧!谁愿意来朗读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明天就要去远足了,小作者怎么了?(睡不着)你怎么知道的呢?你抓住了重点词句,真了不起!

学习“睡”字。同学们做个睡觉的动作,你发现了什么?(睡觉的时候要闭上眼睛)

“睡”和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引导体会带目字旁的字,通常都和眼睛有关。

(2)(指导朗读。)看屏幕,读一读,观察一下,你们又有什么新发现吗?“唉——睡不着。”在“唉”的后面还有一个标点符号“--”。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学生交流)

老师告诉你,这个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读一读感觉一下。我们在读“唉”的时候,要把声音拉长,这样就更能表达出小作者既着急又无奈的心情了。同学们试着再读一读吧。

(3)师:睡不着的时候,小作者在想些什么呢?(大海)

生:她明天要去看海。

师:(出示生字卡片)学习“海字”。

师:想想看,你用什么方法能记住它?

生1:大海里面都是水,所以是三点水旁。

生2:……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有这么多种方法记住这个字。那你能用“海”组词吗?

生1:大海。

生2:海水。

师出示图片,密密麻麻的人们在草原上观看摔跤表演。

师:你用一个词来表达这幅图吗?

生:人山人海。

师:“人山人海”是什么意思吗?

生:“人山人海”就是有很多很多的人。

师:什么时候会用到“人山人海”呢?你能用“人山人海”说一句话吗?

生:元宵节灯会的时候,大街上人山人海。

……

师:“海”一般情况下表示很多的意思。比如花开得特别多,我们就可以说是--

生:花海。

师:同学们真聪明。

(3)

那你们知道小作者想的是什么地方的海呢?“那地方”指的是什么地方?

认读“那”字,组词:那里;“那”的反义词是“这”。

(4)在小作者的心里,那地方的海怎么样?(颜色很多)

你们想去看看大海吗?(课件出示大海的图片)

你们知道大海都有什么颜色吗?(蓝色、黑色、绿色)

教师边出示课件边解释大海颜色的变化。人们常喜欢用蓝色来形容海洋。其实海水的颜色,从深蓝到碧绿,从微黄到棕红,甚至还有白色的,黑色的,并非只是蓝色。俄罗斯北部的白海,因为它的纬度较高,终年寒冷,冰雪茫茫,加之有机物含量少,海水呈现出一片白色。我国的黄海,看上去一片黄绿,这是因为古代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将海水“染黄”了。……

师:大海这样美丽,小作者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了。你能读出她这种向往的心情吗?自己小声试着读一读。

(生练读)

师:谁能把这一节读给大家听?要读出期待、向往的语气,也要读出大海的美丽。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老师都想去看看大海了。不过我们去看海之前呀,要知道一些安全知识,我们同桌合作一起来玩拍手歌吧!

(5)小作者是听谁说的大海有很多种颜色?(老师)

识记“老”字。

你能用“老师”说一句话吗?

(6)小作者对老师的话持什么态度?(怀疑、不相信……)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读出好奇的语气。

预设:

(生:真的)学习“真”字,强调里边有三横。

(7)指导朗读。

(生:从问句可以看出)学习“吗”字,它表示疑问。你能读一读吗?老师听出来了,你把要强调的“真的”重读了,句末语气上扬,读出疑问好奇的语气。我们自己练习读一读吧。指名读,再齐读。

通过第一小节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生字了,老师来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2.巩固生字。

(1)我们先开火车领读:睡、海、那、老、师、真、吗。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同学们认识了这些字宝宝,现在我们把它们送回到第一小节,你们还认识吗?请大家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一小节。

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那写得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写一写本课的前2个生字吧!谁来读一读“才、明”。

三、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本课的2个生字“才、明”。

(1)课件出示字的笔顺,学生书写。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笔顺规则及间架结构。

比如“明”是左右结构的字,左右结构的字的两部分一般要分别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和右半格。引导学生观察左右两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两部分的起笔是左低右高。

(3)请同学们写两个字,再组两个词。

(4)学生临写。

(5)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四、课后小结,激发探究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小作者要去远足,因兴奋,想到了大海而睡不着觉。小作者还想到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五、布置作业。

5.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日月明(6)部编版 篇五

13、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选自《伊索索寓言》,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只乌鸦通过动“脑”、动“手”喝到水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一只可爱的乌鸦。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能给人以启迪。教学这一课,将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体会动手和用脑的乐趣,激发创造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汉语拼音,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3、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三、学生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爱表演,喜欢想象,有较强的求知欲。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和朗读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

2、它是怎么喝到水的?

五、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愉快的教学氛围、浅显的语言文字、直观的教学媒体入手,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熟练运用学会的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地认识事物。

六、教具

1、多媒体

2、瓶子及石子若干

七、教学过程:

一、形象揭题,学习生字

1.出示“乌鸦”图(板书:乌鸦)。

2.乌鸦虽然全身乌黑,长得不好看,可是很爱动脑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乌鸦的课文(板书:喝水),注意看老师写“喝”字,想一想:“喝”为什么是口字旁?

3、出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识字。

A、乌

找 B、乌 鸦

口渴

到处

办法

旁边

许多

放进

升高

喝水 C、渴

我找

二、问题引领,感悟课文

1、请小朋友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乌鸦为什么要找谁喝?他是怎么找水喝的?最后它喝着水了吗?

2、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句

(1)你知道,乌鸦为什么找水喝吗?快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一句)(2)乌鸦口渴了,你知道它渴到什么程度吗?

(3)你从哪里知道它特别渴?(到处找水喝)请你想象一下,乌鸦会飞到哪些地方去找水呢?找的地方多不多呀?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说明乌鸦确实很渴,就像我们平时口渴了一样,是一种什么感觉?

(4)你能通过读把这种口渴的感觉表现出来吗?谁想试试? 指导读:渴得都快说不出话来了。

(二)学习第二、三、四句

(1)师: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乌鸦终于找到水了。此时乌鸦的心情又怎样?让学生扮演小乌鸦,老师采访各位小乌鸦,谈谈此时的心情。

(2)正当乌鸦高兴的时候,它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句子,划出来。

(3)出示课件(课文插图),思考: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你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

(4)老师再次采访小乌鸦们喝不着水时心情又如何?(体会乌鸦着急、无可奈何、难过的心情。)

(5)乌鸦虽然很着急,但是它仍然在积极地想办法。快来读读最后的这句话吧!怎么办呢?

(三)指导朗读: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小乌鸦,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是呀,多着急啊,快来看看小乌鸦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出示第三段)

(2)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段,边读边把乌鸦的办法用波浪线画出来。(3)比较句子:(出示课件)乌鸦把小石子一下子都放进瓶子里。这句跟书上的一样吗?这样改行吗?为什么?

(4)演示实验:那一颗一颗是怎样放呢?请你们仔细看,老师拿出课前准备的瓶子(里面装有一点水)和小石子,往里面一个一个地放小石子。注意边放边观察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5)在小乌鸦的努力下,水怎么样了?用你的手势来告诉老师,课文中用的是哪个词?

(6)比较句子,用“渐渐” 造句。

课件出示句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瓶子里的水很快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哪一句好,为什么? 你能用“渐渐”说一句话吗? 出示课件: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天气_____热起来了。

____渐渐__________。

追问:此时,你最想对乌鸦说些什么?(乌鸦很聪明;乌鸦很执著;乌鸦遇到困难能开动脑筋等。)(7)指导朗读第三段。乌鸦喝到水了,心情怎么样啊?那你就高兴地读一读吧!

4、学习第二段。

乌鸦的这个办法好吗?它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办法来?

三、方法引领,指导背诵

1、师:是呀,这只小乌鸦多么善于观察、不怕困难,爱动脑筋啊!让我们大家像小乌鸦一样,积极动脑,想办法背会这篇课文。

2、提示方法:

(1)以连环画的形式提示孩子们复述课文。(2)以补全课文内容提示孩子们复述课文。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只乌鸦吗?用一句话夸夸它。

2、多好的办法呀!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及时点拨、评议方法的合理性。)同学们像小乌鸦一样爱动脑筋,能想出这么多的办法。

3、在你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呢?(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充分交流,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遇到困难勇于克服的品质。)

五、作业设置:请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

19.乌鸦喝水

喝不着水----喝着水了----想办法动脑筋

《乌鸦喝水》反思

在学习《乌鸦喝水》中,有一段“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却很不容易。因此,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做一回小科学家,让学生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往瓶子里投,看着水渐渐升高,让学生从理解课文体验到认识真理的快乐。也许就是这样一次实践体验,能让学生从此爱上科学、迷上科学,走向科学研究之路。

一、培养学生亲身实践的能力。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让学生再回到课文看乌鸦是怎样想办法喝着水的,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哟,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在思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本课有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发展。

6.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日月明(6)部编版 篇六

2021-2022

学第一

学期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9*.那一定会很好

课时

授课时间

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中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2.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3.能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背景分析

1.这是一篇文字浅显易懂,却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童话故事。课文想象丰富,内容生动,讲述了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变成手推车、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的一段生命历程。

2.作为略读课文,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感悟能力。可以根据“自主学习卡”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创设的情感世界,最终感悟文本。

学习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2.通过理解文本内容,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3.比较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异同点。

学习

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难点:通过理解文本内容,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所需条件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学习

学习

一、导入新课(辅助环节)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九课《那一定会很好》。(齐读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3.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用序号标出自然段。(检测目标1)

二、学习任务一:品读感悟,深化认识

(一)学习第1--4自然段。

1.自学指导一:

默读1--4自然段,要求:(指向目标2)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画出来。

(3)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评价标准:画出句子

谈出感受

2.学生自由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交流:种子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

“这真难受”“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泥土中种子的难受,读出种子钻出泥土的决心。

(2)指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交流:种子是怎么做的?过了些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指导朗读:读出种子喜悦的心情。

指导造句:鼓励学生用上“一边……一边……”说句子。

(3)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交流:种子长成大树后看到了什么?它的想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大树的愿望。

(二)学习第5—8自然段。

1.轻声读第5—8自然段,思考大树“做一棵会跑的树”的愿望实现了吗?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

2.学生自由交流。

3.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大树为人们服务的自豪心情,读出大树想法的改变。

(三)学习第9—10自然段。

1.轻声读第9—10自然段,思考大树“坐着休息一会儿”的愿望实现了吗?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

2.学生自由交流。

3.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椅子。

“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大树的疲劳,读出大树想法的改变。

(四)学习第11—12自然段。

1.轻声读第11—12自然段,思考大树“要是我能躺下”的愿望实现了吗?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

2.学生自由交流。

3.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锯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

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指导朗读:读出大树为自己能够继续为人们服务的自豪心情。

三、学习任务二:再读课文,总结提高

1.指名领读,全班齐读。

2.(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语。指名读,指名领读,全班齐读。(检测目标1)

3.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

4.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种子或大树说吧。请大家互相说一说,把你心里的话说出来。

(1)要学习种子的精神,不断进步,不停奉献。

(2)学习大树精神,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类。

四、学习任务三:再读课文,总结提高

1.比较一下: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异同点?

2.小组交流,并派代表展示。

预设:

(一)主人公不同

1.《去年的树》:《去年的树》的主人公是鸟儿和树。

2.《那一定会很好》:《那一定会很好》主人公是一粒种子变成的各种事物。

(二)内容不同

1.《去年的树》:是一个既感人又感伤的故事。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冬天,小鸟要到南方去过冬,和树约好了春天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等小鸟回来,树却不在了。小鸟四处寻找,最后找到的只是一团灯火。鸟儿对着灯火唱起了歌,虽然听歌的并不是树,但每个读过这个童话的人都被小鸟所感动,因为它实现了对朋友的承诺。

2.《那一定会很好》: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明白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描写方法不同

1.《去年的树》:《去年的树》主要是语言描写。

2.《那一定会很好》:《那一定会很好》主要采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主题。

五、拓展延伸

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随着环境的改变,对舒服的感受也变得不同,有人说,这是不知道满足,贪得无厌,是这样吗?谈谈你的看法。

当堂检测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作业内容

1.推荐阅读《快乐读书吧》中提到的一些作品。

2.创编童话故事。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事物,想一想,它会经过一段怎样的历程?仿照课文的手法,自己编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

7.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日月明(6)部编版 篇七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我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懂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诵读意愿。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3.不足之处(思失)。

古诗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局限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而应该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再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我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懂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诵读意愿。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3.不足之处(思失)。

古诗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局限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而应该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改)。

8.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日月明(6)部编版 篇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

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和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勇改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

(1)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

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法学法

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表演法、朗诵法

教学准备

教学ppt、和氏璧道具

教学过程

设计构想

一、复习导入

1、解课题:“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课文大意概述:《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候,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和好的故事。

二、深入读文,分析人物形象

(一)学习完璧归赵

1、请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述故事内容。

2、默读课文1—10自然段,并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认真品读赏析。

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3、找出几个连续的动词,组内表演蔺相如的动作;

4、从哪些词语中最能表现出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理直气壮”、“强逼”、“撞碎”

小结:

从蔺相如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当中能看出他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5、人物表演环节

(1)个别同学商谈单独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从上面评价中得出优缺点,老师表演,同学集体朗读进行配合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二)学习渑池之会

1、请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述故事内容。

2、默读课文11—14自然段,并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认真品读赏析。

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思考: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集体朗读这段话,你认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忠贞爱国、不畏强权、机智勇敢

(3)带着对蔺相如人物形象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想象男女生分角色对话、师生分角色对话。

3、浏览课文内容,小组合作讨论:

(1)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2)秦王为什么不敢拿蔺相如和赵王怎么样?

小结:因为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所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之所以不敢拿蔺相如和赵王怎么样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

(三)学习负荆请罪

1、按照学习前两个故事的方法,小组长分配任务,组内自由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预设小组汇报情况

第一小组:

句子分析: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从中知道廉颇英勇善战,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是一个坦白直率的人。

第二小组:

句子分析:

蔺相如的语言描写: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中体会到了蔺相如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十分爱国的人。

第三小组:

廉颇的动作描写的句子: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从中体会到廉颇的知错能改,顾全大局,十分爱国。

3、教师总结评价学生小组的学习成果。

三、总结提升,分析结构

1:、思考:

(1)

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2)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个别学生各抒己见,其他学生对他们的回答进行合理性评价。

3、教师小结: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是负荆请罪的原因,负荆请罪是完璧归

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

爱国是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4、学完了这一课,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并思考:既然将和相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板书设计:

知错能改

完璧归赵

顾全大局

渑池之会

机智勇敢

完璧归赵

以国为重

顾全大局

不和

复习第一课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可以在巩固回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起学生疑问,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

品读对人物描写的句子,从朗读到表演再到朗读的方法可以不断提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有一定的新鲜感。

这部分的学习主要抓住“朗读”让学生不断感悟人物形象以及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能让学生在这一节课的后半节课再次提起兴趣,并且能够注意力集中。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够发挥组长的领导能力,组员的配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感悟能力。

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9.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日月明(6)部编版 篇九

第二课时

一、趣读词语,练习说话

1.多媒体课件以“小青蛙过河”的形式出示词语:明月、力气、尘土、众人、从前、森林、中心、一条。教师组织学生先默读词语,再指名读词语。

2.多媒体课件再次出示要求:请你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练习说,再举手汇报。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课件“小青蛙过河”的形式让学生读词语,这一形式是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达到复习巩固识字效果的目标。而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这一形式是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选择权,进而达到考查学生对字与词理解的目的。

二、竞赛读文,渗透德育

1.过渡语:同学们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让老师和同学们见识到了你们的表达能力。那现在我们男生与女生进行一下朗读比赛,看看是男生读得正确、流利,还是女生读得好。

2.教师组织学生推荐4名男生与4名女生比赛,其他学生当评委,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分数。

3.教师导学:从成绩可以看出,男生与女生的实力不相上下呀。那咱们就来一场加分赛,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读后说一说,你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你又读懂了什么。

预设:

生1:我有一个地方不懂:什么叫“黄土变成金”?

生2:我知道“众人一条心”的意思就是要团结。

…………

4.教师引导全班学生齐读儿歌。

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读文的兴趣,提高读文的效果,达到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处理“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这一段文字,一是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体会到合作与团结的作用,二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解决难点,体会韵文所传达的情感目标。

三、先看后写,方法指导

1.指导书写“力”。

过渡: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你们能读文,会发现,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把字写正确、写端正。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语文书73页的生字“力”,说一说怎样书写“力”。

预设:

生1:我知道“力”的笔顺,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生2:我看到横折钩要写在横中线的上边。

生3:我看到撇要在竖中线上起笔。

师:同学们观察得都很认真,那就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着老师的板书一起书空。再请同学们拿出本,自己认真写一遍“力”,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看看谁写得跟书上的例字是一样的。

师:(找出优秀例字)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和书上的例字占格很像,看得出他写得很用心。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书写两遍“力”。

师:谁能给“力”组词?

生1:力量。

生2:劳力。

生3:动力。

…………

2.指导书写“土”“木”。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2)指名说一说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试写,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展示学生作品。

(6)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3.指导书写“林”“心”。

(1)导学:请学生观察“林”字里面的“木”哪笔有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根据书上例字进行对比评价。

(4)学生再次独立书写。

(5)注意“心”的新笔画“卧钩”的写法。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的学生应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一些书写汉字的`规律和技巧。本环节采用让学生先观察再汇报的形式,以学生主动为前提,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对生字笔画及位置主动观察,要比教师的客观描述效果好,同时更能检验学生的书写汉字的能力。

四、猜谜游戏,拓展延伸

1.教师导学:同学既能读,又会写,很了不起呦。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玩一下猜字的游戏,看谁猜得准。多媒体课件出示73页第一个字“泪”。

预设:

生1:我知道这是“泪”字。目代表眼睛,从眼睛流出的水应该是“泪”。

生2:我能给“泪”组词:泪水、眼泪。

2.多媒体课件出示73页第三题第2个字,引导学生理解字义。教师范读“休”的字音,引导学习“休”并扩词。

3.出示“歪”。把字拆开,猜字义。

设计意图:学生们有了学习课文中会意字的经验,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可以很直观地弄清楚图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教师顺势教读字音,引导学生扩词,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能激发学生学习会意字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

1.将本课的儿歌背给家长听一听。

2.请你和家长找一找,还有哪些有趣的会意字,把它们写下来教给班里的同学们。

设计意图:第一个作业是背诵儿歌,一是为了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会意字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学生也是一种积累。第二个作业是借助学生对会意字的兴趣,课后进行一些拓展,可以让学生更广泛地感受汉字的魅力。

教学反思

1.在本课教学中,由于本文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突出了以读促悟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同桌互读、小组读、男女生竞赛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达到感悟韵文内容,感知会意字特点的效果。

2.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以形象直观的图片辅助教学,利用简单、易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使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对会意字的认识更清晰化、具体化,更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0.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日月明(6)部编版 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读好问句的语气。3.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练习,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森林里一年一度的动物比尾巴大赛就要开始啦!孩子们想去看看吗?(想!)好!老师带你们一块去。上车后请你们坐好并闭上眼睛,一边听儿歌,一边想想参加今天比尾巴大赛的动物都有哪些。2.听配乐的儿歌《比尾巴》。

3.请同学们说说参加今天比尾巴大赛的动物都有哪些。

随着学生的讲述,师在黑板上出示对应的动物图。

4.过渡:它们都跟谁比,比的结果怎样,你们想知道吗?(想!)那么我们就到课文中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1. 借助拼音,自由的轻声读课文,看清音节,读准字音。2. 再读课文,对照生字表,找到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音。3. 检查自学情况。(1)抽读音节卡片。(2)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包括第三声)(3)个别学生读课文。(谁愿意读就让谁来读,可多让几个同学来读)(4)齐读课文。

三、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 1.认识小节。

2.学习第一、二小节。(1)自由读第一、二小节课文,数一数这两小节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共六句话,前三句是问句,后三句是回答。)

(2)在读一读这两小节,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3)结合图,比较长和短。① 比较猴子、兔子的尾巴。② 比较猴子、松鼠的尾巴。③ 小结。

通过比较,学生知道长和短是反义词,这是通过相互比较得出来的。(4)指导朗读第一、二小节。(重点指导读问句)

(5)直到学生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读第一、二小节的内容。3.学习第三、四小节。

(1)说明:这两个小节与前面两个小节形式相同,可以按照学习前面两个小节的方法来学习。

(2)自由读,想一想从中你读懂了什么?(3)结合图,比较一下它们的尾巴,加深对“弯”“扁”“好看”等词的理解。(4)指导读第三、四小节。

(5)指导学生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读第三、四小节的内容。

四、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用男女对话的形式朗读全文。

2.根据板书和插图,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五、巩固练习,扩散思维

上一篇:自我总结300字工作下一篇:户外亲子活动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