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2024-11-29

建立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5篇)

1.建立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篇一

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探究论文

1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1)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学生管理队伍在意识中要强化这一理念。学生工作管理队伍要以维护和实现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成才为管理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根本利益服务,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信任学生,在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体贴,并切实为高校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高校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使学生从管理的被动状态转变成为主动状态,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高校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全面发展,并且提高高校学生道德判断力和创造力,使高校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统一。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规章制度设计需要从学生出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依赖一整套规章制度来实施,规章制度一旦实施就具有刚性。学生管理工作要以生为本,就必须在规章制度设置上以生为本,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以热爱学生为切入点,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不能压抑学生个性,而是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执行过程中采取各种方法,多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及时修订。

(4)以生为本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是一种理念。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设计必须要把握教育管理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体现系统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突出人才培养的引导性目标。比如很多高职院校学生住宿有四人住新公寓也有八人住老式宿舍,可是学生入校却没有选择新公寓或老宿舍的权利,他们要根据校方从住宿管理方便出发,被动安排住到哪里,如果被安排的都是一样的条件也行,可是现在有的条件好的学生想住新公寓却被安排到老宿舍,而家里条件差的学生想节约住宿费住老宿舍却被安排到新公寓。如果在宿舍管理上不单是从管理方便出发,还根据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使学生入住自己意愿的宿舍,那么更能体现学校管理的.以生为本理念。

2以生为本管理理念在工作中的运用效果

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是一种先进理念,这种理念需要有这种意识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来践行,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领导重视这一理念,学生管理工作者也想解放思想,用更好的工作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以把工作做得更好,他们也想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一线工作者,也就是辅导员纷纷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工作中去,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如想象中的理想。

(1)新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引进新理念,可是效果不明显。“以生为本”管理理念的口号已经喊出十多年,很多学校也纷纷践行这一理念,尤其是很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辅导员,他们在年龄上跟大学生差不了几岁,在行为上还没来得及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角色转换,在思想上很活跃很容易跟学生打成一片。这个群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很容易做到以生为本,他们是践行这一理念的主体。他们将“以生为本”理念放在学生工作中,跟学生处于平等关系,相处和谐融洽,可是在老同事看来,这个老师缺乏权威,没有老师的威严,在学生眼里,这个辅导员是个好老师,他可以让学生没有丝毫压力,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可以让学生很“放肆”地“为所欲为”,学生在面对这等“好”辅导员的时候可以全身心放松,可是在面对其他用传统理念对待学生的老师的时候,他们又备受压抑,一天的心境在放松与压抑中反复。而用先进理念管理学生的辅导员在学生面对自己和其他老师完全不同的态度的时候,感觉失落,认为学生对其他老师的尊敬之情胜于自己,而且自己“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学生管理中还给自己带来了不便,因为学生对自己的“不怕”导致学生对自己下达的指示不重视,而不能及时高效地完成下达的任务。因为他们不怕这个老师,他们就算不执行辅导员的指示也不会有什么惩罚,或被批评,或被处罚。老师的平等对待和人本关怀达到了让学生放松的目的,却不能达到自己的管理目的。

(2)新老辅导员之间管理理念存在矛盾。新辅导员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老辅导员看来就是经验不足,他们在心里面认为,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老师跟学生不能平等,老师跟学生打成一片就不叫老师,学生在老师面前俨然没有学生的样子,他们认为这样不能把学生管理好。老辅导员的老的管理理念在高校依然占据主流,他们的管理成效更容易得到校方认可。而新辅导员的新的管理理念虽然得到提倡,但是管理效果不明显,因为这种管理效果体现在学生身上,所以他们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学校虽然提倡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但是更看重管理效果,而新辅导员运用以生为本理念的管理效果不明显,所以新辅导员不能得到校方的认可。新的理念在运用过程中如果不能产生作用,甚至有时候让辅导员更加头疼,那么新辅导员在反思自己的工作思路后定会有所改变,甚至会在工作中启用老的工作思路,这将会影响以生为本理念在工作中的执行进度。

3结语

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但是这一理念的先进性毋庸置疑,要切实运用这一理念到工作中去,将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场颠覆性革命,产生的效果不可估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把为学生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适应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倡导积极向上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篇二

一、“以生为本”管理理念的产生背景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1998年联合国首次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明确提出应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我们的国家和高校的管理者必须把学生作为绝对的重点, 使学生成为改革高等教育的重要参与者。

21世纪以来, 党中央也全面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倡议和要求, “以人为本”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以生为本”的高校管理是指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 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及教学改革, 一切管理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尊重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保障学生切身权益进行, 而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 应当努力充当好服务者的角色。所以,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坚持“以生为本”, 就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党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以生为本”是全世界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进步的必然趋势, 也是响应党中央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更是创建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优秀高校的必然选择。

二、坚持“以生为本”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

1.尊重和相信学生。最好的教育就是实现自我教育,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做到“以生为本”的前提就是我们要充分相信我们的学生是完全有意识、有能力、有责任的实现自我教育的自然人, 而并不是需要我们处心积虑的去防范和约束的对象。同时, 坚持“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渴望被尊重的强烈需求, 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探索自我管理的方法。

2.关爱学生。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处在心智发育完善的关键时刻, 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往往不能妥善的处理和应对。所以,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一定要学会关爱学生, 主动与学生多交流, 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困难。

3.保护学生的切身权益。在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 我们应当制定恰当的学生权益保障制度, 并努力帮学生提高自觉维护自身切身权益的意识。这样才能做到从管理制度和管理思想层面上齐头并进, 真正的将学生的切身权益保护起来。

4.服务学生。只有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完美的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 才能真正把“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落实到实处, 切实做到权为生所用, 情为生所系, 利为生所谋。

三、高校管理工作坚持“以生为本”具体措施

1.高校学生管理务必要强调“自我管理”的理念。所谓的自我管理它强调对学生的需要、兴趣、志向进行研究, 主张学校适应学生, 一切以帮助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 其重点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只有将“自我管理”纳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部管理机制当中, 才能建立符合教育规律, 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的管理机制。只有将学校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使我们的高校管理工作更加的透明和民主, 全面提高高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

2.尊重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往往是以防范问题的发生为目的来制定的, 强迫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和适应各种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教育管理方式, 这样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所以, 我们的高校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发展需要出发,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统一, 建立真正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3.不断调整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理念并加以不断创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科学发展观。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确立只有学生发展才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全新理念。所以,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践行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管理理念, 把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以人为本”是当今管理哲学、管理理念的最高境界,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政策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 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创造一个美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冯自翔.以生为本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3 (07) .

[2]廖扬.以德为先抓管理以生为本促发展——抓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我见[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2 (02) .

3.论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 篇三

【关键词】以生为本 班级管理 小学班主任工作

所谓“以生为本”,即指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个性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现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实践经验,谈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班主任要身正为范,并细心关爱学生

班主任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的道德榜样,因此,要管理好班级,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品格、学识、涵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事事处处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给学生树立榜样。小学生年龄还小,他们观察社会、观察人生,往往首先从教师身上开始,因此,有关班级的工作及纪律,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要首先做到,如不能办到的,一定要对学生有个交代。

另外,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努力建立起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友爱的人际关系,并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特别优待尖子生,也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个后进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接受班主任的关爱,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同时,班主任要随时随地用心观察学生,善于用敏锐的眼光透过学生的语言表现和行为变化准确判断学生的思想活动,发现优点时及时表扬,对错误行为要及时制止并对症下药,以使学生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的班级管理制度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一样,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就需充分把握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性格特征,让每个学生都能以最好的状态展现自我, 能够张扬个性,融入精彩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由于每个班级学生的知识层次、自主学习能力都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制定本班的管理制度时,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选择学生喜欢的管理方式进行教学管理,从而使整个班集体呈现出良好班风班貌。当然,在制定班规时,班主任不要自己一人包办,应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一起制定,且班规要细、简单易行,如生活常规、学习常规、集体规则意识等,这样学生不仅能明确知道班规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操作要领,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也能认真遵守。

三、精心挑选班干部,并加强能力培养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他们不仅是老师和学生联系的桥梁,而且是班主任完成各项任务的直接协助者,是班内各项活动的领导者。由于班主任工作繁忙,对班级管理事务不可能事事兼顾,因此就需要挑选同学们信任的、 工作能力强、 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协助班主任把班级管理好。班干部可由学生自荐或民主推荐产生。

挑选好班干部后,班主任应给班干部明确分工,使他们各负其责,交给他们工作方法。如:平时班内的教室卫生、环境卫生、纪律、劳动、安全等日常工作,都由班干部主持来完成。同时,班主任应做好督促检查,并做到赏罚分明,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工作出现疏漏的,及时纠正指导。对于班级的各项事务,可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实行班长负责制,由其带领其他班干部根据班主任的要求管理好班级。这样,不仅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也把班主任从繁琐的班级事务中摆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精力去钻研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

四、积极组织班级各项活动,最大限度让全体学生参与

班级活动不但能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而且能够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锻炼自己,让其在开心愉悦的心情中发展能力。因此,班主任应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的兴趣,积极组织班级各项活动,如,主题班队活动、各种文体竞赛活动(演讲会、朗诵会、书法绘画比赛等)、社会实践活动等。如,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且家庭生活都不错,他们习惯了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希望别人都关心、听从自己,却不知道自己也该尊重和关心别人,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围绕“感恩之心,与爱同行”开展了“爱家爱校”这一主题班队活动。通过开展本活动,激发了学生爱家、爱父母、爱班级、爱同学的情感,使他们懂得了为什么要关心他人?如何去关心他人?每个学生都收获多多、欢乐多多,且人生观、价值观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班级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影响学校办学的声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贯彻“以生为本”,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主管理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要管理好班级,除了以上的几点内容外,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本文仅作抛砖引玉之用,希望能激起更多工作在一线的班主任一起研究探索,最终提高班级管理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段三贵.以生为本精心育人——浅谈班主任工作的艺术[J].新课程:小学,2010(11).

4.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篇四

内容摘要:

本文阐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以课堂教学为例,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谈了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来培养深受社会欢迎的创新型人才。

21世纪是一个寄托着人们美好梦想的世纪。当跨进这一新世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既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挑战。而前几年职教形势大滑坡,就是明证。为此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说:“加强职业指导工作,解决好学生就业问题,是职业教育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性要求。就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就业是民生之本’。现在到职业学校上学的孩子,几乎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子弟,实践‘三个代表’就是要为他们服务好,想就业的‘铺就业路’,想深造的‘圆大学梦’。”因此,我们职教战线上的老师,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基于“以知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以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人才培养的规律,这正是创新职业教育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也是推进职教富民政策最根本的举措。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能力只有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因此,“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根据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模式。“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先进教育思想,也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积极思维和主动实践,提高认识水平和掌握学习方法,全面提高素质。因此它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创设问题情境,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刘开在《问说》中曾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可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形成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是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上课模式,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当然,合作探究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其实这时老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探究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因此我的做法主要是创设问题情境。如我在教鲁迅的《药》时,先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是什么?明暗两条线索是靠什么交织在一起的?2、课文写了哪几类人物典型?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3、由前两个问题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我在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共同解决问题,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会在学习中合作与共享,这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二、倾注更多的情感,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过程其实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这是很正常的,师生之间就应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共离合。因此我的做法是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这就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情感。如我在教老舍的《我的母亲》的时候,在要求学生阅读了课文之后,我将文章最后一段,即“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朗读了一遍,学生听了我的朗读后,身受感动,有的同学眼眶湿润了。所以,学生在读的时候,语气、语调、表情等方面都模仿到家了,这就体现了师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和课件的使用,它具有帮助教师拓展教学时空、丰富教学信息、减少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延伸教学功能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再加上每年我校都开展各种教师培训活动,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并与传统教学手

段相结合,用生动、活泼的动画,配合视频、音频技术,使我们要表达的内容既直观又生动,以此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注重实效。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它对教师上课所起的作用,应该是“锦上添花”,而绝不是“雪中送炭”。也就是说,教师在上课前重要的是“织好锦”,就是认真深入理解和钻研教材,精心地备课。在此基础上,再设计并编制为提高教学质量所运用的多媒体课件,使此手段在教学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反之,如果凭借和依靠多媒体课件来哗众取宠,以弥补教师在上课时由于备课的马虎或草率所造成教学的.苍白或疏漏,那么,这种“雪中送炭”的结果,恰恰使多媒体教学走上了歧路。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用自己的循循善诱来激发学生的注意、思维与学习兴趣,用自己的渊博知识来解答学生的疑惑,满足其学习的欲望。

四、贴近专业设置,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知识源于生活,教学要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学中广泛、深入地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想方设法创设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种种现象等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进入学习过程。在职业学校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走出校门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例如我校主要有建筑、机电、文秘等专业,我在教学安排的时候就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依我所教的语文为例,在建筑班上课的时候,我就把与建筑有关的文章不但重点讲解,而且还寻找一些相关文章来比较阅读,如我在讲《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的时候,就不仅仅把它当作一篇说明文来学习,而是把它与讲建筑美学的另一篇文章《建筑——凝固的音乐》来比较阅读;在文秘班上课的时候,我会把应用文作为学习的一个重点,这也是让学生能尽快地适应日后工作的需要。总之,职业学校的教学安排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专业设置,这就要求我们要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局面,努力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

五、贴近社会热点,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现代多元的社会中,学生接触的东西越来越丰富,学生两耳须闻窗外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打开封闭式教学的围墙,关注社会现实,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指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热点,乃至关注全人类共同的话题。例如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我就会结合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设计一些专题讲座,让学生关注社会。尤其在讲到余光中《乡愁》诗的时候,我就联系了台湾三大政党访华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最好体现。

5.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课论文 篇五

在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规定,历史教学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指注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个性需求,从而把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着眼点和目标。没有个体的优秀,就不会有集体的强大。教育的对象是社会的个体,第一个直接目标就是个体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的完善、升华与提高,间接目标才是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与进步。之所以把教育的社会目的说成是间接的,是因为只有个性的发展与完善,才能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已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更应当是透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终身发展潜能、人性得到不断完善。为此,为迎接挑战,我们必须要彻底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

第一,,改变陈旧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命的.个性,有着无限的发展潜能。而他们又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他的天职就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从心理上接受每一位学生。因此,我们的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追求全人教育。

第二,改变课程观。重视知识背后的价值观,而不再重视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并不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更不是最重要的目的。而是通过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在基本技能和思维方式上得到训练和提高,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因此,渗透到知识背后探究其价值,回归学生的生活实践,把学生生活实践和科学实践结合起来成为必然。

第三,改变教育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现代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我们的教学要以多领域为基础,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做好充足准备。因此,课堂所授知识一定要符合衍生到课堂以外的要求。

第四,改变评价观。现行的课程评价和考试制度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要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我们看到,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改变以往的评价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上一篇:猜词比赛词语下一篇:教育改革下的基础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