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2024-08-26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共8篇)

1.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一

科研与教学关系的一体两面性浅析

摘 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提出的高等教育新视角。之后全球大学进入本科教育改革的时代。而我们聚焦一个问题,即本科教育中“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背后的“教学和科研似乎是不能兼容”的观念。对此,许多研究的相对共识是“科研实力有助改善教学质量”。但仅证实单向“反哺”的可能仍旧有所不足。我们认为,首先,“不可兼容”是错误认识;其次,二者的连接点在于“学”的形式;最后,配套制度和价值观念也需转变并认识到科研和教学是一体两面的。

关键词:科研与教学;教学改革;科研与教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7-0066-03

一、教学与科研的不可兼容的观点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许多教育者的眼中,教学和科研似乎是不可兼容的。因此,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有了今天“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我们的研究发现这类观念大多建立在几种“困局”之上。

专业细化的困局。科学建制化后,成为独立的社会和职业部门,不少人将科研和教学关系区隔对立。由于学科门类的细化,学者的研究领域更加集中。越是经过专业科研训练的学者,面对通识化教学越会产生障碍。

但是,该问题的部分实质,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无法得出科研和教学不可兼容的结论。何况,教学的内容就是前人科研的成果,课堂所学的除了被称为“知识”的已知成果,还有获得“知识”的能力。教学已经是科研的一个部分,实际活动中也难以将教学和科研精确区分,很多活动是教学与科研的共有部分,如文献阅读、教学学术会议等。二者实际是“知识的探索”与“探索结果的传递”的关系,侧重点不同,但显然不会对立。正如研究生层次的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互补恰是知识创造和传递的有效手段――对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显示拥有三个以上研究生小组的高产学者是低产者的两倍,导师带领的学生人数与产出呈现明显正相关(r=0.22)[1]。不过,尽管二者不存在本质矛盾,在教学层级上的适应性差异说明,建制化后,高校课程设计没能及时做出反应是导致二者在实践中产生疏离的重要原因[2]。

制度效益的困局也成为不少持有科研教学不可兼得的观点者的重要立场。多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会被换算成课时,有一份研究对湖北省某高校的教师在CSSCI期刊上发表两篇文章做了课时和收入的换算。显示,教师一年保质保量完成800课时,而两篇文章换算显性和80%的隐性收入就可达913课时[3]。尽管科研在社会、学术地位、职称评定等方面更有显示度,但是,教学仍是教师稳定的收入来源,科研也是能者居之的,不能成为轻视教学的合理解释。而对于大学,办学水准似乎反映在科研项目、经费、论文数目、获奖等级及影响因子上。这确实是评价机制问题。高校不是私资实验室或盈利机构。教学的意义对于高校而言,不仅是“产学研”的一环,更是其社会责任与存在价值的所在。

时间分配的困局。对科研和教学使用时间关系的研究初步得出了二者存在竞争关系的结论。如耀赫(Jauch,L.R.)证明两者在时间上的相关系数为(-0.427)[4]。并且,结合效益分析,科研比教学时间的边际效用更高,这极易导致教师为追求时间效用最大化而牺牲教学时间[5]。不过,研究也显示,二者的时间增量对比不是等量的,比值约为1∶0.33。教师投入低于20%的时间教学,能够提升学术业绩[1]。而且双方存在隐性影响,例如在教学中,学生的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学者的创造和研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鲍林(L.C.Pauling)表示其研究就是伴随教学展开的。有些论点他在试图向学生证明时才发现无法澄清,他说:“我就问,何不做些研究来弄清楚?”

规模形式的困局,即本科层次和规模的适应性问题。这包括对能力素质、规模对效果的影响的质疑。前者将科研看作更高的存在。实际上,在“第二届高等教育创新年会”(简称“高创会”)中通过引导,“空气动力学”也能零基础教学。科研不必和特定身份的群体挂钩,科技史中众多身份各异的科学家就是力证。此外,真正与教学形式相关的,是预期目的和教育者水平。因此,形式才是症结,规模更多是管理问题。在同等管理水平下,或?S“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无法达到传统形式的那种均质“成果”。然而,时至今日也应该意识到,我们面对困难早已不是“弟子三千何以教”,而是“贤者七十二人不得出”了。

二、对科研与教学关系的重新认识

20世纪科学建制化后,教学与科研活动变得相对独立。但是,正如科学社会学家约瑟夫?本戴维(Joseph Ben-David)所言:“从古至今,高等院校都是研究(Research)的场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不少学者都将教学和研究相结合,这类做法即使在当代仍是值得仿效的。”[6]所以,我们需要对二者关系有一个重新认识。

其一,“传道”与“创造”的关系同一性。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传道与创造的关系。然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做U盘去存储知识,而要成为后人的肩膀。现有知识就是被创造的,传道更不能只做传输,而要创造新的知识,就是科研。越有质量的教学提供的科研人才越具有创造力。否则科研将成为“无本之木”。同样,失去了科研的教学是“无源死水”。不夸张地说,对人类而言,教学和科研分离是近乎于断绝文明的不智之举。

而对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能力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性也一直备受关注。可喜的是,根据陆根书等[7]和魏红等对两种能力的实证研究[8],基于不同时间、数据和计算方法,都证得出显著的正相关性[9]。就像自传《如何获得诺贝尔奖》中,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1989)获得者迈克尔?毕晓普(Bishop,J.Michael)指出“最崇高的使命”对于当代的科研和教学从业者,就是“要把科研发现和教学两方面的杰出本领结合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尽管他说“只搞学术研究而不尽教学使命,是枯燥无味的”,像是个人志趣。但“使命”绝非信口胡说。对于高校,科研、项目、影响力等与办学水平的粗暴等同或许是现实的窘况。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将“使命”一词与其绑定并无不妥。没有科研的大学等同于中小学的延伸,没有教学的大学无异于研究机构。这都将使其失去存在的必要性。牛津、剑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七所研究型大学,20 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是科研评估中的翘楚,其教学工作得分始终靠前[10]。1998年与2001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先后发布《重塑本科教育:美国研究性大学发展蓝图》与《重塑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随后出现,如《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报告》(2012)、《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2015)等。顶尖院校纷纷改革本科教育。其中,哈佛大学本科生院院长Harryd?R.Lewis更是在2006年出版了《Excellent Without A Sou》(《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其副标题直指How A Great University Forgot Education(《一所出色的大学怎么能忘了教学》)。足见,国际知名院校、机构以及教育者对教学工作和高校自身发展的深度认识。

其二,从授业到受渔的转变。有一种观点:能在网络中获取知识都没有再进入课堂的必要;有一种现实:我们将进入有风险的、后现代的、复杂而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社会。因此,大学所能做的就是通过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探索和应对未知事物的能力。在这种要求下,教学与科研则会密切结合,或成为同一个过程。拆除科研教学之间的高墙就成为教育改革新的题中应有之意。

之前提过,建制化的科学活动固然有其严肃性,但也没有高不可攀的内涵。从Research的词源来看,其探索未知的内涵不限定身份、群体。形成这种认识对师生双方都非常重要。任何一方都不愿意身处一个自身能力受到怀疑或侮辱的教学环境之中。那么在教学中尝试融入研究的性质以及在科研中包含教学的过程,就成为拆除“高墙”的一种可能。

其三,探索形式,寻找结合点。亦如本戴维(Joseph Ben-David)所说的,“研究与教学不是天然匹配的,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二者才会构成一种单一的结构”[11]。所以,简单的“轻―重”或“一扬一抑”的粗鲁模式不能对复杂的问题起到实质性作用。教学与科研的中介点是“学习”,实践一种以“研究性导向”的教学形式或许会成为教师和学生利益的结合点。去“做学问”而非“讲学问”,也是此次“高创会”的理论尝试。会中众多的教学案例显示,教师和学生通过新的形式都获得某种“提升”或“自我实现”。其实这种有机结合一直存在,例如华南理工的何敬堂院士工作室,从世博会中国馆到中国半数校园的规划皆出于此,同时该工作室仍是人才教学基地,师生双方都能从中获益。

三、结语:制度改革,转变观念

从18世纪历经各种洪堡模式至今,科研虽然有了相对独立的“生态”,但多数科研活动始终和大学机构形影不离是有原因的。科研工作者始终都是学者。无法将学术和学习分离的事实,让二者保持着内在的相关性。然而,二者的良性互动仍需不少外在变革。

教师发展与定位转变。首先,时代和学生变化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就提出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关键是具有活力的教师发展政策。中国石油大学副校长刘华东在《高校教学工作的本质是学术活动》演讲中提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三桶水”:知识储备之水;源头活水;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之水[12]。其次,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该将身份从课堂的“主宰”向“主导”转变。调动学生更多脑力,给予其“自我实现”并“自我负责”的机会。最后,不同资历的教师都应该大胆投身科研和教学。由于“学易知难”的惯性认识,科研地位被定得更高。以至于许多教师认为自己只能传授而不能创造知识,进而轻视包括自己、学生乃至人类的创造力。

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随着近代主体意识的觉醒,虽然教学的主动权看似掌握在教育者手中,但学习的主动权却在于学习者个人。如果学生不主动,名师也无法出高徒。《大学是如何影响本科生的》(2005,第二卷)指出:“大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并融进学校提供的学术、人际关系和课外活动等氛围。……任何从中学后教育经历中获得的东西,都是其自己努力的结果。”[13]因此,“学习”不仅是教学与科研的中介,也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学习”过程中任何一方的懈怠都无法达成好的效果。“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既需要教师改进质量和形式,也需要学生珍惜机会和资源。

考评制度的改革。不少教师感伤地说:“我为学生负责了,谁来为我负责。”这透露的正是考评制度造成的现实无奈。以职称评价项目为例,涉及科研的有科研项目、经费、成果、论文等级4项,而涉及教学的仅有工作量1项。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在接受《社会科学论坛》的访谈时也说道:“以项目制为中心、以数量化为标志的评价体系……需要的是早出活、快出活、多出活,而不是‘出好活’。”他认为,需要厚积薄发的学科会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被甩出轨道”。所以,过时的考评制度是教改的“绊脚石”。很多学者和高校都做出尝试,比如,博耶(Boyer,E,L.)提出一种“创造性契约”,据此,教师都可在一定的时间内转移工作重点:一段时间内主要从事科研或教学。这也改变了时间分配的困局[14]。又如,南京大学副校长谈哲敏在“高创会”上介绍的“三三制”教改以及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席酉民同提出的“教学为生,科研为升”理念。二者还不约而同地将学生纳入到考评改革中。

认识教学工作的学术定位。在一项关于“教学是否是一门需要认真研究的专门学问”的调查中,虽然持有非常或比较同意观点者的比例达到93.2%,但却有33.7%的教师在近三年中一次教研课题也没参加过[15]。实际上,“教学学术”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厄内斯特?博耶在《学术反思:教授工作重点领域》中就已驳斥过“教学非学术”的观点,并对教学在教授的学术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做了强调,使教学工作得到应有的尊重与重视[16]。教学活动的学术定位,是以专业角度看待知识的传递过程。学术地位的回归,将促进教师与教师及学生间学术交流,学科理论发展以及教师地位提升。这是教学同时也是科研活动迎来新的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激励制度引向价值观念转变。从考评体系一隅就能看出,外环境对于塑造教学和科研关系的作用。国家层面,如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指明应“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高校层面,如斯坦福大学设立教学奖励和薪金补助、成立本科教育研究委员会、改革晋升条件并制定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等。1998~2000年,《迪尔英报告》之后,公开表示在“教学优异”奖励制度上努力的大学从12%增至65%[17]。最后,如之前所述,“一轻一重”的简单思路不是真正出路。科研和教学之间是复杂的,多层次,因果关系不固定的,也有研究指出二者关系是非线性的[18]。线性思路极易导致粗暴的“教学漂移”和“科研漂移”或“教学型”和“研究型”简单二分。激励制度应与上述的各项结合,从价值观上认识到教学和科研是一体两面的。

参考文献:

[1][4]李永刚.难解的谜题: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的 几种新视角[J].教育学报,2016,(5).[2][6][11][13][15][18]刘献君,吴洪富.非线性视域下的大学 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5]曾贵,李轶敏.教学型高校教师过度科研的动因分析 ――基于经济学效用论的视角[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6).[7]陆根书,顾丽娜,刘蕾.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实证分析 [J].教学研究,2005,(4).[8]魏红,程学竹,赵可.科研成果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关 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9][10]李俊杰.科研反哺教?W的合理性及地方高校因应策略 [J].教育研究,2012,(3).[12][16]刘华东.本科教学的本质是学术活动[N].光明日报,2016-07-12.[14][17]吴洪富.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历史演化[J].高教探 索,2012,(5).

2.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二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其特点是通过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使学生符合社会及个体的需要,在体力、能力、智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而教育科研就是为了提示教育规律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就是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教学中的一些基本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入一种和谐的境界,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有成效;让教师教得自信,教得幸福,教有作为。教育科研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有教师担心搞教育科研出不了成果,反而影响教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是群众性的应用性研究,不在于建立新型的教育理论,而主要立足自己的教学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优选先进的教学方法去指导提升教学实践。教育科研好比一滴水,教学好比大海,只有融入教学,教育科研才有生命力。

教学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也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教学中既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又有更多的实践问题需要探讨。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在实际工作中理论和实践往往容易脱节。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指导,如果不开展教研,对许多值得研究的现象、问题或熟视无睹,或束手无策,结果就会是方法依然落后,问题依然存在,质量难以提高;从事理论工作的同志又缺乏教学实践。要么对实际问题不甚了解,要么研究出新成果又无法及时推广应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教育科研正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理论引导提升教学实践。

一、研而不教则废,教育科研应以教学为基础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把自己的教学问题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教育科研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教学活动是教育科研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会自然产生教研成果。教研成果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是对教学内容更加深入的理解,是个人对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的见解。有许多教师辛辛苦苦教了一辈子书,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在实践中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但由于在理论上缺乏更深层次的研究,缺这样的学习方式可有效地把学生的个性引向好的方向,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4.探究学习。“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不能仅仅提供教材或资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呈现一个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从多种形式、多种层次求得多种答案。教师要使学生不仅“爱问”,而且“会问”,形成较强的质疑解疑能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针对课文内容、针对课外阅读、针对社会生乏系统地加工和整理,在教学研究上仍处于感性阶段。教师要搞好教研就应当把教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不断发现教育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调查研究,进行实验和探索。也就是说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最重要的教育科研成果。

其次,要善于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是为了研究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自觉地运用先进的教学理率和教学经验去指导教学活动。这就客观上要求教师把教和研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资料,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地研究问题,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

最后,正确处理教与研的关系。教与研的重点在教,课堂教学的示范观摩、评课等是教研的经常性工作。教中研,研中教,研自始至终是围绕教学、服务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有的教育科研“论文”脱离教学实际,脱离当前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纸上谈兵,于教学无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的热点、难点要通过各种教研加以解决。因此,教育科研应重点研究如何贯彻落实教育上的重大决策。教师要在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些关键环节上下真功夫。

二、教而不研则退,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师理论水平提高

现代教学实践要求中小学教师应当从教学型向教学与科研结合型转变。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教学与科研结合型的教师,就应当一边认真搞好教学,一边大胆探索,刻苦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教学经验,教学理论不应当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由教学到教育科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实现这个飞跃,就要在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师不断思考、研究和学习,能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从事教学与写教育科研论文是相互促进的,因为经常写才会时时留心教学问题,才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吸纳别人的成功经验,才容易发觉自身的不足,才能把握时机找到提高自身能力的切入点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增长点。不写教育科研文章的教师是经验性的,而经常写的教师则是科研型的。越是优秀的教师,科研成果就会越丰硕,科研成果越丰硕,就越会视教学为一件富有创造性的且有意义的工作。

教育科研既是教师迅速成长为优秀教师的捷径,又是教师获得教学乐趣与幸福的必由之路。

活、针对教师和同学的观点等提出质疑,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读,感悟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神机妙算)进一步探究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勾画出文中语句)再进一步研读,感悟其神机妙算的原因是识人心,知天文,晓地利。最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三

因此,在高校体制改革中,应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为两者找准定位。

一方面,加强对教师教学水平、实践经验及素质的培训力度。建议恢复教研室制度,定期进行教学法讨论。在青年教师中组成教学互助组,返聘离退休的老教师,由这些老教师专职对各教学互助组进行教学督导,不仅督导本科生课程,也督导研究生课程。教学互助组的青年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以促进共同提高。对没有讲过课的新教师,制定教学观摩制度,即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若无教学经历,则必须先进行一个学年的教学观摩再上讲台正式授课。

另一方面,改革现有的教师科研能力考核办法。进一步改革论文评价、科研奖励评审和职称评定工作的标准,激励教师出高水平成果、发高水平论文。对教师设立以教学为主的岗位和以科研为主的岗位两条线,且教学岗位教师应占多数。教学岗位教师考核指标以教学为主,科研岗位教师的考核以科研为主。全面改革对教师的考核机制,恢复以前对教师岗位系列的划分,即明确划分为教学系列和科研系列。

具体来说,教学岗位教师的业绩考核指标主要依据授课时数、学生评价和督导组听课评价等指标而定,科研分数只是作为次要的附加分。教学岗位教师的职称评聘,主要依据其教学效果来确定。对于科研岗位人员的聘任和选拔,既要依据其本人意愿,更要考虑其以往科研成果。对于没有足够分量科研成果的人员,不建议进入科研岗位。

4.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四

1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学派的观点:

(1)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三个,即稀缺模型、个性差异模型、不同激励系统模型。

(2)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两个,即传统智慧模型和G模型。

(3)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的模型主要有三个,即不同活动模型、无关个性模型和官僚资助模型。

以上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学科研的关系。教学和科研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当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教学科研关系相协调,并非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五五分成才算协调。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分配,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地共同发展。科研成果比教学成果多,不一定代表教学就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1)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

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3)科研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与腾飞的强劲动力,是高校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保障。

(4)科研成就高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

教师从事科研会使学校具有较高的声望,这意味着学校吸引资金和优秀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而较多的资金和优秀学生又是取得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基础。从事科研、取得成绩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范、科学态度、敬业精神对学生的道德提升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1)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人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2)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

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而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科研的发展。

4.结论

教学与科研相对平衡、相对协调的关系不是自发形成的。不同教师的兴趣、能力等因素各不相同,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一样;管理部门的政策及主管的工作不同,对教学与科研的倾向也同;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甚至不同院校也有所区别。因此,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高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促进教学与科研相对衡,主要是建立一个创新管理机制,从深层次融合教学与科研发挥有利的一面。

5.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德国柏林大学 篇五

新闻来源:新浪 发布时间:2008/7/19 14:41:30 浏览次数:1 柏林是德国高等教育的重镇,在这里有三所大学,十所学院,四所艺术学院及一百多家国立研究机构及近250多个非大学研究机构。三座大学分别是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柏林工大(即柏林技术大学)。柏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学府,建校以来一直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采取讲课、讨论与研究的教学方式,教师拥有学术自由,本科生可以自由选课,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取研究方向,同时可以和教师在一起进行科学研究。这种办学理念源于洪堡的“研究和教学相统一” 的大学理念。

在华人圈内,在1948年以前,柏林大学指柏林洪堡大学,后经二战柏林一分为二,这所大学也分离为两所大学:东柏林学校名为柏林洪堡大学,西柏林则新建了柏林自由大学。所以一段时间柏林大学指称“柏林自由大学”,但这并不影响两所大学一脉相承的办学理念,现在两所大学在诸多专业也在合并整合。本文主要以柏林洪堡大学为例介绍德国柏林大学。

洪堡大学现有在校生三万五千多人,校址分别设在柏林市中心和阿德勒斯霍夫和柏林布赫两个科技园区内。建校初期的洪堡大学有4个经典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哲学院,神学院。此后在许多著名学者的教学研究推动下,该校又发展了许多新的学科与专业,并很快发展成为一所享誉全球的一流学府。

1806年的拿破仑耶拿-奥尔施泰特之战影响着整个欧洲,欧洲各民族的生存条件发生了急剧变化,因此,进行民族自我更新、保持效率和竞争力事关民族生死存亡。

时任普鲁士教育大臣的威廉·冯·洪堡认为:“大学是一种最高手段,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真正的启蒙和精神教育上的世界领先地位。”

在此背景下,普鲁士王国进行了大学改革运动,这是世界大学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重要的举措就是决定在柏林建立一所由国家资助,男女合校的新型大学,这与当时的旧式大学截然不同。

1810年,洪堡主持成立了这所大学,当时学校以国王的名字命名,称为“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这一称呼一直沿用到1949年。大学的首任校长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希特。此后,以洪堡大学为中心逐渐聚集起大批人才,在洪堡的弟弟、著名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努力下,学校开始注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自然学科迅速发展,洪堡大学一跃成为当时最好的大学之一。

鉴于其成功经验,它的办学思想在世界上广为借鉴,在此后一个半世纪里建立的大学都继承了它的这种办学方针,因而洪堡大学被称为“所有现代大学之母”。但随后的一战、二战对学校造成了很大破坏,二战结束以后,柏林一分为二,这所大学也分离为两所大学:东柏林这边的老学校以学校创始人的名字命名为柏林洪堡大学,西柏林则新建了柏林自由大学。1946年柏林洪堡大学重新开放,为战后德国的重建培养了大批人才。

洪堡及其大学理念

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年)是德国近代著名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比较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在西方近代史上,他是一个最称得上学者的政治家,或一个最称得上政治家的学者。1820年以前,洪堡积极投身政治外交活动,曾任普鲁士内阁大臣、内政部文化教育署长。他一生在美学、人类学、历史、教育等方面著作丰富,尤其在教育方面贡献卓著,他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至今仍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另外,洪堡提出的学术自由的指导方针,允许各种学派并存和自由竞争,培养了很多具有真才实学的理论家和科学家,使德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因此他被德国誉为现代大学之父。

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他说的科学指纯科学,既哲学。而修养是人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结果,它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关。科学在大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大学应“唯科学是重”。同时,洪堡的科学概念还包含着特定的对待科学的态度。在他看来,大学教师、学生的角色界定已非传统意义上的那样严格。大学生也可以独立进行研究,教授的工作在于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并帮助学生研究。

洪堡从大学是从事纯科学的机构这一核心观念出发,认为大学的组织原则应建立在纯科学的观念之上。大学的研究并非对实用的、专门性科学知识的研究,以实用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技术教育都是片面的畸形的教育,于人格发展并无多大裨益,只有那些“纯粹科学”才能使人心智得到完整的训练,才能教会人们去进行自动的、创造性的思考,去进行符合道德原则的行动。受到这样教育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对集体有用,而且最能作出贡献。

根据纯科学的要求,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二:寂寞和自由。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点为依据.。大学的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强调大学在管理和学术上的自主性。它包含三层含义:一.大学应独立于国家的政府管理系统,即“独立于一切国家的组织形式”;二.大学应独立于社会经济生活。科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纯粹的学问和真理,而不在于满足实际的社会需要;三.寂寞是从事学问的重要条件,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应甘于寂寞,不为任何俗务所干扰,完全潜心于科学。

自由包含两层意思:外部的自由和内部的自由。外部的自由是针对国家而言的,其注重大学的权利与国家的职责。大学的研究应遵从科学的内在要求在自由的条件下进行,而威胁大学这种自由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国家的性质及其对大学的职责是主要潜在因素,另一方面,对大学自由的侵害还会来自大学内部,要消除此种危害因素,则有赖于国家。具体措施是国家应运用其对大学教授的聘任权,以保证大学教授的多样性,籍此防止大学中的门户观念或行会风气。就是说,国家应运用其权力,防止大学的封闭、僵化的倾向,以此促进科学的自由良性发展;内部的自由指大学主体——人(教师和学生)的自由:从事学术研究的教师不受国家的管束及社会种种利益的牵制,而应服从科学的内在要求,自由自在地进行科学的探索。学生与教师均是“为科学而共处”,具有共同的任务和相同的自由,能有自主性和选择性地从事其科学思考及学术研究。

在洪堡看来,自由与寂寞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没有寂寞就没有自由。

洪堡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大学理念或称之为教育思想正是柏林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办学理念的本质所在,并一直影响着柏林大学的发展方向。

最近在德国科研联合会的一份报告中,柏林洪堡大学科研能力排名攀升了20个位次,证明洪堡大学在不同寻常的转制过程中是成功的。如今的洪堡大学由于在生物、医学、数学等方面的实力雄厚,越来越多的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

现在洪堡大学共设有11个专业学院及各种中心研究所,它的医学系是欧洲最大的。学科包含了人文、社会、文化、人类医学、农业、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所有基础学科,还设有全德国惟一开设的学科-社会性科学。专业齐全,现有224个专业,其中19个专业设有理科硕士专业,59个专业设有文科硕士专业。此外包括了12个语种的翻译专业,其中4个是东欧语言。

洪堡大学一直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大学内设有国际事务办公室,直接负责国际合作与交流。该校的科学工作者广泛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工作,现约有70个项目得到了各种基金的资助。1959年,洪堡大学加入了国际大学协会,随后与50多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从1981年开始,北京大学和洪堡大学开始互派专家,1982年,我国又选派3名进修生到洪堡大学深造。洪堡大学的Holon经济技术与文化交流协会是于1992年成立的一家公益性协会。作为专业的培训机构,其宗旨是开展经济合作、推广科技成果、促进文化交流,从事社会文化变更和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性,注重全面人文主义的教育方针;在跨文化研究与跨文化交际领域,强调“世界文化的整体性”;在开展经济合作、推广科技成果过程中,强调“世界经济一体化”。协会的工作有:科研、咨询和培训,同时定期举办各类中短期培训,组织各类公益活动。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师资包括许多高水平的经济学家、银行家、对外贸易专家、亚洲问题专家、教育家以及心理学家。他们不仅理论精通,而且实践经验丰富。ANA国际培训公司的培训基地同欧洲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法,将科研、咨询和培训融为一体。

6.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六

教学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及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教学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及需求。[方法]选择教学医院321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参与科研、撰写论文以及科研知识需求情况。[结果]临床护士的科研意识较淡漠,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是否带教、不同编制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学历、高职称、正式在编护士、临床带教护士科研能力较强。护士对科研选题、文献检索、论文书写、统计学分析方面知识需求较高。[结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强化护士的科研意识,提高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护理科研;护士;教学医院

护理科研作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护理学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1]。但由于护理科研水平总体较低,影响着护理专业的发展和护理水平的提高[2]。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临床护士的调查了解其科研能力、科研知识的掌握情况及需求,为今后进一步提高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提供依据。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校附属医院临床各科室护士321人进行问卷调查,年龄20岁~55岁(31.7岁±8.5岁)。学历:中专34人,大专208人,本科76人,硕士3人;职称:护士157人,护师

75人,主管护师78人,副主任护师10人,主任护师1人。编制:正式护士139人,合同制护士182人。参与临床带教225人。

1)为唐山市科技局课题(063144501d)。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以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是否带教、科研态度、发表论文情况、对科研知识需求情况等。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321份,有效回收率97.3%。

1.2.2 统计学方法 回收调查表审核后数据分析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结果

2.1 不同学历、职称、编制、带教护士科研参与及论文发表情况

2.2 护士科研知识掌握及需求情况 30.8%的护士订阅杂志,75.4%的护士几乎不去图书馆,94.4%的护士认为搞科研有困难,72.6%的护士没有参观学习、学术交流、对外交流或参与科研成果的机会。对于选题方面的科研知识需求占56.4%,文献检索占53.6%,论文书写方面占56.7%,统计学分析占64.8%。讨论

3.1 结果分析 低职称护士工作年限短尚处于学习、掌

握临床基本知识和技能阶段,科研能力尚低,而高职称护士随着临床经验不断丰富和科研经历不断增加,科研知识的掌握也越来越全面。目前,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与科研能力也密切相关,故职务也成为科研能力的一个侧面反映[3]。带教护士科研能力较强可能由于带教护士较非带教护士的经验多、能力强,同时由于带教学生对自身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一般合同护士为刚毕业或学历较低的护士,工作经验不足,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升,知识和技能尚处于学习阶段,因而科研能力相对偏低。分析本调查为教学性医院,其中带教护士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表1显示,带教护士的科研能力较高一些,通过调查了解到护士科研知识的累积不积极,订阅杂志护士只占30.8%,75.4%的护士几乎不去图书馆。原因可能由于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去查阅,科研意识较薄弱或没有养成定时翻阅书刊以积累科研知识的意识。

3.2 提高科研能力的对策 科研是推动护理发展的助动器,通过调查94.4%的护士认为搞科研有困难,本科护士的科研能力、科研意识相对较强,在带教群体中参与科研的也未到一半,因此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强化护士的科研意识,提高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更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部可设立一个小型阅览室,提供科研的相关书籍、期刊、报纸等,以便护士进行科研知识的查阅和学习。72.6%没有参观学习、学术交流、对外交流或参与科研成果这样的机会,医院可以适当多提供这些方面的机会,了解国内外较前沿的科学信息,发展动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扩展护士的眼界,提高科研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护士的潜能,调动积极性,提高护理水平,更有效、科学的服务于病人,用较先进的科学理论技术促进病人的康复。

新生力量的教育与培养关系到护理事业的发展,因而对于带教护士的科研意识、科研水平的提高更应受到重视。对于选题方面的科研知识需求占56.4%,文献检索占53.6%,论文书写方面占56.7%,统计学分析占64.8%,因而可以通过请专家针对这些方面的需求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统一培训[4],刻制光盘或制成语言、图形相结合便于理解学习的小册子等各种形式将这些方面的知识传递给大家以方便学习,可通过搞一些科研知识竞赛等方式调动积极性。医院成立科研机构,成立护理科研小组[5]等为护理人员提供科研环境。在写论文过程中有专家或科研论文写的较好的同事进行指导、讲解、分析、改正以逐渐提高护士的科研写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推动促进护士的科研写作过程,也需要一定的催化剂,可以实行计分制,给予一定的奖品或奖金作为奖励,来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写作热情。对于科研写作较多,较好的给予表扬、宣传,带动未进行写作的护士。

7.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七

一、教学与科研不和谐关系的表现

教学与科研关系, 目前呈现两种不和谐倾向:

1. 重教学轻科研。

这在各类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表现得尤为明显, 体现在学校方面, 过于看重教学成果对学校的贡献, 把获上级教学奖作为主要追求的目标, 学校资源大比重地投入到教学质量管理上, 投入科研的经费很少。在对教师的评价上, 看重授课质量、授课数量, 对科研要求低, 而教师的收入主要依靠教学的数量得到课时津贴, 体现在教师个人上, 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上, 不仅授课数量多, 而且钻研授课投入的精力多。现在许多高校都实行津贴制, 而津贴发放是有工作量要求的, 一般在350课时/学年左右, 这就意味着要完成课时, 教师每学期至少有三门左右的课要上, 而备课也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1]。这样算来, 教师教学所需要的时间几乎可以占到白天的一半, 搞科研的时间就没多少。而且教学是一项很累人的工作, 一天的教学下来, 即使有些时间可用, 但精力已经没有了, 搞科研几乎不可能, 想的可能只有睡觉。

2. 重科研轻教学。

某些本科高校在科研上投入大, 几近可利用经费的三分之二, 而且对科研的管理非常规范, 各种相关制度建设完备, 每年的各项科研评奖非常繁多。在对教师的评价上, 看重教师科研成果, 忽视教学质量, 特别在职称的晋升中更是唯科研论, 只要科研过硬, 教学差些没有关系, 一样能晋职;反之, 教学再好, 科研没有达到指标也无法晋职。由此, 导致教师千方百计地追求多发论文、多获项目、多获科研奖励, 而对授课能躲就躲、能推就推, 以致出现讲师以下授课多, 教授不上课光搞科研的情况, 致使教育部专门下文要求教授必须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授课时间[2]。

二、教学与科研不和谐的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两种倾向, 反映的是教学、科研作为高校两大基本功能间的不和谐、不协调, 说明二者在高校的运转中存在矛盾, 矛盾的原因在于:

1. 不能认清高校自身定位。

我国高校差异大, 这种差异表现在学校的高低层次上, 表现在人才结构上, 也表现在学校的财力等方面。由于存在差异, 就存在自身定位问题, 这个自身定位直接关系到教学与科研二者之间的关系。一些层次较低的高校, 如高职院校、刚升格的本科院校等, 这些学校往往教师队伍本身科研素质较低 (体现在学历、学位层次上) , 搞科研的能力较弱, 很难做出较重要的科研成果。如果这类学校把科研要求定得很高, 在发展方向上、在投入上、在对教师评价上都向科研倾斜, 而对只要肯钻研、勤实践往往能有所收获的教学工作不屑一顾, 就会使教学与科研关系错位, 构成矛盾、不和谐的关系。一些层次较高的学校科研基础比较牢固, 教师素质高, 博士、教授比重大, 科研能力较强, 易出科研成果, 如果这类高校过于看重机械劳动性较强的教学, 各项评比、晋职教学至上, 而教师因学校导向在教学方面追求发展, 就有违他们自身的科研基础。

2. 不顾教师个人素质、能力局限。

教师的素质与他的学历、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也与他的年龄、精力有关系。如前所述, 相对层次较低的高校的教师整体素质比层次较高的高校差一些, 反映在科研与教学关系上, 体现出因素质差异对教学、科研呈现出不同的倾向性。除此种情况外, 在高校中也存在同一高校个人能力的差异, 即在低层次高校有相对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 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搞科研, 从而对教学工作有所轻视;而较高层次的高校有科研能力较弱的教师愿意多从事教学工作, 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也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的年龄、精力是不断变化的, 不同的年龄段人们从事科研与教学的能力、精力是有差异的, 往往成橄榄形:年轻时从事科研的能力往往不足, 年老时精力又往往不充沛, 壮年时科研精力、能力往往最强。由此, 在不同的年龄段, 教师从事科研和教学的积极性有较大差异, 其兴趣取向也有较大不同[3]。如果漠视以上种种差异的存在, 一味地盲目强调科研或教学工作孰轻孰重, 必然会使科研与教学出现矛盾、不和谐, 必然事倍功半。

3. 不恰当的职称政策的导引。

与学校的科研、教学有关的政策就是指导教师行为的指挥棒, 它怎么指, 指向哪里, 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行为, 教师的相应行为往往围绕指挥棒运行。教师受影响最大的政策是评职政策, 对于教师来说, 评职晋级是人生事业的必然追求, 职称涉及教师荣誉和现实利益, 追求晋职、尽快晋职是高校教师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动力。当前, 绝大多数高校把职称评定条件分成两块:一块是科研, 另一块就是教学。科研和教学的比重各高校有所差异, 调查发现, 不管哪类高校, 科研方面的要求更明确翔实, 如发表几篇论文、论文档次、出版几本专著、获得几项科研项目、科研奖励的级别等, 规定得非常详细;而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规定就比较笼统, 如要求达到每年的上课时数、教学效果等, 项目少且笼统性大, 即使一些层次较低重视教学的高校, 也仅规定把获得教学奖励作为优先晋职参考, 而非硬性的晋职指标。这样的政策导致教师为晋职而拼命搞科研, 而教学呢?能满足基本晋职要求就行。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 重科研轻教学成为必然。

三、应变式和谐的教研关系探索

教学与科研———两个高校最基本的功能存在着矛盾, 造成二者不和谐, 后果必然是影响高校整体功能的发挥, 不能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此, 必须解决矛盾, 从而建立起和谐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和谐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并不是说要形成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关系, 因为追求科研与教学并重本身, 就是不顾各高校、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的结果, 强调并重必然导致形式主义, 必然不能发挥各高校、教师的优势, 最终只能是能力强的方面没能强, 弱的方面还是不强。那么, 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笔者认为, 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的地位符合各高校自身特点、能力、优势, 符合教师各自特点、能力优势, 符合外部需要、要求。这样, 高校各自的优势、特点, 教师个人能力、特点都充分发挥, 还能满足学校和教师的一些现实需要。具体来讲, 如何建立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呢?以应变方式建立教学与科研关系可以看做是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的体现, 可以看做是建立和谐的科研与教学关系的一种策略。所谓应变式教学与科研关系, 即以外在、内在等具体情况确定科研与教学的具体关系, 从而形成和谐的科研与教学关系。应变式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应变因素大体有以下几个:

1. 以学校实际确定教学与科研关系。

既然学校的历史、层次、教师素质有着很大的差异, 那么在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确定上就应有所不同。为此, 国家教育部把高校分成三类: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 旨在为各高校自身定位提供依据。研究型就是要以科研为主, 兼顾教学, 这是因为高校无论科研如何强大, 还要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 所以不能像科研院所那样一门心思搞科研。这类高校多为国家重点高校, 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院校。这些高校教师学历高, 科研能力往往都比较强, 科研经费较充裕, 开展科研比较有基础。教学型即以教学为主, 科研也要适度开展, 这是因为高校不同于中学, 只管传授知识, 不深化知识, 而且在高校, 如果只是传授现成知识而不搞一定的科研深化知识, 就必然导致教师知识僵化, 缺乏对知识的深入领悟, 难以把握前沿知识, 培养出的人才必然是知识过时、能力欠缺的不合格人才。因此, 即使是教学型高校教师, 也有必要进行适度的科学研究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这类高校多为一些高职院校和一些地市所属的本科院校。第三类是教学研究并重型高校, 这类高校科研与教学都是需要重视的功能, 是一种科研教学共同发展的高校。这类高校一般为省属本科院校, 他们处在重点高校与普通地市高校中间, 从学历到能力及财力都在二者中间, 功能、地位也居于中间, 尽管并重但并重不是说都得到充分发展, 只是说二者更强调均衡性而已。

2. 以教师个人实际确定教学与科研关系。

人的能力有差异, 这是一个社会共识, 高校教师亦是如此。对那些学历高、科研能力强的人来说, 搞科研易如反掌, 这些人多愿意搞科研, 也往往能搞出科研成绩。在这种情况下, 不妨把这些人放在科研第一线, 让他们担当起学校、学科的科研重任;而那些科研能力相对较差的但教学能力相对较强的人, 不妨让他们多担当些课程教学, 以减轻从事科研的教师的教学负担, 这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的, 适应自身能力共同获得相应发展, 共同成就事业。除以能力差异确定科研与教学关系外, 还要以个人年龄、精力确定科研与教学关系:青年人特别是刚进入教师队伍的人, 不妨多担当点教学任务。这样一是可以增加他们教学经验从而对得起教师的职业;二是他们在担当课程教学中也能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发现学科中的问题, 为将来确立科研选题提供导引。对于中年教师来说, 他们教学经验、科研能力都已经较强, 从事科研经验丰富, 精力充沛, 由他们担当科研重任理所当然, 对个人也是合适的。年龄偏大的老教师精力上可能有所不足, 教学也好科研也好超量都是不合适的, 根据具体情况承担适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量是最佳做法。当然, 让这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老教师做指导可能更合适, 更能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4]。

3. 以实际需要的教学与科研关系。

实际需要是工作的动力, 有了需要就有了动力。这个需要是多方面的, 对学校来说, 有时需要升级升格, 需要应付上级的评估 (本科评估) 等, 这时就需要有较好的科研成果作为支撑, 这些是硬性需要, 是不可以讨价还价的。在这种情况下, 现实需要解决眼前之需是当务之急, 那么集全校之力大搞科研就是一个明智之举, 哪怕是以往科研能力弱的高校, 此时也应该如此, 尽管这样做了未必能出巨大成果, 但是临时抱佛脚是会有一定功效的;而对于那些教学方面的评估检查, 即使是科研型高校, 此时应该做的也是集全校之力大搞教学建设, 以使教学评估顺利通过。而对教师个人来说, 评职晋级是共同的追求, 评职晋级的条件的满足与否是他们能否晋级的关键, 每当有老师到了该晋级的年限时, 他们往往都特别卖力气地创造晋职条件, 而科研作为多数高校晋职的主要条件, 自然是必须满足的, 平时不写论文或搞科研能力不足的老师也开始开动脑筋, 不分昼夜地写作科研论文。其实, 这样的突击行为一般会被认为是“投机”行为, 不是应该提倡的, 但谁又能否认这样做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呢?毕竟这样做对学校、对个人都是有好处的, 如果强调任何教师都应该大搞科研或大搞教学, 不也违反“因材施用”的用人原则吗?所以, 按实际工作需要的临时性的突击行为是形成长期的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所需要的。

4. 以发展需要的教研关系。

每个高校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比如从中专升为大专、从专科升为本科、从普通本科升为有硕士授予权的本科再升为有博士授予权的本科;学校名称也由专科学校改成学院, 再由学院改成大学;学校类型也由教学型高校变为科研型高校等, 这些都标志着学校的发展。这些发展会对学校内部各种关系产生影响,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影响。以往可能作为低层次高校没有能力在科研上有所突破, 而要升级为高层次的高校, 就要相应地在科研上要有所建树, 为此, 学校要在科研政策上、科研的投入上进行必要调整。对于教师个人来说, 过去不重视科研可能是受学校科研政策的影响, 当学校政策导向改变时, 个人的追求、努力方向也要相应地做出改变。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高校教师, 就是社会公众也应该关注的, 因为它事关学校发展事关人才培养, 事关国家教育兴衰。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是可以有多种模式的, 是可以有多种建立方式的, 这需要各有关方面不断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郑文杰, 向清祥.坚持走“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深化教学”之路[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1) .

[2]陈养锋.教学科研互动, 科研反哺教学[N].中国教育报, 2007-4-3 (008) .

[3]花良凤.教学科研评价一体化———关于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8) .

8.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八

【摘要】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主要职能,是高校快速发展的两翼,是代表学校办学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教学和科研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矛盾,表现出一定的相对性和条件性。本文分析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关系,探讨怎样通过科研促进教学,以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教学;科研;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274-01

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及高校领导和教师力图解决和协调的问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产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成果,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服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三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其中,人才培养是根本,教学是中心,科研是支撑,只有正确处理好三者关系,抓住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才能促进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1 科学研究对教学工作的作用

1.1 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科学研究是获取学科前沿知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开展科学研究除了推动学科的发展,更在于可以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提高。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可以吸收和综合本学科的学术成果,并且把它们尽快地转化为本科教育的优质资源,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1.2 科学研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把科研引入本科教学过程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1.3 科研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大学教学应该向学生讲授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提供本学科正在解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科研项目向研究教学方面倾斜,那么科研就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方法和更先进的工具。因此为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科研,然后再回到教学实践中去,这就是一个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循环。通过科研可以帮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2 教学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2.1 良好的教学是科研的基础

首先,教学有助于理清思路使科学知识系统化。其次,良好的教学有助于增强科研活力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有很大意义。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这个问题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确实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2.2 教学是科研的进一步延伸

在科研上富有学术成果的教师参加教学工作,既能使他们以最新的学术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反过来他们又能在教学中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科研工作中有更宽广的思路。这是促使中青年教师安心参加教学工作的内在动力,这也是教学与科研最本质的联系。

2.3 教学带动科研水平的提高

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发挥科研优势,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形成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没有完全脱离科研的教学,也没有完全脱离教学的科研。教学实践活动永远是科研创新的源泉,科研创新是教学提高的重要途径。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可以得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 教学与科研互动。提高教师自身整体水平

教学是立身之本,科研是强身之源;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延伸和提高。教师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互动,才能实现教学和科研工作综合水平的提高。

实现教学和科研的互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第一,自我互动求质量。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新课题、引发新思路,进而带动科研的开展。第二,横向互动求合作。这是指教师之间要建立长期的学术交流机制,通过专业培训班、集体研讨、宣读论文、学术报告等形式,及时了解相关科研动态,互相取长补短,开阔眼界。第三,师生互动求创新。这是指鼓励和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4 针对激励机制提出的改革措施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制度改革,使科研和教学活动能够健康发展,真正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4.1 均衡科研和教学的重视程度

学校对教学活动采取的奖励性质和设置方式的限制较多,对科研活动的奖励形式则要丰富得多,大部分教师都想利用更多的科研成果来获取更多的奖励。对于有兴趣、有奉献精神的大学教师,学校应该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只要给予与教学活动同等的待遇他们就会自觉地为科技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4.2 树立高校排名的合理导向

社会对高校的评价方式,但评价标准仍具有很大的趋同性,科研成果仍处于核心地位,甚至是评价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标准的单一性使高校更加重视科研活动,从而忽视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

4.3 加强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如果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一个较为精确的测度,那么就可以通过增加对教学活动的激励来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学质量评价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十分薄弱的一个环节,我们必须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教学工作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

4.4 职称评定的正确引导

知识的创新、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们在学术上深入钻研,并把研究成果展现出来。但是,不能忘记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在教学活动中同样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与努力。我们在评定职称时可以采取教学和科研两步走的措施。

我们需要做的是从长计议,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参照别国大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充实和完善我国大学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确立一个符合我国长远利益的、科学合理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对科研和教学活动的激励进行充分权衡,在做好大学教书育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宗让,姚继涛.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2期,2006年6月,3841

[2]王东武.科研与教学互动并进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2期,2007年4月,169-172

[3]曾繁华,杨晓佩.高校科研与教学互动提升研究生办学质量的机理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第6卷第1期,148-149

[4]陈学胜.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激励机制的权衡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3月,第10卷第1期,82-84

[5]宋宇飞,沈卫康,汪木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大众科技,2008年第8期(总第108期),164-166

上一篇:电力安装公司申请资料下一篇:给朋友的冬至祝福语短信3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