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

2024-08-06

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共11篇)

1.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 篇一

怎样看待宗教泛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

09级社会学系 窦锁力(2094051038)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理解与把握人和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理论。自宗教诞生以来,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思想和生活。近年来,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宗教信仰问题已不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信仰宗教的人数与日俱增,原来认为只有那些没有依靠没有寄托的老人才信仰宗教,但是,现在看来,信仰宗教的主体已经趋于年轻化和高层次化。许多高校都出现了“宗教信仰升温”现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基本内容从不同层面上为人民的信仰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丰富了内容。在宗教泛化的情况下,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使其保持主体的地位。而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有它出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很长一段时期,宗教并不会自动消亡,这时我们就应该积极寻找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契合点,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信仰教育处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终极的和最具整合力的部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仰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势地位,对待其他既不退步也不排挤,最终的目标是为建设和谐社会而服务。

2.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 篇二

怎样看待孩子的自由度, 这是当代的现实问题, 也是一个理论问题。现提出我的如下看法与大家探讨。

自由不是放纵

“民主、宽松、自由”是好东西, 但是, 我们不能忘掉一个基本事实——孩子是尚未成熟的主体, 而把握好“民主、宽松、自由”的度需要主体比较成熟, 也就是在认识上和能力上达到一定的水平。

作为个体的人, 从出生到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主体, 需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曲折、复杂的成长过程。一个尚未成熟的人, 他还不能完全享受“民主、宽松、自由”。

有人说得好, “所谓自由必须在成熟的基础上, 在孩子已经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正确的操守、能够明辨是非的基础上, 那时候的自由才有可能是真正的能够让孩子受益终身的自由, 否则, 自由就有可能是放纵, 是任性, 是霸道, 是教育的失败。”

和动物相比, 人类的成长期显得特别长。这是因为, 动物一辈子只需要有寻找食物、躲避危险和繁殖后代的能力, 就可以生存、发展, 而这个能力, 往往很快就能掌握。例如, 小羊生下来, 几个小时就可以吃东西, 跟着母羊奔跑。人却不可以, “人天生是个早产儿”, 人生下来不但不能自由行动, 而且大脑也没有成熟, 尚待继续发育, 需要在漫长的实践中学会人类的语言、文化和社会规则。更重要的是,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列宁) 。每一代人, 总是想超越上一代, 所以创造精神是人类最本质的特点。其实, 自由最根本的意义是指创造精神。

“蛋壳理论”的启示

我们不能够简单地认为, 给了孩子自由就能够培养孩子的自由精神。似乎给孩子的自由度越大, “开放”得越彻底, 孩子的自由精神发展得就越好。或者把“开放”和“封闭”绝对地对立起来, 好像“开放”就是绝对的好, “封闭”就是绝对的坏。

东南大学的樊浩教授在《现代教育的文化矛盾》一文中提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是, 新的生命总是在封闭而不是开放的条件下孕生的。只有在蛋壳内才能生出小鸡.只有十月怀胎才能一朝分娩, 如果过早地开放, 不是扼杀小生命, 就是生出怪胎。封闭是开放的前提, 没有封闭, 也就无所谓开放。封闭与开放的中道是:当不开放就难以使生命成长和成熟时, 就必须适时开放。文化生命同样遵循这个原理。文化生命的培育, 文化个体与文化特色的创造, 初始阶段只能在封闭的条件下完成, 过度开放培养的不是世界公民, 而只是文化上的漫游者, 这种人没有文化故乡, 没有民族认同感, 更没有民族意识。在国家意识形态存在和文明冲突的背景下, 这种教育对一个民族来说, 无疑是悲剧性的。这篇文章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一是培养孩子, 开始需要有一个封闭的环境, 过早地开放, 过度地开放, 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好;二是培养孩子, 需要适时开放, 不适时开放, 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熟。

从他律走向自律, 在互动中走向独立

究竟给孩子多大的自由度, 至少要考虑四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是年龄, 年龄愈大, 给自由度越大;第二是个体特点, 同样年龄的个体, 成熟程度并不一样, 越懂事, 自我约束能力越高的, 给自由度越大;第三是家长能力;第四是生活地区的状况。

总的趋势, 肯定应该是逐步扩大孩子的自由度, 因为创造精神、自由精神的基础是人格独立。如果孩子从小不能够逐步自主、自立、自律, 创造精神就无法产生。

首先, 成人要根据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规律, 逐步扩大孩子的自由度。孩子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从他律走向自律的。人类的成长期很长, 有一个很长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未成熟的孩子是处在对成人的依附下的, 这就决定了他要按成人的价值标准行事, 用他人的价值观规范自己, 表现为他律下的依从性道德。不过他们只是在表面上以成人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己, 实际上仍有一个不断发展、潜在的支配自己的价值标准, 即满足自己需要的标准在起作用, 这里又有自律的萌芽。所以, 孩子的特点是他律与自律不同比例并存, 逐渐从他律走向自律。

其次, 在互动中走向独立。

有些家长认为, 要想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只需要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 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独立自主能力。其实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 孩子的独立, 是在与家长的互动中培养出来的。

例如, 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友好和相互信任的, 孩子内心有很强的安全感, 他也就养成了与人为善的交往态度, 这样他的独立性就比较强, 在处理外界事务时比较大胆, 他相信家长能够理解和支持他。所以说, 和谐家庭的孩子更加独立、更加勇敢。

孩子从共生、互动走向独立, 大致有四个阶段。

出壳阶段:这时候孩子像刚刚从蛋壳里孵化出来, 他一方面认真探索外界, 观察母亲, 试探着拉拉母亲的头发, 揪揪母亲的耳朵, 看母亲有什么反应;另一方面, 又表现为认生, 死黏着家长不放。这时候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探索给予鼓励, 对他的胆怯给予理解。

练习阶段:孩子的能力提高了, 开始自主操作, 进一步脱离母亲。孩子一会儿勇敢走出去“招猫逗狗”, 一会儿遇到麻烦, 又回到母亲身边寻求支持和安慰, 进行“充电”。这个阶段家长对孩子除了鼓励, 还需要对孩子的言行给予恰当的反馈, 对了就赞扬, 错了要反对, 同时引导他寻找正确的方法。

矛盾阶段:这个阶段是父母最困难的阶段, 对孩子来说是既想依赖又想独立的矛盾时期。孩子常常设法引起父母对自己的注意, 但是当父母对他们亲近或者给予帮助的时候, 孩子又会说“不”来表示自己的独立性。这个阶段在少年期达到高峰。作为父母这个时候既要鼓励孩子的独立, 又要对他遇到的实际困难提供援助。

稳定阶段:这个阶段甚至会延续人的一生。也就是说, 家长的形象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会稳定地长期留存在孩子的心中。孩子相信家长不管在不在自己身边, 一旦需要, 家长就会出现并给予支持。只要内心相信家长的支持永远存在, 孩子就能够独立起来。许多伟大的人物, 例如爱因斯坦、爱迪生, 当他们在成长阶段遇到挫折时, 正是母亲的这种稳定形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 孩子2岁、5岁和10岁, 大致是行为比较平稳的阶段:而4岁、8岁和14岁则是行为不稳定的极端扩展期, 有时会表现得很过分。家长应该理解, 孩子出现这种心理混乱, 往往是独立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是孩子进一步发展的前奏。孩子这时内心正在整合与父母的关系以及各种人际关系, 当他们度过波动不安阶段后会更稳定、更成熟。

所以, 家长如果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务必是通过互动, 而不是放纵。给孩子的自由度, 应该根据互动的不同阶段的需要来确定。

至于冰心所说的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我想这是一种文学语言, 尤其是面对旧社会那种压抑一切独立思考的时代, 确实是需要加以强调的。即使在当代, 中国传统教育中成人对孩子满足过多、照顾过多、包办过多、禁止过多, 也是亲子互动中应该反对的。我们需要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冰心的观点。

要给孩子多大自由度建议

要想提出一个绝对标准, 直接告诉教师和家长在不同年龄、不同情况下给孩子多大自由度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我们当前处在社会、教育都不成熟的条件下。根据以上“从他律走向自律, 在互动中走向独立”的原则, 吸取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 我认为, 给孩子的自由度, 大致可以这样掌握。

时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六岁之前的他律阶段。

二是六岁到十四岁从他律过渡到自律阶段 (小学一二年级是他律为主、自律为辅阶段;三四年级是他律为主开始转入自律为主阶段;五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为自律为主、他律为辅阶段) 。

三是十五岁以上进入自律阶段。

内容上可以分为三个时代。

幼儿、儿童时代——“抓小不抓大” (抓基本的行为习惯, 不要抓空洞、抽象的理想及信念) , 在养成基本行为习惯中为将来的理想信念作准备。

少年时代——“大小一起抓” (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开始理想、信念教育) 。

青年时代——“抓大不抓小” (抓紧人生理想、世界观的教育, 生活习惯由孩子自己去安排) 。

方法上, 带、扶、放

六岁之前的他律阶段:带。这个“带”是指家长的引领, 主要由家长确定方向, 确定范围。然而在这个范围内, 还要发挥孩子的自主性。比如家长和孩子去买玩具, 不要由孩子随便选择, 也不要由家长具体地确定选择, 而是由家长确定一个适当的范围 (既适合孩子的年龄又是家庭经济条件所允许的若干玩具) , 由孩子自己选择。这个“带”要体现家长的负责与孩子的选择相结合。

六岁到十四岁的从他律过渡到自律阶段:扶。“扶”的程度, 要根据过渡时表现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是, 孩子会做的, 教师、家长不再做, 孩子学会了, 进了一步, 教师、家长就要退一步, 不要包办代替。

十五岁以上进入自律阶段:放。十八岁之前孩子还不是法律上“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因此, 有一些重要的行为需要成人管理 (如出远门, 夜不归宿) 。当然, 以上只是要给孩子多大自由度的一个基本原则, 具体到每个孩子, 如前所述, 还要综合考虑孩子的个体特点、家长能力和生活地区的状况。

怎样检验给孩子的自由度是否合理、恰当

如何评价教师和家庭给予孩子的自由度是否恰当、合理, 这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我提出一个观察和判定的参考标准, 希望广大教师和家长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进行检验、修正。

一、孩子的情绪背景是否愉快、向上。孩子总的心境应该是愉快、向上的, 这不包括偶尔的失败、受到批评时的不高兴, 因为它很快就会过去, 不是整体性、根本性的。如果孩子整体性地不愉快、不向上, 整天紧张、麻木, 甚至惊恐、痛苦, 则应该考虑是否给予的自由度过小了。有人认为良好的心态还应该包括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和爱心, 遇到问题、困难、挫折时的积极的心态,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二、孩子是否尊重别人。一般说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孩子 (包括不尊重、孝顺长辈) , 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不懂得和别人分享, 可能是给予的自由度太大了。如果内心尊重别人, 只是缺少礼仪规范的教育, 家长则要及时补上。

3.怎样看待自然流产 篇三

自古以来,人们始终把自然流产当成一件“伤母害子”的坏事。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这种传统的说法已受到强有力的挑战。科学实践证明,在一般情况下,自然流产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讲,并非是坏事。

强扭的瓜不甜,坐不住的胎硬保,生下的孩子也难以如意。据国内外大量临床资料统计,在已明确为妊娠的妇女中,自然流产率为10%左右。但这只是人们肉眼看得见,孕妇自己察觉到的那一部分,而多数自然流产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有的表现为“一次过量的月经”,有的表现为“月经退后了几天”或“月经期拉长”,孕妇自己很难察觉到。国外专题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受孕的妇女中竟有75%的孕卵或胚胎是自发性流产,真正能使孕卵发育成足月胎儿的只占受孕总人数的25%左右,就像果树结果一样,虽然初期结得很多,但却在中途中出现许多落果。这样高的自然流产发生率的本身,就有力地证明了把引起自然流产的原因归于外因的认识是片面的。

4.怎样看待挫折作文 篇四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呢?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挫折面前都有不朽的成绩。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虽受宫刑,却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坎坷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二十八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一场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但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苦地创作,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妄想让我屈服,这绝对做不到。”最终贝多芬创作了《命运交响曲》,成为世界上不朽的音乐家。

还看今朝,刘翔的所作所为不就是这样吗?两年前的背景奥运会,刘翔因伤退赛,留给人们一个落寂的背影。但在今天的广州亚运会上,刘翔创造了令人惊喜的奇迹:不仅三次打破了赛会纪录,并且成为了亚运会历史上第一位夺110米跨栏冠军。难道这一切不是挫折带给刘翔的莫达成功吗?正是因为他懂得善待挫折,用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进的.精神摘得桂冠,而并没有因脚伤而却步不前。

挫折往往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可以使你意志坚强,顽强奋斗,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你的梦想。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逆境的情况下完成的。”可以说逆境时造就成功的一种特殊的环境。

5.怎样看待孩子“不听话” 篇五

一位家长曾这样对我说:“我的孩子特别听话,很懂事,守规矩从不惹事,对人有礼貌,做事比较认真,回家后能把老师教的东西告诉我们。可是,我们却发现这个孩子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活泼,好动,对什么事情都兴趣不大,总喜欢做我们为他安排好的事。他对没有玩过的玩具,没有见过的事和没有接触过的人总是躲躲闪闪的。即使别人把他的玩具抢走了,他也只是站在那儿眼睛看着不知该怎么办……我很担心他将来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也有一位家长对我说:“我的孩子特别不听话,你叫他干什么,他偏不干。他太活泼好动,好像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要动动,试试,什么都不怕,您说我们该怎样管教他。” 关于孩子听话的问题使许多家长困惑,我认为教育孩子听话是对的,问题是怎样教育孩子听话,听什么话。

我们知道,幼儿的知识、经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感知、体验,在实践中逐渐掌握积累而获得的。成人要求孩子听话,是为了培养孩子懂得规矩,能够遵守良好道德行为规范,善于与别人合作,加速社会化的发展……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善于倾听成人有益的指教,可以使他们积累更多的经验,少走弯路,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有益处的。但是,如果孩子从小就习惯于成人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从来不会提出疑问,即使自己对要做的事有想法和不同意见,也不知向成人表达。这样的孩子常常受成人喜欢,被称为乖孩子。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如果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成人为他安排好的环境中,并完全按照成人的要求去支配自己的行动,则可能会形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很难独立自主。当他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就会感到恐惧,惶惶不安,遇到需要由自己去解决的事时,会感到束手无策。他们只会机械地模仿,不敢想也不敢动,只等着别人的指令和帮助。可以预见,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会缺乏主见,习惯听人摆布,社会性发展差,难以适应、控制和改造环境。在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社会中是很难有所作为有所创造的。

有些家长对孩子表现出的反抗行为很反感。而对那些惟命是从、听话的孩子更为喜欢。其实孩子有时不按家长的要求去做,不听从家长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心理学家认为三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幼儿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长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家长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在2-5岁儿童中挑选出同样数量的反抗性较强的和几乎看不出反抗性的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快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所以对孩子的反抗行为,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进行正确的引导。

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既听话又能促进他们的发展呢?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权利。说起儿童的权利,有些家长可能不理解,其实儿童虽小,但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完整的人,他应享受有一个完整人的权利。他们有生存、发展和参与的权利。生存和发展权是儿童的`基本权利,也是对儿童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参与权是儿童生存、发展的具体体现。父母只有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权利,儿童才可能获得发展。我们提醒家长,不要把孩子当成棋盘上自己手中的棋子,可以任意支配,随意摆布。当您在培养孩子听话的过程中,要为孩子创设有利于他们发表意见、表达感受、进行选择、表现能力的环境和条件,促使他们成为一个自由、独立、自主的行动者。在将来面对生活时才会游刃有余。

其次,要为孩子创造发展的空间。孩子来到充满诱惑力、信息万变的世界,对身边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好奇,他们要去尝试、想像、探索、操作,他们常常是看到什么就要去动,想到什么就要去做,不会考虑后果,可能会做出一些不符合规矩的错事,表现出不太听话的行为。这正是儿童自立性,强烈求知欲的可贵表现和创造力的萌芽。在遇到这种情景时,家长应抱着积极的态度,防止急躁动怒,急于制止。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以自己儿时的心态去理解孩子的兴趣、需求。再来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耐心地看个究竟,尽量不去干扰,打乱孩子的思路,对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多一些宽容理解和接纳。

总之,对孩子一些不听话的行为,应肯定孩子积极的一面,以商量的口吻提出一些建议。我想,如果家长这样做了,孩子会从家长那里得到尊重和理解,孩子将会变得既听话又聪明能干,有创造个性的孩子,从而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6.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篇六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于是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中,可谓绝无仅有,也使许多人感到大奇不解。

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复杂,是一个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有许多东西是好的。有许多东西是糟粕。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使中华的传统很难改进和发展。

1.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我们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像智、信、忠、孝、礼、义、廉、耻都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身为青少年,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继承其优良传统。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大力弘扬中华美德,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

3.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别人可以学习我们,我们也可以学习别人。学习永远不是一件丢面的事,而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赶上别人,超过别人。即使已经超过别人,也要继续向别人学习,因为别人总会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一些。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一样。而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学习中不能照搬照抄。这是肯定的。不同在哪里?人口多一些,生产力起点低一些,文化教育落后一些,人均资源少一些,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特殊性。但是,更有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如:都要发展经济,都要科学、民主,都热爱美好生活,都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都要讲道德和法律。因此,别人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就应积极借鉴。

有些人动不动以中外国情不同为由,千方百计为学习别人先进文化设置障碍。中外国情不同,所以中国不能搞市场经济,不能崇高人权,不能普选,不能倡导思想自由,不能搞股份制,等等。这与其说是重视本国国情,不如说是自甘落后。许多别人文明的先进成果,被排斥在一边。害了谁?害了自己民族的未来,害了广大人民的最切身利益。若以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那么我们民族与世界先进民族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必然越来越大了。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携手前进是最明智的。这样大家都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成熟。人类文明,必然要以这种方式前进,才能发展更好,也才能使各个民族更快地进步。

中华民族这个传统民族,走向现代民族的脚步,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4.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首先要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新的文化不是建立在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知之甚少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自己、社会、自然有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无知、愚昧基础上的文化,是不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真正幸福的。这就要求个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求社会倡导思想自由,倡导尊重真理,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的相结合,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还要灌输当今文化的特点,符合世界发展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的继承和持续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领先阶段。

因此,在新的文化建设中,必须倡导人的社会责任,鼓励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基础上,为社会多做贡献;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的矛盾,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必须使人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造更多优秀的劳动成果。建设中华民族的新型文化。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弘扬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文化。

九(2)班

7.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 篇七

我们来重新定义一下伴随着日交易规模破千亿元的“双11”晚会,它更应该叫“光晚”,它是一个马云处心积虑打造的“光棍节”线上购物狂欢IP,也是让败家的男男女女掏光腰包,疯狂剁手的诱惑……

1207亿元,今年的双11再一次刷新了传统零售对日交易规模概念的认知。而这就是互联网、电商带给我们的震撼。没人否认,阿里天猫双11的炒作、刷单、假冒伪劣等众多的缺陷,但相信也没人会否认,这种日交易数字背后的力量,也是中国零售业的未来。

52秒破10亿,今年的双11,天猫交易再创新高破1207亿。我们在关注这些数据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一些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佩服电商阿里运用数字营销,成功俘获了国人的从众心理。

而实体店用自己的极度不平衡的心态和绞尽脑汁的花样,却再次明证自己在互联网、电商大促面前的力不从心……

说实话,对于天猫发起的双11,我们的立场不该是批判,而是要以互联网营销的角度去分析双11的案例。为什么实体不太敢玩这种数字营销游戏?首先也很难搞起来,即使能搞起日销破上几个亿,工商、市监可能立马就会查你偷税漏税!

不知中国的互联网板块征税体系怎么监管。如果按营业税征收,马家双11得征多少税交给国家啊!

媒体和网络一只醉心于直播电商大促的直观数据,却很少有人读懂它深层的潜在。马云有很多话说得没错,其实,我们实体一直是以阿Q心境去逃避自己面临的现在和看得见的未来。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双11只不过是马家搞出来的一个成功的互联网营销案例,实体店只要一心要做,一样能创造出来!

河南一家企业百草味,在这次双11中,47分钟销售突破6000万元,对于这样一家普通的制造企业来说,也只有寄附于天猫这样的平台才能实现。

除了一些制造企业“枯木逢春”,再看看我们每个人的消费——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是从网上买来的?

可以确定,网购的交易额一直还会在增长,而且推动了制造业的增长。

虽然也有说法认为,难讲是不是真增长了,爆料称今年购物车里面很多东西都还没开始就失效了,从体验来说已经下滑很多。但我们依然很佩服马云,可以把全国各地所有店铺打通,累计送券,而且几乎都免邮。

那么,我们来重新定义一下伴随着日交易规模破千亿元的“双11”晚会,它更应该叫“光晚”,它是一个马云处心积虑打造的“光棍节”线上购物狂欢IP,也是让败家的男男女女掏光腰包,疯狂剁手的诱惑……所以也可以叫“光晚”。

今天双11前4名消费是浙江,广东,北京,上海!说明了一个问题!大城市下一步的销售变化代表着什么意思?移民城市?年轻人多?消费结构?

各种因素兼有。

首先是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其次是消费文化进化的程度;第三是个人经济实力,因为在中国,除了普通年轻人多倾向于价格因素和新品上市因素之外,网购的消费群体中中产比例也很大;第四是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节奏和工作压力紧迫,迫使很多上班族选择网购以节约时间;第五是网络零售所需求的基础配套完善,服务比较到位,比如物流快递等;第六是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消费者个人拥有的网购设备比较完善、有效,其普及率比较高,比如电脑、智能手机、支付宝及其它交易与支付平台等。

当然,双11的兴起还伴随着刷单、伪劣商品、价格战等杂音,但正像今天繁荣发达的江浙广深等地那样,改革开放伊始,那里假冒伪劣遍地,坑蒙欺骗的规模和程度铺天盖地,什么东西都难辨真伪。但是,它们今天崛起了,这只能说发展难避原罪,各种漏洞只能在创新发展的实践中才能完善。

河南媒体有句话,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包括那些天天高喊新概念的网站——这句话是:这一新兴商业文化(指天猫及其活动)载体输出全球,显然是中国企业凭借商业模式的创新博得全球市场认同和生存尊严的尝试。

8.父母怎样看待孩子 篇八

摘 要 教育孩子,要懂得:诚实和勤奋是最终成功的基石,责任心比虚荣心更重要! 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成功的机会来酿造。“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我们不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不能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把对孩子的批评、指责,改为表扬、鼓励,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甘甜,找回自信。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孩子,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尤其对所谓学习成绩差或行为有偏差的孩子绝不能放弃,让每一位孩子在学校都能得到自己的发展。信心最好用成功来培养,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成功的机会来酿造。“在孩子们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则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壮成长起来。

关键词 孩子 家长 教师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18-02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作品,在父母心中是宝贝。郭思乐教授说:“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多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歪歪扭扭,他们都将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儿童不可限量。” “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引导者”。

一、父母之重要

不论您是高官显贵,还是贩浆走卒;是胸无滴墨,还是学富五车。在孩子面前,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您是孩子的“家长”。您的任务就是:照顾、教育好您的孩子。“教育孩子”是一项精细、繁重、浩大、复杂的工程,责无旁贷。因为我们清楚,孩子的未来就是我们的未来,而孩子能否获得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帮助他们共同创造。

每个人都有做家长的机会,也许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您就开始了探索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的漫长之旅。为了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能按他(她)的天赋和兴趣圆梦,能从幼儿园、小学一路叱咤风云到大学、工作岗位,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始终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人格。

二、父母之误区

也许您做出过种种努力,付出了巨大的时间、精力,但得到的回报却是种种不尽人意的结果。当人们看到植物“开花”了,很自然地就会想到“结果”。其实,从开花到结果是需要很多步骤的,教育也是如此。然而忽视过程的教育,是一种功利和虚荣的表现,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回避这种心理!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和举止。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少家长缺少耐心,不明白“过程”的必要和重要,对待孩子学习、犯错误等问题,表现得急躁,没耐心。

很多家长对如何教育子女缺乏真正了解,用老一套方法,对孩子的过失,不是骂就是打,不但没起到教育效果,还适得其反。总认为“孩子犯错不是什么好事情”,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错误和成功一样不可避免,错误也是一种美丽,也是一种成功,一样有意义。孩子犯错误的过程,就是孩子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不断成长的过程。孩子因为害怕犯错,小心翼翼、胆战心惊地成长,什么也不敢尝试,那才是最大的失败。孩子有了错,家长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当它是一件好事,当它是孩子成长中进步的机会,不要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孩子犯错,而不给孩子实践与尝试的机会。

好多家长对待孩子,常有一种“不放心”的心理,很多事情都替着孩子做。从小帮着孩子穿衣服,从小让孩子跟大人睡,孩子上学,帮着检查文具书本,不让孩子干家务活。甚至长大了找工作、结婚,家长都要包揽替做。在这种包办中,孩子的好奇心和尝试的心理被抹杀,变得没有主见、依赖、懒惰、怕苦怕累、不负责任。还有的家长总爱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对比,或者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应该如何如何”,严重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遏制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父母之有效做法

理想的家庭教育应该“严有度,爱有方”。 孩子的成长不仅靠老师、学校,还要靠父母、靠家庭,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必须让孩子具备一种不断奋进、永不满足的能力。那么家长怎样更好地与学校、社会配合,教育好孩子呢?教育孩子,要懂得:诚实和勤奋是最终成功的基石,责任心比虚荣心更重要! 父母要多与孩子分享快乐时光,对孩子多说一些鼓励的话,多给孩子发展的空间。孩子能做的事,要早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关键的选择,要让孩子自己去选,以便增加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对孩子每一点进步给予发自内心的夸奖,除真诚的语言外,还有亲切的拥抱,赞赏的目光和微笑,轻轻的抚摸等。会使孩子受到亲情和真心的感染,树立“今后我要做得更好”的信心和决心。经常夸他的进步和优点,让孩子充分感受父母的鼓励和信任。孩子有了一些成绩,就肯定他们,并提出新的目标,激励他们不断进取。久而久之,孩子就能不断自我超越。

家长还应当教育孩子学会赏识别人,这样才会正确看待自己,才能与别人合作好。可时常请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孩子赏识别人。如果我们能教育孩子从小每遇到一个人,都能向他们学习一个优点,那么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非常优秀。可以通过点点滴滴引导孩子理智地、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公正分析,认识自己有哪些劣势,哪些长处,进而发挥长处,克服不足,不断战胜自己。

在《我们怎样做家长》一书中还给我们指出:家长必须学习教育法则;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家长必须阅读教育名著;家长必须给孩子讲名人故事; 家长必须让孩子纠正不良的习惯;家长必须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家长必须与孩子一起锻炼有益的运动;家长必须学会应急措施;家长必须实践营养秘方。

9.怎样看待烛之武作文 篇九

怎样看待烛之武作文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一位老头子,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常识,没有非凡的口才,试问如何可以成功?(可用于“胆识”“口才”“说话艺术”“综合素质”等话题)

“爱国,人人有份”、“口才,十分重要”、“艺高人胆大”;也可阐释“有志不在年高”、“机遇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发现人才的重要”、“团结协作,奇迹可待”、“成大事者应有一颗宽大的心”

退一步海阔天空

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退让。

多么睿智的选择,面对着高傲的贵夫人,潇洒地退到一边,然后说一句“我通常给傻子让路”,多么有趣而又有力。的确,在人生中,当我们遇到一些可以放下的怨恨时,为何不大度一些,让一步未尝不是一种有力的进啊!

忍让,是生活的常识教给我们的唯一的选择。就像一米八的男子汉,面对着一个只有1.5米高,0.4少宽的小门时,你该总不是昂首挺胸地直撞进去吧。相反,若肯低身侧腰,那么你就会顺利通过,这就需要我们的变通一下,换个方式,偶尔地放下那师心自用的狂妄。

烛之武可以忍让,虽然曾不被王重用,但面临着国危家难时,毅然可以作出退让,所谓“国之不存,家将焉附?”他选择放下心中个人的`怨恨,于是他的忍让,他出山了,他的一番言辞铸就了一个大侠的形象。

忍让,有时需要我们放开胸襟,包容这世间的是与非。蔺相如的忍让之气度,可使我们佩服。虽廉颇一再地挑衅,一再地的恶语相加,可是他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境界,包容了这一切,避开了这一切。这决不是怯弱。试想若没有蔺相如的忍让大度,“将相和”又如何会成为佳话美谈,试想蔺相如若与廉颇争锋相对,寸利必争,国何以得存?

忍让,有时需要更多的意志和决心,人是情感上最易冲动的动物,若不能坚守住心灵最脆弱的最易受到伤害的地方,那么心的舞台只能缩小,反之亦然。司马迁可谓忍辱负重,他承受了心灵和肉体上的最残酷的打击,可他终究还是著成巨著《史记》,为何?凭得就是一种意志,一种韧性,这就是一种忍让,是对困难和挫折最大的承受和忍让。

项羽败阵则自刎于江边,若他懂得忍让,又何愁东山难再起?黛玉若懂得忍让,又何至于以泪洗面,泪尽而亡!杜十娘若懂得忍让,又何至于落得“花落江底香消亡”的局面!

一个人的生命途中,坷坷坑坑,再所难免。大门小门,都要通过。不要仅取一种生命的方式,要学会变通,既要懂得昂着挺进,也要懂得侧身弯腰。一味地只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轻狂,还不是落得被人家扫地出门的结局。

学会忍让,因为退一步海阔天空!

欣赏人生

欣赏音乐作品,我们能体会到“古典”与“浪漫”。

欣赏文学作品,我们能体会到“侠骨柔情”与“刀光剑影”。

那么,欣赏人生,我们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欣赏人生,使我们体会到了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口若悬河的邹忌,胸有成竹的触发,他们都以杰出的辩才,说服了高高在上的国君,从而改写了本国历史。

欣赏人生,使我体会到了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言壮志,体会到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爱冻死亦足”这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到了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靠乃翁”的爱国情怀……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他们给了我们许的做人的道理――这便就是欣赏人生。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如何欣赏好自己的人生呢?

人生,是由无数个昨天、今天、明天构成的。昨天,已成为历史。今天,正把握在手中。而明天是一个未知数,它充满了向往,同时也充满了危机和拼博。

因为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当你将这些难题一一解答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成熟了许多,看待人生有许多不同。

学会了宽容,因为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脚踩扁了的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你的脚下”这便是宽容。

学会了生活,因为生活从不简单容易,即使你生活在愉悦顺遂中,你也会遇到你要克服的困难。

学会了诚信,因为诚信是船,诚信是帆,因为诚信我们得以乘风破浪,也因为诚信,我们赢得了对手的尊敬,朋友的支持。

学会了看待昨天,虽然昨天也被今天所代替,因为昨天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忆和借鉴的经验和得失。

欣赏自己的人生,永远不要轻言放弃二字。“爱拼才会赢”这是我们欣赏人生最经典的一句话,一个人不要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不把这些幻想变成现实,那你这就是空想象,一生一事无成,其实,谁会希望呢?“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只要我们在困难面前永远不低头,那么,你的人生将是充满精彩的。

欣赏别人的人生,把别人当成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一面镜子。欣赏别人的宽容,欣赏别人的事业,欣赏别人的诚信……那么你还有什么快乐的呢?

10.怎样看待“书呆子气” 篇十

其实,生活中像小胡这样的"书呆子",大有人在。某位心理学家曾将"书呆子"的心理表现,归纳为以下几条:

1.不爱户外活动,行动迟钝。

2.不善于适应环境,性格孤僻,不合群。

3.兴趣少但专注,注意力过于集中而不能灵活转移。

4.看问题易走极端、偏激。有时自以为是,偏执得很;有时又有夸大性的自卑心理;有时主观武断;有时又优柔寡断;有时多心多疑,神经过敏。

5.缺少组织能力、办事能力、管理能力,不会见机行事、随机应变,喜欢引经据典、咬文嚼字,思想行为古板、不合潮流。

6.生活散漫随便,无条理,不拘小节,不修边幅,常常显得窝窝囊囊;但也有的恰恰相反,细节特别讲究,非常拘谨,不苟言笑,一本正经。

以上心理特征,并不是每个"书呆子"都一身兼备。事实上,"书呆子"也有轻有重,不少人有"书呆子气",自己并不知道,只是感到自己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太幼稚,甚至把"书呆子气"看做是"清高",把别人的善于交际看成"俗气"---这种消极的自我防卫心理机制,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是不利于克服"书呆子气"的。另外,一个人如果发觉周围的人把自己看作是"书呆子",便感到很自卑、丧气;由此担心以后到社会上"吃不开",进而又影响到自己克服"书呆子气"的信心。实际上,人们对"书呆子"的评论是很宽容的。

对他们的知识丰富,诚实可靠,不搞阴谋诡计都是肯定的,不少人乐意找"书呆子"做朋友。所以,发觉自己有"书呆子气"不必背思想包袱,不必过于紧张。当然,"书呆子气"毕竟是一种不完善的心理品质,我们还是应积极克服。怎样克服"书呆子气"呢?首先,要下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有"书呆子气"的人,往往把精力全都放在书本上,整日伏案攻读,忽视了人们正常的集体活动和日常生活,这不是正常现象。我们提倡该读书时读书,该娱乐时娱乐,该活动时活动。第二,要强迫自己"合群",努力增加人际交往,在交际活动中学习处世。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是开放性。开放式的社交是人类进步与文明的体现。

11.如何看待消费主义下的大学文化 篇十一

《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当前大学生校园中学生贫富分化导致的“校园分裂”现象。当家庭的经济资本悄无声息的通过高等教育进行代际传递, 会给校园和大学生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变化?对“知识和奋斗能够改变命运”的坚信, 还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

近十年, 消费主义文化扩张最为迅猛。十年前, 热播的偶像剧《流星花园》不知影响了多少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 贵族式的生活和灰姑娘的爱情引得多少少男少女心生向往。如今, 类似的消费内容充斥着整个大学校园。从十年前的自行车代步到现在的跑车进校园;从BP机的使用到Iphone、Ipad的盛行;从食堂里的一日三餐到豪华自助餐、叫外卖。十年来, 消费主义文化早已完成了对校园文化与交往结构的整体性改造。

我国大学生的消费倾向表面了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一个不断受到西方社会经济和文化影响的过程。在这里, 弥漫在大学校园中的消费主义就不仅仅只是买名牌等个体行为, 而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价值观念支配着大学生的消费形态。

在大学生活里, 大学同学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类型, 它意味着一起经历青春, 共同寻找与探索兴趣、爱好以至人生;意味着共同见证、陪伴甚至参与生命中若干个“第一次”;意味着共同经受磨砺与塑造, 既是朋友更是手足般的亲情。大学同学本该是一类人, 一类最为相似的人, 无论是知识构成、价值观念, 还是能力结构、品味情趣。然而, 进入大众高等教育的时代, 知识已不再仅是象牙塔中的光, 也不再仅是作为基石的“力量”, 在产能过剩的情境中, 最重要的经济共献已不再是生产, 而是消费, 其要害是对“需求”的激发与诱导。当金钱撕裂了校园, 消费主义侵蚀了或者说重构了同学关系, 如今的他们更像是一群在大型购物中心漫步的人, 目标不同、兴趣各异, 更重要的是荷包的厚薄不同。在由消费文化所诠释的生存逻辑中, 寒门子弟与富家子弟的阶层性更加显现, 而且逐渐出现一种难以弥合的紧张关系。在全世界范围内, 家庭富裕学生获得成功的几率远远高于家庭苦难学生, 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消费文化改写了大学文化的文化基质, 消解了旨趣、友谊、青春的真实含义, 使得校园文化深层的共同体、一体感、连带性被迫割裂。消费话语制造了一个个难以逾越的区隔体系, 限制了寒门学子的社交范围和交往能力。由于家境贫寒, 他们对学习工具和学习途径的占有极为有限;为了维持生计, 他们不得不奔波于各种打工场合, 校园生活和大学体验肯定是“不完整”的;受到交往范围的限制, 他们对社会资源的占有能力也非常微弱, 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日后的就业。考虑到消费主义所具有的炫耀性及挥霍性, 就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表现的明显消费主义倾向所造成的后果是有多严重。不仅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还扭曲了校园里的人际关系, 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讲, 形成这种价值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

教育是社会团结的基石。若是割断了手足的连带, 切断了来路去处的历史因缘, 原子化的个人在物的丰盛里沉醉, 在精神的荒漠处放逐。没有了共同文化, 没有了正常的权威与秩序, 这一场消费的盛宴又将如何收场呢?

当前, 应对越演越烈的贫富分裂现象, 防止大学文化陷入被商业驱赶的尴尬, 大学本身必须有所作为。

第一, 树立大学生消费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的观念。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是学生成才之必需, 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的思想观念。针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消费和积累的关系, 使消费既能满足现实需要, 保证身心健康, 又能兼顾长远需要, 促进全面发展;避免过度消费所造成的资源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 使人类能够合理、均衡地使用有限的资源, 尽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 制定必要的制度措施, 规范消费行为。制定必要的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 是规范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重要措施。学校应从实际出发,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严格予以执行。

第三, 优化校园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环境。高校后勤服务部门要大力加强后勤工作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加大改革的力度, 改善大学生物质生活条件, 为学生提供质优价廉的食品, 这也是解决奢侈浪费的有效途径之一。

摘要:大学生消费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研究者分别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理论和成果。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当消费行为从满足个体生存需要的纯粹经济行为上升为一种经济文化, 建立在经济决定论基础上的诸多研究视角在面对当代消费问题时就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

关键词:大学文化,消费主义,消费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卢泰宏主编:《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MJ,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唐琳:《弥漫在大学中的消费主义》LJ}

[4]吴士余主编:《大众文化研究》[M], 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5]罗钢、王中户比:《消费文化读本》[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赵伟:《大学生“消费热”刍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1998年第9期。

上一篇:小学英语学科学习学科总结下一篇:厂区道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