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维护国家统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

2024-09-06

九年级政治《维护国家统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9篇)

1.九年级政治《维护国家统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 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挑山工》。首先我说一说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这一篇课文被放置在快与慢单元中,意在培养目标如一,坚持不懈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时间观念。但从本篇文章的题材来说是一篇写人记人的记叙文,单纯强调道理也容易犯道德说教之嫌。如何发挥出语文灵动的人文气息,从站在人的角度,来看人的品质精神及长年累月下来所积累下来的人生道理,将更有易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打通了学生与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交流。所以我将尝试着以分析挑山工的形象为视角、以感受挑山工精神特别是目标一致坚持不懈的精神为重点,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本,而挑山工对目标如一,坚持不懈道理的揭示则将在人物形象分析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完成。

四年级的学生具体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但认识能力比较有限,看问题较肤浅、片面,不容易发现文字下面所包蕴的丰富内容,所以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加强前后文中的联系,细读品味。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会的上面打圈圈,我们教给学生是他暂时不会的但让他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桃,这种发现的惊喜肯能激发出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学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节奏、平衡、心悦诚服、意味深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读出“我”的诧异和钦佩,读出挑山工的得意和憨厚。

3感受挑山工朴素而平凡的人物形象,学习挑山工不畏艰辛,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目标如一才能顺利达到终点的人生智慧。

对此,我选用以下教学方法:

1变序教学法。

不采用从段到篇的程序教学,而是围绕着挑山工人物形象,感受、品析,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演示教学法

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对于折尺形路线是直线的两倍如果借助于简笔画,就能让学生一目了然了。

3文本细读法

引导学生抓住意蕴丰富的词句深入挖掘,如“得意”、“二十年”、“笑”等等,感受一字一词下所包蕴着的人的精神世界。

4对比导析法

为什么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挑山工讲的理到底是什么,对这些难点的理解,要通过游人与挑山工在攀爬的态度上比较。

5延伸拓展法

联系自身,这是一个将挑山工的精神品质,深刻的认识内化升华为学生的精神营养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学法:1质疑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围绕有用,相同与不同进行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合作、讨论法

合作、讨论,既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智力上得到互补,在思维冲撞中有新的发现。

二课时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同学们敬佩什么人?有没有人敬佩干体力活的?有一篇文章是写泰山挑夫的,他们长年干着又苦又累的活,靠气力吃饭,但是就是这样的人还让作者这样的大作者敬佩不已,他们身上有着我们可以缺的一些东西,想不想知道呢?好,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挑山工》。

这样的导入是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让学生从情感反差中认识到干体力活的人也有可贵的品质,这样的开头能为学好课文定下一个好的情感基调,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是一种切实的引导。

二自学生字词。当堂听写一些词语。完成教学目标1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其中包括两个小环节:

(1)选你喜欢的一段,在由四人组成的小组里读。每人都试读一段,其它同学纠正。

(2)再次读文,以默读为主。同时想想读完课文了,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跟我们介绍挑山工。

初读部分是让学生对挑山工有个大体上的认识,让学生自由言说,教师不做评议,为后文提升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感到有新的收获做好准备。

四细读文本,感受挑山工朴实的形象。

1挑山工是一个怎样的职业?

2挑山工的行走路线?

什么是折尺形?用简笔画,一目了然。为什么要走折尺形?(归纳出三点)。折尺形的有没有缺点?

“走的路程大约比别人多一倍”暗含着挑山工的辛苦和不易。

3品读有关于挑山工外貌、神情描写的句子,体会挑山工不畏艰劳,乐观开朗的精神。

比如“一天一个来回”“二十年”、“黑黝黝”、“长不高、又矮又粗”等。

生活这么艰辛,工作这么辛苦,他们是怎么面对的?

笑对人生。

4体会挑山工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过渡语:这样的挑山工多吗?对,从“随处”一词可以看出来,但就是这样毫不起眼的挑山工却让“我”感到奇怪,“大吃一惊”,还“心悦诚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挑山工说“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引导学生能过对比,认识到游人轻装上山走直线,挑山工肩挑重物上山走折尺形路线。游人上山是玩赏,挑山工则是工作。游人是走走停停,玩玩闹闹,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

这就是挑山工所说的“理”勾画出挑山工说的话,反复朗读,读出那种厚道质朴的口气。

挑山工这些话我们可以不可以把它想得更宽一点,例如做事上是否也跟走路一个理儿呢?

进而揭示出挑山工话中包蕴着的深刻的普遍哲理: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看准目标勇敢直前,就能达到成功的顶峰。

能不能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理儿”?正反两方面的例子。

5挑山工的话对“我”有没有什么影响?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理解“需要”“它”等词。

五小结挑山工的形象,和精神品质,联系生活,合理迁移

使学生对挑山工精神领会得更深刻、更具体,有助于贴近生活的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挑山工》说课稿(北师大版四年级说课)]

2.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二

第3课时的内容。这种类型的问题原本只出现在数学奥林匹克教材中。如今,这些生动有趣而又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溶入数学课本中,也是新教材在编排上一个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让学生亲身经历对不确定现象的判断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5~66页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推理、

判断的过程,能够对这些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

2.方法与途径目标:学会运用列表、尝试、操作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推理,发展推理能力。

3.情感与评价: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在经历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会生活中这些现象中蕴含的数学道理。

4.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清晰的演示推理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难点: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教法:引导讨论,交流。

学法:小组讨论,交流,观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每人一张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玩一个数学游戏,想玩吗?生:想。好,坐端正,精彩的游戏马上开始。课件出示图片:猜猜他是谁?

这是一张师生合影,老师要找的人就在其中,你们能很快猜出他是谁吗?生:不能,人太多了无法进行判断

那么老师给你们提供第一条信息:他穿着校服,根据这条信息你们能排除掉(老师和不穿校服的同学),能猜出他是谁吗?(生:不能)

师:还需要信息,对吧?

那么第二条信息:他在第一排,寻找范围缩小了,你们把目标锁定在(第一排两个穿校服同学的身上),现在能确定他是谁吗?生:不能,那么第三条信息:他是男生.(仔细观察,第一排只有一个男生,所以我们要找的就是他),生:..........

小结:你们太棒了!刚才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三条信息,进行连续的思考,利用排除法把范围逐渐缩小,最终找到正确答案,这个过程就是数学中的推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推理(板书)

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有趣的推理,今天我们的老朋友笑笑、淘气、奇思要来咱们班做客了,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推理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吗?(生:有),你们底气非常足,那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设计思考:以学生熟知的找人小游戏作为导入情境,通过多媒体的生动演示,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真的来到了小伙伴中间。拉近了问题与学生的距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索

课件出示情境图: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奇思分别参加了其中的一组。他们三人都不在一个组。(齐读)

师:你们从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生:兴趣小组有3个,有3人要参加......)

师:我有个问题:“分别参加其中一组”是什么意思?(生:每人只能参加一个小组,而且每组只能有一个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推理出那么他们分别参加的哪个兴趣小组呢?(生:不能)。

师:还需要一些信息,对吗?好!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些信息。

信息:1、笑笑不喜欢踢足球,2、淘气不是电脑小组的,3、奇思喜欢航模。

师:现在有了这些信息,现在你们能推理出他们分别参加哪一个兴趣小组吗?(生:能)

2、同桌交流

师:那好,请大家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把你思考的过程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如:写一写、连一连、画一画等都可以)。拿出练习卡:把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上面

3、分享成果,完善自我

师;现在我邀请一位同学将你的想法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展示结果——自我矫正

(2)交流方法——连线法

师:请×把你推理的过程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生......)

师引导表达交流:我首先根据......信息,推出......;然后根据......信息,推出她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组的,所以推出......信息;最后根据......信息,推出他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组的,所以推出......信息。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生:听明白了)刚才×是运用连线法来记录推理过程的,不知刚才大家注意到没有,×首先是根据哪条信息直接得出一个结论的?(生:奇思喜欢航模)她为什么要先选择这条信息呢?(因为奇思喜欢航模,说明她一定是航模小组的),像这样能直接确定结果的信息是我们解题的关键,我们抓住了这样的关键信息,才能使接下来的推理变得容易多了。因此,今后我们再来分析这类推理性题目时,首先抓住关键信息得出一种结论,再依次进行推理其他信息,最终得到答案。(板书:)

师:谁能再次将×的推理过程,学着用以下的句式来介绍一下吗?(我首先根据......信息,推出......;然后根据......信息,推出她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组的,所以推出......信息;最后根据......信息,推出他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组的,所以推出......信息)。

师:说的好不好?我觉得这里可以来些掌声。

师:好!谢谢你们的分享。

师:其实刚才这种记录推理的方法——就是文字表述法

师:看来我们班同学很棒!不仅会连线法还会文字表述法,除了这两种,还有其它方法吗?

(3)交流方法——表格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表格)还有用表格的吗?

师:用表格来记录推理过程,是我们数学当中常用的,我得把它画出来,请看大屏幕!

师:表画好后,我们要在第一行上填上......(小组名称),然后在第一列上填上......(三个同学的名字)(当然它们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

师引导:首先根据(奇思喜欢航模)我们直接在这一格中打√;笑笑说:她不喜欢足球我们就在这一格里打×;淘气说:他不是电脑小组的,我们也在这一格里打×。

4、综合比较

三种方法:连线法、文字法和表格法

(三)巩固练习

现在航模小组遇到困难了,我们一起帮帮他们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飞机航模分别放在了柜子的什么位置。

航模小组有6个飞机模型:淘气号、奇思号、妙想号、笑笑号、乐乐号和教练号。请你根据下面的信息,找到他们的位置。

学生自读信息生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想想我们应该首先抓住什么信息进行判断?

最先找到谁的位置?又依次找到谁的位置?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生:..................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推理:

抓住关键信息——直接得出一种结论——再对其它信息进行依次推理

3.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篇三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跳绳”这个游戏来教授新知识,即方便又实用。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抓住所有儿童的天性-----“好玩”来设计。取材于学生所熟悉喜爱的活动,让学生感到亲切、生动有趣。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二、 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等多种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计算,也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竖式计算,已理解并牢记竖式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运数学语言表达计算思维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计算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化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轻松愉快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的算理,掌握退位的方法。

三、 说教学流程

1.从游戏“跳绳”开始,即复习以前学习的内容,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由“第一届阳光体育节”引出课题,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获取信息,引发问题。

3.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利用学具先拨一拨,说一说。再列竖式解决。在列竖式时,需要注意哪些?和学生一起边回忆边写。最后小结列竖式的要求。

4.九年级政治《维护国家统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 篇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鹤岗市煤城小学的姜洪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什么是周长”一课

一、明确内容,说教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孩子通过美术课也理解了“边线”“轮廓”等词语的含义,因此我让学生在“剪一剪”“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

2、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认识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剪一剪、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几个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周长的空间观念。

五、教学流程

这部分我分五个环节进行

(一)周长概念的建立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剪一剪、描一描、摸一摸三个活动,意在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理解周长。活动1:剪一剪,感知周长。

上课伊始,我先让孩子们拿出课前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名签卡片,让孩子们把名签剪下来,问他们:你是怎么剪的?当孩子回答“我是沿着边线剪的”时候,其实就是孩子们初步感知周长的时候。活动2:描一描,揭示周长

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我是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蚂蚁描出树叶的边线,但我发现在后面的练习中孩子们很难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就是孩子的空间观念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我更改了方案.设计动画展示两只小参加长跑比赛的情境,看谁先到达终点,我让学生来当裁判,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

1、是沿树叶的边线,2是要爬一周也就是从起点还要回到起点。从而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接着让孩子描出书中45页第一题图形一周的长度,在描的过程中继续体会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从而揭示出周长的概念.活动3:摸一摸,理解周长。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周长”后,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桌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黑板等多个物体表面的周长。学生通过同桌交流,上台指一指,台下议一议等形式,进一步明确了“一周的边线”在哪里?手指从哪里开始指,哪里结束?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这“一周的边线”是连起来的(封闭的)。接着我再出示一个角,让学生分析这个角有没有周长,在课堂上学生很快就根据前面的知识分析出:角不是封闭图形,它是没有周长的。这样,学生在剪一剪、描一描、摸一摸中,对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长的意义

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以两人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物体表面的周长。如数学书封面、文具盒面、桌子面还有课前老师发给同学们的名签卡片等表面的周长。本环节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不同图形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三)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本节课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的,我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会与物体的周长有关?学生很快?学习引伸到课外。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课件出示两个小蚂蚁继续比赛的情境,让孩子们分析比赛路线是否公平。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认识到虽然有些图形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但它的周长却可以是相等的。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通过课件演示两个小蚂蚁同时到达了终点。

(五)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让孩子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完善本节课内容

[参赛59]鹤岗市姜洪梅答辩文本整理:

评委尹华:

我认真研究了你网上的所有材料,感觉你是一个非常关于研究的老师,你的教学反思还有你的整个设计材料,处处蕴含着数学的运用思想,从你的设计看,你为学生设计的充分观察,操作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周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想跟你探讨的是,你谈谈你对多项思维的理解,在你的教学中哪些地方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

5.九年级政治《维护国家统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认识钟表》中的《小芳的上午》一课。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提出的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我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巩固认读钟表,体会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情况,会用“快几时

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数学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难点:用语言准确描述“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而且这节课又是建立在他们学生会准确认读整时与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掌握了认识时间最关键的是要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才能准确认识时间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那么如何轻松的突破学习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自主的获取知识是我备课的重点,于是我尝试了两种做法:

三、教学过程:

做法一:

1、教师先出示一幅主题图(上面是小华睡觉时闹钟响了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整)

师:谁愿意讲一讲这幅图的意思呢?

生:早上6时整小华的闹钟响了在叫她起床呢

师:说的真好,那么你是怎么认识6时整的呢?

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就是6时整

2、师借机出示其他两幅图(一幅图上是小华熟睡的样子,钟表显示时间是快6时的,放在6时整的图的前面,另一幅图上是小华起床刷牙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刚过)

师:这两幅图上小华又在干什么呢?(指名回答)请你们细心观察这3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 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1:第一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没到12;

生2:第二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

生3:第三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在12过去一点„„

3、观察比较:

师:这三个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位置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在集体交流)

生:时针都指向6,一个分针指12,一个还没有到12,一个是12过了一点点;

4、小结:

师:象这样的情况,(指图)分针没到12的,我们就说是快6时了,过12的则是6时刚过

5、巩固练习:观察书中主题图,结合图来认识巩固时间。

这节课上下来,整体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能够比较准确的说出几时刚过或快几时了,主要是因为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三个钟面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异同再去表述时间,在完全感知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便于他们理解与掌握。但是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的设问与追问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被动,并没有完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深思可能是因为我忽略了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去建构新知,情境创设缺少“生活味”的缘故。于是我又做了一些改动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做法二:

复习巩固6时整,用课件出示画面1:电影院门口《哈利波特》的海报场景。

师:星期天的晚上6点整,电影院播放《哈利波特》。淘气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

出示画面2:淘气在家,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6分。

师:同学们猜一猜,淘气看到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状态高昂。)

生1:妈妈快点吧,要开始了。

生2:妈妈快到6点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出示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电影院的钟面显示6时过4分。

师:淘气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3: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

生4:都怪您做事慢,已经6点多了„„

(教师适机对学生进行要遵守时间的教育。)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快到6时”和“刚过6时”。

就这样,在这样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这次尝试中,我没有让孩子直接观察钟面指针的变化,也没有数学问题的引导,只用一句“淘气会对妈妈说什么?”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没有告诉没有引导,学生一定会自学地去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知识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学习中生成。学生都处在了“我要学”的积极状态,所以这节课整体感觉比第一次尝试更具特性和魅力。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活力。教学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通过这次的对比教学与尝试,我受益非浅,也为我以为的教学给了一些启示。

四、教学反思

1、让自己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习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讨论或交流中,我们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与知识互换,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采用的是生活的,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课堂更体现了活力。

3、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耐心与智慧。

其实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与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对你的课堂印象深刻。所以课前教学设计成为重要。备课要全、深、细。没有备课时的全面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只能运用教师的智慧与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4、也是最深的体会。情境的选择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创设可能只不过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图画而已,无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比如说做法一中的情境图。只是单纯的呈现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可能很被动。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对低年级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并且以现代感极强、时下最轰动的动画片为饵,以激起他们内心主动探究的愿望。

6.九年级政治《维护国家统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 篇六

《5的乘法口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乘法口诀的第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编写乘法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十分重要。学生通过看图、实践联系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从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和积极性。乘法口诀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知识基础,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相乘、除的必备知识。

说学生: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在7~8岁,他们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前运算阶段,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集中注意时间短,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了解了乘法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与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引入课堂。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三维的教学目标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置了

如下的教学目标:

1、在观察、探索的活动中,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经历编写的过程,找到最佳的记忆方法。

3、运用所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尝试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

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为了有效的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置的教法是: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性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在做中学、玩中学,享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教学当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用的学法是: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

说教学准备:

Ppt课件,乘法算式和口诀卡片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活跃气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本课伊始,我将用卡片展示几道5的乘法算式,以师生抢答的形式导入。毫无疑问在抢答的过程中,我的回答总要比学生快准,学生就会着急。

这时我就会问:“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并告诉他们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就是本节课要学的内容:5的乘法口诀。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集中注意听讲,初步感知了乘法口诀的作用。

(二)、新知探索,自主尝试

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书本中的情境——数松果(用课件演示)导入新知,一个5就是5,2个5相加,2×5=10;3个5相加,3×5=15入手,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课本的表格填好。然后根据所填的表和松果图列出5的乘法算式。通过交流,讨论要计算乘法的结果,运用乘法口诀是算的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根据乘法算式师生共同编写前三条5的乘法口诀,其余的有学生编出来。

(三)、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拍手读,自由读,对口令读,还采用了提问讨论的方法,“比一比,看看谁能把口诀记得又好又快,并与大家分享你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促使学生大胆发现,总结5的乘法口诀要点,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合作找出最佳的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拓展新知,练习巩固

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使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这一节我的设计目的在于巩固新知,强化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要达到教学目标,一定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找找例子。在下次课中全班一起讨论,哪些可以用到口诀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说板书设计:

1个5

1×5 =5

一五得五

2个5

2×5 =10

二五一十

3个5

3×5 =15

三五十五

4个5

4×5 =20

四五二十

5个5

5×5=25

五五二十

6个5

5×6 =30

五六三十

7个5

5×7 =35

五七三十

8个5

5×8 =40

五八四十

9个5

5×9 =45

五九四十

7.九年级政治《维护国家统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 篇七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及与边的关系。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①、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②、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③、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会比较角的大小。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自主探究引导发现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三、说学法 1、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摸角、画角等操作。2、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认角,比较角等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一是感知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二是找角,巩固对角的认识;三是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四是画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五是认角,发展学生的思维;六是介绍角,提升学生能力。

1、感知角,丰富学生的感知

课一开始,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的活动,直观感知“角”。

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2、找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认识,安排了让他们在身边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

3、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4、画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这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画角的过程把这些生活中的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5、认角,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较角的大小”的环节,这里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小结,将学生的方法加以及时提升,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水平。从教学的内容来看,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可能会很多,也会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

6、介绍角,提升学生能力

经过多样性的活动过程,学生积累了对角的正确认识,最后,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问题,意在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在介绍中归纳,形成精炼的语言,让学生把握知识点,从而达到总结的目的。

8.九年级政治《维护国家统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 篇八

尊敬的老师:您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页至第3页的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是说教材。

一、说教材

▲说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本课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能被除数整除)。它是在学生对除法竖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内容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后面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用竖式进行除法计算的方法。理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说编排意图及特点

仔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它分四个层次编排。

第一层次是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把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

第二层次是动手操作进行探究,首先用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接着把分小棒与口算联系起来,体会每一步口算的意义,最后把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记录下来,结合分物理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第三层次是情境延伸,提出:把6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第四层次是巩固应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 的编排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充分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有序性,既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认识,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结合分小棒的过程,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

数学思考: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能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情感态度:在探索算法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说重点、难点及理由

根据数学知识结构和《课程标准》要求,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能被除数整除)的竖式计算的算理,并掌握算法。

分析学情,可能有部分同学能够列出竖式并计算正确,但是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大部分同学并不理解。所以理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具准备

为了便于教学,我让同学们课前准备好学具小棒,教师自己制作了一套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并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组织了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数学活动,主动地参与探索和研究,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三)分层训练,巩固深化;(四)课堂总结,感悟延伸(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兴趣是驱动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始第一步我创设了猴子分桃子的情境,生动有趣,贴近儿童生活。这些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

第二步是引导学生独立观察,获得准确的数学信息,并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会完整表述出来。

第三步是引导学生正确列出算式。由此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帮小猴子们分桃子。(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 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根据这一基本理念,在教学中组织了分小棒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分物的数学活动,体会到:可以先分整篮的,再分零散的。接着请学生结合分小棒以及口算的过程,尝试用除法竖式算一算。最后展示交流成果。

合作探究是本课的重要环节,我把它分为四步:

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桃子,结合分小棒,逐步抽象出口算过程。

引导学生摆学具,分一分。通过操作引导学生体会到:可以先分整捆的,每人可以分到3捆,再分单个的,每人可以分到4根,最后合在一起,每人可以分到34根。

教师引导学生再思考:结合刚才分小棒的过程,你能用口算算式表示分的过程吗? 根据口算过程,我们分桃子,可以先分整篮的,每只猴子分到3篮,每篮有10个,也就是每 只猴子分到30个;再分篮子外面的8个,每只猴子又分到4个,所以每只猴子一共分到34个。

2.算一算,尝试用除法竖式计算,并说说每一步的意思 首先请学生结合刚才分物以及口算的过程,尝试用除法竖式算一算。也就是用竖式表示分的过 程和结果。然后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学生可能会写出不同的算式,如:

算式(1)和算式(2)表示分小棒的过程,在这里要强调第二步分掉6个十,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算式(3)的情况是在2只猴子能把6篮桃子分完的情况下,才能解释清楚。当遇到不能正好分完时,就无法表示。所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的分物过程来学习竖式,并让学生逐步体会到除法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并指导学生数位对齐,书写规范。

说说每一步的意思:

3.情境延伸,6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还剩几个?

首先引导学生读题目,然后列出算式,尝试用除法竖式计算。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追问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重点强调余数的实际意义:剩下2个桃子,不够再分,所以余数是2,余数要比除数小。

4.归纳结论,除法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

最后解决课首问题并作答,每只猴子可以分到34个桃子。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并指导学生数位对齐,书写规范。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分层训练,巩固深化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我设计了以下四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分物体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先明确题意,再用算式表 示分的过程。

(1)这些积木平均分给2个大班,每班分到多少块?分一分,算一算。

(2)用竖式算一算,并结合分积木的过程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3)如果把这些积木平均分给4个小班,每班分到多少块,还 剩多少块?

2.变式练习

巩固除法竖式计算。计算时,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计算,还应该提醒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数据,养成认真审题思考的良好习惯。

3.综合练习

巩固除法计算。左边框内各数是被除数,中间是除数,右边框内填商。独立完成 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4.提升巩固

提高练习一:巩固有余数的除法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被除数的 个位不够除要商0,教师应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提高练习二:培养口算能力,为试商打基础。可以让学生尝试独 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有针对性指导。

(四)课堂总结,感悟延伸

教学进入最后一环节:课堂总结,感悟延伸。师生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大家是怎样进行学习的?让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知识及学习的方法进行梳理,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并指导学生数位对齐,书写规范。加深理解!

四、说板书设计

这是本课教学的板书设计,力求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说教学评价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即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和自我评价三者有机结合。

9.九年级政治《维护国家统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 篇九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6册第2——3页上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本节课就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笑笑买文具”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①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②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①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具体认识小数的特征。

③学生能正确读、写、认小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五、设计理念:

因为本课中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数。为了完成从分数到小数的过渡,我力求在课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情况。本节课选用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笑笑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体现数学教学的朴素与真实。从“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引出“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写法”等知识内容,很有数学味。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学中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特征的探索,力求在学生自我观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应在其中起到引导者及合作者的作用。

4、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对小数的理解到对小数特征的体会,应具有层次 2

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师:开学了!我们又发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你能写下来吗?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写的定价:7.40元。

师:在数学上我们一般把它读作:七点四零元。

说一说:这个数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数呢?

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地应用。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小数的认识。

(1)观察情景图:

板书:买文具

让学生看买文具的情景图,在小组里自由地说出每件文具的价格。

(2)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

水彩笔:16.85元

(在这个环节中,注重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因为小数表示价格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许多学生已经有体验,并已了解部分相关知识,让学生交流互学,效果会比较好。)

(3)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A.认识小数点

让学生观察小数,跟同桌说说小数有什么特点,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进行补充讲解,这个数中的点叫做小数点。

师介绍,我们原来学习的数字如:7,27等数都叫做整数。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数是小数,生汇报后,师做小结:像0.50,1.06……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B.认识小数的两个部分

师:我们可以把小数分为三个部分: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小数点。以小数点为界限,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面是小数部分。

1。06 4

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真正地去接触认识。对于小数各部分的认识应以教师的介绍和强调作为重点,不必让为学生盲目地去猜想和讨论,以免误导。)

2、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再读一读“文具店”各商品的价格,师逐一板书“0.50读作:零点五零元”等等。

(读小数和写小数的学习过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口读一读,动手写一写,才能使知识落实到位。)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在本课中,用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1)我们刚才知道了数学课本的价钱是7.40元,那么它到底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3)班内交流:7.40元表示7元4角0分。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做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是几就是几角,第二位数是几就是几分。

(4)让学生说出每一件商品的标价所表示的意义。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课本上填出答案,然后在班内反馈。

4、小数的写法。

(1)师拿出10元2角5分,让学生说出总共是多少钱,然后让学生试着用小数表示出来。

(2)班内反馈:10元2角5分10.25元

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师做小结:把10元写在小数点的左边,2角写在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5分写在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反馈。对做全对的学生进行鼓励。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练一练①②。

2、实践活动。

笑笑买完文具回到家后,她想把这学期的教科书的价格统计出来,我们也一起来帮她统计一下吧。价格

《买文具》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北师大出版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中认识小数的内容。对于本节课我主要是从教材分析、目标定位、确立重难点、教学准备和教学流程这五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在教材分析方面,我将会从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三年级下册整一本书的开篇节,它是学生学好整本书的一个根基,教材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基础为背景开始,来认读小数、写小数,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并提供相应的练习和相应的生活实际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就会很自然而然地去接受这样的一个学习的开始。本节课的内容,也将为今后学习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还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但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很容易造成情绪不稳定和自控力不强。他们对友谊的认识有了提高,但还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将目标定位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部分: 在知识上,让学生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在技能上,通过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特征,教会学生用小数表示元角分,并进一步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增强他们动手操作的要求。在

情感上,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工作经验两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小学生对知识的撑握大部分通过老师的传授,所以通过个人和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外界的条件来得到更多的知识,并且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为他们在新的一个学习阶段里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教学重点: 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来学习数学。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本节课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主要利用迁移法、讨论法、练习法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习。

2、由于小数的意义是小学阶段较为难理解的概念。因此要注重教学中数学的生活化。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激活学生先前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再认识小数,经历读写小数,要有 8

层次性。把小数与价钱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材中创设了“买文具”的情境图,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情境,激活学生先前的生活经验,为此教师也可适当加上一点语言,比如新学期开学了,小朋友们要准备买一些学习用具,小飞在文具店里看到“橱窗”里陈列着的文具,出示情境图,师:你知道每种文具是多少钱吗?这样的数你见过了吗?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多少?学生对于这样的情境图是很熟悉的,价钱也应该能说清楚。2、探索新知

看着标价牌上的数据,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促进每个学生去感受和理解每个文具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然后,要求每个学生都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检查核对。在学生理解了标价牌上小数的意义后,就引出课题,这样表示文具单价的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对小数的认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很容易就发现小数多了个小数点)师讲解:尺子 1 . 0 6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读作:一点零六 讲解读法的时候要强调不同小数部分的读法,小数部分只要读数字就

可以了。再讲解写法,并让学生再说一说这个小数中的“1”表示什么?“0”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整个小数又表示几元几角几分。为了巩固知识,老师可以再写几个小数,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分别表示的价钱。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点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情境:在超市里,售货员叔叔粗心地把水彩笔标价牌上的小数点位置写错了,16.85元写成了1.685元,你想想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会很感兴趣的,让他们讨论讨论,可以引发他们对小数点的关注。

3、巩固练习

书本上的“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同桌互相检查反馈,并读一读,再老师讲解,分别说一说每一个数字的意义。

“练一练”,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反馈。练习中可以出现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能够与同伴合作,解决一些问题,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

4、课堂小结:谁能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小数朋友是怎样的?你是是怎样认识的?这节课你最得意的是什么?(让学生反思学习活动,以及学习的内容)

《货比三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货比三家”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元、角、分与小数》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并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的基础之上来学习比较小数的大小,探究比较小数的方法,并进一步感受小数。

二、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特征已经有所了解,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学生的观察、思考、倾听、提问、书写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对小数有了好奇心和求和欲,但独立思考,与人合作的习惯有待于进一步养成,克服困难的意志需要培养。教学时结合现实素材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习惯。

三、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做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比较简单小数大小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能用多种策略比较小数的大小,并体会其中的多样性与有效性。

六、教学过程

基于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理解,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着重体现以下几方面:

1、做数学。美国图书馆中曾有这样的一句话:“听见了,还会忘记;看见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2、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3、“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很大的空间,在教学中力求不拘泥于教材,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依据以上几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一上课就直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去商店买东西吗?”“买过哪些东西

呀?”引起学生对东西的美好回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说:“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奇奇、丁丁、豆豆三家文具店今天开业了,你们想去看看吗?”马上向学生出示三家文具店的情境图(出示课件),并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从上面的图片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说给同学们听听。”让学生互相交流,有效地复习了上节课小数的知识,然后问学生:“三家文具店的文具价格都不一样,你们想买什么?到哪家文具店买更合算呢?”这样就引出了我本节课的课题“货比三家”。

这一环节将生活中购物的经历引入新课,不仅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扫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而且还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小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较两个小数。

我引导学生明确要想知道哪个文具店铅笔盒便宜,就要比较4.90元和5.10元的大小,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比较4.90元与5.10元大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结果是什么?最后小结比较两个小数的方法,一化成几元几角几分进行比 13

较,二以一个整数为标准,间接比较。(板书)对于学生其它不同的比较方法,只要合理,我都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

2、比较三个小数。

我鼓励学生勇于向自己挑战,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确,要想知道哪个文具店的橡皮便宜,就要比较2.36元、2.63元、2.65元,提示学生可以在两个小数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三个小数的比较,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接着让学生代表来汇报讨论的结果,基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我想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法,一是先比较两个小数再考虑第三个小数,二是把三个小数都化成几元几角几分比较,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正确结果,但哪种方法更好呢?我最后小结: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根据小数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方法。

这一环节我注重协调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以帮助同学为突破口,以互相交流、讨论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由情入境,由境带理,对讨论学习的内容有了动力和热情,学得轻松愉快,得出的方法也能记得牢固。当然,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直观而形象,学生能根据的引导由浅入深,探索发现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游戏活动,应用拓展。

1、我为学生准备的第一个游戏是为“>、<、=”找家(出示课件)

5.8○6.9 6.05○6.5 0.89○1 0.07○0.71 1.25元○2.4元

4.59元○4.58元0.05元○0.5元 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结果。我设计这个游戏目的是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2、第二个游戏是:“模拟购物”。我向学生出示三个文具店的情境图,每个文具店都有同样的商品,站学生小组合作,小组内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最后汇报购物结果。这个游戏能让学生练习用符号表示三个小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三个游戏是:“数学排队”。这个游戏比较的是五个小数,是前两个游戏的加深和延续,游戏的目的是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游戏巩固练习中我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激,让学生在快乐中练习、巩固、运用。这一设计一方面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与平等,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数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一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在这一环节我准备了三个总结、评价性的问题,这三个问题都是面向学生直接提问。

1、请你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2、你觉得这节课谁表现得最好,你最欣赏谁?请你评一评。

3、生活中还有哪些小数呢?你能举个例子,并比较这些小数的大小吗?(学生回答后我会适当地进行总结并完成我的板书:简单小数的比较)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与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五、板书设计。货比三家 简单小数的比较

方法

直接比较(化成几元几角几元)间接比较(以一适当的整数为标准)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力求把这节课的内容简单明了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的加减法,它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个信息窗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扩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通过经历自主尝试解决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计算的过程,知道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通过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这部分内容我先创设了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第一个问题是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一位小数加一位小数,引导学生把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中来.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真理.第二个问题是探索一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有了小数加法的基础,我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交流。再组织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讨论在计算时的注意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和归纳计算方法。

一、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4、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 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过程方法: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二、根据教学目标和本班学生的特点,我准备按如下教学程序进行教学:

1、导入新课

我首先采用“三年级一班的王书含”发现了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来导入【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观察,从她的发现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说说各种学习用品的价格.接着我引导学生: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汇报提出的问题,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最后我适当选择两个问题,板书:“一支铅笔和一支圆珠笔一共多少元?一个文具盒比一支钢笔贵多少元?”,这部分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平时所需要学习用品的价格,产生学习的欲望,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明确了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小数加减法,同时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计算,探索新知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一支铅笔和一支圆珠笔一共多少元)?:让学生口答列式:“0.6+0.9=”引导这是一道小数加法的计算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解决0.6+0.9=这道算式,再让同学们小组谈论一下他们的计算方法,并请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在这学生可能探索出两种方法:1)6角+9角=15角 15角是1.5元 2)列竖式】接着我示范把竖式板书在黑板上,强调小数点应对齐等细节.我接着出一道练习:1.4+0.8= 接着我出示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一个文具盒比一支钢笔贵多少元?”让学生列出算式,自己计算,然后让学生汇报。我再给学生示范竖式的书写格式。

先让学生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再让学生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得出计算小数注意的问题。最后引导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都要数位对齐,都是满十进一.小数在计算是应小数点对齐

3、分层练习,巩固新知.第一层:改错练习.先引导学生判断错在哪里 第1题错在小数点没有对齐,第2题错在忘掉写然后独立进行订正并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改错,让学生体会在计算时应注意的地方,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二层:练一练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点,整数的小数点在右下角,计算的结果应化简.通过练

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第三层:出示两道应用题,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综合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本课的教学特色是:(1)通过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体会了数学的实用价值.(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小数加减法应小数点对齐,从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3)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通过练习的分层设计,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弥补学生思维的不足,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森林旅游》说课稿

我教学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森林旅游》。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巩固和运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教学重难点: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森林旅游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会比较小数大小会计算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合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流程:

1导入:通过创设淘气笑笑要去旅游的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森林旅游” 讲授新知:主要分为旅游前的准备和旅游中食品购物及旅游结束时购买纪念品三部分。

这三部分的数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旅游准备这一部分内通过创设蓝猫商店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都想买些什么东西并

且计算出价格,充分地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训练了孩子的发散思维。在森林食品店这一环节内的模拟情境,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组织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游戏活动,同桌两人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问题的任务:另一人扮售货员承担问题的任务。为了增加游戏的挑战性和游戏性,我还设计了一定的平分规则,在规定时间内积分最高者为“优秀售货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二人也随着对换角色。这个游戏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追求完善,友好合作地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

课外延伸:请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的小数,并记录下来与同伴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反思小结:请学生谈收获,意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北师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中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对称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材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让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对称图形做准备。

3.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正确识别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操作,经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创新等能力。

(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5.教学难点:制作轴对称图形。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用了以探究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精心设计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为了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安排了玩一玩、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有趣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了较宽松的学习空间,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激趣引入

课始,老师一句:给你一张纸,你会怎么玩?一个“玩”字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接着老师的撕纸表演,作品——小衣服的亮相,更是把学生的兴趣推到了极致!你会象老师这样玩吗?话音刚

落,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折纸和撕纸。灵巧的小手把一张张白纸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形,争先恐后地将作品贴到黑板上。这样的新课导入,抓住了孩子们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通过“撕纸”这一操作活动,让学生目之所及,手之所触,都是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从直观上引发出“对称”之美,课堂教学随之直奔学习主题。

(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1.找特征,初识轴对称图形(作品)

结合学生的撕纸作品,师一句:这些图形有相同的地方吗?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这些图形左右两边形状相同,对折后会完全重合。在此基础上我巧妙地引入“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接着从“轴”字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验特征,再识轴对称图形(图片)

出示图片,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抓住了学生好胜的特点,学生很快就想到用对折的办法验证了自己的说法;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3.辨特征,找出真假轴对称图形(课件)

赏心悦目的练习面画,增强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练习的层次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三)“做”对称,深化体验

1.猜一猜:(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这是什么?(学生充满自信地猜测着,猜到最后一个,打开后居然不是同学们异口同声猜出 的“花瓶”。)在学生的惊讶中,老师趁势启发学生:想一想,花瓶的另一半形状和大小会是怎样呢?你能想办法剪出这只完整的花瓶吗?

2.剪一剪:小组合作完成“花瓶”图,全班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一说制作的方法,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3.画一画:你想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全班交流时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画图形的窍门。

此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不着痕迹地得出了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主张通过实践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发展思维。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到美的熏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年级数学镜子中的数学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呈现的是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是一节以观察为主的活动课。教材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由于三年级学生处在小学的中级阶段,对知识的理解不是很深刻。设计照镜子、玩镜子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做学,能深刻体会和把握图形变换的特征;在做中学,动作逻辑内化为心理的逻辑,促进技能的生成;在做中学,也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镜子中的数学知识蕴藏于游戏、活动中。活动的设计是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具有生命活力的,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主认识,在交流中迸发灵感,挖掘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建立镜面对称现象的模型,并能运用镜面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

内外互相对称、方向相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三)解释应用,发展思维

(四)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镜子中的数学》教案和点评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三年级下册第17页 [教材分析] “镜子中的数学”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镜面对称的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本课是以观察为主的活动课,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教材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学过前后、上下、左右,并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在上一节课研究了轴对称图形,这些内容都有助于帮助三年级学生理解镜面对称。作为活动课,本内容将为学生最大限度的提供自主空间,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验证、应用”的活动过程,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掌握镜面对称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丰富对称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2)经历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学具准备] 一面小镜子、一只剪纸蝴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面大镜子、填空题、三角板或尺子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l、师:听说我们浙江衢州实验小学三(3)班的学生对数学特别有兴趣,你们能帮老师解决个问题吗? 30

屏幕显示:

5+5-2=2 师:这是一道由火柴棒拼成的错误算式,你能移动其中一根火柴棒,把它变成正确的算式吗? 生回答后屏幕显示正确答案:

5-5+2=2

2、师:5+5-2=2,如果一根火柴棒也不允许被移动,你能让自己看到一道正确的算式吗? 生1:用镜子。师:怎么用镜子? 生2:把镜子放在算式的旁边。

师:请同学们把镜子竖直地放在算式的旁边,看一看镜子里的算式。

生惊喜:变成5=5-2+2 师:小小的镜子这么神奇,里面又蕴含着什么样的数学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点评:“小小的镜子这么神奇,里面又蕴含着什么样的数学奥秘呢?”老师的过渡导入主题的语言多么自然。以“帮老师解决个问题”为借口来创设问题情景,既有亲和力又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中领悟到镜子的奥妙,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的被学生接受、内化。这一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就把学生研究探索镜子奥秘的欲望激发起来。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复习旧知

屏幕显示:一张蝴蝶剪纸

师:它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生:轴对称图形)师:这条虚线是轴对称图形的什么?(生:对称轴)

师:这个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屏幕显示)

2、确定镜子的位置

师:现在去掉蝴蝶图的一半,你能利用你手中剩下的一半和镜子让自己再看到整个蝴蝶图吗?动手试一试。

生:只有把镜子放在蝴蝶的对称轴上才能看到整个蝴蝶。

3、观察发现

屏幕显示:把镜子放在对称轴上,看一看镜子里的图形和镜子外的图形以及整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

师: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一手拿着半只蝴蝶,另一只手拿镜子,让镜子竖直放在整只蝴蝶图的对称轴上,让这半个蝴蝶慢慢靠近镜面,镜子外的半只蝴蝶与镜子里的半只蝴蝶怎么样?(生:重合)

师:而且是完全重合。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

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说明镜子外的一半图形与镜子里的一半图形也组成一个什么图形?(生:轴对称图形)

点评: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刚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建构了镜子外的一半图形与镜子里的一半图形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数学模型,还要通过验证后再加以应用。

5、练习l 数学书17页试~试。

6、练习2 如果把镜子不是放在一个图形的对称轴上,而是放在整个图形的旁边,在镜子中看到的情形又是怎样呢?

屏幕显示:b 3 上 A 生猜测,验证。

5、练习l 点评: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学生凭生活经验或者是照镜子都能得到图形或物体在镜中成像的感知,但到底是不是真理,还需学生经历一个先“观察”再“操做”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道理。

三、照镜实践,探索特征。

1、设疑。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照镜子,你能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对我们下列情况做出判断吗?(1)我面向镜子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向()走一步。(2)我面向镜子向后退一步,镜子里的我向()退一步。(3)我的手向上指,镜子里的我向()指。(4)我的手向下指,镜子里的我向()指。(5)我用右手敬队礼,镜子里的我用()手敬队礼。(6)我用左手拿笔,镜子里的我用()手拿笔。

2、验证。

组织学生到镜子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做动作,并仔细观察,填好表格。

点评: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体验感悟,加强探究式的学习。同时拓宽思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更合适的发展。

3、汇报交流。

4、归纳特征。

师:照镜子时,镜子外的人和镜子内的像前后、上下不变,但左右相反发生变化。

5、游戏。

老师做镜外人,学生做镜中人,师生一起边表演边对口令。点评:组织学生到镜子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做动作,并仔细观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小组交流汇报使一些学生探索不到的内容经别人提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达到了知识互补的目的;集体的交流,使知识更加完善系统化。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了课堂学习氛围。

探究过程中,老师通过形象的动画,结合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一般结论: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从现象看到本质,从建立表象到建构模型,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

再利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用确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欣赏倒影图片

师: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叫做倒影。看到这些画面,老师想到一个词,水平如镜,在这里谁象镜子一样? 生:水面。师: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把平面镜竖直放置的情况,倒影这种情况在七年级我们在研究。

五、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印章文化。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学情及教学内容简析:

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从二年级上册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动态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符合儿童的空间发展水平。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并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平移的特点。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空间观念有重要的作用。

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在教学安排时,我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是有层次地逐渐递进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平移,能将图形进行平移。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感性认识,启发他们的操作能力,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三、说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我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以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来初步感受运动特点。第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以教材中提供的物体运动为基点,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能判断物体的运动。第三、揭示特征、数平移的距离。按判断方向、找对应点、数格子三个步骤来体会平移的图形的特征,并能根据平移的图形进行判断。第四、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在感受了平移图形的特征基础上,按平移的特征对一些简单图形进行平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距离的理解。第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学生在有趣的平移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四、说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

情境互动:今天,王老师是坐公交车来学校的,那同学们,你是怎么来学校的啊?

揭示: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小结: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这一情景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到运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1、出示6个物体的运动现象,火车、电梯、缆车、风扇、螺旋桨和钟摆。观察运动特点,能用手进行模仿运动。

2、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进行分类。

学生先小组讨论,怎么分以及为什么这么分,初步呈现分类的标准。

3、交流:以直线运动和转动进行分类。其中,钟摆的运动会产生争议。

4、讨论钟摆的运动。

示范钟摆运动,感受钟摆是围绕顶端的一个点转动,运动有幅度,因此是和风扇、螺旋桨是一类。

5、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叫旋转。同时揭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6、及时巩固应用,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判断下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要求学生能关注每幅图中物体运动的特点,并能清楚表达。平移用直箭头表示,旋转用弯箭头表示。

7、寻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8、回顾平移和宣战的运动,尝试用手势来表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出发,让学生从中找出两种不同的运动,一方面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能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并通过小组交流分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的空间。接着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寻找发现自己身边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又进一步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运动的特点,动作的准确性弥补了语言表达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这些学习活动,不仅强化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感悟,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同时,他们也会在自己亲自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三)揭示特征、数平移的距离。

在初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后,着重感受平移中的位置变化。

1、首先,出示运动的小房图,判断小房图在做什么运动。并及时讲解,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

2、提问:小房图怎么平移的?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而明白通过箭头可以知道运动方向。并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平移的距离。

3、确定平移的距离

(1)出示几个特别的点,找到平移后的对应点。(2)一起数一数房顶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

(3)请一个学生模仿的数左边屋檐的点移动的距离。(4)学生在教材上寻找一个或者几个特别的点数一数。(5)交流发现: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

4、小结:小房图上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我们就说小房图向右平移了6格。同时观察发现,平移后小房图的形状和大小都没变。

5、出示金鱼图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过程判断金鱼图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个。在交流中表述清判断的方法,并以金鱼图上不同的点来进行验证。

在交流中让学生发现,一般选择一个好数的点来数就可以了,如金鱼的嘴巴。

6、独立完成火箭图,判断火箭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7、及时应用,挑战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先独立完成,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时突出怎么看方向,怎么数平移的距离的。

8、小结:数平移距离时,找怎么样的点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巧妙的设计学生喜欢的小房图、金鱼图、火箭图的平移,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对平移距离的探索。在引导学生数平移距离时,从一个点出发,逐渐发现每个点都平移同样的距离,从而总结出整个图形都平移了这样的距离。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师扶,到半扶半放到放手让学生思考,对于平移距离的研究就更加的深刻了,学生也能逐渐的掌握方法并能应用方法。通过简单的练习到挑战性的练 41

习,让学生细化了操作方法,并能把方法内化,使学生对方法掌握得更加扎实到位。最后从学生的操作中提升,找怎样的点更方便)

(四)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在学生已经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当个设计师,进行动手操作实践。

1、引着学生进行平移操作。

出示试一试的三角形图,先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重要的要求,既向右,平移6格。

提问:我们该怎么移?有什么好办法吗?从而呈现出找到点,把几个点都找到对应的点,再连起来接着画。

在操作前,要让学生同桌互相提醒注意点:箭头的方向和距离。然后进行操作,指导有问题的地方。

在平移好后,同桌说是或自己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怎么做的。按先……再……最后……进行交流,肯定学生的多种画法。

2、放手让学生去平移平行四边形,依旧按刚才的步骤进行操作。想清楚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然后动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讨论的方法进行画图操作练习,在操作中强调注意点,以学生的汇报展开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距离的理解。)

(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

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张练习纸,上面是四个需要平移的简单图形和要求,最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组合成一艘小船。

以学生用自己的智慧画出的“一帆风顺”的小船作为本课的结束,鼓励学生应用平移和旋转创造出更多的惊喜,收获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课堂的学习推向的高潮,学生利用本课学习的知识把原本不相关的图形通过平移变成一艘美丽的小船,从而更加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感受到了平移的魅力)这就是我对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欣赏与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欣赏与设计》。

2、教材分析:本单元把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

3、教学对象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网络具有浓厚的兴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概念性教学比较抽象,仅仅借助于书本和黑板等静态工具不易于学生理解。计算机能动态地展示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可以突破平日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我选择在网络环境下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教学。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机中设计精美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感受图案的美。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在计算机上设计精美图案。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掌握本课内容,教学中借助动画的直观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创设主动参与的环境,运用媒体技术体验移动知识的生成,突破靠单一讲解带来的不易于理解的重难点,从而促进认识的深化。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课时用PPT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说一说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初步感知本课的学习内容。在这组图中我安排商标、沙发、壁纸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或是分别由平移和旋转得到的图案,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使学生乐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把教学内容放入到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同化、索引出当前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发展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实践活动

在动手实践部分,我又设计了“感受”“设计”“欣赏”三个环节。

感受环节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计算机上运用练习软件进行轴对称图形的练习:在点子图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画出已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做这样的练习,但是局限于黑板、挂图等静态的工具使用,无法用语言精准表达,更改起来也很麻烦,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是在计算机上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并会在对比之中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本课的难点是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在计算机上设计精美图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形象地呈现过程,在“设计”这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演示了由一个图形平移、旋转之后得出新图案的过程,让图像媒体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机互动等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精神的培养。

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把计算机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借助教师提供的图片素材,自主创作,设计出精美的图案。而且精美的图片素材也能激起学生的设计兴趣,为空间观念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欣赏”部分出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从图片中能数出几匹马,之后思考:这幅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效果,它是怎样设计出来的。这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三)拓展延伸

首先展示教师从网络上搜集到的各种不同的图片资料,再次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获得更直观的经验。接着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资料,进行交流讨论。

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是不断涌动的,网络世界知识的容量是无限的。学生在收集、整理、交流、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图案的美,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

四、评价

本课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一节数学课。教学过程中体现了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我们的课堂因信息技术的应用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知识结构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也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会让我们的学生收获更多。

第一课时 找规律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25页。

二、教材简析

“找规律”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教材设计了“算一算”、“试一试”、“练一练”等算法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索交流、概括总结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在这些算法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男女同学抢答比赛及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实践机会,在探究过程中理解计算的规律。

3、练习设计层层深入,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现我的备课精神:

(一)复习导入

1、直接说出得数。

9× 6

=

24×2 = 17×3 =

8×11 =

40×4 =

12×3 =

5×61 =

12×3 = 2.说出下面算式中各部分名称。40 ×

4=

160 在乘法算式中乘数与积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找找乘法计算中的规律。

(二)探索规律,归纳方法

师: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算式,并思考这些算式的特点。

13×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师:孩子们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这些算式吗?请同学们拿出题单1,仔细地计算。

(师巡视,并表扬计算快的学生。一分钟后老师请同学开始汇报计算结果。)

上一篇:2022暑期实习小结下一篇:未成年被告人权利义务告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