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教案

2024-08-19

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教案(共10篇)

1.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教案 篇一

高一信息技术必修A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日期:3/27/2013考试时间:10考题总数: 20总分:100第 1题:(分值: 5)单选题:

我们现在常常听人家说 IT 行业的各种消息,这里提到的 “IT” 指的是:

A)通信技术

B)微电子技术

C)信息技术

D)传感技术

第 2题:(分值: 5)单选题:

社会发展至今,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有:

A)信息、知识、经济

B)物质、能源、信息

C)通讯、材料、信息

D)工业、农业、服务业

第 3题:(分值: 5)单选题:

某人拿了一张1998年的芜湖市地图去找某一个地方,结果费了很多时间也没找到。这个案例主要反映了信息具有:

A)载体依附性

B)价值性

C)时效性

D)共享性

第 4题:(分值: 5)单选题:

下列操作系统(OS)中,不是GUI界面的是:

A)Windows

B)DOS

C)Linux

D)Macintosh

第 5题:(分值: 5)单选题:

某人经常上网学习,当有学习上的问题时,他首先想到去互联网上找解答。当他不知道答案在那个网站上时,他经常会使用的查找工具是:

A)CuteFTP

B)Flashget

C)Baidu

D)WinRAR

第 6题:(分值: 5)单选题:

某同学要将已完成的《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到第七章的练习一共七个文本文件,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信息技术老师,他可以采用的最简捷方法是:

A)将七个文件分别作为邮件的附件,一次发送出去

B)将七个文件放入一个“信息技术作业”文件夹中,再将该文件夹作为附件,一次发送出去

C)将七个文件分别作为 7 个邮件的附件,分别发送出去

D)将七个文件压缩打包为一个文件,作为邮件的附件发送出去

第 7题:(分值: 5)单选题:

你有一个北京的朋友有一份资料要通过网络传给你,他把资料存放在电脑上,给你开了一个FTP,帐号为:Guest,密码为:OK,他电脑的IP为:

“202.101.70.10”。

如果你要拿到这份资料,首先要在 IE 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

A)Guest

B)202.101.70.10

C)GuestOK

D)Ftp://201.101.70.10

第 8题:(分值: 5)单选题:

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了http://.cn, 其中 http 是指:

A)所用的浏览器名称

B)超文本传输协议

C)搜索关键字

D)网站地址

第 9题:(分值: 5)单选题:

有一个文件的存储路径为:C:windowsnotepad.exe,这是一个:

A)URL路径

B)UNC路径

C)本机路径

D)以上都不是

第 10题:(分值: 5)单选题:

信息的编程加工里面()是编程的核心工作,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A)算法设计

B)界面设计

C)编写代码

D)调试运行

第 11题:(分值: 5)单选题:

很多同学喜欢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汉字,智能ABC属于

A)字型码

B)机内码

C)外码

D)国标码

第 12题:(分值: 5)单选题: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汉字可以看成是一个图形。这种图形可以用点阵、向量等方式表示。如果用点阵表示一个汉字,每个点用一个二进制位来表示,那么一个32×32点阵的汉字所占的字节数是(B代表字节,1字节=8位):

A)32B

B)72B

C)128B

D)288B

第 13题:(分值: 5)单选题:

如果要保存一篇纯文字材料,利用下面哪种软件的默认格式输入并保存的文件容量最小

A)WPS

B)Word

C)写字板

D)记事本

第 14题:(分值: 5)单选题:

下列四个文件中,是 Word 类型的文件是:

A)文件1.htm

B)文件2.zip

C)文件3.doc

D)文件4.txt

第 15题:(分值: 5)单选题:

在 Word 中,文档修改以后换一个文件名存放,需要用“文件”菜单中的()命令

A)保存

B)打开

C)发送

D)另存为

第 16题:(分值: 5)单选题:

在 Excel 中,要想直到单元格 B3:D5 内数据的和,最方便的做法是

A)用自动求和 ∑ 计算

B)用求和公式 SUM 计算

C)用状态栏的自动计算

D)不在同一行(列),只能逐个数据相加

第 17题:(分值: 5)单选题:

下面的“健康情况调查表”中的数据是按()排序的姓名 性别 身高(m)体重(kg)视力

王韦 男 1.8 65 1.2

于红涛 男 1.76 62 1.5李强国 男

马婷 女

A)视力

B)体重

C)身高升序

D)身高降序 1.72 1.64 63 52 0.8 1.2第 18题:(分值: 5)单选题:

某同学想比较一下前几次单元测验中自己的成绩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他用哪种图表进行成绩分析会比较直观:

A)柱形图

B)条形图

C)折线图

D)饼图

第 19题:(分值: 5)单选题:

在①文本 ②图像 ③声音 ④动画 ⑤视频 中,属于媒体的是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第 20题:(分值: 5)某人从网上下载了若干幅有关奥运会历史的老照片,需要对其进行旋转、裁剪、色彩调校、滤镜调整等加工,你建议他用下面哪个软件进行处理

A)画图

B)PhotoShop

C)Flash

D)Word

参考答案::----------3:----------2:----------3:----------2:----------3:----------4:----------4:----------2:----------3:----------1:----------312 :----------313 :----------414 :----------315 :----------416 :----------217 :----------418 :----------319 :----------420 :----------2

2.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教案 篇二

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 分必修和选修理论上是非常合理的。这样的划分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 有特长的选修内容学习, 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但这样的划分, 在真正实施时, 却并不如设想的一样能够给每一位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

一、必修课的内容应该调整的原因

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 作为必修课, 几乎涵盖了学生选修课可选的所有课程, 这些内容是不是都是“基础”呢?是不是都要学生在这短短的一个学期里掌握呢?

日常教学中, 笔者发现, 因为必修教材涉及面太广, 培养信息素养这一目标就显得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们的必修教材, 并非不再要求让学生使用电脑这个工具。然而, 纵观教材, 从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到因特网信息的获取, 再到编程、文字处理、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处理、网页制作等等, 涉及的面太过宽泛, 而一学期的教学时间非常有限, 比如编程, 只能安排三个学时, 音频处理一个学时, 图形图像处理涉及Photoshop和Flash两个软件, 也仅能安排四个学时, 在这样有限的时间里,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学完全书后都不记得自己用过些什么软件, 而脱离软件的使用, 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处理也就成了空谈, 更何谈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新课程提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不能离开电脑。因为, 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存储信息和处理信息。而这些环节中无论哪一环节, 目前来说, 电脑都是最方便快捷的工具。如果脱离工具的使用, 人的思维也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不熟练掌握用电脑来获取网上信息, 不会用Internet来进行交流, 不会用电脑来存储和处理信息, 信息素养的培养就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

二、选修课程的深度不够合适

选修课中的算法与程序难度太大, 高一年级学生, 面临着太多的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科目, 信息技术课每周只有两节, 再加之本课程的地位一直处于高中除体育外的所有课程之下, 学校普遍重视程度不够, 也使得学生不够重视。另外, 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往往把信息技术课看做是休息放松的课, 因此, 在有限的时间里, 面对一群疲惫不堪不想再伤脑筋的孩子, 讲一些有趣易懂的程序还行, 稍微复杂一些, 就只能看到一双双茫然的眼睛了。

网络技术应用, 这是一门学业水平测试过关率很高的课程, 即使在三星级及以下的学校, 通过率亦能达98%~99%。然而这也是一门最让学生学得稀里糊涂的课程。这种反差真的是让人大跌眼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网络技术应用的学业水平测试操作题学生容易掌握, 题型没有很大的变化空间, 通常就是IP地址的设定, Frontpage或Dreamwave以及一些简单的网络设置, 而对于原本有一定难度的理论题, 又往往出自考前各类参考书和练习盘, 教师们考前采取的强化训练措施就能见成效。

多媒体技术硬件上多数学校都能达到要求, 但这门课的选修人数却是廖廖无几。原因在于多媒体技术考试过程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多媒体的文件较大, 导致监考机收卷时会大面积出现试卷难以收取的问题。这一现象, 除了考试软件和监考机的配置有待改善和提高外, 对于试题内容作适当调整也是可以解决的。

三、教材内容调整的建议

(一) 教学内容范围适当缩小

选修难以真正实现, 不如取消选修。这样, 高一第一学期就没有必要对所有模块作简介。但所有内容均为必修就必须对原选修课程进行取舍。笔者认为, 原有的选修课程的各个模块, 都应适当降低难度。毕竟不再是花一个学期的时间去专修一门课, 难度大了根本无法达成目标, 另外信息技术教学目前的现状要求我们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难度太大, 超出了学业负担较重的高中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思维水平, 使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是很不利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的。

(二) 选修难以实现是否可以考虑改为选考

虽然选修实施起来有很大困难, 但所学内容却未必都要考试, 由学生自主决定自己参加哪个模块的考试是不难做到的。

教学内容涉及了多个模块, 对于学生来说, 不可能对每个模块都有很大的兴趣, 应该允许学生有所选择, 例如, 考试中, 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设置部分必做题, 即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题, 这些, 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分三个模块设置部分选做题, 学生自主选择两个模块来完成。

第二种模式:设置部分必做题;分三个模块设置部分选做题;再分三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若干难度系数较大的, 能充分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或创新能力的题, 选做此类题的考生, 在选做题中选做一个模块即可, 且该模块内容可以与本题同属一个模块。这样做的目的, 是允许少数有专长却并非全才的学生也能顺利通过考试:

对于多媒体技术考试中出现的容量太大难以顺利收卷的问题, 采用新的模式后, 因为多数学生并非只选考多媒体模块, 所以, 多媒体技术题的数量大大减少, 从而容量也是大幅降低。此外, 还可以考虑在考试软件中加入直接判分的功能, 对部分可以通过机器直接判分的多媒体技术题学生交卷后就自动判分, 收卷时直接收取本题的得分, 而不再收取图像或视频文件, 这样, 也就大大减小了学生作答文件的容量, 使收卷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3.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必修模块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5-122-01

长期以来,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一直是围绕工具软件的详细编排教学而展开的,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是围绕教材和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自从新课程理念实施推广以来,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在提升学生个人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培养学生个性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弊端。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是每个学生的必学内容之一,必修模块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高低。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实现高效的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对此,教师必须通过对实践教学的总结和反思,形成有效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内涵初探

必修模块,顾名思义,就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内容模块。笔者认为,必修模块是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也是前提,是信息技术教学必不可少的阶段。选修模块注重的是信息技术的深入研究,与选修模块不同,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注重的是知识面的拓宽和提高,教师需要在课堂向学生们传授更多的基础知识和学科领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突破了传统化的知识体系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交流处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Word、Excel表格、Powerpoint幻灯片一直是教师教学的重点。新课改的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则更加注重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的培养,包括文字信息搜集、软件加工处理、简易网页制作发布等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技术素养,旨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素养,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策略初探

1. 学科整合,体系化教学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必要的教学策略,西一榔头东一棒,导致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时必须实施学科整合,采用体系化的教学策略。高中阶段常见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包括上网教程、收发电子邮件、Word文档教学、PPT教学、信息搜集教学。教材将这些教学内容划分成各个章节进行孤立教学,忽视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导致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脱轨。教师必须积极响应新课程号召,强化各个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性,进行学科整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学。例如,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幻灯片。首先安排学生们运用IE浏览器进行信息搜集,教师指导学生们如何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想要的信息资源。此后,教师需要教授学生们信息处理技巧,如何将查找的图片、文字、声音等多媒体资源插入PPT之中。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完成减轻学生们的负担,将信息搜集、资源处理等内容分给各个学生完成。在信息技术体系性教学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2. 发掘教材,深入化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比较浅显,其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学要点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带过,这样的教材给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带来了巨大的障碍。虽说信息技术的必修课只是对学生的知识面做出拓展要求,但是,深入化的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作用显著。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仔细备课,将课堂需要用到的辅助材料和教学课件提前准备完善,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也要提前准备好。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水平和教学需求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适当改编,融入实践环节和讨论环节,拉近学生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距离。例如,在Word文档的使用教学上,教材中仅仅教授学生们右击鼠标编辑文段信息,这样的教学不仅枯燥,还缺乏效率。教师可以适当的深入,教授学生们快捷键的使用技巧。Ctrl+A是选中全文、Ctrl+C是复制、Ctrl+V是粘贴,这些小技巧既简单又实用,相信学生们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定很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必须妥善利用课堂中的契机进行教学资源挖掘,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深入。

3. 拓宽媒介,空间化教学

信息技术学科是高中课堂的一门附属学科,平时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通常都是一周一节到两节。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才能利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实现必修模块的高效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拓宽信息技术的教学媒介,实现空间化的教学模式。现代化的社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脑,教师不妨将教学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很多的高校已经开通了网络课堂,学生们只要登录网络教室就可以进行信息技术学习了,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技术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将作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内容发布到网络中,供学生们自由浏览学习,实现空间化的教学。同时,教师也要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任务式、课间式的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小组,设置组长给其他学生释疑,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讨论的舞台,实现学生思维的互补和互相启发引导。对于学生们普遍存在的疑惑,教师可以集中解答,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4.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教案 篇四

再别康桥(一课时)

设计

思想《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的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

析学生是高一()的学生

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

他们刚刚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形成等,理解诗歌的形式、内涵有一定难度;

他们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标1、知识与技能

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新诗的欣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再别康桥》,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重点分析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路。

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与内容关系。

教学方法及

学法指导

分析本节课综合运用启发式、自主感悟,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诵读入境,欣赏诗意;并联想比较,鉴赏评价的教学方式。

课前

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名家朗读资等。

一、导语

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冯至《别离》写道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板书)再别康桥

二、题解及作者介绍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学生交流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作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回国后写了一些积极向上的诗文。其代表作是《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那拉》《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等。“新月派”的主要人物还有闻一多《一句话》、朱湘《情歌》《关外来的风》等。

关于徐志摩,胡适有一个概括性的评论。说“他的人生观就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我们来看一看他的三个大字。

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若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关于他的爱情,我们都知道什么?在他死后三个女人扑倒在了他的墓碑前:这三个人分别是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还有,哪像天上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他波心的,但转瞬就消失踪迹的,没有结果的才女林徽因,这是他灵魂的伴侣啊,他曾经有一首诗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惟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是而已”;还有一个就是为了她奢靡的生活,努力兼职都还养不活的交际花陆小曼。他的逝世也为了省钱养家而导致的。我们知道在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要从南京回北平,为了省钱,经朋友介绍而搭坐上了免费的邮班。但不幸的是途中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终年,34岁。太可惜了,是吧?

徐志摩的一生是为了爱情而存在的,他最终象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

一个是美:如果说他对爱的追求献给了三个女人,那么他对美的追求就献给了他的.诗歌。他的诗歌有三美的追求: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尤其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再别康桥》集中体现了他对美的追求。

三、整体感知诗歌(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这首诗歌。听老师给大家配乐示范朗诵。(老师朗诵)

这首诗歌给你们的整体感受怎么样?美吗?大家自己以自己的方式,出声读。老师不提任何要求。开始。

(学生整体朗读,老师指导。学生再反吟读。)

四、“三美”分析(学生分析,老师点拨)

(一)音乐美和建筑美

这首诗歌特别具有音乐的美感。我们来看:全诗一共七节。每一节诗歌都押韵,而且首节和尾节的韵又相同。这就造成一种跌宕起伏和轻柔舒缓的旋律感。

形式上看,这首诗歌四行一节,每一届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很有建筑上的美感。

(二)绘画美

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这三个“轻轻的”是否重复与累赘。为什么?--前两个“轻轻的”是指来的轻轻和去的轻轻。只是来到这里,又只身离去。没人相接与相送,都是很寂静与落寞的。第三个“轻轻的”是什么?我们轻轻的挥手,有什么感觉?大家示范一下,挥动你的手臂。如果很重的挥手,“走了,走了”,谁一种什么感觉?很洒脱,很不在乎。而徐志摩的“轻轻的”招手,表现了他的一种什么心情--很不舍得离开。

第二节里面出现了一个意象。什么啊?“金柳”

我们看一下作者心中的金柳是一种什么感觉?(夕阳照射下的柳枝,被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美艳的新娘,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照映在我的心上。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像夕阳中的新娘。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作者面对此景此情的感情是怎么样的?(眷爱康桥里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半,深情痴迷。)

(课文描写了哪些意象,老师举例说明如“金柳”。同学们分析其他的意象。)

第三节描写了什么意象?“青荇”

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是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作者曾写过一篇文章《我所知道的康桥》在里面写道“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作者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一个甘心可见作者对康河的眷恋,

第四节,“潭” --拜伦潭

作者的视角由岸边的金柳,低头转向了水底油油的青荇。接着他把目光转向了拜伦潭。

那榆树浓荫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虹,可以让人想象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多么淳厚的诗意。在这里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作者彩虹似得梦,作者过去在康桥的美好的生活,像梦一样的生活。作者曾经写道:“1920年他在康桥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再会吧。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之际,我当年辞别家乡父母,登上太平洋去,扶桑风色,檀香山芭蕉况味,拼搏大海,开拓我心胸神意。如今都变成了梦里的山河。”

第五节 作者要去寻梦去了,寻找自己过去的美好的生活。他似乎忘记了,她是要离别康桥的。他撑了一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直到了星辉斑斓的,从夕阳一直到了星辉斑斓,可见作者在康桥停留的时间之长,这也说明作者不愿意离别康桥了。就在这种无意识中,作者忘记了他的即将的离别。而要在星辉斑斓里放声歌唱了。

第六节 作者突然从梦中回到现实,意识到我今天就要离开了。心情顿时为之沉默。离绪重重,他不能放歌了,只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一切都寂然了。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别离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康桥的欢乐笑语,都将使人的离去而寂寞。

第七节 呼应开头,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使人却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的手法,表露出作者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五、情感分析小结(师生共同探讨)

这首诗歌的感情是一种极平常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

感情主线是惆怅的哀惋的离情。第一节奠定了难舍难分的基调,第二、三、四、五节是对康桥美好的回忆,进而由此产生“寻梦”的幻想,第六、七节,又从美丽幻想中回到现实,呼应开头,抒发别离的惆怅与哀思。因此主线是离别之情的“愁--乐--愁”。梦醒了,才知道无路可走的悲痛。

但我们看他的离别和别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

古往今来,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古江淹在《别赋》中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离别让人黯然销魂的特点!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古人在别离的时候,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或执手叮咛,或牵衣顿足,其中总有“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味道。离别一般是很感伤的,很沉重的一种感情。那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歌的离别的味道怎么样,有很沉重的感觉吗?为什么?

(还有许多学生学过的离别诗,老师可根据情况举例)

这首诗歌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没有声音的存在,一切都是静悄悄的,连“夏虫都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点声音也没有,在这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的环境中,没有任何的叮咛执手,就会增加一份飘逸的成分,而少了一份沉重。

另外,这首诗歌,诗人悬着的独具特色的意象,诗中借以抒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有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六、再次诵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七、分组朗诵,在组内评选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板书设计

云彩 ……

金柳 ……

青荇 依恋之情…

潭水

长篙 ……

星辉 ……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 意象

作业布置

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两首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

偶然

5.离骚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篇五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锁定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2.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6.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教案 篇六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案3.1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2011-02-14 17:18一、教材分析: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完成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学习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熟练使用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展示个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能从操作过程中了解日常文本信息的基本操作;认识到利用计算机对文本信息加工的价值。

2、过程、方法目标:掌握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熟悉文字处理软件WORD加工文本信息的基本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应用和体验文字处理软件加工文本信息的过程中,形成对信息技术求知探索强烈欲望;培养审美观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和美化。

2、难点:如何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本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并选择恰当的效果形式充分表达主题内容。

四、教学方法

实例示范-多作品操作实践-学生作品展示-归纳加工要点和制作方法。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1、引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越来越习惯于通过计算机加工处理各种日常文本信息,从而更加快捷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表达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技能。

讨论交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2、常见文本类型

问:大家以前曾学习过哪些文本加工软件?word、wps、写字板、记事本等。不同的软件,其特点和应用范围也是不相同的。

3、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展示几个准备好的作品,让学生进行观察、评价和修改,请一至两名学生修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感兴趣的要自己做出这个的作品,引入要求简单,主要是明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边讲解边演示:(归纳总结文字处理的要点)联系刚才的作品及修改情况,讲解新课。

(1)确定文本标题格式

①利用格式工具栏中的按钮。

②菜单栏:通过设置“格式-段落/字体”设置行距、段距、字距、字体、字型、字号等,也可通过样式表进行设置。

(2)确定文本正文主体样式。方法:格式-字体/段落

(3)插入艺术字、自选图形和图片来美化文章。方法:插入-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来自文件。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问题,学习WORD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重点是演示教学,简单的解释,学生对文字处理软件的理解,通过多次数演练,在操作中找答案,在相互交流中深刻认识。

4、拓展练习

展示电子报刊及一些演示文稿。简单解释在制作过程中的各个部分的呈现形式,为下节课的教学作一个启示。学生欣赏作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达到更高的层次发展。

5、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信息加工的基本操作方法。

展示学生优秀作品,进行观摩学习。观摩学习他人作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改善。

六、思考与练习:

作业是完成一个作品,自由分组,内容和形式自定,作业上递交到ahmcqz@163.com

7.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七

在上节内容中,我们已经对宇宙中的地球进行了初步学习,为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万物生长靠太阳”,在本节内容中,我们要学习与地球以及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恒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由此,我们才能继续学习下面几节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关的内容。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

1.在初中对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太阳辐射的分布已经略有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并总结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对于太阳活动的认识,学生刚刚接触,因此比较陌生,所以学生需要一个认识学习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结合太阳外部结构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特征。

3.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并能用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生活体验提出问题,认真思考,与同学共同探究,寻求结论。培养分析问题、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课本中出现的地理空间分布图,掌握读图分析并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去学习、分析的习惯。

2.通过探究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

3.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通过读图,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太阳的外部大气结构与太阳活动的类型,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8.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 篇八

理清文章的内容,奏章的结构。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让学生明白十思的内容,君臣治理国家要义。

落实文言知识考点,背诵重要语句。

【教学重点】:语言峻洁,十思牧民。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公务员考试非常热,恐怕今后,未来你们也会去搅这趟浑水。公务员考试离不开“申论”,申论就是面对材料,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且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贤臣的“申论”。语言怎么样?逻辑如何?思想如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谏太宗十思疏》,写在黑板上。

二、解题

谏:劝谏,劝止。唐太宗。十思指十个方面的想法。疏:指“奏疏”、“奏章”。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古代有名的奏疏有西汉贾谊《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按文章体裁来分,可为议论文。

三、作者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后移居内黄。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讽朝政之得失,谏皇帝之功过)、左光禄大夫(文散官,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最负盛名的谏臣。《百度百科》

四、读文

先听一遍MP3朗读,是老师自己来范读,再让学生齐声读一遍。解决字音的正确读法。

五、解文

(一)、听一遍后,读一遍后。请同学们概括下文章的中心句。我们从题目入手,魏征向唐太宗劝谏,希望皇帝做到什么呢?文章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子。请同学们擦亮眼睛,找出文眼句。

明确:居安死危,戒奢以俭。有些学生可能会找出其他重要的句子,譬如:“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当学生读出来之后,老师一定要具体分析不妥处。从文句入手,引导学生翻译“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宗此十思,宏兹九德。”前句是阐述君舟民水的关系,魏征是在提醒唐太宗“可畏惟人”。后句是希望唐太宗能总结十思,弘扬九德,这是魏征劝谏唐太宗要求做到的十思九德,这是十思的具体表现。此句话作为全文中心句,也是比较合理的。

讲课时,按照以前的观念(参考书上,自己并没有独立思考过),此文的中心句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但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本文的中心句应该是“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这一点,有了进步,亦步亦趋,学问最没长进。

(二)、分析第一段

①魏征从“木长根固”、“流远浚源”等自然现象来说明“国安积德”的思维道理。前者为形象性思维,生动易懂;后为抽象性思维,逻辑难解。请问同学们,这是种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化了。这让我们联想到《劝学》里的比喻论证。“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我们写文章时,需要得是这样的思维。

【延伸】: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②笔锋一转,魏征反面来论证,“源不深流之远”、“根不固木之长”,生动形象地比喻说明“德不厚而国不治”的治国道理。跟学生强调作文时,善用辨证的思维来议论说明。这大概是我们学习文章思维的津要。文章有语言和思维。多背诵多阅读,方可有文才和文路。

③接着魏征在强调“人君”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责任。“神器之重”神器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借指帝位、政权。“崇极天之峻”、“保无疆之休(吉庆)”,这在强调帝王重大的国家责任感,肩上担负得巨大责任。魏征在此基础上,来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忧虑。古人特别重视明君”的道德责任,这是“人治”社会进步的地方。但是人性永远有弱点,一个人能做到,一群人能做到吗?一时能做到,一生能做到吗?这一代人能做到,下一代人能做到吗?如何来约束制衡人的_,对于社会来说,道德不是主要的,法律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站在当下,联系西方民主社会,“人治”社会不可取。

④最后,魏征再从反面来说明,人君德不处厚,情不胜欲,这相当于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长的效果。文章从自然现象写起,从自然现象落笔。从反面来说明人君的道德跟国家社会的重要关系。

(三)、讲解文章第二段。

①先让学生来读一遍。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这一段讲了什么,作者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中心句: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此段在劝谏唐太宗如何来对待百臣和百姓。两个字,竭诚。

②魏征先讲了以往帝王治理国家的经验。帝王是继承上天的使命,来管理百姓,忧患兴国,治国显著。为国为民,成就功业,但国德却衰败萎靡了。国家存在兴亡之期的规律。魏征认为“功成德衰”的原因是于“人君”没有将“德治”进行到底。《诗经·荡》里曾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魏征提出反问,天下取之易守之难?这个问题,西汉的陆贾曾向刘邦提及,“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汉书》)。大家齐心打天下,团结一致。坐稳江山后,利益冲突,斗争重重,那么国家守之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靠德治,关键在于坚持到底。

③接下来分析殷忧,竭诚待下,得志,终情傲物。谦受益,满招损。竭诚的好处,傲物的坏处,形成强烈的对比。如何对待百姓,是法治还是德治?用严刑的峻法俩督责百姓,用威严怒怨来震慑百姓,那么百姓可以免除罪责,但内心却没有感恩之心,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归服。这事我们想到《论语·为政篇》第三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与孔子德治理念,不谋而合。上课时,有必要引入这段的言论。

④最后作者提醒皇帝老百姓的巨大力量。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怨不在人,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希望皇帝要很好地处理君民之间的关系。

第二段,中心语:元首——百姓。如何调节,两字:竭诚。

(四)、分析最后一段,读是必须的。此段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所在。题目中的十思,具体是什么呢?皇帝做到“十思”后,魏征政治理想又是什么呢?我们都可以在最后一段中,找出来。

建议,读了之后,请学生们来提出疑问?这一段作者写了啥?学生肯定能说出十思的表现。

①魏征又以打了个比喻,腐烂的绳索和奔驰的马车。难道可以轻视吗?朽索喻指昏君,奔车喻指社稷。因此,国家要永久兴盛,当然离不开人君的英明仁德。接下来,魏征向唐太宗劝谏了十个方面的想法。十思都是从皇帝的意念为出发点,从文德来约束君王的言行。

可欲——自戒;有作——安人;(君民)

高危——自牧;满溢——虚怀(情绪)

盘游——三驱;懈怠——始终(意念)

壅蔽——纳下;馋邪——正身(君臣)

恩加——谬赏;罚及——滥刑(奖罚)

②魏征认为皇帝能做到这十点,并且能弘扬九种德行,用人选贤与能,简能而任,择善而从,各尽其才,各守其职,智者、勇者、仁者、信者,言通力行。那么文臣武将,争驰而来,大显其能。这样,就会达到魏征理想的政治高度。君臣无事,可以尽巡游之乐,可以享松乔之寿。

【延伸】赤松子一指雨神;也指晋代得道成仙的皇初平。

王子乔,其子王宗敬定居太原,为王氏始祖,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文章结尾处,用人得当,就不会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劳损皇帝自己的耳目,亏损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知识考点】

①通假字:震、无

②词类活用:长、固、远、浚、安、积、厚、下愚、明哲、重、大、俭、道、貌、心、安、危、长、覆、君、欲、作、安、下、乐、忧、虚、正、馋邪、恶、刑、宏、能、善、鸣、劳、苦、终

③古今异义:根本、休、景、元首、克、纵情、行路、董、忽、作、冲、敬、简、以为、司

④虚词:之、以、而、其(其可忽乎)

⑤句式:判断句、省略句、状语后置(2句)、定语后置(4句)、宾语前置(2句)

【教学板书】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喻、正反面

殷忧必竭诚待下——人君VS臣民

具体十思九德、唯才是举——无为大道

提醒:人治小于法治

【教学小结】

本文是魏征劝谏唐太宗的奏章,希望唐太宗能做到具体十思,克制私欲,完善德治。国家长治久安,国君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强调君主的国家责任性。接着,魏征提出“殷忧,竭诚以待下”,要处理好君臣民三则的关系,尤其重视民众,引用荀子的话,“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话,来提醒唐太宗。最后,希望皇帝能具体做到十思,要知足,要谦虚,要优乐,要奖罚,实行九德,唯才是举。这样的话,就达到了魏征的“理想政治”。这篇文章语言出彩,思维严密,这值得我们去吸取消化。但在思想方面,有些不符合当今社会。治理国家不在人治和德治,而在于法制的落实。

【教学反思】

9.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 篇九

重点:点、线、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示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从集合的角度理解点、线、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上课前将问题用学案的形式发给各组学生,让学生先在课下研究探讨,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就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组的研究结果,并引导同学展开争论,同时利用课件给 同学一个直观的展示,然后得出结论。下附学生的学案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 让同学们观察几个几何体,从感性上对几何体有个初步的认识,并总结出空间立体几何研究的几个基本元素。 学生观察、讨论、总结,教师引导。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解

基础知识

能力拓展

探索研究 一、构成几何体的基本元素。

点、线、面

二、从集合的角度解释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点是元素,直线是点的集合,平面是点的集合,直线是平面的子集。

三、从运动学的角度解释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点运动成直线和曲线。

2、直线有两种运动方式:平行移动和绕点转动。

3、平行移动形成平面和曲面。

4、绕点转动形成平面和曲面。

5、注意直线的两种运动方式形成的曲面的区别。

6、面运动成体。

四、点、线、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1、点和线的位置关系。

点A

2、点和面的位置关系。

3、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

4 、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5、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通过对几何体的观察、讨论由学生自己总结。

引领学生回忆元素、集合的相互关系,讨论、归纳点、线、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课件演示及学生的讨论,得出从 运动学的角度发现点、线、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总结出点、线、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建立相互联系的能力。

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点、线、面之间的相互运动规律,为以后学习几何体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将学习联系实际的习惯,锻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 1、学习了构成几何体的基本元素。

2、掌握了点、线、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了点、线、面之间的相互的位置关系。 由学生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反思的学习习惯。

课后作业 试着画出点、线、面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课后研究完成。 检验学生上课的听课效果及观察能力。

附:1.1.1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学案

(一)、基础知识

1、几何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方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长方体的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方体的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长方体的顶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构成几何体的基本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能说出构成几何体的 几个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吗?

(二)、能力拓展

1、如果点做连续运动,运动出来的轨迹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点是立体几何中的最基本的元素,如果点运动的方向不变,则运动的轨迹是_____________ 如果点运动的轨迹改变,则运动的轨迹是________ ____ 试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点运动成线的例子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空间中你认为直线有几种运动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吗?

3、你知道直线和线段的区别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是线段做上述运动,结果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你能总结出平面和面的区别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索与研究

1、构成几何体的基本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和线能有几种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画图说明吗?

3、点和平面能有几种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画图说明吗?

4、直线和直线能有几种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画图说明吗?

10.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 篇十

1、品味本诗形象、抒情的语言,把握这首诗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2、体会诗作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及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领会作者追求美好爱情的执着而纯洁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诗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对比手法以及诗歌每节的关系;

2、教学难点:画面感与抒情性的结合;正确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西方一般在什么地方举行婚礼?——教堂

由谁来主持婚礼呢?——神父、牧师

新郎新娘站在神父面前,让众人见证他们爱的誓言,有谁知道这段誓言是怎么说的?(神父会问他们什么?)

“你是否愿意娶这为小姐为妻,按照圣经的教训与她同住,在神面前和她结为一体,爱她,安慰她,尊重她,保护她,像爱自己一样,不论她生病或健康,富有或贫穷,始终忠于她,直到她离开世界?”

这时新娘会怎么回答?——“我愿意。”

我相信无论是谁在那神圣而庄严的时刻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那三个字。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我愿意是急流》是一封热恋中的男子写给未婚妻的告白情书。

这封情书的作者还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小诗《自由与爱情》,大家能背给老师听听吗?“生命曾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大家知道这位作者是谁了吗?对了,他就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板书: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献给未婚妻森德莱·尤丽娅)

二、作者简介

裴多菲(1823——1849)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屠户家庭,从小过着困苦的生活,做过演员,当过兵。最后在与沙俄战斗的战场上为国牺牲,年仅26岁。身后留下22岁的妻子和1岁半的幼子。他短暂的一生共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和9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

在匈牙利文学发展,裴多菲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奠定了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基石,继承和发展了启蒙运动文学的战斗传统,被誉为“是在被奴隶的鲜血浸透了的、肥沃的黑土里生长出来的‘一朵带刺的玫瑰’”。

三、写作背景

那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首诗呢?这里面有一个关于冲破世俗束缚的爱情故事。

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这位身材修长,有浅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的清纯和率真,使年轻诗人一见倾心,而拥有大量土地庄园的伯爵却不肯把女儿嫁给裴多菲这样的穷诗人。面对阻力,裴多菲对尤丽娅的感情仍不可抑制,在半年时间里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情诗,如《致尤丽娅》《你爱的是春天》《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凄凉的秋风在树林中低语》等,这些抒情诗中的珍品鼓动尤丽娅冲破父亲和家庭的阻拦,在一年后同裴多菲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我愿意是急流》,就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爱情的深情表达.

四、分析诗歌

给大家2分钟时间自己默读(学生自读,并带着问题思考)

品读第1节

1、学生朗读第1节,要求读出感情。(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

点评:“我愿意是”部分要读得坚定、激昂;“只要我的爱人”部分要读得轻柔、欢快。

2、为什么作者说:我愿意是崎岖路上的“急流”,而不是平坦路上的河流?

崎岖路上的“急流”有什么特点呢?

弯弯曲曲、千回百转,所以这个过程是艰辛痛楚的。

那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又是什么感觉?

悠闲、快乐、活泼、活蹦乱跳、自由自在的。

那平坦路上的河流是怎样的呢?

缓缓的流,没有遭遇任何困难。

刚才我们说背景的时候说过,作者与爱人在一起时,家人是什么态度呀?不赞成的对不对?也就是说,他们的爱情是有阻力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所以“崎岖”和“快乐”形成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这写出了为使爱人安逸,而不畏风雨,说明作者为了爱人的快乐,甘愿面对崎岖,经历艰难险阻,承受痛楚。

板书:急流、小河(坎坷)——小鱼(快乐)

品读第2节

1、指名朗读,要求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

2、“我愿意是荒林”,把“荒林”改成“森林”如何?

不行。为什么呢?

“荒林”有什么特点?

树木稀少,叶子凋落.

那这时如果一阵狂风吹来,小鸟会怎样?

小鸟的鸟巢可能会被吹落,小鸟可能会受伤。

那这个时候,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荒林需要什么?勇气对不对,所以“荒林”要保护小鸟(爱人)就更困难。

小鸟在树上“做窠”“鸣叫”,这种生活充满了什么?

愉快、安逸。

那森林又有什么特点呢?

树木茂盛,枝叶繁多,如果小鸟在这么茂密的树林生活,体现不出爱的决心和勇气。

所以“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对照。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但只要爱人生活的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显示出“我”的勇气和决心。

3、“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改为“一阵阵的狂风,被我挡在外边……”,所表达的感情深度与原句是否相同?

不同。狂风来了,“我”勇敢的作战,这是什么句?主动句还是被动句?

主动句。那改后的句子“狂风来了,被我挡在外边”是什么句式呢?

被动的。原句表达了“我”主动、勇敢的一面,显示出直面斗争、保护爱人的决心和勇气。改后的句子是被动的。就比如说:你主动去爱一个人,和一个人追求你,你才去爱他,这两种感情,哪一个程度更深?

板书:荒林(艰辛)——小鸟(幸福)

品读第3节

1、指名朗读,要求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

2、“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自己?

大家都见过藤吧?藤是一种什么植物?——攀附类植物

它能靠自己的力量站立吗?——不能、很难。

一般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看见藤?——树上、墙上

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什么?——生命的`活力。

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一步走向衰亡,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

“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

所以“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对照。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这里写出了为使爱人青春永驻,而甘愿牺牲自己。这样表达出“我”对爱人毫无保留的付出,毫无保留的爱。

板书:废墟(荒凉)——常春藤(美丽)

品读第4节

1、指名朗读,要求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

2、作者把自己看成是饱受风雨打击的草屋,把爱人看作是可爱的火焰,透露出了“我”对爱人怎样的态度和感情?

燃烧的火焰遇到风、遇到雨会怎样?——熄灭。

那草屋起到的是什么作用呢?——可以遮风挡雨。

所以说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他可以这么“愉快地缓缓闪现”着,而不被熄灭,它的这种安全感来自于什么?

这一份安逸和满足来自于草屋的庇护。

所以“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对照。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满足来自于草屋的庇护。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这透露出了“我”对爱人小心呵护和倍加珍视的态度和感情。

板书:草屋(打击)——火焰(愉快)

品读第5节

1、指名朗读,要求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

2、作者为什么用“破旗”来比喻自己?

在你的印象中,一面新旗是怎样的?——鲜艳、漂亮

那“破旗”呢?——褪色、破破烂烂的、有洞、有流苏(须须)

破旗的形象这么不好,你认为“破旗”意味着什么?——丑陋、失败。

为了衬托出爱人的美丽,表现一种悲壮感人的爱情。

3、“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将“夕阳”改为“朝阳”好不好?为什么?大家可以联系诗中比喻“爱人”的“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这些形象,说说你的看法。

文中说“珊瑚似的夕阳”显示出的是什么?

有句话叫“夕阳无限好”,大家认为夕阳美不美?

显出了“鲜艳的辉煌”。

天上的云朵有什么特点?——飘忽不定

那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飘来飘去给人什么感觉?

一种居无定所的漂泊和苍凉。

那“朝阳”给人的感觉又是什么形象?

大家想想夏天的太阳,早上X点的时候,是不是就已经很热了?

夕阳比较柔和,朝阳火辣辣的,过于壮丽,这样与诗中前面提到的的“小鱼”、“小鸟”等形象就不协调。

所以“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对照。“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漂泊和苍凉。这里写诗人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辉煌,诗人甘愿漂泊。

板书:云朵、破旗(孤独)——夕阳(柔和)

五、朗读全文,并总结。

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了一个诗人的真诚与善良,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应该舒缓些,要注意诗句的节奏,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读出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读出诗中积极、昂扬、热烈的情感。

1、刚才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过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诗中比喻自己用了哪些事物?

“急流”、“小河”的百折千回,“荒林”的艰辛作战,“废墟”的付出、牺牲,“草屋”的孤独处境,“云朵”、“破旗”的浪迹天涯。这一切都含蓄地体现出主人公刚毅不屈的性格和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追求。

2、诗中比喻爱人的事物也值得回味,都有哪些?

“小鱼”的活泼自由,“小鸟”的欢乐天真,“常春藤”的永不枯衰,“炉火”的温暖,而珊瑚似的夕阳“不但美丽迷人,还能给人带来光明和憧憬。”

3、诗人是用哪些词语将这几组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诗中用“我愿意是……”和“只要我的爱人”将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这样写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和献身精神。

板书: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

4、通过分析,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

自己愿意承受艰辛,承受痛苦,承受毁灭,只要爱人因此获得快乐、幸福、美丽、安宁。

作者选择了五组富于深意又相互对立的意象来表现主题,比喻“我”和爱人之间的那种依靠与被依靠、抚慰与被抚慰的如胶似漆的关系,形象而深刻的体现了诗人纯洁、热烈而执着的爱情观,不管自己的命运多么坎坷、险恶,只要是为了爱人,就会感到幸福,从而表达了诗人甘为陪衬,甘愿为爱人的幸福奉献一切,无怨无悔,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炽热情感。

板书:爱情观:无私奉献、执着热烈、无怨无悔。

5、一组意象就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了,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呢?

一组意象虽然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但不够强烈。五处对照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其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而且,这五组意象层层递进,相互对照交融,既表现了诗人为了“至爱之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的精神,又使得那男子汉的气魄和宽广的胸襟在无私无悔的爱的倾吐中得以升华,产生崇高悲壮的人格魅力。

六、结束语

每一份美丽的背后都有万分苦涩,爱情也是如此,但只要有爱,再苦再难也可以换回欣慰的容颜和幸福的泪水!

同学们,你们觉得被爱与付出爱哪个幸福?

其实,去爱别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只是我们青春年少,思想尚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尚未独立,事业尚未确定方向,所以我们还不能轻言爱情。我们应意识到,追求爱情的前提是要不断完善自己,那就需要先学习知识、技术,使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依靠的人,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将来才会真正懂得并且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好的爱情。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诗。

上一篇:局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下一篇:肖咀乡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