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4-08-20

关于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9篇)

1.关于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一

对于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资金供求矛盾现状,为着力解决金融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思想要求,进一步深化和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这要求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有新的对策。

一、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改

进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

一是要增加县域地区的信贷投入,促进信贷资金向这些地区倾斜。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时,应考虑到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切实困难,不搞一刀切,对县域经济发展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增加政策性贷款投入、实行城区差别利率政策等,以扶植促进发展,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特别对乡镇企业和下岗职工开办的小型企业、工商业户的信贷政策指导。督促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立足本职,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组织体系及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评级和授信制度。根据本地区的区域特点、产业政策,指导金融机构增加贷款投量,优化贷款增量。三是要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贷款营销,建立贷款营销的激励约束机制。督促各金融机构要在完善贷款风险约束机制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制定贷款营销的激励机制,建立客户经理制,科学合理地制定信贷人员发放、回收贷款的综合考核办法。在加强贷款质量考核的同时,要加强对利润和资金周转速度等指标的考核。要制定对信贷人员的奖励办法,鼓励信贷人员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新客户,增加新贷款;对不良贷款的责任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和认识,发挥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主渠道作用。四是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促进“三农”发展。针对目前农村金融现状,为扩大和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自身能力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应对农村信用社由于体制、政策形成的历史包袱给予一定的政策核销,使其轻装上阵,并扩大农村信用社的利率改革试点范围,使其经营灵活,扩大来源,增加投入,给予其当前在县域环境下发展壮大的有利条件。六是争取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创办新型的“社区银行”,改变货币政策传导过分依赖国有银行的局面。

二、各金融机构要多措并举,组织资金来源,有效缓解金融业资金紧张的困境

一是各金融部门自身要努力组织存款,加大清非工作力度,增加可用资金。二是积极协调上级金融部门,减少对下级行资金的集中上划,按照有效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合理调整授权授信制度,适当下放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决定权,既要强化“一级法人”经营体制,又要使基层金融机构能在授权前提下做出灵活反应,建立专门为县域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机制。同时,针对县级银行资金被上级行大量抽走的问题,建议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采取硬约束,明确规定县级商业银行全年新增存款中可上划的比例,对于超比例者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使县级金融部门把吸收的资金真正投入到地方经济发展中。三是充分利用国家信贷支农的政策,积极申请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以实现银企“双赢”。四是规范引导民间借贷,使群众知晓民间借贷的危害性,从思想上自觉抵制民间借贷,明确指出高利率不受法律保护,消除借款方谋取高收益的动机。通过规范引导,使农民更加相信金融部门,增强储蓄自觉性,把“体外循环”的资金纳入到“体内循环”,以增加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五是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引导和督促企业推广使用商业汇票,提高企业的思想认识,利用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的时间安排,减缓商业银行资金运用压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紧张问题。这同时也要求加快金融创新,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加快县级以下金融电子化建设,改变结算方式落后的现状,提高结算效率。

三、地方政府要下大力气整治县域经济发展软环境

一是下大力气整治社会信用环境,重塑社会信用基础。要从发展的战略角度去看待银企关系,改变以往在处理银企关系时单纯从地方企业和局部利益出发的做法,切实维护金融债权,提高区域金融安全与风险意识,增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信心,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二是要规范企业改制行为,特别是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警惕出现新一轮的企业逃废债行为。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范企业转制、重组、破产行为,对不能落实金融机构债务的企业改制不予审批,对已审批而未落实的要纠正。同时减少行政干预、司法干预,增强金融机构信贷活动的自主性和司法部门办案的独立性,公正执法,维护金融债权。三是改善中小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完善信贷中介服务,建立运转有效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解决其贷款难问题。简化贷款抵押登记手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收费标准,清理“三乱”,杜绝向企业乱收费行为,对土地、厂房等不动产实行一次性评估收费,降低企业贷前支出,为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和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四是对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多的中小企业贷款,财政给予一定的贴息扶持,以帮助其发展壮大,培养后劲。

四、县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身要规范化管理

中小企业要赢得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财务制度,积极

配合金融机构对企业经营的监督,便于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风险状况的考证。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发展要体现稳健的原则,注重信息的采集,防止盲目投资造成损失。同时要尽快健全中小企业信用系统。诚实守信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道德,更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准则。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信用观念,克服恶意逃废贷款这种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

五、搭建政、银、企信息共享平台

由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定期组织企业主管部门及重点企业和各金融机构参加的项目对接会,开辟银企协作的平台。通过推介、筛选,使好的项目尽快达成信贷意向,得到资金投入,尽快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信贷投入不足的梗塞,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2.关于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二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 基于风险管理和整合优势资源的理念, 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将原设于县域的分支机构纷纷退出县域市场, 开始转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商业化运作, 经营策略逐步转向大中型企业和优势行业;另一方面, 信贷资金集中调度, 授信贷款额度纷纷上收, 致使很多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实际上已经成为该行的储蓄柜。如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虽然网点众多, 但是其县域支行尚无自主运用资金的权力, 除转存款外, 大部分资金上存省行, 发放贷款业务时, 由省行统一进行资金运用。由于部分县级国有商业银行的纷纷退出, 而其他金融机构支农体系尚未完善, 县域金融机构支农力度有所减弱。信贷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面对中央关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深化金融改革的新要求, 如何建立健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加大金融对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形成全方位支农格局, 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本文将以韶关为例, 为探索构建县域金融体系支持山区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提出一些思路。

一、县域农村经济及金融机构发展基本现状

(一) 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韶关地处粤北山区, 总人口321.19万人, 其中, 以传统耕种为主的农业人口195.32万人。近年来, 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增加对“三农”建设的投入, 山区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农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优化, 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优质稻、蔬菜、烟叶、特色水果、优质畜禽、优质鱼等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中央财力有限, 地方财政仍然比较困难, 县域山区农村经济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 其主要原因为:一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差;二是政府财力投入不足;三是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在乡村农田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比例过小, 严重制约着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 辖内县级金融机构经营状况

当前, 农村社会资本不足、资金外流的局面在短期内很难根本转变, 而以产权分散为特征的农业经济和中小企业对融资有着需求少、频率高、服务快捷等独特的要求, 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缺少与之相对应的服务层次。弥补商业性金融的缺位和不足, 构建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和保护体系, 必然要求各金融机构承担起应有的历史职责。

据调查, 韶关的县域辖内农户贷款需求旺盛, 但农贷需求不能有效满足, 贷款需求金额主要集中在3万元以下, 其中1~3万元占45%;贷款用途主要用于“传统农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 2项占比合计52.5%;贷款期限为1~3年的占72.5%。对辖内农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15%的农户认为贷款需求能基本满足, 多数农户认为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需求满足水平没什么变化。因此, 发展新农村经济客观上需要金融部门给予信贷方面的鼎力支持。

以目前韶关现有的县域金融机构来看, 有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曲江区汇成小额贷款公司和武江区海利小额贷款公司2家。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开展受经营范围的限制, 如局限于其注册地、定位模糊, 经营成本较其他金融机构大等。

由于部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撤并, 现有的营业网点已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要求, 且信贷资金授信额度已上收至省分行一级, 主要投向也偏重于支持一些大中型优势产业, 对小额农户贷款出于风险管理和盈利性的角度, 授信额度较低。当前, 韶关市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以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 县域网点数分别为67个和134个;邮政储蓄银行虽然网点众多, 但目前尚无自主运用资金权力, 发放贷款业务时由省行统一进行资金运用。农业发展银行作为韶关地区唯一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 其体制和机制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农村信用社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些在农产品领域效益好、利润高的客户资源正好被农村信用社填补了空缺。

二、对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从我国现状看, 县域金融机构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缺乏整体上的长效制度设计, 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将结合韶关县域经济发展实际, 对县域金融机构如何加快发展山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 提出建议和新思路。

(一)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金融合作, 积极拓展信贷支农业务

金融部门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市金融办的合作, 积极拓展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综合贷款业务。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用事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农村扶贫等领域, 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支柱产业和农业特色产品为突破口, 促进山区农业进一步优化。这既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也是金融部门今后业务发展的切入点;既能促进了金融支农业务的有效发展, 又能有效地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二) 完善和改进农村金融产品, 鼓励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

金融机构要改进金融支农服务, 在政策设计上, 要鼓励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 形成农业信贷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切实增强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功能, 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包括增加小额贷款、创业贷款的比重, 简化贷款及担保的手续, 扩大抵押品的范围, 合理匹配贷款期限结构, 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等。在观念上, 要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在客户选择上, 要坚持优良的大中小客户并重, 扶优限劣, 建立客户准入和退出的机制。在资金来源上, 要坚持市场化筹资,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资金运用上, 要严格按照增值规律运作。

(三)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

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 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作为政策性银行, 必须要把执行政策、履行职能放在首位, 强化其政策性支农功能, 切实履行好支持国家粮棉油储备体系建设和粮棉收购资金供应功能。在任何时期、任何阶段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好国家规定的政策性业务, 实现国家政策目标。同时, 也要积极有效地探索开展“三农”领域的商业性业务, 这既是完善支农功能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农发行经营效益和提高履行职能、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体制和机制, 强化其支持“三农”的功能。如农业发展银行在确保政策性农副产品收购的同时, 还可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研开发与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具体做法有:首先, 应明确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 拓宽其业务范围, 完善其支农功能;其次要按现代银行要求打造农业发展银行, 建立和完善其体制和机制, 将为农业发展银行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最后要实现资金上的可持续性。在这样的背景下, 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 强化央行“窗口指导”作用, 构建政、银、企信息沟通平台

基层央行应坚持从服务山区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 牵头与各金融机构共同积极探索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的具体做法, 制定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 积极发挥信贷支持功能作用, 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增大支农力度。同时, 围绕经济发展重心, 不断强化“窗口指导”的作用, 建立经济金融信息沟通的长效机制, 及时分析解决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搭建政、银、企支农信息沟通平台, 同时协调地方政府和各金融管理部门从市场准入、税收、土地、房管等方面, 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这些机构的进入, 一方面可以扩大县域企业的融资渠道, 另一方面还可以推动县域金融改革, 提高县域金融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如地处粤北山区的乳源县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 进行了先行试点, 政、银、企合作, 由央行牵头各金融机构,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帮扶机制, 充分发挥央行“窗口”指导作用, 实行科学扶贫, 建立县镇村联动机制、劳动力培训转移机制和信息动态管理等机制。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 乳源坚持以富农为目的, 整合资源, 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打好扶贫攻坚战,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 其他山区县也可借鉴乳源县的成功经验, 政、银、企相互协作, 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职能作用, 支持县域山区经济的大力发展。

(五) 农村信用社应继续发挥其支农主力军的作用

县域农村信用社应进一步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 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把信贷支持的重点放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油加工企业等新业务发展方面。但从目前的支持结构上看, 信贷重点主要集中在以粮棉油为原料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 今后的支持对象要向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转变。在基层乡镇的农村信用社则应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动摇, 及时发放小额贷款, 重点满足农户生产、生活对资金的需求, 同时还应有重点地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 也可适当改进信贷方式, 改春放秋收为跨年度贷款, 对资信好的专业户可以发放信用贷款, 对那些抵押资产不够的专业户也可用农副产品等作抵押进行贷款发放, 从而切实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其支农主力军的作用。

(六)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引导小额贷款公司扶持农村经济

要从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入手, 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引导小额贷款公司扶持农村经济。一是适当放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限制。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 根据山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确定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的数量, 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跨区业务经营和资金融通的限制, 以提高其竞争力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加大政策支持, 引导小额贷款公司扶持“三农”等弱势群体, 走新型“三农”发展之路, 切实解决农村弱势群体融资难问题, 带动农民走上富裕之路。首先是要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的优惠政策, 可参照农信社改革时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免征利息税、减免营业税和降低所得税税率。其次是制定财政扶持政策, 地方政府可通过地方税返还和安排专项资金, 对大力支持“三农”、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给予利息补贴、贷款风险补偿、行政收费减免和政策性担保等扶持政策, 也可引导银行对一些资质较好、经营稳健的小额贷款公司给予同业拆借优惠利率、非利息收费减免等融资方面的优惠政策, 争取逐步扩大支农领域, 不断加大小额贷款公司对农村领域的信贷投入。

3.关于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三

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支持城镇化建设是县域金融调整经营策略的明智抉择。经济决定金融。县域金融只有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才能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这就决定了县域金融机构必须牢固树立“金融扎根于经济”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县域金融才有提高经营效益的经济基础,才能分享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果。县域金融的服务优势与新型城镇化方向高度契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只要县域金融立足实际,主动对接当地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规划,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必将大有可为。

二、支持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县域金融转型发展的难得机遇。金融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城镇基础设施、企业发展和转型的各项服务、城镇运行的配套功能等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借助金融的力量。推进城镇化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必将强力拉动建材、建筑、家电、电力、交通、供水、环保等诸多产业的发展,带动中小民营企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农民进城无论自建住房还是购买商品房,都将有力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巨大,必将成为县域金融高成长的信贷市场,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和发挥县域金融的网点、网络、人员、资金等资源优势,有利于调整优化客户结构和信贷结构。

三、支持城镇化建设是推进县域金融创新的强大动力。创新既是县域金融融入县域经济和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也是把握发展机遇、抢占发展先机的决定性因素。县域金融应在把握城镇化金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用创新的办法不断满足城镇化建设多元化金融需求。随着县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县域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权利资产已经可以转让流转;县域工业化发展链条的延伸,企业、园区、基地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农户资金需求更加灵活。这些都为县域金融创新打下了基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已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载体的支持,也将为县域金融供给的产品和制度进行创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县域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讨与建议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市场是县域金融服务的新领域。县域金融在支持过程中,既要具有战略眼光,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创新,大力增加有效信贷投入,也要把握好市场定位、经营策略等,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

一、结合县域经济特征,找准信贷市场定位。县域金融要充分发挥网点重组整合后形成的经营优势,找准市场定位,寻求支持城镇化建设与县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有效对接点。一是在区域上,首先要立足县城,努力把县城区业务做大做强,使其成为业务发展基地和生息赢利基地;其次要向科技园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区和城郊结合部渗透扩张;再则要把农村新型城镇建设作为支持的重点。二是在信贷项目上,优先支持城镇建设中的供水、供电、供气、道路交通等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支持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产品有市场的进入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项目和乡镇龙头公司、基地生产、加工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积极支持有市场需求、风险低的普通住宅和经济适用房项目以及出让前景好、有增值潜力的土地储备及开发项目;择优支持具有县域经济特色和传统优势的各类批发市场、商品集散中心、物流中心等流通体系项目建设。三是在客户对象上,要以县域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要信贷服务对象,同时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中市场广阔、潜力巨大的个人信贷业务。

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层次。从金融供给看,县域金融机构应在经营理念、业务模式、制度设计、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构建面向城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满足各类城镇经济的金融需求。一是创新信贷管理体制。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上级行在制定城镇化建设的信贷准入标准时,要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使县域金融机构切实履行好为城镇化建设服务的职能。二是创新授权授信管理制度。要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信用状况以及基层行的经营管理能力等因素,确定合理授权授信额度。三是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如对重点客户制定具体的信贷服务措施,度身定做金融产品,提供差别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要增强前瞻性,及时发现并积极扶持培育具有成长型、潜力型的客户。四是创新贷款方式。如对市场化运作、有稳定收益、还贷有保证的城镇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可实行混合担保、在建工程抵押等担保方式。五是创新信贷营销机制。要选派、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客户经理,承担城镇化建设贷款项目的金融服务工作,建立权责对等的信贷约束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客户经理开拓城镇化建设市场的积极性。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防范化解信贷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化建设信贷市场除具有一般性的信贷风险外,还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风险,如行政决策的盲目性以及政策和发展规划重大调整等因素带来的风险。因此,县域金融在信贷运作上:一要严把信贷准入关。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城镇建设规划、方案设计和城建有关项目的评估论证,把握信贷工作的主动权,增强信贷决策的科学性。二要切实把好贷款发放关。如对地方政府为体现“政绩”的标志性建筑和形象工程、盲目扩张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项目等坚决不予贷款。三要严把贷后管理关。要将贷后管理贯穿于风险控制的全过程,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对信贷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客户甚至每一笔贷款,都要明确贷后管理主责任人及相关责任人,落实管理责任。四要完善风险预警机制。通过设定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信号,提前发现客户潜在风险并通过风险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在更高层次、更短时间内采取最合适、最有效的风险化解措施,最大限度地维护信贷资产安全。五要强化信贷监管。上级主管部门要切实行使好管理职能,通过严格的纪律规章和监管制度来约束基层行的信贷行为。

四、加大信贷结构调优力度,大力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市场是引导信贷投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县域金融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走市场化开拓、效益化优先的路子,积极稳妥地进入城镇化建设的信贷市场。根据县域金融的经营优势和特点,科学制定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采取切实可行的信贷支持方案,准确把握信贷的投向和投量,统筹解决城镇化建设中的新建、扩建、老城改造、提升城镇化功能以及与城镇化建设配套的园区建设等各类金融需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按照“经营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可将城镇的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资本逐步推向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构建城镇化建设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打破城镇建设由政府和银行、信用社包揽的格局,以分散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信贷风险。县域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协调配合,共同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优良的行政服务、政策服务、融资服务、信息服务等,营造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市场环境。

4.关于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四

摘要:县域经济是联系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其发展水平集中反映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强弱和农村经济的繁荣程度,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和重要构成部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有效的金融支持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是促进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因此,分析经济金融资源结构配置状况,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县域经济 发展 金融 贷款 会宁县

众所周知,金融业对于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同样,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来说,也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同时农民贷款无担保也造成农业发展得不到充足发展,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进行。下面我就这一问题,从会宁县的状况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会宁县地处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县内流域面积6 439平方公里,行政区划28个乡(镇)分布在沟壑纵横的“七川八塬九道梁”上。全县有人口58万,农业人口54万占总人口的93.1%,属典型的农业大县。2009年一季度,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8 773万元,同比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7666万元,同比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3 477万元,同比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7 630万元,同比增长11.1%。从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会宁县辖区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5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商业银行2家(农行、建行)、农村信用联社1家、邮政储蓄银行2家。各类金融机构网点51个,其中发放贷款的网点46个。近年来,会宁县金融机构不断强化为“三农”服务的意识,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突出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会宁县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至2009年3月末,会宁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20 281万元,比年初增加21 495万元,增长10.81%;各项贷款余额为100 347万元,比年初增加15 425万元,增长18.16%。其中,农业贷款余额为35 865万元,比年初增加8 560万元,增长31.34%。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5 032万元,比年初增加2 894万元,增长13.07%。与2003年2月末相比,存款增加162 542万元,而贷款仅增加了40 012万元,占存款净增额的24.62%;存贷比由2003年2月末的104.49%下降到2009年3月末的45.55%。但新增存贷比由67.94%提高到71.76%。

一、金融服务县域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会宁县经济总量小,资源匮乏,国民经济总量、运行质量、财政收入和金融总量位居白银市末位,属典型的贫困落后地区。作为国家投资主渠道的金融机构来说,支持和服务“三农”是责无旁贷的义务。但是,综上数据表明,与2003年2月末数据对比,除受年初会宁县中北部乡镇出现的严重旱情,给农民春耕带来了一定影响,各金融机构为抗旱备耕的农民加大信贷资金投放量,新增存贷比提高3.82个百分点外,存贷比大幅度下降。作为贫困落后地区并农业大县的会宁,全县农业贷款余额、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仅占存款余额的16.28%、11.36%,贷款余额的35.74%、24.94%,县域信贷资金的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查其根源,主要是难贷款和贷款难的问题,即金融机构难贷款和农户、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从金融机构自身情况看难贷款

(一)县域金融业的功能和作用趋向减弱。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逐步由分散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普遍推行“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战略,农行、建行、信用社的存款比逐年下降,农行从2006年起由贷差行变成为存差行,除发放少量的个人消费贷款外,对县域企业的贷款投放逐年下降;建行从2003年起,贷款持续萎缩,除少量发放一些个人质押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外,其余的贷款全部停止;农村信用联社只能满足传统农业和有限的规模种植和养殖业的资金需求。金融网点少,金融服务不足。止2009年3月末,会宁县金融机构网点数减少到51个,从业人员328人。辖区每万人只有0.8个银行服务网点和5名银行服务人员,分别低于2005年全国县及县以下平均水平每万人1.2个服务网点和11名银行服务人员的33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农户、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服务。

(二)县域资金外流严重。商业银行吸储资金上存转移,这是全国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在贫穷落后的农业县尤为突出。据调查,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是:一是邮政储蓄增势迅猛,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2008年12月末,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余额2亿元,而其贷款量为44万元,其外流资金为1.94亿元;二是受上级行设置的较高上存利率所驱使,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总额大。至2008年12月末会宁县域资金外流总额为9亿元,比2000年净增9.6亿元,金融机构上存资金余额占存款总额的40.9%。

(三)银行信贷政策不利于成长期企业获得贷款。目前,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普遍实行信用评级制度,并设置了较高的贷款标准,只有信用等级较高的优质企业即一些龙头骨干企业能够获得贷款。如农发行贷款客户要求A级以上,农行规定对所有法人客户贷款300万元以下贷款审批权在市中支级,300万元以上在省分行。同时信用评级侧重于对企业贷款申请时经营情况的静态分析,不重视对企业发展前景的动态评价,并且对大、中、小企业采用一样的评级标准。这样,只有少数处于成熟期的优质企业能够获得贷款,而县域经济中处于项目投产初期的企业和部分有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因信用评级不高不能获得贷款。据统计,会宁县目前与银行有信贷关系的89户中小企业中,被银行评级的企业仅有21家(AA+级1家、AA级6家、A级14家),其余没有评级。仅占全县企业的8%,占信贷企业的23.59%。其中,有约占10%的中小企业其资金需求能够得到银行100%的满足,有约占45%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能够得到银行70%的满足,有约占45%的中小企业因不符合贷款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由于受信贷政策及资金实力等诸多因素限制,金融机构对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工业企业的投入非常有限。

(四)金融机构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及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政策针对性差。这一问题除了上述的贷款门槛过高之外,还有:一是受授权授信限制,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管理不适应中小企业贷款急、频,小的特点,日常仅办理存单质押贷款和存量客户限额内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对新增客户一律需要上级行批准,而且常规贷款环节、手续10多项,各种资料装订成册达50多页,审批一般要15天以上,项目贷款审批时间有的长达几个月;二是信贷约束激励机制抑制了贷款发放的积极性。目前,会宁县个别银行机构对信贷员新增贷款“零”风险经营观念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致使信贷人员的贷款责任与利益激励不对称,缺乏拓展信贷市场的积极性。三是面向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较少,抵押担保难,服务措施不到位。

(五)农村信用联社资金实力有限,服务手段落后,无法完全填补国有商业银行留下的信贷空间。由于农业发展银行与农户无信贷业务关系,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机构的撤并,致使农村金融竞争机制缺位。农村信用联社“一农支三农”,难以支撑新农村建设大量的有效金融需求,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量,在信贷投放旺季仍然出现资金供应短缺的问

题。而据调查测算,全县需要贷款的农户在30%—40%,每户平均贷款5000元,年需信贷资金2亿左右,而2008年,全县存款增量为3.7亿元,会宁县农村信用联社存款增量为1.9万元,很难满足“三农”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农村信用联社的利率上浮较大,多为上浮100%,且贷款约期与农民的种、养殖周期不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乡镇经济的发展。

三、从企业、农户自身条件看贷款难

(一)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管理水平低,符合贷款条件的不多。会宁不少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财务制度很不规范,企业信息透明度差,许多小企业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济记录,导致其资信不高。而现在银行机构为规避风险,新增贷款的80%都集中在“AAA”和“AA”级企业。对“B”级以下企业规定不能新增贷款,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现有企业主要是集体企业改制和招商引资的民营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主要用于技改投入或前期建设,贷款抵押资产少。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用了很多自制设备,在购买一些设备时也没有索要发票,致使这些固定资产不能用于银行贷款抵押。一些改制企业没有办理土地和房产证,造成能用于银行贷款抵押的资产较少,部分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大部分财产都已抵押,导致申请新贷款抵押物不足,影响了投产后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一些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较低,信用意识淡薄,当经营出现困难时,不是在改变产品结构、加强经营管理、开辟市场上下功夫,而是想方设法拖欠贷款利息,这不仅给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而且降低了企业信誉度,加剧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度。

(二)相关担保体系不健全,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会宁目前还没有一家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的融资担保机构,更没有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没有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无法保护广大农户和业主的根本利益。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缺位,无担保基金,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往往是想贷款的找不到质押和担保,有质押和担保的又不需要贷款。涉及企业融资的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是财务服务和资产评估,且手续烦琐,收费较高,程序复杂。

四、金融加大力度服务县域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动荡不安的严峻形势下,充分发挥金融对现代经济的核心推动作用,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强大活力,切实支持扩大内需,防止经济下滑,是金融部门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保持金融业长远发展、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金融业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 “扩内需、促增长”这一中心目标上来,为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和资金保障。

(一)有效提升金融系统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功能。作为特殊性的服务行业,金融业应始终坚持客户至上、客户第一的原则。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既是金融业的职责所在,也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前提。在服务、支持地方经济中求生存、谋发展,是金融业的必由之路。

(二)合理定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服务领域。商业银行机构应增加授权授信额度,提高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并确定信贷支持重点,形成合理的信贷工作格局:农业银行重点投放农业基础设施贷款,适当支持“公司+农户”贷款,支持带动农户经济增长的农村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银行应继续大力支持城镇工业发展,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拓展贷款业务,扩大贷款投放量;农村信用联社应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

支持“三农”作用,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邮政储蓄在体制改革中应将存款侧重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三)重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应集中资金,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骨干企业、名牌产品。同时加大对招商引资项目支持的力度,促进信贷资金与引进资金合理整合,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并采取“一站式”服务方式,在金融政策咨询、开设账户、资金汇划、贷款卡发放、现金供应等方面提供高效、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把亲商、安商、养商的要求落到实处。农行仍要立足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小城镇开发和中小企业发展这个中心任务,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切实改变“三农靠一农支持”的局面。农业发展银行应在严格遵守“五警”规定的前提下,加大对粮食收贮企业和个人的流转收购贷款,确保粮食收贮的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要积极探索拓宽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大力支持投资大、期限长的农、林、水等带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基础项目建设。农村信用联社在化解风险的同时,应逐步启动自营贷款,实行差别利率,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积极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不断增加对农户、基地建设和市场建设的信贷投入,发挥农村信用联社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将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有机结合,创新适应县域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体系。金融机构应充分考虑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采取差别化的信贷措施,避免贷款标准“一刀切”。充分认识到县域经济以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特点,根据其“急、频、小”的贷款要求,积极开发新产品,形成特色化服务、差别化服务、多样化服务。根据中小及民营企业产权制度、业务性质和资产特点,采取灵活的抵押担保措施,如对中小民营企业、农户推行联保贷款,对高科技中小企业推行以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作抵押的贷款,对私营企业推行以法人代表个人资产作抵押的贷款等。同时,重视对农户、企业的信用分析,重视第一还款来源,对一些经营好、信誉好的、农户和企业实行信用放款,不要过份依赖抵押担保。

(五)进一步完善适应县域经济特点的信贷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应重视贴近客户、贴近市场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在挖掘市场、发现客户、推荐客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建立信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设计合理业绩考评办法,如对贷款质量高、效益好的信贷人员给予奖励等,提高贷款营销积极性。不断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建议对中小型企业实行不同的信用评级办法,科学、真实地评价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潜力。强化贷款现场调查,以能够按时还本付息为发放贷款的主要标准。进一步完善授权授信管理,积极向上级行要求,适当增加县支行的贷款自主权和审批权,并降低上存资金利率,减少基层行的资金上存度。建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向控制管理制度,特别是要研究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的信贷资金返还农村的办法,制定存款增量与农业贷款、农户贷款的增长和比重挂钩的信贷管理制度,使县域农村资金切实回流农村,加大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减轻农村信用联社的压力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六)依托资源优势,强化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体系。资源特色型支柱产业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金融机构有效的贷款增长点。各金融机构要选择一批产权明晰、符合会宁县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并有利于发展“六大特色产业”(即马铃薯、草畜、公众营养品、红色旅游、教育移民、凹凸棒产业)经济的中小企业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扶持其发展为龙头企业。要围绕“产粮大县”、“马铃薯强县”、“草畜名县”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业资源优势与农产品深加工能够有效结合起来,推动市场农业、定单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发展。要大力支持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和各种专业批发市场发展,改善非生产流通领域企业的融资状况。对产权清晰、管理规范、市场前景好、守信用的改制企业,金融机构要解放思想,强化发展意识,积极给予信贷支持。

(七)合力整治信用环境,建立良好的诚信体系。当前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应带头倡导诚信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逐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政府主导下,由人民银行推动,金融机构在全县启动中小信用企业培植工作。培植满足一定条件但还未达到银行信贷准入标准或已获一定额度授信但信用等级相对偏低的中小企业。通过信用培植提升企业的信用程度,使之跨过信贷准入门槛或增加其银行授信额度,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性困境。在广大农村,政府部门和农村信用联社共同开展建立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活动,普遍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培植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为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打下良好的信用基础。督促金融机构兑现对信用企业、农户、村的融资便利和相关优惠措施,认真落实相关优惠、扶持政策,使企业、农户真正享受到信用提升带来的实惠和便利。每年对在信用培植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要进行及时的表彰和奖励。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增强培植工作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有效拓展信用企业培植的深度和广度。同时,由政府出面组织有关部门共同打击逃废债行为,整治社会信用环境。此外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从各个方面为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最后,我也热切地希望我的家乡能早点富裕起来,相信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会早日解决,人民对生活水平会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甘肃农村年鉴2009

2.杨冠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之思路措施,2011

5.关于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五

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宏观政策相对宽松的大背景、大环境下,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金融机构引导资源配臵、调节经济运行、促进地方经济科学发展,是当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近期,笔者就凤凰金融机构支持凤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掌握了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状况,分析了金融支持凤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作了有益思考。

一、我县金融组织体系状况

一是县域金融顺应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县金融部门根据国家货币政策要求,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和经济特色,不断创新信贷方式,扩大贷款投放,确保了货币政策与县域经济的有效对接,促进了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同时,县域经济稳定发展又夯实了金融持续发展的基础,实现了经济、金融互动“双赢”发展。2008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2.87亿元,比2002年增加14.23亿元,增长264.7%。实现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88亿元,比2002年增加8.55亿元,增长75.6%。

二是县域金融机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年来,我县金融机构按上级要求进行了适当的战略改革调整,其中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并基层营业网点,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加速发展,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业务也迅速向基层乡镇延伸扩张。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地方性金融机构为辅的金融格局逐步变成了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收缩,邮政银行非理性扩张,农村信用社“一社支三农”的金融格局。据统计,12002年以来,我县共撤销农村金融网点32个。目前,我县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6个,其中农村信用联社分支机构高达23个、邮政银行储蓄网点11个。

三是县域金融机构市场份额被重新分配。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营销战略转向和机构网点收缩,其市场占有率逐年减少,同时邮政银行储蓄业务迅速拓展,存款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在贷款市场和结算业务方面,农村信用社地位逐渐上升,市场份额逐年增强。2002年以来,凤凰邮政储蓄存款增量为10400万元,到2009年达32897万元,增加了22457万元。与此同时,全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连年增长,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而与农村信用社相反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无论是贷款余额还是营业网点数都呈递减趋势,并且其贷款额的减少超过了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增量,成为金融机构对我县的信贷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金融机构支持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形式

一是提供融资平台。当前,不断发展壮大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网点及保险业务填补了商业银行基层网点因缩小而无法融资的空缺,使金融机构成为城镇的融资平台。今年上半年,仅县邮政银行便吸存农村资金3.3亿元。

二是提供信贷保障。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在不断收缩,但对于相对贫困的凤凰,金融机构仍是凤凰经济社会发展的信贷的唯一渠道,6个金融机构也相应的开展了信贷业务。如农村信用社提供了支农贷款业务,建行提供了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农行提供了工业贷款项目。2009年1-6月,全县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8.85亿,比2008年全年高0.78亿

元,增长幅度在10%以上。

三是提供资金总量保障。尽管金融机构的贷款手续繁杂、过程漫长,但只要在手续齐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各大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数额均是足额发放,在存贷差日益拉大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相对存款余额更多,能提供的资金保障也更有保障。

三、金融机构支持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金融机构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县级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明显存在吸收存款功能强化、发放贷款功能弱化的现象。融资难成为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是金融服务主体缺位。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县级分支机构不断收缩,我县6家商业银行不断缩减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个数,退出农村市场,乡镇网点为零。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的政策性银行,仅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后,其服务能力和范围有限。尤其是邮政储蓄扮演“抽水机”角色,将大量农村资金抽出转化为城市工商业资金。目前仅有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提供服务,形成了农信社“一社支三农”的格局。且全县24个乡镇中有5个乡镇没有农村信用社,导致不少农村长期得不到金融服务和支持。加之各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上存资金、信贷投入逐步向中心城市、大客户、垄断性行业集中,使基层金融机构缺乏贷款自主权,部分商业银行退化为“储蓄机构”,造成资金体制性外流。

二是银企合作少。近年来,我县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下,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非公制经济为主的中小

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特色农业也逐步取代传统种植业。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金融机构也在改变经营方式和机制,但与经济结构调整相比,金融改革明显滞后,突出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转变过慢,其经营、服务理念没有实质性转变,仍局限于城区和原有的大中型国有、集体企业和垄断性行业,而对新兴的民营经济则不够重视或支持不够,加上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信誉度差,银企关系有待进一步磨合,短期内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现状难有改变。2009年上半年,我县只有农业银行发放工业贷款,贷款余额仅5139万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7.2%,同比减少2794万元。

三是社会信用环境差。当前,我县金融生态环境欠好,社会信用基础、行政环境和执法环境欠优,各种形式的逃废债现象时有发生,加上历史包袱沉重和企业破产、农信社金融债权大多是“零清偿”。在市场经济信用理念和体系尚未建立前,金融部门的债权得不到保护,导致了许多不良贷款产生。2008年,全县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高达2.5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2.2%。为防止不良贷款和借款不还现象发生,金融部门加强了信贷风险管理,一是偏重强调贷款责任追究,忽略了对贷款发放的激励,造成信贷人员贷款营销积极性不高。二是上级行上收了部分支行甚至全部贷款权限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权限,支行放贷能力有限。因此又出现了“畏贷”和“惜贷”现象。据统计,2002年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6.92亿元,截至2008年底,全县金融机构的贷款不升反降,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仅6.2亿元,负增长6.8%。

四是县域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矛盾突出。在经济成分、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发展形势下,虽然不能以贷款余额增量来衡量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凤凰县财政困难、收支矛盾突出的凤凰县来说,银行信贷仍是县域经济融资的主渠道,然而银行苛刻的贷款条件和过少的贷款,使凤凰的融资情况不容乐观。2008年,全县固定资产来源于银行贷款的仅占8.5%,全县中小企业仅11%获得过金融机构授信和贷款。同时,较差的金融生态、信用环境,使金融机构担心贷款投入后会形成新的不良资产,积极投放信贷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县域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矛盾突出。

6.关于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六

为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强化金融服务,优化信贷结构,满足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增强信心,进一步转变金融服务管理理念

当前我县社会经济正步入一个快速发展轨道,且发展势头强劲,为我们金融业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一个难得机遇。辖区各金融机构应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转变经营管理服务理念,调整金融服务工作思路,准确把握和适应我县经济发展大局,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信心,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大战役”、“四个金溪”建设目标,大胆开拓,勇于作为,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优化信贷结构,实现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切实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全力支持我县经济跨越赶超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主动作为,抢抓机遇,千方百计做大我县金融信贷总量

今年,国家虽然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确定全年信贷计划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增长水平。但面临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多变的复杂局面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以及国家货币信贷政策的局部调整与总量上调控的不可预见性,对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信贷扩张将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对此,各金融机构对当前宏观形势背景应该有个准确判断和清醒的认识,在信贷增长上做到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积极向上级行争计划、争资金、争政策,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做大信贷总量,提高存贷比例,确保当年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使信贷增长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为使今年我县信贷增长有个明显突破,考虑到我县实际情况,确定今年全县信贷增长目标实现三个力争,两个位置前移的目标,即:力争全县信贷增长水平不低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力争工业贷款增长水平不低于全县信贷增长水平,力增余额存贷比例达50%,信贷总量和新增贷款在全市位置前移。

三、立足工业园区载体,重点加大对园区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随着政府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入园企业数量的快速扩张,园区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辖区各金融机构要切实调整工作思路,以园区为服务平台,主动作为,提前介入,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的园区企业,企业提出需求,都要大胆投入,大胆支持。对已入园的生产企业要逐步提高信贷授信额度,合理确定授信期限,满足企业生产周期需要。对新入园企业各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扶持培育,实行专人服务,建立服务跟踪档案,在不违背上级政策要求的前提下,通过采取有效的信贷服务方式和措施给予大力支持,以确保园区企业发展正常合理资金需要,确保今年工业贷款增长目标的实现。一家金融机构至少要支持两户以上园区企业,对有信贷需求的企业贷款满足率高于80%。

四、立足特色产业基地,全力支持香料特色产业企业做大做强 各金融机构要围绕县委县政府发展香料特色产业长远规划,打造“中国香都”品牌和发展特色工业之路的战略目标,发挥金融信贷支持杠杆作用。立足香料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延伸和推进主办金融机构经营服务管理模式向多延式方向转变,落实一家金融机构重点扶持一个产业发展,打造一县一产业,一行一特色的格局,做到特色特办,满足香料企业发展资金需求,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基地,推进产业朝集

群化方向发展。要大力培育和发展香料原料基地,满足香料原料基地建设资金需求,扩大原料基地生产建设规模,不断延伸产业供应链条,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金溪县金融支持香料企业发展目标:当年新增贷款占园区企业贷款的60%,各国有商业银行对香料企业的新增信贷总量在上年同期贷款的基础上增加20%;信用社的新增信贷总量不得低于30%;农发行、邮储银行应根据自身信贷政策,积极参与到支持香料企业发展中,今年重点支持香料企业的新增信贷总量要求达到1亿元以上。

五、立足服务城区,加大对城市重点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人文生态工业新城”目标和确定的城市重点建设项目,主动加强与项目的有效对接,对项目建设中的资金需求,要提前介入,实行专人跟踪,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项目资金需求前期调查、申请、报批、发放等各项准备工作,做到早介入、早准备、早申报、早批复、早发放、早见效。只要项目建设自筹资金落实到位,且符合信贷支持条件,要积极加强与上级行汇报沟通,争取上级行在信贷规划安排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及时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以推进我县城市重点项目建设进程,为不断提升我县城市功能和品味做出应有的努力。

六、立足服务“三农”,加大对“三农”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要认真执行国家发展农业经济的各项金融扶持政策措施,把握支持的重点和切入点,通过改进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缓解当前三农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大农户小额贷款发放力度,扩大发放范围,提高发放比例,满足农户正常生产资金需求。要积极推进农户大额农贷业务,支持订单农业,支持和扩大农户规模化种养殖业,支持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支持诸如黄栀子、蚕

桑、蜜梨等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和引导农民走致富之路,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要达到76%以上。农业银行要抓住股份制改革推进的契机,不断提升服务三农经济能力,在继续扩大农户“惠农卡”业务的同时,积极寻找和培育新的信贷客户群,积极支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龙头企业,满足不同领域客户群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农业发展银行要在确保国家粮食收购政策落实和收购资金供应的同时,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高附加值加工行业的信贷扶持力度。邮政储蓄银行要利用自身信贷品种特点、功能和优势,立足小而有为、小而有专、小而有精,主动与三农对接,满足农民、农户生产和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需求,成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补充。

七、立足民生工程,加大对全民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要积极策应政府推进的“全民创业年”活动,加大金融服务宣传力度,大力支持我县全民创业活动的开展,支持更多人的就业创业。要继续优化和推广小额农户贷款业务,拓宽大学生村官创业信贷业务服务领域,探索和推动大额农户贷款管理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惠农卡”业务,增加农户信贷授信额度,支持广大农民创业致富,特别是农村致富能手和大学生村官创业。要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个人住房和农户联保贷款方式等信贷业务,满足农村经济多领域发展对资金日益增长的需求。要继续打造我省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品牌”,创新信贷融资服务方式,扩大发放范围、承办银行,提高发放额度,满足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资金需求,确保市下达任务超额完成。邮政储蓄银行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充分利用自身信贷业务品种优势和特点,创造性的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加强与工商等部门的横向联系沟通,努力搭建合作战略伙伴,实现信息有效对称,挖掘更多的金融信贷服务资

源,发挥金融支持全民创业的积极推动作用。

八、立足金融创新,不断为各融资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融资服务 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以及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战略转移,将会有大量的实体经济落户我县,对我们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挑战。各金融机构要予以高度重视和更多的关注,积极适应和跟进形势发展,在立足传统信贷业务开展的同时,针对不同客户实际需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动开发适合不同客户群的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票据融资、存货质押、产品订单质押、出口退税账户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联保信用共同体等业务,为其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金融信贷服务,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支持其快速发展壮大。

九、加强银保合作,切实缓解经济发展中的融资“瓶颈”问题为打破融资“瓶颈”格局,缓解三农经济、城市重点项目建设、中小企业、全民创业等融资难问题,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进中介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组建各类中介信用担保公司,搭建各类政府融资平台。作为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配合政府发展多形式、多元化的中介信用担保机构,以及搭建各类政府融资平台,主动加强与各中介信用担保机构和政府融资平台的对接,通过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建立长期友好合作伙伴,并推动其不断壮大资金实力,提高担保能力。对各类融资主体提出的需求,只要担保公司提供了担保,且符合信贷准入条件的,各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大力支持,并不断扩大延伸服务对象,拓宽服务范围,放大融资比例倍数,满足各融资主体的服务需要。

十、加大政策传导,发挥人民银行的对政策推动与引导作用

人民银行要充分利用季度行长联席会议、货币信贷政策窗口指导会议等平台,进一步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畅通政策传导渠道,加大对金融机构执行国家货币信贷政策的窗口指导和政策执行效果

评价考核,保证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在本辖区得到有效贯彻与实施。对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尤其是工业贷款投入,加大监测分析力度,建立信贷投入季度跟踪定期通报制度,将各金融机构季度信贷投入情况以报表的形势向政府通报。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强与各经济主管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推动政银企保进一步合作,构建政银企合作长效机制。要积极推动和建议政府建立鼓励金融机构主动增加信贷投入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要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流向作用,做到规范合规操作、灵活运用,在金融机构因增加信贷投入,出现临时性资金困难时,及时给予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支持。

7.金融支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篇七

一、县域产业集群的内涵分析

县域产业集群是一群相互关联的,或是一群相似的嵌入到县域经济发展的范围之内的企业群体,它们之间彼此共享社会资源、市场机会与信息,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效用,共同应对外界市场的不确定风险。县域产业集群的主体包括县域政府、企业、员工、农民及相关服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及交通运输机构等)。县域产业集群的客体主要指产业集群外在的支持体系(生态环境、县域的制度政策及县域的资源禀赋、风土文化等)。

二、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意义

1、县域产业集群——推进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

县域产业集群作为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的空间组合,它把集群产业的发展通过专业化分工的方式紧密地与县域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从而优化了县域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产品的升级,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形式,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品质。

2、县域产业集群——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县域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产业结构,扩大了周围人群的收入空间,拓宽了就业渠道,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增收问题,成为解决“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3、县域产业集群——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助推器

县域产业集群的分布呈放射型轴向推进,利于辐射带动县域周边其他产业的发展,催生和吸引流通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在产业集群区域内集聚,为城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外在条件,有利于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三、金融支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对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偏差。没有科学把握产业集群的内涵,片面认为企业扎堆在一块就是产业集群,忽略了县域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

2、金融服务不灵活,难以满足集群企业的金融需求。一方面,银行网点设置与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不匹配,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经营网点大量撤并,影响到县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外源性资金供给。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强,金融产品单一,信贷业务品种与业务操作不能适应集群内企业贷款需求急、频次高、额度相对较小的特点,不能有效地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以满足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集群企业的金融需求,难以与集群企业的发展进程相适应。

3、金融产品供给缺乏针对性。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金融需求,应当根据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定阶段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

4、严格的信贷政策局限了金融对县域产业集群企业的信贷支持。主要表现:一方面银行信贷评级授信标准高。现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标准普遍严格,县域产业集群经济中的企业普遍受企业规模等条件约束,难以达到授信要求;同时还存在严格的抵押担保条款。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贷款程序繁杂冗长。现行的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流程长,不能适应企业的资金需求。

四、金融支持县域产业集群之政策建议

1、从政府角度讲,支持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要建立在对县域产业集群的深入调查分析基础上,从而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与特点,切实制定县域产业集群金融服务与政策扶持方案。要抓住我国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大对重点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明确服务目标,服务方向及支持重点,配套出台政策与措施,完善政府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建设征信系统。对于服务县域及“三农”经济的金融机构,要适当给予财政补贴,通过银行贷款间接服务于县域产业集群。

2、从县域产业集群内企业角度讲,集群内企业要增强自身的价值链条,提高竞争力,有效地整合内部资源,完善营销机制与拓宽营销渠道,加强县域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联动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经营水平。

3、从金融服务的角度讲,挖掘客户需求,加快产品服务的创新,提升支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能力。一方面,积极探索适应于县域产业集群企业特点的担保方式和融资模式。扩大担保范围,由单一的担保方式转向多元资产抵押担保新模式,为县域产业集内规模小、抵押能力弱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与支持,有利于县域产业集结构性成长。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加大金融服务与产品的研发;跟踪同业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进程,强化创新领先与跟进机制,使创新产品与服务更适应于县域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资金需求层次与特点;研究集群内企业融资方式、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特点与潜在需求,力争实现产品与创新,提供一揽子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新方案,增加县域产业集群内高端客户的占比,从而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4、从金融支持县域产业集群的总体战略角度讲,要强化县域产业集群整体的风险管控机制,严防系统性风险。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具有典型的“荣俱荣、损俱损”的特点。因此,要结合县域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特点与风险防控的要求,从客户准入、信贷授权、贷后管理等多个环节入手,强化风险防范,切实防控系统性风险。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县域产业集群的集聚与发展,但是目前县域产业集群多因为缺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而难以顺利开展。有效金融支持的缺失或不足,成为制约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本文在探析金融支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现行模式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探寻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之路,助力县域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关键词:金融支持,县域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郭金生,亚瑞华.金融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以安阳市为例[J].工业论坛,2011.7

8.关于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八

(一)提高责任意识,增强金融能力。主动承担对发展县域经济的社会责任,把优化信贷结构与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及转型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盘活现有信贷存量,引入县外资金,增加信贷投放。同时,加强信贷政策与地方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着力提高对县域经济和民生社会事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突出发展重点,调整信贷结构。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适时调整信贷结构,重点支持优势产业和重点工程项目。有效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支持实施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支持实施发展生态化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继续做好有效信贷投入,积极为优势产业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等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改进和完善绿色信贷管理制度,加大信贷支持。

(三)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普惠金融。依托地方特色,丰富金融服务手段,创新方式方法,运用和推广金融新产品,着力打通普惠金融发展路径“最后一公里”。改善金融服务流程和方式,推动银企对接,通过财政注资形式建立担保基金,大力推动创新性金融产品的推广和运用,优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减少农村地区现金使用,推进金融基础服务“村村通”。

(四)增强社会担当,加大民生投入。进一步激活城乡消费市场,积极拓展汽车等消费信贷业务;落实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积极支持社会就业和创业;完善农村金融扶贫机制,实施金融精准扶贫;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信贷支持,满足首次购房家庭和城镇居民改善住房的贷款需求。

(五)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加大金融政策、知识、法规的宣传,推进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加大信用环境的整治力度,规范民间资本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单位参与的金融稳定工作协调机制,引导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企业间因民间借贷发生的纠纷;加大对非法金融打击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改革,规范民生金融组织。

(六)加大考核力度,完善正向激励。进一步建立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年度考核激励制度,把存贷比和贷款增幅、增量、涉农贷款和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作为考核内容指标,将财政性资源分配与考核结果挂钩,发挥财政资金撬动融资的功能,对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成效突出的银行金融机构予以表彰奖励。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财政局供稿)

9.关于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九

巢湖市政府门户网站2008-12-31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1524 次】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我要投稿】

王炳祥

http:///chgz/article.jsp?articleId=742

4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县域经济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目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县域,银行“贷款难”与企业“难贷款”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金融机构的资金很难在辖区内产生良好效益,另一方面辖区内经济发展又急需金融机构资金的大力支持。为探索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笔者对和县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试图探寻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信贷现状

近年来,金融机构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县级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明显存在吸收存款功能强化、发放贷款功能弱化的现象。融资难成为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存款总量增长较快。各项存款是金融机构(不含政策性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也是发放贷款的坚强后盾。2000以来,和县金融机构存款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截至2008年3季度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73.64亿元,是2000年的3.7倍。

(二)贷款总量增长乏力。2000年,和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为17.04亿元,截至2008年3季度末,各项贷款26.45亿元,剔除农发行5.57亿政策性贷款因素,只有20.88亿元,仅增长22.5%。

(三)存贷比持续下降。2000年,和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为19.95亿元,各项贷款为17.04亿元,存贷比为85.4%,至2008年3季度末,各项存款为73.65亿元,各项贷款为26.45亿元,存贷比仅为35.9%(剔除农发行政策性贷款,仅为28.3%)。

(四)金融“垒大户”现象严重。2008银企对接会,和县金融机构和企业协议贷款额14.65亿元,截至3季度末,实现贷款5.39亿元,但大部分集中在县内仅有的几家大企业,其中给县内上市公司华星一家贷款就有2.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8.3%,而县内一些中小企业贷款却十分艰难,签订的协议难以落实。

(五)农信社成县域金融主力军。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角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2003年以前,商业银行是县域贷款的主力军,2004年以后,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至2008年3季度末,剔除农发行政策性贷款,和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为20.88亿元,其中,仅农村信用社就有16.04亿元,占76.8%。

二、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信贷乏力的原因

近年来,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持续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机构信贷服务能力下降。商业银行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转变经营策略,主动撤离县域,实行“扁平化”管理,上收县级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权,资金由省行直接调度,市二级支行对中小企业只有5000万元的流动资金审批权,项目资金审批权一律在省行。国有银行有意识地撤离县域后,县域机构功能严重萎缩,信贷规模不断收缩,存款成为经营的主要目标,导致金融信贷服务能力下降。同时,特殊的政策和邮政储蓄网点优势使邮政储蓄资金流出县域后难以回流,资金源源不断流向城市。

(二)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对县域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形成约束。一是信用评级难。银行对法人企业评级要求提供近三年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而对于财务制度不健全,无法提供标准财务报表的县域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缺乏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县域企业多数评信等级低,不符合贷款条件。二是信贷方式单一与县域多样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不相适应。存在支持范围狭窄和需求范围扩大之间的矛盾,贷款需求期限长与金融支持短期化矛盾突出,同时抵押难、担保难,制约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三是贷款权限上收过度,对县域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贷款产生不利影响,使县域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四是过分强调风险考核和新增贷款零风险的机制不切实际,造成信贷人员奖惩不对称,从而严重挫伤了业务人员的积极性。

(三)县域中小企业自身方面的缺陷成为融资障碍。县域经济起步较晚,大部分中小企业是近年来发展的民营企业,在财务报表、业务管理等方面基础工作达不到银行信贷的条件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信用等级不够。目前,和县共有规模以上企业90家,其中,在各商业银行建立信用档案的只有40几家,达到授信等级的仅有20几家。二是利润空间比较模糊,很多中小企业不能向银行提供

明确的利润增长点,发展前景不明朗。三是自有资金少,流动资金不足,资金链比较脆弱。四是经营者的素质和信用资料难以考证。

(四)社会信用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企业改制过程的逃废债让金融机构心有余悸。前几年,一些企业借改制之名行逃废债之实,贷而不还的现象时有发生。2002年末,和县金融机构被26家企业悬空、逃废债本息达6977万元。二是信用环境建设中,金融部门看不到惩治不信用行为的整体合力,政府、央行虽在极力主导,但部门的配合仍然乏力,全社会还没有形成“珍惜信誉,爱惜名声”的良好氛围。三是企业对信用认识不足。

三、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的对策

(一)强化信贷投入激励考核措施。在现行体制下,要想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必须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突出“正向激励”。2006年,和县出台了《和县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按照“奖励与贡献挂钩”的原则,对金融机构从新增贷存比、新增贷款、信贷资产质量等8个方面实行考核评比,考核名次较好的,县政府不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还在财政资金、单位存款等各方面给予支持。考核办法出台后,县级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升,工商银行和县支行为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出台了新增存款全部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管理规定,存贷款业务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到2008年3季度,工商银行各项存款由2006年的46182万元增加到66318万元,贷款也由10374万元,增至24747万元,分别增长43.6%和138.5%,促进了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扩张。

(二)加强与上级行沟通联系。目前,县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没有贷款审批权,而上级行对县级经济发展状况又不了解,对双方的发展都造成被动局面。因此,县政府要主动出击,定期组织“上级行长看形势”活动,把省、市各商业银行行长请到县级来走一走,看一看,让他们亲身感受县域经济蓬勃的发展态势,感受县内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增长后劲,增强上级行给县内中小企业放贷的信心。县级金融机构也要积极主动向上级汇报,申请上级行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确定合理授权、授信额度,简化、完善信贷发放程序,对县域经济中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三)构筑银企合作平台。发挥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职能作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协调政府及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精心打造政府、银行、企业对接的“金融平台”。建立协调例会制度,按季分析、通报经济金融形势,督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加强信息收集和反馈,做好优势项目、优质企业筛选、包装工作,定期组织召开银企洽谈会,向金融机构推荐生产经营好、发展潜力大、贷款风险小的优秀企业,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入方向。积极帮助企业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利于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科学规范的公司制运转机制。支持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债权,帮助金融机构盘活不良贷款,促进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信贷营销,扩大信贷投放。

(四)建立完善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县域经济如果没有相配套的信用担保体系,只是单方面地期望金融机构短时期扩大信贷支持是不现实的。必须要健全完善县级信用担保公司,扩大信贷担保能力,创新信贷担保方式,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信贷担保体系,积极为各类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降低银行的风险监控成本,切实解决企业办理担保、抵押贷款难的问题。2005年,为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难题,和县组建成立了两家担保公司,加强与银行合作,发挥了良好的融资平台功能。其中,仅振兴担保公司一家,自成立以来,就为43家中小企业提供担保1.92亿元,且运行良好,14户贷款到期的企业全部按期还款。目前,公司注册资本规模已达1亿元。

上一篇:个人实习工作小结下一篇:公司废旧物资处理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