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卫生工作总结

2024-10-17

2007年卫生工作总结(精选12篇)

1.2007年卫生工作总结 篇一

文章标题:市卫生局2007年卫生工作意见

[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帮您找文章]

(2007年1月17日)

2006年,我市卫生系统在市委、市

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镇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重心下移,把关心群众、爱护群众,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放在首位,大力推进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在卫生行风和廉政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农村卫生、社区卫生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医院经营管理和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任务,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继续保持稳步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不断增加,为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两个适宜”城市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2007年是全面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第一年,是贯彻落实医疗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关键的一年。市第十二届党代会对卫生行业提出了“以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为重点,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的工作任务。根据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今年全市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卫生工作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明确责任,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卫生水平,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卫生工作既好又快地发展。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能力

随着去年村级防保队伍的成立,我市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各项预防保健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连续几年未发生大的传染病疫情和重大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进程,全面完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经近3年的努力,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显著提高了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目前新建的市疾控中心项目已进入最后装修阶段,可于近期内实施搬迁;市xx(传染病院)项目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年内可以投入使用。有关单位和部门要主动跟进,并与政府相关部门密切联系,推动在建工程遇到问题和困难的解决,加快建设步伐,力争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是健全公共卫生工作机制,加强内涵建设。在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点应转移到健全职能、转换机制、落实责任、提高水平、增强能力、改善服务上来。通过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和规范化管理制度,转变服务模式,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各级防保机构要严把人员准入关,镇区以上防保机构新招聘的人员应具备医学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村级防保员应具备乡村医生以上行医资格,即必须是在卫生站工作的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市疾控中心、市xx、埠湖医院、结防所等市级防保机构要不断增强自身业务素质、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对镇村防保机构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工作质量监控职能,按各自负责的“链条”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防保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进一步加强重点疾病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发热门诊”的预警功能,切实加强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早期发现传染病及疫情,防止传染病的漏诊;继续做好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和分析预测工作,对可疑疫情要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检测和处理。做好人禽流感、非典等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充分认识防控人禽流感和非典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保持高度警惕,常抓不懈。认真做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尽早发现可能存在的非典和人禽流感预警病例。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落实遏制艾滋病防治措施,继续实行以艾滋病感染者为线索的预防策略,从疫情监测、宣传教育、行为干预、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等各个环节全面加强防治工作,对重点人群采用如安全套使用、美沙酮维持治疗和母婴阻断药物治疗,不断提高防治水平,坚决遏制艾滋病快速传播势头;继续加强鼠疫、霍乱、登革热、乙肝、结核病、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动物以及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加强动物疫情跟踪,阻断动物传染病向人传播;进一步推进预防接种工作,加强计划免疫,强化流动人口免疫接种,进一步提高接种率,对Ⅱ类疫苗,必须加强管理,严格遵循接种对象自愿选择的原则,要高度重视并积极稳妥做好可疑接种副反应的处理工作;做

2.2007年卫生工作总结 篇二

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此前公布的《2003~2007年我国卫生发展情况简报》,2003年以来,我国卫生资源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卫生机构总数有所增加。2007年底,全国卫生机构数达31.5万个,其中医院19900个。卫生人力总量增加,主要是医护人员增加。2007年底,全国卫生技术人员468.0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04.0万人,注册护士147.0万人。医院床位增加。2007年底,全国医院床位258.7万张,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由2003年2.34张增加到2007年2.54张。卫生总费用持续增加,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重上升。2006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9856.3亿元,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18.0%、32.6%和49.4%;人均卫生费用749.8元,卫生总费用占GDP4.67%。预计2007年卫生总费用达到10488亿元,占GDP4.82%,人均卫生费用781元。

3.2007年卫生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质量

【中图分类号】R1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54-01

为了解我市桶装饮用纯净水的卫生质量,我们对我市2005~2007年采样监测的550份桶装饮用纯净水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卫生监督人员现场抽取或各生产厂家送检,规格19L/桶。

1.2 微生物检验项目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以上项目为每份样品必做,其它有关检验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1.3 检测方法与结果判断 按《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17324-2003)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的检测和判断,3个项目全部合格判定为合格。试剂由北京陆桥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2 结果

检测550份样品,合格320份,合格率为58.2%。感官指标全部合格,不合格项目为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2007年合格率低于2005年和2006年(X2=12.58,P<0.01),结果见表1。

3 讨论

纯净水已成为本市居民饮用水的主流,为缓解水质工业污染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微生物污染却不尽人意,本市纯净水合格率很低,仅为58.2%。纯净水污染微生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是生产设备自身消毒能力的大小;二是设备在生产工艺流程中有多个环节能截留微生物并在其中生长繁殖[2];三是外界因素的影响,生产环境的洁净度,工作人员的卫生意识,装水桶的消毒处理,以及水源被微生物污染的程度。以上3条都可以影响产品的质量,特别是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生物繁殖越快,因此夏、秋季合格率明显低于春、冬季。2007年本市乡镇新增许多纯净水企业,他们大多数规模较小,设备处理能力差,业主和生产工人都是新手,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卫生知识,因此2007年合格率低于前两年。为了提高桶装饮用纯净水的合格率,我们建议:一是严把卫生许可准入关,对场所环境、生产车间、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产品质量达不到发证标准的坚决不能发放卫生许可证;二是加强监督检查,对抽检不合格的企业认真查找原因,发出卫生监督意见书,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或连续二次抽检不合格的生产单位要停业整顿,对严重违反《食品卫生法》的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予以取缔;三是加强从业人员卫生知识与卫生法律常识培训,使从业人员严格按程序操作,使企业法人真正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四是加强设施建设,对乡镇水源水不合格的要安装预处理设施,使水源水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后投入使用,生产设备要与销售量相匹配;要有保证工艺合理布局的厂房面积。五是加强舆论引导,每月在新闻媒体上对检测结果进行公告,引导市民健康消费。

参考文献

[1]康家琦.砷对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J].卫生研究,2004,5:33(3):372-376.

[2]周淑玉.水质处理器(净水器)的微生物卫生安全评价[J].中国供水卫生,2001,9(4):38-40.

4.钟灵乡卫生院2007年工作总结 篇四

2007年,医院工作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县卫生局2007年综合目标考核实施细则为指导,积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关怀下,医院工作取得进展、较好的完成了2007年目标工作任务,现将我院工作总结如下:

一、2007年主要工作成绩

<一>、医院政建工作取得进展,纳入2007年全县重点工程项目,目前已近尾声,整体结构已完成,装修正在施工中,2008年初投入使用。

<二>、强化医院管理,健全医院规章制度、加大科室管理力度、各科室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强考核。建立人员岗位责任制,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度、组织全院职工学习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核心规章制度十余次。强化病历质量管理,提高了病历质量,认真执行医生查房制度,危重病人讨论制度,交接班制度。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定期开展处方点评工作。

二、大力加强人才培训、不断提高医疗技术能力水平。今年选派了一名妇幼人员到县妇幼保健院进修深造,一名派往重庆市的医院,学习放射技术,参加各种短期培训3期,鼓励自学再教育学习。使本院的医疗技术有所提高,为全院职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预防保健工作 积极开展疫情监测,实行网络直报,上报率、完整率、及时率为100%。组织职工和乡村医生开展禽流感、霍乱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6次,培训人员达120人次,提高了全院传染病的防治能力及诊疗水平。0—6岁儿童接种达1054人,建卡率达100%,七苗接种率达99%,加强免疫接种率达99%,无计免接种异常反应,有力地保障了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孕产妇及儿童系统管理

认真开展围产期健康检查和疾病防治工作,全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达85%,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0%。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普及群众健康知识。全年组织医务人员十余次利用各种卫生节日开展宣传活动8次,发放宣传资料1千余份,制作宣传专栏10期。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关政策,执行新合用药目录和处方限额,加强财务监管力度,完善就诊报销管理办法,切实保障新合政策的贯彻落实,2007年钟灵乡参合人员达13800人,参合率达60%,参合群众看病报销达10000余人次,减轻了群众负担,群众得到实惠。

六、存在主要问题

1、合理用药仍需进一步加强,个别医护人员对待病人仍有生、冷、硬的现象存在。医院将进一步加大医德医风教育,进一步完善医德医风考核,努力促进行业作风的不断改进。

2、个别医生不重视医疗质量,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现象时有发生。进一步加强医疗规范,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确保制度的落实。

3、技术力量薄弱,人才匮乏。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通过多种形式鼓励职工迅速成才。

5.2007年卫生工作总结 篇五

一、主要工作指标

本区无甲类传染病,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总体平稳,肠道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性病发病率保持平稳,流动人口肺结核发病率有所上升,6月份手足口病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全区产院无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39 例(Ⅲ类37例,Ⅱ类2例),死亡率4.7‰。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公共卫生政府平台建设

召开了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与28家单位完成公共卫生目标责任签约,增设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专业委员会,召开精神卫生专委会、2次艾滋病防治专委会、1次出生人口素质专委会议。

依托公共卫生联席会议,完成《慢性病中长期规划》中期评估,编制《徐汇公共卫生》3期,落实残疾儿童免费康复、贫困妇女妇科病普查、计划生育咨询服务资源整合、学校卫生工作规范、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协调精神病人日间康复机构建设、流动人口艾滋病干预项目和流动人口健康促进项目等相关工作。

2、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

1)、落实减免政策,引导服务重心下沉社区。签约和双向转诊政策实施以来,截止到十月底,共签约

万人,减免病人

万余人次,减免金额

万元,向二、三级医院转诊

人。2-10月门诊同比人数增加

%,人次增加

%,均次费用下降

%。

7月25日,上海市卫生局对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诊查费减免、签约和定向转诊工作进行了督查,督查人员首先听取了我区关于该项工作推进情况的汇报,并先后督查了徐家汇、长桥、康健和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07年2月1日起上海市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减免诊查费,从2007年4月1日起开始签约和定向转诊,目前我区该项工作稳步推进,市卫生局对我区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优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硬件设施。今年上半年,在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我局对社区公共卫生业务用房面积、人员配置、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在此基础上,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局围绕社区卫生改革规范功能、提高服务的目标,结合社区卫生机构削减超编床位工作,把调整的业务用房向预防接种、儿童保健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倾斜,开展公共卫生门诊规范化建设。一是制定规范化门诊建设标准。制定《徐汇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实施办法》和《徐汇区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建设标准》,从面积、标识、设施等硬件方面以及流程、服务等软件方面统一标准。二是明确职责分工,确保有序推进。区卫生局负责规范化门诊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管理;区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所负责技术指导和业务管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规范化门诊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三是加强培训,保证硬件和软件质量共同提升。目前,康健、长桥、漕河泾等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门诊建设已基本完成,其余9家已完成方案审核将在年内完成建设。力争在硬件场所条件改善的基础上,细化就诊流程,方便居民群众,确保规范化门诊建设工作的整体质量。

根据卫生部《关于启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识的通知》和上海市卫生局《关于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统一标识和标牌的通知》的精神,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执行,委托专业广告公司严格按照文件和样张的具体要求一一落实,已率先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下属五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门头统一更换为新标识,方便居民识别并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认知度。

3)、理顺社区公共卫生质量管理体系。中心对团队、团队长对个人、各职能科室对业务科室的质量考核需要进一步理顺。社区临床科室、预防保健科室、社区团队都是业务科室,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交叉普遍。但质量管理从上到下都是两套体系,临床质控体系和公共卫生质量管理体系,中心的医务科和防保科如果还没有合并为质量管理科的,防保科首先需要从业务科室转为职能科室,行使对以上3类业务科室的质量管理工作,特别是临床科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传染病等,同样医务科作为质量管理部门,也不能放松对计划免疫、口腔、眼、妇儿保健等预防保健科室临床服务的管理。

4)、充分发挥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的培训和指导作用。⑴转变观念:既然大量的基础工作都是社区卫生中心完成的,服务好社区卫生中心的医务人员就是专业机构的主要职责。既使他们明白无误地贯彻上级要求,又能有机地与其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结合在一起,专业条线工作才算到位了。⑵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要做到以上要求,不是简单地把上级的要求简单地传达下去,而是帮助社区卫生中心分析情况,找到整合的结合点。不是机械地照搬上级的要求,而是结合专业知识和社区实际灵活调 整。⑶掌握情况,指导工作:要充分利用督导、考核的机会,全面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分析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改进建议,追踪改进效果。,要善于发现、总结、提炼好的做法和经验,介绍推广,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

5)、加强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着重工作量和满意度管理,推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化信息管理系统,为建立考核机制打基础。结合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使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更规范可证实;充分尊重临床工作者的公共卫生服务,引导临床工作者更多投身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公共卫生服务证实体系,以拉卡、签字确认等使公共卫生服务更真实、居民切实受益;加强抽查、暗访等即时考核方式,提高日常管理和质控的频度;引入知晓率、行为改变率等结果指标。

6)继续扎实推进社区社会事业示范项目。一是组织优秀科普文章评选。动员全区临床医生撰写科普文章,到目前共收集各类文章142篇,将精选出来的30篇文章编纂成册,提供给其他社区医生作为参考,并组织专家评出一、二、三等奖。二是组织高血压防治知识演讲比赛。目前已有23位社区医生报名参加,经过初赛选出3名优秀者参加上海市卫生系统的高血压防治演讲比赛。三是开展优秀课程观摩活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教干部组成观摩小组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的优秀课程进行现场观摩和交流,从而选拨出社区健康教育讲师团小讲课优秀讲师和优秀课程。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观念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效果将会逐步提高,居民将会享受到更加人 性化的健康服务。

(据统计,疾控中心组织开展健康教育讲师团活动,2005年讲课643次,参与人数26352人;2006年讲课1211次,参与人数40409人;2007年到目前为止讲课739次,参与人数23509人。)

积极推进国家卫生城区的复检工作。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度重视巩固国家卫生城区工作,为配合徐汇区政府、区卫生局迎接国家卫生城区工作的检查,疾控中心近日召开了巩固国家卫生城区工作动员会。

动员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巩固国家卫生城区工作小组成员,建立了定期例会制度。工作小组组长由疾控中心主任担任,组员为相关分管领导和业务科室负责人。工作小组例会每周召开,保证各科室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信息共享。会上制定了疾控中心巩固国家卫生区目标责任分解表,将各项任务、目标、指标进一步分解细化,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明确职责,保证措施到位,落到实处。今后将定期以简报形式将开展的工作情况上报区卫生局。

3、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1)、制定和实施《徐汇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7--2009)》。

2)、细化、落实《徐汇区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7-2010年)》的相关措施,按时推进各项目标指标的完成。着重对各类人群开展培训,提高知晓率。

3)、进一步落实《徐汇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大宣传力度,印制《徐汇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教育手册》。

4)、实质启动并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和贫困妇女妇女病普 查项目。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签约、减免工作,精神病人门诊免费服药项目以及结核病、艾滋病政府减免治疗等工作。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创办《徐汇健康快报》,完成《徐汇健康快报》首期的编印并举办首发式,探索发行工作。为了解这份报纸的入户情况及居民的认可程度,8月2-10日对全区13个街道的892位居民进行了发放情况调查。《健康快报》全区平均收到率为63.1%。居民主要通过信箱、居委发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自取三种途径获得。超过八成的受调查居民觉得《快报》内容丰富,对自身有帮助,最想看到与时节有关的健康知识提示、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方法、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和方法等信息。大多数受调查居民希望能长期在自己的信箱中看到《健康快报》。在调查过程中,居民对于《健康快报》是十分欢迎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如希望《健康快报》能坚持定期免费发放、内容更加丰富、更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能够增加互动信息等等。我们将以本次调查为契机,进一步办好《健康快报》,为人群健康服务。

召开徐汇区流动人口健康促进项目和健康促进志愿者行动的启动仪式,全面启动流动人口健康促进项目,提高我区健康促进的广度和深度。

8月3日上午,徐汇区关爱外来人口健康促进活动启动仪式暨上海南站WHO外来人口健康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在上海铁路南站南广场顺利举行。建筑工地、集贸市场、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和健康促进志愿者代表150余人参加仪式。

秉承“关爱外来人口,提高外来人口的健康水平”的宗旨,徐汇区卫生局牵头,与区爱卫办、建交委、经委、南站管委办等部门 携手,以“融入上海,健康生活”为主题,启动了“徐汇区关爱外来人口健康促进项目”,将在大型建筑工地、集贸市场、城中村等外来人口相对集中的重点区域,联合开展系列的健康促进活动。上海日新月异、经济上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大劳动者,外来务工者已经成为上海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关爱外来人口既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利用南站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市卫生局、市爱委会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上海铁路南站地区将成为“世界卫生组织上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合作中心外来人员健康教育基地”和“上海市健康促进志愿者南站服务基地”,成为我市外来人员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窗口。

市爱卫会、市健教所、区政府以及相关委办局领导到会并讲话,徐汇区周秀芬副区长讲话要求各部门要重视外来人员的健康促进工作,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要认真组织、精心实施,要重实用、见实效,以项目为开端,形成长效机制,以火一样的热情关爱外来人员,为向我区经济建设做出很大贡献的外来务工者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会后漕河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南站健康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为到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健康体检和咨询。

6)、加强重点季节、重点人群的防病工作:加强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和夏季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认真做好南站地区、中小学校、工地等人群集聚场所的防病工作。保障春运健康安全,在南站地区举办了“大型传染病防治健康宣传活动”。积极推进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控制方案。

7)、加强对二、三级医院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指导:修订《徐汇区二、三级医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组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科(处)长就传染病报告、慢病监测等专题讨论和业务培训,开展对二、三级医疗机构的疾病控制专项督导。

8)、开展社区公共卫生业务培训项目。为加强公共卫生人员和公共卫生工作相关人员(管理人员、全科医师等)在组织管理、人际沟通、业务知识、工作技能、服务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高素质的社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卫生局牵头,对社区卫生中心的专职公共卫生人员、全科医生、管理人员开展针对性菜单式培训方案。已完成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社区公共卫生信息化应用、计划生育咨询、社区康复等专题培训。

9)、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对全区产科医院、计划生育手术点医院进行督查和质控。继续做好婚前保健咨询和婚前医学检查,1-10月份婚检咨询率达 %,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 %,在全市遥遥领先。接待外省市考察学习。

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携手斜土街道、天平街道、徐汇区中心医院(湖南街道)、区教育局(田林街道)、漕河泾街道分别在公共场所、社区、医院、学校、建筑工地等地方,开展了一系列主体为“心的和谐—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整个活动得到了十三个街镇的大力支持,大家制作了内容样式各异的宣传版面,用图片文字形式展示了《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的精辟内容,为宣传效果添砖加瓦。整个系列活动持续了近三天的时间。发送了近1200张DVD宣传片、2500份宣传册、600份宣传纪念品,制作了13块版面、16条横幅。

6.2007年卫生工作总结 篇六

2007年,我站爱国卫生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营造整洁优美的客运环境为目标,广泛发动职工,调动一切力量,按照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原则,在全站范围内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整治环境,消除“四害”,有效切断病媒生物疾病传播途径,促进站场环境不断改善;进一步加大爱国卫生的宣传力度,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健康意识和文明意识;将爱国卫生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一、全面加强站场卫生管理工作,促进我站环境卫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1、积极推进专业清洁队伍和专业除“四害”队伍进驻站场,防止出现管理松懈,卫生状况滑波等现象,进一步巩固、发展和提高我站创建成果。

2、加强站场卫生工作的督促检查,在全站、各分站开展创建“卫生单位”活动,推动爱国卫生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各分站为单位,组织开展“爱国卫生单位”评选活动,评选出的卫生先进分站,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同时,组织各分站积极参与全站“行业卫生标兵”和“最佳卫生分站”评选活动,各分站、各单位互相比、学、赶、超,营造整洁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

3、大力开展职工爱国卫生运动,努力开创“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全员动手”的爱国卫生工作新局面。精心组织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统一行动日活动,营造声势,掀起爱国卫生运动的高潮。在我站组织开展以除害防病为重点的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员工的自我防疫能力,人人动手消除“四害”,大力整治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卫生整体水平。

二、加大除害防病工作力度,努力扩大“四害”防治覆盖面,有效降低全区“四害”密度

三、广泛开展社会卫生宣传教育活动,致力提高市民卫生意识和健康素质

四、加强爱卫组织建设,实现重心下移,确保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2007年,我站爱国卫生工作要在全面开展的基础上坚持重心下移,积极督促各分站、各单位抓好卫生工作,不断提高卫生水平。进一步明确分站、各单位爱卫组织的职责、人员和任务,落实辖区责任制,强化社会卫生管理、除害防病、卫生宣传教育的管理职能,将各分站的爱国卫生工作管好、抓细、做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管理制度。各单位齐抓共管,齐心协力,确保2007年爱国卫生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白水县威远车站

7.2007年卫生工作总结 篇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6年和2007年分别对通化市33家公共浴池的公共用具进行了采样监测。

1.2 方法

按照GB/T17220-1998《公共场所卫生监测规范》[4]对消毒待用的茶具、卧具、拖鞋进行采样。按照GB/T18204-2000《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5]规定, 顾客用具中的细菌总数和霉菌采用平皿法、大肠菌群采用多管发酵法进行检测。对公共用具中茶具、卧具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拖鞋的霉菌的检验结果按照WS205-2001《公共场所用品卫生标准》[6]的要求进行评价。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茶具监测结果

共采集茶具样本417件, 大肠菌群全部合格;细菌总数合格383件, 合格率为91.85%。其中2006年茶具细菌总数合格率为84.27% (150/178) 。2007年茶具细菌总数合格率为97.49% (233/239) 。经χ2检验, 2006年和2007年茶具监测细菌总数合格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3.81, P<0.01) 。

2.2 卧具监测结果

共采集卧具样本328件, 大肠菌群全部合格, 细菌总数合格312件, 合格率为95.12%。其中2006年卧具细菌总数合格率为90.77% (118/130) , 2007年卧具细菌总数合格率为97.98% (194/198) 。经χ2检验, 2006年和2007年卧具监测细菌总数合格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79, P<0.01) 。

2.3 拖鞋监测结果

共采集拖鞋样本819件, 合格750件, 霉菌合格率91.57%。其中2006年拖鞋霉菌合格率为84.77% (334/394) , 2007年拖鞋霉菌合格率为97.88% (416/425) 。经χ2检验, 2006年和2007年拖鞋监测霉菌合格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55, P<0.01) 。

2.4 2006年与2007年公共用具监测结果

2006年共采集顾客用具702件, 合格602件, 合格率为85.75%;2007年共采集公共用具862件, 合格843件, 合格率为97.79%。经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9.79, P<0.01) 。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浴池业也迅速蓬勃发展起来。浴池业已经从单一的清洁皮肤表面污染物的场所, 逐渐发展为多功能、休闲娱乐的保健场所。诸如池浴、盆浴、淋浴、蒸汽浴 (桑拿浴) 、海水浴、矿泉浴等, 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保健按摩。但是, 公共用具的反复使用, 如果不加以消毒或消毒不彻底, 就会增加传播疾病的机会。通过对通化市33家浴池业公共用具进行监测, 作为微生物污染程度判定指标的细菌总数, 2006年茶具、卧具合格率分别为84.27%、90.77%, 2007年茶具、卧具合格率分别为97.49%、97.98%。2006年拖鞋霉菌合格率为84.77%, 2007年拖鞋霉菌合格率为91.57%。结果表明:2006~2007年通化市浴池业公共用具卫生状况较好, 且2007年比2006年有明显提高。通过这次监测, 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卫生问题。有一些公共浴池对公共用具消毒不彻底, 不能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 这成为一些传染性疾病传播的隐患。

总之, 通化市浴池业公共用具卫生状况良好, 并得到不断改善, 同时也存在浴池顾客用具消毒不彻底、不能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的问题。因此, 还应对浴池业加强经常性卫生监督, 加强对浴池业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消毒知识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 通过监督、经营双方共同努力, 不断改善我市浴池业的卫生状况,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4 建议与对策

总体来说, 通化市浴池业公共用具卫生状况较好, 且2007年比2006年有明显提高, 但是也不能忽视公共用具的消毒监测情况。浴池业公共用具往往是某些传染病传播的媒介, 通过浴室公用物品引起急性结膜炎、脚癣、疥疮、滴虫性阴道炎等疾病的传播。此外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亦可通过茶具、毛巾、卧具等传播。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监督执法工作。继续加大对浴池业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狠抓各项卫生制度和卫生设施的建设及落实使用情况, 尤其是消毒设施、消毒制度是否健全及运行情况是否完好。二是加强监测工作。对浴池业公共用具要严格按照采样方法和监测规范要求进行采样和监测, 同时要与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密切配合, 提高公共用具监测合格率。三是加强宣传力度,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电台、广播、报纸、板报等进行卫生法规、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 提高广大顾客的自我保护意识。进而引起社会各界对公共场所卫生工作的重视, 使广大群众配合卫生部门搞好公共卫生管理, 从而使我市浴池业公共用具的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切实保障广大顾客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利伯.公共场所卫生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0.

[2]胡晓霞, 崔峰.淄博市公共浴室卫生调查[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2, 20 (4) :200~201.

[3]耿志, 江志勤, 李希楠.浅析合肥市公共浴池业卫生[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6, 12 (2) :115~116.

[4]GB/T17220-1998《公共场所卫生监测规范》, 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8.

[5]GB/T18204-2000《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0.

8.2007年卫生工作总结 篇八

一、严格执法,认真履行好煤矿安全监察职能。

1、强化煤矿安全监察执法。编制《福建煤监局2007年度煤矿安全监察执法工作计划》,提出了“抓两头带中间,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监察与服务并重”的工作思路,根据煤矿生产的不同季节、水文、气候等特点,按照“重点监察在点、专项监察在线、定期监察在面”的原则,强化“三项监察”。重点监控煤矿事故多发地区、多发矿井和灾害严重矿井,重点监察煤矿水害防治、顶板管理和“一通三防”,抓好节假日、“两会”、“十七大”等党和国家重大政治活动期间的重点监察。全年累计监察138个矿井,发现各类安全隐患810条,下达(制作)各类执法文书417份,责令26家煤矿停止井下作业(施工)、撤出作业人员,对33家煤矿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分别作出警告、停产整顿、罚款和暂扣《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累计实施经济处罚130.447万元,收缴率达100 %。对在监察执法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严格做好后期跟踪检查,整改率为100%。对于煤矿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均及时立案调查,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公正、详细地查明违法违规事实。2007年查处的26个行政处罚案件中,没有发生一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保证了行政执法的及时性和威慑力。我局编写的《依法监察,规范执法,不断提高煤矿安全监察行政执法效能》一文,在10月份全国煤矿安全监察行政执法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上受到充分肯定。

2、严肃煤矿安全事故查处。认真贯彻执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对2007年发生的23起煤矿事故,均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和要求,依法立案调查,将事故原因分析透彻,准确认定和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指导企业制定针对性强的整改措施;并举一反三,以典型事故为案例,广泛开展安全警示教育,促进区域范围内所有矿井共同整改提高。龙岩永定“10·7”透水事故发生后,丁明干副局长带领事故调查处有关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全过程指导现场的施救工作。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对全省所有煤矿水害问题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对2006年发生的43起事故的结案情况、处理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促落实,并进行案例整理,编印了2006年福建省煤矿事故案例汇编。对今年已结案的20起事故调查报告及时做出批复,将处理情况向全社会通报,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3、强化部门联合执法。积极协调省经贸委、国土资源厅、工商局等部门,成立经常性协调机构,建立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事故调查、煤矿关闭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等联合审批、联合调查、联合执法机制。先后5次联合成立检查组,就落实全国、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春节期间煤矿停产检修及节后复工各项准备工作、煤矿整顿关闭、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建设项目执行“三同时”工作情况、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以及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等开展联合督查,形成了多部门、多层次协作配合、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我局监察人员每次深入基层,都会主动联系市、县两级安监部门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让基层派人跟随、配合,促进基层真心实意地配合我局抓好日常监管,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

二、突出重点,有效减少事故并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1、扎实抓好煤矿水害防治工作。根据工作部署,先后于4、6、9月份专题下发《关于贯彻落实省领导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强化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开展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督查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矿水害防治的通知》,要求各煤矿企业按照赵铁锤局长视察福建煤矿时提出的水害防治“八有”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水害防治工作。6月份,针对雨季来临,我局与省经贸委等单位成立联合督查组,对龙岩、三明、泉州、南平等地区和福煤集团所属煤矿的水害防治及隐患排查、治理、报告等工作进行专项督查,针对发现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提出具体指导意见,认真落实防范措施。9月份,要求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福煤集团把水害隐患排查作为深入开展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开展水害隐患排查专项行动,落实防洪防汛防透水各项措施。为深刻吸取永定县“10·7”透水事故死亡5人的教训,我局下发紧急通知并组织有关人员,对全省煤矿水害问题开展一次全面疏理,排查隐患,实施有效的整改;责令永定全县所有煤矿停产整顿,要求水害问题没有解决的矿井,不能复工生产。

2、不断强化顶板事故预防。福建局始终把顶板事故预防作为监察工作的重点之一,监察人员每次下矿,都亲自深入巷道,进入采掘工作面实地检查,对于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能及时整改的当场要求煤矿企业进行整改,一时无法完成的都要指定县煤行办负责督促落实,限期反馈整改情况;对存在重大隐患或整改不到位的,则坚决责令停产整顿。督促煤矿企业健全完善、严格执行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要求总工程师和煤矿技术负责人、安全员要遵循顶板事故预防的规律特点,建立健全自查自纠制度。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大安全培训力度,全年共培训煤矿“三项岗位人员”8249人,有4万多名一线矿工参加安全培训,紧紧依靠人员素质提高促进顶板工作有人管,有办法管,管得住,管得好。

3、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活动。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报告和治理专项的有关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及时将上级的有关精神和要求传达到基层,对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做到早部署、早治理。结合每月的监察任务,先后4次派出监察组分赴各地,就地方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制定实施方案、开展自查自纠和落实隐患整改等进行检查指导。9月份与省经贸委联合成立专项检查组,分赴龙岩、三明、泉州等地,就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自查自纠和隐患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10、11月份,结合国庆和“十七大”期间的安全工作,认真组织“回头看”活动,重点针对国务院督查组在福建督查时提出的问题,督促及时整改;对前一阶段排查治理工作不认真、效果不明显的单位和煤矿企业,要求他们重新“补课”;对已经查出、但尚未彻底治理的重大隐患,逐条落实治理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应急预案,提高整改率;对一般性隐患,防止经常反复。据统计,去年6至10月份,全省332家生产矿井、10处基建矿井都认真组织开展了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改行动,累计自查隐患17600条,整改16882条,整改率95.9%,其中:重大隐患813条,整改率100%;列入治理计划重大隐患7条,安排治理资金112.8万元,目前基本上全部完成整改工作。

三、开拓进取,扎实推进“落实年”、“攻坚年”各项工作

1、坚决完成整顿关闭任务。根据国务院安办的统一部署,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分期分批深入基层,逐个市、县(区)做好与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沟通协调,紧紧依靠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基层各部门,按照关闭矿井的标准认真组织实施关闭工作。今年我省按时完成了29家矿井的关闭任务,三年完成关闭小煤矿98家,超额完成10家。7月份,我局专门派出监察人员对已关闭的29对矿井实施抽查,督促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制度,落实地方监管责任,严防已关闭矿井“死灰复燃”。龙岩、三明、泉州等地均建立、制订了全市煤矿整顿关闭工作职责、制度及配套扶持、补偿和减免经济政策,组织监督、检查各产煤县(市、区)人民政府煤矿整顿关闭工作任务、目标落实情况。大部分产煤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也相应建立了关闭矿井日常巡回检查制度。

2、扎实推动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主动联系省经贸委和国土厅,共同研究制定煤炭资源整合整体方案,及时出台了《关于煤矿建设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福建省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暂行标准》两个配套性文件,简化了资源整合审批程序,大大节约了煤矿企业的工作成本和工作时间,调动了企业主的积极性。上半年,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永定县、大田县等县市进行试点,积极指导试点县的煤炭资源整合工作。6月份,我局组织监察人员赴龙岩市,向煤炭行业管理部门传达推动煤炭资源整合、解决煤炭资源整合项目矿区范围划定等有关精神。目前,省经贸委已批复的全省62个煤炭资源整合项目正处于立项之中。

3、有效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编印《福建煤监局推动小煤矿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基本作法和下步工作打算》、《福建省加强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实施意见》。在永定县组织召开全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及规范煤炭开采秩序现场会。4月初,与省经贸委联合印发了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意见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办法,有力推进全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活动。目前,全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省共有56家煤矿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建设,并已基本完成建设工程。

4、全面实施科技兴煤、科技兴安策略。今年共向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等部门提出了《福建省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开发研究》等五个煤矿安全科研项目的申报,其中《煤矿风险辩识系统研究与开发》科技计划项目获得省科技厅批准为2007年度省科技计划项目。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我局积极向省发改委申请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并以福煤集团为试点,研究建设符合福建省情矿情需求的安全监控系统,分批次在各县(市、区)加以推广,最终将建成全省联网,实现监控手段数字化,有效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成立了煤矿安全生产专家组,先后分6批次对全省5个重点产煤县40多家有代表性的矿井进行了技术指导,共发现煤矿安全问题100多个,帮助煤矿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0多项,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9.2007年卫生工作总结 篇九

工作总结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2010年上半年我院安全生产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方针,与时俱进,认真作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采取群防群治的措施,使得我院的安全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绩,但由于我乡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在开展该项工作时仍存在相当困难。现将我院安全生产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卫生行业各项安全生产专项活动,进一步推进、落实安全生产治理工作,明确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安全监管主体责任,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分级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织领导

成立了马铃卫生院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本院的安全生产的领导工作。组 长:谢必龙 卫生院长

成 员:李国云、周遵伦、周应珍

三、工作方式及结果

1、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院全年工作计划,并制定安全生产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以稳固、确保长效机制的确立。

2、按上级要求每季度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工作大检查,排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作出书面自查小结,上报局办公室,上半年自查两次,排除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两处,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本机构无灾情发生。

3、规范业务楼、办公楼及宿舍区内各类用电设备、设施,防止电线老化,共更换电线一处,电源插座3个;加强防盗防火工作。

4、卫生防疫安全检查:每月自查一次,无突发、爆发疫情发生,无灾情信息报告。食品安全检查:建立安全危险源档案,定期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危险源进行检查,每月1次,共6次,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无灾情报告。

5、医疗安全检查:规范管理院内医疗设备设施,合理正确使用、保存、处置,标识明显,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无灾情报告。

10.2007年卫生工作总结 篇十

工作总结

2010年,思南县卫生监督所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严格按照县纪委相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任务,抓党风、促廉政、务真求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支部廉洁自律情况

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明确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应负的责任。今年年初,制定了党建目标计划,与每位党员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与全体干部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五无”责任书,各项责任书的签订强化了党员干部克已奉公、廉洁勤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责任书中的各项指标也为党风廉政工作深入细致地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健全了领导组织,完善责任体系。首先党支部建立强有力的支部班子,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在工作中有明确的分工。主要领导对支部廉政工作负总责,是第一责任人,同时负责监督支部成员的廉政建设。支部形成了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上下互动,相互监督的组织管理体系,为支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增强廉政意识,牢固树立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认真学习了党风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对支部和党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查摆,通过深入细致的学习,使支部成员全体党员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中央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制度,是每一位领导干部必须严格遵守,认真履行的职责。只有牢固树立廉政意识、勤政意识、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实践好、落实好、发展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前,个人利益放在后,通过学习,支部成员增强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党性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进一步巩固了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三)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杜绝以权谋私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在廉政建设上,始终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按照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在搞好自我监督、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同时,认真接受群众监督、领导监督、身边同事监督,并积极投身到“两风”建设之中,在思想上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做到了自觉抵制消极落后和庸俗思想,自觉讲党性、讲原则、讲正气、讲学习;在工作上做到勤政廉政,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生活上远离低级趣味的东西和封建迷信活动,做到淡薄名利、俭朴生活。

二、主要领导干部履行职责范围内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及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的情况

我所领导对党风廉政建设亲自负责,精心组织全体干部 进行政治学习,认真落实周一的学习制度,适时组织干部观看电教片并参加区机关工委安排的党课学习。一年来,累计开展政治学习20多次、组织干部参加了党纪政纪、意识形态教育、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知识的考试1次,并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纪律处分条例》,深入学习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会后参加学习的党员、干部职工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年来,我所领导模范地遵守和执行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没有出现违纪、违规的现象,特别是监督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出现吃、拿、卡、要等违规、违纪现象。

三、加强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情况

在内部管理工作中,通过建言献策等形式,充分调动全体工作人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把工作人员饱满的激情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工作人员们各项合理化建议也总是及时得以采纳,目前已基本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工作、学习氛围。

四、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的情况

党支部一班人深深懂得一个单位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人的素质、人的思想状况和人的精神面貌。支部始终抓住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主线,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积极 引导工作人员树立了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一年来,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写入党申请书的同志,通过上党课、谈心、交流思想等多种形式,积极帮助他们全面学习党的知识,引导他们端正入党动机,组织他们参加相关活动并结合本职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一年来,我所认真落实各级党委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一手抓业务工作,一手抓廉政建设,收到了良好效果。全年没有出现党员干部违法违纪事件,没有任何腐败现象发生,机关干部作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各界反响良好,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各项制度执行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各项廉政机制,力争取得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成果。

11.2007年卫生工作总结 篇十一

一、2006年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导

按照中央提出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搞好总体规划的要求,2006年,各省(区、市)都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发〔2006〕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意见,陆续编制完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划,并调整充实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构,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全国上下形成了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一些地方还对农村干部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宣讲中央文件精神,引导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有关部门也结合自身职能,出台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意见,重点从抓好规划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投资整合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做好试点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对地方发展改革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按照中央提出的全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的要求,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预算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2006年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中央投资超过600亿元,所占比重较上年继续提高,其中用于粮食生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比上年大幅度增加。地方各级政府也普遍增加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约有2/3的省份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个别省份增幅超过了40%。

(三)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施

紧紧围绕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设施,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水、路、气、电”四件事。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村1.6亿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国家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2006年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中央投资比上年增长2倍,当年可解决近29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农村沼气工程中央投资比上年增加15亿元,新增农村沼气用户约260万户;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支持西部地区县通乡油路改造和东中部地区乡通村油路改造。国家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无电地区电力设施建设,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

(四)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继续大力支持粮食生产。2006年以来,继续加强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启动了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和植保工程,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4.9亿吨以上,在前两年累计增产粮食5000万吨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增产。

(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增加,明确提出要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3年内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已有3.9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880万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有条件的地方正在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各地、各部门继续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006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继续扩大。中央财政还安排125亿元资金,对种粮农民生产资料增支部分实行综合直补,补贴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继续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资生产和市场,继续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深入开展化肥等农资市场检查,稳定农资价格。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对保障农民工各项合法权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农民务工收入继续提高。预计全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量有可能接近200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实际增幅超过6%,是继2004年和2005年之后,连续第3个农民收入增幅超过6%的年份。

(七)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对下一阶段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做出具体部署。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务院对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提出了具体意见。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国有林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国家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积极推进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务求实效,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整合思路,并在全国确定了50个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市),支持和鼓励试点县(市)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创新体制机制,目前各试点县(市)工作进展顺利。积极探索在新农村建设领域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建后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努力改变重建轻管现象。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注重形象工程,没有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根本;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提出了要在3—5年内建成新农村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一些地方不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大农民的参与度不够、热情不高,个别地方还借新农村建设之名,随意调整农民土地,动用农民宅基地,侵犯农民合法权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引导和克服。

二、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

2006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2007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2007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第一,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还没有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没有根本扭转,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为此,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努力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继续加大支农投资整合力度,抓紧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第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得到增强,但我国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业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来实现增产的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多一点,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50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7年,要继续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继续建设国家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中部排涝泵站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以及旱作农业节水示范工程。继续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加强对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引导和示范。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发展健康养殖业,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工程。

第三,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步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滞后,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表现之一,也是长期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要坚持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入手,明确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优先序,因地制宜地加大支持力度,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2007年,要继续抓好水、气、路、电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确保“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如期实现。继续加大农村沼气投入,积极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农村清洁能源。支持县乡公路改造和通村道路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抓好中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建设整洁、舒适、文明的农村人居新环境。

第四,继续抓紧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扭转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2007年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继续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民培训和权益保护,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全面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五,不断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这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2007年,要继续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逐步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和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和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搞好水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继续加快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12.2007年卫生工作总结 篇十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每年的监督抽检计划开展监督采样检测, 抽检的饮用水包括3种类型:自备开水、桶装饮用水和直饮水。其中桶装饮用水为正在饮水机上使用中的桶装饮用水。

1.2 方法

1.2.1 采集方式及检测项目

采集方式:使用灭菌玻瓶无菌操作采集水样, 自备开水采集水桶出水口水样, 桶装饮用水采集饮水机冷水出口常温水样, 直饮水采集终端直饮水机冷水出口常温水样。对饮用水水样进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p H、色度、浊度、肉眼可见物、嗅和味、耗氧量8个项目的检测。

1.2.2 检验方法与评价依据

检验方法依据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卫生学评价依据:直饮水采用CJ94-2005饮用净水水质标准, 自备开水和桶装饮用水参考该标准。不合格判定:检测项目中有1项超标者即为不合格样品。

1.3 统计分析

使用Epi Data软件进行数据录入, 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统计描述、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学校饮用水检测结果

2007-2011年共检测学校饮用水103校次, 样品176件, 学校平均检测合格率为50.48%, 样品检测合格率为64.20%, 见表1。

2.2不同供水方式学校饮用水检测结果

根据供水方式的不同, 使用自备开水、桶装饮用水及直饮水的学校检测合格率分别为0.00%、38.18%和67.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504, P<0.01) 。自备水、桶装饮用水和直饮水样品合格率分别为0.00%、38.89%和83.33%, 不同供水方式的学校饮用水样品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624, P<0.01) , 见表2。

2.3 主要不合格指标

在不合格指标中, 细菌总数、肉眼可见物、p H、大肠菌群、嗅和味的不合格率分别为31.81%、6.25%、2.27%、1.70%、0.57%, 色度、浊度和耗氧量指标无不合格情况。在检测结果中, 自备开水和桶装饮用水细菌总数的中位数为66cfu/m L, 直饮水细菌总数的中位数为2 cfu/m L, 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618, P<0.01) , 见表3。

3 讨论

2007-2009年学校饮用水检测结果表明, 学校饮用水样品检测合格率逐年提高, 可以认为一方面是由于供水方式改变所带来的, 直饮水的逐步推广使得学校饮用水的合格率逐年提升;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学校饮用水的监管力度加强, 学校饮用水卫生管理水平提高所带来的。

从不同供水方式的检测合格情况来看, 直饮水的供水方式较以往占主导的开水及桶装水更有优势。有文献报道, 学校桶装饮用水存在卫生问题[3], 桶装饮用水饮水机出水时需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 该过程会有微生物随空气进入水中,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繁殖, 而且可能由于学生饮用习惯的原因, 学校饮水机更易受到污染[4]。而现学校采用的终端直饮水的方式, 有效的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发生。从不合格指标看, 学校饮用水的不合格基本上是由于微生物污染所引起的。所以确保学校饮用水的安全卫生要从防止微生物的污染着手。

根据总体的调查分析, 对现阶段学校饮用水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1)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采用终端直饮水机的方式进行供水; (2) 在直饮水设备采购及施工过程中引入卫生学评估, 对设备的卫生学资质、安装环境等进行评估, 以确保使用中的安全卫生; (3) 学校与卫生部门加强合作及管理, 开展日常性监测, 并定期管理维护。

参考文献

[1]丁建清, 丁占林, 张文生, 等.一起因饮水机水嘴污染引发小学生群体性呕吐事件的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1, 28 (12) :1115-1116.

[2]章世莹, 闫沛红.一起学校自制饮用水污染事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 (3) :401.

[3]高士根, 应笑.杭州市学校桶装饮用水卫生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12) :1530-1531.

上一篇:二分钟演讲稿励志下一篇:8招打造超强电子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