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2024-10-30

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共13篇)

1.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篇一

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抓了以下几方面。

一、抓一个“补”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如:小明家养了18只小鸡,9只大鸡,?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有的学生说:“小鸡18只是部分数,大鸡9只是另一部分数,可补求总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再问:“还可补充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小鸡的只数是大数,大鸡的只数是小数,可补出相差的问题。”还有的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大鸡的只数是一倍数,小鸡的只数是几倍数,可补求倍数的问题。”这种由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

又如:,黑兔有3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和黑兔的只数),黑兔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白兔的只数。

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抓一个“比”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如第二册88页例7:

①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②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先引导学生通过题面观察、比较答出:两题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即红花9朵,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里的第二个条件就是②题里的问题;①题里的问题在②题里变成了条件。因此,解题时应根据条件和问题确立解答方法。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花多、黄花少,多的红花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题①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里去掉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部分,即“9-6=3(朵)”。题②是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的部分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花的朵数,即“9-3=6(朵)”。

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三、抓一个“画”字,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画”就是用直观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教师给予抽象、概括,学生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养。如一年级应用题教学时,题“左边有8朵红花,右边有3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首先在黑板左边用红粉笔画出8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在黑板右边用黄粉笔画上3朵黄花,引导学生看黑板说意思:“左边8朵红花,右边3朵黄花”,这样使学生首先得到了感性材料。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朵花?”就很自然的把“画”出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应用题。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这样根据题意和已建立起来的表象,联系加法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很容易说出“要求一共有几朵花”就是8和3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抓一个“问”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1、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判断推理训练:①苹果比梨多5个,谁多?(苹果多)苹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梨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梨多的部分)②冬瓜比南瓜少3个,谁多?(南瓜多)南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冬瓜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冬瓜多的部分)上述两例,第一问是引导学生依据“比多”、“比少”应用题知识直接作出判断。第二问是依据作出的判断,推论出多的数中可以分为哪两部分,这种练习方式,既强化了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与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出连续性问题,进行判断、推理训练如,二年级有28人,要开展课外活动,平均分成4个组,每组有多少人?①这题说了件什么事?告诉条件是什么?

问题是什么?②求每组的人数,实际应当求什么?(把总人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③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

用什么方法求?除法);④怎样列式呢?(28÷4)。这4个小问题的设计旨在揭示算式“28÷4”的.由来,学生回答的过程是一个判断、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解决了问题(列出算式28÷4),而且受到判断、推理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路,展现推理过程。让学生在经常地训练中掌握判断、推理方法,逐步地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五、抓一个“说”字,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

“说”就是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要会正确列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将题意、思路、策略充分“说”出,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如:果园里有苹果树25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50棵,梨树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题中告诉的一个条件是苹果树250棵,另一个条件是梨树比苹果树少50棵,问题是求梨树与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2、引导学生说思路: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必须知道梨树的棵数和苹果树的棵树,苹果树的棵数是已知的,应先求出梨树的棵树。这样的思路明确了,解题策略就出现了。

3、说列式:梨树棵数为:250-50=200(棵),苹果树与梨树一共有的棵数:250+200=450(棵)。“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说明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加条理。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六、抓一个“变”字,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变”就是变换条件、变换问题。它可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说明问题实质,使学生思维更灵活、敏捷。如“有红气球6个,有黄气球24个,共有多少个气球?可变为:①有红气球6个,黄气球比红气球多18个,共有多少个气球?②有黄气球24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18个,共有多少个气球:③有红气球6个,比黄气球少18个,共有多少个气球:④有黄气球24个,比红气球多18个,共有多少个气球?⑤有红气球6个,黄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4倍,共有多少个气球?⑥有黄气球24个,黄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4倍,共有多少个气球?尽管条件叙述形式变了,但其黄气球、红气球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这种变换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不是固定在某一个问题的结构和解法上,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总之,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篇二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

(一) 要教会小学生认真读题

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即先要弄清有哪些是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什么。教师一般要指导学生反复读题, 一读是知其大概, 初步了解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二读是分析推理, 认真思考已知条件与未知问题及其关系, 确定解题途径;三读是检查思路, 审视自己的解题途径是否合乎题意。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读题、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二) 要教给小学生审题常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达到正确解题的目的, 教师要把一些有关的审题常识教给学生。

1. 应用题的结构。一般应用题反映了三个数量间的关系。

2. 记住常见的数量关系:如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距离三者之间的关系等。

3. 了解一些数学术语, 如倍、增加、减少等, 这样就为进一步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 传授给小学生审题方法

1. 解题的方法依题中的数量关系而定。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刚接触例题时就应指导学生弄清重点词的意思, 明了题中数量间的关系。

2. 用图解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图解法既直观又形象, 是分析应用题的好工具, 所以一定要巧妙运用。

3. 对较难的应用题引导学生用推理法分析。有些问题较难, 教师须加强指导。如分数问题:3比5少几分之几?或5比3多几分之几?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题中谁与谁比, 谁比谁多, 多多少;谁比谁少, 少多少。这样在推理分析中弄清了数量关系, 问题就解决了。

二、重视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 思维能力是学习的根本条件, 思维是获取一切知识的一种手段;同时, 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维能力也只有在理解与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所以,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归宿之一。那么, 如何通过应用题教学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贯穿于应用题教学的全过程中

1. 教师要从重视简单应用题教学开始。

简单应用题是培养解答实际问题能力的开始, 也是解答一般应用题和复杂应用题的基础。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之所以感到困难, 大多都是由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较差所致, 分析推理能力没有得到初步培养, 因此, 必须加强简单应用题教学。

2. 教师要抓好由简单到复杂应用题的过渡。

复合应用题是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就有一个过渡问题, 教师要特别注意知识的连贯性, 开始学复合应用题时, 应当把一个复合应用题分为两个简单应用题进行。而一般复合应用题没有一定的形式, 解答的方法依题中已知与未知的关系而确定, 而题中的数量关系是通过分析来认识的。因此, 解应用题的中心工作就是分析, 分析应用题的实质, 找出解答方法。

3. 教师要下大力气搞好典型应用题的教学。

典型应用题就是用特定方法解答的一种复合应用题, 其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要学生掌握它的结构、数量间的相依关系, 理解每一种典型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每一种典型应用题都有一定的特点, 要加以对比, 达到分门别类的目的。

(二) 要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加强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 要加强解题的思路训练。

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思路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尽快地找到一条正确的解题方法。在应用题教学中的思路训练,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思考方法, 如分析、综合等, 尤其是分析、综合更为重要。这两种思考方法的掌握, 不能等到学复合应用题时才教给学生, 应该在接触简单应用题时, 就要培养他们初步具有这种能力。

2. 要加强解题途径的探索。

一道应用题包括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要想正确解答出来, 就要掌握它的全部结构和内在关系, 以寻找解题的途径, 从而加强思维训练。因此, 教师要训练学生明确所求的问题, 并善于分析出解题时必须的条件。明确了所求问题, 学生的思路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分析解题时必需的条件就有了目标, 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依据。

三、加强课后辅导, 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有其自身特点, 如抽象概念比较多、逻辑性和系统性比较强等。而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特点, 如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等。这就注定了数学的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是很难一劳永逸的,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就必须加强课后辅导工作。

1.每当教授过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后, 教师应在当天自习课时间到班级里去进行辅导。在辅导时, 教师一方面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困难, 完成规定的作业, 帮助他们理解或加深理解当天所学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缺课的学生, 当他们到校后应及时进行辅导, 做到缺一课补一课, 并责成学生及时把应做的作业补起来。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主要是通过辅导来进行集体辅导。

2.加强学生作业的辅导。教师在辅导学生做作业时必须进行必要的正面教育,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同时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情况进行教育。对抄袭作业的同学要进行个别重点辅导, 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难, 鼓励他们认真学习, 一般不能采取责备的方式。对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 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若因完成作业有困难而拖拉作业则应个别辅导帮助其克服困难;如因学习不努力而拖拉作业就必须进行批评并限期做好。

3.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篇三

关键词:应用题 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

一、抓一个“补”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如:小明家养了18只小鸡,9只大鸡,?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有的学生说:“小鸡18只是部分数,大鸡9只是另一部分数,可补求总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再问:“还可补充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小鸡的只数是大数,大鸡的只数是小数,可补出相差的问题。”还有的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大鸡的只数是一倍数,小鸡的只数是几倍数,可补求倍数的问题。”这种由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又如:,黑兔有3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和黑兔的只数),黑兔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白兔的只数。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抓一个“比”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如第二册88页例7:①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②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先引导学生通过题面观察、比较答出:两题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即红花9朵,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里的第二个条件就是②题里的问题;①题里的问题在②题里变成了条件。因此,解题时应根据条件和问题确立解答方法。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花多、黄花少,多的红花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题①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里去掉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部分,即“9-6=3(朵)”。题②是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的部分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花的朵数,即“9-3=6(朵)”。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三、抓一个“画”字,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画”就是用直观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教师给予抽象、概括,学生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养。

四、抓一个“问”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1、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判断推理训练:①苹果比梨多5个,谁多?(苹果多)苹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梨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梨多的部分)②冬瓜比南瓜少3个,谁多?(南瓜多)南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冬瓜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冬瓜多的部分)上述两例,第一問是引导学生依据“比多”、“比少”应用题知识直接作出判断。第二问是依据作出的判断,推论出多的数中可以分为哪两部分,这种练习方式,既强化了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与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出连续性问题,进行判断、推理训练如,二年级有28人,要开展课外活动,平均分成4个组,每组有多少人?①这题说了件什么事?告诉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②求每组的人数,实际应当求什么?(把总人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③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用什么方法求?除法);④怎样列式呢?(28÷4)。这4个小问题的设计旨在揭示算式“28÷4”的由来,学生回答的过程是一个判断、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解决了问题(列出算式28÷4),而且受到判断、推理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路,展现推理过程。让学生在经常地训练中掌握判断、推理方法,逐步地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五、抓一个“变”字,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4.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篇四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知识的基本成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使用概念表达思想、理解事物,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概念学习。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结合几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体会,本文主要谈了谈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在引入新的知识前,要仔细研究讲授内容,安排复习学生熟悉的知识,并适当引用实例,从而引出新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作为背景的前提下轻松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中,而避免因突然提出生涩的概念给学生带来困惑。适当展示新概念背景可以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以学习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

例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数制的概念是比较重要的,在引入这个概念前,先设计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广泛使用的是十进制数,有时也会遇到其他进制数,那么请同学们列举一下,你遇到的都有哪些进制数?”学生的答案很丰富:钟表上的六十进制数,买手套、袜子等会遇到十二进制数,还有用筷子时,够两只就称其为一双,称其为二进制数……抓住这个机会,我提出问题:计算机中采用的就是二进制数,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概念?它与我们熟悉的十进制数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领域我们还会遇到什么不同数制?

由于有了同学们已经熟知的十进制数为基础,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的引入就显得很自然了。在介绍完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之间转换的方法后,依次类推出十进制数与八进制数、十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就显得容易掌握。

在听到学生长长的“吁”声中,我看到一张张或满足或恍然大悟的脸,知道数值这个难题已经被解决掉了,数制、基数、位权、数码这几个概念不再是枯燥难懂的。

二、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的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

我们在进行办公软件Office2000的教学过程中就格外注意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办公软件这一课程主要由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模块组成,在讲第一个Word模块时,我就为后面的模块学习打下了基础,让他们明白这三个模块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思想是相类似的。所以在详细介绍Word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后,我就引导同学借用Word摸块的操作方法去自学Excel、PowerPoint模块的内容,然后给以总结、比较。这样的安排使得同学们加强了印象,并能将所学的旧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减轻了学习难度。

三、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学习新的知识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应用,所以我们在引入新概念时一定要注意排除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现象。

四、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所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在处理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引入实例,如介绍背景、引申概念的外延。

五、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六、析错解成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是指思维严谨而不疏漏,能准确地辨别和判断,善于觅错、纠错,以批判的眼光观察事物和审视思维的活动。

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编写代码操作总找不到感觉,经常是出了错找不到原因,纠正过后还是屡次再犯。针对这一现象,我仔细寻找、思考他们出错的原因在于只重视模仿,却不曾深入理解,编写代码出错找不到原因是因为设计思路不成熟,思维不够严谨,造成程序结构不清晰,出了错误也无从查找,更别说辨别与判断。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建立清晰的结构化编程思想,用正确、严谨的语言进行表述才能解决问题。

5.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篇五

《数学新课标》对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即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在情景问题设置、例题设置、作业设置这三个方面,要层层铺垫、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维的合理性、严密性、完整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6.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篇六

实验小学 张桂芳

“顺应天性”的核心,是顺应人类的成长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用相应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和结论为主,而应讲究思维方法的探索、思维品质的培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以“境”提“思”,让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情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让知识出现在贴近学生实际又逼进数学本质,而且更具一定思考性的情景中,更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

例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某教师这样导入。师: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呢?能通过实验说明吗?(学生动手实验,把石子放入瓶中)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面升高了。师:是瓶中的水增加了吗?

生:不是,是石子占了水的位置,把水挤上去了。

师:说得非常好!如果乌鸦口渴得厉害,想尽快喝到水,你有办法吗?

生:放大的石子。师:为什么要放大的石子?

生:大石子占的位置大,水上升得快。

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故事情景中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物体占有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把握学生认识、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创设与学生年龄特征相和谐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对要探究的知识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二、以“旧”带“新”,让学生自主建构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这些知识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的,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

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法则,关键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计算?本节课的知识点源于:“商不变的规律和除数是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学生都已掌握。教学时教师就应把研究新知识的权利交给学生,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0.12÷0.3=()÷3、3.72÷2.4=()÷24、1.36÷0.16=()÷16、0.672÷0.28=()÷28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右边的算式会算,左边的还不会,对照左右两边你会作出怎样的思考与推断?从而得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使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感受和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因此,数学教学不仅仅是

课上40分钟的教学,要激活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就要把课堂做大,把学生的课前、课后带动起来。

三、以“变”代“搬”,让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李军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1020米,李军3分钟走255米,照这样计算,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探解。

解法1: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就是求余下的路程所需的时间。“从3分钟行255米”,可求出李军速度为(255÷3),而余下的路程是(1020-255),然后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得出:(1020-255)÷(255÷3)=9(分)。

解法2: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也可先求李军走完全程的时间,然后减去已行路程的时间,即得到余下路程的时间1020÷(255÷3)-3=9(分)。

解法3:用倍比法解,将已行的路程255米看作“1”倍数,全程1020米是已行的255米的4 倍,行255米用3分钟,那么行完全程1020米就得用12分钟,然后减去已行的时间,即得出:3×(1020÷255)-3=9(分)。

通过上述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增强思维发散性的辐射力。此外,一题多变、一空多填等训练,同样也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

7.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篇七

近年来一种新式教学模式—问题导向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 提倡在教学相关环节中以问题 (疾病) 为中心展开讨论, 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现今实验诊断学教学模式多数仍是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在科技迅速进步的今天, 医学教育模式应进行改革, “问题导向学习”逐渐成为临床医学教育的改革点逐渐转变为主动求知学习。

因此, 针对目前实验诊断学教学的现状, 我们在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 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 提出实验诊断学的教学改革方案[4], 目的是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培养适合临床需要的、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

1 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

1.1 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实验诊断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日新月异, 新的实验方法不断出现, 自动化、电脑化检查仪器已逐步取代了手工操作;实验诊断学内容上的不断拓新和拓宽, 已为现代医学注入一些新的观念。相比之下, 现阶段实验诊断学教学却处于相对滞后状态, 特别是忽视了教学中临床应用能力的训练;为了与现代医学接轨,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医学人才, 对实验诊断学教学进行改革已成为必然。PBL教学以问题 (疾病) 讨论为主, 辅以适当介绍临床应用技术的新进展, 在互动过程中, 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各抒己见, 将自己所学应用于讨论中, 教师适度启发学生利用病史、体征和实验室资料进行推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最后归纳所学到的新知识。这种学习方法与临床实际最为接近, 教学效果较好, 改善了教与学、学与用之间脱节的现象;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不足,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合理的把两种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可改变目前实验诊断学的固有教学模式, 推动实验诊断学教学的改革[5,6]。LBL教学法使学生系统而全面的学习了基础知识, 而PBL教学法又培养了学生从临床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经过我们教学实际应用显示,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它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认可, 从调查反馈情况分析, 有76% (93/122) 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满意, 82% (100/122) 的学生表示提高了学习兴趣, 有71% (87/122) 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学能力, 有85% (104/122) 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仍有15% (18/122) 的同学认为课前需花费大量预习时间, 课后需查找、整理相关资料, 增加学习负担, 笔者分析这部分学生可能是自学能力有限, 课前自学抓不住重点, 耗费了大量精力, 甚至影响了学习热情。为此在第二阶段教研活动中, 建立了小组式讨论, 学生在课后进行集中式讨论, 主要研讨重点、难点, 帮助同学们有效地掌握核心内容。

1.2 教学内容的改革

PBL教学方法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 (LBL) 的缺陷。但PBL教学可能会耗时较多、涉及内容有限;所以, 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时间也会相应延长, 因此只有适当安排教学内容,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不会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首先计划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医学发展相适应, 采取精简与补充相结合的原则, 淘汰陈旧的实验项目, 适当削减操作方法和原理的讲授, 删除临床不用的传统检查 (如胃和十二指肠液检查) ;补充新的、与临床联系密切的内容。如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尿液自动分析仪、肝肾功能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原理及结果分析, 增加酶学如酶谱 (心肌酶谱、肝脏酶谱、肿瘤酶谱) 和肿瘤标志物组合检查, 增设免疫学检查及感染性检查等内容, 介绍一些较新的或较常用的实验手段, 如分子生物学中的PCR方法、免疫学中的ELISA法等, 在内容设置上与现代医学发展贴近。这样才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真正有用的知识教给学生。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它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认可。从理论考核成绩上看, 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实验诊断学的教学质量, 此结果与其他高等院校的教研结果一致[7,8]。

1.3 利用多媒体手段建立统一课件和案例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 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质量, 也是对LBL教学模式的巨大冲击。多媒体教学法满足了现代教学活动中对教学信息量剧增、教学形象化要求、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活动管理的要求, 并使之得到快速发展。

多媒体教学不仅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而且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我们教学改革的结果表明:通过开展的多媒体教学研究项目, 可以促进教学理念与形式的改革, 促进教学理论与教学管理的改革, 促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教师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能力, 课题开展后连续2年取得省级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赛二等、三等奖,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教学研究是基于实验诊断学多媒体教学改革, 其核心是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 提高教师素质, 统一教学形式和教学例题对这门课教改成功十分重要。为了统一教学效果, 我教研室建立了临床病例题库, 病例题库以生动病例、误诊教训、典型病案分析讨论等为主要内容。

我们应用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经验, 加强教师素质培养, 统一多媒体课件核心内容和教学例题, 取得了教改成功经验。笔者体会到为了统一教学效果, 应建立临床病例题库;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大量人体典型的肉眼标本、组织切片、电镜照片、免疫组化切片及疾病的病理变化图片、音像资料和诊断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辅以结合工作实践的病例题库以生动病例、误诊教训、典型病案分析讨论等为主要内容, 利用每课时总结时间, 有机地将教学内容与病例分析结合, 并由浅入深进行,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临床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使同学们在临床思维能力上得到提高,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 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学生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是值得推广。

2 教学改革的效果及评价

如何将典型的临床病例合理恰当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并进行有效地分析讨论,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此, 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具体做法是每一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完成理论教学后, 抽出一定的时间布置结合当堂课内容的2~3个临床分析题, 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课后每4位同学组成一小组, 各小组结合问题, 利用适当时间, 预习相关知识点, 查阅资料, 准备小组讨论提纲;下一课堂教学结束前3~5min, 抽2~3个小组推荐1名同学演示讨论结果, 并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修正, 由教师做集中点评并分析上一堂课布置的临床分析题, 针对各组学生的问题做一一解答, 最后根据教学大纲将本学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讲授法归纳给学生。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 初步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方式, 帮助医学生能够综合分析和判断一般性临床客观资料, 教学效果明显。我们在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中进行分组教学研究, 一组进行PBL教学 (267/539) , 另一组LBL教学 (272/539) ;在考试试卷分析时, 使用PBL教学法的学生分数明显高于LBL教学法,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3 结论

在进行PBL教学进程中, 学生需要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详细地深入讨论和研究, 并寻找相关信息和解决途径,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了主动学习气氛中, 使学生有目的地完成学习, 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调查反馈情况看, 大部分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准备讨论材料并发言,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书面材料的整理归纳能力, 这也有助于他们在以后工作中对医学论著的撰写。从有关在实验诊断实习课开展课堂病例讨论的情况来看, 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和讨论的学习方式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率,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表扬和鼓励那些材料收集好、发言抓住重点的学生, 同时, 对于相对差的学生要指出不足, 使他们逐步学会积极思考,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 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学生也通过独立地选取和组织讨论内容, 用集中讨论的形式解决课程学习中存在的疑惑, 了解学科领域内的最新进展, 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掌握教学重点。

综合教学研究的结果, 笔者体会是将PBL与LBL教学法有机的结合所进行的教改, 可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主观能动性, 初步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我们对研究结果也在实验诊断学的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实施, 有效地推动了实验诊断学教学的改革, 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摘要:实验诊断学是诊断和解释疾病规律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教学对象主要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运用实验结果, 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 掌握临床思维, 判断健康状况以及指导临床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等;教学核心是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会学生通过对各种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目的是提高实验诊断学教学质量和应用效果。

关键词:临床思维能力,实验诊断学,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陈曲波, 黄宪章, 徐宁, 等.建构主义在实验诊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 11 (6) :841-843.

[2]穆攀伟, 周汉建, 曾龙驿, 等.适应新的形势改革实验诊断学教学[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 11 (6) :844-845.

[3]何晓峰, 魏信艳, 张存泰, 等.在实验诊断学实习课教学中重视医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 (8) :1277-1280.

[4]浦春, 杨书才, 刘春生, 等.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 15 (5) :939-941.

[5]吴健民.关于实验诊断教学改革的建议[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6, 5 (5) :463.

[6]邵华, 李艳, 李从荣.疾病的实验诊断与分析课程的设置评估[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 10 (3) :320-321.

[7]李鹏, 李海英, 邢杰, 等.实验诊断学教学法调查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3, 5 (4) :377-378.

8.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 篇八

關键词:应用题;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又是数学的基本能力,以其内容丰富,题型多样化,结构严谨,方法灵活等特点,成为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一、条件问题自由化

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把不完整的应用题补充为完整的应用题。例如,(1)小明有30个本,小东有20个本,①小明、小东一共有多少个本?②小明比小东多多少本?③小明的本数是小东本数的几倍?……(2)学校有30000棵树苗,( ),需要多少天栽完?(①平均每天栽100棵,②甲每天栽60棵,乙每天栽40棵;③甲每天栽60棵,乙每天栽的棵数是甲的三分之一,④甲每天栽20棵,乙每天栽的棵数是甲的3倍多10棵……)通过这种训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应用题中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未知条件与所求问题间关系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所求问题延伸化

根据给定条件,求出问题,再把所求问题当作已知条件,根据这一个条件填上一个相关条件,再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此不断延伸。如,某养猪专业户,养猪40头,一头猪年产粪肥一吨,共产粪肥40吨,(一吨粪肥的肥效相当于0.15吨化肥的效力)一年产的粪肥相当于6吨化肥的效力。(每吨化肥可增产3吨玉米)一年的粪肥可增产玉米18吨,(每吨玉米可提炼0.6吨淀粉)增产的玉米可提炼10.8吨淀粉,每吨淀粉2000元,提炼淀粉可卖多少钱……通过这种训练培养思维的连贯性与想象力。

三、复杂问题简单化

就是将两道具有连续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合并成一道具有两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例如,将“我校一年级有学生150人,二年级的人数是一年级的3倍,二年级有学生多少人?”和“我校一年级有学生150人,二年级有450人,一、二年级共有多少人?”两题合并成“我校一年级有学生150人,二年级人数是一年级的3倍,一、二年级共有多少人?”一题,这种训练,可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四、简单问题复杂化

就是将一道比较简单的应用题编成一道复杂的应用题,把直接条件转化成间接条件。如,五年级有学生30人,六年级有学生70人,两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改编成“五年级有学生30人,六年级学生是五年级的2倍多10人,两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五、通过现象本质化

从现象到本质,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解应用题贵在掌握数量关系的实质,内容不同的应用题,完全可以有相同的数量关系。例如,(1)甲乙两地相距360米,甲每分钟走40米,乙每分钟走50米,甲乙二人几分钟相遇?(2)甲乙两人修一条360米的路,甲每天修40米,乙每天修50米,甲乙二人几天修完这条路?(3)甲乙合做360个零件,甲每小时做40个,乙每小时做50个,甲乙二人合做几小时完成任务?

以上三题虽然表述形式不同,但他们的数量关系的实质相同,列式均为360÷(40+50),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

六、一题多解灵活化

一题多解,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打破陈规,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找多途径解题思路。例如,一包纸,计划每天用20张,可以用28天,实际每天只用16张,实际比计划多用多少天?(1)可用数学方法。20×28÷16-28。(2)可以用比例知识。解:设实际比计划多用x天,20×28=16×(28+x)。(3)可以用方程知识。解:设实际比计划多用x天,x=20×28÷16-28。

通过上述训练,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许强.应用题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2002.

9.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篇九

一、创设情境,促进积极思维发展

新教材设计精美,图文并茂。为了让儿童读懂故事,理解课文,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并通过训练鼓励儿童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或运用儿歌、谜语、游戏、课本剧等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在阅读中思维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第一册中《秋天到了》这篇看图学文时,用录像放映美丽的秋景图。用幻灯打映课文中的插图,从图入手,教给儿童进行有序观察的方法:先看天空,后看地上;先看近处,再看远处。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本课6个生字及新词,理解“秋天到了”的特征,用录音示范教读课文。课中做“秋天到了”的游戏,巩固练习时让儿童想象哪些现象说明秋天到了。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

二、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阅读教学就得营造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学习空间。比如:在教《乌鸦喝水》一文中,我问学生还有什么别的方式可以使乌鸦喝到水,有些同学提出可以使瓶子倾斜,有的同学提出可以在瓶子上戳个洞,有的同学甚至提出找一根麦管来吸,我就把学生提出的方案一条一条列在黑板上逐一分析,并选择出最合理和可行的办法,用实验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

三、引用提问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提出几种不同的处理办法,就可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他该怎么做呢?几分钟后,教室如同开了锅,有的说:他只好再给孩子找肉。有的说:他很后悔,回到窝里生气,有的说她会再想办法对付狐狸„„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训练。《我要的是葫芦》从“到了第二年春天”想象种葫芦的人会怎样做。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0.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篇十

正确的思维是人们为追求一定的目标、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使物体的本质属性和内部发展变化在人脑中的反映,为了使这种反映客观地表达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人们就必须在认识上不断地有所突破,发现新的东西,也就是在思维上要随时突出一个“新”字,而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的手段,它是以创新人格为指向,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可以说,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创新思维,因为它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揭示规律、创造发明、改造世界的金钥匙。

物理学研究的是、力、光、电、热、声、磁等的自然现象,目的是找出这些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学生的培养就必须走“素质教育”之路,着重于以创新教育来展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在我教学一直尝试的做法是:

一、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要体现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国发果美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学物理的学生,由于对物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上的要求缺乏认识,学法上尚未入门,不会学习,也就谈不上正确思维,更不可能有科学合理的创新思维。而将物理学好,为了解决好“开头难”的问题,依据“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格言,我往往是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达到解决问题、学好物理知识的目的。例如:学习连通器原理是,要求学生先观察并思考茶壶的茶嘴为何总与壶盖保持一样高,确定了思考目标,带着问题让学生观察实物,明白茶壶是由壶身和?嘴两个器皿构成,教师出示?嘴去一节的茶壶,让学生先猜测、假设,后装水试验,再让学生在?嘴上套接课前已准备好的纸折空心园柱套管,做改变嘴长短装水的试验,使学生观察到?身矮了,将不易随心所欲地倒出水,?身高了,水未装满就会从壶嘴流出的现象,以此启迪学生,最终把两容器对底面的压强相等的定量平衡知识引入作出解释,其道理自然就清楚了。在这种观察和实验的“讨论探究”、“诱发思维”的长期教学活动中,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能顺其自然地从已有的思维模式基础上通过讨论启发式教学,较好地解决学物理“入门难”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性”、“可知性”、“程序性”和“新颖性”原则指导下,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直观演示启发、“设疑启发、引趣启发、攻难启发和求变启发等的选择,做到对象精巧练,尽可能把讨论探究的问题,设拟的新颖有趣。如:在探究运动的相对性时,我常借用诗句: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配之以图,来巧用情景诱发创新思维。不仅直观、生动、形象化,而且在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中能引发学生身临其境,爱我河山,美好向往的艺术情怀,大大增强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我同样做了创新指导的偿试。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一章时,我在让学生认识了杠杆及轮轴等复习了以前所学有关磨擦和压强知识后,发现有些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不了解自行车构造。于是我布置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学生在家拆自行车,了解它的构造;有的结伴到自行车的地摊上观察修理自行车的过程。学生的实践报告,完成的非常好。在把握知识的同时,学生即提高了观察能力,又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对于物理知识中一些不易操作,现象不明显,不易观察的实验,我总是设法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在《大气压强》一章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这一知识点,与同学们一起动手,设计了气压瓶,三人一组,带上自制气压瓶,登山观察,当观察到气压瓶中液柱明显变化时,同学们惊奇地叫起来,“哇,好奇特”。通过亲身体验,原来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让学生去勤于思考,善抓规律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吸取了过去要求学生“习题做得越多越好,书读得越快越好,知识背得越熟越好,最终教学则不是那么好”的教训,指导学生在勤思维中突破难点,抓关键,找规律。例如:在《滑轮》一节的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单滑轮到滑轮组的体系讨论探究教学,对最终落脚的滑轮组性质,引导学生正确、创新思考,抓住“绕绳方法”这一核心,适时点拨、循序善诱,在勤思考中用“受力分析”的基本理念,对滑轮组的认识进行综合?选和整理和修正,得出了“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的规律表达式:F1=1/n*F2=1/n(G物+G动)并让学生明确:

该公式适用于初中所要求的所有滑轮问题

n表示承担物体重量(和动滑轮重量)的绳子的段数,也可以理解为n等于绳子与动滑轮接触的次数,其决定着滑轮问题中绳子起始端的绕法及“奇动偶定”。在这一形式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标新立异,将创新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在实验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和物体升高的高度关系式:S=n*h

加之点拨,让学生借用数学这一规律,推出了“动力作用点移动的速度与物体移动的速度之间的关系式Vs=n*V*h等一类问题。这样,较好地解决了本节中有关滑轮、滑轮组的问答作图。作为与计算的一系列相关的所谓难题,使学生在掌握这部分内容的答题、作图、解题中倍感轻松,无障碍。

三、帮助学生不断总结,逐步提高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有在培育的过程中不断养成,才能逐步提高。为了能达到“不断提高”的目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人人俱有创造力”的观念,时常注重学习、借鉴、吸取前人或他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例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传授这一定律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侧重于传授从试验模型观察到逻辑假设验证的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再将“电生磁”的和“磁生电”的过程中,落脚在教给学生物理实验,观察上的创新思维反证法。再讲“天平使用方法”时,总结归纳出“放”、“游”、“调”三字经。经过物理教学中研究方法的导向分类,初步展示探究教学,让学生从一个又一个“这是怎么回事”中,开始讨论学习,又在一个又一个“原来是这么回事”的创新思维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和研究方法,极大地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出创新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创新思维方式。所以一段教学之后,遇到求解空心球一类的可多解的物理问题,同学们很快地以不同方式、途径求解,得到正确答案。可见,平时的训练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清华实验学校短暂的三年中,我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也初步尝到新课改的甜头。因为这种做法符合新课改精神,符合我校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普遍得到学生的欢迎。

11.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   思维能力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90

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而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是才能的一种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是通过思维去获取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数学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呢?通过探索与实践,我认为必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现谈谈我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灵活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一题多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一道题目让学生从好几个方面来叙述,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而且能为正确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24÷3  这道题,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数学语言来叙述。

1.把24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2.24除以3,是多少?

3.被除数是24,除数是3,商是多少?

4.24被3除,商是多少?

5.3除24,商是多少?

6.24是3的几倍?

7.24里面包含几个3?

8.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24,其中一个因数是3,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再要求学生根据算式自编“等分除”“包含除”“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三道不同类型的除法简单应用题。

这样训练不仅沟通了文字题与式子之间的联系,也有利于正确解答文字题并为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灵活思维能力的基础。

二、“一题多变”是培养灵活思维能力的关键

“一题多变”就是一道题目改变它的条件或改变叙述形式使它成为新的题目。这样的练习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灵活思维能力。

1.条件不变,问题变。如:“航宇小学五年级女生有150人,男生比女生多50人”。引导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组成几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

(1)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 150+50)÷150

(2)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

150÷(150+50)

(3)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50÷150

(4)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50÷(150+50)

(5)女生占五年级人数的百分之几?

150÷(150+150+50)

(6)男生占五年级人数的百分之几?

(150 +50)÷(150+150+50)

这样组成“一题多问”的应用题,由于问题变了,数量关系就不同了,解题的出发点、思维方向以及解题方法也都随之改变了。

2.问题不变,条件变。如:一根黄绳30米,红绳比黄绳多2/3米,红绳有几米?引导学生把“黄绳比红绳多2/3米”这个条件变为:

(1)红绳比黄绳少2/3米

30 - 2/3

(2)红绳比黄绳多2/3

30×(1 + 2/3)

(3)红绳比黄绳少2/3

30×(1 - 2/3)

(4)红绳是黄绳的2/3

30×2/3

(5)黄绳占红绳的2/3

30÷2/3

(6)黄绳比红绳多2/3

30÷(1 + 2/3)

(7)黄绳比红绳少2/3

30÷(1 - 2/3)

这样组成“一题多问” 的应用题,条件变了,思维的步骤和解题方法也随之改变,这样有利于训练学习系统思维,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三、“一题多解”是培养灵活思维能力的重点

“一题多解”是根据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数学概念和不同的思考方法,从多方面去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解题途径增多,应变自如,从中选优。这样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3/5,再行几小时可以到达乙地?

1.用一般方法解:(1-3/5)÷(3/5÷3)=2(小时)

2.用归一法解:3÷3×(5-3)=2(小时)

3.用分数应用题方法解:3÷3/5-3=2(小时)或3÷3/5×(1-3/5)=2(小时)

4.用比例方法解:设:再行x小时,可以到达乙地。

5.用工程问题方法解:1÷(3/5÷3)-3  = 2(小时)

让学生比较五种解法,说出各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解题的灵活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多题一解”是培养灵活思维能力的核心

“多题一解”是把一些有关联的题目,采用归类对比与串联的方法,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

如:1.从甲地到乙地,甲要走50分钟,乙要走40分钟,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分钟后相遇?

2.一条公路,由甲队修要50天,由乙队修要40天,两队合修要几天完成?

3.甲从山上下山每分钟走50米,从山下上山每分钟走40米,求上、下山的平均速度。

4.一个水池,单开甲管要50分钟注满全池,单开乙管要40分钟注满全池,两管同时开,要多少分钟池满全池?

通过把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求平均数问题、水管问题进行类比,让学生看到上面几道题题材不同,但解法相同。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及解题规律,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总之,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不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爱思、多思、善思,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不仅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地解题,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了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12.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篇十二

一、创设情境氛围, 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环境

语文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氛围创设, 促使学生积极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教学课堂充满活力, 营造自主学习情境氛围。一方面, 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实验, 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教材的特点, 让学生亲自动手, 参与到实验之中。例如, 教师在讲授到《田忌赛马》这篇课文的时候, 可是使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替赛马,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 了解田忌替换赛马的顺序。通过亲身的参与, 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另一方面, 要善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创设情境。在讲授完课文之后, 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形式, 让学生对课本剧进行表演, 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例如, 教师在讲授到《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的时候,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对课本剧进行表演, 在情境环境中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展现自我。

二、实施激励教学, 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教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树立新的教学观, 应全面开展激励教学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 通过科学的激励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 达到较好的教学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灵活运用“三板斧”, 一是设计自主性教案, 二是引导学生全程自主参与教学学习, 三是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设计自主性教案方面, 教师应该对课堂的导语进行精心的设计, 重视每一个课堂的环节, 使学生始终保持着自主学习的积极状态。例如, 教师在讲授《画风》课文的时候, 应该首先提出一条谜语让学们进行竞猜, 然后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 进行画风活动, 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引导学生全程自主参与教学学习方面, 在教学的过程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之中, 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进行讨论。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方面, 对于在学习中的表现出独特看法、突出表现, 教师应该给予鼓励,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更加自主的进行学习。

三、科学辅导引导,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除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外, 还应该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方法。因此, 教师应该着重于对学生进行引导, 不断提高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的方式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加强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合作, 课堂辅导、专题辅导、个别学生专门辅导等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进行及时的指导。教师要认识到自身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 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充分的调动起来, 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例如, 教师在讲授《要下雨了》这篇课文的时候, 应该分环节、有步骤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首先, 让学生自由的对课文进行朗读, 结合课堂情况进行辅导, 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授之以渔。第二, 让学生大胆的说出在快下雨的时候, 蚂蚁、小鱼和燕子都有怎样的特征,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 选择一个小动物进行学习, 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 并结合各小组教学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专题辅导。第三, 对于个别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开小灶”, 进行个别辅导。同时, 教师要注重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思维。例如, 在教授《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的时候, 由课文可以延伸出更多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发问“天有多大?”“青蛙为什么认为小鸟说大话?”“青蛙如果跳出井口, 会怎么想?”等等, 引导学生生进行多角度的设想, 重点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鼓励学生探索知识,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善于思考和勤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富强.小学语文自主探究“五环节”阅读教学模式[J].作文教学研究.2009 (1) .

[2]马春红.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尝试[J].作文教学研究.2008 (6) .

13.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篇十三

理化生等理科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是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技能,而且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如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其中逻辑思维能力则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它起着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和结论等重要作用。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一、利用生物科学史的经典案例,帮助学生建立成熟的逻辑思维模式

教师要吃透教材,理顺思路,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从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魏斯曼预言减数分裂→摩尔根定位基因在染色体上→格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科学家证实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发展→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及基因工程→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现代生物进化论,围绕人类对基因的发现、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既展示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又体现了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遗传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既能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尝试像科学家那样解释和推理,又能从众多科学家表现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其他优秀品质中多有感悟。特别是感悟科学家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思想方法。通过分析萨顿的假说,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的侵染实验再次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等等。细心推敲经典案例,使我们的教学能让学生感觉身临其中,建立成熟的逻辑思维模式。

二、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如,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格里菲思所做的体内转化实验,二是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对格里菲思启发最大的是哪组实验?这组实验注射的肺炎双球菌是什么类型?实验结果如何?S型菌不是已经杀死了吗,那么第四组中导致小鼠死亡的S型菌是哪来的?在一系列的问题串的引领下得出结论——可能加热杀死的S型菌体内有某种活性物质,促使转化。这种物质是S型菌体内的什么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吗?艾弗里利用什么方法来证明DNA是转化因子而其它物质不是。既然艾弗里已经证明DNA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那科学家为什么还要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与艾弗里的实验不论在实验材料、具体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可是他们有无共同的设计思路?是什么?他们选择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有什么优点?如何标记两组噬菌体?离心后用35S标记的一组感染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而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这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可以检测到32P而检测不到35S又说明了什么?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学到了科学的实验方法。

三、通过解题过程,进行逻辑思维的强化训练

上一篇:西簧乡中心小学消防安全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六一主持人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