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共7篇)
1.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篇一
第三节 氮的氧化物 大气污染物
【课堂导学1】
一、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1.两支大试管分别集满NO和NO2气体,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嗅闻它们的气味,比较它们密度的大小。
2.将盛满一氧化氮的试管打开塞子,置于空气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气体的颜色由无色变为红棕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O+O2===2NO2,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气体的方法是排水法收集。
3.对于二氧化氮溶于水的实验,
【归纳总结1】
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1)二氧化氮溶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NO2+H2O===2HNO3+NO,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是1∶2。
(2)水吸收NO2制硝酸的原理
3NO2+H2O===2HNO3+NO;
2NO+O2===2NO2;
4NO2+O2+2H2O===4HNO3。
(3)二氧化氮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的化学方程式是2NO2+2NaOH===NaNO2+NaNO3+H2O
【课堂导学2】
二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1.SO2和NO2的主要来源
(1)SO2主要来自煤、石油和某些含硫金属矿物的燃烧和冶炼。
(2)NO2主要来自汽车尾气。
2.危害
(1)引起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2)溶于水形成酸雨。
3.酸雨
(1)概念:pH<5.6的降水称酸雨,主要是大气中的SO2和NO2溶于水造成的。
(2)形成原理
①H2SO4的生成:SO2H2O――→H2SO3O2――→H2SO4
SO2+H2O?H2SO3,
2H2SO3+O2===2H2SO4。
②HNO3的生成:NO2―→HNO3
3NO2+H2O===2HNO3+NO。
(3)危害
①直接破坏农作物、森林、草原,使土壤、湖泊酸化。
②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及电信电缆的腐蚀。
4.防治措施
(1)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
(2)研究煤的脱硫技术,改进燃烧技术,减少SO2和氮的氧化物的排放。
(3)加强工厂废气的回收处理。
(4)改进汽车尾气的处理技术,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归纳总结
酸雨的形成过程
2.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篇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五种导向型工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区位选择原则;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领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通过学案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扩充课堂的知识量;通过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 认识到工业的区位选择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 这样才能使工业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五种导向型工业的特点与区位选择原则;污染严重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是变化的。教学难点: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对某一工业的区位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课前播放曹妃甸的介绍和新首钢的新闻报道 (视频略) 。教师承转:2011年1月13日, 首钢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 长达近10年的首钢搬迁工程接近了尾声。那么, 当年首钢为什么在北京选址?百年时间首钢发展壮大了, 为北京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为什么又要迁出北京?新首钢的家为什么又是河北曹妃甸呢?设计意图:本节课以首钢搬迁为案例进行问题式引领教学, 而同学们只是从新闻材料中了解知道首钢的新家是河北曹妃甸。对曹妃甸的了解知之甚少, 通过视频短片介绍, 同学们可以了解曹妃甸的基本概况及区位发展前景, 同时为本节课的解疑进行了铺垫。学案反馈:通过简单概念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个工厂的厂长, 你建工厂的目的是什么?你的工厂会建在什么样的地方才能获得最高利润?学生回答:土地价格低, 水源充足, 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动力充足, 原料丰富, 科技水平高, 政策优惠的地方。教师点拨:把工厂布局在这样的地方, 这个工厂一定会达到生产成本最低获得的利润最高了, 也就是说同学们在进行工厂选址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设计意图:身临其境感受经济效益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回归设疑:首钢选址北京时主要考虑哪些区位因素?学生思考:煤铁资源丰富。图片展示:漫画“何谓幸福?”教师过渡:今年两会, “幸福感”成为点击率高的热门词。何谓幸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最近老师看到一篇很好的评论员文章, 标题叫《有色金属加减百姓“幸福感”》, 同学们怎样来理解呢?学生思考:有色金属冶炼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但同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教师点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时还应考虑环境效益。设计意图:15分钟的学习会使一部分同学疲劳, 舒缓紧张的学习, 产生一个小兴奋点继续学习下面的知识。
教师设疑:皮革厂、水泥厂和垃圾处理厂应该如何进行布局?学生思考:能够初步判断出污染的类型并给出合理化的区位选择。
回归设疑:首钢为什么要从北京迁出?学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学生回答基本上能理解首钢搬迁主要是出于对环境效益的考虑。教师点拨:同样的首钢没有变,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 影响首钢的区位因素在发生变化, 由最初考虑石景山附近有丰富的矿石进行选址到新中国首都北京环境的考虑首钢不得不进行搬迁, 这告诉我们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资料展示:材料1:20世纪50年代, 为了巩固国防, 国家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20世纪末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发战略。材料2:霍英东在南沙投资“舍本不求利”。材料3:有些厂商爱好高尔夫球、保龄球等休闲运动。所以他们会把工厂选择在周边有休闲场所的地区。教师提问:上述材料反映工业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回答:政策、乡土情感和企业者的理念和心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 并归纳出工业还受社会效益的影响。
回归设疑, 应用提升:新首钢为什么要迁址曹妃甸?学生分组, 合作探究:曹妃甸是渤海湾上的新明珠, 港阔水深;原料、产品运输方便;向华北、东北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经济腹地广;沿海有广阔的滩涂, 地价低廉;距北京近, 方便工人周末回家探亲等。
3.必修一第四单元训练(二) 篇三
1. 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没有能够起到应有的指导运动的作用。它属于恩格斯所批评的那种仅是从头脑中产生的解决社会弊端的空想方案。下列各项条文中对太平天国统治区域内的农民最无号召力的是( )
A.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C. “凡当收成时……余则归国库”
D. “照旧交粮纳税”
2. 清末重臣张之洞评论某项不平等条约时说:“此次和约,其割地之害,如猛虎在门,动思吞噬;赔款之害,如人受重伤,气血大损;通商之害,如鸩酒止渴,毒在肺腑。及今力图补救,夜以继日,犹恐失之,若再因循游移,以后大局何堪设想?”材料中所说的“和约”应该是( )
A. 1842年《南京条约》
B. 1858年《天津条约》
C. 1895年《马关条约》
D. 1901年《辛丑条约》
3. 20世纪20年代中期,共产国际对当时中国革命有如下的评价:“孙中山及国民党‘希望在外国人眼里以一个与义和团运动毫无共同之处的、有声望的民主主义政党的姿态出现。’”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 )
A. 孙中山不反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思想
B. 旧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C. 辛亥革命由于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而失败
D. 孙中山希望通过实行政党政治来改造中国
4.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民盟的报告指出,“这种国际环境,这种世界潮流,同时亦就确定了中国的前途。明白些说,今后的中国,非成立一个民主国家不可。因为非民主的国家,在今日的世界上,已没有存在的机会。”这份报告的主要意图是( )
A. 宣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主张
B. 宣布与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
C. 响应中共召开新政协的号召
D. 谴责国民党发动内战的行径
5.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他(指孙中山——引者注)在长期仿效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模式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创造只是同中之异的创造性的话;那么,他现在师法俄国革命模式时注重的却是异中之同的独特性,目的都是为了完成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对这段材料中两处“独特性”理解正确的是( )
A. 前者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后者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B. 前者提出避免欧美贫富悬殊的民生主义,后者强调国民党的组织建设
C. 前者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后者强调走苏联城市暴动的道路
D. 前者提出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后者坚持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
6.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曾制定如下决议:“组织各色各种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公开组织,或者参加一切已经存在的反帝组织而夺取他们的领导。经过这些组织正确实行反帝运动中的下层统一战线,和吸收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的阶层参加斗争。”中国共产党的这项决议最有可能制定于( )
A. 1926年 B. 1932年
C. 1937年 D. 1946年
7.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曾发出如下指示:“我们反对封建剥削,只能没收地主的财产,保护工商业利益。如地主兼商人,就只能没收封建剥削部分,商业部分,连一个红枣也不能动。”毛泽东这一指示的根本目的是( )
A. 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巩固工农联盟的群众基础
C. 反对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D. 团结一切可能革命的力量
8. 1938年5月,美国驻华使馆武官处在一份向美国军方发回的报告中评论说:“现在的中国人似乎在所有的战线上都成功地抑制住了日本人,这不仅是中国人已经极大地改进了他们的战术,更因为日本人的扩展已经到了这一点上——他们不能发起一个足以摧毁抵抗的沉重打击,而中国以他们巨大的人力优势能经受得住日本的进攻。”美国方面的这段评论说明( )
A. 美国对中国抵抗能力的认识发生转变
B. 中日战争已转入势均力敌的相持态势
C. 徐州会战开始唤醒国际的同情和尊敬
D. 美国逐渐认识到中国抗日的战略意义
9. 近代某报刊上有人撰文评论当前时局:“土地斗争与军事斗争,成为中共当前政治斗争的两个主要源泉”,二者是“相辅相行的,前者保障后者的成果,后者扩大前者的范围,而真正决定最后胜负的还在于前者不在于后者。”这篇文章最有可能发表于( )
A. 1925年 B. 1935年
C. 1942年 D. 1948年
10. 某中国近代史著作中写道:“当国家前途处于重新选择,占有主要权力资源的政治集团在实力上又难分伯仲之际,在社会底层就会形成自发性的政治参与浪潮。被战争动员起来的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在战后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政见,干预国事。”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是( )
A.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的群情激奋
B. 国民革命掀起了人民革命的高潮
C.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阶层团结御侮
D. 国共内战前争取和平民主的浪潮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4.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篇四
高一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 必修一第四单元 教学时刻: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梳理
茸鞴培社会已进入信息期间,各种传媒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中新闻以其壮大的承载能力天天大规模地传播着公共信息,可以说关注新闻已成为我们每小我天天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如何有效地解读新闻,本单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本单元四篇文章《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是消息,《包身工》是报告文学,《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通信。这些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期间的精神。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故国这一庞大历史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本人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期间的作品,笔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楚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权势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员工的罪过。
通信《飞向太空的航程》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国人的舒畅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学习这一单元的文章,要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平常特性和结构体式格局,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
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捉住有用信息,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学习报告文学,要联系作品的期间背景,掌握笔者的情感倾向,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
二、复习《短新闻两篇》
(一)复习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平常特性和结构体式格局,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掌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笔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3、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首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4、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培养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
(二)课文团体感知
1、说明表明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问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脱离香港,消散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闭幕,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笔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无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许多东西,的确没有哪样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笔者照旧要写一写,由于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任务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希奇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哪样希奇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动,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假如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如何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太平,却施展阐发出对纳粹罪行的深刻揭露。
2、明了背景
《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零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希罕行政戋戋旗在香港升起 , 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故国的怀抱 , 中国当局最先对香港恢复利用主权 , 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 , 也是天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共同努力,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候。文章精彩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终时候 ,将某些主要和出色的场面, 生动、形象地再如今读者面前。本文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目希姆莱尔下令在此构筑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罪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磷鞴农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津卡、莫诺维采三个首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5个焚尸炉平均天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作古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拓荒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天下文化遗产名录。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3、梳理结构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不列颠尼亚”号脱离香港 ↓ 港督府离别仪式
主体 添马舰东广场离别仪式 时刻次序 ↓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结尾 增补介绍背景,表达复杂情感 《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
使(导语)如今:阳光、草地、孩子们的嬉笑 命 布热金卡 历史背景:杀人工厂
与 毒气室和焚尸炉
责 罪行的集中营 拥挤的住处、绝育执行室 任(主体)囚徒的照片和实行绞刑的地下室 灾祸已曩昔,但历史不能忘掉
4、感悟主旨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很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笔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肃静,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文章传递出了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候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
《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这是一篇获过美国普策利新闻奖的优越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勇敢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施展阐发作为一名有任务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笔者在看似太平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笔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憧憬,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爱惜之情。同时,也是为了提示人们不要忘掉历史的教训。
(三)、出色语段赏析
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正好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故国的希罕行政戋戋旗,组成了光显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最先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遂回归故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脱离了香港,消散在南海的
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结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3、但这一次不同:永久都不会有另一壁港督旌旗从这里升起。
笔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伎俩,强调这次降旗不再因此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终一次。
4、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暖和,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喜悦地游玩,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笔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哪样?难道笔者不喜欢这统统?当然不是,笔者用的是反语。由于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久没有阳光、百花永久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笔者却受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路,是以感到“可怕”。笔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本人的怫郁,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抑制。
5、“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杀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气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路,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大概是挖苦,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制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大概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凡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杀害是最恶劣的罪过。
6、“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天主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天主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由于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天主祷告后悔本人的罪过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天主的保佑。
(四)、重点难点探讨
1、《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怎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路的?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首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寄托一些枢纽词衔接在一路,比如提到彭定康脱离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初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紊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路,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领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2.为哪样说英国的离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霸占了十分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久都有阳光晖映。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终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离开英国的统治,回归故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以是把英国离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3、“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曩昔了156年5个月零4天。”时刻为哪样要详细到“零4天”? 这句话,一方面写出我们百年的屈辱史,一方面又写出了中国人为此作出的努力。笔者表达的情感是十分沉重的,本人的土地被人一占就是150年,这是何等屈辱的事,但中国人民并无忘掉这奇耻大辱,争夺香港的回归的举措一向没有克制过,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失踪这个日子。
4、为哪样说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
法西斯衰亡十四年后,奥斯维辛集中营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这里再没有哪样主要事件发生,有的只是络绎不绝的游客,“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的景观。此地如今太平,无新闻可写?但是,14年的光阴长河,流走了无数看不完的鲜花与果实,流走了无数想不完的盼望与梦幻,而始终流不走的是人们对法西斯侵略者那血淋淋的记忆与联想,始终流不走的是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对将来的昭示:在我们居住的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再也没有比战役这个魔鬼更能残酷地蹂躏茸鞴培的情感和命运了!是的,这里不该再有哪样新闻了!新闻何尝不是过眼云烟的东西呢!能够让历史告诉将来,这不就是新闻的价值吗?
5、《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哪样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本人的感情和判定,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本人的看法或者渗透本人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首要照旧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笔者本人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首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五)、基础知识积累
1、笔者、作品
①《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笔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是新华社记者。
②新闻包括消息、特写、通信等样式。消息因此简要的文字,及时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也是最广泛、最常用的新闻文体。消息的六因素:时刻、所在、人物,事件发生的理由、经过、结果。消息的结构包括五部分:问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问题、导语和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③罗森塔尔,全名为埃ull;姆ull;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昔时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2、识记字词(1)字音
序幕(xù)凝重(iacuteg)掩映(yì)冉冉(rǎ)明媚(mâi)噩梦(â)嬉笑(xī)凋谢(diāo)
撰写(zhuà)步履(lǚ)茫然(mág)绞刑(jiǎo)秘密(mì)窒息(zhì)祷告(dǎo)婆娑(oacute;suō)
(2)词语积累
凝重:端庄。掩映: 彼此遮盖而互相衬托。
瞩目: 注目, 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易帜: 变换旌旗。指降英国国旗,升起中国国旗
接载:接待,装载。序幕: 指庞大事件的开端。
半夜:午夜。退役: 武士役期满后克制服役, 这里指“不列颠尼亚”号战舰不再执利用命。
毛骨悚然: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凡很是恐惊。不寒而栗: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十分恐惊。踉跄:lià#609;qiā#609;走路不稳。也作踉蹡。
祈祷:qí dǎo ①也作“祷告”。基督教特指向天主(上帝)和耶稣基督呼求、感谢、称赞等。上帝教还包括吁请圣母马利亚以及其他圣徒向上帝和基督代求。有不作声的默祷和作声的口祷;小我单独进行的私祷和集体举行的公祷等。公祷时通常由牧师或神父领祷。②伊斯兰教与礼拜相联又非礼拜的一种宗教仪式。指穆斯林为在今世、下世得到某种慰藉而向真主提出的一种祈求。可在礼拜前后举行。
呆滞:dāi zhì 不无邪;不通行。游玩:游戏;玩乐。
三、复习《包身工》
(一)、复习目标
1、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权势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过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领会文中内涵雄厚、情感充实的句子
4、能由此深入思虑现实题目,关注弱势群体
(二)课文团体感知
1、说明表明文题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东洋纱厂里,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由于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以是被称为“包身工”。
本文以包身工为题,意义有三:其一,课文讲述的一群人的故事,这群人当时社会上给他们的称呼就是包身工;其二,我们从课文的主旨来看,以包身工为题,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其三,包身工,除了是当时社会对这群人,这类人的称呼以外,它照旧一种制度,一种罪行的制度。
2、明了背景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创刊号。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她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到处颂扬的《包身工》。
3、梳理结构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照时刻次序,捉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首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笔者刻画了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上午四点过一刻”,“鸽子笼平常”的住房里,包身工起床,最先了一天非人的生活。
第二个场景是:“四点半之后”,包身工吃猪食一样的饭。
第三个场景是:“五点钟”,包身工们走进工厂,最先了在“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和“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威胁下的一天的工作。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总结(从“两粥一饭”到结尾),笔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本人的愤怒控诉。
4、感悟主旨
《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具体地占据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楚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权势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员工的罪过,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当局“非凡优惠”的珍爱,随同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三)出色语段赏析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爱”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这是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伎俩,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爱”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彷佛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压迫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哪样佳肴,笔者有心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挖苦的意味。
2、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平常的生活,土壤平常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虚弱到不能走路照旧工作,四肢举动像芦柴棒平常的瘦,身体像弓平常的弯,面色像作古人平常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照旧被逼着在做工。
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伎俩,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笔者对这种罪行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恻隐,笔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3、在这万万被豢养者中央,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盼望„„没有司法,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系统体例和对这种系统体例忠厚地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这是笔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以排山倒海的气魄指摘包身工制度的罪行。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系统体例”代表了茸鞴培技术文明的提高,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伟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榨取之深。
4、黑夜,静寂得像作古平常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直抒胸臆,施展阐发了笔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行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统统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阴郁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四)重点难点探讨
1、笔者是如何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阴郁、残酷,笔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态。它所用的伎俩是“点面结旱。所谓“面”,就是平常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添补其中的详细材料。
“面”上的描写,首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平常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夙兴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暴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取马桶„„这里面,笔者并无详细刻画哪一小我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团体速写,才能得到周全的施展阐发。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于是笔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小我物。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四肢举动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动手势,表示身体没力,哀求他的同情”,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照旧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乐意用手去接
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她回去。芦柴棒是很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这里,笔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常常受到的荼毒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作古”,也是每一个包身工们最后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详细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
另外,还有一些典型事例,比如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典型细节,如她们“在脱告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取马桶”等,都使得包身工们的苦难生活生动地显如今我们的面前。
2、本文因此哪样线索团体材料的?
课文以时刻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团体材料,中央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笔者的议论。笔者把散乱的不完备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团体在包身工从早晨到黄昏下班一天的时刻里。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留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况的麻木,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以是希罕乐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理由。最终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荼毒。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汲取中国员工的血汗迅速重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员工的压榨掠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条理清晰。
3、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怎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路的?
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每每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央都有一些迁移转变性的文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间姑娘是怎样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希罕乐意雇用包身工的理由,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详细、具体的介绍。
4、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伎俩?各有哪样样的表达效果?
(1)对比。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梳妆、收入等方面的对比。前者,住的是“布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平常”的工房,吃的是“浆糊平常” 的薄粥,穿的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得到的工钱天天仅三角八分。而后者,穿的是“拷绸”之类;“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剃头部之类的买卖。通过这些光显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权势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过。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头员工”的对比。包身工“脏,乡间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打;外头的员工则“衣服多少地整齐一点”,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行贿工头换取好的工种。通过这种对比,真实刻画出包身工奴隶平常的境地。
(2)比喻。比如“看着这种豢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辰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四不像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辰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这段话里,笔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非凡很是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除了明喻之外,用得最多的是借喻。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借喻包身工,这些词原本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做人看,笔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挖苦意味。另外,还有用“机器”借喻包身工,揭露了带工和纱厂老板把包身工算作赢利工具的罪行本质;用“罐头”借喻日本纱厂,说明包身工无处可逃的悲惨境地。
(3)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也就是变换词语感情色彩的伎俩。比如:“有几个‘慈爱’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慈爱”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彷佛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压迫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哪样佳肴,笔者有心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挖苦的意味。
“罚工钱就是削减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赢利,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考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了。”这句中的“爱”褒词贬用,揭露了带工老板们为了压迫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
“东洋婆望了一下子,大概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大概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词贬用。对包身工责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 的,而所谓的“文明”和“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也不那么血腥而已。
“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去游说那些无力‘豢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作古的同乡。”这里的“豢养”一词,贬词褒用,反映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当时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再加上田主、商人的层层盘剥,农夫生活极为贫困,无力对本人亲生后代给予应有的抚养的悲惨景况。
另外,还有夸张、排比等伎俩,不再逐一说明。
(五)、基础积累
1、笔者、作品
(1)夏衍(1900-1995),当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活动的团体者、领导者。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品许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2)报告文学是文学文体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性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平常文章),文学性(不同于平常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体裁。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施展阐发伎俩,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看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笔调的富有特色等。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2、识记字词(1)字音
衍(yǎn)汀(tīng)游说(shuì)辊(gǔn)栅(shān)趾(zhǐ)骷髅(kū)
(2)词语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把握了生作古赏罚的大权,妄作胡为,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在世;杀,叫人作古亡;予,给予;夺,褫夺。)
吆喝:(大声喊叫)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一听定命:(一,全;听,听凭,听任)契据是实:(是,此)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非特:不但)
四、复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复习目标
1、把握通信报道的平常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楚的条理结构,进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伟大贡献,树立为故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二)、课文团体感知 1.说明表明文题
本文问题运用了双关修辞,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问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问题也喻指这一索求过程。
2.明了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遂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利用命后,成功返回地球,下降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举措的圆满結束,向众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重新收回,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主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体系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期间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故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千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好汉集体伶俐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3.梳理结构
导语→中国 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飞 背景 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 富于 主体→ 天 初步 研制火箭成功 创造 航 成就 人造卫星上天 与智 程 载人 计划搁浅,梦想尘封 辉的 飞天 新的征程:“神舟”五战五捷 中国 结尾→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候!人 4.感悟主旨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布满信心十足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歌唱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伶俐与创造的中国人。
(三)、出色语段赏析
1.这是茸鞴培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天下上第三个有能力寄托本人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本句是一个议论性的评价话语,突出了这次发射事件对天下的影响及其主要意义,同时也注解此次发射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主要性和历史地位。布满了对中国成功发射“神五”的自豪感,显露了对巨大故国的由衷热爱。
2.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茸鞴培“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期间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本句语言富于韵味。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同时告诫国人,我们不能再落后了,从而激提议中国人民的自豪感、信心十足心,让中国人团结起来,为了故国的壮大而努力奋斗。
3.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守候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此段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衔接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句中“这个飞天梦想”指代的是上文的飞船载茸鞴培上天。而此段后半句引出了后面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上的艰难历程。
4.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最先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这证实了马克思的学说,任何事情都是直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发展航天事业也不例外,没有中国经济权势的加强,就没有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从侧面了解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作用。
(四)、重点难点探讨
1、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样?导语部分首要讲述了哪样?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茸鞴培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天下上第三个有能力寄托本人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地点。
2、这则新闻主体部分首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有哪样特色? 新闻的主体部分,笔者并无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宛如似乎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具体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党中间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笔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州”五号发
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啰唆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以是他们把目光投向磷鞴批史的深处,按照时刻次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由于把事件放在磷鞴批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3、在“飞天”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些具有庞大意义的事件?(通过此题目,看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本人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奉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间作出实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州”五号的成功发射。
(五)、基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①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②通信因此叙述、描写为首要表达体式格局 , 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详细、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文体。通信的首要具有真实性、时效性、思惟性、生动性、完备性、评论性等特点。
2、生难字注音
耸(#466g)入云天 嫦娥(chág ã)九霄(xiāo)翌(yì)年 酝酿(yù niàg)横亘(gâ)
橘(jú)红色 乾坤(qiá kū)
3、多音字辨析
朝:朝(zhāo)阳 朝(cháo)廷 载:载歌载舞(zài)三年五载(zǎi)露:流露(lù)露(lîu)脸 4形似字辨析
拨拨动 亘亘 候 静候 霄九霄
5.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 篇五
(一)利用世纪记忆年代。例如世界近代史上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十八世纪,有关的历史年代必然是17年,如1755年来克星顿枪声,北美大陆会议召开,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独立战争转折点等。像这样出现众多事件的课很多,应用世纪记忆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二)前后联系记忆法。对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的年代可以进行_前后联系。如对东西方奴隶社会的终结时间由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可联系公元前476年,我国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当时我国奴隶制终结时间,早于欧洲。
6.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篇六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2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进国际社会
一、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主权国家:
1、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主要参加者。
2、三种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
3、人口(基本)、领土(发展不可少的条件)、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4、国家主权两个特性:对内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对外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5、主权国家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6、国际组织: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处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由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7、国际组织也使国际社会主要成员,主要机构、职权、活动程序以及成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都已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
8、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9、联合国: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191个成员国过,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10、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③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民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
④作为协调各国的活动中心
11、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12、作用:
①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②有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求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面临诸多挑战,其改革任重道远。
13、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1、国际关系:国家之间(最主要)、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是最基本的形式。
4、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属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决定。
5、含义:国家在独立与生存、稳定与发展及国际参与等方面所追求的目标。
6、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
7、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过渐渐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8、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9、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10、国家利益主要内容:安全、政治、经济利益。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3、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它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4、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认识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5、世界人民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艰巨任务。
6、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7、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
8、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9、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10、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11、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贫困和落后是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1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13、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而且这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14、内容:
(1) 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3)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4)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15、各国应做到以下几点:
(1)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推进世界和平稳定;
(5)环境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16、如何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应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有赖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还有赖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和壮大。
【辨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快,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就越大
(1)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
(2)一个国家能否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而一个国家对外政策是由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并不是由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决定的。
(3)经济繁荣,且致力于维护世界与发展,不称霸的国家,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才更大。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阻碍。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越快,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越大。
二、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一个突出特点。
2、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3、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意义: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5、称霸和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
6、国际竞争便现在各个领域,经济、文化、军备、人才、科技竞争等。
7、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这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中的地位。
8、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9、我国的应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才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2、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纪的和平与发展。
4、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5、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6、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平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7、建国之际,毛泽东提出的三条外交原则: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8、我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在国际舞台上肩负的责任日益重要,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 篇章。
高中政治八大专题答题模板
专题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经济生活
1。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的经济意义。
①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决定,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发展。
③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⑤增强国际竞争力、软实力、综合国力。
2、怎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调,保证财政收入力度。
③发挥财政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⑤消费的反作用,提高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学习优秀文化成果。
3、怎样建设诚信的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有法制性特征,要求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律体系。
②政府应加强宏调,注重自身信用建设。
③产品经营者提供职业道德,遵守交易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④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4、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式?
①文化企业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市场。
②文化企业制定正确经营战略,迎合市场需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④诚信经营,生产高质量产品。
二、政治生活
1、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社义文化的政治意义?
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发展社义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
三、文化生活
1、加强文化建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意义?
①文化对社会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对人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文化对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④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生活分析如何推动社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义精神文明。
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
⑤高举中国特色社义伟大旗帜,弘扬主旋律。
⑥个人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因。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由我国面临的现实矛盾决定的。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现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深化文体改革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③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社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义的强大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专题2、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⒈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
①文化的作用。
②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现金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③社义荣辱观是社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④社义荣辱观给社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做出道德选择提供基本价值取向。
⒉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如何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①大力发展现金文化,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③建设社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义荣辱观。
④建设社义精神文明,发展教科文事业。
⑤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⑥重在实践,脚踏实地。
⒊简要说明国家重视道德模范表彰的文化依据。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的作用,对社会;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建设,对个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⒋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党和政府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理由。
这个从党和政府的性质、地位、宗旨、原则、职能、执政方式和理念等去作答
专题3、加强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一、经济生活
⒈我国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
①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为确保经济请问运行需加强宏调。
②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加强宏调。要把人民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
③当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供需不平衡时,需加强宏调,才能使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⒉我国怎样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调?
①制定正确财政政策,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②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③制定正确货币政策。
④完善市场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⑤加大对市场秩序的监督,建立问责考核机制。
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⑦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⒊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
①价值决定价格,农产品成本上涨引起其他商品价格上涨。
②供求影响价格。
③国家政策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刺激经济投入大量财政。
⒋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生产生活影响。
①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涨需求下降,但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需求影响不大,必然加重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负担。
②促使生产者调节生产规模。农产品价格上涨收益增加,扩大生产规模。
③食品支出比重上升,恩格尔系数变大,影响居民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
④有助于人民树立正确消费观。
⒌稳定物价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和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增加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支出。
③为企业发展和生活消费创造良好环境,避免经济波动、混乱。
④有利于稳定汇率,树立国际信誉,提升国际地位,促进外贸发展。
二、文化生活
⒈从文化角度谈谈如何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政府应加强正面宣传,让社会全面认识价格形式,增加稳定物价的信心。
②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消费观。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⒉文化生活分析我国加强网路文化市场管理的原因。
①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政府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腐朽落后的文化会污染文化环境,必须对落后文化加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坚决打击,依法取缔。
③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部分国家借世界多极化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国家安全。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加强管理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⑤文化对人的影响,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生产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
三、生活与哲学
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要求调整宏调政策。
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③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宏观调控与经济、人民生活、物价等密切相关,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⑤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⑥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上升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认识,完善宏观调控。
④经济全球化使风险全球化,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引起国内价格上涨。
⒉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国家重视物价上涨问题的原因。
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专题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生活
⒈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原因。
①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的。
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③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⑤有利于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⑥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⒉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义新农村。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⑤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⑥调整内外需结构,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倒经济增长新局面。
⒊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原因。
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增加居民消费有利于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
②是社义生产目的和社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倒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当前我国外需不足,需要扩大内需。
⒋经济生活分析如何扩大内需,让人民放心消费?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增加居民收入。
③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保障社会公平,完善一个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两个举措(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以及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⑤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⑥扩大就业。
⑦企业要诚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
⑧劳动者树立正确消费观。
二、政治生活
⒈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人大角度分析应如何履行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①人大代表:提出关于转发的议案,审议相关议案以及表决相关决定,并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相关部门质询监督。
②政协委员: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对相关部门民主监督。
③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法律保障。行使决定权,审议通过相关决议。行使监督权,监督各级政府
三、文化生活
⒈文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起怎样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变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综合国力。
⒉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因。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和智力支持。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重要角色。
③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④教育能提高人们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
⒊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文化创新,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如何文化创新。
①根本途径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②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他国优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专题5、民生问题
一、经济生活
⒈谈谈十二五计划强调民富的经济意义,并说明途径和措施。
意义:①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体现,有利于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共富。
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实现民富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③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体现。
措施:①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人数。
③建立健全的社保体系。
④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⑤发挥财政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
⒉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
⑤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⒊分析国家加大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道理。
①供求影响价格,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商品房需求,稳定房价。
②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
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确保社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⒋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
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进就业。
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
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
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⒌我国当前加强扶贫工作的原因?
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富。
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是贯彻落实科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⒍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政府改善民生措施的依据。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
②未来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利于稳定收入预期,进一步保障民生。
③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现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物价变动影响消费,因此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二、政治生活
⒈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为什么要重视教育事业?
①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②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③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④党的性质、宗旨、地位、科观等。
三、文化生活
⒈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如何做好文化领域民生工作?
①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②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正确引导,提供优秀文化作品。
③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的首要途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④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文化享用文化。
专题6、加快科学发展,深化城乡统筹输入标题
一、经济生活
⒈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①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②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③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
④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⑤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
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城镇化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就业。
⑧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产品流通。
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⒉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①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合法权益。
②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
③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福利。
④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良好环境,提高素质,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工资水平。
三、文化生活
⒈从文化角度分析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①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③大力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为农民创造文化环境。
⑤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创造性。
专题7、从食品安全问题看诚信危机。
一、经济生活
⒈运用经济生活谈谈是什么原因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弊端,生产者盲目追求利润。
②政府宏观调控不力,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
③消费者意识薄弱。
7.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篇七
据吉井菜水老师介绍, 共生高中目前总共有250名学生, 其中还有来自中国、韩国的43名学生。学校与中国吉林省、福建省教育部门签订国际文化交流协定, 接受了来自这两个省份的21名学生。许多日本学生都希望能够和中国学生用中文交流, 因此向学校提出了增设中文课的建议。
与此同时, 日本近年来改革高考制度, 报考外语不再是单一的英语, 中文也已经成为可供选择的外语科目之一。于是, 学校决定将中文课设置为必修课:一则促进日本学生和中国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二则让日本学生从上高中时就掌握两门外语, 将来报考大学的时候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4月16日, 共生高中一年级学生的中文课正式开课。吉井菜水老师颇为自豪地说, 在日本的高中里面, 大约有200多所学校开设中文课, 但都是选修课程。将中文设置为必修课的, 共生高中是日本高中里面的第一所学校。因此, 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 同时也下决心要培养出几个拿得出手的“中文弟子”。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1第四单元09-15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09-01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详细解析09-28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09-22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10-26
高中化学必修四教案10-19
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点11-14
化学必修Ⅱ第三章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1、2课时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