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水利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2024-10-26

瑞安市水利现代化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1.瑞安市水利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篇一

关于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几点思考

王仲江蒲宏江陈秀霞

(陕西省千阳县水利局宝鸡千阳721100)

【内容摘要】通过对千阳县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规划和运行机制,为该县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和建立引导激励机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立农田水利引导激励机制

小型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基础性设施,在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千阳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对县域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进行探索。

1、千阳县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千阳县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境内山川相依、台塬分明,地形地貌呈“七山二塬一分川”。全县总面积996.4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到857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2930吨/平方公里,属千河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近年来,千阳县在人增地减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围绕加强“三农”工作的整体部署,在全县掀起了大规模、持久性的农村水利建设高潮,兴修各类水利工程619处,其中水库14座,陂塘16处,总蓄水能力1546.5万m,抽水站45座,深机井57眼,大口井228眼,各类自流引水渠道21条,建成万亩以上灌区5处,发展水利设施面积10.65万亩,兴修各类农村人畜饮水工程224处,建成小水电站8座,装机13台1025kw。历年兴修基本农田累计26.2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1.2km,23-1-

通过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展大农业框架,提高农业整体水平,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2、千阳县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问题

2.1设施普遍老化失修,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该县现有14座水库、16处陂塘,总库容1546.5万m,其中有效库容1059万m,目前能够正常蓄水的工程仅有6座水库和3处陂塘,占蓄水工程总数的28.5%,在枯水年份,水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根本无法保证全县农业灌溉用水。加之这些工程大都修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控水设施不全,由于经济效益差,运行经费不足,导致工程失修严重,严重制约了其兴利效益发挥。

2.2建设投入机制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重建轻管”问

题突出。多年来,由于群众“大锅水、福利水”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原来隶属于国家、集体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农村分户经营的模式不相适应,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致使部分水利工程设施处于建、管、用相互脱节,加大了工程管理难度,交给乡村管理,又缺乏技术指导,加之业务部门平时检查不够,缺乏监督,导致了工程投入绩效不高。加之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资产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致使水利资产闲置和流失,工程设施失修和综合效益衰减问题十分突出,制约着水利工程效益正常发挥。

2.3资金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低下。从目前投资来源看,水利

资金投入采取国家、集体、个人、银行“四轮驱动”,按照“国家补3

3助为辅,受益者自筹为主”的原则,基本解决了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但由于县级财政困难,缺乏项目前期经费,前期资金的不到位,导致水利前期工作不深不细,工程开工后设计变更太多,造成工程建设规模失控,使水利建设走入了“建一处工程,欠一笔债务”的怪圈。

2.4项目论证不足,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大。在项目立项过程中,相关单位只看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计划,没有因地制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为了完成任务,想方设法多头申报,重复建设,造成了资金上浪费,有些项目设计阶段对工程实施区域勘测不足,闭门造车,致使工程实施中,施工难度加大,反而造成投资规模增加。

3、建立水利设施投入引导激励机制的几点建议

3.1争取项目,加大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整合力度。小型农

田水利设施主要服务对象是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公 共财政重点扶持对象,县域水利设施建设要利用财政增收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争取国家财政支持,逐步建立起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上要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的三专管理,规避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将各类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资金实现县级整合,统一投放渠道。按同类、相近项目或使用方向相同的资金整合到一起,增强财政协调能力,集中投放到重点项目,做大规模效应,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项目建设格局。

3.2发挥水利设施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主

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认可和参与 才能更好、更快地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受益村民了解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意义,提高农民参与度.吸引闲散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政府引导、群众自愿 参加、乡村组织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制。

3.3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要加大对农田水利的建设力度,必须以政府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为引导,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 理,发挥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尽管农村取消“两工”,实行“一事一议”,但是在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中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削弱政府的功能,而要改变过去的指令性干预方式为指导性引导方式,分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利用农民用水协会等组织实行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村 民自治的办法,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 督”的原则,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 决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规范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决策程序。小型水利项目规划

设计是支农资金使用的重要载体。项目的规划设计要具有前瞻性,着眼新农村建设,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建设为突破口,体现社会、自然、人文发展新貌,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从实际出发,既要统筹城乡发展,又要紧贴城乡一体化的理念的超前设计,带动和引领农村发展,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因地制宜,建立村申请,乡申报,县审批的立项程序,以农村“六小”工程为着力点,进行科学论证和理性预测,综合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择优选择能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放大财政在小水建设政策效应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建立县级财政支农项目库,实行项目立项公告制和意见征询制,把农民最关心、受益最大、迫切需要建设的惠民工程纳入建设范畴,形成完备的项目立项体系,解决项目申报重复无序的问题。

3.5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要注意几个问题。要严格审核项目预

算,根据项目实施单位呈报的项目设计和预算等资料,通过现场勘察、市场调查,确定投资方案,严格项目预算审核,逐步规范建设项目资金预算约束机制,切实维护项目预算的严肃性;在项目建设中,要规范政府采购行为,通过项目招标、竞标等形式,把水泥、钢筋、管材、砖石等建筑材料和机电设备纳入政府预算采购范围。全面实行实行采购竞标制和媒体公告制,接受群众与社会各界的监督,做到公开、透明,规范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节约建设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要加强资金过程的监督,对项目建设规模、资金投向、工程进展等情况实行跟踪检查,防止项目缩水、转移资金用途,实行资金报账制管理,全方位发挥财政的监管职能,坚持按资金用途、工程进展和项目计划拨付款项,把好资金支出关口。规范项目决算审核与资金结算和评价工作;支农项目竣工后,应对项目实施单位编报的工程竣工决算进行严格审核,剔除决算水分,实行媒体公告制和公示制,公开资金的使用情况,提高监管透明度。总之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项目监测考评体系,对

年度投入的支农小水利项目,论证分析资金使用效果,力争用较小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的支农惠农作用。

4、结论。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是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的重要措施,探索县域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评选高级职称,论文同意在陕西水利正刊上发表)

2.瑞安市水利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篇二

1. 明确责任, 强化对水利档案的组织领导。

首先, 各级水利部门应明确档案工作的主管领导, 设立专职档案员, 做到档案工作层层有人负责、职责得以落实。其次, 单位主管领导应监督、促进档案人员认真履行职责, 确保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产生的档案资料得以及时收集、归档, 确保档案资料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特别是立项、设计、施工中形成的报告、批复、图纸、合同、标书、账册、备忘录、协调文件等文件材料要及时整理、归档。其三, 一线跟班作业的技术人员, 应在工程阶段验收之后, 及时将记录资料整理移交归档, 尤其是施工中的新工艺、新技术的资料, 如不及时记录、收集、归档, 对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将会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

2. 夯实基础, 抓实水利档案工作的软、硬件建设。

首先, 要加大对水利档案管理的设施设备投入。一方面, 要加快档案室硬件建设, 配备必要的铁制柜、灭火器、装订机、灭鼠药等, 改善档案保管条件, 做好防盗、防火、防鼠、防虫等工作;另一方面, 要加快档案室软件的配备完善, 通过购置照相机、录像机、电脑和软件, 实现档案存储介质多样化、信息交流网络化, 有效改善档案管理环境。其次, 在软硬件建设逐步完善的基础上, 要尝试和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改变“重藏轻管”的传统档案管理观念, 充分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抛开顾虑, 大胆工作, 不断创新, 锐意进取, 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先进的电脑网络技术手段, 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水利档案资源, 服务于水利事业和社会其他利用部门。新时期的水利档案要体现“可用性”, 就必须通过创新和发展, 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 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和管理质量。如使用U盘、可移动硬盘、光盘等存储介质, 减少档案保管的空间;利用微缩技术解决图纸保管问题;建立数据库, 方便查询和实现数据共享等;积极推行电子档案管理、档案网上查询服务, 使水利档案更好地得到保管和利用。

3. 创新方法, 运用计算机技术管理水利档案。

首先, 建立水利档案目录系统。根据《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 并结合水利专业特点, 分类打印出各类水利档案的总目录和分类子目录, 把根据档案目录格式打印出的清单提供给有关领导、业务部门等利用者, 以替代原来建账、建卡的重复性手工劳动, 使利用者根据手中的清单或计算机中的目录, 就可直接进行查询、检索、办理借阅归还手续等。建立水利档案目录系统, 既能迅速地完成目录输入、修改、查询、打印等工作, 又能提高水利档案利用率。其次, 建立水利档案计算机储存系统。水利档案利用频繁, 水利建设、工程管理、领导决策、水利科研等都离不开水利档案。有时为了某个数据, 往往要查阅许多资料, 甚至有些资料还互有出入, 事倍功半, 耗费许多时间、精力。而建立计算机储存系统后, 因该系统具有数据输入、审核、转储、查询、统计、打印等功能, 操作简便, 用时较少, 且查全率、查准率高。再次, 建立水利档案数据库系统。应用计算机将水利档案信息进行分类汇总, 建立水利档案数据库系统。该系统可包括两大子系统:一是水利档案“死”资料数据系统, 将灌区和流域及行政区划的水文地质、土壤类别、地下水开采等一些不变资料建立“死”数据库;二是水利档案“活”资料数据库系统, 按灌区和流域及行政区划将水文气象、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水利工程等一些需要逐年延续的资料建立“活”数据库。

4. 用活档案, 发挥水利档案存史资政的积极作用。

围绕工程建设的实际, 水利档案管理人员应广泛收集资料, 尽力提供资料, 注意用活档案, 让档案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再服务于水利工程建设中去。如领导、技术人员等查阅档案资料时, 档案管理人员不仅应提供其所需的直接材料, 还需提供相关的文字、图片、声像等材料及外地优质工程材料。此外, 在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切实做好安全保密工作的同时, 注意发挥水利档案的服务功能, 在服务中收集水利档案, 在服务中完善水利档案, 努力提高水利档案的管理水平。

5. 加强学习, 提升水利档案队伍整体素质。

3.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相应措施

水利经济自20世纪70年代初被提出综合经营到现在,已经涵盖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方面。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建设和全国防洪规划、全国水资源规划等重大规划的编制工作在水利经济科学的强有力技术支撑下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纵观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发现水利经济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水利企业在选择和开发水利经营项目时多由于考虑眼前利益将项目依托业主,忽略了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水利企业受到规模和主营业务交叉重复的限制,容易造成企业间的竞争杂乱无章,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三、水利企业以原有事业单位为基础建立发展而成,容易导致出资人不到位、产权模糊的状况。四、水利经管部门的财政收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水利经济的良好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水利经济在作为资源经济的同时也应当被视为市场经济,在思想上的解放对于水利经济发展有着极大意义。这种思想转变应当引起相关水利部门的认可和重视,从而使相关部门意识到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与防汛抗旱以及水利建设一样,水利经济的建设具有建设性的意义。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需要将政府补贴和有偿服务相结合,采用统筹兼顾法,采取合理政策,加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要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促进我国水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政府补贴和有偿服务相结合

政府补贴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是全球范围内广为使用的政策。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所在,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之一,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水利经济在作为资源经济的同时也代表着市场经济。水利工程对于政府部门而言,社会效益远高于财务收益。但是单靠水利部门所取得的财务收益来支撑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极其困难的。在使水利工程最大程度增加效益的同时,应当给予一定的政府财政补贴,可在水利工程完工后从税收中提出一部分补贴水利行业,以保证水利工程的良性发展。除此之外,可根据受益程度,对为水利工程服务的对象收取在可接受范围内的水费和电费、防洪费等。

二、采用统筹兼顾法

鉴于水利工程的监管部门规模不一,在水利工程建设之时就可采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有意识地加强财务收入不同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共同建设。在水利工程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使财务收益分配合理化,这样有利于促进水利经济的科学发展。此外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水利管理机制,如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以及融资机制等,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可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将会对水利经济科学地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采取合理政策

制定经济政策以促使各个水利部门实现科学发展。在水利工程的财务收益中,由于不同部门的财务收入情况有所差异,在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统筹兼顾,根据不同部门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政策,并且给予各个部门不同的政策扶持。即在对各个部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有效评估之后,可根据各地的实际经济情况以及所受益对象的承受能力的差距,确定相应的经济扶持政策。根据经济发展的程度,以分批次的方式将政策落实下去,逐渐减少政府在经济富裕区域的财政补贴,相应地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在经济困难区域的投入。在提高国家经济利益的同时,有效合并整个水利行业的建设和管理,综合利用各处资源,也能提高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四、加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对水利经济科学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人力资源进行整合的同时,应当加大对其技术培养和道德教育力度,从而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建立相应的科研攻关团队对于提高科技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极大帮助。在提高科技人员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对于人才的有效管理。水利系统造就了大批技术人才,但经营管理人才屈指可数。结合水利经济科学的实际情况,可有选择地引进相应的管理人才,在工程、旅游、会计、经济、外语以及法律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培养,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从而引导和带领全体职工重视水利经济的发展。在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人才成长的新体制和机制时,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留住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推动水利经济的科学发展。

五、提高科技含量

水利经济科学发展要将依靠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生产和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上,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水的措施。在依托水利系统在水利资源方面的优势之外,要依靠科技技术的进步提高产品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变为行业发展优势。加快水利科技开发,实行产、学、研一体化,从而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循环。

六、结语

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要在将政府补贴和有偿服务的有机结合的同时,采用统筹兼顾法,采取合理政策,加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要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促进我国水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常新洛.关于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4):224.

[2]李浒.关于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市场,2012,(49):100-101.

4.关于建设现代林业的几点思考 篇四

王永文

(2010年1月10日)

现代林业,是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按照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发展和谐的要求,建设具有较高生产力、社会广泛参与、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根据多年来我县林业发展的实践,浅谈一些对建设现代林业的理解和想法。

一、全县林业建设现状

截至2009年底,有林面积达到7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1%,活立木蓄积达到2495万立方米。有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全市的23%和43%,占全省的11%和24%,占全国的2.9‰和1.8‰。现有未成林造林地76万亩。是河北省森林资源第一大县、华北地区用材林基地县、北方人工造林大县和全国生态示范县。仅2000年以来,抓住国家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的有利机遇,大力实施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中德合作造林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林业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林业建设任务178.1万亩,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96万亩。林业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全县生态环境,建立了为京津阻沙蓄水的生态屏障,蓄积了资源财源,增强了富民强县能力,推动了主导产业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各业的协调发展。

围场林业建设面临的困难和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全县现有90万亩沙地和潜在沙地以及80万亩干旱阳坡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城镇周边、村庄、河流两岸和通道绿化任务仍然很重。个别乡镇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和目标措施落实不到位,人为破坏和牲畜毁林现象屡禁不止。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薄弱,病虫害防控能力不足,与建设林业强县的要求还不适应。林业产权制度、经营管理机制不活,发展动力不足,产业规模总量小,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弱,综合开发水平相对滞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优势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

二、建设现代林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着力构建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每年完成林业建设任务10万亩以上,加强对新造林地的经营管护,到2010年,新增有林地40万亩,有林面积达到7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2%,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10%以上,活立木蓄积达到2570万立方米。新增果树3万亩,全县果树面积达到14万亩以上。到2015年,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林业产业得到较大发展。新增有林地134万亩,有林面积达到8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22%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900万立方米。新增果树10万亩以上,全县果树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投资千万元以上林业产业龙头企业达到8家以上。林业及其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农民人均靠林业增加收入达到800元以上。到2020年,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生态林业体系和比较发达的生态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由生态林业大县向生态林业强县的跨越。新增有林地200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8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活立木蓄积达到3600万立方米。新增果树30万亩,全县果树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基本实现农民人均1亩果。投资千万元以上林业产业龙头企业达到20家以上,林业及其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农民靠林业人均增加收入1500元以上。

三、现代林业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一)突出造林绿化,强化经营管护,加快建设林业生态体系。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导,农村集体和农户个人投入为主体,企业和社会民间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项目建设重点向生态脆弱区和经济后进乡村倾斜。工程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统筹规划,规模实施,集中治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重点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决议》和《河北省义务植树条例》,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制订并落实全县义务植树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努力实现义务植树基地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城镇义务植树要与街巷、小区、庭院及主要交通干线的绿化美化相结合,农村义务植树要同“四旁”、“四荒”、村屯、旅游沿线绿化及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相结合。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发展林业的惠民政策,落实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机制,调动群众义务植树和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落实管护责任,加大对损毁新造林地的打击和处罚力度,严防前造后毁现象。认真贯彻执行《自治县封山禁牧管理办法》,确保各项管护措施落到实处。制定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对公益林按要求和规定标准进行管理,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严格限制采伐。商品林按基础产业进行管理,分离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由市场配置资源,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实行限额采伐。全面落实林改各项配套措施,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活立木流转市场,做好流转服务,加强对木材市场的监管。严格采伐限额的使用和管理,优先保证全县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建设需要;优先保证农村公益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优先保证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严格林木采伐全程监督,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开发中保护。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认真履行征占用林地和林木采伐审批手续。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依法从严查处乱砍滥伐林木、滥采滥挖野生植物、乱捕乱猎野生动物、乱占林地、毁林开荒等行为。狠抓防火责任制和各项防火措施的落实,不断加强和改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杜绝和消除火灾隐患。切实加强扑火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防扑火能力。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针,防止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蔓延,严防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的传入,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二)调整经营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巩固壮强林业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经营形式,促进农民增收。发展专业化合作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规范林产品和林业生产要素市场,推动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力争每年重点培植一个果树专业乡,集中抓好3-5个以上果树专业村。积极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实现多次增值。突出发展果品深加工、山杏和沙棘种植加工、林木种苗、生态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林草林药间作、林下养殖、林副产品采集加工、花卉和野生食用菌培殖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生态林业经济增长点。深入落实开放带动战略,加大林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新的管理经验,集中资源优势发展林业。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广泛吸纳外资和各种民间资本投资造林和发展林业产业。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投入林业建设,发展林业经济,形成全县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浓厚氛围。

(三)广泛宣传教育,加大传播力度,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解决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推动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要求。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科学认识、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建成相对完备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专群结合的生态文化建设队伍,健全有效的生态文化工作机制,覆盖广泛的传播教育网络,比较发达的生态文化产业,推出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生态文化作品和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使全社会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逐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风尚,明显提高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理论指导,加大传播力度,广泛开展教育,丰富文学艺术创作,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保障能力。在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发挥生态文化对社会意识的引领作用,对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对政府部门决策的影响作用,对国家形象的维护作用,对科学技术的推广作用,对林业事业的凝聚作用。

四、正确处理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关系

推进现代林业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这些决策的做出和施行,给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如何服务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林业主管部门,必须从过去以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为主的物质文明建设转变为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并重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建的现代林业。特别是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已经成为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林业的三大奋斗目标、三大支柱之一。没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支撑,是缺乏先进文化内涵的林业,就不能称为现代林业。生态文化是在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是生态文化的物质基础,没有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的发展也就不会有生态文化的产生,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本身就是创造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的过程。所以,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有强大的生

5.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五

江苏省阜宁中学薛海潮

关于个性教学与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把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作为教育的重要趋向之一,但试问又有哪些领导亦或“权威”真正致力于此,真正明白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富有创造性呢?

时下,教育模式林林总总,时人津津乐道的模式多矣。当一个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教学与一种模式不合,便被视为异类,甚或大唤一声:“哪里来的怪物?”批评中肯者有之,语重心长者有之,委婉含蓄者有之理论条条,经验道道,铺天盖地,困得你透不过气来。每至于此,一些年轻教师频频点头,仿佛自己罪该万死,令人慨然。

试问,“权威”哪里来?“模式”哪里来?

其实,只要学生专注的神情,赞美的的言语,对你的尊敬,对你所教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存在,足矣,你大胆地往前走。即使真的失误或失败,这也是美丽的。

只要你留心,你会经常看到,别人在上公开课前,有些人便公然冠以“师范课”,这样的做法,是我们教育上的“说是就是,不是也是”的形象展现。我想,教者自己应该将之改为“研讨课”,这样才能踏实地走上讲台,才是对听课者的尊敬,更是对自己的尊敬。

教学上的权威,从渊博的学识而来,更是从自己特有的个性中来,从顺应时代的脚步而来,从不固守别人的模式而来,所以,“权威”,你有必要以己律人吗?

个性与模式并不绝对矛盾。模式来源于个性,不同的个性形成不同的模式。千差万别的教师有必要、有可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吗?当然科学的模式对教师上课的风格有促进作用,使之优化。但谁固守,他就给自己套上无形的枷锁。

所以可以这样说,教师的个性被教学模式束缚,这无异于江河的支流冲毁了源头。有之,便是教师的悲剧,是学生的悲剧,更是教育的悲剧。

是的,教坛呼唤个性,有个性才有创造性。这话你懂我懂,做起来并不容易。

6.关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六

关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马建华 赵秀珍 邱丽平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年第03期

[摘要]现代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融和统一体,它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的一切活动,是企业内生动力的重要基础。文章结合石油企业实际,探讨有效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企业创新;企业文化;理念;价值观

[作者简介]马建华,河南石油勘探局双河社区服务中心飞亚项目部经济师,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企业思想文化建设,河南桐柏,474780;赵秀珍,河南油田分公司供销处双河仓库女工主任,研究方向:企业基层工会、女工思想文化,河南桐柏,474780;邱丽平,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政工师,企业文化主管,研究方向:企业文化建设,河南桐柏,474780[中图分类号] F27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1)03-0074-000

2企业文化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通俗地讲,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企业有利的,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并逐渐以规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形式成为众人的“行为规范”。所以,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都在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用以指导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创新

美国管理专家德鲁克说:“创新是创造了一种资源。”海尔集团的发展壮大过程就很好地印证了这句话。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核心就是创新。她就是依靠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从一个年亏损147万元的600人小公司蜕变成一个世界级的大集团。笔者所在的石油企业,管理着国家的资源命脉,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更是迫切要求企业的创新思维。油气勘探由“背斜理论”指导转向“复式油气理论”指导需要创新;开发由陆地走向海洋需要创新;经营管理由粗放型过渡到精细管理更需要创新。然而,这些创新是要人来完成的,这就需要石油企业搭建起能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创造性的舞台。这个舞台就是一个具有创新思想的企业文化。海尔集团掌舵人张瑞敏说,企业管理中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而有的领导者到下面看重的是有形东西太多,而无形东西太少。也就是说,让无形变成有形需要创新,所以创建现代企业文化重在创新精神的培育。这需要石油企业管理者首先要具有创新思维,然后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提出具有开创性的,引领性的方针和思路,并把这种方针和思路通过某种具体的工作方法落实并影响到企业的每一位员工。笔者所在的河南油田“所有支出的项目都有优化空间”的管理理念,就是由企业中的管理者经过谨慎思考提出的理念,转化成具体的实施方法和事件后,都能对企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对员工造成深远影响。当然,创新思维包括企业

发展过程中体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石油行业的勘探、开发手段的创新,设备、仪器、工具的小改小革,采油工艺、测试技术的优化提升,以及生产经营中的合理化建设,等等。但凡是对生产有用的创新,企业管理者都应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选出优秀的典型给予重奖,让创新者得到实惠。从而激发每一位员工的创造力,吸引每一位员工注重创新、着力创新,让创新思维真正在企业落地生根,培育出活力无限的优秀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重在与管理制度紧密融合现代企业文化重在以人为本,是以企业员工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而员工的行为是员工理念系统、价值系统与员工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当企业的环境与员工理念、价值系统相适应时,员工就能做出符合企业需要的行为。而员工价值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受所处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环境将影响员工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如石油企业的大庆精神,体现了老一辈石油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海尔的创新文化,催生了小小神童洗衣机、地瓜洗衣机的面世,全球首台多点触控与手势控制相结合的智能电视的发布,也为海尔加入国际化大集团的阵营做着见证。因此,有目的地影响或者培养员工的价值观就成为管理的重要切入点。

当企业提出自己的某一理念或价值观时,能够直接认同并接受下来的人是少数,用这种理念作指导,做出具体行为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恰恰这少数中的少数人就是企业的骨干,如铁人王进喜、技能大师代旭升……

企业要及时把这部分骨干的行为典型化,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使理念形象化,从而使更多的人理解并认同理念。但是,即便有了典型人物与事件,也还会有部分人不接受理念与价值观,这时,企业的管理制度就派上了用场。以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为导向,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在制度的强制下,使员工发生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不断得到内化,最终变成员工自己的理念与价值观,从而达到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相融合的管理境界。

三、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务实和坚持

企业文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务实和坚持。企业既要制订远景目标,还要将远景目标细分为各下属单位或部门比较容易实现的阶段目标,让企业员工在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的过程中收获喜悦,以此来振奋人心、鼓舞士气,让大家看到企业的希望,感受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中。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管理者、企业文化建设者做很多工作,并从制度上予以配合。务实在于要突出企业个性。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营特点,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建设适合于本企业的,能反映本企业特色的文化。企业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被认可,才能独树一帜,才有竞争的优势。所以,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建设者首先要搞清本企业的特点,弄明白为什么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再去动手,而不是盲目模仿跟风。海尔的“真诚到永远”,飞利浦的“我们一直在努力”,李宁的“一切皆有可能”,中石化集团的“每一滴油都是承诺”,这些成熟的企业文化,无一不是精彩地反映出企业自身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如果企业在创建企业文化时只是一味地模仿和追随一些知名企业,而完全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特点,其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导致企业文化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7.瑞安市水利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篇七

一、水利物资公司目前的困境

物资公司的最早的主要职能是负责水利物资的供应和储备, 对全省水利物资工作进行行业管理;按市场经济要求, 搞好水利物资经营管理和创收工作。水利物资部门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使其经济职能及分配职能的, 随着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物资公司的职能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基本丧失, 多年来, 水利物资部门只是依靠现有的固定资产出租维持, 基本没有有效的经营, 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

造成目前困境的原因:一是思想观念转换慢。从原来的计划经济时期端着铁饭碗, 到市场经济自己找饭吃, 公司员工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转变, 只好长期满足于资产租赁和出让单一方式, 没有找准自身位置, 难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二是脱离现行经济体制。产生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物资公司没有跟上市场经济的改革步伐, 滞后于市场的变化, 游离于市场之外。三是缺乏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本能。缺乏通盘研究水利产业的发展趋势, 创新地建立起一套有效地适应水利行业发展机制, 丧失发展最佳机遇, 使生存环境更加艰难。四是未能体现出其价值与作用, 不适应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 不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承担起原有经营职能, 不能紧跟时代发展需要, 充分发挥自身原有价值和固有优势直接融入市场竞争中。

二、发展思路和建议

目前, 水利处在大发展、大投入、大跨越的历史机遇期, 为物资公司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中, 物资公司抓住大好时机, 更新观念, 积极进取, 稳定过渡, 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实现物资公司的生存转型, 为水利建设服务。

㈠小范围起步积极摸索经验, 积极稳妥地进入市场物资公司已脱离市场多年, 长时间地跟市场脱节, 缺乏市场应有的竞争知识和经营经验, 在经营过程中过于贸然, 就会招致经济损失, 无疑使物资公司更加雪上加霜, 所以必须稳扎稳打, 摸索经验, 必须先从低风险的水利基本物资供应入手,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稳步中进入市场。这对我们不会构成多大的风险, 有利于我们取得物资供应质量的提高, 有利于自身建立更好的企业形象, 为展开更多内容的物资供应奠定基础, 在物资供应实践中, 摸索物资供应工作中应把握的政策、策略, 相应的制度及运作程序, 为全面展开物资供应工作积累经验, 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最终走出水利圈, 融入大市场。

㈡立足水利工程建设大市场, 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 水利工程建设正处于大投入, 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水利建设迎来了难得历史发展机遇期, 这给我们物资公司立足水利工程建设这个主平台, 融入水利大市场也创造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物资公司要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隶属水利厅的物资公司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扶持下, 在国有企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在水利大发展的客观环境中, 立足水利工程建设这个大市场, 使物资公司在水利系统内先行锻炼, 增强自身素质, 不断深化企业内部的改革, 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 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市场, 有较强竞争力的管理与经营机制, 进一步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企业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㈢加强水利物资供应主渠道, 不断拓展业务范围物资公司在全面进入市场后, 要认真分析把握市场形势, 及时调整发展规划和工作思路, 不断加大业务创新和结构优化调整力度, 要把经营业务不断扩展, 如木材、水泥、建材、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橡胶、导线电缆、阀门、仪器仪表、电子产品、变压器、成套设备、高压电器等各类水利相关的物资贸易供应中。在加强水利物资供应的主渠道外, 还要把单一贸易类业务转变成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第三方服务以及商贸物流、节能减排、招标代理、监理监检、现场物资管理等多项业务并存的发展模式, 把物资公司发展成为省内水利行业中的大型物资流通企业。

三、综合效益分析

㈠有利于大幅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物资公司对水利工程重要材料, 设备的直接供应, 有利于提高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强化跟踪服务, 更好地把住重要设备和材料的购置关口, 利于从源头上把住工程质量关, 对有效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有十分重要作用。

㈡有利于大幅降低水利工程成本随着厅管企业物资公司物资供应业务的扩展, 总供量的增加, 将逐步与一批供应商建立起密切长期的诚信供求关系, 势必大大降低供货成本, 使工程造价成本减少, 达到大幅节约工程建设资金的目的。

㈢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物资的作用全省的防汛, 抗旱物资由水利主管部门所属的物资公司进行统一的储备与管理, 使物资流通与工程物资供应有效结合, 搞活循环流通, 使国有物资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率资产, 更高质量保障防汛抗旱的物资供应。

㈣有利于提高水利经济潜在增长随着业务深度与广度的拓展, 物资公司通过在市场上的竞争的提升, 不断吸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可取之处, 认真建章立制, 不断发挥物资供应在水利工作中的作用, 物资供应将会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而壮大, 体从而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创造更好的经济价值, 成为水利经济新的增长点。

㈤有利于加强水利产业持续发展物资公司通过在行业内不断锻炼, 积极拓展经营渠道, 随着水利物资经营的不断扩大, 深入融入市场后, 物资公司将会寻找和抓住多元化发展的新机遇, 不断推动水利产业的发展壮大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物资公司机构的产生, 职责与职能的确立是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 已基本不适应日益变化、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与水利事业发展的现实环境。必须积极地把物资公司放到我省水利事业发展的大棋盘中重新定位, 放到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环境中重新考虑其应有的功能, 早日摆脱目前的窘境。作者深入分析了当前水利物资公司经营困境, 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发展思路和建议。

8.瑞安市水利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篇八

摘要:水利工程管理不仅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和工期管理等方面很重要,财务管理方面也是水利工程的一个重心。虽然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在体制和内容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水利工程财务管理的现实状况,并就此提高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水利工程;财务管理;现状和建议

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其本身仍旧存在不足,特别是在财务管理工作上存在着一些急需改进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注重财务管理工作的日常记账报销工作,还要更多的去关心财务分析、资金筹集、使用管理、成本核算等问题,以期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工作得以良好运转。

1 水利工程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1.1 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内部监督薄弱

一般来说,在各个水利工程项目中,往往存在着内部监督环节较弱的问题。对于事前和事中的内部监督来说,此环节可以很好的纠正错误,降低错误的发生几率。但是被监督的对象潜意识的认为工程建設进程才是最重要的,工程的财务内部监督因而也需要多考虑工程建设进程,进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财务管理的内部监督。对于事后监督而言,在水利工程项目竣工后,当时的临时指挥部和相关负责办公室任务已经完成,即使查出问题也找不到负责对象,致使问题很难得到处理。

1.2 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制度不尽完善,缺乏准确的考核标准

实际中,大部分水利项目的建设单位仅仅设置临时指挥部或者是办公室去对全工程进行财务管理,这就导致了工程考核缺少完善的目标考核标准。再者,已经建立考核标准的单位,这些管理单位有很多是事业单位,他们主要考虑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在实际的监管中会出现类似于当地农民不积极配合工程建设等类问题,这就使得管理单位很难对工程的经营效益进行考核,考核不当将会出现资金浪费问题。

1.3 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在这个信息化社会中,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财务管理工作也是如此。从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实际中,期信息化工作方式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不难发现很多财务管理人员仍然停留在用笔和自己的大脑从事工作,及时配置了办公自动化设备,但是在软件应用上仍然捉襟见肘,使得各个部门之间存在信息无法正常有效沟通的情况。

1.4 水利工程财务管理人员缺乏

因为管理意识上的偏差使得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把关不到位。很多工程建设的财务管理工作者本身缺乏工程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只能进行一些比较简单初级的操作,无法涉及到工程财务管理的全方面,严重时会导致一些不应该有的工作失误,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使水利工程财务管理进入恶性循环中。

2 加强和改进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2.1 加大水利工程财务管理的内部监督力度

要果断做好水利工程建设的事前、事中监督,可以经常性的向相关管理人员展开水利基金管理制度的讲解和宣传,任何关联的财务管理工作者都要严格遵守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制度。另外,要做好事后监督,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年度审计和工程竣工结算完成了就能达到工程目标了的想法,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发现问题要第一时间求得改正措施,并且对于导致错误的负责任要给予相应的惩罚。

2.2 优化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制度

水利工程建设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优化绩效考核、投立预算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改进核算体系等。要想财务管理部门能够充分使财务管理的作用得以发挥,这需要单位领导给予财务部门适当的权利做保障。各财务部门人员要通过会计电算化明确分析数据和财务报表,保证会计信息准备性整,提升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3 提高水利工程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要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大力倡导和推行办公自动化硬件,并尽可能的根据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开发专门化和自动化的财务管理软件,提升财务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也能很好的使管理人员能够拥有更多精力去参与高深入的管理工作。另,还需要加强网络建设,能够使财务管理部门迅速获得和传递数据信息,以便财务管理工作者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开展工作。

2.4 要加强对水利工程财务工作者的管理

一方面,要加大水利工程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建设,严格把好工作队伍准入门槛,对于不合格的工作者要给予清理,同时,要大力引进能够胜任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工作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训教育、宣传讲解的形式对财务工作者灌输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知识以及财务管理新技术、新方法,以便管理者能够适应时代需求。另外,还需要提升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基本技能,以辅助整个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3 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必须提高水利工程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提高水利工程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切实增强水利工程的支撑保障能力,提高水利工程财务管理的工作效能。

参考文献:

[1]田生宏.水利工程建设中财务管理的作用——以南阳渠工程为例[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10).

[2]黄秀如.水利工程施工项目财务管理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8).

[3]李新平.浅析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4).

上一篇:《幸福的香气》阅读答案下一篇:西南大学管理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