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名言及文章(精选8篇)
1.父母的名言及文章 篇一
平凡却伟大的父爱
父爱是什么父爱就是那一筷饭菜,就是那小心的呵护,就是那哄我入睡时的安详。每一个父亲都是奇迹,他们用爱为我们创造着世界,为我们铺垫着成长路上的康庄大道!
我的爸爸没有高深的学问,没有帅气的面孔,更没有魁梧的身材,但是在我的心目中,爸爸是温暖的港湾,给了我幸福;爸爸更是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我的爸爸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建筑工人。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每天天不亮就骑着他的“老坦克”——自行车去工地上班了。现在的马路上汽车比比皆是,可是爸爸连辆很普通的电动车都舍不得买。你一定以为我爸爸很吝啬,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我爸爸给我买的那台昂贵的电脑就可以证明你的想法是错误的。爸爸一直视我为掌上明珠,但爸爸对我的爱绝不仅仅是表现在物质上的,还体现在他对我的成长教育中。为了拓展我的阅读面,提高写作水平,爸爸给我买了许多课外书,可是我从来就没有认真读过,总以为自己水平够高了,这些书读不读都无所谓。记得有一次我被一道作文题难住了,冥思苦想了好久也下不了手,直到晚上八点多钟爸爸下班回来,我还是没有一点儿思路,急得抓耳挠腮。爸爸见我这般模样,顾不得吃晚饭,坐在我身旁一本
正经地对我说:“梦莹呀,你说神奇不神奇,今天我们工地的一位工人竟然在半空中砌成了一面墙!”“爸爸,你真会骗人,这怎么可能呢谁不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啊!”自以为识破爸爸谎言的我得意起来。没过一会儿,我的脸“刷”地热了起来。原来爸爸所说的那位建筑工人就是
我呀!对呀,不愿读书积累词汇的我,怎么能写出好作文呢爸爸的一席话真让我羞愧得无地自容。
在爸爸的教育下,我刻苦学习,几乎每学期都能捧回令人羡慕的大红奖状。慢慢地,我骄傲起来了。小伙伴来向我请教问题,我也不再愿意搭理他们。最后,成绩遥遥领先的我却没有登上领奖台。当我向爸爸倾诉满肚子的委屈时,爸爸不仅不和我站在同一战线上,反而数落我的不是。当时我真的很不理解爸爸的这种做法,但是现在我终于明白了,爸爸是在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啊! 父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人的一生,父爱无处不在,如江水滔滔不绝,如群山连绵不断,亦犹如空气无处不在。父亲的爱,每一点、每一滴都值得我细细品味。
我坚信在深深的父爱中,我会迈着大步走在光明的大道上。
2.父母的名言及文章 篇二
第一, 互联网的普及并融入日常生活, 使得治学过程中依靠网络获取写作材料成为常态。但网络媒体在其诸多便利之外尚具虚拟性、可变更性等特点, 尤其是一些依靠数字技术所搭建的自媒体平台, 更易使网络材料出现主观而片面的缺陷。因此, 对于广大作者在写作中对网络信息的使用, 我们建议多做核实、比对、分析, 同时应以严谨的态度、规范的方式做好资料出处的标注, 明确所引网络资料的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网址、入网时间 (或查阅时间) 等信息。
第二, 随着博客、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大众化, 借用各个理论期刊所载内容进行重新包装上线的现象日益多见, 一些无视期刊权益的事例随之出现。在此, 我们建议各位作者、自媒体平台的从业者, 能够尽快建立起尊重知识产权、尊重学术规范的行为操守, 于自媒体平台乃至其他网络平台推出已载文论、资讯时, 须在显要位置标明原载期刊名、期号等详尽信息;同时, 应借鉴数据库平台推送时间滞后期刊出版时间的方式, 于纸介期刊出版至少一个月之后方可上线:假如所推送文论为作者自存底本或者对原刊用内容做出了修改, 也应在适当位置予以注明。
第三, 出版业的发达与出版资金的充裕, 使得各类以期刊已载文论做结集出版的现象愈益常见。其中的多数出版物能够具有基本的学术规范意识, 也体现出对原刊用媒体的尊重, 但仍有部分的作者、编者、出版者无视学术共同体的执业规范、无视原刊媒体的各项权益, 在所编辑推出的文集中不做明确、详实的文论来历说明, 不做文稿修订情况的说明, 侵害了期刊的利益, 也扰乱了读者的阅读甚至传播了不实信息对此现象, 我们建议当事者能够慎重并予改进.
学术建设和文化繁荣, 需要各方面通力协作并相互尊重。在此, 我们音乐理论期刊界同仁谨向全国的作者、读者、出版人发出呼吁, 希望大家共同维护自己所从事的文化事业。
(以下排名按照刊物首字笔画为序)
《人民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教育》《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交响》《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与表演版)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钢琴艺术》《音乐艺术》《音乐传播》《音乐研究》《音乐探索》《黄钟》《歌唱艺术》
2015年11月2 8日
3.孩子最爱及讨厌的七类父母 篇三
聪明的道歉就像喝威士忌
实战案例
孩子总是希望父母能时时刻刻陪伴着他们,在大人的陪伴中,孩子满足了自己受重视的心理需求。因此,要想博得孩子的认可和喜欢,陪伴他们无疑是最佳的方式了。不过,在陪伴孩子时,也要注意不能陷入溺爱的误区。列举几例孩子最喜欢的父母和最不喜欢的父母类型,通过孩子的语言看看在他们的世界什么样的父母最可爱。
孩子最喜欢的四类父母
1.漂亮的桐桐妈
关键词:良好的社会形象
桐桐:“我最喜欢妈妈了!小朋友都说我妈妈长得好看呢!我妈妈可会穿衣服了,她还上过电视呢,她在电视里唱歌,还有人给她献花哦!”
分析 孩子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进行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外表、身份、职业、地位等。与其说这是孩子虚荣心的萌芽,不如说是孩子自我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进步表现。桐桐妈的漂亮正满足了桐桐的这种自我意识。当你在努力塑造自己良好外在形象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同时,务必对孩子的这种心理加以正确引导,以免孩子步入盲目攀比的误区。
2.陪玩的鼎鼎爸
关键词:愿意陪伴孩子
鼎鼎:“我知道爸爸平时很忙,但只要他有时间,他就一直陪着我玩。妈妈平时也有时间,可她宁愿跟人家打麻将也不陪我。”
分析 孩子总是希望你能时时陪着他吃喝玩乐,在大人的陪伴中,他满足了自己受重视的心理需求。因此,要想博得孩子的认可和喜欢,陪伴他无疑是最佳的方式了。不过,在陪伴孩子时,也要注意一定不能陷入溺爱的误区。要知道,溺爱是对孩子的一种不理智的爱,它会使孩子最终迷失自己。
3.不强迫睡午觉的阿良爸
关键词:尊重孩子
阿良:“我中午怎么也睡不着,睡在床上太难受了!可妈妈非得让我睡午觉,爸爸替我求情。我现在中午再也不用睡午觉了!爸爸真好!”
分析 尊重是了解、发现孩子的起点,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和其他诸多美好品格的前提。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尊重他的人格,而且要尊重他的身体和心理特点,以及对他采取与其身体心理特征相协调的教养方式。睡午觉对于阿良来说并不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而不睡午觉却让他感到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尊重孩子的阿良爸当然会受到阿良的欢迎了!
4.夜夜讲故事的然然妈
关键词:关心体贴孩子
然然:“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都会讲故事给我听。有一次,妈妈出差了,爸爸一个故事都不会讲,我急得快要哭了。妈妈想的真周到,她专门从外地打电话给我讲故事呢!”
分析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敏感和善于发现的心,你给予他的爱,他会时时体会并铭刻于心;反之,对他的忽视和伤害,他也会牢牢记在心里,并在一定的时候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然然妈就是在出差的时候,也念念不忘在女儿睡前给她讲故事,说明她无时无刻不将女儿挂在心头,然然有什么理由不用心去爱她呢?
孩子最不喜欢的三类父母
1.不讲卫生的莉莉爸
关键词: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莉莉:“爸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抽烟,弄得家里到处都是烟味儿!他还乱扔臭袜子,害得妈妈跟在他后面收拾,有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他有时候不洗脚就上床睡觉呢,好脏哦!”
分析 孩子的生活习惯常常是你的行为潜移默化的结果,很难想象浑身都是坏习惯的爸爸妈妈会培养出一个有着良好习惯的孩子。但是,如果家庭中还有一个具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爸爸或妈妈,那他(她)对孩子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孩子往往就可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是非观念,进而会否定你身上的坏习惯。就像莉莉,在妈妈的影响下,她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惯,所以,不讲卫生的爸爸当然成了她眼中的“坏爸爸”了!
2.“狠毒”的小鲁父母
关键词:缺乏科学的教养方法
小鲁:“我真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老是打我骂我,他们总是嫌我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只要跟他们在一起,我就什么都不敢做,也什么都不敢说。我是不是他们从垃圾堆捡来的?”
分析 对于许多年轻父母来说,他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简单粗暴对待孩子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他们缺乏的是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学习并实践先进的育儿方法。打骂行为不一定能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好处,相反会实实在在地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小鲁被打骂得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爸爸妈妈所生的了,他的爸爸妈妈怎能不成为他心目中的“坏家长”呢?
3.成天争吵的大丁父母
关键词:不积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大丁:“爸爸妈妈整天争吵,有时吵着吵着就会打起来。每次我都吓坏了,可他们看也不看我,只是不停地打呀打。我真的好怕!”
分析 夫妻之间出现矛盾太正常了,只是处理矛盾方式不同,一部分夫妻会吵吵闹闹,而且当着孩子的面。这种做法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要知道,在一个争战不休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往往缺乏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信任感,很难给别人以宽容与理解,最终难以融入社会。
许多年轻父母下班回到家里便开始忙家务,忽视了配偶及孩子的存在,这种情况同样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如何成为孩子眼里的“好爸爸”“好妈妈”
成为孩子眼里的“好爸爸”“好妈妈”,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做到以下几点,不信孩子不喜欢你!
1.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你首先要从内心接受自己“家长”的身份,只有接受了这个角色定位,才能真正履行起做家长的职责。
孩子在不断成长,你同样需要不断成长,不断地学习和补充科学的育儿知识,根据孩子的成长变化适时调整和更新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以及培养教育孩子的内容。你还要根据孩子的喜欢,客观理性地调整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外在形象。
2.经常与孩子交流
只有不断交流,你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了解他成长中的快乐和苦恼,了解他成长中需要你给予关注的事和对你的要求与喜好。这样,能融洽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利于你及时根据孩子的需要来改变自己。
3.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这里的环境包括居住环境、教育环境等外部环境,和家庭内部的环境,如家庭气氛是否和睦、爸爸妈妈之间的教养态度是否一致等。
4.孝敬父母的文章 篇四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子女者应负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在中国历史上,从古到今,没有哪个朝代不重视孝道,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当代不少伦理学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自觉上进、热爱祖国等品德构成的基础。
爸爸妈妈是把生命给我们的人,他们用世上最无私的爱养育我们,使我们长大成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孝顺和尊敬我们的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赐予我们生命。我们从呱呱落地到成长为今日的学生,爸爸妈妈牺牲了多少的时间和心血,花费了多少的精力和财力。爸爸妈妈对我们的恩情深厚而无私,孝敬父母是我们做人的起码的道德。
有人说,忘记感恩是人的天性。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生活中,总会有许多事情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或喜,或忧,于是,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也就选择了过什么样的一种生活。感恩,是我对待生活的态度。感恩,并不局限于铭记别人的好处,而是延伸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以及更多,更多。平时,我们是否会受喜怒哀乐所左右生活喜的时候是否会欢天喜地欣喜若狂怒的时候是否会大发雷霆暴跳如雷哀的时候是否会惆怅万分失落无比乐的时候是否会手舞足蹈得意忘形要怎样做到对喜怒哀乐处之泰然要如何坚持平静的心灵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是的,就当喜,是对我们善待生活做得到的回报;就当怒,是培养我们耐性的时机;就当哀,是天将降大任于自我的先兆所以必先苦我心志;就当乐,是生活对我的泰然处世还以的笑容。如此,还会有什么再影响到自我平静的心绪呢别人对自我不好,是生活在暗示我们自身有所缺陷所以我们必须进取改善;别人对自我好,是生活在告诉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喜欢自我就必须再接再厉更进一步。事业的成败也是如此。
感恩,并不是宣扬一种消极的宿命论,而是一种进取的处世方式!学会感恩,不要去记恨对你不好的人。作家余杰说过一句话:恨一个人对自我的伤害,远远比对对方的伤害大。学会感恩,懂得知恩图报不忘恩负义,滴水之恩要以涌泉相报,受人一掊土还人一座山。学会感恩,懂得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我机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今日拉人一把明天陷入困境也会有人拉自我一把。生活是面镜子,学会感恩,对生活时时坚持微笑的心境,生活也会还你以微笑。
5.关于父母爱的文章 篇五
记得在我读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傍晚,忽然刮起大风,下起大雨了。我放学后急匆匆地往家里赶。“噢!终于回到家了!谢天谢地。”“唉呀!糟糕,忘记买明天美术课上要用的橡皮泥,商店离家又远,怎么办?”我顿时愁眉紧锁,忧心忡忡地在客厅走来走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叮铃”爸爸回来了,他看见我满面愁云,便关心地问:“女儿,你怎么了?有什么事?还是哪不舒服啊?”我结结巴巴地说:“我忘记买明天美术课上要用的橡皮泥。”爸爸的眉头顿时皱了皱,说:“怎么这么冒失啊!爸爸现在给你买去。”说完,便踏着车消失在雨中。
不一会,爸爸就把我要买的橡皮泥给买了回来,我看见爸爸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可他还脸带微笑地对我说:“下次可别那么冒失了。”顿时,我感到一股暖流涌到我心里。我接过爸爸手中的橡皮泥,据的它是那么的重,那么的温暖。虽然它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它却深深感动了我。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孝顺他们。
爱,是不必说出来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有一个特殊的作业!”快下自习了,老师才走进了班里,对我们说今天的作业。“哦,”同学们面无表情的拿出作业条,准备记作业,老师看了我们一下,说道:“对你们的父母说一声,‘我爱你们!’”同学们都放下了笔,惊诧地看着老师,“然后写一篇作文,明天交”„„ 唉,我叹了口气,踢飞了一块小石头,老师真是的,这样的作业怎么做嘛!爸爸妈妈和我连话都不怎么说,更不要说这么肉麻的话了,而我呢,更是少言寡语,同学们都说,我们真是一家子葫芦,闷到一块去了,你就想吧,这样的家庭中,非要我们说什么“爱不爱”的,这不是难为人嘛。怎么办呢?唉,回家再说吧。“妈”,我一进门,看到了正在切菜的妈妈忙说,刚想把后面的话说出口,妈妈就回过头来了,看着妈妈那张毫无表情的脸,我停了下来,“干吗?”“没,没什么”。她又看了我一眼,没说什么,继续切菜。晚饭后,我们三个人都坐在电视前,爸爸只顾看着报纸,那仔细劲儿,就像报纸里头有金子似的。妈妈呢,在那边织毛衣,手指飞快地动着,眼睛时不时瞟一眼电视,然后就加紧织毛衣,那是她明天要交的活儿。我浑身不舒服,觉得像是被这沉闷的气氛噎住了似的。其实,又有什么呢?我苦笑,两年前妈妈下岗后,家里哪天不是这样?就像把我抛弃了似的。我狠狠地闭了一下眼睛,没让什么东西流出来,难道这样的家,我也可以把爱说出口吗?我还可以把爱说出口吗?我还„„真的„„对他们有爱吗?我又哽咽了。有什么东西涩涩的,被我吞下,脸上,不留一丝痕迹。真的一丝不留吗?我笑问自己。想一想,自己还是课代表呢,怎么能不完成作业?为了作业,冲吧,我咬了咬牙,安慰自己到:“万一从此以后妈妈变‘好’了呢?”就像书上常说的那样,于是,终于开了口:“爸爸„„”爸妈放下了手中的东西,看着我,等着我说话。
“我爱----”我看到了妈妈那张木然的脸,把话又咽了下去“《我爱我家》这部情景剧值得一看啊”,“嗯,还行。”爸爸把头转向报纸,不冷不热地给了我三个音节。
我一抬头,看见爸爸那因长时间伏案,而灯光又不足造成的1000多度的瓶底儿,心里突然涌出些什么来,一直涌到了嘴边:“爸妈,我爱你们!”
爸妈听到了这句话,显然是愣了一下,然后爸爸转过头来问我:“怎么会想起说这个?” 我很尴尬,说:“哦,是,是老师留的作业。”
“原来是这样,我见你一直吞吞吐吐的,以为学校又要交钱了呢!”妈妈头也不抬的回答。
我有点绝望,爸爸妈妈,难道你们就不能有点什么别的反应吗?我没说什么,强压泪水,走出了门,却没有看到,我那冷冷的背影后妈妈红了的眼圈里满满的歉疚和自责。
第二天一早,妈妈就去上她那份刚找到的临时工了,爸爸也早早地上班走了,我从床上爬起来,看了看窗外,天还没大亮,我穿好衣服,来到妈妈的卧室,看着床头那张我和妈妈的合影,不禁鼻子一酸,再也忍不住了,扑到床上大哭起来。
“噫,这是什么?”我觉得枕头下硬硬的有个什么东西,是妈妈的日记,我想到,拿出一看,果真是。“妹儿,妈妈没用,挣不来钱供你上大学„„妹儿,不是妈妈不爱你,只是千钧一声爱,妈妈难说出口阿!”看着只有初中文化的妈妈写下的日记,我的泪水又一次汹涌而下。
墙壁白得很寂寞,屋子里一个人也没有,空荡荡的,可我的内心却从未有过的充实。妈妈,千钧一声爱,不用说出口,女儿,已记在心里了。评语:
感恩不在表面,母爱不必言明。本文较深层次的挖掘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展现了人生中的痛苦、无奈和执著的爱。有更多的时候,爱是不必说出来的,是要用心去体味,用一生去感动。本文语言含蓄流畅,人物描写立体丰富,突出了人物形象。指导老师:姚立群
爱 ——读《爱的教育》有感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就有一本好书——《爱的教育》
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埃•德•阿米琪斯写的。它以日记的形式写了意大利四年级安利柯的一学年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一片至爱之心和殷殷期盼,师生、朋友和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对祖国神圣的爱,无不流露纸上,动人心魄。
这本书衬托出的正是——爱。人间的爱,无处不在的爱,发自内心的爱。爱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就是以真纯的情感去祝福所爱的人生活得幸福,并以自己的行为参与到这一创造幸福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爱与对方的爱融为一体,在一个真善美的境界中,完成生命的升华与创造。
爱是善良的、温柔的,同时也是美好的。这里的美好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具有爱心的人本身就是美好的,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是莫大的幸福;另一层是说有爱心的人必然对美好的生活有执着追求。在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在对于美好的人类生活的追求过程中,爱是克服自私、冷漠、残酷的有力的内在力量,只有通过它才能真正地走向美。具有爱心的人,虽然渴望美好,渴望与自然、人和所有生命处于和谐的状态,但绝不意味着他就容忍欺压、不平和邪恶。追求美好的事物、鞭挞丑恶的东西,是具有真正爱心的人所应有的人生态度。没有对美的深切的爱,就没有对丑的深切的恨,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的。在这所有爱的故事中,我都很喜欢,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辉煌的奖章》和《父亲的信》。
《父亲的信》是安利柯不太爱上学,才写了这封信。心中安利柯的父亲拿上不了学的孩子跟他对比,鼓励安利柯要努力上学。我联想到了我们,我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可有些同学却不爱读书,经常逃课。他们实在是太令人伤心了,他们不知道中国还有多少双贫困家庭的孩子的眼睛里充满着羡慕的目光,他们多希望能上学啊!我们能读书,是幸福的,希望我们能珍惜。《辉煌的奖章》中的潘克希,他十分孝顺父亲,即使是父亲打他、骂他,他都不会还手。最后,他以他的品行获得了一枚奖章。从这以后,他的父亲从一个酒鬼变成了一位对工作勤勤恳恳的人,这一切都是爱的力量,这都么感人啊!
当然,我也感到很惭愧。我想起以前我什么家务活都不做,更别说要为父母捶背、洗脚了。父母要我做一点点小事情,总是要推三阻四,还嫌他们烦。当我自己做错时,父母批评我几句,我就跟他们顶嘴,还很不服气,让他们操心。想起这些事,我跟潘克希真是天壤之别,羞愧不已。以后,我一定要向潘克希一样孝顺父母,不要让他们操心。我们每个人都沐浴在真正的爱之中,从小有伟大的母爱所笼罩;长大后渐渐被友谊之爱、师生之爱、社会之爱所推动、所鼓舞,再成长就会被异性的爱所吸引,会进一步发展为美好的爱情„„但你想过没有,所有的爱中,还有一种与人类互助本能最相关连的——人类之爱。人类永远在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步和发展,因此,爱作为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也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的美好言辞,它应该是更加具体、直切地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互相帮助的行为中去,去关爱每一个你所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擦干生活带给他们的眼泪。爱心就像阳光,需要照耀在大地上,才能真正地成为温暖人心的力量。不管是何种意义上的爱,都需要在具体的行动中去实现,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具体地把爱心奉献出来吧,那么,世界将会充满阳光,变得更加美好。同学们,多读读《爱的教育》吧,你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它会让你一生受益匪浅!
父亲的味道
人生的旅程上,有许多的风景。每一个驿站,每一道征程,都有着他们各自的味道。酸、甜、苦、辣我们都要一一品尝。生活,给不了你一世的无忧亦不会给你一世的苦涩。我们累过、痛过、伤过,但那些都是生活的味道,是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最真实的味道。父亲的味道
——题记
(一)九岁以前,我并没有太多关于父亲的记忆。那时依稀记得父亲离开家的第一天对我的叮嘱:“在家乖一点,听你妈的话。”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父亲就离开了。对于父亲去远方打工,对于我没有太大的影响。父亲一去就是三年,在这三年里,我几乎忘记了父亲的存在。就像歌声里唱的“有妈的孩子是个宝。”那时虽然没有父亲在身边,但我依旧是家中的小公主。
村子里的人时常问我:“燕子,想你爸不?”
我说:“不想。”
那是实话,因为在我的心中,有妈妈在就好了。我时常在想,要不是他是我父亲,或许我早已经将他忘记了。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应该是怨恨父亲的,恨他不回家看看才会这样说的。那时的我,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又怎能理解父亲心中的苦呢?那时还小,思念的味道,是一种淡淡的渴望。渴望着父亲的怀抱,渴望着与父亲母亲在一起过年。
父亲不在家的日子,家中很清苦。母亲忙里忙外的很是辛苦,村里人都说父亲狠心,去了那么远,那么久不回来。那时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家中要好几个月才会接到父亲的来信。每次母亲都会给我读信的内容。信里的内容大都是,“好”“勿念”还有就是叮嘱我“好好学习,听妈妈的话。”以至于最后我都可以猜到信的末尾是什么内容了。
春夏秋冬,屋前的梧桐树,绿了又落。每年的冬,母亲都在那条小路上痴痴的盼。看有没有父亲的信,看会不会有父亲的身影。但对于我来说,父亲回不回来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没有新衣服。母亲总是说:“不要羡慕别人,等你爸爸回来了,就给你买新衣服。”这样的话,一说就是三年。
过年了,父亲没有回来我们就到外婆家过年。那时的外婆家是村里的小康人家,有好多好多我们家没有的东西。所以,那样的年对于我来说,依旧是一个欢快的年。那时,最开心的玩炮竹。不过,我胆子小,但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所以我会一边捂着耳朵,一边看小伙伴玩闹。
三年,父亲没有回过家,而我也习惯没有父亲的日子。村子里的关于父亲的风言风语也就出来了。
有的人说:“燕子,你爸不要你们了。”
有的说:“在哪里哪里看见燕子的爸爸,找了别的女人了。”
有的说„„一时之间众说纷纭,母亲也只得将所有的眼泪往肚子里咽。所幸的是,出门三年的父亲在那个冬天回来了。
那天,我依旧向往常一样去了小伙伴家玩耍。后来有邻居跑来叫我:“燕子,你爸回来了。”当时的我心中对父亲是有些怨恨与隔阂的。所以,听到父亲回来了,我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兴奋。
回到家,父亲正在喝茶。看见我进屋,眼中一下亮了起来,脸上满是笑容的道:“燕子回来了。”
我也不叫父亲,就站在那里,暗暗的打量着他。父亲还是离开的样子,不过似乎瘦了、黑了。
母亲见我没有喊人,忙换着我:“燕子,叫爸爸啊!”听了母亲的话,我才不情愿的叫了一声:“爸爸。”
父亲听了,高兴的将我抱了起来。一边抱着我,一边向着房屋里走去。父亲笑呵呵的说:“来,看看父亲给你带什么了。”那是我在有了记忆以来,父亲第一次抱我。一时间,心中有种幸福的味道,一种温馨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
房屋里有一个大的箱子,父亲将我放在地上。笑呵呵的给我看他买的东西。衣服、裤子、糖果,好多好吃的„„我也乐得看看这个,试试那个。房屋里充满了我和父亲的欢笑声。
“爸,这是什么?”
“爸,这件衣服好看吗?”
“爸,开年了,你还出门不?”
“爸,他们说我没有父亲,说你不要我们了。”
小孩子的心中是藏不住话的,在父亲的面前。我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与那丝丝的怨恨。父亲抚摸着我的头,承诺着以后过年都回家。我知道,开年了父亲还是要出门的。
那个年,因为有了父亲,似乎格外的热闹。我穿着父亲买的新衣服,感觉着自己也是一个小公主了。没有哪个小孩子,不希望可以与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所以,我很快将心中对父亲的怨恨抛的远远的了。
开年,父亲又不得不去远方,家里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我依旧与小伙伴们一起玩笑,依旧在母亲的照料下,过的很开心。在别人问我,“想父亲不”的时候,没心没肺的说:“不想。”
思念,是一种淡淡的味道。思念在远方,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沉重在时光中沉淀。
(二)时光,在我童年的指尖,在我与小伙伴的欢笑声,在我不经意的想起中一点一点的流逝。那年的冬天,父亲回来了。依旧有着一份份给我的小小礼物,依旧会高兴的将我抱起来,这里走走,那里转转。
那年的冬天,好冷,我记忆了一生。父亲回来了,而母亲却悄无声息的离开了。那天,我和妹妹像被遗弃的小狗一样,抱在一起哭了一夜。父亲在外面寻找了一夜,每次看见他回来,我总会拽着他的衣袖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父亲一下子憔悴了,对我也好凶好凶“她走了,不会回来了。”
母亲走了,离开了,再也不会来了。这个声音在我的脑海里久久的回荡。我怎么也不相信,我以为的幸福就在眼前,怎么一下子就没有呢?
我的心,沉了下来。痛,撕心裂肺的痛。害怕,迷茫、思念一下子在我的心头辗转。冬,那个冬天的夜,好长好长,好冷好冷。此去经年,今夜,我的笔重千斤。不愿去描绘那夜的黑,只有泪水肆意在那个冬天的夜晚。
父亲一下子憔悴了,我第一次看见父亲的泪水。他眼中深深的伤深深的刺痛了我。我不知道该如何才能让他不再难过。我怯怯的对父亲说:“爸,我以后乖乖的。听你的话,你不要不要我。”我哭了,心中的恐惧、无助、伤痛一起袭了上来。
一边是对母亲的思念,一边害怕父亲丢下我去远方,那一刻我就好像风雨中的野草一般,寻不到依靠了。
母亲选择了远方,而父亲留了下来。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父亲一个人开始挑起了这个家。每天天还不亮就要去担水,还要砍猪草煮猪食。白天,要去村里做短工,晚上才会回家。其实,我是害怕父亲的。从母亲走了以后,父亲的脾气就越来越暴躁,时常吼我,但却少打我。我记得父亲为了照顾我和妹妹只得在村子里给人做工。那时候一天才15块钱,还得从早做到晚,有时候还会受气。而我和妹妹都已经上学了,那时的学费不是很贵,但对我们家来说也不便宜。每到学期快结束时老师总会叫我们回家拿钱。有时候父亲烦了,就让我们不要读书了。那时我在心底有些怨恨父亲。他总是动不动就叫我们不要上学了。本来我的成绩也不错,可三天两头的不上学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那时父亲的郁闷与心伤。一个男人拉扯两个孩子多麽的不容易啊。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很怕我父亲。印象中父亲很少笑过。我知道,他心底很苦很苦。他也想给我们一个完整的家。他只能默默守护我们,以他的方式,尽量让我们少吃一些苦头。他的爱从不会对我们说。记得母亲走的那年冬天,我生日的那天,我以为父亲忘了。可是中午的时候,他从外面回来后,给我煮了一碗肉丝面。这些年来我早已不记得面是否好吃。我记得的是那天我和着泪水吃面的情景。父亲的爱从来就没有太多的言语,有的也只是那碗满满的肉丝面。
家,已经不再温馨了。那时的日子里,没有理想、没有未来,我就像仿佛路边的野草,只知道顽强的生长。是的!我要成长,即使生活的味道,满是苦涩,我也要在这份苦涩中咀嚼出甜蜜。
以前过年,没有父亲在家,我依旧可以没心没肺的笑,依旧可以保留住一份我的天真与快乐。可是,没有了母亲的年,似乎就格外的感伤。尽管父亲依旧会准备一桌的饭菜,但却少了那种年的味道,少了家的味道,少了欢笑,更多的是沉重。
小小的我,从不知忧愁到一点点担起家中的事物,似乎也就在一夜之间。从此以后,小河里少了我捕捉鱼虾的身影;稻田里,没有了我捕捉蜻蜓的身影;田埂上,没有我奔跑着放风筝的身影。所有的所有的欢笑,在那一年以后,都沉静在了我的书本中,沉静在了我小小的肩膀上。
生活褪去了所有甜蜜的味道,我开始思念,我在高高的梧桐树下思念,我渴望着奇迹的出现,我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场梦,哭泣以后,醒来我依旧有着属于我的家。思念开始刻骨铭心,尤其是在我孤独无助的时候,尤其是在学校的家长会上,尤其是在每个漆黑的夜里,尤其是在那哭泣的梦魇里。一时间,生活充斥着苦涩的味道。我会哭,但哭泣之后,我会擦干所有的泪水,微笑着面对。我知道,眼泪是苦涩的,但生活不能一直苦下去。
母亲离开后,父亲很少笑过。我记得,有次学校考试,我语文拿了一个100分,那是从来没有的分数。那次的作文我的老师给了我满分。我的作文题目是《父亲的背影》。如今的我,早已经忘记了当初是如何写下的那篇文章的。但我却记住了父亲的笑。当我把试卷拿给父亲看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欣慰的笑与骄傲。
往事一幕幕,交织着心中最痛的记忆。逝去的岁月,留下了深深的痕,我一点一滴的找寻着那段岁月中蹉跎的,逝去的梦、情与思念。我守候着我心中那份小小的,甜蜜的味道。关于家、关于学校、关于我的远方。
毕业以后,我离开了家乡,离开我的父亲。有3年的时间,我没有回去。那些日子,我也只是偶尔给父亲打电话。在后来,妹妹也出门打工了。家里就父亲一人了。父亲的脾气也越来越孤僻了。在后来我和妹妹都各自成了家,回去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每次打电话回去我总是让我儿子和他说话,我在电话一边,听得出他很高兴。有时候,我说“爸,明天我们回来。”他也会淡淡的说:“回来干嘛,耽搁我时间。”我知道,他嘴上这般说,可心里却很高兴。因为每次我们回去,他都要买好多好多我们爱吃的东西。什么葡萄、香蕉、牛奶„„或许在他眼中我们始终是孩子,小时候没有条件,长大了,他还想把那些补给我们。父亲的爱,从不会说与我听。父亲的爱,是那条乡间小道上翘盼的目光。父亲的爱,是离别时我看不见的不舍泪花。
2013某日,看见中央6台正在播放一个颁奖晚会。刘涛正在拿奖。获奖作品叫《老有所依》。后来刘涛唱了一首筷子兄弟的“父亲”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多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
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
你牵挂的孩子,长大了。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父亲,谢谢你。谢谢这些年,你从未把我抛弃。我知道你给我的不是最好的,但我知道,你把你最好的给了我们。儿子看着我问:”妈妈,你怎么哭了。”我说:“没什么,我们明天回建始,看建始爷爷,好吗?”“哦,明天回建始,看建始爷爷去了。”儿子高兴的喊着。
擦干眼泪我打通父亲的电话:“爸,我们明天回来。”电话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回来干什么,耽搁我时间。”我知道,父亲在电话那头一定笑得合不拢嘴。
阳光总在风雨后,我开始学会去捕捉每一个幸福的瞬间,寻找生活中的各种味道。书上说“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窗的同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如果,你的生活中,满是苦涩的味道,那么,坚强吧!所有的风雨过后,你会收获幸福的真谛。如果,你的生活是满满的幸福的味道,那么珍惜吧!细细去品味属于你的最美的味道。
6.关于子女孝顺父母的短文章 篇六
②1月,网上热传“用公式算算亲情账,结果真残酷!”的帖子。该帖子作者为了事业在外打拼多年,每年春节才回家一趟,每次回去 顶多呆10天。这10天,还多半走亲访友,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很少。同时,他还算了一笔亲情账,母亲现在60岁,如果能活到95岁,陪在她身边的时间也不过是350天,还不到一 年。
③算过这一笔账后,帖子作者突然意识到,孝敬父母不能等。因此,他决定租一间房,把 父母接到身边,尽量做到亲情与事业“两手兼得”。这道“亲情计算题”在网上引起广大网友 关注,“你还能陪父母多久”戳中不少人的泪点。
④孝是人类文明的DNA。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种田得谷、敬老得福”。“子女孝、父母安”。孝贵在行动,行孝不能等。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 法》第十八条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 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法律规定不常回家看望老人属于违法,其实回家看望父母并不需要法律的约束,那是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其实你只要用公式算算这笔亲情账,你就知道,陪伴父母是你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
⑤ 人生在世,长于世,源于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给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辛勤养育之恩,终生难以回报。何以回报?只有父母老了多多陪伴、照顾为报。期待更多的子女以叶久桥等“孝亲敬老之星”为榜样,多算亲情账、少算经济账,努力让父母安度晚年、颐养天年。
7.父母的名言及文章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学校为参与广西校区伤寒、副伤寒综合干预项目的桂林市全州县城乡中小学中18所对照学校,其中小学2所、初中13所、高中3所。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KAP)调查对象为小学四~六年级及初中和高中一、二年级学生。从每个学校所要调查年级中随机抽取2个班级(对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进行编号,利用抽签法随机抽取2个班级)的学生,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2 590份,其中男生1 420名(小学90人,初中1 191人,高中139人),占54.83%;女生1 170名(小学74人,初中992人,高中104人),占45.17%。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统一印制调查表。在班主任的配合下,由自治区和全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于2007年6月实施调查,调查表由学生自行填写。调查表分为一般项目和卫生知识、态度、行为2个部分,前者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父母文化程度等,后者则主要为伤寒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防治及日常卫生习惯等方面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分析指标主要包括父母文化程度及KAP评分,其中父母文化程度分为文盲、小学、初中和高中及以上4个等级;KAP评分采用百分制,调查表共涉及25个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问题,答对1题得1分,答错或不答为0分,按答对比例转化为百分制分数[1]。
1.3 统计分析
调查表经审核后,双份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分布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父母不同文化程度间学生KAP分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法;学生KAP分数与父母文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偏相关分析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比较
由表1可知,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均以初中为主,但父亲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只占25.02%,而母亲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却占42.82%,学生母亲的文化程度层次低于父亲(χ2=15.024,P<0.01)。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2 父母不同文化程度间学生KAP分数比较
单因素方差分析,父亲和母亲不同文化程度间学生KAP的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10,P=0.01;F=13.105,P<0.01)。LSD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父亲方面,除文化程度为文盲与小学2组学生的KAP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母亲方面,除文化程度为初中与高中及以上2组学生的KAP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学生的KAP分数有随父母文化程度升高而升高的趋势。见表2。
2.3 学生卫生KAP分数与父母文化程度的相关性
利用偏相关分析法分别分析父亲及母亲文化程度与学生卫生KAP分数的关系。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只与初中生和男生的卫生KAP分数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母亲文化程度则与小学生、初中生、男生及女生的KAP分数均有正相关关系,且母亲文化程度与学生KAP分数的r值大于父亲;两者与高中生的KAP分数均无相关关系。见表3。
注:*P<0.05。
3 讨论
近年来,广西伤寒副伤寒的报告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暴发疫情仍时有发生,且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2]。究其原因,既有这些学校饮食、住宿等卫生条件较差的客观因素,也与学生缺乏健康行为相关。因此,预防与控制广西校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就需从改善学校卫生条件及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这2个方面入手,但由于目前广西经济能力及特有地形地貌所限,彻底改善学校饮食、住宿等卫生条件仍有相当难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卫生知识水平、形成正确态度和卫生行为就成为了关键。Greenberg等[3]认为,学龄期儿童更容易接受卫生知识培训,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一些研究结果已经证实,学校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的有效手段[4,5,6]。而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也离不开家庭教育。Case等[7]认为,父母是守护子女健康的第一道门户,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子女健康的重要因素,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具有更高的健康知识水平及更健康的行为,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子女健康行为的形成。我国的相关研究也显示,父母文化程度是学生健康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8,9,10,11]。
调查发现:(1)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双亲的文化程度存在差异,父亲的文化程度较高,而母亲则较低;(2)父母亲不同文化程度间学生的KAP分数均存在差异,学生的KAP分数有随父母文化程度升高的趋势;(3)父亲文化程度只与初中生和男生的KAP分数相关,而母亲文化程度则与小学生、初中生、男生及女生的KAP分数均有正相关关系。这说明:(1)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子女健康行为的形成均有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利于其子女健康行为的形成;(2)低年龄学生及女生更容易受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3)在家庭健康教育中,子女受母亲的影响大于父亲。本文未采用随机抽取学生父母中1人的文化水平[8]或以父母中文化水平较高者为准[9]的方式,而是分别分析了父母双方对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的影响,从而使结果更准确、更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家庭因素中,除了父母文化程度以外,家庭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及家庭的完整性等也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12,13,14]。而在这些因素中,父母的文化程度则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接受及掌握的卫生知识越丰富,其自身越容易养成良好的卫生态度与行为,也就更能促进子女健康行为的形成;另一方面,父母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影响其自身的就业、家庭收入、家庭稳定、家庭教育环境及教育方式,从而对子女的卫生知识、态度及行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要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减少疾病的发生,在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措施的同时,不断提高父母(尤其是母亲)受教育程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也至关重要。
摘要:目的评价父母文化程度在学生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为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提供依据。方法对广西全州县18所城乡中小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卫生知识、态度及行为(KAP)与父母文化程度的关系。结果学生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低于父亲;学生的KAP分数在父母文化程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低年龄学生受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比高年龄学生大、女生比男生大;母亲文化程度对学生的影响大于父亲。结论不断提高父母受教育程度、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形成及保障学生健康的关键。
8.父母的名言及文章 篇八
关键词:非儒;别法家;魏晋文章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11-0116-03
“只手打孔家店”(胡适语)的吴虞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猛将。声名远扬所致,人们对其犀利而又驳杂的思想,自然有溯本追源的兴致。吴虞死后,两位高足赖鸿翲、周裕冕合撰的《吴先生墓志铭》称:“当非儒之说始出,和者盖寡。一二才彦,若章炳麟、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之流,转相引致,喜于西南得朋。”①这是着眼于吴虞在以章太炎为代表的“非儒”思潮中的定位。钱基博也曾注意到吴虞的不少论断,“大抵章炳麟、康有为、梁启超早年之余论”②。作为晚清民初的一代学术宗师,章太炎对新文化运动有着深刻的影响。钱穆甚至断言:“民初新文化运动,实亦一套《国故论衡》,将旧传统逐一加以新观念、新批评,如是而已。”③ 不过,考察吴虞与章太炎的诸子学及“魏晋文章”,还不能仅在宏阔的“非儒”思潮中进行描述,我们更需要具体细致的分析。
一
吴虞对章太炎思想的汲取集中在章太炎学术思想的“转俗成真”阶段,大致时间是从1903年因苏报案入狱到1913年秋被袁世凯软禁。其间章太炎既潜心佛学,又广泛涉猎希腊、德国意志哲学,同时还置身于发扬国粹与反满革命的复杂学术、政治漩涡中,是其学术思想最为元气淋漓的创获时期。1906年他发表震动学界的《诸子学略说》,1909年有《庄子解故》,1910年有《国故论衡》、《齐物论释》。本阶段章氏更是以传诸子哲理自命,据太炎弟子朱希祖记载,章氏尝言:“经史小学传者有人,光昌之期,庶几可待,文章各有造诣,无待传薪,惟示之格律,免入歧途则可矣。惟诸子哲理,恐将成广陵散矣。”④ 与作为“客观之学”的“说经之学”不同,章太炎建立起了诸子学研究的“主观之学”的范式:“彼所学者,主观之学,要在寻求义理,不在考迹异同。”这一范式平视先秦诸子,以贯通的义理“别出一种有条理系统的诸子学”⑤,其核心是以摧毁“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主义,否定孔教为旨归,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可以说,章太炎诸子学研究的批判精神在整体上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学术思想根基,无疑吴虞也是获益者之一。
具体地讲,吴虞对章太炎诸子学思想的汲取的首要一点就是对儒教的抨击。吴虞的“非儒”自然不止于章太炎这一种思想资源。不过,章太炎的“非儒”自有其独特之处。独特之处表现在,章太炎是从对儒家“以富贵利禄为心”的批判入手的。章太炎的《诸子学略说》云:“儒家之病,在以富贵利禄为心。……其教弟子也,惟欲成就吏材,可使从政”,“儒家之湛心荣利,较然可知”。吴虞称赞“《诸子学略说》,攻孔子处尤佳”⑥。章太炎的着眼点对吴虞有着重要的启发。他的“只手打孔家店”,火力同样集中于儒家的“富贵利禄为心”:“盖孔子之徒,湛心利禄,故不得不主张尊王,使君主神圣威严,不可侵犯,以求亲媚。”接受了章太炎的论点,吴虞还更进了一步。章太炎关注的焦点是儒家的“以富贵利禄为心”在个人道德及人格上的负面作用,因为儒家“以富贵利禄为心”,“故道德不必求其是,理想亦不必求其是,惟期便于行事则可矣。用儒家之道德,故艰苦卓厉者绝无,而冒没奔竞者皆是”。而吴虞则进一步将矛头直指儒家的这一特点与专制皇权的共谋关系:“或谓孔子学说,为帝王所利用,非孔子之过。然帝王何不利用庄周、墨翟之学说,而偏利用孔子?则孔子学说,必有可以供帝王之利用者在,非徒然也。”对这一共谋关系的看穿,使吴虞在“非儒”的犀利中自有力度与根基。
更有意思的是,吴虞对章太炎中年以后“不复攻孔”的原因的分析。章太炎1921年公开否定自己过去诋孔之言,检讨“非儒言行”,把当年的诋孔归因于“深恶长素孔教之说,遂至激而诋孔”⑦。1926年,章太炎参与了当时力倡复古的军阀孙传芳的投壶古礼及修订礼制会,一时舆论哗然。对于章氏此举,周作人做《谢本师》,态度不可谓不严厉,但依然归因于“先生好作不大高明的政治活动”、“太轻学问而重经济”、“出书斋而赴朝市”⑧。鲁迅态度更为温和,他指出章太炎“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受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⑨。与周氏兄弟不同,吴虞紧紧抓住“干禄为心”不放,推测章太炎的行为动机,做出了激烈的批评。
吴虞的激烈并不只是偏至,他在抨击儒教的同时,对孔子本人仍有相当的肯定。而在这一点上,又是章太炎区分孔子与孔教、人格与学说的做法给了吴虞坚实的思想根基。1927年,就在抨击章太炎“不复攻孔”的同一文章里,吴虞在阐述自己对孔子的态度时,引以为同道的依然是章太炎:“章太炎称孔子有功文献,不佞亦称孔子自是当时之伟人,盖讨论学说之是非,不必遂关于其人格之高下,而此间人多笼统而混同之,异矣!”章氏对于吴虞“非儒”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二
由于吴虞在新文化运动中“只手打孔家店”的影响颇大,人们对于他的“非儒”思想的认识较为深入。相比之下,人们对吴虞思想中的其它方面还缺乏细致的甄别。再加上吴虞思想本身的驳杂,章太炎之于吴虞,其诸子学思想的影响更多时候是以众多思想资源中的一种因子的形式出现的,并不具备完整的学术形态。这也使得我们对这种影响痕迹的寻找显得较为困难。不过也有例外,这就是吴虞“别法家”的思想。
1921年10月,针对胡适在《中国哲学史》中否认《解老》、《喻老》二篇为韩非所作的论断,吴虞发表了题为《辨胡适之先生〈解老〉、〈喻老〉》的商榷文章,这是较为全面地展示吴虞关于法家思想认识的唯一一篇文章。在文章中,吴虞多处借用章太炎的《原道上》、《明解故上》、《论式》、《原经》、《原道》等文章中关于法家的论述。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被有的学人误认为是吴虞的“先秦诸子学研究中的一个成果”,“对认识法家及其与道家的离合,是有较大意义的”,这就是“吴虞将法家分为两派之说,看到了法家内部的学派差别,也说明了法家与道家的某种联系”⑩。它集中体现在文章末尾的这段文字中:“故管子、申不害、慎到诸人,无不言虚静无为之义。盖法家之精义,必审合形名,其本无不出于虚静,此法家渊源所以与道家同者也。不过法家所谓虚静无为,专以为用术之道而已。盖法术之士,恐人君专政坏法度,则教之以虚静无为,责其事于官,而课其效于法,假虚静无为之术,以得施行此法律之至高权;又以人君虚静无为,则臣下莫能窥其好恶所在,可因而操纵之,盖以虚静无为为教人君用术也。……大抵法家而兼术家者,则必通道家;申不害、慎到、韩子之徒是也。法家而不兼术家者,则必不通道家;商鞅、李斯之徒是也。关于此点,虽梁任公亦未之明瞭也。”
且不说这段话本身就是从下述章太炎的思想那儿发挥而来的:“章太炎曰:儒家、法家、皆出于道(《原道》)。又曰:老子之道,任于汉文,而太史公《儒林传》言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是老子固与名法相倚。”就是这段话本身,“虽梁任公亦未之明瞭也”,和章太炎却有着并不那么隐秘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就是章氏思想的吴虞版的表达。查吴虞在该文中引述的章太炎有关法家思想的文章,似乎不应该遗漏那篇可视为章太炎诸子学思想总纲的《诸子学略说》。
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吴虞或许不无得意的创见渊源即在于此。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已将法家明确地分为两家,而且这种分类本身的标准之一就是法家与道家之间的关系:“法家者,略有二种,其一为术,其一为法。……然为术者,则与道家相近;为法者,则与道家相反。……亦有兼任术法者,则管子、韩非是也。”而章太炎“别法家”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尺度就是法家在人君和臣下之间有差异的“操纵”。
章太炎对于术与人君的“所执”,法与臣下的“所师”,有着一针见血的分析:“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
两相对照,就不难看出,所谓吴虞“别法家”的思想骨架就是章太炎在对法家进行分类时使用的两个尺度。当然,吴虞也有自己的识见,他看到了“法家所谓虚静无为,专以为用术之道而已”,从而把章太炎使用的两个尺度,溶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显得更为圆融。
三
除了在诸子学思想上的汲取之外,吴虞之于章太炎,莫过于对其文实宏雅的“魏晋文章”的心仪。而吴虞的诗文,时人也不乏有将其纳入章太炎一路的。1917年,与吴虞有着频繁书信往来的柳亚子在8月18日的《民国日报》上发表《磨剑室拉杂话》称:“以诗之品格而论,当推余杭为第一人;以其戛戛独造,不落唐宋人单词只语。……诗人之诗,温柔敦厚,丽而有则,华而不缛,我终以吴又陵为首屈一指。”吴虞将这些文字悉数收入日记中,认同柳氏的思致,甚至不无得意之情。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也把吴虞文章归入清末民初的“魏晋文”,不过他认为吴虞的渊源在王闿运:“虞文章以俪为体,依仿《文选》,兼拾周秦,诋韩愈之抒意立言为不足法,而主李兆洛《骈体文钞》之说,其实亦衍王闿运《八代文粹》之余论。”有意思的是,一向自视甚高的章太炎对时人文章多有不屑,对王闿运,则独称其“能尽雅”。章太炎与王闿运在文章上的确也“意有相契”,还是钱基博说得好:“大抵晚清学者,有言《公羊》改制而嫌革命者,王闿运是也。亦有斥言《公羊》改制而革命非所嫌,则章炳麟是也。章炳麟稍后出,治经持古文,言《周官》、《左氏》不言《公羊》,所学与闿运违异;而论文乃喜闿运,至以为闿运能近雅者;则以闿运文出《萧选》而散朗,不贵绮错;与炳麟之衡文魏晋者意有相契焉。”
不过,钱基博视“虞文章以俪为体”、“亦衍王闿运《八代文粹》之余论”。这与他认定的“闿运文出《萧选》而散朗,不贵绮错”,似乎有些自相矛盾。而事实上,“虞文章以俪为体”也没有多少事实根据。吴虞的文章,多的是“不贵绮错”,而不是“以俪为体”,原因在于他的重要文章多为述学或思想批判而起。不然就难以理解他的如下感慨了:“文学之书当以《国粹学报》学篇文篇为依据,择善而从,庶无泛滥之敝。”吴虞能以述学的学术论文(“学篇”)为文学依据,足见其文章的着力点在于学术识见和思想阐发而不在于骈俪与文采。而在近代的文坛学苑中,无论是思想的机锋,还是述学的文体,最为文实宏雅、笔力遒劲的莫过于章太炎的“魏晋文章”。这就无怪乎吴虞对章太炎的文章思想多加注意了。
在《复王光基论韩文书》中吴虞征引过章氏贬斥韩愈文章思想的言语,而在《〈国文撰录〉自序》中,吴虞引述了章太炎《论式》中那段推举魏晋文章的名文:“章太炎曰:‘雅而不核,近于数诵,汉人之短也。廉而不节,近于强钳;肆而不制,近于流荡;清而不根,近于草野,唐宋之过也。其有利无弊,莫如魏、晋。’”而他的如下议论更有着章太炎表扬魏晋六朝而贬斥唐宋以降的文章学背景:“自先秦以至六朝,其文词皆精金美玉,宝气夺目,非如唐宋人文,枯俭迫促,意味淡薄也。文学一道,断自隋止;有唐一代,分别取览;宋以来文,最宜慎矣。昔昌黎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余则当言,自隋以上文字乃敢观也。”
不仅如此,吴虞对章太炎的称许里,甚至已经捕捉到了章太炎推举魏晋六朝文中出现的新质。吴虞说:“余此后学文,断自隋以前各专史所收之文,而诗则以为曹、张、阮、陶、嵇、左、鲍、小谢、郭、江为法。”吴虞对“断自隋以前各专史所收之文”的注意来自于章太炎的启发。章太炎1910年《国故论衡·论式》独辟蹊径,推举“隋以前各专史所收之文”:“近世或欲上法六代,然上不窥六代学术之本,惟欲厉其末流……余以为持诵《文选》,不如取《三国志》、《晋书》、《宋书》、《弘明集》、《通典》观之,纵不能上窥九流,犹胜于滑泽者。”{11}章太炎推举“隋以前各专史所收之文”,原因在于要寻找一种博而有约、文不淹质的述学文体,“文章华采”倒在其次。所以章太炎有如下的批评:“韩、李之徒,徒能窥见文章华采,未有深达理要,得与微言者。”究其原因,“深深吸引太炎先生的,首先是六朝学术(或曰‘魏晋玄理’),而后才是六朝文章(或曰‘魏晋玄文’)”。吴虞称 “汪(容甫)、洪(北江)、王(壬秋)、章(太炎)为近代文学中脱去唐宋八家气习者,读之可以上接六朝;王、章尤多名、理”。可见,他对章太炎的“魏晋文章”里的这一看重“学术之本”、“尤多名理”的特点是多有领会的。
自然,吴虞对“魏晋文章”的推举不止于汲取章太炎一人的思路。特别是章太炎在文章上推举的王闿运、刘师培,都给予了吴虞不少启发。吴虞在述及“魏晋文章”的时候,更是喜欢章刘并举。例如1919年吴虞为刘师培的古文选本《国文撰录》所作的序言中就有:“章太炎曰:‘雅而不核,近于数诵,……其有利无弊,莫若魏、晋。’刘君是录,‘彻玄’一类尤合斯旨。章、刘所见,俨若符契。辨析精微,穷极攻守,汗漫错忤之病,孰此可免矣。”当吴虞为《国文撰录》作些补充时,所采取的标准也是章刘并举:“悉依刘君之例,且于章氏平日为其弟子所讲授、著述所标举之文,多为采入。”
吴虞对章太炎、刘师培的“魏晋文章”的趣味和理念浸润之深,使后者俨然已成为他自己审视他人文章理念时的一个潜在的“前理解”。1916年,当他看到梁漱溟论国文“不宜杂取古今各代之文”、“取材莫若限于一代二代”时,不禁浮想联翩:“王壬秋之学《后汉书》、屠京山之学《宋书》,皆是此意。余当注意于《宋书》、《南齐书》,以此二史作者,皆六朝人之工文者也。梁氏之说,至为精卓,可祛余向来之谬见。其论唐宋八家及桐城派古文之弊尤足与章太炎相发明,而补沈黯斋之不足,桐城派更无自立之地矣。”
梁漱溟的“不宜杂取古今各代之文”、“取材莫若限于一代二代”的看法和刘师培“文章最忌驳杂”之说更能互相发明。对王壬秋(闿运)、屠京山的留意似乎也印证了前述钱基博认定的吴虞的“魏晋文”渊源在王闿运的提法。不过,驳杂之中自有主次。事实上,如果没有前述章太炎对史传之文的大力推举,从梁漱溟论国文“不宜杂取古今各代之文”直接联想到“王壬秋之学《后汉书》、屠京山之学《宋书》”,恐怕也没有那么顺当,至于说梁漱溟之“论唐宋八家及桐城派古文之弊尤足以与章太炎相发明”,吴虞当然也是以自己对章太炎这方面的言论的谙熟与领悟为前提的了。
注释:
① 参见《吴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0页。
②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 68页。
③ 钱穆:《学术传统与时代潮流》,《钱宾四先生全集》第23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49页。
④ 参见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74 页。
⑤ 参见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上)》,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7页。
⑥ 参见《吴虞日记》(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
⑦ 参见姚奠中、董国炎《章太炎学术年谱》,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19页。
⑧ 周作人:《谢本师》,《周作人文类编》第10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79-380页。
⑨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46—547页。
⑩ 邓星盈:《吴虞论管仲和韩非》,《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7期。
{11} 章太炎:《论式》,转引自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8页。
【父母的名言及文章】推荐阅读:
推荐感恩父母的励志文章07-26
孝敬父母的名言名句08-19
孝敬父母的名言佳句10-09
有关于感恩父母的名言07-24
中秋节感恩父母文章06-20
敬爱父母名人名言08-11
《父母的心》阅读练习及答案07-27
感恩父母的美文:敬畏时光感激父母10-22
亲爱的父母10-10
父母的生日作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