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诗歌

2024-07-06

和谐校园诗歌(精选8篇)

1.和谐校园诗歌 篇一

和谐校园建设论文建设和谐校园论文:

略论“以人为本”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关系

[摘要]“以人为本”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则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和谐校园;构建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密不可分、辩证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贯穿和谐社会的红线。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构建高校和谐校园需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以人为本”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这要求我们在构建过程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调“人”重于“物”,重视“人”的和谐发展。这里的“人”,不仅指个体的“人”,也包括高校中“人”的群体。

首先,教师是高校和谐校园的基础,要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不断提高高校的“硬件”条件,即不断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

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与物质基础。同时,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更应该注重提高“软件”的水平,高校应该树立“以师立校”的理念,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并且合理满足教师需要,为教师的发展构建公正、和谐的平台,促进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只有“硬件”和“软件”,尤其是“软件”,不断得到发展进步,教师整体素质得到完善,高校才能成为真正的高等学府,才能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树立起文化与文明的信标,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也才具备了基本条件。

其次,学生是高校和谐校园的主体,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拓展课外知识的同时,还要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法制观念,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使学生在成才的同时,更要成人。可以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目标就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优良品德的合格大学生。

第三,学生家长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外部助力,要充分引导家长参与学生教育过程。

虽然学生家长并非是高校和谐校园的组成人群,也并不直接参与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具体过程中,但是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言,家庭和父母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通过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可以更好的激励先进、鼓励后进,对于当前一些高校内比较棘手的学生问题,如网络成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等,也可以达到共同帮扶的效果。

(二)加强高校民主建设。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应该在民主建设上走在社会的前列。“以人为本”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要充分发挥人的才智与能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大力加强校园民主建设,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与建议,尊重并理解师生的意愿,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共建和谐校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民主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提高师生民主意识。和谐校园的每一件事务,都是和所有师生员工息息相关的,师生享有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是“以人为本”在和谐校园民主建设上的集中体现。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师生的民主意识都相对较弱,缺乏主人翁意识,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民主意识,使师生主动参与、管理学校的事务,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关心学校的发展前途。只有如此,才能全员参与、群策群力,顺利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第二,完善高校民主体制。“以人为本”思想要求在高校中为师生积极参与学校事务提供保证,这就必须要有民主体制的保障,主要包括教师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集中制。教师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高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高校教代会是在教师依法行使

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实行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也是高校领导广泛听取意见,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渠道;校务公开制度是实现高校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推行校务公开制度,使广大师生知晓校情、参与校政、监督校务,调动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可以有力的促进高校民主建设;“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决策的重要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凡重大问题,广泛听取不同意见,群策群力,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减少决策上的失误”。[1] 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等校园民主体制的建设与完善,既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又是对“以人为本”思想实践运用,对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有着积极作用。

第三,拓宽高校民主渠道。少数人参与的民主是不完善的民主,以少数人为本也并非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就要求在高校中不断拓宽民主渠道,从多种途径确保全体师生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对于教师而言,这就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党员、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可以推进校内民主,对于校园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而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是校园民主建设和和谐校园构建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参政意识强,思维活跃,不少人是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骨干,学校的重大问题和决策应该广泛征

求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参政议政的作用。

在保障教师民主权利的同时,还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

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学生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反馈,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改进提高。因此,通过校园论坛、校长信箱、调查问卷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既可以体现学生参政议政的作用,又有利于发展校园民主建设,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重视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是没有制度、物品可以体现的,但是又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它对于高校和谐校园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体现:

首先,师生的归属感。“以人为本”不仅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人的精神诉求。“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能够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感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2]这体现的就是师生对所在高校的一种归属感,也是精神诉求的一种体现。高校首先要能够满足教师发展的基本物质需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是得到师生认可的一种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营造一个优良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通过高校自身

积淀的文化传统和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感染在校师生,才能使师生在精神上产生归属感。只有这样,广大师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归属感是和谐校园的一个精神标志,师生如果对所在学校没有归属感,那么这个高校就不能称之为和谐。

其次,校园内部的各种关系。包括教师间、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但由于长期以来“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以及不同年代人群思维方式、观念的不同,导致教师与学生间缺乏交流沟通,师生关系存在隔阂乃至对立。目前在校学生基本都是80、90后,当前普遍存在的对于所谓80后、90后的概念定性,实际上就是不同时代人群之间隔阂的体现,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群部分行为习惯的夸张和曲解。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对学生的正常行为要理解,不能夸大其负面作用,更不能将其“非正常化”和“妖魔化”;对学生也应该加强引导教育,使学生保持个性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双方的理解才能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

对于学生之间关系而言,由于当前家庭中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不习惯群体生活,要在入校后多加关注、引导,才能形成和谐的班级和宿舍氛围。同时,正面引导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思维,不要过多宣传社会上的严峻形势和竞争态势,以免学生将社会上不良的风气

套入校园。同时,教师之间要平等合作、公平竞争,这样才有利于学术交流和互补提高。

总之,师生对学校的认同和满意,是一种无形资产,它的形成有利于和谐校园的顺利构建。同时,一个高校悠久传统的形成、优良教风学风的养成,都与之密切相关。

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 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以“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而反过来,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将大大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对“以人为本”的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以人为本”的真理性需要通过指导实践才能得以论证。“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包括:“强调‘人’重于‘物’,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强调一切为了人”。[3] 对于高校而言,“以人为本”的内涵具体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高校校园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与学校关系的和谐以及师生民主权利的保障。而高校和谐校园的主要特征是:协调发展、人际和睦、民主安定、充满生机与活力。并且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能够使师生在其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满足他们获得知识、探究学术的需求,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体现。由此可见,高校和谐校园的特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高校和谐校园得以构建可以充分证明“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性。

其次,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可以丰富“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因此其内涵也是在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从人的和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在指导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同时,高校也在不断深入研究“以人为本”思想。高校是社会科学研究探索的主要阵地,“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将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实践过程,将为高校研究“以人为本”思想提供素材和实例。更重要的是,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更为优良的学习科研环境,更大的调动师生的研究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必然可以赋予“以人为本”思想更深的内涵。

第三,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将有力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接收与传播。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在普通群众心目中,其更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可信性。而且,大学生是一个相对活跃、代表时代的一个群体,他们本身对于新鲜事物和理论的接收是快速的,同时他们又是优秀的传播者,他们自觉不自觉的在学习中、生活中传播应用新观念和新理论。同时,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其他人群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又是关注的,他们关注高校的理论创新、关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所以,“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的传播,以及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将有力促进“以人为本”思想在整个社会的接收与传播。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加强民主建设、建设让师生认同满意的学校;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可以大大促进各个社会层面的和谐,还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思想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充分理解两者关系,对于更为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应柏.推进高校民主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科教文汇,2008(6).[2]刘智运.高等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牛旭光.“以人为本”的内涵特征[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5).

2.和谐校园诗歌 篇二

构建和谐校园, 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实践, 而和谐的后勤服务体系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和谐的高校后勤发展观应围绕师生的需求, 以人为本, 做好学校各项服务工作, 与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相互协调, 共同发展。如何构建和谐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 笔者结合自己在高校后勤的工作实践, 就此粗浅地谈些心得和体会。

1 和谐后勤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1.1 和谐校园是高校发展的最高追求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谋求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的当今世界,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谐不仅仅是一种氛围、一种境界,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关系, 它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协调、平衡、秩序的基本特征, 它是人们顺应客观规律促成事物稳定的一种状态。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 其功能要求高校始终保持一个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态势。因此, 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当今高校发展的最高追求[1]。

1.2 和谐后勤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保障

高校后勤工作是整个学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由于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团结、协调、发展等诸多要素都与后勤密切相关, 随着高校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校对后勤提出了越来越高的保障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 首先必须构建和谐后勤, 始终坚持“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宗旨,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提高后勤服务管理水平。

2 构建和谐后勤的制约因素

2.1 后勤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

在社会化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 市场经济服务方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服务方式, 高校后勤也形成了多元主体办后勤、多种服务并存与竞争发展的局面, 更多注重的是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服务, 存在着“一手硬, 一手软”的现象, 即重管理和服务功能, 轻教育功能;重物质环境的改善, 轻软环境的改善;重经济效益, 轻社会效益。由于后勤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育人意识淡化, 导致其不能很好地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制约了高效和谐后勤的发展。

2.2 后勤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高校师生文化层次相对较高, 并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对后勤的服务也有较高的要求, 即营造出满意的教学科研环境和舒适的生活文化环境。然而, 目前后勤人员往往不注意自身言行, 对师生缺乏热情, 对学生用强制命令代替沟通交流, 对设备运行常识了解得不透彻, 对危急事件的处理不够及时等问题还普遍存在。因此, 要求新时期的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 服务态度好, 举止文雅, 谈吐大方, 并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 在服务和管理过程中能通过自身的言行来感动、引导、教育、激励周围的学生, 真正履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

2.3 后勤管理不到位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极其复杂, 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体制、机制不合理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自办后勤、垄断经营依然是主要形式, 由人为因素造成工作的随意性、凭经验办事、程序规则不完善、管理手段原始等现象严重, 从而导致了优质资源在高校后勤资源配置中难以发挥作用, 后勤服务不能适应学校和师生不断发展的需求[2]。

3 和谐后勤的发展原则

3.1 改革发展做前提, 沟通联系讲和谐

改革和发展是高校后勤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要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结合, 科学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 逐步理顺后勤各方面的关系, 促进高校后勤各项事业更加和谐有序地发展。

高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参与建设的主体多, 后勤服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 将高校建设发展的相关要求进行分解传达和贯穿到后勤工作中, 及时了解和主动配合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工作, 加强与教务、教学院系、教辅、机关等的联系, 切实了解、理解、分解、化解各项具体指标非常必要。高校后勤部门只有积极、主动、热情地与其他部门沟通联系, 求得一个和谐环境和体谅, 这对高校后勤的发展必不可少。

3.2 安全稳定做基础, 管理有序保和谐

高校后勤承担着广大师生吃、住、行、卫生保健等多方面的服务工作, 涉及许多安全工作。可以说, 后勤工作的安全与稳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壮大的前提和保证。因此, 高校后勤在重视全面发展, 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 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对待安全稳定工作,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 强化责任意识, 明确工作任务, 完善管理制度, 及时消除不安定因素, 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确保校园稳定。

后勤内部和谐氛围的建设也是构建和谐后勤的一个重要因素, 处理好后勤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后勤内部员工之间的和谐非常必要, 这种内部和谐氛围的取得需要通过管理、教育来实现。将服务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 让后勤职工具有崇高的信念与理想, 增强他们干好后勤工作的动力和信心, 处理好后勤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后勤内部员工之间的和谐非常必要[3]。

3.3 优质服务做关键, 工作业绩求和谐

高校后勤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后勤工作的服务方式、手段、标准和要求与其他服务性工作有着较大的不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广大师生对后勤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实现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就必须高度重视师生的服务需求, 做到“以人为本, 强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理念, 不断提升后勤服务的层次和内涵, 不断拓展后勤服务项目。

同时, 高校后勤置身于高校大环境中, 如果没有和谐的校内环境, 则自身的发展和工作的开展都将成为“空中楼阁”。高校后勤作为服务窗口, 为教师职工和广大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为教育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是其本职工作, 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必须以工作业绩求得与外界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刘冬云.以人为本构建高校和谐后勤[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5) :60~61.

[2]孙朝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高校后勤系统[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9) :251~252.

3.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 篇三

我们一直提倡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因为它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民主和文化,是实现人本化、人性化、人文化关怀的根本所系。所以,研究发展的、动态的新型师生关系,也一直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与实践的焦点,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一、当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其原因

大量的调查和实际观察也表明,当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伤害较大的主要是疏冷与功利,对立和冲突。

疏冷与功利究其原因,大背景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冲击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反映到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某些人在注重实惠和实用,追求物质需要的人际交往;作为教师也有自身主观的因素,社会蔓延的请客送礼、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使一部分教师心理失去了平衡,背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唯利是图,利欲熏心,将师生关系演义成利益关系;再有家长当,有相当部分家长,不适当地运用物质手段,介入师生之间的交往,导致单纯的师生关系变得复杂和庸俗。

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的原因,一是教师与学生社会评价标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经验等认识及需要的差异,使双方难以互相认同并形成共识,反而产生了分歧、对立和冲突;第二,教师教育教学中权力主义与学生不断增强的独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意识和逆反心理的对立,构成师生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三是作为自然人的学生社会经验少、自我控制能力差,教师修养欠缺、教育教学能力差等自身人格素养的某些不完善,也是此种不良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新时期师生关系的特点思考

学校教育的双边活动过程,一般意义上,教师主导教育,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的二重结合。作为活生生的、有思唯能力的、有個性特征的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在教师教导下主动参加教育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公认的一种自然结合、同时也是一种必然结合的师生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学生个性的塑造者,处于组织领导的地位,身教、言教中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课堂教学、课外辅道、校内外活动、作业面批、家访等等都使师生关系的发展,在直接的渗透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并呈现时空的广延性。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是我们的目标,但也必须看到并承认教师与学生在年龄、职能、经历、知识、水平、阅历等方面的不同,成为师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形成不一致性,甚至因教育行为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身心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导致学生不理解、产生对抗情绪,这就是师生关系差异性。

师生关系的客观性、渗透性、差异性,最终都应指向能促进师生关系和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或显或隐的、长久的教育性。所谓“师者,人之模范也”, 所谓“度德而师之”,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融洽、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是最正常的、充分体现教育性的师生关系。

三、育人观的改变和铸造教师人格魅力

要构建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铸造自身人格魅力,特别要真正投身新课程标准的建设中去。

当前的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形势令人担忧。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的社会教育环境,并不像抓计生一样见效,家长、学校、社会,甚至领导的“重智轻德”、“重分轻能”等思想观念不见明显好转,加上媒体渲染报道,相反愈演愈烈。不堪重负的应试压力,使得师生关系少了情感的关怀、少了将心比心的理解、少了彼此的更多尊重与关爱,教师任劳任怨,学生废寝忘食,他们作为正常人的喜怒哀乐得不到有效关注、合理宣泄,现阶段师生关系的不尽人意,与育人观的偏颇不无联系。因此,花大力气改变育人观,已是刻不容缓。

而作为教师本身,则应大力铸造自身人格魅力。因为,这是“教者乐其教,学者乐其学”的亦朋亦友、良师益友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石。

学识广博、才艺丰富、专业技能精湛、个性慈善,最好还能语言幽默风趣等等,是教师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但要铸造自身的人格魅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更多地得到学生的尊重,我想最根本的是懂得尊重并知道如何尊重学生人格。要知道学生是人,是充满思想具有人格尊严的人。做老师的,万不可把学生当作器物瞎摆弄。要知道以气压人,只会收获抵触,导致在学生的心里名录中将你从可接纳者淘汰出局,而拒你于心门之外的悲剧。提倡走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心灵,就是要我们换位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懂得尊重其人格、思想,尊重其感情、言行,甚至尊重他们的幼稚和天真。

四、和谐师生关系与疏导校园情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某种程度讲,师生关系的紧张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及需求的不适应所致,由此引发了学习负担过重、德育实效性不高,厌学情绪渐滋暗长等矛盾的产生。和谐教育正是抓住了这个矛盾,从学生现实的认知特点、发展水平与需要出发,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规律,力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和谐,追求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性。这种最大化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效用的理想境界,对于我们讨论和谐师生关系,应当说大有借鉴。

除了如前所述的评价体系与育人观的转变,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和谐师生关系重要的是教师应不断提高施爱能力。教师的爱,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而鉴定这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疏导校园情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一般来说,凡是有逆反心理的人,一般都喜欢逆向思维。如果教师能够以逆向思维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逆向论证,提高学生对错误思想的鉴别能力,从而收到正向思维所难以达到的效果。眼下的学校德育和学生在社会上遇到的活生生的现实常常发生冲突,学生在看到光明背后的“垃圾”情况下,产生肮脏感和受骗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恰当运用辨证思维,实施恰如其分的教育,在为学生逐步接受中增强教育的效果,并鼓励学生积极的逆反心理。

同时,要积极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的立体教育模式,尽量消除其中的不和谐音调和消极因素。

4.打造和谐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 篇四

—— 迁安三小理念文化体系解读

一所学校的教育价值观衍生出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确立了一所学校存在的使命,而依此制定相应的教育规范、学生规范、管理制度、道德标准,会塑造出不同的校长形象、建筑形象、教师形象和学生形象。三实小建校22年,历史不算久远,但可贵的是教育价值观一直没有改变,我们秉承厚德博学、自主创新的校训,力求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赋予它新的解读:构建以人为本、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教育”模式。

一进校门口,花坛的位置我们准备雕一尊孔子像,不仅因为孔子是中国教育的鼻祖,更是因为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的和谐观对我们的工作很有指导意义。论语中谈到孔子的 “和而不同”的思想,我们的教育也是培养个性和谐发展,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学生,而不是绝对相同、同一的教育对象。和谐教育正是是给予人的差异和谐发展的文化。

一、完善理念体系要素,打造立体理念文化。

校树:银杏树

因银杏的扇形叶片对称,其叶子边缘分裂为二而叶柄处又合并为一的奇特形状,被视作“调和、和谐的象征”,寓意着“一和二”、“阴和阳”、“生和死”、“春和秋”等等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和谐特质。此外,银杏树数量取三,一是寓意我校为我市第三实验小学,又取自《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乃万物衍生之源,三颗银杏树与三实小同龄,记录三小人的拼搏与进取,见证三实小的梦想与荣耀。

校训:厚德博学 自主创新

解读:厚德旨在培养学生品行,博学意在引领学生求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强调智育与德育的和谐统一发展,此为受教育者内部系统的和谐;适应时代需求,强调培养自主探究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此为教育与社会、自然、文化等外部系统要求的和谐。

在我们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愿景中,也都将培养和谐人才,创建和谐校园作为终级目标,办学理念: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关注修身正己做人,激励自主创新发展,构建博爱和谐校园。

学校愿景:书声琅琅、歌声洋溢、健康安全,快乐学习,张扬个性,诚信明理,和谐发展,民主管理。

校徽:绿色的圆形代表温馨、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绿色象征青春、生命、希望,预示每一位学生将在三小健康、快乐、活泼的成长。

蓝色代表永恒宁静和深远,寓意三小像海洋一样孕育着知识和力量,像蓝天一样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只雏鹰寓意每名学生会在三小提供的广阔空间中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张扬个性,恒远发展。此外我校已形成雏鹰品牌化系列活动,我们有雏鹰电视台、雏鹰少科院、雏鹰文学社,组织评比“雏鹰环保小卫士”“雏鹰少科院小院士”“雏鹰拾金不昧好少年”“雏鹰小小书法家”“雏鹰小作家”等优秀学生,中间的红色丝带是三小首拼的变形,也像一个红色的爱心,寓意三小师生爱心凝聚,激情满怀。

最下方的厚德博学是我校的校训。

校歌:和谐发展 生机无限

二、和顺管理、和雅德育、和乐教学,构建和谐教育模式。

(一)和雅德育

就是努力提升教育的艺术和品位,做和谐高雅的德育,使学校成为真正的“大雅之堂”。在高雅的学校里由儒雅的教师造就文雅的学生,由和雅环境、和雅的育人方法、和雅的德育实践活动几个要素构成和雅德育。

我们本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六个楼道文化主题“养习、怡情、正品、尚美、启智、博爱”,并遵循少年儿童发展规律,将“知、情、意、行”和谐的融合在一起,低年级定位养习、怡情、中年级正品、尚美,高年级启智、博爱。楼道文化还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相呼应和和谐统一,我们提出现代的要求,用古典的表现形式来体现。

校园文化,除刚才提到的孔子像外,我们将南面的小花园命名为银杏园,突出校树在我校办学理念中的地位,三栋楼分别命名和顺楼、和雅楼、和乐楼,西面的大墙是今年暑假重新修葺的,作为我校的古诗长墙,中华古诗文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是我校开展和雅德育的一大亮点。主席台西面的墙壁,做“和谐蕴雅趣,淳朴尚天真”主题砂岩壁画。

我们的音乐教室、美术教室都经过老师的精心布置,创设出高雅的艺

术氛围,凸显出我校的艺术特色。国乐的青花瓷风格,葫芦丝以竹韵为主题的教室布置,格外突出。

教室布置提倡彰显个性,我们每个班都有班级名片,除有各班的基本情况外,还添设了班主任寄语、班级特色版块,教室里有大的展示板,各班拟定符合本班特色的名字,设置了优秀学生作品展示和优秀学生评比的版块,另外,各班依据本班需要自行设置,班级墙壁文化的选取完全交由各班自己动手设计,黑板上方的班训各不相同,我们把教室墙壁和黑板报开辟为学生施展才华、发挥主人翁精神的舞台,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实践中进一步升华“学校是我家”、“班级是我家”的意识,而新配置的崭新的卫生储物柜更让教室干净整洁。

我们的办公室文化,也将着眼点定在“和雅”上,办公室公约:整洁、文明、协作 奉献 和谐,将我们对教师在办公室的办公行为规范加以精炼,并在文化设计上,求得与校园整体文化的风格和谐统一,我们看体育组的设计,既体现了体育教师的专业特色,又透露出为人师者的儒雅,这也是我们和雅德育的一部分。

为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自身修养,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为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提供广阔平台,音乐:民乐、合唱、葫芦丝、管乐、舞蹈,美术的剪纸、纸浆雕塑、儿童画、书法、国画、版画,体育类的田径、篮球、乒乓球、花样跳绳,另外霸王鞭是三小原来的传统项目,前些年给丢下了,今年我们又重新开始训练,把这项传统项目继承并发扬。科技类的,雏鹰少科院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科技亮点,此外,还有一个科技活动室,用于开展学生趣味科技活动,另一个是课题研究组,这也是今年暑假新楼投入使用后才开始的,本届局科技节,荣幸的与天津的杨书远教授一起做科技实践活动的评委,受到不少启发,还不是很成熟,但都已经起步再做。

做高雅德育,教文雅学生,我们另一做法是以规范、负责、感恩为主要内容,遵循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规律,编写了德育教材,在全市使用,今年暑假开学,我们本校开始使用,因为新楼设施还没有完全到位,我们就利用原来的周三雏鹰电视台播出时间进行学习。活动是促进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我们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和雅德育实践活动,上学期,让真爱洒满人间主题教育,后来很多学校也搞了,但三小应该做的最早,家长的反馈也相当好。我们还组织了“唱响激昂旋律,构建和谐校园”歌咏比赛,“品书香雅韵,诵经典美文”的诵读比赛,在写字比赛的试卷上,我们不仅印有规范漂亮的书法摹本,还标注有“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提示语,总之,无论从软环境到硬建设,我们都力求达到和雅德育的目的。

(二)和顺管理

就是要求学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人为本,建构各种人的群体间的和谐顺畅关系。三实小的人性化管理,做的最突出、最扎实,表现在1、学校任何教职工家中有事,学校领导班子必定亲自慰问;

2、每年为教职工进行一次体检,及早发现和解决教职工的身体健康问题。

3、每月末组织一次工会活动,新年组织联欢。

4、设立做主人邮箱,随时可向学校提建议。

5、每位老师生日,都会送上一个蛋糕,并通过校讯通发送祝福短信。

6、为教师每年提供100元的购书经费,自主选择图书。通过这些举措,使三实小教师真正认可了这个和谐、融洽的大家庭,形成了和谐顺畅的管理氛围。

在师生关系上,我们利用校门口的温馨提示语,校园电视台的知心姐姐话廊,尖尖角校报的校长寄语等,打造一种温馨的、和雅的育人氛围,国旗下讲话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以软环境开展德育教育。

我们还打造整体优化的大教育观: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和谐发展,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品德发展才是健康的积极的。我们搞小手拉大手活动,开展无烟宣传,开展安全健康齐步走活动。开展环保主题的与家长共读一本书,给家长的一封信,进社区宣传等活动,使家、校、社会德育理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从而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

(三)和乐教学,和谐愉悦

就是指采用和谐的教育方法,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摆脱传统视学习过程为吃苦和痛苦磨练的过程,扭转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后,才有所谓苦尽甘来的说法,真正体会到和乐课堂带给学生的学习快乐。和乐教学既承认学生差异,又尊重学生情感,并释放学生潜能。

师生关系上:孔子的教学相长,提倡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和谐发展。这是一种提倡师生双主体的和谐观,教师不再以知识传授者自居,而是学生学习的采纳语者、促进者、合作者。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即平等对待学生,体现的也是纲要中提到的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眼中,要看到差异,但没有差生,是一种和谐的教育对象观。

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则是既关注了学生的差异,又能给予适合的教育。

在我们校内,在实施和乐教学中,学校积极加强教师培训,特别是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使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强调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情感交融的、协力合作的、思想共生的和谐共同体。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和谐共赢、差异发展”的育人目标,学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语文学科的“本真语文”,数学学科的“智慧数学,生命课堂”,英语学科的“情境教学”,科学学科的“激趣探究”都开展的有声有色,学生反馈也很好。

在民主、平等的“和乐”教学情景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参与、自主探索”,实现“自主发展”。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已的位置,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教学双方都在一种和谐互动、共生互助中得到和谐发展。

5.和谐校园诗歌朗诵(8-14) 篇五

菁菁校园 阳光如语

飞扬理想的明天 校园是我们起航的船

在成长的历程中是知识给予我们养分 是校园记录我们和谐 快乐的生活 如彩色花瓣般珍藏在人生的页册中

橙色赋予我们希望

放飞心中的那份梦想 绿色赋予我们信任

相信心中的那份忠贞 紫色赋予我们尊敬

创造自己的缤纷彩虹 感受着属于我们的多彩人生

校园是文明的一道港湾 和谐是校园的一个驿站

如果校园里 垃圾废物处处可见 如果同学间 打架骂人时时发生

如果我们

生活在这样的校园中 我们还会 快乐吗? 如果我们

生活在这样的校园中 我们还会 幸福吗?

如果 我们走在优美寂静的校园中 看那春日的娇花与鹅黄的幼蝶共舞 如果 我们脚踩在层层干净的阶梯上 听那春风温情的拂动绿树的新芽 此情

怡悦着我的情 此声

陶冶着我的心

如果我们

生活在这样的校园中 我们还会 不快乐吗? 如果我们

生活在这样的校园中 我们还会 不幸福吗?

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翱翔 老师和父母的心一样,希望给我们健康成长

树木茂盛的日子,我们走在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在平安校园愉快歌唱!树木茂盛的日子,我们遨游在校园这个知识的海洋,和老师一起编织梦想!树木茂盛的日子,我们愿意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快乐章!树木茂盛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的学习!树木茂盛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让我们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来美化校园!

6.防校园暴力 建和谐校园 篇六

星子镇中心小学班主任:陈海带

2016年12月20日 教育过程及内容记录

一、校园暴力的几种表现

(一)打架斗殴。

打架斗殴是校园里最常见的暴力行为,通常是一些品德较差的大同学,自以为有力气,就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来殴打校内外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这伙中学生与另一伙中学生相互殴斗的现象,也称为学生打群架。中学生打架斗殴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了不好的声誉,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强索钱财。

这是近几年来发生的比较普遍且严重的校园暴力现象,往往发生在中小学校门口或附近地区,大年龄的中学生向低幼学生强索钱财,以暴力相威胁,逼迫低年龄学生交出零用钱或学习用品等,并不准他们告诉学校和家长。此类事件不仅摧残了被袭击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而且造成许多家长人心惶惶,对孩子的身心和教育担惊受怕。

(三)毁坏物品。

有的中学生由于心中的不满、怨恨等情绪作用,通过毁坏物品来表现和发泄。在一些中学生里可以看到被学生破坏的课桌椅、墙壁、门窗等,其中一部分就是有的学生发泄情绪实施攻击的结果。这类攻击行为的目标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

(四)争风吃醋。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早熟使早恋现象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而早恋给青少年的成长和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中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往往会因为女生而产生嫉妒、排挤甚至仇恨的心理。小小的矛盾因为缺乏沟通和引导而酿成打架甚至凶杀等暴力事件。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暴力病态在向校园延伸的结果。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无疑会给在校青少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如果青少年一旦形成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无论对其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将是非常危险的隐患。这种由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造成的校园“恶瘤”,如果不在校园内得到应有的遏制,那么以后社会将会为此付出更昂贵的代价。家庭暴力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

7.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创建和谐校园 篇七

关键词:大学生,和谐发展,和谐校园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 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 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 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没有和谐的校园, 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应致力于和谐校园的创建。

一、大学生对创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构建和谐校园, 人的和谐是关键。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 人的和谐与否, 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大学教师和学生构成了学校的主体, 其中学生的和谐是和谐校园的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 和谐校园只能是一句空话。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 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 将逐步确立自我, 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对于大学生来说, 完成这一角色的转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事关以后能否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人, 也关系到以后能否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因此, 大学生的和谐不仅是和谐校园的基础, 而且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二、校园大学生中的不和谐现象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校园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少的不和谐音, 主要表现为:

(一) 理想信念淡化, 人生观、价值观偏离。

一些学生认为考上大学了, 个人理想实现了, 可以松口气了, 因此, 在学习上, 马虎从事, 听课不认真, 思想开小差, 注意力不集中, 认为“60分万岁”;在思想上, 不关心政治, 认为“政治可有可无, 唯有金钱是真的”, 他们认为“谁富谁光荣, 谁穷谁狗熊”, “谁赚大钱、谁发大财谁就是英雄好汉”, 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热情, 没有兴趣, 感到厌倦、没有动力。

(二) 集体主义观念弱化。

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很薄弱, 以自我为中心, 强调个人奋斗, 不顾集体、国家利益, 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甚至有人认为“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谋职就业时, 把到收入高的行业就业看作是改变个人命运、提高社会地位的阶梯。“70%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个人前途”或为“家长争面子”。对班级体活动表现出懈怠、消沉、无兴趣, 没有集体主义荣誉感。

(三) 人际关系僵化, 缺乏团结合作精神。

由于现在的很多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都是娇生惯养的“小皇帝”, “小公主”, 坐享其成, 缺乏团结合作精神。同学之间往往因一些小事争吵不休, 互不相让, 甚至走向极端触犯法律。看到对方取得成绩不是羡慕而是嫉妒, 不是赞扬而是贬低。相互之间不是以尊敬的方式对待而是以鄙视的方式、仇视的方式对待。

三、大学生中出现不和谐现象的原因

(一) 社会大环境与学校教育小环境的不协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改革开放得到了迅速发展,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而人, 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以及多元的价值取向, 从而也导致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最为明显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驱使广大民众以追逐经济利益为最终目的, 以金钱作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 忽略了追逐目的的手段的正确与否, 忽略了个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些改变也必然会随着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反映到大学生的思想中来, 从而出现了和我们学校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不一致的不和谐音。并且, 由于当今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 以权谋私、不劳而获、通过不法手段迅速聚敛大量财富, 也使得大学生对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

(二) 学校教育大环境和家庭教育小环境的不协调

学校教育从培养全面的人出发, 强调受教育者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不仅抓好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 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但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过分注重子女智力上的发展而忽略了其他发面的发展, 在生活上什么都包办了, 很多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理不说, 还养成了颐指气使、不懂谦让感恩, 不负责任等一些恶习。学校的教育被家庭生活环境的教育所抵消。

(三)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的僵化

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 很多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仍然停留在以前的教条化、空洞化, 对学生光灌输大道理, 没有实际例子加以佐证, 脱离现实生活, 使得这种教育显得空白无力, 甚至有的老师自己立场都不坚定, 态度模棱两可, 学生更加无法坚信。

四、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创建和谐校园的构想

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其中之一, 就是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和谐, 又要争取外部环境的和谐。所以, 要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 必须内外环境都要抓。外, 要抓家庭、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内, 要抓学校教育环境自身的和谐发展。

(一) 社会、家庭教育环境与学校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 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 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 强调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 我国要大力宣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抵御外来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而学校教育更要和社会变化接轨, 及时根据社会的变化, 引导学生去辨别, 加强其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 从而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

其次是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 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提供有关教育资讯, 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 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

(二) 校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1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爱生乐教,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彼此尊重,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要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努力营造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的人际氛围和有压力但不压抑的学习氛围。为营造这种氛围, 可以设立校长信箱、教学开放日、心理咨询箱等, 让学生的心声能正常表达, 不断增强学校和教师的服务意识。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由内及外对学生进行引导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辨证统一观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内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人的外部行为是通过人的意识、思想起作用的, 是人的大脑意识、思想转化为肢体的行为。所以, 教育人必然要从人的意识着手, 解决思想问题, 而思想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也不是引用一两句至理名言就能完事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耐心细致的长期复杂的过程。教育者的意向要变为受教育者的行为, 必须使受教育者从内心, 从思想意识上感悟过来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并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3改进教育方法

现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改进教学方法,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素质。比如, 多让学生参加英雄、模范人物的报告会, 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和启迪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多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 发表看法, 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知道其困惑所在, 然后对症下药。让学生吐露其心声, 调节其心理压力, 进行正确引导;开展以“科学求真、道德向善、艺术唯美”为宗旨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倡导学会感动、学会珍惜、学会拼搏、学会奉献、学会负责;开展“助人周”、“孝心周”、“治学周”活动来践行诚信友爱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组织开展各类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等。寓教育于活动中, 能更好地潜移默化, 又避免了说大道理让学生心里产生抗拒心理, 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形成, 树立远大的抱负、志向和理想, 向把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迈进。

参考文献

[1]刘春修:《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策略》[N].中国教育报, 2005 (10) [1]刘春修:《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策略》[N].中国教育报, 2005 (10)

[2]周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N].中国教育报, 2005 (4) [2]周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N].中国教育报, 2005 (4)

[3]《加强高校党建建设和谐校园—访教育部有关负责人》[N].中国教育报, 2006 (12) [3]《加强高校党建建设和谐校园—访教育部有关负责人》[N].中国教育报, 2006 (12)

[4]吴磊、肖池平:《关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 2006 (2) .[4]吴磊、肖池平:《关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 2006 (2) .

[5]吕明、陈刚:《谈和谐校园软环境的内涵、功能和作用》[J].教育与职业, 2006 (6) .[5]吕明、陈刚:《谈和谐校园软环境的内涵、功能和作用》[J].教育与职业, 2006 (6) .

8.依托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篇八

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促进生命与自然的和谐

校园的环境文化是指学校的建筑、绿化、设施等硬环境及文明友善、严谨笃学、勤奋好学的软环境两方面。优美人文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如诗似画的校园风光,整齐光洁的过道走廊,赏心悦目的教室布置,健康活泼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硬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无聊的文化及各种消极厌学现象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论述中,既强调环境对人发展的制约作用,环境是人的思想影响的来源;又强调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这种改变不是通过天才人物的头脑与理性,而是通过人们的实践。“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说明了人的社会实践具有双向作用的功能:即社会实践改变环境,使得改变了的环境对人产生新的影响作用,同时社会实践又在改变主体自身。在实践活动中,人发展了智力,不断改变着主观世界,并使他们对环境的作用力日益加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这两种改变是“同时性”的,硬环境改造人与人改造硬环境是辩证统一的。

从我校近十年来的发展来看,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倾注了巨大的人力、财力,通过绿化、净化、香化、园林化、知识化,使校园的一景一物,一墙一壁,每个角落都无声地“说话”。校园建筑面目一新,景观硬件建设的布局结构和造型在和谐、特色、寓意深远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比如为保护古树另辟新路;返修老校门、河埠头;新修风华园;以校庆为契机,建造校史馆,收集大量有本校特色的纪念物,修建意义深远的腾飞校标等;专门派人到外校取经,调整教学楼绿化和各种墙面文化的布局,多媒体设施班班齐全,学生自行车棚、400米塑胶跑道、体艺馆、教学楼、宿舍、食堂井然有序,校园内设置了激励性的“表扬与批评公告栏”及“三项”竞赛、先进人物宣传窗等,到现在已形成了一个整洁优美的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和谐乐园。环境能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神怡,也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现在很少有人会乱扔纸屑、随地吐痰,不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学校近几年来连续被评为市环保学校、市绿色学校,整个校园已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人与自然达成了无言的默契,彼此和谐相处。

创造人性的校园制度文化,激励领导与群众的和谐

校园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领导体制,是精神文化的外壳。我们在管理中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个性。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是学校的一个整体,他们相互之间需要沟通,通过沟通达到和谐、一致,这样才能良好地进行运转。某些情况中,领导与群众往往会形成一组矛盾的对立体,要想建立一个齐心协力、蒸蒸日上的师资队伍,单纯地让教师畏惧权力,遇见领导避而远之,这绝不是一个好领导,也办不好一所学校。如果下级既畏上级。又能与上级促膝谈心,共同交流,那整个学校肯定充满生机。要让全体教师都能向着学校,努力为学校着想,那必定要有一些人性化的,顺从民意的又有激励性的各种制度。在制订各种制度时,学校工会应组织全校教职工,多次加以讨论,不断修改完善,做到让每一个教职工知晓各种制度的制订原则,让每一位教职工的意见充分表达,在方案通过的同时做好有异议教师的思想工作。领导与群众之间,相互信任、彼此了解,即使制度仍有欠缺,不能做到绝对公平,群众也会谅解,不会有更多的指责和矛盾出现。

如果学校在管理上有了一整套严格的制度来保障,同时也必须要有好的运行机制来实施。制度的制订也是为了更好的实施并产生效果。如果制度很多很完善,但始终让它晾在一边不用,在具体工作中仍然我行我素,领导说了算,专断独行,那就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不但得不到群众的信任,更会引起众人的反感。

在制度制订和实施过程中,领导班子内部不但要团结一致,还要以身作责,率先执行。特别是一些与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考核制度、奖金分配制度、评先评优等,领导好让则让,使更多站在工作第一线的群众能得到更多的实惠,做到劳有所得。

当然,制度是主观的、人为的,在实施过程中,领导更要人性化操作,多体察民情,深入群众,多了解教师的思想,包括教师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苦恼。这样领导对待教师生活、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就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这样才能及时地送上温暖,采取相应对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头戏,也是最难建设的一个环节,和谐程度如何?它可比一面镜子,能照出一所学校领导管理水平的高低。

积淀深厚的校园观念文化,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度

校园观念文化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是一所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所逐渐累积起来的一种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长期以来的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精神产物,它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校魂等形式上。它的形成将通过“精神影响”产生长远的、巨大的熏陶效果。

比如,我校以五十年校庆为契机,把几十年来所积淀的校园观念文化进行了挖掘和整理,修建校史馆,编写校史册,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魂:“明德、启智、健体”,并分别作为三幢主楼的楼名,体现了我校是一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学校;校训“求真、求知、求新、求美”,要求全体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但要学到新知识,也要懂得真善美,辩别善恶丑,更要有奋发向上的创新精神;校风“团结、勤奋、务实、创新”,说明了全体师生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有着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有着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的和谐氛围。在学校长期办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切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办学理念:“天生我人必有才,天生我才必有用”,在正确的办学理念指引下,近几年来学校发展迅速,全校师生努力奋

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学校的高中美术特色教育成绩越来越显著,学校的选修型校园活动开展热烈,引入了宁波市唯一的自行车运动训练基地等。

校园的观念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能形成的,也不是一个人可改变得了的,但它所带来的影响是长远的。一所学校有了正确的办学理念和长久的传统历史,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会和谐、健康地发展。比如,我们学校长久以来已形成了传统的系列化、特色化、常规化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升国旗仪式、入团仪式,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等系列。经常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兴趣小组活动。重视社团文化建设,成立文学社、爱心社、书画协会、合唱队、舞蹈学习班等组织。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寓教于知识,寓教于竞赛,寓教于娱乐,陶冶学生情操,锤炼学生品格,更使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一种默契,这种师生同乐的状态可以蔓延到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教师以生为本,努力发掘学生的特长,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以学到知识为荣。以展示特长为骄傲,活动中充满自信,充满活力,在整个校园中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文化,延伸学校与社会的和谐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进一步实现了校园文化的社会化。

目前,校园网已经得到普及并被广泛地应用,有些学校的校园网络更是做得精妙绝纶,校园网络文化能促进师生文化视野的多元化,校园网络文化的信息传播特性决定了承载多元文化的可能和便利。网络传播的虚拟、即时、多元等特性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如网络传播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优于传统的“言传笔授”教育方式,这不仅增添了教育的感染力,而且也提高了各种形式校园文化活动的效果,扩大了覆盖面,丰富了校园文化。网络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工作空间,不同地点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资源,进行学习和思想交流。

现在,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网络文化的出现为学生学习的社会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开辟了新的天地,因为网络快捷性、便利性、广泛性及“多媒体”的多重感官刺激功能。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不得不让人佩服,现在的学生知识面之广,社会经验之丰富,已经让我们为师者感到汗颜,这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近几年迅速发展的网络文化。

上一篇: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下一篇:结合本职工作实际,谈如何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