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2024-06-19

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共8篇)

1.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篇一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2-0009-04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融资租赁企业风险形成的原因,梳理我国融资租赁企业的七大风险类别,构建了融资租赁企业风险计量、评价与预警模型,并提出完善我国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控制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融资租赁 风险控制 风险预警 内部控制

国融资租赁业发展迅猛,在各领域均有一定规模,逐渐成为主流融资方式之一。然而,我国融资租赁业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风险管理意识总体还不强。本文试图分析当前我国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的产生机理,构建一个风险预警模型,使该预警模型切合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实际情况,具有操作性、易理解和可运用,并能为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融资租赁业务提供风险计量与风险评价方法。

一、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的形成原因

由于融资租赁具有很强的金融服务行业属性,其内在的业务运作特点容易产生风险,也容易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而产生风险,风险类型也比较复杂。

(一)融资租赁的内在特点容易形成风险。(1)租赁物一般是专用设备,不具有通用性,加上承租人选择租赁物并指定供应商,当承租人不履行合同,融资租赁公司只能采取行使收回权、回收租赁物等措施,租赁物不通用使得租赁公司很难有效处理,容易产生损失。(2)融资租赁交易比较复杂,需要签订多个合同,其中涉及到出租人的有购买合同、租赁合同、担保合同等,所涉法律文书、法律条款越多,产生风险越大。(3)融资租赁的各交易方中,融资租赁公司在履行提供资金的义务后,便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地等待承租人到期交付租金,增加了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4)融资租赁的租期一般较长,增加了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融资租赁期限一般不少于三年。(5)承租人拥有租赁物的使用权,租赁公司掌握租赁物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

(二)融资租赁的外部环境容易带来风险。(1)融资租赁的承租人群体质量不高,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技术设备陈旧、市场竞争力较差、企业效益不佳,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容易产生风险。(2)融资租赁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的融资租赁起步晚,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关政策法规不完善。(3)国家金融体系改革给融资租赁业务带来一定风险。在金融市场较混乱的时期,金融机构提供融资利率较高,融资租赁公司筹资的资金成本较高,因此,融资租赁项目中由承租人承担的租金也较高。(4)融资租赁企业的筹资渠道单一。除了金融租赁公司可以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发行金融债券,其他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股本金投入和银行短期贷款。狭窄的融资渠道限制了融资租赁公司的流动资金来源,增加了租赁公司流动性风险。(5)租赁项目退出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租赁业租赁合同转让不方便,租赁资产证券化市场欠发达,这些缺陷使得融资租赁公司面临着更高的流动性风险。

二、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的种类

由于融资租赁融合了资金融通、产品促销、促进投资、资产管理等多种功能,具有信贷、贸易、租赁的特点,其风险类型也比较复杂。

(一)出租人自身的风险,主要是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融资租赁企业的内部程序、内部员工、内部信息系统,因存在不完善或缺陷带来的损失的风险。融资租赁公司的操作风险主要有超越授权交易、超过限额的交易、内部员工失误或欺诈。

(二)承租人带来的风险,主要有物权变动风险、信用风险和破产风险。物权变动风险是指在租赁期间,承租人享有使用租赁物、管理租赁物及其他权益,融资租赁公司无法完全享有租赁物的所有权可能带来的风险。承租人信用风险是指融资租赁交易中,承租人不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全部义务,给融资租赁企业带来的风险。破产风险是指承租人在租赁期内破产后,租赁物由租赁公司处置后,仍未能获得补偿的风险。

(三)供应商带来的风险,主要有所有权无效风险、信用风险和专业有限风险。所有权无效风险是指在特定的情况下,由于无法从供货商处取得租赁物合法所有权而给租赁公司带来的损失风险。供应商信用风险是指供应商不能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给出租人带来损失的风险。专业有限险是指在出租人不熟悉的某些特定领域租赁物件,对这些租赁资产的价格进行判断时,过分依赖供货商的报价而遭受购买价款过高,给租赁公司带来损失的风险。

(四)投资人带来的风险,主要有融资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融资风险包括租赁公司因融资成本与租金利率调整方式不同,带来的利率风险、融资期限与租赁期限不匹配的结构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租赁公司资金紧张,资金的供给无法满足公司运作的需求,造成财务上的困境。

(五)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主要有经济寿命风险和技术落后风险。经济寿命风险是指技术进步造成租赁物维护费用增加和使用价值下降,造成租赁物的实际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技术落后风险是市场需求或技术进步所造成的租赁物过时的风险。

(六)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主要有法律风险和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是指目前融资租赁法制不健全,造成融资租赁各方都无法得到应有法律保护的风险。政治风险是指因国家政治事件的发生,导致社会动荡,引起政策和法规等变化,给融资租赁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

(七)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主要有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出租人从国外购买租赁物,由于汇率变化会对设备实际采购成本产生重大影响,给租赁公司带来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出租人如果按浮动利率向银行贷款,当市场利率出现波动时,给租赁公司带来损失的风险。

除了以上风险之外,融资租赁过程中还存在采购风险、人才风险、货物运输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等。

三、融资租赁企业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一)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与提炼。通过剖析我国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的形成原因,梳理我国融资租赁企业的七大风险类别,在充分分析融资租赁企业风险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和资产流动性等五个维度设计风险计量、评价与预警指标。1.资本充足性维度的风险预警指标。资本充足率是指在租赁交易过程中,融资租赁公司应对支付风险的根本保证,也是融资租赁公司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评价融资租赁公司资本充足性的风险定量指标主要有资本资产比率与资本充足率。资本资产比率,指融资租赁企业的资本与全部资产的比重。资本资产比率没有考虑资产的风险差异,该比率越高,抵御风险能力越强。资本充足率,指融资租赁企业的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重。资本充足率考虑了资产的风险程度,该比率越高,抵御风险能力越强。

2.资产质量维度的风险预警指标。资产质量是评价融资租赁公司经营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准。评价融资租赁公司资产质量的风险定量指标主要有不良资产比率、资产风险分散率以及租赁逾期率。(1)不良资产比率,指融资租赁公司期末不良资产占全部资产总额的比重。不良资产率越低,企业资产质量越好,风险水平就愈低。其中,不良资产包括逾期融资租赁款、融资租赁呆滞账款和不良投资等。(2)资产风险分散率,指融资租赁企业资金投放的客户集中度。该比率越小,融资租赁企业风险越分散,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小。(3)租赁逾期率,指融资租赁企业在融资租赁款到期后不能支付且逾期一定时间的融资租赁款占应收租赁余额的比重。该比率越小,融资租赁企业在选择项目以及租赁资产管理方面的能力越强,租赁资产质量越好,风险水平就愈低。

3.管理能力维度的风险预警指标。管理能力是融资租赁公司保持经营稳定以及谋求发展的内在因素。融资租赁公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董事会、监事会、职能部门管理能力的强弱,已成为评价融资租赁公司业务经营稳定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融资租赁公司管理能力主要从管理层重视程度、管理层应对能力、制度和方法的完善性等方面考虑,但这些方面没有量化指标和比率,比较难评价,本文通过其他定量指标来评价:资本充足率、租赁逾期率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

4.盈利能力维度的风险预警指标。盈利能力是融资租赁公司保持可持续发展并不断积累的能力。评价融资租赁公司盈利能力的风险定量指标有很多,本文选择了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营业利润增长率等三个指标。(1)资产收益率,指融资租赁企业每单位资产可以产生多大的收益。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利用资产带来的效果越好,总资产的收益水平越高,风险水平就愈低。(2)净资产收益率,指融资租赁企业每单位所有者权益可以产生多大的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带来的效果越好,所有者权益的收益水平越高,风险水平就愈低。(3)营业利润增长率,指融资租赁企业营业利润增长速度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持续盈利能力。企业的营业利润增长率越高,持续盈利能力越强,风险水平就愈低。

5.资产流动性维度的风险预警指标。资产流动性是融资租赁公司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所需资金的重要保证。评价融资租赁公司资产流动性的定量指标有流动比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1)流动比率,指融资租赁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重,反映企业的短期流动性。该比率越大,企业短期债务到期支付越有保证,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越强,流动性风险愈低。(2)应收账款周转率,指融资租赁企业计算周期内的营业收入与平均应收账款的比重,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应收账款周转率越大,企业回收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企业的流动性风险愈低。

(二)风险预警指标的权重赋值。在对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赋权时,本文采用专家评价法。通过对一级指标的各“评价维度”和同一“评价维度”下的各二级“评价指标”两两比较,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其重要性程度。本文邀请了30位融资租赁资深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各维度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打分,并经统计分析得到了各级评价指标彼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并进行量化,具体分析如表1―表6所示。

(三)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1.风险预警模型。根据上文对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指标选择与指标赋权,可构建融资租赁企业风险预警模型,如表7所示。

具体模型评价过程如下:首先,对各维度的风险预警指标进行风险值评价,然后根据对每个维度的各个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该风险维度的风险值,再对各风险维度的风险值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融资租赁企业综合风险值,最后根据综合风险值在风险评估标准中对应的风险级别进行风险预警。

资本充足性维度风险值v1=0.2×v11+0.8×v12(1)

资产质量维度风险值v2=0.6×v21+0.25×v22+0.15×v23(2)

管理能力维度风险值v3=0.35×v31+0.35×v32+0.3×v33(3)

盈利能力维度风险值v4= 0.3×v41+0.5×v42+0.2×v43(4)

流动性维度风险值v5=0.7×v51+0.3×v52(5)

融资租赁企业综合风险值v=(1)+(2)+(3)+(4)+(5)=30%×v1+35%×v2+10%×v3+15%×v4+10%×v5=30%×(0.2×v11+0.8×v12)+35%×(0.6×v21+0.25×v22+0.15×v23)+10%×(0.35×v31+0.35×v32+0.3×v33)+15%×(0.3×v41+0.5×v42+0.2×v43)+10%×(0.7×v51+0.3×v52)

如表8所示,根据综合风险值确定风险级别,进行风险预警和风险度的评估。再通过各个维度和指标层面的风险情况进行因素分析。

2.指标风险值的评价方法。本文将风险程度划分为五级:风险极小、风险较小、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极大。风险级别与风险值对照表如表9所示。

在风险预警实践中,根据金融企业管理办法与融资租赁企业管理实践,对各指标的指标值区间与风险等值进行匹配,建立各指标风险级别、指标值与风险值对照表。在指标评估标准临界值确定方面,若有国际标准,采用国际标准,若没有国际标准,则采用比较确定,可采用我国在金融稳定时的各指标标准,也可采用与我国具有相似经济金融背景的国家在金融稳定时的各项指标标准。在预警模型应用时,通过判断指标值在哪个值区间,来判断风险级别和风险值。

四、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的控制机制

(一)优化控制环境。首先,融资租赁公司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融资租赁公司建立分级风险管理机制,董事会、风控委员会与业审委员会,三级分工协作,识别和分析业务风险,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决策体系。股东会、董事会与经理层组成融资租赁公司内部管理者,共同制定以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制度规范。公司的监事会和董事会领导的内审机构对公司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形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立、所有者监督经营者的治理结构。其次,融资租赁公司要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系统。融资租赁企业应建立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的风险管理常设机构风控委员会;建立由总经理直接领导的业务审核常设机构业审委员会,并通过风险调查与识别、风险评估与评价、风险监测与预测、风险治理工具、风险与危机处理、培训与指导等一系列方法,有效把握各种风险。

(二)持续风险评估。融资租赁企业要完善风险评估管理和预警管理系统,建立全过程的、动态的项目风险预警、分析、评估和控制机制,包括租前风险防范、租中风险跟踪、租后风险应对等。

租前风险防范,主要手段包括积极收集相关信息,收集客户财务信息、信用状况、行业状况、租赁物状况等。针对收集的信息中一些不确定的风险点,应尽可能采取一些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的措施在租赁合同中予以回避,通过法律文本将风险降到最低。

租中风险跟踪,在租赁期内,应密切关注承租人的实际经营情况和租赁物的状况;关注客户的付款情况,记录客户信用,一旦逾期,需要加大催收力度,尽快解决;动态了解客户的盈利状况、发展方向,有重大变化应及时跟进,定期对租赁物现场检查。

租后风险应对,一旦客户出现信用不良的情况,应积极启动风险应对机制。通过租赁合同违约条款,应对承租人的信用风险和资产使用风险;建立多元的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缩短租后风险处置周期,快速处置,减少损失。

(三)强化控制活动。融资租赁公司应该通过风险规避、分散、转移、补偿、抑制与消化等一系列策略来强化风险控制。

风险规避策略,是指融资租赁公司应根据其管理特点,建立信用风险评估系统,减少主观判断的因素,加强定量分析承租人的各种信用信息,实时监控,及时评估,动态监控承租人信用等级,以防止承租人信用风险,降低拖欠租金比例。

分散风险策略,是指融资租赁公司通过行业选择、行业分散、租赁期长短、租金额度控制、租息率高低等措施分散风险。通过控制行业集中度、控制单体客户合同总额度、控制长短租赁项目占比,以分散风险。

风险转移策略,是指融资租赁企业在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过程,将风险转嫁给其他交易对手而保证自己的风险处理策略。

风险补偿策略,是指融资租赁公司对信用评估减低的项目,采取提高承租人首付款比例、提供租赁项目保证金、提供残值担保、提供抵质押担保等补偿措施来降低风险的策略。

风险抑制策略,是指融资租赁企业加强对租赁项目的租后管理,动态了解项目的变化,提高风险点发现的及时性,并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的策略,主要包括风险预警与风险处理两步骤。

风险消化策略,是指融资租赁公司在风险出现并采用其他策略后,需要通过合理、适当的财务安排来消化风险的策略。这属于项目风险管理后期不可避免的事项,即通过财务安排来应对与消化。

(四)加强信息沟通。信息与沟通是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控制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融资租赁企业应改善内部组织沟通现状,并加快信息系统建设,保障风险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

重视沟通渠道方面的建设。融资租赁企业应丰富组织内部的沟通渠道,结合行业特点与员工特点,设立会议制度、定期座谈会制度、员工建议制度等沟通渠道,实现沟通渠道的多样性和畅通性。

重视信息系统方面的建设。融资租赁企业应加快建设信息系统,从系统的开发、实施和维护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都要进行科学管理,聘用专业信息化人才专门负责信息系统建设,整合管理流程、业务流程与信息流程,实时采集处理数据、减少冗余,提高效率,大大提高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及时性和相关性,从而促进内部风险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

(五)健全监控机制。(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融资租赁企业应改变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设置的局面,将其设置在董事会下面,受董事会领导。这样的机构设置能够让内部审计部门更具独立性和权威性,能更好发挥监督与评价功能。(2)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内审部门应在内审工作中不断完善内审工作规范,明确内审人员职责,做到内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内审部门要定期开展内控制度执行审计,对于重要制度或重点项目开展专项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持续改进,确保内控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执行。(3)完善检查与考评机制。检查和考评是融资租赁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审部门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设计出一套内控检查与考评体系,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内控制度完整性检查、合规性检查、设计缺陷检查、执行有效性检查,分析检查结果,提出改进建议,推进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持续完善。

2.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篇二

金融危机传染 (Contagion) 历来是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 伴随着国际游资的膨胀, 国际货币、金融危机频繁爆发, 根据巴里·艾森格林和迈克尔·博多在2001年完成的一项研究, 随机挑出的一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都比1973年大1倍, 国际货币、金融危机的传染性也大大增强, 往往爆发不久就如同传染病一样迅速从最早爆发危机的国家或地区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舆论界留下了许多描绘这一现象的词汇:1994年墨西哥危机的“龙舌兰酒效应”、“亚洲流感”、“俄罗斯病毒”等等不一而足, 而对货币、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研究也迅速兴起。由于多种危机传染机制需要在资本项目和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才能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 我国依靠资本项目的适度管制和金融服务市场低开放度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 但时至今日,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 尽管我国资本项目仍未完全开放, 危机传染的风险已经大大上升, 震撼国际金融市场的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出现了新特点。因此, 研究多个经济市场间金融危机传染效应以建立中国金融风险预警体系, 防范传染的进一步扩散, 对维护一国经济安全、乃至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定义及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是指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如短期利率、资产 (证券、房地产、土地) 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具有突发性、急剧性、短暂性和超周期性等特征。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 (Contagion Effect) 是由于国家间在实体经济 (贸易与直接投资) 、金融关联的相互依赖、投资者行为以及政策关联或者其他不明原因的存在, 导致市场易变性相关系数的上升或跨市场价格与数量的过度协动。广义上是指超过普通冲击程度的危机跨国传播;狭义上则是一国的危机导致另一个国家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它强调的是某一个国家发生危机的原因就是另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如果另一个国家没有发生危机, 这个国家原本也不会发生危机。

当危机爆发时, 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常常显著增强, 使金融危机从一个市场迅速传染到另一个市场, 即出现所谓的金融危机传染。Bertero&Mayer (1989) , King&Wadhwani (1990) , Calvo&Reinhardt (1996) , Baij&Goldfajn (1998) 等通过对几次大的金融危机进行研究, 得出了金融危机使跨国资本市场的相关性显著增强, 存在危机传染的结论;但随后, Boyer, Gibson&Loretan (1999) 对此提出了质疑, 他们指出在没有考虑条件异方差的情况下检验相关性变化的结果是有偏差的;Forbes&Rigobon (2002) 根据Boyer et al (1999) 的思想对几次大的金融危机进行研究, 在调整条件异方差后未发现市场之间相关性被破坏的证据;2000年以来Copula函数、极值理论和Markov链等非线性研究方法被提出并应用到金融市场的危机传染分析中, 在捕捉非线性特征方面表现出了明显优势;此外, 国内关于金融危机传染存在性和检验的研究也日渐活跃, 但大多数结论都是在线性相关或正态分布假设的基础上得到。

三、金融危机传染的五种机制

金融危机传染的各微观主体相互作用, 形成复杂的冲击传播路径。始于某经济主体的冲击扩散到与其相联系的一系列经济主体中去, 再向与这些经济主体有联系的其他经济主体蔓延, 周而复始, 循环往复, 使初始冲击不断放大和扩散。在经济体中进行传染的冲击主要有两种:一是实体部门的冲击, 如技术创新、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相关信息波动等;二是金融中介的具体冲击, 这对于金融中介来说是异质性的。一般认为, 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存在以下五种。

(一) 金融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金融溢出效应传染是指一个市场由于危机而引起的非流动性导致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联系的市场的非流动性, 使得金融中介在后一市场上出清资产。包括直接型传染和间接型传染:直接型传染是指两个国家之间有直接投资关系;间接型传染是指两个国家之间虽无直接投资关系, 但均与第三国有联系。

(二) 净传染效应传导机制

净传染是指危机的传导无法从宏观基本面的基础变量来解释, 即两个国家间经济联系薄弱, 一个国家的危机并没有恶化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 但是, 一个国家的危机导致投资者重新评价其他类似国家的经济基础 (即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基础并没有恶化) , 从而产生自我实现的多重均衡。当一个国家的危机使得另一个国家的经济移动到一个坏的均衡时, 投资者对其他类似国家的心理预期变化和信心危机造成的投资者情绪的改变, 就发生了传染, 这种非接触性传导称为“传染效应”或者“真正的传染”。净传染主要有三种类型:经济净传染、政治净传染和文化净传染。

(三) 季风效应传导机制

季风效应最早由Masson (1998) 提出, 他把由于共同的冲击产生的传导称为“季风效应”, 包括主要因工业化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主要商品价格的变化等全球性的原因, 从而导致新兴市场经济的货币危机或者资本的流进流出。

(四) 贸易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贸易溢出效应传染是指一个国家的危机恶化影响了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国家的经济基础, 从而导致危机。又可分为两种情况:直接双边贸易型和间接多边贸易型。直接双边贸易型导致传染的机制有两种:第一, 一个国家的危机导致的货币贬值使得该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加强, 对其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 导致贸易伙伴的贸易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减少。损坏了贸易伙伴的经济基础, 使得贸易伙伴受到投机者的货币冲击;第二, 一个国家的危机导致的货币贬值, 使其贸易伙伴的货币有效汇率上升, 货币高估, 从而引发投机者的冲击。间接多边贸易型传染是指, 由于多个国家出口竞争同一市场, 一个国家的货币危机导致其货币贬值, 降低了与其竞争同一国际市场的另一个国家的出口竞争力, 投机者预期这个国家货币也很有可能贬值, 从而进行货币攻击, 最后这个国家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货币贬值。

(五) 信息传导机制

Forbes&Rigobon (2002) 指出, 所谓金融危机传染是指当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发生较大波动后, 跨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显著增强。金融传染的实质是金融风险的波动溢出 (Volatility Spillover) , 此时市场间的信息是通过收益率波动来传导的。事实上通过波动 (二阶矩) 来传导信息仅仅是金融市场之间信息传导的方式之一, 市场收益率的期望 (一阶矩) 、偏度 (三阶矩) 、峰度 (四阶矩) 以及更高阶矩同样能实现市场间的信息传导, 只是其中市场收益率及其波动在信息传导中的作用最为明显。假定存在市场A和B, 且仅有从市场B到市场A的单向信息传导, 市场间信息的传导无滞后性, 市场A的收益率Rx和市场B的收益率Ry可以表述为:Rx=ωx+λyRy+AZ+εx和Ry=ωy+BZ+εy, 其中Z= (z1, z2, z3…zN) '为影响市场A和B收益率的其他因素, A= (a1, a2, …aN) , B= (b1, b2, …bN) 为相应的参数向量;εx和εy为均值为0, 方差为σx2和σy2的正态百噪声。在其他因素Z已知的条件下, 收益率Rx服从期望为ωx+λyRy+AZ、方差为σx2的条件正态分布, 收益率Ry服从均值为ωy+BZ、方差为σy2的条件正态分布, 若σx2、σy2独立, 市场B的信息只能通过其收益率向市场A传导, 即Ry→Rx, 称之为收益率 (或一阶矩) 信息传导途径;若σx2、σy2相关, 则市场B的信息还将通过方差向市场A传导, 即σy2→σx2→εx→Rx, 称之为波动 (或二阶矩) 信息传导途径。由此可见, 在两个市场波动相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收益率和波动两条途径实现由市场B向市场A的信息传导, 且市场B波动的变动对市场A收益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因此, 与市场B收益率的变动相比, 市场B波动的变动常使市场B和市场A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与单向的信息传导机制相比, 市场之间的双向信息传导机制更为复杂, 但它们的信息传导途径基本一致, 不再赘述。

四、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原理与预警灯体系设计

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引起各国金融学界的广泛重视, 1975年Sindey正式提出金融预警的概念。研究工作从货币危机开始, 逐步形成了四代货币危机理论。随着对金融风险研究的深入, 金融危机预警的模型方法不断发展。Kaminsky, Lizondo和Reinhart (1998) 创建的“信号法” (KLR模型) 经Kaminsky (1999) 进一步完善, 成为当今最受重视的理论之一。Frankel和Rose (1996) 提出FR概率模型 (probit model/logit) 。Sachs、Tornell和Velas-生的可能性。Kumar、Moorthy和Perraudin (2002) 提出基于滞后宏观经济和金融数据的Simple Logit模型构建了投机冲击预测模型。Nag和Mitra (1999) 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货币危机预警系统, 突破了传统模型的线性范式, 其优势在于灵活的规则和捕捉变量间复杂关系的能力。

我国对于金融风险预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 其危害性和影响令全球关注, 也使得我国经济界、金融界学者开始着手探讨建立符合我国现实的预警指标体系, 深入研究金融风险预警的模型方法。在预警指标体系的选取上, 刘志强 (1999) 设计的危机预警指标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反映国内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经营稳健性、信贷增长和利率等的指标;二是反映外债投向、偿还能力和汇率等方面的指标。在模型方法的研究方面, 陈松林 (1997) 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次根据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了综合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较完整的风险度量模型;唐旭 (2002) 综合预警方法、指标、模型、制度安排与管理信息系统几个方面的研究, 提出了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架;冯芸、吴冲锋 (2002) 提出了基于综合指标的多时标预警流程, 引入了多时标和扩充观测指标集的方法, 以提高系统洞察市场变化的能力。陈守东等 (2006) 从动态决策的角度出发尝试建立金融风险动态预警系统与风险控制的动态信息预测模型。所谓金融预警机制 (Financial Early———Warning Mechanism) 主要指各种反映金融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指标体系和预测方法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以经济金融统计为依据,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具有金融管理和金融诊断的双重作用, 其意义在于依据相关经营管理原则, 选取一组变量, 建立一套预警函数 (Function) 、指针 (indicator) 或基准值 (critical value) , 运用预警模式后, 若发现出现不符合规定或超越警戒范围的情况, 便得出警告, 让监管者等尽早采取监管措施。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常用的四类金融风险预警模型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BP法) 、动态信息融合法、基于案例推理的CBR模型和Va R法。基于以上风险预警模型, 可初步建立我国金融危机传染风险预警灯系统, 原理如下。

一是指标选取。决定预警灯号体系科学性强弱的第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监测指标选择的好坏。科学地选择监测指标预警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指标选择原则包括:重要性, 即主要考虑指标变化对总体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通过编一致指数来完成来体现指标一致性的要求;灵敏性, 即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经济波动;稳定性, 即对所选指标变化幅度进行不同状态划分后, 划分的标准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可操作性, 即选择现行核算制度中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获取的指标, 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探讨, 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指标。

二是预警指标状态区域划分和临界点确定。预警指标状态区域划分就是事先将宏观经济波动状况分为几个判断区间。临界点就是判断各监测指标和综合景气状态的数量标准。状态区域的划分和临界点的确定是决定预警系统科学性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 区域划分, 根据近年我国经济金融风险变化的轨迹, 我们将判断区域分为“强风险”、“高风险”、“中风险”、“弱风险”四个个域, 分别以“红灯”、“黄灯”、“绿灯”、“蓝灯”表示。其次, 单个指标临界点的确定, 单个指标临界点的确定在编制预警信号系统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在确定单个指标临界点的时候, 必须遵循两个原则:第一, 要根据每个指标的历史数据的实际落点, 确定出指标波动的中心线, 并以此作为该指标正常区域的中心, 然后根据指标出现在不同区域的概率要求, 求出基础临界点, 即数学意义上的临界点;第二, 在数据长度过短或是经济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的时候, 必须通过经济理论和经验判断, 对该指标剔除异常值, 重新确定中心线并对基础临界点进行调整。再根据金融风险预警模型计算得出我国近年来各种风险的风险等级变化情况和对应的预警灯信号变化情况, 可建立我国金融危机传染风险预警灯系统。

五、结论

通过设计预警信号灯方法来构建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方法可行性好且结论稳健程度高。该方法能够既科学系统又直观方便地显示金融风险的状况, 预警信号灯方法的使用也很好地起到了金融危机传染风险预警的作用。预警灯体系可提醒我国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风险的灯号显示和相应的风险区域, 以及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发现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传染风险的措施。

摘要:金融危机传染有五种机制:金融溢出效应传导机制、净传染效应传导机制、季风效应传导机制、贸易溢出效应传导机制、信息传导机制。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原理一是指标选取;二是预警指标状态, 区域划分和临界点确定。

关键词:金融危机,传染效应,风险预警,传导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志波, 齐中英.基于VAR模型的金融危机传染效应检验方法与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 2005 (3) .

[2]梅新育.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新特点[J].中国金融, 2007 (18) .

[3]陈守东, 等.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7) .

[4]刁忠亮.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研究[J].知识经济, 2009 (1) .

3.如何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篇三

如果要对上述情况做出改善,就必须建立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以提高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体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的敏锐度。

那么,如何建立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呢?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制度

贷款作为银行主要的传统业务,其质量是判断银行资产质量和安全性的基本依据。国际通行做法是——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主要围绕贷款状况进行分析。监管当局对资产质量的好坏的监控,主要是围绕着贷款来进行。

经验表明,在信贷经营过程中,风险隐患发现得越早,其造成的损失比率就越低。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的核心任务是对行业信贷风险、区域信贷风险、客户信贷风险、产品信贷风险等,进行全方位的预警分析。

西方商业银行贷款前要对市场进行全面分析,目的是提高贷前分析效率。首先是国家分析,其次是对行业分析,最后才是企业分析。

在具体分析时,不能只是一般性的情况罗列,必须按照特定评级制度和分析模型,描述其历史、现状和趋势。

贷款审批是风险控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提高贷款审批质量是关键中的关键。这种预警模型可应用于贷中审查,对贷款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内部风险评级,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多层次、多角度、连续性的监测、定位和预警分析,如确定客户在同行业中的位次,或在当地企业中的排名,或者在其所在地区和所在行业中的排名,等等。

信贷风险预警制度不光在贷款前和贷款过程中全程评估分析,而且必须优化贷后管理技术。

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可有效地用于贷后管理,对客户实施连续的跟踪监测,通过一整套分析工具预测各种潜在风险,以便提前采取措施,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达到减少信贷资产损失的目的。

采取避免汇率风险措施

在各类由外部波动带来的金融冲击中,汇率波动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不可忽视。比如去年美元指数贬值4.47%,中国外汇储备即蒸发7322亿美元,损失巨大。

事实上,汇率波动对中国造成的损失,远非外储受损如此简单。在当前的国际金融活动、金融体制以及货币体系下,具有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国家与非国际货币国家,实际上是控制与被控制关系。

国际金融控制国家与被控制国家,金融开放或货币兑换风险是不同的,非国际货币国家基本处于被控制地位,具体表现为后者的货币实际发行权操控在前者手中。

比如美联储提高或降低基准联邦利率,中国央行就得做出相应举动,并且因为一年来中国人民币紧盯美元的汇率,在美联储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的同时,中国央行为平抑人民币升值压力,被迫发行更多的人民币加以对冲。

那么,究竟如何有效避免这种冲击,或者如何将这种冲击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首先,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汇率稳定是避免汇率风险的首要条件。

第二,可以确定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合理区间。具体措施之一,明确人民币汇率未来的长期走向。从理论上说,决定汇率长期走向的是购买力平价理论。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过去不可交易的商品,成为可贸易商品,过去交易成本高的商品可能因为新交易技术的出现而变成交易成本低的商品,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相对购买力平价可能向绝对购买力平价过渡。因此,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变化趋势将是升值的。

确定人民币汇率波动合理区间的具体措施之二,应肯定人民币汇率的短期波动合理。管理浮动汇率政策应该保持与货币政策的一致性,让汇率的变动区间与货币市场的国内外利差的波动相一致。

由于中国国内市场融合程度低而且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完善,维持汇率的短期波动区间相对狭窄和稳定是完全必要的,这可以避免投机者借助不完善的市场进行恶性操作,降低人民币的信用,最终破坏宏观经济的稳定。

从历史经验看,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利益集团在短期内爆发的欲望极其强烈,投机心理也同样强烈,不规范行为和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明显。在这种心理欲望的驱使下,该国很容易产生泡沫经济。

一旦国外也参与投机,这种泡沫很容易因大量外部投机而破灭。目前中国并没有摆脱这种机制和心理,这种机制和心理导致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极大风险。

夯实银行和资本市场制度

除了建立必要的风险预警机制外,同时应注意进一步夯实银行和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

总的来说,除了继续努力解决不良债务的历史问题外,还应该容许银行在设定贷款条件时,能够充分地反映信息成本、风险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外部的监管机构要对银行的信用管理实施监督和给予必要的奖惩,避免道德风险所引起的低劣的价格竞争。

谨慎使用房地产抵押的贷款形式,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容许银行通过多角经营来分散信用风险。同时,还应该注意提高银行的损失准备金和资本金的比例。

央行可以灵活应用再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随时注意由于流动性的紧缩而有可能制约银行的信用供给问题。

目前资本市场规范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强化,这主要是因为目前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机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企业业绩得不到改善,股民对股市的信赖受到严重的挫伤。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最终也会萎缩。

4.风险预警机制 篇四

一、以病历为中心,提高医疗安全,巩固医疗质量,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案件性。拟将质量分解为基础质量和水平质量。基础质量即日常诊疗及病程观察活动;任何一项医疗活动均只有时间——行为的内涵。为确保基础医疗活动运行的安全、稳定、有效。从源头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在全面执行既有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对我院临床医疗活动,实施时间——行为程序监控考核。

二、监控及考核项目。

(一)时间程序:考核10个点

1、接诊时含住入或转入即刻的时间及医生诊视即刻的时间。

2、医嘱开列时间。

3、查房时指查某一病员的具体时间。

4、医嘱修改时间。

5、医嘱执行时间:长期的以输液单为据核查,临时的以病历记载时间核查。

6、病程记录时间。

7、病情变化时间及医生到位的准确时间。

8、抢救、应急处理的准确时间。

9、上级医师诊视时间。

10、病人享有病情知情权,应有与病人或家属沟通的具体时间,并要求病人在首次病程记录上签字。

以上10个时间位点要求记录到日、时、分。

(二)行为程序:考核23个位点。

1、医嘱部分:5个位点

(1)开列时间及签名确切清楚。(2)医嘱符合治疗原则。(3)符合书写规范。(4)不得涂改。

(5)执行人及执行时间确切清楚。

2、病程记录部分:18个位点(1)首次病程须记录主要症状。(2)首次病程须记录主要体征。(3)首次病程须罗列诊断依据。(4)首次病程须明确记录治疗原则。

(5)首次病程记录须由本院经治医师完成或审核合格后签全名字迹清楚。无署名记录不合格。

(6)病程记录每周须有主任查房分析意见。(7)须记录主治医师分析意见,每周2次。

(8)明确反映病情变化,必须有生命体征、症状,客观证据变化情况的记录。(9)病程记录要明确反映治疗措施。用药疗效分析、分析意见落实情况。(10)反映治疗变更动因。尤其是临床用药要达到以药代动力学做指向的层次。(11)有对各种(类)检测单的分析,分析要充分结合临床。(12)按时程要求记录。

(13)诊断术语以ICD编码为据规范使用。(14)出院记录不得涂改或有漏项。(15)有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的记录。(16)患方拒绝接受诊疗的记录。(17)实施出院病人医嘱知晓签字制度。

(18)诊断疾病分主次顺序排列,主要疾病排到最前,并发症次之,伴随症状排最后。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三、考核办法。

(一)抽检病历不少于开放病床位数的1/3。

(二)受检病历由检查者与科室共同随机抽定。

(三)受检科室安排人员参加考评。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交流,确认。

四、考核结果的界定及执行。

(一)考核实行否决制,时间程序位点和行为程序各1点不合要求者或其中一程序2点不合要求者,视该病历为不合格病历。

(二)住院病历有下列情况者,实行单项否决,视为不合格病历。 ①诊断与诊断依据不符合;主诉与现病史脱节;诊断与治疗脱节。

②无手术同意书、麻醉同意书、特殊检查和治疗同意书、输血同意书、化疗同意书。 ③术前小结(急诊手术除外)和手术知情同意书未由术者或第一助手书写。

④抢救病人在规定时间内无抢救记录;死亡病人无死亡前的抢救记录,相关时间未记录到分钟。

⑤诊疗方案存在重大错、漏。

⑥错贴检查、化验单,引起医疗纠纷或造成不良后果的。

⑦输血病历无《输血同意书》、《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单》,输血前未按规定检查肝功+HBSAg、丙肝抗体、HIV抗体、梅毒血清学检查的。

(三)对不合格病历实行经济处罚并限期整改。处罚额度为每份扣罚病历奖的2倍。

(四)扣罚的数额上交院财务,不得他用。

(五)考核由医务科完成。临床科室有权监督考核工作。

(六)门诊处方不合格扣20元/张。

(七)各种检查申请单不合格扣20元/张。

(八)门诊病历书写不合格扣20元,不写扣40元。

住院患者发生输血、输液反应时的应急程序 住院患者发生输血、输液反应时的应急程序 住院患者发生输血、输液反应时的应急程序

•发生输血反应时

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改换生理盐水。

2、同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若是一般性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病做好记录。

4、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应保留血袋病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发生输液反应时:

1、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所输液体,保留或开放的脉通路,改换其它液体和输液器。

2、同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

4、建立护理记录,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5、发生输液反应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物资供应中心、护理部、药剂科。

6、保留输液器和药液送至药剂科化验检查。

7、如若患者或其家属对输液反应提出质疑,应按实物封存程序对实物进行封存住院患者发生输血、输液反应时的应急程序

住院患者发生输血、输液反应时的应急程序

•发生输血反应时

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改换生理盐水。

2、同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若是一般性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病做好记录。

4、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应保留血袋病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发生输液反应时:

1、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所输液体,保留或开放的脉通路,改换其它液体和输液器。

2、同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

4、建立护理记录,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5、发生输液反应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物资供应中心、护理部、药剂科。

6、保留输液器和药液送至药剂科化验检查。

7、如若患者或其家属对输液反应提出质疑,应按实物封存程序对实物进行封存

“1+3”安全监控体系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为了进一步增强全院职工特别是医务人员的“1+3”安全监控体系医疗安全保障意识和医疗风险的防范意识,强化医疗安全的监控机制,更有效的防止医疗缺陷的发生,制定本制度

一、总则

(一)目的

为了进一步增强全院职工特别是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保障意识和医疗风险的防范意识,强化医院“1+3”安全监控体系医疗安全的监控机制,更有效的防止医疗缺陷的发生,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

全院职工,尤其是医务人员,在实施诊断、治疗和其他服务的过程中,由于“作为不规范”或“不作为”而发生的任何有可能导致医疗事故出现的医疗实践,无论患者与家属有无投诉,都属于医疗安全的预警范围。

(三)原则

医疗安全与精工走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为主要内容,以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查质量要素的各方面、医疗过程的各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世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为目的。

(四)要求

医疗安全预警工作分级进行。医院及各职能部门、各临床科室,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抓好落实。

二、医院安全预警分级

根据在工作或医疗活动中责任人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成都及后果,将医疗安全预警项目分为三级。

(一)一级医疗安全预警项目

一级医疗安全预警项目主要是指违反各项规范要求,但是尚未造成患者投诉等后果的行为。

1.医疗文书

(1)门、急诊医师未书写门诊或急诊病历。

(2)为在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例中记录药物过敏史,输血患者未记录输血史。

(3)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住院志、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程记录及其它记录。

(4)凡决定转出的病人,经治医师未书写转科、转院纪录。

(5)意外死亡病历未当天及时讨论并上报医务科或总值班。

(6)手术未进行术前讨论。

(7)为及时鉴定医院规定的各种医患协议类文书。

(8)造成病历等资料损失或丢失。

2.纪律

(1)工作人员擅自离岗。

(2)对于疑难危重病人,会诊意识和辅助检查科室医(技)师在接到急会诊邀请后,未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诊查患者。

(3)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诊治、发药过程中聊天、打手机。

(4)门、急诊护士未及时将门急诊危重病人转送至急诊科、病区。

(5)首次开展的新手术、新疗法、新技术,未通过医院专家委员会讨论并经医务科批准而擅自实施。

(6)违反相关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及放射性药品。

(7)将院内讨论的有关病人的情况等擅自不负责任地向病人或家属透露。

(8)不负责任地解释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者或家属误解。

(9)违反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

(10)出现医德医风问题。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和应急预案

(一)建立院长负责制,由主要负责人主抓医疗(技术)风险工作。

(二)医院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投入,从工作环境、技术力量、设备购置、资金投入、分配形式上,给高风险,高科技,高技术的科室照顾和支持。

(三)设立医疗(技术)风险保险基金,为临床各科医护人员投保。

(四)对高风险的外科、妇产科医师实行医疗(技术)准入制度,不经准入的人员不允许从事高风险的医疗技术工作。

(五)建立“绿色通道”,对抢救、入院,会诊等实行规范化管理,注重患者抢救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医疗急救网人员24小时处于临阵状态。

(六)对急危症实行科主任负责制,需要会诊者,立即通知医务科,由医务科集中院内外权威专家会诊救治,不得贻误患者病情。

5.重大风险防控预警机制预案 篇五

为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和广大青年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建立健全我县共青团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管理和经济处置机制,提高共青团组织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反映速度和战斗力,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环境风险把控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健康的安全事故。结合我委工作实际,特定制本预警机制防控实施预案。

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规范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规避安全风险。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响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好统一调配。

如因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事件(如地震等)、因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如火灾等)、因社会对抗引发的突发事件(如恐怖袭击等),及启动本预案。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即自动生成玉屏侗族自治县共青团组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助当地党委和政府对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并视突发公共事件启动对应的应急预案。

领导小组由团县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团县委副书记担任,成员由团县委办公室成员、各乡镇团委和县直单位团组织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责:领导、组织、协调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应急救援工作;承担日常应急管理的各项职责任务,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和有关事项宣传教育工作,确保一旦发生重大灾害,能够快速反应、有效组织、积极参与、发挥作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织协调组、宣传组和应急处置组等四个部门。

由团县委书记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由团县委办公室成员和相关人员组成:负责领导小组相关工作,负责组织应急人员的培训和应急演练工作,监督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应急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负责汇总,上报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做好突发应急事件的后勤保障工作。

组织协调组由团县委副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团县委办公室成员和事发地共青团组织负责人组成。工作职责:会同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政策和措施,为领导小组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和协调落实应急救援工作的各项决策和措施,组织安排应急分队人员调配任务分工等相关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宣传组由团县委副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团县委办公室成员和相关人员组成。工作职责: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负责接待各类咨询、采访等,及时发现和宣传共青团组织和团员青年在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正面宣传报道,引导社会舆论。

应急处置组由团县委副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各基层团组织负责人组成。工作职责:组织以共青团干部为骨干,团员和青年志愿者为基础的应急分队、突击队、服务队,在事发地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积极投身于应急处置工作。依照有关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协助当地党委。政府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安置工作,协助有关方面维持事故现场秩序和做好善后处置等各项工作,完成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当发生危险事故时,现场人员必须根据制定的事故预案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抑制措施,尽量减小事故蔓延。事发地共青团组织要针对其性质、特点、危害程度,立即组建以团员为骨干的强有力的青年应急分队和志愿者服务队,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投身抢险处置工作。广大团员青年要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始终把群众的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站在工作最前沿,哪里工作苦、哪里情况最严重、哪里群众最需要,就出现在哪里,战斗在哪里,以实际行动彰显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风采。

6.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篇六

杨兴乡召开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和行风评议动员会 为落实好省市县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和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机制精神,我乡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与推进全乡排查岗位腐败风险 建立预警防控机制工作结合起来,4月27日,市直教育系统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推进会在市教育局召开。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泽人,副局长吴前进、余大仑、袁慎彬、纪检组长熊峰,市直各学校

分管领导、机关各科室和二级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提出,市直教育系统各单位要从落实中央反腐倡廉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护干部健康成长和促进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明确构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机制是把握反腐败工作主动权的现实需要,是爱护和保护干部的具体行动,也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环节。各单位、各科室要紧密结合各自业务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实际,认真查找腐败风险,着力构建防控体系,努力营造干净干事的制度环境。

会议提出,构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必须明确腐败风险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要找准腐败风险,分析腐败风险,落实防控措施。要通过机制建设,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风险防控措施就跟进到哪里。加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要做到三个结合。即,构建腐败风险防控体系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腐败风险防控体系与反腐倡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自身带头与指导对口业务部门构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会议强调,构建腐败风险预

警防控机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探索性的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要切实加强领导、加强协调、加强督查,确保在10月底以前完成风险预警防控工作任务。党组书记、局长王泽人作总结。他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个人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国家的反腐力度也越来越大。市直教育系统要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建设,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王局长要求,市直教育系统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实施风险预警防控机制,要结合单位实际,抓紧制订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实施方案,坚持不懈抓好反腐倡廉教育。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进一步加强自身思想认识,“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自己对自己负责,筑起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

7.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篇七

一、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概述

财务危机一般是指企业现有资产价值不足以偿还负债价值或企业经营现金流量难以偿还现有债务的情形。物流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对预警指标的收集与量化、预警方法的选择、财务危机警戒标准的确定、财务危机相应对策与建议的制定等, 在分析企业财务预测结果和财务风险原因的基础之上, 对企业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提出具有针对性防范措施的制度方式。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来看, 大多数学者都致力于基于财务指标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 很少有学者从非财务信息指标对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进行研究, 而非财务信息对物流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基于风险预警机制的要求引入非财务指标, 可以提高预警机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财务指标数据失真影响财务预警机制的有效性

物流企业财务指标数据虽然可以从公开披露的年报中获取, 但是管理层常为了不同目的操纵报表、掩饰问题, 加上现行的监督机制和独立审计机制还难以保证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 因此财务报表未必是公司财务真实状况的反映。再加上国内目前对研究指标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统一界定, 大多数学者选取指标的口径不一, 后来者很难继承研究, 无法保证研究变量选取的规范性及研究结论的继承性, 而当前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绝大多数偏重于财务指标来构建模型, 因此很可能影响其在运行中的有效性, 导致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失败。

(二) 忽视非财务信息导致预警机制指标选择不够全面

国内学者大多数以ST公司被“特别处理”的前三年数据作为样本选择的时间范围, 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选取财务预警指标, 选取的财务指标难以涵盖与财务风险相关的所有信息。基于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得到的预警机制是不全面的, 无法预测非财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此外, 物流企业的外部因素也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全局性风险影响, 可通过物流财务系统渗透到企业各环节, 遗漏这些非财务信息将导致预警机制指标选择不够全面。

(三)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难以推广应用

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可行性取决于其子系统的运行状况与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 需要各管理部门系统之间数据资料充分共享, 物流人员对系统经常进行监管与维护, 这必然要求企业有相对成熟实用的预测方法和高技能的操作人员。而大多数研究预测模型给定的实施条件约束太紧、勾勒出的模型适用环境过于复杂、物流操作人员专业水平整体不高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的不足, 使其难以被物流企业采用。况且, 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尚未就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做出完善的规定, 这使得管理者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方面缺乏主动性。

三、引入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在物流企业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引入非财务指标的衡量, 观察一些敏感性预警指标和重点预警指标的变化, 监控和预测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制度方式。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要对财务风险及时准确地预警, 就必须在指标上包含非财务信息, 从既能预警又易被企业采用的角度出发, 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 (FAHP) , 运用模糊数学变换原理将定量、定性的问题综合研究, 实现收集、监测、诊断、处理等功能。

(一) 构建非财务信息收集处理子系统

从财务风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 尽管不同物流企业的规模和管理制度的完备程度不同, 但物流企业发生危机往往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根据目前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构建的理论研究结果, 综合考虑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特点, 以及依据敏感性、代表性、关联性、对比性、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等预警指标选择原则, 同时借鉴了我国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中普遍采用的指标, 代表物流公司的非财务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预警指标和财务风险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正向型指标、逆向型指标和稳定型指标。具体来讲就是正向型指标数越大企业财务风险越小;逆向型指标数越小风险越小;稳定型指标数在某一点上最好。

(二) 构建非财务指标量化处理子系统

由上述选取的预警指标体系可知, 可以根据物流企业财务风险各项因素从两级指标来衡量, 确定的指标因素集如下:一级非财务指标因素集为X={X1, X2, X3, X4, X5}={文化因素、组织因素、环境因素、公司治理因素、获取资金支持的能力};二级文化因素集为Xi={高层领导对物流的风险意识、物流人员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企业物流风险文化意识}, 依此类推, 可确定其他二级指标因素集。

非财务指标根据设计的专家调查表, 依据表1中确定的指标性质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 从而得出各层次指标间的相互重要程度。通过专家对因素集所包含的各项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对比, 将比较结果转化为定量的判断数据, 形成判断矩阵。可以用1-9标度法对二级因素集的重要性程度来构造判断矩阵Ai (i=1, 2, 3, 4, 5) , 判断矩阵的标度及其含义见表2。通过判断矩阵求此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即得出各因素的权重Wi= (w1, w2, ..., w5)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要求一致性检验指标CI= (λmax-i) / (i-1) ≤0.1, 即通过逻辑上的一致性检验, 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 直到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同理可得第一级指标组成因素集的权重向量W= (w1, w2, w3, w4, w5) 。

(三) 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综合评判子系统

定义评估等级标准所对应的决策值集R, R={r1, r2, r3, r4}, ri表示第i个评价等级所对应的决策分值。评判者根据评判对象的实际情况, 对每个指标因素的情况进行评估, 决策分值便为该指标的考评结果。根据评判者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判结果为元素组成评估集, 评估集可定义为四级:V={v1, v2, v3, v4}={安全, 基本安全, 风险, 重大风险}。

首先对一级指标进行综合评判, 构造单因素评价矩阵, 即从U到V的模糊关系矩阵, 一般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可以得到。对于U1有

其中, bij表示第i个指标被评为j等级的程度。

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得到R2, R3, R4, R5, 再分别求出Ui到V的模糊变换:Ri=Ai·Bi= (ri1, ri2, …, rin) 。其中, i=1, 2, 3, 4, 5n表示Ui中第n个指标。

然后对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判, 以U1, U2, U3, U4, U5为元素, 构造单因素评价矩阵, 用ri构造它们的单因素评判矩阵B。然后是U到V的模糊变换:R=A·B= (r1, r2, …, rn) 。经归一化处理得:R'= (r1', r2', r3', r4', r5') 。根据最大隶属原则, 确定所属各类警限的区间, 从而判断物流企业风险水平的高低, 实现综合评价。

(四) 构建财务风险警度分类子系统

根据警情强度在数量上的强弱确定警度, 该机制依据物流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由低到高将警度划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四个级别。警度对应的风险等级为:无风险, 无警;低风险, 轻警;中等风险, 中警;高风险, 重警。具体划分标准是:R∈[0.9, 1.0]为无警;R∈[0.7, 0.9) 为轻警;R∈[0.4, 0.7) 为中警;R∈[0, 0.4) 为重警。根据物流企业风险预警模型确定的风险等级可以预报警度。

(五) 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方案子系统

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对策方案需要事先制定。具体而言, 当警情处于无警状态, 说明财务状况正常;当警情处于轻警状态, 管理者应寻找目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实施风险信息追踪监测;当警情处于中警状态, 管理者应根据风险因素状况和警情动态发展趋势, 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监控措施, 防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当警情处于重警状态, 管理者必须立即寻找警源, 找出使企业财务状况陷入危机的关键指标, 确定风险处理方案。在每次财务危机处理完毕后, 需要对预警机制及预警对策方案做出动态调整, 确保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预测准确性。

五、结论

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对于加强物流企业风险管理意义重大,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结合我国物流企业的财务风险特征, 预警机制不仅要注重对企业财务数据的计量分析, 还应引入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判断, 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从五个子系统入手构建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物流企业风险预警机制问题提供参考。

摘要:本文从财务危机内涵出发, 分析了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从非财务信息收集处理子系统、非财务指标量化处理子系统、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综合评判子系统、财务风险警度分类子系统、财务风险预警方案子系统五个方面入手引入非财务指标来构建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该机制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物流企业的财务危机, 为其控制、防范财务风险提供分析对策与依据。

关键词:物流企业,非财务指标,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王艳宁.基于非财务视角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J].财会研究, 2012 (14) .

[2]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 (FAHP) [J].模糊系统与数学, 2000 (06) .

[3]贾于露, 乔静.后危机时代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J].商业会计, 2012 (03) .

[4]田芬, 吕永波, 刘凌霄.物流企业财务风险综合预警研究[J].物流技术, 2009 (11) .

[5]刘永胜, 唐波, 杨嫘.物流企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物流, 2010 (02) .

8.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篇八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因素对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影响,提出了完善吉林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预警机制的建议。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吉林省上市公司完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更早更准确地发现财务风险,对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以及吉林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吉林省;公司治理;财务危机

1 概述

财务危机征兆出现的时候,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不仅可以预知并预告,还可以及时找到致使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使经营者及时了解情况并制定相关措施,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避免财务危机发生。自1932年的Fitzpatrick开始,近一百年来,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开发更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但是到二十世纪末为止,大多数研究都是利用财务比率预测财务困境。可是财务指标本身存在的时效性、真实性、可靠性、可比性、完整性等诸多问题,使得财务指标在财务预警中很难起到预期的效应。

企业之所以陷入财务困境,真正的原因在于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致使企业内部出现一系列代理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影响了企业发展,企业经营中出现管理不善、滥用、挪用、侵占等行为,降低了企业绩效,最终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完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机制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起到维护公司利益的作用。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对管理层的职务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是协调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提升企业绩效的重要手段。而企业绩效的提升使得债权人的相关利益得到了保障,将有效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最近频频爆发的财务丑闻和金融危机,使得学界更加关注公司治理领域。吴星泽认为恶化的财务比率只是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表现之一,不会是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重要因素,所以不能用于预测财务危机。而姜秀华、孙铮认为,弱化的公司治理是中国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邓晓岚等运用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治理结构因素变量均不显著。但他们同时发现,纳入了包括治理结构因素在内的非财务因素的模型预测力更强。最后他们得出对于有关治理变量的选择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尚值得研究。

2 吉林省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现状分析

上市公司是我国各个行业领域的佼佼者。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上市公司这样的优秀企业的发展会对所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截至2014年,吉林省共有上市公司数量40家。40家上市公司中,沪市18家,深市22家。按行业划分为:制造业27家,房地产业3家,水电煤气业2家,信息技术业2家,批发零售业3家,金融业1家,交通运输业1家,公共设施管理业1家。按区域划分:长春20家,吉林9家,通化6家,辽源2家,延边3家。2014年末,吉林省A股上市公司总股本284.70亿股,总市值达到3489.07亿元。

近几年,吉林省几乎每年都有两家上市公司被证监会宣布为带“*”号的“特别处理(ST: Special Treatment)” 的股票,说明该公司经营连续三年亏损,具有退市预警的意思。(表1)

委托代理问题是导致企业低效、甚至陷入财务困境的根本原因,而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不断完善公司治理。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对管理层的职务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激励,协调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提升企业绩效,将有效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3 完善吉林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

为了降低吉林省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使得上市公司免于被ST,应完善吉林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本文从股权结构、治理层特征、治理层勤勉程度以及高管激励的角度出发,分析吉林省上市公司治理情况;提出优化吉林省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几点建议。

3.1 优化股权结构

股权的集中能够起到约束和监督管理者的作用,减轻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假如公司股份过于分散,股东就会缺乏监督管理者的意识,因为监督的成本支出远大于回报。这就导致股东选择“搭便车”的行为。但是要避免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的情况,这就要求第二、第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能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形成有效的抗衡。这样方可实现既有控股股东,又有其他股东之间的制衡局面,能够防止大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牺牲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

同时,应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因为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资金充足,信息收集能力及证券分析能力强,不但能够解决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还有利于发挥机构投资者“积极股东”的作用,因此对改善公司治理环境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3.2 完善董事会治理机制

董事会作为股东的代表,监督管理层并解决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独立于管理层才能有效的发挥其职能作用。但是在吉林省上市公司中,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使得董事会与管理层混为一体,并不能起到有效监督作用。因此,上市公司应该加快两职分离的改革。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关系是密切的,,众多实践说明独立董事是管理者的有效监督者。Berger等也认为具有更多独立董事的董事会能更有效的监督管理者。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通过近些年的研究,在不断出台一系列公司治理制度的背景下,独立董事已慢慢发挥出它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但是仍然有一些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仅仅是形式上的“独立”,有不少独立董事是由高管、董事推荐的,这就有可能使得独立董事从一开始便丧失了其独立性,导致独立董事职位的虚设现象。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规模的同时,也要注意到独立董事的選举方面,应保证独立董事的实质上的独立性,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董事会会议次数反映治理层的勤勉程度。有些学者认为高频率的董事会会议有利于董事间的沟通协调,有利于公司治理的进一步优化。除了上市公司董事会的会议频率,不必考虑到底需要进行多少次董事会会议,更应该明确的是董事会的职责。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开董事会的必要性,同时避免会议中无效以及无意义讨论。防止董事之间责任推诿,充分发挥董事会的监控、决策和战略职能。

3.3 健全经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管理层是主要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企业绩效的好坏、发展前景和股东的利益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与管理人员的行为相关,因此,健全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吉林省上市公司的经理层激励情况主要存在激励方式略显单一,没有明确的薪酬机制,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

目前实施的薪酬激励机制主要有年薪制、股票期权、业绩股票等。年薪制主要是使经营管理者获得与其责任和贡献相符的报酬,通过经理人的经营,公司业绩提升,净利润的最大化,或其他指标的上升,經理人从中获得的薪酬也会上升。这种年薪制度可以有效地激励经理人为公司利益的最大化贡献出最大力量。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很有可能导致经理层短期逐利行为出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控制经理人的行为,比如纳入股票期权、经营者持股等方式。股票市场是长期运作的,经理人一旦持有公司的股票,就会为公司长远利益考虑,,努力提高公司的股价。从而实现股东利益与经理人利益的统一化。同时实现经理人自我激励的最大化, 只有努力提升公司业务才能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Berger P., Ofek E., Yermack D.,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and Capital Structure Decisions[J].Journal of Finance,1997,52:1411-1438.

[2]邓晓岚,王宗军,李红侠,杨忠诚.非财务视角下的财务困境预警——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6,19(3):71-80.

[3]姜秀华,孙铮.治理弱化与财务危机:一个预测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 2001(5):19-25.

[4]李维安.公司治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王克敏,姬美光.基于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亏损公司财务预警研究——以公司ST为例[J].财经研究,2006,32(7):63-72.

[6] 吴星泽.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存在问题与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2):59-65.

作者简介:宋光辰(1976-),延吉人,工作单位:延边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建设部商品房买卖合同下一篇:厨师聘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