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中华经典诵读

2024-09-27

一年级中华经典诵读(精选12篇)

1.一年级中华经典诵读 篇一

热烈庆祝华景小学三年级中华经典美文诵读表演大赛隆重举行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伴随着悦耳的音乐,朗朗读书声从华景小学北校区传出。2013年12月16日,华景小学三年级中华经典美文诵读表演大赛在华景小学北校区三楼多功能室隆重举行,拉开了“华景小学2013书香节”的序幕。

本次活动精彩纷呈,《少年中国说》充分展示了华景学子的朝气蓬勃和远大志向。《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场景宏大,气势不凡,表达了大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获得了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读唐诗》、《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咏春》、《追月》,纯真的童音齐诵着,小脑袋整齐地摇晃着,伴随着贴近主题的音乐、舞蹈、情景剧等富有创意的独特形式,在场的观众忍不住一次次地热烈鼓掌。

老师、学生、家长同台演出是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教师的大气、学生的活泼和家长的热情相结合,让教学相长的课堂走向了舞台,营造出华景师生、家长共诵经典美文、共游文学长河的新气象,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与喝彩,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在比赛中,孩子们的童心与童真得到充分展现,他们也在经典诗文中汲取了传统文化的营养。很多家长观看后,纷纷发出感慨,“原来,经典也可以这么美!”他们也表示,自己每天都会找时间和孩子一起诵读中华经典美文,与孩子共同成长。

2.一年级中华经典诵读 篇二

为了贯彻“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 (教语用函[2010]6号) 文件的精神, 也为了推动中华书局组织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的工作, 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指导, 中华书局、中国孔子研究院、曲阜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将于2010年10月23日至25日在曲阜举办, 会议为期三天。

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 立足全球化视野, 注重活动系列化、课程模块化、学习体验化的精心设置, 以推动中华经典与当代教育的进一步传承、融合为使命, 以全国教育管理者及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的高端文化论坛。

【论坛时间】2010年10月23日-25日

3.诵读中华经典 积淀生命底色 篇三

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和目标

诵读经典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

诵读经典是加强人文教育的需要。我国的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让学生诵读古诗文中的传世佳作,就是为了补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

诵读经典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是诵读古典诗文能够让人感受宇宙奥秘、顿悟人生真谛,能够把人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点燃创造之火,让学生诵读大量古诗文可以启迪灵感,增强其原创力。二是古典诗文在文字表面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诵读经典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不断的丰富。三是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名篇佳作描写山水、人情之美,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我们积极探索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达到开发少儿的记忆力和智力、打好语文基础的目的,不断积淀“与经典同在,与圣贤同行”的人文素养。

二、经典国学启蒙教育的形式和策略

在开展诵读经典国学、传承优秀文化的活动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的五个原则,使诵读活动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熏陶感染着学生的心灵。

1. 开展“五个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充分利用每天早晨阅读15分钟晨读时间。每周诵读一首(篇)古诗词;每周上一节以经典诗词诵读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赛诗会;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经典诗词诵读比赛或诵诗会、诗文表演等;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背诗大王”、“读书大王”和“书香班级”评选活动。既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又使古诗词教学形式得到有益的扩展和延伸。

2. 创设诵读经典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底蕴

围绕着经典诗文诵读这一主题,我们利用墙壁、宣传栏办起了墙报专刊,名言警句随处可见,营造了浓厚良好的育人环境,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教育气息。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古诗词名句,张挂学生的作品,一张张诗词小报、一副副诗配画作品,展示的是孩子们诵读经典的每一份收获。学生一走进教室,抬头便见经典名句,宽松和谐的氛围为走近经典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同化力、促进力,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 加强家校合作,提高诵读质量

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课程,宣讲走进经典古诗文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支持。比如带孩子去书店,购置经典诵读必备的书籍、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等。使家庭、社会都成为学生诵读经典的场所,让古诗文的诵读由校内向校外延伸,营造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让孩子们尽情倘佯在诗词的海洋里,体验感悟文化经典的内涵。

4. 以活动为载体,激发诵读兴趣

经典诗文言简意赅,易读易背但并非很好理解。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通过课内课外组织丰富的活动、竞赛来激发诵读兴趣。

学校的橱窗、班级的黑板报、墙报,都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作品和才华的阵地,学生学习的诗词小报、诗配画、诗化作文等形式多样,应有尽有。

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开学不久的中秋节来临时,让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并做一张贺卡寄给远方的亲人,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象征合家团聚和美好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结合班队课开展活动,如母亲节,学生们收集了有关歌颂母亲的古诗。一首首普通的诗文,既表达了礼轻、意重、情深的文化内涵,更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5. 初步尝试课题研究的开发

我校从2007年着手经典教育的课题研究工作,重点进行了经典诵读与潜能开发、经典诵读与儿童的人格成长、经典诵读与语文教育三个方面的研究工。目的在于:(1)通过诵读经典,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有利于促进他们在人格的成长上获得更大的提升。(2)利用诵读经典的潜能开发效能,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字能力、记忆力、理解力、注意力等方面的能力。(3)通过对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探究,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经典学习的效率。

三、国学经典启蒙教育工作初见成效

1. 通过国学经典文化教育的积累与欣赏,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审美、想象和创新能力,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形成经典学习与积累的一些操作模式。

2. 诵读国学经典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3. 通过吟诵经典,提升了教师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提高了教师的文学素养和科研能力,促进了专业水平的提高。

4.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逐步形成了教育特色。

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化与延续

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最为重要的,是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种子,被播撒在幼小的心灵之中并茁壮生长着,奠定了他们较为厚实的人文底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我们将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

1. 进一步加强国学经典课题研究及校本国学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修改,使校本教材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校课题研究组要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结合校本教材研讨定期组织课题研究观摩活动。

2. 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使学校特色建设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结合平时国学诵读启蒙教育开展的常规活动、竞赛活动,学校要制定出较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考评。

3. 进一步拓展经典国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一日三餐的精神食粮,即:早诵读新三字经,让孩子在琅琅的读书中与“文明”结伴;中午诵读古诗文,让孩子每日与圣贤相约;晚上诵读文学经典,让孩子走进名著,与名人握手。

4.一年级中华经典诵读 篇四

国学经典诵读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采莲

一.诵读内容:

1、《江南》

2、《采莲曲》

3、《采莲词》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江南》

2、《采莲曲》

3、《采莲词》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采莲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一)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5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前5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第二单元 清溪

一.诵读内容:

1、《栾家濑》

2、《桃花溪》

3、《兰溪棹歌》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栾家濑》

2、《桃花溪》

3、《兰溪棹歌》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清溪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二)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6-10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6-10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劳者

一.诵读内容:

1、《江上渔者》

2、《陶者》

3、《蚕妇》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江上渔者》

2、《陶者》

3、《蚕妇》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劳者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三)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11-15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11-15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边塞

一.诵读内容:

1、《塞下曲(其三)》

2、《哥舒歌》

3、《塞下曲》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塞下曲(其三)》

2、《哥舒歌》

3、《塞下曲》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边塞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四)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16-20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16-20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气概

一.诵读内容:

1、《凉州词》

2、《剑客》

3、《乌江》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凉州词》

2、《剑客》

3、《乌江》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气概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五)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21-25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21-25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沧桑

一.诵读内容:

1、《八阵图》

2、《行宫》

3、《河满子》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八阵图》

2、《行宫》

3、《河满子》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沧桑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六)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26-29则。2.了解这4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26-29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杨山小学

2017-2018 学年

5.一年级中华经典诵读 篇五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彰显中华语言文化魅力,提升我校各小学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学校决定组织开展“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现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大赛宗旨

以迎接第27个教师节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二周年以及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主题,通过开展经典诵读大赛,彰显中华语言与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通过组织广大少年儿童参加经典诵读大赛,加强少年儿童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建设,用我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源泉滋润少年儿童的心田,使孩子们从小接受传统文明的熏陶,从而不断提高人文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二、赛事组织

广州市黄村中英文学校

三、参赛对象及内容

(一)参赛对象

本次大赛的参赛对象为校学生。

(二)参赛形式

1.本次的参赛选手分为低年级组(一、二、三年级)和高年级组(四、五、六年级)二个组别。

2.诵读内容自选,包括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名著片断、古体诗词及现代诗等。

3.诵读形式分为个人诵读和集体诵读两种形式集体诵读人数限于十人以内。鼓励编排对诵、集体朗诵、配乐朗诵等艺术表演形式。个人诵读项目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集体诵读项目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

四、比赛时间

2011年9月7号

五、奖项设置

具体奖项设置为:

(一)小学低年级组、高年级组各设个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 名;集体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三个。

6.一年级经典诵读 总结 篇六

本学期,我们按计划进行了《三字经》的背诵,并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及诵读的评价。同时加强诵读的资料积累。

《三字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

本学期,我们利用每天上午早读前10分钟和每天中午上课前1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还在每周的课程表上专门排出一节经典诵读课,由语文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我们设计了血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利于下午大课间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真正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收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的德育内涵。

2、陶冶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高雅的情操。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一年级

7.一年级中华经典诵读 篇七

一、透彻把握《中华经典诵读》的课程开设意义

作为一门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尤其在绝大多数学生文学根底相对较为扎实、甚至已经开始接触《古代文学》课程的前提下,《中华经典诵读》的教学之初是相当尴尬的。太多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课程内容学习是一种重复,是对宝贵学习时间的浪费。基于学生如此的心态,在开课之始,就首先向学生明确和强调本课程的开设意义——诵读是手段,锻炼与提高表达能力、理解感悟与鉴赏评论能力是目标。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2007年初就已经提出了“把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并且向全社会发出倡议,通过诵读经典名篇传承中华文化,“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的口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而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学生们更应该以此课程的学习为契机,不仅要准确地朗读和背诵相当数量的经典篇目,而且还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切实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入地体会与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和思想境界。

二、《中华经典诵读》的教学方法探索

1、要有文学史的观念和宏观的框架模式

作家作品毫无疑问是文学史建立的根基,就像无数颗星星组成璀璨绚烂的银河,单篇作品独立看来也许不是完美的,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把它放到文学史的框架里,它们都会变得生动起来,篇篇作品可谓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我们要诵读的作品也不能是孤立存在的,在讲解具体作品之前就要对学生简略阐析其相属的文学史。因此,本课程的篇目分配尽量以通行的文学史分期为线,每次课程设计的篇目大都圈定在一个文学史分期之内。如此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每节课的学习内容都井然分明,学生们在诵读之时可以充分体会与感受着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时代魅力和文学传承的清晰脉络。

2、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法,燃烧学生诵读激情

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韩经太指出,经典诵读是要通过美声诵读美文,达到美育的效果,即:美声、美文、美育。而篇目的选择,肯定会选一些文字优美、诵读起来也优美的经典作品。这确实是经典诵读课程力求达到的境界或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清除文字方面的阅读障碍,打好朗读与背诵的基础。首先,我们开设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为自编教材,是由十数名本院相关研究方向的教师经过五次认真校稿审核后才投入使用。故而字、词、句的读音以及扎实的诗文版本等方面的问题是相当经得起考验的。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我校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在展示学习内容时配合使用相关诗文名家朗诵的音频或视频文件,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朗诵的起承转合、情感流变,更直观地感受经典名篇的艺术感染力。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择著名朗诵家瞿弦和的朗诵,这个视频配以精美图片和音乐,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体验了极为震憾的富有古典魅力的视听感受。再次,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把握文学作品思想内核艺术特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反复的诵读能使学生充分理解诗意,深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朗读正是提高诵读质量的基本方法。前面提到名家诵读的视屏示范更是给学生以较好的启发。在课堂上教师们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或者齐声诵读或者单人诵读,逐渐揣摩作品的丰厚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第四,我校还积极联合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文明办,曾于2009年9月19日承办了“中华诵·2009经典诵读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临沂赛区的比赛。此次比赛在我院文学院报告厅举行,学生们踊跃参加,表现积极,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类似的活动促进和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深入认识和高度兴趣。第五,本课程还充分结合我校于每年11月开展的“推普月”活动,利用学校、院系各级宣传,组织学生举行班级内的诵读比赛,既锻炼了普通话的应用,又有力地督促了学生们对本课程的学习。

3、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汇总点评的课堂教学模式

中国的俗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的观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以上哪种说法都在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阅读的个性化。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所谓“授人以渔”,教师与学生之间以互动的方式或讨论商榷或学生们各抒己见对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领悟,这样灵活的讨论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锻炼了他们会“说”的能力,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增强了文学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更应注意做到有收有放,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体,而教师们则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学生们充分探讨之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发言以及该作品的相关内容加以概括,以尽量简洁的言语作画龙点睛般的总结与评论。

4、实施背诵与默写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为达到培养学生“能说会写”的能力,为使诵读课程收到实效,还要认真设置课程考核方式,尽力使本课程的考核方式趋向多样化:第一,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生背诵登记表,由学生课余时间定时互查和教师随机检查;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定时以默写部分篇目的方式考查背诵情况;第三,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设置期中考查;第四,以期末考试的模式整体考核学生的背诵状况。如此一来,考核能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移而随时进行,能够全面检查学生整整一个学期的学习状态,还能够考查学生说与写、背诵与评论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中华经典诵读》教学延伸性的思考

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韩经太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举办的经典诵读研讨会上曾经提出,针对古典诗文名篇,可以请专家用传统的某种吟诵调吟诵一遍,让青年学生知识丰富一点,在整个和谐中华民族文化的园地里面,充分体现多样性。当然传统吟诵可能用到方言语调,在用普通话交流的基础上保留地方方言的特色,同时也显示出了语言的丰富性。这番谈话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先秦的“诗三百皆可以弦歌之”,汉代的乐府诗能够配乐演唱,唐代绝句也有可配乐歌唱的,称“唐人乐府”,宋词元曲本就是当时流行的歌词。然而,无论是吟诵也好,还是歌诗曲子词也罢,愈来愈少的人能够了解它们的真实面目,传承它们的多彩风姿,即使是一篇篇璀璨夺目风华绚丽的古典文学作品文本本身,也越来越少有人把它们以口头朗读、背诵的方式传播、体验、感悟……

幸运的是,从2004年前后开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作为一项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在我们身边开展,涉及的范围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校到整个社会,实施的方式大都是经典名篇的诵读比赛。而我校则首开《中华经典诵读》为高校文学院学生必修课之先举,一是呼应我校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文学院学生为优秀人才,一是响应国家语委“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的口号,以高校文学院学生为更高的起点,通过诵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在诵读中亲近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

不知不觉间,《中华经典诵读》这门课程在我院已经开设了近两年。从刚开始上课时的不知所措到如今的有所思,我感到自己收获良多。教学的过程也是重新解读感悟一篇篇经典美文的大道。最后,以《诗经弦歌》中的句子作为结语,诗三百,思无邪,做人杰。好儿女,歌无歇,咏无竭。诗三百,歌不歇,咏不竭。

参考文献

8.经典诵读与中华文化复兴 篇八

关 键 词 经典;根文化;经典诵读;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3

一、什么是经典?什么是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的诵读,一类是“典”的诵读。“经”的层级比“典”要高一些。

就历史上文化系统特别是人文系统的发展而言,“经”是在人们的精神营养和后天智识两个层面上,能够同时起到教育作用的范本或者文章。无论是中国的经典还是世界的经典,都既能够包罗我们生活世界的知识,也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神层面的营养。或者说它能够穿越太极图中央的弦线,使我们的智和慧这两个系统同步得到提高。智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记忆和思维判断功能,慧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灵感受和直觉捕捉功能。要想提高人类这两个层面的知识、文化和素质,就要注重对“经”的诵读。然而在现实实践中,人们往往注重后天智识较多,而注重直觉和灵感提升的比较少。

“典”,主要反映古人在大智慧下所产生的知识层面的文字记录,其文化层面的内涵相对“经”而言要少一些,不具备同时穿越和包罗阴阳两个层面的知识或者营养的双重作用,只具备单方面的作用。而且,近代社会对“典”的解释定位,通常已经改变了古代对“典”的定义,一般是将其与古代所定义的“书”等同起来。社会上一般所说的经典,已经成了“四书”的代名词。我们在开展经典诵读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区二者间的差异。

二、经典诵读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历史上,凡是注重了“经”的诵读,把“经”的诵读作为国家重要精神课题的历史时期,往往呈现出国家强盛、政治清明的景象。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时期,就是用“黄老”经典来指导官员们诵读并选拔治国人才。后来,唐朝采用《老子》五千言进行全民教育,同样带来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辉煌。

可见,只要真正注重了“经”的诵读教育,就既能够提升全民的人文素质,同时也给社会的昌盛中兴带来极大的帮助。但是宋明时期八股文出现以后,社会只提倡读“书”而不提倡读“经”,并且还将“经”里面最著名的《易经》也清除出列,导致中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僵化时期。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就必然出现了一个反对诵读“书”的历史潮流。当时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人们突然从八股文的禁锢中苏醒过来,也就发生了“连孩子带洗澡水一起泼出去”的现象。

近二十年来,诵读“书”和诵读“经”的教育形势在我国同时出现。但是如果我们只诵读以儒学为代表的“书”,那么对于达到使孩子获得人文素质与品格品行的双重提升的教育目标,显然是不够的。国内有的地方已经推行了十几年的经典诵读,专门选择“书”一类的典籍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到了一定的层次和阶段以后,就遇到了瓶颈,结果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而这恰恰需要通过诵读“经”来解决问题。

我国台湾地区的王财贵教授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指导七八岁时还在流口水,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都达不到同龄孩子水平的儿子诵读《老子》五千言,结果使儿子的状况彻底改观,智识和慧识都同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内很多开展经典诵读教育的试点经验都已证明:只诵读《千字文》《弟子规》等“书”,尽管可以对孩子的道德品格发挥比较好的规范作用,但是对于提高其人文素质,提升其智慧,效果并不显著。如果把“经”和“书”结合起来进行诵读,特别是对八岁以后的孩子将“经”和“书”紧密结合来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就既能够培养道德品格,也会使孩子们获得智慧的滋润,使他们的智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层面。这是因为“经”中富含精神营养能量,这种营养能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客观地组合在我们古代文言文的文字和词句结构当中,只要我们进行诵读,就能够激活并开启我们生命内环境与外环境连接的户牖。这些互动渠道一旦被激活,我们就能够从自然当中获得丰富的德性能量,使人文素质和品格修养出现明显的改观。

三、经典诵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经常会有朋友提出疑问,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跟我读”的诵读方法,但学生觉得很枯燥不愿意读。那么,该如何让学生不反感诵读经典,甚至乐意诵读经典呢?

事实上,“跟我读”到了一定时期确实会显得枯燥,需要继之以“教我读”方法的跟进和深化。所谓“教我读”,即让孩子自己来读,甚至让孩子教家长和教师诵读。宁波弘文馆在推广经典诵读的过程中,专职老师因故离开了,有些孩子还想继续诵读,于是志愿者就让孩子教孩子。每周选一位小老师,这位小老师在这一周内先教自己的爸爸妈妈诵读;星期天,就到国学馆带诵。让孩子做老师,他们很有兴趣,都争着当,还相互比赛,看哪位小老师当得更好。

实际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论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处在一种渴求知识的状态。很多家长都体会到,孩子有时候会有一种想当大人的愿望,很想跟大人进行比拼。这种竞争的心理,可以说是人类原始求生本能的另一种表现。在知识的获取方面,他们同样也具有这种本能,所以只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够让孩子们顺利地进入经典诵读教育当中。

“跟我读”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孩子处在一种被动激活的状态,但当“我要读”“互激读”“自觉读”的氛围形成时,效果就会截然不同——那是心灵的真正启动,是心灵与大脑高度协调配合的主动激活。此时,就进入一种非常活跃又不疲劳,互相激励又不相互排斥对抗的状态中。当大脑出现这种电波释放现象的时候,就可以获得适合开展经典诵读的最大空间,使大脑尽快从无序变为有序,孩子的诵读也将逐步从被动的“跟我读”转化成主动自觉的“我要读”。

nlc202309081653

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被启动,大脑里面的记忆排序就会得到有序的整理,从而进入一种良性状态。在此进程中,人们就可以较为容易地对杂乱无章摆放在大脑皮层上的后天知识进行一种自动整理,从而让出空间,使深层次的慧性有一个透发出来的通道。用太极图来进行分析,即扩大了阳鱼眼或者阴鱼眼,使它能够透发到大脑皮层来。经过这样教育的孩子,会很有灵气,两眼炯炯有神,生理状态、智识水平和反应能力都可以很快获得提高。

“跟我读”和“教我读”这两种方式的完美结合,最终升华为“我要读”。 “跟我读”简单明了直接,适合于经典诵读的早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但是必须有“教我读”方法的跟进和深化。教我读,具有互动性、民主性、平等性、启迪性和激发性,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开展经典诵读的领导者、推广者、教师、家长和辅导员,对此都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自觉地将“跟我读”与“教我读”两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我要读”阶段的早日出现。这样,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的推广和展开,就必将会处于长生兴旺之地。

十八大以来,国家明确提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经典诵读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作为教育者、推广者,我们在开始时需要耐心细致地宣传经典诵读的完整理念,让家长们真正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义。经典诵读就类同磨刀,是“利其器”的过程,有助于孩子们的德、慧、智三大系统同步提高素质,开发心智和大脑功能,提高读书学习的效率,使学习更轻松,考试成绩逐步稳定提高,向最具备天赋的科学领域顺利发展。

四、中华文化复兴需要认清和把握“文化之根”

我国在清末时开展过一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但以失败而告终。有人据此质疑:今天我们实行的是源于西方的市场经济,而我们所推广诵读的经典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二者如何能融合呢?

对此,我们只要研究一下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现状就可以找到答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东方进入了一个“快餐时代”,西方反而是进入了“慢餐时代”。德国被称为哲学家的摇篮,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但我们进入德国社会,却感受不到国内这种匆忙的氛围。德国人注意让自己处在一种自然的环境当中,认为没有放松的环境就没有创造力。与之相比,东方在进入“快餐时代”以后,却出现了一种盲目发展的状态,创造性处在一种较低势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自明朝以来,宋明理学占据了国家上层建筑的顶端,使教育变得僵化,不能让人们获得精神营养,只能起到维护统治者独裁专制的作用。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历史上有创造力的大儒,都是通过儒道兼修而使自己的创造力爆发出来。单纯读《四书》的人,往往只能通过考试获得官职完成仕途,却并不具备创造力。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下,晚清出现了“洋务运动”。由于缺乏文化滋养的土壤,“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在两千五百年前,中华大地在伏羲的易道文化、黄帝的法道文化以及老子的德道文化这一巨大文化体系的滋养下,构建起雄厚的根文化基础,所以才能够在近两千五百年来的历史中创造辉煌。后来,由于我们丢弃了根文化这个井泉,失去了根文化的营养,整个民族的创造力才整体滑落下来。

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时期,我们要想真正跨过历史上文化教育的误区,把民族根文化接续起来,就需要对汉代之后的改良儒学进行合理的分解,提纯运用让中华根文化展露出真面貌,让根文化的井泉之水来滋养我们民族每一个人的精神。中华的文化之根一旦接续起来,西方的那些强势文化就能被包容并很快地消化。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让经典诵读教育接续民族根文化的井泉之水,充分汲取根文化经典中的精神营养和道德能量,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和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 徐向阳

9.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篇九

女:转眼间,冬爷爷走了,春姑娘悄悄来到人间。男: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女: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你听: 男齐:《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男:春天是一幅画,春天是一首诗,你听: 女齐:《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0.一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总结 篇十

二完小

成建秀

2015.7.诵读古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深刻的认识到开展古诗文诵读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在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会抽出时间安排与小朋友们诵读经典诗文。

首先是时间的安排,我们把早读课的15分钟作为诵读时间。一开始,为了给小朋友营造一个良好的诵读氛围,我还是从诵读《唐诗三百首》开始。我告诉孩子:如果说人生如同一片浩瀚的大海,那么知识如同金光闪闪的宝藏。懂得知识越多,我们的人生就越丰富。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传播知识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读书。而对于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来讲,图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吸取知识,它还是孩子们最忠实的伙伴、最敬业的老师、最开心的回忆。读古诗可以锻炼儿童的记忆力,可以使孩子受到美感的熏陶,可以为孩子将来学习汉语打下基础,可以使孩子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所以孩子读古诗的兴趣十分浓厚。

在背诵经典诗文的过程中,我常常组织小朋友们开展一些比赛和活动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们的识字量增加很快,而且他们识字的兴趣也比较高。诵读中孩子们在无意识状态中自动识字,随着诵读活动开展,识字量水涨船高,课后,有的小朋友还自己买相关的古诗书籍,由家长教背一些老师还没教背的古诗,并很乐意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班上 的小朋友在古诗的学习与诵读中都有有种“你追我赶”的劲头。同时我也发现古诗文诵读对提高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都有一定效果。古诗文朗朗上口,颇有韵味,学生诵读起来易上口,易入心,有的家长说孩子边玩边背,路上背、吃饭、睡前也背,无形中在训练他们的记忆和专注力。

我们从古诗入手,边实践,边探究,各种活动全面展开。而且注意了家校结合、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学做结合,全方位地让中华传统铺洒进学生的心底。

通过“经典故事伴我成长”活动的开展,向学生展示各类经典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悟中感受中华传统的深厚底蕴,并且通过向父母讲故事的形式展示自己对经典故事的感悟,让经典故事指导自己的行为。并针对诵读内容举办主题班会,并且举行了一系列家校联系活动,如“孝亲敬老”主题活动,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洗脚、捶捶背,听奶奶、姥姥讲讲妈妈生我的故事,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百善孝为先”;“良好习惯伴我行”主题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懂得不但要学文,更要力行,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赞扬。

自从开展了“经典诵读”,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有组织地开始诵读古诗文,一下子从喧闹的课间活动中回归课堂,凝神聚气。身心的愉悦为课堂学习准备了一个良好的接受、参与、探究的学习心境。课堂中教师亦能注意将所学内容与“经典诵读”科学、有机地结合,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1.一年级中华经典诵读 篇十一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经典诗文朗读整合的必要性

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的今天,外来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逐步加大,这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影响较大。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整合极具优势,同时,可以很好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传承经典,保留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

中华经典诗文是历史遗留下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璀璨明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经典诗文的诵读及讲解上更加侧重于解题技巧,但是对于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及社会环境的分析存在较大的不足,因而无法帮助学生认知到这些诗文的魅力,在被动性学习与记忆的前提下,学生对于中华经典诗文的理解非常狭隘。通过经典诗文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其教学中的重视度,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的实施下做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方式

教学的本意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健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通过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及学习,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在这些寓意深远、意境深邃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找到精神支柱和依托。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所接触的信息非常繁杂,亟需通过好的文化作品进行心灵的洗礼和熏陶,通过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促进教学质量及学生文化的提升。实践表明,科学的诵读可以加强人的记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攒大量的素材,潜移默化的加以运用,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利,因此,必须得到重视。

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策略

1.合理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删选,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中华经典诗文数量非常之多。但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而言需要做好相应的删选。高中阶段学生“三观”基本形成,因而在经典文化诗文作品的选择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难度。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制定一些阅读计划,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氛围。同时,在班级及校园的装饰中可以灵活地进行运用,如名人画卷、经典诗词都可以作为校园内的点缀物,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经典诗文的兴趣,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远大的志向。

2.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来实现二者的整合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通过必修课与选修教材的结合来开展的。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教学形式来落实,通过良性竞争的形式来鼓励和培养学生,帮助学生全方位发展。如在班级内开展阅读活动,抽出部分时间来指导学生阅读,在这个时间段内可以是学生之间分享阅读心得,或者是好书推荐、精品鉴赏、集体探讨等形式,让学生找到经典诗文诵读的趣味性。利用早读时间鼓励学生开口读、大声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到经典诗文中的韵律美,可以通过小组诗句接龙、填字游戏等形式来增强其阅读的趣味性。对于部分较为经典的作品可以进行改编及表演,以动态化的形式来表达出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引导与训练,除了正确的发音之外,可以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做到声情并茂的诗文朗诵。积极参与不同范围内的朗诵比赛,不吝表扬,让学生了解付出与收获成正比,自发参与到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做好与家长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师、生、家长的全力配合下,学生对于中华经典诗文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3.重视教学生活化,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教育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在生活化的教学背景下可以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可以制定较为明确的班级行为守则,做到诚实、守信、文明,以伟人为榜样,爱国、敬业、友善。在不同的节日背景下,强化学生的感恩教育、反哺教育及爱国教育,在不同时期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真切的感受到古人笔下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与变化,利用生活中的琐事做好古典文化的传播。

4.探索课堂诵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1)巧妙导入。新课的导入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中可以利用与教材相关的经典诗文、或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旧有的经典诗文知识中入手,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2)反复诵读,进入意境。诵读的层次可以由浅入深:一读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二读读通句子,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和感情基调;三读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进入意境。(3)自主创新,适时拓展。课堂教学中可以不囿于教材,坚持以开放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在良好的诵读氛围,自己选择与课文相关的经典诗文,让学生体验诵读活动中的乐趣、提高他们的主体性素质。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和今后的实践中有效地将二者整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传承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

12.一年级中华经典诵读 篇十二

过去, 古诗词只有在入学后上才能慢慢接触到, 而如今,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古诗词已经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孩子, 在上学前基本上已经读过了所有的唐诗宋词, 甚至有些幼儿园的孩子都能流利地背诵了。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 要把握这个有利的条件, 充分利用学生已经记忆的古诗词, 开展各种形式的古诗词诵读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逐步培养小学生热爱古诗词的良好习惯。例如,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 每次学习新的古诗词时, 总会在课前做一个古诗词接龙游戏, 以此来导入新课, 而当学完古诗词后, 总会在班上举行一个古诗词朗诵会, 时间久了,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越来越浓, 有些学生在班上竟自行组织开展古诗词比拼大赛, 看谁记的古诗词多, 甚至有些学生尝试着自己写诗, 因为有了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学生自然而然爱上了古诗词。古诗词其实就是某种现象或某种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 所以, 特定的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写出来的诗, 具有特定的思想情感。笔者记得上学时最怕的就是理解古诗词的大意, 每个字是什么意思, 连起来一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整首诗又说明了什么, 如何串讲全诗的意思。那时, 只是听一句, 记一句, 课后全凭死记硬背, 且全然不知整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 遭遇到了什么事情, 又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其实, 教学古诗词, 让学生理解大意, 就必须让学生从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入手, 而不必逐字逐句讲给学生们听, 然后让学生单凭记忆理解诗词。

2. 做好“温故知新”, 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

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一定要做好旧知识的复习工作, 即便是记忆力再好, 若不懂得复习, 最终也将会全然忘记。因此, 在背诵的过程中, 我们注意记录学生的背诵篇目, 通过阶段总结表彰表现出色的孩子, 并且做好周复习、月复习以及阶段复习, 让这些材料不断地在学生头脑中重现, 与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新经验相碰撞、相交融, 使背诵的东西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内化、运用语言的过程。这就是被语文老师广泛认同的理念。同样, 在经典古诗文教学中也应该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既要充分重视学生古诗文背诵的积累, 也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设运用的平台, 促使诵读内容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言语。

3. 将诵读与欣赏乐曲相结合, 感悟经典诗文的魅力

欣赏经典乐曲, 提高审美情趣, 也是学校经典教育内容之一。我们在二者之间找到了熔点。比如, 在诵读“咏春”古诗的活动中, 我们以钢琴曲《春之声圆舞曲》为背景音乐, 将学生带入万物复苏的怡人春景之中, 此时学生诵读一系列咏春的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四时田园杂兴》《绝句》等) 便更加入情入境。另外, 现在的小学音乐课本中融入了大量的古诗词, 诵读时可以结合音乐课将诵读的内容用优美的旋律唱出来,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 又可以减小理解的难度。

4. 将经典诗句与画紧密结合, 使经典教育生活化

但凡是经典古诗词, 意境都很高。当我们每读到“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这样的诗句时, 闭上眼睛, 眼前就会呈现一个手拿长笛骑着黄牛在林间漫步的牧童的形象。而这种想凭空想象仅靠老师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 但如果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把这种景象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并配上相应的音乐, 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不论是理解诗意, 还是诵读古诗, 就都能够游刃有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早就见证了“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绝美境界。因此, 在提倡反复诵读的同时, 我们适时开展了“画经典诗句”的活动, 让孩子们结合生活体验描画诗句、感悟诗句。当孩子们已经能较好地描绘《小鸭戏水图》时, 他也就能更好地把握“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神韵。

5. 将经典诵读与情感熏陶相结合, 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

上一篇:健康养生演讲稿下一篇:感动作文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