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建设计划(共8篇)
1.会计专业建设计划 篇一
3.提高学生考场作画的完成速度,在课堂上能够在25分钟完成一幅活动作品。
4.调动学生参与作品观察与点评,提高观察实效。
5.作品教学重讲评,示范,通过讲评示范明得失,知方法。要引导学生自评自改。
6.鼓励学生作品后和作品反思,做自我总结,提高作品作画的能力。
(三)课时进度
实习三个月,其中二天见习,二个月二十四天来实习,四天总结。具体由实习指导老师安排。
会计专业实习计划篇三
一、实习目的
1.毕业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实习走向社会,接触实务,了解经济管理和财会会计工作现状,可加深理解并巩固所学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
2.毕业实习可以使毕业实践报告的写作有更充分、更现实的依据。
二、实习要求
1.实习前的准备
(1)每个同学在实习前要把三年来学过的知识复习一下,以达到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2)每个同学在实习之前要对自己的实习有充分估计和把握。即事先要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也学得比较扎实的专题,以便在实习中有目的收集资料、选择素材为毕业实践报告的写作做准备。
2.实习中的要求
(1)学生必须经常将实习中的心得体会、实际做法、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想法等写成实习周志(每周一篇),及时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与学校指导老师至少联系3次。
(2)在实习期间必须遵守实习单位的作息时间,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纪律。
3.实习后的要求
(1)请实习单位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各方面表现填写实习鉴定表并盖公章;
(2)请单位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具体评定并签字;
(3)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实习总结。
三、实习内容
1.了解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营业范围,从而进一步了解该单位业务流程以及市场情况等。
2.对企业:掌握该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采用的核算方法及其原理,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的会计科目、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该企业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和习惯做法;
(2)货币资金、应收项目、存货、固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核算内容;
(3)有关经济业务凭证的取得、传递和稽核过程;
(4)存货采购、验收、领用、清查的核算和管理;
(5)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执行情况。
4.对会计师事务所:
(1)了解事务所的业务范围和工作流程;
(2)熟悉审计业务的审计过程和审计重点,了解审计技巧;
(3)掌握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的编制方法。
四、实习进度的大体安排
20XX年10月——11月:安排实习指导任务,通过调研(学生填写经贸系毕业生信息调查表),确定学生自主实习和需要统一安排实习名单,落实统一安排的实习单位和联系人(单位实习指导老师);
20XX年12月——1月:进入实习单位,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开始积累实习报告资料,要求与指导老师至少联系一次;
20XX年1月——5月:熟悉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情况,撰写实习周志;与指导老师保持联系,指导老师加强对实习的指导与跟踪管理;
20XX年5月:实习结束。完成并上交毕业实践报告,同时上交实习期间填写的实习周志和实习鉴定表等。
五、毕业实习学校指导老师安排表
序号学生班级指导老师人 数
1会计0831周 艳19
2杨令芝19
3宋鲁萍15
4会计0832张凤明24
5彭湘华24
6会计0833董文秀27
7张流柱24
8会计0834谢辉15
9银样军18
10唐淑文18
11会计0835佘浩27
12许宗保25
合计255
2.会计专业建设计划 篇二
一、企业年金计划的经济实质与类型
企业年金计划被视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一部分, 其最终用于支付职工退休后的收入。
(一) 企业年金计划的经济实质
企业年金计划的基础理论可以概括为两个消费理论和三个退休金概念。即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 (Franco Modigliani&R.Brumberg) 等的“生命周期假说”;以及“商业权宜”、“人力折旧”和“递延工资”三个退休金概念。其中“递延工资”概念比较符合雇主经营管理上的需要, 又能对劳动所得作时间上的再分配。企业年金作为“递延工资”, 是指雇员在增加货币工资与退休金制度二者间具有选择权, 如果选择后者, 则将退休金给付视为雇主支付给雇员的一种延期工资。显然, 这个概念已将企业年金给付视为工资的一部分, 而工资包括货币工资和员工福利津贴两大部分, 因此, 无论是货币工资或企业年金给付延期工资, 均作为雇主雇佣劳动力的要素成本。该概念为研究企业年金的价值构成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其与职工工资的性质是一致的, 都是由职工必要劳动时间创造, 是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形式。因此, 企业年金的价值构成仍遵循劳动力价值理论。但企业年金突出的特点在于支付的时间, 其价值的创造在先, 使用在后, 之间具有相对较长的时间间隔, 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在这一时间间隔中可以被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经济生活中, 体现老年人收入的企业年金价值的计量可以参照一定时期的劳动力价值加以决定, 同时考虑人的预期寿命等社会历史道德因素。
因此, 企业年金作为职工劳动报酬分期支付中的延期支付部分, 构成劳动报酬的一部分, 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费用, 当职工在一个会计期间为企业提供了服务, 企业在支付职工工资的同时, 应及时在财务报表中确认这部分延期工资的价值, 从而有利于劳动力要素成本的完整反映。
(二) 企业年金计划的类型及特点
按照从企业年金计划的设计角度区分, 企业年金计划可分为确定缴费型和确定受益型。
确定缴费型企业年金 (DC计划) 是按照一定的公式确定每一个计划参与者的缴费水平, 并为每一个计划参与者设立个人账户, 其缴费积累于个人账户中, 待其退休后, 按照个人账户上缴费积累和基金投资回报额向退休人员计发企业年金待遇。在企业缴费后确定缴费型企业年金的运营及发放都由基金受托机构负责, 其基金与账户的投资风险由职工个人来承担。从风险与收益角度出发, 信息使用者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管理状况, 基金组织的资产和企业年金支付义务的会计核算就成为重点。而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只需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 确认当期企业年金费用, 承担向基金组织提存与确定缴费型年金费用相等的资金数额的义务即可。
确定受益型企业年金 (DB计划) 是由一个企业年金受托经办机构预先确定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年金受益额, 再根据年金受益额和距离退休的年限确定企业每期缴费金额。在此种计划中, 退休人员的受益水平取决于其工作的年限长短和退休前的工资水平, 其计算通常直接与工资水平、服务年限相联系。该种类型企业年金的筹集、运营与发放都与企业有关, 年金筹集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缴费, 虽然年金的运营交于受托人负责, 但这笔资金仍为企业的资产与负债, 运营收益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企业以后的缴费, 企业年金的发放也由企业负责, 因此对于受益确定型企业年金而言, 企业年金计划的全部内容均应纳入企业财务报表体系进行核算, 包括企业年金基金资产的投资运营状况, 这样势必导致筹集企业年金的上市公司及其他企业对于年金计划的核算较为复杂, 其反映的会计信息成为年金受益人等利益关系人关注的重点。
二、企业年金会计确认的原则
在“递延工资论”指导下, 企业年金会计确认的关键问题是, 企业年金作为递延报酬在劳务发生时就应该确认为当期的成本费用。在具体的企业年金会计确认中, 应结合两种不同类型企业年金的特点, 遵循以下会计确认原则:
(一) 根据企业年金业务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
企业年金与工资相比, 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职工在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获取的劳动报酬;不同之处在于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即付部分, 企业年金是劳动报酬中的延期支付部分, 职工对这部分价值拥有请求权与追索权, 企业不能无偿占有这部分权利。在企业提供工资的同时, 应及时确认和计量企业年金这部分延期支付的价值, 计入当期的成本;并且企业也负有确认企业年金负债或资产的义务, 实际上这也是权责发生制原则的体现。
(二) DC计划应根据企业年金的运行环节进行会计确认
从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到领取企业年金的过程中, DC计划历经三个独立环节, 即年金成本的发生、企业年金筹集和企业年金发放。企业年金成本费用的发生是以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依据的, 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 雇员付出劳动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从而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形成了企业年金支付义务。而DC计划企业年金的筹资行为只是为了到时有能力偿还企业年金负债, 显然筹资行为与企业年金成本的确认是两个不同的会计行为, 在此期间所形成的年金基金, 由于其运营管理并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流入, 只是与职工个人的利益相关, 因此企业对于年金基金资产不予确认。职工退休后企业实际支付企业年金, 此时职工已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收益, 因此不确认任何成本费用。
(三) DB计划应根据企业年金的经济内容进行会计确认
就确定受益型年金, 企业不仅承担按照企业年金计划向退休职工支付年金的义务, 承担着相应的风险, 同时为了保证能够在职工退休后向职工提供设定的企业年金, 企业必须按期向基金管理者缴存一定的资产, DB计划年金资产的运营与企业今后的缴费紧密相关, 运营状况好坏会引起企业年金基金的缴存数的多与少, 因此企业年金的运营与支付都必须在企业财务报告系统中予以确认。并且无论当期基金的拨付数是多少, 都需采用某种可接受的精算方法来计算当期的企业年金债务成本, 即以企业当期应付的年金义务作为年金成本费用的确认标准。另外, 企业年金基金的缴存数额往往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所得税、企业现金流量及是否有其他的投资机会, 这时某一会计期间的养老金成本不一定等于该期间企业拨付给养老基金的金额。按企业年金业务的经济内容而非形式确认则有利于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
三、企业年金会计要素的确认
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符合要素的定义。根据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资产、负债和费用的定义及确认条件, 均提到已发生的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 这确保了交易和其他事项的非现金影响将尽可能在其发生的会计期间, 而不是在有关现金收到或支付的会计期间加以反映。因此结合企业年金会计确认的总原则, 应在企业年金发生的当期确认企业年金资产、负债与费用等会计要素。而根据两种年金计划的确认原则, DC计划和DB计划确认的会计要素有所差异。
(一) DC计划确认的会计要素
就DC计划而言, 在计提企业年金的环节, 根据费用的确认条件, 企业在核算费用时应该将发生的企业年金费用确认为当期经营费用, 这样才能正确反映出企业各期的经营成果。而根据负债的确认条件, 此时企业年金所形成的向年金基金缴款的义务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并能可靠计量, 因此确认为企业年金负债。而同时形成的年金基金由于其运营的报酬风险与企业无关, 预期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因此不符合资产的定义, 不应被确认为企业的资产。至于年金基金作为单独的会计核算主体的要素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中已有规定。
(二) DB计划确认的会计要素
就DB计划而言, 企业年金所形成的义务虽是在未来支付, 但却是由职工已提供的服务引起的现时义务, 义务的现值根据负债的定义确认为企业负债。鉴于DB计划企业年金经济内容的复杂, 企业年金的费用要素的内容较多, 其中计划资产的预期报酬作为抵减项目纳入企业年金费用要素进行核算, 并不作为收入确认, 因为这一报酬是由未来事项引起的。DB计划所形成的企业年金基金由于仍被企业控制或拥有, 其运营状况与企业年金的支付紧密相关, 因此应确认为企业资产, 只是这种资产用途有所限制。并且DB计划会计确认的最大特征在于企业年金成本是由众多的费用要素汇总确认得出, 资产与负债各要素相互抵消后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确认。
四、企业年金计划的会计确认
根据企业年金会计确认的原则, 结合企业年金的特点, 以下就确定缴费型企业年金和确定受益型企业年金会计要素的确认内容进行具体阐述, 企业年金基金的确认则根据我国已有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一) DC计划的会计确认
对于确定缴费型企业年金, 企业仅承担按期向企业年金基金缴费的义务。因此, 企业向年金基金管理者缴存的资产不再确认为企业资产, 而只是按照年金计划规定的计算公式确定当期及以前各期应缴未缴的缴存金。当企业每期实际提存企业年金时, 应确认相关的负债和年金费用。只是当企业的提存金超过了当期应缴的年金费用时, 超过部分才在报表内确认为预付的企业年金。
(二) DB计划的会计确认
在DB计划中, 企业不仅承担了按照年金计划向退休职工支付企业年金的义务, 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风险。由于企业最终负有偿付年金的义务, 在会计处理中企业应将基金资产与年金给付义务在会计报表中同时确认反映。企业按期向基金管理者缴存的资产, 只是保证其能够在职工退休后向其提供确定养老金的一种手段, 仍应确认为企业年金基金资产, 只是该项资产被限定用途, 不能用于清偿企业除年金义务外的其他义务;职工已提供的服务所产生的企业年金给付义务在各期期末的现值即为年金义务现值, 它随各期服务成本的确认而增加, 其中涉及许多不确定因素, 这些变量最终影响着未来企业年金的支付, 所以导致会计核算相当复杂。当基金组织向退休职工发放企业年金时, 年金计划资产和年金给付义务应同时确认减少。在确定受益型计划下, 作为会计核算主体的企业对年金会计确认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企业年金成本的确认。考虑的相关因素有:当期的服务成本、过去服务成本、利息成本、计划资产的回报、精算利得与损失、过渡性成本、缩减与结算损益。
(1) 当期服务成本。它是企业年金计划损益项目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归属于各个年度的会计确认方法有两种:一是应计福利法, 又可分为累积福利法及预计福利法。前者是依据员工目前的工资水平及工作年限计算出企业应支付的年金现值, 再与上年度相比, 得出今年应向基金缴纳的资金。如果员工突然离职或是企业突然破产, 累积养老金法下计算出的养老金即为企业必须支付的数额。预计福利法所依据的是预期的员工在退休之年的工资, 而非今天的工资水平。
二是水平缴款法, 其依据预计的员工工作年限及退休时的工资水平, 计算出员工在退休后可获得的年金数额, 将此数额平均分摊到每一年作为当期费用, 该方法下产生的负债只是成本分配的结果, 不能反映负债的公允价值。
如员工A从2005年开始为甲公司工作, 他的年龄为25岁, 起始年薪¥30000, 正常的退休年龄为60岁, 预计工资每年上涨3%, 市场利率为6%, 该员工退休后的预计寿命为20年, 公司规定员工退休后每年可领取的养老金为员工最后一年工资的2%乘以工作年限, 员工自工作之日起便获得养老金的领取权, 公司将在员工退休后每年年初支付企业年金。以2005和2006年两年为例, 若仅考虑当期劳务成本和企业年金债务的利息, 不考虑投资收益等其他因素, 三种方法对企业年金成本的计算如表1:
由表1可看出, 初始时累积福利法下的每年当期服务成本最低, 预计福利法居中, 水平缴费法下最高。此后, 每年的当期服务成本在累积福利法下逐年快速增长, 最终超过预计福利法和水平缴费法下的成本, 而在水平缴费法下, 每年的成本保持不变。按照企业年金的经济实质, 服务期短, 享受年金福利应该较少, 因此采用应计福利法较为科学, 而预计福利法下各期费用水平的波动较为平缓。故一般而言, 我国建议采用国际较为通行的预计福利法予以确认。
(2) 过去服务成本。过去服务成本是在企业年金计划生效日或修正日, 对职工过去服务期间的企业年金进行追认而增加的预计福利义务。可以是正的 (引入或提高福利) 或负的 (降低现有福利) 。该项目通常是由于建立一项新的企业年金计划或对原计划进行修订而产生的。
在企业年金会计实务中, 基于递延确认的基本特征, 对于过去服务成本在发生时不予确认, 而在工作底稿中备记此金额, 然后将其在未来期间进行摊销, 摊销数计入当期的企业年金费用, 从而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这一观点已得到国际会计界的认同。而就实际情况而言, 由于我国企业年金还处于初步设立的阶段, 建立DB计划的企业很少, 如果采用在生效日或修正日立即确认的方法, 会造成企业在刚刚建立企业年金的阶段负担过重,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企业建立企业年金、选择确定受益计划的障碍。笔者认为, 我国也应采用摊销的方法确认职工过去服务成本。
(3) 过渡性成本。它是企业在启动年金计划前并没有向年金基金投入资金, 但一旦设立年金基金, 员工享受年金的权利就可追溯到计划启动之前, 这之前福利债务就称作“过渡性负债”。可以采用立即确认或在不超过5年的时间内确认为“过渡性成本”, 一般对于我国企业, 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启动年金计划时涉及的过渡性成本会较高, 立即确认会影响损益的可比性, 因此建议采用分期摊销的方法予以确认。
(4) 计划资产报酬。将计划资产的预期报酬而不是实际报酬作为企业年金成本的一个确认因素, 主要是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计划资产每期的实际报酬率可能会有大幅度的变化, 计划资产的数额较大, 若以实际报酬计算企业年金成本, 会引起各期年金成本高低不一, 波动较大, 甚至产生期间负的企业年金成本。通过预期报酬与实际报酬差异部分的递延, 有效拉平损益。并且经过合理精算与估计, 预期报酬取代实际报酬作为年金成本的抵减项, 在会计上也使各期的年金成本具有可比性。在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完善的环境中, 采用专业年金受托机构的预期报酬率较为理想, 可以避免企业任意调节计划资产的报酬, 从而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
(5) 精算的利得与损失。由于精算假设的变更、假定和实际情况的差异 (即经验性的调整) 而造成的计划资产市价的变化和预计养老金负债的变化, 从而形成了精算利得或损失。这些利得与损失尚未得以确认。尽管在会计当期立即确认能真实地反映报表数据, 体现会计相关性原则, 不会导致虚假的稳定, 但会造成收益与权益的波动, 而这种波动性是由于未来预测事件而非真实事件引起的。因此在确认时采用递延摊销方法, 可以有效缓冲精算数据准确性不足给损益造成的影响, 特别是在我国确定受益型企业年金设立的前期, 可以促进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随着企业年金以及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是采用立即确认还是递延摊销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6) 企业年金的结算与缩减。当企业年金进行结算与缩减时, 企业应在当期运用精算假设对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计划负债的现值进行重新评估, 因此企业应确认年金结算与缩减时的利得或损失, 其中包括计划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计划负债现值的变化以及以前未确认的精算利得和损失、过去服务成本和过渡性负债 (资产) 。
第二, 计划资产的确认。计划资产就是企业按规定提存给基金组织并由其管理运营、其用途一般只能用于将来支付企业年金的全部资产。在确定受益方式下, 企业年金的计划资产是在公司的控制之下, 与资产相关的实质风险和报酬都由企业承担。
第三, 年金义务现值的确认。年金义务是按照确定受益型年金计划的规定, 应于雇员退休时给付的一种递延报酬义务, 主要有即得给付义务、预计给付义务与累计给付义务三种形式。即得给付义务是假设职工目前离职应负的给付义务, 显然不能作为整个年金计划的衡量标准, 会计确认与披露主要针对后两者。
(1) 预计年金义务现值。预计给付义务体现为资产负债的形式为预计年金义务现值, 其超过计划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表现为企业年金负债。其小于计划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则表现为一项资产, 是企业年金会计确认的主要内容。
(2) 累计年金义务现值。累计给付义务体现为资产负债的形式为累计年金义务现值, 其超过计划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表现为最低企业年金负债, 表示企业年金给付义务的最低限度, 其计量的基础是实际工资水平, 而非预计的年金负债。
最低负债是企业不可避免的法定负债, 即如果此时终止企业年金, 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应承担的计划资产不足以偿付累计年金负债的部分, 因此, 理应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但由于对最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存在较多的不确定事项,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改变, 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最低负债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影响很大, 这些都与持续经营假设及负债的定义相冲突。并且最低负债的调整还会引起企业资产与负债的变化并导致股东权益的变化, 是企业未实现的利得与损失。这种损益的计算过多地依赖于折现或公允价值的方法确定, 违反了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 讲求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的传统收益确定模型, 因此是否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仍值得探讨。目前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在“损益满计观”基础上建立的全面收益理论发展, 使这种带有全面收益性质的最低负债调整的确认与计量成为可能。而在我国, 全面收益会计在理论上还处于探讨阶段, 在实务界尚未有此理论的运用, 因此笔者认为, 在我国会计报表中确认与计量最低企业年金负债不现实, 可以考虑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最低负债进行披露。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际会计准则 (2004)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财政部科研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 (第1—137号) 》,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郭荟:《企业年金会计处理若干问题的理论探讨与适用性分析》, 《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5年第2期。
3.会计专业建设计划 篇三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课程计划;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23-002
《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不断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政府教育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当前应着力在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上多下功夫。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从完善基本制度人手,加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因此,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专业设置衔接的基础是课程计划的有效衔接。针对当前会计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出现的现实问题,作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计划应整体考虑,宜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3+2”的中高职学制模式,构建一体化的课程计划,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一、当前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计划
1.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衔接的几个概念
本文中的“职业教育”仅限于狭义,即正规教育学制体系中的职业教育。
“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是专指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学(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两个层次。
“课程计划”也称为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学校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做出的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门类及活动,以及它们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3+2”中高职模式指的是中专院校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在中专完成3年学习后,再到联合所办学校完成2年课程,拿到大专毕业证,前三年实行中专收费标准、分段式教学,后两年实行大专收费标准。
“衔接”原指事物间相连接,是一个效率问题,本文专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而使课程内容相融通。
2.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计划现状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发展前景
《2014-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统称,下同)共同推进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更加科学,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运行机制、重大政策更加完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将持续增长,因此怎样有效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势在必行。而会计专业作为服务于各行各业的一门专业,一直是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等教育的热门专业,大力发展中高职会计专业,成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之一,而课程计划的设置将是重中之重。
三、有效衔接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计划的建议
近几年来,国内部分省市组织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学院联合探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多种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如“3+2”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对于各种形式的衔接,本人主要提出对会计专业课程计划课程名称及课时的建议:
1.职业基础课。中高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也可称为职业基础课,是以会计专业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会计专业基础课与学科性会计专业基础课不同,主要教学内容是相关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实用性,如企业生产或服务的工作流程、基本的技术和方法等。设置会计专业职业基础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选择会计专业和个性发展。由于中高职衔接学习周期长达5年,而学生入学时年龄较小,对会计专业知之甚少,选择会计专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故学习一定要分阶段,由浅入深,前后相连等过渡方法。此外,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会产生影响,通过高职类似课程或提高课程的学习,可拓宽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覆盖面,增强适应能力,有利于将来就业、转岗学习新技术和终身学习。(具体建议见表2)
2.专门化方向(企业会计)课程。即按照会计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设置的课程。通常一个会计专业对应若干个职业岗位,针对每个职业岗位要求设置专门化课程。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并涵盖相应的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中职学生以考会计证为主,而到了高职对于没过的同学可以继续考会计证,而对于专业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考虑参加助理会计师的考证,为大学做准备,这样中职一高职—大学三个主要阶段就可以有效的衔接起来。此类课程可采用项目教学,根据企业的会计工作岗位和考证考核要求设计,每个项目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功能。(具体建议见表2)
3.其他课程。不同层次的学习,最后都需要体现到实践中去,因此,其他课程的主要一部分就是顶岗实习。以前中职的“2+1”改为“2.5+0.5”,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实践时体现不出所学会计专业知识,改动后的大部分的时间学习加上半年的实践就构成了中职三年。而高职是“4.5+0.5”的模式,同样的实践时间,但是内容绝对不能相同。中职教育可以以最基本的岗位作为实践要求,如出纳岗位、超市收银员、仓库岗位等;高职教育就可以以材料岗位、总帐岗位、往来款项岗位等。(具体建议见表2)
4.会计专业毕业实习计划 篇四
一、实习目的
高职会计专业是为中、小企业培养财务会计工作一线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本次实习作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力求突出专业特点,通过实习一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使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加深对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能力;三是为推进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新方法。
二、实习内容
为了达到本次实习的目的,特将本次实习内容概括如下,供广大同学在实习中参考:
1、调查了解实习单位概况。如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和工艺流程;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企业经济效益、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等
2、调查了解实习单位会计核算流程。如所设置、使用的会计科目;账簿种类;会计核算形式;主要会计报表的种类(包括内部报表)、编制方法及应用等。
3、调查了解实习单位成本管理情况。如开展全面成本管理的现状;制造费用发生的内容、部门及其分配;期间费用的种类及发生额。成本预测、决策的内容及方法;成本费用计划的编制、成本费用的控制内容和方法、降低产品成本的主要途径等。
4、调查了解实习单位税收筹划情况。如企业三种流转税、所得税及印花税等的征纳与管理,企业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的具体运用等。
5、调查了解实习单位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如会计机构设计、会计科目账户设计、工资、材料等核算制度设计等。
6、调查了解实习单位内部审计开展情况。
三、实习时间
本次实习时间为XX-XX学年第二学期。
四、实习方式
根据会计专业特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本次实习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将对实习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指导。
五、实习要求
(一)实习期间,应每日记录实习日记,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报告。
(二)虚心向企业财会人员请教,尊重实习单位领导和同事。
(三)遵纪守法,遵守国家法律己实习单位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不准擅自离开实习地点,不准无故矿工,迟到早退,不准寻衅闹事,打架斗殴,若有违纪行为,按学校规定严肃处理。
(四)实习期间,应讲究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与实习单位搞好团结。
(五)实习期间,务必与各指导教师及辅导员保持及时沟通和联系,在确定实习单位后要及时告知指导教师及辅导员。
六、实习成绩考核
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应会同实习单位反馈意见及学生实习调查报告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评定成绩实行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级
实习考核分两部分进行:
(一)实习小结和实习表现考核。
要求学生每日记载实习情况,包括实习内容、实习体会等,并进行阶段性实习小结,实习结束后请所在实习单位的主管领导对实习期间的实际表现进行鉴定,由主管部门签章。
(二)实习调查报告的考核。
实习调查报告必须按照实习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其形式可以是专题调查报告、专题分析报告或论文。
七、实习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一)选题要求
1、选题必须符合所学专业方向,题目不宜过大,以能够集中阐述本专业某个经济现象为原则,报告题目字数限20字内,题目自选。实习调查报告主要培养学生对经济生活中具体某个与你专业有关的经济现象的观察、辨别和思考的能力。
2、运用所学过的某一方面专业理论,对某种经济现象进行分析、阐述。
要求学生在运用某一理论的同时,写明理论渊源,决不可以断章取义,管中窥豹
3、实习调查报告的结构合理,论点鲜明,语言表述准确,语句通顺。
4、实习调查报告字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报告内容应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调查体会等内容,一般应该有以下几部分:
(1)标题:可以是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实践报告》;也可以是观点式标题,例如《小会计 大理财》。
(2)前言:写出实习实践活动的参加者、主题、时间、地点。然后可用“现将此次实习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从而过渡到正文。
(3)正文:写出自己想要报告的内容,例如: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调查体会活动内容、经验体会、理性思考、问题和建议。作为学生应该着重写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识,对组织实习活动的评价。
(4)结语:写出自己对此次活动的意见、批评或者建议。
(5)落款:署名并标注完成实习调查报告的时间。
注意:可以按以上几部分构思,但行文时不必写“前言”、“正文”、“结语”、“落款”等字样,而要写明标题,如“基本情况”、“主要体会”、“几点思考”、“问题和建议”等
(二)实习调查报告的递交
学生应于XX年7月2日返校前将实习调查报告递交给实习指导老师。
(三)实习调查报告的选题参考
1、《××单位财务核算流程调查报告》
2、《××单位财务岗位设置的调查报告》
3、《××单位成本控制的调查报告》
4、《××单位税收筹划的调查报告》
5、《××单位会计制度设计的调查报告》
6、《××单位内部审计情况的调查报告》
7、《××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展的调查报告》
8、《基层会计工作规范化程度调查报告》
9、《基层会计人才市场的新需求》
10、《关于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对比的调查报告》
11、《关于城乡居民理财观念对比的调查报告》
12、《关于乡镇企业财务状况的调查》
13、《农村税费改革调查》
14、《关于县级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思考》
15、《关于村级财务整顿的思考》
16、《对××村农民费用负担问题的调查》
管理科学系会计教研室
XX年12月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会计专业
毕业实习报告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实习单位:
报告题目:
管理科学系
二○ 年 月 日
实习单位:
实习指导老师:
实习起止时间:
实习单位概况:
正文(小四宋体、单倍行距)(300字左右)
主要实习内容及完成情况:
正文(小四宋体、单倍行距)(300字左右)
clear=all>
实习阶段总结一:
起止时间:
正文(小四宋体、单倍行距)(500字左右)
实习阶段总结二:
起止时间:
正文(小四宋体、单倍行距)(500字左右)
clear=all>
实习阶段总结三:
起止时间:
正文(小四宋体、单倍行距)(500字左右)
实习阶段总结四:
起止时间:
正文(小四宋体、单倍行距)(500字左右)
实习报告:
中文题目(居中,黑体三号字)
摘要(黑体五号字加粗):内容……(宋体五号字,60~200字)
关键词(黑体五号字加粗):关键词1;关键词2;…(宋体五号字,3~6个)
正文(小四宋体,单倍行距)(3000~5000字)(从本专业出发,结合自己实习情况,着重突出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或管理知识)
clear=all>
实习现场图片(2~4张):
实习单位意见:
实习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成绩评定:
签名: 年 月 日
5.求职计划书 会计专业 篇五
求职计划书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我认为三境界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指求职计划。作为一只脚已经迈向社会一只停驻在校门的在校大学生来说,我们即将面临的是怎样寻找、把握就业机会,从而去实现第二乃至第三境界。虽然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也为我们更好地迈向社会做了不少的服务和准备,例如开展职业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和3月29号的模拟面试。通过这些使我们认识了就业形势,和初步了解到面试、应聘所需的基本素质。据此,我的求职计划有以下几点:
一、自我评价
1、职业质素
我的性格真诚大方,做事谨慎,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乐于与人通过协商解决问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比较适合会计这个职业。
2职业胜任能力
(1)个人能力
经过多年的教育洗礼,以及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努力,我具备了较好的学习能力,能够较快且虚心地接受新的知识,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计算机方面,我能熟悉地运用办公软件和用友、金碟等会计软件。
(2)专业技能
我学的是注册税务师方向的会计专业,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我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与此同时,我正为助理会计师考试做准备。
二、求职目标
1、通过各种可行渠道做一个关于会计人员的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状况并据此进行自我剖析、自我价值定位,从而结合实际情况对职业目标进行调整
2、多与同学或者前辈交流,从前辈的求职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与同学交流时,着重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正
3、通过实习来更好地掌握就职所需的能力并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4、确定自己的求职方向是找一份晋升空间快的会计方向工作,因为晋升快才能在短时间内接触更多的会计业务,前3年为经验积累的时间允许自己不断地变换工作
5、第4年开始认真找一份适合自己且在广州范围的有关会计方向的工作
三、求职途径
1、网上申请可以通过在应届生求职网、智联招聘网、番禺人才招聘网等招聘网站投递简历。这是最便捷也是成本最低的应聘形式。不过在网上投简历一定要注意语言简洁而又突出重点,也不得不防招聘陷阱。
2、邮件申请可以事先通过网络或报刊了解,然而发送自己的简历给招聘单位。但是需注意的是发2份,一份为简单的个人简历、一份则为详细的求职简历。邮件主题需注意突出应聘职位、姓名、专业。而附件的文件名最好直接命名为“姓名+应聘职位”。
3大小型招聘会携带个人简历前往指定地点参加
4依靠人脉关系引荐
四、近期求职计划
6.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计划 篇六
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会计人才,是摆在我们中职院校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问题,然后研究对策解决这些问题。
二、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缺少学习兴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中职院校学生多为参加中考后未被普通高中录取而选择了职业教育,普遍年龄偏小,学习兴趣不高,这与十几年前的初中毕业生优先选择中专的状况已经有了较大的差异。由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课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中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对学校和老师容易产生逆反心里,从而导致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较为普遍。缺乏兴趣、没有积极性的直接结果是学习起来很被动,年龄偏小有致使学生不容易接受讲道理的说服性教育。学生的这些特点,都会影响他们学习技能知识,妨碍他们提高能力水平。
2。教师工作经验少、授课方法简单。目前许多中职院校处于发展阶段,为了加强学校的内部建设,年轻教师居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由于工作经验很少,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授课方法简单,讲课不生动,照本宣科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缺乏足够的授课技巧,所以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同时,会计专业对于中职院校教师有一定的要求,有会计从业经验、熟练使用各类会计软件、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的“内行”授课才能真正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知识。而现在中职院校教师大部分从普通院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从学校到学校,实际工作经历少,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中职院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原则也就难以有效的落实。
3。教学思想保守。目前中职的教学思想仍比较保守。基础课→专业课→实习→毕业,这种模式依旧是主要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影子。过度的重视会计理论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
4。课程设计简单。课程设计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即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课程设计单一,先填鸭式讲授理论课,不重视学生接受消化程度,平时缺乏理论课与实践的衔接,学期期末却将实践课堆积在一起压给学生,造成学生前学后忘。在信息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也没有经常性的将知识更新,不能将最新的会计理论知识提供给学生,造成就业后不能及时胜任工作。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给学生将要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书面知识,能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实践课则承接理论课上传授的知识,指导学生去亲自动手、去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传统上在教学计划仍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数偏低,安排衔接不充分,形成了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的分立局面。这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学什么就能干什么”明显脱节。动手能力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职教育的首要目标,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存在差距。随着各个单位对于自身数据保密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像会计、出纳这类岗位更是不能随意让外部人员接触,学生前往单位实习的机会也相对减少。缺少实习机会,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对于理论知识抽象的理解,仅仅为了填凭证而填凭证,为了登账簿而登账簿,只有少数学生能在学习结束后有所收获,多数学生不能掌握要领。学生会认为没现金就开张支票,材料少了打电话叫人送来就行,根本不懂计划、审批、内部控制等等诸如此类的财务管理的一系列程序制度。
三、问题改进探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看到学生、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等几个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那么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方法来改进。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生源现状,我们不能再提更高的要求,只有尽力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对于教师队伍,我们可以对经验少、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改进照本宣科、死读书等呆板授课方式。对于会计的新政策、新制度要经常性的更新学习。同时从其他高等院校、社会企事业单位聘请专业会计教师和优秀会计人员参与授课,进行学术交流,引入新鲜的血液。
2。理论结合实践,改进课程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一直被看作是实践课的任务之一,而与理论课关系不大。我认为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所有教学环节中,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慢慢积累就能灌输给学生一种观念——任何环境下都不能忘记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通过这种观念带动学生不断提高自我动手能力。建立财会模拟实习室,设置模拟会计教学课堂,在学校里就可以为学生创造实习条件,以达到下厂下店同样的学习效果,使财会模拟实习室真正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模拟财会实习课堂通过选择的实习主体,设置科学的实习程序,进行点钞、珠算、会计实务、电算化会计等基本技能的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他们毕业后参加财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结语
7.顾客忠诚计划及其会计处理初探 篇七
一、顾客忠诚与顾客忠诚计划
对顾客忠诚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服务管理学者Brown (1952)认为,顾客忠诚为一种行为模式,乃顾客购买某品牌产品的一致性;JacobyandKyner (1973)认为,顾客忠诚度是一种偏好态度,会使顾客在某一时间内产生持续重复购买行为;EngleandBlackwell (1982)则将顾客忠诚定义为消费者在某一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品牌的偏好、态度和行为上的反应;Oliver (1997)认为,忠诚的顾客在情境影响或促销手段的诱惑下仍承诺未来会持续购买其偏好产品或产品组合。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对于顾客忠诚的早期观点都集中在重复购买行为方面,而后期的一些观点则更强调内心态度、偏好的作用,强调在情感忠诚基础上的重复购买行为。
我们认为,顾客忠诚是从顾客满意概念中引出的概念,是指顾客满意后而产生的对某种产品品牌或公司的信赖、维护和希望重复购买的一种心理倾向。顾客忠诚实际上是一种顾客行为的持续性,而顾客忠诚度是指顾客忠诚于企业的程度。顾客忠诚计划也叫顾客回报计划,是企业对顾客累积购买特定产品或服务所提供的激励措施。其形式多样,但概括起来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类:授予顾客在同一消费点享有购买货品或服务折扣的权利;授予顾客在同一集团的任何一个消费点中享有购买货品或服务折扣的权利;授予顾客在另一集团享有购买货品或服务折扣的权利以及授予顾客从第三方兑付多样化的商品或服务的权利。
二、顾客忠诚计划的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对顾客忠诚计划的会计处理不尽相同,大部分企业倾向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在授予顾客忠诚奖励时在销售期确认为费用,此项费用是会计主体所预计的提供免费或打折商品或服务成本的金额。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顾客忠诚奖励是确保初始销售的从属性费用,所以应当在销售实现时予以确认。然而,2007年6月28日正式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13号(IFRIC13)消除了这方面的分歧。IFIRIC13规范了顾客忠诚计划需按多项要素收入安排处理,销售货品或服务过程中所取得的对价将会被分配于提供的货品或服务和未来会被兑付的奖励。即企业所获得的对价将会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被分配为销售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在初始销售时作为收入得以确认;而另一部分则为奖励的公允价值,分配到奖励上的对价部分应在资产负债表上以递延收益列示,直到客户要求兑换奖励才确认为收入。有些奖励积分是有使用期限的,当奖励积分到期时,所有未确认的递延收益都需在当期确认为收入;对于没有使用期限的奖励,发行方亦应对其使用期限进行估计。以上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另一个差异是负债的计量。前者以预计成本为基础计量负债,后者则是基于销售价格。
IFIRIC13中交易所获得的对价将根据不同要素的公允价值进行分配,需要递延的收入可以奖励的公允价值或奖励和销售货品/服务的相对公允价值计算。IFRIC13没有明确规范确定奖励公允价值的特定方法,但要求企业根据该奖励对奖励持有者的公允价值计算,而不应以发行者兑付成本为基础。奖励的公允机制可以根据顾客在兑付奖励时所得的折扣,同时考虑奖励预期会被兑付的比率来估算。
以下将以零售企业为例对顾客忠诚计划的会计处理进行分析。某企业对价值每100元的消费给予80点积分的奖励。积分可用于兑付该企业提供的商品,积分三年有效。对于每1000点积分,积分持有者将获得零售价为60元的商品,企业提供这些商品的成本为12元。假设该企业当期销售150元,给予顾客120点积分,预计其中100点积分将被兑付。
此例中,积分的公允价值为7.2元[60×(120/1000)],考虑积分的预期兑付率后的公允价值为6元[7.2×(100/120)],该金额为顾客可得到的商品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并不等于企业提供商品时所产生的成本1.2元[12×(120/1000)]×(100/120)。
第一种方法的会计处理如下:
第一年,50点积分被兑付,企业将确认(50/100)×6=3元的收入:
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
上述两种处理方法的主要差异见下表:
8.中职会计专业建设研究 篇八
关键词:中职 会计专业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246-01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会计专业是教育部确定的中职学校83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会计专业如何进行专业建设,完善教学体系,改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是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1 中职会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①特色专业课的设置比例较少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设置的基础课偏多,占据着大量学时,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特色专业课较少,几乎没有选修课。学生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有限,与市场需求的技能与知识相脱节。
②实训课时少,实践性教学不足
会计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会计理论,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当前中职学校对实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一般为1:1,实训课时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实践性教学不足会导致学生职业能力不突出,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等现象。
(2)教材偏重理论,缺乏完整系统的实训教材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材内容理论较多,深奥难懂。由于会计的政策性很强而且变化频繁,中职学校的会计模拟的资料已使用多年,与现行的会计制度脱轨,学生毕业后很难达到会计岗位对业务技能的要求。教材偏重理论,缺乏完整系统的实训教材,会影响学生技能的提高。
(3)教学模式长期不变,教学内容严重滞后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基点的发展情况。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这一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办法,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被动承受位置,课堂显得死气沉沉。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职业岗位对技能发展的要求,无法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培养学生们能力的课程没有专业特色,这样不利于学科建设和对人才的培养。
(4)考核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单一
会计专业考核方式与专业学科教学特点不适应,考核方式不合理。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各课程的考核形式都是笔试,一张会计卷子无法考察学生们的实际业务能力,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一些灵活的考核方式。考核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中职会计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职会计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要依据中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来制定客观、实用、可操作的专业建设规划。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建设上改变传统模式,不断创新,培养符合社会用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逐步形成较强的专业办学优势,充分体现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3 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的措施
(1)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
①设置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课,增设专业选修课
专业课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在设置专业课课程时应增加专业课在总课时中的比重。加大实训课的教学比例,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适当增设专业选修课,比如加強会计基本技能的会计电算化、出纳、收银员等课程;提高职业素质的办公自动化实务、财经应用文等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情况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就业的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②设置职业资格认证及考证课程,多途径促进就业
根据中职学生毕业时实行“双证”书制度这一要求,应将职业资格认证纳入教学计划中,为学生创造在校参加职业技能认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会计专业应设置会计上岗证和收银员职业培训证的考证课程,针对珠算技能、点钞技能、电算化技能等实际工作能力进行教学安排,组织学生培训、报名、参加考试,为学生上岗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③以校内外实训室与实训基地为基础,建立实训课课程体系在实训教学实践中开展:“双平台三阶梯”实训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有着重要意义。“双平台三阶梯”实训模式是指学生在实训教学中,依托校内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个平台,进行会计基础实践、会计专项实践、会计综合实践三个渐进式阶梯实训模块的实训。该模式以能力本位思想为指导,以实训教育改革为核心,以实训为重点,以技能训练为主旨而构建的实训模式,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2)改革考试方式,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要改革传统的答卷制度,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现场模拟操作、校内与校外考核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资格证书,作为科目的考评成绩。
(3)突出专业特色,开发会计专业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开发是中职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财会专业校本教材开发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职教理念。依据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其它财经法规的变化,根据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中职教材建设也应与时俱进,教师团队应着力开发与现有课程配套的教材,突出中职教材理论与实践结合,贴近实践,贴近岗位的特征。
(4)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教师转变思想观念,采取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以企业为情境,按照核算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在现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 “双师”结构团队。要求教师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系统学习职业教育类的相关课程和职业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此外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加快订单培养模式,尝试建立更多的校外实训基地也是一项非常重要长期的任务。会计专业建设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进行专业建设,完善教学体系,改善教学效果是一项系统化教学任务。随着会计同国际的接轨,电子商务的发展,会计制度的完善,会计专业建设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东放.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研讨[J].广东教育,2010(5).
【会计专业建设计划】推荐阅读:
会计专业研究生学习计划10-18
简历:会计专业10-15
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会计个人总结会计08-16
17专业会计简历07-29
会计专业英文简历08-22
会计专业术语翻译08-31
会计专业个人总结10-19
信息检索会计专业10-20
试论会计专业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论文07-27
重视会计专业技能教学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