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练习题30题

2024-11-12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30题(通用7篇)

1.古诗词鉴赏练习题30题 篇一

古诗词鉴赏题讲解

一、湖南卷古诗词鉴赏题的命题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古诗词鉴赏题中得分都不高,构建“公式”让古诗词鉴赏题答案更完整。但通过和考生交流和试卷分析笔者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同学并不是因为读不懂诗词而丢分,而是因为答题时不知如何组织答案,导致答案不完整而丢分。因此笔者在此提出一个概念:诗词鉴赏“公式”。所谓诗词鉴赏“公式”就是利用诗词鉴赏的一些专业术语根据诗词鉴赏题目提出的问题来组合答案的一种固定的答题模式。笔者希望通过构建诗词鉴赏“公式”,让同学们在作答诗词鉴赏题时思路清晰,能像利用公式解答数学题那样准确、迅速、规范、完整地写出答案。

湖南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既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又从自主命题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沿用至今。比如2004年湖南卷依照“赏析示例”完成指定赏析任务的题型是湖南高考古诗词鉴赏多年来的亮点,是极富创意的新题型。此类鉴赏题要求考生从诗词曲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和情感基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再结合题目特点来答题。湖南和的诗词鉴赏题均延续了这一创新题型。湖南省将古诗词鉴赏题的分值从6分调整到5分,其设题在沿用以往风格当中也体现了向传统题型的回归。但是据有关数据显示今年的诗词鉴赏题人均得分1.95分,得分率仅为39%。这一得分率和往年一样都不是很高,这就更显示出规范答题的重要性。

二、古诗词鉴赏“公式”的构建

20湖南高考《考试大纲》中提到古诗词鉴赏题主要考查古诗词遣词炼句的技巧、形象特点与意象内涵的把握、意境的营造、情感基调与表达技巧。考纲的这一要求就是我们构建诗词鉴赏“公式”的依据。为了规范答题,笔者结合其他省市高考题提出了三个诗词鉴赏“公式”:

1.意象+意境+诗人感情

在每年的高考诗词鉴赏题中常有这样一种题型:考查考生对诗词意境、诗词形象和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积累相关的古诗词的内容和结构特点的基础知识。比如我们常说的诗歌的主旨句一般在律诗的尾联和绝句的最后一句;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等。

2.表达技巧+意象分析+诗人感情

在高考诗词鉴赏题中也有这样一种题型:考查考生对诗词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要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有关诗词表达技巧的.相关术语。考生可以按下面这个框架的提示去复习准备。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用典、虚实结全、动静结合、对比、反衬、赋、比兴等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等

行文结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先总后分、起承转合等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3.语言风格+意象(词语)分析+诗人感情

在高考诗词鉴赏题中还有这样一种题型:考查考生对诗词词语、语言风格和特点的理解和运用,高考辅导《构建“公式”让古诗词鉴赏题答案更完整》。分析诗词的语言 常有以下几种题型:

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③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④鉴赏诗中的语言(某个词语)。

前三种题型完全可以按照上面所述的第三个公式的模式去答题:首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其语言特色,然后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语言特色,最后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四种题型则可以只用第三个公式的后两步去作答:首先从艺术和思想内容两个角度分析所要求鉴赏的诗中的某个词语,接着再点明这个词语所传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湖南卷古诗词鉴赏“公式”的运用

湖南考生备考古诗词鉴赏题必须从两个方面去准备:一是把握本省的命题风格;一是注意传统题型,也就是现在绝大多数省份所采用的分点具体设问的题型。

近几年,湖南卷古诗词鉴赏题通常要求考生按照赏析的范例去完成诗词鉴赏。像这类题目必须灵活运用以上三个“公式”来规范答题。我们可以先按照“公式”去分解“赏析示例”,然后再确定使用哪个公式。由于有时是整句鉴赏,所以有可能要组合运用以上三个“公式”。

1.比如年湖南卷古诗词鉴赏题《示长安君》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的赏析,我们可以用“公式一”和“公式三”来组织答案。下面以此题为例来运用这两个公式。(原题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词的“情感基调”。由于是整句赏析,我们必须紧扣这两联的关键字词、意象、意境,并结合高中所学的律诗相关知识去思考。根据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的特点,我们可以注意“草草杯盘”和“昏昏灯火”、“笑语”和“平生”、“自怜”和“又作”、“湖海”和“尘沙”、“三年”和“万里”几组对应的词组,再结合律诗写作特点和题目中的“怆情”则不难理解这几组词语的词义、意象和意境。接下来可以根据“公式一”和“公式三”的顺序去组织答案。

【答案“公式化”解析】

颔联:①“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分析词语的含义)“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分析诗人情感)。(运用“公式三”分析词语的作用)

②“草草杯盘”“昏昏灯火”(点出两个意象)营造氛围(指出意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指出诗人的情感)。(运用“公式一”分析)

③“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分析“笑语”“平生”两个意象的含义)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指出诗人的情感)。

颈联:①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分析词语的含义),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分析诗人情感)。(运用“公式三”分析词语的作用)

②“湖海”久隔,“尘沙”远赴,(分析两个意象的含义),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指出诗人的情感)。(运用“公式一”分析)

③“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分析两个意象的含义)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指出诗人的情感)。(运用“公式一”分析)

2.20湖南卷古诗词鉴赏题是出自《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咏白海棠》,采用的题型是赏析示例,补全赏析的形式,我们可以运用“公式二”去组织此题的答案。(原题略)

【解析】年湖南卷古诗词题仍然沿用了20比较思考、补全赏析的形式,以此来检测考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通过对“赏析示例”的“公式化”分析,我们发现示例中有表达技巧里修辞手法的运用,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公式二”去组织答案。

【答案“公式化”解析】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依照示例先解释诗句)“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结合“梨蕊”“梅花”这两个意象去理解,按照示例中的要求紧扣“偷”和“借”这两个动词来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诗人表达了对白海棠芳香高洁、孤傲脱俗的品性的喜爱。(指出诗人的情感)

另外,年湖南卷古诗词鉴赏题的第一问可以用“公式三”去组织答案,第二问则可以用“公式二”去组织答案,同学们可以自己去试一试,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四、结语

湖南考生在复习古诗词鉴赏题时除了要掌握本省一直以来的“赏析示例”类题型,还要关注传统题型的解答。传统题型通常是设置问题具体考查诗词的语言、形象、感情基调或表达技巧,同学们到时将以上三个“公式”对号运用即可。

另外,笔者在上文提出三个诗词鉴赏“公式”,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在做题时思路清析,在考试中诗词鉴赏题的答案组织更规范,更有逻辑,减少不必要的失分。但要运用好这三个公式,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还要掌握好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

2.古诗词鉴赏练习题30题 篇二

一、读懂诗题, 把握诗歌的形式

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绝句。古体诗, 也称古风, 有“歌”“行”“吟”三种载体。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抓住关键词“吟”, 这是一首古体诗;白居易《琵琶行》, 抓住关键词“行”, 行即歌行, 属古体诗。

二、读懂诗题, 把握诗歌的题材

诗歌按照题材, 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羁旅思乡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送别诗、闺怨诗、哲理诗几个大类。

以咏物言志诗为例, 标题常以物象为题, 如王安石《梅花》虞世南《蝉》如或咏 (题、赠、赞) + 物象, 如储光羲《咏山泉》。从标题中明确作者描述的对象, 理解作者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以怀古咏史诗为例, 标题中常有古迹、古人名, 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 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例如《乌江亭》《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等。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 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 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 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以边塞征战诗为例, 标题中常有“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征人怨》、王昌龄《出塞》等。也有用乐府旧题的, 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以送别诗为例, 标题中常有“送”“别”或“送别”等字词,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别董大》等。诗歌多是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 别后情境的想象, 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以闺怨诗为例, 标题中“怨”“怀”“思”“别”“忆”“望夫”“闺怨”“幽恨”“寄良人”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如王昌龄《闺怨》、王昌龄《长信怨》等, 闺怨诗多是皇权无上恩无常、男尊女卑夫为纲、别离迟暮源征商。

三、读懂诗题, 体会诗歌的情感

诗题常会直接点明或暗示情感, 要学会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词, 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又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词“思家”, 通过标题知道这首诗歌是羁旅思乡诗,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 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探寻思乡 (亲) 的缘由, 抓住关键词地点“邯郸”, 表明诗人此时客居在外, 滞留他乡, 漂泊异地。抓住关键词时间“冬至”“夜”,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十二月下旬, 这天白天最短, 古代冬至这一天, 朝廷要放假, 民间也很热闹, 穿新衣, 互赠饮食, 互致祝贺, 一派过节的景象, 有全家团聚的习俗。诗人此时却客居在外, 孤寂之感、思家之情更甚。抓住关键词时间点“夜”, 夜思家, 表明夜不能寐, 辗转反侧, 思家之情更添一重悲。

贾岛《寻隐者不遇》, 首先抓住对象“隐者”, 隐者, 隐士, 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其次抓住重要的动词, 一个“寻”字, 一个“不遇”。“寻”, 寻访, 寻访隐者, 表达了诗人对隐者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不遇”, 表明结果, 借此表达诗人钦慕而不遇, 突出其怅惘之情。

四、读懂诗题, 揣摩诗歌的思路

张九龄《望月怀远》, 题目“望月怀远”, 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 是诗人在离乡时, 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抓住动词, 一望一怀, 先写景, 点明题中的“望月”, 后由景入情, 转入题中的“怀远”。

杜甫《蜀相》, 从“蜀相”入手, 写的是诸葛亮, 从题材来看是怀古咏史诗, 这一类题材的诗歌多是按照“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的结构来进行创作, 此诗也是借游览诸葛武侯祠, 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全篇由景到人, 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 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 顿挫豪迈, 几度层折。

杜甫《春日忆李白》, 抓住关键词“忆”, 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 全诗以赞诗起, 以“论文”结, 由诗转到人, 由人又回到诗, 转折过接, 极其自然。诗人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泄气, 交代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书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最后, 因思念之深期待再次相逢论诗。层层铺垫, 又环环相扣, 情感真挚。

五、读懂诗题, 把握写作目的或背景

张旭《山行留客》, 抓住关键词“留”, 明确“留”的对象是客, 借留客于春山之中, 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山行所见之景是万象更新的气象, 满目生机、引人入胜, “留”才有意义, 客人所担心的大雨将至的问题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纵然是“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 也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 消极地得出客人的疑虑, 巧妙以委婉的方式, 用那令人神往的山中美景, 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愿望。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又名“闺意献张水部”。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 时兴“行卷”, 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 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投赠的对象是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 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中国古典诗歌从《楚辞》中开始出现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的传统表现手法, 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抓住关键词“闺意”, 诗人以新妇自比, 以新郎比张籍, 以公婆比主考, 征求张籍的意见, 诗题用“献”字, 以示其态度诚恳, 姿态卑微。诗人表达作为一名应试举子, 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 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 乃是和女子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

3.古诗词鉴赏达标训练题 篇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唐代诗人,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②时世,当代。俭,通“险”,怪异。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1)请概括出本诗所塑造的贫女的形象特点。

(2)古人认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际上抒写的是作者的另一种情怀。你认为作者借写贫女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内心亲近大自然的乐趣。问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①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镇江)。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巧类]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歌一二句中最值得品味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1)第一支曲所叙三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诗人怎样表现这些古人的结局?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

(2)两支曲子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的内容和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蟹诗

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未黍香。

[注]①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薛宝钗之口吟出的一首诗。

②长安涎口:京都里的馋嘴。佳节吃蟹是豪门贵族的习好,故举长安为说。

③眼前道路无经纬:蟹横行,所以眼前的道路是直是横,它是不管的。经纬,原指织机上的直线与横线,此处指道路的纵横。

④皮里春秋:多用以说人心机诡深,而不动声色。空黑黄,就是花样多也徒劳的意思,因蟹不免被人煮食。

⑤性防积冷:蟹陛寒,食之须防积冷。

⑥月浦:有月光的水边,指蟹原来生长处。诗中常以“月”点秋季。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的颔联写出了螃蟹什么样的形象?

(2)诗的尾联“于今落釜成何益”句包含了宝钗对“蟹”怎样的观点态度?由此可以看出薛宝钗什么样的个性特点?试谈谈你的看法。

[语言类]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檞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duó):装在车马上的铃。②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③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谪所所作。

(1)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阑风静榖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注]①“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1)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哪些意象写出了山村的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闲看中庭栀子花”的“閑”字,不仅是全句也是全诗之“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开放探究类]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11、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赦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卢挚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

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注]①《陇西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②貂锦:这里指战士。③元定河:黄河支流,在陕西北部。④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明代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两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两句“筋骨毕露”,后两句为其所累。你认同前人的看法吗?为什么?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怀吴中

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①灞橋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在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期达标强训答案]

《关羽传》

1.B(壮:敬佩)

2.D(A连词“和”/介词“和”“与”;B介词“到”/介词“向”;C表转折“却”/表递进;D介词“用”)

3.C(②⑤⑥表现了关羽的军事才能,其中⑥是指关羽善于广结党羽。①表现关羽对刘备忠心。③表现关羽的勇气。④表现关羽的威名。)

4.B(关羽并未诛文丑)

5.(1)先主(刘备)在乡里集合兵马,关羽与张飞替他抵御侵侮。

(2)关羽全部封存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书告辞,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3)关羽出兵征战,麋芳、士仁当供应军需物资,但不是全力救援。关羽说:“回师后,一定要惩治他们!”

《与吴质书》

1.C(图:料想。)

2.B(④是叹年华易逝,表现自己内心的凄苦,并非“对友人一片深隋”,排除A、D。⑤是以比喻的手法自谦“德才不足”,也不合题干要求,可排除。)

3.D(“消极的感情”不合原文。由“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可知。)

4.(1)这些人只是有些还不及古人,也算一代优秀人才,现在活着的人,已没有人能比得上的了。

(2)年轻人的确应当努力,年龄一旦过去,时光怎么能留得住,古人想夜里拿着蜡烛游玩,确实很有道理啊。

《秋湖觞芰图序》

1.C(已:停止)

2.D(①表明应该去游玩,②交代游玩时的天气情况,④介绍高咏楼,都不属于作者所谓“胜游”的内容)

3.D(并非“给诗集作的序文”,应是“题画序”)

4.(1)绿水涨着茱萸湾,清风吹着绿杨城郭。

(2)只有这大江南北,天时调和,年岁丰熟,政简刑清。

《梓人传》

1.D(房屋)

2.B

3.A(原文没有吹嘘之意)

4.(1)如果到私家工作,我拿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

(2)木匠师傅左手拿着计算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站在中间。

《潮州韩文公庙碑》

1.D(审:清楚,明白)

2.A(③表现韩公不能“屈从人事”受到排挤,⑤是写韩公受到百姓的敬奉,⑥与文题无关)

3.C(“韩文公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说法错误)

4.(1)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左右了。

(2)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有地位的人学了道理,就会爱护人民;地位低的人学了道理,就容易治理”,确实不错啊!

[张华传]

1.A(过:拜访)

2.B(“论及文章,辨校声实,华未尝闻”,表现斑狐之才;“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表现斑狐之貌;其他几项中的①是表现斑狐之才,但②不能表现斑狐之貌)

3.D(此说于文中无据。张华识破斑狐的依据是天下不会有这样才高的少年。)

4.(1)您应当尊重贤士,容纳众人,嘉奖人才而同情能力差的人。怎么能够嫉恨别人有学问!

4.古诗词鉴赏的练习题及答案 篇四

辛弃疾①

夜深残月过山房。睡觉北窗凉。起绕中庭独步,一天星斗文章②。

朝来客话,山林锺鼎,那处难忘。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

【注】①作者写作本词时正闲居代湖。②星斗文章:天上的星斗焕发异彩。

⑴从时间和表达的角度看,这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浅层次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答案:①从时间的角度看,上片写“夜深”所见;下片写“朝来”(白天)接待访客。②从表达的角度看,上片描绘幽静的山居生活场景;下片则围绕山居生活与客人对话。

解析:第一问,从上片的“夜”和下片的“朝”可以推知上片是写“夜深所见”,下片写“白天待客”。第二问,由上片的“残月”“凉”“星斗”可以推知上片写景,由“难忘”可以推知下片写情。 每点2分,结合词意说明,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解读关键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要注意诗句在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方法等。解题步骤是:解读诗句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涵着怎样的理趣。

⑵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答案:(4分)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你要想知道我对“山林”和“钟鼎”的选择,只要问问白鸥即可知道。作者不直说,而是让客人去问白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淡看富贵功名、乐于过退隐山林的闲居生活的感情。

解析:“朝来客话,山林锺鼎,那处难忘”提出问题,“山林”“锺鼎”要选择哪一个,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人生态度。结合词意说明,意思对即可,4分。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赏析】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作者写作本词时正闲居代湖。词的上片写“夜深”所见,夜已深,一觉醒来,感觉有点凉,起来到屋外绕着中庭散步,看到天上的星斗焕发异彩,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居生活画面;下片写“朝来”(白天)接待访客,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你要想知道我对“山林”和“钟鼎”的选择,只要问问白鸥即可知道。作者不直说,而是让客人去问白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淡看富贵功名、乐于过退隐山林的闲居生活的感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唐)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作者在首联怎样描绘了山村景象?(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答案解析】答案: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诗人路过一个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次句为视觉描写,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解析:“数里”就可以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村的“寂静”,而“水”又是“寒”的,可见环境的“冷落”。映在眼前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可见山村的“荒凉”。诗的首联从视觉与听觉点出了诗题“暮过山村”。

【思路点拨】考生解答本题时要从写景的角度来考虑,在此题中主要有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

(2)结合全文看,作者内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D。

【答案解析】答案:诗的开局以“寒水”“少四邻”写起渲染荒凉景象,给人以寂静清冷之感;三四句以“怪禽啼叫”、“落日恐人”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给人以恐惧不安之感;五六句写初月高悬,烽火不过秦地,描绘了山区的寂静平安,给人以平静心安之感;七八句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第三点可不答)

解析: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颈联转写夜景,然后诗人逐渐走近山庄。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

【思路点拨】诗人在暮过山村时历经了惊恐到欢欣喜悦的情绪变化。前三联写了夜幕渐黑,作者途径寂静清冷的荒凉山村时感到阴森惊恐,“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鸣叫,令人惊惶不安,“落日恐行人”,天色渐暗,孤单的行人更加感到不寒而栗。尾联写诗人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隐隐约约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拓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不禁感到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受。

【赏析】

贾岛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著称,这一首羁旅诗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

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数里闻寒水”。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首联点题,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怪禽”大概是鸱^一类的鸟。这种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句诗写声写色,声色均骇人听闻。诗的境界幽深险僻,自是贾岛本色。

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庄。

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结句“烟火渐相亲”,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验深刻,又着意炼句,因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

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

诗的形象写得险怪寒瘦,境界幽深奇异,在中唐诗歌中确实别具一格。明胡应麟推崇“浪仙之幽奇”为“五言独造”(《诗薮・内编》卷四)。从风格这一角度上看,这一评语也说得中肯。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宋]

韩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顾藉②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②顾藉:顾念。

⑴请对首联中的“拥”字进行赏析。(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拥”字在句中是“拥抱”的意思,(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展示出一幅落叶纷纭紧贴台阶的画面,营造了冬日里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或:“拥”字在句中有“聚集、堆积”之意,(1分)与“深”字紧密配合,化静态为动态,(1分)描绘出落叶满阶、紧贴阶前的情景,营造了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

解析:3分。字义1分,手法1分,效果1分。先确定“拥”的意思,“拥”有“拥有”“拥抱”的意思,这里“拥有”讲不通,所以应是“拥抱”的意思。确定是“拥抱”的意思,显然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再说说拟人的效果即可。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请结合全诗,分析“倦鹊”“飞鸿”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乌鹊在冬夜里绕枝翻飞,欲求栖息却无枝可依,呈现出疲倦、疲惫的情态;(1分)鸿雁掠过清冷的月亮,投下一声孤独悲切的哀鸣,(1分)诗歌借景抒情(1分),借“倦鹊”、“飞鸿”表现了诗人在贬谪中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困顿失意的心情。(1分)

解析:4分。两个意象解说各1分,手法1分,感情1分。先立足全诗理解这两个意象的具体含义,物象很简单是“乌鸦”“鸿雁”,关键是它们身上所寄托的诗人的情感。抓住“绕”“冻”“堕”“孤”等字,显然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悲凉的,寂寞的,凄苦的。

【思路点拨】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这时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分析时,逐句抓住景物形象进行概括,后结合意象整体感知意境即可。作用主要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思考。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和作。首联写冬日的气候物色。北风劲吹,日色黄昏,白昼多阴。日暮时分,北风刮落的黄叶拥满了阶前。这是一幅黯淡凄寒的冬暮图景,处处显得萧瑟残败。颔联续写冬夜倦鹊、飞鸿的活动。上句化用曹操《短歌行》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倦”字不但写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下句写飞鸿高翔,掠过清冷的月亮,发出一声哀鸣。“摩”“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的自高而下,而且传达出听者心惊神凄的感受。倦鹊与飞鸿象征着贬谪中的诗人孤苦无依的身世。颈联写诗人想要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故意来寻找自己一样,无法摆脱,而“老”也渐渐地来临了。尾联写了老来的心境,眷念微官是少年时的事,如今老病交加,已无此心。这里的老、病、愁都与寒冬暮景有内在的联系。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困顿失意的士人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境遇与心情。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颔联寓情于景。(1分)诗人卧病在床,只能想象送别的情景: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友人远去,江边垂柳依依含情,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不能相送的遗憾和依依惜别之情。(3分)

解析:抓住诗中意象,“桥”“柳”,分析作者情感,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2)有版本将首联的“嗟”字作“闻”字,你认为好不好?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不好。一个“嗟”字,直抒胸臆,直贯篇末,饱含了复杂而强烈的感情。(1分)一写与知己离别的怅惘惜别之情。二为故人不得志而抒感伤之情。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写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闻”字则没有这样的效果。(每点1分,共3分)。

解析:解答这类题:①解释“嗟”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诗词赏析】

杜审言和宋之问均是初唐诗人,又都致力于律诗的创作。他们在文学上志同道合,在政治上也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公元6,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较之宋之问的某些应制诗,算是别具一格的了。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当时,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正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有的本子误作“闻”字,则肤浅刻露,索然无味了。

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作者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这也体现了初期律诗创作中比较舒展自由的特色。

后四句接连用典。此诗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平的典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能不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结尾仍用典。《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末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宋之问在律诗的定型上有过重要贡献,但其创作并未完全摆脱六朝绮靡诗风的影响。这首诗音韵和谐,对仗匀称,而又朴素自然,不尚雕琢,可以说是宋之问律诗中的佳作之一,代表了作者在这一诗体上所取得的成就。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知识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案和解析】答案:一二两句站在访客(远客)的角度写,三四两句从主人(作者)的角度写;(2分)想象访客旅途的艰辛,(1分)暗含对远客的体贴以及对客人来访的感激。(1分,“体贴”或“感激”,答出一方面即可)

解析:此类题目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来进行分析思考。如关键词“访”“天涯”可以推断出写作角度是站在远客的角度来写的。“孤舟”“天涯”“万转云山”可以让人产生想象访客的中途艰辛,从而产生体贴和感激之情。组织答案时,可以围绕着“体贴”“感激”来组织语言。

【思路点拨】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作品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指出语言所表达的具体意义;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双关等)及其作用与效果;分析作品语言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比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沉郁顿挫等)。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分析作品在选择材料、安排情节、刻画人物等方面的特色;鉴赏作者运用表达技巧的灵活性、创造性。高考常考查的表达技巧主要有:情景交融、反衬、烘托、运用典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象征等。

(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4分,“盼望”、“欣喜”和“好客”答出其中两方面得2分,结合内容简析2分)“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2分,感情1分,简析1分)

解析:此类题目一定要找出含蓄却富有深意的关键词来推断,想象作者的情感。透过关键词“扫柴门”,“黄叶满贫家”去理解,然后通过想象可以体会出作者对访客的盼望和欣喜之情。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赏析】

诗题“酬李穆”的“酬”,表明这是一首唱和诗。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全唐诗》载其《寄妻父刘长卿》,全诗是:

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

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迟。

这就是刘长卿这首和诗的原唱。诗中李穆向刘长卿表示了要前来探访老丈人的信息。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是逆水行舟。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难行。所以李诗有“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迟”之句。

酬和诗非常注意格律上的一致,即以律诗和律诗,以绝句和绝句,而且对声律亦有严格的讲究。洪迈《容斋随笔》云:“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若今人为次韵所局也。”说的是唐以前文人以古体唱和,重在内容的相同和情感的相通,而不被韵律所局限。刘长卿这首和诗,正是“答其来意”而不“为次韵所局”的,仅在诗体上以绝句酬和绝句,于声律上并不讲究相同,我们甚至可以将其作为回复李穆的诗函看待。

首句“孤舟相访至天涯”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逆江而行,带有一丝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旅途之艰。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路者的角度上说的。体贴爱婿的心情,期盼与愉悦的情绪,尽在不言中。

次句“万转云山”,形容千折万转,白云绕着青山,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然而一打听,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乎意料的远。“路更赊”,“赊”即远,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这两句既是实写路程之遥,也含岳父对爱婿的怜惜之心。不过诗人并未就此把自己的心情作赤裸裸的表露,而是在诗句之中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毫不着迹,运用入化。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两句则笔锋一转,进而写主人期盼客至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期盼、愉悦之意,而是展现门前青苔铺路、黄叶满地的景象,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同时又相当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称“贫”之中流露出自甘寂寞的隐士风度。三四句用了倒装句法,按理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亲自打扫门前“青苔黄叶”,迎客之举,透出翁婿情深。“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名句。可见此诗的“景”是“平常景”,“情”却非同一般,令人感到亲切、自然、温馨。读者从诗句的含咀中自能意会。

5.古诗鉴赏题十大规律 篇五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2000年上海卷,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如2000年秋考的填表题,填空题空格的前面或后面。2001年春考的18题中,“安史之乱”的提示,都为考生答题给予了人文关怀,注意了这些方面就有利于解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6.诗歌鉴赏练习12题 篇六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①(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②(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蟾宫曲·九日

张可久

②③④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

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

(1)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

(2)“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3)“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得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

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整首诗流露出的是什么感情?

6.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①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②③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7.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本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2)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8.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9.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 挼,读ruó,揉搓。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10.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11.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12.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①②③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7.鉴赏情感题分类练习 篇七

一、“情感丰富”式,是指题干要求简析古诗中蕴含的丰富复杂的情感。这种命题方式,如果从题干指向的隐现来说,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明示式,如:

泰山吟

谢道韫①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復匠,云构②发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注释】①谢道韫:《晋书》:道韫夫王凝之及诸子均丧于乱臣孙恩之手,此后失亲流离,不难推想。②云构:指山中岩洞

⑴用简洁的语言赏析第二句中的“冲”字和第三句中的“间”字。

⑵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⑴第二句中的“冲”字,极写泰山逶迤而上,直刺云天的气势,既传神且有动感。三句中的“间”作“分隔”解,表现了天际空明,云横崖间的景色。

⑵①作者对峨峨泰山的无比景仰赞美之情:首二句赞泰山“秀极冲青天”的气势;接着四句描写泰山胜景,赞颂泰山“寂寞”无言,“幽玄”,“自然”;②屡遭迁谪的流离之感:“遂令我屡迁”;③希望置身于山川天宇,尽“享天年“之绪:“宅斯宇”、“尽天年”。

(提示:联系注释①思考。答题思维可先分层挑明情感,然后再简析印证。)

另一种是隐含式,这类试题的题干中没有“情感丰富”之类的提示语,解题按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简析”,便不难分析出诗中丰富的情感。如: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 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 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⑴简要分析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结合全诗,赏析颔联中的意象“浮云”、“流水”。

【参考答案】

⑴颈联的出句写久别重逢的“欢笑”之态,表达了喜悦之情;对句通过对两鬓萧疏斑白的描写,抒发了感伤之情。

⑵“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诗人借以抒发对别后人世沧桑的主观感情,表现了一别十年的感伤。

二、“情感变化”式。如:

归至武阳渡作

刘克庄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⑴这首诗选取的是游子将抵家时的一个片断情景,二、三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⑵刘克庄一生诗歌风格多变,这首诗的语言特色与李白的《静夜思》相近,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

⑴二句前半句写“高城已近”,家乡近在眼前,心情轻松愉快,后半句波折顿起,天边飘来乌云,高城被遮,诗人的情绪一转而为懊丧,三句写无可奈何的心情,只望乌云能放过城西高塔,因为塔是他认家的指南。

⑵明白如话,质朴直率。

(提示:⑵①注意题干提示性语言“与李白的《静夜思》相近”,《静夜思》的特点是清新朴素,明白如话。②从常见的评价古诗词语言风格“术语”入手,结合本诗进行思考。

解答风格鉴赏题分两步走:①结合语言特点,界定风格;②结合具体诗句,阐释风格。“两步走”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题干指向,或一步,或两步,不必拘泥;在界定风格时,可以概括或变通使用平时掌握的语言风格“术语”:含蓄、婉转、明丽、洗练、质朴直率、明白如话、清新自然等。注意不同流派的不同风格: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等等。)

再如:

浣溪沙 客亭观涨

王恽

老雨长河壮怒涛,客亭夜久听喧号。平明两涘渺江皋。

沙尾没来渔箔短,危墙看处客帆高。斜阳汀草乱青袍。

⑴词人“客亭观涨”的心绪变化是隐隐呈示在读者面前的,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这种隐隐变化的心绪。

⑵赏析“斜阳汀草乱青袍”中的“乱”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⑴词人心绪变化蕴藉有致:长夜——平明——斜阳,时间推移暗示词人急切关注的情感波涛;听老雨怒涛——看斜阳汀草,天气由雨而晴,暗示词人心绪也由焦虑不安而转换为豁然开朗。(提示:由老雨而斜阳,天气由雨转晴,词人启航有望,心情的豁然开朗)

⑵此处“乱”字妙处:①画出了乱涛冲击河岸、翻卷青袍的实景,②写出了观潮激起心中的情愫。

三、情感比较式:这种命题方式一般是用在比较鉴赏中,通常是比较两首题材相同、意境相似的诗歌或其中部分诗句的感情异同,或比较两首诗歌或其中部分诗句的感情侧重点。如: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独坐

(明)李贽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

⑴《独坐》中的意象“落花”有何寓意?谈谈你的理解。

⑵李商隐在《乐游原》中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贽在《独坐》说“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⑴示例①《独坐》中的落花,意蕴丰厚:落花暮春,象征美好时光的流逝,积淀着诗人人生凄楚;诗人惜花,实则是自悲自怜。

示例②《独坐》中的“落花”既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孤独感,更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般感伤情。

⑵李商隐诗中重点强调的是哀叹和感伤;李贽诗中重点强调的是“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的乐观和豪情。

(提示:在李贽的诗中也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和感伤。)

四、一元情感式:是指题干要求考生回答某首诗歌或诗中部分诗句所表达的某一种情感。如: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①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①自尔:自,各自;尔,如此,即代表“葳蕤”和“皎洁”。

⑴从整篇角度思考,一、二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情?

⑵赏析第四句“自尔为佳节”中“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⑴运用了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提示:①注意题干中提示语:句首“从整篇角度思考”不可忽视。如果忽视了,则可能回答成运用了对偶、互文、借代等手法。——句中兰举其叶,桂举其花,因对偶句,互文见义,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着眼“整篇角度思考”,则非“比兴”莫属。②弄清比兴手法:比,以此物比彼物;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③找出直抒胸臆句:出题点在篇首,答案在篇末。“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林栖者闻风相悦,兰桂如有知觉,应该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然而,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可见,诗人开篇比兴,是为了表达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的“本心”,是尽一个人的本份,并非借此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富贵利达。)

⑵第四句中的“自”,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为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提示:抓住注释,联系首句、末句思考。)

又如: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①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①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

⑴这首诗一、二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⑵请从动和静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⑴表达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诗人站在村头,见远处流水环绕山坡田地;住宅外青竹绕篱,悠闲宁静;院落内榆钱落尽,几朵槿花残存,清寂之意自在言外;夕阳西沉,牛背寒鸦,静谧之外又不免有一层淡淡的闲愁。(提示:先概括心境或情感,再结合诗句印证)

⑵小诗前两句选择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物,以静写静。后两句却是变换手法,以动写静:牛蹄得得,行步迟迟,牛背上寒鸦静立,动静相衬。

上一篇:旅游行业协会总结报告下一篇:借款合同例文:民间借款协议书:借钱合同例文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