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设计特等奖(共10篇)
1.窦娥冤教学设计特等奖 篇一
《窦娥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阅读鉴赏”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我比窦娥还冤”,是时下流行很广的一句话,人们记住窦娥,主要是因了一个“冤”字,为什么说窦娥冤?她冤在那里?身陷冤情的窦娥有什么表现?窦娥希望用什么来表明冤情?是什么造成了窦娥的冤情?是解读这篇课文的关键因此,我用问题导读这个方法进行了教学,并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明白如话的说白、凝练而富有节奏的唱词,理解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人性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
品味精彩唱段,理解浪漫主义手法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剧作背景、把握戏剧情节,体会作品所表现的对“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黑暗社会的批判
教学重点
品味精彩而富有表现力的戏剧语言,感受窦娥形象,体会窦娥悲愤至极的情感、为善被戮的悲剧命运以及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
怎样看待“三桩誓愿”实现这一超现实情节以及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源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诵读法、讨论法并辅以多媒体电教手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同学们都知道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中国古代有一位剧作家享有“中国的莎士比亚”的美誉,他就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论时间,关汉卿比莎士比亚早三个世纪;论才华与成就,他绝不低于莎士比亚如果我们早宣传,他的知名度很可能超过莎士比亚,让人们称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关汉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预习检测(课件显示)
1、读准加点字的音,并解释词语意思
xiē chǎn wù zhí háng cuān jiǎn
楔子 刬的 桃杌 盗跖 哥哥行 喝撺厢 瀽浆水饭
2、检查对关汉卿代表作及元杂剧知识的了解
三、问题导读(课件显示四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说窦娥冤,她冤在哪里?
引导学生完成对整体戏剧情节的基本把握
问题二:身陷冤情的窦娥有什么表现?
1、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第二折中【隔尾】【牧羊关】中有关内容进行勾画、朗读
明确:坚信自己清白的窦娥情愿和张驴儿去见官,让官府为她洗冤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太守桃杌是个将告状的看成“衣食父母”的主儿,他收受了张驴儿贿赂便偏信张驴儿一面之词毒打窦娥(板书:桃杌贪婪 凶残 昏庸)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本第二折中【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黄钟尾】三个唱段,体味窦娥蒙冤被打的怨恨、愤怒、坚强和最初的反抗
3、桃杌毒打不成又生计要打窦娥的婆婆,窦娥“忙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一个“忙”字,更见窦娥善良
4、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折戏,再找出几处体现窦娥善良的情节
明确:为不让婆婆受罪,主动承担罪名的情节和赴刑场时要求刽子手不走前街走后街的细节以及【快活三】、【鲍老儿】等唱段,都表现出窦娥善良、孝顺的美德(板书:至善)
作者一再写窦娥善良,越是写她善良,就越能激发读者对她的同情和对桃杌、张驴儿的痛恨善良与命运形成对比,更见其“冤”
5、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第三折戏中最能表现窦娥无奈和反抗的唱段【滚绣球】
(板书:反抗)
(1)一生试读,学生评价,该生再读
(2)教师范读(读出主人公的情感)
(3)研讨问题,指导朗读(课件显示)
①哪一句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
②哪一句最能表现窦娥的反抗精神?
③本唱段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件显示)
①“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揭示出好人遭殃坏人横行的社会不公平,这是窦娥用生命换来的认识,流淌着包括自己在内的善良不幸者的悲痛,汹涌着对作恶多端却不遭报应之徒的无比愤怒,读时要用一慢一快,一低一高,一泣一喊的声调,流泻出窦娥一怨一恨的情感激流(学生朗读体味)
②“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善良的窦娥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决不屈从上天的安排,她指天骂地、痛斥是非不分的天地,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在闪光
这是窦娥在生命的尽头用尽全力吼出的一句,多么悲恨,多么无奈,又多么痛快淋漓(学生朗读体味)
③表达了主人公悲极、愤极、怨极、怒极、无奈之极的思想感情(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本唱段)
问题三:窦娥希望用什么来表明冤情?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正确理解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
1、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的复仇心理、报复思想,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实现
明确:此问题涉及文学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窦娥的三桩誓愿从实用的角度讲的确不应当可审美价值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当现实沉浸在戏剧的氛围中,被作品感动,读者就完全忘记了其他利害关系,达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目的这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寄托的是人们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2、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窦娥的“为夫守节”、“修来生”、发誓明冤等封建思想
明确: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窦娥难免会蒙上封建社会的灰尘,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关汉卿也提不出根本的解决办法
问题四:是什么造成了窦娥的冤情?
1、讨论:窦娥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刚刚度过20个苦难的春秋,生命的大树就被拦腰斩断;如花的年龄,但生命之花却被无情折落,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是谁让善良流泪?是谁让高尚流血?(板书:血 泪)
(1)浅层次认识:凶手是贪婪、昏庸、凶残的太守桃杌,是他的贪财、毒打让窦娥蒙冤被斩;是无耻、狡猾、狠毒的地痞流氓张驴儿,是他纠缠、逼迫、陷害、诬告窦娥(板书:张驴儿无耻 狡猾 狠毒)
(2)认识误区:窦娥善良高尚的品行把她推向刑场,高尚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铭,错在善良;窦娥如果不反抗,顺从张驴儿,就不会如此悲惨,错在反抗(组织学生讨论,澄清错误认识)
(3)深层次认识:作品中的理想结局正说明在当时社会中可能有一两个张驴儿(地痞流氓)被正法,但更多的张驴儿却逍遥法外,可能有一两个桃杌被惩罚,但更多的桃杌却升官发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那个无赖逞凶,官吏枉法的黑暗社会,是那个弱小百姓血泪横流的非人社会这是一出典型的社会悲剧(完成板书:社会“悲”剧)
四、教师小结:
我们不能不佩服关汉卿,是他塑造了不朽的文学形象窦娥,一个至刚、至善、至美的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是他让人们在虚幻的世界中看到了黑暗社会的一线光明,这就是《窦娥冤》恒久的艺术魅力
课件显示:
弱女窦娥,封建社会里的真实女性;
三桩誓愿,黑暗社会中的一线光明
五、结束语
师生许下共同心愿:让正义的阳光普照,祝好人一生平安
六、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关汉卿
2.窦娥冤教学设计特等奖 篇二
著名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说: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但在窦娥身上未必行的通。文中窦娥在生命悠关中面临两次大的选择。第一次是张驴儿误毒死他父亲后, 窦娥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官休, 一是私休。而张驴儿私休的条件在文中的描述是:“你早些与我做了老婆, 倒也便宜了你”。而这与窦娥没打算再嫁的本意不符合, 文中的描述是:“我将这婆侍养, 我将这服孝守, 我言词须应口。”因此蔡婆婆在张驴儿父子的威胁下答应婚事后, 试图说服窦娥, 但窦娥坚决不答应。而当张驴儿误毒其父亲后威逼窦娥嫁给他时, 从心理上说窦娥对张驴儿心怀恨意, 更不可能嫁给他。但假若窦娥真的嫁给张驴儿, 窦娥也未必有好结果:文中的描述为:“有一等妇女每相随, 并不说家克计, 则打听些闲是非;说一会不明白打风的机关, 使了些调虚嚣捞龙的见识。”一方面如果窦娥嫁给张驴儿, 她会受到周围人的流言蜚语。另一方面“在蒙元统治的元文宗时期, 政府专门立法, 命妇夫死不许再嫁。相比于王朝初建之时, 元朝对妇女再嫁问题十分严厉。章义和等人在著作中也指出:‘元代的妇女贞节观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1]因此, 窦娥假若改嫁, 不仅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而且在道德上很可能会像《祝福》中的祥林嫂, “被逼再嫁的祥林嫂在鲁镇文化和鲁镇上的人们并没有给祥林嫂逃出幽闭的精神恐怖以任何出路, 相反, 正是鲁镇文化和鲁镇上的人们却使祥林嫂陷人更加幽闭的精神恐怖之中。[2]选择公休, 窦娥认为自己没有犯罪, 因此官府会还她一个清白。但恰巧她遇到的是“我做官人胜别人, 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 在家推病不出门”、“人是贱虫, 不打不招”的判官, 窦娥想让官府还一个公道的希望破灭了。这也应证了张驴儿“你要官休呵, 拖你到官司, 把你三推六问!你这等瘦弱身子, 当不过拷打, 怕你不招认药死我老子的罪犯!”的话, 可见张驴儿是早有准备的。假如张驴儿按照预期计划毒死蔡婆婆, 窦娥面临的问题也是一样, 要么私休, 要么官休。而这两种结局对张驴儿千方百计想要得到窦娥的目的毫无影响。
第二次选择是在官府中面对昏庸官吏的强行拷打, 窦娥为自己的清白始终没有招供, 希望判官能够看出她是冤枉的。但判官无法得到答案把矛头指向蔡婆婆时, 窦娥为婆婆的身体着想便招了, 最后被判为死刑。窦娥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善良和孝顺。这在文中体现为“ (正旦云) 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 (唱) 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假若窦娥没有顶替蔡婆婆, 蔡婆婆可能将矛头指向窦娥, 这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在蔡婆婆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威胁时, “ (卜儿背云) 我不依他, 他又勒杀我。罢、罢、罢, 你爷儿两个, 随我到家中去来。”另一处是张驴儿误毒死他父亲后, 张驴儿和蔡婆婆的对话:“ (张驴儿云) 你可怕麼? (卜儿云) 可知怕哩。 (张驴儿云) 你要饶麼? (卜儿云) 可知要饶哩。 (张驴儿云) 你教窦娥随顺了我, 叫我三声嫡嫡亲亲的丈夫, 我便饶了他。 (卜儿云) 孩儿也, 你随顺了他罢。”可见, 在蔡婆婆的眼里活着是最重要的, 假若没有窦娥的顶替, 蔡婆婆有可能会成为张驴儿的帮凶。因此, 窦娥也可能被判刑。即使蔡婆婆没有招供而被活活打死, 那么逼着招供的仍是窦娥。因为蔡婆婆招供自己毒死了张驴儿父亲, 没有达到张驴儿的预期目标, 可能会导致窦娥认罪。在这种情况下, 无论窦娥招供与否, 最终还是难逃死亡的命运。
总之, 窦娥注定要走向死亡。“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指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鲁迅认定的悲剧本质精髓有二:一是悲剧表现的是‘人生有价值的’;二是这种‘人生有价值的’发展终极是被‘毁灭’。”[3]而在《窦娥冤》中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善良, 除此之外还有窦娥的生命。在窦娥身上, 我们看到命运始终在推着窦娥被动地走。她无法掌控一些不幸的遭遇, 更在她关乎生命的关键点上, 虽然存在着分歧式的选择, 但这些选择的结果是一元的, 就像在一个节点分开的两条路最终又交汇在一起, 而它造成的结果是将窦娥推向死亡的道路。可以说窦娥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选择都注定窦娥要走向死亡, 她身上所承载的善良和生命也终将在三个残缺的家庭偶然与必然的交织中走向毁灭。
参考文献
[1]董明倬.《元典章》中妇女再嫁问题[J].中外企业家, 2014, 481 (35) :252.
[2]杨朴, 杨旸.鲁镇文化和祥林嫂的幽闭恐怖症—《祝福》主题的重新解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2, (1) :48.
3.《窦娥冤》(节选)之教学再设计 篇三
课型: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课。
课时:2课时。
课件:利用FrontPage 2000制作一个网络课件,而后发布到校园网上。主要出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教材分析
《窦娥冤》(节选)是新教材人教版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重点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范,“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王国维语),作者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对官吏昏聩、司法腐败作了强烈的控诉。本课节选是《窦娥冤》全剧中的第三折,把窦娥的冤屈写得感天动地。
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一学年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具备了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网络学习的能力,且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个别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学习,对于完全开放的网络学习模式有些不适应,因此,需要做好个别辅导,但学生对网络的新奇感又便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利用网络资源掌握元杂剧的相关知识;了解关汉卿的生平及《窦娥冤》的故事情节;感受窦娥的反抗精神,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被压迫者的斗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利用互联网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意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上课开始,输入教师提供的校内局域网网址:http://192.168.0.3/yuwen/index.htm,打开课件,浏览起始页面。
2.明确目标
学生点击“进入课堂”,浏览“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使自主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3.自主学习
此环节设计采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游戏闯关”的形式,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化解为“三关”,在内容的设计上的难度逐层深入:第一关为元杂剧的相关知识,学生只要上网查寻就可找到答案。第二关为阅读,只有认真阅读了全剧,进行深入地思考,才能对主人公形象有所感悟。同时,对于疑难问题。学生可采用发帖的形式向师生求助,教师根据情况为个别学生提供辅导。第三关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对窦娥的形象进行讨论、交流,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个考验,只有思考了有所感悟了,才能有的“说”,且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学生闯“第一关”
学生点击“学习内容”进入“第一关”,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如下练习题(最长时间限制为15分钟,如在规定时间内全部正确完成则顺利进入第二关;如超时未完成或未全部正确完成则提示:你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完成或你未正确完成学习任务,请看参考答案,而后重做。直到全部正确完成,才能进入“第二关”):
(1)杂剧是古代戏剧样式,它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尤其是在宋官本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在金末元初之际,经历了逐渐完备的过程而趋于成熟,到()朝统一全国之后,杂剧进入了繁荣期。
(2)元杂剧的体裁,一般是一本()折,外加一个()的形式。但个别杂剧亦有突破此形式的,如《赵氏孤儿》为五折。
(3)元杂剧的角色分为()、()、()三大类。
(4)“元曲四大家”是()、()、()、()。
(5)关汉卿是金末元初大都人,著名戏曲作家。下列作品中是他创作的有()
A《望江亭》 B《蝴蝶梦》 C《拜月亭》 D《单刀会》 E《鲁斋郎》 F《西厢记》
设计意图:“第一关”内容主要涉及杂剧的相关知识,内容不是很难。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是以自主学习为主,可利用百度搜索,从搜索到的信息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做好读书笔记、完成练习题。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稍差点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参考网址寻找问题的答案。此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互联网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学生闯“第二关”
学生全部正确地完成“第一关”的学习内容后,自动进入“第二关”的自主学习,任务主要有两个:
(1)阅读《窦娥冤》全剧,了解故事梗概。
(2)扫清文字障碍,重点阅读第三折,初步感知窦娥的个性特征。
此页面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需要学生阅读的《窦娥冤》全剧;另一部分为阅读后需要学生完成的问题。对于阅读中出现的字词障碍,可让学生在“教学论坛”上直接发帖寻求师生的帮助。此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答案在“教学论坛”上予以出示。
当学生进入此网页时计算机开始自动计时,只有在阅读20分钟后才可回答下面的问题:
(1)“楔子”中,窦天章将女儿()卖给蔡婆,抵所借银子连本带利()两,蔡婆又送其()两银子做盘缠。
(2)第一折戏中,蔡婆向城外()家索钱,被他差点勒死,幸得( )父子二人相救,才免一死。
(3)第二折戏中,为占窦娥为妻,()向()买毒药,并将毒药下在给蔡婆的()饭中,却将其父毒死。
(4)第三折戏中,窦娥临刑前所许三桩誓愿是()、()、()。
(5)第四折戏中,窦娥的冤魂向父亲哭诉冤情,天明后,窦天章让()喝撺厢者。
回答问题完毕后提交,分数超过80分(即最少做对4个题目),才能自动进入“第三关”。否则页面会提示:你未能完成阅读任务,请仔细阅读,而后重做。直到超过80分,才能进入“第三关”。
设计意图: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的第三折,要全面了解窦娥的形象,就要了解全剧的故事梗概,所以“第二关”的自主学习主要以阅读为主。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页面阅读《窦娥冤》全剧。为防止有些同学不阅读就直接做题,故设置了阅读时间限制及检测是否阅读了的练习题,题目很简单,只要是认真读了全剧就能完成。
◆学生闯“第三关”
学生完成“第二关”的阅读任务之后,自动进入“第三关”。页面提示:请你仔细考虑下面3个问题,10分钟后我们将进入“教学论坛”进行讨论、交流:
(1)窦娥的反抗精神在剧中集中体现在何处?
(2)你认为窦娥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3)你如何评价窦娥?
10分钟后,页面自动切换到“教学论坛”,师生对此3项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根据学生发帖的质量和数量,教师给予成绩评定,并在“教学论坛”上公布。
设计意图:窦娥的形象分析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设计了3个问题让学生先思考,而后在“教学论坛”上进行讨论、交流,讨论的焦点放在窦娥的反抗精神上,即对如何理解窦娥的怨天骂地和三桩誓愿中对天的企盼——“皇天也肯从人愿”进行讨论交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敢于发表见解的胆识。
4.成果展示
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完成作业《我眼中的窦娥》,将其发送到教师的电子邮箱(也可直接贴到论坛上),教师择优在校园网上“原创天地”发表或推荐投稿。
4.《窦娥冤》教学反思 篇四
找一个怎样的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整体的感受与分析?我在上课前突然来了灵感:《窦娥冤》不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吗?这篇文章之所以有这样恒久的魅力,不就是在于她悲剧产生的震撼力吗?所以我决定抓住一“悲”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来感受文本,鉴赏文本。果不其然,当我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进入了深层的阅读,有些学生在课本上圈圈点点,有些学生在本子上记下自己的阅读感悟。我知道,学生与文本有了充分的对话。而紧接着学生之间的对话也让我欣喜不已,当然,有部分学生的语言还很稚嫩,但都来自于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但有些同学的发言真让我击节赞赏。
例如周同学,她的发言流畅自然:
文中窦娥三岁亡母,七岁离父,十七嫁人,十九亡夫。她的一生可谓是与幸福无缘,但她丝毫也不怨天尤人,她积极乐观,她在第一折中唱到: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本来像她这样的女子应该要活得更平安,可她碰上了张驴儿父子这样的流氓无赖,她与婆婆的冲突由此产生。而张驴儿错把自己的父亲药死,又将矛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张驴儿想借此来胁迫窦娥,可刚强的窦娥却选择了“公了”这一形式。本来以为到了官府一切都能得以澄清,可黑暗的官府无疑让苦命的窦娥雪上加霜,最终落得冤死狱中。主人公窦娥的性格与黑暗的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而陈同学的发言也让大家耳目一新:
“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被杀了,而昏庸无能的官吏与无赖的凶手却逍遥法外,这是让人悲叹的原因之一。而文章最大的悲哀之处却是当一个人有了能力,却已无法挽回悲剧的结局。当窦天章能够为女儿谋求幸福,能够为女儿伸张正义时,可能见到的只是窦娥的冤魂。”
易同学的发言则达到鉴赏的层次:
古代女子以贞洁敬孝为德,善良温顺为美。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极有价值的东西,而文本中,主角窦娥便是这类女子的典型代表。她年轻守寡,恪守贞洁,敬仰婆婆,在被张驴儿逼婚后,态度坚决,不肯相从。在公堂上,为了婆婆不受罪,她含冤招供,然后血洒断头台。本文写了一个具有许多优秀品德的女子,一步步被黑暗腐朽的社会所吞没却呼告无门,无能为力。我觉得这就是本文最大最具震撼人心效果的地方。
还有熊刚成同学则把悲剧的原因归于“三卖”,他认为,就是窦天章为还债而卖掉年幼的窦娥,蔡婆婆为报救命之恩而“卖掉”想保持贞洁的`窦娥,官府因为昏庸腐朽而“卖掉”想求公正的窦娥,让窦娥最终含冤而死。他的概括精辟而独特。
就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不仅把握了人物形象,还很好地抓住戏剧的矛盾冲突,很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其中还有一位同学分析“悲”时谈到了窦娥的“三桩誓愿”的不可实现性来谈,而在点评中我顺势与学生探讨了作者之所以这样构思的原因,谈到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及其作用。教学目标就在这样一个切入点的引领下一个一个得以突破。
5.窦娥冤教学设计 篇五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课文,欣赏作品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主人公窦娥勇于反抗不合理社会的精神和善良的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作品的语言,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难点】
理解作者采用充满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的用意,领会作品的思想价值。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课时安排
设置2课时教学,本教案为第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很多人在自己蒙受冤屈的时候常常感叹说:“真是比窦娥还冤哪!”那么,窦娥是什么人?她因为什么受冤?冤到了什么程度?今天我们就来鉴赏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教师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课前布置学生排演《窦娥冤》课本剧,学生表演课本剧,其他学生欣赏。
2.结合教材P3注释介绍本文作者关汉卿,并且简单介绍古典戏剧和元杂剧。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本剧的故事梗概。
明确:父将窦娥来抵债——蔡婆讨债赛卢医——恶人赖债害人命——张驴儿父子救蔡婆——父子逼人成婚配(窦娥不从)——张驴儿设计害蔡婆——张福食毒归西天——张驴儿逼婚挟窦娥(窦娥不从)——张驴儿诬陷告州官——昏官不查定娥罪——窦娥刑场发誓愿——三桩誓愿皆应验。
(三)深入研读
学生四人为一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8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窦娥一生有哪些不幸遭遇?
2.戏剧一般是通过制造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那么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属于什么类型?
3.窦娥之“冤”表现在哪个方面?(或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
4.从窦娥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元代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明确:
(1)三岁丧母;
(2)父女分离;
(3)丧夫打击;
(4)流氓欺压;
(5)奸臣的毒刑和判决。
2.人与环境(社会)的冲突。
3.(1)流氓恶棍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2)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却反被判以死罪。
(3)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又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4.(1)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2)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
(3)被压迫的妇女们无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生命和财产安全等也没有保障。
(四)小结作业
1.可见,社会环境的影响几乎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它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个人一旦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环境对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熟读第三折,重点品味《端正好》和《滚绣球》等曲子,初步感知窦娥的形象。
六、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关汉卿
元杂剧
故事梗概
七、教学反思
《窦娥冤》是人教版教材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我在备课的时候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这篇课文是中国古代戏曲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对于怎样鉴赏古代戏曲无所适从,所以,我在上第一堂课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我帮助学生了解与戏曲有关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戏曲的要点以及如何入手进行鉴赏古代戏曲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剧情,理解字意,熟悉内容,所做这些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按照我的思路进行。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很生动,比较成功,赢得同学们热烈掌声,抓住课本剧,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本课的要点,并且结合课文观看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感知、感悟。借助多媒体课件加强辅助教学,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通过几个主要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能对于本剧有宏观的把控,为第二课时的深入欣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6.窦娥冤教学反思 篇六
今天在七班学习《窦娥冤》,上课效果比在八班好,我调整了授课内容,先让学生讨论了《窦娥冤》,这一课的主要矛盾冲突,学生答得很好,再问根本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学生大部分答是窦娥与张驴儿的矛盾冲突,我明白他们把这个根本理解是根源。后来我就换了一种文法:最重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学生都能认识到是窦娥与官府的冲突,并且能够认识到从这些矛盾冲突上反映出的社会现实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抗精神,刚烈。
然后我又由窦娥不平的命运讲到窦娥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命运所表现出的行为,师生共同研读了第三折,然后问学生在这一折最打动他或他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第一个学生回答的是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我契机问他是如何看待这三桩誓愿的。这三桩誓愿反映了什么,窦娥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第二个学生回答的是窦娥临刑前与婆婆的诀别,这一情节让他感到窦娥的善良和孝顺,窦娥冤屈那么大,而临刑前对婆婆的要求这么少,还一直劝慰婆婆。让他深为这一人物感动。我契机有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一折中再次突出窦娥的美好品质,学生能够认识到是反衬当时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败。把这么一个美好的人冤杀了。我补充说这也是悲剧的力量,像鲁迅说的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关汉卿在这里用他几位细腻的笔触,把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袒露给观众看。然后又是观众看到它的毁灭。关汉卿把主人公对社会不公平世道的怨愤和对于亲人的体贴结合起来,这样人物的性格就更加丰富饱满了。
7.《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浅析 篇七
一、戏剧矛盾冲突的设置导致窦娥必然走向悲剧
我们常说,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戏剧文学的一般规律。剧作有没有“戏”中的“戏”指的就是矛盾冲突。戏剧文学中, 没有矛盾冲突, 戏剧就没有表现力, 当然也就没有鲜明的人物个性, 这就要求剧情发展曲折跌宕, 悬念环生, 故事情节引人人胜、戏剧冲突紧张激烈。《窦娥冤》剧作的主人公窦娥是处在矛盾中心的。这部作品主要表现了窦娥和婆婆、张驴儿以及官府之间的矛盾冲突。
地痞无赖张驴儿见窦娥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 便想要自己父子俩娶窦娥婆媳俩, 面对张氏父子的逼迫威胁, 蔡婆婆屈服于外部势力, 弃置礼教, 甚至还反过来劝说窦娥要屈服;而窦娥则坚守自己的立场, 甚至还严厉地批评婆婆“可悲可耻”, 甚至把批判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忘却旧恩寻找新欢不守贞节的妇女, 说“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 多淫奔, 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 更休说本性难移”。
由此可见, 窦娥与张驴儿、婆婆之间的矛盾冲突实际上就是是否要守护妇女贞节, 是否要严格维护封建礼教的矛盾。窦娥的态度是非常明显的, 她严格按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但是黑恶势力又可以对这些礼教任意践踏, 对这个弱女子进行威胁逼迫, 在这两组矛盾冲突中, 蔡婆婆的选择显然是错误的, 张驴儿父子的行为显然也是天理不容的。所以, 窦娥批评婆婆, 反抗张驴儿的勇气来自于内心深处对封建礼教的维护。
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 却诬陷清白的窦娥;窦娥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 因为她相信官府肯定会为自己洗清冤屈, 伸张正义。此时戏剧将矛盾冲突推向了另一个层次——窦娥和官府之间的矛盾。官府本来是公道的象征, 是为百姓伸张正义的地方。而滁州太守桃杌不但无意于维护正义, 反而凭借自己的权力, 对窦娥进行严刑逼供, 欲屈打成招。在这样的情况下, 本性善良的她害怕婆婆会和她一样遭到毒打、为了保护婆婆不受到伤害, 她只好“负罪”。而窦娥的屈服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表达中国封建礼教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孝道。窦娥最终被判死罪。
从《窦娥冤》中的各种矛盾冲突的设置可以看出, 这些矛盾冲突表面上是窦娥与婆婆、张驴儿、桃杌太守之间的矛盾, 实际上是以窦娥与整个黑暗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个黑暗社会中, 恶霸以强欺弱、以恶欺善;官府昏聩腐败, 贪赃枉法;社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封建礼教要求自己遵守, 而那些无赖们可以不遵守, 甚至还要对自己加以威胁迫害。为什么守节守孝的人受到迫害, 连个伸张正义的地方都没有?由此可见, 窦娥对婆婆越不认同, 对张驴儿反抗得越激烈, 就是对这种荒谬的封建礼教维护得越紧, 其悲剧性也体现得越强!而弱小的窦娥, 是无法和整个黑暗社会抗衡。窦娥也必然走向悲剧命运!
二、人物自身的矛盾, 也决定了窦娥必然走向悲剧
课文节选的[端正好]和[滚绣球]唱词中, 窦娥把天地作为自己满腔怨恨倾泻的对象, 埋怨天地的糊涂, 指责天地“错勘贤愚”。很多论者习惯引用此唱段, 论述窦娥从一个严守妇道的善良的普通妇女, 发展成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敢于反抗官府、控诉天地甚至大胆否定官府否定天地权威的女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既然窦娥这样指天斥地, 可她为何还是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天地神灵的身上, 为何要靠天地来实现自己的三桩誓言?为何靠天地显灵来惩罚这些贪官污吏?这样不矛盾吗?
同学们在激烈地辩论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样不但不矛盾, 反而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魁力所在!
传统观念中天地鬼神在古代是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的最高秩序的象征, 人们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公道。可是窦娥在自己的遭遇过程中, 逐步看清了在这样一个恶人横行的社会中, 所谓的天地也清浊不辨, 善恶不分。她由相信到怀疑再到否定的精神历程, 把矛头直指人民心中最高秩序的象征——天地, 这一声呐喊, 是对天地鬼神的全面质问, 是对生死善恶的根本怀疑, 是对现有秩序的猛烈声讨, 是对黑暗时代的整体否定。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 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窦娥一开始对自己的现存状态和社会的现存秩序是有认同感的, 是因为这个政治秩序不能够保证自己的正常生活, 甚至还要成为摧毁自己正常生活的罪魁祸首, 她便自然地对这个社会产生了失望乃至绝望。作为一个弱女子, 而她又不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洗雪自己的冤屈, 所以她一方面指天斥地, 一方面又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冤情, 这也正反映了当时窦娥身上思想的局限性。她斥责当时的黑暗现实, 却无法从根本上动摇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 她表达了自己变革现实的美好愿望, 又找不到从根本上跳出火海的办法, 她骂天地, 又只能依赖天地, 由此可见, 现实中的窦娥们遇到这样的冤情, 是找不到出路的, 也就只能走向灭亡。
当然, 正如鲁迅笔下祥林嫂对有没有灵魂的怀疑, 一个普通的百姓, 能对自己的现存生存状态和现存社会秩序产生怀疑, 这本身就难得可贵!窦娥由对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 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历史进步!这种思想的光辉, 尽管微弱, 也必将永远照耀着历史的时空!
三、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的折射出窦娥必然走向悲剧
窦娥临刑前发了三桩誓言,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想以此来昭示自己的清白, 洗清自己的冤情。作者是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 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我们来分析一下三桩誓愿的特点:一是所用的典故有苌弘、望帝、邹衍、东海孝妇等人的故事, 而这些典故本身就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主人公都是忠贞正直善良之人, 却都“没时没运, 不明不暗, 负屈衔冤”, 恰恰是这些美德, 却最终成了置他们于死地的“罪魁”。从中,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窦娥所蒙受的冤情之深, 窦娥内心怨气之烈;我们更从中看到了当时“官吏每无心正法, 使百姓有口难言”的严酷现实。二是这些愿望的实现也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鲜血如何能溅上白练?三伏天怎么可能会下雪?大旱三年也未必就惩罚了官吏, 受苦的还是老百姓。三是即使这些愿望符合生活逻辑, 能不能实现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我们思考一下, 若老天有眼, 为何不在窦娥生前为她洗清冤情?那么, 即使她付出生命的代价, 天地神灵也不会帮她实现誓愿。综合各方考虑, 我们几乎可以断定, 窦娥愿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概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三桩誓愿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现实人世的彻底绝望, 而被迫寄希望于虚幻的天地神灵的事实。也恰恰说明普通百姓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冤情也只能是冤死到头, 面对的只能是不可逃脱的悲剧命运。
作者通过这样奇特的构思, 借助丰富的想象, 运用典故比较映衬, 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 法制腐败, 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让天地震惊, 人神共怒。三桩奇愿虽为人情所求, 但“与事理不和”, 只能体现人民伸张人间正义, 杀尽贪官污吏, 洗雪冤屈的美好意志与愿望而已。它为刻画窦娥的人物形象添上了最着力的一笔, 使人物的悲剧性更浓烈, 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四、大团圆结局反衬了窦娥必然走向悲剧
窦娥发三桩奇愿, 最终皇天也真的“从人愿”, 三桩誓愿先后应验, 使得窦娥的冤情得以昭告于世人。现实生活中其实是不可能的。戏剧的第四折结局部分, 窦天章替女伸冤, 使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尽管窦娥已死, 但毕竟还是洗清了冤屈, 若是窦娥地下有知, 悲伤的同时, 内心也还是会有些许安慰的。观众看完之后, 也会带着轻松的心情心满意足的回家。
但我们再仔细想想, 若是在现实生活中, 窦天章一定能中举吗?即使中了举, 一定能官至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吗?即使担了高官, 就一定会有机会为女儿伸冤吗?所以, 在那样一个黑暗的现实生活中, 窦娥之冤的形成的概率是很大的, 而能被洗清的概率却是微乎其微的。由此可见, 这个中国戏曲中惯用的喜剧式结局只不过是狗尾续貂, 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实际作用, 这种“喜”充其量也只是隔靴搔痒罢了。这种大团圆式的结局恰好又反衬了窦娥悲剧性的深刻性!
《窦娥冤》就是以这样独特的艺术魅力, 成为我国戏艺术史上璀璨的明珠。悲剧主人公窦娥没有对命运的不公安排逆来顺受, 而是勇于反抗。然而, 也正是这种反抗造成了她的巨大不幸:正义不得伸张, 良知遭到损毁, 公理被谬论所掩埋。这正体现了窦娥作为一个人的个体意识开始觉醒。在这个意义上说, 窦娥的冤屈让人感觉到美被毁灭, 被摧残, 催人泪下。这种不幸的原因是与普通人有某种相似之处, 这就令观众产生了设身处地的惊惧与恐怖。所以, 这种悲剧的风格是崇高、壮美的。
8.《窦娥冤》的悲剧实质 篇八
【关键词】《窦娥冤》 悲剧实质
【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85-01
文学作品是通过其描写的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的。《窦娥冤》的主要戏剧冲突是窦娥与张驴儿、桃杌的冲突。窦娥性格中浓厚的封建意识是封建文化道德塑造而成的,这主要表现在对命运的逆来顺受、贞节和孝的思想。
一、七岁的窦娥被生父窦天章以四两银子为代价,卖到高利贷者蔡婆婆家做童养媳。但她把这种悲剧遭遇归结为“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这是典型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儒家把知命、畏命、安生立命当作共有的人性要求。这样,命定观念在中国也就影响深远,它让人顺时而处,随遇而安,消蚀了人掌握自身命运的愿望,把人变成了天命的奴隶。
窦娥指责天地昏庸糊涂,说明她承认有天地这样一个神,她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就是明证。“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在这里,不管老天是糊涂得善恶颠倒、贤愚不分,还是清醒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都统一于窦娥主体意识丧失的精神状态,既然一切皆有命定,皆天数,那么希求脱离人世苦海,只能借助于超现实力量的实现。
二、面对流氓张驴儿父子的逼婚,蔡婆婆无奈只好顺从,而窦娥则坚决不从,这是她倔强个性的闪光,是对自己人格和尊严的维护。在张驴儿诬陷窦娥毒死其父并以此来要挟时,窦娥仍大义凛然地严辞拒绝。因为再嫁对窦娥来说,是奇耻大辱。窦娥自觉抵制正常欲望,从某种程度看,这种贞节观对人性的摧残烈似法场屠戮。
三、关汉卿着力描绘的窦娥性格是孝。在《窦娥冤》第一折里,窦娥虽遭年幼失母、少年离父、青春丧偶等一连串的人生打击,但她想的是“我将这婆待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她活着仿佛就是为了尽孝。宁可冒被杀的危险,也要尽力保护婆婆。在她被押往刑场的路上,她请求绕道走后街,不要走前街,以免被她婆婆看见,这样好减轻她的痛苦,写出悲剧主人公的心地高洁。冤案平反以后,她嘱咐父亲收养她婆婆。她这种善良、孝顺的品格,千载之下令人动容。这样一个温顺的人,却无端地被社会黑暗势力蹂躏而死,悲剧具有了撼动人心的力量。孝是美德,然而过分的孝也是一种人性悲哀,窦娥所体现的牺牲精神便是如此。封建社会,孝与不孝,既是伦理问题,又是法律问题。在古代,一方面通过行政表彰孝,对孝子孝女摇着甜蜜的橄榄枝,另一方面又用刀剑惩处不孝之人,不孝是“十恶不赦”之罪。在教化和屠刀的强制下,孝终于积淀为中国人普遍的伦理精神。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窦娥的形象是按封建文化的形象设计而成的,她严格按照封建礼教要求,压抑个人的正常欲求,只知尽孝,从没想到自己。这是一种人性的悲剧,当然,这也许并非关汉卿原作的本意,她不可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理解人生,可幸的是他按生活本来的样子记下来了,窦娥的形象也就是显得血肉丰满,给后人留下了分析思考的空间。仅仅从人物形象理解悲剧主题是不够的。按照西方新批评派人物罗兰·巴特的理论,读者分析作品的主题不一定是作家的本意。为了进一步探索作品主题,我们有必要分析作家对原型的改造。
众所周知,关汉卿是以“东海孝妇”为原型创造了窦娥这一文学形象。我们不妨看看关汉卿是如何进行艺术构思,重新诠释这个古老的故事的。“东海孝妇”旨在表明于公断案公平。关汉卿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着眼点并不仅止于故事的传奇性,而是让孝妇作为悲剧主角,并赋予悲剧深刻的社会内涵,使窦娥的悲剧产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戏剧效果。
首先,窦娥因高利贷而成为童养媳,开始了她人生的悲剧旅程,这是她的第一层悲剧。
其次,窦娥吃官司是由于流氓的无理取闹。与“东海孝妇”中的婆婆自杀而死相比,这样更突出窦娥的“孝”感天动地,强化了戏剧效果。身受流氓的欺凌,是窦娥身上的第二层悲剧。
再看窦娥的第三层悲剧。窦娥天真的相信官府“如明镜、清似水”,情愿与张驴儿见官。残酷的现实教育了她。窦娥捱尽严刑拷打,昏了又醒,醒了又昏,太守就是想屈打成招。只凭口供定案,而且不再复勘,法律野蛮、粗疏于此可见一斑。所以窦娥的一曲“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喷射血泪的呼号是对草菅人命的封建吏治的强烈抗议,也是元代吏治黑暗的真实写照。这样,关汉卿通过对原型的加工,着重表现了善良弱小老百姓与强大黑暗势力之间的冲突,揭示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
9.窦娥冤教学设计特等奖 篇九
教学目的:
1.联系剧情,把握窦娥的性格,认识窦娥善良美好的灵魂。
2.认识元朝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3.感悟悲剧美,理解悲剧的教育作用。
教学重点:对“三桩誓愿”的理解
教学难点:
1.“三桩誓愿”是浪漫主义手法
2.悲剧的教育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二、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介绍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四、女生齐读[端正好],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字词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生答,讨论,明确:“没来由”“不提防”可见窦娥是冤枉的,是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板书:蒙冤)
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五、在把握剧情的基础上揣摩试读[滚绣球],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女生读,男生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感情是: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联系剧情讨论,明确:窦娥和婆婆在生活上相依为命,年仅二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地守自己的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而不得,真冤啊!冤之极,怨天地。明为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了冤屈。(板书:怨)
六、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可为什么屈招?又怎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生命啊。(板书:忍冤)
明确:屈招是怕婆婆受刑。真善良啊。
善良的性格还体现在什么样的情节安排上?
明确: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伤心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一生读[叨叨令]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读[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富于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
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窦娥越善良越显有价值,显冤屈之深。
善而蒙冤又忍冤,令人悲痛。(板书:悲)
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即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一洒同情之泪。
七、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其他同学思考:三桩誓愿是如何从时间、空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来写的。
点评朗读。
讨论,逐一填表。
内容 雪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时间 瞬间 一段时间 三年 时间越来越长
地点 法场 荒野 山阳 范围越来越广
监斩官态度 答应 不信(呵斥)怒喝 态度越来越强烈
窦娥发三桩誓愿,是在鸣冤,让世人知道她被迫蒙冤、忍冤。(板书:鸣冤)并且表达出了她的愤怒之情。(板书:愤)
窦娥还希望感动天地,惩治邪恶。被毁灭的过程,就是抗争的过程。
八、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应验了吗?不,只应验了两桩。可现实生活中这反常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反常是能说明她冤,可这不是封建迷信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可否联系已学过的文章来讨论。
讨论,明确:是迷信。从艺术上看,大胆想象、夸张,属浪漫主义手法,生活中不可能的让它在艺术舞台上实现。
《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都让苦难中的人们悲苦的心理得到一丝慰藉。
屠刀砍了窦娥,但砍不倒天理;邪恶毁灭了窦娥,但战胜不了正义。
九、窦娥勤劳、善良、孝顺、安分、刚烈,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女性被毁灭的原因是什么?请男生齐读[一煞]。
讨论,明确:1.官吏桃杌太守(联系剧情:给告状者下跪,“但有告状的,便是衣食父母”,昏官后居然升官);2.流氓无赖张驴儿。
在元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黑暗的社会滋生了他们,并纵容他们,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保障,哪怕她是有价值的。因此,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悲剧的时代产生时代的悲剧。
十、让我们给这位善良的女性献上一副挽联
贞洁敬孝,哀怨1雪飞六月 2争抗,3动地4
斟酌并填空:1.感天 2.刚烈 3.悲愤 4.旱亢三年
十一、小结: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如今的时代,仍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若干年后,在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中你站在哪一边?如果你犹豫了,请你再读《窦娥冤》,再次感受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十二、作业
1.掌握元杂剧的相关知识。
10.窦娥冤雷雨 篇十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窦娥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地位比较重要。这单元主要是戏剧教学,只有三篇课文,却网罗了古今中外戏剧的精华,因此,每一篇的分量都是比较重的,需要突出各自的特色。教授《窦娥冤》的时候,主要引导学生从中理解和把元杂剧的基本特点,积累戏剧欣赏的经验。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及阶级矛盾,对剧作的社会意义有所认识。教学目标:
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⑵、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⑶、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⑷、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⑸、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教学重点: 即目标之⑵、⑶、⑷
教学难点: ⑴、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⑵、对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 [耍孩儿]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二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课件 黑板 三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杂剧简介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般分别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还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也可放在两折之间,作为过场。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音乐上,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每一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和一些杂角,舞台演出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课文是剧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学生思考: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用简洁的词语为这几个场面标上小标题。明确:共三个场面,即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可概括为:指斥天地(板书);
(二)“刽子云”至“负屈衔冤”,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可概括为:诀别婆婆(板书);
三)“刽子做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可概括为:三桩誓
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
2、《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3、“游魂先赴森罗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提示: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4、《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手法?
提示:“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5、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6、《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它是哪一句? 提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提示:在封建社会里,人们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8、背诵“滚绣球”。第二课时
一、赏析第二部分:
1、朗读第二部分
2、窦娥为什么叫走前街而不走后街?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提示: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
3、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
提示: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毒誓作铺垫。
4、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可以增强悲剧气氛;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5、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
提示: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二、赏析第三部分:
提问:窦娥临刑时发出哪三桩誓愿?她所希望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第一愿是血溅白练,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着我尸骸现”,表明她的清白,希望自己的冤屈得到上天的反应。第三愿是要楚州大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窦娥临刑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既是本折的高潮,也是全剧的高潮,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充分的体现,人物性格也得到充分的展示,一个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丰满、鲜明地立在我们面前。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也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形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作品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她的三桩誓愿与前面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誓愿”这样的情节呢?
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们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斗争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三桩愿也是作家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愿望。
三、总结窦娥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四、概括主题
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整体把握
提问:这折戏三个部分彼此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对塑造窦娥形象起到什么作用? 全剧揭示了怎样的社会主题?
分析:三个部分贯串了一个“冤”字,由冤生怨——由冤生悲——由冤生誓。前两个部分显示了窦娥性格中坚贞刚烈和善良敦厚的不同侧面,第三个部分进一步表现了窦娥对含冤而死的不甘心,不瞑目,从而更集中更充分地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三个部分层相递进,逐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了窦娥的叛逆精神。剧作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关汉卿 1.不分好歹
一、指天斥地(怨)2.欺软怕硬(对封建统治者的否定)
3.错勘贤愚
1.避见婆婆
二、决别婆婆(悲)
2.倾诉真相(淳朴、善良的心灵)
3.微薄要求
1.血溅白练 三、三桩誓愿(愤)
2.六月飞霜(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3.亢旱三年
揭露元代社会的黑暗、吏治的昏庸残暴
歌颂窦娥美好的心灵、反抗的精神
一、教学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第二篇讲读课文,地位比较重要。这单元主要是戏剧教学,只有三篇课文,却网罗了古今中外戏剧的精华,因此,每一篇的分量都是比较重的,需要突出各自的特色。教授《雷雨》的时候,主要引导学生从中理解和把握戏剧的基本特点,积累戏剧欣赏的经验。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及阶级矛盾,对剧作的社会意义有所认识。2.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现代戏剧。在此之前,他们刚学习过中国古代戏剧《窦娥冤》,对戏剧有一定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比古今戏剧的不同,同时为学习外国戏剧《哈姆莱特》打下基础。学生对电影比较感兴趣,对于一些已经拍成电影的经典戏剧,要引导学生对比学习,了解戏剧文本与实际演出的不同。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影片。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体会作品中起伏跌宕的戏剧冲突(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戏剧人物的个性特点(3)训练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我计划共用三个课时来讲授《雷雨》。对于第二课时,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课文中的戏剧冲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通过这一幕剧中的矛盾冲突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情感。
难点: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冲突及各自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1.分角色朗读、表演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剧情,让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行为,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剧本的矛盾冲突。
2.分析点拨法。对重、难点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拨,以帮助学生理解。3.论辩法。设论辩题,通过开展辩论会,加深学生的理解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鲁侍萍正直、善良和倔强的性格特征。2.分析第二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和狡猾的阶级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教具准备 课件、黑板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概括介绍戏剧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接触课文之前对戏剧有个大致了解,预习时有的放矢;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学预习,自行解决课下注释的字词。这里我着重讲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在第一课时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及《雷雨》梗概基础上,第二课时采用点拨的教法,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这里我着重讲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1、导入
上世纪30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2、探究阅读
本课学习以“四三两一”四个数字为导线,学生思考探究。(1)把握剧情发展分四个阶段
戏剧的矛盾冲突是随着剧情发展自然产生,本课是四幕话剧《雷雨》的第二幕节选部分一共有两场戏,剧情发展分四个阶段,问哪四个阶段?
明确:前一场的“重逢”(周朴园和鲁侍萍)和后一场“斗争”(周朴园和鲁大海)
共分四个阶段:认出侍萍→撕下面纱→大海闯馆→侍萍离馆。
前场两个阶段细腻地刻画了周朴园由疑惑初起、惊疑、惶恐不安到气急败坏、露出狰狞面目的心理状态,深刻地揭露了他的虚伪、自私、残忍的本性。这一部分是从私生活方面揭露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后场两个阶段中周朴园一系列的心计、手段,充分显示出他那阴险、狠毒、老奸巨滑的性格特征。这一部分是从社会阶级斗争的角度揭露周朴园反动阶级的本性。(2)揣摩三个主要人物形象
分角色朗读,从人物语言入手,结合人物动作,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重点分析周鲁两人相逢时各自的心理活动,鲁侍萍与周萍相见时的复杂心理。
通过以下六个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第一场戏――-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相认”。
a问第一场戏中,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哪两个人之间?他们是什么关系? 明确: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既是主仆关系,也是恋人关系。b问周朴园为什么向一个自以为是“下人”问起三十年前的旧事?
明确: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一说明文字暗示了她对这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很熟悉,周朴园听出鲁侍萍的无锡口音。c问周朴园在谈到三十年前的侍萍为什么说她是“一个年轻的小姐”,而且还说“很贤慧,也很规矩?” 而鲁侍萍为什么要否定三十年前的自己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呢?
明确:维护周朴园是护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周朴园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鲁侍萍这时表面上否定自己,实质上揭露周朴园的阴私。
d 问 当鲁侍萍告诉周朴园三十年前的侍萍“现在还活着”,“境况很不好”,并且问周朴园“想见一见她么?”“想帮一帮她么?”时,周朴园有什么表现?他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
明确: “惊愕” “忽然立起” “连忙”“不,不,不用。” 周朴园关心的并不是侍萍,而是他个人的私利,他的社会地位和他在家庭的尊严。他害怕自己与侍萍的关系再次暴露,害怕别人从这种关系中看到他丑恶的灵魂和虚伪的本质,使他身败名裂。
e问面对着侍萍,周朴园又如何表现呢?你认为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态度陡变,“忽然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 后周朴园却想以金钱来平息侍萍对他怨愤,了结他的罪恶。最后决定辞退鲁贵和四凤,“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周朴园面对被他凌辱的侍萍时的表现,进一步暴露了他冷酷、虚伪、自私的本性。
f通过这一场戏,你初步认为侍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正直、善良,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达了她对周朴园的蔑视。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通过三个问题分析第二场戏斗争
a问周朴园在和鲁大海见面前,已经从鲁侍萍那里得知鲁大海就是他的“亲骨肉”,也知道鲁大海“鼓动罢工反对他”,但是他为什么还要问大海“你叫什么名字?”“你有什么事吧?”
b问选段中揭示的本质性矛盾冲突是什么? c分析鲁大海的形象
明确:这种明知故问的态度正表现了周朴园的思想本质。周朴园摆出资本家、董事长的臭架子对待大海,说明他对大海已不存在什么骨肉亲情,他们之间只有劳资间的阶级对立。
鲁大海——觉醒了的工人形象。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际、不畏强暴。他对资本家有着透彻、清醒的认识。鲁大海这个人物虽然刻画得还不够丰满,但作者对他赋予了很大的热情,这是体现作者社会理想的形象。鲁大海的出现给悲剧的阴郁气氛带来了明朗与希望。(3)分析两种最本质的矛盾冲突
问:周朴园与侍萍之间是什么冲突?而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又是什么冲突? 课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因而在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之间构成了激烈复杂的戏剧冲突。在这些矛盾冲突中,最本质的是两个,即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前一种矛盾冲突表现得较“平静”,后一种矛盾冲突表现得紧张激烈;前一种矛盾是主线,后一种矛盾是辅线,两条线索互相交织,矛盾冲突环环紧扣,步步激化,逐渐把剧情推向高潮。
(4)全部内容浓缩在一个舞台背景之中
课文节选部分的人物、事件高度集中,全部剧情都是在一个舞台背景中展开的:集中在周家一间客厅,不到半天的时间里,把资本家周朴园30年来凌辱女性的罪恶、伪善的面目、压榨杀害工人的血债、骄横的作风,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出来,交织成资本主义王国里阴森森、血淋淋的典型的生活画面。
通过这样四个方面的讨论、点拨、归纳,从不同角度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不仅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同时也领悟能到了戏剧文学的特点。
3、归纳小结 《雷雨》剧作中,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理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那么,《雷雨》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说,是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脱摧残和拷打的人性。因此,《雷雨》既是一出社会悲剧,也是一出人生悲剧。
4、布置作业(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布置研究性学习问题)周朴园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五、附板书设计 四个阶段
【窦娥冤教学设计特等奖】推荐阅读:
《窦娥冤》教案汇总09-09
匆匆教学设计一等奖08-17
诫子书教学设计 一等奖08-25
铁杵成针教学设计一等奖07-05
梅花魂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09-08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08-04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等奖08-27
找春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07-20
一匹出色的马教学设计一等奖10-03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