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与就业

2024-09-20

择业与就业(共7篇)

1.择业与就业 篇一

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 目前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成为大学生压力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个体面对就业压力,采用应对方式的质量会直接影响人职匹配的程度、个人能力的发挥和组织的绩效。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了就业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择业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以便学生个人以及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能够认识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就业应对方式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增强就业应对方式的合理性,促进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走向成熟。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研究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预测编制了就业应对方式的正式问卷,问卷分为三个维度,分别命名为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消极情绪应对方式以及合理化应对方式。利用此问卷调查了广州地区几所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应对方式以及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就业应对方式方面,问题解决应对方式和合理化应对方式在人口学背景上未发现差异,消极情绪应对方式的显著差异存在于性别和专业、性别和居住、性别和经济的交互作用中;在择业效能感各维度的表现上,性别背景在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方面差异显著,家庭居住背景及经济状况背景在社会支持方面差异显著,年级背景在自我评价、自我概念及学绩等方面差异显著,文科学生的学绩效能感明显好于医学学生;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对就业应对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对就业应对方式的访谈调查结果表明,专业、性别、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采取的就业应对方式会不同。根据以上结论,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心理教育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取消 女人多美丽 | 2009-11-07 15:32:14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近年来,学生、家长和学校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先就业后择业”就是高校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提高就业率采取的一项措施。然而,它可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大成效,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值得商榷。

近日广州市一项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成活率”在用人单位中只有10%。意思是说,有九成应届毕业生背叛老东家,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便流失了,以致一些企业把录用应届毕业生当成一场赌博。为此,用人单位呼吁,高校不应该为提高自身就业率,一味地把毕业生推向并不适合的企业;为学生做好就业定位才是解决就业难题的源头所在。(10月10日《信息时报》)“先就业后择业”有一定的合理性。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择业难度,加之毕业生社会经验欠缺,对社会了解甚少,很难一次性地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在求学期间已经付出巨大经济代价的大学毕业生们,无论如何也没有理由再拖累家庭和父母,需要尽快落实工作单位。应该说,客观因素让他们无暇考虑岗位是否真正适合自己、自己能在某个岗位上服务多久。

同时,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这块“金字招牌”,也为学生的“饥不择食”推波助澜。学校逼“嫁”,使很多学生在并不清楚单位究竟适合不适合自己时,只能无可奈何地“先进去再说”,“ 们可不想因为个人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形象”。据说学校还有一个考虑就是,教育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能让他们放下“心高气傲”的心态,扎实地走向社会,对缓解就业压力有益。果真如此,教育学生“先就业后择业”也可谓用心良苦。

但们不能不看到,“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必然影响大学生的诚信形象。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将用人单位作

为跳板,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不良现象,它必然使用人单位感到伤心和失落,产生被欺骗和被玩弄的感觉,甚至会逼迫他们采用更加强有力的自保护手段以约束求职者。事实上有的用人单位干脆“拒用应届毕业生”。企业把录用应届毕业生当成一场赌博,这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决不是好兆头。到头来,形成恶性循环,用人单位和大学应届毕业生之间“麻秆打狼---两头怕”,不仅影响大学生的长远利益,也影响人才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

们经常谴责一些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过于苛刻的条件,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签订不平等劳动合同。确实用人单位存在滥用优势地位的因素,但一些求职者的不诚信行为也使用人单位吃一堑长一智,为防止再次受骗上当,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过于谨慎,矫枉过正。从这个意义上讲,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一些不公正待遇与求职者的不良行为不无关系。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当企业对一名员工进行一定时期的技术培养,并帮其办好落户等一切手续时,这名员工突然提出辞职,企业会怎么想?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大学生发现工作岗位不适合自己发展而离开原单位,另谋高就,这是可以理解的。用人单位也不会小肚鸡肠,迁怒于求职者。但问题的关键是,大多数毕业生并非因为这个原因背叛单位,而是进入时就没有长期工作和服务的诚意。这已不再是能否施展才华的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诚信问题,这正是用人单位最不能容忍的。

找工作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就业就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2005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声称要达到去年大学生就业率73%以上的目标。尽管如此,还会有27%左右的学生无法及时找到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就成了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思想。

一方面,如果大学生毕业时能够找得到工作,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就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上级部门规定的就业率就完成了,至于大学生找得工作是否合适就不是大学老师们看重的了。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找到工作,可以使他们从纯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开始自食其力。毕业后仍然花着父母的钱自己不挣钱,毕竟让许多大学生良心上过不去。

先就业后择业?

郭召良博士说,把目光紧紧盯在“就业”和“就业率”上面,这对学生本人没有一点好处。

首先,有的学生迫于生计压力,不管是否喜欢或者是否合适,可能会选择了一个“好工作”,但这个工作可能并不适合他,但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在现在工作上干下去。比如,有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参加了县的公务员考试,最终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最后进入了县某机关部门工作。但是到机关以后,由于自己性格并不喜欢应酬,也不喜欢喝酒,但工作又要求她不得不应酬和喝酒。她感到工作就像受罪一样,但她又不能舍弃一个月两千多块钱的收入。先就业后择业的结果就可能是 “干一辈子自己并不合适的工作”。

其次,有的学生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在工作过程中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想跳槽。在单位里边稍微遇到一点问题和困难,就跳槽。有的大学生在毕业不到一年就换了好几个工作。有一个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一年内没有跳槽的毕业大约只有20%左右。有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到了一个超市作销售工作,还来觉得超市工作时间长,就跳到某企业作市场运销工作,后来又发现作市场营销工作成天在外面奔波太辛苦,就跳到某公司做办公室文员,在办公室里边有发现同事关系不太处理得好,她又想换工作,但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换什么样的工作了。可以,先就业后择业却变成了一个不断逃避现有工作的借口。不断跳槽的结果是工作始终没法稳

定下来,始终处于“找工作”的状态之中。

超越“找工作”

郭召良博士说,没有职业理想职业目标的“先就业后择业”结果只能是“瞎就业”。们就业要“超越找工作”,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要有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的概念。

首先,国即将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你只要找到工作,你的生活就不成问题。所以,大学生不要把眼睛紧紧盯在“谋生”“糊口”上面。要知道,没有多少学历的民工都能找到工作,为什么大学生还找不到工作呢?关键的问题是 们大学生不愿意。

其次,一个人一辈子只在一个单位做一个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们的职业生涯中可能会多次面临职业转换的情况。因此,大学毕业不能指望一步到位地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有步骤地过程。们可以先从小处着眼,慢慢累计自己,然后就有可能达到自己的职业理想。

郭博士说,“先就业后择业”和“先择业后就业”形式上看来没有太差的差别,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不同。“先就业后择业”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他们是在现有可供选择的情形中进行选择,他们会随波逐流,他们没有什么目标。“先择业后就业”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是事前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然后选择一个合适地地方开始自己的职业,他们主动为下一次职业变动做准备,总是在自己准备好以后,变动自己的职业。

郭博士建议大学生在找工作之前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的职业理想、工作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根据这些方面情况再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当前社会就业情况,制定一个中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线路图。郭博士说,只要心中有了理想,那些你过去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他对你的职业生涯有帮助你就愿意去做,而那些资待遇好职业过去可能会选择的工作你也可能会因为它对你的职业生涯没有帮助而放弃。

郭召良博士鼓励大学生说,“只要你的职业理想够高,你就不会怕起点够低。” 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2.择业与就业 篇二

关键词:高考,法律,择业,职业

大学的法律专业一直受到高中学生的青睐, 有很大一部分的高中毕业生在高考时都选择了法律专业。然而在若干年的学习毕业后, 法律专业的大学生真正选择从事与法律密切相关的工作或将法律工作作为自己的长期与正式职业的并不多, 这种现象已然成为全国许多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为何学习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会背离自己当初的选择?为了寻找这个答案本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 本人认为作这项研究对于高校法律专业的招生、教学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意义。

本人的研究是从对上海同济大学法学院2 0 0 7届学生的访谈开始, 受访对象为五名即将毕业的法学院大四学生。这五名法学院的学生在求职、出国等过程中纷纷选择了与法律无关或者仅间接相关的职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其中A同学在找求职的过程中进入某传媒公司工作。B同学通过出国, 进入了某商学院就读。C同学选择在广告公司进行文案的翻译。D同学选择在外企做行政助理。而E同学则进入了某奢侈品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对这五位同学的访谈, 本人发现形成这五位学生选择非法律专业工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当今的高考制度导致众多学生无奈选择法律专业就读

经过本人的调查, 发现众多的学生进入法律专业学习并非源于自己的意向, 而是由于高考制度中的不合理, 导致他们无奈地选择了法律专业进行学习。当下我国的高考制度把高考成绩成为衡量考生文化水准的关键标准, 因此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都有着求稳的心态。虽然如今的高考已然不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盛况, 然而就读名校仍然是不少高三学生及其家长所考虑的第一要务。因此在填报高考志愿时, 不乏有学生出于就读名校的愿望而选择该校考分相对较低的专业。在很多高校中, 相对于同为文科的语言类、政治学与产业管理课程, 法学专业的考分相对较低, 这也造成了大批学生涌入法学专业的情况。此外, 学生由于高考成绩不够, 服从调剂而就读某专业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在同济大学法学院中, 就有一批这样的学生, 他们最初的意向可能是传播、人文或其它专业, 然而由于现存高考制度所存在的某些弊端, 他们不得不来到法学院就读。在这批学生中, 有的经过四年的学习对法律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而选择法律作为自己今后人生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 经过四年的学习, 仍然认为法律并非自己心仪的专业, 他们则会抓住考研转专业或找其它工作等契机而转向其它领域发展。

本人调查的学生之一的A同学在高考的时候由于志愿调剂等原因来到了同济大学法学院, 经过四年的学习, 对法律仍未产生足够的兴趣, 因而在其四年的求学中, 其法律专业课的成绩高不成低不就。因此A表示, 在选择职业或者继续深造的过程中, 如有可能不会再选择与法律相关的职业作为自己的正式职业。相较法律而言, A对传媒领域更感兴趣, 因此无论是出国深造还是寻找工作, A更倾向于找与传媒相关的职业, 并暂时将传媒领域定位自己将来发展的领域。

通过对A同学的调查, 可以发现当下我国的高考制度的弊端过早地决定了学生的人生规划。在中国目前的高考制度难以取消的现状下, 应该对其做出一些改变,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理性思索自己想要从事的专业, 譬如在大学第一年设置通识教育, 给学生有一年时间的缓冲期, 避免将高考的压力强加到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上, 进而强加到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上。这也是当今国内部分院校正在积极进行的尝试。兴许, 职业规划与所学专业的不相符的现状会给予这些学校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动力, 更会推动这些院校进行改革的步伐。

二、对法律工作的不了解导致众多学生凭兴趣选择法律专业就读根据本人对五位同学的调查, 发现对从事法律工作的

细节与实际情况了解不够, 也是成为他们在毕业时“逃离”从事法律工作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大部分的学生在高考前对于法律工作必须付出的艰辛根本不了解, 他们对法律的幻想可能来自于小说、电视、电影, 而这些经过艺术加工过的法律人的形象往往光鲜亮丽地出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尚未接触法律专业的时候, 兴许他们脑中的法律人是公正威严的法官, 是口若悬河的律师, 而事实是, 这些光鲜亮丽的形象掩盖了这一职业背后所具有的的艰辛。法律从业者如同一个优美的符号, 曾带给考生们无限幻想。然而, 在进入法学院学习之后, 他们方才明白在这些光鲜亮丽的外衣之下, 隐藏的是法律专业学生在成为“法律人”之前日复一日地对专业课的钻研, 而这也是成为“法律人”的前提。这些法律职业中内藏的细节是绝大部分高中生在高考之前所难以接触到的。高中生被他们脑海中关于法律工作的浪漫幻想所吸引, 走过高考的金戈铁马后来到大学就读, 可是当学习开始后, 他们发现法律的学习并不是我们现象中的如此轻松与美丽。因此有一部分学生的幻想被繁琐的原理与繁多的法条打破。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之后, 他们将会发现法律工作并不如想象中的对他们那么有吸引力。此时部分法律专业的学生就会选择从事其它工作以调整人生的方向。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对经管或传媒领域的工作更为感兴趣, 他们会选择从事与经管和传媒相关的工作而不是法律工作, 以求未来在经管和传媒领域求的发展。在我采访的五名法学院的学生中, 有两名都面临着相似的状况。

本人调查的学生之一的B同学在高中的时候对法律只有感性的认识, 认为法律就是洋洋洒洒的诉状, 出口成章的论辩, 因此在选择高考志愿的时候, 综合考虑自己的成绩, 将同济大学法学院作为高考的第一志愿。最终在高考时候发挥稳定, 考上了法学院。但在法学院就读的过程中, B同学发现, 一个真正合格的法律人所面临的艰辛与他的想象并不全然相同。一个偶然的机会, 他进入附近的高校辅修经管类课程。经过一年的学习, B同学发现, 相较于法学严谨的法条和过于理性的思维, 经管类课程妙趣横生并不乏创意的商业案例更为吸引他。经过三年的深思熟虑, 在出国读研时, B同学将他继续深造的领域定位为商科。

高考之前对法律工作的幻想, 使他们选择了法律作为自己就读专业。然而, 就读法律的过程中, 面对日复一日的记忆与背诵, 面对繁琐的案例与其间隐藏的细枝末节有一批学生的幻想在法学院就读的四年中相似地破灭, 这成为了一部分学生, 毕业后并未从事与法律直接有关的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就业的困难导致部分学生无奈离开法律专业

当法学院的学生毕业后, 求职的不易也使许多法学院的学生不得不选择与法律无关或间接有关的职业作为自己的正式乃至长期职业。纵观全国, 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置有法律专业, 在这种情况下, 就产生了法律人才相对饱和的现状。

在本次调查样本中的C同学与D同学, 他们并不缺乏对法律工作的兴趣与热情。这两位同学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 获得了较为优秀的成绩。然而在面临毕业时, 这两位同学都没有找到符合他们预期的且与法律相关的工作。其主要原因是当前法律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数量较多, 除了本科生以外还有着大量的法律硕士, 因此就业的竞争颇为激烈。这种僧多粥少的状况使得一部分本科毕业生较难找到与法律相关的工作。因此, 就业的压力也导致有相当数量的法律专业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

诚然,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发展与调整, 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 法律专业学生选择工作并不容易。很多学生无法找到法院、律所、检察院以及与法律相关的工作。面对现实不得不做出的屈就, 转而从事其他工作。

结语

每年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大学时期学习法律专业, 可是他们中的一大部分人却并未选择法律工作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现象, 然而这一现象背后的成因却错综复杂。在高考的时候, 学生们过早地定下了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 无论是因为幻想, 还是因为高考分数的束缚, 他们都是在对法律工作并无完整认识的时候就选择了法律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然而在当下国内几乎各个院校都设置有法学院的现状下, 法学专业甚至成为了主流网站所评选出的“最难求职的专业”之一。从法学院毕业的学生数量上而言, 法学专业的学生正在面临供过于求的现状, 因此在求职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屈从于社会竞争的压力。此外, 还有一大部分的法律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并未通过司法考试, 也不得不通过从事其他专业给予自己一到两年的缓冲期以通过司法考试, 获得进入“法律人”的“许可证”。

纵览全国各所高校的法律专业的本科教育, 基本上是以基础教育为主。因此以长远的目光看, 法律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并不会成为徒劳。在大学教育已经普及的当下, 大学所要教授学生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 更是思维方式的建立。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不是“器”上的具体法条, 而是“道”上的法律思维。因此完全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时刻, 四年的专业课学习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3.择业与就业 篇三

现在,我国每年都有数百万大学生走出大学校门,为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位置而奔波。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问题不得不引起社会的严重关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抓毕业生就业工作着手早、做得仔细,把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给用人单位和学生留有足够的双选时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06届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在汽车制造、汽车维修、汽车改装、汽车检测、汽车销售、汽车保修设备营销等行业就业,显现就业面广和就业率(为100%)高两大特点。但也存在问题:一是有些毕业生不愿从基层做起;二是要求(工作环境和待遇等)高;三是频繁调换单位,表现为有单位来招聘,就投递自荐材料积极争取,而对应聘人员的工作要求等不仔细了解,到了单位就后悔、跳槽;四是个别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二、用人单位的期盼

汽车业对人才的要求与其他行业一样,首先强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即要诚实守信、能吃苦耐劳、与企业同命运、共创辉煌。其次是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责任心强、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以下几方面有更高要求。

1.动手能力强,同时精通机电维修。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电脑和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汽车很难把机械和电器截然分开。因此,在汽车维修中,就迫切需要精通机电一体的维修人员。

2.外语基础扎实。在一些维修进口汽车的4S店里,对外语基础扎实的大学生更是求贤若渴。我国已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汽车维修业要与国际接轨,一般情况下,外语好的汽车专业专科毕业生的月收入比同类毕业生高1000元人民币以上。

3.能吃苦并深入生产一线。很多大学生有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或自己创业的人生规划,大多数企业都愿意提供这样的平台,但要求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深入到生产一线、用一定的时间积累较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后,再走上管理岗位。

三、择业就业创业

1.人生规划。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不打无准备之仗,每个人应该早做人生规划。人生规划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再计划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完成的步骤,在每一步里具体要做哪些事情。要做好人生规划不容易,首先要彻底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结合现实情况,确定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人生目标,如果定的太高,经过一段时间自己会丧失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其次在确定每一阶段具体要完成工作时,要从大事着眼,从小事入手,事事推动自己向人生目标奋进;其三是人生目标应逐渐完善,因为自己的能力、周边环境等在不停地变化,所以要根据外界的变化适时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使它更完善、更适合自己。人生规划越早越好。有了人生规划,在大学期间,就可以加强自己志向和兴趣爱好方面的知识学习、技能掌握、信息收集等,为正确择业、顺利就业、适时创业做好充分准备,不会错失良机。

2.择业。大学毕业后要选择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要选好职业应做好这几方面:(1)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强调客观因素无助于解决问题;每个人都在找工作,而且要找好工作,这是谁的责任?选择职业时要分析自己,一般来说,性格内向、踏实者,适合进入制造业,从事制造各工种后向管理方向发展;性格外向、善于与人沟通者,适合进入销售及售后服务等。(2)自己的心态要摆正,要有自信心、进取心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自己大学刚毕业,应该从基础做起、从基层做起,只要有合适的上升平台或较大的发展空间就可以。(3)在择业太困难时,可选择销售或助理等职位,这些职位一般没有专业限制,在这些职位上,也能锻炼自己与人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另外,企业有大、小企业或刚起步企业,以及外资、合资企业等,这些企业各有各的优缺点,选择时要注意工作环境、人文环境、发展空间、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予以取舍,最终选择自己满意的行业、职业。

3.就业。在择业准确的基础上,你在你理想的行业里从事你期望的工作,展所学之才,这当然是每个大学毕业生所愿之事;但大多数情况并非如此。在当前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里,每个大学生要抛弃幻想,积极主动,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1)对从事的职业、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准确定位;(2)打造好自荐材料这张人生的第一张名片,要在名片里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干、特长等;(3)除了利用学校、社会的就业信息外,自己主动上门推销自己,且不怕吃闭门羹,用真诚打动别人,实现理想就业。有的大学毕业生通过各方面努力仍一时找不到自己心仪的职业,那就走先就业,再择业的路子。对于在毕业时还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干哪一行的大学生,更应该先就业,在挫折与成功中找到自己的爱好、兴趣、能力在哪里,以及适合自己的职业,然后找机会切入自己理想的职业,大展宏图。

4.创业。创业与择业就业一样,也要有较早的人生规划,以便实施。要完成创业,(1)有原始积累:①资金积累;对于家庭条件较差者,除了自己完成,还可利用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援助计划予以完成。②技术和经验积累;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借鉴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自己深入基层、逐渐积累才能完成。(2)正确选择创业的行业和把握创业的时机,哪怕是早有创业方向的同学也是如此。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时代变迁、经验丰富,创业方向也会随时调整,把握创业的最佳时机,适时切入尤为重要。(3)思想准备充分,所谓行行出状元,不管干哪一行都能出人头地。但不管干哪一行,都不要急功近利;要干一番事业,都会面对激烈的竞争、历经坎坷,在摔跟斗中成长、成才,走向强大、走向辉煌。(4)坚守诚信、加强管理。诚信是立业之本,只有做到诚信第一,才能做大做强。管理出效益,加强管理,就会突现团队的力量。这样,你在创业的道路上,就不是单枪匹马冲锋陷阵,而是千军万马集团作战,所向披靡。

小学中学牢固为人基本,专科本科加强职业技能,硕士博士增长知识学问,终身求学无止境,在学习中明事理、修身、治国平天下。择业之路艰难,就业之路艰辛,创业之路奋争。愿莘莘学子在未来的人生康庄大道上平安畅行。

4.就业、择业与职业生涯规划 篇四

教授以为,大学生作为职场新人,步入社会第一个最重要的生计决议方案便是“作业”决议方案,切当的说是“择业”决议方案。

就业 简而言之,指的是寻找到一份作业,取得物质上的酬劳,然后处理自个的日子经济来源疑问。

择业而所谓择业,不光是找到作业,而是要在许多的作业机会里挑选某个合适自个的、久远来看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成功的作业,言而总之,它意在挑选,是自动的、自主的作业,而非被迫的就业。它大概是有“远见”的。

就业业生计计划也可叫就业生计计划,是指自个和组织相联系,在对一自个就业生计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剖析、总结研讨的基础上,对自个的喜好、喜好、才干、专长、阅历及缺少等各方面进行归纳剖析与权衡,联系时代特点,依据自个的就业倾向,断定其最佳的就业奋斗方针,并为完成这一方针做出卓有成效的组织。比方:做出自个就业的近期和远景计划、就业定位、时间方针、途径计划、评价与举动方案等一系列方案与举动。就业生计计划的意图决不仅仅帮忙自个依照自个资格条件找一份就业,到达和完成自个方针,更重要的是协助自个真实知道自个,为自个订下就业大计,谋划将来,拟定终身的方向,进一步详细估计内、外环境的优势和约束,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景象下计划出各自合理且可行的就业生计开展方向。

明显,仅仅谈“就业”就谈不上“就业计划”,而只要真实自动地去“择业”,才是有计划的就业生计的开端。

究竞是先就业,仍是先择业?

当时咱们常听到的声响最多的便是“先就业,再择业”,从上到下,从学校领导到学生当事人,从社会学家到普通老百姓,许多人都如是说。当然他们都会抱着自个的意图来说这话。

那么终究应先就业仍是先择业?生计就业计划教授以为,只要让“择业”与“就业”坚持同步才是上上之举,详细的说,择业好了才干去就业。由于,先就业,后择业,很能够致使盲目地为了找一份就业而找就业,缺少理性的挑选和思考,更谈不上久远的计划,这样做的成果很有能够是人职不匹配的状况,直接成果便是咱们常常看到的频频换就业,三五年后仍成绩平平,成果耽误了就业开展的宝贵时间。咱们格外提示,虽然竞赛剧烈,大学生仍是大概建立先择业的认识,出校门前做好自个的就业计划必不可少。只要这样,才干保证新大家就业的持续开展。

四大要素影响择业挑选

那么,哪些要素能够会影响到你的择业决议方案呢?北大青鸟唐城中间(官方招生简章:职场教授以为,首要应从几下四个方面来思考。

一, 当时的经济状况

咱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状况,一些大学生由于经济窘迫,又不想再连累爸爸妈妈,所以饮鸩止渴地随意就加盟了一家向他伸出橄榄枝的雇主。生计曾经有这样一个事例:小A是一个名牌大学的抢手专业大学生,由于这个缘由,许多公司向小A发来了OFFER.而小A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太宽松,肄业时间还贷了些款,结业后多压力下需求他尽能够快地早上班,早有经济收入,所以他天然就挑选了那份看起来薪水较高的公司。小B是小A的同学,由于家庭条件挺好,小B也因而并不非常介意薪水的凹凸,反而可以对找上门来的就业进行了理性的挑选,结尾挑选了一家以为对比有潜力自个有感喜好的公司。后来的状况是,小A地点的公司事务渐走下坡路,更要命的是,小A越来越发现自个并不合适先前先择的这份就业,而公司内部转岗的能够性也简直为O,成果小A的高薪很快一去不返;而小B地点的公司却越开展越好,就业也是越做越有劲,小B的薪酬也因而水涨船高。为何相同优异的他们,结尾的开展呈现如此大的区别呢?剖析标明,小A失利的要害就在于,他过火垂青眼前的高薪而没有对将来的开展做理性的计划。

二, 亲人和兄弟的影响

大学生缺少社会经历,有时也缺少判断力,家人的挑选一般会对他们结尾的挑选发生相当大的影响。还有些学生兄弟则很喜欢攀比,兄弟找什么样的就业,自个也一挥而就地跟着去。恰当听取家人和兄弟的定见是必要的,但最要害的是要有自个的主见。

三, 社会环境、竞赛环境对择业决议方案的影响

能够你的专业在就业时很受约束,也能够就业压力的确很大,或许你的有关专业正是冷门,站你“没得挑选”;当然或许某些就业显得很抢手,你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他人一同挑选。对此,咱们格外要提示的是,就算你真的“没得挑选”,也要挑选一个与你方针挨近的就业,再静待机遇寻求变换。不要盲目追随热门就业,再热的行当都有能够会冷,如今的冷门就业将来也能够转热。当年的管帐就业、如今的IT就业就证明了一点。

四, 自个志趣对择业决议方案的影响

研讨标明,志趣远大者,都会有清晰的开展方针及就业生计计划。这些人都会一直重视自个该走什么样的就业开展路途,什么样的挑选会对自个愈加有利。关于他们来说,前面的三个疑问底子不是疑问,或说仅仅暂时的疑问。

而没有方针或方针不明者,则多会安于现状,或者说不知道怎样改动。如在择业上,常会是由于没有主见所以就不去挑选,所以找个就业就可以了,“就业吧,先!”.这类人最需求外力的协助,格外是在择业这样要害的决议方案上。规划你的人生,合一生涯是你的指路灯。每周六、日下午2点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安发街69号市驾校院内5楼免费课程送给你。

5.大学毕业生该如何面对就业与择业 篇五

经济发展影响就业状况的规律性因素

经济发展全球化与高科技普及应用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两大特征,它们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是,给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使得趋于饱和的发达国家与地区的部分大学毕业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窘境。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全球化与高科技普及应用吞噬了大量低端职业,却没有产生出足够多的高端职业。

美国当初崛起的优势在于大规模的制造业,当地工厂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后来由于本土制造业的成本上升,许多企业纷纷迁到发展中国家,寻找更廉价的劳动力,结果本土制造业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现在,像美国这样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在中国国内重演。先是港台企业迁内地,后是沿海发达地区企业迁内地。造成沿海发达地区本地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减少,广东对中小企业的腾笼换鸟计划更加剧了这种进程。

就企业而言,它们还不可避免地加入了更广阔市场范围的激烈竞争中。拿食品、日用品制造业来说,以前只要在本地(例如某县、某市)排得上名次的企业就能获得生存发展。但现在在全球化竞争、全国性市场一体化下,要么跻身全国该行业最领先的前几位生产厂商行列,要么就很艰难度日,甚至倒闭。能经受得起全球、全国性市场同行业竞争而存活下来的企业越来越少。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企业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在相应减少。更糟糕的是,不仅制造业的岗位缩水,甚至连一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也在收缩。比如财务会计岗位,企业可以采取兼职方式用工,随着财务电脑软件的大量应用,又可以压缩不少人工成本。也就是说,不仅做制造业蓝领工人,而且连某些技术类职业白领都面临不稳定的工作。已经在职的好岗位更难腾空给后来者,这就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经济发展的前30年得益于发达国家产业的转移、大量的外需以及起步初期的空缺,就业机会大得多。而经过30年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的沿海地区也已基本进入较发达地区状况,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发展进程。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正是大学毕业生心仪的就业城市,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这样的大城市,刚出校门的学生,一方面无法找到自己心仪的职业,另一方面也难以接受服务员、售货员、送货员等低端工作。

国情特有因素加剧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

目前,我国经历30年高速发展之后,在上述经济发展对就业状况的规律性因素影响之下,就业状况正在由前一种情况向后一种情况过渡,加上中国自身特有因素,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的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状况更为突出。这些特殊因素包括:需要就业人口多,僧多粥少;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臃肿体制内人员流动极少;有关部门促进就业措施尚不得力;高校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不适应;大学毕业生自小所接受教育使得独立能力下降,职业成熟度降低;部分企业对吸纳知识型的新鲜力量缺乏长远眼光;现行就业渠道、途径中,国有的服务不到位,民营的过于商业操作等。

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与高校的扩招,一方面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就业市场也无法消化这么多的高学历人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费用越来越高,而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却与当初的期许相背离,家长失望,学生也只能拿着大学毕业文凭,长叹怀才不遇的苦闷。

应及早调整、把握自己的择业方向

面对以上诸多就业制约因素,我们应该如何破解?从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变化作出了有益的启示:未来的竞争是全球性、高端化的竞赛,平庸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他们从小就加强了对下一代的培养。有两点做得非常突出:

1、加大投入,培养精英

像企业高管、金融人才、科技人才、工程师、律师、医生、明星之类的精英职位,处于职业高端位置,抛离了制造业蓝领、一般职场白领的中、低端水平,站在金字塔之端,自然位置很少,四面八方涌来抢位置的人才也很挤拥,你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自小加大教育投资,因此,创造力开发、领导潜能提升、艺术修养培育等加强孩子综合素质,以及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技能的课程,从0岁就开始打响了未来的职业战。

2、及早确立职业方向,从小练就职业技能

指望毕业生白手起家,已经不现实,但如果以为加大投入教育成本就能成功,也难以避免会走生涯发展的弯路。因此,许多美国家长自小就给孩子聘请了升学顾问与职业顾问。从报读什么兴趣特长班,到国内外名校学术旅行、文化艺术考察、申请大学咨询以及职业方向定位,每一项都是专业功夫,需要聘请专业人士提供服务。如想不作这样的投入,往往反而会因小失大,耽误孩子一生的发展前程。普通学生只要根据自身职业兴趣、技能、性格、动力等因素,自小训练某一项吃饭的看家本领,长大后是不愁找不到施展自己一技之长的去处的。

这对于已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也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就业启示:有本事的跻身精英职位行列;或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成为职场白领;如果前两者,都与你无缘,又不甘于从事低端职业、基层岗位,或到欠发达地区发展,为了自立生存,就有可能要考虑通过职业培训转向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

创造条件让更多人选择职业教育之路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日前在谈及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表示,《规划纲要》凸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政府应该创造条件,扫除障碍,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为国家向制造强国跨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欠发达农村地区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孩子因经济贫困而在高中教育前止步,也有不少高考落榜生选择身心疲惫的复读之路,为什么不创造条件让他们选择职业教育?

2010年3月24日,广州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公布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9所高职院校在全国率先试点自主招生的办法。这次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的专业为:机电类、电工电子类、机械类、建筑类、化工类、计算机类、国际贸易类、艺术设计类等。此外,具有广东户籍年龄在25周岁以下,并具有与招生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上(含中级)技能等级证书,从业岗位与报考专业属于同一专业类别,并有两年以上社会实践经验的中职毕业生也可报考。 这些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广东欠发达地区,仅2009年就有17万农村学生选择读中职学校。吸引欠发达地区学生到产业集中的珠三角地区职业学校就读,符合广东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略。依托产业发展来办职业教育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6.论就业指导在学生择业中的作用 篇六

关键词:就业指导,职业定位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 已经从传统“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 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不仅加大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而且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生待业群体也将相应增多, 大学毕业生不完全就业的现象更加明显, 整个就业形势将变得非常严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

一、就业指导的内涵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特别是招生并轨工作的全面实施,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是高校通过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途径, 对学生在求学阶段进行择业心理调适和择业技能培训, 使大学生能够以较明确的择业意向和较强的择业能力进行职业选择, 进而达到择业成功。

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不仅受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而且还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一个毕业生最终要走向社会, 社会是展示和检验毕业生整体素质、能力的真正舞台。大学学习就是为了今后择业储备各种知识和技能, 培养就业素质。所谓就业素质, 就是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它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择业技巧以及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从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实践来看, 择业技巧的学习有助于求职的成功, 但最根本的还是靠求职者的知识、能力和品质, 靠自己的实力, 而这实力就是就业素质, 它来自大学四年刻苦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刻苦锻炼。因此, 仅仅在学生面临毕业的最后一年为其提供指导和服务, 充当“推销”毕业生的角色是不够的, 而应该做到择业指导与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让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据资料显示, 德、法两国注重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并在教育过程中满足学生对专业的再选择和调整。把就业指导和咨询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职业和岗位来予以肯定。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融思想性、政策性、技术性为一体的系统工作, 为此, 必须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 又要密切联系实际。离开了实际, 就业指导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就脱离了求职者的需要, 也就使得就业指导成了泛泛空谈。学校应该把学生就业纳入到学生整个人生规划或职业生涯设计中来进行引导和帮助的。

德、法两国高校对既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和已毕业尚未得到就业机会的毕业生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选择职业的能力培训, 并列为高校教育培训的常规内容, 有效地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的比例。相对于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重就业技巧的准备, 轻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培养;重对就业市场的分析, 轻对用人实体需求能力的研究;重推销的增强, 轻基地建设的功能深化。值得我们研究和深思, 同时, 德、法两国经验亦可引为我用, 值得借鉴。

二、就业指导应该怎样指导

毕业生就业指导在我国高校起步时间不长, 但发展很快, 已由简单的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向建立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能力、习惯与所选择的工作之间适应状况及满意程度的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目标迈进。1999年清华大学首先提出了“一流的大学, 要有一流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的目标, 并在实践中逐步展开。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过去就业实行分配制, 学生无自主权;现在有了择业权, 但找工作却困难了。于是有些人就不知道以后自己能干什么, 非常需要职业生涯设计和心理测试方面的服务, 而许多在职人士也发现原来的职业定位或方向有误, 频繁跳槽也在所难免。因此, 为就业者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为在职者确定职业方向、搜集意向单位信息等服务的顾问公司也应运而生, 专门为求职者提供专业化指导。

首先, 树立职业理念, 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任务。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目的, 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学校就业指导的基本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理性认识自我, 认识职业世界;帮助学生认识职业技能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和个人志愿之间的关系, 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 能够正确地选择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或专业方向。总之, 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养, 使学生所学专业能够适应他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的需要, 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其次, 准确定位, 培养职业兴趣, 变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劣势为优势。当今我国高级技术应用人才严重短缺, 无疑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 在短时间内不能满足社会迅速膨胀对高级职业人才的需求, 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体制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兴起的重要原因。要认识自己的优势, 各类教育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需要扬长避短, 发展优势。在坚持专业化、职业化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整体教育观的前提下, 突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突出对人才的技术和技能的培养。

再次是发挥优势, 把握机遇, 依据实际, 实现办学的准确定位, 跟上“入世”和知识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应用人才培养的要求。

就业指导是一个专业, 并非行政。要使就业指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必须与行政工作相分离, 形成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 进而实现就业指导的专家化。反之, 没有从事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 就不可能有专家化的实现, 因而也就不可能有专业化的就业指导的出现。只有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 就业指导才能科学地、规范地发展。

三、就业指导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加强对学生的观念教育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教育,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使学生能够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建立就业兴趣、确立就业意向, 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般来讲,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可能首次成功, 往往需要多次择业。如果学生有正确的择业观, 对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用人制度、就业形势有较全面的认识, 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就能较好地摆正自身位置。学生在择业前都有自己的理想职业, 形成自己的择业模式, 择业模式对学生的择业有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引导学生摒弃不良的择业模式, 教育学生不怕艰苦, 热爱事业, 乐于奉献。大学生择业技能的培训要具有实用性。择业技巧要尽量体现使求职者“扬长避短”和“以长补短”的原则。当然, 择业技巧固然重要, 但是, 人的内在素质和业务能力更重要。在培养学生择业技巧时,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注意强化学生内在素质、业务能力与择业技巧的统一。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选择与决策、期望与失望、被动与主动等多种现象, 从而引发情绪心理失调。比如, 选择的盲目性与决策的犹豫性可能引起学生不安、焦虑;期望过高会导致失望过大;被动择业易使学生增加不满足感, 主动择业也可能带来缺少自信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择业时的情绪心理, 使学生主动克服择业时的不良心理, 提高择业决策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 出现局部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 这就需要把就业工作摆上学校工作的突出地位。经济体制的变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客观上决定了毕业生就业的情况虽然不是衡量高等学校的唯一标准, 但却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所以, 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正确引导学生准确的给自己定位, 使学生能够客观的评价和衡量自己, 通过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为每一名毕业生的角色转换铺垫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济.《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1月7日

[2]、胡亚娥.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2年2月 (1) .

[3]、杨波.《德、法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研究》.

[4]、方敬永.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9月 (3) .

[5]、池忠军.简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念及其模式架构.中国高教研究, 2002, (5) .

[6]、秦鹰.劳动者素质的忧思.职教论坛, 2002 (12) .

7.“先就业后择业”为导向的就业 篇七

【关键词】就业观;择业;“白纸”

1、“先就业后择业”为导向的就业的提出

1.1就业市场的趋势

1.1.1从就业形势上看,职业院校毕业生求职时不要把所找的第一个岗位作为终身职位来考虑和看待。因为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流动日趋频繁,在这种社会趋势的导引下,人的“单位”意识变得越来越淡漠,而所谓的“打长工”、“打短工”却越来越盛行。因此,低学历毕业生应在毕业后尽快找到职位,应把欲望放低,先找一块暂且栖身的地方安顿下来再说,以后再寻求机会谋求新的发展。

1.1.2虽然,历年来各类人才交流市场举办人才交流会很多,但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却少之又少,很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还需要学校的推荐,那么推荐的工作不可能适合全部毕业生,这就需要毕业生有良好的就业心态,适时的选择“先就业后择业”。

1.2毕业生的动向

近日,媒体相继报道一些大学毕业生虽然怀揣高等教育的文凭却不能就业,为了拿到就业的“钥匙”,又到当地职业院校“回炉”学习技能。随着取消就业分配和近年来不断的扩招,大批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昔日的“天之骄子”已经风光不再。不但不再是“香饽饽”,不少大学毕业生更面临着无法找到工作的“生存危机”。过去,一些大学生不切实际的期待着“好马配好鞍”,在就业选择时两眼只盯着“白领”岗位,对技术工类的“蓝领”岗位往往没有兴趣。结果是处处碰壁,长时间不能就业,给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沉重的负担。现在,这些大学生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不再自视清高,放下架子,到职业院校学习提高技能以谋出路,作出了符合实际的选择。这就说明现如今的大学毕业生也以“就业”为前提,就业观念正日趋理性成熟。

2、“先就业后择业”为导向的就业的优势

2.1缓解就业压力

“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新理念的产生与目前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无关系,或者就可以说,正是就业难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催生了就业新理念的产生。有很多毕业生在找不到工作时都以“我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为理由。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找到一份自己认为适合的工作,确实不是一件易事,而刚刚迈出学校的毕业生们想一出校门就找准自己的位置,拥有一份自己称心满意的工作,那就更难了。关键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有的放矢”,要有良好的理性择业心态和适合市场新形势的择业新观念。应该面对人才供求关系和市场形势的新变化,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彻底转变那种单一的择业观念,千万别奢望“一步登天”,不妨先就业后择业,找份差不多的工作先做起来为好。

2.2给出一段时间来设定职业生涯

解决职业生涯规划最好途径——先就业后择业。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择业趋向还并不成熟,因为刚踏出校园的毕业生很多只是凭一时兴趣择业,并不清楚自己的实际能力有多大,只有在社会上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这就需要给自己一定的时间接触社会,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突出能力。

2.3“骑着马找马”成为成功择业的必经之路

当今,各类职业院校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趋于多元化,不光只是单一工种的技能培训,还讲究技能人才的知识化。这就给职业院校毕业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给他们提供碰到“千里马”的良好机遇。各类毕业生在毕业时很难一下就能碰到“千里马”,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机遇。在等待机遇的同时也需要你有抓住机遇的“本领”,这也就是需要你更多的社会实践所得来的经验。

2.4给“白纸”填字

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们对于社会这个“大染缸”来讲就是一张“白纸”,每张白纸上的字都是通过社会经历来得出的。很多用工单位在招聘人员时都打出:“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录用”的招牌,这也是应届毕业就业难的一个原因。那么不就业何来工作经验之说呢?就业也就成为择业的前提。

3、如何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先就业后择业”

3.1在就业路上“扬已所长,避已所短”。

技校毕业生在理论知识的探索和积累方面不如高校毕业生,因此,职业院校毕业生应该在思想上就应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要正确审视自己,做好自身定位,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贪大求全,把求职目标最好先设定在较低档次上,这样往往会使自己更容易适应社会,适应环境,成功就业的概率反而会更高。要从山脚下开始跋涉,踏踏实实地从底层工作做起。

3.2发挥自身技能优势,用真才实学亮出本色。

很显然,与高学历者相比,职业院校学生在竞争岗位上必然处于劣势。但是,由于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育更侧重于操作技能的指导,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往往那些学历较低的但有一技之长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更适合社会的需求。说实在的,用人单位最忌讳的就是那些理论上夸夸其谈,而实际操作却一筹莫展的平庸之辈,这也正是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特别是高职生供不应求的原因。以此为鉴,奉告那些在读的职业院校的学子们,应该珍惜自己宝贵学习的时间,刻苦钻研,掌握一技之长,用技能之长,去补学历之短,以致在将来的就业道路上“出奇制胜”。

3.3竖立正确的就业观。

职业技能毕业生刚从校园迈入社会,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和憧憬,这是好事,但必须面对现实,面对眼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毕竟,愿望是一码事,现实又是一码事。不要太多地指望就业过程中的一帆风顺与一步到位,放弃一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幻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路。之所以将“就业”两字放在“择业”前面,只想表明:擇业远比就业要艰难得多,只有先学会就业,才会有更多的资本去择业。就初出茅庐而言,“碗筷”尚未到位,太多的挑肥拣瘦显然是对自己缺乏把握的表现。

3.4正确对待“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

世事千头万绪,有所不为方可有所作为;人生载沉载浮,认定目标才能少走弯路。因此,求职还得从实际出发,正所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这种理念面前,不能丧失了自己的原则,整天这山看着那山高,一心想着跳槽,也就谈不上个人的锻炼、成长与进步了。这里所说的“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是指导毕业学生适时的根据当前技能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调节自己就业心态,达到成功就业后再适当考虑个人择业问题,实现自我价值。随着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面对就业市场与高校人才竞争的压力,首先应做好自我定位,找一块落脚石,以后再寻找机会谋求新的发展为上策。

参考文献

[1]杨传国.中国就业战略的四个基点[J].人力资源开发,2010(2).

上一篇: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策略的几点探讨下一篇:56湘潭月嫂培训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