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湾镇征兵工作有序推进

2024-10-18

谭家湾镇征兵工作有序推进(共3篇)

1.谭家湾镇征兵工作有序推进 篇一

党旗招展退洪魔 抗洪救灾展风采 ——谭家湾镇抗洪救灾先进事迹 7月3-24日,郧县遭遇了入夏以来最强降雨,连续的强降雨袭击,使谭家湾镇境内水库水位迅速上涨,遭受了1976年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灾害造成13个村,1个社区,2万群众受灾,厂矿企业、夏秋作物、交通供电等基础设施遭受惨重损失,多条公路交通中断,多处农房倒塌,大面积断水、断电,一家企业完全被冲毁,多家企业受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4577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5亿元。面对严峻的灾情,谭家湾镇党委政府超前部署,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镇干部群众精诚团结抗洪魔,携手同心保家园,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积极应对、迅速行动,带领广大干群投入抗洪抢险

7月8日,短短三个多小时的强降雨使降雨量达到了140mm以上,仅一个多小时,镇域内水库、塘堰全部告急。谭家湾水库最高溢洪148cm,洪峰每秒流量205立方,同心水库、黑沟水库几乎翻坝。暴雨造成了严重灾害,镇内交通、电力、通讯中断,山体出现多处滑坡。镇党委迅速召开全体镇干部紧急会议,立即启动防洪应急预案,党委书记纪宏林特别强调:“哪里有灾情,我们的工作就做到哪里,要迅速做好危房、五保户,低洼、易涝地带的人员的安全转移。”要求每个党委成员和联系村干部立即深入到自己所包村上

去,现场指挥,把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细、做实、做到家家户户,把责任和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会后,全体镇干部除一部分人留作应急队外,纷纷骑着摩托车,冒着越下越大的暴雨,赶赴各个驻点村,与接到通知的村干部一起,翻山越岭、顶风冒雨转移群众。先后对倒房的71户、严重危房的226户、重点滑坡地儿的158户,共2100多群众先行撤离转移,确保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为进一步排除险情,各党委委员及部分镇干部深入山塘、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尾矿库、河堤等进行了安全检查,排除险情21处,对4处暂且不能得到及时处理的滑坡点进行了严密监控,有效防范山塘、水库、地质灾害点、受洪水浸泡过的土坯房等发生次生灾害。

干群一心、团结协作,用行动谱写党的乐章

灾情发生后,镇党委政府领导发挥了“主心骨”作用,党委书记纪宏林、镇长姜雪娟带领全镇干部第一时间赶赴一线坐阵指挥,周密部署抗洪救灾工作。第一时间通知下游各村立即做好防范,转移不安全群众,特别在谭家湾水库溢洪之际,纪书记、姜镇长及镇党委一班人冒着危险,及时疏散转移政府附近的企业职工和群众1000多人。7月8日13:30分,谭家湾村支部书记陈文兵急促地向正在桂花指挥抗洪救灾的纪书记报告:“华榕木业公司被洪水包围了,大批成品木板随水漂流!”“迅速组织抢险队开始转移、打捞木板,我马上就到!”纪书记挂上电话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认真察看环境后,纪书记果断决策,利用现有资源立即组织人员拧长绳下水打捞漂浮的成品木板、设备。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漂浮在洪水上的大批木板被成功打捞,挽回企业500万的经济损失。为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损失,纪书记带领党委一班人冒着暴雨、趟着洪水与消防官兵和镇村干部一起参与各指挥义兴公司、渝川泡菜公司等企业抗洪抢险,汗水伴着雨水湿透了他们全身。。。

7月24日,连续的暴雨使谭家湾同心水库再次告急,水位线离坝堤仅70厘米,随时有可能决堤,同心水库下面近万人的生命危在旦夕,灾情就是命令,谭家湾镇党委在第一时间将情况汇报给了县防汛指挥部,同时安排人员通知御洪道附近居民准备撤离,在得到县防汛指挥同意后,镇党委一声令下,埋在御洪道口的炸药随即点燃,洪水随炸开的缺口奔腾而下,确保了水库下面40余家企业、近万人的生命安全。

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的作用。全镇广大党员干部不怕困难、敢于牺牲,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党员干部。龙泉村支部书记王晓成在本村出现暴雨山洪后,一方面立即组织干部群众投入到抢险抗灾战斗,一方面迅速打电话报告给镇党委书记纪宏林:我村出现特大山洪,目前已有两丈多高的水头,从山沟咆啸而下,预计1个小时左右到达谭家湾,从而为全镇的抢险救灾赢得了宝贵时间。谭家湾村支部书记陈文兵,在灾情发生后,始终战斗在抢险抗灾第一线,两天两夜没合眼,带领全村广大干部奋力抗灾救灾,把全村的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核桃树垭村支部书记沈兆林、五道岭村支部书记李明国、黄畈村支部书记高文军等一大批党员干部在灾难来临时,都身先士卒、奋不顾身,谱写了一首首抗洪救灾的英雄壮歌!

据统计,在抗洪抢险中,共转移群众2100人,抢救物资100多吨,价值2000 万元。

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做好抗灾抢修工作

灾情发生后,镇党委号召全镇党员干部要发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立即开展自救自助,复产重建的各项工作。指导灾民抢修受损房屋、农作物、水毁公路、将损失降到最低,并及时发放救灾物资,确保受灾群众有地方住、有饭吃、有衣穿、有医疗服务。及时清淤、扶正、补种农作物6280亩,清淤、加固、维修5个水库,8口塘,12处坝堤,5000米堰渠,20755米河堤。发放了救灾帐篷25顶,棉被50床,蜡烛1000支;组织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对过水房屋、水井进行全面消毒,发放次氯酸钙200公斤,漂白粉精片100盒,对集中取水点和农户饮水池进行消毒,确保饮水安全。镇党委还组织各方面力量,对交通、电力、通讯等线路进行抢修。组织抢险应急小分队对受损的34根电线杆,3650米线路,倒杆的30根通信杆,5000米线路进抢修。同时加快对全镇71户倒房户的新房重建工作,截止目前所有倒房户全部搬进新家。

“大灾过后见真情,危难时刻显身手”,在巨大的洪水灾害面前,谭家湾镇党委经受住了考验,全体干部经受住了考验,时刻不忘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最基层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谱写了一曲干群同心同德、共抗大灾的壮歌。

2.谭家湾镇征兵工作有序推进 篇二

此次全国甩挂运输试点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 体现了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对福建省交通运输工作的关心和信任。我们将以此为契机, 精心组织开展各项工作, 确保甩挂运输试点工作扎实有序地推进。

福建省甩挂运输发展现状

作为一种高效集约的先进运输组织方式, 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对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推进节能减排意义重大。2009年底, 福建省社会物流总额为24997亿元, 物流业业务收入1772亿元, 同比增长9.3%。全省共有货运企业3827家, 载货汽车21.15万辆, 物流企业发展快速, 有13家企业入选2009年全国物流百强企业, 2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物流十强企业行列。2009年底, 我省企业拥有的牵引车总数7967辆 (总吨位258683吨) , 挂车总数10726辆, 福建省发展甩挂运输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 我省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300亿元, 加快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干线建设, 大力推进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福州和湄洲湾主枢纽港建设, 规划建设厦门和福州两个国家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重点扶持建设江阴港区物流园等10个物流园区, 初步形成部分设施适度超前, 立体化、多层次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投资1.4亿元建设的省级交通物流信息公共平台进入企业试点应用阶段,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地区16省市省际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推动实现跨省区物流信息共享。基础设施的初步完善为甩挂运输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10年3月, 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国际标准集装箱车辆高速公路通行费减征暂行办法》, 对国际标准集装箱车辆实行统一降低为2类车标准征收车辆通行费或实行“递远递减”的优惠计费模式。2010年9月30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 更是明确要推进物流业标准化建设, 采用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完善的政策法规为推进我省甩挂运输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甩挂运输条件逐渐成熟

一是甩挂运输站场设施不断完善。全省各地尤其是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 货源充足、交通基础设施好, 初步具备开展甩挂运输作业的站场设施。二是牵引车与挂车运力发展迅速。全省牵引车与挂车比例约为1:1.4, 其中厦门市牵引车与挂车比例平均为1:3.4, 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三是物流企业发展甩挂运输积极性不断提高。近几年来, 我省物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运行质量和整体效益不断提升, 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物流企业逐步认识到甩挂运输的优势所在, 积极主动发展甩挂运输, 形成了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良好氛围。四是甩挂运输发展起步良好。目前, 我省具备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均自发开展了甩挂运输实践, 发展态势良好。初步形成港区内部甩挂运输、企业内部点对点的甩挂运输模式, 与制造、生产或加工企业之间跨区域以及多点循环式甩挂运输模式。五是闽台货物运输快速发展。2008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直接“三通”后, 我省散杂货、集装箱运输分别实现直航台湾本岛, 2009年底, 福建与台湾地区海上货运直航1487航次, 运输量1017.38万吨, 其中集装箱运输超过53万标箱。

虽然我省甩挂运输发展态势良好, 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甩挂运输发展不平衡。甩挂运输企业规模不大, 缺乏大型物流场站, 部分物流企业对发展甩挂运输的可行性、发展前景认识不足。在运输组织上大多数企业仅限于内部点对点的甩挂, 甩挂运输专业化、标准化水平还不高, 企业与企业之间、省内与省外之间甩挂运输有待进一步推进。甩挂运输信息化建设仅局限于企业内部, 尚未实现全省联网、资源共享。

积极抓好试点建设

开展道路甩挂运输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综合运输政策、区域协调、相关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等诸方面, 我们将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政策扶持、稳步推进”原则和思路, 努力推进我省甩挂运输发展。

首先, 落实会议精神, 加大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力度, 我们将认真传达、落实这次会议精神, 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跟踪、指导, 及时掌握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制定加强福建省甩挂运输发展的实施方案, 针对我省实际, 采取分区域发展的思路, 重点在厦门、福州、泉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先行推进甩挂运输。除了交通运输部选定的试点企业外, 在各地市分别选择1~3家企业参加省内甩挂运输试点项目, 进一步推动企业之间甩挂运输模式以及跨省、市区域甩挂运输模式发展。

其次, 主动作为, 进一步优化甩挂运输发展环境, 根据《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 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为依据, 积极协调各地市政府, 解决物流园区、甩挂运输站场的用地问题, 满足甩挂运输对物流园区和货运站场要求。制定完善福建省甩挂运输扶持政策, 对符合条件开展甩挂运输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或安排专项资金对企业在甩挂运输场站改造、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及车辆购置更新等方面进行补贴。研究落实甩挂运输大客户通行费优惠政策。完善省级交通物流信息平台, 加快甩挂运输信息化系统建设。

最后, 总结经验, 推进甩挂运输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试点企业的引导示范作用, 引导企业积极探索运输组织与运营管理新模式, 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及时对试点工作进行分析评价, 总结经验, 在不断完善有关政策的基础上, 全面推进甩挂运输发展, 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 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区域、更多的线路上开展甩挂运输作业, 不断提高道路货运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提高货物运输的效率和效益,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高效、更快捷、更节能、更环保的道路货运保障。

3.谭家湾镇征兵工作有序推进 篇三

在2009年度出国(境)培训项目对接会于广西南宁召开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外国专家局出国培训管理司司长崔长征。据崔司长介绍,截至今年6月30日,国家外国专家局出国培训管理司2009年已审批项目114项、2001人,已审核出国(境)培训项目408项、7265人,审批审核合计522项、9266人,其中党政干部出国(境)培训为4337人,顺利地完成了上半年的工作计划。

贯彻中央精神

崔司长说,出国培训管理司按照中央要求,采取措施贯彻落实“两办规定”和中纪委通知精神,针对出国(境)培训管理工作,重点在加强制度建设、组织开展学习动员、准确领会把握中央文件精神、加强因公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管理、严格规范审批审核程序、严肃查处出国(境)培训违纪违规问题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两办规定”和“中纪委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进一步规范、完善了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因公出国(境)培训管理工作,对于出国(境)培训团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出国(境)培训范围,强化了培训计划执行中逐案报批的工作程序。“中纪委通知”中对各单位在专项工作中的任务作出了具体规定,要求重新审核当年的出国(境)计划、缩减规模。为此,出国培训管理司于2008年5月6日发出“关于贯彻落实两办规定严格出国(境)培训计划管理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尽快对已下发的出国(境)培训计划进行自行核查,提出调整意见。通过对上述情况的收集和分析,根据“通知”精神,对计划调整提出了重新审批的原则,报送专项工作办公室,并根据重新审定原则对2008年计划进行了重新审批。此外,出国培训管理司还对2007年全国的出国(境)培训项目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收集、整理并上报了2007年出国(境)培训项目的实际执行情况,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继“两办规定”之后,2009年年初以来,两办又下发了“关于坚决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的通知”。中纪委也下发了“关于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情况的通报”等文件。这些文件表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因公出国(境)管理,出国培训管理司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抓出成效。2009年,出国培训管理司在两办和中纪委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狠抓落实、务求实效,集中精力开展了5方面工作,即完善出国(境)培训管理的内部制度建设;强化境外培训机构管理;认真履行职责,严把审批、审核关,彻查违纪违规问题;规范出国(境)培训项目的申报、审批和执行;组织召开“项目对接”会。此外,出国培训管理司还在2009年初将中纪委文件转发各地区、各部门出国(境)培训归口管理部门,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组织学习、抓紧落实,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中央、中纪委相关文件,在具体落实中完善制度,加强监督。

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稳步推进,“两办精神”得到了切实的贯彻执行,出国培训工作更加健康、有序,出国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实效性更加突出,培训的质量显著提高。

推进重点项目

2009年,出国培训管理司批准审批项目计划646项、10505人,审核项目计划3171项、65962人,两项合计3817项、76467人。从项目的分类构成方面来看,出国培训管理司坚持以“三支队伍”建设和“两类人才”培养为重点,坚持引进智力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分类指导意见,积极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的出国(境)培训项目。各领域的一些重点项目,如中央机关中青年领导干部赴美国杜克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策划培训班”、 “中央企业高技能人才和班组建设培训”和“煤矿安全监督监察、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培训项目”等,获得了大力支持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关于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国家外国专家局于2004年启动了中青年干部赴美国杜克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策划培训班”。2004年至2007年,已有270多名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及部分省市区的中青年干部赴美接受了培训。2008年出国培训管理司继续直接组织并安排了“中央国家机关中青年领导干部赴美中长期培训班”,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杜克大学进行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培训。经过全国BFT英语考试、英语应用与强化培训及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国内培训,60名赴美人员于8月初和9月初分别赴美国杜克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学习。通过赴美培训,学员们在系统学习公共管理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对部门管理职责的理解,提高了分析和决策能力,为日后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央企业高技能人才和班组建设出国培训项目”是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主要项目之一。企业高技能人才特别是班组骨干是企业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执行力的重要基础。在国家外专局出国培训管理司的大力支持和具体领导下,国资委分别于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先后组织中央企业高技能人才团组赴国(境)外接受培训。参训人员回国后,积极推广国际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带动了企业技能人才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建立、完善了工作机制,促进作用显著;将所学所得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开创性工作,启发效果明显。这一项目培训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为国家、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受到了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好评。参训学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在央企员工中发挥了突出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煤矿安全监督监察、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培训项目”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与日本政府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的合作项目,由出国培训管理司组织实施。自2002年至2007年连续6年,我们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学习借鉴日本煤矿安全理念、管理经验及先进技术,在“三支队伍”建设、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果。该项目执行期间,赴日培训人数达到483名,有44个单位派出了培训学员。其中,18个省煤矿安全监察局派出了监察人员130名,占全部学员的27%;有26个煤矿企业派出了353名安全管理与技术人员。各省煤监局和开滦、大同、衮州、阳泉、峰峰、肥城、鹤岗、淮北、江西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和支持了赴日培训活动。该项目不仅直接促进了日本煤矿安全管理经验和技术的引进和吸收,而且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了中日两国在煤矿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一些煤炭企业已经与日方有关单位建立并开展了对口交流合作。

出国培训管理司在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培训项目工作中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在农业方面大力推进“一村一品”、“自然养猪”、“节水灌溉”等项目;在工业方面重点支持“大型抽水蓄能发电机组制造国产化”和“奇瑞汽车”等项目;在第三产业领域着力推行“宜宾市旅游资源保护和产业化经营管理”等项目。

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在推进重点项目的同时,出国培训管理司在出国(境)培训工作中始终着眼国家区域战略,重点支持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其中尤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为工作重点,积极支持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出国(境)培训活动。

在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出国培训管理司在政策和资源上向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以发展节水农业和畜牧业、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促进旅游及特色产业开发、推广“一村一品”经验为重点,组织开展了不同专题的培训。2000年以来,出国培训管理司不断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出国(境)培训项目的支持。在年度计划安排中从初期的每年参加培训人数不足1000人、资助经费1000万元逐步实现了翻番。包括已连续组织多次的西部省区“公务员能力培训”、“上海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公务员培训”、香港培华项目在内的许多此类项目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少数民族“三支队伍”建设服务方面,出国培训管理司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把支持民委系统和民族地区干部出国(境)培训作为培养高素质民族干部队伍,促进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任务。

十六大以来,在出国培训管理司的支持下,国家民委先后组织选派了300多位少数民族干部赴国(境)外培训。如全国民族干部经济管理赴港培训,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弘扬了民族文化、展示了少数民族干部的风采,增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认识,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在民族医药、旅游资源开发、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达成了合作意向。又如西藏边境县党政领导干部赴欧洲培训,通过介绍西藏历史、文化以及解放以来党领导下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好地宣传了我国人权工作和党的民族政策。热地副委员长听取了培训汇报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支持新疆地区建设方面,出国培训管理司按照国家外专局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海外智力援疆工程”要求,不断加大对新疆地区出国(境)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

新疆特变电工近年来派出公司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180多人次出国(境)培训,引进国外专家60多人次,培养了具有国内外行业领先水平的科技研发和技术队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技术及国内外专有技术500余件,发明专利近百项,变压器自主创新能力和年产量跻身世界前三位;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通过聘请外国专家和派出培训,完成了塔里木河流域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浩教授通过出国培训使该院诊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了集研究、临床诊疗、科研创新与产品应用为一体的国际知名研究中心之一。

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成果,切实地贯彻了党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发展,增进了民族团结。

今后工作的展望

对于今后工作的展望,崔司长表示出国培训管理司将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进一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国培训管理司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稳步推进“三支队伍”建设和“两类人才”培养,准确把握出国(境)培训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课题,进一步完善出国(境)培训年度计划管理,紧密贴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服务。此外,出国培训管理司还要通过调查研究和成果推广,不断完善出国(境)培训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出国(境)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实现出国(境)培训工作稳步开展。

加强制度建设。出国培训管理司将继续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和对境外培训机构的管理,从管理制度上严格规范,在操作流程上狠抓落实,把依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捷、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出国(境)培训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上一篇:古典诗歌常见意象下一篇:学科素养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