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

2024-09-09

语文课《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语文课《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 篇一

摘要: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正文:

1、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

四、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呼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五、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作业

1.带着感情通读全文。

2、抄写生字,听写新词。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二、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联想,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三、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①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带回了满心的好心情、好记忆。可见他和山中朋友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首尾呼应等。)

②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①通读

2.语文课《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 篇二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 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具体表现在: (1) 独具匠心的题目。乍读题目, 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读至文章第3自然段时才恍然大悟, 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山泉等大自然的朋友。 (2) 变换的人称。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 在文章中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 对山中的“朋友”, 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 感情强烈处又以第二人称称呼, 情感表达非常充分。 (3) 丰富、新奇的想象。本文想象极富浪漫色彩, “我”可以成为一棵树, 悬崖也可以成为一位智者, 鸟儿可以呼唤我的名字, 山泉可以和我打招呼……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 灵气飞扬。 (4) 多样的修辞手法。文章多处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文笔生动活泼, 字里行间有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

设计理念:

遵循“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文字中读出风景如画之美, 读出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满怀的好之情”。初步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秘诀,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眼前“景”语道出心中“情”语的。教学中, 依照文章特点, 采用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策略, 形式多样, 逐层递进, 以达到读中探究、读中赏美、读中悟情、读中识妙、读中积累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读听结合, 导入新课

1. 齐读词语。

2. 按要求听写。 (根据提示从刚才所读的词语中找出对应的词语写下来。)

(1) 形容山势等坡度很大, 直上直下的。 (陡峭)

(2) 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津津乐道)

(3) 道德高尚, 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

3. 常态听写剩余的11个词语。

4. 先自评然后同桌互评, 将“写正确、写美观”作为评价标准, 推荐写得又正确又美观的作业展评。

(评析:将“生词听写”纳入课堂教学, 从听写方式的灵活性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把“服务学生学习, 促进学生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把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

二、讨论交流, 感知画面

师:“山中访友”是一次山行, 一次远离喧嚣的自然之旅, 大山以它的静默、变幻、雄奇牵引着尘世人们的脚步和目光。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以他敏锐的观察、灵动的文字, 为我们记录下了他的山中之行, 让我们走进文本, 去发现, 去“还原”他眼中所看到的一幅幅自然的画卷吧!

1. 自由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

如果给你一个相机的话, 你会拍下哪处最美的风景, 画出相关的句段, 尝试有声有色地读出画面之美。

2. 根据画出的句段, 4人小组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互相评议, 交流切磋, 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参与全班交流。

评价标准:字正腔圆, 能让人听出风景如画的美感。

3. 继续在小组内讨论。刚才我们在读书、倾听中感受到的如画风景, 如果用四字词语概括的话, 该怎么概括呢?

如:古桥卧波、树木 () 、 () 、 () ……

4. 汇报交流。在各小组汇报的基础上, 教师相机帮助概括和提升, 并板书:

西桥卧波树木青翠鸟儿啁啾露珠晶莹山泉清凉溪流汩汩飞瀑轰响悬崖陡峭白云悠悠云雀喳喳花飞叶落雷鸣雨泻

5. 朗读上列词串, 感受自然之美 (配以音乐和画面) 。

(评析:本环节的教学设计, 打破了原文的行文结构, 具有独创性。读出画面之美的过程, 是一次细读文本发现自然美的过程, 而且用四字词语概括如画风景则是一次炼词造句、感受语言对称美、节律美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还原”了作者由观察到联想的创作过程, 为更好地感受本文独特的表现手法做好了铺垫。)

三、感情朗读, 体验情感

师: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阅读李汉荣先生灵动而诗意的文字, 不仅能领略到自然风光的有声有色、绚烂多姿, 还能从字里行间捕捉到作者对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的情感以及他的好心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看看能从哪些文字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把这些文字画下来, 在旁边写上你的发现;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文中哪些文字能激发你回忆起类似的体验, 把这些文字画下来, 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1. 潜心会文, 自读批注。

(会文之前,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平常阅读中体会情感的方法, 如抓住关键词语、关注表现手法等。)

2. 汇报交流, 感情朗读。

(1) 把握情感基调。

(1) 第一小节、第二小节、第八小节, 抓住“走出门, 就与微风撞个满怀”“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等关键句子读出作者内心“满怀的好心情”。 (2) 第三小节古桥部分, 读出对古桥无私奉献的敬仰之情。 (3) 第四小节树林部分, 读出知己般的亲密无间。 (4) 第五小节, 读出与朋友招呼时的热情友好。 (5) 第六小节, 在朗读中体会“生命轮回”的庄严。 (6) 第七小节,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与雷雨不期而遇时对天地恩泽的感念。

(2) 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学生交流汇报时不必按自然段的顺序, 可以视学情顺势而导。通过朗读者陈述“我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了什么”, 评价者评议“我从他的朗读中听到了什么”或者“我认为可以这样读”等方式互动交流, 让学生学会关注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并转化为感情朗读。有些段落篇幅较长, 可以用多种方式组织朗读, 如个人读、导读、对读、集体读、配乐读等, 增强朗读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评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本环节的感情朗读也因有了“静思默读, 会文批注”的铺垫, 水到渠成。在这里, 感情朗读既是阅读教学的手段, 也成了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

四、静思默读, 丰富想象

师:这篇散文画面隽美, 激情飞扬。作者或敬仰, 或感佩, 或热切, 或静默, 诸多感受积蕴于胸。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 看看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来表达心中的感受的, 并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选择一两处印象最深的谈一谈。

1. 学生默读课文, 揣摩文章独特的叙述方式, 圈画出重点词语。

2. 汇报交流, 相机理解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1) 新奇而丰富的想象。

如: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是我的知己”, “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山泉——“要我重新梳妆”;

溪流——邀我“唱和”;

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悬崖———“挺拔的身躯”, “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2) 变换叙述人称。

第3、5小节第二人称, 第4、6小节第三人称表述, 让感情表达更加充分;

(3) 比喻、拟人、排比手法的使用, 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4) 第2小节和第8小节两处前后照应。

3. 小结:

独特的表现手法, 展现了不一样的画面, 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大自然不只是有声有色, 也一样的有情有意。这一切只因作者来也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去也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送同学们两句话:“规章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沿波计谋源, 虽幽必显。”———刘勰 (南北朝)

4. 学生齐读。

(评析:从文字到内容, 再从内容到文字, 语文教学要切切实实地走个来回, 通过揣摩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更有助于锤炼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 实现既得言又得法, 更趋合理的教学目标。)

五、读诵融合, 领悟文本

师: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厚积”才能“薄发”。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 我们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一背, 记一记, 说不定哪一天在我们习作时就可以用上呢。

1. 引导学生通过想画面或借助关键词串诵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可以采用自由读、默读等多种形式。

2.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汇报交流, 展示自己的积累所得。

3. 全班交流, 积累相同内容的学生一起背诵相关内容。

4. 用男女生比赛背诵、小组间比赛背诵的方式展示各自积累的词句。

(评析: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手段, 此处采用自由读、默读、小组内轮流展示读等不同的读书方式, 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受作者眼中的山中美景, 领略文本的遣词造句之妙。)

六、拓展阅读, 强化感受

3.《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篇三

这一节上的是《山中访友》,此文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等手法使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会时时为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上,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文章栩栩如生,灵气飞扬,新奇丰富的特色。在读到“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衔向远山远水。”一段的时候,我让学生闭上双眼,双手合十,随着音乐静静地听我深情地诵读,人树合一的境界让同学们的脸上荡漾着甜甜的神秘的微笑。读完那段话后,我欣喜地告诉同学们:“刚才我在读课文的时候,眼角的余光告诉我,有一棵树真的跑到课堂里来了!仔细一瞧,原来是孙旭同学正高举胳膊,伸展五指,胳膊和手指还在随着音乐的韵律轻轻地舞动呢。只怕这棵树的枝干弯得难受呀,大家想不想看看这棵树的样子?”同学们兴致昂然,用热烈的掌声把孙旭请到讲台上,请他再次为大家作更精彩的表演。我又鼓励其他同学都站了起来,学着那位同学的样子挺直腰杆,慢慢闭上眼睛,举起胳膊、伸开手指,随“风”轻摇,教室里立刻成了树的海洋,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迷漫了这个多彩的季节。

接下来我更加深情地投入到课文的诵读中了。尤其是读到“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几句的时候,声音里饱含着难以抑止的激情。这时突然有个男生“啊——”地叫了一声,我和其他同学都惊住了,真是晴天霹雳呀!大家都屏住呼吸等着老师的反应,空气骤然凝固了。我稍稍一征,但没有发脾气,而是以惊喜的语气问:“是哪个侠客在吼叫呀?”大家都把目光投向杜凯全同学,此时杜凯全也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惊恐地站起来低下了头。“原来是杜大侠呀!”我赞赏地说道。那个男生怯怯地说:“老——老师,听了你刚才读的那几句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叫出来了,真的不是故意的!”情不自禁?!他的话语很诚恳。我顺势问其他同学有没这种感觉。大家都说有,只是没叫出来而已。“原来大家都和我一样深深地陶醉其中了!本来是想让你们一会儿再读的,既然大家这么迫不及待,下面就让大家都做一回侠客,一起来读这一段吧!”我提议。此话一出,同学们更激动了,全体起立,整齐而浩荡的声音立刻震彻了整幢教学楼,让人感觉那一千个侠客、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就在眼前。教室里再次涌起高潮,远远超过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我被这极具震憾力的场面深深感染了。

下课后,我就这节课作了进一步的交流和反思: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虽然老师们每次上课前都在精心地备课,先研究分析教材,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的教学方式,可是学生毕竟不是机器,他们的朝气和魄力有时会给你的课堂注入意想不到的活力,有时会给你带来不期而遇的难题,绝不能一成不变地按照已备好的教案来进行,一定要灵活处理,才能使课堂气氛更鲜活,使教学效果更满意。试想,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发现孙旭同学独特的表演,就不会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如果批评杜同学,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而且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的打击,同时会使班上其他同学的情绪变得紧张起来,哪能再投入地听课呢?如果对他们的行为视而不见,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会错过好机会,怎么能营造这么热烈的课堂气氛呢?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并以此为契机,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从而使他们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自主地学,快乐地学,尽情享受“语文”的魅力、课堂的精彩!

4.语文课《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 篇四

2、品味课文优美而富于激情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境界。

3、感受文章新奇的构思,充满童心童趣的写作特色。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抒情散文,构思新奇、想象奇特、语言清新、富于激情,且难度适中,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很适合中学生阅读。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大多数中学生或许都见过,小桥、树木、山泉并非罕见之景,有的或许还见过更美的景色,但问题在于大多数都缺乏作者这样的那种发现美的眼光,缺乏与大自然真诚交流的童心,缺乏将美景转化成文字的写作技巧。这也就成为学习本文的一个重大任务。

【教学设想】

美文需要美读,在美读中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作者奇妙的构思,奇特的想象。本课试图通过美读五步曲来完成对此文的学习。

1、诵读,初步感受美。

2、品读,探究发现美。

3、联读,拓展比较美。

4、背读,积累丰厚美。

5、写读,片段创造美。期望以读代讲,以读带学,读读品品中探究美文、美点。

【教学准备】

1、选择配乐音乐。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自然之景的美文,山水古诗。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诗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热爱读书的你,想必也曾游历过许多山山水水,在你的心之角落存放着哪些至爱的风景?不妨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自由畅说。

老师点评小结后导入,让我们跟着作者李汉荣到文字中去旅行,去触摸语言中的山山水水,相信灵气逼人的你们一定会有美的启迪,新的收获。

课题呈现。(见课件)

一、诵读──初步感受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来诵读是学语文的最佳方法,何况今天学的是如此美的散文,美文更需要美读,让我们蓬蓬勃勃地读起来吧!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思考:

⑴ 积累本文的生字雅词。

⑵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就此文的?

⑶ 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2、学生交流汇报。

二、品读──探究发现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精思可谓学习之高妙技艺,让我们在读读品品中发现课文的美点,在赏赏读读中探究课文的亮点。(如从语言、结构、修辞、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

1、学生再读课文,探究:

⑴ 你最喜欢哪一个段落,谈谈它的美处。

⑵ 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谈谈它的美处。

⑶ 你最喜欢哪一个词,谈谈它的美处。

2、学生交流,且配乐朗读喜欢的段落,并由学生点评。(音乐见课件)

3、教师推荐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与学生分享。

小结:

文章的美处:

语言清新之美 描写细腻之美

想象丰富之美 情景交融之美

结构新巧之美 童心童趣之美

前后呼应之美 自然生活之美

作者用他新奇的构思、充满童心童趣的笔墨让我们走进了画中,走进了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我们似乎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一缕微风,一抹夕阳。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不热爱生活呢?带着感情朗读段落(第4、第5段)或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三、联读──拓展比较美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陶潜的读书求知之道。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自然美文,四人小组合作。

⑴ 传阅诵读。

⑵ 选择其中一篇重点联读,比较课文,发现异同。

2、小组代表交流。

3、教师在学生推荐的美文中选一篇,作较详细的联读。

教师小结:自然之美丰富多彩,用语言描绘自然更是异彩纷呈,无论哪一种自然之美,哪一种语言表达,却都有其共性的方面:饱含激情的心绪是妙笔生花的前提,奇特的想象是灵秀文字的翅膀。

四、背读──积累丰厚之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美文似珍宝,需要好好珍藏,积累使你丰厚。

1、竞背文中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背读收集的自然山水诗,学生交流展示。如:

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山际见烟来,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落,云从窗里出。

晚秋

(南朝)庾信

凄清临晚景,疏萦望寒阶。

湿庭凝坠露,传风卷落槐。

日气斜还冷,云风晚更霾。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五、写读──片段创造美

(绍兴名胜风光照片连放)见课件。

让我们带着好心情,拿起笔去勾画你心中美妙绝伦的景致,用语言阐释风景,用真情铺染底色,相信你的妙笔会生花。

要求: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1、学生在背景音乐中仿写。(音乐见课件)

2、学生交流汇报、点评。

小结:我们跟着作者从清晨出发,踩一路月色回家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学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和启迪呢?请你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悟得。

学生交流。

5.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五

通过备课,我发现这课的语言极具诗的特质,言辞清晰而流畅,情感真挚而朴素,是引导学生感知汉语言文字魅力的绝好材料,学中的诵读为之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学生朗读中的体验,帮助他们进入角色,感受那惬意,那快乐。

一、有质疑地朗读

当学生刚进入课文时,我是这样子提问: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跟他交流的?或提问: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样感受,我们该怎么读呢?学生各自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他们稚嫩的声音,反映了他们的朴素的情感。

二、有品味地朗读

文中的朋友很多,是否每个人讲话的口气一样呢?告诉学生可以根据人物的对象特点(年龄、身份、心情、环境),如见到老爷爷,心里充满着尊重和敬佩,读时应有不同的口气。为了让朗读焕发新的生命力,我设计了趣味诵读游戏,跟老师对比读,跟同学对比读,读读议议,再疑再议再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展示的机会和享受参与的机会,同时也是检验学生读出神采、读出韵味的机会。此时的读再也不是机械的张口,而是神采飞扬地读!

三、有创造性地朗读

学生有了朗读体验后,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朗读。如我对学生说:“其实在这山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朋友外,还有无数的朋友,请你逐个与他们打招呼好吗?”学生兴趣盎然,有的与一块普通的石头,有的与一片飞舞的落叶……学生大多数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又增加了自己的想象。可谓精彩。可见,只要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关键的是教师要用敏锐的目光去挖掘文本的字眼、词眼,而后找准文章的切入点,让学生扣开心灵之门后敞开胸怀地读。

四、有配乐地朗读

一曲悠扬的小提琴乐曲由远而近,小学生随着音乐朗读起这篇课文来,相信这时候激荡在他们心中的是丰富的情怀,浪漫的情怀,充满诗意的情怀,这时,是感情交融后震撼灵魂地读,相信他们将来去探访大自然时一定不会与这些朋友失之交臂的。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地读,入情地读,不但有助于学习积极性地调动,还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的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它有诸多功能:包括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情感的激发熏陶也靠读。

6.语文课《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 篇六

《山中访友》是一篇散文,而这篇散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并且充满着童趣和好奇心,是非常适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一篇课文,这一类作品也是一直以来备受教资考试所青睐的重点篇目。本篇课文,出现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并且是第一篇文章,就这样一篇集生动写法和真挚感情于一体的文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解决生字,理解并掌握“陡峭、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描写大自然风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自然环境的优美,体会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位优美语言,学习描写大自然的方法。【难点】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导入新课

由题入文,提问学生是否有自己在山中游玩的经历,山上有哪些景物是令自己难忘的,让大家互相交流、谈论。(板书标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字典查清字词,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正音。2.教师示范读,让学生跟读并且体会情感基调。

3.学生默读课文同时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明确: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访友时间、环境、心情。第二部分(3—7自然段):访友情境,对“朋友”感情。第三部分(8自然段):告别“朋友”。(三)抓住重点,深入研读 1.抓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①“满怀的好心情” 明确: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在大自然之中寻访的心情非常好,包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②“情深”

明确:道出了作者对大自然感情的深刻。

③“这山中的一切,哪一个不是‘我’的好朋友”

明确: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它们像我们的朋友一样可以和我们沟通交流。作者进山看景,自然就成了“山中访友”,体现了在作者心目中,人类和大自然是应该并且可以和谐相处的。

2.小组学习

①理解题目含义

明确:在作者的眼中,自然界的万物都可以和人类和谐相处,山中的一切景物都是自己的朋友,作者对他们是尊重的,所以到山中去探访也就变成了“山中访友”。②赏析修辞手法(小组合作找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且共同探讨运用修辞的好处)例如:高大的树木,你撑着一把巨伞,是让我停留脚步休憩吗?(比拟)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排比)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比喻)(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文章第五段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在山中的所见所闻,那么,能不能仿写这一段,把你在某一个地方的见闻以及感受写出来呢,让我们动手试试看吧。

提示:开放性问题。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可根据时间进行删减)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我们要像作者学习,珍惜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和谐相处。

(六)课后作业

探访大自然,并且用画笔记录下你的独特发现。

7.《山中访友》语文教案 篇七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这散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5、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赏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来,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四、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8.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篇八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

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

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清爽 德高望重 吟诵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躯 津津乐道 精致 蕴含 奥

秘 别有深意 侠客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三、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

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四、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

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五、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板书:

老桥

鸟儿 露珠

中山访友

山泉、溪流 热爱的自然

9.语文课《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 篇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感情领略情节魅力。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假如你到山中访友,你会访问什么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可作者是怎样说呢?(学生回答)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共同聆听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出的童话般的世界。

学法导航

文——通

文—— 精

││

││

││

扫清文字障碍

感知文章大体内容

重点内容重点分析

2、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

逝川

憔悴

玄奥

禅心

唱和

德高望重

返老还童

津津乐道

3、通读课文

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感情?

原来作者要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赏析

精读课文,分析以下问题。

A、自主探究:

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具体是怎么写的?分别从众朋友身上学习到了什么品质?

简析: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德育渗透: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齐读七段。

B、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进山看景为何说成“山中访友”?同时体味想象丰富,充满童趣,浪漫色彩的构思?(重点研读四、五段)

回归大自然同时被大自然同化,举例:作者走进山林的一段,“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枝,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上远水”。辛弃疾词中也曾说过“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

人称转换:文章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用第二人称,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充分。

简析: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所以视大自然看为朋友,为我们等外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这样倍感亲切、动人,使作者的孤独之旅成为欢欣之旅。

3、精彩回放(听第四段录音),再次共同领略文章中大自然的呼唤,品味文中语言的魅力。

○教师小结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多么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珍贵,最重要的是端正、净化我们的心态与意向。同学们我们也不妨试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一定也能感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谛,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学习和生活。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

(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请先在横线上填上景物,然后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注意:审题角度,不是以游人的视角写景物,而是从景物的角度让它与游人互诉心声,实际上景物与游人已经成为朋友,运用拟人,抓住特征写即可。

与君共享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安慰,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动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囚绿记》片段)

○布置作业:

1积累优美字词句,记在摘抄笔记上

2完成拓展练习中小练笔

○板书设计:

古桥——老朋友

山泉——姐姐

访

悬崖——爷爷

(好心情)

老柏树——慈祥

(好记忆)

……

10.语文课《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 篇十

1、《山中访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中访友》,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课程设计、教学体会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学背景

我先来说说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本文中,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事,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接着我来说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出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但是语言感受力相对比较缺乏,同时,体会文章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不足。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读、会写本节课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感受作者对山里朋友的深厚情感。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活动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评价,并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三、课程设计

语文课的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体会法将贯穿本课的整个教学环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力求做到教路、文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

为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紧扣新课标,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初,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大自然的优美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然后引出课题《山中访友》,让学生产生疑问,作者到山中去拜访哪位朋友呢?

这样设计,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认读文中的生字词,纠错字音。2.浏览课文,快速找出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通过学生找词语、读课文这一环节,能利于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并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文章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与老桥、大树的深厚感情。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找出“老朋友、知己”这两个关键词,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2.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运用了那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比喻、排比、拟人和想象,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善于运用这类手法,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3.鼓励学生想想讨论如果自己是作者在山中还会拜访哪些朋友,又会展开怎样的对话。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拓展延伸,归纳小结

回归课文,整体欣赏全文,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鼓励学生谈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在此过程中,我还会注重培养学生你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五)深化感情,布置作业

小练笔作业:学生写一写自己与老朋友之间的友情,200字,字要写好。

完成以上教学,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板书是学生感知信息的桥梁,本节课的板书我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教无定法”,我知道今天的说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因此,非常期待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能够得到各位老师更多的指点。

四、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大自然朋友

11.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设想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当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本文教学定位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你没读过《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请展开你想像的翅膀,猜一猜李汉荣先生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可能回答: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德高望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的山中隐士;我想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朋友,他们约好了对酒吟诗;作者访问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经常在山中实地写生。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可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让我们闭上眼睛,去听听作者给我们讲述他山中访友的经历。

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并思考: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交流探讨

1.谁能说说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

明确:作者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蚂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老柏树等。

2.可是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1)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人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人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2)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3)喜欢悬崖爷爷。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人的脑海里,他是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他使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3)喜欢老桥。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它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世间万物在转瞬间都是千变万化的,惟有它仍矗立在滚滚流水上,散发着古老而坚韧的气息,世间的一切都改变不了它那庄严的姿态,岁月使它渐渐衰老,不再富有往日的活力,可它总是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去默默地为人们服务,在它身上洋溢着一种让人钦佩的坚韧与豁达。

4.既然是山中访友,那么李汉荣先生跟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了吗?他们又是怎样交流的?

明确:李汉荣先生在文章中,已经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景物的美在他眼里已经成了一个个玄奥而善良的思想,他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已经远远不是只用眼睛去观赏他们的外表,而是用心在冥想,用心在与大自然的朋友们交谈。然后美读课文。5.(学生自由谈)

(1)我仿佛看到阳光,它射进了树林,大树爷爷们用翠绿的叶子剪刀,将阳光裁成许多块,送给小鸟们,送给小草们,送给每天陪伴树爷爷的小蘑菇们,鸟儿们收到了树爷爷的阳光片,歌声更宛转,小草收到了阳光片,把阳光当作被子,暖暖和和地盖在身上,伸伸懒腰,渐渐入睡。

(2)我仿佛听到了风精灵带着一阵花香飞来了,在树林间穿梭,回旋,每一株树都被这奇异的味道陶醉了,翠绿的双手有节奏地摆动着,白云见了忍不住要与他们共舞,呼唤着她们的女儿—雾来完成这个心愿。

(3)我仿佛感受到:潺潺的溪水,平静而柔和,忽然,一块巨大的岩石挡住了溪水的去路,这下小溪急了,用整个明镜般的身躯与岩石搏斗,一块碧蓝的翡翠霎时间就碎了,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咚咚的回声漾出连绵悠长的旋律,此时此刻,似乎我也化作一颗水珠,在溪水中欢跳,在岩石上留下可爱的脚印。

(4)我仿佛觉得自己真的生了一对翅膀,拍打着飞向那葱郁的白桦林,宝蓝石一样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样的白云,它们无忧无虑地飘动,或浓或淡,或聚或散,还时不时地变换形态。在这样的天空中飞翔真舒服,喳喳的云雀在空中微微荡漾,似乎在对我说:小鸟小鸟,我的好妹妹,你在城市生活的好吗?快点回来吧,湛蓝的天空依然等着你……。

教师结束语: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员,去亲身感受大自然脉搏的跳动,用大自然的语言去跟游人进行一次心灵的交谈。李汉荣先生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课。

布置作业

把在体会课文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时的美妙想象写下来,课下交流。

12.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 篇十二

《山中访友》一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文本中有些作者独特的感受,学生们很难理解,因此,教学本文要重在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浓浓的爱。像第5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当时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同时,并想象这些山中的“朋友”是怎样做了回答,也让学生模仿作者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们能一一作答。例白云回答:老朋友,其实,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是天空的女儿,为天上的长辈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应该的。

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都在学生的朗读中体现。读着读着,学生们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时不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没有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很难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学生们积极性较高,很快地就能背诵4、5等几个自然段。

上一篇:中青年书法家应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下一篇:我最熟悉的一个人三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