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法制教育

2024-10-23

核心素养法制教育(精选8篇)

1.核心素养法制教育 篇一

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文化,构建适合校情的课程文化,必须首先清晰学校的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就必然要指向学生的素养。

素养有基础素养、核心素养之分。作为教师,如果我们不清楚有关核心素养的一些问题,工作就难以突出重点,更不要说有所创新。

最近一直在看《素质教育创新与少年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研究》的课题实施材料,采撷到、综合成一些观点、论断,和大家交流。

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核心素养不是面面俱到的“大杂烩”,是人的发展应有素养中的“关键少数”,是各种素养中的“优先选项”,应该成为学校培养目标中的“聚焦版”。

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核心素养要为个体过上品质的生活做准备。但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国际化和信息化时代,核心素养必须应对这个大变局,因此,各国在核心素养指标的选取上都强调了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责任担当、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有别于“基础素养”。孩子的生存和未来发展,需要多种素养,面对21世纪的挑战,这些素养的重要性并非并列关系。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也培养了一些素养,比如诵读、书写、计算等素养,但这些素养并非“真实性学力”,面向未来社会,缺乏竞争力。核心素养之所以是“高级素养”,因为他必须是跨学科的,高于学科;必须是综合性的,超越了单体的知识、能力、态度。

就我国而言,有两个核心素养尤其需要重视。一是创新能力,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短板是所培养的学生创新力不够;二是民主素养,中国社会正在全面走向依法治国、政治民主化,这要求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主素质。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将从顶层设计上解决当今中国教育两大难题:一是深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解决“如何评价”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核心素养是对当今乃至将来一段时期公民素养的高度概括,指出了当今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课程改革方向。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认识到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教育教学必须由知识的灌输、堆积,技能的单调、大强度训练,到人格品质、关键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学校的管理者,要重新认识“学会做人”这一第一位的目标:不仅能生存、生活,还能活的有尊严,生活更具品质,能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

2.核心素养法制教育 篇二

2 0 0 8年,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协会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原则, 为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协会认为,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发展成为批判的思想者、熟练的沟通者和社会活动积极的公民, 培养学生在媒介时代应该必备的探究习惯和技能。

一、美国媒介素养教育核心原则的内容与解析

1 9 9 8年,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瑞妮·霍布斯在美国《传播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媒介素养教育运动中的七大分歧》的文章。在文章中, 霍布斯归纳了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分歧, 并认为人们对七大分歧的选择与争议, 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媒介素养教育的未来走向与格局。媒介素养教育核心原则中的六项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分歧给出了解释, 对美国未来媒介素养教育的走向, 特别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目标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核心原则的第一条内容即界定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媒介素养教育要求人们对接收的信息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批判性的思考。

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概念一直是媒介素养专家关注的焦点。在该核心原则的开始部分,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协会同样对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

●所有的媒介信息都是经过重构的。

●每种媒介都有自己的特点、优势及建构语言。

●媒介信息为特定的目的而产生。

●所有的媒体信息包含潜在的价值观和相应的看法。

●人们根据个人技能、信仰以及经验, 从媒介信息中构建他们自己的理解。

●媒介和媒介信息能够影响信仰、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民主进程。

媒介素养教育核心原则还为教师提供了引导和训练学生正确质疑媒体的方法 (见下表) , 帮助学生训练自己批判性地分析媒介的技能, 提高对信息本质、来源和意义的分析能力。

分析媒介信息时需关注的关键问题表

2. 媒介素养教育的覆盖范围

媒介素养教育核心原则的第二条内容即界定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覆盖范围。在开设课程上, 媒介素养教育跨越了K-1 2的整个课程体系, 覆盖几乎所有科目领域。它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项目或者学校范围, 还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民族机构以及家庭等进行培养。在教学目标上, 目的不是要求学生通过技术改变媒介, 而是通过教育中的各种实践增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在教学内容上, 采用各种媒介形式进行教学, 包括传统的纸质印刷品, 也包括多种现代媒体。在教学形式上, 除了要求学生利用传统的方式阅读和写作之外, 还要求学生通过多种媒介形式分析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可持续发展

媒介素养教育核心原则的第三条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是因为, 媒介素养是一种持续发展的技能、知识、态度和行动, 它将随着学习者年龄、阅历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我们不能用“有或者没有”来评判一个人是否具备这种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单个活动、单节课或者短时间的培训就能完成的, 它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不断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和发展技能的机会。教师应通过帮助学生选择媒介、管理媒介等, 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不是一味地去灌输媒介对人类生活的危害。

4. 媒介素养教育在民主社会中必不可少

媒介素养教育核心原则的第四条中明确指出, 媒介素养教育在社会民主参与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它不是政府管制媒介的替代品, 其职责是为公众服务, 加强学生对宪法修正案中权利和义务的理解,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质疑能力的公民, 而不是愤世嫉俗的公民。媒介素养教育要教导学生尊重各种观点, 积极探究世界各国的文化表征及其缺乏文化的表征, 培养其独立的价值观。

5. 媒介具有社会和文化代理的功能

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保持现状或简单地进行文化传递, 而是能使人质疑文化并最终变革文化的工具。因此, 媒介素养教育要整合各种声音、观点, 讨论类似暴力、性、民族主义等各种话题, 同媒介制作者和媒介信息的受众共同理解和承担相关媒介对个人或社会造成的影响。

6. 要求人们自己构建信息

媒介素养教育要求人们针对媒介的信息, 通过自己的技能、信仰或经验去构建自己的信息。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教授学生如何通过自己的价值判断做出最合适的选择;要帮助学生制作出有意义的媒介信息, 而不只是揭露媒介信息的好与坏, 应该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允许学生对不同媒介文本有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不要求学生必须同教师达成认识上的一致。在教学方法上, 可以通过团体讨论和分析媒介信息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不同的看法或观点, 通过不同形式的选择或者爱好测试, 促进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理解。

二、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建议:“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认识和利用媒介的能力。”我国大陆自1 9 9 7年引进媒介素养理论之后, 受到传播学领域、教育领域等学者的关注, 并将国外发展成熟的理论与国内现实相结合, 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但是, 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只是小范围地在学校, 特别是高校进行探索, 没有纳入正式的教育体系, 国内也没有成熟的媒介素养机构。因此,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核心原则的提出, 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借鉴。

1. 融入基础教育, 并与各学科的课程目标相统一

从目前世界各国开展的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来看, 大多数中小学采用了隐性课程的方式, 即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美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瑞妮·霍布斯等人在马塞诸塞州开展的相关实验结果显示:最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是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其他课程有机结合。这对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我国目前中小学生课业已经比较繁重, 不适宜再将媒介素养课程作为一门显性课程来开设。因此, 国内可以尝试将媒介素养融入信息技术等课程中进行教育培养。

2. 明确媒介素养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范围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核心原则提出媒介素养教育跨越K-1 2整个课程体系, 覆盖几乎所有的科目, 教学内容既包括传统文本教学, 也扩展到了电子媒介传播的内容。目前, 我国中小学很多课程的教学大纲也体现了一些与媒介素养相关的内容, 但主要表现在文科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等学科中, 而数学、物理等理科课程中对媒介素养的关注很少。因此, 我国开设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注重与各科课程有机结合, 使媒介素养教育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

3. 媒介素养教育在构建民主社会中需要持续发展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核心原则中指出, 媒介素养是一种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贯穿于学校教育体系当中的同时, 还需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提高, 同样也需要公民进行终身学习。这超越了最初仅把青少年作为培养对象的范畴。我国的研究者也应该具有这种意识, 将研究范畴从目前的高校逐渐扩展到中小学, 扩展到家庭, 扩展到社会, 培养各个年龄阶段、各个社会阶层公民的媒介素养。

在媒介素养研究上, 美国媒介素养中心曾提出过五个关键问题, 引起了媒介素养专家的高度关注, 但对实践来说, 这五个关键问题还缺乏具体的指导意义。美国媒介素养协会提出的媒介素养核心原则弥补了这一缺憾。但我们也应看到, 该核心原则目前只针对教师群体, 随着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需要进一步推出针对其他群体的版本。同样, 我国也要针对不同人群提出具体的指导, 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晓华.媒介素养与少数民族发展[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6 (9) .

[2]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传媒教育, 2003 (1) :116-118.

3.聚焦核心素养 力推素质教育 篇三

规划导航,构建三大体系

区域规划九年一贯,形成体验活动体系。宜昌市西陵区于2015年初全面启动《3·20体验百分百成长计划》,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立足中小学生九年学校生活,引导学生认识百种动植物,访问百位人物或景观,阅看百本书籍或电影,会做十种食物,学会十种技能,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公益组织等各类资源,开展分阶段渐进、系列、面向全体的综合实践体验活动,使中小学生掌握现代社会基本的生活、生存、体艺、科技、信息等技能,并内化为现代核心素养,成为会快乐学习与生活的主人。一是基于学生需求“广接地气”,突出“实践出真知,体验长智慧”,有计划地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经典,走向大自然,还孩子们快乐童年;二是基于国家要求“主动链接”,上承国家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要求和省、市“体艺2+1”、朝读经典等行动计划,下联学校自主开展的各项学生活动;三是基于时代发展“灵动生长”,在强调学生参与百分百、体验百分百、评价百分百的前提下,所提供的参考书目、影片、景观、技能等具体内容可增减、可选择,在统一之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广的成长资源与发展机会。

统筹整合竞赛活动,形成区域赛事体系。西陵区系统规划各类赛事,形成了“五赛五节”区域性学生竞赛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展示平台。“五赛”,主要包括球赛、田径运动会、冬锻赛、“指尖上的环保”现场手工创意赛、汉语言文化知识大赛;“五节”,主要包括合唱节、朗诵节、艺术节、钢琴节、科技节。从项目设置来看,既衔接上级组织的学生竞赛活动,又彰显西陵教育特色。从时间安排来说,除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每两年举行一届以外,其他赛事活动每年按期举行,分学段分项目合理地安排。

引领各校整体规划,形成特色课程体系。西陵区以课程为依托,抓点带面,引领、鼓励各中小学整体规划,构建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结构体系,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如,西陵区外国语实验小学构建了基于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的“253”课程体系:“2”即两大核心素养——智慧与阳光,指向“学兼中西,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智慧”包括“会说话,会读书,会写字,会思考,会实践,会探索,有特长,有视野”八大特色培养目标;“阳光”包括“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兴趣广泛,善于合作”四大基础培养目标。“5”即将所有的课程根据课程属性、目标定位等进行分类整合,形成了“品德与社会、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五大领域。“3”即三类课程——基础课程(优化整合后的国家课程)、延伸课程(基础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个性课程(学生个性发展选修课程)。

统筹整合,用好三大资源

借助高端资源提升教师素养。西陵区通过“高端+特长+特色”全员培训模式和“名师+骨干+新秀”梯队培养策略,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一是办班到高校。近几年来,西陵区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自主办班集中培训师资,提升专任教师水平。二是请进来培训。邀请美国教育学会5名美籍专家对全区所有英语教师进行封闭式培训;聘请武汉音乐学院等高校艺术教师,对音乐专职教师和爱好钢琴教师开展钢琴集中培训,等等。三是人人入社团。各中小学、幼儿园均建立了丰富多彩的教师社团,教职工人人参与,既丰富了教师业余生活,又为学生素养发展储备了师资力量。

挖掘社会资源助力素质教育。西陵区充分整合利用“区属资源、辖区资源、联区资源”为推进区域素质教育服务。一是出台制度,解决学校后顾之忧。2014年,西陵区在宜昌市率先出台了《西陵区学生集体外出活动安全保障管理工作意见》,搭建学生社会实践平台,有效控制学生集体外出事故风险。2015年以来,全区学生有两万余人次通过学校组织外出进行游学、参观、考察、社会实践、春游、秋游等集体活动,无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发生。二是购买服务,优选项目全面推进。2015年秋起,与宜昌市京剧团进行战略合作,每年投入10万元,开展“京剧进校园校校行”,师生零距离欣赏京剧艺术,专业演员进校培训,指导师生京剧社团发展。2015年,西陵区投入2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有3465名小学生到宜昌黔宜阳光梦想城参加了职业体验教育活动,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120急救、考古研究、地震研究……”几十个职业体验活动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三是多方联动,提供教育公益服务。建立了教育部门和学校主导、区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同育人制度体系和定期沟通协调机制,统筹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葛洲坝坝区等公共资源对学生免费有序开放。充分应用公益网络、公益项目、公益组织等社会公益资源,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服务,深入开展“书香校园”“文明伴我成长”等活动。近年来,建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分基地17个,将“青少年宫”“搬”到学生家门口,拓展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空间。

开发数字资源免费共享共用。一是大手笔投入硬件建设。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西陵教育信息网、网络中心机房、数字化演播室、西陵网校平台、西陵网校视频网、学校云网站等,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部分学校还建立了智慧教室、创客工作室等。二是不断丰富网络资源库。西陵网校现有500多种电子期刊和10万册电子图书,学科视频资源800余课时,课外拓展资源1000余GB,文本资源万余件,教学资源覆盖中小学各年段各学科,并与深圳市南山区教育信息中心建立互动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充分发挥网校资源优势。通过西陵网校、楚天有线电视等,实现了辖区学校、家庭优质教学资源免费共享通用。

学为第一,形成三大特色

文化引领,播种核心价值。西陵区着力推进区域校园文化建设,因校而异、形式多样,坚持用文化的方式办有灵魂的教育,秉持以“兼容、求索、大气、和美”为核心的西陵教育精神,采用“五三五”模式鼓励学校个性创造。“五三五”模式是指学校核心理念的提炼遵循“五大路径”,即优秀文化传统、西陵文化特质、水电文化特色、学校办学积淀、儿童文化特征;学校具体构建体现基于学校、综合育人、建立体系“三大原则”和构建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评价文化“五大内容”。目前,全区各学校均形成了核心价值理念并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如三中的“涉江文化”、实验小学的“首善文化”、绿萝路小学的“绿萝文化”等。围绕核心理念,全区已开发出20多套校本教材,成立了625个学生社团,开设了一大批特色校本课程。

现代课堂,强化核心素养。西陵区全面推行以“学为第一,教助学成”为核心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现代课堂”建设。抓住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及推进路径研究》机遇,建立由领导、专家、教研员及教师组成的现代课堂建设研究和实践共同体,探索“互联网+教学”的方式,把翻转课堂、微课等纳入现代课堂建设,促进教师更新观念、改进教学。以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由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将眼光从教学的技术层面投向关注人的生命成长,突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探索建设现代教学空间,研制出了包括“学科价值、内外整合、设计合理、尊重差异、平等参与、机会公正、合作探究、积极主动、教室环境、信息技术”十个维度二十二个核心指标的《西陵区现代课堂评价标准》,引领师生充满多样化、个性化地教与学,开创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之路。

综合评价,激扬潜质个性。一是以综合多元评价促进全体学生不断发展。围绕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学业水平、体育健康、艺术水平、创新实践、心理心智等多维度实施多元评价,引领全体学生做最好的自己。注重过程形成性评价,通过学生自我描述、同伴互评、教师评价量化评分、家长参与全程监督,借助信息技术合成,按比例综合定等并进行公示等,引领学生和家长关注成长过程。二是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各校创新评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寓评于乐中关注学生多元发展。三是以专项评价为手段促进规范办学,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落实划片招生、减负、“阳光锻炼一小时”等推进素质教育的举措,通过专项评价方式积极落实。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

4.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教育 篇四

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个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作为教师,怎样实现从“知识本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呢?走进课堂,依然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度重视,在现实的教学中却遗憾地缺失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渗透核心素养教育呢?

(一)转变观念是知识传授与思想方法教学结合的根本。

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等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因此,我们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充分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使用数学

 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策略,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思想方法教学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数学知识看成是金子,那点金之术就是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线教师,一方面要明确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比掌握单纯的数学知识,对人的发展来说更有用。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技能是融于一体,思想方法以知识为载体,知识、技能以思想方法为灵魂,相辅相成的。

(二)钻研教材是知识传授与思想方法教学结合的基础

数学教材体系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明线;另一条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蕴含在教材中的暗线。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了解教材,要深入分析教材,把隐含于数学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 

 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挖掘出来,使其化“隐”为“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有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逐步领会数学思想方法。

(三)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呈现结合

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发展过程。像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忽视这个过程,就会失去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契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只能是孤立的、零散的,没有灵魂的僵化的内容。

5.核心素养法制教育 篇五

摘 要:在新课程体系下,数学核心素养形成与否是判断数学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也是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原则和指挥棒。只有把握数学核心素养内涵,认真分析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才能运用概念和特征去指导数学教育。

关键词:高中数学 核心素养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开始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唯成绩论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在教育部引发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数学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将数学抽象、逻辑思维、数学运算、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等内容纳入其中,形成数学能力的整体框架,对学生的数学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

数学素养是是指个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数学在现实世界价值认识的能力,描述的是个人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能够做出有理有据的数学判断的素养。一个具有数学素养的人能够是善于思考、具有独创精神和的人,是能够利用数学丰富个人生活、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人。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数学素养是指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方法的积累、数学思维的运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数学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能力、品质和习惯。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数学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学关键能力和数学品格,这种能力和品格对其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特定意义的综合能力描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这种能力的形成。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建立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借助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来体现数学思想和数学本质。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特征分析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阶段性和持续性特征:

第一,综合性。综合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涵盖了数学核心知识、数学思考、数学态度、核心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数学核心知识和数学核心能力是表象,数学思考是达到数学核心能力的手段,数学态度是数学核心素养欲达到的最终目标。所以学生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局限在想象、推理、计算等基本的数学技能和基础知识,更要去学习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运用什么样的思路去解答特定的数学问题,而这需要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以数学核心能力和数学核心知识为依托,在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生对数学客观科学的态度和看法。

第二,阶段性。数学核心素养可以从多个阶段和水平去考察。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和和解决。在理解水平逐渐上升、数学思维复杂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不同年纪和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上表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持续性。持续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和学生数学学习的进程相伴相生的,并且将持续地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数学核心素养形成后,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甚至是去解决数学范畴之外的问题。数学学习具有明显的持久性特征,并不是一项即时性的学习活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项教学活动。

三、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教育价值

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素养体系中处于最基础的位置,但是同时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在数学教育不断发展、数学学习研究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正在日益凸显。

首先,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代表性内容。数学核心素养形成于测量、计算、推理、统计、建模等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是在循序渐进的进程中形成的数学态度和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数学核心素养也是学生对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和价值认识的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知识技能培养、数学探索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是构成数学素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数学核心素?B是正确的数学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数学观回答数学是什么的问题,数学观是从哲学的角度对数学进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数学抽象是培养学生抽象思考能力、数学理解能力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便捷地去理解数学命题、概念和体系,让学生获得形成正确数学观的前提;逻辑推理是进行演绎推理、归纳类比、联系交流的教学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建立起系统的联系和精细的知识框架,使得学生形成的数学观是有条理的;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进行模型建构和模型解释的能力,使得学生形成从数学角度去看待世界的习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问题,进而进一步形成有依有据的数学观。数据分析、数学运算和直观想象的过程则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数学观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地予以矫正。

再次,数学核心素养对数学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仅是对学生数学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更是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和引领。当前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进行课程标准制定已经是全球范围潮流,高中数学应该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以教育和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大力开展课程教育改革,使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数学核心素养对教学过程开展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在其引领下,数学教学更加重视数学文化的传输和数学思维的教育,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升,教学评价方式也更加多元,注重梯度和维度的设计,使得学生的数学进步都能够得到彰显和体现。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教学应当以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摆脱应试教育束缚,培养具有数学综合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买立德树久半民本任务的意见,2014,3,30

6.核心素养法制教育 篇六

石亭中学:廖 鑫

一、理念架构

为了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我们实施了学校育人目标、学习模式、课程统整、资源整合等系统综合改合,并提出了“立足九年,夯实孩子九大核心素养战略架构。构建“支撑一生的生活;启迪享用一生的智慧;夯实伴随一生的学识;提高发展一生的能力;培养受用一生的习惯;增强恩泽一生的体质;打造幸福一生的个性”是学校的育人总目标。立足九年,着眼16年(学生时代),前瞻60年(一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是学校的办学理念。

弘扬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的个性,启迪孩子的灵性,诱发孩子的创造性!关注孩子在校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孩子拥有幸福童年,让孩子身心健康、精神发育赢在起跑线上!

重点关注三个维度:健康体魄与博爱情怀,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二、实践探索(一)、阅读素养

统筹规划制定阅读兴趣、习惯、方法、数量等为内容的九年阅读指导纲要,树立大语文思想,实施课外阅读课程化,从入学第一天抓起,从一年级抓起;毕业班也要将阅读进行到底。

阅读、悦读、越读!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致力于创建书香校园是我校追求的办学特色之一,与书为友,与书为伴,品味书香,成就人生。课外阅读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从入学的第一天抓起。

改善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氛围,强化阅读指导,树立“大语文、生活语文”的理念,搞好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高标准依次超额完成课标规定的小学各段阅读目标;、实施“快乐阅读、超功利阅读”计划,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导学生确立正确的阅读态度、阅读动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品质,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文化的积淀和文化的建构,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以“争创书香中队、争做读书标兵”为载体,以“晨诵、午读、暮省”为主要形式,营造书香校园;通过“小手拉大手,读书进千家”活动,从书香校园向书香家庭、书香社区拓展辐射。

阅读氛围的创设:完善阅读的环境文化。通过摆放花草、艺术品,播放轻音乐,悬挂装饰品(红灯笼、红雨伞)等举措,让书香苑更古朴、高雅、精致、温馨;在书香苑的墙壁上设置实新学生读书宣言、读书名言录、读书明星榜、阅读书目龙虎榜、读书成果展示窗;重塑阅读的精神文化。充分利用板报、广播站、电视台、网站宣传优势,全面营造“读书的学生最快乐、读书的学生最幸福,读书是高雅的事情”的舆论氛围。重塑阅读的精神文化。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与书为友、与书为伴,品味书香,成就人生”的种子,同时施予必要的阳光、空气、水分、养料,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改变阅读的服务文化。为学生在书香苑读书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比如在每张阅读桌上摆放便于学生随时查阅的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提供精美的阅读摘录卡、个性化的书签,设置暂时保存未读完图书的抽屉等;整合阅读资源。充实、更新书香苑存书,建设班级图书角、校园图书超市;在调查学生期待视野与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让必读书目、推荐书目、自读书目构成完整的链条,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发挥团体效应。从抓教师读书开始,进而感染学生读书;表彰喜欢读书的学生,影响尚未进入状态的学生;运用求成动机,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专题活动,给学生提供多角度展示读书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发现读书的乐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读书成为习惯,成为自觉行为,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创设阅读的环境场、时间场。废除一些不必要的考试,减少一些学科书面作业,统筹协调各类活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阅读的时间;提倡快乐阅读、超功利性阅读,让课外阅读课外些,再课外些;建立导向、激励、制约、评价机制。出台实新学校课外阅读激励、评价方案,对学生九年课外阅读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分级、分段、分层次评价;构建阅读的社会微环境。与家长及时沟通,争取家长密切配合,实施亲子阅读计划,为孩子购书、节假日读书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氛围。

阅读兴趣的培养:着眼课内激发兴趣,延伸课外培养兴趣,开展活动提高兴趣;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倡导快乐阅读、超功利性阅读,保持兴趣;营造阅读氛围,构建阅读情感场,增加兴趣;教师采用“展示图片、设计幽默、制造悬念、抖出包袱、赏析片段”等形式向学生精心推荐读物,诱发兴趣;

5、以教师读书的兴趣影响学生读书的兴趣;举办读书节、多角度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感悟到读书的乐趣;尝试师生同读、亲子阅读、图书漂流、悬赏阅读、帮弟弟妹妹读本书等新的读书形式,巩固学生的读书兴趣;轮流填写《班级阅读日志》、自我整理《读书成长手册》,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意趣;在“诱导学生确立正确的阅读态度、阅读动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品质,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读书的目的尽量实现从外驱到内驱的转变,同时也引导学生读书的兴趣延循兴趣——乐趣——意趣——志趣的层次逐步提高。

阅读习惯的养成:通过“教师垂范、榜样示范、自我规范”对小学生要养成的阅读的基本习惯进行长期的、分层次的培养;及时提醒并纠正学生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环节、不同场合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良习惯;纠正一个坏的读书习惯比养成一个好的读书习惯更费劲,因此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要从低年级抓起,从一开始抓起;通过各种渠道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自己阅读生涯中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自觉性、主动性;阅读习惯的形成需要诱导、强制、重复练习,直至形成习惯为止。(二)、公民、道德素养

借助自主管理、合作学习培养孩子民主平等意识,重塑教室功能,让学生在民主的生活中学会过民主的生活,我们要借助教室这个社会场培养未来的公民而不是顺民、暴民。

习惯养成遵循他律、互律、自律浙进原则,达到刻意不自然、刻意自然、不刻意自然的效果,实现从好行为、暂时好习惯、永久好习惯(潜意识)终极目标。学校要通过“日行一善、周明一理、月养一习”的道德长跑活动,一手抓好习惯养成,一手通过引进的芬兰儿童技能教养法矫正不良习惯。主要做法有:

1、从每个人每件事做起,创建和谐校园;学校无小事,校园无闲人;和谐出效率,和谐出效益。单从教师角度看,我们要求教师要学会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社会、自我和谐;要诱导学生学会学习与生活、课内与课外、理想与现实、现在与未来等诸方面的和谐。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它至少涉及校园内外两大系统要素。科学是和谐校园之基石,民主是和谐校园之根本,人文是和谐校园之灵魂,开放是和谐校园之源泉。建立和谐校园要解决好三件事:重构师生关系、重建校园生活、重塑学校文化。

2、献爱心,见真情,“一帮一”活动:帮扶不是包办,不是“代替”,帮扶最高境界是培养自理习惯及能力,帮扶不仅仅拘限于生与生帮扶,还应该包括师与师,师与生帮扶;帮扶甚至可以拓展到家庭、社会这个层面;帮扶不应该加重高年级学生及教职工负担,帮扶要争取家长支持;帮扶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3、爱书、看书、献书、书香满园:创建书香校园是我们追求的办学特色之一,旨在“以阅读为载体,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我们的口号是:与书为友,与书为伴,品味书香,成就人生。

4、知我实新、爱我实新、荣我实新:知我实新的校史、校训、校风,积极参与校歌、校徽、校标、校卡设计及校报、校刊、校台的投稿工作;要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今天我因实新而自豪,明天实新因我而骄傲”新理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实新是我家,我与实新共荣辱”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一个学生的生命动力。

5、“日行一善,周明一理,月养一习”道德长跑活动:礼仪教育、养成教育要系统化、活动化;礼仪教育、养成教育标准要分为基本、弘扬、追求三个境界,依据师生实际逐步提高、逐步达标。“习惯的养成犹如纺纱,一开始只是一条细细的丝线,随着我们不断地重复相同的行为,就好像在原有那条丝线上不断缠上一条又一条丝线,最后它便成了一条粗绳,把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给缠得死死的。”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好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可见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才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重点抓好学习习惯、守纪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仪习惯、人际交往习惯、集体活动习惯等七个方面。

6、班级星光灿烂:一方面传统“三好学生”的评选存在诸多弊端:周期长、人数少;期中、期末、小一至小六当选“三好学生”的学生变动极小,某些学生成了当选“三好学生”的专业户,多数学生成了“陪客”,其激励作用大打折扣,同时因缺少竞争对手对所谓的好学生的发展也极为不利;应试教育作怪,三好演变成了学习一好,分数成了唯一评价指标;“三好学生”两张皮,学生在校内、家里表现明显不一,“在校是温顺的小绵羊、在家是厉害的大老虎”,容易造成学生的人格分裂;仅对学生某些智能进行评价,对评价的这些智能处于劣势的学生是极不公平的,也就是说评价失去了公正性。另一方面小学生盲目追星,“追星族”在校园大有愈演愈列之势:对明星生日、星座、爱好、穿戴、奇闻怪事等了若之掌,因追星言语不和造成大打出手的事情时有发生。再一方面“学校成了培养失败者的心理工厂”,因学习不好,是许多学生在校园、班级抬不起头来;学生失去了进取的动力,因一方面差逐步演变成多方面差,因而提前被淘汰出局。鉴于以上原因,遵照“没有差生,只有个性不同的学生”、“人人有特长,人人都能行”、“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就多一批好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要树立孩子身边的典型、明星”等新理念,根据小学生心理、生理特征,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依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们特推出“校园星光灿烂”主题德育活动系列。

7、实施感恩教育,构建感恩文化。通过本主题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有感情、有灵性、有伶悯之心、有善良之心、敬畏生命,知耻知荣,知恩图报。不望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师长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可以采取读感恩书、讲感恩话、唱感恩歌曲、做感恩事、写感恩文、当感恩标兵等实践活动,使得学校的舆论更加良好、,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感恩之心更加强烈、,奋发之情更加高昂,使得“滴水之恩当报涌泉”之情生根、开花、结果。

8、尝试寒暑假、节假日布置德育实践作业。比如传统春节我们推出的德育实践作业是:在春节期间向你的长辈、老师、同学打一个电话或发一条短信互表新年祝福;问一问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是怎么过年的,通过比较你有什么体会、感悟?走亲访友、招待客人也有学问。要留心自己年假是怎么做客、待客的,以便开学后与你的同伴交流;如果有条件的话,让家长或他人为自己拍一张年假生活照,自己在后面写上一段有纪念意义的话。开学后不要忘记带上照片让你的好朋友一同分享啊!利用自己的压岁钱购一本学校推荐的书目,并且与爸爸、妈妈同读这本书,以体验书香为家庭带来的乐趣;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制定、实施一个花压岁钱的小方案。开学后比一比看谁的压岁钱花的最有意义;用在学校所学的综合知识,尝试解决或改进家庭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同时感悟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又比如国庆长假我们安排的德育实践作业是:与爸爸妈妈一道开展“跳绳、踢毽子”等健美强身的家庭阳光体育活动,进而改变家庭娱乐方式,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提升家庭幸福指数;怎样帮助爸爸(妈妈)改掉一个不良习惯;我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洗一次衣服);落实“好孩子小书房计划”(一个学习角、一张书桌、一盏台灯,简易书柜),在此基础上,开展“我和爸爸(妈妈)同读一本书”的亲子阅读活动;把自己这一个月在校情况向爸爸妈妈回报一下。让父母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共同解决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国学经典《弟子规》中的要求你践行的如何?让家长给你一个综合评价。(三)健身素养

体育课、运动会要突出健康第一思想,让孩子养成终身喜欢的一项健身项目。路径:每天锻炼一小时,精神振奋一整天。将整齐划一大课间变成自由选择的体肓超市:将过分强调竞技性、特殊训练才能完成少数运动员参加运动会变成全员参与的趣味运动会。主要做法:

1、体育超市:所谓体育超市,就是把学生喜好的各类体育活动器材,摆放在学校各个部位。在活动时间,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喜好任意进行选择。建立体育超市的目标:我的课间我做主——我喜欢,我选择;我选择,我投入;我投入,我健康;我健康,我阳光。核心理念: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供什么。变被动参与为主动选择;每天锻炼一小时,精神振奋一整天,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服务宗旨:“一切为了孩子健康,为了一切孩子健康,为了孩子健康一切”,搭建多元平台,提供多元服务。体育超市的建立,实现了让大课间学生的活动由被逼锻炼变为主动参与,即由“让我活动”变为“我要活动”,玩和运动融为一体——玩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玩;体育超市的建立,也将实现“ 让原来整齐划一的、单调乏味的大课间变成丰富多彩的、充满无穷变幻魅力的开心大课堂,大课间将成为全体教师的公共课,其他科任老师变成体育老师的助教;体育超市的建立,促使学生运动、锻炼理念的转变——从体育运动到终生健身;除此以外,体育超市的建立,还将产生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是师生,课间是活动的搭档、伙伴,加深相互之间在性格智能、学习方式等角度的体验、认识,增加在课堂活动中的默契程度,为高效课堂的推进起到正强化的作用。

2、趣味运动会。针对传统运动会许多项目技术偏难,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学生很难完成其技术动作;又比如传统运动会过分突出学生个人能力体现。运动会参与的人数偏少,运动会往往只是为少数同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为此我们提出了举办趣味运动设想。趣味运动会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淡化了活动的个体性、竞技性,强化了活动的群体性、灵活性以及参与的广泛性、团体性,体现了活动项目的多样性、选择性,增强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3、实施大课间行为艺术。它是我校落实国家阳关体育行动的有效载体。大课间行为艺术课程是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平台,在完成阳光体育运动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和过程中,也同时完成其他学科的一些教学内容(目标)和综合性探究实践活动的一些教学内容(目标),是以肢体活动行为的彰显为基本形式的综合性校本课程。实新学校在课间活动上自主开发了适合大课间的个性化的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实施了体育超市活动。校本体育课程在广播操、韵律操、交谊舞基础上融进古诗词、国学经典、英语对话、成语接龙等学科内容,使其演变为大课间行为艺术。

(四)、艺术素养

面对高考升学压力,树立小学、初中是孩子艺术素养养成黄金期,琴棋书画等让孩子选择一种终身喜欢艺术项目。可通过社团、兴趣小组、艺术节等来实施。主要做法:

1、开设艺术选修课程:采取“一师双岗、一室两用、学生校级走班”实现了从兴趣小组到开设艺术选修课程提升。

2、举办艺术节。让童年充满创意,让艺术浸润孩子的生活。当艺术节的第一个音符在校园的上空飘荡,艺术已融入我们学习生活的每一天。每届艺术节从画展、折纸比赛,水果拼盘、石头画等三十余项活动中让学生选择,为全体学生共同献上一场精彩的校园艺术盛宴新。(五)、科学素养

崇尚人文,信奉科学。采用合作探究思维课堂;增加校园景观科技元素成份;举办科技节、五小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等主辅渠道来实现。主要做法:

1、开设观察课程,一年四季布置科学观察作业。小学生对自然中的一切现象都报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有意无意中从事的科学活动也极频繁,只是我们在发现时没有及时予以重视,使其固有的积极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逐渐淡化了。在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的科学观察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低年级段安排观察蚂蚁的活动,让学生观察、记录、讨论,猜想。又如中段学校每年均开展班级养蚕活动,让学生连续记观察日记,撰写观察研究报告。

2、举办科技节。科技节主题鲜明——尚科学,体验生活,动手实践,探索创新。科技节目标明确,即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作灵感,陶冶艺术情操。

3、校园景观课程化。实新教育实现了完整循环:先让儿童从生活走向了学科,即从“百草园”再走向“三味书屋”,又让儿童从学科走向了生活,即从“三味书屋”再走向“百草园”。校园景观课程化旨在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校园特意创设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新校园是一本精心设计的“教科书”和“生态实验室”,“编排”这本教科书时,充分体现了综合性、趣味性、探究性、实践性、互动性、生成性、开放性的特点,同时实现了跨学科资源整合,从孤立的校园课程景点走向了系统的课程

(六)社会素养

让孩子走进社区、社会这个大课堂。开展参观、调查、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孩子社会阅历;组织春游、夏令营等游学活动。主要做法:

1、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策划活动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环节,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根本。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举办“酷我夏令营”。通过夏令营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灵潜能;掌握调整良好情绪的方法。在紧张训练过程中,建立自信;学会团队合作;尊重他人;挑战自我。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锻炼自我生活能力;感悟家庭幸福;与同伴结成心灵伙伴

3、开展游学活动。通过“亲近自然、拥抱绿色”主题游学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本期我们拟开展的春游系列活动,让学生看春——感受春之韵、识春——体会春之情、画春——渲染春之魅、扮春——细品春之味、作春——抒发春之魂就是对该主题活动的一个探索。(七)生态素养

自我生态:借助心教育来实现身心和谐;自然生态:借助学科整合体验感悟自然生态平衡重要性;社会生态:借助职业体验认识服务、被服务角色意识、职业选择意识。主要做法:

1、借助心教育,从小培养学生内在秩序感和规则意识。

2、与自然界做好朋友。这是我校要求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的基础上,又提出新的要求,同自然界做个好朋友。

3、节假日陪爸爸、妈妈上一天班,参加角色体验游戏馆,让我们孩子认识服务、被服务角色意识、职业选择意识。

(八)生活素养

独立生活能力,会洗衣、做饭、整理房间;会计划理财购物;会与家长、教师、同学和睦相处。借助寒署假社会实践及亲情作业来实现。

主要做法:

1、利用寄宿制学校这样一个平台,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并进行诸如洗衣、做饭等基本技能的标准训练,让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2、从学习礼貌用语入手,让学生掌握交往的技巧。作为教育者应该从小就教会他们懂得使用礼貌用语和交际技巧与他人平等交往。例如:“喂”“您好”“认识您很高兴”“请”“谢谢”“对不起”“早上好”“你真棒”等礼貌用语。在交往中慢慢的就体现出他们的理智、情感了,也就增强了学生交往的信心,提高他们交往技巧,使他们跨出了交往的第一步;同时打破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高自己的能力。

3、开展多项课外活动,创设交际情景。经过大量的,多项的活动式教育课程来创设情景对话,进行口语训练,从而激发他们多说多动的交往能力。

4、深入社会生活实践中,提高生活素养。例如: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在校园里利用自己的交际能力,在校园或家庭社会寻找支持自己的人士或朋友,然后统计下来看哪个小朋友的交际能力强。还可以通过借助寒暑假的社会实践作业布置一些诸如帮妈妈做饭、打扫房间等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生活自立能力。(九)信息素养

关注区域:会借助互联网学习、交友;会使用网银理财、购票、购物;会选择有用信息,初步具备互联网思维意识,尝试众筹完成团队事务。借助信息课程内容改革及学科整合来实现。

主要做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整体设计、改造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全面的信息素养。无论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还是信息道德,都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因此,培养信息素养首先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主线,整体设计课程”。创设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真实的实际问题中。让孩子们通过真实的情景体验、感悟、分享交友、网购、理财等互联网给生活带来便利,进而感知、实践互联网思维。

三、感悟与分享

要实现九大核心素落地,我们的体验感悟是:坚持“素质教育从课程出发”的理念,探索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特色化、学生活动课程化的路子,逐步构建起校本化的国家课程、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个性化的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课堂与课外、统一目标和特色目标、学生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

实新学校的环境文化课程重在培养孩子完整的“精神世界”,“一主多元”学科课程重在培养孩子智慧的“知识世界”,综合实践课程重在培养孩子丰满的“生活世界”。

我们的经验初步提炼概括为: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目标;从关注传承知识,到重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从学科单大独斗,到跨学科统整协作;从关注学科素养到学科素养、社会素养全面关注;从学校教育走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教合一的全教育。

7.核心素养法制教育 篇七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核心素养,培养

我国基础教育正处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关键期,基础教育从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即走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的本质与内涵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各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纷纷组织专家、学者制定核心素养模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OECD于1997年12月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2003年OECD出版了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建构了一个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三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它超越了直接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框架,包含了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同时认为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欧盟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指导体系,核心素养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认为核心素养应该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人、社会、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更具有整合性、跨学科性以及迁移性等特征,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是并不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设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充分解读文件的要求与规定,确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阶段——核心素养的培育。

初步设想以课程整合为核心,辅以核心素养教学、核心素养德育。课程整合融会贯通学科课程,从语言素养、数学素养、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素养等,课程整合是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深化阶段应该以课程整合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运用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基础教育领域中最新引入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模式始终是围绕着教师的教如何适应学生的学,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成长而服务的。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笔者认为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只要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就是好的方法,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人们所倡导的是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有所长;核心素养德育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兼顾思想、政治、心理等,形成完整的、可持续的核心素养育人模式。课堂应该突出德育核心素养培养,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爱国、民主、法制等道德品质,这也是新课标下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是教学过程基本规律的要求,学生道德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逐步的、漫长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耐心等待孩子的道德成长,静待花开,把握学生道德品质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17-18.

[2]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1):5-11.

8.求原教育:点亮儿童的核心素养 篇八

关键词:求原教育;学校文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A-0027-05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舞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纵观世界名校,无不显现出浓郁而充满生命力的学校文化气息。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过,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孩子走上自我发展之路。三井实验小学的求原教育试图正本清源,追寻真正的教育。

一、求原教育文化的构建溯源

我校始建于1933年,原为一所农村小学,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学校教育质量日益提高,声誉与日俱增。随着常州北部新城的开发,学校异地新建于市政府旁,地处常州新城区核心地带,这给我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作为一所知名学校,我们在思考:到底办一所怎样的学校?培养怎样的学生?经过反复的推敲、论证,我们提出了“回归教育本原,培养求原人格”的办学理念,“学如穿井,追本求原,向往高远”的校训,崇尚“求原致远”的教育精神,培育“至清、至能、至远”的学生,成就“至情、至深、至远”的教师,积极构建求原教育文化。

地域文化——传承对“井”的情感寄托。我校所在地“三井”,源于一个历史典故:朱元璋巡视路过此地,在此挖掘三口井,由此而得名。井水甘甜可口,滋养众生;井水纯净清凉,源源不绝……这些品质正是“井文化”的丰富内涵。而我们的“求原”理念就来源于我校校名,是我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求,索也,寻找、追求的意思;原,同“源”,根本、根源的意思;求原,乃探寻事物的本源、根源,把握事物发展之根本的意思。从学校教育来说,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而学生的成长,就是我校教育之“源”。从教学来说,知识的起点,学生的基础,认知的规律,代表了教学之“源”。“求原”,它蕴含了“学如穿井,追本求源,向往高远”之意。

现实剖析——求原致远的价值引领。我校是有八十多年办学历史的老校,近几年生源急剧扩张,现有3700多名学生,82个班级,家长群体学历高,对教育的期望值高。作为新北区乃至常州市窗口学校,我们自身也迫切地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超越。我们认为,教育不能过度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学校教育绝不是给孩子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这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因此,三井实验小学的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未来愿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本质追求。所谓素养,指的是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习惯、情感与能力。求原教育追求的正是奠定学生个体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内涵知识、能力、素养的基础性元素,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

二、求原教育文化内涵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孩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真正的教育应尊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可能性。人是万物之灵,一切都是为人而存在的,我们的求原教育就应基于对人性的尊重、理解和关怀。那究竟什么是求原教育呢?它有哪些特质?

求原教育,回归儿童本原的教育。以儿童的立场,尊重儿童的潜能,让儿童获得快乐发展。马克思·范梅南说:“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可以这么说:童心是儿童发展的密码,是教育的密码。而教育是以最有价值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展开的活动和过程。这种道德的方式,就是让受教育者尊严地生活在教室和校园里。因此我们的求原教育,就应该回归儿童本原,确立正确的儿童观,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引领他们。

求原教育,回归知识本原的教育。回归教育本真,回归儿童本真。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探究事物的本源,寻找事物的规律,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做事,成就自己的未来。

求原教育,回归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儿童是未完成的人,在他们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开放、向上的姿态。成长是一种需要,课程应该尊重和呵护儿童的这种愿望和需要,并促进儿童的主动发现和主动发展。

综上所述,求原,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是思维方式,更是行为方式。

三、求原教育文化的实践追求

(一)环境文化——学校是一本打开的立体书

环境文化对人的教育意义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才会说“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的至理名言。创设健康、积极、和谐、富有文化的育人环境可以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甚至启迪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我校秉承“求原理念”,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也做出了自我努力。我们依据文化溯源的思想设计了装饰图案,力求让孩子们感知事物的发展历程。如一楼天井建成了“励志园”,在模拟的“旱河”岸边,配置了“铁杵磨成针”的雕塑;三楼的信息场所,整面墙上装饰了电脑的分解元部件,以及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四楼的科学场所,设计了生物起源长廊;教学楼与艺术楼之间的空间,凸显了学校书法特色,利用老民居拆迁的砖头建成了可观、可玩、可歇的“翰墨园”,学生课余时间都可以在那儿“金砖练笔”(挥毫泼墨),此景在常州市首届校园一景评比中荣获特等奖;2016年暑假,以“求原”文化为魂,以省级重点课题“儿童全息阅读的实践研究”为抓手,在学校大厅、长廊、楼梯,学校又整体设计全息阅读课程基地的阅读空间,从文字之源、文化之源、自然之源、历史之源、生命之源开辟了阅读园,让学校处处溢满书香。endprint

此外,学校还将对校园文化布置进行系列规划,努力展示“求原教师”、“求原学生”风采,让师生和墙壁“对话”,让墙面文化充分体现“求原”理念。“我的班级我做主”,全校82个班级,从班名、班徽、班歌、班级口号等设计开始,每一项内容都体现了学生自己的创造。全息阅读课程大力推进,每班都有小书房、小书架,阅读环境好,阅读氛围佳,每月的阅读达人评选,“一站到底”“影响我的一本书”演讲,全息阅读节等活动,在班级中处处留痕。我们还借鉴了兄弟学校的班级管理经验,开发了“求原银行”“阅读银行”。每位学生将自己的道德行为、学习状态、阅读成长、体艺发展等内容按照标准,存入虚拟的银行,每月进行“星级银行家”的评选。

(二)管理文化——人人都是学校的管理者

学校管理机制是基于一定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形成的一种学校管理运行的内在机理。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格局中,学校缺乏自主权,管理的权限是上收式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往往替学校“当家”,而校长又替中层干部“当家”,中层干部则替教师专业组织“当家”……由此形成一个“替代式”的“当家”链条。针对这样的现象,我校管理做到以人为本,人人参与,不断创新和优化。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1.推行值周校长制。值周校长让教师作为主人来参与学校管理,让每一位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校的美丽。值周校长的运行机制是在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中向中层部门的领导与管理团队赋权,加大中层机构和教师专业团队的自主权,强化部门的责任意识,激活和培育学校领导与管理团队。这也体现了以自主运行为特征的当代学校管理思想。

2.改革教师例会。我们做到会议课程化,变单向传递的会议为双向传递,乃至发散传递。或围绕某一主题组织教育教学沙龙;或举办辩论会,针对辩论主题提前做好准备,现场辩论,专家点评;或召开工作简报会,盘点前一周工作,找出亮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3.开办道德讲堂。每月的道德讲堂分别围绕“至情”“至深”主题,在深化师德品质的同时丰富解读井小教师特质。我们努力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或展示教师生活、工作时的照片,或诵读教育工作中的文字感悟,或召开教育心得现场交流会,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感,深入塑造井小特有的教师文化。

4.组织求原讲坛。我们请教师介绍好书,引领教师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表达,这也是教师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我们还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上一周学校里发生的故事、工作亮点等呈现给全体教师,以增添教师的工作动力,激发教师以学校为荣的情感。

5.评选月度人物。每月我校会进行“最美教师”的评选,在年级组、教研组内发掘典型事例,寻找最美。在事先没有告知的情况下到最美教师班级采集一些视频资料,在会议上播放,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校文化,明晰“至情、至深”的含义,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铸就每位井小教师良好的职业品质。

6.聆听窗外声音。用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向教师介绍国内外的教育热点,或者是搜集比较有意思的奇闻趣事,用来拓展教师的视野,增强会议的趣味性。

7.邀请专家引领。学校高度重视每一层次教师的发展。“青年教师成长营”“卓越教师成长营”等,邀请有研究、有造诣的专家进行系统、长期的指导与引领,促进教师人人发展,人人进步。

8.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与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指标。从制度上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要求,将评比、考核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工作创优热情。

改变管理模式,更新管理文化,改变了教师的习惯和思维,进而改变了他们的生存方式。所谓学校文化,归根到底就是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生存方式。

(三)课程文化——让学校生活成为课程

学校课程是由教材(教学资源)、教师、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只有从课程建设的层面开展实践,才能真正推动学校整体的变革。因为只有课程变了,学校才可能改变;只有课程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才可能改变;只有课程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才可能发生改变,才可能个性化地成长。”[1]我校最终选择“依据课程功能”分类的方式来架构课程体系,开发了求原课程——本源性课程、开源性课程、创源性课程。(见图1)

在课堂文化转型的研究中,我们尝试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学生终身发展、核心素养养成和认知规律的课堂文化变革。在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和专家学者多次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转型规程,打造以“溯源、自能、质疑、共生、高远”为一级目标,各学科年段具体目标为二级目标的求原新课堂。(见表1)

(四)德育文化——让活动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回忆

大树有参天入云的梦想,小草有贴地行走的心愿,每一朵百合都应该有自己的春天。我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德育队伍建设,通过丰富、有效的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让孩子在活动中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和生长点,让活动成为孩子终生难忘的回忆。

1.红领巾系列活动。我校重点打造“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系列活动、“做雷锋式的好少年”主题系列活动、“雏鹰展翅,亮我风采”的大队委竞聘、“我是向上向善好队员”一年级新生入队活动等,队员全面参与,红领巾教育深入人心。

2.别致的开学活动。为了让每个孩子在开学初跨入校园就有新鲜感,有目标意识,产生爱自己、爱班级、爱学校的情感,学校每学期精心设计别致而有意义的报到日、开学典礼及开学第一周的活动课程。

3.丰富的节日活动。我校重视传统节日、现代节日和校园文化节活动的开展,充分挖掘其中的育人功能。传统节日“网上祭英烈,思念永在心”“五月端午,文化传递”“爱在重阳”等,现代节日“在我心中你最美”教师节、“爱我中华”国庆节等,校园文化节之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各个“节”中锻炼自我、展示自我,成就最美的自己。endprint

4.珍贵的成长仪式。在践行“八礼四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我校紧抓三个礼:一年级入学礼、三年级成长礼、六年级毕业礼。在隆重的仪式活动中,学生懂得感恩,勇担责任,学会关爱,真正成为有担当、有理想的井小好少年!

5.专业的生命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始终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让全体师生感受生命可贵,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同时,定期开展爱心活动,引导学生尊重、关爱他人,知道自己付出一点爱,将会给他人带来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内守真善美,外显精气神。德育活动在悄悄地改变着学生,我校学生的自信、知礼已经写在了脸上,体现在言行举止中。

(五)评价文化——基于儿童,助力发展

基于学校内涵发展,我校进行了学生综合评价的探索,逐渐梳理了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五彩“小水花”评价。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紫色分别对应习惯与思想道德、态度与学业成绩、活动与身心健康、审美与艺术表现、特长与个性发展五个评价维度。

1.重视过程性评价

(1)打造班级评价共同体。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形成多元化评价主体。尤其教师方面,所有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做到日常关注、实时记录、碰头诊断。

(2)指导学生小组评价。组织小组之间及小组之内多方式的定期评价,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发展。

(3)制作成长手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完整个体,因此我校成长册的设计注重个体成长的记录,围绕“菁菁校园、亲亲家园、香香书园”三大版块,真实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经历,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4)建设“求原银行”。根据学校总方案,各班建立自己的积分制度。依照学生一学期在“求原银行”的积分值,评选“星级银行家”,并将其纳入到学期综合考评中,关注学生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多元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2.落实结果性评价

(1)学期素养考评。学业评价着重指向学生的“学习素养”,落实到学科学习中,这些学习素养便有了更为细化的指标。(见图2)

(2)阶段成绩汇总。根据过程评价成绩和期末素养考核成绩,将学生学科素养及时录入校园网成绩管理系统,使每一次成绩都能留下足迹。

(3)期末学业评定。形成《三井实验小学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

叶澜教授说:“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我校在学生评价上努力实现由评价方法、内容的单一转向丰富多元,评价目的由强调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与改进,由重视学习成绩转向关注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由关注结果转向珍视过程,真正践行“求原”教育理念,基于儿童,立足成长,助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振村. 用课程改变学校[J]. 光明日报,2014-01-28(14).

责任编辑:丁伟红

Abstract: Source-pursuing education indicates such education as returning to childrens original characteristics, to the original state of knowledge, and to the basis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source-pursuing educational culture, our school suggests the schooling idea of “returning to the source of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source-pursuing personality”, which calls on teachers to be source-pursuing teachers, and cultivates source-pursuing students for the purpose of fully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 Also, our school makes continuous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ultures on environment, administration, curriculum, morality, and assessment.

上一篇:假如我有一双翅膀诗歌作文下一篇:幼儿园教育扶贫精准资助宣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