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经济发展对策(共8篇)
1.乡镇经济发展对策 篇一
镇经济(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我镇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1、农业科技含量还不够高,特别是水产养殖业的病害防治还未得到彻底解决,海捕业形势还较为严峻;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由于受XX至黄埠公路的制约,招商引资成效不大,离实现农村工业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3、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旅游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发展。
4、缺乏财源税源,资金紧缺,一些项目建设受到影响。[文章-http://]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将采取如下对策:
(一)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突出养殖主导地位,努力建设“养殖强镇”。重点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原则,启动元新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项目,力争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带动我镇水产养殖上规模、上档次,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要充分利用台地、荒地等资源,加强规划,加大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和经济林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开辟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的新渠道。要调整渔业结构,建设渔港经济区加快渔村的脱贫致富步伐。
(二)加大工业开发力度,壮大全镇经济总量
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开发的突破口来抓,以海丰港平战码头的建设和XX至黄埠公路的修通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关系,“走出去,请进来”,迅速掀起招商引资热潮,用我们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千方百计把项目引进来。特别要继续抓好“回归工程”,下功夫把在外地办厂的XX老板引回来、拉回来,鼓励他们在XX投资置业。同时,我们将继续做好“筑巢引凤”工作,配套完善工业区,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为工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要积极实施“旅游驱动”战略,把旅游业作为驱动我镇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来抓。要千方百计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大力鼓励客商前来我镇开发旅游资源和兴建旅游设施、兴办旅游企业,重点开发好南方澳渡假村、海水天然浴场和拉大网等旅游项目,逐步建成融海景、美食、娱乐于一体的整套滨海消闲避署圣地,达到有海景可观,有海水可浴,有海味可偿,形成具有XX特色的滨海旅游业,以旅游开发带旺带热饮食、商贸、运输等第三产业,促进我镇经济大发展。
(四)利用民资民力,下大力气发展民营经济
要毫不动摇鼓励、扶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一个“放”字,即放开手脚,放宽政策,放手发展,打破“主、辅”的界限,不看比例看效益,不看成份看贡献,不看规模看发展。在发展路子上,要突出一个“宽”字,即拓宽经营对象,拓宽经营范围,拓宽经营领域,不限行业和比例,做到一、二、三产业一齐上,农业、工业、旅游、运输、服务等业全面抓。在发展环境上,要突出一个“优”字,即优化氛围,优化条件,优化服务,优化政策,支持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人创办更多的民营企业。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交通方面,要千方百计修通XX至黄埠公路、南香至鹅埠公路和青山仔公路,同时加快各乡村公路的改造和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港口方面,力争将XX渔港列入全国渔港建设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渔港建设,增强渔港载体功能;加快海丰港建设,建设成为高起点、高标准的二类口岸。市政方面,要设法上马自来水改造工作,让群众饮上洁净、卫生的“放心水”;争取上马3.5万伏输变电站,改变我镇电力不足的落后状况;同时,要增加对水利设施的投入,抓好对病险水利设施的除险加固,争取上马XX堤围建设工程。
(六)加大财税管理力度,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坚持“开源节流,量入而出”的聚财理财原则,千方百计挖掘财源税源,增加财政收入。要着力在培植财政财源上下功夫,强化税收征管,积极稳妥做好费改税的开征及准备工作。加大“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堵塞各种漏洞,坚持依法征收原则,把该收的资金坚决收上来。采取有效措施,扶持上马造血型的发展项目,拓宽收入渠道,增强财政支配能力。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从严控制支出,切实把好资金投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为群众办好几件实事。
2.乡镇经济发展对策 篇二
关键词:乡镇经济发展,常见问题,对策
乡镇经济是一座桥梁, 这座桥梁的两端连接着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乡镇经济的发展水平反映出的是当地区域经济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进程, 也是所在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强弱以及下辖农村的经济水平高低。而当今城镇经济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当前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代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乡镇项目投入不足;二是乡镇产业结构中不合理;三是产业层次较低且布局分散。这些问题制约着城镇经济的发展, 也就是制约着当地区域经济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 和城市经济辐射能力以及下辖农村的经济水平。
2 当前乡镇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积极增加优势项目的投入
积极增加项目投入要求乡镇经济管理部门优选项目, 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 发展基础产业的同时, 发挥优势项目的帮带作用, 扶植新能源、少污染的项目, 挖掘新的增长点, 抓好各方面的项目建设, 特别是一些高起点、高标准的优势项目, 保证乡镇企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同时要严把质量关, 重视科学技术的实践与应用, 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的综合能力,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1 增加项目设备和技术的投资比例。
综合利用当前高科技和技术改造, 提升传统产业的比例, 增加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 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使高科技项目能够在乡镇充分发展起来。
2.1.2 平等相待, 一视同仁。
在实施项目的具体过程中, 无论大中小企业, 还是外资或独资企业, 也不管是重型工业还是非工业, 都要平等相待, 一视同仁。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使许多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落户到乡镇中, 同时做好项目的充分落实, 以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的更快更好的发展, 抓住乡镇企业的新的发展机遇, 创新发展, 打出自己的品牌, 使企业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得到更大提高, 促进乡镇企业的整体效益的提高。
2.1.3 提高乡镇政府的整体服务水平。
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乡镇技术项目的建设越来越多, 但许多乡镇政府的服务水平却很低, 这就严重阻碍了乡镇企业发展的联动性和成效性。因此, 乡镇政府不但要在项目建设中做到积极、主动, 还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超前服务, 同时要渗透到各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 使项目建设能够高效、有序的进行。也使更多的品牌企业能够进驻本乡镇。从而使自己的乡镇企业能够创新品牌, 扩大规模, 提高经济效益, 逐步形成一个集技术、资金、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发挥更大优势。
2.2 优化乡镇产业结构, 由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精细化转变
各乡政府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 要努力提高乡镇经济的形式, 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技术型、精细化转变, 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在本地区的竞争能力, 同时要以市场为发展方向, 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形式, 真正抓好乡镇企业产业层次低下、产业结构形式诸多因素不合理的现象, 使乡镇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
2.2.1 实现乡镇产业布局优化。
。对乡镇企业要实行优化产业布局, 进行产业集聚, 进一步实施农村和城市的“三个集中”的政策, 对已经形成规模、发展势头比较好的企业, 要加大扶持力度, 对于一些传统产业, 要立足当地实际, 如铁矿、陶瓷等进行行业结构调整, 对于一些优势企业, 土地、水电、政策、资金等要对其优先倾斜, 大力支持各企业之间进行资产重组, 多方面进行资金融通, 技术整合, 以便使各企业实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加强土地整合与投资数额的优先使用权, 实现有限土地向好项目、高回报、高收入、高成熟度的项目覆盖。
2.2.2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乡镇企业应立足于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进一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形式, 充分发挥信息化带来的优势, 促进产业、产品向科学技术化、信息化发展, 让高新、高科技项目得到更快的发展。
2.2.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要成为一个质量优良、产业层次高、有高品牌的企业, 必须有一个高素质、技术含量较高的自主创新团队, 所以, 要强化企业质量意识, 下大力气培养高科技含量的人才队伍, 提高自己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 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加强研发投入, 使企业成为竞争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名牌企业。
2.2.4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乡镇政府经济实力薄弱, 资金较少, 每上一个项目, 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无论是招商引资, 还是自身发展第三产业, 都要经过认真考察, 充分论证分析以后, 才能决定上与否。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发展前景广阔、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兴产业上来, 同时也避免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出现不应有的损失。
乡镇党委政府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真正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 密切联系群众, 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进一步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形式, 加大资金投入, 优化乡镇产业结构, 逐步实现乡镇企业向集约型、精细化转变, 提高乡镇政府的整体服务水平, 努力促进乡镇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3.关于乡镇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篇三
摘要:乡镇经济是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桥梁,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出当地区域经济城市化与市场化的进程、所在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强弱和所辖农村经济水平高低。新形势下,乡镇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困难和困惑,稳定压力大,农民增收难,政府依法行政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乡镇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关键词:乡镇经济 发展对策
1 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乡镇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任何事物的良性发展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这样才能统筹各方面的事务。但现实情况是乡镇政府“权”小、“钱”少,几乎没有任何调控手段,无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使得各方面工作开展举步维艰,还有县级政府的干预,大部分乡镇政府没有自己独立的财权,“乡级财政名存实亡”的现象抑制了乡镇经济发展。
1.2 乡镇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经济占绝对多数,且农业发展不平衡,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基本还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难于形成集约化经营、集约化效益,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地域特色产业不够突出。
1.3 乡镇干部整体素质不高。部分乡镇干部长期受落后思想的束缚,思想不够解放,创新发展意识淡薄,守摊思想比较严重,热衷于日常管理事物和一些农田基本建设项目,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一些干部作风飘浮,纪律涣散,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对新时期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路子不宽和方法不多,对办规模企业、上工业项目一窍不通。一些干部贪污受贿严重,使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人员更加反感,干群关系恶化,乡镇政府威信力下降。
1.4 经济发展后劲不够足。乡镇经济主体除农业外,基本是小商业、小餐饮、小加工、小流通,缺乏大型工商企业支撑,形不成集约效益,导致经济总量低,带动力弱,发展后劲不足。
1.5 小城镇带动能力弱。目前广大农村城镇规模比较小,对发展空间和辐射带动能力,对资源利用能力还很小,吸引外来投资的优势不明显,再加上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产业支撑薄弱,势必妨碍小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和二三产业的发展。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仅凭农业经济发展是不足于支撑财政收入的,导致乡镇财源税源缺乏,财政收入十分有限。
1.6 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群众观念落后,小农意识,信息闭塞,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对新生事物的认识和接受缓慢,不能放开手脚投身经济建设大潮。
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乡镇干部思想定位错误。现在干部不正之风越来越重,大搞形式主义,大建形象工程,忽略了从实际出发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没能真正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意识差,工作因循守旧,接受新生事物慢。普遍存在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思想,小农意识强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由于乡镇处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末端,水、电、路、通讯、教育、科技、文化、信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阻碍了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旧、残缺不全,农业发展后劲堪忧。现有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由于年久失修,管理不顺,其作用逐渐萎缩退化,有的甚至改作他用甚至拆除,削弱了农业发展后劲。
2.3 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的乡镇那么多,乡镇之间也会发展失衡,大部分地区为促進经济发展而操之过急,没充分考虑到其实际情况和基础实力,特别是基础设施较差的乡镇,这样带来了很多麻烦,导致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
2.4 招商引资力度不够。由于受社会环境、基础设施、科技信息等因素影响,乡镇招商引资非常困难,一个两个项目过来,难于形成群体效应,即使有好项目,但没有配套的优惠政策,客商也不愿意过来,使招商引资成为纸上谈兵。
3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乡镇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基本保障是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和推动三产服务业发展,基本方法是把握政策支持和大力招商引资,因此,要普及文化教育,提高科技水平,引导农民改变传统观念,适应现代化发展,努力提高城镇化程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3.1 推动乡镇干部解放思想。要以学习实践“中国梦”为契机,发动干部群众开展“解放思想、实干筑梦”的大讨论。领导干部带头解放思想,发挥率先垂范作用,使之贯穿于实际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体现在服务群众的各个方面。着力抓好回归工程,积极鼓励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带动农民致富,帮助村集体增收,以便支持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乡镇领导班子、机关干部和村组干部等人员的培训管理,严格执行干部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坚决打破吃“大锅饭”的现象,充分调动镇村干部的创业干事的积极性,在党员干部中形成“实绩论英雄、有为才有位”的共识。
3.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扶持、群众参与的原则,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维护完善老的水利设施,科学兴建新的水利设施,因地制宜开展土地平整,推动农业路渠网络建设,逐步推行节水农业,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块状经济;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提升农产品加工精深化、流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扩大农户经营规模,促进土地、资本等要素集聚;注重培植特色农业专业户、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产品的种养加工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带动农民致富,让农业成为乡镇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3.3 注重经济结构优化调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乡镇要努力提高自身经济的形式,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技术型、精细化转变,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在本地区的竞争能力,同时要以市场为发展方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形式,真正抓好乡镇企业产业层次低下、产业结构形式诸多因素不合理的现象,使乡镇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民营经济是乡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各个行业的开发建设。要强化企业质量意识,下大力气培养高科技含量的人才队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加强研发投入,使企业成为竞争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名牌企业。
3.4 突破性发展二、三产业。发展工业要有选择,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工业,要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特色产业相结合,这样不仅能降低成本,更能保持工业发展的后劲。发展三产服务业要与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程度相适应,重点发展交通物流、餐饮娱乐、文化旅游等。同时,可适度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一产与三产结合起来,促进农业效益的提高。二、三产业的发展,可充分扩大就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让二、三产业成为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柱。
3.5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树立经营城镇的管理理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盘活城镇基础设施和闲置资产,对城镇无形、有形资产进行转让、拍卖、租赁、参股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逐步建立“投资——回收——积累——再投资”的良性运作机制。坚持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引导民营企业向城镇靠拢,加快发展乡镇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服务业,加强各类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繁荣城镇经济。
3.6 加强乡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借助国家城镇化建设之机,高端规划乡镇交通、电力、供排水、通讯、物流、数字网络等,全面改善乡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发展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业,提升乡镇崭新形象,提高乡镇城镇化水平,为乡镇经济发展搭建平台。同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革除小农意识等传统思想,接受改革开放形势下的现代新思想,全身心投入经济建设大潮中。
4.乡镇经济发展对策 篇四
王广源
摘要: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与“和谐文化”建设相一致,“和谐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①河南作为一个文化大省,除了规模较大,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庙宇保护单位外,还存在大量散落在民间的乡镇庙宇。两者发展现状相差极大,后者现状令人堪忧。通过对豫东地区乡镇庙宇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关键词:乡镇庙宇文化自觉城乡
豫东地区包括六朝古都的商丘、七朝古都的开封、和素有“三皇故都文化圣地”之称的周口,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中乡镇庙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既有道教庙宇、又有佛教寺院,并且数量众多、影响较大,因而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对豫东地区乡镇庙宇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拓展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乡镇庙宇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于意义
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民族、地域的人如果能够自觉地认同和保护那些最能体现自己文化身份的文化遗产,那么他们内部往往会形成和谐密切的关系。②乡镇庙宇的大量存在有其合理因素,体现在文化认同,村民教化等,其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同时在适应当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起到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二、乡镇庙宇与省级庙宇保护单位的差异
客观方面,乡镇地区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缺少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资金缺乏,使其在规模上、外观上都不能与省级庙宇保护单位相比。主观方面,由于不受历史学者的重视,文献资料缺乏,阻碍了乡镇庙宇的进一步发展。当地村民“文化自觉”的缺失与政府措施中的“保护性破坏”都使得乡镇庙宇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
三、乡镇庙宇现状
(一)规模较小,破坏严重
与开封大相国寺、洛阳白马寺宏大气派的建筑和热闹非凡的场景相比,这些乡镇庙宇显得十分单调、冷清。以杞县郦公庙为例,该庙以当年生产队时的瓦房为庙,共三间,里面供奉着两米多高的郦公像。从外观上看十分破旧。没有当地人的指点,很难找到它的具体位置。我们在实际调查访问时,主持该庙的陈道长在给我们介绍过郦公庙现状后,拿出了2002年请人帮他设计的扩建后的郦公庙的平面设计图。扩建后的郦公庙也只有单个建筑,空间上也未扩大,只是多些修饰罢了。然而这确实陈道长最大的心愿。已经泛黄的图纸让人看了心酸。
同时我们也来到商丘、周口等地调查,发现有些庙宇的古建筑文物以遭破坏甚至完全消失,由2个地方的庙宇已经找不到原址。当地人说法不一,因为缺少实物,很难确认。
(二)经营不善,布局混论
大多数庙宇主要是靠香火钱维持,另外还有少数的还愿募捐,善人募捐。而这些乡镇庙宇由于知名度不高,交通不便,缺乏吸引力,很难经营下去。如郦公庙的影响范围仅限于附近的几个村庄,收入不容乐观。每次的香火钱、募捐钱一般都在10~50元之间,即使是有钱人的募捐也只在200~500元之间。而且这种情况很少,一年中平均有2~3次。香火最旺的时候主要在过年时,特别是大年初一,按照当地人的习惯,这一天前来上香募捐或是还愿,祈求在新年的第一天平安、健康。
陈道长二零零四年九月初九被请到该庙主持,庙主是当地高阳乡一户有钱人家。陈道长说,他每年还要向庙主交付1100元钱。
在布局方面,一方面由于住房、耕地的需要,原本属于庙宇的地方被大量占用和侵吞。有些住房建筑与庙宇紧挨,两者中间缺少缓冲地带,现代建筑与庙宇在外观上显得极不协调。另一方面,受封建迷信的影响,不断神话历史人物,并在庙宇的外围人为地添加了与之毫无相关的佛像(如来)、帝像(玉皇大帝)、神像(天公、地母、雷神),掩盖了其主体地位极其传递的精神内涵,显得臃肿杂乱。
(三)史料缺乏,记忆淡忘
保持记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文字记载为主,辅以史迹、遗物、图像等形象史料。比较系统逻辑地阐述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像蔡文姬、孟姜女这
些历史人物人们还能略知一二,但是像郦公(郦食其)这些历史人物在史书中很少记载,没有专门的历史学者收集很难还原其历史面目。
在我们的进一步调查中发现,60%的当地村民不了解郦公庙的历史,他们以青年人为主,10%的村民知道但是不能具体描述,只有30%的人了解,他们以老年人为主。与之相比,我们在调查通许县子羽墓的时候连当地人的一部分老人都不知道这个墓的历史。由于历史年代久远人们对这段历史已经逐渐淡忘。随着时间的流逝,文献历史的收集将越来越困难。
河南作为历史遗产大省,遗产的丰富性与消失的迅速对抢救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经济上的城乡二元制是否也必然导致文化上的城乡二元制呢?我们在大力开发保护重点保护单位的同时是否也应该重视这些处在边缘的文物呢?高等教育应该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文化适应力的功能和文化创造力的功能。③作为当代大学生,对乡镇庙宇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是我们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我们认为,城乡的文化发展不应该一花独放,而应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才能形成“众星拱月”的效应。
参考文献:
5.乡镇经济发展对策 篇五
一、概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广播电视产业是整个信息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体。广播电视业集各种信息的采集、生产加工与传播为一体,每时每刻向全社会民众提供新闻、文化、经济、娱乐等各种节目信息,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镇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始于1998年。发展至今,区、镇、村、组广播电视实现光缆联网,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覆盖率由当时的20%提高到现在的69%。装拉线共320条,立水泥柱1280根,吊线62公里,光缆长度79公里。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把无形资源变为有形资产,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迅速地传遍千家万户,送去了党的政策,送去了科技致富信息,也送去了丰富的文化大餐。镇广电站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区广电中心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整改线路,整合网络,统一管理。增强了竞争实力,把产业做强做大。该站创新机制,确保有线电视村村通、长期通、户户通。对专职维护人员实行动态管理,签订用工合同,择优录用。有线电视线路一律按标准化施工,对以前架设的线路全部升级改造。在优化服务,塑造广电新形象的同时,为服务好用户,制订了《服务承诺》,公示了服务、举报电话。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城区2小时服务到位,村里12小时服务到位。站里还从镇人大代表、村居干部、执法执纪部门、社会知名人士中聘请了10名行风监督员,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实践证明,只有广播电视网络畅通了,电视节目办好了,服务质量提高了,电视用户才能不断增加,党和政府的声音才能真正传遍千家万户,网络发展的后劲才能凸现,群众才会真切感受到广播电视带给他们的诸多实惠,广播电视才能拥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二、我镇广播电视产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现状: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我镇的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1、广播的人口覆盖率
我镇的无线广播覆盖是以fm为主,中央、省、市办节目三级混合覆盖,人口覆盖率为100%。有线广播近年来出现了下坡现象,但高架的高音喇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无线的广播网络,我镇还保留许多用户,每天播放新闻、地方文艺与生活节目,深受听众欢迎。
2、有线电视入户率
到目前止,全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3000户,占总户数的69%,丰富的荧屏,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3、事业基础
(1)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镇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已初步建成宽带信息多功能业务网。有线广播电视已发展成为镇信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经济状况目
前我们的经营收入来源大体是有线电视维护费,有线电视的初装费是28.26万元,维护费达205万元,共计233.26万元。
5、人才队伍情况
全镇广电队伍总人数为9人,其中大专以上5人,中级职称以上1人。
(二)存在问题
但从我镇运行的情况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发下四点:
一是收费方式落后。这种收费方式落后,主要是采取站里工作人员先填写好通知书,然后挨家挨户上门发放,用户再将维护费送交到镇里。这样的收费方法一是耗费精力太大。
二是资金回笼不齐,尚有2%的滞留维护费。不象电话用户,一过欠费期就自行停机。
三是台风季节多,线路受损大。我镇地处沿海,台风多。光是就经历了5次的台风,线路刚整修又重刮台风,重复损失,对我们的打击很大。其次,这两年道路工程、农民住房拆建工程加大,线杆转移量增多,也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还有在工程施工当中,许多群众要出来干预,对我们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阻碍了工程的如期进行。
四是人力紧缺。目前我镇有线电视站干部职工共9人,正式编制的3人,职工6人。地域广大,因人手少,在抢修服务方面有时造成衔接不上。
五是没有执法权,打击偷接、私接现象力度不够。这种现象,在我们这里每年都要发生10多次,偷接、私接者大都是外来民工,他们租住在简易房内,用针戮的方法将线引进,破坏了光线,大大地降低了清晰度。而基层广电干部没有执法权,对此事只能采取当事人赔偿的手段,这种缺乏力度的方法不能使当事人慑服,偷接、私接现象重蹈旧轨。如果上报上级部门来处理,外来民工一是居无定所,发生事情后当夜出走,二是本人经济力量有限,根本不认处罚结果。
六是广播趋向滑坡。有线广播在90年代以前是红极一时,自从有线电视和调频调幅的收音机的普及,有线广播一路下滑。目前我镇镇级有线广播全部通到村里,但因各村的经济承担力有限,几乎所有的村(居)没能将广播线路引进农户。但有20个村(居)架设了高音喇叭,基本上能开展一般的宣传工作。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重要精神为指针,以“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保证,以“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广播电视宣传为中心,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线,以更好地为宣传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服务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把广播电视搞强搞大的总体要求,充分发
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强广播电视科技开发和应用,使我镇广播电视发展总体水平在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指导原则
1、服务推动原则。广播电视是一项政治原则性很强的服务业,肩负着传达政令、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推动和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重托。精办各类节目、打造优质品牌栏目、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娱乐与信息需求服务,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本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广播电视宣传和技术队伍,使广播电视事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科技创新原则。科技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是科技的生命之源。
3、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准确把握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力争规划既有近期与长期的指导作用,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协调发展原则。本规划应兼顾广播与电视、无线与有线、卫星与地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协调发展。
5、资源共享原则。通过广播电视专用网与其它网络,实现本地和外地区的广播电视节目与信息内容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质量。
四、广播电视的发展环境
(一)地理环境
我镇位于经济发达的路桥区东部,与滨海工业新城相比邻,属于台州高速经济圈,具备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经济与相关产业基础。全镇总面积为44.4平方公里,辖51个村(居),东方大道、疏港大道纵横而过,水、陆、空交通十分发达。
(二)社会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使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在调整中持续稳定增长,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生产总值14.62亿元,是的1.92倍,年均递增17.7%;财政总收入570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51万元,分别是的1.91倍和1.51倍,年均递增17.6%和10.9%;工业总产值49.35亿元,是的1.42倍,年均递增9.2%;农民人均纯收入8152元,年均递增12%;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7.48亿元,是的3倍多;招商引资累计完成近1800万美元,年均递增49.2%;外贸出口完成交货值3.5亿元,是的8.94倍,年均递增72.9%,自营出口企业自实现零的突破后已经增加到9家;标准厂房建设累计完成13万多平方米。
(三)人口情况
到底,全镇共有常住人口64000人,18900户。由于工农业发展需要,还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他们同样是广播电视业的服务对象。
五、发展目标
随着广播电视产业的体制由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战略性转变,行业服务于社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人们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广播电视的服务内容越来越多,服务手段也要朝着“广播”、“窄播”、“点播”的方向全面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需要。本规划的发展目标如下:
1、广播传媒
继续提高有线广播的接入率,保持传统广播手段的阶段性优势。
2、电视传媒
提高服务质量,扩展入户率,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为人民群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节目。
(1)电视节目点播,安排两大类,一是标准清晰度节目,通过网络汇集成千上万部影视片供观众选择。二是高清晰度节目,为观众提供数字影院级的若干大片,辅以多声道,让赏心悦目的影视大作走入家庭,使观众真正感受到家庭影院的魅力。
(2)音频节目除广播各类信息外,通过点播手段为听众提供多种“发烧”级曲目,把消费者带入梦幻世界。
(3)广播式的因特网,利用广播电视的采、编、播优势,通过广电宽带网络与视音频多媒体网站开展广播式因特网业务,向用户提供实时视频新闻、下载影视剧目、音乐娱乐节目、图文信息和游戏节目等。
(4)继续发展宽带互联网业务:利用以太网技术继续开通个人用户宽带上网业务,为增强吸引力扩展用户群,要在提高速率、降低成本、扩展内容上下功夫。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视音频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都需要有各自的专网。如:政府办公网、公安网、税务网、教育网、金融网、卫生网、社保网等等。我们路桥有线广播电视网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络资源与优势,通过专网与虚拟专网为这些部门与行业提供联网服务。
六、实现规划的对策与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抓住创建滨海工业城的难得机遇,大气魄、大手笔、大动作发展我镇广播电视事业。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不断树立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推动机制创新,理顺内部关系
机制创新包括广电内部组织机构的创新、用人机制创新和运营与维护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定的战略需要一定的战略组织配套。在广播电视发展规划的实施方面,同样要有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来研究行业动态与科技发展,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正确组织领导规划的实施。
用技术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理顺内部关系,整合系统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三)加快建立广播电视科技新体系
建立广播电视科技新体系应沿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进行。按照“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积极推进、分步实施”的方针,加快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建立覆盖全镇的网络体系,节目生产与交换体系、技术维护与管理体系。
(四)实施联盟经营战略
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越来越开放,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行业,闭关自守就意味着落后和被抛弃。在行业资金、人才和科技能力都还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要努力与国内外同行和相关的信息界建立事业与科技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争取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的大力支持,实现社会资源行业化和广播电视事业跨越式发展。特别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镇的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目前已具有相当实力,已经成为当地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于我有利”、“为我所用”的前提下,吸收民营资本投入我们的基础性建设,对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我们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广播电视人才结构体系。全面开展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行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胆使用、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先导性作用。
(1)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的先决条件。而要使各级政府对乡镇广电站给予高度重视,就必须舆论先行,积极引导。
(2)加快区镇网络的延伸,目前我镇极有个别偏僻的地段还没有拉上线网,造成入户率偏低。
6.乡镇经济发展对策 篇六
浅议无公害蔬菜在乡镇中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李世刚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6期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内对无公害蔬菜的研究与生产实践,对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对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无公害蔬菜;重金属污染;生物防治;生物农药;现状与对策
1、引言
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无公害蔬菜的基本概念,先后出现过许多相似的提法,诸如清洁蔬菜、健康蔬菜、无农药污染蔬菜、天然食品等等,至今尚未对无公害蔬菜的概念形成统一的说法。笔者认为:以国家颁布的《食品卫生标准》为衡量尺度,农药、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生物(包括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等多种对人体有毒物质的残留量均在限定的范围以内的蔬菜产品,可统称为无公害蔬菜。[4]
早在20世纪20年代,国外就开始发展无公害蔬菜,其主要生产方式是无土栽培。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单用营养液膜法(NFT)栽培无公害蔬菜的国家就达76个。在新西兰,半数以上的番茄、黄瓜等果菜类蔬菜是无土栽培的。日本、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采用现代化的水培温室,常年生产无公害蔬菜。工业高度发达的日本,其许多城市郊区的蔬菜良田被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所污染,良田耕作层内的镉、铜等重金属大量富集、积累,致使蔬菜产品内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消费者重金属慢性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曾拨给大量的专项资金,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对“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攻关。通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客土换层、地底暗灌、配方施肥、生物固定等综合农艺措施。[1]
我国无公害蔬菜的研究和生产始于1982年,全国23个省、市开展了无公害蔬菜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通过几年的研究实践,探索出一套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污染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1985年全国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60万亩。
2、无公害蔬菜研究与生产现状
(1)研制开发了一批高效、无毒生物农药,总结出一套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所谓生物防治,笼统地讲,是指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防治或植物保护的生物学防治方法;确切地说,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危害程度的方法。我国广大的蔬菜科技工作者和蔬菜种植示范户在长期的研究与生产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一套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即:在加强农业防治的前提下,在蔬菜病虫害发
生期使用高效、无毒生物农药,并设法保护天敌;万一上述措施不奏效时,科学合理地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并严格控制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尽量减少施药次数和降低用药浓度。[2]
(2)初步探索出治理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办法,蔬菜产品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获得有效的解决途径
蔬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早就引起我国蔬菜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同时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环境容量、迁移规律以及在植物体内的富集状况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增施有机肥,可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环境容量,提高土壤还原能力,从而可以使铜、镉、铅等重金属在土壤中呈固定状态,蔬菜对这些重金属的吸收量相应地减少。另外,根据菜园土地的环境条件,利用排土工程法和就地表底土翻换工程法等工程措施,对各种重金属污染,均不失为良好的治理对策。[2]
(3)对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蔬菜产品中的硝酸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从1979年开始,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的科研人员就对蔬菜中硝酸盐的分布水平、累积规律和控制途径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北京地区常见蔬菜品种中硝酸盐的大致含量,指出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除与蔬菜的种类、品种及蔬菜的生长部位有关外,还受外界光照、施肥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利用荫棚遮光栽培菠菜,与露地栽培相比,其产品中的硝酸盐含量明显降低;施用化肥,大白菜叶片中的NO3含量明显提高。上述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蔬菜生产实践中,从蔬菜品种选择、施肥技术、栽培环境控制等多途径综合控制蔬菜产品中的硝酸盐污染,效果明显。[2]
3、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对策
(1)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行政、组织与协调工作,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
强有力的行政领导,加上优质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是我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议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两类机构,即无公害蔬菜领导机构和无公害蔬菜服务机构。强化科研投入,增加科研力量,加强与无公害蔬菜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开发技术研究。建议设立国家无公害蔬菜工程专项研究基金,成立国家无公害蔬菜工程技术研究协作小组,从财力、人力上给予重点扶持。着重加强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薄膜、农药、垃圾等)的生物降解机理、高效无毒生物农药的研制、高抗病虫害蔬菜品种的选育等与无公害蔬菜有关的基础理论与开发技术研究。[3]
(2)建立一套规范化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
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需要一套规范化的技术体系(或规程)加以指导。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主要应把握以下三关:一是生产基地选址关。首先对无公害生产基地进行生态环境本底状况调查,在对大气、水质、土壤等主要环境因素进行多种污染项目检测的基础上,选择诸环境要素综合指标较好的地域作为试验基地。二是种植过程无害化关。采取控制农药、化肥、生物和重
金属污染的综合技术病虫害的蔬菜优良品种;采取施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化肥中又以氮、磷、钾平衡配方的施肥技术等等。三是蔬菜残留毒物检测关。在蔬菜上市前,由质量检测部门对蔬菜中重金属、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等有毒物质残留状况进行全面检测,保证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内(或参照国际)的食品卫生标准或相应地区的有关标准。[5]
参考文献
[1]闫晓波.无公害蔬菜青翠碧绿.中国环境报,2007.06
[2]无公害蔬菜标准的探讨.《食品研究与开发》杂志,2007.11
[3]加强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建设.农民日报,2006.03
7.乡镇经济发展对策 篇七
1 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乡镇是我国行政区域划分中的基层政权单位,是介于城市和乡村的重点过渡空间,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副中心,直接面向基层农村,是农村经济、政治与文化教育中心,是物资、人流的集散地。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效。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乡镇经济在农村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农业、农民是乡镇经济的主要发展主体,只有乡镇经济发展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才会有保障,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和提升。我国乡镇人口所占比例超过了50%,在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乡镇是小康社会的建设重点,乡镇人民的小康生活得到实现,全民的生活质量才会提高,我国的小康目标才会达到。其次,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在农村经济社会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2 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河南省共有乡镇1 839个,其中1 107个建制镇,732个乡。全省乡镇行政区域面积是1 565.12万公顷。乡镇常住人口为7 787.06万人,常住户数为2 127.35万户,户籍人口8 630.05万人,其中农业户籍人口达到7 629.06万人。整体来看,河南省乡镇农村土地流转加快,2014年,全省乡镇耕地流转面积达127.3万公顷,比2013年增长了10.25%。乡镇企业稳步发展,2014年,全省乡镇共有工业企业25.03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 5105.64亿元,比2013年增长9.7%。基础设施逐步增加,2014年全省乡镇已有75.7%的村通了公共交通,有89%的村通了有线电视,有97.7%的村通了宽带,有45.1%的村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来看,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财政实力较弱、社会保障体系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欠发达乡镇发展滞后等问题。
2.1 乡镇自身经济实力依然较弱,地方财政压力较大
一方面,随着乡镇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不断增加,企业发展和工业项目配套对资金的需求也在逐步加大;另一方面,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态势,导致乡镇自身经济实力还依然较弱。因此乡镇地方财政面临较大压力。2014年,全省有1 487个乡镇公共财政收入不足2 000万元,占全省乡镇总数的72.8%,其中755个乡镇公共财政收入还不足800万元,占全省乡镇的41.1%。从财政收支看,全省有409个乡镇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占全省乡镇的22.2%。总体而言,乡镇财力相对薄弱,缺乏足够的资金推动乡镇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2.2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后,农村居民参保比例低
乡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是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因素。在河南省乡镇人口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口数量所占乡镇总人口总数量的百分比不到40%,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乡镇人口数量更少。与我国城市社会较为健全的保障体系比较,乡镇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制度不规范、体系不完善、保障标准较低、各地差别大以及保障范围较为狭窄,尤其有些农民没有能够在各类企业中就业与工作,这些农民加入医保、养老保险和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还没能得到更为妥善的解决,显得更为困难。
2.3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综合承载能力较弱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程度,一方面决定乡镇聚集效应的程度,另一方面还影响着着乡镇经济社会在建设和推进中的运行质量及持续发展动力,也是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内在素质和现代化水平的体现。截至2014年底,河南省统计网官方数据显示,河南省省只有893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有1 076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公共交通,有1 448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也就是说全省仍有51.4%、41.5%、21.3%的乡镇没有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公共交通和有线电视。同时,全省还有1 359个乡镇燃气普及率不足50%,占乡镇总数的73.9%,有1 018个乡镇所有村没有一个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占乡镇总数的55.4%。总体来看,河南省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然相对较低,从而严重制约了其综合承载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2.4 欠发达乡镇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多
多数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位于经济社会条件较好的城市区域附近,这些地区生产力水平高、工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发展较为完善。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乡镇,以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小型乡镇企业经营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占有相当的比例,受此影响制约了该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影响全省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乡镇的企业普遍存在规模比较小、技术水平显得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及领导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乡镇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3 对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 做好乡镇财源建设,增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
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搞好财源建设工作,财政和经济就会相互促进。乡镇财源建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河南是农业大省,乡镇经济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好基础农业发展的前提下,定位发展乡镇特色农业,对农村产品找准市场定位、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使农村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改善,培植绿色生态型、特色型乡镇财源。积极提倡和鼓励农民开发绿色天然产品,逐步打造出农产品品牌效应,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二,调整乡镇工业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尤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要优先扶持,使工业经济运行效率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保证支柱财源,开拓新的效益财源。第三,发展个体经济,繁荣第三产业,培植新的财源,加快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扩大个体私营经济的规模,使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提高的同时,为乡镇财政提供更多的收入,从而成为乡镇财政新的财源增长点,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实力的逐步增强。
3.2 加快乡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改善乡镇社会保障滞后状况
乡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确保河南省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有效机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措施,在国家投入的同时,河南省地方政府也要利用公共资源,切实解决农村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要在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大胆探索,要着眼于河南省乡镇农村实际情况,以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学习我国城市和国外社会保障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农民自我保障,与社会互济为辅相结合,与社会基本保障、家庭保障、集体保障、企业保障相互融合,逐步改善河南省农村乡镇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相对滞后的状况,使农民能逐步享受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河南省农民的综合素质。
3.3 加大乡镇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打造优质投资环境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是乡镇农业、工业、商品流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吸引资本和人口向乡镇集中的重要因素。打造良好投资环境,多渠道对资金进行筹集,使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状况得以不断改善。项目根据其本身的性质来采用相应的投资方式,纯公益性项目则由乡镇政府集中财力进行投资,例如道路、环境治理等;准公益性项目、一般收费项目等,则可以采取以民间资本投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的投资方式,由于它的收益与社会平均投资收益会有差额,差额的弥补可以有政府直接进行财政补贴,也可以由建设项目自身衍生效益来进行弥补;盈利性项目要走市场化投资方式,进行公开招标,使各经济成分平等参与,实行由政府规划,企业建设,投资人对项目受益和损失进行负责的真正的市场化投资机制。
3.4 坚持统筹区域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
木桶原理让人们明白,桶中水的多少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最长的木板。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来讲,欠发达地区就是木桶原理中的短板所在。多年来,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很多重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各省市已经位居前列,但若按人均指标来计算,名次仍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数量大、落后地区量大面广,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如此,根据目前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现象,各地乡镇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发展,清晰定位,合理布局,处理好区域发展中的各种关系,针对乡镇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做好发展定位,明确发展重点,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壮大自己的产业优势,使欠发达地区的乡镇经济发展壮大起来,走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4 结语
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搞好了,对推进河南省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全省总体经济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目前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找到更适合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用实事求是的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来解决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乡镇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摘要: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农村是难点,乡镇是重点,工作突破口与发展潜力所在也是乡镇。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成绩,同样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就当前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河南省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地调队区域经济调查处.2015年河南省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R],2015.
[2]赵保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5(7).
[3]蔡其旭.探讨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资,2014(4).
[4]王国华.加强乡镇财政预算收入管理[J].海峡科学,2014(4).
[5]耿玉娟.河南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3).
8.乡镇文化站发展对策研究与建议 篇八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发展
1.推进乡镇文化站发展对策
1.1激发乡镇文化站的生机和活力
乡镇文化站未来的发展必须对现有的农村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增强乡镇文化站发展能力。乡镇文化站要突破发展瓶颈,重新获取发展活力,还必须创新乡镇文化站运行机制。通过积极探索文化站的多元化机制,实行“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文化站的活力被重新释放出来,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方面也更有效率。在乡镇文化站运行机制创新过程中,要做到“分类指导,区别对待”,采取差异化的乡镇文化站发展策略,完善乡镇文化站的经费投入机制。
1.2培养、鼓励全民化参与
全民化即是培养业余、鼓励全民、面向大众。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和业余骨干队伍建设,充实专业队伍的后备力量,组织有一定文艺特长、积极性较高、乐于奉献的业余人员成立文艺队伍并适当进行专业培养,在储备文艺人才的同时自然提高了部分群众的文化素质,并且扩大了文化站的影响力。加强各项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鼓励全民参与到其中。争取多建设一些全民性的设施和活动场所,如农民夜校、文化娱乐中心,多开展面向农民群众的各种文化艺术等。
1.3创新文化载体,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广大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观赏者, 也是农村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农村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打破文化活动就等于唱唱跳跳的偏见, 将狭义文化向广义文化延伸。因此要经常性、创造性地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探索文化下乡与农民文化活动对接的有效形式,一是要开展当地群众接受的文体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农民群众自己熟悉和喜欢的民间文化活动。开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格局,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中享受文化的愉悦, 在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二是积极引导农民把日常生活中内容和形式能够看得见、听得懂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从而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1.4健全和完善乡镇文化站的服务功能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构建乡镇文化站发展的坚实基础各地政府要增加对文化设施建设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与文化部下发的《“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新建和改扩建文化站项目建设规模应不低于300平方米,并具备基本功能空间,如多功能活动厅、书刊阅览室、培训教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为健全和完善乡镇文化站服务功能提供坚实基础。要改变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现状,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社会发展与经济规划,纳入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出台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定各地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充分保障乡镇文化站的发展。
1.5发挥乡镇文化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当前,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与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物质生产也得以进步,同时对传统文化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与积压,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很多传统文化都来自农业文明,因此大多重点保护项目的传承者都在农村。利用乡镇文化站立足基层、为农村文化服务的优势,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普查中,积极收集原始资料、加强保护政策的宣传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对乡镇文化站建设发展的建议
2.1强化乡镇文化站的发展规划
要确立乡镇文化站的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工作目标,使得这一规划与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从制度上保证乡镇文化站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长期发展规划可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各乡镇经济发展的状况,对乡镇文化站的基本设施条件、文化资金投入、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文化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文化站发展的政策性障碍。近期发展目标则是各乡镇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及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惠及群众的文化实事工程,从文化网络的覆盖、文化阵地的利用、文化活动的参与、公众对文化的满意度等方面来一一谋划,从而使乡镇文化站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2进一步明确乡镇文化站的工作职能与作用
凸显服务性。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乡镇文化站更加强调文化的服务功能,更多地体现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开展文化活动,让农民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文化共有者。乡镇文化站作为整个群众文化的最基层组织,它直接面对广大的乡镇人民群众,以往机械地完成乡镇党委和政府任务的操作方式,已经背离了文化工作强调服务的宗旨。如何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如何让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带来的快乐,才是乡镇文化站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找准平衡点。乡镇文化站的首要职责是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把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更要及时将群众的文化需求反馈给乡镇政府和上级文化主管部门,为相关文化政策的出台提供参考。乡镇文化站要成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桥梁与纽带,必须找准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2.3理顺管理体制
进一步提高乡镇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农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乡镇文化站建设的重要性。党委、政府要形成合力,密切协作,从目前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乡镇文化站工作应由乡镇政府负责,党委则从文化的舆论导向上进行把关,这样可以避免乡镇文化站多头管理、重复汇报、互不知情、疲于应付等弊端,提高乡镇文化站的工作效率,切切实实做到谁主管、谁负责,使职责权限更加清晰;同时要强化文化主管部门对乡镇文化站的业务指导职能。在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加强分类指导,落实政策措施,提高业务工作水平等方面切实负起责任;特别是对于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配备、调任,文化主管部门应具有建议权。要把乡镇文化站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予以专项投入。目前乡镇文化站建设没有专项的资金,各地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或领导对文化的重视程度。
【乡镇经济发展对策】推荐阅读:
乡镇发展工业功能区困难与对策10-15
乡镇经济建设的调研07-12
乡镇经济工作总结报告09-22
努力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07-07
乡镇经济责任审计常见问题10-23
乡镇人大评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8-10
乡镇卫生院如何发展07-14
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探析10-21
乡镇农业发展规划框架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