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心得体会(精选9篇)
1.焦点访谈心得体会 篇一
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并出台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公布有一年多月了。规定执行的怎样了?昨晚的焦点访谈对部分违反规定的干部进行了曝光。
在这些被曝光的干部身上,体现了官本主义思想,认为当官就要有官的样子,所以职位无论高低,都会高高在上,摆着官架子,在群众面前盛气凌人,高傲自大。有的人不深入实际,或者下乡动辄要求基层迎送,警车开道,显示威风,即使到了基层,也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凡此种种,严重违背了“八项规定”的要求,是典型的败坏党风的表现,是阻挠和谐社会建设、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肠梗阻,必须按照八条规定彻底消灭之。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不倒,确保党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目标顺利实现。
要做到这八项规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都必须放下架子,事必亲躬,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在我们党内,就有很多领导干部就能做到,身体力行,赢得了群众的赞誉。有媒体曾报道,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同志,在任陕西省委组织部长的时候,去兴平、三原等县调研时,只带着组织部几个人,不给当地打招呼、待当地知道后,栗战书已经调研结束返回单位了。这样的工作作风,这种务实态度,实在让人敬仰和钦佩,这才是真正落实了八项规定,做到了“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
中央八条规定是新时期“整党”的行动纲领,中央八条规定是作风建设的方向指引,中央八条规定是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也是人民对党的基本要求,是规范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座右铭。
2.焦点访谈心得体会 篇二
高中新课程着重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基本理念:(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焦点访谈”对实现这些基本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1.1“焦点访谈”全方位地反应了社会
政治领域的,如2009年7月6日的《乌鲁木齐发生严重暴力犯罪时间》、2009年9月7日的《南京社区公推直选见闻》;科学技术发展领域的,如2008年9月24日到28日的《神七漫步太空》(五集系列报道);公共卫生领域的,如2008年5月5日的《防控手足口病》;经济与民生领域的,如2009年11月8日的《红肉密柚之痛》;学术与文化领域的,如2010年3月20日的《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体育与娱乐领域的,如2010年2月24日的《青岛海利丰“吊射门”揭秘》。
从政治到经济,从国是到民生,“焦点访谈”增进学生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密切关联,引导学生关注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展望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见识面,使学生受到社会的熏陶,弘扬和培育爱国热情,塑造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1.2“焦点访谈”注重探索真,追求美和弘扬善;揭露假,批
判丑和鞭挞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如:2009年3月22日的《山西屯兰矿难救援》,全程报道了矿难救援的全过程,展示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展示了人民政府快速反应和强力领导,社会各界的努力协同,宣传了“生命高于一切、安全重于泰山”美好理念。2009年3月24日的《垃圾处理厂何成污染源》,揭示了一个基本道理:随着社会的发展,集中处理垃圾是大势所趋,但若不能做到科学运行、严格监管,反而会事与愿违造成新的污染源。2010年1月26日的《用青春诠释责任》,记述了:2009年的最后一天,一个年轻人的生命感动。在凶狠的歹徒面前,一位80后的大学生挺身而出,奋勇搏斗,不幸受伤牺牲。一个朝气蓬勃、充满阳光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010年新年的到来之际,定格在22岁的青春年华。诠释了“男人不可以没有责任感”。
“焦点访谈”进入语文课程,拓宽了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并通过语文学习养成科学态度。“焦点访谈”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课程标准阐述:“未来社会更需要美,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焦点访谈”使学生思考问题具有深度和广度,增强探究事物本质意识和兴趣,逐步形成了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1.3“焦点访谈”进入语文课堂,是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和补
充,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发展,使学生参与和未来走向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将实现从教学到育人的飞跃,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的公民。挖掘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多样性,为学生创设了更多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有效的开发了课程资源,建立互补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元、有序、高效的语文课程体系。
科研资料表明:人们从视听获得知识,能接受65%;从文字符号获得知识,能接受15%,视听教学十分必要。运用“焦点访谈”节目,进行看、述、评、辩、思、写的多样性的语文活动。(1)将使语文教学更紧密地联系生活,贴近生活。(2)有效地开发智力资源,训练直觉思维和相似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灵感思维以及创造思维。(3)练就聪慧的耳,清明的眼,机敏的口,灵巧的手,实现社会交际功能的目标,即听说读写的达意的准确,内容的充实,表现的灵巧。(4)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充实社会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1.4“焦点访谈”严谨的结构,充分的论证,犀利的语言和
鲜明的观点,是高中生学习议论的好材料,可以提高议论的能力
长期的引导学习,学生将在价值观形成和语文能力等方面受到很好的影响。以[焦点访谈]2010年4月3日的《时代的精神标杆》,笔者做简要的评述。
开篇的一段话,十分有情感而自然,简捷晓畅的“凤头”,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原文如下: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时节,人们祭扫陵墓,缅怀先人。在安徽,在四川,在河北,在很多地方,人们在怀念着沈浩、王瑛、王彦生、吴大观等这样一些已经逝去的共产党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共产党员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他们用自己的人生选择给出了答案。
中间充分的调查取证,翔实而有说服力;角度新颖,语言干练。以“三摁手印见赤诚”讲述了沈浩事迹;以“努力尽善尽美”讲述了“铁骨柔情为党为民铸忠魂,云水胸怀无私无畏留英名”县委常委纪委书王瑛;“四对原则”显精神讲述了邯郸市委组织部长王彦;以“人生是施与”讲述了中国航空动力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吴大观走完了自己93年的人生历程。这些讲述共同彰显了共产党员形象。
部分原文如下:2010年4月,沈浩走后的第一个清明。小岗村全体67户村民静静伫立在沈浩墓前,祭奠这位把生命奉献给他们的好干部。小岗村村民严立学说,“把他的骨灰留在小岗,这也是我们小岗人民的心愿。”2009年隆冬,小岗村村民一纸摁满红手印的请求书,把年仅45岁的共产党员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沈浩,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在小岗村工作6年,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走进了富裕之门。2009年11月6日清晨,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2009年底,沈浩的第二个任期又要结束,沈浩的去留问题再一次成为小岗人的一块心病。思来想去,小岗人最终还是用老办法,又摁下了红手印,找到了省委组织部,找到了财政厅。严立学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说成,你们同意我留下来,我干死了也行,我就在小岗了。”然而,当村民们期待着沈浩带领小岗继续往前走的时候,沈浩却永远地倒下了。
结尾升华了主题,深化了中心。原文如下:清明时节,我们缅怀这些让人尊敬的先进共产党员,缅怀他们牢记宗旨、服务人民、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为了记住他们的名字,记住他们所代表的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精神标杆。在这些优秀党员们的带领下,党员队伍在学习实践活动得到了锤炼锻造,党的执政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些令人尊敬的先进共产党员,他们的精神又有点像清明时节勃发的生命,生生不息,绵延传递。
2“焦点访谈”提高高中生听、说、思、写语文能力的基本方法
以看、述、评“焦点访谈”为内容,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可以从五个方面内容来训练听话能力,训练表达能力,训练阅读能力,训练评写能力。这五个方面具体是:(1)学习表达的仪态、风度。(2)准确把握表达的内涵。(3)以复述来提高听、说素质。(4)以互评互改促进读评素质。(5)提高思想、认识、表达素质。
高中阶段要“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说话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和生活中,我们多有这样的感受和体会,就算是完全一样的说话内容,不同的学生表达起来就会有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效果。原因是:(1)表达者对语调、语速的把握不同。(2)表达者的肢体语言、神情、仪表、气质、风度各个不同。语言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是最为主要的,语言表达的质量将直接关系交际过程中的效果。要做人,要交际,要在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理所当然首先要学会表达,要表达好则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仪表。要实现“焦点访谈”对高中生价值观形成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我们要注重强化这些方面的要求。
2.1 养成良好的听话思维习惯
听知活动是听话人借助听觉分析器官,在思维参与调控下,接收、理解、吸收口头语言信息过程,把外界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因此,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务必使大脑中枢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产生集中的注意力,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我们选择社会焦点作为听话训练的材料,信息量大,语言层次高。为了让学生能够把握说话的内容,分清语言的内涵,品评语言的质量,有条理,筛信息,我们要求学生一定要保持高度注意力,并进行科学的思维。
2.2 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
要听好一则社会焦点,我们要求学生应当使听知理解处于高度状态,保持思维的敏捷力,两者缺一不可,注意做到以下几方面:(1)归纳表达中心,表达目的,表达思路。(2)感知语言表达的深刻内容和言外之意,特殊表达手段的运用。明确这些听话重点,不断视听,不断感悟,不断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听力日渐提高。
2.3 培养学生听话的鉴别能力
社会焦点的丰富与复杂,使得我们的学生在视听过程中,思维上造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现象。对于说话内容的论点、感情倾向,有些学生产生一致的认同,有些则有相左的看法。因此老师对于这种认识的差异,应加以引导,要求学生对接收的话通过思维加以分析:说者背景、目的、动机是什么?观点是否得当?用了一些什么论据与理由来论述,这些论据与理由是否符合客观现实?这样就能在听话过程中获得准确的鉴别能力,而且能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
2.4 培养学生评论的能力
思想能力、认识水平,表达素质的提高对于一个高中生是多么重要。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动”起来,思维要活跃起来,嘴巴敢于和善于表达起来,手要善于表达和写作,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充满生机的。我们认为,说话训练是一项最好的思维训练。首先,通过说话训练,学生增加了词汇和生活信息储备,也就是积累了思维最基本的材料,提高了快速遣词造句的能力,对于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培养是相当有利和有效的。其次,语言表达也是思维过程和程度的呈现,有了这种呈现,学生可矫正、补充和提高思想,使之与客观实际相吻合。我们的实验以社会焦点为说话的材料,首先能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在听与说的交互进行中,学习社会焦点主持人好的思维方法,思维模式,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3.焦点访谈的观看心得 篇三
在电视新闻的访谈类节目中,相信《焦点访谈》是我们最熟悉的了,小时候在家里只收得到广西台和中央台的时,每天的等待是除了《新闻联播》,还有它之后的《焦点访谈》,然后才到我们每天等待追着看的电视剧。那时候,对于《新闻联播》一般是大人看的,而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焦点访谈》,因为它讲的故事更加完整,还有评论,当时作为小孩子的我也能看懂。现在看来,这也是当时的《焦点访谈》的魅力所在吧,通俗的语言和简单的大道理以及与我们身边息息相关的事情。
《焦点访谈》栏目,创办于1994年4月1日。开办后,它迅速成长为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电视栏目,也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焦点访谈节目开播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老百姓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焦点访谈》这个舆论监督节目多年来为人们所关注和喜爱,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许多《焦点访谈》的报道成为有关方面工作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焦点访谈节目开播以来,受到了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每天有上千名观众给这个栏目打电话、写信、发传真和电子邮件,反映他们的收视意见,提供大量的报道线索。焦点访谈节目开播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老百姓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4.班级访谈心得体会 篇四
xx班的访谈如期而至,每每想到自己的现状,多少有点惋惜:经历太过曲折,事情过于复杂,这段人生是好是坏?
有人说:你很有追求,工作了,而且工作不错,还跑回来考研,敢想敢干。也有人说:你脑残吧,放弃舒适的日子不过,在这里瞎折腾。还有人说……我们先不管别人怎么说,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考研――是我内心的一种向往,是我人生应该有的经历,如果我现在不考,两年后我还是会考,只是比预计提前了而已。
一定要考研究生么?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只能说:人需要有终生学习的态度和意识,而考研只是其中一种方式。什么时候是考研的最佳时间呢,我想应该是在大四那一年:一、学习功底最佳,时间无间断,知识最连贯;二、思想压力最小,机会成本小,失败就工作;三、考研成本最低,除正常开销,额外的比较少……弊端:对于对本专业存在异议的,想跨专业的,可能存在很大的风险。考研有风险,报考须谨慎。
对于在校的大学生,如果有考虑此生想读研的,大四绝对是最佳时机,不容错过。对于已经工作的,辞职考研须谨慎,风险很大,不过宜早不宜晚。
考研点到为止,再就证书说几点:一、四六级没有什么好商量,口语最好棒一点,绝对用得着,英语或小语种好没什么不好;二、有从事行业内的证书比没有好,有,最好是有点含金量的;三、实际应用能力比证书管用,合理搭配才是王道。
关于双学位:这个可以有!但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因为他会占据你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选择之前,可以预先体验一下,最好能和本专业相结合。如果只是兴趣的话,完全可以采取自学和旁听的方式。
考研、证书、双学位这三点是想给还来及的学妹学弟的个人建议,希望你们能辩证的采纳。
二:我对访谈的认识
也许我对这次访谈的真正目的并不明确,但是我想谈谈我对它的认识。
1、这是xx班这个集体对我们的爱,是宋老师和学弟学妹们向我们传达他们对我们的关心。
无论我们毕业何时、身在何方,素质班永远是我们的家,我们永远是素质班挂念的那个他。每每看到老宋和素质班近况的相片和文字,内心总是莫名的涌动,素质班永远是我内心的精神家园!
这两年,经历了很多,也许是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内心深处还憋一股劲――人生百战穿锦甲,不夺桂冠誓不还。素质班,其实我一直在关注着你;老宋,其实我一直挂念着你;兄弟姐妹们,其实我一直在等候着你……寸功未立实无颜还乡!
2、访谈可以让我们暂停脚步,让我们的躯体等等我们的灵魂。
建功立业,成家安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同时也是我们内心的渴望。大家都是卯足劲拼命的往前冲。在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面前,我们调整战略,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在前进的路上,难免会偏离当初设想的通关大道,甚至迂回曲折。
对于当初的理想,我们是否还在坚持并充满希望;对于亲密的队友,我们是否还在联系并齐头并进;对于我们的生活,我们是否已经满意并丰富多彩;对于我们的工作,我们是否已经安定并奋斗终生……
当走得够远的时候,是不是该停下脚步,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等一等我们的灵魂,让他和躯体对对话,诉说一下彼此的理想和思恋。修整好了,再出发!
三、关怀需要传递,感情需要沟通,成就需要反馈。
毕业一晃两年了,如今的我们分散在全国各地,平时忙碌的我们,是否还在关注素质班的一切,素质班是否知道我们的喜怒哀乐。老宋以及素质班经常挂念着我们,我们也仍惦记着素质班的点滴。而这次访谈让我们再次感受到xx班对我们的爱对我们的关心,也让学弟学妹们将我们对xx班的爱回馈到素质班,转达给老宋。
我们作为xx班的先行者,有义务更有责任将我们的现状如实的反馈到xx班,为xx班的后期,培养方案的优化,活动内容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更加有效提供最真实和充足的材料。
最后,预祝这次访谈圆满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祝福老宋以及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祝福各位同仁事业有成、学业有成、万事如意!
王xx
5.人物访谈访心得体会 篇五
最近我有幸参与了我们小组组织的人物访谈活动。在分好小组并参加了访谈之后,我们就开始准备采访的材料,收集被采访者的信息,整理采访提纲,我们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力求准备得最充分。
几天后,我们与本组的采访对象取得了联系,并初步确定了采访时间。并最终于周六,见到学长之后,他对我们相当热情,我们之间的交流变得畅顺,这也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使他是学长,我们把他当朋友,这样我们的谈话显得没有拘束。
从与学长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容易,特别是找好工作。我们要有一定的能力和看清行业的发展状况,不能眼高手低。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自身素养,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对自己以后的路又一个好的规划。在学校里,我们要把每天过好,该考研就好好准备,不想考研就多关注就业形势和提高自己专业课的知识。
其次我认识到了一些基础技能的重要性,比如英语、基础的office办公软件等等。还有我们所学的基础专业课,像机械设计和数控技术,原来这些都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希望以后自己在工作中不要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吧。同时我们还要多在大学期间积累社会经验或者多争取一些锻炼机会,比如社团和学生会,也许在以后找工作的过程中都能不知觉中体现出优势。
说起来自己算是个很不服输的男生,有过许多想法,高考失利后不甘于专科文凭,考了专升本。现在在本科里,又不甘于一个本科文凭。经过这次采访之后我认识到了文凭的重要性。当然找工作不像想
象中那样简单,要有充足的准备才能取得成功。考研也一样,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力,坚持到最后,其中的苦闷肯定是很多,但再苦也就一年,用一年的苦换一辈子的甜,我认为是值得的。
在这次寻访校友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有很多的感触。我学会了如何和陌生人拉近距离,学会了如何鼓励自己更好的完成计划,我一定要将这次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去。而且我对于自己所学的机械专业以及个人发展的前景也有了一些明确的认识,有了学长的指点,对于以后的路,相信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方向。对于我而言,学长取得的骄人的成绩是我的榜样,也是我今后奋斗的方向,我今后会更加努力学习,认真备考,积极做好准备,端正态度努力复习,不怕吃苦,考上自己梦想的学校。
同时,这次与学长的交谈中,我也越发感受到校友间诚挚的情谊,即使素昧平生,只因我们是同一个学校,身上同样有着朴实无华、坚韧顽强、勤勤恳恳的精神,学长便对我们坦诚相待、关怀备至。
6.焦点访谈心得体会 篇六
隐拍摄, 就是电视报道的记者利用拍摄设备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 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采访方式。隐拍摄其实就是“偷拍”的“雅称”, 因为“偷拍”这个词本身就含有贬义, 且具有定性, 所以本文将这种行为用中性的词“隐拍摄”来统称。隐拍摄分为非介入式隐拍摄和介入式隐拍摄。非介入式隐拍摄是指在公共场合的采访。如在风景区拍摄风光镜头, 记者当然不可能对出现在镜头中的人物一一去告知。介入式隐拍摄是指在非公共场合的采访。本文所说的隐拍摄, 特指介入式隐拍摄。这种电视报道的方式, 因其独特的视角、强烈的现场效果、非同寻常的现场体验而受到电视观众的青睐。今年3月15日, 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了《揭秘“健美猪”》之后, 引发了整个社会对“瘦肉精”的“围巢”, 继而引发人们对餐桌安全的全面关注。4月18日播出了《色情演出的推手》, 报道了浙江省一些地方存在色情演出的现象, 当天晚上, 浙江省的相关部门立即进行了整治 (据央视4月19日《浙江连夜整顿文化演出市场秩序》报道) 。这些报道之所以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除了央视自身的影响力之外, 更重要的还在于新闻报道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感染力。
一、隐拍摄的感染力
新闻的感染力源于真实的力量。对于电视报道来说, 画面和同期声就是新闻真实的外在表现符号。从表象上看, 电视与平面媒体相比, 似乎更为可靠真实。平面媒体, 主要是通过记者用文字创造, 然后读者又通过文字再创造的过程。由于创造、再创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思维过程, 这当中必然会与现实有所偏颇。而电视观众通过屏幕, 看到的是活生生的发生在现实中的画面, 听到的也是现实的声音。虽然电视新闻也是通过画面和声音的编辑组合, 但这种编辑组合只是现实的加工提炼, 观众所看到的仍然是直接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眼见为实”。但从更为深层的方面来看, 电视报道与平面媒体一样, 在表现真实性方面也有其短处。
我们知道, 电视报道是通过摄像机来获取报道素材的。那么人们在摄像机前面, 往往会有“做秀”的成份。他们考虑更多的或许是我应该如何“表演”才能更为得体。如果采访是事先约好的, 那么被采访对象就会从内容、着装甚至是语气、表情等方面刻意准备一番。即使是现场的突击采访, 被采访对象也会有意展露出自己美好的一方面, 隐瞒起自己不雅的另一面。在这里, 记者与被采访对象更像是面试考官与应试者。这样, 摄像机所获取的素材也可能不尽真实了。“所见未必所得”。“被摄新闻人物学会了‘表演’, 那真是采访摄影 (包括摄像) 的灾难。用老记者们的话来说:拘谨、手足无措尽管不自然, 但还是真的, 而表演却是假象的, 令人不能容忍。”[2]
而隐拍摄则不同。它是记者有意隐去真实身份与采访对象进行交谈, 并用隐藏起来的摄像机记录事件。这里, 采访与被采访是平等的关系。被采访者在没有任何戒备的情况下, 自然而然的言行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广播) 电视的真实不能是记者的心中物, 它必须通过节目让观众 (听众) 感受到进而认同。所以在事实的基础上, (广播) 电视记者要进一步借用有效的 (广播) 电视手段把这些真相显示给观众 (听众) 。”[3]隐拍摄就是这种“有效”的手段之一。它“突破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 [4]从而带给观众以不可抗拒的真实感。
在《揭秘“健美猪”》中, 节目总长度是11分30秒, 除去片头、片尾及主持人前面的导播、后面的评说外, 长度是8分52秒, 基本上全都是用隐拍摄所得素材 (除了一些政策性的解说采用静帧的画面外) 。这些素材, 用正常拍摄是无法获取的。如:
片断一:
记者拿起一包“饲料”问:你这是啥?
养殖户:谁知道是啥?咱买的时候说是瘦肉精。
片断二:
养殖户:一般没人管。
记者:检查是不是有规律的?
养殖户:检查也没啥规律, 不过一般要是说省里边或者外边人来检查了, 一般畜牧局会提前通知。
片断三:
河南孟州赵和乡动物检疫站检疫人员:那不是没发现 (瘦肉精的事) , 问题是发现了有的事, 也不能多事, 你不必多事, 没有啥意思。
记者:那你局里要是知道后不管你?
检疫人员:现在这儿, 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这里, 一切都是那么真实:真实的画面, 真实的声音, 让观众看到的是“背后”的事实, 听到的是“内幕”的声音, 事件的真实也因此暴露无遗。
隐拍摄以“偷拍”的方式来获取素材, 那些摇摇晃晃的镜头, 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意识, 观众仿佛就是跟随着记者一道进入现场;而大量使用长镜头, 不仅保持了时空的连续性, 使事件更显得完整, 也大大增强了现场感。画面不完整、同期声不清晰, 这些原本是电视新闻的大忌, 在这里却成为新闻真实性的重要因素。
同时, 因为是隐拍摄, 被摄对象不会感觉到镜头的存在, 所以也就不存在“反应镜头。”所谓“反应镜头”就是“被摄对象面对摄影 (包括摄像) 镜头时产生的行为动作与神态表情上的反应”[5]的镜头, 比如高兴、脸红、美化等。隐拍摄使得被采访对象保持了正常状态下的鲜活、自然, 因而真实性更强, 也更令人信服。
二、匿形象
与隐拍摄类似, 电视报道中还存在一种“匿形象”。所谓“匿形象”, 就是通过马赛克、模糊等拍摄或编辑手段运用隐匿对象的真实“面容”。[6]“当内容是敏感的社会问题时, 即使是最迟钝的被采访者, 也会对突然闯入的采访因素, 持一种保护自己并维护个人形象的原始状态”, “采访会遇到不情愿的合作”。[7]这时候, 记者可以被采访对象进行沟通, 用匿形象方式进行拍摄, 这样, 既可以解决“可以采访但不可拍摄”的难题, 又可以获取素材。
在《色情演出的推手》中, 出现了两段匿形象。
片段一:
记者:都是哪儿来的?
知情者:河南的。安徽天长的比较多。
片段二:
记者:谁在操纵这些事呀?
知情者:就是有一个姓胡的, 胡翔。就是他自己手底下, 听说现在是带了40多个团。像他在江苏、安徽、浙江, 他都在排。他安排这个团, 第一个剧场, 你歌舞团来了, 他就把这个团排到剧场里面, 每个剧场他排下去。
记者:做脱衣舞、艳舞这种演艺厅生意多长时间?
知情者:从现在算, 应该有三、四年了。
记者:按文化部有关管理规定, 对这些演出着装和演出有什么限制?
知情者:要求这些演员最多到“三点”, 已经到底了, 就是透明的, 像这种不穿内衣、不穿内裤呀, 这是不允许的, 这完全属于色情演出。
这两段匿形象, 记者在一片昏暗的环境中拍摄知情者, 在播出前, 又对其声音进行了特殊的处理, 使得观众只能听见声音而无法辨认其人。这是记者在与被采访对象进行充分的沟通并取得对方的信任后才能拍摄到的素材, 也是记者对被采访者的尊重。在这里, 传播符号 (画面和声音) 已不显重要, 内在的真实已经超越外在的构图。
三、隐拍摄合法性的思考
采用隐拍摄的电视报道, 虽然因其特殊的感染力而受到观众的喜爱。但这种报道方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最大的就是其合法性。
从道德方面来讲, 隐拍摄, 就是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所进行的采访。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10月15日颁布实施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工作必须持有新闻记者证, 并应在新闻采访中主动向采访对象出示。”[8]但这指的是常规的新闻报道, 如果是在进行舆论监督性质的如曝光性的报道, 显然是行不通的。没有哪一个人会笨到把自己正在进行的非法活动展示给记者并让其公诸于众。因此记者为了达到目的就只能隐瞒起自己的真实身份进行采访, 这也就说明记者自己欺骗在先。“诚实守信”, 不仅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更是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记者“发扬实事求事的作风”, “讲真话, 不得弄虚作假”。[9]但或许有人会说, 对方违法在先, 而且性质更为严重, 我虽然是说了假话, 但是目的是为了把对方违法行为给揭露出来, 维护更多人的权利, 这有何不可?这种逻辑其实是一种“以小恶对抗大恶”的思想, 是非法治的理念, 是不可取的。有人直接将这种采访归结为“道德问题”而加以摒弃:“偷拍式的采访越来越多地被电视台记者所使用”, “最好不要采用欺骗的手段来获取信息”[10]。“‘说谎’或‘造假’这样由记者制造的看点, 如果不坚决加以制止, 传媒的公信力将丧失殆尽。”[11]
从法律方面来看, 隐拍摄行为的合法性也颇值怀疑。记者进行隐拍摄的目的是为了揭露某些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像上面提到的《焦点访谈》的报道都是属于这一类。但良好的目的也要用良好的方式去实现。隐拍摄最大的法律问题就是可能导致民事上的侵权责任。公民的人格权是一种绝对权, 它要求任何相对人都负有不得侵犯的义务, 未经过权利人同意而拍、录其形象、声音, 即属侵权。《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 记者应当“要通过合法和正常的手段获取新闻, 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常要求。”[12]显然, 隐拍摄获取新闻的方式并非合法和正常, 更谈不上尊重被采访者了。所以隐拍摄无法在法律方面免于责任。
这方面, 有一个例子可供借鉴。1992年, 美国ABC公司两名记者以其他身份进入美国狮子公司的一超市里, 用隐拍摄的方式报道狮子公司将过期熟食重新包装以后再出售的整个过程。新闻播出后, 狮子公司损失巨大。于是狮子公司将ABC告上法庭。法院一审判决ABC赔偿狮子公司550万美元。ABC上诉, 经过长久的拉锯诉讼, 最后的结果是:狮子公司要拿出证据证明ABC公司报道是怀有恶意。因为ABC的报道是为了公众的利益, 狮子公司自然没办法拿出证据。于是法院判决ABC公司赔偿狮子公司2美元。这个赔偿是象征性的, 它直接否定了ABC记者的行为。[13]
四、少用隐拍摄, 多用匿形象
隐拍摄因其在道德和法律层面存在的短处, 所以, 我们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隐拍摄方式采访。但有些批评性、监督性的报道, 如果不用隐拍摄, 的确很难完成。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隐拍摄呢?
笔者认为, 作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采访手段, 隐拍摄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为了公众的利益, 二是无法用其他方式获取素材。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新闻工作者“要支持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思想和行为, 勇于批评、揭露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和消积腐败现象, 积极、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14]所以, 采取隐拍摄进行电视报道, 要站在公众的角度, 要从维护公众的利益出发, 切不可存有私心。一件违法的事情正在发生, 如果不加以揭露, 将会给公众带来危害, 此时记者在考虑报道方式时, 在排除其它正常采访渠道之后, 方可选择隐拍摄。有一点可以用来验证能否采用这种方式, 那就是“牵扯到事件中的记者愿意公开这种欺骗, 并且愿意说明这样做的原因”。[15]
与隐拍摄这种带有灰暗色调采访方式不同, 匿形象就显得明朗得多了, 它是在征得被采访对象同意之后而采访的, 只不过是为了保护被采访对象而在技术上进行适当的处理。这种采访不存在道德或法律方面的问题, 但又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如果记者能够采取艰苦、迂回的方式, 与被采访者真诚沟通, 并在彼此双方建立起信任, 从而取得双方较好的合作。匿形象的电视报道, 可能会不够生动, 但如果能够把违法的事情揭露出来, 又使得自己采访方式合法, 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新闻不是欺骗的通行证, 我们不能以目的的正当为由而不择手段, 秘密调查不能是一种常规的做法, 也不能仅是为了增添报道的戏剧性而使用”。[16]所以, 在电视报道中, 应该少用隐拍摄。若不得已而要采用之种方式, 也应该先考虑用匿形象这种方式。
摘要:隐拍摄 (偷拍) 和匿形象是电视报道特别是批评性报道中常用的手法。一方面, 这两种手法的应用会大大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另一方面, 隐拍摄由于存在道德和法律层面的问题, 所以记者应该少用, 而且应该在与被采访对象充分沟通并取得其信任之后, 多采用匿形象。
7.职业生涯访谈心得体会 篇七
访谈时间:20__年11月25日
访谈过程记录:
问:您当初是如何选择进入这个行业的?
答:当初也没有选择太多,因为现在这个行业就是我当初上大学时候的目标和规划,就这样一步步顺其自然走下来的。
问:您认为现在的工作什么是最成功的?什么最有挑战性?
答:我觉得成功没有标准,只要自己高兴,随时都是成功的。挑战无处不在,能把一件简单的事儿做好、做全、做新最有挑战。
问:在您每天的工作中,是怎么安排您的时间的?
答:我们公司都有时间计划安排的,每天都会写在工作安排板上,按照上面的安排来就行。
问:在这份工作中,您最喜欢哪方面,最不喜欢哪一方面?
答:我们的工作是很枯燥的,说实话我不喜欢工作,我喜欢每天悠闲一点,但是我知道责任的重要性,为了身上的责任,有了工作的动力,就这样每天做该做的工作,尽应尽的责任。
问:目前这份职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能和其他能力?对学历和学位有什么具体的要求没有?
答: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技能,要做到的就是不要有投机性,专业基础最重要。大学是一个比较幸福的阶段,学校的课程要学好,自己的方向要明确,不要总是追求别人的脚步,模仿别人的路,这样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学历只能代表过去,或许有时候也只是走上工作岗位开始的门槛,但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学历并没有所谓,我们看中的是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问:个人品质、性格对做好这份工作很重要么?
答:对于工作,最重要的事要学会学习,要找到自己性格的优势,利用自己性格的优势,考虑清楚你是谁;你喜欢干什么;你能干什么;你希望怎么干。给自己的人生一个规划,而且要在每过一个阶段对自己走过的路做一次后评价,看自己哪里做对了,哪里需要改变,这样才会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问:您认为这个行业存在的困难和发展前景怎样?
答:目前看来比较有前景,符合国家政策和社会价值。而且现在各行各业都到了需要提高社会品质的关键点,以前不太关注的部分,现在变得很抢手。但是专业发展,30年河东,30年河西,具体会怎么发展下去也说不准。但知识改变命运,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没有错。
问: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提高哪些技能,学习哪些能力进入这个行业?
答:还是刚才我说过的,我们看中的并不是你有多高的学历,而是你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也许,一个大专生和一个本科生同时面试,我们更愿意要专科生,因为他们大部分比较有实践能力。在工作中,要找到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每一个有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并且有责任感的人,我们很乐意和他一起做事。
问:就您的工作经验而言,我们专业还可以进入那些领域工作?
答:工作领域对专业知识要求不同,如果你要找的是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那可以选择设计院、工程项目管理之类的单位,但是现在也有很多对专业基础并没有太大严格的单位,就看自己的目标在哪里了,可以具体视情况对待。
问:您能提供一些关于学习或就业方面的建议么?
8.关于职业生涯访谈心得体会 篇八
访谈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职业方向,规划大学生活,使今后的人生道路更加精彩。
访谈内容
1、回想大学的生活,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学校对我影响最大的,我想就是“务实”两个字。而且,大学是最没有压力的地方,可以让我不断地试错,积累经验。于是,我就有了在工作中尽可能不犯错的基础。不过,现在回想大学生活,最深的体会,一句话:那是我最珍贵的也是最留恋的时光。
2、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想要考研,对于这个你有什么看法? 答:现在大学扩招使更多的人能够上大学,大学生已经变得十分普通,考研对于有精力的同学来说是一件很有帮助的事。研究生期间的经历能帮助你在毕业后更好的找到工作,并且你的潜力也会远比大学毕业生高。
3、你觉得在大学里当学生干部的意义是什么?
答:在当时组织参加的许多社会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现在我工作中所应学到或者说会用到的很多能力。如果我们把大学看成是走向社会的台阶,看成半个社会的话,那么这半个社会也是由寝室、班级、学院等多个小型社会所组成的。在这些社会里,我们要学会如何去面对不同的人,和他们打交道,如何去把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做成功。我作为校学生会干部,就带领我们学校的舞蹈团出去参加过演出,我现在自己回想看来就觉得当时工作的感受和现在在企业工作的感受是十分相似的。确实,无论是在策划企业的工作还是在学校组织活动,策划者和组织者所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或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所有人潜在的能力,使工作做到最好,取得最广泛的反响。
4、你觉得实习对我们大学生有帮助吗?
答:我们首先应该看清自己做这件事的目的,不是所有的实习经历都是有价值的。社会经验的积累就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一样,我们要先看清自己,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再以客观的角度看待实习,进而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当然选择在学校参与学生工作,创造学生文化,也不失为培养个人能力的一个好方法。选择培养个人能力的渠道多种多样,可是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工作去做。比如说在公司实习也许确实能让你看到一个企业的结构,一些工作上的流程,但是学生工作却是能让你真正参与到其中,俗话说地好:“看一万遍不如做一遍”。相信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学会某项技能,可是区别在于有的人也许要十次才能学会,有的人也许三次甚至一次就能学会。这也是一种能力,一种适应能力和迅速掌握知识的能力,真正做到了效用的最大化。当然在工作中还应具有的就是“责任心”,这是现在很多大学生缺乏的。
5、谈谈你找工作和面试经验吧,给像我这样的在校大学生一些指点。
答:首先,他们第一是看你简历上的成绩和奖学金情况,还要看你参加或者组织过什么活动以及你的实习情况,才决定要不要给你面试机会,所以写简历是有技巧的,现在很多大学生不会写简历是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想在面试的时候,对于自己的表现不要太过强求,这样可能会让自己太紧张。最自然、最轻松地将自己展现就可以了。在这之前多了解一些他们的企业文化,毕竟你是要在人家的公司工作。还有着装也很重要,大方得体就好了。还有就是现在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心态要放正,避免高不成低不就。工作上注重的是你的能力,而不是你的学历有多高。同时你的忠实度和你的积极性也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当然,在大学期间就要努力提升自己综合素质,同时还要把握住每次求职的机会。因为求职过程真的是实力加机遇的过程。
6、今天挺麻烦您了,时间也不早了,最后给像我这样的大学生点忠告吧
答:谈不上忠告吧,我觉得生活是美好的,尤其是学生时代的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压力。所以在踏入社会之前一定要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有牢靠的书本理论知识,这样才真正是你出来闯荡社会的第一桶金。现在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弱者就要被淘汰掉。所以当代的大学生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意识,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合理的定位,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年轻,我们有激情、有活力、有创造力,不要害怕失败,勇于尝试,这样的人生才会焕发出光彩!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人物访谈总结
首先,对于一个毫无社会经验的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一定要谦虚,不能好高骛远。也许你的文凭,你的毕业学校只会在你求职的一刹那是有用的,但是在以后的工作中,你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即使你很有能力,也一定要懂得谦虚,懂得如何与人合作,这点是很重要的。
其次,就是一定要务实,要脚踏实地,踏踏实实的,在一个领域要能够深入下去,这样才能够做出点什么,才能发现点什么,才能悟出点什么,最后才会悟出原来好的机遇都是在这样一个发现的过程当中出现的。
9.焦点访谈心得体会 篇九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闻批评,新闻框架,新闻语言,批评语言学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守望者的重要职责。舆论本身并没有实际的行为能力, 而舆论监督的客观效果就是进行公开报道之后因公众的传播而产生的社会共鸣对监督对象造成精神上、道德上的压力。[1]传播学创始人拉斯维尔很早便提出了大众传播所具有的社会监视功能, 在我国则逐步发展为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功能。新闻批评是新闻媒介实现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新闻批评通过公开的报道事实、树立典型、批评越轨、及时褒贬、设置议题、组织讨论等手段, 一方面对社会公众进行广泛的道德风尚教育, 引导人们按照法律、规章、制度的要求从事社会活动, 另一方面, 对各种落后、阴暗、消极、腐败现象进行公开的揭露和谴责。[2]《焦点访谈》与《新闻调查》是我国新闻媒介践行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构建舆论监督、揭露社会问题并积极组织新闻批评报道的典范。
《焦点访谈》于1994年4月1日正是开播, 它的开播对于我国电视新闻发展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焦点访谈》是一档日播型新闻评论类电视栏目, 17年来《焦点访谈》始终坚持以“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为选题标准, 以“用事实说话”为栏目宗旨。《焦点访谈》在舆论监督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我国的新闻评论类电视栏目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仅以央视为例, 1993年5月, 《东方时空》的问世象征着我国新闻评论改革的正式起步, 《焦点访谈》成为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向“专业化”发展的“行业尖兵”。而《新闻调查》的出现则代表着我国电视业内深度新闻评论节目的“新锐力量”, 它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深刻的社会思考以及专业化的新闻实践在社会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焦点访谈》与《新闻调查》均做了大量的关于社会各个层面的批评性报道, 但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关注视角和叙事策略。进而经过长期的新闻实践, 形成了各自特点鲜明的叙事框架。加拿大社会学家高夫曼 (Goffman, 1974) 在文化社会学范畴内提出的框架理论可以看成是我们定义社会文化类型、定义大众传播类型的重要依据,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 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再如我国也有研究者对框架形成了这样的观点, 认为“框架是一种认知、呈现事物的架构, 经过对事物的选择和加工, 凸显特定内涵, 表达某种思想, 而这些思想又反映了特定的文化价值”。[3]政治传播学家Gamson认为, “媒体框架是构成特定的新闻意义而被组织起来的思考样式 (idea) , 用于提示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问题所在”。[4]新闻评论类电视节目的多样化发展模式正逐步的构建着自己独有的新闻叙事框架, 而最终这种叙事框架的形成旨在构建一种大众审视社会问题, 并且形成某种观念塑造的思考模式, 即人们对媒介现实的认同。作者认为在批评性报道中《焦点访谈》与《新闻调查》各自不同的批评叙事框架分别为观众构建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观察视角。新闻报道中所使用的语言则成为了新闻叙事框架的物质载体。有学者认为, “语言有助于发展概念化思考, 并为表达思想、传播文化以及对付抽象概念提供了一种手段”。[5]为了分析这两种新闻叙事框架的本质特征, 我们需要对特定新闻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有学者提出“新闻语言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 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6], 因此我们在进行内容分析时可以运用语言批评学的相关方法针对特定新闻事件的新闻叙事话语进行具体分析操作。语言批评学的核心观点有语言本体论和语言功能论两个方面。批评语言学家Roger Fow le r在《Language in the Ne w s》中提到了语言本体分析法, 他认为“语言结构在任何方面, 包括文本, 句法, 词汇, 语义, 语音等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义”。[7]而Halliday则是功能论的主要理论创建者, 他将语言功能分为:客观世界观念化功能、人际交流功能和文本功能。
本文通过选取2011年3月30日在《焦点访谈》播出的《黑哨的代价》专题节目和同日在《新闻调查》播出的《黑哨内幕》专题节目为分析依据, 并以栏目官方网站公布的原始节目稿件为分析对象。由于以上两个新闻节目是针对同一社会事件进行的不同角度解读, 因此在对其进行文本分析时具有可操作性。针对相同或相似新闻事件进行具体分析, 能够定义统一的分析维度以体现分析的合理性, 所得出的结论更为准确客观。
黑哨是指足球运动中的裁判违反公平性原则的一种行为。一般指裁判员收受贿赂或受人指使违背公平、公正执法的裁判原则, 在比赛中通过有意的误判、错判、漏判等个人行为来主导比赛结果。2011年3月30日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新闻1+1》以及《法治在线》均以“黑哨”为核心话题, 对原中国足球裁判员陆俊、黄俊杰、周伟新收受贿赂, 操纵比赛的事实进行了大量密集型批评报道。
以下我们通过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在当日围绕“黑哨”进行批评报道使所使用的新闻语言进行分析。
一、宏观层面分析
宏观分析则主要说明叙事文体的整体结构。通过对叙事文本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进而探讨《焦点访谈》与《新闻调查》在新闻叙事中所展示的不同视角。
(一) 新闻标题分析
《焦点访谈》在对这则批评性报道进行整体描述时使用的标题为“黑哨的代价”, 从“代价”这一词中可以看出《焦点访谈》在组织新闻报道时更倾向于事件后果的呈现与反思, 同时能够体现其鲜明的社会警示意义。而《新闻调查》则用“黑哨内幕”进行新闻报道的总体描述, “内幕”一词可以看出《新闻调查》在新闻话语的组织建构中更倾向于纵向的深入性挖掘, 从而帮助观众了解新闻背后的“新闻”。
(二) 新闻导语分析
新闻导语的写作在平面新闻叙事中意义重大, 一个精彩的导语会给新闻报道增色不少。不少读者通过快速阅读新闻导语进而决定他是否愿意读完此后的新闻细节阐释。《路透社记者手册》 (麦克道尔, 1992) 曾这样描述:“这是任何新闻报道最重要的部分, 所以值得花费时间。导语的20或30个字成就或毁掉整个新闻报道”。[8]下面我们来看看《焦点访谈》与《新闻调查》在关于“黑哨”的报道中体现出各自怎样的导语写作特色。《焦点访谈》中的开篇导语这样写到:喜欢足球的观众对这些名字不会感到陌生, 他们是:陆俊、黄俊杰、周伟新。他们是曾经活跃在绿茵场上的国际级裁判, 甚至还有着金哨、银哨的头衔, 今天, 随着媒体的报道, 这几个名字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这一次引起热议的, 是历年来足球场上发生的与他们有关的几起悬案, 以及这些悬案背后令人吃惊的真相。而《新闻调查》之中的开篇导语是这样写的:这一次中国足坛的“打假扫黑反赌”行动, 其实是从中国警方收到的一纸红色通缉令开始的。
不难发现《焦点访谈》的新闻导语设计属于新闻叙事结构中典型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是一种以新闻价值的大小来排列新闻事实的文本结构。[9]而这种以新闻价值的大小来排列新闻事实的结构方式正是体现媒介观点的一种隐性手段。《焦点访谈》在节目一开始就以较为详实具体的新闻陈述告诉观众本期节目的核心事件, 正如它的名称“焦点访谈”那样, 通过节目的开篇叙述首先告诉观众“焦点”在哪里。这种导语写作可以更为有效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用简练的语言进行事实陈述, 对所要讲述的事件核心内容进行介绍, 以便于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知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焦点访谈》的节目时长仅为13分钟, 要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某一新闻事件清晰且全面地呈现给观众, 需要节目策划者的苦心经营。而这种“全知型”导语的设计为后面的深入陈述与评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可谓争分夺秒。而《新闻调查》的导语是以较为宏大、抽象的概念阐释引出节目话题, 同时又恰当地为之后的事件述评设下悬念与铺垫, 突出“调查”的特点, 事实真相需要通过之后的大量调查采访得以呈现。“黑哨内幕”的核心事件终于在对开篇“一纸红色通缉令”的解密, 即辽宁广原足球俱乐部担任总经理兼领队王鑫因在新加坡操纵比赛被通缉以及此后一大批涉及“假、赌、黑”的人员被相继逮捕的相关叙述之后给予事实陈述。更多的事件细节与媒介观点阐释则是通过新闻导语之后的尽40分钟时间进行详实的叙述。
(三) 新闻整体写作风格分析
《焦点访谈》的叙事结构清晰明了, 通过进行文本分析发现, 《焦点访谈》围绕段落标题“金哨”的“最高境界”、“关照”毁掉前程、“官哨”成就“最牛裁判”以及“金钱致命诱惑”进行新闻叙事。而前三个标题实则是对新闻核心当事人陆俊、周伟新、黄俊杰三位原中国足球顶尖裁判在“黑哨”大幕遮盖之下各自所扮演角色的抽象概括。这三个标题也正是媒介观点的一种显性呈现, 而对陆俊、周伟新、黄俊杰三人更为详实深入的事实陈述与观点评论则是通过编导将其分别安排在与之相对应的三个标题版块中进行。最后通过“金钱致命诱惑”这一章节对本期新闻节目所形成的总体观点行进总结概括。在本期《焦点访谈》的结尾, 主持人敬一丹对节目内容作了如下概括:“人们常说:足球是圆的, 足球比赛中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胜负总在最后一刻才见分晓, 这也是足球的魅力所在。而在那些黑哨和腐败官员的眼中, 足球的确是圆的, 金钱和权力可以让一切成为可能。为什么官哨、钱哨和赌哨屡屡出现?为什么多年查处却难以杜绝?足坛不正之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查处黑哨也不能仅限于个案, 足球场上的腐败是不是也应该从球场之外找找根源”。而在《新闻调查》中没有明确可见的段落标识, 相关事件的各种细节以及新闻观点陈述在新闻叙事中交错呈现。
二、微观层面分析
(一) 确立分析维度
本文通过以《焦点访谈》与《新闻调查》围绕“黑哨”事件进行批评报道的具体新闻稿本为事实依据, 构建分析维度并进行相关指标的量化对比分析。新闻叙事从构成形式上说主要由“新闻解说”和“当事人言论”共同组建, 因此本文在微观层面将新闻叙事文本进行“新闻解说”和“当事人言论”的拆解, 并分为下述三项主要分析维度:
·《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之中针对特定新闻当事人的解说文本, 有关核心事件的关键语汇
·《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之中针对新闻事件总体评价所使用的关键语汇
·《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中新闻当事人言论中的关键语汇
(二) 确立分析单位并构建分析指标
根据批评语言学家Roger Fowler在《Language in the Ne w s》中提到的语言本体分析法中的相关定义, 我们以语言结构中的最小单位即词汇及短语为分析单位进行框架构建。根据相关框架理论, 我们以“细节性陈述”和“观点性陈述”两个分析指标进行新闻语言的分析。
基于分析维度的构建, 我们将需要分析的新闻文本依据“细节性陈述”和“观点性陈述”两项分析指标并以词或短语为分析单位进行样本抽取 (样本计数单位:个) 。以下为抽取结果:
(三) 表格分析
1. 通过测量《焦点访谈》之中“针对特定新闻当事人的解说文本, 有关核心事件的关键描述”和《新闻调查》之中与之相对应的分析维度在相应指标上的表现, 我们能够发现上述两个新闻栏目在“观点性陈述”方面均强于“细节性陈述”述如表1、2所示。于此同时《新闻调查》中体现出的“观点性陈述”总体水平为73.33%, 而《焦点访谈》之中的“观点性陈述”总体水平为63.49%。《新闻调查》表现出比《焦点访谈》拥有更为丰富的观点概括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通过统计显示《焦点访谈》中针对特定新闻当事人进行解说的“细节性陈述”总体水平为36.51%, 而在《新闻调查》中, “细节性陈述”总体水平为26.67%。由此能够发现, 在以“《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之中针对特定新闻当事人的解说文本, 有关核心事件的关键语汇”为分析维度进行的“细节性陈述”指标测量中《焦点访谈》要优于《新闻调查》。《焦点访谈》每期节目时长为13分钟, 其在解说词方面拥有更多的关于新闻事件的细节陈述。
2. 通过以“《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中新闻当事人言论中的关键语汇”为分析维度进行分析统计发现, 《新闻调查》中新闻当事人的“细节性陈述”总体水平为60.25%, 而《焦点访谈》则是31.1%, 因此能够证明陆俊、周伟新、黄俊杰三位新闻当事人在《新闻调查》中向记者说出了更多的在“黑哨”内幕下的各种细节事件。周伟新曾在2004年10月2日, 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第14轮, 沈阳金德对北京现代中参与执法。北京现代因不公判罚最终上演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罢赛第一案。周伟新在《新闻调查》中向记者详细描述了当时比赛的整个过程, 而针对同样事件, 《焦点访谈》只是在解说词中进行了简要叙述。再例如周伟新还在《新闻调查》中向记者表示在澳门2007年曼联巡回赛的比赛中, 他曾和参与此次比赛执法的黄俊杰联手赌球并赢取赌资20万元港币的详细经过。而关于周伟新、黄俊杰参与赌球的事实陈述在《焦点访谈》的新闻解说以及记者与当事人的谈话内容中均未涉及。通过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已经能够对《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在进行批评性报道时的新闻叙事框架进行梳理总结。
三、结论
基于以上对《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分别以“黑哨的代价”、“黑哨内幕”为核心话题进行的新闻批评从语言批评学角度对其进行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新闻批评框架实证调查研究, 对以上两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新闻批评框架方面的实质性差异进行概括总结, 并由此形成基本观点。
《焦点访谈》在组织媒介话语进行批评性报道时通常是以体现媒介观点为主进行新闻叙事框架构建, 即观点性叙事框架构建。在这种框架之下, 新闻话语主要体现为一种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观点性的阐释, 进而通过长期的观点构建完成媒介观点的社会化, 即构建媒介现实。《新闻调查》在组织媒介话语时是以新闻事实的细节构建为叙事框架, 即细节性叙事框架构建。通过细节性叙事框架的构建, 《新闻调查》能够展示较为完善的事件原貌, 并且能够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媒介思考。新闻批评报道若想让受众对某一事件或社会问题有更为客观的理性认识, 新闻叙事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细节支撑, 进而用细节去支撑观点阐释。因此, 观点性叙事框架和细节性叙事框架也就分别成为《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在新闻批评中所使用的基本叙事框架。
参考文献
[1]郭镇之, 展江.守望社会电视暗访的边界线[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48.
[2]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87.
[3]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兼述内地框架理论发展十一年的问题和建议[J].国际新闻界, 2010 (9) :19.
[4]Gamson, w.A.“, News as Framing”, American BehavioralScientist, 1989, 33-2, 157.
[5]约瑟夫.R.多米尼克.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M].7版.蔡骐,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72.
[6]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M].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7:228.
[7]Roger Fowler, Language in the News: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press, London:Routledge, 1991:67.
[8]史蒂文.拉克斯.尴尬的接近权[M].禹建强, 王海, 译.新华出版社, 2003:156.
【焦点访谈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焦点访谈》观后感作文800字左右07-07
职业生涯访谈报告心得07-18
大学生创业访谈心得10-06
甘肃两会焦点内容10-05
简历写作要有焦点08-29
云岭先锋夜校访谈第十三期心得体会07-09
访谈提纲模板09-18
访谈提纲(中石油)07-09
高层领导访谈提纲07-11
调研访谈参考提纲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