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年终工作总结

2024-06-17

全科医生年终工作总结(共11篇)

1.全科医生年终工作总结 篇一

全科团队工作总结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建立“全科团队”服务模式以来,中心公共卫生服务各项工作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今年,中心按照有关规定,以及在上级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完善了“全科团队”相关制度,明确责任,强化人员培训、完善服务功能。通过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今年中心“全科团队”做了大量工作,中心的各项公共卫生工作也基本完成。现将今年的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相关制度,调整组织机构

今年中心的“全科团队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了“全科团队队长职责”,每个团队也相应制定“团队人员分工职责”,让责任更明确。

二、更新居民档案

中心全体人员不辞辛苦,利用闲暇、休息时间开展了一次全面的入户调查,对居民的健康档案进行更新,对于未建档居民也要求及时发现、及时建档。对居民的电子档案进行补充,至2012年底纸质档案和电子系统录入达到同步。

三、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

今年,中心再次为辖区建档的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免费体检活动,并及时将体检结果反馈给居民,根据体检结果作出相应的健康指导。将年检表纳入居民档案。

四、慢病管理

根据“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中心对辖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传播健康知识,逐步让辖区居民认同健康理念,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无病防病,有病早治,既病防残。

五、妇幼保健

为了更好地做好我辖区妇幼卫生工作,加强孕产妇保健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建卡率,我中心人员对社区计生专干、小区负责人进行了相关业务的强化培训,一方面促进工作进展另一方面借助计生的有利条件扩大宣传提高广大居民的知晓率。在共同的努力下2012年的妇保各方面工作量和2011年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

六、儿童保健

掌握了本辖区3岁以下、7岁以下、出生数,首次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儿童进行了免费体检,并按要求对0—3岁儿童进行4:2:1免费体检,体检率较2011年明显提高。

自从中心建立“全科团队”服务模式,中心人员和辖区居民变医患关系为朋友关系,使中心各项工作得以更有效更顺利的开展。

2.全科医生年终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全科服务团队模式,家庭医生,工作职责

全科医生是家庭医生制度的主要执行者。上海市长宁区在全科服务团队模式的基础上实施以居委为服务单位的家庭医生制度工作[1], 本文在长宁某社区实际工作的基础上探讨此模式下家庭医生的工作职责, 为从事社区卫生管理事业的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的职责

家庭医生应掌握自己辖责任区内的主要基本情况: (1) 责任区户籍人口户数/人口数;常住人口户数/人口数;外来人口数。 (2) 责任区人口构成;重点人群 (包括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0~6岁儿童等) 数。 (3) 责任区重点场所 (包括工厂企业、学校、幼托、商务楼、娱乐场所等) 分布及其基本情况。 (4) 责任区居民整体健康状况 (包括出生率、死亡率、慢性病患病率等) 。 (5) 责任区重点人群 (包括离休干部、归侨、残疾人等) 的信息。 (6) 责任区重点慢性病管理人群 (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 。

家庭医生应及时更新签约家庭的居民健康档案, 根据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及时更新健康档案的信息内容, 并以此为基础来熟悉和掌握责任区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健康状况。

家庭医生应对签约家庭的重点人群进行动态的健康管理, 对其健康信息进行采集、分析、评估、预测, 并提供健康咨询和健康指导以及对健康状况进行全部的检测和干预, 改变其不良的生活行为, 树立健康管理观念, 使个体甚至其家庭达到最佳的健康效果。

家庭医生应根据签约家庭的特点来制定家庭健康管理方案, 通过家庭健康管理手册等形式来记录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服务项目、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等。

家庭医生应每年对责任区做1次社区诊断, 通过社区诊断来分析区域群体的健康状况并根据社区诊断的结果来制订责任区群体健康干预计划与措施。

健康生活行为干预指导的职责

家庭医生应对签约家庭进行家庭功能评估, 通过科学的方法就签约家庭内的满足情感需要、生育的功能、抚养和赡养的功能、经济的功能、社会化的功能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家庭医生应针对签约家庭的健康状况来制订家庭健康干预计划, 为家庭内的每一位成员制订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计划并明确干预目标, 通过干预目标的实现来有效预防疾病风险, 降低家庭医疗开支。

家庭医生应积极参与责任区域内的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 充分利用健康自我管理小组这一载体开展健康教育, 通过小组活动的“滚雪球效应”来扩大责任制医生在居民区的声誉, 从而推动家庭医生制工作的开展。

家庭医生应以家庭内重点管理人群为切入点开展家庭健康教育, 通过对重点人群及其主要家属的教育培训使其承担起对自身及家庭健康的责任, 选择促进健康的行为, 从而达到健康自我管理的效果。

与居民家庭建立伙伴关系的职责

家庭医生应通过向签约家庭提供名片等方式来告知自己联系方式、服务时间等信息, 让签约家庭能在有需求的时候, 第一时间找到自己的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应对签约服务的慢性病患者施行预约式服务, 通过预约门诊来减少其排队等候的时间并保证其慢性病治疗用药, 让签约对象享受到更为便捷、优质的服务。

家庭医生应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资源, 多在站点开展工作并公示服务时间, 在提升站点人气的同时更贴近居民, 增进家庭医生与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

家庭医生应根据签约家庭的实际需求提供上门服务, 在上门服务过程中除了做好医疗保健等工作外, 更应多与家庭成员进行沟通交流, 从社会、心里等多方面去关怀, 真正让签约家庭感受到“亦医亦友”的和谐医患关系。

健康服务路径指引的职责

家庭医生应积极寻求团队内部成员的协作与支持, 处理好与公卫医生和社区护士之间的关系, 既有分工, 更有合作;家庭医生作为家庭健康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的同时也是辖区信息的收集者, 需及时从团队其他成员处收集相关的辖区及家庭信息。

家庭医生应积极寻求中心内部各系统的协作与支持, 个人及全科团队的资源是有限的, 家庭医生在工作开展中需充分利用中心内部各系统的资源来为签约家庭服务, 应主动通过中心职能部门的协调来寻求其他各系统的支持。

家庭医生应积极寻求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支持, 充分发挥医疗联合体等资源, 为有需求的签约对象提供双向转诊、住院绿色通道等优质便捷的服务;同时也可邀请区域内的专家、主任来到社区及家庭开展咨询、义诊、健康教育等服务项目, 通过“送上去, 请下来”方式让签约家庭切实感受到家庭医生为他们带来的实惠与帮助。

家庭医生应积极寻求社区资源的支持, 以居委为服务范围的家庭医生必须紧紧依靠居委会, 与居委会之间要定期沟通、互通信息、相互借力, 才能快速地掌握信息、高效地完成工作, 共同建设与维护和谐、健康的社区。

综上所述, 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有序开展首先是要对家庭医生这个职业的职责进行明确的界定, 本文是建立在实际工作中家庭医生所承担的工作中对其职责进行的提炼与总结, 希望能为从事社区卫生管理事业的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3.呼唤全科医生 篇三

100多年来,尤其是近数十年,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的诊疗技术不断涌现,现代医学科学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不仅已经分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大分支,每一分支又分出许多专门学科、亚学科及更细的分支学科;加上分支与分支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又有许多交叉学科,名目繁多,纵横交错,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是临床医学范围内,除传统的内、外科之外,还有按年龄、性别分科的,如儿科、妇产科、老年科、男性科;按系统分科的有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科;按病因、病理生理分科的有传染、免疫、肿瘤、内分泌遗传病等科;按诊断、治疗手段分科的有超声、放射、磁共振、激光、理疗等科;举不胜举。

医学分科愈细,专门化程度愈高,专业人员在某领域内钻研就越深,这无疑是科学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病家就医时很难决定究竟该找哪一科看病。即使有些医院设立预检分诊工作,但多数情况不能一次到位,以致病家往往总要走许多弯路,奔波于各科室。

卧病在家如何求医

当今许多高尖的科研成果,如器官移植、人工脏器、试管婴儿等解决了医学上不少疑难病症,甚至创造了起死回生、重塑生命的奇迹。虽然这些高精医疗手段在医学领域中是必要的,但对全社会整个人群来说,往往只是涉及小部分病人的问题或者探索未知的问题。普通人群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量问题是,如何能享有已有的医学科学技术,尽快解决病痛、提高生活质量、消除心理障碍、老年人的健康照顾、伤残后的康复等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预防。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新的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人们迫切需要接受更多的医学知识咨询、教育等服务,对各种生活习惯需要有具体、科学的指导,以及为长期卧病在床的病人提供周到的医学关怀和照料。面临这样一个全国范围、所有年龄段的人民大众的医学需求,现有的医学体系“心有余而力不足”,可谓爱莫能助。

另一方面,专业过细难免造成有些专科医生过分强调了自己的某项技术,在诊疗工作中容易忽视整体,忽视全局而影响了医疗质量,甚至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少数医生有悖对症下药的基本行医准则,小病大诊、大治,轻病重诊、重治,忽视基本诊疗手段,动不动就作CT、磁共振检查,开出名贵药、进口药,造成医疗资源大量浪费。这样,不仅损害了病家的经济利益,还给全社会的卫生保健管理工作埋下隐患。

全面服务贴近百姓

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目标已经提升到不但要生存,要无病,而且要求生活得自信、愉快、精力充沛,这才是高质量的生活。因此,一般人都希望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既拥有“知情权”又拥有“发言权”,盼望与医生能“平等交流”,做知心朋友,能随意倾诉自己的感受,解决心中的“疙瘩”。总之,人人需要一种全新的医学服务。就世界范围和我国的具体条件而论,只有全科医生能够提供这种服务。所以,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医疗部门向全国人民献上的一份厚礼。然而,真正了解它的含义和现实意义的人还为数不多。本文仅就本人对全科医生的初步认识作一个基本介绍。

全科医生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全科医生不是简单地涂涂红汞、包包伤口、开开简单处方的“万金油”医生,而是知识结构全面,实际操作能力强,能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新型医生。具有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知识,能发扬团队精神,动员一切社会经济力量有效地完成好这些工作。

●全科医生的工作岗位应该在靠近服务对象的地段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可以在各卫生社区的保健单位(这里的卫生社区是指生活社区,即街道居民区,也可以是功能社区,如学校、工厂、机关等),还可以在医院里为大众门诊和急诊。病情需要时可在病人家中设家庭病床,医生上门服务。当然,家庭病床并不是全科医生的主要服务方式,更不是惟一的服务方式。他们的任务应包括定期对他们的服务对象进行健康教育,教会他们自我保护健康和监测健康状态的方法,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

●要给病人持续的关爱,全过程的医治,终身的照顾,要负责社区居民的首诊,实行24小时全天候诊制。能准确地为病人诊断疾病,必要时为病人组织和协调进一步转诊,会诊事宜。因此,全科医生应该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卫士”和“守门人”。

●全科医生要贴近老百姓,做病人的知心朋友。要与病人建立一种新型的医患关系,将过去那种冷漠的医患关系变成一种亲热的朋友式医患关系,要对病人的身体状况知根知底,并为病人建立个人档案,经常走家串门,送医送药上门。

总而言之,全科医生要以人为本,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优质、便捷、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他们的服务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于一体,是对社区居民健康进行全程承包的高水平的家庭保健医生。当然,他们也并不是“全能医生”。

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必须接受正规医学院校本科的素质教育和医学基础、临床、预防的基本教育,并在毕业后接受3~4年的全科住院医生的培训,使自己从书本获得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作为全科医生,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未定性、未确诊的问题,所以既要求他们精于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分清轻重缓急,恰当地处理,又要求他们了解医疗第一线最常见的健康问题,并掌握第一线处理的原则和方法,学会在病人家庭和社会的背景中认识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科模式任重道远

一个社会,对全科医生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专科医生,据美国统计,医生的队伍中有一半是全科医生,另一半是各行各业专科医生的总和。而全科医生所解决的健康问题要占全部健康问题的70%~80%。所以,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培养全科医生是一项经济效益很高的卫生战略。

4.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总结 篇四

一年来,我院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2013年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任务,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3年我院接收15名基层医生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安排十七位有带教经验的老师带教,通过理论讲座、临床轮转等一系列培训和考核,所有参加培训医生,提高了诊治能力,达到了全科医师水平。

一、组织健全,管理规范

我院成立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管理领导小组,分工明确,医教科长直接负责转岗培训管理工作。有独立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管理人员和带教老师分别接受了国家和省级相关培训机构培训并通过了带教资格认定。

制定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规定,考核办法,奖惩管理制度,明确了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并督促医生、学员认真执行。

建立了齐全的学员档案,将学员从开始培训到结业一整套资料全部整理归档。

医院为保证全科医生培训工作正常开展,制定了经费的使用办法,购买了必备培训器材。

二、过程管理严密

为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医院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制定了培训管理人员和带教老师培训管理制度,并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安排带教老师参加上级师资培训,目前管理人员和带教老师已全部通过了上级部门的考核认定。医院还对带教老师进行多次院内培训,并召开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提高了他们教学能力。

基地领导对全科医生培训十分重视,每季度都来听取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汇报,并作出重要批示。医院按照培训大纲要求,制定了详细的轮转表,学员出科带教科室均按计划和考核方案严格进行考核。

医教科每月不定期去各带教科室进行全科医生培训工作检查,所有学员均按照学员手册上规定内容认真执行,各科均按计划完成任务。

医院每月组织带教老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按照要求组织考试考核,进行登记并存入技术档案。

××中医院

5.全科责任医生团队工作管理办法 篇五

建立社区全科责任医生团队是卫生服务覆盖城镇社区居民的重要形式,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为进一步明确社区全科责任医生的职责和任务,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健康进家庭”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特制定本制度。

一、社区全科责任医生团队含义

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以“团队”形式提供上门服务,开展居民健康体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慢性病管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等活动,向社区居民提供全程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新模式的医护人员。

二、社区全科责任医生团队任职条件

社区责任医生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经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合格、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质的人员。

2、在辖区内医疗机构注册的执业护士。

3、公共卫生专业人员。

4、社区干部(社区居委会卫生专干可兼职)

三、社区全科责任医生团队基本职责

1.与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中年丧子家庭等重点人群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进行社区健康诊断。

2.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综合防治,对目标人群实施系统管理和危险因素的干预。

3.配合中心预防保健科开展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包括疾病监测、疫情报告、疫点处理、免疫预防等。

4.配合中心公共卫生科针对重点人群、高危人群和社区全体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5.提供医疗服务和就医指导,设立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就诊全科门诊等,开展慢性病、高危人群筛查、双向转诊和就医指导。

6.配合中心康复科开展残疾人、慢性病病人社区康复工作,提供站(点)及家庭适宜的康复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做好转介和转诊服务。

7.深入社区居民住户,及时了解掌握社区人口动态、居民健康状况,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提供多种形式卫生服务,满足群众基本卫生需求。

8.与预防保健科协同开展孕产系统保健、妇女保健、生殖保健,儿童系统保健等相关保健服务和咨询指导工作、社区计划生育技术咨询和指导工作。

9.开展社区人群危险因素检测和死因检测等。

10.开展学校、幼托机构、企业单位、商业楼宇等)的公共卫生工作。

11.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健康保健服务。

12.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开展各种延伸服务。

13.积极参加在职全科医学学习和社区专项技术服务培训,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技能。

14.积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各项登记、统计、分析总结工作。

四、服务范围和对象

社区责任全科医生团队服务范围和对象为:户籍在沙坪坝社区或常住半年以上的居民

五、社区全科责任医生团队工作制度

1、例会制度。按时参加每月工作例会,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

2、培训学习制度。按时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认真学习公共卫生政策、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3、信息沟通制度。及时掌握责任区内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动态,认真做好各类信息的统计、汇总、上报等工作,及时与中心公共卫生科沟通信息,保持经常性的工作联系。

4、社区巡诊制度,每月下社区实施公共卫生相关工作不少于5天,并建立转诊制度等。

沙坪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急诊全科年终总结 篇六

2011年是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全科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深入“优化医疗服务质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手抓”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急诊医疗服务工作的生命力,维护畅通的绿色生命通道,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与兄弟科室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经过一年的工作努力,我科全年的总收入(1万),比去年(1174万)增长10%;急诊量(56509)人次,比去年(38461)人次增长32%;“120”急救人数(1156)人次,比去年(860)人次增长26%。

一、抓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思想,紧随医院适应市场新形势的发展观念,认真执行院部制定的发展规划纲要,以完善急诊医疗特色的专科服务为目标,为把急诊科建设成“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科室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石。

教育全科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全科人员能够自觉遵守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从不闹无原则纠纷,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科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务实,较好地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任务。

二、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抢救能力

急诊科是诊治和抢救病人的场所,所以,仅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熟练的抢救技术和应急能力。对急诊病人要迅速、准确作出诊断和处理,尽快减轻病人的痛苦,这就需要每个医护人员认真钻研业务,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经过努力,一年来,我们急救水平及急救含金量明显提高,如重度心衰,大量脑出血,大面积脑梗塞,糖尿病酮症酸中毒,COPD,MODS、多发伤等多种急危重症的诊治,效果明显。

三、适应市场需求 绿色畅通

四、加强内涵建设,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

1、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我科医护人员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医疗服务的准则,切实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要始终把病人的愿望作为第一信号,把病人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病人的利益作为第一目标,时时处处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尽快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向“向病人为中心”转变。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尊重病人对服务便捷性、人性化沟通等方面的要求,开展“亲情化”、“人性化”服务。还要强化减负意识,进行换位思考,替患者算账,做到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当医生要“一手拿着听诊器,一手拿着计算器”,为老百姓精打细算。进一步落实药品“收支两条线”制度,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原则,严格控制药品费用的增长。

2、规范医疗文件书写,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

7.社区全科医生培养机制研究 篇七

关键词:社区全科医生,医疗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我国将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全科医生”目标。2011年6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比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这是对全科医生的科学定位。

当前,我国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新医改”提出大力培养全科医生,成为改变我国卫生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现状,缓解医疗费用负担过重,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局面的关键,对于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培养社区全科医生的必要性

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关于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s)的定义是为每一个寻找医疗保健的人提供综合性医疗保健服务;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全科医生的要求是:提供高质量、综合的、持续的和个体化的保健;能够为病人制订保健方案,选择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措施;开展健康教育;管理健康资源。

全科医生应该具备综合性医疗知识,高尚的素质,丰富的生活经验,卓越的管理能力,可以组织专家对社区人群会诊,协调转诊,组织健康体检等工作,也可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加强对老人或小孩等弱势群体的护理工作,这些工作也极大加强了社区群众的健康防范意识。从业人员接受过全科医学理论的专业学习,以处理早期未分化疾病为主的初级保健,采用以病人为中心的合作型服务模式,与公众建立密切的医患关系,为就诊病人及健康人提供细致、全面、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以弥补专科化的不足。目前,社区全科医生培养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必要举措

我国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大都集中在大中型医院,使得患者无论大病小病都选择去所在地区的三甲医院,导致这些医院时常人满为患,医患纠纷频繁发生。而社区医院却大多门庭冷落,床位空闲,这种长期形成的医疗资源配备失衡的现象,导致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加重,严重制约基层社区医疗卫生的健康发展。基层社区配备全科医生,采用全科医生首诊制,是实现专业卫生技术均等化配置、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缓解大医院医疗压力的必要举措。

1.2 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必要条件

社区全科医生服务是以本社区为行政范围,以个人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完整医疗保健的体系,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经济实惠、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具体来看,全科医生的服务内容,包括从预防、保健和康复的全过程;服务对象包括个人、家庭和社区,可以称作是一种立体式的三维服务。全科医生的职责是维护和促进本社区居民健康,提供持续、跟踪式的卫生服务,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是社区配备专业化的全科医生,实现医务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

1.3 构建社区疾病预防和保健体系

全科医生作为本社区的专职公共卫生从业人员,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卫生服务,其根本职责与任务是面向社区居民和家庭,在社区内构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以预防与治疗疾病,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积极主动地开展社区卫生工作,宣传健康理念、提高居民自我防护能力,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2 社区全科医生服务的现状

2.1 人才缺乏,专业素质不高

在国外,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30%—60%以上,家庭医生基本都在硕士学历以上的层次,独立执业,而且可以服务于多家医疗机构,工资收入超过多数专科医生,社会地位也比较高。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注册的全科医生仅有7.8万名,在基层社区工作的全科医生人数更少,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更是缺乏。数据同时显示,目前各地全科医生整体起始学历较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往往以中专、大专学历者居多,且尚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技能培训。这反映出,我国全科医生不但在数量上缺口极大,专业素质也有待提升。随着人们保健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内对全科医生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仅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全科医生的需求就有近10万人的缺口,农村和边远山区的需求则更大。

2.2 培养机制不健全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经济社会发生快速变革,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就要求社区基层医疗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务,配备专业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热情服务居民的全科医生。但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大都采用临时性的转岗培训,缺乏长期规划,高校全科医生专业招生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卫生系统对全科医生的职称、业务考核缺乏相应制度安排。

2.3 激励制度缺乏

2009年国家出台的“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社区配置全科医生岗位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力争让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到全科医生的服务。但目前国家缺乏对全科医生参与基层医疗服务的激励机制,存在社区基层医疗从业人员流动快,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北京调查发现,2007年以来,社区医务人员离职2235人,约占本市总数的10%,其中67%归因于薪酬低,全市2万名社区医务人员平均年薪仅为3万余元,低于全市平均工资水平。

3 培养社区全科医生的思考与建议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实现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可及性和卫生资源均等化配置,培养全科医生是关键。建立健全全科医生制度,探索社区首诊模式,实行全科医生与患者签约的服务制度,对全科医生服务基层社区采取积极激励制度,解除其社会保险转移接续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国家在薪酬方面应该向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倾斜,鼓励全科医生到基层社区执业,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3.1 着力培养全科医生专业人才

2011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全科医生的规划及文件,其中《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和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颁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0]561号),为全科医生培养指明了方向。要实现2020年城乡全科医生的规划目标,必须制定培养战略规划和人才储备计划,将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国家可以考虑在高等医学院开设全科医学专业,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扩大招生规模。

3.2 大力支持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

通过卫生部门的统筹安排,选择医疗技术比较全面的三级医院作为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国家财政拿出专项经费支持培养,定期举办全科医生培训班,从基层抽调医生参加全科医疗专业技术培训,建立全科医生学生的实习基地,三级医院选拔有多年临床经验的高级医生担任基地指导老师,为培养社区急需的全科医生提供制度保证。

3.3 逐渐改变社区全科医生执业方式

改变社区全科医生执业方式,专兼职结合。社区全科医生可根据需要在多家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注册执业,国家制定专项政策,鼓励全科医生多点执业,全职与兼职结合,也可以自己在社区开办诊所,这样既可以提高全科医生收入,又能满足多社区居民的医疗需要。相关部门要推动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并规范服务标准和服务行为。加强对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的监管与评估,对社区全科医生的服务水平进行考核,并与社区医保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

3.4 建立健全社区全科医生激励政策

建立以按签约居民数获得服务费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对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农村地区工作的全科医生,当地政府要增加津贴补贴政策。拓宽全科医生职业发展路径,完善职称晋升办法。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长效激励制度,稳定队伍,解除其后顾之忧,切实实现医疗人力资源的均等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刘平安.必须赋予全科医生岗位足够的吸引力[N].健康报,2011-07-18(1).

[2]吴帅.“全科医生成低端职位”未必就是误读[N].健康报,2011-07-07(5).

[3]郭清,王勤荣,杜亚平.中国全科医生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4,7(5):291-297.

[4]李振华,温馨,杨再峰,等.对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J].医学与社会,2010(2):139-140.

[5]张颖,李永辉.国外全科医生的特点及启迪[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3):213-215.

[6]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N].光明日报,2011-07-08(3).

[7]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央编办,等.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文件汇编[G].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2011:77-99.

8.全科医生化解看病难 篇八

“两会”期间,“全科医生的培养”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的话题。

上世纪60年代,全科医学在一些发达国家逐步发展起来。80年代末期,全科医学引入我国,全科医生随之应运而生。与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不局限于某个性别或某种疾病,从病人生前到死后,贯穿整个生命周期,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于一体。我们常说,专科医生就如同高耸入云的山峰,而全科医生就如连绵不断的山脉,一个要求的是深度,一个要求的是广度。

2010年6月,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规划》,该规定提出,到2020年争取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WHO要求在新世纪全科医生的比例与专科医生的比例应是1:1。目前我们大约有6万名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这个人数和WHO的要求,即每2000人有一个全科医生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以现职的社区医生或乡村医生的转岗培训为主。下一阶段,为让更优质的卫生人力资源流向全科医学,可在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中,采取双向选择,在国家认证的培训基地,对这些学生进行3~4年的全科医学专业化培训,培训结束考试合格后,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全科医生诊所工作。

但是,规范化培训的大力开展,还要和今后全科医生的待遇,包括培训、工资等具体配套设施建立相适应。否则,这些经过八年医学教育的学生,愿意去基层吗?去之后能留得住吗?

一个好的全科医生,可将更多的病人留在社区,试想你周围如果有这样的医生:他了解你的各种背景,社区的、家庭的和个人的,知道你的疾病史,你的家庭生活周期,你最近有什么样的生活事件,了解你的医疗保障和经济状况,能够解决你80%的健康问题,给你个性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将你转诊给上级医院的专家,在你住院时仍然持续关注你的健康状况,并在出院后给予你细致的康复指导。如果你拥有这样的全科医生,你会舍弃他而选择去大医院排队、检查、等待吗?

在国外的许多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全科医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英国的法律规定,居民就近选择全科医生注册登记,并接受连续性服务。非急诊病人就医必须先找自己注册的全科医生,经全科医生转诊才能进医院接受治疗。每个全科医生的注册居民数量在1800~3200人之间。

美国在每个社区都会有一个小型诊所,里面有将近10个家庭医生,可以看门诊,也可以做手术。市民病了,首先会来找家庭医生,一般的常见疾病他们都能治疗,对于无法应付的疾病,他们才帮病人转介专科医院或者专科医生。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负责经过家庭医生同意的继续治疗费用。

9.全科医生年终工作总结 篇九

医生如何接待病人”

来源:北京吴春容全科医学研究中心作者:吴春容

当一位病人走进全科诊室时,全科医生应该如何接待病人,这是大家都比较困惑的问题,没有一个定论。全科医学“个性化服务”的原则早已经告诉我们,全科医生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因人而异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针对不同的病人,应该采用不同的接诊技巧。当然,很少有危急重症患者进入全科诊室,进入全科诊室的病人一般都是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患者,所以,不必专门考虑如何与急症患者交往,只需考虑如何进行急症患者的院前处理和合理转诊。

进入全科诊室的病人一般都是全科医生熟悉的病人,也有一部分第一次接触的病人,大部分都是本社区的居民。全科医生的服务理念应该是通过全科诊室的服务逐渐与社区中的全体居民建立长久、密切的朋友式关系,因此,全科医生在全科诊室中只看到一个人或病人,但要关心与这个人或病人有关的人,如家庭成员、周围邻居、单位同事等。从一个人扩大到一个家庭,再扩大到一个人群,逐渐扩大到社区全体居民。

全科医生在接待病人的过程中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

1.学会打招呼

打声招呼,这是一般的接待礼仪。如果连招呼都不打,病人会觉得不被关注、不受重视、不被尊重,医生很不礼貌,很不友好。其实,全科医生不必很热情地与病人打招呼,毕竟病人不是来享受什么,而是不得不来,简简单单地说一句:“您来了。”表示关注。一般不说:“您好!”病人心理想:好什么好,好的话我能来吗,就是不好才来的。

最好能记住对方的姓名,有一些已经很熟悉而且与全科医生年龄相近的病人,全科医生可以直呼其名,这样显得亲切。年龄比全科医生大的病人,可以称呼“王大爷、李大娘、张大妈”等,年龄比全科医生小的病人,可以称呼“小李、小王”等。能记住对方的姓或姓名,会让对方很感动。

病人进入全科诊室时,全科医生应该站起来。“王大爷,您来了。”一声简单的招呼,让对方心里热乎乎的。记住,不要主动与病人握手。

2.请病人坐下

“快请坐。”得让病人坐下来,而且,坐的距离要合适,不能离医生太远了,也没必要太近了,一般控制在60—80厘米的距离。让病人坐在医生的右侧,有利于交流和检查。如果有必要,可以适当地移动一下凳子,以便使病人与自己保

持适当的距离。在示范区评估中,有的暗访员在做体验式就诊时,全科医生一直让他们站着看病,根本就没意识到应该请病人坐下看病。

3.不要一味地微笑

一些地方的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全科医生微笑着服务,这是很不合适的。如果病人没有明显的不适和痛苦,全科医生的微笑会让病人感到亲切和温暖。如果病人本来就感觉很痛苦,全科医生的微笑会让病人感觉很不舒服。病人心里想:这医生安的什么心,我很痛苦,他却很高兴,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因此,不要一味地盲目微笑,该微笑就微笑,不该微笑就要保持严肃。全科医生在感情或情绪上应该与病人共鸣,病人高兴,医生也高兴。病人痛苦,医生应该表现出严肃和同情。病人说:千金难买医生的泪。如果一位医生为病人的痛苦流下同情的泪水,病人会把医生看成亲人。

4.先关心人

现在的医生有一个通病:过分关心疾病,却很少关心病人。有的医生恨不得就直接问:你得了什么病,需要开什么药。医生不愿意多说话,也不愿意听病人说太多“没用的话”。其实,病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是很深刻的,也深恶痛绝,不要认为病人无所谓。因此,如果全科医生第一句话就问:你哪里不舒服?病人马上就会意识到:这位医生也只关心病,不关心人。

全科医生应该先看一看眼前的这位病人怎么样,应该看人问话。如果是一位首诊病人,可以问一问家住哪里,做什么工作,等等。如果是一位老病人,可以问问病人最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还可以直接说:看您很不舒服,慢慢说,别焦急,感觉自己怎么啦?先关心人,是为了让病人觉得医生对人感兴趣,愿意帮助人。先关心人,是为了与传统的观念和模式区别开来,别一上来就冷冰冰地问:你哪儿不舒服?先关心人,是一种理念上的要求,提醒全科医生,看病先要看人。先关心人,不是一种机械的要求,不是说一定要把病人的各个方面都问清楚了,才能进一步了解病,了解人和了解病有时需要交替进行。先关心人,还不是指全面了解人,没必要等全面了解人以后,再问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关心一下人,可以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营造一种亲切感,接下去该问什么就问什么,但总的来说,必须问清疾病与病人的生活背景之间的关系,而不能仅仅问病。

5.注意接待细节

细微之处显真情。关注细节,最容易打动病人,最直接体现全科医生对病人的关心。关注细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关注病人身上的细节,如病人的表情、语气、无意识的动作、穿着打扮等,如果病人说话支支吾吾、动作焦虑不安,那就表明病人有难言之隐,这时,全科医生应该有意识地关紧门,并保证尊重病人的隐私,为病人保密;二是全科医生自己身上的细节,如衣着打扮、表情、无意识的动作、语气等,全科医生在为病人检查前洗洗手,让座前擦擦凳子,表示关注时身体往前倾等。有一位男的全科医生让一位女病人躺在检查床上,拉上帘子,二话没说,伸手帮女病人去解裤带,结果,女病人很尴尬。全科医生的仪表也很

重要,如果全科医生满脸胡子,头发很乱,穿的衣服很脏,病人就会觉得医生的档次和水平很低;病人往往很注意全科医生的表情,如果全科医生皱一下眉头,病人就会感觉问题很严重,如果全科医生说话的语气很神秘,病人会觉得医生有什么严重的事情没有告诉自己;三是注意服务的细节,如详细解释病情、耐心说服教育、反复强调重要的事项、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在内、对每一个环节都认真负责等。全科医生有必要把所有的服务环节都画出来,对每一个服务环节进行管理,实施全过程感动。

6.重视与病人告别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告别的那一刻,而医生往往不重视这一刻。如果开完处方,夹在病历本中,扔给病人,什么话也不说,就让病人离开,这会让病人感觉很愤怒。全科医生应该在与病人告别之前,对病人做一次简单的总结:您的问题是这样的┅┅,所以,您应该怎样做┅┅,需要注意一、二、三┅┅,您已经完全明白我说的话了吗?。要对病人做一些承诺:如果您感觉有什么不好,马上来找我,随时可以与我联系,我会马上帮助您┅┅,千万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就把我当作自家人。“好了,今天先这样,一定要记住我说的话”。全科医生应该站起来,把病人送到门口,说一些告别的话:您走好,祝您早日康复!当然,如果全科医生还想多了解一些情况,但今天的时间又不允许,可以预约病人什么时候再来,但不能说:欢迎您经常光临我们这里。全科医生可以说:如果您觉得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过来和我聊聊。

10.全科医生年终工作总结 篇十

首先,全科医生应具备扎实的内科基本功。内科基本功包括问病史、查体、分析心电图及化验结果、诊断治疗等诸多方面。无论医疗设备多先进,这些内科基本功都是无可替代的。如果全科医生的内科基本功薄弱,将造成误诊和漏诊,甚至让患者付出生命的代价。

其次应具备抢救技能。尽管全科医生大量诊治的是常见病、慢性病,但全科医生的急救箱绝不是摆设,心肺脑复苏的训练也绝不是为了考试,全科医生在工作中必须时刻做好危重症抢救的应战准备。因为只有首先把危重急症病人救过来,才能谈得上转诊等其他救治工作。

除此之外,全科医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还有很多。但目前,大多数的全科医生还仅仅是“全面的内科医生”,因而在社区卫生机构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由于医生不会基本的外科清创、止血、包扎技术,外伤患者还要到大医院看急诊,耽误了治疗时间;医生不会基本的外科换药,糖尿病足的老年患者也要到大医院去常规治疗,子女们每周都要请假,十分辛苦。由于全科医生不擅长眼科、皮科、妇科的常见病诊治,很多患者还要因这些小病到大医院就诊,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对全科医生来说,要补的课也有很多。

11.全科医生年终工作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 卓越医生 全科医生 培养

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其建设内容之一是“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3+2’(三年医学专科教育加两年毕业后全科医生培训)的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我校依托国家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结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三年制全科医生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创新培养模式

1、构筑“1.5+1+0.5”培养模式。学校通过对农村卫生人才现状和需求进行调研,结合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教学实际,构建了“1.5+1+0.5”的三年制临床医学(全科)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总体要求,三年制临床医学(全科)人才培养强调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三者并重,尤其突出乡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方法、基层医疗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校学习一年半,毕业实习一年,岗前培训半年。“1.5”是指入学后一年半在学校学习必备的人文素质和公共基础课程、生物医学课程、临床专业课程、公共卫生课程和全科医学课程。“1”是指学生从第四学期开始在县级以上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临床专科技能。“0.5”是指毕业前半年安排到乡镇卫生院进行岗前培训半年,帮助学生深化对全科医学的理解,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为今后的基层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2、构建具有全科医学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农村卫生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以“三突出”(突出临床能力培养,突出临床实践教学、突出面向农村的全科培养)为原则,构建了“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目标”的适用农村的高素质全科型卫生人才的课程群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群、生物医学课程群、公共卫生课程群、临床医学课程群、全科医学课程群5个课程群课程体系。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临床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共同构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二、深入校本教研

1、建立网络教研平台。学校依托数字化校园,加强教研平台建设,设立了“教学网”、“教学资源”等栏目,作为我校网络教研的主导栏目;积极开展校级公开课建设。各学院整合课程资源,目前开设了45门校级公开课,涉及医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较好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积累与优势共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以网络为平台的自主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加强校本教材建设。为了让学生掌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方法,熟悉乡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强化基层医疗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学校组织力量,主动为其“量身定做”了三本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系列教材:《基层医疗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方法》、《乡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并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三本教材立足于基层医疗单位实际,对提高基层医疗单位医务人员诊疗水平、培养基层全科医学人才进行了探索。

三、推进基地建设

1、加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依托我校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现有资源,根据全科医学的实践技能培训特点,加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投入四百多万元,建立了临床技能考核工作站;更新、添置了大批模拟教学设备,极大地改善了临床技能训练的教学条件。该中心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加强基地建设。为加强基层实践教学基地教学条件建设,学校主动指导、督促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建设,医院负责场地、师资和部分医疗、教学模具的准备,学校负责中心布局、教学模型准备和临床技能训练要求的指导。

3、开展基地师资培训。围绕提高基层实践教学基地師资水平,2012年至今,先后开展了两期骨干教学人员、全科医学骨干教师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基地带教教师掌握医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教学标准及基本要求,熟悉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活动和实习生管理的规范要求,了解教学运行和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四、几点思考

1、加强校内师资队伍建设。全科医学师资建设是高等学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没有合格的全科医学师资就培养不出合格的全科医生。目前校内的教师主要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全科医学理念和知识都还比较欠缺。因而,有必要根据全科医生培养的实际,制定全科医学师资发展规划。

2、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教学能力建设。一是继续争取上级支持,加大投入,完善基地教学条件建设。二是继续开展基地师资专题培训。拟于近期对基地骨干教学人员开展临床基本技能培训。

3、探索制定“3+2”全科医学专科教育学生的招生模式,向基层医疗机构及医学毕业生宣讲全科医学制度及其在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确保全科医学生招生生源。

参考文献:

[1]杨巧媛,王家骥.关于高校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建设的思考和建议[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4,2(4):229-331.

上一篇:2023年秋季高洲中心小学开学工作汇报下一篇:假如我是保险公司的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