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古诗词(共8篇)
1.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古诗词 篇一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练
习
一、读拼音写汉字。
luò yánɡ yú guān jiānɡ p{n wén zhànɡ
()()()()
二、照样子写词语。
例:昔(猎人)(借债)(错误)(蜡烛)
白()()()()各()()()()俞()()()()半()()()()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钟山只隔数(shǔ shù)重(chónɡ zhònɡ)山 ..行(xínɡ h|nɡ)人临发又开封 .身向榆关那畔(bàn pàn)行 .聒(guō ti|n)碎乡心梦不成 .
四、咬文嚼字(解释加点的字义)
1、明月何时照我还().
2、欲作家书意万重().
3、复恐匆匆说不尽().
五、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秋风”给人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诗中更能表达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一程,水一程”是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词中更能表达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判断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1
1、“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水”当“河流”讲,诗中具体指长江。()
2、“泊船瓜洲”的“泊”念“pō”,这里当“停船靠岸”讲。()
3、“复恐匆匆说不尽”中“恐”意思是“害怕,畏惧”,“尽”意思是“完,完毕”。()
4、“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书”指书信“重”读“chónɡ”,可以解释成“层,种”。()
5、诗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和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行人”的意思都是指“走路的人”。()
七、选择
1、诗中“一水”指的是:()。
A、珠江;
B大运河;
C黄河;
D长江。
2、诗人“还乡”所经过的方向、路线是:()。
A、从北到南,先经京口,再到瓜洲。B、从南到北,先经瓜洲,再到京口。C、从北到南,先经瓜洲,再到京口。D、从南到北,先经南京,再到北京。
3、“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万重”的意思是:()。
A、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B、意义深远。
C、所表达的意见重重叠叠。
4、下面地名古今叫法相同的是()
A、榆关
B、京口
C、钟山
D、洛阳
5、对“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人在家书中漏写了一件重要的事,后来又打开信封补上了。B、因为“意万重”,诗人“恐匆匆说不尽”。
C、“临发又开封”,显示出诗人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D、“复恐”是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开封”是对人物动作行为细节的描写。
6、古诗词朗读断句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A、洛阳/城里/见/秋风
B、风/一更,雪/一更 C、京口/瓜洲/一/水间
D、春风/又绿/江南岸
7、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的诗人是:()
A、白居易 B、王安石 C、张 籍 D、苏 轼
八、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复恐匆匆说不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 练习-2
3、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片冰心在玉壶。
九、对号入座
1、将诗句、题目与思乡的表现连线
《长相思》 《泊船瓜洲》 《秋
思》
明月何时照我还 聒碎乡心梦不成 欲作家书意万重
万语千言 归心似箭 夜不能寐
2、像“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还有很多。请把下列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连一连。
举头望明月
清泉石上流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明月松间照
低头思故乡
3、将古诗词与作者、朝代用线连起来。
《秋思》 《静夜思》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张
籍 李
白
宋 清 唐
十、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十一、课文回放。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 练习-3
1、王安石评价张籍的《秋思》时说:“看是寻常最奇崛。”诗中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____等字,但“绿”字显得更加传神。“绿”字让我们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春天的词语,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首古诗词都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但表达的方法各异:《___________》是写景抒情,《___________》是叙事抒情,《___________》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在这三首诗词中,王安石的乡愁起自满目春色,张籍的乡愁起自肃杀的秋风,而纳兰性德的乡愁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下列诗句也表达了浓浓乡愁,写一写诗人的乡愁是由什么引发的?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3)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归。
()(4)平生最说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5)江南几度梅花开,人在天涯鬓已斑。()
5、根据不同的季节,抓住不同的景物进行描写,从而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本课三首诗词的共同特点。(1)《泊船瓜洲》写的是______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___________。(2)《秋思》写的是______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_______________。(3)《长相思》写的是______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_____________。
十二、文学常识
1、《泊船瓜洲》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之一;《秋思》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的学生,他的诗颇得___________的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___________”。《长相思》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他是清大学士___________的公子,文学成就以___________为最,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的语句,你各想到了那一个成语?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 练习-4
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十三、品味赏析。
长 相 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词又叫___________,这一首分为___________两阕。
2、“山一程,水一程” 运用________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叠用,突出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榆关”指的是___________,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身”与心相对,那也就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行军途中。“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园”指的是_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中的“此声”是指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6、“山一程,水一程”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一更,雪一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发挥想象,写一写将士们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
8、读着这一首词,不由得使我想到了古代一些描写和反映将士戍边生活的诗歌,我还能将_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这首诗默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 练习-5
练习答案
一、读拼音写汉字。
luò yánɡ()
二、照样子写词语。
例:昔(猎人)(借债)(错误)(蜡烛)
白()()()()各()()()()俞()()()()半()()()()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钟山只隔数(shǔ shù)重(chónɡ zhònɡ)山 ..行(xínɡ h|nɡ)人临发又开封;
身向榆关那畔(bàn pàn)行 ..聒(guō ti|n)碎乡心梦不成 .
四、咬文嚼字(解释加点的字义)
1、明月何时照我还(归,回);
2、欲作家书意万重(想要);
3、复恐匆匆说不尽(又)...
五、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秋风”凄凉_,飘泊异乡的孤独寂寞以及,思乡怀亲的心情。2.“山一程,水一程”路途遥远,诗人的思乡之情。
六、判断
1、(√)
4、(√)
2、“泊船瓜洲”的“泊”念“pō”,这里当“停船靠岸”讲。(×)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意思是“害怕,畏惧”,“尽”意思是“完,完毕”。(×)
5、“行人”的意思都是指“走路的人”。(×)
七、选择
1、诗中“一水”指的是:(D)。D长江
2、诗人“还乡”所经过的方向、路线是:(C)。C、从北到南,先经瓜洲,再到京口。
3、“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万重”的意思是:(A)。A、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4、下面地名古今叫法相同的是(D)D、洛阳
5、对“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
A、诗人在家书中漏写了一件重要的事,后来又打开信封补上了。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 练习-6
6、古诗词朗读断句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C)C、京口/瓜洲/一/水间
yú guān()
jiānɡ p{n()
wén zhànɡ()
7、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的诗人是:(B)B、王安石
八、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唐朝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九、对号入座
1、将诗句、题目与思乡的表现连线
《长相思》 《泊船瓜洲》 《秋 思》
明月何时照我还 聒碎乡心梦不成 欲作家书意万重
万语千言 归心似箭 夜不能寐
2、。请把下列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连一连。
举头望明月
清泉石上流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明月松间照
低头思故乡
3、将古诗词与作者、朝代用线连起来。
《秋思》 《静夜思》
纳兰性德 张
籍
宋 清
《长相思》
李
白
唐
十、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思是:一年一度的春风在一次吹绿了大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意思是: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想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之情。
十一、课文回放。
1、王安石评价张籍的《秋思》时说:“看是寻常最奇崛。”诗中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诗句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平生最说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秋声)(5)江南几度梅花开,人在天涯鬓已斑。(梅花)
5、(1)《泊船瓜洲》春季,江南春景。
(2)《秋思》秋季,秋风。(3)《长相思》冬季,风雪。
十二、文学常识
1、《泊船瓜洲》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秋思》张籍,韩愈的学生,他的得白居易的推重,与王建齐名,“张王”。《长相思》纳兰性德,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可以换成吹、过、到等字,但“绿”字显得更加传神。“绿”字让我们想到一碧千里、草长莺飞、千山一碧、柳绿花红等描写春天的词语,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一碧千里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符合要求即可)
2、读下面的语句,你各想到了那一个成语?
山一程,水一程(跋山涉水)
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
十三、品味赏析。
1、词又叫长短句,这一首分为上下两阕。
2、“山一程,水一程” 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叠用,突出说明了身
3、思乡怀亲共同的主题,《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是叙事抒情,《长
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榆关”指的是山海关,暗示身向榆关
4、(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
(山海关),而心却在关内,在故园。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
4、从“夜深千帐灯
_”行军途中。“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3)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归。
(浮云)
此行队伍之庞大、壮观。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 练习-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园”指的是_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中的“此声”是指诗中的风雪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6、“山一程,水一程”表示遥远,“风一更,雪一更”表示艰难。
7、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
8、读着这一首词,不由得使我想到了古代一些描写和反映将士戍边生活的诗歌,我还能将_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这首诗默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1、指出下面各据分别应用了那种修辞手法。
⑴ 老人就象守巢的鸟儿。(比喻)
⑵ 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快乐更重要呢?(反问)
2、比较短文和张籍的《秋思》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本文主要是写父亲给身在外地的儿子写信;而张籍的《秋思》主要是写游子给家里写信。
3、想一想:下列句子文中各起什么作用?
①树叶变黄了,又一个秋天来了。暗示儿子离家的时间长,交待了父亲给儿子写信的原因
②这时,一阵秋风吹过来,掀起老人头上稀疏的白发,他感到一丝凉意。为下文父亲的“行人临发又开封”铺垫
4、如果我是老人的儿子,我一定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 练习-8
2.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古诗词 篇二
一、文化利益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不同的文化学家对文化有着不同的解释, 仅就有过统计的文化定义就达数百种之多。广义的文化包罗万象, 凡人类的一切创造、一切活动都可称文化。狭义的文化偏指人的精神文化, 甚至偏指精神娱乐活动或诉诸书面文字的知识。在这里, 主要是将文化视为一种人类社会创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 强调的是文化的教化和培养功能。
一般来讲, 文化利益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中, 国家为维护和创造本国居民共同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总和。它是相对满足人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而言。“西方学者在运用文化利益这个概念时, 侧重于文化利益中的‘文化’意旨层面, 往往是在主权意义上使用, 是指一定的国家、民族和地区保持、保护和发展自身独特传统文化、本土意识形态、民族习惯、传统风俗等等。而在我国, 文化利益的运用则更侧重于‘利益’。”有学者将文化利益的形式分为文化权利、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在于, 作为精神性产品, 它负担着人类文化成果的积累与传承的责任, 其含有精神文化的创造, 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性产品。文化产品用以满足社会的文化消费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负载着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特殊功能, 以期不断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 提升人的理想追求和审美方式, 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本文主要探讨特定文化产品——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利益。
二、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化利益的分析
教材是一种文化。“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要素, 例如, 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文化传统、社会实践等, 都是课程教材的内涵, 文化决定着课程教材的内容, 文化是课程的核心。”语文教材则是教材文化中内容最为丰富多彩的部分。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构成语文教材的书面语更是传递文化的有力媒体, 语文教材承载着人们的观念、认识和情感。它的内容涵盖了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体系、技能训练体系和语言体系、文字体系等等。它几乎涉及任何文化领域, 近似百科全书, 给受教育者以广泛而有力的教育。分析语文教材中文化利益形式所呈现的比例能更清晰地展示各阶层主体所享有的文化利益的状况, 以便我们作出积极的反思。
利益是源自社会主体对客观对象的需求, 文化利益就是社会主体对文化的需求。由于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不同阶层的社会主体对文化的需求也就不同。本文参考美国教育学家班克斯的多元文化分类法, 并根据语文教材本身的文化内容特点对教材中的文化分类, 既而从以下几个层面对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体的文化利益进行分析:中国文化利益与外国文化利益、民族文化利益 (中国多民族文化) 、精英阶层文化利益与普通大众文化利益、城市文化利益与乡村文化利益、性别文化利益、儿童文化利益与成年文化利益。特殊群体文化利益。
(一) 课文文化类型统计结果
本文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 (上、下册) (包括附录的选读课文) (人教版) 为样本进行分析。
注:因一篇课文往往包含了几种文化类型, 加上有课文包含了几篇短文、几首诗, 也有些课文不在所分文化类型之列, 因而统计出的文化类型总数并不等于课文总数。
(二) 统计结果分析
1. 从以上统计结果的分析来看, 这个年级的语文教材有以下优点:
(1) 在教材中直接反映儿童生活的课文占了很大比重, 上册和下册中主人公为儿童的分别占到17篇和11篇。这说明小学语文教材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教材已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材内容。如上册第八组中的四篇课文《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好汉查理》中所描绘的情景都是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并且是以正面材料呈现出来, 这更能有效地带给学生正面的暗示和影响。如《一次成功的实验》中所描写的女孩, 在“井口很窄, 一次只能上来一人”的情况下, 她顺利地引导其他两个学生将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当教育家对她的做法提出疑问时, 她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 应该让别人先出去。”由于学生的成长、知识的获得往往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内容, 尤其是对同龄人的接触、理解和模仿学习。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那些与自己相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时, 更能表达他们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满足他们的自我需要, 这也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如学生将《一次成功的实验》中女孩的行为作为榜样, 那么在他们每天都要经历的上课下课进教室, 上下楼梯等等日常生活中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得到了较多的体现。在上册和下册中外来文化分别占到9篇和10篇, 中国传统文化则各用一组课文来体现。由于当今世界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 文化则成为各民族间相互融合的最好催化剂。教材一方面突出和传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如《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等。《孔子拜师》中的孔子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让学生欣赏到我国古老的建筑和绘画精华, 《盘古开天地》和下册中《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则让学生们了解神奇的古老神话故事。另一方面教材也吸收了众多优秀的外来文化, 如关于伟大革命领袖列宁爱护小鸟的课文《灰雀》、高尔基关心爱护下一代的课文《小摄影师》, 反映外国儿童生活的《给予树》、《好汉查理》等等。学生不仅增进了对外来文化的了解, 也利于学习外国同龄人身上的闪光点。
(3) 有特殊群体文化出现, 尽管数量不是很多, 上册中2篇、下册中1篇。如上册的《掌声》中有着身体残疾的英子, 在老师和同学热烈的掌声中鼓起勇气、抛开内心的自卑和忧郁, 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下册中反映外国残疾儿童的《检阅》中, 左腿截肢的博莱克被队员安排在国庆节检阅中儿童队的第一排, 受到了人们的欢呼和掌声。这类群体在每一个社会中都会存在, 在教材中出现体现这类群体的文化能帮助学生学会欣赏、理解、宽容别人, 在他们身上学习对生活的乐观、坚韧和执着的精神。
2. 与此同时, 这个年级的语文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课文过少。少数民族文化是相对于汉族文化教育的主体性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何真正达成民族间的理解、尊重与和谐共处是我国始终面临的问题。因而语文教材尤其是人教版的应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一定比例的反映, 否则, 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态度。在这两册书中只有《我们的民族小学》一篇反映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
(2) 精英阶层文化和普通大众文化存在严重失衡。在上册中反映精英阶层文化的有8篇, 而普通大众的只有1篇, 如《灰雀》 (列宁) 、《小摄影师》 (高尔基) 、《奇怪的大石头》 (李四光) 、《我不能失信》 (宋庆龄) , 等等。在选读课文中精英阶层文化也占很大比重。在教材中, 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出现太多, 虽然他们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起到很好的示范榜样作用, 但这些课文中所体现的往往是高层次的道德观念, 小学生由于受其年龄特征的制约, 高层次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等还不能完全为学生真正理解, 容易产生认知障碍, 处理不好, 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而教材中普通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可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接近, 更易为他们所接受和吸收并在自己的行为中实现。
(3) 性别文化中以男性文化为主, 无论是儿童类还是成人类。性别偏见是人们对某一性别 (通常是女性) 的人所持的不符合事实的、不公正的态度。这两册语文教材中明显存在着这种状况。在对语文教材的以往研究中早已出现这个问题, 我国学者张德曾对1979至1982年出版的全日制小学语文课本进行分析, 发现性别偏见的存在。中央教科所的曾天山以1979-1982年、1981-1983年、1987-1994年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作了分析, 结果表明, 存在“男性数量多于女性, 男主角多于女主角”的倾向。在这里, 尤其是在上册书中, 反映男性文化的课文13篇, 而反映女性文化的课文只有5篇, 并且男性文化主要以精英阶层为主, 大多都是领袖人物、科学家等, 而反映女性文化的只有一篇是体现精英阶层的 (《我不能失信》) 。小学语文课本作为儿童早期接触的正式读物, 将对我国青少年形成性别观起到先入为主或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而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几点建议
文化利益是众多利益客体当中的重要形态之一, 是利益主体——人所指向、需要、追求、消费的相关文化性的客观对象物。文化利益的影响力不像政治经济那样直接强烈, 但通常会以内在的、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与规范着每一个个体的行为, 赋予人的行为以根据与意义。语文教材中呈现的文化利益失衡也成为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之一, 在这里仅就所分析的样本教材中反映的文化利益问题, 从文化利益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权利、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1.文化权利是法律所规定的人们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领域中所具有的占有、支配、享用一定文化性产品和资源的权利。事实上,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 享有文化权利与实现文化利益并非等同, 文化权利只是使人拥有一种资格, 获得一种机会, 享有一种假定的利益, 很多时候, 文化权利是保持沉默的。因而文化权利要求社会、制度和政府予以内容上的确认和形式上的保障。如我国规定人人享有九年制的义务教育, 这是法定的文化权利, 但事实上贫困地区的很多儿童, 或者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 或者由于传统的性别观念, 或者由于客观上教育资源的匮乏, 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 尤其是少数民族儿童在受教育权利上更是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而我们语文教材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忽视实质上就是对他们文化权利、受教育权利的忽视, 也造成学生对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了解的缺失。当前, 文化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学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必定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生活, 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因而我们的语文教材内容在少数民族文化方面也要符合这一要求。
2.文化产品是实现文化利益的直接的资源, 是一种实体性的对象物。作为一种精神产品, 它负载着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特殊功能, 以期不断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 提升人的理想追求和审美方式, 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语文教材作为学生这一主体实现文化利益的工具, 则更应该担负着文化产品所特有的功能。而样本教材中所反映的性别偏见会从小对学生造成一种性别认识的误区:男孩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 容易形成自我肯定、追求成就和支配地位的性格;女孩更多处于一种弱势地位, 容易形成顺从、敏感和被动的性格。“这种状况影响着学生对所属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归属, 并使社会的性别偏见合理合情化, 从而使女孩在学业及职业成就发展条件上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 我国社会主流文化基本是男性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女孩应聘职位时遇见性别偏见的事就屡见不鲜了。因而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性别差距会影响正在成长中的孩子, 不利于学生从小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
3.文化资本指对一定数量和一定类型的文化利益的排他性占有, 是一种可以再生新的文化利益甚至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文化资源。按照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更准确地说, 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具体化的文化资本的主要效用在于给个体带来超常的价值。它能为拥有文化资本的个人‘提供物质利益和符号利益方面的庇护:任何特定的文化能力 (如在文盲世界中能够识字的能力) 都会依靠它在文化资本的分布中所在的位置, 获得一种超常的价值, 并给它的拥有者带来可见的利益。’”这里的“利益”当然指人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等多种形式的利益。占有文化资本的人必定在社会等级制度中占统治地位或各种利益分配过程中占有利位置。所以, 不同主体间的文化利益冲突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于主体占有文化资本的不同。比如大学教授的大学文凭和教授资格就能为他带来身份、地位、职业和名誉。由于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传承并积累, 因而精英阶层所享有的文化资本除了能为他们自身带来超常的价值外, 还能为他们的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下一代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本提供先天之利。教材中大量精英阶层文化的出现告诉孩子们:拥有更多文化资本的人就有机会得到更多文化利益、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所以他们必须参加各种培优班、特长班, 力争考取名牌大学, 受更高更好的教育等等来增加自身文化资本的砝码, 越来越多的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心理压力, 呼喊着课外时间的减少也缘于此。
现阶段文化利益的获得, 实际上是为潜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新的文化利益的获得铺垫现实基础或提供一定的可能性。侵害人的文化利益的实现, 其实是威胁到了未来潜在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新的文化利益的再生。每个人都渴望摆脱各种世界的羁绊, 充分实现自己的各种文化需求与精神渴望, 有能力去享受文化生活, 去追求自己所梦幻的美好生活, 以达到像马斯洛所说的人生的高峰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对人们文化利益的保护, 并保障更多人在更大程度上能够实现自身的文化利益, 就成为当前社会阶段最为重要且十分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薛晓源, 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朱绍禹.语文教材文化的建设和理论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1995, (6) .
[3]张德.论性别偏见[J].社会心理研究, 1993, (2) .
[4]曾天山.论教材中的性别文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 (4) .
[5]张怡.论文化利益[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3.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动物为话题,重点是描述动物的体貌特征,通过设计的教学任务来训练Look at the… Its … It has…句型的使用。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认识小动物有紧密的联系,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动物的词汇。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描述小动物的体态特征比较熟悉且感兴趣,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知识。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故事课,通过听说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与动物有关的目标词汇及介绍动物的常用句型。
Part C部分是故事课教学,是在学习完AB部分关于描述小动物体态特征的形容词thin, fat, tall, short…以及语句Look at the… Its … It has…的语言基础上而进行的文本阅读。本故事通过两个主要人物Zoom和Zip比赛认识动物,重现了已学的部分动物单词和形容词,并拓展了新的动物单词lion, fox, wolf, zebra, gorilla and horse.以及句型: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目的是想通过这样一个较为有意义的语篇,增加学生们语言的输入,使得学生逐步适应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的分析主要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背景三方面着手。
(一)文化背景
文本中出现的动物都是学生们熟知的小动物,比如:monkey, horse等,他们也可以在动物园中见到:gorilla, wolf, zebra等。所有同学都知道panda是我们中国的特有的动物,也有小部分同学或许在电视上看到过koala, kangaroo, eagle, beaver等动物,但是很少有同学知道这些动物所属的国家。虽然这是第一单元所要介绍的一个文化背景,但在开学初我对教材做了整合,将其调整在第三单元故事教学中完成。
(二)知识背景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会了部分的动物类单词,并在本单元A,B部分学会了如何描述动物的体貌特征。
(三)生活背景
我们的学生全部来自于农村,大部分学生家中都饲养小动物,所以他们对于动物的体貌特征更为的熟悉,也更为亲和,十分喜爱动物。有的学生能将小动物视为自己的家庭成员,从内心中愿意保护它们。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学生的情况:自然情况及学生的已知起点。
(一)自然情况
本班学生总数40人,年龄在9-10岁左右。约75%的学生当堂能接受新授课的内容,15%的学生需要课下向同伴请教才能理解新知识,还有10%的学生需要老师亲自指导才能理解新知识。英语学习习惯较好,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可以达到约60%。根据以上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A,B两层,A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课堂积极参与,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B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学过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二)已知起点
四、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
经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认真分析,按照《2011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的本单元的教学总体目标为:
(一)语言技能目标
全体学生能够用本单元所学目标词汇及句型熟练并正确地用英语描述小动物的体貌特征。B级的学生能够介绍动物的名称。A级学生能够通过动物的体貌特征用英语进行描述与交流。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认真思考,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遇到问题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主动认知与动物相关的语言知识和合作学习,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关爱,更加珍惜身边的动物,培养学生们的内省智能和逻辑表达能力。
在以上的总体教学目标指导下,可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几方面:
1.语言知识目标
(1) 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动物类单词lion, tiger, fox, wolf, zebra, horse, gorilla, monkey.
(2) 学生能在图片、动作、老师的帮助下读懂故事的大意。
(3) 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
(3) 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
2.语言技能目标
听:能听懂故事大意。
说:能利用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与同伴进行交流,介绍小动物。能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
人的回答。
读:能读懂故事,并从故事中快速找到相关信息。
演:能为故事配音。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4.文化意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象征性动物。
四、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关动物的词汇;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以及使用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
2.难点: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因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交际教学法
旨在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其特点是将语言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进行交际教学。本节课中,全程为英语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结构的知识,同时又通过任务实施引导学生将语言结构知识应用到功能话题的表达当中,学生在交际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教学设计中的不同任务也是通过学生的口头英语输出为途径实现的,这体现了交际教学法。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点读笔的使用,能更方便学生跟读、模仿,能及时强化学生的语音、语调,也可以改变传统课堂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人机交流”的操练,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新技术教学手段,能够演示图片,PPT课件,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积极的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适合多样化教学和创造性教学的需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这两种主要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在上课过程中将教学法细化为四个方面:
1.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让学生在待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本节课设计的两个活动任务(猜谜和游戏)都是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率。
2.TPR全身反应法
注重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教师尽量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多听英语,使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让学生更直观的在游戏中学习,使英语生活化。本节课设计的“认读单词”比赛和“给动画配音” ,充分调动了学生尽快掌握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激发了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3.类比法
利用某类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启发学生从甲物联想到乙物,并学会运用甲物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乙物。在话题方面,学生已经学过部分动物单词,以及描述小动物体貌特征的语句。本单元新知识为认识新动物,运用新句型进行交流。启发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类比,学会知识迁移,用描述已知动物的方法来描述新动物。
六、教学资源的分析
自制PPT课件,动物图片,让学生准备动物的玩具,并充分利用点读笔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描述、介绍动物的情境,使学生能有尽量多的机会耳听、口说,以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听说、认读的能力。
七、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为本单元的第六课时Part C Story time,本课的任务是能运用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与同伴进行交流。在任务教学法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图:
整个教学设计如下:
Step 1. Warming up and leading in
学生们通过说唱三年级上册以动物为主题的歌谣,复习部分动物的名称以及本单元学习的形容词fat, big和语句Look at…,歌谣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易懂,上口快,节奏感强,轻松有趣,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的听、说、读的训练,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将已学知识进行复习。
接着进行谜语式故事的导入,通过猜谜活动引出核心词“animal”,猜谜中出现了arm, leg, milk, ice, apple, nine六个相互本不关联的词汇,但通过我设计的“懒羊羊寻找食物”的故事,使这些单词能具备故事间的相互联系。故事情境的创设,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猜谜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将其六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新单词”animal.核心词的引出,可使我和学生之间拥有交际的话题: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Step 2. Revision and presentation
通过运用本课核心句型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所认知的动物名称,和学生共同建构本课的文本信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直接呈现新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在必要时予以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预设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如:cat, dog, duck, monkey等,不能说出本课的目标词汇,如:gorilla, lion, zebra等。学生可通过观看动画,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使学生逐步适应文本阅读,在语篇中学习新词汇。第二种情况是,B类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A类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能够说出故事中部分动物名称,此时要抓住学生自己所构建的文本信息,对新单词先行输入。此后,在学生们回答完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小动物的名称之后,老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为学生们表演其它动物来补充学生们的答案。根据师生的“合作”,数一数所知的所有小动物的种类,在具体情境中使用语言;I know all the animals. 接着,通过创设的情境:The animals live in a zoo.并用神奇的魔法,将其动物园的大门打开,出现了小动物panda, elephant和bear.并要求学生们用本单元所学语言知识Look at the… Its … It has…对动物们进行描述。在此,我巧妙的利用最后一只bear的出现,将“动物”转变成了故事中的人物“Zoom”,开始了我“故事中”的教学。而此时,词汇输入还未完成,还有待于学生自己在文本中发现。接下来与故事文本进行链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观看故事的动画,使学生们从视、听、想等多角度对故事的内容进行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第三个问题的呈现: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animals?使词汇的输入基本完成。
Step3. Practice
1.认读单词比赛
运用TPR全身反应法,设计了“认读单词”比赛的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尽快掌握英语单词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激发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2.跟读、模仿
接着,我将故事文本进行了听说、模仿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听力输入,和语言的输出,并巧妙的发挥了点读笔的作用,方便了学生的跟读、模仿,并及时强化了学生的语音、语调。使我的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人机交流”的操练,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3.复述故事
通过让学生对故事文本的三次听说、模仿,实现让学生对照板书进行语言的输出,复述故事的内容。在看文字进行语言的输出后, 对学生们的能力进行了强化性的训练,看图片复述故事,和看无声的动画复述故事,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使用语言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在听说训练后,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交际活动中。
Step4. Production
通过学生对故事文本内容进行的几次输入与输出之后,为了使学生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目标语言,与同伴进行交流,我设计了Group work的小组活动环节。活动中,主要以六人一小组为单位,运用老师给提供的动物玩具,和所提示的本单元和故事中的主要目标语言进行组内交流,活动时间大约为4—5分钟。活动中,采用轮流扮演B同学的角色,与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介绍并描述小动物。希望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能够给予学生们充分发挥语言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们与同伴进行合作的能力,体现出学生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Step 5. Extension
学生们已经了解并简单运用了所学的目标词汇和句型,接着通过我对教材的整合,将第一单元所要介绍的一个文化背景,kangaroo, eagle, beaver, panda等动物所属的国家放置Good to know部分,使其在动物教学单元更能拓宽学生们的眼界,培养学生们爱护并保护小动物的情感。最后,通过作业的布置,培养了学生们用英语表演小故事和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八、教学评价分析
(一)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整个教学设计以完成不同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设计者和知识的引导者,在真实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节课活动设计层次清晰,语言讲解重难点突出。
(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根据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所检验到的学生学习效果是:通过练习,95%的学生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故事中的动物类单词;80%的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100%的学生能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75%的学生能够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九、板书设计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本节课授课内容,教师将板书设计如下:
十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授课结束之后,我对本节课的情况做了如下反思:
一方面,教学中有一些精彩之处。
1.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本堂课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他们热爱动物的品质。在英语教学中适当运用猜谜和游戏教学可使学生在玩中学,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本节课通过“谜语式懒羊羊觅食的故事”和“看图片猜动物单词的游戏”,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语言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参与率。
2.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成功引导学生实施任务。在学生掌握动物的词汇和介绍小动物的句型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让学生积极投入,身临其境的进行知识的探究,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发现知识并获取知识。新课程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英语老师,我们要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和观念。本节课虽然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设计者和知识的引导者,但却把“表演”的机会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角”,让学生时刻处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活动中,使他们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得到整体发展。
3.教学设计的各环节之间的衔接非常的紧凑,单词animal, zoo,bear的出现,都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本节课我创设了多个问题情境、启发学习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语言交流。上课时,我尽量用英语贯穿课堂教学,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师课堂用语,以便于学生模仿。堂上的教学手段也应灵活机动,以学生为主,创设英语交流平台。这样的形式能够比较好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共同提高表演和语言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笔者的授课过程也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的调控能力不强,该收的地方没有及时收,导致占用的时间过长。在讲到有关动物的拓展词汇时,拓展得有些过多,导致这部分占用了较多的课堂时间。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应该加强“重点意识”,教学不离重点,拓展不离不偏,紧抓课标内容。
2.Group work小组活动组织方式不够科学合理,几个学困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不够积极。本节课的小组是学生自愿组队的,而不是按照学生英语水平划分,这样导致有的小组活动特别成功,而有个别小组由于包括几个学困生导致活动实施不够顺畅。在以后的授课中,应在充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划分小组,合理组织小组活动,使小组活动的意义真正得以实现。
3.教师指导性语言过多:讲课的过程中,因为总怕学生听不懂或是出错,所以自己的课堂指导性语言可能啰嗦了一些。应该更大胆的去放开学生,让学生去说出自己的思考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
4.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再丰富一些,尤其对于表现特别出众的学生应给予特别的,不同于他人的评价语言。
5.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再设计本节课时,如果能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一项全班性介绍动物的交流活动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在课后消化和巩固课堂内容。
结束语
有效的教学是每位教师永恒的职业追求。英语课堂的高实效性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要求和衡量标准,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我们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不断探索。
设计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设计活动时要以任务型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为主要指导方法,在对教情和学情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考虑到活动的实践性、交际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等多种因素。
课堂教学设计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紧密结合。教学活动是服务于学生的,旨在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到不同活动中,既考查了掌握的情况又巩固了新知识。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地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要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经过听、说、读、写等环节了解教学内容和重点。
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借助多媒体辅助学。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全体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设计要以交际教学法为理论依托,体现英语交际性原则。英语课堂教学并非是“我教你学”,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教学活动是通过交际使学生认识英语,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积极应用“创境法”,提供学生真实的语言应用环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
4.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古诗词 篇四
一、读拼音,写词语。
mù tónɡsuō yīzhēzuì()()()挡()酒
mâichújī lónɡbāo lián pãnɡ
明()()头()()
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篙:棹:
3、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相媚好: 媪:
二、用“√”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停棹.(zhàodiào)收篙.(ɡāo ɡǎo)屋檐.
(zhān yán)翁媪.(wēnǎo)亡.赖(wúwánɡ)清平乐.(yuâlâ)
三、辩字组词。
牧()蓑()醉()檐()牲()衰()碎()瞻()
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笼 lǒnɡ()xiānɡ()hãnɡ()lónɡ()相xiànɡ()横
hânɡ()
五、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1、笛弄晚风三四声()
A、逗弄;B、设法取得;C、要,玩弄。
2、怪生无雨都张伞()
A、怪怪的陌生人。B、很生疏。C、怪不得。
3、醉里吴音相媚好()
A、吴地的音乐。B、吴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C、姓吴的人家所唱的歌。
六、先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再翻译句子。
1、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归:蓑衣:
七、按提示填空。
1、这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
2、《牧童》是《舟过安仁》是 写的;《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清平乐”是,是 代词人
八、背诵古诗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
。,1、默写。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一句的意思。
3、你能用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一下文中描写的小儿吗?
5.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古诗词 篇五
课题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背诵了许多古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其中一首——《乡村四月》。(师板书:乡村四月)
生:(齐读课题)乡村四月.师:课题中的四月是指农历的四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一起来认识一下作者——翁卷。
一、自读自学,感音韵,明诗意
师:同学们,联系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说说学习古诗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要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诗意。生: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问同学,问老师。
师:下面,请你们根据这些方法,先自学自读古诗,然后和同桌一起讨论,说说读懂了哪些诗句,再将不清楚的地方与同桌一起讨论。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视导。)
师:谁能给大家读读这首古诗?(指名读)指导读准诗人名——翁卷。
(再指名读,生评价。)师:这位同学刚才读的怎样? 生:我觉得他读的很有感情。
生:刚刚这位同学读的非常好,字音读的很准。特别是“蚕,桑”这两个平舌音,他读的很准。
师:两个平舌音在一起,特别难读,这位同学确实读的非常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蚕桑。(生齐读)
师:来我们看一下这两个字,“蚕”字上面是个……(生:天)下面是个……(生:虫)对了,上“天”下“虫”就是“蚕”。那么蚕吃什么呢?
生:桑叶。
师:对了,那么请你观察一下这个“桑”字,写的时候你觉得要特别注意什么?
生:“桑”字上面因为有三个“又”,这个“又”的最后一笔都要写成点,不能写成捺。
师:对,这三个“又”的捺都改成了三个点。师:谁还能给我们读读这首古诗?(指名读,生评价。)
生:这位同学把那个“了”字读的很好,在这里它读“liao”,这是一个多音字。
师:是了。在这它是什么意思? 生:结束。
师:当它做“结束”的时候,它就读“了(liao)”,我们一起来读读。
(学生试读)(师引导读准节奏)师:你读懂了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我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答案的呢? 生:看书下的注释。
师: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我不理解“雨如烟”。师:谁理解了?
生:就是说雨下的很小,濛濛细雨一直下,天空朦朦胧胧,看上去就像有烟雾一般。
师:作者寥寥几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再读诗句,看看你能看到什么?
二、潜心会文,感诗情,悟意境
(一)感悟“景美”
生1:我仿佛看到了到处草木茂盛,一片葱郁。生2:我好想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生3:我仿佛听见鸟的叫声。
师:请看屏幕上的图,再读诗句第一行,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山原?
(生口头回答填空:-______的山原)
师:“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 生:山林,原野……
(课件演示,感悟意境,诵读诗文。)师:诗人用哪个词写出了这样的意境?(绿遍)(看图诵读诗句:“绿遍山野白满川”)师:除了绿还有什么颜色? 生:白色。
师:这个白色是什么?
生: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山原,平地,河流。(出示图片,帮助理解“白满川”。)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幅美景(多媒体出示田野风光),哇,真的是满目是绿啊!稻田里的水在阳光的映射下,泛着白光,波光粼粼,这就是“绿遍山原白满川”,这样的景,这样的人,组合成一幅美丽的“乡村四月图”。
师:山原,水田都笼罩在雨中,这是怎样的雨啊?(生口头回答填空:()的雨)(播放子规的叫声,看图认识子规。)师: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两句诗吟诵一下。(生有感情朗读)
师:你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子规的叫声,闻到了青草的芳香,感觉我就如同在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之中。(师板书:景美)
(二)感悟“人美”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四行诗。(生自由读)师:说说你们此时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里的人们都很勤劳。生:我感觉他们都很忙碌。(师板书:人勤)师:你从哪读出人们忙? 生:闲人少。
师:都在忙,闲人少,说明很忙,是吗?来,这行诗谁来读?(生试读)
师:闲人少,反过来说就是…… 生:忙人多。
师:忙人多,他们在忙什么?这首诗写出他们在忙什么了吗? 生:他们在忙着养蚕,种地。师:你从哪知道的? 生:“蚕桑”,“插田”。
师:谁来把这句话连起来解释解释,“才了蚕桑又插田”,他们在干嘛?
生:刚刚把蚕喂完桑叶又去插田了。
师:哦,刚刚把蚕喂了桑叶后,就去插田了,种田,插秧了。让我们把这两句一起读读。
(生齐读)
师:农历四月人们还会忙些什么呢? 生1:采茶。生2:种菜。
生3:养鸡,养鸭,喂猪。
师:哎呀,可以做的事很多很多,那么,我们就学着诗人的样子,试着把这些“忙”写进诗里。
(屏幕出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又()。)生1: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耘田又种瓜。生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种瓜又点豆。生3: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鸭又种豆。生4: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牛又种瓜。
师:噢,一件事做完了,又接着做另一件事了,一件接着一件事,真是忙个不停啊!他们这么忙是为了什么呢?
生:为了生活。生:为了养家糊口。
师:你想对这些忙碌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生:你们真是太勤劳了。
生:我也要向你们那样,勤劳的生活。
师:让我们带着对这些勤劳的人们的赞美,再读读诗句。(生齐读)
三、整体回顾,背古诗,升情感
师:再读诗句,你觉得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你又有什么样的具体感受?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景色迷人的农耕图。生:我觉得能生活在那样的地方真是太美了!
生:我觉得要是能再那如诗如画的地方生活,真是太幸福了!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幸福的情感,再次走入这迷人的农耕图,试着将诗句背出。
(配乐背诵,三遍。)
师:读完诗,你觉得翁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师板书:热爱)
四、拓展延伸
6.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译文 篇六
书:写
《夜书所见》:写自己夜间所见到的景象。
作者叶绍翁,南宋诗人,主要作品有《游园不值》《夜书所见》等。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萧萧:风声。
诗句的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挑:拨弄;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诗句的意思:他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的前两句写郁闷孤独之情,后两句描写的图景令诗人倍感亲切,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中心思想:《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诗人的家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身在异乡,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的诗。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独自一人;
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
异客:在他乡作客。
逢:遇到
佳节:美好的节日。
诗句的意思:我独自一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像重阳节这样的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句的意思:我想远方的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他们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作者唐代诗人王维,主要作品有《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使至塞上》等。
中心思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独在异乡,在重阳佳想起远方亲人登高、插茱萸的情景,体现出深深的思乡情怀。
望天门山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绵州昌隆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至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被后人誉为——“诗仙”。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望: 看,往远处看。开: 断开,撞开。至: 到。
此: 这里。回: 回旋。
诗句的意思: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 突出孤: 单独。帆: 船。相对出:相互对峙。
诗句的意思: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中心思想:通过对天门山壮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喝酒湖上:在西子湖畔
初晴后雨:先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苏轼,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 ,“唐宋八大家” 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凡、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
1、水光潋(liàn)滟(yàn)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yì)奇。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空濛:朦朦胧胧,若隐若现 方:正当、恰好
亦:也
诗句的意思: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nónɡ)抹总相宜(yí)。欲:如果,想要
西子:西施。
淡妆:淡雅的装束。浓抹:浓艳的打扮。
相宜:适宜。
诗句的意思: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7.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古诗词 篇七
一、诗韵
(一) 低年级古诗重在音韵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低年级学生关于语文的学习主要在字音、字形上, 通过感受语言和诵读诗歌来学习。
在古诗的安排上, 低年级主要为五言诗, 其节奏性主要为“二三”或“二一二”, 如唐朝孟浩然的《春晓》一诗的节奏可以划分为:“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其节奏感先给小学生一个良好的语言的韵味感受, 构成较有利的听觉冲击, 让儿童能够更好地感知古诗的美妙。
(二) 中年级古诗的意蕴
中年级的学生要求在语言感知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中心的了解, 故编者在安排了五言诗之后, 加入了七言诗的成分, 让学生在语言较成熟的基础上, 更加深入了解七言诗的语韵及魅力。
七言诗的节奏型更为丰富, 加上平仄及押韵, 其韵味更加意味深长。诗歌的意蕴在音韵的基础上, 加入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含义, 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能够有更深刻的感受。
(三) 高年级古诗的语韵
在以上的基础上, 高年级添加的宋词及元曲, 为古诗文的学习更添魅力与色彩。
如十二册中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渐东》, 其将离情别绪化作群山、化作眉眼, 正如我在授课时进行的课外诗词的对比延伸, 该课中我引进的是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该词是毛泽东所作的赞梅的一首名词, 多次被刊载在各种图书之上。“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当梅花落在地上, 被车碾过, 虽然尸骨无存, 但是它的香味却溢出来, 犹如梅的灵魂一样, 始终飘洒着淡淡的香气。学生在学习该词时, 应该要多多感受词中语言的韵味。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六年的语文古诗词的基础上, 相应都形成了自己不同的语言能力, 而在古诗文安排, 为数不多的宋词及元曲, 则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自学及兴趣。
二、诗歌分类
(一) 写景诗
主要呈现于第一册、第二册、第七册和第十册中。写景诗更多地在于描绘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赞美自然, 表达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唐朝杜甫的《绝句》, 通过写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千秋雪”、“万里船”等具有代表性的景物, 勾勒出一幅极具代表性的、具有生活气息的、关于美的独特景致。又如第六册中贺知章的名篇《咏柳》, 用白描的手法直接将柳树的形象置于世人的眼中:“如碧玉般的柳树, 犹如很多条绿丝带从空中抛下。是谁画出了这么美好的景致, 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啊!”这首诗在课堂上我讲了无数遍, 从最初的理解眼睛看到的景致, 到后面理解诗中蕴含的意蕴, 再到加上了个人的主观想象和布白的填满, 一幅若影若现的场景不自觉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在课堂的教学中, 同样是以此法引生入胜, 让他们作为诗人来感触这柳树之美, 来感悟这大自然的美好。
(二) 叙事诗
多写事件、事实, 主要穿插于第二册、第三册和第六册等。叙事诗多用于描述一个事件或者事实, 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遐想, 或者仅仅摆出某个事实, 不多加评论, 需要读者自己去理解和感知。如第三册中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 光从题目中我们就已经知道了事件的主要内容。此外通过学习, 我们还能够了解还有许多诗歌写实并且作者想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这就要求我们读者自己去发觉其中的思想和感情。
(三) 哲理诗
在中高年级的古诗安排中, 哲理诗较多。因学生的心智发展已经逐渐成熟, 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 已经拥有自己的评价体系, 经教师的稍加点拨, 学生便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出诗词的主旨和思想内容。如第十二册的两首诗歌———清代郑燮的《竹石》以及明代于谦的《石灰吟》是小学古诗中哲理诗的代表作。这两首诗歌放在一课中去学习, 《竹石》旨在赞扬竹子的坚韧的品质,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 我们要像竹子学习, 无论多大的艰难险阻, 不管多大的困难, 我们要学会迎难而上, 要学会咬牙坚持, 如果你坚持下来了, 那么就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挡住你前进的步伐, 困难就像弹簧一样, 你若想放弃那么你就已经放弃了你自己;而《石灰吟》则写那种不怕牺牲, 要把清白和高尚的品质永留于心的坚韧, 这样一种高尚的节操是能为我们的小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小学语文的教学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 重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对人生、对自我价值的看法以及对世界万物的看法都是小学阶段应该打下的良好基础。
除了以上类型的诗歌外, 还包括了赠别诗、词、思乡诗、状物诗, 等等。总之, 小学语文课堂能够呈现的诗歌是有限的, 但它像万花筒一样, 通过一些小的视角让初生牛犊的孩子们可以发现中国古诗文这条浩渺灿烂历史长河中悠悠华夏五千年的足迹。通过课堂这一舞台, 呈现经典的古诗文, 让小学生能够逐渐学习并逐渐成长不失为一件乐事。
参考文献
[1]佘月霞.漫谈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J].新课程研究, 2010 (05) .
[2]周明.小学古诗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科研论坛, 2009 (09) .
8.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古诗词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83-01
作为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在促进学生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提升方面具有现实意义。虽然现阶段,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学校和教师,转变工作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就能避免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弊端。本文以小学生古诗词教育的意义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一、小学生古诗词教育的意义
1、了解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小学生文化素养
古诗词是我国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体现,是古人文化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我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积淀,更是语言艺术的精髓,它讲究炼字精准、对仗工整,小学生古诗词教育对提高学生语言规范性和准确性以及写作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此外,古典诗词涵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生动全面的展现了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历程,并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品格。大量流传下来脍炙人口的诗词篇章或是雄奇飘逸,或是婉约细腻,又或是富含哲理、发人深省,处于小学基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理解古诗词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受其影响,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自身文字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提高其文化素养。
2、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古典诗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性,还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因此,古诗词教育是对学生一种美的启迪。首先,古典诗词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其中大量的运用叠字、拟声、格律、用韵等,使其朗朗上口并形成一种韵律美感和声韵美感。比如,《春晓》这首诗,读起来就很押韵,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容易记忆。其次,古诗词更具有深远的意境之美,很容易引发读者的想象并沉浸其中。比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从诗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认知和欣赏美的能力,进而发掘诗词所传达的内涵和意境,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运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有:在熟练朗诵的基础上,体会诗词所传递的情感;教师要逐字进行解读,以便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进行对古诗词的自主解读,提高他们学习自主性;拓展古诗词教学内容和深度,便于学生品味诗词意境。具体内容如下:
1、在熟练朗诵的基础上,体会诗词所传递的情感
朗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一首诗词的学习要以朗诵为基础,进而通过语气和语调的变化展现其韵律、节奏等无法通过文字传递的内涵,令学生能够结合阅读对诗词产生立体化、全方位的感性认知,体会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并潜移默化的融入作者创作的感情基调中。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朗诵能为学生理解诗词内涵、领悟诗词意境及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朗诵技巧加以指导,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次内涵。
2、教师要逐字进行解读,以便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在学生熟悉原文的基础上,教师应对古诗词中每个字、词进行深入的解释,以便于学生掌握其含义、用意,进而结合字义及诗词的含义进行诗词的背诵。理解性的记忆相比于机械性的死记硬背,会令学生感到更加轻松、顺畅、牢固,且在课堂默写中也不容易发生拼写错误,传统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过分注重学生的背诵,却没有让学生真正对诗歌的内涵加以理解,这样不利用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更无法对诗歌内涵领悟透彻,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3、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对古诗词的自主解读,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灵活多变是古诗词的一种特性,这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心境或角度对同一诗词会产生不同见解和体会,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应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讲解了诗词基本含义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解释和想象,鼓励学生对于诗词的内涵和意境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他们学习古诗词的主观能动性,并尊重理解和体会的差异,带动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最后,要由教师进行最终的归纳和总结,并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目的。
4、拓展古诗词教学内容和深度,便于学生品味诗词意境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中,只有让学生领悟诗词意境之美,才能更好的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因此,应把提高学生品味诗词意境的能力做为小学古诗词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这就需要教师整合诗词资源,根据诗词表达情感的相同或近似,整理统一主题的古诗词篇章,以凝聚主题进行对比教学。对比之下会令学生更容易领会诗词的内涵和意境。同时,教师应注意古诗词学习的延伸和扩展,很多诗人都不仅一首代表作,就像李白,他的有很多诗都家喻户晓,教师可以在讲到他的诗的时候,再把其他的著名作品展示给学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讲到《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时候,就可以把《赠汪伦》《早发白帝城》等作为扩展学习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不仅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诗人的整体了解,为作文的写作积累了很好地写作素材。
综上所述,开展好古诗词教学工作对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教师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模式,将素质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就能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为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余惠玲.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2009,(S2).
[2] 胡彦科.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J].华夏教师,2013,(06).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古诗词】推荐阅读:
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09-22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单词07-20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7-08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及名言警句归类10-17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备课10-14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06-23
小学语文:《花钟》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07-16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07-22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太阳 评课稿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