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精选12篇)
1.小学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 篇一
近日,我非常荣幸的学习了《xx市2.0微能力点学科教学典型课例》,从老师的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老师精美的课件,完美的说课,以及巧妙运用微能力点等都让我受益颇多,对新课程理念,微能力点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精彩的课堂授课
通过这为期五天的学习听课,感受到每一位老师课堂授课情节精彩,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他们运用希沃白板进行多媒体教学,利用微能力点贯穿整个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中都运用了问卷星,班级优化大师,小游戏,希沃传屏等等。微能点工具的应用,使老师能够在上课之前以及课中及时快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中每位同学都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提高了学习兴趣,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三、微能力点的熟练操作
每位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希沃白板熟练的运用,运用微能力点来完成整堂课,操作熟练,让课堂有了神秘性,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对知识的讲解十分到位,让我感觉整堂课充实有趣。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对新课程教学理念又有了一个更深的意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像这些老师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转变观念,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
2.小学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 篇二
一、开展大师训格局中区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14年8月28日至9月1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地市管理者高级研修班”,2015年6月29日至8月30日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区县管理者工作坊高端研修”,2015年9月22日至25日教育部举办的“国培计划(2015)——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后简称“国培计划”)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等,我院都派专人全程参加,进而逐步形成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完整认知。.
自2015年10月21日起,我区24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近一千两百名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涉及幼儿园、小学及初中所有学科。为适应教师校本岗位问题解决需求,本次培训聚焦教师专业发展重点与难点问题,以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学保教为宗旨,以提升教师职业素养践行能力、提高教师教学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在本次培训中,我院对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单元同步解难,优化教学策略”主题培训,对幼儿园教师开展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保教能力”主题培训,同时整合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体验”“精心设计研修内容”等内容,培训课程共计120学时(线上研修80学时,线下研修40学时)。学员根据个人需求及各阶段任务选学相应的课程,参与线上线下活动,完成学习和实践的任务。整个“国培计划”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研修社区,紧密结合教师日常教育教学,采取“课中学、学中做、做中变”的混合研修模式,实现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深度融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保教)能力,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基于网络的区域与校(园)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
在培训过程中,我院坚持单元同步、任务驱动、成果导向,设计递进式任务主题,聚焦教学策略优化或科学保育能力提升,结合学员在不同阶段所学习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训课程主要按照集中培训环节、启动环节、调研环节、实施环节、总结评价环节等五个环节进行。课程目标如下:1.聚焦师生关系改善,欣赏身边同伴践行师德的亮点,理解教育政策法规,能说一个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尊重爱护学生,或依法执教的师德故事;2.聚焦学科重点中的学习难点,学会多方位确定学科重点的新思路、多视角诊断学习难点的新方法、借助信息技术解决难点的新设计、应用信息技术检测学习成效的新手段,能完成一堂难点解决的实践课;3.聚焦保教问题,以幼儿为中心,学习经验,理解新知,改善保教行为,学会观察幼儿的新方法、活动设计的新思路和问题解决的新策略,能上一堂问题解决的活动课;4.聚焦边教边学和课例研究,针对重点、难点教学问题,掌握课例研修的常用方法和技术,熟练掌握网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此次国培计划分六个阶段实施,具体主题和时间如下页表1所示。
二、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的区域本土化课程体系
自2013年以来,我院一直以建设“研训一体”大师训格局的研究与实践为学院发展的核心项目。我院承担了“区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建设与实施”课题,课题研究人员在“国培计划”项目中承担了管理者、坊主、培训者等任务。我院课题研究人员和课程建设人员全面深入理解提升工程的相关资料,特别是课程体系的部分,在“十二五”教育技术课程的基础上,研制开发区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以下简称“区域提升课程”)。我们基于“国培计划”项目,与光新学校、回民小学为实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共同愿景,形成了“数字化教与学混合式研修项目”。光新学校与回民小学作为课题基地学校与项目成员学校,与我们形成了研修共同体,进行全程深度整合,共同实施“区域提升课程”。从学校的校本研修实践成果来看,我们形成了国家、市、区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对接,形成了网络研修与线下研修的对接,也形成了教师从学习、体验到真实的课堂教学的对接。
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课题组通过对教育部相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的学习与研究,寻找课程的具体构成要素;通过“线上学习,线下调研”等形式对已有课程进行梳理与针对性的改造,研制了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媒体传播特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
“区域提升课程”由课题组筛选、规范和组织,形成了导入课程、体验课程、研修课程三个层次的课程架构。其中,导入课程满足教师“短时快知”的要求,让教师有技术认知并能有所选择;体验课程满足教师对专项技术的学习需求,提供了技术体验的环境,让教师感知技术应用的真实过程;研修课程满足教师对掌握技术的需求,将一项信息化技术用于某一个具体的教育教学之中。同时,“区域提升课程”与“国培计划”保持高度的时间同步,在内容上也形成互补,补充了一些具有我区特色的拓展型课程。
该课程针对本区信息环境,提供区域、学校信息环境优化策略;针对区内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补充国培“本土化部分”的解决方案;针对培训过程中的人际互动,为教师提供培训互动、认知互动的机会(如图1所示)。该课程的研究团队也是现实中的实践团队,课题人员跨部门、跨学科领域、跨学段,涉及教育技术、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部门。课题实验学校也是参加“国培计划”的学校。该课题形成了点、面结合的研究实践共同体,对于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推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区“区域提升课程”的建设是在“国培计划”网络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区情在技术上进行梳理、合并,在内容上概要化、系统化、教学化的过程。它为教师提供了既符合区域技术环境,又能够解决教学需求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该课程基本覆盖“工程能力标准”要求,包含视频资源的制作与应用、微视频的制作与应用、多媒课件体的制作与应用、交互课件的制作与应用、移动平台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概念图的教学应用等。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了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的真实需求,对课程进行排序加权统计,形成了与学校、教师对接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主要彰显了“国培计划”课程的以下属性。
1.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的实践性
“国培计划”课程以网络课程为主,内容大多数为短视频和文本,教师可自主选择学习完成课程。“区域提升课程”通过对“国培计划”课程的学习研究,在技术素养的条线上深化整合,形成纵向的系统性、基础性的覆盖;形成导入课程、体验课程、研修课程,整合长期以来教师培训过程中积累的课程案例,以确保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 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线下研修的整合性
“区域提升课程”能有效“继承”校本研修的成果,整合学校的线下校本研修,为学校提供线下课程支持与技术支持,与学校形成教育技术研修共同体。学校为教育技术研修开放课堂,让信息技术与教研、教师、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融为一体。信息技术的介入则为学校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
3.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线下实现的支持性
“区域提升课程”能提供临床的、专业化的教育技术支撑,使教师能直接面对信息化课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之中,提升了教师面向信息化的知能(TPCK)。
在“国培计划”的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区域提升课程”课题组与“国培计划”融为一体。课题组成员作为“国培计划”的管理员、坊主、线下校本研修的培训员,在“国培计划”项目中与光新学校、回民小学成立数字化教与学混合研修项目组共同完成课程实施。经过两轮的导入课程,课题组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更明确了教师的信息化需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整合了区域专业资源,研制了区域实践性教师技术素养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运用了多种途径和形式完成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争取到了区域教育的业务支持,联合了区域各业务部门,形成了区域实践性教师技术素养课程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教师技术素养研修路径。
通过整合专业资源,结合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及一线教师教育技术研修,课题组提炼了区域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实践经验,将课程建设植根于教学一线,根据新技术的特点不断吐故纳新,增加真实案例。这一课题不仅培养了教师技术素养的理论与意识,还向全体教师提供了教育技术体验环境,更实现了区域教育技术装备高效利用的重要路径。
三、拓展提升区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施路径
近一年的混合式研修过程使我们感受到“十三五”的大师训格局正在形成,教师培训正在经历严峻的挑战与深刻的变化。“十三五”教师培训的基本特征是在技术上与互联网融合,在机制上与多业务部门融合,在课程上形成多层、多元化课程融合体系,在形式上将线上、线下的多种研修形式相融合。我们强调的混合式研修就是“研训一体”的过程,是一种立足校本,扎根职场,在做中学、做中研究、做中成长,集教育、教学、研究、发展于一体的自下而上、行动贯穿的教育成长模式。
数字化教与学混合式研修项目的实验学校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师发展需求,以课例研修的形式开展基于技术应用的学科教学混合式研修。在确定学科教学内容后,在学校的主持下,执教教师、教学研究人员、技术研究人员、学科教研组同伴等共同进行预设、试教、教学反思及教学再实践的课例研修。我院就技术环境和技术应用提供专业支持,对每一项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师提供引导和示例,由教师自己体验技术解决过程;对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提供整合方案并提供设备应用支持。我们希望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改变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情境中实现技术的无缝、自然对接。
1.“自评+他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前期测评精准定位
以往教师培训课程的选课,往往出于教师对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判断与选择。在“十一五”“十二五”教育技术课程培训中,有些教师所选课程并不符合自身的需求,存在看授课教师选课、看难易度选课、看上课地点选课等情况,甚至出现了一名教师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重复选修同一门课程的情况。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教师对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定位不准,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哪些课程。
在经历了“国培计划”后,我们将尝试借鉴其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初始能力测评的做法,准备在培训开始时,对教师进行自评和他评,即除了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自评外,还将尝试加入所在学校教导处或区学科教研员的评价,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课堂整合的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新技术的探究等进行多方位综合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找出教师的不足和短板,为他们指明学习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对每一位教师进行精准定位,以便为他们更好地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
2.“硬件+软件”,培训课程内容与学校实际环境更加贴近
“十二五”期间,区内学校的信息化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从多媒体教室的硬件环境来看,有短焦投影加电子白板,有液晶一体机,也有普通的投影机加幕布;从软件环境来看,我区教育信息中心统一购买了微软windows7和office2010等软件,但由于各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安装的系统和软件依然存在多个版本混用的情况,而创新实验室、智慧教室、大型会场的软硬件配置就更加个性化了。在这样复杂的实际应用环境下,培训课程的内容就需要与学校实际环境相吻合,否则就会出现学习的技术与应用环境不匹配的情况。
我们重点选取光新学校和回民小学作为试点学校开展了基于学校实际使用环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在培训之初,我们实地了解了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并对课程进行了调整,重点开展了“电子液晶一体机上的电子互动白板应用”“移动学习环境的创设和APP应用”“妙用PPT”等课程的针对性培训。由于培训内容完全根据学校的环境和校长的重点工作“私人订制”,课程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好评。两校教师纷纷反映这样的培训贴近工作环境,边培训边使用,有问题立刻就能解决,培训后立刻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学科+技术”,研修内容从单纯的技术学习到为学科服务
回顾以往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培训者往往由计算机教师担任,这导致了培训内容大多注重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如何让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例如,在培训时轰轰烈烈,参与率、达标率都很高,但真正到应用时,却出现了注重技术应用忽视学科本质的现象,甚至有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情况出现。课堂上,教师的技术应用炉火纯青、绚丽夺目,但并没有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甚至因技术运用不当而导致喧宾夺主。技术和学科出现了“两张皮”现象,没有很好地整合起来,起到共赢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尝试继续借鉴“国培计划”中的学科工作坊模式,让学科教研员或学科专家参与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培训中,尝试将一个长课时的培训课程切割成几个模块,分别由教育技术和学科专家承担,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再设计技术应用的课例,再由学科专家基于教学设计看技术运用的合理性,最后形成实际运用的课例实施,让课程中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学科教学应用有效整合。
4.“必修+选修”,在确保基本应用的基础上满足个性化需求
以往的教师培训课程,教师的选课是一次性快速选择,一次历时几分钟的网上选课就决定了接下来16~20课时的学习内容,有的时候教师自己都不清楚选择的课程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总会有一部分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发现种种问题。如培训难度不符合现状,培训内容不符合需求,培训成果没有在课堂内体现等。
借助“国培计划”,我们尝试重新设计和规划“区域提升课程”,分为导入课程、体验课程、研修课程。其中,导入课程是必修课程,导入课程的目的是在教师选择课程前为教师提供对课程内容的基本认识,便于教师广泛地了解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必修课程。在完成导入课程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自己对多门课程的理解,选择1~2门课程进行进一步的研修,可以选择2个8课时的体验课程,或者1个16课时的研修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让教师既能够从面上了解多种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又能掌握1~2项技术应用的特长,在确保基本应用的基础上,满足了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3.小学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研修 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7-0017-04
一、前言
李克东教授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何克抗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这两位专家都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课程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师,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具体是指信息技术在教师、课程与管理等方面的有效应用。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在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同时,应该关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专业发展。在信息化环境下,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关注信息技术所带给教师的理念变革和方法影响;另一方面,要思考在实践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亚太地区,信息通信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同各国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各国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1]
二、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2]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理解为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它不仅包括教师个体生涯中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情感的发展,还涉及与学校、社会等更广阔情境的道德与政治因素。[3]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核之一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不同的专家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林崇德、申继亮指出,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尽管教师的知识构成是多要素、多方面的,但教师实践性知识是直接对教学实践产生作用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4]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是教师将知识与教学情景结合在一起,为了解决千变万化的课堂遇到的问题,在复杂不确定的情境中采取适合的决策。
实践性知识来源于教师个人教育教学经历的积累、感悟,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因此,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组建教师学习与研究共同体,开展校本研修。其中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作为常规校本研修的延伸,依托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平台,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问题为核心,能有效地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帮助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校本研修的内容
校本研修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教师教育新形式,它是以发展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为目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活动。校本研修是一种集学习、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学校及教师行为,是一种基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来自于教师、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是一种对教育教学经验理论的提升过程。[5]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是针对教师的个体要求,信息技术帮助教师更好地学习、反思;外部环境主要是针对教师的群体要求,信息技术帮助教师更好地相互交流、评价等,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对校本研修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需要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平台支持。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具体包括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
1.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是指运用新课程理念,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研究,加强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开展深入的教研活动,最终实现教师知识管理的一种新型的教研形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实现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同步与异步、集中与异地互动,体现民主、对话、协作的理念,扩大教研工作的辐射面,突破区域限制和时间限制,使教研活动获得极大的扩展,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有利于引发参与人员对教研内容的深入思考,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的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图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
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重点关注课堂教学,教师们进行校本教研应该是围绕课程来展开,包括课的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课后讨论、课后反思等。因此,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应该以“课例”为载体,以知识管理为策略,以行动研究为方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校本教研的教学设计、教学观察、教学反思、教学讨论等各个环节。
(1)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基于校本研修平台开展教学设计,备课老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意图发布到校本研修平台上,其他老师就围绕着这一教学构想在网上展开讨论。一方面,备课教师可以随时吸纳和整合大家的意见,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其他的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增删修改,使之成为自己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师网上集体协作备课。
(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观察
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观察,使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观察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观察所得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快速且有效地分析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录像进行组织与处理,如对课堂录像进行切片分析,把几段相同研究主题的课堂录像进行对比分析,把课堂录像片段与文本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交互式视频课例等。
(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载体,基于网络的教学反思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教师的深刻反思创设了民主、自由、宽松的环境;另外,基于网络的教学反思具有公开性,它增加了教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信息技术也可以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手段与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反思,如利用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等社会性工具软件等手段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帮助教师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师的知识管理。
(4)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
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校本教研为更加有效地实现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提供方便。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扩大了教师之间的交流面,也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宽松的交流环境,教师可以在校本研修平台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评判他人的观点。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与专家基于校本研修平台进行网上交流。
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是指立足于本校,以改变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对本校教师实施全面培训和网上交流研讨的校本培训。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培训学习的主体,而信息技术则是校本培训的工具和载体。
开展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教师校本培训,克服传统教师培训的弊端。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自主学习,减少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网络的快捷性有助于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网络的互动性有助于丰富教师培训的方式。所以,开展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教师校本培训,是适应形势发展、提高校本培训实效的需要。
(1)信息技术为校本培训交流提供支持
信息技术为教师开展校本培训过程中的交流提供支持。首先,中小学教师上课时间彼此交错,允许同步交流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而网络使得教师间的异步交流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延长交流的时间,为交流提供时间保证。另外,交流的时空也可以延伸到学校之外,比如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教师、校外专家进行交流,使交流的范围更广,获得的受益更大。其次,网络环境下交流的呈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概念图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培训交流过程中信息传递的载体。
(2)信息技术为校本培训反思提供支持
基于校本研修平台开展教师培训反思,既能保证随时随地进行培训反思和记录,又能方便地查找过往的培训反思记录,网上的反思记录也便于修改,且不受篇幅限制。网络允许每位教师将自己培训过程中的想法公开发表,当培训反思记录被公开发布以后,不仅可以为他人带来启示,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人的留言,反思者本人也可能获得进一步思考的启示和坚持反思的动力。通过他人的培训反思记录,不仅可以获得很多显性知识和启发,而且还可以跟踪他人思想成长的过程,挖掘其中的隐性知识。
(3)信息技术为教师协作学习提供支持
信息技术为校本培训过程中教师开展协作学习提供了支持,建构主义认为协作是学习的四大要素之一,协作学习的精髓在于共享与交流,网络环境有利于降低共享的成本,提高信息共享、知识共享、思想共享的质量;另外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协作交流过程可以保存,便于整理和回顾。
(4)信息技术为教师知识管理提供支持
校本培训的组织实体实质上是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教师知识管理有利于教师知识的生成、编码、共享等。校本研修平台不仅为教师搜集、分类、提取、利用、构建和创造知识提供了支持,也为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和学习过程作全程全方位的跟踪记录和评价提供了支持,有利于教师的知识积累、沉淀和共享。
3.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电子档案袋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与专业实践相关的各种描述性资料,汇整成个人专业成长档案。此档案可作为教师建构个人知识与理论的依据,亦可以作为促进教师反省与学习,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之用。
在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过程中,对教师的业务学习、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行为进行记录与分析,包括教师对教材的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习惯的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的学习反思和教学实践成果等等,形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校本研修成长记录袋。通过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建立的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业务学习进行反思,有利于经验系统化并可随时调出供人分享,实践证明,这也是教师通向专业发展更高境界的阶梯;学校可以定期对教师成长记录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诊断与分析,不断调整校本研修的措施与方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的形式——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应该以“课例”为载体,以学科主题下的教学问题为中心,以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平台为支撑,以校本教研为形式,以行动研究为方法,以知识管理为策略,初步形成基于网络的学校教师教学研究与学习共同体。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的有效形式。
1.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的步骤
学校开展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的具体步骤如图3所示。
图3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的步骤
(1)确定学科研究的主题与问题
学科教师与专家探讨,列出各学科研究的主题,根据主题,提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2)开展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集体备课
根据确定的学科研究主题与具体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以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针对需要解决的课堂教学问题,选择相应的知识点,开展以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重点对解决问题的教学片段进行详细地设计,在校本研修平台上撰写课堂教学片段的设计意图。
(3)收集和整理网络教学资源
许多教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整合网络资源,因此,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教师共同收集和整理网络教学资源,上传到相关学科的网络资源管理平台中,使网络资源能够共享。
(4)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录像的拍摄,方法一是多位教师的同题跟进式课堂教学实践,方法二是一位教师的多次课堂教学实践。经过这样的集体实践、讨论、修改教学设计、再实践……,在研究学科有关问题的同时,每一个参与的教师都能从中获取经验,发现不足,及时进行弥补。
(5)开展课堂录像分析
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根据研究的问题对拍摄与编辑的录像进行数据分析。目前,国际上课堂录像分析的方法有“Flanders方法”、“S-T方法”等,国内一些大学教授和研究人员也在研究课堂录像分析的方法。学习这些先进的方法,可以自行设计评价量规,形成各个学科对课堂录像片段进行分析的方法,课堂录像分析的方法要便于教师实施。
(6)撰写教学叙事反思
教师在校本研修平台上以教学叙事形式撰写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学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叙述的是课堂中解决教学问题的录像片段中的教学故事,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要尽可能描写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等等句子。叙事要体现教师对事件的反思,体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目的是通过写“自己的教学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7)开展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讨论
基于校本研修平台,教师之间开展讨论与分析。在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通过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平台,进行网上的交流讨论,从而更好地达到同伴互助的目的。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政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2.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的作用
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能使教师不断学习,有效实现教师知识管理,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从校本研修的实践经验中学习
教师自己的实践积累是教师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知识来源,教师的智慧、经验,课堂上发生的事件,都是非常宝贵的知识,教师要从自己积累的这些经验中学习。
围绕教学片断所进行的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自始至终需要教师的全情投入、认真思考,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中,每个教师都经过几次试教,教研组内反复讨论,教师不断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拍摄成录像,课后,组织专家和听课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师一边思索着专家和其他教师的意见,一边观看录像,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每个环节还能怎样设计得更好些。因此,课例研究的过程能促使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发现不足,不断从自身实践经验中学习。
(2)教师在开展校本研修的实践中向其他教师学习
教师的很多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来源于对其他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和有经验教师的观察和模仿,教师间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学习,教师之间的听课和研讨活动是教师获得隐性知识的最佳渠道,因此,教师要向其他教师学习。
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课例研究,也就是该课例以自己为主;另外一种是自己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而是参与以其他教师为主的课例研究。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研究,教师都可以在开展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向其他教师学习。在以自己为主的课例研究中,从围绕课堂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实践的观察,对课堂录像片段的分析,再到基于网络的教师讨论,其他教师积极地参与到课例研究中。在此研究过程中,肯定涉及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教学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等教师知识,因此,教师可以从其他教师那里学到很多知识。在参与以其他教师为主的课例研究中,教师们可以从被考核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录像片段、教学反思中学习到很多教学知识,这些知识有显性的知识,也有隐性的知识。
(3)教师通过校本研修知识库进行自主学习
在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课例库中,根据学科研究的主题和相应的教学问题,存储着一个围绕教学问题的课例,一个课例包括解决这个问题的课堂活动片段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活动所需的网络资源,解决该问题的课堂录像片段,对录像片段的分析,教师课后以叙事形式撰写的反思,其他教师听课、讨论后的意见与建议、专家的点评等内容。在一个课例的各部分内容中,包含着教师教学问题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没有参与该课例研究的教师,通过认真浏览和学习该课例,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获取有关教学方面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另外,由于校本研修课例库是基于网络的,教师可以随时在可以上网的地方通过网络浏览课例研究库,学习其他教师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巧,获得有关的教学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已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张际平.信息通信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 2007(1):28-31.
[2]卢乃桂.信息社会的人才要求[J].教育研究,2000(11):8-11.
[3]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76.
[4]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2(1):104-111.
4.小学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 篇四
广西忻城县民族中学
韦冠清
我参加了2016年忻城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通过为期3个月的培训和学习,让我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在这短短的培训中我收获颇多。
一、树立了新的理念
1、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在平时我都停流在基本应用上,然而通过此培训,才真正的认识到自我在专业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要学习,只有这样随时为自我更新,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2、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二、提升了专业知识
1、通过聆听专家教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解读”、“信息化教学环境”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认识到作为教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2、通过聆听专家们对“资源检索与获取”、“多媒体素材的处理”、“办公软件综合应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微课设计与制作,等等的解析,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太落后与不足。如“办公软件综合应用”的解析和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设计”深入仔细的分析与演示操作,使我真正的知道了什么是办公软件强大的功能,平时我只会对办公软件进行简单的应用,没有更进一步去学习,听了老师的解析与演示操作,深刻的认识到什么专业知识,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来丰富自我专业知识。
三、开阔了交流空间
1、远程研修教育不再局限在课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媒体通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随时将自己的薄弱环节强化学习,直到完全巩固.更加便于对每个知识内容的融会贯通,使原来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成为现实。
2、通过这个平台,与全国教育专家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面对面”聆听他们的辅导讲座、鲜活的案例和丰富 的知识内涵,让我开阔了视野。专业方面,通过论坛与同仁们的谈化学、探迷惑,使我在思想、专业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这种平台,使我们的距离变得更近、更方便交流。
3、通过看视频,视频答疑让我们有了一次与专家学者进行近距离探讨问题的机会。在答疑过程中,专家们的建议和意见对我们今后更好地驾驭课堂,更好的解决课堂突发事件提供了 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专家学者们奉献了他们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水平,让我们收获了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增长了见识。通过观看答疑,我得到了很大启发,学会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窍门,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来说感觉受益匪浅!与专家老师交流,在班级论坛中发帖、回贴,进行论坛研讨等活动,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并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四、注重了细节渗透
本次培训中,专家教授们都注重细节上的教学渗透,他们通过专题讲与案例分析和演示操作的方式,不仅教给我们知识和技巧,更在无形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大家,在一些细节的讲解上十分细致,恰当地渗透一些学科常识,使不同程度的老师都能得到提高,真正的学有所获。
五、更新了教学方法
1、此次远程教育培训,教育观念有所更新,教学方法更新,让我们教师也充分享受了运用远程教育培训的成果。结合专家讲座、作业练习、教师间相互交流等学习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2、本次培训让我在:教师工作坊研修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收获颇多:一是教学中运用虚拟实验工具的策略;二是初中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三是初中课堂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四是对初中拓展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益和策略。这将对知识更新,能力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参与、关注课堂效益和质量。使我认识到教学是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的活动创造条件,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
六、增进了老师的友谊
1、通过远程教育培训,在学习的同时,在班级论坛学习交流时与县内县外相识或不相识的同行朋友进行网上探讨。学到了许多新的教育观念,也通过同行的帮助,解除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发帖、回帖”充分交流阐述自己在教育教学的感想、心得、体会,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真挚交流,增长了教师的见识,增进了我们老师之间的友谊。
2、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学怎样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一些原来自己也不是太清楚的知识,巩固和升级了自己的知识库,这一点是非常有价值的。在本次培训过程中,通过完成专家推荐的作业,我发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深深感到自身的不足,感到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很多老师的作业中提供了精彩的案例,优秀的教学设计,完美的教学策略„„这些都是值得我去学习的。
3、培训是短暂的,效益是明显的,收获是充实的。远程研修平台上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参与互动,发表文章和评论,指导老师几乎每天深夜十一二点都在网上批阅我们的作业,与我们互动。像他们这样孜孜不倦的精神真是值得我学习。
4、这一次培训活动后,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课后经常撰写教学反思,以便今后上课进一步提高。
这次研修,使我耳目一新。通过深入学习,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才能适应社会,适应学生。
5.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 篇五
汶南二中:赵成伟
当今教育主题的多元化,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综合实践课,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与德育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可以用校园网络报道学校的新闻,学校师生参加各种活动获得的荣誉。可以搜集一些与初中生有关的网站,推荐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了解社会的新闻和各种社会现象,并引导学生让其从中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与知识学科的整合
教育资源共享,对于人、财、物是种节约,同时也使知识得到充分整合。可以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相结合,例如,语文学习中需要查找资料的时候,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网络知识在网上查阅资料,帮助了解语文知识。还可引导学生创建个人博客,并在博客上记录个人学习、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达到练笔的目的,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注重实践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三)、与艺术学科的整合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电脑绘画”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它本身就是与美术整合的,例如:老师进行美术欣赏,可事先搜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网址,让学生在网上自由欣赏美术图画,然后讲出自己的理解,这比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同时也可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主要表现在通过windows media player软件来听音乐,可用MIDI软件来编辑音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信息交互方式、师生角色转变以及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转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与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达到全面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教学方法需要我们大胆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探索,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找出更佳、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6.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 篇六
本次信息技术2.0研修,我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选择了三个微能力点:技术支持下的学情分析,学生信息技术道德培养及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现将学习与收获总结如下:
将英语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主要是将课程内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英语课程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能够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和设备,创造更灵动的学习模式,营造更良好的氛围,向学生传达教学内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以自然的心态吸收英语知识。
通过学习“技术支持下的学情分析”,我学会了借助多媒体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传统的学情分析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x-mind学会了制作思维导图,通过问卷星学会发布问卷调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又多了一种简便快捷的方式,也发现课堂学习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思维图,更容易把握重点,既能简化,又能形成完成完整的思维体系,学生的积极性也更高,老师也能及时完善自己的课堂。
通过学习“学生信息技术道德培养”,我明白了培养学生信息道德首先要做好示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正确使用网络开展学习与工作,引导学生注重个人隐私的注意事项、合理有效地使用互联网、知晓网络游戏的利与弊、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等。通过日常教学、主题班会、板书广播、案例教学、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等形式开展常规教学,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
通过学习“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我学会了借助网络技术支持丰富小组的学习方式和产生方式,也推进了集体智慧的产生,让小组学习更加丰富,发布线上作业,小组通过QQ群或者微信群完成作业打卡,然后老师进行辅导,课堂属于开放式,既有趣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树立团队意识,增加团队凝聚力。
7.小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七
1 优选教法, 培养学习兴趣
1.1 形象教学法
我们面对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 所以要注意运用形象法教学,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 主动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一课, 由于小学初次接触计算机时, 大多怀有一种好奇的心理, 很想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干什么, 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见过计算机吗?”、“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纷纷举手, 各抒己见。接着我再利用教学演示光盘, 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 通过观看, 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 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教学气氛活跃, 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1.2 比喻教学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 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 适当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 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 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介绍文件夹的知识时, 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夹的含义, 我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文件夹就好像我们用的资料袋一样, 里面可以装一些文件在里面。新建一个文件夹要给它命名, 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诸如此类的比喻, 可以帮助学生的理解, 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3 游戏学习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 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 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 而是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 小学生刚开始操作鼠标显得极为笨拙, 我在讲解完鼠标的基本操作 (单击、双击、拖动) 后, 就让学生玩起了“鼠标点击”游戏, 在点击的过程中, 学生熟练了单击操作, 在移动位置时, 又巩固了双击和拖动操作。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玩得高兴, 而且学得轻松, 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
2 大胆放手, 让学生自主探究, 获得知识技能
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 老师应大胆放手,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 明白了此既明白了彼。教师不必讲得太多, 指导得太细。
比如在“画图”软件中, 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 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 就不必再讲解了, 从教学效果来看,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又比如说“复制、剪切、粘贴”, 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 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
所以说, 大胆放手,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 联系实际, 培养创新能力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记得在一次给学生上绘图课时, 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画一些基本的图形, 会使用一些简单的绘图工具以及图画颜色的编辑。于是我就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自己设计一幅“美丽的家园”, 要求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 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在创作过程中兴趣很浓厚, 后来我在检查学生的作品的时候, 一幅幅生动活泼, 色彩斑斓, 设计合理, 极富创意的作品展现在我的眼前。
总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学习、多钻研,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 信息技术的教学一定会变得举足轻重。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学习和探索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浅谈几点心得体会, 与大家交流。
8.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点滴体会 篇八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若询问50名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会有49人说“喜欢!”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把期望变失望,不管学生的“底子”是多么的参差不齐,教师都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选取最佳的教学形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在教学中,要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给三年级的同学上《计算机的组成》时,我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从课桌上的一台计算机说起,首先给同学们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大家看一看各个设备的后面有些什么。同学们一个个都兴致勃勃地弯下腰去查找,有的说显示器后面有两条线,有的说键盘后面有一条线,还有的同学说主机后面有很多很多线。然后我又引导他们顺藤摸瓜看看这些线都连到什么地方去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同学们不仅了解计算机的各个设备,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任务驱动”,保持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在给三年级的同学上《复制与粘贴》时,我给学生设计了情境优美的课件,并提出了三点任务:“把你邀请的小动物复制到画图文件中”(复制、粘贴)、“让蝴蝶飞到花朵上”(移动)、“添加自己的创意,展示个性”(体现层次性),前两个任务必须完成,第三个任务可选。上机时,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三、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因为现在都是一人一机,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了协作的重要性。
在学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我组织了学生开展图画作品大赛活动,同学们自愿结合,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大家有明确的分工,有负责设计的、有负责制作的……另外各个小组还将作品存到指定的文件夹中,对作品的评价,改变了以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利用广播教学,大家畅所欲言,相互评价。
四、组织各类竞赛,品尝学习兴趣
按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例如汉字输入、电脑绘画、多媒体制作等。学校也可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指法输入比赛”“中文输入比赛”“绘图比赛”“优秀电子报刊展示”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电脑操作水平。也可把学生的作品放在校园网上展示,一段时间后,组织评比、总结、反馈,对好的作品予以表扬。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则是树立了一个追赶的目标,是一种鞭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探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将逐步走向成熟、趋于完善。
9.小学信息技术研修日志 篇九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恰当的计算机综合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二、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
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根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多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将生活实践与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
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说:黑板报设计,我们就以此为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电脑来设计黑板报,学生要实现制作一张漂亮的黑板报版面,就需要掌握word文字输入与设置、排版,还需要学会到网上去查找、下载图片等信息,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信息课上可以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而且在遇到出黑板报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信息技术,这就把信息技术教育溶入到学生平时的生活,使信息技术教育日常化,激发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与校本课程的整合,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10.2020年信息技术研修心得 篇十
今年的教育大趋势是远程网络线上教学。因为2019年底出现的“黑天鹅”——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引发了全国的教育部门开展线上教学,从而转变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教学方式,开启了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搭建起家校和师生一起协作的远程教学新桥梁。这种教学发展的事件靠什么完成呢?——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远程网络线上教学的实施。
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2005年学习的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以及2018年参加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习的现代化教学技能,时间上已经准备了相当长的一段空白期,无论之前是从事中学教育还是小学支教,学校都不曾真正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运用,甚至连信息技术教学包括使用的电子设备,智能白板、投影仪都没有,直到最近两三年,学校开始配备这些现代教学设备。
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的是电脑软件的使用以及手机的APP及通讯软件等的应用。个人把这些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运用归纳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也是大学时自主选择的课程。
今年,中小学老师开始并在进行的远程线上教学,引发了各种教学软件教学平台的使用热潮,实现学校课堂教学发展成“翻转课堂”模式,改变教学中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性要求是应用信息技术来转变学习方式,而不是转变课堂教学,也不是转变课堂学习方式。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不管是一线的教师也好,乡村教师所教的学生也好,都已经转变了,或者正在转变老师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对于我而言,任职学校教学十几年未从担任过信息技术课程,但是自己一直在坚持学习信息技术教学工具的教学方法。比如:微课的制作,电脑软件运用。其中包括,老师每天上课,可能会用到PPT;在计算学生学习成绩的时候,会用到EXCEL;在绘制班级值日生表格的时候,会用到WORD;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会要求学生下载我们班级的公共邮箱里的作业内容;在和家长交流的时候,我们会用到QQ群或者微信群。即使这些老师都不用,相信老师在课堂上肯定曾经用过小视频,放过录音机。所有这些,都属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范围。我们研修中所学的一些信息技术手段,很多都是对于以上我们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的一些更新和改进而已。
2020年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培训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有“随时随地录制微课——利用手机APP录制微课”。例如,针对某一学习难点,老师设计和制作一个微课程,发到班级小管家或者微信群,学生们就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学习了。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就摆脱了课堂的限制,而改变了学习方式。
11.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体会 篇十一
根据新课标确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我本人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教学经验,从以下方面谈几点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体会。
一、教师把握课程标准,全面关注教学的价值定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站位不准,边界不清的问题,不知道小学信息课究竟要干什么。弄不明白几个核心问题 “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对课程标准把握不了,教学价值定位不清晰。比如我在上完学生如何使用因特网这课后,旨在让学生学会正确利用因特网查阅对学习有帮助的信息,结果操作学会了,但学生却用它来看些无关紧要的网页。在认真学习清华大学附中李冬梅老师给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后,我受益匪浅,总结经验。在第二堂课时我特地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问题:“我能用因特网做什么。” 问题抛出后,学生们一下就活跃起来了,“看优秀语文作文”、“查找科学知识”“帮助我解答数学方面的問题”“丰富我的课外知识”……通过学生的回答,课程教学目标自然就清晰了。学生知道学习因特网是用来干什么的,正确认识和使用因特网的价值定位也就包含其中。在找准教学的价值定位后,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让我的学生收获很多
二、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生很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授PPT中给幻灯片添加背景时,我先出示两张幻灯片,其中一张添加了背景,另一张是没有添加背景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发现其中区别。接下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个名侦探柯南破案的故事,将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解,看谁能顺利完成给幻灯片插入背景,谁就是柯南。通过这样有趣味的导入,学生都保持高涨的兴奋点。我发现通过这个名侦探柯南破案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整个课堂教学顺利的达到了教学目标。在讲授如何在PPT中设置自定义动画的信息技术课,在导入过程中,插入了孙悟空在幻灯片中翻跟斗的动画情景。当时刚放完那张幻灯片,学生们就一片欢腾,班上有位男生立即说:“今天谁没学会就是笨猪八戒”,结果大家对自定义动画都迫不及待的想学会,争做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他不但给学生带来了快乐,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然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果。
三、利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特别是在电脑机房里,上信息技术课更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教授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授过程中我常用到情境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制作报刊内容》第一课时,我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学校报刊招聘启事:“急招一位报刊内容制作者,突出美观和创新。欢迎广大同学们踊跃报名。”接着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兴趣参加呢?”结果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一下就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接着我再发问“那么我们要掌握哪些本领呢?”学生们都踊跃发言,把手举了起来。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为这堂课的开头起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二章《美化你的幻灯片》的第一课时,我创设了黑猫警长抓小偷的故事情境,将给幻灯片添加背景的两种方法分别用线索一和线索二给串起来,看看谁先抓到小偷谁就是黑猫警长。整个教学过程用这个故事贯穿始终,学生在寻找线索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掌握了给幻灯片添加背景的两种方法。利用黑猫警长抓小偷的故事情境,很轻松的完成了这堂课的要求。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提出一系列的任务,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制作报刊内容》时,我将教学过程分成二个任务:利用文本框插入内容和美化文本框。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积极的探究,自学完成了学习目标,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轻松愉悦地上课,又可以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同样在学习《制作小天使世界报报头》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这课时,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二个小任务来完成: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和给艺术字进行适当的修改。学生有了任务后,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也顾不上开小差了。
四、善用教学评价完成课堂目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是通过检查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最终达到全面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例如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标准:将整个评价分成:课堂表现、回答问题、学习态度、知识掌握共四个方面。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三组进行优、良、中、差评价。最后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教学评价的实施,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个科学全面客观的认识,认识到自己整堂课表现好的地方和不足。为改善后面的学习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12.小学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一、信息技术开阔学生视野
如今的学生己不再是以前“读死书, 死读书”, 而是要求了解更多的事情, 从而拓宽知识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点。计算机信息技术能为阅读教学提供翔实的背景资料, 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 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学习《海底世界》, 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课件给学生提供海底的真实资料, 既能帮助学生深切理解课文叙述的内容, 又能丰富学生关于海洋的知识。这些信息技术制作的阅读资料, 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 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阔他们的视野。
二、信息技术化难为易
教师是否恰当地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教师是运用什么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这是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按传统模式对课文中的重难点进行讲解, 即使花很多时间、精力, 也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媒体资源展示的课件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互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声音、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气氛, 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抓住重难点, 引导学生的联想, 给课堂注入活力。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 农村孩子对于“大海”“海岛”的理解只能是凭空想象, 对这篇课文中描写的景物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时, 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 运用课程资源中的媒体课件, 让学生在感知大海的波澜壮阔、海岛的明艳绚丽中, 去展示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接着利用媒体录像放映, 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 向学生们揭开了海底的奥秘。五光十色的海水、丰富的海产品和岛上旖旎的风光等, 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从而懂得它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的真正含义, 油然而生对祖国宝岛———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三、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 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学习的动机, 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 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 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 相机提出要学习的新课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文产生深厚的兴趣, 必能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使他们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前不久我上了一篇介绍天马的说明文, 学生在枯燥无味的文字中掌握有关天马的科学知识, 实在有些生硬、乏味。于是我从网上搜集了关于“天马”的各种图片和资料, 当这些逼真的图片出现在小朋友们眼前的时候, 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这件艺术珍品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小朋友们个个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也变得快乐,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信息技术呈现过程, 培养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 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 在运用中发现, 在运用中创造, 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搞闭门造车, 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
运用信息技术, 可以集形、声、色于一体, 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 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提供了视听基础。如教学《过河》一课时, 我先出示本次训练要求 (补充空白图) , 然后运用媒体出示第一幅图, 让学生观察图后问:“这幅图写了什么?”接着出示第二幅图问:“白兔来到了哪里?他们会怎么想呢?会怎么说呢?“然后出示第三幅图, 指导学生用“先……接着……然后……”说说小白兔怎样放木盒, 进木盒。这样通过看图, 让学生想象:小白兔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过河呢?指导他们进行合理想象。最后出示第四幅空白图, 问学生这幅图画了什么?再用电脑把四幅图全部连起来放在大屏幕上空白图, 再连起来说一段话,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 再指名说, 最后按照一定顺序写下来, 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五、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中的几点思索和困惑
1. 由“教师满堂灌”改为“机器满堂灌”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 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 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 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工作。
2. 由“听戏者”改为“看戏者”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融为一体, 形成和谐、融洽、积极的课堂气氛。但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 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 而对实质性的语文内容不去留意。
总之, 信息技术使语文学习更为快捷、方便。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 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不得不学习”变为了主动、多样的“要求去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心得09-25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心得10-31
小学老师掌握信息技术心得体会09-21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心得体会06-24
信息技术教师研修08-26
初中信息技术研修计划10-29
高中的信息技术研修日志10-31
信息技术小学论文07-07
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