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管信工作总结

2024-10-16

公司管信工作总结(通用5篇)

1.公司管信工作总结 篇一

1 节油工作的意义

世界各国航空公司都在不断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开展节油工作,逐步提高航油的使用效率,其动力和积极性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1.1 运行成本的压力

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世界各国航空公司都把提高安全水平、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作为主要工作来抓。航空公司作为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成本和盈亏点较高。在市场成长缓慢、供大于求的条件下,降低运行成本是航空公司经营的关键。在航空公司的各种运输成本中,航油成本所占比例较大,并且是航空公司可以控制的成本。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航油成本所占航空公司营业成本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国内很多航空公司的航油成本已经占到总营业成本的40%以上。因此,提高航油使用效率、降低航油成本已经成为降低公司运行成本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此外,在联合国“京都议定书”规范下,各国政府纷纷创建排放交易制度,推动自愿减排工作的开展。“碳排放配额交易体系”是一个碳排放量限制和交易机制,利用碳权交易来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碳排放配额交易体系”将开始以拍卖方式购买和转让碳排放权,并将逐步降低无偿获得碳排放权的比例。随着全世界对环保事业的日益重视,航空业的全面碳排放交易已经是大势所趋,在不远的未来,所有航空公司都将面临二氧化碳排放的购买和消费。在这样的情况下,航空公司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工作以应对碳排放带来的成本增加。

1.2 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

对世界各国而言,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对于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已经认识到了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危害,并且正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这一全球性的严重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中国在“十一五”国家发展规划中设定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同时“节能减排”成为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

中国民航面临的节能形势十分紧迫。随着民航的机队规模不断扩大,机场数量和等级不断增加和提高,世界原油和航油价格一直在高位波动,使得能源消耗持续增加,而获取这些能源的成本也将越来越高。如不妥善解决和消化能源消耗带来的负面影响,将直接影响中国航空运输业持续、健康发展,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国内几大航空公司是中央企业中的能耗大户,也是国资委确定的节能减排重点企业,其航油消耗占公司总能耗的99%左右。根据中央企业第二任期节能减排管理目标,国资委要求到2009年民航运输企业万元收入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12.8%。同时,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全面贯彻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民航“十一五”规划的各项内容,到2010年民航单位产出能源消耗(航空公司为每吨公里耗油、机场为每人次电力消耗水平)下降10%左右;力争到2020年下降20%,达到目前航空发达国家的水平。

1.3 环境保护的需要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全球气候变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正在成为全世界关心的热门话题。本世纪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人口猛增、大量矿质燃料的燃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森林的大面积砍伐等人为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打破了原来各种天然温室气体成分的自然平衡,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如二氧化碳、甲烷和二氧化氮的大气浓度分别比工业化以前增加了大约26%、148%和8%。原来地球上的人类生存环境是在处于自然平衡态的温室效应条件下长期演变形成的,一旦这种自然平衡态被破坏,取代以更强温室效应条件下的新的平衡态,地表生态环境也必然要发生相应变化,而这种急剧的变化必然威胁人类及其他生物物种的生存。当前,已有6种气体因为它们在导致地球变暖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而受到的关注,分别是甲烷、二氧化碳、氧化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烃和六氟化硫。各类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对增温效应的贡献率最大,占到55%,所以人们更关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而飞机发动机燃烧所产生的排放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很大,每吨航空煤油的消耗将会排放3 187公斤二氧化碳、1 239公斤水、0.98公斤二氧化硫、0.56公斤一氧化碳和21.12公斤氮氧化合物。所以,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必将制约着民用航空业的发展。

2 如何实现节油

当然,节油并不是以牺牲飞行安全为代价的。随着计算机飞行计划的应用、飞机监控水平的提高、空域结构的改善、雷达管制和缩小垂直间隔(RVSM)的普及以及机载设备的更新等民航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航空公司的航班运行更加安全和高效,同时也使航空公司采用多种技术手段降低航油成本成为可能。从目前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来讲,降低航油消耗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飞行计划的应用、飞行员节油操作、APU节油、航路优选、二次放行和飞机减重等等。

2.1 计算机飞行计划的应用

实行计算机飞行计划是国际上通用的主要节油技术手段。飞行计划是在满足飞机物理限制及其运行环境的基础上,力争实现航班安全和运行效率的最大化。先进的计算机飞行计划系统使用导航、飞机性能、气象、航线、公司政策和信息等数据库,并与其他专业数据库和计算机系统相连接,采用正确装载航油、选择最佳的飞行高度/速度剖面、满足特定的运行目标等方法,制作出最优化的飞行计划,来减少航油消耗,增加业载,提高航班的运行效率。

2.2 飞行员节油操作

通过航油效率管理系统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飞行员的航油消耗水平与计划航油消耗水平相比,平均变化在正负2.5%之间。飞行员的节油技术差异在短程航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在这些航段中,相当大的时间花在机动飞行中。针对性的训练、节油宣传、足够的标准运行程序、适当的管理技巧和增强的责任感将显著影响飞行员的航油消耗水平。如果飞行员持续地执行节油程序,采用多种技术手段,例如充分使用FMC、选择较近的航线和进离场程序、申请最佳巡航高度、选择有利速度、不提前下降高度、等待时使用光洁状态下的最小等待速度、进近过程中控制好调速和放襟翼时机、单发滑行、根据停机位置和滑行路线选择APU起动时机等,可能会节省至少1%到2%的航油消耗。

2.3 APU节油

APU是飞机的辅助动力装置,是一种与飞机发动机一样的小型燃气涡轮发动机,主要为在地面为飞机提供电力、空调和引气。因此,航空公司应当针对飞机维修、航前、航后和过站四个不同时段,通过加大地面设备的投入、制订跨部门的工作流程、明确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落实量化的跟踪考核机制等手段,严格控制APU的使用。

2.4 航路优选

国内的航空公司过去一直执行的是单一航路飞行,灵活性较差。近年来,随着民用航空的迅猛发展,一些国家(特别是俄罗斯)逐渐开放领空,使得一个航班选择多条航线成为可能。航路优选的优点主要包括:可以从多条航路中选择最经济的航路飞行,从而缩短航班飞行时间,减少航油消耗,降低运营成本;根据天气实况和预报,可选择不同航路以避开危险天气;可以避开航空管制的某些限制(如航路关闭、临时限制区、危险区等),提高航班正常率;由于大多数飞行都选择最短飞行时间的航路,从而缩短了航班飞行小时,提高了飞机的利用率。

2.5 二次放行

随着导航精度的不断提高,在远程国际航线飞行时,航线机动油很少被消耗。为了充分利用这部分航油,达到减少航油消耗、增加航班业载的目的,可以采用二次放行技术,即在起飞机场首先放行航班飞往在该航班航路90%航程附近的初始目的地机场,并在航路上选择一个“二次放行点”,在该点按飞机的实际重量和剩余燃油,再次放行飞机至最终目的地机场。应用二次放行程序,会在节约航油和优化业载方面带来很大的好处。依靠精确的计算机飞行计划系统,大多数远程航班可以优化利用所携带的5%~10%的航线机动油。

2.6 飞机减重

飞机携带多余的重量将导致额外的航油消耗,其航油消耗相当于每小时将多烧掉该额外重量3%~4%的航油,这个数字会随着机型、飞行剖面等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航空公司可以从减少额外燃油、飞机喷漆、飞机污垢、机载设备、报刊杂志、免税商品、飞机加水量、客舱设备、餐食供应等方面开展飞机减重工作。

当然,航空公司还可以通过许多其它技术和管理手段来降低航油消耗,例如应用成本指数、改善飞机维护水平、提高航班运行控制水平、缩短飞机地面滑行时间、控制飞机重心、优化备降机场的选择、加强与空管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加大节油宣传和应用航油效率管理系统等等。

3 结论

综上所述,航空公司的节油工作涉及航空公司多个部门和航班运行的各个环节,从航油采购、飞机维护到飞行计划制作、飞行实施和运行效率分析。因此,航空公司应当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以提高航油使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建立科学管理制度为手段,通过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手段,细化各部门工作流程,提高员工节油意识,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逐步实现航空公司低能耗水平下的持续快速增长,减少航油消耗,降低运输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宏,文军.航空公司生产组织与计划[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公司管信工作总结 篇二

山西省电力公司作为国家电网公司一体化缴费平台的试点单位, 承担了一体化缴费平台的建设任务。3月下旬, 山西省电力公司组织相关人员、实施厂商进行了首次会议, 正式启动山西省电力公司的建设工作。

本次会议主要内容:一是明确一体化缴费平台建设工作任务内容、所要实现的功能和工作进度安排;二是对山西现用的缴费方式和系统建设运行情况进行交流, 安排需求比对任务, 将国家电网公司标准设计和山西现有平台功能进行比对, 从而确定山西建设的项目和方式;三是确定系统倒接思路, 在下阶段工作中要制定详细的方案, 从而实现现有多元化缴费平台与一体化缴费平台的顺利倒接, 确保收费工作有序衔接。

一体化缴费平台建成后, 将会实现整合缴费渠道的目标, 有利于缴费渠道的持续拓展, 提高电力公司缴费服务水平。

3.上市公司如何做好统计工作 篇三

统计工作是通过收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的。随着市场经济中公司的改制、并购、重组的不断变化, 在上市公司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科学的统计工作既可以作为公司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根据, 又可以全面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 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重要的保障。目前,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统计工作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各个上市公司的具体统计工作情况差别较大,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如何让统计工作切实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服务, 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随着国家相关制度的完善, 各个公司内部管理的进一步加强, 统计工作也将逐步走向成熟, 并最终实现统计工作与国际标准接轨, 使我国上市公司的统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 上市公司如何做好统计工作

2.1 制定完善的统计管理体制

面对市场环境新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 上市公司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现行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新形势下, 统计工作既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又受到了新的挑战。上市公司必须充分树立崭新的统计工作理念, 制定切合本公司实际的统计工作制度。一套规范的统计工作制度是开展统计工作的行动总纲领, 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并结合工作实际运营状况制定的。真实可靠、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不但保障了公司的正常运转, 更能为公司的良性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制度中要明确的规定统计工作的目的、原则以及任务, 对部门各级统计人员的工作考核与奖惩方面也要有相关的规定, 通过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 使上市公司的统计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2.2 建立适合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统计体系

统计工作需要一套能完整反映上市公司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体系。统计岗位的主要职能就是设计并制定本公司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 明确规定各个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在上市公司中, 为了确保公司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不仅局限于统计部门内部, 还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职责, 从而将统计资料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和统计部门有机结合起来, 以科学的设置、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来规范公司的统计工作, 使其具有全面性、规范性、及时性和客观原则性。这样的统计工作信息的运行方式不仅能满足公司各个有关部门之间的汇总需求, 而且还能满足公司管理的决策, 有效地帮助公司解决问题和了解市场情况的需要。

2.3 加强对上市公司统计人才的培养

为了适应企业统计工作现代化需求, 高素质的统计人才是企业所必须拥有的, 他们不仅要掌握统计理论和分析方法, 还要熟知本企业的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现代管理知识、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 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因此, 统计人员的思维必须要创新, 观念也要更新, 积极创造条件, 强化新知识、统计方法和手段, 深层次挖掘和分析其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实现统计信息工作质的飞跃, 积极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

2.4 建立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

上市公司往往面临着国内国际两种市场的激烈竞争, 因此公司内部的统计工作分析方法既要符合本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 又要做到与国际国内的统计标准接轨。既要符合可续发展要求, 又要不断对公司现行的统计分析系统进行补充和完善。科学的统计分析是从本公司的实际出发, 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建立起来的快速、统一的统计调查体系。与此同时, 上市公司的统计核算报表制度必须是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易于操作的统计制度。对于统计方法的改进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作, 公司要花一定的精力、人力和时间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完善。最终设计一套科学的、与市场经济以及本公司的经营管理相匹配的统计分析方法, 为公的服务。

3 结论

统计工作作为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 在公司的管理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因此, 上市公司要充分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建立科学的、适合本公司的统计体系, 及时培养高素质的统计人员, 以积极适应现代统计工作的需要, 为公司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面对公司在上市环境中的竞争发展, 其管理模式、经营体制、组织模式、运营机制固然重要, 但是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 公司的经营管理就很难有序地进行。因此强化公司的统计工作上市公司做好统计工作, 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上市公司,统计工作,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慧.小议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J].中国外资:上半月, 2011 (7) .

4.公司管信工作总结 篇四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正以迅猛的速度向着财富世界500强企业迈进,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构建企业标准化体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参与全球竞争, 开拓国际市场, 标准是一种竞争规则。当今世界, 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 谁的技术成为标准, 谁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技术和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也就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即所谓“赢家通吃”。

三家咨询公司的发言人就标准化战略与企业跨越式发展, 亮出自己的观点。中国化工集团公司2004年成立以来, 成绩卓越, 如今已经是全球化工企业的前20强。纵观世界500强企业我们发现, 渗透到每个业务单元的标准化体系是其制胜的关键。

他们普遍认为:通过“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标准化工作原理, 可以加强企业内部控管, 并显著提高企业竞争力;而构建企业标准化体系与信息化建设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 可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并实现利润最大化!

BSI北京首席代表认为:标准化理念应深入企业文化与业务战略核心, 这是国际企业界共同的企业理念。财富世界500强公司今天面临的11个商业挑战趋势驱动力均源于标准化。如:风险管理、快速增长管理, 合规等问题。确立并持续、长期地贯彻标准化战略能够帮助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确立并巩固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加快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的进程, 并且不断在这一集群中提高排名。

BP资深咨询经理则从中国的法律、法规层面出发, 详细阐述了中国的标准化现状;认为在实践中, 应确保在各个业务环节结果的一致性、产品和操作的流程安全性、在组织的各个环节推广最佳实践、减轻并且控制风险, 这是一条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可行之路;并以亲身经历——国内石油化工翘楚企业的标准化建设过程为例, 认为标准化是任何企业都要经历的阶段, 西方的标准化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国内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就要深入学习和了解西方的标准化发展历程与现状, 从中寻找一条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标准化之路, 这是一项战略课题!

PwC北京咨询服务部总监以抓住机遇、提高效率、占领市场为出发点, 认为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机遇和威胁并存;剖析了我国化工行业与国际标准化现状的差距发现, 化工行业是国际贸易争端的高发区, 标准已经成为外国非关税手段的主要技术壁垒。根据ISO质量管理体系的五大模块, 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是首当其冲。企业管理者应明确树立以顾客为中心, 以质量为方针的管理职责, 通过实施一系列标准化措施, 最终达到提升绩效、加强内控、规避风险等目的!

5.公司管信工作总结 篇五

1 基本情况

武汉钢铁公司目前共有放射源332枚,其中在用放射源185枚,库存放射源147枚。核素类别主要为60 Co、241 Am、241 Am-Be、85 Kr、137 Cs、3 H-Ti;在用放射源总活度10.394 TBq,最大源为1.85 TBq,最小源0.092 5 GBq;库存放射源总活度1.895 TBQ,最大源0.185 TBq,最小源0.185 GBq。在用放射源主要为各种含密封源仪表,如测厚仪、料位仪、液位仪、分析仪、核子称和凸度计等,其中以测厚仪、料位仪、核子称、液位仪居多,共有136台。在用放射源中Ⅱ类源3枚(1.6%),Ⅲ类源共23枚(12.5%),Ⅳ类源139枚(75.1%),Ⅴ类源20枚(10.8%);库存源中Ⅲ类源3枚(2.0%),Ⅳ类源63枚(42.9%),Ⅴ类源81枚(55.1%)。所有放射源以Ⅳ类和Ⅴ类源为主,占全部放射源的91.27%。大型企业使用的放射源数量多,涉及核素种类多,使用地分散,辐射风险加剧,因此,加强核辐射安全管理工作是企业安全有序生产的重要保证。多年来,武汉钢铁公司通过健全辐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模式、完善辐射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辐射源的防护措施、强化辐射作业管理、普及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定期检查监督系统和科学辐射事故应急响应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职业危害,从而达到了企业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促进的目的。

2 辐射安全管理工作措施

2.1 健全管理组织机构

管理组织机构是辐射安全防护工作中的核心,其目的是实现共同的目标,通过组织机构合理的分工和协作,搞好放射防护管理[2]。为此成立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各级分管领导小组,细化集团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在放射防护管理工作中的职责,避免了出现推诿现象。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防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公司主管领导及安全环保部、保卫部、公司办公室、计控公司主管领导组成,负责全公司放射安全和防护以及放射环境管理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全环保部,负责对武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同时,不仅明确了放射防护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强化法人代表意识,更要强化所有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另外,将放射防护管理工作纳入集团公司经济责任制考核目标体系,每年对放射防护管理工作进行考核。成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专家评审小组,对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使用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评估和提供技术咨询,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

2.2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国务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及《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并参考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AEA、ICRP)等国际组织先进的辐射防护管理理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辐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包括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管理办法、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辐射安全许可管理办法、计量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治安防盗重点部位管理规定等,并且要求各分单位结合集团公司总则制定与其自身相应的辐射管理措施制度,根据自身特点自主管理,更好地发挥辐射防护的积极性。采用许可登记制度、管理责任制度,定期监测检查制度。

完善的辐射防护规章制度是辐射安全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书。只有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执行,不遗漏,不懈怠,不马虎,不推卸,扎实做好每一项辐射防护工作,才是保障我们放射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安全与健康,保护环境。

2.3 加强辐射源防护

对辐射源的防护主要从距离防护、时间防护、屏蔽防护3个方面进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60号出版物中关于辐射防护最优化的表述[3]:对于实践,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保证人个剂量的大小、受照人数以及不一定受到但可能遭受的照射,全部保持在可合理做到的尽量低的程度。因此,武钢在保证符合国家标准和地方法规的前提下,尽可能低地降低工作场所辐射环境剂量水平,确保各项辐射源防护措施的安全有效。

将涉源单位纳入治安保卫重点部位管理,每年保卫部门进行2次检查,国家重大活动期间进行全面检查,施行“人防、物防、技防、犬防”;源点部位配有防盗门、视频监控系统,施行双人双锁制度,重点加强距离线放射源的监控。落实放射性核素与射线装置交接班制度和点检、巡检制度,定期对射线装置辐射剂量水平、防护屏蔽措施、警示牌、运行情况及防护效果进行监测检查;做好辐射源防火、防盗、治安保卫措施,定期检查并做好登记备案。设专人负责放射性核素与射线装置现场使用与保管,定期进行检查并作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放射线设备装置检修期间由于闲置时间过长而无人看管,很容易出现辐射管理的真空期,是放射性事故高发的时间段。此期间必须设有专部门专人管理,放射源的拆装由设备管理部管理,出现空档应临时入库,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负责,源的转移事先填写好备案表,并且送贮及接收双方责任人签字。

2.4 强化辐射作业管理

辐射作业管理可分2个方面,辐射作业场所管理和辐射作业操作管理。辐射作业场所是放射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环境,加强作业环境的安全管理和防护措施是保障生产顺利和人员健康的前提。辐射作业场所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经卫生、公安、环保和劳动等有关部门验收同意,获得许可登记后方可启用[4];并按照GB 4972《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划定放射工作单位类别及其工作场所级别,对各个不同场所级别区如控制区、相邻区、监督区和非限制区应合理布局车间内各种操作设备和屏蔽装置。

规范的辐射作业操作管理是保障工人身体健康的的保证书。制定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操作规程,组织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放射工作操作培训,增强放射工作人员规范操作技能,并定期监督检查操作程序规范性,严禁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作业;并将违规操作与工作福利挂钩,促使工作人员自觉遵守操作规程。

2.5 普及辐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及健康管理

放射工作人员在日常生产工作中是与放射源直接接触的一线人员,放射源基本状况及事故发生情况放射工作人员也是第一时间知晓,也是身体健康受到威胁最大的人群。因此,放射工作人员是我们辐射防护的重点对象。在企业中,放射防护知识普遍淡薄和防护观念不强是造成辐射事故后果严重的主要原因[5]。因此,必须抓好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普及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注重对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同时也要加强对领导人员和公众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职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尤其是对企业中的放射工作人员,采用自学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学习辐射防护知识。采用墙报、黑板报、手册及企业的广播宣传工具等对全体工作人员及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使企业的放射防护水平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普及放射防护法规和防护知识,提高全民安全防范意识,保障全市人民身体健康,为全市经济的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社会环境。

同时辐射防护设备是每一位放射工作人员必备物品,作业期间严格要求执行“二穿一戴”,并配备辐射防护材料和辐射检测仪、个人剂量计等,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环境监测。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要及时反馈到单位和个人,要保持连续性,不能只监测不反馈结果,发现个别不实数据,要及时进行现场复测,核实清楚,以对职工健康负责,也能引起被检单位的重视。每年进行放射工作人员体检、休假和放射性知识培训等。只有放射工作人员自身的防护意识提高,才能更有效地做好辐射源的防护工作。

2.6 定期检查监督系统

定期检查监督可以使管理部门清晰直观地掌握放射防护工作全貌,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以及事故动态。检查监督应包括对规章制度及操作记录的检查,对放射工作人员的规范化作业监督,对辐射环境剂量和个人剂量进行监测,对治安状况严密排查。卫生、保卫、环保等职能部门应每年同市级卫生、公安、环保部门,对各涉及放射源单位进行1次全面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放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对所有放射源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请各相关单位限期改正。

2.7 科学的事故应急处理机制

由于辐射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去污工作更加困难,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更加严重,环境污染更加严峻,社会不安定因素更加突出,使得辐射事故应急处理至关重要[6]。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规范、科学有序,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平急结合、常备不懈,资源整合、公众参与是卫生部对辐射事故应急防护的总原则[7]。健全放射性事故应急响应及救援预案,成立辐射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组建应急救援队:放射源控制队、警戒疏散队和医疗救治队,明确各自分工。一旦发生放射源丢失、被盗、或放射源意外照射等辐射事故,必须立即向上级报告,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一方面,控制事故的发展进程,不让事故任其发展;另一方面,组织事故地区群众及早地、有序地、科学地防护与撤离。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应急救援队按照职责分工立即开展救援行动,快速控制放射源,防止事故蔓延,减轻事故危害。

3 结语

ICRP在1990年建议书中,重申了辐射防护的目的,主要是提供保护人类的适当标准而不过分限制有益的引起照射的实践。辐射安全防护管理要求极高,丝毫不能有自认为管理到位的想法,它要求审慎的思维、全面的知识、可行的判断和强烈的的责任心[8]。企业核辐射防护只有从点滴做起,从思想上杜绝侥幸心理,认真做好辐射防护的每一项工作,严格控制辐射剂量及其潜在照射,从人、经济和社会因素的角度去审慎辐射实践的正当性,并达到最优化的原则,使决策管理层到车间每一个工作人员乃到公众人群具有一种核安全文化素养,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才是企业核辐射防护最有效的工具。

参考文献

[1]IAEA.International Basic Safety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Radiation and for the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IAEA Safety Series[J].1994,115:353.

[2]杨炳臣,路克平.企业中放射防护管理方法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1999,8(1):35.

[3]李德平,孙世荃,陈明俊,等译.ICRP第60号出版物——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1990年建议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3:6-15.

[4]冶金工业部第164号文件.冶金企业电离辐射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程[Z],1992.

[5]刘伟,从培珍.东营市放射防护工作情况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4,13(4):226-227.

[6]李祥明,王延.对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的探讨[J].山东环境,2002(111):30-32.

[7]卫生部第101号文件.卫生部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预案[Z].2009.

上一篇:勤快是管理好班级的金钥匙下一篇:穆家小学两学一做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