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因愉悦而美丽

2024-09-06

让阅读因愉悦而美丽(12篇)

1.让阅读因愉悦而美丽 篇一

让课堂因师生相遇而美丽

2013年10月25日下午,我们乘着深秋和暖的阳光,怀着激动亢奋的心情,来到了景色怡人的海滨城市——鹭岛厦门,参加第十届全国“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们很幸运能亲身感受陈金龙、戴建荣、王丹婷、王文丽、贾志敏、管建刚、盛新凤7位名师的精彩课堂。这些课精彩纷呈,让人耳目一新。有的书声琅琅,有的儒雅和美,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恩威并施„„教学专家的引领,让我们走进经典,亲近名师,他们的课堂如一首灵动质朴的小诗,幽香如兰,沁人心脾,他们的人格魅力更如一杯淡淡的绿茶,清新如歌,醉人心田。举手投足之间,关注每一个学生,细致入微,谈笑风声之间,注重感悟交流,引人入胜。他们真实地演绎语文教学的生动与精彩,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我们心中充满愉悦,这就是教育教学带给我们的幸福。虽然会议已经结束,但各位大师的风采犹在我眼前。

七位名师在上课时,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并没有因为是与学生第一次授课而草草了事,而是耐心地等待,一遍一遍地让学生读好。贾志敏老师在教学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读课文老是错字、漏字,贾老师鼓励他先后连续读了五遍,最后这个学生终于正确地朗读出一段课文。他们除了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还特别注重学生朗读个性的培养。学生各自的感受不同读的也可以不同。贾老师示范课《母亲的鼓励》亲切自然,没使用任何电教手段,却用平和感人的语言打动了每一位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心。他教学非常注重让学生反复朗读,用心体验文本的内涵。力图使学生和文本融于一体、真诚对话、深刻感悟。同时,细节之处、关键之处注意强调,适时引导并作以小结,再加上贾老师深情的范读,真是恰到好处,不温不火却感人至深,学生听了也很受启发,真正做到用心去读书。

然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贾志敏老师教学后一段简短的话。贾老师道出了现今语文教学界的一个现象——外行看门道,内行看热闹。许多语文老师反映教龄越长,越来越不会教的问题。这是多么令人汗颜与不安。联想到我自身,教学生涯快二十年头,却越发感到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漏,越发觉得自己不会教语文。听了贾老师的话,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如贾老师所说,现在的语文教育太复杂。该语文老师做的事情没有做好,不该我们做的却在做。语文老师常常做无用功,耕别人的田,施别人的肥,为他人做嫁衣。我是不是这样呢?我想是的。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一堂堂精彩的语文课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在大师们的手中却能演绎得如此精彩?而当我们去驾驭的时候,往往却不尽如人意,产生很多遗憾,甚至失败!陈金龙老师说:“尊重文本是个人提高的过程;尊重学生是一种真正把爱放在课堂上的表现;尊重课堂是对自己职业的一种理解和诠释;尊重自己,唯有先尊重自己,才能更好的尊重别人,才能真正地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处处都可以邂逅生命成长的美丽相遇。”新课标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语文教学,从教师的个性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或许就能在繁杂中求得认可的大同。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想,我们只有不断地阅读,广泛地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断地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在生活中,不断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作为教师,我们渴望成长,要想真正全面提升语文教育能力,更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量阅读中外教育经典名著以提升理念;更应该养成常年记录教学案例并深入反思的习惯,每课必思,一课一得;更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打造特长,形成特色。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多一份沉潜,多一份思考,在探索中思考,这才是我们的成长之路!

最后就王文丽老师的《一个优秀教师应该会的几件事》与大家共勉:

一、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二、不断学习,让自己强大起来。

三、永远不要追求学科的完美,允许自己有缺陷。

四、不求成功,但一定要成长。

五、爱学生,爱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喜欢是为了得到,而爱是为了付出。

六、永远不要把家长当朋友。

七、拥有学科的魅力。

八、学会倾听,要让学生有解释的机会。

九、在学生面前,要自信,不要羞涩。

十、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2.让阅读因愉悦而美丽 篇二

“生活即课程”, 回归生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 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 反映儿童成长的需求。所以, 只有坚决摒弃枯燥的、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 回归生活, 积极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才能更好地体现品德课程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特征, 实现有效教学。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如在教《逛商场》一课时, 就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 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 发挥主体作用, 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欲望。我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切入新课, 课件出示:购物场所的分类照片 (大型商场、超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 , 交流在这些场所购物的感受, 引导归纳, 得出大型商场环境舒适, 物品齐全;超市卖场方便快捷, 货真价实;农贸市场食品新鲜, 经济实惠;批发市场名目繁多, 要火眼金睛, 学会辨别真假……通过小组交流小结得出:日常生活中不同的购物场所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这样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 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 一种感悟。”丰富的生活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它本身就是取之不尽的教材。关注身边的生活情景, 让生活说话, 力求使教育无痕, 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 既充实了教材内容, 又增强了教育效果。

二、情景体验———课堂的“甘甜雨露”

情境教育通过亲切的人际情境和生动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 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学习, 主动参与, 获得主动发展。

“讨论别人的, 远离自己的”是以往品德课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如在《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的教学中, 我刻意拍摄了学生课间活动的几个典型画面,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危险经历找原因。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教育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地提高, 我力图使明理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 将明理的内容放手给学生, 让他们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挖掘问题实质, 在充分调动学生情绪的前提下引发深入思考, 真正使学生受到触动, 使学生能纠正自己的片面认识和错误做法。潜移默化地将本课的重难点化解, 变品德课堂教学中最忌讳的说教为学生的自我探究。情景创设, 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使之与课程具体内容建立联系, 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 这样的教学模式, 有助于学生社会化发展。

三、快乐辩论———课堂的“温暖阳光”

小学生都喜欢新颖的形式和教学方法, 这样容易使学生感到新鲜, 从而产生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形成学习动机。运用动画、声音、色彩、图案等效果能穿越空间, 再现情景, 能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 给学生以新奇的视听感官刺激,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 激发起持久高涨的学习情绪。“快乐辩论”就让学生乐此不疲, 辩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犹如课堂中的一缕温暖阳光。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 知识还不够丰富, 但他们已基本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把想到的、看到的都作为自己的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可以说辩论会的基础来自于生活, 能引发学生的互动, 在互动中让学生明辨是非, 这不仅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而且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 个体潜能得到尽情发挥, 继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阅读教学因情感而美丽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体验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心理学家也曾说过,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在情境中体验

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新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情境教学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真正地走入课堂,走进文本,美美地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王二小》一课中,我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神秘花园》配乐声中,朗读课文,并对学生说:“王二小就这样被敌人杀害了,敌人第一次用刺刀砍掉了二小的五根手指头,还把他挑在枪尖上,狠狠地摔在石头上,鲜血染红了那块石头,染红了周围的草地,也染红了蓝蓝的天,秋风为他哭泣,小鸟为他哀鸣,可我们的王二小却躺在冰冷的石头上含着微笑死去了。”说到这里,学生一下子就泪流满面,被王二小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幻灯片中生动的形象、教师声情并茂的渲染、音乐的如泣如诉,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中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成为儿童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课堂上学生泣不成声,彼此的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从此,王二小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中,王二小的精神根植于学生的生命中。

二、在朗读中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加强朗读训练,对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记忆力,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品位和口语表达以及作文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课文《棉花姑娘》中,让学生说说棉花姑娘生病了,心里会怎么想?根据学生的回答:伤心、难过、盼望有人治病的心情。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伤心地读一读、难过地读一读、盼望地读一读棉花姑娘的话:“请您帮我治病吧?”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进而达到乐读、会读、读好的目的。通过有趣的人物对话及情节的表演,体会、理解文中的意思,使学生在有趣的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含义。

三、在想象中体验

情感教育的体验必须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一个形象联想到另一个形象。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课文《王二小》中,我就多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教学“敌人在山口迷了路,看见王二小在放牛,就叫他带路”这一片段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敌人为了让二小带路,他会对二小怎么说?怎么做?”有的学生说“小鬼,快给我们带路,我给你糖吃。”有的孩子说:“敌人会举起枪,对王二小说,给我们带路,不然就杀了你。”·……在学生的想象下,凶狠的、残暴的、狡猾的敌人形象一下子映入孩子的脑海,对敌人仇恨油然而生。讲到这时,我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想象的平台,我问学生:“王二小能把这么凶狠的敌人带进村子吗?那王二小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学生争先恐后地说王二小才不会把鬼子带进村,因为鬼子进村会杀人、放火、抢东西。王二小心里这样想,可他却不是这样做,他装着顺从的样子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学生展开想象,学着王二小顺从的样子,嘴里说着:“好的,好的,我是大大的良民,我带你们进村。”在学生的想象中,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丰满起来,对王二小不畏牺牲的英雄氣概的认识更加深刻。

总之,阅读教学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带着一个个独到见解的体验,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绽放出一朵朵绚烂的花朵,课堂教学呈现出一个个夺目的亮点。

参考文献:

林平福.导之有法,提升阅读教学实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1).

4.人生因智慧而美丽阅读题答案 篇四

4请为第⑤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3分)

参考答案

1.(3分)(1)什么是智慧 (2)智慧的来源 (3)智慧对于人生的意义 满。)

2(3分)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儒家文化倡导“仁爱”为例,/论证智慧能够赋予人生以至善。

3(3分)示例:

5.让阅读因愉悦而美丽 篇五

这么多年选秀节目我可真是没少看,开始都是一些唱歌的选秀节目,那会看的时候我还很年轻,心态也和现在全然不同,时过境迁,看的也多了,我已经不爱看唱歌的选秀节目了,看的更多的是一些关于梦想的节目,比如中国达人秀,比如出彩中国人,比如笑傲江湖等等,为什么要写一篇这样的选秀节目观后感,是因为我看到了希望。

当然,中间有一段时间没有写博客,现在也全然启动的,我给予自己足够的鼓励,我想我应该做一些有益的事,是一辈子坚持的,哪怕仅仅是坚持写博客。

好吧言归正传,我推荐今年央视搞的新节目,出彩中国人,我看到了太多太多的不可思议,这种不可思议与技术甚至于与才艺是无关的,是爱,是坚持,是努力,是创造,是善良,是美好,是梦想还有奉献。那些来自全国各地,还有那些我们根本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小地方的中国人,他们带着自己的行囊,一步步来到北京首都,中央的舞台上,他们或许是紧张的,或许很忐忑,又或许不知道这样的一次冒险和勇气是对还是错,但是他们来了,站在那个舞台上,他们鼓足自己所有的勇气,展现给大家的是充满希望梦想的自己,还有他们这十分钟舞台表演展现才艺后背后的故事。他们才是真正有故事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的经历和辛酸,而选择放弃,他们坚持不懈,他们热爱生活,这一份感动和热爱非常可贵。

做为看节目的观众,我自问,看这一场场秀,仅仅是为了惊叹,为了欢乐,为了鼓励我心吗?静下心来,我知道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东西,就是我看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我看到了那么多的青年少年,孩子,还有年迈的老人,压力最大中年人,各行各业,他们所带给中国,或者有一天能带给世界的力量。这份力量非常重,让我的心特别温暖,每一次的感动眼泪都是热的。这不就是我们想看到的未来么,我们想居住的地方么,我们想热爱的祖国么。其实有些事情,我对我的祖国真的失望过,也就是在刚刚前些日子,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无需我多言。但是我仍然相信希望的事情会发生,是我们每一个人,改变生活,不是呐喊着说我要改变世界,而是用行动改变我们自己,通过我们每一个人,和身边每一件小事情,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笑容。

引用寂静法师的一段话吧:我是因为爱这个世界才来的。所以,我将用全然的爱来接受这个世界,并用全然的爱让世界更加美丽。我深深地知道,物质不能让世界美丽,唯有美德、智慧与爱才能,物质不能拯救人类,唯有美德、智慧与爱才能。

我要让世界因我而美丽。

6.因遇见而美丽 篇六

因遇见而美丽

有人说,生活是一种享受;有人说,生活是一种无奈。其实,生活有享受也有无奈,有欣慰也有困惑,不哀,不怨,坦然接受,有苦,有乐,挥袖从容。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想通,就是完美,暖笑就会无殇。很多时候,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乐观,不是没烦恼,而是懂得知足。走过,经过,尝过,还是平淡最美;听过,看过,想过,还是简单最好。没有虚伪,不戴面具;不去张扬,甘愿淡泊,平平静静,安安稳稳,体会生活的善良淳朴;简简单单,勤勤恳恳,感受人生的真实美好。有信念的人,心总是平静,经历了风雨,才知道彩虹的美丽,经历了割舍,才懂得拥有的珍惜,经历了生死,才懂得活着的意义,是你的不管它离开多久,总会找到你,不是你的,尽管拥有全部,也是枉费,不知是不是你的,就要学会怜惜,更要学会放弃,谁也不是谁的,唯一只要尽心尽力,祸兮许是福兮,福兮就要珍惜,内心执着的人,往往是沉默的,不需太多言语,因为清泉无声,静水方能流深,不需太多解释,因为不想掩饰,只要无愧心就坦然,不需太多眼泪,因为人在心就在,心在梦就在梦,心在路就一直在。

7.让阅读因愉悦而美丽 篇七

一、点面拓展:让空间开阔起来

思考问题的多角度, 分析问题的多层面, 解决问题的多方法, 这是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感悟情感、品味语言的重要手段。由于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的限制, 小学生思考问题多呈现点线状态, 思路难以拓展, 空间难以开阔, 问题与目标间多呈现出点的沟通、线的联系。这种直线型的答问模式很难使学生思维迸发智慧的火花。因此, 一旦问题卡壳, 可围绕问题, 指向目标, 巧妙拓展, 给学生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 并促使其有机联系, 使问题与目标之间构成点向面的拓展和面向点的聚焦。这样, 空间开阔了, 背景深厚了, 问题解决就能进入理想状态。如:“你回去了, 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 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阅读中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父亲为什么不说把花留在院子里, 而说是留在岛上呢?”教者马上追问:“是啊, 院子不就在岛上吗?‘在院里’和‘在岛上’是不是一回事呢?”学生都说不是一回事, 接着教者这样点拨:“看来, 高尔基这样说, 有非常深刻的内涵。比较‘院子’和‘岛上’, 也许你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果然, 教者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 他们的精彩发言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在岛上”表明, 儿子栽的花既给父亲带来了快乐, 也给来看望父亲的朋友带来了快乐, 还给从院子外经过的人带来了快乐, 给岛上的所有人带来了快乐。”

“‘在岛上’是说, 儿子栽的花不仅给岛上的人带来了快乐, 还给岛上的动物带来了快乐, 像鸟儿啊, 松鼠啊, 蜜蜂啊, 蝴蝶啊, 等等。”

“课文有这么一句:‘要是你无论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 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联系这句话可以看出, 高尔基是在夸奖自己的儿子, 儿子在看望爸爸的时候, 在岛上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东西, 希望他在以后的日子里, 时时、事事、处处都能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

如此点拨, 学生就在空间拓展中, 感受了句子丰富的形象内涵、真切的情感内涵以及深刻的意义内涵, 感受了高尔基对儿子的由衷赞叹和殷殷期望。

二、适度模糊:让理解灵活起来

汉语言蕴涵的丰富性、不确定性和灵活性, 决定了对相关语言阅读感悟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感悟, 不是理解的模棱两可和似是而非, 而是理解的丰富多彩和灵活开放。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捕捉蕴涵丰富的语言进行发散, 其重要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挖掘语言内涵, 以使学生具体、形象、深刻地感悟语言。学生生活经历有别, 语言积累不同, 阅读能力也有差异, 因而对语言蕴涵的感受也各不相同。为此, 对有关语言可模糊处理, 只要理解有一定合理性就行, 没有必要去弄个水落石出。况且, 相当多的语言蕴涵是不可能去清晰表达的。如:“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 中的“最喜”, 可谓点睛之笔, 阅读中有学生提出:“作者最喜小儿溪头卧剥莲蓬的样子, 还喜欢什么呢?”教者马上引导:“老师也说不清楚, 请认真读读全文, 想象描述的画面, 进而思考:你觉得作者还喜欢什么?”很快, 学生纷纷谈了看法:

“作者看到了低低的茅屋, 弯弯的小溪, 青青的小草, 面对如此优雅宁静、朴素安适的乡村田园, 他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 心里肯定会发出由衷的赞叹:‘多么美妙的乡村田园风光, 看了真叫人心旷神怡!’”“小溪弯弯, 溪水青青;小草青青, 随风摇摆;山清水秀, 山水相依……看到这样的风景, 作者怎样不感到欣喜呢!”“在茅屋前, 老奶奶、老爷爷相依在一起, 窃窃私语, 那亲热的模样, 词人看了肯定会禁不住喜上眉梢:好幸福的老两口啊!”

“老两口在门前开心地交谈, 大儿在离家不远的豆田里除草, 中儿在门前编织鸡笼。看到两个儿子如此懂事勤快, 两个老人如此幸福, 作者心中肯定高兴!”“那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 给人清心悦目的感觉, 因此作者非常高兴!”

学生表述后, 教者相机追问:“到底是什么让词人欣喜、让词人高兴呢?可能只有辛弃疾本人才能知道了!”这下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一个“最喜”, 凸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 “作者最喜小儿溪头卧剥莲蓬的样子, 还喜欢什么呢?”教者借助学生的困惑, 巧妙点拨, 让学生以词为依据, 想象画面, 走进情境;设身处地, 揣摩情感, 从而具体而又真切、清晰而又模糊地展现了“最喜”之中与“最喜”之外的丰富内涵, 感受了词语的情感内涵和语言魅力。

三、启发想象:让形象鲜活起来

引导还原语言形象, 是促进语境感受、情感感悟的有效方法。不少课文远离学生生活, 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难以还原相关形象, 而缺乏形象支撑, 语言感悟就会因为抽象而呆板和肤浅。为此, 须抓住形象聚焦点巧妙设问, 精心点拨, 引导创造形象。如:阅读“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 找他的好朋友, 树来了。可是, 树不见了, 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立在这儿的那棵树, 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 拉到山谷里去了。’” (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上册) 对此, 可这样引导: (1) 漫长的严冬终于过去, 明媚的春天终于来临, 此时此刻, 鸟儿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心情怎样, 你如果就是鸟儿, 心中会想些什么?——借助想象, 感受鸟儿对大树的思念, 见到树儿的欣喜, 唱歌时的动情; (2) 经过漫长的等待, 原指望到这里时, 等到的是树的欣喜, 可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画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 你心情怎样?为什么?——让学生借助想象表述心中的惊异、不解、疑惑、焦急, 感受其对树的想念和眼前的无奈, 并借助第一次询问的朗读, 表达其中的情感。 (3) 听了树根的回答, 你有什么想说, 请说一说。——让学生设身处地, 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 (对伐木人的不满, 对树的想念, 对去年承诺难以兑现的焦急心情, 迫切地想见到树的真挚情感……) 这样引导, 展示了语言文字中的丰富形象, 再现了语言隐含的鲜活情境, 学生置身其间, 充当角色, 描述画面, 表述情感, 具体而又真切地感受了小鸟对大树的浓浓思念、真挚情意。

四、有效提示:让思路畅通起来

小学生阅读出现困惑, 原因还在于学生与教材间的时空差异以及学生与教师间的异步, 使得他们思维中断, 难以延续。因此, 一旦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或理解力不从心, 则可巧妙铺垫, 帮助接通思路:或通过必要的背景介绍, 缩小学生与教材的时空差异;或通过有关的情景描述, 沟通学生与人物的情感渠道;或通过有机的知识复习, 架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或通过精炼的知识讲解, 浅化知识理解的难度……从而通过架桥铺路, 畅通思路。如:阅读《月光曲》兄妹俩的对话, 学生虽能体悟到兄妹之情, 但朗读表达多情不由衷。教者便巧妙引入, 情真意切地作了如下讲述:

那天, 校长向我推荐两篇论文, 他告诉我, 文章是两位青年教师写的, 嘱咐我细细看看, 并认真地说:“要是这两名教师能到我校工作该有多好!”此刻, 我的脸不禁一热, 自己工作快十年了, 可……我忙说:“校长, 都怪我们不争气。”校长一听, 又是摇头, 又是摆手:“不, 不, 我是说着玩的。”望着校长, 我心头一阵激动, 不知说什么好。校长的话像重锤一样敲在我的心上。从他的话中, 我听出了他对我们青年教师的希望, 感受到他对我的理解和宽容。你们生活中可能也有类似的事吧。

教者真情的描述, 拨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 调动了学生生活的积累, 丰富的生活一下化作了学生精彩的回忆, 一个学生这样叙述:

那次, 同桌买了羽绒衫, 可我老是穿那件棉袄。那天一到家, 我便对妈妈说:“妈, 给我买件羽绒衫吧, 看人家……”“是啊, 是该买。”停了一会她说:“可是, 一件像样的羽绒衫得500多块呢!”望着妈妈焦急的样子, 再看着她满手的老茧, 我不禁后悔起来, 忙说:“妈妈, 我说着玩的, 我这棉袄不一样防寒吗?”妈妈一下子把我搂在怀里, 我抬头看时, 她眼圈红了。 (说到这儿, 该生声音低了下来, 显出难过的样子。)

在此基础上引导朗读, 学生一个个声情并茂, 情真意切。可见, 教者的点拨, 沟通了人物与人物的心灵、文本与生活的渠道, 使生活成了语言解读的同化点和情感感悟的催化剂。在人与人的联系、情与情的融合中, 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对情感的体悟。

由于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的限制, 小学生思考问题多呈现点线状态, 思路难以拓展, 空间难以开阔, 问题与目标间多呈现出点的沟通、线的联系。

8.让阅读课堂因练笔而精彩 篇八

一、于仿写中释放心灵

唐代史学家刘知认为:“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若不仰范前贤,何从贻厥后来!”看来仿效他人作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非常必要的。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好多是名家名作,课文结构独特、布局合理、观点新颖、思想深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感,学生定会情动而辞发。此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诉诸笔端,自然而然地模仿其写作方法、表现形式,内化文本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柳树醒了》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诗歌活泼清新、语句优美、结构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一读就喜欢上了。笔者认为这是一次练笔的绝佳机会,可以让学生在模仿申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能力。于是,笔者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读、去思、去品、去悟。课堂临近尾声,小家伙纷纷扬起小手,高呼着:“老师,春天这么美,我也想赞扬一番!”“老师,这样的诗我也会做!”……学生兴奋极了,奋笔疾书,笔尖流淌出一串串精彩的文字:

春风跟杜鹃花说悄悄话了/说着说着/杜鹃花呀/脸红了春雨喂小茶树喝茶了/喝着喝着/小茶树呀/发芽了春雷给笋芽儿唱歌了/唱着唱着/笋芽儿呀/长高了

风儿给桃树梳头了/梳着梳着/桃树呀/戴上红发夹了 雨儿给桃树洗澡了/洗着洗着/桃树呀/穿上绿衣裳了 小露珠给桃树喝蜜了/喝着喝着/桃树呀/生出桃宝宝了 阳光给桃树照耀了/照着照着/桃子呀/小脸蛋涨红了

春雨给小草洗澡了/洗着洗着/小草儿呀/绿了 夏雷和知了演唱了/唱着唱着/小知了呀/乐了 秋风跟柿子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柿子呀/红了 冬雪给梅花跳舞了/舞着舞着/小梅花呀/笑了

练笔,让学生有感而发成为习惯;练笔,让课堂教学扎实、高效。

二、于补白中驰骋想象

“国画艺术讲究‘空白’,在墨分五色的画面中,留下一方空白,任人遐思,可以是长空万里,也可以是碧水千顷。文学创作讲究‘空筐’,在流动的情节的描述中,留下若干空隙,让读者去驰骋想象,以自己的意念作创造性的填补发展。”(周一贯语)小学语文课文中时常也会留下心理、语言、场景的空白,这些地方常常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在这些令人遐想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主动探究,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补白”、去演绎、去创思。

在教学《笋芽儿》一文时,当学生谈到从“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这句话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时,笔者追问学生:“那你从这个省略号中又读懂了什么?”学生沉思片刻后,高举小手,争相发言:“春天中的美好事物还有很多。”“春天真是太美了,说都说不完。”“作者让我们自己去发现美好的春天。”“对呀!孩子们,拿起你的笔,唤起你的记忆,展开你的想象,写一写春天还美在哪里?”几分钟以后,一句句美妙的语言乘着想象的翅膀从一张张小嘴里飞扬出来:

“杨柳抽绿;鲜花吐艳;鸟儿歌唱;燕子斜飞;泉水叮咚;溪水奔流……”

“小燕子在田野上空飞舞着,像是在用舞姿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人们;春雨时而直线划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了如烟、如雾、如丝的倩影;冬青树在春雨的滋润下,显得更绿、更亮了;竹子骄傲地扭着美好的身躯,唱出了沙沙沙的乐曲。”

“春光照到了树枝上,树枝抽出了嫩芽,仿佛一掐就能滴出水来;春雨轻轻飘落,小草泛青,给大地披上了绿毯;春风吹过,桃花被扬得漫天飞舞,像是下了一场桃花雨。”

“白玉兰像一位位身穿白纱裙的少女,亭亭玉立在大街两旁;幽茶花如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热血少年,活跃在城市的街心公园;杜鹃花似一团团火焰,又仿佛是一片片朝霞,染红远处的山头。”

……

经过想象的润泽,这一句句话就是一行行诗。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教育者所追求的吗?

三、于延伸中演绎智慧

鲁迅先生的第三部白话体小说集——《故事新编》,其中有不少篇目的题材都是来自《山海经》或古代文献。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对曹雪芹前八十回的续写。由此可见,文学创作中的续写古已有之,而小学语文中的许多课文,尤其是童话、寓言往往言虽尽而意未止,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方向展开合理的想象,对文本的情节进行延伸。这样的续写富有创新性,大多数学生会非常喜欢,因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如《燕子专列》一文,结尾处有一句:“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教学时,笔者通过“亲历体验”的方式,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共奏出一曲“爱”的赞歌,然后请学生根据结尾续写。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经过片刻的思考,他们的发言声就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列车开动了,我们在温暖的车厢里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不是因为我们淘气,而是我们无法形容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谢谢!朋友们,是你们在皑皑的白雪中,忍受严寒,寻找微弱的生命;是你们用那一双双温暖的手捧起了一个个脆弱的生命;是你们不放过一丝的希望,全力地拯救弱小的生命。谢谢,充满爱的人类!再见了,充满爱的城市!等天气稍微转暖我们会回来感谢你们的。再见了,朋友!”

“天气转暖了,这群燕子成群结队地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还召来了其他的燕子,使这支队伍更加庞大了。燕子们在人们的屋檐下垒窝安家,与人们朝夕相处、和谐共处。早晨,人们背着锄头,走在田间小路上,燕子盘旋在他们的头顶,为他们歌唱:上工了,人们在翻土,在播种,在锄草,小燕子忙碌地陪着大家捉虫;收工了,人们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会心地笑了,燕子也带回了小虫子给自己的孩子们吃。”

……

笔者将这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贴在学习园地上。能够看到自己的杰作,这对学生而言又将是一种激励,一种鼓舞,一种前进的动力……

四、于争论中放飞思维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其中“能否使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是他所描述的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的情景之一。马克思也曾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课堂的“争论”是公众参与的信息多向、立体的传输方式。它能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生灵光。”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受约束地去辩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放飞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刻录下思考的轨迹,就能记忆深刻,事半功倍。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教学《花潮》时,欣赏完花潮,看花人的不同特点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生在欣赏老奶奶看花时,突然冒出一句:“老奶奶摘花是不文明的行为,不遵守社会公德。”“是啊!”有很多人在下面应和着。笔者抓住这个课堂的生成点,叫大家拿起笔亮出自己的观点。几分钟后,教室里的气氛犹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老奶奶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这么美的海棠花谁不爱呢?如果你爱摘一朵,我爱也摘一朵,再多的花也会被采光的,那还有花潮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见了不动心呢?老奶奶是因为太喜欢了才摘下来的,其情可原。”

“老奶奶人虽老了,但是她的心却永远年轻,她想重温年轻时的美好时光,而且老奶奶也不是随随便便乱采的,而是很珍惜地摘下,其行可原。”

“此‘花’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老奶奶并没有错,错在那花太美了,让人控制不住。”

“花是有生命的,谁都不能剥夺它的生存权利。就让我们笑看花开花落吧!”

这样精妙的语言,这样深邃的思想,留在美丽的笔记本里,读一读都是一种享受。

五、于情境中喷发情感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走进课文所描述的美好情境中,触摸其物,目睹其形,耳闻其声,学生就能被其中的情境所触动,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随之真切地喷发心中的情感。这种情感稍纵即逝,而一旦动笔记下,则会烙印脑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其语文素养。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笔者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鸟的天堂”,感受大榕树的茂密和旺盛的生命活力,然后,由景入情,激发孩子的情感:“假如你是第一只发现这‘鸟的天堂’的小鸟,你会怎样招呼你的同伴来这里安家?”(其实这项作业就是《作业本》上的“写一段话,说说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为什么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的另一种提间形式,不过这样的提问方式更具有语文趣味,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

其中有个学生这样写道: 朋友们,快过来!快过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发现新大陆了。在一条清澈的小河上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棵500多年的大榕树,这棵树远远看去就仿佛是一片森林。这棵“美丽的南国的树”枝叶繁茂,树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在酷热的夏天,树叶会为你遮挡骄阳,给你带来阴凉;在严寒的冬天,树叶会为你阻挡寒流,给你带来温暖。每当夜幕降临,周围异常清静,你会甜甜地进入梦乡;每当下起大雨,树冠就像巨伞,笼罩着你们,不让雨水渗入;天空放晴,早晨第一缕阳光就会射向树叶,这时阳光就成了灯光,大树就成了舞台,我们将会在那里快乐地歌唱,欢快地舞蹈……

就这样,学生能够及时练笔,捕捉自己情感的喷发点,将情感积淀下来,久而久之便会提升语文素养。

练笔让阅读课堂出现了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思维的拔节,生命的律动;飞扬的语言,喷涌的情感;了然于胸的洞察,灵光闪现的顿悟……语文教师有责任去研究、去实践,提高练笔的趣味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当然,课堂练笔不能无节制地进行,也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否则就有“画蛇添足”之嫌。总之,只有恰当的练笔才能让学生在独具个性的自由表达中放飞心灵,让阅读课堂因练笔更精彩。

9.人生因诚信而美丽 篇九

建阳实验小学五(2)班胡宙海

诚信,是人们最钦佩的东西,也是最富有的资本,使人们受用不尽。徐金库,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虽然命运没有厚待他,但是他的人生却因诚信而更加美丽。

在他8岁那年,他因患病导致下肢残疾,失去了和正常人一样的行走能力,而且每当生病时就会全身疼痛,夜不能寐。家人为了给他治病,几乎家徒四壁。不过,他并没有消沉,他选择了努力读书,并用优异的成绩告诉大家:“通过努力我一定会成功的!”

后来,他经营了一家体彩投注站,因为诚信经营,他的投注站吸引了许多彩民。有一天,一个外地人到老徐那买了足球彩票。开奖时,他觉得自己好像中奖了,却又找不着彩票了。于是他给投注站打了电话。老徐安慰了他几句,就挂了电话。过了几天,老徐在修打印机时发现柜台下有几张崭新的彩票。经核对,中了九千多元。这对于月收入才500多元的他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他还是想着要找到这个中奖者。可是这下又联系不到中奖者,而且对奖时间又快过了。于是,老徐只好先把钱领出来,然后贴上寻人启事,寻找中奖者。几日后,中奖者来到投注站领钱。他万分感激,并送上“道德品质高尚,拾金不昧好人”的锦旗。

由于老徐讲诚信,平时还乐于助人,先后获得了吉林市、吉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还被推选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是诚信使他的人生更加美丽。

10.生命因坚持而美丽 篇十

选调生,这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也是一个注定要接受磨练和洗礼的名字。从被确定为选调生的那一天起,我就感受到了它的那份凝重与压力。在这选调的征途中,我不曾回头,不曾放弃,洗涤了天真与

稚气,更多了几分坚持与执着。

关键词一:谦虚谨慎。作为被组织选派到基层锻炼成长的年轻干部,应该尽快熟悉情况、适应环境、转换角色。要克服骄气、傲气,放下架子、身子,扎扎实实地从零做起,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当地干部学习,特别是向有经验的老干部学习。我被安排到揭西县金和镇党政办工作,我十分珍惜这难得的锻炼机会,虚心向领导和同志们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了情况、进入了角色,较好地实现了高起点和低落点的“软着陆”。在平时工作中,我十分注意向领导、同事学习与群众打交道的方式方法,耐心的倾听,亲切地与群众交谈。在工作之余,我也经常与一些老同志交谈,一方面可以很快地了解当地的一些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交谈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渐渐地,我不仅了解了当地的情况,而且工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在2010年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过程中,我与另一位同志负责三个行政村的调查工作,面对复杂的工作情况,我积极、耐心细致地对待,向群众讲政策,解释政府的计划,慢慢地说服了群众,保证

人口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二:勤劳主动。勤劳不仅是一个人的工作表现,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在工作中,我总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如既往地保持勤劳的本色。在办公室,总是第一个到达,最后一个离开,平时烧开水、搞卫生等一些公共的工作总是抢着干,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作为年轻干部,一定要主动积极地工作,组织选派我们到基层锻炼,不是要我们来参观的,而是来工作的,要争取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帮助,放开手脚,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到工作中去。只要是有益的工作,我都主动积极参与,用心去做、用力去做,锐意进取,大胆负责,完成了许多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在办公室工作,我主动积极参与各项工作,协调各科室、各部门工作,以高昂的姿态投入每一项工作,使办公室真正起到沟通、协调、指挥的中心。在这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提高。

关键词三:认真负责。认真负责,这不仅是对一个人工作的要求,也是对一个人品质的一种塑造。一个人如果一直对工作、生活的认真负责,他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办公室工作,无论是起草文件、材料,还是收发文件、通知,我都认真、细致,尽量做到不出差错。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总会负责到底,不做到最好不罢休。如今年我镇、乡两级的人大例会的选举工作,我作为选举工作的工作人员,从整顿会场、分发选票到计票工作,我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地开展,出色完成任务,没有出现任何的差错,得到领导的肯定。此外,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还要永远保持一颗进取心。一直以来,我不断磨练和提高自己,特别是在写作方面,我坚持撰写理论文章或调研论文,在《揭阳组工》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调研文章。

基层的条件是艰苦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的条件更是艰苦。我们要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不要想自己走了多远,要多想想还有多远要走;不要想自己干了多少工作,要多想还应该去学习做什么;不要因为环境太苦而怨天尤人,要学会在平凡中奉献,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11.课堂因灵动而精彩因真实而美丽 篇十一

一、坚持不懈地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我们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自身素质不高的老师,要想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学生是很困难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尤其是年青的语文教师,自觉地、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质就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驾驭教材、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本领外,还应该具备下列基本素质:有一副好口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写一手好字和一笔好文章。这些要求看似平常,但要认真落实,却需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而当你脚踏实地去做,去练时,既能掂出“合格”二字的份量,也会体味到其中的无穷乐趣。

此外,作为语文教师,还必须锤炼课堂语言,因为教师的课堂语言就是学生活生生的教材。因此,我们要下功夫锤炼语言,力戒语言不规范等病,要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没有语病,而且简洁、生动,富有吸引力。

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要坚持不懈地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语文教学提供不尽的源头活水。练,需持之以恒,自然会失去不少娱乐的机会,在许多人看来,确是一种苦。但是,我觉得,这种“苦练”同样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充实精神食粮。

二、积极寻求“活”的课堂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应积极寻求“活”的课堂。

1.师生关系的“活”。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只有点头,惟命是从的份,特别是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造成学生只是将知道的“吃”了不去,而未“消化”,造成学生“消化不良”,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课堂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所在。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抛弃以往那种惟我独尊的思想,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相处,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通过自己读书、自己动脑、自己体会来了解课文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动起来,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化被动为主动,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观念的“活”。以往的教学只是教教材,只强调课程的传递执行,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也就是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种教学观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也阻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抛弃那种陈旧的教教材的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重新认识教学,知道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性与工具性放在同等的地位,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且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不再是只关注学科不关注人了。

3.教学方法的“活”。①在弹性预设中求“活”。传统的语文教学往把课堂设计成一条高速运行的“流水线”,学生的思维与活动就会被限制在周密详尽的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的束缚中,教师自己也成了一个被牵着鼻子走的人。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②在动态生成中求“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的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语文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在语文课堂答问错误时、争论困惑时、质疑提问时会有很多超出预设的情况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只有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充分开掘利用,才能使课堂更“活”,效果更好。③积极构建学生、教师、文本,环境之间的对话的“活”的平台。《课文课程标准》在阅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另一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对话”的本质不是把一种观点强加给另一方,而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12.世界因感恩而美丽 篇十二

--------因朋友而感慨

时至深秋,雨打残荷,凄风苦雨,落叶曼舞,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枯叶在空中盘旋,纷纷飘落在树的脚下,它们没有一丝哀愁,也看不出有任何伤感。因为它们深深懂得是大树给了自己生命,于是自己才会有高挂枝头的辉煌,如今,到了非得落下的一天,唯有化作春泥才算得上是回报大树的恩情,于是落叶便归根了;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会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枯叶、大树、落花、白云都知道感恩,何况我们有血有肉的人呢,这世间有多少人知道感恩呢?生活的现实告诉我们:应该感恩的人很多,知道感恩的人也多,能够感恩的人却很少。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相信,最温暖的日子来自寒冷,我更相信,最温暖其实是对寒冷的一种谅解,一种感恩中的感动。一个人要学会感恩,对生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心才能真正快乐。一个人没有了感恩,心就全部都是空的。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敞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

上一篇:大班体育教案《小小建筑师》及教学反思下一篇:新妈妈如何给宝宝选择纸尿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