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2024-09-28

浅谈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共11篇)

1.浅谈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篇一

如何提升校长领导力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核心,他的领导能力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符号,他的领导能力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品位。

校长的领导能力包括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能力、执行能力,是校长的支配力与影响力的统一,是职务权威与自然权威的统一,更关键的是执行力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认为,提升校长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倾听

放下校长的架子,走向教师这一群体中去。作为一名校长,首先和要自己的被领导者建立和谐的上下属关系,要关注教师的生活情况,要第一时间了解教师的需要。这些教师的需要来自哪里,来自于校长的观察、来自于校长的倾听,不管哪位校长都曾经是一位一线的教师,几年的校长经历后是否还记得自己作为青年教师时候的快乐和苦恼?是否还记得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和埋怨?是否还记得作为老师的自己还有一群愿意交流谈心的同事?而今你是否还有那么一群曾经同伴愿意和你交流、愿意和你唠叨生活琐事、愿意给你出谋划策?如果你反思到了这点,你该到群众中去,好好去倾听大家的需要,这样让你感觉到被领导者时刻和他们在一起,这样的校长才会被尊重、这样的校长才会树立无形的威信。

2.关注课堂

学校的校长都是来自曾经的优秀教师,而今做了校长以后,你是否还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你还能每周上一节满意的课?每学期上一节优秀的课?你能否还能在教师前面放样上课?学校的教育是学校发展的生命,而今你已经离开课堂,离开学生,你还能在教学工作上有什么威信和权威呢?因此校长除了自己一直是教学工作的权威者更要是指导和引导学校教学工作的权威者才行,因此校长要时时走进学生、关注课堂。

3.虚心学习

学而知不足,做而知困,校长要有做不完的事情,才能充满幸福充满挑战的。校长要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有充分的能力去管理去决策去沟通。这样的学识来自于书本、来自于生活、更来自于实践。

4.勇于创新

创新是永恒的话题。一个校长的职权履行了一年两年后就必须去反思,“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这是各行业都可以采纳的口号,作为领导者你是怎么构建,怎么实施都必须胸有成竹,如果学校几年没有改变你是否该思考自己的决策和方法?为此,校长要具有广阔的胸襟,不计较得失。更要具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能够把握关键问题,注重细节,“阳光表扬、严厉批评”,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带领自己的团队迈向成功的一步,在团难面前永不言败。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提升自已的领导能力。

普陀区希望小学校长:臧德周

2.浅谈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篇二

一、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

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 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 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 科学管理思想一直伴随着课程的始终, 并一度成为课程管理的核心思想。科学管理强调课程目标的重要性, 倡导的是统一化、层级化、秩序化的理念。课程管理过程就像流水作业, 只要对生产机器和原料加以控制, 把作为工人的教师分配到工作岗位, 进行系统化的管理, 就能生产出合格产品。课程管理者的决策通过行政命令方式自上而下推行, 学校和教师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

随着信息化、知识化转型, 民主、合作、开放的价值观不断加强, 课程领导渐渐从课程管理中分离出来, 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课程领导是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 是指引和统领课程变革与开发, 课程实验与课程评价等活动行为的总称。如果说课程管理较为注重由上而下、层级式的管理模式, 那么, 课程领导倡导的则是平等互动的协商式的领导理念, 强调领导教师参与、重视领导者的智慧与思考、激发教师的创意和潜能。

学校是课程真实存在、生长的地方。然而,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政策。在这种情况下, 校长管理课程的权力非常有限, 其主要职责是将国家规定的各种课程计划在课堂中具体实施, 学校无需自己来选择、开发课程, 甚至也无需自己来安排课时与教学设计。“课程执行”取代了“课程管理”, 根本谈不上“课程领导”。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第八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和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学校的课程意识, 提高学校课程的质量和效能。因此,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 学校获得了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的空间。课程领导研究的中心也逐渐从中央和地方转移到学校。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校长对国家课程的领导是“执行之下”的领导, 没有相应的课程编制与评价等相应的主体地位, 说到底更多的是一种执行。然而, 校本课程的开发, 使学校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 不再仅仅是课程实施的场所。学校有充分的课程编制、实施与评价的主体地位, 这就需要真正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1. 营造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课程文化

课程弥散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构建、提升学校的课程文化, 并将其纳入学校文化整体建设之中。一方面, 校长课程领导能力的终极体现是学校课程文化的形成与提升, 另一方面, 营造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课程文化, 是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力保障。在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下, 教师是作为课程的被动执行者, 只知道“课”的存在, 而没有“课程”意识。这导致学校文化呈现团体的一致性和共同性, 缺乏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反思性。在信息技术日渐普及、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情况下, 重塑学校的课程文化, 必将会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 校长有责任鼓励教师拥有全球化的视野, 更新课程观念。信息技术本身虽然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革命, 但它却是这场必然发生的革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离开了信息技术, 教育观念的更新只能是一纸空文。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 社会发展水平、地区要求、个人意愿等各方面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要求, 从而对教育的培养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组织等方面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 千篇一律的课程结构、内容和教学模式已不能再适应这种变化。这就要求学校的全体教师树立起均衡实施课程、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和主动参与学校课程开发的理念;树立起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 更是研究者和课程最后的裁决者的理念;树立起课程是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几方面均衡发展的理念。

其次, 倡导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发展水平的理念, 促进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课程领导提倡“把课程还给教师”, 这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 也就没有课程的发展, 校长的课程领导只能是一纸空文。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 在知识的数量上迅速膨胀, 对教师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把接受性的积累性的学习转变为探索性的发展性的学习, 提升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能力。第二, 在知识的结构上, 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使得地球成了小小的“村落”,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科学的发展也从混沌到分化再逐渐走向统一。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社会环境的联系。这一切要求教师的综合能力应作为提升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再次, 知识在传播方式上的数字化对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专业发展的平台, 拓展了教师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课程领导者要促进学校形成合作与交流的文化, 将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为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创设良好氛围。

2. 建立和谐、合作的课程领导团队

领导是一种影响, 是指引和影响个体、团队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所期望目标的过程。领导的本质在于以一种影响力引导人们的行为。要想使学校课程有高质量、高效能的表现, 必须要有高绩效的校长课程领导力。约翰·加德纳 (John W.Gardenr) 认为,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与教师相互作用的合力, 是校长与教师为实现共同的课程愿景而迸发的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能力。

在课程领导的理念下, 教师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任何一项课程决定, 如建立课程愿景、课程规划、课程目标的设定、教材的选编、教学活动的设计等, 校长都要尊重教师的思想和智慧, 允许并鼓励教师对课程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群策群力, 共同为课程决策的完善做出努力。

从技术上讲, 博客、博客群、维客、播客、即时聊天工具、网络书签等已经被普遍使用和广泛推崇, 所有这些都为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组织之间合作奠定了极为宽泛的技术基础。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喜欢的风格在网络世界里表达自己, 展现自我, 寻找志趣相投的个人或群体一起分享各种各样的经验、体验、思想、观点。因而, 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要善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创立和谐环境, 注意发挥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 充分依靠教职工的智慧, 切实发挥大家的潜能, 让教职工分享权力, 民主参与, 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 从而提升课程领导力。

3. 开发校本课程,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程领导的最终目的就是一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 校本课程则关注独特性和差异性。在过去, 一方面教师被认为而且也的确是信息拥有量大于学生, 师生双方的信息是基本不对称的;另一方面在传统的课程管理制度下,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 甚少有对课程的选择权利。这两点导致学校的课程是以国家课程统一性为主, 教师在教学中以信息的呈现者自居, 学生个性的培养难以得到落实。而今天, 一方面, 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 学生获取的信息不比教师少, 师生获取的信息基本对称, 甚至在有些方面学生获得的信息大于教师;另一方面, 新课程改革倡导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为了一切学生, 学校有了开发课程的权利, 学生享有了课程的选择权, 这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因此, 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 学校领导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要针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差异, 增加课程结构的选择性;要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依据, 开发校本课程,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3.校长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的几个关键 篇三

关键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2-0015-03

以教育信息化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领军人物,如何从容应对信息化浪潮给学校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引领整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呢?提升信息化领导力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什么是领导力?不同学者的界定会存在一定的分歧,但至少有这样的共识:领导不同于管理,领导力不同于管理能力,它是具有某种能力的领导者通过各种行为影响组织成员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此相适应,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指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校长,以信息化环境中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评价能力及沟通能力等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实现学校信息化的过程。其中决策力和执行力是领导力的两大支柱,也是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着力点。

一、提升决策力的关键:吃透标准,把握建设重点

标准是一种书面的协议,包括技术规范或明确的指标,科学完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包括硬件、软件、应用、信息和管理的规范。借鉴国际、国家颁发的各类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对学校信息化水平进行科学测评,明确学校信息化建设各个层面的重点工作,是校长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的首要任务。

1.借鉴《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构建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

2001年11月,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制定了《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针对校长这个层面的标准,它提出了具有信息化领导力的校长应该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完成的各项任务。在所有任务中,“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形成共同的愿景,清晰地界定对技术使用的期望”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是什么?华东师范大学肖玉敏、顾小清等学者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一定的思考角度:(1)在学校整个教学与管理工作中,使用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而不是为了展示技术;(2)信息技术成为发展每一个学生能力的有力工具,而不是另一种考试负担;(3)信息技术成为决策、执行和凝聚智慧的基础,而不仅仅是提高效率的工具;(4)在学校文化环境中,信息技术成为交流、分享与合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增加人们负担的外在附属物;(5)在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利用始终处于一个公平、合法、安全有序和健康的环境中,而不是常常处于被误用或滥用的境地中。[1]

2.贯彻《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提高学校数字化管理水平

200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这部相对规范、实用、完善的标准的适时推出,标志着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开始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的健康方向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总体框架包含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信息标准、信息交换标准、管理软件设计规范四个大的方面,内容涵盖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科研、体卫、设备、房产、办公等业务管理信息。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1-2个有条件的地区(原则上地市级1个,区县级1个)建立《标准》应用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校长应该抓住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建立学校内部的办公及综合业务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学校主要工作的计算机管理,提高学校的数字化管理水平,努力成为《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校。

3.落实《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主要内容包括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三部分。每部分内容都涉及意识与态度(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等),知识与技能(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应用与创新(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研与发展、合作与交流等),社会责任(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健康使用、规范行为)等四个能力维度。

《标准》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依据,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的依据,也是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考试和评估的依据。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对其开展高质量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长应制定相应的计划,积极支持教师参加以“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使教师有效利用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提升执行力的关键:整合资源,推进应用创新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在应用,价值体现也在应用。但在学校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校长往往更多地从一个技术发展的角度、成本的角度,而不是从应用的角度来思考信息化的发展,所以一些先进的教育信息化资源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充分利用好。面向信息化时代的校长必须整合好、利用好现有教育信息化资源,在应用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效益。

1.整合数据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的融合

以校园网为支撑开发高效实用的数字化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系统,建立包括信息化设备统计、图书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教师档案、教师教育、评价管理等数据共享的信息管理数据库,将成为学校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通过网络办公、网络视频会议等形式,处理学校各种政务和业务活动,促进学校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提高学校信息处理与服务能力,提高学校行政质量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学校门户网站及时准确地发布教育信息,公开工作职能和职责,自觉将校务和业务行为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增强教育教学政策和举措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现校务全面公开。如有的学校在信息化协同办公及管理方面,以邮件系统、MSN通讯工具和移动、无线通信工具为依托,通过网络下的分布式文件系统DFS为桥梁,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平台,家校联系系统为纽带,采用数据挖掘和多维分析的技术,实现管理平台基础数据的共享,最终达到各个应用平台百花齐放的局面。

2.整合教学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教学资源是指那些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他们学习的信息、技术和环境。这些教学资源的要素可以单独地使用,也可以由学习者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教学资源无论从其内容数量、媒体种类还是从其存储、传递和提取信息的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为原则,开发和建设科学而又富创造性的教学资源库必将成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如有的学校开发了电子备课系统,实施教师“换笔”工程,改变传统备课、教学的方式及过程,鼓励教师在校园网上进行“无纸化”备课和“无粉笔化”授课,提高备课效率和授课水平。教师在备课时利用该系统查询相关资料,其先进性、方便性、快捷性、完备性、实效性、系统性特点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根据学生的需要优化各种信息,设计科学的、艺术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同时,它的再创造性,又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差异,直接修改教案,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创新。

3.整合学习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融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融合,指的是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协作式的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外部刺激,这种刺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计算机网络的便利性、广泛性为学生学习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题,建立互动学习小组,达到人机交互的双向、多向互动,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因此,校长应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各种学习需求,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广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资讯和学习服务。如有的学校开发了“教育影院”平台,打造一个内容涵盖德育、心理健康、学科教学、军事、科普知识、专题教育片、专家讲座、领导讲话等内容的“教育影院”,添置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满足多名学生同时在线下载、点播的要求。

总之,信息社会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学校的校长,只有不断地学习、持续地变革,才能以超强的领导力引领和支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师范司负责人就《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答记

者问[N].中国教育报, 2005-3-7.

[2]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

[3]任冬梅.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新要求:信息化领导力[J].中小学电教,2008,(9).

[4]张爽.校长领导力:背景、内涵及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7,(9).

[5]王佑镁,杜友坚等.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与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7,(12).

[6]肖玉敏,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学校领导力结构研究[J].教育技术资讯,2006,(4).

4.如何提升校长的领导力2 篇四

校长的领导力包括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能力、执行能力,是校长的支配力与影响力的统一,是职务权威与自然权威的统一,更关键的是执行力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认为,提升校长领导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提高校长的学校发展战略远景规划能力。校长要学会从学校的特定时代背景和特定的环境特征出发,高瞻远瞩地确立一个能对学校发展产生重大变革和深远影响的好的远景,从中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促其成为学校全员执著追求的共同愿景,推动学校和谐持续发展。

其次,要提高校长的课程和教学领导能力。一位有领导力的校长,首先是一名优秀的课程教学专家。运用领导的策略、方法和行为来达成课程和教学发展的根本目标,以提升课程品质、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增进学生学业成就。

第三,要提高校长协调和激发教师团队的能力。教师是学校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学校管理的本质在于最大限度地唤醒每位员工的潜能,学校管理的过程就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与协调。

第四,要提高校长的人格魅力。校长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影响力和领导力,其教育作用是无形的,却是无穷的。锤炼校长的领导力,重在塑造校长完美的人格。

第五,要提高为校长的发展力。这种发展力主要表现为两方面:校长要靠制度来延续、固化特色活动。校长在培养接班人上,有容人之雅量,用材之胆量,育才之耐心。

5.浅谈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篇五

我认为,成功的校长,总是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思考力,高瞻远瞩地思考学校问题,准确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提出激动人心的愿景与目标,制定出符合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带领管理好自己的团队,促使学校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这一切都与校长领导力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关系。明确自己的使命、学会研究,是校长领导力提升的关键。

一、校长的使命就是办好自己的学校,核心使命是办出特色作为中小学校的校长,要面对社会的要求、家长和学生的期望以及同行的评判,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这是做好校长的前提。在《汉语词典》里,使命被解释为“重大责任”,使命具有厚重感。校长对自己的角色也要有所认知,今天的校长至少有三种角色,一是教育者,二是领导者,三是管理者,三个角色并不矛盾。校长成为领导者是这一两年提出的概念,领导者与管理者是不一样的。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和贯彻;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和引导。校长角色从教育者到管理者再到领导者的演变,是受到教育外部环境的影响。从管理者走向领导者,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从常规管理走向战略管理,要求校长要有应对愿景、使命、规划、人力资源等一系列问题的能力。教育永远无法脱离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变动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总是受外环境,内环境变化的影响。校长的使命总是与校长所在的学校联系在一起的,校长的使命就是办好自己的学校,办好让所有教师、所有学生都获得最大发展的学校,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校长要有理想,但这种理想的实现不是靠校长一个人,而是让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共同为这个理想而努力。校长的核心使命就是把学校办出特色。

6.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篇六

——执行新课程的几点做法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说“学校的校长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富有特殊的责任。”李岚清同志也曾说“一个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这些观点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新课程能否如实的推行,效果能否明显,关键在校长。

校长既是学校的一家之长,又是学校发展的设计师。一个学校的发展潜力、发展规模、发展前景与有一个什么样的校长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思想的校长对学校的发展会有一个科学的远景规划,会带领他的管理团队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制度来实现它的规划。

新课程要求校长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为此我从四个方向抓落实。

一、把准课程方向,转变观念

新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社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要教师“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解决几个问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培养品德。作为管理者的校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充分的了解。学校教学中的优势是什么?不足是什么?并因此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规划,加大宣传和动员的力度,取得党政,社会,家长的支持。比如我校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方面所做的工作就足以说明观念转变重要与艰难。执行之初,我提出全面发展学生,不把学生摁在书本里,可以通过发扬他们的兴趣爱好,(成立器乐队,舞蹈队,运动队,课前三分钟讲、演、唱来促进文化教学,提升学生得实践和动手能力)。党政担心了,社会责怪了,家长不理解了。这不是把成绩抛开“不务正业”了吗?为此我积极宣传,耐心解释,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校园多彩了,活力重现了,吸引力增强了,辍学率降低了,教学成绩上去了,家长和老师笑了,党政和社会满意了。

二:理解新课程内涵,改革旧的评价制度。

“应试教育”方式方法已深入人心,教师已习惯“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加以强化,家长已习惯以成绩论英雄与成败。

校长在新课程推行的领导力就体现在否定原有的评价体系,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校长要从课堂教学手段着手改变,我们的做法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围绕重点、难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小结;教师只是提示,归纳。课堂上要求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在学习中摸索方法。在成功中体验真快乐。

其次,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学生优劣的体制。每学年,学校都要对上学年做一个小结,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我们就抓住这个新评价制度宣传的大好时机,严格把关评优口,对那些爱思考,勤动手,品德优良,个性鲜明,特长突出的学生进行隆重表彰。把这些学生的业绩,模仿名人字画制成“校园风云人物”条幅在校园内予以张贴并赠送给家长。让学生,家长体验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转变其观念和努力的方向。

三,精心组织,带头落实

计划不是用来看的,应付检查的,而是用来实施的。我校为实行新课改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课程安排上足额安排,日常检查必须照课表进行查验。领导小组经常检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我兼任的是初三历史,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我不仅认真钻研教材,还经常给教师上示范课。示范课严格按照集体备课时设置的统一模式上课。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问题,先自学,再讨论,然后演示,教师只是指导。在疑难问题的讨论中一般都有争论,我也只是让学生去发挥。形成定论后,学生一般印象深刻,学生在这种方式中学会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落实常规,注重实效。

新课程要求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践探究和扩展知识面上,教材中常会出现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改变以往以“灌“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动嘴。为了能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新课程的执行力度,我们通过集体备课,设计了各种课型的基本模式、流程。要求教师按设计步骤授课,教务不定时地进行检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解决问题,认真写好课后反馈,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注重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

五,树立典型,全面推进 新的教学模式有了,也配套了相应的检查措施,我们每学期还坚持搞好几个比赛。一是新课程优质课竞赛。比的就是哪位教师能熟练地运用集体备课设计的教学流程,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二是新课程教学效果竞赛。比的是哪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后的检测中,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比例大。然后对这些获奖者进行表彰,树为典型,立为骨干;优先晋级,晋职;拨给其教研经费,选送其外出学习、考察;通过集会,板报展示精英风采,介绍其成功经验,推广其做法,号召大家都来学习以点带面,全面提高。

六,持之以恒

一天做好某件事情不难,一年做好也不难,难就难在一辈的坚持。校长调走了,做法不能改变;大方向定了,只能不断地改进、完善。一个民族有其特殊的文化底蕴,但是其形成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优良传统,良好氛围的形成也要靠长久的积淀。所以这种模式确定之后我们不作轻易改变。熟能生巧,只有教师教得越来越轻松,学生学得越来越有兴趣,教学效果越来越 好,学生学习能力越来越高。新课程的课标才真正得到落实。

7.加强学术训练提升校长领导力 篇七

(一) 学术训练的内涵

“训练”一词的含义相当丰富, 我们既可以从词源学角度去解释, 也可以从教育学角度解释, 还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解释, 而本文所指的是通常意义上的比较宽泛的解释, 即“培训锻炼”都可以称之为训练。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也是需要不断培养、不断训练的, 但学术训练并不是要让大家都去从事纯理论研究工作, 而是将实践与理论相联系, 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进而提高理论思维水平。

(二) 领导力及校长领导力

从已有文献可以看出学界对领导力这一概念的界定颇多。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指出, “领导力关注的焦点是领导者吸引和影响被领导者从而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能力。”[1]邱心玫认为, 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在特定的领导体制、领导环境中, 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 利用各种资源对被领导者或组织施加影响的能力。[2]本文所讲校长领导力指的就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的指导下, 学校校长采取科学合理的领导方式, 通过组织、决策、激励、创新等手段影响学校师生员工, 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 实现学校既定的共同目标的能力。

二、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 我国中小学校长领导力较之以前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但仍未能完全满足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要求, 大量资料表明, 在现阶段教育改革的背景下, 仍有相当大一部分的中小学校长领导力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或缺失。

(一) 办学理念陈旧, 教育学知识匮乏。

这使得校长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推进等方面的影响力严重不足。这一能力是学校其他行政管理者不可替代的。然而在教育改革日渐深入的今天, 许多中小学校长, 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长大多缺乏对先进教育思想理念的学习与领悟, 在领导学校的过程中沿袭旧规, 不思革新, 缺乏创建性。除了校长培训跟不上等外部因素之外, 其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校长自身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及态度了。

(二) 科学管理意识缺乏。

这里的科学管理并不单纯指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学校管理当中, 而是指能够促进学校及其成员发展的良好的管理理念与方法。今天仍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对科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也很少有人能将之真正贯彻到学校管理的过程当中。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今天的中小学校长多数仍旧停留在经验型领导阶段。经验管理, 是建立在校长管理经验之上的一种管理模式。与科学化管理相比较, 经验显得太零碎, 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 这也使得经验管理的可迁移价值比较有限, 尤其是面对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就显得不适应, 甚至束手无策。[3]因此, 作为校长, 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加快管理科学化的步伐, 实现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科学管理是中小学校长及其领导集体必须努力的方向。

(三) 师资队伍建设力欠缺。

美国学者费斯勒 (Ralph Fizzler) 和克里斯坦森 (Judith Christensen) 指出,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 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其中外部因素包括学校规章制度、行政领导和教学督导人员的管理风格、社区公众给予的信任度、社区对教育系统的期望、专业组织和专业学会的活动以及学校系统的工会氛围。[4]在校长负责制下, 校长对于学校及其成员发展尤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可谓关键, 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力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这明显的表现在校长对自身及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不够重视, 更遑论构建学习型组织, 带领学校走上教育科研兴校之路。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校长受自身思维理论水平所限, 缺乏洞察力, 对外部环境在师资队伍发展提升方面的配合与助力作用认识不到位, 找不到科学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方法。

(四) 科研领导力缺失。

对校长来说, 科研领导力是其校长领导力的有力体现。因为教育科研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是促进学校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 要想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就必须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倡导教育科研。校长的科研领导力更是构建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关键因素, 校长的科研领导力具体的体现在他的科研理论、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管理几个方面, 这些都能够对学校教师起到示范和导引的作用, 决定学校发展的方向。[5]有一项围绕校长的科研、培训与自主办学等方面现状的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有9.8%的校长出版过专著, 有74.6%的校长公开发表过论文, 有63.9%的校长有区级以上获奖论文。在主持科研课题情况的调查中, 有1/3的校长没有主持过课题, 有1/2的校长没有参与过各类课题。[6]如此现状的校长学术科研能力如何能够领导学校的教育科研发展呢?当前相当大一部分中小学校长都在学校教育科研发展方面领导乏力, 鲜少能够用科研带动学校发展的。这就成为校长领导力缺失的又一显著表现。

三、加强学术训练必能提升校长领导力

(一) 通过加强学术训练促进校长职业的专业化发展, 必然不断提升校长领导力。

校长专业化是校长自身的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校长不断获得其所需要的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从而达到校长职业的专业标准。[7]这些专业精神、理念、知识、能力、伦理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都离不开扎实的学术训练, 它是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校长作为教育的实践者, 只有在理解学校教育教学及其影响因素的复杂多样性的基础上, 才能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这种能力的获得, 仅靠校长工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或是承袭前任校长的经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而必须在不断加强学术训练的基础上, 强化对教育学及相关学科的学习领悟, 这样才能够加快更新办学理念, 提高办学效能, 不仅将学校管理的井井有条, 还能使学校长久保持健康发展的态势。加强学术训练能够有效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 校长领导力在这一过程中也必然不断得到提升。

(二) 通过加强学术训练促进校长职业的综合化发展, 能够持续提升校长领导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对学校的管理改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的大背景需要校长具有综合性的能力, 即除了要有敏锐的战略眼光和深入的思考力, 更应该承担起教育改革促进者的角色。校长的这种综合性的能力体现为一种智慧, 这种智慧不仅来自于校长长年在教育实践中的摸爬滚打, 更来自于能够提升其思维理论水平的学术训练, 唯有提高思维理论水平, 方能做到高瞻远瞩, 见解深刻。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 教育改革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教师。从国际上来看, 发达国家尤其强调校长要做教学带头人或者学科带头人,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术带头人。现代校长只懂管理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懂得教学。新时代课程改革要求校长必须深刻理解课堂教学, 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作为校长必须自觉主动的深入课堂, 研究教育, 加强学术训练, 成为学术带头人。此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加强校长的学术训练, 能够不断提高校长的学术科研水平, 在教师群体中逐步确立只有加强教育科研才是教师立身之本的观念, 从而影响并引领教师走上科研型教师之路, 这样不仅提高了校长的师资队伍建设力又能有效提升校长科研领导力。

四、加强校长学术训练的途径

要提高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就必须要走学术训练之路, 就是通过校长的教育、培训与自我反思等途径逐步提升其校长领导力。对于中小学校长来说, 加强学术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 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一) 积极参加教育培训及进修。

马歇尔·戈德史密斯 (Marshall Gold Smith) 认为, 未来的领导者将会不断有效地询问、学习、跟进、成长。不能保持学习性和成长性的领导者将很快在未来日益变化的世界中被淘汰。[8]目前我国多数中小学校长正处于专业化发展的路上, 距离专业化水准尚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校长们若要在此过程中既少走弯路又能快速成长, 实现自身校长专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就必定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积极参加校长专业化培训, 甚至可以再回到学校去进修。

(二) 主动参与教学研究及学术交流活动。

能力是以实践为媒介的自身知识的内化与升华。中小学校长要加强自身的学术训练, 提高校长领导力水平, 就要做教育学术研究的热心人、有心人、用心人, 投身到教育科学研究中去, 还要主动参与教育学术交流活动, 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及时了解教育科研发展的新动态。参与学术研究及交流活动将能够启发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三) 时常进行校长工作反思。

反思就是要变直接进行学术研究为间接进行学术训练。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活之树常青。将学术研究中的理论成果与现实实践相联系, 以学术理论为指导, 反过来思考实践工作中的得与失, 提高校长自身的学术水平, 也必然会进一步提升校长领导力。

五、总结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人物, 是一所学校的筹划者、决策者及执行者, 他的行为直接影响教育改革的成效以及学校发展的方向。面对新的教育改革时代, 中小学要实现内涵式发展, 除了制度等外部环境的支持以外, 校长还必须得具有卓越的领导力。通过加强学术训练使广大中小学校长成长为学者型、智慧型校长, 其校长领导力也必将得到提升。

摘要:校长及其领导力水平对一所学校发展得好坏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当前仍有相当大一部分的中小学校长在办学的过程中呈现出因重管理轻领导, 重经验轻理论等原因导致校长领导力欠缺的问题。本文在考察校长领导力缺失表现的基础上, 分析其原因并试图从校长自身的角度探讨通过加强学术训练这一途径来提升校长领导力。

关键词:学术训练,校长领导力,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领导力五力模型研究[J].领导科学, 2006, (9) .

[2]邱心玫.论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提升[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12) .

[3]刘国良.学校科学管理进程的基本策略新探[J].教师, 2014, (26) .

[4][美]Ralph Fizzler&Judith C.Christensen.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董丽敏, 高耀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5]周娟.研究型学校的基本特征及构建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6]徐金海, 郑锡军.多方提升校长领导力[N].中国教育报.2015-1-15.第008版.

[7]褚宏启, 杨海燕.校长专业化及其制度保障[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11) .

8.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篇八

“领导”和“管理”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管理”是一种确保系统完全按照预设规范平稳运作的行为。“领导”是基于现状,致力于超越现状的行为,是前瞻性战略思维的决策反映。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轨迹,学校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形态都是通过课程呈现的。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创建品牌学校,创办优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一、校长课程文化的选择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美国学者费德勒为代表的学校管理学派,完成了传统领导理论向权变领导理论的转变。从校长和部属的关系、校长的任务结构和校长的权力三个方面论述了权变理论。八十年代,赫斯和巴兰查得对其改进,提出了建立学习型团队的观点。但无论哪一种理论流派,都是从哲学层面思考的,忽视学校教育层面的特征,容易把学校管理和领导等同企业管理。近期,教育界广泛关注课程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校长的课程领寻能力,成为大家研究的焦点。

1.课程文化的概述。现在大家都在谈论“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如何分类?什么才称得上“文化”?很多人弄不清楚。“文化”的定义有六百多种,普遍认定的“文化”内涵是:文化是在某个系统中,人创造的意义和意识,包含理念、信仰、知识、智慧、传统和学习方式等等,并由理念和信仰引发的思考、理解、交流和统一的行为。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系统的意义建构就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课程是教育的轨道,课程文化的理念、信仰、知识以及理念价值取向引发的言论和行为就是教育文化的子文化。就学校教育内部而论,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亚文化,离开课程文化就无法谈论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品牌学校的发展。当然,学校文化除了包含课程文化以外,还包括校园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制度管理文化等等许多从属学校文化的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亚文化系统,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形成网络结构的。

课程有许多种类。美国学者施瓦布1973年提出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要求、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计划、课程呈现方式和课程评价手段等五个部分。新课程改革就管理权限分类,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开设的国家课程,教育部有严格的规定,当国家课程标准变为每个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时,质量差异很大。例如:我们的科学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艺术课程,甚至于语数外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都没有达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利用,问题更大。

课程文化就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规范下,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形成一种素质教育价值观指导下的统一言论、行动以及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大家都说素质教育离不开高考的改革。其实,教育离不开社会,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一定受社会民族文化制约,这再一次证明文化分类的层次性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是不是取消高考,素质教育就能推行了呢?文化大革命的实践证明是不行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考试的教育。问题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考试改革和课程改革要同时进行、相互促进。我们已经看到高考改革的曙光,大家要用战略眼光看待学校的课程文化管理。

2.课程文化要义的选择。1996年,布鲁纳把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归纳成五类:①承接圣典。②工作和生存训练。③建构理解。④适应社会秩序。⑤发展自我精神。学习语文和外语,为了什么?教师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学生为了考高分,家长为了孩子升重点学校,校长为了检查抽测。如果这样,课程标准的理念价值取向能落实吗?学校语文有承接圣典功能,有工作生存训练功能,有建构理解功能,有自我发展功能。一个连母语都学不好的人,就是送他到清华大学、哈佛大学也是没有前途的。学习外语是未来世界发展的社会秩序要求,比起母语来,工作和生存训练功能相对弱一点。有的家长把外语当作出国的价值唯一取向,孩子英语再好,母语不好,当不了翻译。数理化不好,进不了外国高校。孩子能有发展吗?

校长要铭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扎实完成国家规定的每一个课程目标。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基本要求,一定要达标。校长要严格要求每一位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教师是执行国家课程的主体,课程标准不能随意拔高降低,不要牺牲一种目标换取另一种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不是一句空话,教师的言论和行为是课程文化的直接呈现。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解读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教导是校长的助手相参谋。严格讲,校长的主要职责是课程的领导,教导的主要职责是课程管理。有的校长把课程领导视作教导工作,或把教学工作与课程领导等同起来,交给副校长做,自己脱离教育,这是一种失职。

1.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解读。前面讲过,“领导”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领导”是基于现状和超越现状的行为。领导力就是校长超越现状的能力。许多学校十分重视改变现状,但是都停留在物质层面,经费一投入,物质层面是很容易改观的,这不是能力,更不是领导力。如果一所学校在文化层面有所超越,也就是在行为、言论、生活和工作方式、价值观取向等方面有所超越,那才体现校长的领导力。

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校长在课程文化层面超越现状、超越自我的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①自觉研究课程论学说,主动吸纳多元文化的能力。②用素质教育价值观鼓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能力。③指导学校课程管理的能力。④了解和调控课程文化的能力。⑤评价课程实施有效性的能力。常言道:“优秀校长管课堂,不合格校长管门房。”一个不会调控课程的校长,绝不是好校长。

美国学者休斯1987年写了一本《校长论》,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他把优秀校长描述为六个特征:组织起了一个高效的学习型团俸;系统规划学校发展;提高了每个学生学业成绩,促使他们成功;合理配置了学校资源;促进了全体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改善学校外部环境。以上特征有五个是跟课程有关的。也就是说,校长工作的核心是选择正确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组织和引导全体师生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目标,实现国家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总要求。学校教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校长是学校法人,代表人民完成国家赋予的权力。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职责和行使权力的核心,也是一个优秀校长的最重要素质特征。

2.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行为表现。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行为表现可以从两个维度表述:一是不同课程类型,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严格执行国家课程,综合实施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另一个是,不同层面追求不同的行为效果:自我层面不断加强对课程文化的修炼,用学习专著替代功利主义;学校层面,引导师生教学和学习,建设学习型集体;社区层面,加强家长、上级部门和上级学校的沟通,使学校课程文化变为推动社会进步。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要从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着手,抓住核心课程目标要求,“深入课堂”、“深入学科”、“深入师生”。要改革当前的教学管理,从听课评课、质虽抽测中解放出来。听课评课能否改进为教师团队探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从实效性出发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积累,超越。质量抽测改为课程目标指引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和专业检测,用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落实教学目标,这方面可以采用北师大皮连里教授的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是当前校长谈论的热点。但是如何开发、如何利用?大家仍然处茫然状态。似乎抄录几篇文章,凑印一本教材,就是校本课程。其实,课程最主要的是课程目标的设置。只有在明确目标要求统领下,才会有内容选择、实施细则,冷静看待我们以前的课程领导行为,做了许多无用功,浪费了许多精力和财力。

当前,校长的课程领导行为应该致力于三个重点:一是学校的薄弱学科。前期强调强势学科、品牌建设是对的。但是素质教育、教育均衡化导向不能忽视短板效应,薄弱学科建设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二是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质量并不是光靠25%至40%的骨干教师支撑。教师是主要教学资源。不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全面质量管理是空话。三是致力于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不研究学生怎么“学”,新课程改革难以成功。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个案介绍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几个方面,许多工作大家都在做,但是没有从课程文化视角形成系统。从理念到实践必须有一个过程,先进理念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索,能使我们校长少走许多弯路,办学的效率会大大提高。下面就整合地方课程、激活校本课程作两个案例介绍:

1.东西部联合项目研究学习。“东西部联合项目研究学习”是国家教育部承担的联合教科文组织指令性课题研究项目,由教育信息技术部门负责实施。我校在市、区教学研究部门的指导下,以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为视野,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为视角,以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方案设计为抓手,开展教育活动。校长选配有教育能力和经验的教师,组织课程开发团队,亲自参与和制订活动方案,现场进行指导,致力于激活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内需。我校2010年“寻找淹没丝绸之路西域段古道的元凶”的研究、2011“回族清真寺拱形建筑结构的探秘”,两度获全国一等奖。校长在2010年赴南昌进行专题研究经验介绍,获得了专家和兄弟学校的好评。学校的品牌意识一下被激活了。

校本课程不是国家课程的对立系统,而是根据校情对国家课程的补充。目前,语、数、外核心学科的任务很重,质量抽测也很严格,学校教师都不敢脱离直接传授的教育模式去运作。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探索的方式,重过程和方式,轻结果和答案。两种学习方式是互补的。我们察觉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有很大空间,把校本课程和经验为中心的学科结合起来,获得了成功,也多次获得有关专家的表彰。

2.“大阅读”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大阅读”既是我们学校的品牌特色,又是我们学校的科研项目,也是我们学校的校本化课程。现从课程领导的角度,讲一讲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

首先,明确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大阅读追求每个学生通过视觉把文字、符号、图像、动作内化为自己心智,并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结构的能力。它是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在视觉领域的实践探索。

其次,把总目标具体化:大阅读包含语文阅读,但不等同语文的阅读教学。我们把学科课程分为三个集合圈:核心是语文阅读,第二层是外语、数学的符号、图像阅读,第三层是科学、艺术、动作的阅读。每个集合圈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有关阅读能力的要求排列出来,选配课文相关的内容加以实施。目前,我们正从核心圈向第二层次推进,建立阅读能力检测分类要求。例如,语文阅读能力检测要求、各年段语文阅读考级标准等等,把阅读能力具体化,便于教师和学生操作。

当课程目标确定后,内容的选配和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语文阅读的内容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课外阅读书目加以选择,不再加重学生的负担;实施方式采用浸润式模式,学习忙时少读,学习闲时多读,利用寒暑假,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阅读是一种学习文化,我们追求阅读丰富人生、阅读改变生活,使师生达到“阅读而致博、笃行而达雅”的境界,用读书学习体验人生价值。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不具备教育理论功底,就很难打造学校文化。学习是主要的,我们要静下心来读一些原著,以阅读丰富人生,以阅读改变人生,建构大阅读文化。

9.浅谈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篇九

椅圈中学 李波

确立先进教育理念 提升校长领导力

【关键词】校长,领导力,提升,理念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重点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上的领导。校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统帅和灵魂,理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基础。它具有凝聚力、引导力和向心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校长的高效领导力要能够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国家关于教育的大政方针与学校的办学实践有机结合,找准学校发展的着力点、切入点和创新点,与全体干部教师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

首先,校长要潜心研究:学校的育人理念、办学理念是什么?办学思路与办学特色是什么?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如何确立?要经常思考: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是什么?突破瓶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哪里?未来三年发展的目标是什么?现在周边地区及国内同行最先进的理念和策略是什么?教职工讨论的热点和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等等。我的“高招”是什么?我的策略在哪里?校长要广泛调研,描图寻路,担当发展观念的引领者、发展方向的引导者和发展前景的设计者的重要作用。

其次,校长要潜心研究:学校在哪些方面要确定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最适合本校实际?

一要明确制度理念是保障。制度是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重要保证。随着学校的不断改革,校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学校本身的自我发展,学校内部既有利益均衡被打破,从而校长就要不断提升管理能力。要以一种新的利益均衡的理念,用一种新的文化力、激励力、引导力和决策力建立一套清晰明确,制约得当,代,发展是现代学校的根本性特点,创新则是现代校长的典型特征。学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学校管理工作的创新需要宏观的、整体的、重点的创新,也需要微观的、局部的、配合性的创新。一个校长如果要提高领导力,要抓好用人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治校方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领导或指导各线、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工创新性地考虑工作,创新性地去做工作。实践证明:先进理念+努力实践+不断反思+勇于创新=教育持续发展。

五要明确治校方略要科学。治校方略是校长经营学校水平、本人综合素质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充分体现,是衡量校长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核心标准。在教育革新时代,我们的治校方略应结合本校实际做到:观念先行,冲破思想束缚,把握教育规律;目标激励,面向未来社会,构建目标体系;硬件拉动,加快校园建设,厚实发展基础;技术升级,更新教育技术,提高运作水平;保证质量,注重过程管理,强化监控手段;机制创新,锐意推陈出新,增强办学活力;榜样引路,依靠先进力量,优化队伍素质;科研加速,强化科学研究,提升学校品位;优势扩张,弘扬学校优质,形成办学特色;趁风行舟,积极利用外力,加快发展步伐。只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制定科学的治校方略,推进学校向纵深发展,我们必须明确学校发展状态与校长领导力的强弱有正相关。

10.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思考与实践 篇十

杨家口中学

杨福庆

我当一名校长的时间并不长,一年有余,这一年多来,我参加了校长第四周期的培训、五月份我跟随教研室刘国召主任参加了天津市校长与台湾地区的校长交流、今年又和大家一起参加了教育局主办的校长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使我了解、理解、掌握很多校长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下面我结合我校的实际,来共同研究和探索一下,如何提升校长的教学领导力。

首先,要提升校长的教学领导能力必须要有思想的引领,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

1、明确学校教学发展的目标。作为一名校长要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有充分的了解,清楚学校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识别学校教学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学校教学发展的长远目标、近期目标。这种目标不仅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符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而且还要明确具体,可操作。类似“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向45分钟课堂要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需要进一步操作化。我校有长远的教学目标,它是“学生喜欢,教师向往,家长满意,社会认可”;去年暑假开学我校制定了各年级不同的可操作的近期目标:它是,五、六年级保持原有的成绩,教师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七、八年级学习成绩要有所突破,所开学科均衡发展,为毕业班打好基础;九年级师生共同努力,全力以赴,向中考冲刺。近一年来,目标实施的效果还不错。

2、更新不适合我校的管理制度,在转变观念和方式的同时,建立适合学校的制度,同样是很重要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去年我校制定了学校领导听课制度,这里包括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制定了在教师队伍中,成绩优秀教师带成绩差教师制度,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像带徒弟那样,带成绩较差的老师,成差的教师虚心向有经验教师学习,最后由成绩等各方面来评估教师;也制定了教研组教研制度;还有校级公开课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在教学过程中,由我和教务处共同实施和监督,把我校教学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

3、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我当校长时间不长,经验不足,有很多事情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我镇的方中校长田校,担任校长将近二十年,经验丰富,学校治理的井井有条,年年成绩也很优秀。平时我虚心向田校学习、请教,从田校身上学到了很多,使我受益匪浅。另外,我积极参加各种校长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其次,是精心组织,加强课程实施过程的指导。

1、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现在的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劳动,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在学校拔草是用手去捏,有的甚至用裁纸刀去割;学校植树,八年级学生挖树坑,不会使用铁锨等等,闹出了很多笑话。通过这些现象,我们要求老师们任何课程必须认真上好,有的还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

2、严格常规管理,促进有效教学。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校基本构建起了符合本校实情和教师自我发展教学常规管理模式,即:管理更有效,教学更创新的学校总体目标,落实“抓好开头,精细过程,关注结果”管理思路,努力实现管理过程精细科学化,突出教学常规管理有序性,实效性。(1)加强备课管理,我们要求教师要集体备课,在实施中,我校发现一小部分教师没有按照备课的要求进行备课,善于投机取巧,学会了“拿来主义”。再设计、教学反思,存在空、虚、假现象,作业批改数量差,批改有时也不及时。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先后出台教师教案检查表,学生作业再次批改检查表,学校不定期进行检查指导,确保教学目标落实,坚持做到一月一次重点检查,并做到有检查、有记载、有反馈,并把检查的情况与教师考评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教学管理流程落到实处。(2)抓紧课堂监控,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校运转的主轴,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增长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提高课堂效率上,我校要求教师课堂上讲一个知识点,就要让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以老带新,以新促新相互听课,领导推门听课等活动,学校领导不定时查堂和采取学生座谈等形式,进一步规范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注重作业布置与批改管理,控制一个“量”字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反思教学改进教学重要依据,因此我校要求教师作业布置与批改做到:精心布置学生作业内容。作业内容设置必须要有针对性、选择性。坚决杜绝“重复抄写”与“罚作业”现象,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精心批改作业方面,教师批改要做到及时准确,通过这一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会欣赏和正确评价他人。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督促学生订正,并进行再次批改。坚决杜绝教师误批现象。精心小结。善于总结工作才会有提高,细节决定成败。任课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4)抓好课后辅导与阶段测查。辅导工作是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校始终持之以恒抓牢培优补差这一工作。开学初,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必须高质量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做好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学校制定出培优补差计划和措施,每位教师依据学校的计划和措施,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班培优补差计划和措施,并认真做好培优补差记载,做到培优要定时,补差要随时,特别是对学困生的辅导要耐心而细致,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质量检测是教学环节的重要部分,便于及时发现教学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学期末,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结果在学期末全体教师大会上,进行集中反馈。在反馈中对于教师工作中的成功之处予以肯定,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提出整改意见。(5)团队协作形成合力。人常说:“人心齐、泰山移”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是我校一贯良好的做法,在工作中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形成合力,实现工作目标。

再者,科研创新,增加课改的持续动力。

1、建立强有力的教研团队。这是我校的教学传统,学校按科目分成数学、语文、理化、英语、史地生思品和音体美六个教研组,找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学校领导每人负责一个教研组,教研组每周定期召开教研课改活动。各组教师每学期必将一节组内公开课,选出最优秀的参加校级公开课的评选。

2、业务比赛,展示风采激发活力。我校每学期除参加上级各种教学活动之外,还进行校级公开课的评比、教师专业知识的考评等。校级公开课,评委由各教研组长、校长抓教学的校长组成,听完评课,最后打分,选出一、二、三等奖,发给证书和物质奖励。

11.阅读是提升校长领导力的沃土 篇十一

一、学校管理从阅读开始

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有一位学习型校长,就有一所学习型学校。学校就是学习的圣地,让学习成为校园里永远飘扬的主旋律,这是校长心中最美的追求。在人们的心目中,学校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殊不知在当今社会,学校更应该是师生共同进步的文化场所。校园里不仅有学生的学习,更应该有校长的学习、教师的学习。只有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快乐学习,才能体现学校真正的意义。

学校是学习乐园,笔者在学校管理中注重图书馆建设、阅览室布置,还特意将教师经过比较多的一楼医务室改成供休闲阅读的书吧。此外,对校园进行了适当的绿化与整理,如在行政楼与教学楼之间的平台上放置了S型沙发以及旋转书架,建成开放式书吧,并计划进一步在四个楼层里进行设计装修,为师生随时可以取阅提供方便。同时,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活动:一是书香班级评比活动,即在每个教室前面设置一个旋转书架,鼓励学生捐书,把一些自己看过了的书拿来与同学分享,发挥旧书的价值;二是读书评比活动,如读书心得、读后感征文等。

学校管理只有从阅读开始,才会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海洋,把学习与阅读挤进学生的脑海中,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培养。而作为学校核心人物的校长,尤其需要阅读,有了校长的示范,师生就会效仿。学校工作的核心是学习,学习有助于校长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形成个人的权威,从而体现新时期校长的政治领导力。

二、知识结构从阅读搭建

学习能有效地拓展知识面。一本好书,就是一段人生,甚至是一段历史。读书是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品质、阅读技巧,定将终生受益。《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1月刊登了南昌市第十三中学校长朱伟的《中小学校长的知识结构与学习的改善》一文,文中提到:从师范大学教育管理本科硕士课程设置来看,校长学习的书籍有学科专业、法律法规、心理学和教育学、管理学、人文学科知识、经济学、计算机、哲学、外语等。 而当前,校长对教育管理理论、教育管理史、教育管理评价、教育统计与测量等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 校长应该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基础,但很多校长关注的往往是知识的实用性,那些有助于实际问题解决和实践水平提升的知识,会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其实,校长要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与重构。作为社会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校长应具备关于学校办学环境的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关于学校内部组织气候的知识,还应掌握较多的个人知识、 教育学科知识。校长不仅要消化新知识,还要建构个人的知识系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推进学校的发展进程。

三、文化品位从阅读践行

学习有助于提升文化品味。俗话说:一天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话糙理不糙。读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可是又有多少人自觉去读书呢?读书氛围很重要,读书还需共同体,如果大家经常坐在一起谈论读书心得,那么读书的人会越来越多。基于这样的认识,大凡发现好书、好文章时,笔者就会推荐给教师。如参加名校长工作室的活动后,笔者把孙有福老师推荐的六本书里面的两本推荐给了学校的教师:一本是杨聪的《插班生林可树》,一本是高震东的《千万里路云和月》。由于第一本书买不到,笔者就下载了电子版并上传到学校教师QQ群的空间里。

凡境界高远、视野开阔、思维敏锐、学识渊博的人,都爱书,爱读书。校长只有阅读,才能更好地追求文化品位与素质的提升,促进专业化发展,体现坚韧的文化领导力。

四、专业反思从阅读深入

校长需要以阅读来保持自己的“学养”。对每一个教育者而言,读书不仅有“怡情”“博采”“长才”等功用,更是提升专业素质、进行自我塑造的必由之路。有“书卷气”的校长,自然会在思考与实践中提炼出独特的管理智慧。朱永新指出,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也不可能有真的教育。校园要真正成为精神家园、文化殿堂、成长驿站,读书就应当像水和空气一样成为生命的基本元素。校长要尊重读书人,需要有涵泳开阔的胸襟。校长要与书为伍,只有积淀文化底蕴,才能举止儒雅,摆脱俗气, 懂得乐天知足,以诚待人。校长要勤于笔耕,观察与思考自己的工作,反思实践。反思也是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校长不同于一般教师和管理人员,学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校长在正确处理后要善于反思。校长的反思要面向学生,学校以学生为本,学生的习得与长进,可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成长,校长的反思才算扎根于学校;校长的反思要面向教师,校长的工作要通过教师才能得以执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激发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工作才会事半功倍;校长的反思还要面向社会,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也是检验学校办学成果的最终评价者, 争取社会群体支持学校的工作,学校的发展才能如虎添翼。

五、教学研究从阅读汲取营养

校长也应是教科研的积极参与者、支持者和组织者。做研究不仅有助于校长自身获得专业的发展,也能够把学校教师带向科研。所以,校长也要进课堂上课,要多下一线去“观课”,并积极参与“议课”。最近四年中,笔者每学期听课不少于四十节, 有一个学期达七十节。同时,笔者也撰写论文与听课心得,以此营造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校长要坚定地走教科研兴校的道路。在学校中,笔者支持教师参加职称评审,支持教师参加专业技能评比,鼓励教师参与上公开课、评课、磨课、 写教案、写案例、说课、试课等形式的教科研活动。 有些教师不会写论文、不敢写论文,笔者就引导他们讲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讲自己得意的课、存在不足的课,然后帮他们梳理出观点、框架,让他们去写,还帮他们一起拟提纲,撰写后还帮助其修改。当然,做研究必须读书。学校申请了几个课题,笔者购买了很多书籍,引导教师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有目的地阅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上一篇:嵌入式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大学英语调查问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