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精选9篇)
1.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一
2011年宁波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0 年就业形势预测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 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 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总数超过700万。预计2010 年就业市场整体形势稳中有降,即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加强就业工作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2008 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根据国家公布的数字显示,2009年全国累计超过680万历届毕业生需要就业。另外由于部分行业企业用人需求量减少,与毕业生的签约率也下滑。2009 年上半年,各部门果断推出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 有关政策措施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进一步带动了就业。上半年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 569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4%,高校毕业生签约率达 68%,而且不会出现两届毕业生叠加就业的情况。
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专业,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更为重要。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今后几年我国将大力发展6大技术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6大技术可形成9大高科技产业:生物工程、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智能机械、软件、超导体、太阳能、空间产业和海洋产业。按照国家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因此以上的各类人才在 2010年以至今后的一段时期将会是社会需求的热点。
2010年宁波就业形势
在2009年第三、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回暖,不过2010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从以往看来,宁波大学毕业生去向基本集中在宁波、杭州、温州这三个城市。2010年宁波生源毕业生总人数达17565人,占接收总人数的50%。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应正确分析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不要被热门的假象所迷惑,导致就业定位发生偏差;在“热门”专业的就业竞争中,个性与特色十分重要,因此要在择业准备中突出个性和针对性;“热门”专业学生要准备跨专业就业,一般而言,当下的“热门”专业主要是工作环境不错,但竞争也很激烈的专业,一些热门专业学生不愿意放弃“热门”,这也导致了他们的就业难。
2009年以来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很多行业特别是对吸纳就业贡献大的中小企业,经济效益不佳; 而 2010 年,在全国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资金成本提高,水价、电价等生产成本提高将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也必然会影响到就业需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天津市建设国际大都市、发展高端产业所需要的高端研发、商务、金融人才以及技能工人明显缺乏,部分企业、社区“有岗无人” 与大学生就业困难并存。在当前自主创业环境不甚完善的情况下,劳动报酬缺乏吸引力,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以及创业配套政策等未达适龄劳动力期望水平,很多人选择自愿失业,这既增加了未来就业压力,也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闲置或浪费。就业政策建议
(一)继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正缓慢复苏,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天津经济步入持续发展的上升通道,种种迹象表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世界已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亮点将是在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优化产业结构。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逐步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群。促进第二产业升级以提升其就业吸纳能力,鼓励第三产业中新兴行业以及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继续挖掘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空间,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多中心的产业布局,实现居住人口与就业人口的良性发展。
(二)加强政策创新,引导大学生多元化就业
完善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进一步加大创业专家指导队伍与创业项目资源库建设,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力度,设立大学生创业资助标准,对大学生创业实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实现大学生就业渠道多元化。
(三)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主导作用
通过扩大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范围,增强对中小企业生产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板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等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中小企业扩大就业岗位、新招用大学毕业生及农村劳动力等给予资金奖励,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主导作用。
(四)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
一是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强化公共服务促进就业与缓解失业的作用,建立服务大学生、失业人员和农民工三大重点群体的就业长效机制,提高就业服务能力; 二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主要包括加强基层服务力量,提高基层人员素质,创新服务手段等,以满足城乡劳动力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
总结,大学生在就业的同时要学会合理适时的使用《劳动合同法》,在就业前仔细全面的了解劳动合同的订立与相关内容。包括合同的期限,有无法律效力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学习。即使再好的工作也需要我们的努力与争取,不能把这一切留给聘请我们的企业,这很可能会使我们失去一次好的工作机会。不管市场前景好坏,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我们还是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找寻工作,相信总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2.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二
截至2012年10月,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已经离校整整一年的时间了。在这一年里, 同学们的就业状况如何, 有哪些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 有哪些同学放弃了原先的就业岗位找寻到新的工作,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如何, 同学们对我校教学和管理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带着这些疑问, 笔者以《南京财经大学毕业生情况调查问卷》为基础, 对经济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并结合日常收集的情况和数据, 完成如下调查报告。
一、资料来源和方法
(一) 调查对象: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1届经济学、统计学专业毕业生
(二) 调查内容:
以《南京财经大学毕业生情况调查问卷》 (毕业生本人填写) (毕业生所在单位人事主管部门填写) 为基础, 结合日常了解到的学生情况, 调查毕业生目前的工作状况、工作现状、单位的评价等。
(三) 调查方法:
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发放和回收,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0份, 回收有效问卷34份;访谈主要是面谈或电话访谈在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的同学, 以及部分用人单位人事主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考研、出国录取人数持续增加, 学科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作用凸显
毕业一年间, 经济学、统计学专业共新增国内读研人数8人, 出国4人。其中经济学专业分别录取国内研究生4人;经济学出国3人, 统计学出国1人。由此可见, 我院“学科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们影响很大, 并在同学中继续发挥效果。
(二) 学生多就业于国有大型银行和国有企业
从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 除部分学生考研、出国以外, 大多数学生就职于各类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其中在银行工作的共有96名学生, 占总人数的42.48%, 而供职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的占大多数, 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供职的比重也较大。共有12名同学供职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 占总人数的5.31%。由此可见, 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是大家就业的首选, 究其原因主要有:作为知名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 进入银行等金融行业工作是必然选择;其次, 我校在校学生中女生居多, 女同学更倾向于选择知名度高、收入稳定的工作, 因而国有银行或国有企业是首选。
从表1中可以看到, 在被抽样调查的同学中, 在国有企业工作的有20人,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8.82%, 可能的原因是国有企业规模大、实力强, 同时工作环境较好且稳定, 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会更钟情于国有企业。根据表中所示, 国家机关, 民营企业和其他类型的公司均有所分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就业大环境下择业的多元化、双向化。在民营企业和事业单位 (含村官) 就业的同学人数相对较少, 可能的原因是事业单位的竞争相对激烈, 这类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比较高, 就专业而言与我校开设的课程也并不是十分对口;而民营企业因为大多规模较小、知名度较低、缺乏竞争力, 工作环境相对不稳定, 此外工作强度大而工薪待遇有限等, 都是影响毕业生选择其作为初次就业单位的客观因素。
(三) 收入与就业行业的相关性较高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收入在5-10万元的人数最多, 占据总体样本的52.94%, 这里就与上表1.1相对应, 即超过2/3的毕业生在国家机关或者大型国有银行或国有企业工作, 相对应的就是有相对较为客观的收入以及生活质量, 同时也侧面反映出此类行业的热门程度。而收入少于2万或者高于10万的毕业生分别只占5.88%, 这也让我们看到收入之间的差异, 较为客观地反映出社会现实。
(四) 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 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更重要
表3以及表4分别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角度出发, 反映出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和在校期间所掌握的知识对工作的影响。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团队合作能力 (70.59%) 、敬业乐业精神 (64.71%) 、沟通协调能力 (70.59%) 和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58.82%) ;而毕业生从自己的实际经验出发, 觉得以下几点较为重要, 分别是:社会实践能力 (70.59%) 、本专业课程 (52.94%) 、相关应用性技术技能 (52.94%) 以及社会调查及文体写作能力 (52.94%) 。这为我们培养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和素质指明了方向, 也为鼓励在校学生才、积极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增加了说服力。
(五) 重视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
由表5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用人单位更加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毕业生, 表中显示专业知识学习所占比例为47.62%, 其他知识学习所占比例为42.86%, 而且两者比例相近且超过总体的40%, 事实证明, 综合能力较强的毕业生在现代职场中更具有竞争力, 专业素养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适应力强, 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的技术和知识, 并能够迅速运用于工作中, 可以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大的价值、带来更好的效益。此外沟通交往能力所占比例为57.14%, 有效的沟通和恰当的人际交往能力几乎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 它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另外职业道德培养、文体训练这类素质培养同样不可小觑, 这些同样都影响着一个人的综合实力。
三、建议和对策
(一) 继续贯彻“学科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近几年来, 我院“学科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效果显著, 在日常工作中向学生灌输考研、出国的思想, 鼓励学生进一步深造, 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就业层次, 考研录取率和出国升学率持续提升。因此, 继续贯彻“学科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从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从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始, 就使学生们了解“学科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在课程设置、专业思想教育等方面鼓励学生考研、出国对于学生自身发展和学院专业形象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二) 课程设置紧密围绕就业方向, 以学生为本, 树立科学发展观
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是制约和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否能以学生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关系到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兴衰成败, 是各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我院经济学、统计学专业建设需明确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分析市场对经济类本科毕业生的实际需求, 因材施教, 培养适应金融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例如, 开设关于金融行业的实务性操作课程,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一个金融行业从业证书等, 并适当增加实验课程, 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验操作, 进而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三) 教育学生注重专业知识学习, 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 毕业生们都在强调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因此, 一方面要教育在校学生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要有较宽的知识面, 如要学好经济学专业知识、管理学基础理论、会计学财务管理相关知识、与经济相关的法律知识;要具备一定的技能, 如营销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公关能力、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力。另外还有一些专项能力, 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及不懈的努力才能得到, 如金融市场开拓、划分、调查、分析、管理、预测能力, 金融产品设计, 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营销决策能力。此外还要保持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心态。银行柜面工作强度大, 要求注意力长时间高度集中, 金融产品营销工作需要和很多单位、个人打交道, 工作之余还要应付各种考试, 这就要求身体素质好, 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提高实践能力
除了将实验课程加入课程设计、实习环节, (下转第62页) (上接第92页) 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尤其是第二课堂活动中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学科学术性活动等, 以提升学生在实践方面的素质与实践能力, 提升其就业竞争力;还要大力开放学院的各类实验室和软科学实验基地, 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对基础专业的基本理论掌握与应用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创新意识。
四、结语
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他们的就业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社会政治稳定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个重大的全局性的问题, 而现今, 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高等学校无法回避的现实。了解和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有利于我们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科学合理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对我院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反馈调查将持续进行。
摘要:本文以《南京财经大学毕业生情况调查问卷》为基础, 对经济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就业状况, 了解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分析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程度等与实际工作表现、收入之间的关系等, 对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的开展、就业指导等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经济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王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应对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8:8-60.
[2]胡瑞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 :36-38.
[3]秦永.江苏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南京市某高校调查问卷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0) :76-79.
3.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的现象仍是主流。“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宏观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模式、“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毕业生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就业难。
所谓摩擦性就业,就是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这种劳动力供求间的不匹配,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摩擦性失业”。比如我国部分地区突出的“技工荒”,就是摩擦性就业的典型。但从近两年的发展来看,摩擦性就业又出现新的情况。随着劳动者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用人单位在用工管理、社会保障、劳动条件、工资报酬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用人单位在这些方面的进展却相对缓慢,不能适应求职者的要求。这一矛盾越来越成为摩擦性就业难的主要问题。
余石,南京师范大学08届新闻编辑专业本科毕业生。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小余先后到多家杂志社、出版公司实习。尽管他的工作非常出色,完全胜任编辑采访岗位,但他在每一家单位的工作时间均没有超过3个月。导致他不断从一个单位跳到另一个单位的主要原因是薪酬问题。
据了解,余石先后在四家杂志、出版公司工作,但用人单位给他开出的最高薪酬只有1200元,相当于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余石家住南京市郊区梅山,每天从家到单位至少需要4个小时,每月平均交通费不低于300元,再刨去吃饭500元、通讯60元等基本的日常开销,一个月收入所剩无几。如果考虑节省时间,在市区租个房子,几乎是不可能。因为薪酬问题,半年来,余石总是处于“失业——就业——再失业——再就业”的状态。
相比于摩擦性就业难,结构性就业的情况更加突出。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孙晓军告诉记者,2011年,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达24万人,毕业生总数比去年增长了14%。相比于前几年,增长的幅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总体数量还是很大,再加上往年未能实现就业的,就业压力也不小,其中,结构性就业问题尤为突出。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语,现在看来有点过时了”。孙副主任说,除了化学专业,数学、物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求职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市场招聘资料显示,近几年来,到人才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几乎没有提出招聘数学、物理专业;相反,化学及机械类、电子类等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却是炙手可热。
刘冲,东南大学05届应用数学毕业生,2008年毕业后一直在找工作,简历投了上百份,大部分用人单位收了他的资料后就没有了下文。最后,他不得不在南京珠江路一家电脑公司干起了软件编程。
小刘说,虽然所干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但应用数学偏实际操作,所以工作起来一点不比专业计算机毕业生差。但目前来看,最大的问题不是专业不对口,而是未来的发展。他也试图跳槽到大的软件公司,但实力稍微过硬的软件企业都不愿意招聘一个非本专业毕业生。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用人需求直接下降了60%”。孙主任说,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大幅度滑坡,部分常年招聘行业不但没有人才需求,甚至出现大量岗位解除用工的情况,人才市场不但要应对当年的毕业生,还要应对大量的失业人员,这种就业需求负增长的状况一直延续到2010下半年才开始好转。与2009年相比,今年的就业率翻了一番,基本回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
最新数据显示,南京地区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已与用人单位达成用工协议,初次就业率基本达到90%以上。今年四月中旬,200多家用人单位通过南京市人才市场招聘,进场找工作的学生不足200人,招聘单位比应聘者还要多;五月初,南京市人才市场组织用人单位直接进校园招聘,问津者寥寥,学校负责人表示,除了考研、出国的学生外,绝大部分学生与用人单位已初步达成就业协议。
二、摆正心态,更加理性看待就业
据介绍,从去年开始,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效力将进一步显现,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也已全面落实,同时启动的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包括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同时做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会给予较大扶持。南京市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将于今年的7月初正式开始启动。
“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面,我们非常希望高校毕业生能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因为那些地方需要人才,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大量的创业机会。”针对目前就业中问题,孙晓军强调说,除了市场和专业的因素外,毕业生也要从自身找一找问题的症结。
第一,要摆正就业心态。许多毕业生文凭并不过硬,找工作时开出条件却有一大堆,诸如活太累不去,工资太少不干,甚至出现人际关系太复杂不干的情况。总体来说,这一类型的学生大致有两个特征:一是周期性失业,实习期往往是就业期;二是失业原因都微不足道,可能是单位偶尔的一次加班加点,也可能是上班路途太远,单位没有班车等原因;这样晃晃悠悠几年下来,这部分学生既没有积累到工作经验,也没能够提升专业水平。
第二,打破边远地区、农村地区没有前途的误区。近几年来,为了帮助就业,政府推行一系列就业帮扶计划,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比如说现在有4个国家项目:“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这四个国家大学生下基层项目计划,每年大约能够吸纳20万人左右的毕业生。推行就业帮扶计划四五年来,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一听说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简单地认为没有发展前途,不愿意参加。事实上,无论是“西部志愿者”,还是“大学生村官”计划,都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前者依附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者则紧扣“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阳)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孙主任介绍说,根据国家发展中心,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发展日益完善,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迫切,毕业生再大量涌入,获得的就业机会只会更少,只能增加自身就业压力。相比之下,西北、西南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心,发展的空间会更大,机会也会更多。
第三,警惕新“啃老”一族。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批“啃老”族。据介绍,新一代“啃老族”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对子女的自立要求不强,以至于他们的就业欲望不强。
三、辨证看待“专业对口”问题
日前,上海学生事务中心完成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显示,有61%的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并未将“专业对口”作为考虑因素,因此,在实际聘用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随处可见。
张涛,南京某大学大四计算机系学生,因为之前一直在准备考研,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考研失败后,张涛开始着手找工作。出于对专业的热爱,他非常希望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专业对口,成为他投简历的第一要素。因为找工作较迟,张涛从4月份开始,不得已穿梭于各种大型招聘会。本地的各级人才招聘会几乎场场必到,外地大型招聘会,只要有可能,他也是尽可能赶过去。一个多月来,他先后投了近百份简历;此外,网络平台也被他用到极致,51job、智联招聘、英才网等大大小小十几个人才招聘网都进行了求职登记。
“只要专业对口,薪水在3000元左右就差不多了。”张涛告诉记者,目前计算机行业的一般最低月薪也是3500元左右。相比于张涛的专业情结,他的学长赵炎则毅然放弃了本专业。在宝洁公司找了份做销售的工作,月薪8000元,但张涛并不羡慕,他将就业范围只锁定在计算机专业。
究竟是宁肯低薪也要岗位对口,还是应放弃专业追求而“海投”简历?
事实上,专业是否对口,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针对“专业不对口”的说法,专家认为,大学教育有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教育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技能教育,通常称为专业课;另一类是具有通用性较多的技能教育,通常称为专业基础课。
比如学新闻的学生,也可以做文字、文秘方面的工作,因为他们平时专业训练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涉及文字处理。对类似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而言,专业是否对口,应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对专业性非常强的毕业生而言,特别是指学习专门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比如临床医学、飞机设计等专业,这类毕业生的就业可能更需要专业对口。
另外,高校的课程改革越来越要求淡化“专业”,强调培养学生能力。例如,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专业,以往分为放射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方向)、放射医学(医学物理方向)三个专业,根据高校新课改精神,三个专业合称为放射医学专业;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周应恒教授告诉记者,改革方向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总体来看,大一、大二以基础课程为主,经过两年基础学习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色选择不同的专业。
孙晓军主任说,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用人单位在招聘专业岗位时本身已经进行了筛选。对于专业性很强的毕业生,通常要从毕业生学习的专业来考虑是否能够录用。从大学来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个人的全面素质。讨论毕业生就业单纯强调专业是否对口是不全面的,就业市场会自然选择。
第三方机构、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研究中心最新调查显示,通过某些专业的学习能够直接从事对口率较高的工作,这就能够为已有了明确职业目标的考生助力,不过,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着较为对口的工作,同时也意味着接受了较强专业性训练的毕业生将来若是想要转行从事其他工作的话,难度也比较大。
4.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四
尊敬的校友:
您好,为了了解专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和不断改进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设计了这张调查问卷,请您费心填写,希望你能为大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意见。(填写时,请在您认为适合的选项“—”写上字母即可)。
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1.性别:____(A)男(B)女
2.您来自:____(A)城市(A)农村
3.政治面貌:____(A)中共党员(B)民主党派(C)共青团员(D)无党派
4..择业时,您考虑的前三位因素:____
(A)工作地点(B)个人发展机会(C)专业对口(D自己的性格和兴趣(E)单位性质和规模(F)薪酬福利
(G)父母的意愿(H)其他
5..就业的主要目的:____
(A)为社会发展做贡献(B)为实现人生目标(C)
为建设你的家庭奠定基础(D)生存的需要(E)其他
6.你对目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是否关心和了解:____
(A)一点了解(B)不太了解(C)非常了解
7.您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是:____
(A)形式好,没有压力(B)形式较好,压力不大
(C)形式很严峻,比较困难(D)形式严峻,很困难
8.您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 ____
(A)乐观(B)一般(C)悲观(D)迷茫,不清楚
9..预计在择业过程中你将遇到的主要问题是:____
(A)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窄(B)缺乏社会关系
(C)信息太少(D)缺乏社会经验和就业能力
(E)其他
10.你认为影响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____
(A)专业(B)成绩(C)特长(D)学历(E)能力
11.您对自己想从事的职业了解吗?____
A)了解(B)不了解(C完全不了解.12..你喜欢自己的专业吗?____
(A)喜欢(B)一般(C)不太喜欢(D)完全不喜欢
13..你是否将围绕自己的专业选择职业?____(A)一定会(B)看情况吧(C)无所谓(D)一定不会
14..你期望的月薪:____
(A)800元左右(B)1000元左右(C)1500
元左右(D)2000-3000元左右(D)
3000元以上
15.您一般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招聘单位?.你认为获取就业信息最有效的途径是:____
(A)校园宣讲和发布(B)单位网站和宣传册(C)实
地考察(D)(进入实习单位E有关部门或者
知情人打听
16..你认为获取就业信息最有效的途径是:____
(A)学校校园网(B)校园招聘会(C)社会
招聘会(D)新闻媒体(E)人才、职业
介绍机构(F)社会其他招聘网站
17.您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吗?____
A很满意(B满意(C)一般(D)不
满意
18..您希望学校什么时候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____
(A)大一(B)大二(C)大三.你认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以下哪方面最重要?_____
(A)B就业流程C面试技巧D就业心理调适
E生涯规划F职业测评(E)提供就业
20:别无选择情况下,由单位愿意聘用,但薪金达不到你的要求,对此你会:_____A先就业后择业B体情况具体分析,到时候再说把C暂时不考虑那么元的问题
21.希望的就业指导形式或方式:____
(A)就业讲座;B就业培训;C就业个别辅导;D就业指导课
22.你认为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A 很合理B比较合理C基本合理D不合理
23.您认为目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对您是否有帮助,是否能够满足您对就业指导的要求。您认为还需改进哪些方面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表人姓名_______ 您就读时所在的系________ 原专业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邮编________
我们将根据国家统计法,对您的回答保密!谢谢您的合作!
填表时间:年月日
设计人:董倩倩
5.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五
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县(市、区)教育局、人保局、编办、财政局: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和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教师[2010]2号)精神,现就做好2011年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如下:
一、国家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是从我国基础教育长远发展考虑、为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奠定基础的战略举措。确保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并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事关此项制度试点工作的成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我省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由省政府统筹,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组成工作小组,分工负责,制定并实施就业方案,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省教育厅牵头负责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指导、落实工作岗位、办理派遣和接收工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免费师范毕业生人事接转工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编制;财政部门负责落实相关经费保障。
二、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从教所需编制。省教育厅负责做好全省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信息统计汇总,会同省编办在核定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额内,安排接收2011年免费师范毕业生编制计划。各市(州)、县(市、区)可以采取三种措施落实,一是空余编制要优先用于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二是使用中小学教职工机动编制予以安排;三是空余编制、机动编制不能满足需求的、可超编接收,通过自然减员逐步予以冲销。总之要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
三、我省籍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省内中小学校任教,履行国家义务。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到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任教。由省教育厅会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信息,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就业信息网等予以公布,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总体框架下,可采取单独招聘的办法进行(方案另行制定)。
四、取得教师资格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按照国办发〔2007〕34号文件和《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规定就业。毕业前通过双向选择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其档案、户口等由培养学校直接迁转至用人单位所在教育局及用人单位所在地户籍部门;毕业前未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其档案迁转至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户口迁至生源所在地县(市、区)户籍部门(或暂存学校),由生源所在地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就业后,迁转至就业单位所在地教育局及就业单位所在地户籍部门。确有特殊情况,要求跨省区任教的,需经培养学校审核同意,提供就业单位、主管部门及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接受其就业并负责后续履约管理的确认函件,报我省教育厅批准。
五、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协议服务期内,由学校所在地教育局根据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统一部署,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二年。在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间仍然享受派出学校原工资福利待遇。各地有关部门和农村学校要为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服务提供周转住房等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
六、免费师范毕业生毕业前及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职学习。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任教学校要对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给予支持。
七、省教育厅负责免费师范生履约管理。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协议规定任教服务期内,可在学校之间流动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需要跨省调动的,需经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报省教育厅批准。未能履行协议的毕业生,要按协议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已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未履行协议的,由培养学校取消其学籍。确有特殊原因不能履行协议的,需报经省教育厅批准。在协议规定任教服务年限内不能完全履约者,按不足服务年限向省教育厅计缴已享受的免费教
育费用及违约金。省教育厅负责省内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履约管理,建立诚信档案,向社会公布违约情况,通知有关部门将违约情况记入人事档案,负责管理违约退还款和违约金。
八、各市(州)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和支持免费师范毕业生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编办、省财政厅建立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机制,每年进行检查并采取适当方式公布结果。各市(州)相关部门要按照对口原则履行工作职能,对于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不力的地方,省教育厅将通知部属师范大学不在当地招收免费师范生。
九、提高认识,加强对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精心组织,认真做好2011年首批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
免费师范生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实行市场化就业形势下的新课题,我省将根据2011年首批免费师范生就业工作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制度措施,以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请各地、各部门就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我们。
吉林省育厅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吉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吉林省财政厅
6.2011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六
【形势】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50余万
“2011年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司益磊,16日在浙江宁波参加“2010秋季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启动仪式时说。65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解决他们的就业是个庞大的社会工程。
【现状】 “蚁族”生活在劳碌奔波中寻求改变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
【措施】尹蔚民:中央出台六大措施稳定就业,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为六大措施之一
2010年10月24日,受国务院委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情况。尹蔚民表示,中央出台六大措施稳定就业,其中,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是六大措施之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教育部等各部委联合实施了多项职业培训计划,鼓励对大学生、再就业人员、退伍军人等进行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就业。
【出路】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职业技能和上岗资格培训顺应需求
未来几年里,还有哪些缺口专业?热门专业有哪些?高等院校作为人才输出机构,未来专业设置应该如何规划呢?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和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提供的相关材料,独家发布2011高校就业趋势预测:总劳动力富余,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小,农业缺218万,工业缺1220万,第三产业缺口325万(含工程、服务、财经等领域)。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0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500万,而需求总量为68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为一种表象。之所以看到困难和大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2011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1)》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1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情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电子商务高速增长,我国电子商务也急剧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短缺,由于互联网用户正以每年100%的速度递增,该行业的人才缺口相当惊人,预计我国在未来10年大约需要200万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从社会调查实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已陆续步入电子商务行列,采用传统经济与网络经济结合的方式生产经营。根据这个现象,可以知道中小企业步入电子商务行列急需电子商务人才,所以电子商务就业前景是有希望的,国家政策正在大力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务部已经对电子商务给予极大重视。
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到1000多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人才总量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这些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鉴约率是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第一、课程开设不合理,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多是由经济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人才组成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经济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一个简单堆积。该怎样有机的把电子商务课程组织好?学校该如何做好与社会的对接?是当前电子商务教育行业应该反思的一个问题。
第二、学生的实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毕竟,现实与虚拟还是两个世界。说到这一点,其实除了校方,学生也要负有一定的责任,学生在这一方面自己应该主动做好与社会的对接。
第三、岗位群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证书,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
(三)就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根据社会所需人才来确定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对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就好业的一切前提,那么就必须知道电子商务专业到底须具备哪些能力和知识,在电子商务人才类型及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来分析电子商务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
第一层,电子商务建立在网络硬件层的基础上。在这一层次需要了解一般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及其它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有关企业网络产品的性能,如思科;懂得路由协议,TCP/IP协议等,熟悉局域网知识,网络设计、安装、维护和管理的能力。
第二层,电子商务实施的软件平台。在这一层次涉及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比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平台上,服务器操作系统目前有server2003;数据库有SQL server;电子商务应用有commerce server、content management Server;安全保证有ISA server等等。在这一层次,微软的诸多认证如MCSE、MCAD、MCSD、MCSA、MCDBA等无疑对知识的掌握有帮助。但也不是电子商务专业学习的重点,和电子商务实施平台联系较大的岗位有网站开发等。
第三层,电子商务应用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商业逻辑,网站产品的设计、开发,比如界面设计,可能就需要涉及html、css、xml、脚本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Dreamweaver,Photoshop
等网页设计和图象处理方面的技能;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像网站策划、网站编辑、网站开发等岗位都和这个层次有很大关联。
第四层,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各类商务支持人员,如客户服务,市场、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熟悉网络营销常用方法,具有电子商务全程运营管理的经验;能够制定网站短中长期发展计划执行与监督;能够整体网站及频道的运营、市场推广、广告与增值产品的经营与销售;熟悉网络,网络营销和办公软件;负责公司产品在网络上的推广;对网络营销感兴趣,并能很好的掌握电子商务及网络发展的各种理念。这个层次适合的岗位有网站运营经理/主管、网站推广、外贸电子商务、网络推销员等。
7.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七
充分就业是政府制定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参考变量, 而自从2014年以来, 我国经济就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即基本结束高速增长步入新常态增长阶段。同时, 自从1999年我国高校第一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 2003年扩招后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人数是188万, 接下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在增长, 到2016年毕业生人数达到770万, 是2003年的四倍多, 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很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而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 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复杂。因此, 研究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为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理性选择和对待各种毕业后的选择,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转变职业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Keynes (1933) 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从有效需求不足的角度解释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大量非自愿失业现象, 从而否定了新古典学派在宏观上排除大规模失业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西方国家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增加, 从而引起了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系统性研究, 主要是从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理论等视角出发, 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措施作为重点。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可以以1999年为界限, 分为两个阶段。自1999年开始, 基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我国实行了对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1999年扩招之前, 我国大学录取率低, 大学生属于稀缺人才, 且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以, 这一时期基本上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也非常少。1999年扩招之后, 大学在校生数量持续增加, 且随着2000年左右大学生分配政策实际作用的消失, 使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一时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主要集中于对大学生就业是否困难的探讨, 如曾湘泉 (2004) 、邢春冰、李实 (2011) 。第二类主要集中于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研究角度主要包括:大学毕业生供需匹配的视角, 如吴要武、赵泉 (2010) ;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的视角, 如黄敬宝 (2007) ;就业体制改革落后的视角, 如赖德胜 (2001) ;产业结构的视角, 如王颖 (2015) 等。第三类主要集中于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路径, 如杨晓飞 (2012) 。
综上所述, 国外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时间长、较完善, 但并不适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对于我国的国内研究, 一方面, 尽管研究视角各异, 但对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经济学视角研究较为单一, 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结束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奇迹后, 对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与大学生就业压力不减的探索更是十分缺乏。另一方面, 规范的理论研究多, 实证研究少。所以, 本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并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经济新常态下, 我国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实证分析
(一) 样本说明及数据来源
本文长期分析中以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和GDP总量作为研究的样本, 短期分析中以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增量和GDP增量作为研究的样本, 样本区间为1998——2014年。其中, 1998——2014年GDP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 1998——201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与大学生就业率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公布的官方数据。
(二) 实证结果及分析说明
对GDP总量与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进行回归分析, 被解释变量Y为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 解释变量X为GDP总量。为消除异方差性使模型更具有现实意义, 对经济增长和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取自然对数, 表示为ln X和ln Y。由于只关心经济的增长对全社会所能容纳的大学毕业生总量的拉动力, 故不考虑货币因素和人口增长等的影响。
根据1998—2014年的相关数据, 利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如下:
通过回归方程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 方程与变量的显著性都能通过检验, 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回归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弹性为1.0861, 即:当GDP每变化一个单位时, 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总量相应的变化1.0861个单位。表明, 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带动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扩大。因此, 从长期看, 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得以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根据世界经济信息网的预测, 2016年中国GDP总量为741339亿元。下面我们将根据此数据及以上所建立的模型对2016年我国GDP总量可容纳的大学毕业生人数进行区间预测。
为了作区间预测, 取α=0.05, 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平均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
即是说, 当2016年我国GDP总量达到741339亿元时, 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平均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 (658.838681, 980.8698668) 万人。
三、建议
(一) 政府宏观调控角度
1、保持稳定的、中高水平的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奇迹后, 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 这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基于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有明显促进作用的结论, 经济增速降低无疑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异常严峻。因此, 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 如何在不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 维持我国经济的中高速运行以拉动社会整体就业人数, 从而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仍然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
2、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新兴第三产业。
经济新常态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上, 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而且表现在结构上, 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这一角度上看, 经济新常态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有挑战也存在着机遇。目前, 我国研究者已经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关联进行了大量的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当下, 我国产业结构布局的不合理, 第三产业发展层次比较低, 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不充分等都加大了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因此, 在经济新常态下,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重点扶持第三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是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 高等院校的角度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设置
经济新常态下,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一方面, 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对新型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旺盛;另一方面, 部分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会有所下降, 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也会随之减低。因此, 高等院校有必要对新常态下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适时调整已有专业的招生情况, 尽量实现根据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整专业结构, 保证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具体来讲:
首先, 高等院校的发展应与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 以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人才需求为基础设置专业, 满足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 实现高等院校与区域经济市场的有效连接。其次, 高等院校应建立合理的专业退出机制, 对就业前景不好、社会需求量小、办学条件差的专业进行合理的取消, 真正从知识与能力结构上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最后, 高等院校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行业及企业的合作, 增强技能型课程的结构比例, 拓宽学生视野, 增强学生操作能力, 培养应用性人才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三) 大学毕业生的角度
1、理性对待毕业后的各种选择。
新常态下, 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使得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拉动作用的下降, 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其实, 大学毕业生毕业后面临的选择不仅仅只有就业一条路, 在个人的预算约束允许的情况下, 考研、出国留学等也是不错的选择。面对各种选择, 大学毕业生也要理性评估客观现实, 在个人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做出最优选择。这些选择一方面可以避免在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的“毕业就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大学毕业生自身能力, 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2、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树立创业意识。
大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创业, 既可以直接解决大学生自身就业问题, 同时又能增加就业岗位,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接纳部分下岗或剩余劳动力就业, 一举两得地缓解就业压力。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 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 其中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大学毕业生要改变“等、要、靠”的落后就业观念, 树立创新意识, 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优势与政府优惠政策, 抓住机遇, 自己创造就业岗位。
摘要:新常态下,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 大学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会更加复杂, 且有常态化趋势。本文利用1998——2014年相关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探讨我国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并对2016年我国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拉动作用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经济增长促进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 新常态背景下的经济波动不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最后, 从政府、高等院校及大学毕业生三个角度对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 2004, 06:87-95.
[2]邢春冰, 李实.扩招“大跃进”、教育机会与大学毕业生就业[J].经济学 (季刊) , 2011, 04:1187-1208.
[3]吴要武, 赵泉.高校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J].经济研究, 2010, 09:93-108.
[4]黄敬宝.高等教育体制与大学毕业生就业[J].江苏高教, 2007, 01:72-74.
[5]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04:69-76.
8.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八
一、2015年1—3季度广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一)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15年1—3季度,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下降了2.09%,城镇登记失业率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虽然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略有下滑,但就业形势总体基本保持稳定。自治区2015年就业工作目标得到稳步推行。
1.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92058人,1—3季度完成全年计划的98.01%,超过进度要求23.01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各市均已完成进度要求(见图1)。
<H:\人事天地杂志\人事天地2015\2015年人事天地杂志十一月刊\2015人事天地11月刊\11P插4.jpg>[60
40
20
0][39.21][2015年1-9月][2014年1-9月][98.01%][39.21][0.79][1.99%][2015年1-9月
完成][2015年10-12月任务
][41.30]
图1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执行情况(单位:万人)
2.全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7118人,完成全年计划的96.4%,超过进度要求21.4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各市均已完成进度要求(见图2)。
<H:\人事天地杂志\人事天地2015\2015年人事天地杂志十一月刊\2015人事天地11月刊\11P插5.jpg>[10
5
0][7.71][8.25][2015年1-9月][2014年1-9月][2015年1-9月
完成][2015年10-12月任务][7.71
96.40%][0.29
3.60%]
图2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计划执行情况(单位:万人)
3.全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1151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07.76%,已经提前完成全年计划。分地区看,各市均已完成进度要求(见图3)。
<H:\人事天地杂志\人事天地2015\2015年人事天地杂志十一月刊\2015人事天地11月刊\11P插6.jpg>[3
3
2
2
1
1
0][2015年1-9月][2014年1-9月][2.16][2.44]
图3 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计划执行情况(单位:万人)
4.9月底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7%,低于年度控制数1.53个百分点,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年度计划目标4.5%以内。分地区看,各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年度目标内(见图4)。
<H:\人事天地杂志\人事天地2015\2015年人事天地杂志十一月刊\2015人事天地11月刊\11P插7.jpg>[3.20%
3.15%
3.10%
3.05%
3.00%
2.95%
2.90%
2.85%][2014年9月底][2014年底][2015年3月底][2015年6月底][2015年9月底][2.97%][3.01%][3.14%][3.15%][3.15%]
图4 城镇登记失业率计划执行情况
5.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60.84万人次,完成全年计划的101.4%,已经提前完成全年计划。分地区看,各市均已完成进度要求(见图5)。
<H:\人事天地杂志\人事天地2015\2015年人事天地杂志十一月刊\2015人事天地11月刊\11P插8.jpg>[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2015年1-9月][2014年1-9月][68.49][60.84]
图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
计划执行情况(单位:万人次)
(二)就业创业培训促就业作用体现明显
据统计,1—3季度全区职业培训累计217957人,培训后实现就业92979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为17.62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85357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28万人;创业培训2.89万人,同比增加8.99%,培训后实现就业7622人,成功创业4491人。
(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全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已完成自治区、市、县(市、区)三级联网,并不断延伸至基层平台,目前,全区共有1150个乡镇(街道)、1263个行政村(社区)、274所培训机构实现联网,依托广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广西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全区就业创业失业登记、公共招聘求职、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资源、各项补贴申请等实现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下降,就业压力有加大趋势
今年上半年,广西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初步核算,上半年广西生产总值6769.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0%。但是,就业压力在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中有增大趋势。1—3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39.21万人,同比下降了2.09%。同时,根据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用人单位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67%,需求人才数比去年同期下降8.15%,求职人才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23%,三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外部市场不景气传导到国内,波及出口产业,用工需求减少;二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受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环保成本激增、产品国际价格走低、劳动力成本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减产、停产或向境外转移,造成岗位流失;三是广西沿海地区核电、钢铁等重大项目仍在前期建设中,预期的促进就业作用未能完全显现。
nlc202309021802
(二)人力资源市场求大于供,结构性矛盾突出
2015年1—3季度需求总人数110.45万人,同比增加4.67%;登记求职人数79.58万人,同比增加7.63%;求人倍率1.39,同比下降0.03,人力资源市场总体呈现求大于供。1—3季度人力资源供求矛盾比较明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严重。全区劳动密集型企业仍然普遍存在着季节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缺工。如1—4月是蔗糖企业生产旺季,对普工需求量较大,造成季节性缺工。制衣、制鞋、电子元件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行业性、结构性缺工依然突出。
2.“招工难”和“求职难”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一方面企业用工条件要求与求职人员自身素质存在差距,不少求职者素质与就业岗位不相适应,特别是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短缺,但另一方面,新成长劳动力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较好,求职期望普遍过高,倾向到工作环境比较舒适、工作体面、收入较高、就业条件更好并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就业,表现出“求职难”与“招工难”现象同时存在的困境。
(三)重点人群就业压力大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民工就业、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压力相互交织的基本状况仍将长期存在。以2015年情况为例:一是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2015年全区高校毕业生接近20万人,比2014年增加1万多人。二是一段时间内受产业优化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影响,部分产业工人难以适应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可能陆续成为新的失业群体。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区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67家,涉及在岗职工1.57万人。三是老一代农民工是企业裁员的主要对象,这部分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单一,返乡后难以重新就业,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困难,就业及养老问题存在很大隐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基金以本人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这样就造成了返乡农民工的实际利益受损;同时,务工输出省区将面临未来长期的资金支付压力,部分地方甚至存在不愿意为返乡农民工接续养老保险的现象。
三、对2015年全年就业形势的判断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判断,可以认为,2015年第4季度广西城镇就业持续趋稳,对实现2015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就业工作目标持乐观态度。但也应看到,201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广西就业工作面临经济新常态、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的叠加考验,就业形势仍然严峻。新增就业减少、就业结构性矛盾、重点人群就业困难会同伴相随,问题的复杂性也会有所加大。对此,应有足够的估计和有效的应对。
四、应对失业风险的对策建议
根据对2015年1—3季度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对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就业走势的判断,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
1.建议国家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办法,降低企业负担,解决农民工养老的后顾之忧。
2.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一是在项目数量及资金安排上给予更多的倾斜,提升基层就业服务能力,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均等化”和“零距离”的服务,促进劳动者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使其在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力的价值。二是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逐步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充分的问题,促进劳动力供需双方有效对接。
3.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的有关政策规定,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作用。一是将失业保险稳岗补贴的政策覆盖面扩大到所有积极稳岗、增岗的困难企业。二是加快《失业保险条例》修订,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给予地方对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的一定权限。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国性失业预警制度,建议将广西纳入失业预警试点地区。
(二)自治区层面
1.加大就业优先支持力度,积极稳定当前就业岗位,鼓励与支持新增就业。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给予新增就业岗位的企业相关补贴。二是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提供更多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公益性岗位、社区工作者等新增就业岗位。
2.加大高校毕业生等就业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放在整个就业工作首位,加大力度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继续开展就业见习,加大对困难毕业生帮扶的力度,对重点就业群体实行跟踪服务,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3.加大扶持农民工创业工作力度。在落实好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扶持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完善有关政策,加大农民工创业扶持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主要有:一是加大农民工创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从“水、电、路、厂房”等方面入手;二是简化创业场所登记手续,推进“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改革;三是进一步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措施,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力度;四是加强创业培训,将返乡农民工等纳入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4.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培训促进就业。在原有资金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基础上,统筹使用好各部门现有培训资金,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和定点培训机构,突出劳动者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训,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确保参加培训后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中级职业技能。
5.继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全区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加强农民工境外就业服务工作,继续推进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力争今年年底前全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现自治区、市、县三级全覆盖,逐步向乡镇、社区(行政村)延伸。
(撰稿人:吴仕瑛)
9.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九
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及原因
(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分析
据教育部统计,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招生逐年递增,其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就业市场需求的增速,加剧就业形势的严峻。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有增无减,虽然增速逐年下降,但是总量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由于高校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种种错位,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加重,失业人数越来越多,从20_年开始超过当年毕业生人数,致20_年,累计未就业总人数已将近是当年毕业生人数的两倍,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预计20_年涌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有相当大一部分会加入失业大军,造成大量人力资源的搁置和浪费,就业形势严峻不容小觑。
(二)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
1.高校专业设置的缺陷。高校的专业设置要结合市场需求来安排,这就要求高校对市场的需求及其变化具有灵敏的反应和及时的调整,但很多高校不能正确把握和预测市场需求规模及其变化,导致形成思想观念型、知识技能型、区域差别型等结构性失业[1]。
a.专业设置的盲目性、滞后性。在各方利益的驱使下,各大高校往往青睐就业率高、工作条件好的专业,但我国很多高校对市场机制不够了解,盲目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而培育出当时市场需要的人才需要四年时间,四年后有的热门专业人才出现饱和或者不再热门,企业也对人才的需要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造成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找工作非常费劲,也不能再达到四年前所期望的工作岗位和公司待遇水平。
b.规模、结构、比例的不合理。由于高校很难在宏观上了解各专业就业形势及趋势,盲目的扩招和不合理的专业设置会导致小范围内比例失衡、大范围内结构错位。如果只强调规模,就无从真正考察到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导致专业结构脱离市场需求,就会出现人才的短缺与过剩并存。
c.专业设置的雷同性与高校之间的竞争性。各个高校只根据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而盲目同时集中开设某一个专业,造成专业设置高度雷同,人才培养的过分“扎堆”,使得高校人才培养教育趋同与社会需求多样化之间存在距离,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2]。同时高校间的无序竞争也是专业雷同设置的一个重要原因。各个高校为了提高自身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增强自身竞争力,着重培养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人才,造成某热门专业供给过盛,导致毕业大学生就业率降低。
d.高校专业具体课程设置的问题。课程内容重叠与老旧,如本年度设置的学科内容与下年度学科设置内容有很多方面的重复;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发展滞后,课程内容部分老化,不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设置较为单一和宏观,不能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不具体,微观研究方法较少,方法比较单一和宏观,缺乏可操作性。
2.市场失灵。我国的就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均未完善。造成很多市场失灵的现象。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存在两点缺陷。首先,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不可避免,市场只能够反应当期的就业状况,却不能充分地指明将来的就业需求。冷门热门专业之间不断的交替变化,加大了高校对市场机制把握的难度。其次,我国就业市场发育过程中的缺陷,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就业的市场需求曲线尚不能科学全面地反映真正的社会需求,必然会误导人们对于人才需求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解决的途径和建议
(一)政府和社会的宏观导向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政府的宏观调控在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提高就业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部应当对历年大学生就业率和失业率进行详细统计,分析影响因素,才能对就业市场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和预测,为高校招生和专业调整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避免盲目扩招。政府还应当建立健全大学生的失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险制度,为大学生寻找工作创造条件,建立完善的网络就业信息平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可靠信息。
(二)学校和学生微观调节
1.学校教育改革和就业指导。学校应当深化教育改革,在专业设置方面,根据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就业形势,准确预测专业形势的变化,调整专业规模、结构和比例。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合理搭配各个课程之间的比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也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择业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注重毕业生实践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联合企业举办大型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市场的需求绝对不能成为高校专业设置的惟一尺度。如果完全以就业市场为导线,那就意味着一些学科将面临被削弱,甚至是被取消的命运,更意味着我们的学科建设将残缺不全。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没有基础研究学科的发展,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教育也势必成为跛足的教育。
3.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的就业观念。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高校或者教育工作者应当率先以_的理论武装自己;第二,要以必要的政策措施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拓创业教育,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指导和政策支持;着重应该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包括: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就业应聘的能力、自主创业的能力;第三,社会是最好的大学,时间是最好的课堂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这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现实状况,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更直接、更有效。
三、结论
【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08-28
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10-28
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07-07
有关大学生就业观与就业形势的实践报告08-16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11-03
考研还是就业:纠结彷徨的大学毕业生07-07
现代毕业生大学生就业问题09-01
关于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议06-29
吉林大学2008届毕业生派遣就业计划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