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议论文范文

2024-09-16

高考语文议论文范文(共8篇)

1.高考语文议论文范文 篇一

第二次质量检测:

1.“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2.“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谪”指贬官。

3.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约薨,大夫死约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4.《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统考

(八):

5.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为四级,依次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

6.“礼部”是指中国古代六部官署之一,其长官为礼部尚书,掌管典礼事物与学校,科举等。

7.“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因臣子向天子进言必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对帝王的敬称。8.“谪”在封建时代特指官职降职,调往边外地方;古代表示贬官的词还有左迁、左转、贬、降等。

安庆二中期中、第一次质检:(无)统考

(五):

9.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10.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则减三等袭爵。我国公、候、伯、子、男五爵最早是在宋代一起出现的,明代废止了子、男两个阶位。

11.太傅是太子的师傅,西汉时代称为太子太傅、由于这个职务尊贵,所以后来称为国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一般没有实权。

12.累迁是指多次迁升官职。迁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左迁是被贬低的意思。

统考

(六)13.“除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中的“除”,指任命、受职。表示官职变动的还有“辟”“察”“除”“封”(“署”是代理、暂任)。

14.“宣政元年”“开皇二年”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

15.“胡”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自称,后泛指北方游牧民族。《过秦论》中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16.古人对死有不同称呼,天子的死为崩,诸侯的死成为薨,大夫的死为卒,士人的死称为不禄。

补充内容:表授予官职

1、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谭嗣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3、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4、拜:授予官职

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5、除:任命,授予官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6、授:给予官职

如: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

7、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如:起樗里子于国。《战国策》

8、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文选•陈情表》

9、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10、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11、进:(1)推荐。如:臣进西门豹。《史记•魏世家》(2)出来做官。如:是进亦忧。《岳阳楼记》

12、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更选将官。《谭嗣同》

13、察:考察和推荐。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14、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陈情表》

15、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木兰辞》

16、简:任命,选拔。

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二、表调动官职

(一)表升迁

1、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左迁指降职、贬官。如: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贾谊传》 心犹恨之,遂左迁毓。《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再如:岁中四迁。《汉书•主父偃传》 吾极知其左迁。《汉书•周昌传》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如: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宋史•唐震传》 以高才擢进屡迁。《后汉书赵壹传》

3、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4、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如:张合“特进”加封之官衔。《失街亭》

5、升:升官。

如:旋升宁夏道。《谭嗣同》

(二)表调动官职

1、转、调 徙:调动官职

如: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隋史•徐文宝传》 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徙齐王信为楚廷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再如: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宋史•理宗纪》 徙韩王信太原。《史记•高祖本纪》

2、补:补充缺职

如: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汉书•萧望之传》

3、改:改任官职。

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4、移:特指调任。

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

(三)表降职、罢免

1、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3、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如: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

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 “出”有时也指平调。

如:永和初,出为何间相。《张衡传》 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

4、罢、免:罢黜,免去官职。如:“非其才者罢之”《晋书•魏舒传》 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

5、黜、废:废弃不用。

如: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论语•微子》 不胜其任者废免。《管子•明法解》

6、夺:削除。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7、放:特指京官改任外官(地方官),也指贬官流放。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8、绌:通黜,废弃,贬退。如:屈平既绌。《屈原列传》

9、革:革除。如:革职查办。

10、去:被调离。如: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三、表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

1、兼:同时掌管,兼任。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2、领:兼任,代理,暂时担任。

如: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南史•虞愿传》

3、权:暂代官职 如: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宋史•李纲传》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4、行:代理官职

如:太祖行备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泷冈阡表》

5、假:暂时代理。

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苏武传》

6、署:代理、暂任。

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7、权:暂代官职。

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8、判:高位兼低职。

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四、其它

1、乞骸骨:旧时官员年老自请退休。如:上书乞骸骨。《张衡传》

2、复:指恢复旧职。

如: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3、下车:官吏初到任。衡下车,治威严。《张衡传》

4、用事:执政,掌权,当权。

如: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原列传屈》 赵太后新用事。《触龙说赵太后》

5、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如:赠太子太保。《东坡先生墓志铭》

6、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处理政事)。如:视事三年。《张衡传》

7、退:辞去或失去官职。

如: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 退亦忧。《岳阳楼记》

除了以上表官职变动的词语外,还有一些词语虽不表示官职变动,但常与官职结合在一起使用,如:“知”后常跟地名,表做某地的长官;“主”后常跟官府机构的名称,表示主持某官府机构的工作,可结合语境,灵活翻译。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分为

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六部:是指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兵部,武馆选用及军事行政;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创立的。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统称,其中包括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中气和节气

间地排列。从春分起十二个中气分别是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属于十二个以地支排列的月份。春分后的节气是清明,其后的节气依次是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惊蛰。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岁寒三友:松,竹,梅

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员、状元。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2.高考语文议论文范文 篇二

(一) 顺利:

(1) 按试卷的次序做题 (遵行平时做题习惯, 一般常理, 题型也是越越难, 试卷难度由简单到难) 。 (2) 先易后难 (先易:把握简单分, 进入解题状态。后难:以免除考试中焦虑与烦躁) 。 (3) 不可贪战 (易, 不要大肆铺开;难, 不要气馁-镇定:利用宝贵时间)

(二) 心态:

(1) 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不要因题目的难、易及自己的情绪影响发挥) (2) 理性答题 (扎扎实实做好会做的题目, 拿住能拿的分, 出现难题也要情绪稳, 因为自己肯定学过, 只不过要多花一些时间思考、整理罢了。再退一步想, 你不会的可能大家都不会)

(三) 做题:

审准题目, 整体把握, 仔细解答 (笨法:画小三角: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A.提示语:提示学生用何种方式作答 (解题的思维方式, 答题的表达方式) B.限定语:规定题目涉及的时间范围和情境内涵 (观点、材料) C.中心主干语: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对象和内容。D.求答语:规定考生所要回答的 (未知的) 内容和项目。

(四) 注意几点:

A.选择题需考试结束前30分钟时涂 (免慌乱而出错) ;B.不要留白板 (抓文科特点, 但不要乱答) ;C.) 题序号不要弄错;D.看分值作答;F.保持卷面干净 (作答要求。

二、选择题应对策略

(一) 审题方法

能否认真审题, 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 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 迷惑性越来越大。因其答案的惟一性与采点性, 一旦审题出现偏误, 就会导致全错或少得分点。认真审题, 对选择题尤为重要。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 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 明确题意和要求。其具体要求是:⑴、读懂背景材料。每组选择题之前所出现的引导材料, 是这组选择题的共同情景材料, 与各试题形成相对独立的有机体系, 材料型试题为主。背景对考生驾驭材料和选择答案有着极强的提示作用和限制作用, 是做题目最重要的依据 (2) 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 要注意挖掘隐性时间信息, 明确时限, 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

(二) 双向取舍选项 (技巧选择) 肯定一个选项时要清楚另三个的错误之处。如 (1) 不符题干要求、 (2) 自身表达错误等。

(三) 弄准概念:

当对选项难以取舍时, 常常是对概念把握不准并中了出题人的圈, 这时要一面重读题干的一切限制条件、一面弄准确题干及选项的重要历史概念 (思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四) 特别提醒注意: (高考考题频率最高的试题)

(1) 因果 (不一定是直接问原因或结果, 而是题干与选项常构成实际的因果关系) 。A.颠倒顺序 (因果弄反, 从时间看必定是先因后果) B.张冠李戴 (本无因果关系) 。C.多元因果 (注意, 有时一因多果, 一果多因, 特别是在组合题中要敏感度) 。

(2) 比较:A.特殊性:即个性, 应是比较中的特征、特点。B.普通性:即共性, 应是比较中共有的。C.最佳选择:个性 (或共性) 不止一个时, 就进行再思考再细化, 程度性 (同异) 让位于根本性 (同异) , 如还有不止一个答案, 最后看主干语。

(3) 否定式:标上特殊号, 认真分析, 最后要记住是选否定答案。

(4) 相似题:见到似曾做过的题不要兴奋浮躁, 应该更加自信的思考, 审题看条件及要求, 选项认真判断。记住:该题可能是似是而非。

(5) 两个选项中的取舍:常常淘汰后还剩两个选项无法判断, 怎么办?方法一:再细读题干, 灵感一时就呈现, 谁符合关键条件选谁。不行, 换一种思维:比较两选项, 谁表达更科学理性, 更客观选谁 (特别是程度的副词, 绝对的肯定与绝对的否定, 一般情况下都不对)

三、材料题应对法宝

(一) 阅读

方法:读、审、靠三步走。速度较慢或做题较困难同学最好按 (2) (1) (3) 顺序做。

(1) 通读 (大体整体了解) :A基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B核心内容 (所表达中心问题) ;材料间联系 (问题主旨) 。

(2) 审题:A问什么:回答的内容 (含主干语、时间及地点) 。B限制语 (范围) C几何之间的联系。

(3) 精读 (找+靠) : (找出符合所问要求的一切相关内容, 并注意加以整理, 忆教材) A.注意头、尾。文头尾 (断章取文, 始于有用, 终于有用) B.语文肢解:长文分段;短文分句;一句分成份 (成份重在定、宾、补语上) 。 (引言、材料出处) ;。C.注意符号:括号 (注释) :分号 (并列) ;省略号 (两头不可省) 。D.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唯物史观等各种史观, 透过表面语言 (蔑称、外交辞令等细节) 深入认识。E.记得要辩真伪:有时材料真假 (或正误) 并存, 把握材料的主旨。

(二) 作答 (问什么, 答什么。看分值思考)

(1) 第一问是关键 (是答案基调, 是方向的起点。要审好题目, 把好脉) 。

(2) 论从史出 (从材料中出, 最后一问升华。从前几问答案内容关系考虑) 。

(3) 综合各问题 (回答的重心把握, 以防跑题失分)

(4) 用简短的语言提炼概括 (充分运用有效信息可以更全面地回答问题) 。

(5) 论点要明确 (观点、立场) 。

(6) 估计几个要点 (看分值)

(三) 温馨提醒 (谋取高分直至满分的要诀)

(1) 建立知识体系 (横:所要回答内容;纵:本题的重心-答到点子上。思维要发散性) 。

(2) 细看分数组成 (分少有话少话, 分多即使话少也要深挖)

(3) 联系自己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与平时做的试题。

(4) 答案编写形式做到“段落化、重点化、序号化”冶格式化, 以求层次清楚, 一目了然。同时要做到有逻辑性、用历史术语, 禁白话连篇, 要有历史感。

(5文字表达简要:“简”就是要做到简洁, 不要重复。“要”就是把核心、本质的东西写出来。

(7) 答对题序, 禁止更张题号。但可以标记题号。

(8) 尽量不要涂改, 保持整洁, 让人舒服。

3.浅议高中语文的高考复习 篇三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高考复习 知识面 思想

一、做好高中语文考试的专项题型复习

对于学生来说,高考将是其一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影响今后整个人生规划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高考是对学生整个高中阶段学习情况的一次全面考查,所以,高考语文的命题所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尤其是近几年所出的题目都比较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性的题目一般都是以一个知识点为载体,辐射很多其他的知识点,所以要想把这种综合性的题目做好,首先必须要对各个分知识点进行强化,也就是我们通常第二轮复习时所进行的专项复习。只有把各个分知识点都理解透彻,掌握牢固了,才可以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看清看透,从而更好地掌握综合性题目的解答方法。比如,阅读理解的题目,它所考查的就不仅仅是学生读的能力,还涉及字词、语句、描写方式、修辞手法等很多的知识面。在进行专项题型的复习时,教师一定要深刻领会高考的思想,抓住高考出题的命脉,在此基础上选取一些比较典型的例题,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比如,每年高考阅读理解题目中选取的都是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者作文所设计的体裁以及社会上出现的热点内容等,并且要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述,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方法和思路。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利于学生探索解题规律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以求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掌握知识。总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能够在做好各专项题型复习的同时,更进一步地顺应高考出题的大潮。

二、保证突出主要的知识点,并尽可能地扩展知识面

高中语文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科目,而高考更是对学生综合性能力的一个全面考查,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多让学生练习一些综合性题目。比如,阅读理解、作文就是综合性较高的题目类型。这种命题范围的广泛性就决定了要想取得高分,就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复习,不能只复习考查重点,而对一些在考试中所占分值不高的知识点忽略掉了。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整个高中阶段的所有知识点面面俱到地进行整理,以考查知识重点为主干,其余知识点为枝干,不仅侧重单个知识点的复习,更要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综合性的复习材料,在有限的时间内力求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题目处理能力,为学生的高考复习保驾护航。

三、对待模拟试题要有正确合适的认识

为了能够在高考中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很多学生都会选择题海战术,但是,题海战术对于高中语文这门科目来说,并不是一种合适的方法。因为模拟试题并不是真题,对所学知识的涉猎有时候会有所偏颇,而且高中语文的综合性决定了仅仅依靠做题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的。所以在做这些模拟试题时,首先,如果选择大量的模拟试题进行解答,势必需要很多的时间,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还不如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对课文重点段落的阅读上。其次,要弄明白题型以及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和经过解答题目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总之,与其去大量地解答模拟试题,不如选择几套典型的真题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利用其他时间对整个高中阶段的考查重点进行系统的复习。

四、要教会学生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并改进

要想在高考中有所突破,就必须对自己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状况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正,因此,高中语文的高考复习的整个过程就是反思与改正的过程。学生经过反思与改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掌握的知识点更全面了,学生的整个综合素质提高了,这样我们复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反思一般来说主要分为四种:一是概括性的反思。主要是说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对于同一类型的题目,要取得应对这一题型的正确方法。二是经验型的反思。主要是说在解答题目之后,要弄明白这道题目主要考查的是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自己掌握了多少,还有多少是混沌不清的,为以后的题目解答积累丰富的经验。三是错误性的反思。主要是说对于自己出现错误的题目,要进行深刻而透彻的分析,找到出现错误的原因所在,并且能够探索出一条正确解答题目的道路。四是创造性地反思。主要是说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多运用对比、联系等方法对所解答的题目进行扩展,以求自己能够因此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学生在复习高中语文知识时,只要能够做好反思,并且相应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就能在高考时取得优异的成绩。

五、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讲评的重要性

要想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单纯地依靠学生自己做题是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讲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对试卷进行讲评之前,教师首先要自己先把试卷做一遍,力争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学生出现的种种错误,教师要进行详细而准确的评议。教师精准的讲评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对学生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始终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

六、总结

总之,做好高考语文科目复习的方式和方法还有很多,但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锲而不舍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不断地进行归纳和总结。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兢兢业业地为教学付出不懈的努力,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在语文科目的高考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吴晓辉.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 田海英.高考复习经验浅谈[J].华章 2009年13期

4.高考语文议论文范文 篇四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高考作文妙诀八法

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大作文,以给材料的议论文为多。怎样写好这种文章?现提出妙诀八法,供考生参考。

一法:领会主旨,选好角度。

有的材料,其含义非只一种,考生必须从中选取一种,作为写作的角度。选取什么角度呢?有两条标准:一个是公认的角度,另一个是自己写起来方便的角度。第一个标准可提高得分的安全系数,第二个标准是为了写起来得心应手,把这两个标准结合起来,就是最好的角度。

例如原材料是一幅漫画,题目是“母鸡生蛋”,共四张。第一张画的是一只母鸡生蛋,两只公鸡旁观;第二张是母鸡生了一蛋,左边公鸡说蛋太圆了;第三张是母鸡又生一蛋,右边公鸡说蛋太扁了;第四张是母鸡冲着两只公鸡说:“你们生个蛋我看看!”这个材料的含义有多项。一项是讽刺自己做不来还对别人横竖挑刺指手划脚的人;一项是讽刺不虚心接受批评还反唇相讥的人;一项是讽刺没有市场经济头脑的人。如果仔细想来,可能还有别的含义。那么,考生应选取哪个角度来写呢?我以为应选第一项,因为这一项更符合上述选取角度的两条标准。

二法:取个好题目

有的材料作文,要求考生自拟题目。不少考生在自拟题目方面手足无措,往往胡编一个了事,有的甚至有文无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可以给文章增添神采,还可以开拓写好文章的思路。

好题目的标准是准确、简洁、新颖,富有表现力。

例如1990年的考题,要求考生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话写议论文。不少考生拟题水平很高。“从刘邦重用韩信谈起”、“刺往往是有益的”、“花丛下的暗刺”、“要睁眼看己”等题目,既准确地反映出原材料的主旨,又简洁新颖,还确定了写文章的思路,比那些诸如“花和刺给我的启示”、“从花和刺想到的”一类空泛的题目不知强多少倍。

再如1995年的作文考题,要求考生依据《鸟的评说》写议论文。多数考生拟的题目空泛一般,“从《鸟的评说》说起”、“《鸟的评说》给我的启示”、“看人要全面”等,毫无神采,远不如“千里马也会失蹄”、“诸葛亮也犯过错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新颖生动。

1997年的作文考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对“助人为乐”发表见解。不少考生拟的题目过于直白,如“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之类。有个考生拟的题目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个题目既形象地表现了“助人为乐”的精神实质,又简洁新颖,耐人寻味。

给作文拟个好题目,既不是太容易的,又不是不可企及的。只要开动脑筋,勤于思索,再加上调动已掌握的知识,是可以做到的。

三法:有个开门见山的好开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文也不例外。有的考生之所以觉得开头难,是因为总想在开头就一鸣惊人,故而在如何开头上动足了脑筋,使尽了手段,大搞“铺叙”“渲染”,不仅耽误了极其宝贵的时间,还往往弄得云笼雾罩,不伦不类。其实,衡量一篇议论文好坏的首要标准是中心论点是否明确。由于作文阅卷数量大,时间紧,阅卷老师难以像“砂里淘金”那样花费很多时间在作文中去“发掘”中心论点,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在开头第一段就亮出中心论点,鲜明醒目。

应考议论文的开头有“四忌”:

一忌不顾及文章的主旨去铺叙渲染,离题万里,不知所云,写出二三百字,尚未进入主题。

中国搜课网 http://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中国搜课网 http://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二忌对所提供的材料不概括不分析不筛选,一骨脑地抄在第一段,原封不动,一字不少,令人读而生厌。

三忌完全抛开材料另起炉灶,顺着自己的意思信手写来,甚至全文中不见材料的踪影。对这样的作文,只好按“跑题”给分。

四忌对材料进行“再创作”,无中生有,画蛇添足。明明材料是命题人出的,印在考卷上,可有的考生偏要写成“某日,偶翻报纸,有这样一则材料映入眼帘,使我深思起来„„”“我来到公园游玩,恰好看见一对孪生姐妹也随着母亲到这个公园里来,只听到孪生姐妹A说„„”这种对原材料乱加改造的做法,实在是费力不讨好。

对材料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提炼出中心论点,写在文章的开头。

四法:有个与开头相呼应的结尾

文章结尾的方法很多,但若论最易使用、效果也最好的方法,当属首尾呼应。所谓“首尾呼应”,就是在结尾处照应开头。

首尾呼应也有个高低之分,鲁迅先生在小说《一件小事》中的首尾呼应,便是“高”,考生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但如果让尾和头作个简单的呼应,是不难做到的。

例如:开头:

“《东施效颦》这个典故启发人们,学习别人不能忘了自己,不能一味生搬硬套,照样模仿。”

结尾:

“我们学习别人长处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作当代的东施。”

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有两大好处,一是首尾圆合,结构完整,能唤起阅卷老师阅读心理上的美感。二是这种写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跑题的缺憾。考生最怕写作文跑了题,而跑题又实在是难免的。如果写了二三百字后发现跑题,会令人十分痛苦。删去重写,时间上来不及;继续写下去,错上加错。莫慌,发现跑题要及时纠正,继续往下写,到结尾处与开头相呼应,给阅卷人的感觉是“跑了点题,不远”。

五法:段落多少要适中

文无定章,段落多少要根据内容的需要。但对于六七百字的应试来说,还是有一定模式的。经验证明,全文以4—6段为宜,取乎中,就分成五段吧。

第一段,分析题目或概括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可在百字之内,为引论部分。

第五段,总结全文,与开头呼应,一般也在百字之内,为结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为本论部分,是文章的腹部,要花费气力写好。

中学生写议论文,常用举例子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用,但用好也难。考生常出现的问题是举例雷同,没有立体感,没有梯次感,好像在开故事会。用举例子来论证论点,最好从不同方面举例,可先举正例,后举反例;或先从古代选例,后从当代选例,切勿从同一角度迭选多例。第二段选正例(或古例),第三段选反例(或当代事例),第四段或对两例进行阐发,或用名言导入说些道理。这样,内容丰富,也有些变化。

有的考生全文只有两三段,中间的论证部分是长长的一大段,头绪不清,思路不明,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是写作文的大忌。

六法: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好的文章应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有物,指内容充实;有序,指思路清楚,结构完整;有文,则指语言有文采。现在的多数考生,语言修养不高,功力不够,有的作文语句尚且不通,更难求文采。

考生首先应把语句写准写通写简,在此基础上,适度使用一些手法,可为文章语言增色。试想,如果能较恰当地使用一两组排比句,引用一两句名言,有三两个设问反问,肯定会比通篇的“家常话”“学生腔”有味道。

中国搜课网 http://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中国搜课网 http://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平时要注意有些训练,比如写十组表现不同内容的排比句,背诵积累一些名言。只要有心,是不难做到的。

七法:写适度短文

有些考生误认为文章越长,就越能显示出水平,得分越高。其实不然。应考作文是有字数限制的,字数不够,固然不好;字数超过太多,也不应该。文章适度短些,如果文章好,使阅卷老师击案叫绝,余兴未尽,留得好感;如果文章不好,也缩短了阅卷老师“喝苦药”的时间,也能赢得一些好感。

当然,要短得适度,不能低于字数要求的下限。

八法:卷面整洁,字体端正

卷面文字是作文的外包装,卷面整洁,字体端正娟秀,使人看了有愉悦感。老师给作文评分,带有较强的主观任意性,不像判标准化题,对错分明。因此,卷面整洁,文字端正,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考生作文获得评卷人好感的重要手段。

不重视卷面,不认真书写是不应该的,是不明智的,那种信笔写来胡乱涂鸦的作法带来的分数损失,是难以估计的,此语绝非危言耸听。

以上八法,仅供参考。君若有意,不妨一试。笔者祝你成功。《高考作文妙诀八法》一文由中国搜课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5.高考语文议论文范文 篇五

【高考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参考】

①做什么事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把将来可能发生的事考虑全面些,许多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旦踏上征程,很可能发现困难重重,充分的准备会使你从容应对,有备无患。

②适当的的减负。总是带着沉重的行囊会加重负担,何况有的还是终生的负担呢。有的时候可以就地取材,或放开思路想想办法,谁能事事提前就考虑周到呢,有时候再大的困难也会“柳暗花明又一村”,重新找到新的出路,使我们豁然开朗。

③保持好的心态,缺着不灰心,用着也不得意。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你敢走,很多时候“船到桥头自然直”。

如果仅仅把“行囊”理解为成功路上的知识储备或工具用品会显得很肤浅,边缘化的立意:扔掉多余的负担,轻装前进。因为谁又能知道那个是多余的呢?

【名师点睛】

今年山东卷作文仍然延续了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取自许顺居的散文《行囊》,在形式上选取了一段富有哲思的语言材料,体现了山东卷作文命题选材的一贯风格。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作文题立意角度更加宽泛,更方便考生扣题。本题所给材料最鲜明的特征是极富思辨性,即“准备好的却没有用到”“没有准备的却可能有用”,“有用”与“无用”等二元概念的分析恰好体现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

这里的“旅程”可指具体的出行计划,更可指人生中的前行。路途漫漫,可指现实中的路途,更可指代“漫漫人生路”。“行囊中的储备”可以指比较务实有用的东西,如知识技能、处事技巧、健康体魄等,这些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曾让我们用力准备,却可能在旅行的某些时刻被弱化或弃用;也可以指精神层面的东西,如理想、信仰、乐观心态、诗意情怀等,这些务虚的东西看似无用,没有刻意准备,却可以濡养人的精神气质,伴随整个旅程,“无用之用”,终为大用。行囊中的东西,也可以在一定情境下建立联系或互相转化。

行文过程中考生需要着眼全篇,抓住关键词,分析概念,探讨关系,同时也要重点突出,谈及个人体悟写出真情实感。也可以贴近时代现状,写一篇闪烁思想火花、凝聚理性智慧的文章。

【审题误区】 在这个作文的要求中,其实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就“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来说,很多考生可能会忽视后面列举的几种可能,较多地关注材料开始部分地背景提示,导致审题不准,角度出错;“自拟题目”这个环节,可能会忽视行囊与旅程的关系,导致简单采用“行囊”这一词眼作为题目,失去了立意上的针对性和思辨性,导致写作方向发生“质”地偏移,最后主旨和写作重心发生偏转,文题跑偏,失去分数;虽然本题排除了“诗歌”文体,但是由于很多学生文体意识不强,依旧可能会导致“四不像”的作文出现。这些都是领悟写作要求不到位而可能出现的低级错误。

从隐性要求上看,文中的“行囊”“新的旅程”和“有的东西”都有很强的隐喻性,必须把它具体化才好展开,比如“行囊”可能是我们做的各种物质准备或精神准备,“旅程”可能是未来美好的人生阶段,这一阶段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希望,常常是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是“新”的内涵;“有的东西”可以是具体的一件物品,比如伞、鞋子、砂砾,也可以是比较虚的事物,如精神毅力、苦难挫折、人性美德、法律规则等。最后一点,就是不能忽视行囊与旅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忽视了这点,也会导致写作上的偏斜,最终留下考场遗憾,不可不防。

【优秀作文】

我的老爸,我的行囊

午后的阳光肆意地打在他的脸上。

车突突乱响,霹雳哐当。

“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都是孩他爸了。”我坐在车后,看着他的背影,胡思乱想。

是啊,我都这么大了。这么些年,我们始终都是那个羽翼未满的孩子;而他始终都是那个给我一片天空的英雄。

抓着手中的行囊,我想起了过往。

那年,初夏的阳光已经有些热烈,有些浓重。

回家的路上,安静的出奇,鸟儿也似乎被熏晕了头脑,老老实实的睡去了。脑子里乱乱的,有点害怕,害怕他那威慑力十足的一脚两巴掌。其实我也不知道不明白:跳着去抢球,怎么就把人家的门牙顶下来了?我该怎么和他说明呢?

进门的时候,他正在修理那辆年代极其久远的三轮车。他满头大汗,满脸都是油,像是一个刚刚挖煤回来的工人!脸上的胡子也不知道长了几天,毛烘烘的;两只胳膊甩着扳手,手上的青筋尽显,嘴里还不是嘟囔着“我就不信治不了你”。

我停下自行车的时候,他才发现了我。

“怎么回来了?不是星期天呀!”他惊异地询问。

“惹事了,把„„俺,俺同学的门牙顶下来了,班主任明天让你去一趟!”我嗫嘘着。心里虚虚的。他曾经不止一次的教训我,别打那个球。

“哦,啥时候去啊?”说话的时候,手里的扳手并没停下来。语气似乎也平静下来了。

“明天!”

“放心吧,别害怕,我明天去。”他似乎找到了修理车子的门路,动作麻利了许多。

吃晚饭的时候,妈妈不停地给我添菜加饭;而他只是在旁边自顾自的吃着。第二天一早,妈妈忙碌着给我做饭,送我上学;而他一直是沉沉睡着。

我不知道他啥时候去的学校,也不知道他在办公室有没有遇到刁难和讽刺。只是,那天正巧还是体育课,我蹑手蹑脚不敢动的时候,他却已来到操场边,笑着说“放心玩吧,没事了,不用害怕!以后小心些就是了,千万别冲动。”那天他刮了胡子,初夏的阳光也格外靓丽,照着他干净稳重的面庞。我只记得,他超级帅。

那个宁静的夏天早已悄然过去。如今,我手抓行囊,要去做一个高飞的风筝。

昨晚,妈妈给我包里添加着各种零食,重复着那些早就准备好了的唠叨。他静静地磕瓜子,看电视,时不时地冒出那么一句“别忘了拿么啥,忘了可没人给你送。”

我嚷嚷着换书包,因为书包带拔丝了。妈妈抱怨我说得晚,又重复起节俭的话。

早上起来,我一眼看到我的书包带缝上了,一针一针,像模像样。我扯了扯,“哟,这么结实!”弟弟说,是爸缝的。

“霹雳哐当!”我转回神来。车依旧突突乱响;他依然冷峻,胡子乱竖,稀疏的额头上,白发刺眼。

一道阳光泼洒过来。我眼里湿润润的,抓起了行囊,背在身上。沉甸甸的,是父亲的力量和慈祥。

【点评】

主题鲜明,详略得当,情感真挚。文章精心选取父亲呵护我的故事,详略得当,眉目传神,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一个关心孩子、沉默刻板、低调博大的父亲形象,钦佩感激之情流露字里行间。

作者以坐车上学、阳光照耀为背景,串联起回忆与现实,构思巧妙;语言流畅生动,善于描写,符合记叙文的特点。尤其是对父亲修车、临行前的动作描写,细腻准确,美好深沉,文句表现力很强。文章前后文照应较好,太阳光既推进情节转换,又服务于思想认识的转变,独具匠心。

有个性色彩,在生活中感悟父爱,作者不仅写出了父亲的个性深沉内敛,也写出了他博大乐观而又满怀期待的人文情怀,写出了父亲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境界。

享文化之繁华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潜共享带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水的感伤„„用一指墨香,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文化从那翻滚激荡的黄河开始,便扎植于我们的心田,镌刻于基因。那寓意吉祥的中国结,那元宵佳节的灯谜,那雄伟的华夏庭院,无一不是珍贵的传统元素。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正因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发绚烂壮美。

把文化作为生命的行囊,便让灵魂与文化一道,穿行在历史的音符与文字墨香之间。

文化,流淌在悠远的箫声中,诉说着哀怨与愁绪,文化,也弥漫在阿炳的二胡中,叹尽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流转于锦瑟之间,轻拢慢捻之间净化内心的污秽。本无生命的乐器与乐曲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寄予着心灵的世界,承载厚重的文化。

不仅仅在丝竹间,文化也在素净的宣纸上蔓延而来。张大千伏在洞底绘出的梦幻敦煌,诉说着那千百年前人们的信仰;齐白石着手画出的自然风物,亦传达着生命的灵动;壮观的《清明上河图》,也刺激着美的神经。中国画中的水淡云轻,妙手丹青的一点一描,拓开的不仅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之魂由笔底传承。

同样,龙飞凤舞的字亦为文化之腑脏;颜真卿规正而又洒脱的笔锋,王羲之隽秀玲珑的字体,张风子如带般拂过的清新之风,无一不是文化的符号。那挥洒自如之间掩盖不了中华文化之含蓄内敛,那笔锋回转之间亦彰显着文化之典雅深厚。亦深潭微澜,亦雪底苍松。

文化如辽远的江海,包容着一切。既有张翰的“江月年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飘渺烂漫。那篇篇诗词,字字珠玑,诗人惜字如金,落笔生花,留给世人一片芳华。

文化之美常浮荡于我心间。那里有轩榭廊道,那里有至臻服饰的绣扣,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戏曲,那是中华之精髓,炎黄子孙之傲骨。它如枝头的梅花,傲吐芬芳。

愿乘文化之舟,度文化之沧海,享那份美好与挚真,低吟文化之妙语,歌吟一生,幸福一生。

这样的行囊,希望我们共同拥有,共同打造,共享文化盛宴。

[名师点评]

1、怎样才能享受文化之繁华?自然是将文化作为一生的行囊。文章用丰厚的历史底蕴引出文化是生命的行囊,然后在音乐、美术、书法、诗词、建筑、戏曲、服饰等之间穿行,具化了文化的内容,写出了它们对生命的意义。最后两段点题,照应题目。

2、文采飞扬。文章一开篇就是诗意盎然的呈现,后面写音乐,美术、书法,无论是人物,还是艺术的表达,都充满诗情画意。在句式上,整散结合,语言铿锵有力,古色古香。

(得分点:立意准确,排比修辞)

文化行囊

彭丽媛说:“传统文化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粮。”生于斯,长于斯,浑金璞玉,天然美质。文化盛宴,浸了你的魂,摄了你的魄,卒成丰富的内在。

是的,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

也曾“之乎者也”翩翩儒雅风度,也曾大碗喝酒,畅快案酒果子刀切牛肉。文化熏陶渲染、陶冶心性,养育情怀。情感丰富来源于文化的底蕴。

如古语“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恰似朗月清风,不知不觉文化融在了品性里,成为一生的底色。

就好比沙龙孕育了林徽因这样的奇女子,骨子里都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柔美。亦或是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好似山里的黄鹿,从不想痛苦的事,从不发怒,从不伤心。”眸子里显现着山水的灵性。这种无法否认又不抗拒的文化的力量,会让异域之人赛珍珠在晚年念念不忘曾养育她的中国,带着一种文化的忧伤。

文化是一个人的魂魄,无论是信天游还是沂蒙小调或是闵音,都在生命里唱响。

《雅舍谈吃》中,梁先生大谈令他魂牵梦绕的正阳楼的烤肉,薄如纸的烧饼和一鸭三吃的北平烤鸭。老北京的文化符号连同胡同与冰糖葫芦刻到了他的脑海里,在内心中未然成杯。抑或是叶子说她发了疯地想念南京,想念路边摊的虾皮小馄饨,想念夜晚柏油马路上油沆气混着半酸半甜的果皮的味道。嗔怪南京人将车站修在周围绿得不像话的群山。这是石头城的美,南京人的品性。文化地域的美及魅力让生活丰富且安详。

所以说,鸿蒙之初接受教育文化自然而然得了地域的灵气。

传统教育中《颜氏家书》更是以“令熟读经史子集”为教育目标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我们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文化成为自我的内在。而这种巨大的影响,是夏怀骂虫,玩物成痴的王世襄的率性人生,是沈从文念念不忘的凤凰古镇,是莫言传奇魔幻的山东高密乡。今生今世,定时和骨子里的文化白首相依,不离不弃。

罗素感概“参差百态是幸福本源”,那就和鲜活的文化一起,幸福到老,行囊永恒。

[名师点评]

1、主题突出。文章围绕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写出了文化对自己的影响。文章开篇以彭丽媛的话作为引子,指出文化浸润了人的魂魄,成为人生成长的一种底色。然后例举林徽因、翠翠、赛珍珠等为例,说明各种文化对人的影响。再以梁先生为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个人的生命的作用。最后点题:与文化行囊一起,直到永远。

2、文化底蕴。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化作文,与山东丰富的地域文化非常匹配。文章有大量的历史底蕴、名著底蕴、饮食底蕴、民俗底蕴、名言底蕴等,共同组成了文化方阵,加上语言优美,文采飞扬,自然成为阅卷场的亮点,获得高分。(得分点底蕴深厚文采飞扬)

行囊的故事

曾经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尘世的繁华,年少的心中总有些牵挂,总是忘不了诗与远方的花儿。

我不是去流浪,行囊里有我爱的人,爱我的人,我的梦想,还有些许不甘。人生旅程,你知道起点和终点,却无法预知沿途的风景,更不知道谁会陪你走完这段行程。那些一直紧随你左右的,可能提前下车;另外一些看似随时都会离开的人,最后却陪你走到终点。在车上,你会遇到很多人,每个人都背着行囊,我们比较、交换、争夺毛囊里的物品„„

我们虽然赤条条来,但是没有人能够四大皆空,没有人会甘心行囊空空。前半生,我们拼命向行囊里塞东西,走啊走,不要停;拾啊拾,不拣选,当你实在累得走不动了,后半生才刚刚开始。

后半生,你要学会舍得、放下,要把行囊里的东西取出一些,可是哪一样东西没有青春的印记?哪一样东西你捡起时可曾想过最终要放下?可是你不得不抉择——最难的决定不是选择要什么,而是选择放弃什么,这就犹如Sophie的选择:残酷的纳粹让她在儿子与女儿之间只能选择一个活下来,每一个都是亲生骨肉,这种选择本身就是残酷的,可是我们必须选择,因为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生活本苦,可我们却要苦中作乐;生活本来充满不测——行囊里准备好的东西用不上,该死的救心丸却落在了窗台上,但我们依然前行,如履薄冰,矢志不渝。旅程风景如梦如幻,人生阅历如露亦如电,可是有些东西,我们一直不会丢:孔子说是“仁义礼智信”,孟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王阳明说是“为善去恶”„„对于今人来说,那就是我们的理想与情怀——理想不能因贫贱而放弃,情怀不能因失意而忘怀。

情到深处人孤独,意到执著心不渝。当你修炼到能够以宽恕之心原谅一切施加于己身上的不公,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不畏浮云遮望眼,你的行囊即使半空,可也充满富足。当伫立生命的最高峰,你就能够看轻尘事,看浅人情,看淡得失,行囊轻快,一路前行。

在凡夫看来,行囊本是身外之物,可在佛看来,这具臭皮囊,又何止不是行囊呢?《心经》有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皮囊本是空空如也,后因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这具形体,可是世间凡夫又无比热爱这具皮囊,对它始终不离不舍,悉心照顾。

6.高考语文议论文范文 篇六

一、导入部分

鲁迅先生《野草》曾题词:“当我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鲁迅先生又曾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发出呐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身处社会转型期的我们,时常会被眼前所见而困惑,因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所思所发所悟所为。

请针对鲁迅先生这两句颇具意味的语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产生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二、分析讲解

同学们此次作文中的论点采集:(黑体:与材料直接相关的词;

下划线:该观点中的关键词)

1.只有经过默默地努力和积累,才能厚积薄发。2.人类因思想而伟大。

3.踏实做事,低调做人,才能获得内心的充实。4.变通的人生更精彩。

5.沉默中唯有思考能带给人爆发的力量。6.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坚守内心的信念。7.该开口时就开口,该出手时就出手。8.成功源自于不同的选择。

——观点中的关键词应该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词

辩证的观点:

对于日常生活琐事,沉默处之;对于涉及道德评判、价值取向的社会乱象,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周文丽、王欣、肖诗琪„„ 例如:(王欣)

首先,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最起码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沉默什么时候不该沉默。我认为对于一些没有意义没有必要的问题你的争论是毫无价值的。日常生活中你总能看到一些人争论得面红耳赤,而另一些人则沉默无语,不是因为他害怕,而是因为道理和公道支撑着他,他无需心虚地想用声音在气势上压住对方,过多的争吵只会增加更多的看客。这个时候,选择沉默不做争辩是明智之举。然而,当人们的道德准则受到挑战,人心开始偏离,社会需要的不是一个沉默的人,而是一个敢言的人。眼看着广州小悦悦的生命从人间消失,18个路人的冷漠无情,我们不仅要敢怒更要敢言,敢于批判冷漠的人心,敢于谴责社会道德的堕落。这个时候,放弃沉默发出声音才是人心所向。

——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法(针对事物的不同类别和性质——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

但要注意区别于“各打五十大板”的无观点派

附:阅卷老师评价此次作文部分存在的问题:

1、观点大多不明确,不是从材料当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对材料的解释或发挥。

2、立意缺乏思辨性,只是单独地从一个方面进行立意——或谈沉默、或谈开口(爆发),这其中大多数同学选择“沉默”去谈。

3、不联系现实中的困惑谈感悟。

4、论据(或所依据的材料)非常单一,绝大部分同学都选用的是“小悦悦事件”。

5、题目很少见让人眼前一亮的,大多缺乏概括性。

6、有一部分同学套题,全然不顾题目要求,自说自话,另起炉灶。或写成功,或写选择,或写变通,或写坚守。

7、对材料的分析抓不住要点,不能围绕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

三、实践操练:思辨类作文题目举隅(分组合作,拟定若干题目,交流切磋)

1.09浦东二模:古人论书法时说“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现代人则说,“善藏锋者”与“善露锋者”皆成大器。

请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就“藏锋”和(或)“露锋”,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段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2.09卢湾二模: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看重“安”,成语就有“安邦定国”、“安如泰山”、“安之若素”、“安贫乐道”、“安居乐业”、“安分守己”等等;而著名导演李安却说“我这个人名字叫‘安’,其实很容易不安”。作家安琪也说“我一直是个不安的人,不安心,不安分,不安定。”“安”是一种姿态,“不安”也是一种境界。

你怎样理解“安”与“不安”,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3.09徐汇二模:德国哲学家尼采曾作诗谈“处世之道”说:“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这是一种追求“半”的人生哲学。但是生活中追求“全”的也大有人在。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四、课堂小结

整体而言,这几年高考的作文都要求学生有对生活的思考和生活的阅历,这些阅历可能 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高考作文无疑越来越加强调思辨性,强调议论,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写出“我怎么看”,让人读了之后要能有点启发意义。

——上海市语文高考阅卷负责人

华东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周宏

五、作业布置

人类本质上的沉重感,主要源自于责任、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和方式了。我们不可能也决不能无任何负载地来往于世,作为人必须有所承受,承受我们需要承受的东西。

7.浅议美术高考之素描教学 篇七

结合本人十多年美术高考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我认为,在美术高考中,一幅色调丰富且明暗对比强烈的素描作品,比较肯定地说,能拿到高分。在此,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素描是一个观察—认知—理解—表现的综合过程。针对这一要点,首先就要进行正确的观察,即在观察对象的同时要结合思考加以运用,只有采用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提高画面的表现力。而许多学生经常还没坐稳,就急着开始动笔画起来,像这种没有观察思考就画的习惯是不可取的。我们在进行素描写生练习的时候,整个过程虽然是通过动手来实现的,但手却要受眼睛的支配,而眼晴通过观察又受到大脑思维的控制,所以说有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结果。因此,在素描习作中就不仅仅要具有自如的手下功夫和准确敏锐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整体的观察方法,即对素描习作练习所要表现的对象有一个全面的感受和认知。整体观察首先要将视野放开,一眼看到整个所画的对象,全面感受对象的基本形状、比例、结构、动态、特征及明暗深浅对比和主次虚实关系。其次是比较,比较是对整体观察的补充,通过对整个对象各个部位相互之间的比较,来得出它们各自与整体的准确关系。比如:这个对象的动态如何,它的基本特征、神态是怎样的,五官是在头部的什么位置,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比例如何,明暗对比、虚实关系又是怎样,等等。也就是说,在动笔作画之前,要先在脑子里用眼睛画一遍,并且有一幅头脑中的完成素描作业,改变看一点画一点、画到哪儿算哪儿、没有相互联系和局部之间相互比较的观察方法。正确的观察方法需要反复强调、反复提醒、反复训练才能形成习惯,才能有效地纠正学生中的那种局部的观察方法。在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察方法后,就为高考训练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习的提高就是自然的事了。

二、培养学生的整体和结构意识

在素描教学中强化学生整体意识和结构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画面整体效果的把握能力,增强全局观念,并真实地表现对象的空间结构及体积关系。

在教学中,学生经常死抠局部,造成局部之间相对孤立,无法很好地衔接统一,常常是某一局部已经画得非常强烈,而其他部位还是空白,导致画面极不完整和协调,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整体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在表现对象某个局部时,还应兼顾到其他部位,做到同步进行,使画面完整统一起来。

学生往往画好物象的大体轮廓后,就立即上明暗和调子,机械、被动地描摹对象,从不研究对象的内在结构关系——哪里深点,哪里浅些,只是用平涂的调子加以表现,把立体的对象平面化,其原因是学生缺乏结构知识。在提高学生结构意识方面,我要求学生面对物象应积极主动,由表及里地分析研究对象的内在结构关系,研究外部表象的内在成因,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建立起结构观念和整体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明白应该怎样观察分析、怎样表现客观物象的内在本质特征。

三、培养学生较强的表现能力

表现是整个素描教学和训练实践体系的核心,无论是观察方法还是意识、技法等,都要围绕着“表现”来进行,一幅画能否画好或者画完整,将直接取决于怎样表现。上面我们深入地学习了怎样观察物象和培养学生的整体及结构意识,那么,应如何运用这些成果来表现自己的作品呢?要让学生重点明确以下五点:一是“形”。学会用大的长短线概括形体的大形态,强化形体的大印象。二是“色距”。学会用对比的眼光判断和表现画面中的明暗色度距离和差别,表现时要拉开色距。三是强调“交界线”。找出主要明暗交界线并加强它,但要注意明暗交界线不是两条单薄的线,它通常具有面的性质、体的厚度,加强它实际上就等于加强物象的体积和空间感。所以,在整个作画过程中,要反复抓住主要交界线,把握它的结构转折变化。四是深入刻画“视觉中心”。视觉中心是一幅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精髓,传达画者主观思想情趣的地方,因此在表现时需要让它精彩起来。五是“丰富色调”。让画面的灰部色调丰富起来,丰富了才显得耐看和有东西,要不然就显得空乏无力。

四、培养学生调整画面的能力

调整画面是作画过程中的最后一步,但其作用不会因为它是最后一步而减弱,有些时候反而更显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合理正确地处理好作品的整体协调性。这种协调性包括大的黑、白、灰关系和主次虚实变化、空间和体积感、画面的节奏感等,以及小的“点睛之笔”是否精彩与耐看。

总之,在高考素描教学中要善于研究、反思,定能教学相长。教师怎样进行素描教学,对于该艺术的学习与探索本身,就是一门教育艺术。在探索总结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弄清学习重点,不断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专业素质与艺术修养,这是我们追求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颜铁良.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范迪安.国际当代素描艺术[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

8.高考语文议论文范文 篇八

【关键词】教材文本 高考书面表达范文 高级句式

高级句式的运用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得分的重要因素。许多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能基本表达文章主要要点,但缺乏高级句式的运用。单一的句式结构极大影响了整体文采,降低了得分。而复杂多变的句式结构却能使篇幅有限的书面表达文章灵活生动,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一篇优秀的高中英语作文,除了能够准确无误的表达题目所要求的内容要点之外,还应该体现学生个人的英语素养和文采(Krashen.S.D,1988)。现行的北师大版教材文本和历年的高考范文覆盖了广泛的话题,具备丰富的文章体裁。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文本和高考范文,有效地指导学生认真进行解读,采掘其中的高级句式并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归纳整理了北师大版教材文本及高考范文中的部分经典例句和学生习作中的部分句子以供分享。

一、非谓语结构

Without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gases, the suns rays would bounce back into space leaving the Earth cold and impossible to live on. (北师大版教材文本)

Everything done,the volunteers sat in the yard,chatting with the elderly people. (09年浙江)

Moved by the story, everyone stood still, unable to say a word. (学生习作)

非谓语结构是最能体现文采的高级句式之一。它简练出彩,书面性强,一直以来备受阅卷老师的青睐。但是,大部分学生却很难自如地运用非谓语结构。其实,几乎所有的状语从句都可以改写为非谓语结构,尤其是时间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及方式状语从句。熟练掌握非谓语结构,并能充分运用到日常写作中,定能提高书面表达的得分。

二、倒装句

At the bottom of the bed was the stocking, now full of all kinds of small presents and sweets. (北师大版教材文本)

Along this 800-metre-long street are more than 300 shops. (09年全国Ⅱ,宁夏,海南)

Not until I graduated from shool did I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学生习作)

倒装句是一种有效提升句子亮点的句式结构。如何运用倒装句可以根据文章体裁进行选择,这具有一定的技巧性。

1.地点状语或时间状语开头的完全倒装。在介绍方位地点的文章中常要描述某一建筑物位于某地或某地有某物,这时可以运用完全倒装,把整个地点状语放在句首,然后是谓语动词,最后是主语。主语后还可以再加一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使整个句子呈现出丰富的变化。此外,在记叙文中,如果把时间状语放在句首,采用完全倒装句式,会使得整个事件的描述更为紧凑,句与句之间衔接自然。

2.部分倒装。以否定词或only为开头的部分倒装句式也是常见的高级句式。当写作中需要用到否定词never, seldom, hardly等时,不妨直接把这些否定词放在句首,引起部分倒装。叙事时运用No sooner...than...,Hardly...when...来代替when会使描述更加栩栩如生,体现文采。而在解决问题型议论文结尾提出号召时,则可以应用only放在句首的部分倒装句式,不仅能升华文章的精神内涵,又使文章结尾更具有张力。其他类型的倒装句式也各有其妙处,在写作中尽量使用一两个倒装句式。

三、被动句

In other cultures, looking thin for a husband-to-be is not what a woman desires at all-rather, looking a little overweight is considered more attractive. (北师大版教材文 本)

It is suggested that all the people wear a hat and a pair of gloves. (09年辽宁)

All classes are taught by teachers with rich experience. (学生习作)

当不强调动作执行者,动作执行者不明确或主语过长时,宜使用被动句。被动句具有地道之美。然而,我国中学生长期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几乎整篇文章都运用主动句。通篇采用人称开头表达某人做了某事。这种文章句式显得尤为单调,缺乏文采。英语是一门客观的语言,运用被动语态的场合似乎比汉语多。被动语态便于论述客观事实,故常用于科技文章,新闻报道,书刊介绍以及景物描写。因此恰当地使用被动语态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学生若能巧妙地将文章中个别主动句改为被动句,便会使该篇文章句型变化丰富,语言表达更地道。

四、虚拟语气

If you had to choose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of the 20th century, you would have a real dilemma on your hands.(北师大版教材文本)

Besides, I wish there would not be too many students in a class. (2014 新课标)

It is high time that we put an end to phenomenon of wasting food. (学生习作)

虚拟语气具有较强的修辞功能。它在语用功效上是一种言语表达现象。虚拟语气表示所说的话是一种主观的愿望,假想或建议,甚至还可以是怀疑,忧虑,祝愿,遗憾或后悔等。在写作中恰如其分地运用虚拟语气会使表达更加委婉,含蓄,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句子意味深长,甚至有话外之音,言外之意的特殊功效。

五、It的各种句型

It was only when I got home tow hours later that I realized Id forgotten it and there was nothing I could

Do as the library was closed. (北师大版教材文本)

It is not until about 5:00 p.m. that 1 will come home. (09年全国I)

It is necessary that efficient action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such things from happening. (学生习作)

It 作为引词,起到先行引导的作用。它可以在句子中作为形式主语,引导以下常见句型:

It + be + noun/ adjective + V-ing.

It + be + noun/ adjective + ( for/of)somebody + to do something.

It + be + noun/ adjective + that...

It + be + p.p.+ that...

It也可以作为形式宾语,运用于:

Vt.+ it + adj./n. +to do/doing/that...

常用于这一类句型的动词有believe, find, consider, feel, make, think等。

提到it的用法,最为突出的句式是it引导的强调句。it引导的强调句的运用便于表达主观的意愿或增强情感。通过对句子的某个部分,尤其是主语,宾语或状语进行强调,从而起到了修辞的功效。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合适地运用it引导的强调句可以让文章更富于变化,更具有吸引力,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关注及共鸣。

六、名词性从句

That chances that we will a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live in an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are small. (北师大版教材文本)

However, what makes us surprised is that most of the Chinese mothers do not agree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e. (2011年 广东)

What the boy badly needs is regular exercise and a balance diet. (学生习作)

英语名词性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及同位语从句。其中,what引导的主语从句最为常见。当句子的谓语动词为动宾结构或介宾结构,可将句子改写为主语从句。此外,当需要对某个抽象名词进行解释说明时常运用同位语从句。

七、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This might explain his interest in fast cars, of which he has a vast collection. (北师大版教材文本)

You should sign your name in the office before 5:00 p.m. next Thursday,which is the deadline. (09辽宁)

As students, we often take examinations at school ,but sometimes we have too many examinations, which lay a heavy burden on us. (学生习作)

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常起着后位补述的功能。补述既可以使语言连贯,又有简练,生动的效果。常用于事实表述后的情感感受,引发感想或对细节补充的场合。这一句式值得学生重视。

综上所述,英语写作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训练过程。写作更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一项将积累释放于一时的过程。可供学习的写作素材无处不在,教师应坚持长期有效地指引学生挖掘教材文本及历年高考范文,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读多练,坚持不懈,熟能生巧方可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此外,教师还应引领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正高教师资格评审条件下一篇:有机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