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赏析题技巧

2024-09-18

中考古诗词赏析题技巧(通用8篇)

1.中考古诗词赏析题技巧 篇一

温州中考语文2006——2016古诗词赏析

【温州中考2006年】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分)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2分)

【温州中考2007年】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在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2分)2.“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士怎样的精神?(2分)

【温州中考2008年】 送友人

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

的景象。(2分)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温州中考2009年】 《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温州中考2010年】)新凉 徐玑①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释】①徐玑:南宋时温州诗人,“永嘉四灵”之一。②田畴:田地,田野。

1、本诗描绘了黄莺在初秋微凉的天气中自由翻飞、的景象。(2分)

2、“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间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温州中考2011年】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补充点评。(2分)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 之情的自然流露。

2、完成随感。(2分)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 【温州中考2012年】 田家 郑獬(xiè)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 ”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温州中考2013年】 柏林寺南望(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②霁:雨止。

1.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 的环境特点。(2分)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3分)

【温州中考2014年】 如梦令·春思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3分)

【温州中考2015年】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3~17题。

李白传(节选)【元】辛文房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①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④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①宰:指县令。②辟:召,征召。③本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④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下列句中的“望”字,与诗中“西望长安不见家”的“望”字情感相近的一项是()(3分)A.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2.诗歌末句,诗人借想象之景,表现凄凉、感伤的心境。结合所选诗文,分析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4分)

【温州中考2016年】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选自《给孩子的古诗词》)

12.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4分)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温州中考语文2006——2016古诗词赏析

【温州中考2006年】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分)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2分)

(1)满 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温州中考2007年】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在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2分)2.“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士怎样的精神?(2分)1.裂 折

2.表现了从军将士一往无前的精神。

【温州中考2008年】 送友人

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

的景象。(2分)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1. 苍凉(悲凉凄凉凄清)2.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温州中考2009年】 《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凄清(孤寂、凄凉、清冷)

2、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温州中考2010年】)新凉 徐玑①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释】①徐玑:南宋时温州诗人,“永嘉四灵”之一。②田畴:田地,田野。

1、本诗描绘了黄莺在初秋微凉的天气中自由翻飞、的景象。(2分)

2、“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间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15,欢快鸣叫

16、诗人借黄莺来表达自己对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温州中考2011年】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补充点评。(2分)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 之情的自然流露。

2、完成随感。(2分)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 1.(2分)依恋(不舍、挽留)2.(2分)示例1: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示例2: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

示例3: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

16、作者喜爱湖上亭的一草一木,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温州中考2012年】 田家 郑獬(xiè)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 ”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5.(2分)明

16.(2分)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温州中考2013年】 柏林寺南望(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②霁:雨止。

1.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 的环境特点。(2分)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3分)

1.幽静或幽深

2、示例:雨后的山更加青翠了,云雾缭绕在四五座山峰间,如同妙手绘出的一幅水墨画。

【温州中考2014年】 如梦令·春思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3分)

《如梦令 春思》(1)繁茂,生机盎然(2)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温州中考2015年】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3~17题。

李白传(节选)【元】辛文房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④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①宰:指县令。②辟:召,征召。③本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④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下列句中的“望”字,与诗中“西望长安不见家”的“望”字情感相近的一项是()(3分)A.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2.诗歌末句,诗人借想象之景,表现凄凉、感伤的心境。结合所选诗文,分析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4分)

1.C 2.才高气傲的诗人受永王李璘起兵谋反连累而获罪,后经郭子仪营救改为流放夜郎。他听到笛声,联想到自己命运坎坷,壮志难酬,因此产生这种心境。

【温州中考2016年】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选自《给孩子的古诗词》)

12.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4分)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A.“梅从山下过溪来”译文是:盛开的梅花从山脚下一直生长到小溪畔,看那样子像是要急切的生长到小溪一侧似的。“过”字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特点,诗人富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富有情味。

B.溪水声声不断,像是在热情的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的呼唤诗人。两个叠词,既突出了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2.中考古诗词赏析题技巧 篇二

原题再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小汽车已经走进我们的家庭。仔细观察和思考,可以发现小汽车的一些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的许多现象都与物理知识有关,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

(1)小汽车的外形设计成流线型,当小汽车在水平路面上高速行驶时,对路面的压力比静止时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

(2)汽车发动机工作时,缸体的温度很高,为确保发动机正常工作,需对缸体进行冷却。汽车发动机常用水作为冷却剂,这主要利用了水的______的特性。若汽车的水箱中装有10kg水,当水温升高50℃时吸收的热量是______J。[c水=4.2×103J/(kg·℃)]

(3)你还发现小汽车的哪些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的哪些现象与物理知识有关?试举一例(要求写出设计或现象,以及所涉及的物理知识)。

示例:设计或现象:高速行驶的汽车急刹车后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涉及的物理知识:物体具有惯性。

设计或现象:______。

涉及的物理知识:______。

(4)“十一”期间,小明一家开车外出旅游,途中看到如图1所示的限速牌。小明用了10min的时间通过了这段10km长的限速路段,请你通过计算说明他超速了吗。近期,我国又加大了对超速和酒后驾车的查处力度。请你写一句相关的警示语,以提醒司机朋友一定要按交通法规驾车。

(5)图2为某小汽车测定油箱内油量的电路原理图。其中:Rx为压力传感器,它的电阻值随受到压力的变化而变化,阻值随压力变化的关系如图3所示,表A为油量表,它实质是一只电流表,油箱内油量的变化通过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显示出来;R0是阻值为5Ω的定值电阻;电源电压恒为15V;油箱位于压力传感器Rx上,空油箱重50N。若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该油箱加满油时,指针恰好指示最大刻度,求:

①此时,R0两端的电压是多少?Rx的阻值是多少?

②油箱最多能储油多少升?(1L=1dm3)(取g=10N/kg、ρ汽油=0.7×103kg/m3)

(6)小汽车给人们带来诸多方便,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能源消耗、尾气污染、噪声污染、交通阻塞等。请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就如何减小汽车的负面影响,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

解析:(1)此问设置由观察小汽车的外形,回答小汽车对地面的压力问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压力,正确解答此问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出小汽车上部与下部空气流速大小。由图4可知,当小汽车静止时,汽车对地面的压力F等于G,当小汽车高速行驶时,由于上部是凸起的流线型,上部空气流速大压强小,底部流速慢压强大,因此小汽车除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重力G,一个地面对它的支持力N外,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差即升力F',如图4所示,由平衡条件得,G=F+N,所以G>N。选“减小”。

(2)此问设置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凸显了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当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由于水的比热容比较大,所以水吸收的热量比较多,因此汽车发动机常用水作为冷却剂。

Q吸=cm△t=2.1×106J。

(3)此问是一道开放型的问题,通过已有的知识,去设置问题并进行解答,考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是今后出题的导向。参考答案如下:

①小汽车的司机和前排的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物体具有惯性;

②安全带比较宽——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③汽车突然启动时,人会后仰——物体具有惯性;

④轮胎外部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增大摩擦;

⑤汽车外部观后镜是凸面镜——增大视野。

(4)此问设置是通过阅读题干,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而后进行判断,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解:s=10km,;

小明开车的速度为。

故超速。

(5)此问设置是通过计算的结果去读图,寻找有用的数据;正确解答此问关键是求出Rx后,会从图中查出压力的大小,同时要求油的重力,不要忘记减去空油箱的重力。

①解:R0两端的电压:U0=IR0=0.6A×5Ω=3V,

(6)此问涉及环保问题,问题的设置也是属于开放型的,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参考答案:尽量采用骑自行车、步行、乘公交车的方式出行;尽量购买小排量汽车。

点评:这是一道以“家庭用小汽车”为题材,以“生活与安全、节能与环保、知识与运用”为问题的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力与运动、压强;密度与电;热与能源等知识,问题的设置具有层次感,与生活贴得紧,与时代走得近,既体现了时代信息,又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该题所占分值较大、结合知识点较多,因此应不愧为2011年中考试题好题中的好题,同时为我们今后的教学起到了导向作用。

3.中考诗歌赏析题的基本解题技巧 篇三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四学段目标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诗歌赏析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这些能力,虽然诗歌赏析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中的基本解题技巧是共通的。在中考、高考复习中可以从明、绘、悟、识、赏五个方面培养阅读和鉴赏能力。

一、明诗识

诗识就是诗歌常识,赏析诗歌首先必须明了诗歌的基本常识。诗歌的基本常识中涉及到诗歌的类型,诗歌的押韵和节奏。江苏连云港市阅读的内容是杜甫的《登岳阳楼》,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颔联所写的景象。其中涉及“颔联”这个诗歌常识,律诗共四联八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所以,回答此题首先应有诗歌的有关基本常识,如果不能明了颔联这一诗歌常识,就会出错。因此,在复习诗歌常识时需要明了以下内容:诗歌的形式、押韵、节奏等。从广义而言,诗词曲统称为诗歌,从狭义而言,诗歌就是诗。诗的种类标准不一,按照语言学家王力的划分(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2000版),诗从格律上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之为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乐府诗就是这一类,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很多讲究,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考试中赏析的诗歌以律诗和绝句为主,也有涉及到词和曲的。从诗歌题材的角度应了解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从诗歌表达形式的角度应了解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诗歌的节奏主要是从朗读的角度能读准节奏,明了断句。诗歌的押韵应明了韵脚和韵律。另外,对诗歌中运用的修辞,尤其是对偶需要分清并能进一步的赏析。

二、绘诗境

诗歌首先必须要有诗歌的意境。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可见,意境是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的有机组合,意象是诗歌描写的形象,不管是景物还是事物,或者是事情,这就是诗歌的意象;而一定的意象之中表达了一定的情感和思想之后,就形成了诗歌的意境。在中考试题中经常会出现描绘诗境的题型。整体感知诗歌首先必须明了诗歌描绘的景物,其次能感悟诗歌的情感。湖北黄冈市的试题要求在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诗歌的题目是“春行”,可以“行”为游览线索,描绘见到的景象,在整个景象的构成中不可缺少的景物因素是“早莺”“新燕”“暖树”“春泥”,另外可以适当想象拓宽景物的视野,使得景象更加形象美丽。

江苏盐城市中考题要求阅读辛弃疾的词《西江月》,然后问了两个问题:第一问,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第二问,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试题的两问均涉及到词的意境,第一问要求考生了解诗词描写的景物特征,从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等声响中突出夏夜的静。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第二问在前一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描写词的意境,以词的意象为描写的主题,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拓展诗词的意境。可以这样想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描绘诗境是一种考试形式,但更多的是一种阅读诗歌和鉴赏的初步方法,中考试题以引导学生阅读诗歌的简单方法进行考查,形式上是一种考试,实质上是一种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诗歌的基本技能。

三、悟诗情

诗歌的境界是诗歌的意象和情趣的结合,阅读诗歌首先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其次就是能体悟诗歌的情趣。借助想象进行描绘的是诗人直观自然之景物的画境,而透过画境理解领悟情趣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江苏连云港市要求学生在阅读杜甫《登岳阳楼》后,能领悟全诗的情感,广州番禺市要求学生在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后,能体悟全诗的感情基调。这一类题型往往是在绘诗境的基础上,能级更进一层提出的要求,而这一类诗歌往往感情基调明显,在组成诗境的意象中已经明显地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一般是显性的。杜甫《登岳阳楼》中颈联和尾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营造的孤舟、老病、涕泗等意境,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寥、壮志难酬的情怀。这样的写景抒情诗的情感是显性的,明了的,而曹操的《观沧海》的感情基调则较为隐晦,但是诗人描写眼前之境的壮阔的目的就是表现出苍凉慷慨之情,想象之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的则是悲壮激昂之情。“诗言志”,所以诗歌常常借诗境来抒发诗情,只有领悟了诗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了诗歌。

四、识诗理

诗歌的情和理是分不开的,有的诗歌有着情趣,有的诗歌有着理趣。此处的理趣不仅仅只是个阐释的哲理,也指诗歌暗含的隐喻,以及诗歌内在的规律。浙江丽水市要求赏读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其中一问是“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气晴雨不定,暗指什么?”在回答这一问题时,不能忽略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一句,因为在此句中可以阅读出这首竹枝词是女子对郎的思念,在理解了这层意思后,天气的晴雨不定暗指什么才能明了。“晴”与“情”谐音双关,暗指感情的不定,其实这是江边女子对江上唱歌郎的暗恋,但是又不知道郎是否有意于自己,因此借“东边日出西边雨”这样晴雨不定的自然现象来抒发恋情无法确定这样的情感。可见,在赏析诗词时,理清诗序,明了诗理,辨识诗歌的内在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诗歌凝练的语言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赏析过程中既能欣赏诗歌的理趣,又能思考生活,提炼思想,陶冶情操。四川成都市试题是赏析陆游的《游山西村》,其中一问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涵了什么哲理?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陆游的《游山西村》具有宋诗典型的理趣特征,而颔联极尽能事地进行了概括。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山路在何方?顿生茫茫之感,但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下,继续前行,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这不仅是诗人置身山阴小道上的情景,更是人世间沧桑巨变、世事消长的人生理趣。欣赏此句怎不触景感怀、探问生活万象呢?

诗歌的理趣可从两方面掌握,一是理清诗歌内在的规律,理解并分析诗歌的机理之趣;一是联系现实生活,探寻诗歌蕴涵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感悟,欣赏诗歌的意在诗外的哲思之趣。

五、赏诗趣

诗歌的玩味很浓,从韩愈和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经典,这中间无不让诗歌欣赏带有了很强的趣味性。诗歌赏析题常常也有类似的考题,江苏南通市要求阅读卢梅坡的《雪梅》,其中在“梅须 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句中留空,要求从“差、欠、逊、少”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中的空白处。这是要求学生能锤炼语言,让诗歌的语言更加形象,后句中“雪”是“输”“梅”,那前一句应该“梅”是“逊”“雪”,从中可以联想到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的“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因为“输”和“逊”都是“差”的意思,但是其中拟人化地将“雪”和“梅”内在较劲的形象显现出来,更为生动。

江苏宿迁市要求阅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后进行思考: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词语最具有表现力?为什么?这是从诗歌的词藻的角度来进行赏析,其趣味性完全在用词上,如“低”这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花多,枝头缀满了灿烂的花朵,形象地再现了“千朵万朵”的花团锦簇的盛开景象。

广州市中考题将李清照《武陵春》和李煜《虞美人》进行比较阅读。试题是: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这都是词,但两个词句从内容而言,李清照表达的是个人的内心哀愁,李煜表达的是国破家亡的哀愁,形式上李清照是以“蚱蜢舟”“载不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内心的“许多愁”,而李煜则采用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比喻来表达内心的“愁”的“几多”,这样的赏析既能让学生理解诗词,又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在思考中组织语言,形成多样化的答案。

诗歌赏析题型灵活多样,必然能养成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习惯,诗歌的情趣、理趣,只有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才能形成并影响学生的审美观。诗歌是美的,诗歌是感性和灵性的结合,诗歌是意象和情趣的融合,在感性中理解,在灵性中体悟,在情感中升华,学生就能在赏读经典诗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美化性灵,提升综合素养。

4.中考古诗词赏析题技巧 篇四

一、导入

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也有“禅房花木深”幽美;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更有杜工部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每一首诗都给我们不同的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典诗词,共同感受那份独特的美。

赏析古典诗词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近几年来各地中考题中常有诗词赏析题出现。那么中考诗词赏析的基本考点有哪些呢?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中考例题:

分析考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1.先看第一小题,同学们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吗?

(学生回答后评价)这道题的难度不大,但考察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具有代表性,从第一小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同学们能分析出考察了古典诗词的哪些知识点吗?

2 中考诗词赏析考点1.文学常识2.内容理解3.情感把握4.拓展运用

这四点正是中考中诗词赏析的基本考点。文学常识平时多有积累,这里不再罗嗦,本节课将重点复习后三个基本点。

二、第一关 字词关

复习第一个基本点。

1.提问:理解诗词内容首先要扫清什么障碍?

对字词障碍,这是理解诗词内容的第一关。(幻灯)中考虽一般不直接考字词解释,但它是理解诗词内容、进行诗歌赏析的基础。

例如:去年重庆中考试题中第10题有这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提问: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不是冬天呢?从哪一个字看出来的?

(教师分析)如果不能正确的理解“如”的意思,误以为这是春天之景,解题就会出错。

2、字词理解如何强化复习呢?

1、细看注释加强积累 2、结合语境大胆推断

加强积累,以前我们以多次强调,现在我们来小小检测一下: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第二关 情感关

1、过了字词关,初步理解了诗词内容,这只是诗歌赏析的第一步,面对同一景物,不同诗人笔下却是情态各异。比如同是花,白居易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机与愉悦,李清照却是“人比黄花瘦”的黯然销魂。

⑴、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

(明确)是诗人在诗中注入的感情不同。因此我们迈过的第二关则是情感关。

⑵、面对一首诗,可以从哪些细节来把握诗中的情感呢?同学们有什么经验?

(不错)老师也概括了一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初步揣摩作者的情感

㈠、知作者 明风格

1、诗歌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抒情作品,而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如果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我们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李白:雄奇夸张 愤世嫉俗 苏轼:一贬再贬,旷达豪放

岑参:抒写边塞将士雄风辛弃疾:悲壮豪放 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李清照:细腻情怀,婉约凄切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2、提示:这里有一点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㈡、看提示,定基调

提示从何而来?

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解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例如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标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能否从中找到感情的提示吗?

对,“左迁”一词,被贬,已暗示了诗人无罪被贬的怨愤之情。

练一练

1、《春夜喜雨》--杜甫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辛弃疾

㈢、品语句,悟感情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引子,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是“品诗句,悟感情”。诗贵含蓄,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清朝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字面,悟出情感是我们跨过情感关的重点。

那么怎么来品诗句悟情感呢?

通过对词句的品味,分析景物的特点,联想组成的画面,领悟诗词的情感。这正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我们来分析诗中景物的特点,早飞的莺,新来的燕,初开的花,刚长的草等,皆是早春之景。这些景物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出游图。作者把这些景物描写的这样优美,其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自然是喜爱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最后的两居诗恰恰印证了作者在前六行中表达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实际上就是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分析出来的。

(当堂练习)品味下列诗句,分析诗人情感

(同学们讨论完成。)

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是写秋,两位诗人选取的景物却不相同?这是为了表现各自的情感决定的。

一句之景:“天”为晴空,,“鹤”则排云而上,这两个意象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秋高气爽的明媚画面,正是这明亮旷远引发诗人的碧霄之情。情与景和谐统一,抒发了诗人的进取、乐观的精神。

我们再来看第二句所写之景

二句之景:“荒凉古道,西风已起。马已疲惫。夕阳下前途一片暮色苍茫”。这些景色所组之画面,萧瑟,凄凉。这正是天涯游子孤独心境。又是一天将尽又是一年将完。断肠人却在天涯之远,故乡亲人遥不可见,抒发了天涯游子的孤独漂泊之悲,思家之苦。

五 第三关拓展运用关

走进诗,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这决不是赏析诗歌的终极目标,赏析诗歌之美还需要我们拓展运用再创造,这就是诗词赏析的第三关:拓展运用关。在中考中常见的两类题型是

1、描述类。就是给出一句诗,让考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表现的画面。答题要求(再现诗词优美意境,准确把握诗中景物特点及诗人的情感并加以想象,语言要生动优美,能恰当第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2、点评类。就是从形式或内容两方面评价给出诗句

这一关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最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及表达能力。例如前面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第二小题》: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这一题就是拓展运用题中的点评类题。。

怎么点评呢?①形式上(修辞、生动形象等)

②内容情感上(表现何种精神、揭示什么哲理、给人何种启示)

③比较鉴别(同类题材比较情感精神上的异同)

我们来分析例题,易于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对从②③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情感上看;是写离别,表现了朋友间的真挚友情;与其他离别诗相比较。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六 总结

本节课我们一路走来,经过了诗词赏析的三道关口,特别是最后一关是诗歌赏析的重点和难点,同学们究竟把这些方法掌握了没有下面我们来一次实战演习考一考同学们。

(课堂练习)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写出了秦淮河上的朦胧夜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一景象。

(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朦胧的江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水边夜色在月光暮霭中一片迷蒙冷寂……)

2.谈谈你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理解。

表面对商女的埋怨,实际上则是批评了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的忧患和嘲讽

最后,对同学们强调两点:

第一、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不是听几首分析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家平时的钻研和积累。第二、任何老师和资料所讲的技巧、规律都不能死板运用。比如辛弃疾的词大部分是反映抗金爱国、反对偏安政策的,但也有表现农村闲适生活的。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5.中考古诗词赏析 篇五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题目解读】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题型示例】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

答:“阔”字更好。原因:

(1)“阔”是空阔、开阔之意;

(2)“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

(3)“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4)“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示例(二)

答:“失”字更好。原因:

(1)“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

6.思乡诗赏析中考题 篇六

一、思乡诗的特点:

常写景物:冷月落叶;枯树荒野;苦雨凄风;栖鸦飞雁;冷露清霜;寒烟衰草;水冷山寒;旷野无人;夕阳斜照。

所抒之情:孤独凄凉,悲苦愁绪,思念亲友。

典型环境:幽静,无人,凄凉,闲淡。

典型环境及作用:以寥廓苍茫衬托人的 孤独无依;以霜露日风等渲染一种凄凉的环境,

映衬诗人内心的悲苦。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烘托,对比,衬托,用典,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移情”于物。

二、练习题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一卷)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3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四川卷)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4、(福建卷)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答: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答:

5、(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6、【全国2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7、【20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7.中考古诗词赏析题技巧 篇七

一、原题展现

如图,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C=60°, M、N分别是AD、BC的中点, BC=2CD.

(1) 求证: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

二、解法分析

2.具体解法呈现

第一问解答:

(1) 证明: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D∥BC且AD=BC.

∵M、N分别为AD、BC的中点,

∴NC∥MD且NC=MD.

∴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问解法荟萃:

解法一:从垂直定义出发 (这是考场上学生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 ;

(2) 连接ND,

∵N为BC的中点, BC=2CD,

又∵∠C=60°,

∴△CDN是等边三角形.

∴∠NBD=∠NDB且∠NBD+∠NDB=∠DNC=60°.

∴∠NBD=∠NDB=30°.

∴∠BDC=∠BDN+∠NDC=30°+60°=90°

由勾股定理得

解法二:利用斜边上的中线判定直角三角形;

(2) 连接ND,

∵N为BC的中点, BC=2CD,

∴△CDN是等边三角形.

∴∠BDC=90°, 由勾股定理得

解法三:利用圆中的垂直关系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

(2) 连接ND.

∵N为BC的中点, BC=2CD,

∴△CDN是等边三角形.

∴D在以BC为直径的圆上,

∴∠BDC=90°.由勾股定理得

解法四:利用勾股定理;

解法五:利用三角函数;

三、亮点评析

1.有效考查“四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总目标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本题几乎包括了初中阶段所有的几何核心和主干知识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通法.

知识技能方面:由于解题方法各异, 本题涉及相交线和平行线, 垂直, 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如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相似、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 勾股定理,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菱形的性质和判定, 锐角三角函数, 圆的相关知识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等等.这些都是初中几何的核心主干知识.以这些知识为背景主要考查直观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计算能力.

基本思想和活动经验方面:本题以平行四边形为基本图形, 综合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菱形的性质和判定) , 平行线的性质, 垂线的判定、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的判定和性质, 勾股定理, 推理思想、转化思想等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将推理论证与计算紧密结合起来, 凸显了几何基本图形教学的重要性.平行四边形、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都是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图形, 它们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也是每年中考必考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要突破该重点, 必须深刻理解.这类源于课本, 高于课本的变式拓展题值得学生细细品味.

2.突出考查“四能”

本题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让学生经历数学内容的发展过程, 考查学生的观察、推理和计算能力, 使不同水平的考生在情境设置的提示下, 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释放, 也使其解题过程成为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发展过程.

本题难度适中, 梯度分明, 两问层层推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回答出不同的问题, 方法多, 学生的思维可以发散, 从不同角度思考解题方法, 学生都能下笔, 但是想要得到满分也不容易, 真正做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突出考查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不同的学生将得不同的分数.

3.解题方法多样

四、学生解答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题满分7分, 文山州34000多考生平均得分只有2.67分, 得分率还不到40%, 说明此题属于难题.而第 (1) 问多数同学能得到三分, 可见, 第 (2) 问考生得分率相当低.考生解答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书写不规范, 不能正确用字母表示角.如有考生写道:∠D=90°.

2.部分考生条理性差, 证明过程烦琐.有的表述不严密, 甚至有些学生逻辑混乱, 证明过程不知所云.

4.有些考生直接把题目中的条件抄一遍, 就得到∠BDC=90°, 说明不会证明、推理.证明需要步步有理有据, 不能跳跃太大.

五、对教学的启示

1.正确的解题思路源于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熟练掌握.

正如数学大师华罗庚对数学的学习曾有过经典的描述:学习数学有两个过程:其一是由薄到厚, 其二是由厚变薄.通过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的分析和比较, 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通过对各种数学方法的概括和提炼, 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这应当是数学课教学努力追求的目标!

2.对课堂提出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思维能力

此题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了要求, 让学生在模仿中创新.此题解法多, 选择其中较为简便的方法与考生的创新意识密切相关.这就启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等能力.

比如第 (2) 问学生若能正确添加辅助线, 则思路很清晰, 一切解答都水到渠成.如第一种证法.根据垂直的定义, 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就可以解决问题, 但是教会学生透视命题者的思路, 懂得在哪里添加辅助线, 是值得每个教师深思的问题.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实效性、应用性、发展性和后继性, 因此, 课堂有效生成不在于一堂课学生掌握多少知识, 更不在于记住几个公式, 会做几个题, 而在于课堂教学渗透数学本质的体现和过程教学的恰当切入、问题情境的巧妙设置、思维方法的灵活生成、课堂艺术的再提高、个性化参与意识的培养, 能否从实质上达成有效, 关键还在于教师观念的改变, 学科专业素养以及教育专业素养的提升, 在于教师能否深挖教材,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一方面要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它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 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学生只有深刻领悟了数学思想, 才能从本质上对数学知识融会贯通, 真正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 从而在解决问题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发散创新思维.初中比较常见的数学思想包括方程与函数思想, 转化化归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思想,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积极实行过程教学, 这是学生形成数学思想, 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展示公理、定理、公式等的形式和发展过程, 让学生在客观事实和原有基础上, 亲自经历探索规律,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个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 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8.中考物理信息题赏析 篇八

1 文字材料题

文字材料题,就是命题者给出一段文字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并应用相关的物理知识解决所提的问题,它能真正考查学生的能力。材料涉及的内容多以科技或生活问题为情景或信息,与学生生活贴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能力。

例1 (2006年山西太原)

太阳的一生

天文学家认为星际介质在某些条件下会形成恒星,然后进入称为主序星的稳定期,太阳目前正处于主序星演化阶段,它主要由正、负电子和质子、氦的原子核组成。维持太阳辐射的是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其反应是四个质子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和两个正电子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释放出的核能最后转化为辐射能,并同时以42×109kg/s向外抛出大量的物质。在演化末期,太阳将离开主序星阶段膨胀而转化为红巨星的演化阶段,最终塌陷为密度很大的白矮星。

(1)地球只接受了太阳辐射能的二十二亿分之一,就使地面温暖、万物生长。地球接受的辐射能来自太阳中的核__________反应。

(2)太阳内部进行的核反应是_____________。并释放出能量。

(3)请将太阳演化过程所经历的几个阶段补充完整。___________→主序星→_____________→。

(4)太阳从现在演化到最终,经历的几个阶段相比,其密度的变化情况大致是_______________。

解答 (1)聚变 ;(2)四个质子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和两个正电子;(3)星际介质→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4)先变小后变大。

评析 此题以考生熟悉的“太阳”为背景,立意新颖,联系实际。学生通过读题,了解了太阳的过去、现在和结果,同时也了解到核聚变反应的一些常识。学生只要通过逐字逐句的仔细研读,对题目中的关键字词、语句应反复推敲,摄取有用信息,分析概括、总结,就不难回答题目中所提出的问题。

2 图景题

图景题,就是以插图中的情景为载体,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图景,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提取有用信息,并与学过的相关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解答题述问题的一类试题。

例2 (2005年黄冈市)如图1所示,晴天,几位大学生在森林中迷路了,下面四种利用风向引导他们走出森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图中虚线为空气流动形成风的路径示意图)

A.森林吸热,温度升高较慢,空气温度低、密度大,地面空气从森林流向外界,应顺风走。

B.土地吸热,温度升高较快,空气温度高、密度小,地面空气从外界流向森林,应顺风走。

C.森林吸热,温度升高较慢,空气温度低、密度大,地面空气从森林流向外界,应迎风走。

D.土地吸热,温度升高较快,空气温度高、密度小,地面空气从外界流向森林,应迎风走。

解答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森林中水分充足,水的比热容较大,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较慢,空气温度低、密度大,地面空气从森林流向外界,形成由森林吹向外界的风,所以要从图中的森林中走出来,应顺风走。答案:C。

评析 这是一道立意新颖的试题,到森林中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是每位学生都喜爱的活动,然而,在森林中迷路又是中学生最担心的事。如何从森林中走出来,这就要求对图景进行细微观察,提取有用信息,结合蒸发、比热容、密度等知识,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上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报告下一篇:辨析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