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平淡自然的

2024-08-15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平淡自然的(共3篇)

1.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平淡自然的 篇一

摘要:中国诗坛,人才辈出,其中“五柳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生在东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其田园诗文趋于完美富有魅力,可谓是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上遗世独立的大诗人,博采众长,自铸新词,形成独树一帜的田园诗派。天然的朴素美,平淡自然的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开辟的“平淡自然”风格至今都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乎无人能超越其艺术高峰。关键词:陶渊明平淡自然 田园诗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有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自然诗风。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陶渊明的田园所描写的往往是平常极普通的景物,村舍、鸡犬、豆苗,桑麻,但这些平淡无奇的对象一经诗人描写,就充满了奇趣盎然的诗意。因为这其中注入了诗人的情感和人格,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如数家珍般地掰着手指说出他地有几亩,屋有几间,树有几种,远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极平常的景物,写得很有趣味。这白描的景物映衬出诗人心灵的晶莹剔透,只有人的心纯净如止水如明镜,自然景物才能最真实,细致入微地被感悟、体会到。这里的诗人已悟得了田园山水的真正品格,更找到了自己精神的真正归宿:我所喜好的,不是尘世的喧嚣,丽是乡村的纯净.陶渊明的诗语言有枯淡之感,但细细读来便觉淡中有至味.这种淡是由至淳至厚转成至淡,是美的极高境界。诗歌的语言自然得很,不是未经雕琢和锤炼,只是不露痕迹。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这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综观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其自然之美就体现在真率而自然,反映了对大自然的无比的热爱以及在大自然中陶冶性情、怡情悦性的诗意人生。其实我们知道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就是自然。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饮酒》诗前小序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这两段话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他写诗只是自娱而非娱人,更不是为了干人。他的诗都是示志之作,不为时论所拘,没有得失的考虑。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萧统《陶渊明集序》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黄庭坚说陶诗“不烦绳削而自合”。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在陶渊明的笔下,田园与劳动第一次在文人作品之中变得有意义。而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则更丰富多彩。虽然陶渊明最后仍死在他所厌恶的时代中,以他小小的力量,是不足以扭转时代的巨流,但至少,他对得起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死在山林的怀抱中,拥抱所爱的自然,歌颂所爱的自然,这样,也是死而无憾了。

参考文献:陶渊明研究(增订本)/袁行霈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2.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平淡自然的 篇二

一、“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的艺术风格此两句诗出于陶渊明的《饮酒》组诗 (其五) :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综观全诗, 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 没有繁杂的修辞手法, 只有纯净质朴的白描和平淡简洁的语言, 却别有一种“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清新淡雅之风。这清新淡雅却又并不是未经任何锤炼的, 而是“如大匠运斤, 不见斧凿之痕” (苏轼《冷斋诗话》) , 是诗人鬼斧神工般不露痕迹的雕琢之后的质朴无华, 是浮华落尽之后的返璞归真, 所谓“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老子》四十一章) 是也。

其中,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两句, 人闲逸而自在, 山静穆而高远, 衬托出诗人平和超逸、热爱自然的心情, “悠然”二字可知诗人之所见所感, 并非刻意寻求, 而是不期而遇, 一种从容自得的超脱之感跃然纸上。低头采菊, 仰首见山, 一俯一仰间, 形成绝妙映衬, 可谓浑然天成, 不工而工。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赞赏:“采菊之次, 偶然见山, 初不用意, 而境与意会, 故可喜也。” (《书诸集改字》) [1]试想, 因低头采菊而沉醉不知归路的诗人偶一抬头, 视线正与远处的庐山相触, 霎时, 心动神会, 悠然忘情。一个“见”字, 妙趣天成, 鲜活深细地再现了诗人之讶然、释然、欣然、怡然等种种细微感触和心态波动, 直是心与境会, 神与物游, 一片化机, 妙不可言。平淡醇美的诗句中, 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犹如千年陈酒, 让人品出无限韵味。

二、冲淡平和、旷洁高远的意境和崇尚自然的思想

王国维评价陶渊明这两句诗是“无我之境”的典型:“苟吾人而能忘物与我之关系而观物, 则夫自然界之山明水媚、鸟飞花落, 固无往而非华胥之国、极乐之土也。”[2]充分体现了一种韵味无穷的冲淡平和之美, 创造了一种旷洁高远的无我之境:草庐东边的篱笆旁, 一丛丛菊花恣意绽放, “心远地自偏”的诗人挎着竹篮, 欣然独步田间, 信手撷菊, 陶醉在清新秀丽的田园风光中, 不知不觉走向了曲径通幽处, 待菊花盈满竹篮, 伸腰、擦汗之时, 偶一举首, 南山竟突然浮现在眼前……置身于这样一幅恬美明净的采菊图中, 在体悟宇宙生命的纯真与生机中, 物我两忘, 超脱一切俗事琐务, 令古往今来无数读者心生向往。

陶诗的最大特点即在于“真”, 也就是自然。他的诗, 没有矫饰和虚伪, 始终都在自由自在的表达着率性自然的真我。朱熹评道:“渊明诗平淡, 出于自然”, [3]的确, 我们在诵读“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的时候, 能够感受到字字句句洋溢着率真旷达的情思和宁静超然的心绪, 如高山流泉般晶莹澄澈, 亦如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凸现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对田园生活的由衷热爱。幽静闲雅的篱边之菊, 暮霭中依稀浮现的山影, 既蕴含着诗人归顺自然之“真意”, 又表达出对自然的向往之情和隐居之乐, 这又恰与诗人随意适性的人生境界相一致, 折射出陶渊明式的舒展与洒脱。

三、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一) 开创田园诗之风气——“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 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 为中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钟嵘《诗品》中将其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诗亦如其人, 淡泊而有雅韵, 素朴而有深意, 外质内秀, 似俗而实雅, 往往直抒胸臆, 不假雕琢, 语言朴素, 却有如天籁, 呈现出一种自然简约的本色之美。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 能创造出有独特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 为中国诗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中, 人们看到的是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厌倦和对恬静田园生活的热爱, 领略到的是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生命的自适之乐、人与自然的完全和谐, 因而这两句诗已成为后人淡泊明志、隐居山林的象征, 开启了“诗意栖居”的人生理想, 构筑起一个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 与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一起, 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二) 形成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菊”、“东篱”“南山”等意象

咏菊诗虽不始于陶渊明, 但“菊”作为文学意象却始于陶渊明。正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 使得陶渊明与菊花永远地联结在了一起:陶渊明因菊花而更显清高脱俗;菊花也因陶渊明而成为“花中隐士”, 成为中国文人所追求的高雅隐逸的象征, 以其清逸隽雅的形象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象征着隐士情怀的“东篱菊”, 更是在文人墨客笔下不断散发出缕缕墨香, 使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绽放了无数流传千古的咏菊诗词:白居易有《咏菊》, 元稹、李商隐、唐寅亦各有《菊花》诗, 而每首诗中的菊花似乎又都与“东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红楼梦》里的菊花诗则更是将其发展到了极致:有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等共十二首。

“南山”意象也经由陶渊明的诗句而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加鲜明的指向, 成为矗立在后世知识分子心中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其实, “南山”从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中就已开始, 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陶渊明承传了这一文化内涵, 借“南山”栖息舒展其宁静的心灵, 使其成为君子仁德的象征, 又将其与隐逸之志联系起来, 成为高情远致的意象。因了陶渊明的彰显, 回归“南山”也成为后世文人理想的归宿, 在诗文中频频出现:“君言不得意, 卧睡南山陲” (王维《送别》)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蔽庐”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杜牧《长安忘秋》) ;“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 (杜甫《秋兴八首》) ……

总之, 陶渊明淡泊的诗文与高洁的人格, 始终为后世人们所景仰, 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以“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为代表的诗文为人们描述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田园世界, 为中国传统隐逸风气的形成开了先河;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 清高耿介、安贫乐道的心态, 回归本真、崇尚自然的志向, “诗意栖居”的人生理想, 也为中国士大夫构筑起一个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 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摘要:东晋诗人陶渊明《饮酒》 (其五) 中“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两句诗, 充分体现了陶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艺术风格, 营造出冲淡平和、旷洁高远的意境, 反映了作者崇尚自然的思想和淡雅如菊的高洁品格;它开创一代风气之先, 也开启了“诗意栖居”的人生理想, 为后人构筑起一个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 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关键词:采菊,南山,悠然,平淡

参考文献

[1] (北宋) 苏轼著;张毅、孙艳君选注, 苏东坡小品 (M)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第50页

[2]王国维, 静庵文集 (红楼梦评论) (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3.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平淡自然的 篇三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和平县阳明中学 赖伟煌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出身官僚家庭,只是至陶渊明时,家道中落,少年时代便是生活在贫困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归隐。后来任镇军参军,在任时间也很短。最后一次出仕是做彭泽县令,已入不惑之年,时值41岁。不过为官仅81天即辞官归田。从此隐居躬耕,过着“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田园生活。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歌颂劳动,向往自由,赞美纯朴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生活。他的田园诗平淡自然,朴实率真,洗净铝华,形成了素淡自然,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古代享有盛名的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此,就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作一浅析。

一、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表现

陶渊明田园诗“素淡自然,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可用“淡”与“真”二字概括。清淡的诗句,自然融入真率的情感,不经意创造出淡远的意境。可谓其诗虽淡,却淡中有味。正如苏轼所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其风格具体表现如下:

(一)以平常景物寻常事入诗

读陶诗的第一感觉,就是平淡亲切。这与陶渊明以平常景物寻常事入诗大有联系。

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躬耕田园的隐居生活。在纯朴的田园生活中,忘却官场与尘世的烦恼,领略乡村美景,感受田园风光。春秋四季、日月雨露风霜、田园川泽村落、山郭柴门荆扉、桃李杂草桑竹、鸡犬桑蚕飞鸟……此等平常景物,陶渊明信手拈来,自然入诗,却意趣横生。所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更显清淡自然。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中的“丘山”、“旧林”、“故渊”、“田园”、“榆柳”、“桃李”乃自然之景;“羁鸟”、“池鱼”、“方宅”、“草屋”、“堂前”、“户庭”、“虚室”则是平常之物;至于“鸡鸣”、“狗吠”更是寻常所闻。正因为如此,被一般人所熟视无睹的农村自然景物,在陶渊明的眼中却格外动人,入诗则诗意盎然。

陶诗写的是平常景物,所反映的同样不外乎农事、闲居和饮酒之类平常事。“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 居》其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为农事。描绘闲居的诗,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移居》其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饮酒诗更多,《饮酒二十首》便是酒后的题咏之作。其他诗亦多与酒有联系,如“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乞食》);“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其二)

唐代孟浩然,其风格近于陶渊明,描写的大抵也是平常景物,如《过故人庄》,但陶渊明诗歌的景物描写,有着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有着更丰富的生活内容。景物虽平常,但反映出的思想内容却不寻常。

<二>白描的手法

陶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体现在表现手法上,则以白描为主,抓住景物主要特征,不加渲染和烘托,用简练的笔墨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上述《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一诗,犹如一幅水墨山水,勾勒出八九间草屋,周围是十余亩田园。榆柳的浓荫遮盖住屋檐,房前屋后桃李成行罗列。望远处,依稀可见的村落正升起袅袅炊烟。侧耳听,深巷传来鸡鸣狗吠声……诗人并没有什么形容词,也没有刻意烘托或加以点染,然而却使作品散发出浓郁的诗意。这正是陶诗 “不求华丽,不事雕琢”的白描手法所使然。正如李渡在《学诗浅说》中所言:“陶诗的妙处完全在于真实朴素,不假雕饰。以画来比,汉魏诗象线条粗重设色板滞的古画,陶诗象纯用墨笔的白描,几乎看不出笔墨痕迹”。

再看《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诗人以即事即景的简单叙写,淡妆涂抹,没有刻意的工笔描绘,却将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没有刻意锤炼,无须斟字酌句,却妙趣天成,成为陶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陶渊明与刘宋时代的谢灵运都长于描写自然景物而并称“陶谢”,但谢诗观察细致,刻划入微,擅于工笔描绘,并有着意雕琢之处,有损自然之趣。而陶诗喜白描。可见二者表现手法迥异。

<三>朴素的语言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浅近,有一种朴素之美。请看《归园田居》原列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此诗语言朴素、简洁、明快、协调一致。他不以辞彩华丽取胜,而以明确洁净见长。读来朗朗上口,其意则明白晓 畅,写出了诗人对劳动生活的真切感受和归隐躬耕的决心。

事实上,在陶渊明的诸多田园诗中,不乏朴素自然的诗句。譬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二);“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桃花源诗》)。

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云:“焉得思如陶谢乎,令渠述作与同游”。其实,陶渊明与谢灵运在艺术风格上相差甚远。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语言绮丽幽艳。

<四>淡远的意境

陶渊明躬耕田园,沐浴着纯朴的民风。他通过平常景物入诗,并借助白描表现手法和朴素的语言,从而创造出闲适悠远、淡薄明净的意境,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美的享受。还是以《饮酒〃结庐在人境》一诗为例加以说明。诗中写到,诗人筑室造宅于人群聚居的尘世,却能避开车马的喧嚣之声,远离庸俗鄙俚的人们,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心远地自偏”,这似乎自相矛盾,其实,只要心怀淡泊,不屑于世俗,即使身居喧嚣之境,也能如同居于僻远之地了。可见,这并不矛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将意境全然托出。诗人本意采菊而无意望山,不经意却举首见山。恬淡自然,实是悠然忘情之境。故王国维称此二句为“无我之境”,的确很有见地。整首诗一气直下,清空如话,似行云流水,舒展自如。细品诗句,恍若臵身其景:夕阳余晖,青山如黛,飞鸟投林,一位采菊诗人悠然步行……营造出萧然淡定,悠悠不尽的意境来。

不妨再看看《和郭主簿》第一首: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诗写屋前林木茂盛,虽值仲夏,但绿荫满林。只觉清风徐来,轻掠衣襟,委实惬意至极。诗中还写到,归隐躬耕后,已罢去尘世繁杂的交游,琴书时弄,小儿绕漆,乐享天伦,在这过着蔬谷自给,美酒独斟,恬淡自然的隐居生活。“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诗人悠然望云怀古,有超脱之感,更觉意境清幽闲远,细味之则意愈深。

(五)率真隽永的感情

陶诗的真正魅力和感人之处,在于它所表达出来的率真隽永的思想感情。“陶渊明的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乃主要以情取胜。清淡自然的诗句中,洋溢着直率真切的思想感情,这才是陶诗的真正精髓”(中山大学古代文学教研 室编《简明中国文学史》)。

陶诗景物寻常,语言浅近朴素,表现手法以白描勾勒,其意境平淡如水,看似容易而实则极不容易。细细品味,其诗字里行间,无不饱含浓如烈酒的率真感情。

首先,表面上看,陶诗似乎首首都是空的,内容上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选材上,没有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表现手法上更是缺少精工的描绘。诚然,可归之于一个“淡”字了得。然而,若能联系他的身世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就完全可推测他的隐衷;就能品出“淡”中之味;也就不难理解诗句的真正内涵——隐晦地表达诗人厌恶官场,批判喧嚣尘世,追求光明的率真感情。试看《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一诗,作者于乙巳岁(405年11月)辞彭泽令归田,此诗可能作于次年。诗人自述离开仕途,归居田园,是适合自己本性的。并且,将归隐躬耕与官场对立起来:把仕途比作“尘网”、“樊笼”;把仕宦生活比作“羁鸟”、“池鱼”的生活。感情率真隽永,爱憎异样分明。“这正体现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在污秽的官场中同流合污的清风亮节。因而,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一种失意之人,无可奈何的自我消沉,而是一种对黑暗现实的蔑视和反叛”(钱伯城《两晋南北朝诗选》)。

其次,陶诗多描写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似乎陶渊明真的逍遥自在,安贫乐道。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无时不在憎恨官场的黑暗和尘世的污秽。譬如《桃花源诗》并记,“桃花 源”是陶渊明的理想国,在这里人们耕桑自给,与世隔绝。没有君王统治,没有剥削压迫,且“秋熟靡王税”。人们过着“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的田园生活。在当时极度黑暗的现实条件下,这种理想生活的描写,正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否定。因而田园风光越美,就越显得现实社会的黑暗,也就愈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此外,陶渊明多以“酒”入诗,似乎除此则无物可写。追溯中国的酒文化,有几千年历史。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多爱饮酒。陶渊明虽隐居避世,但他同样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之态,如同常人。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并且,“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罪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另有所寄。这正如萧统在《陶渊明集序》所云:“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可见,陶渊明作诗能寓意其中,情与景融为一体,情真而意远。

二、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成因

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其客观和主观上的双重原因。

客观上,从广阔的历史背景来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动荡多变的历史时期。而陶渊明正生活在黑暗的晋 宋时代。值此之际,腐败的政治统治下,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统治者内部的倾轧斗争都十分尖锐。一些士人、官僚在斗争中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有甚者,觉得生死、得失无常。对时政的激烈抨击和慷慨陈词,略有不慎,便会遭来杀身之祸。于是乎,玄风骤起,隐逸之风盛行。时人以终日清谈玄理,或隐逸不仕,寄情山水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陶渊明青年时代,深受儒家用世致仕思想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第五首)。他数度出仕便是明证。但是政治黑暗,官场污浊,由此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厌恶之感。陶渊明的归隐躬耕同此不无联系。在隐居躬耕中,陶渊明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劳动,领略田园风光,感悟自然“真意”。于是,便有了《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和《桃花源诗》等一系列田园诗。从而,用诗的语言去表现自然,抒写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主观上讲,陶渊明天性淡泊,秉性耿直,不受羁束,不愿同流合污。他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注入平淡的诗句中。诗人笔下的白云飞鸟、秋菊青松,正是其高洁的人格寓于其中,使其诗达到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上境界。

从思想根源上看,如果说陶渊明的出仕、追求仕途因由儒家思想的话,那么,他作品中那种超然现实的超脱之感,当源于好尚自然的老庄思想。

三、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影响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一代田园诗风。他所创作的大量田园诗,以其素淡自然而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以及同此紧密相连的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李度在《学诗浅说》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陶潜以超卓不凡的胸襟,扫除俗套,自成一格,情真语淡……后世诗家得到的一点馀味已经卓然可传。”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坛盛行浮艳、绮丽之风。如曹丕“诗赋欲丽”,陆机则主张“会意尚巧”、“遣言贵研”。因而,陶渊明在当时并不被重视。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论晋宋诗家时,对陶渊明及其诗作只字未提;钟嵘在《诗品》中,仅推崇陶渊明《咏贫士诗》为五言诗中最精革的作品,并且,竟将陶诗列为“中品”;就是萧统的《文选》选录陶渊明的作品也不过缪缪数篇而已。究其原因,陶渊明虽然也是出身官僚之家,可到他时家世已经衰落,同当时显赫的世家大族相比,家世已相当低微。加之陶渊明“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过着躬耕田园的隐逸避世生活。再则,陶渊明清淡的艺术风格未能迎合时尚,其人其文不受推崇,甚至遭到冷落。就当时实际情形而言,也全然在理了。

直至唐、宋,陶渊明才愈来愈受到重视,其影响也日渐明显。“陶诗一面结束了汉魏诗的局面而开辟了广阔新颖的 法门,同时也暗中为后起的宋、齐以至唐、的诗派作过渡的勾联”(李度《学诗浅说》)。从风格上讲,唐代孟浩然的“闲静淡远”、王维的“幽静谐和”、宋代梅尧臣的“朴实平淡”,以及清代朱彝尊的“清新素淡”,探其渊源,显然可以追溯到陶渊明的艺术风格,真可谓一脉相承。

上一篇:涵洞工程作业指导书下一篇:我流泪了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