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英语考试复习资料

2024-08-08

本科英语考试复习资料(共8篇)

1.本科英语考试复习资料 篇一

上海开大2013年至2014年第二学期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期末复习要求

一、考试方式

1.形式

网络题库考。学生上机测试,具体安排情况由上海电大和各分校教务通知。

2.选题范围

网上课堂后每个章节后的章节自测题。根据上海开大网络题库考要求,题量至少需要在300题~400题。本门课章节自测后题量近400题,符合上海电大总校要求。

3.考试时间

60分钟

4.考试题型

全部为客观题,无主观题。

二、考试题型分布

1、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20题,共2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5,20题,共30分

3、判断对错题每题1分,20题,共20分(只需判断,不用改错)

5、案例选择题两个案例。每个案例有选择题6个。共12个,总计30分。(注:案例选择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无多项选择题,也无具体的回答与分析)

三、案例选择题知识点范围

案例考点主要集中在以下章节:第一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本门课为中央电大统服课程,请同学根据以上五个章节内容结合面授课教师的讲解全面理解。同时,每个章节根据授课的重要性,理解重点也有所不同。不要求五个章节所有的知识点深度理解与掌握,关键是考核学生灵活使用关键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五个章节中需要同学们较好地理论联系实践、重点理解的知识点包括:

1、第一章(第三节)

2、第六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

3、第七章(第一节、第二节)

4、第八章(第一节、第二节)

5、第九章(第二节、第三节)

上述为案例考试重点知识点,但并不排除其它知识点的涉及。

2.本科英语考试复习资料 篇二

一、资料室在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发展进程

笔者所在的六盘水师范学院就是典型的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自1975年建校以来已有40多年的历史,经过数次更名、合并、重组后,于2009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0年开始,学院系资料室开始发展,但是由于是教学系自主行为,学院并没有对系资料室做出要求,资料室呈现管理标准不统一、图书质量良莠不齐、财产归属不明确、资料室发展不平衡、采购方式以零采为主等特点,直至2012年,除了中文系等部分教学系仍坚持资料室建设,大部分系资料室已经停止建设,有的教学系将资料室变成资料柜,有的教学系将征订的期刊与学生试卷或卷宗堆放在一起,学院资料室建设处于几乎完全停摆的艰难处境。

二、西部地方本科院校资料室发展中的问题

(一)图书馆在资料室建设中被边缘化。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文件规定:高等学校可根据学校校区分布或学科分布设立相应的总图书馆、校区分馆、学科分馆和院(系、所)分馆(资料室),分馆(资料室)受总图书馆领导或业务指导,面向全校开放。(1)

从现有情况来看,大部分西部地方本科院校资料室行政上受教学系垂直领导的,业务上又是受图书馆的指导,实际上图书馆仅仅作为采访员、加工者的角色,对资料室的建设的制度、管理、监督等没有约束力,导致资料室管理的专业性、规范化被削弱,甚至出现“两不管”的局面。

(二)资料室管理员缺乏专业知识。资料室管理员没有专人专岗,大部分资料室管理员都是教学系行政人员、教师、辅导员进行兼任,个别系让勤杂工、学生担任资料员。在馆藏布局、排架、上架、倒架以及借阅登记等,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三)资料室服务单一,利用率低。在西部地方本科院校,资料室服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图书藏借功能,对学科建设服务作用不断被弱化,个性化、数字化服务,同时漫长的采购周期、采购的图书不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等都造成资料室图书利用率低。六盘水师范学院资料室图书由于是统一采购,采访方式、采购模式都严重受到当地政策制约,无法进行零采、现采,从制定采访计划到上架往往要经过半年到九个月的周期,而书目征订的模式也无法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大大的打击了读者的积极性。

三、走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资料室发展困境的若干建议

(一)成立由学校分管领导、图书馆、教学系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并制定相关的原则、目标、举措,逐步开展各项工作,图书资料室应在统一标准规范的规章制度下开展工作。对教学系原有的资料室图书,应纳入资料室标准化管理范围,图书馆从采访、编目、典藏、剔旧等各方面给予技术支持,并对资料室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对图书资料、设备等财产应分别由图书馆与教学系按比例分别承担,明确图书馆与教学系承担的责任,避免出现资料室“两不管”局面。(2)

(二)资料室管理员的人事归属与工作职责要明确,同时有接受业务培训的权利和义务,资料室管理员工作也应纳入其日常工作考核中。在资料室管理员的选拔上,由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和人际交流技能的人才担任此项工作,因为资料室管理员的工作目的即是服务本系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也是图书馆和教学系交流的枢纽。另一方面,也应该建立相应的资料室管理员激励机制,建立相应的资料员管理员团队,利用网络社区加强资料管理员之间的交流。

(三)资料室应当开展符合本教学系学科建设目标的深层性服务,建立资料室学科馆员制,在数字图书馆高速发展的今天,根据本教学系读者的需求开展专题数据库、定题服务、资源交换,尤其是专业性、针对性较强,结合资料室定位而开展的教学设计数据库等工作是必要的。同时,由于资料室图书和期刊也应该遵循采访形式多样化,采购模式应以零采、现采为主,缩短图书采访至上架的周期,以保证资料室对本系教学科研工作“快、精、准”,提供优质服务。(3)

四、结语

对于起步较晚的西部地方本科院校,资料室的建设往往是其建设过程中较不受重视的一面,但不能因为其成效慢、周期长、投入大就对资料室建设忽视,诸多高校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资料室的建设不仅仅是对图书馆资源的简单整合与优化,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院校、教学系的教学科研水平的高低,只有不断加强资料室的建设,完善资料室的功能,提升资料室的服务水平,形成特色、高效、持续、有价值的文献保障体系,才能让学科建设进入良性的生态,达到长期持续的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目的。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2015-12-31.

2毕丽菊,贵州民族学院法律系资料室的建设和发展[J],2002(1)

3.本科英语考试复习资料 篇三

【关键词】新进本科院校 非英语专业 本科新生 英语学习情况

一、前言

近10年来,笔者一直在高职院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2013年4月,笔者所工作的院校改建升格为普通高等本科学院,自此可以承办普通本科教育,笔者也应运开始着力于研究如何将本科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做好。显然,本科生与专科生有著多方面的差异。学生的智力、认知方式、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模式、学习观念、学习情况等因素影响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原来适应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很难生搬硬套在本科学生的教学中,因此,寻求新的适应于本科生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而要想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必先研究新的教学对象-本科生。在二语习得研究中, 研究者们发现, 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法, 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优秀, 一部分学习失败(刘润清,1999)。对学习者进行透彻深入的研究势必对教学工作有着无可取代的意义。在文献阅读中发现,对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的研究很多,而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的研究甚少。本文以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为教学背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分析了非英语专业本科新生的英语学习情况。

二、问卷调查

1.调查目的。笔者设计调查问卷主要想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本科新生高考分数,以此了解学生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情况。二、本科新生对于学习英语的态度,例如对英语学习是否感兴趣以及有没有信心学好英语。第三、学生喜欢的课内外学习英语的方式。

2.调查对象。笔者选取了山东农业工程学院2012级577名本科新生作为调查对象。他们来自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国土资源与测绘工程系、经济管理系。调查对象的年龄介于19-21岁之间。

3.调查工具。该调查的主要工具为调查问卷和SPSS软件。此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问卷发放时间、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和专业、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第二部分是对调查对象作答此调查问卷的要求和希冀。第三部分为调查英语学习情况的选择题。SPSS软件用于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4.调查步骤。设计好调查问卷后,在发放调查问卷之前,笔者请三名有多年大学教学经验以及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师审阅了此调查问卷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修订了若干条题目,以保证此调查问卷的可靠性。然后笔者请同事在大学英语课的最后半小时将此调查问卷发放下去,并在下课前将问卷回收再交回笔者手里。

三、问卷数据分析

由上图可见,本科生在高考中英语成绩得100-110分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3.9%,其次是90-99分,占总人数的23.3%,再次是110分以上者,占总人数的21.2%。得分90以下者仅占总人数的21.7%。因此,我院本科生中78.3%的学生英语高考成绩合格,55.1%的学生的英语成绩为中等偏上。

上图可见,我院一半以上的本科生对学好英语的信心不足,8.9%的本科生对学好英语一点信心也没有。

上面表格表明,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只是停留在上课听讲的程度。只有24.7%的本科生有课前预习,认真听讲,做笔记以及课后练习的习惯。

上面表格表明,42.5%的本科生都喜欢英语课堂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其次是小组讨论,再次是做练习题或回答课本问题,最后是记笔记。

上面表格表明,45.4的本科新生希望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介学习英语,36.4%的学生希望阅读英文杂志期刊、文学作品,再次是参加学校社团或者俱乐部活动,只有4.5%的学生希望寻找语伴,3.2%的学生希望参加辅导机构培训。

四、结论

1. T1数据显示,我院本科生高考成绩良好,中等偏上者(110分及以上者)占总人数的55.1%。可见,我院本科生中英语基础良好的的占绝大多数,因此,根据布鲁姆的教学方法理论(无需对学生进行分等,如预想将学生进行好、中、差的分等,并对每个等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那么得到的教学结果往往跟预想一样),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可以采取统一的教学方法,利用相同的教材,教授统一的课程内容。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取小组研究(可以将学生分成水平相当的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有学习成绩良好者也有成绩较差者。每个小组可以对教师提出的预习任务、上课提出的问题、课下布置的作业进行组间讨论,彼此学习长处,好学生带动后进生,促使学习成绩的同步进步)和个别指导,这样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会同样的教学内容,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

2. T3数据显示了对于学好英语的信心,50.1%的学生的信心程度为一般。我国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研究中表明,影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可以分为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信心、兴趣、情感、毅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授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增强对学好这门语言的信心。

3. T7-T8数据显示的结果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讲授与问答结合的方式,避免学生只是单纯的记黑板笔记,多给学生创造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提高学生口语水平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以多组织一些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其中。从而使学生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学习效果也会更显著。其次,除了听说之外,也要注意其他语言能力的提高。如写作,阅读和翻译。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学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第三,举办丰富的英文课外活动,开展高质量的英语角活动,放映英文电影,开放听力教室,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训练;指导学生在课外加强英文期刊书籍的阅读;鼓励学生课外多进行英语交流;举办各类的英语大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本文对新进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新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调查及分析只是以山东农业工程学院2012级的本科新生为调查对象,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调查研究的方法比较可靠,研究工具比较先进,希望能对新进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有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Stem H 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4.本科英语考试复习资料 篇四

自我参照标准:即人们在评价、理解其他文化时,总是无意识地参照我们自己的文化标准。低背景相关文化:是指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信息的表达比较直接、明确,主要依靠口头和书面语言相互理解。信息出发编码信息时,期望消息接收者能够准确地译码,从而很好的理解他的意图。信息接收者能够依据有关陈述、实际数据理解对方意图。在这种背景下,谈判往往进行很简单而顺利。高背景相关文化:在背景相关文化下,语言只传达部分信息,大部分信息隐含交流过程的其他方面,包括人员地位、场景选择、时间安排等,人们使用和解释更多的环境因素推导对信息的理解。政治风险:是指当地正在环境中突然或渐进的变化,导致外国企业和市场处于劣势或面临减产的风险。可控制限制:是指交易控制、雇佣政策等坚持在当地对物主和特殊商品的要求。歧视性限制:一般是单纯针对外国公司,有些时候是针对特殊国家的。这些限制是特殊税、关税、强制的代理合同、财务自由损失等。政治干预:是指政府直接干预行为。如没收、政府强制接管、征用、国有化或通过暴力和战争破坏财产或员工队伍。密封投标竞争定价法:是指企业更具自身产品的实际情况及与竞争对手产品差异情况,以高于、低于或等于竞争产品的价格水平来确定产品价格。主动竞争定价法:的企业根据自身产品的实际情况及与竞争对手产品的差异情况,以高于、低于或等于竞争产品的价格水平来确定产品价格。标准化定价法:采用标准化定价法的企业给销售往任何市场的产品都制定统一的出厂价格。虽然产品出厂时价格统一的,当由于消费者需要直接或间接地支付运输费用及进口关税,所以对于最终消费者来说,不同地区的产品价格差异是相当大的。随行就市法:是根据竞争企业产品的平均价格来确定企业自己的产品价格。目标市场营销:是指企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以何种方式进入哪些细分市场的营销活动。无差异型国际营销:是指企业将整个世界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关注消费者在需求方面的共同点,忽略他们之间的差异,设计一种标准化的营销组合计划,努力进入更多国家,尽可能争取更多顾客。差异型国际营销:是指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企业将全部或多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并

针对每个子市场制定营销组合方案。密集型国际营销:是指企业将目标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少量国际细分子市场,并针对这部分市场制定市场营销方案。进出口的国家垄断:是指国家在对外贸易中把部分商品,如粮食、烟酒、武器等战略性或垄断性商品的进出口交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经营,或授权给某些垄断组织经营。综合计划:是有关企业国际营销各项活动的总体现规划和安排。综合计划往往要被分解为项目计划,如产品营销计划、渠道计划和促销计划等。战略计划:是有系统地评估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基本使命和目标,对应不同的、变化的国外环境,采取必要的政策和行动以达到企业目的一项工作。作业计划:是由企业的战略计划衍生出来的,是战略计划的贯彻和实施方案,期限一般较短,一般由各部门的主管制定。关税壁垒:通常是指高额进口关税,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式下,各国政府通常以调关税阻止或限制某此商品的进口,如对消费品和奢侈品征收很高的税。非关税壁垒:是各国政府实行的关税以外的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转移价格:就是母公司向其在国外的子公司销售产品时的价格。通常公司将转移价格定在使整个公司的关税与公司税最低的水平上。例如,如果一国对某种特定商品特征的关税税率特别高,那么如果在这个国家的分公司以很低的名义价格从在其他国家的母公司进口这种产品,它所交的关税就很低了。自由贸易区:就是指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商品可完全自由流动,但各个成员国仍保留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并且各自对内政策也是独立的。连锁店:是由同一家公司所有。统一经营管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商店组成,这些商店经营管理类似的商品大类,实行集中采购和销售,还有相似的建筑风格和标志。正规连锁:是指单一资本经营的10个以上分店组成的零售业或饮食组织。正规连锁是最经典的连锁,也是最容易形成权力集中的大资本。自愿连锁:是指由批发企业牵头,成员在保持资本独立前提下自愿组成的零售集团。特许连锁:是由主导企业将自己开发的商品、服务或营销技术,以特许形式授予加盟店在规定区域的经销权,加盟店则需交纳一定的营业权使用费,并承担规定的义务。绝对配额: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绝对数额,超过这个数额即禁止进口。他有两种形式,一是全球配额,二是国别配额。相对配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进口的数量或金额也规定一定数额,超过这个数额,商品仍允许进口,但要证收较高关税、附加税或罚款。定额许可证:即在进口国家规定的进口配额内,根据进口商的申请,对进口的商品发放许可证,当进口配额用完后就不再发放许可证。无定额许可证:无定额的进口许可证是指进口国家事先不公布进口限额,只是在进口商品时个别考虑是否发放许可证。国际市场营销:是指企业跨国界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将其资源和目标瞄准国际市场机会、通过满足海外顾客的需求而获取利润的过程。国际市场调研:指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企业系统地、客观地收集资料和分析相关市场营销资料的过程,以便向企业决策者提供可靠而有意义的信息资料和数据。直接购买:企业用户直接向生产企业定额商品,而不同于生活用品大多是通过经销商购买。转移价格:母公司向其国外的子公司销售产品时的价格。通常跨国公司将转移价格定在使整个公司的关税与公司税最低的水平上。国际市场营销战略: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环境及其内部条件所制定的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营销目标和实现营销目标的途径。非关税壁垒:各国政府实行的关税以外的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又称非关税壁垒。间接出口:是通过本国的外贸公司或外国公司设在本国的机构的采取或代理的方式出口产品。倾销:任何以低于该产品在本国的销售价格在出口市场上销售的行为。国际产品标准化:不论产品销往哪个国家,除了一些必要的翻译工作外,产品都基本上不作修改。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贸易壁垒,并且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率而缔结的同盟。国际市场营销:指企业跨国界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将其资源和目标瞄准国际市场机会、通过满足海外顾客的需求而获取利润的过程。国际市场调研:指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企业系统地、客观地收集资料和分析相关市场营销资料的过程,以便向企业决策者提供可靠而有意义的消息资料和数据。转移价格:母公司向其国外的子公司销售产品时的价格。通常跨国公司将转移价格定在使整个公司关税与公司税最低的水平上。人员促销:企业派出外销人员与消费者或用户直接见面,介绍企业产品并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一种促销活动。差异性国际营销: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企业将全部或多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并针对每个子市场制定销售组合方案。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在市场营销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利益这两个重要因素。一般意义上的市场营销: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并获得利润而进行的与市场有关的经营活动。国际贸易:又称世界贸易,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与劳务的交易。恩格尔定律:提示了收入水平对消费模式的影响,提出家庭收入越少,用于饮食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就越大。通货膨胀: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同样的钱所能购买的商品数目减少,货币贬值。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的居民与他国居民之间的所有经济交易的记录。经常项目:记录国家之间的所有商品和服务贸易、私人礼物和政府捐赠等往来交易。资本项目:记录了所有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其他短期或长期的资本流动。

仲裁:是经双方当事人同意的第三者对该案件做出公正的判决,双方当事人应该遵守该判决。国际借贷:在一定时点上,一国居民对外资产和对外负责的汇总,是一个存量概念。经济交易:经济价值从一个经济单位向另一个经济单位的转移。国民生产总值:是该国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并在市场上卖出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减去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值,国际收支账户:是对经常项目的组成以及相关金融业务的详细记录。

又称要素比例理论,强调不同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资源中的比例和它们在不同产品的生产投入中所占比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手资料:指以前为其他目的已经收集好的他人或其他组织的资料。问卷:根据调研目的和要求,按照一定的理论假设设计出来的,由一系列问题、答案以及说明所组成的,用收集调查者信息的一种工具。企业市场:由所有采购商品,并将这些商品用于进一步生产其他商品,以供销售、出租或供应给他人的组织所构成的市场。市场细分:指企业根据某种标准将大而分散的市场划分为若干独立的并且具有相似特征的消费者群,每一个消费者群都具自己独特的需求和行为特征。细分变量:科学的市场细分必须以一定的客观标准为依据,影响市场需求的各种因素。无差异国际营销:企业将整个世界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关注消费者在需求方面的共同

点,忽略他们之间的差异,设计一种标准化的营销组合计划,努力进入更多国家,尽可能争取更多顾客。直接出口:企业把产品直接出售给海外的中间商或最终用户的方式。新产品:企业的产品只要在功能和形态上发生改变,与原产品之间产生差异,即可视为新产品。原产地效应:消费者对产品的积极或消极的看法受原产地的影响。竞争导向定价法:以市场上相互竞争的同类产品的价格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根据竞争状况的变化来确定企业的产品售价。密封投票竞价法:买方公开招标,卖方竞争投标,通过密封递价,买方根据纵多卖方的递价选取中标者。渗透定价:企业采用低价并进攻型的广告的方法。撇脂定价法:通过对现有产品的高质量定高的价以从该市场的高层最大限度获取利润。平行出口:有中间商从低价市场上买入该产品,并于低于厂商的销售价格出售。倾销:任何以低于该产品在本国销售价格在出口市场上销售的行为。国际分销渠道:指商品从一个国家的制造商向外国最终的消费者或用户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的通路,是商品所有权和实体的转移经过的途径及相应设置的中间机构。出口企业销售代表:制造商本国的销售人员派驻到国外市场,负责推销产品、收集市场消息,接触当地消费者或中间商,并从事商务谈判、销售业务和售后服务。批发:将产品或服务销售给为了转卖或用于生产经营而进行采购的组织或个人的活动。零售:将产品或服务销售给最终消费者用于生活消费的买卖活动。国际市场促销活动:企业为了扩大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销售,通过各种法式或媒介向外国消费者传递企业及产品信息,促进他们了解、依赖和购买产品的一种国际营销活动。公共关系:企业有意识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争取公众社会的了解、依赖和支持,达到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与声誉的目的的一种系列社会交往活动。国际广告:指为了配合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需要,通过国际性的传播媒介,对国外市场特定消费者所进行的有关商品、劳务或观念的信息传播活动。促销信息标准化:指将世界视为一个市场,忽略明显的地理、文化和国家差异,在所有国家或地区采用相同的信息来促进产品的销售。广告代理制度:以具有规模的、独立的、组织完善的广告代理机构取代以个人所代理的广告业务,并以科学的方法和组织专业人员提高广告的策划与设计水平,使广告的表现更为有效,广告的宣传效果加显著。国际市场营销战略:指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环境及其内部条件所制定的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营销目标和实现营销目标的途径。战略: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及可取的资源的情况,为求的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地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国际营销计划:对企业与国际市场有直接关系的各项经济活动加以规划和安排,以便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启用企业的资源。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以关税同盟作为基础和主要内容以外,还要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消除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扩大市场,实现区域集团关税、贸易和市场的一体化,对非成员国则实行共同的关税。全球化: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增强。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整体。不可再生资源:将在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定义的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为了创造达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而规划和实施理念、产品和服务构思、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过程。进口配额制: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数额,超过此数额,则或禁止进口、或征收高额关税、或处以罚款。许可贸易: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将其工业产权的使用权转移给国外另一企业,并得到许可费或其他补偿。特许经营:企业向特许接受者提供商标、商号和经营模式,允许销售其商标的商品,并收取使用费。

5.本科英语考试复习资料 篇五

绪论

1.媒介的概念及构成要素: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承传、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符号的物质实体。构成媒体的基本要素有3个:物质实体、符号和信息。媒介是人的精神信息的载体,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即是构成传播媒介的前提条件。符号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的物质实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传播信息是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和唯一使命。2.传播媒介的基本性能: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扩散性。

3.媒体的基本类别:书写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互动媒体。印刷媒体的诞生离不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互动媒体指的是以电脑与互联网产生后形成的,具有强交互动,能够及时交流,也可异时反馈的新型媒体。互动媒体的两个显著特点是:高度综合;充分交互。电子媒体分为广播类与影视类。4.媒介的基本功能:

(1)个体功能。传播媒介有的是仅供个人通讯使用的(书信、电话、手机),更是指媒介在使用中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施拉姆解释:个体功能也叫内性功能或社会成员自身功能,指的是个人的社会化功能和个人的个性化功能。

(2)(3)组织功能。包括告知功能、表达功能、解释功能和指导功能。指导功能存在于一切传播活动之中。

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政治功能:从现代媒体与政府关系而言,大众媒介及其传播活动,可以帮助政府收集情报,解释情报;传播政策,执行政策;宣传法律,传递规范;稳定社会秩序;协调社会行为。经济功能:经济变革的“扩大器”;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媒介自身的产业功能是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经济属性。文化功能被看做是“文化工具”。

5.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是相互相联系、相互重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作为统一整体,三类功能中任何一项功能的发挥,都要依赖其他功能的互动与支持;而某些功能的过量释放,又会导致对其他功能的挤压与侵略。

6.传播媒介的基本流程:从采制传播内容开始,以播发传播内容产品结束。流程中有两个重要因素,即稳定的信息来源和大致稳定的传播对象。媒体与传播对象产生双向互动的关系。

7.媒介生态: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最早提出了“媒介生态”一词。波兹曼是首位将媒介生态命名为媒介研究中一块正式学术领域的学者。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包括媒介因素和环境因素。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8.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9.媒介侧重于信息中介的技术层面,较为抽象而概括。媒体侧重于信息中介体及其所传送的信息,较为具体。

第一章

媒介演进与人类社会

1、口语产生前古代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最早的书写信息传播媒介,是发现于15000千年前左右绘制的洞穴壁画。

2、语言产生的三种理论:汪汪理论(模仿说);呸呸理论(情景说);嘿呵理论(劳动说)。

3、口语媒介是我们使用频率最多,也是最有效的媒介。

4、文字的产生: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商代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甲骨文。

5、手抄新闻媒体:《罗马公报》是报纸的雏形。中国在唐开元年存在的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在14、15世纪意大利出现的手抄新闻成为现代报纸的前身。

6、早期文字媒介普及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提高书写效率和降低纸张成本。

7、中国是印刷书籍的发源地,唐明时刻印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印刷书籍。

8、印刷书籍的特点:是传播一个社会最重要思想的媒介;信息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是保存信息最便利和最持久的途径;书籍内容越来越大众化;书籍与其他媒介之间的交叉使用成为普遍现象引起关注;书籍传播具有个人化特征,内容越来越化分化,重视个人的体验。

9、早期报纸的先驱是信件而不是书籍,关注的是传送与国际贸易和商业有关的时事新闻。最早的现代报刊出现于17世纪的德国。早期报刊史上规律:在强大中央政府,受管制的报刊发展缓慢;在中央权威削弱,报刊迅速成长。

10、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中,杂志是最具有多元化特点的媒介。

11、电影发明与三个重要的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一是放映术的发明,二是如何使人产生连续动作的幻觉,三是摄影术的发明。卢米埃尔兄弟研制出了“活动电影机”。

现代媒体总论

12、唱片产生的特点:多种录音和传播技术并存;受控制程度低;高度国际化;青年受众成为主体;市场细分化。

13、第一台大规模电子数字计算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产生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14、英国和法国等国家为了迅速地传递信息,就建立了以旗语为基础的远距离视觉传播系统。而罗纳尔兹发明电报系统被拒绝。詹姆斯.贝尼格的认为引发了“控制危机”。为了维持与云距离控制相联系的问题,激发了“控制革命”。这一革命导致了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巨大转变。电报的产生,正是控制革命中的重要一环。

萨缪尔.摩尔斯拍出了第一条电报。亚历山大.贝尔通过电缆传递声音。雷进纳德.费森登主持和组织的人类历史还是上第一次无线电广播。大卫.萨诺夫第一个收到“泰坦尼克”号的求救信号。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开办了第一个商业广播电台,呼号为KDKA。德国开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视节目。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始提供世界上最早的定期电视服务。

15、互动媒体的传播特点:

(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模式是以中心向边缘扩散式的单向模式为主,反馈不及时。而互联网、手机等互动媒体则以点对点的传播作为特点,互动迅速,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2)多媒体化。所谓多媒体,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并提供给用户的双向信息系统。

(3)媒介功能融合。多媒体带来了各种媒体间界线的模糊化,新媒体可以成为旧媒体内容的载体,媒体之间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4)媒体资源丰富化。

(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增强,管制程度降低。

16、罗杰.菲德勒认为,媒介形态变化的定义及其六原则:媒介形态变化即传播媒介的转换,通常是由于社会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及社会和技术革新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促成的。

媒介形态变化遵循6条原则:共同演化与共同生存的原则;形态变化原则;增殖原则;生存法则;机遇和需要法则;延时使用。

17、麦奎尔提出,媒介形态变化中的四要素:一是技术;二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三是人类的某种活动、功能或需要;四是人,尤其是形成集团、阶级或势力的人。

1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形态的变化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英尼斯和麦克卢汉是持此观点的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著名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他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他提出“媒介即信息”,重要的不是信息内容,而是运载信息的媒介形式。

19、除了麦奎尔提出的重要因素,还存在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媒介的发展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技术的产生受到多种社会条件的影响。

20、布莱恩.温斯顿提出了媒介创新及扩散模型。基础科学的发展是媒介技术进步的温泉。

第二章

报纸

报纸是与广播电视媒体并行于世、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印刷媒体,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传播媒体。

1、国外报纸发展简史:《罗马公报》被称为“历史上的第一份官方的报纸”。世界近代报纸最早出现在地中海地区。近代报纸是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度的背景下产生的。“手抄新闻”成为近代报纸的雏形。(与第一章节中的稍有出入)每周定期报纸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的诞生。最早的定期报纸产生于德国。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两种周报《报道或新闻报》和《报道》。《新到新闻》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83年由本杰明·戴在美国纽约创办的《太阳报》。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斯克里普斯报团,是世界上第一个报团。

2、近代报纸发展的六个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论报纸;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纸;工业革命与廉价报纸;无产阶级报纸产生与发展;过渡时期的报业;现代报业。

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本杰明.戴在美国纽约创办的《太阳报》。

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斯克里普斯报团,是世界上第一个报团。

垄断组织形式:传统的报团、跨媒介经营的传播集团、联合或混合企业所属的媒介子公司、与大银行大企业连通的连锁董事、跨国媒介集团。

3、中国报纸发展简史:中国古代报纸通称邸报,邸报是我国封建王朝发布的官报。所谓邸,是地方当局在京都设立的办事机构。一般认为邸报最晚产生于唐朝开元年间。到了宋代,我国出现了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众要求和愿望的小报。在明、清两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报刊是京报。中国近代报刊不是在具有久远办报传统的国土上产生的,而是有外国人“引人”。1873年创刊于汉口的《昭文新报》是国人自办的第一个近代报刊。王韬1874年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所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是我国最早的政论报纸。1925年6月4日,中国共

现代媒体总论

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日报《热血日报》在五卅运动中创办。

4、世界报业的格局类型:资本主义报业、社会主义报业和发展中国家报业。

资本主义报业以英、美德、法、日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流和代表,其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报纸产权的集中化程度不断加深,超级报团不断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强调报业为国家发展服务。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报纸消费国。中国报业即已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级党级党报为核心。

5、报纸的传播特点:

(1)报纸是强视觉平面媒体。

(2)非线性媒介给予读者较强的阅读自由度。报纸的传播方式与广播电视的最大区别在于报纸是非线性传播。

(3)报纸的可保存性强。报纸的可以保存性使得读者反复阅读和相互传阅成为可能。经过传阅,报纸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扩大。(4)长于深度传播信息。

6、报纸的传播劣势:时效性相对较差;读者范围的局限性较强;感染力相对较弱。

7、实行编采分离的报社,常见的做法是实施责编制,建立“分管总编—责任编辑—记者、编辑”三级业务管理与指挥体制。传统的采编分离模式是分别设立各类新闻的采访部和编辑部。

8、报纸的四种基本业务内容:

(1)采访。新闻采访有着较强的时效限制。采访采用的方式具体有:面访、座谈会、现场观察、参加会议、蹲点、查阅资料、通过电话或网络采访等。记者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一是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二是要建立个人新闻网络渠道;三是采访前要有调查以及提问的准备,包括查阅所有能得到的相关资料、访问有关人士及拟出详细的采访提纲,列出所有想问的问题。

(2)写作。西方报纸上的新闻文体在传统上笼统地分为消息和特稿两种。中国报纸上的新闻通常分为三类,即消息、通讯和特稿。在新闻写作结构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倒金字塔结构”。“华尔街日报体”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非倒金字塔结构”。

(3)编辑。编辑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统筹决策、整体把关、产品“再创作”。编辑的决策分两个层次,一是战略决策,一般由总编辑承担;二是战术决策,战术决策必须根据编辑方针制定。编辑承担的工作主要有:一是制定编辑方针;二是策划报道;三是组织处理稿件;四是将稿件落实到版面上。

(4)组版。版面是报纸内容的整体表现形式。报纸的组版是通过版面编排实现的。从编排的角度看,这种一定大小纸张所提供的空间可以变现一定的编排思想。现代报纸的幅面大小基本有两种:一种对开,一种是四开。

(5)评论。新闻评论是针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具有明确倾向性的论说性文体。报纸评论的主要作用有: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它决定着报纸的政治面貌;大众传媒的一项社会功能就是作为全社会的“论坛”而存在,这种社会功能的实现,也主要依靠评论这种形式。目前我国报纸上的评论可分为五类: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是评论中的“轻武器”、“短兵器”;编者按;署名评论。

9、简述编采分离改革的利弊:其优点是报纸质量有了可靠的体制上的保障,编辑工作前移,释放了编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编采人员的智慧在互动中呈现整合优势,并且限制了有偿新闻。新模式的缺点是对最终产品的整体质量监督还显不足,产品的总体质量的管理构建还需加强。

10、报纸印刷的质量要求:易读性;真实性;美观性。我国报纸印刷技术实现了从热排铅印到冷排胶印的改造。

11、报纸发行,是指报纸流向读者的过程及活动。它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完成报纸由传播者向读者的流通,以使报纸实现其价值和功能。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报刊发行采取的是“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后一些报刊尝试自办发行。也有媒体采用“委托发行”。

第三章

广播

1、我国广播的发展历程:1922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呼号是ECO;1924年8月交通部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无线电广播的第一个法令;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创办人是刘瀚;中国自办的第一批广播电台是官方电台,在哈尔滨广播电台开播后,又出现了天津电台和北京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民办广播电台;1928年,国民党创办了中央广播电台,呼号是XKM,发展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电台;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试验广播,标志着人民广播事业的开始。

2、广电总局把2003年确立为“广播发展年”,广播专业化朝着细分受众市场、确立目标听众、强化频道定位的方向不断深入。目前我国广播存

现代媒体总论

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专业频道同质化、千台一面的问题;二是各专业频率各自为战,造成各种资源浪费;三是广播电台开放性不足,缺乏竞合发展意识。

3、传播符号是指能感知并揭示意义的现象形式,即能还原成“意思”的传播要素。声音符号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分为语言、音乐、音响。其中语言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广播表情达意的最主要手段。

4、广播语言的“三性”和“三化”:“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三化”——规范化、通俗化、口语化。

5、广播的传播特点:

(1)从传播符号上比较,广播的优势是:比报纸多了声音,电视少了画面。广播声情并茂,感染力极强。且传播迅速快捷,播出费用低。其劣势是声音稍纵即逝,传播价值被最小化。无法传递丰富的视觉信息。

(2)从传播范围和传播空间上比较,广播的优势是:比报纸多了覆盖,比网络少了空间。广播收听方便,不受听众文化程度的限制,比其他媒体更适合于大众传播。劣势是声音版面容量有限,容易造成听众流失。

(3)从传播内容上比较,广播比电视多了想象,比报纸少了深度。广播的声音符号具有很强的塑造形象的功能,可以充分激发听众的想象力。(4)从传播形式上比较,广播比网络多了真实,少了选择。

6、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对受众选择大众传播媒介做出的公式是:

选择概率=报偿程度/费力程度。即报偿的保证与选择概率成正比,费力的程度与选择概率成反比。

7、广播媒体的运营机制:

(1)商业型广播电台。商业型广播电台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完全由个人独资或集股,或由私营企业兴办。这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传播体制,以广告收益为主要经济来源。这一模式最早建立在美国。

(2)国有型广播电台。广播事业属于国家或全民所有,其事业、运营经费部分或全部由国家拨款,国家对广电事业实行全面控制。这是以社会效益而不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传播体制。中国即是此种类型。

(3)公共事业型广播电台。公共型广播事业是一种为社会所有的独立的公共事业,它们一般与政府有一定关系,但是并不隶属于政府机构,不受政府控制。

8、节目制作是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第一个环节,从节目制作整体而言,包括前期的定位、选题、策划以及采录、编辑、播出等等;从节目的生产流程看,节目制作包括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9、广播采访主要是声音的采集,声音的采集可以分为现场录音和演播室录音两种。录音主要分成三个步骤:试音、正式录音和节目制作。

10、广播编辑系统根据流程和记录方式可以分为线性编辑系统和非线性编辑系统,前者基于模拟技术,后者基于数字技术。目前广播电台大多同时使用这两种编辑方式。线性编辑是传统的编辑方式,整个制作过程是一个线性播放、录制的过程。非线性编辑是使用数字存储对数字音频进行编辑的后期制作。

11、广播节目的播出方式及节目来源有三种:直播,包括演播室直播和现场直播两种;录播;转播。

12、卫星广播;是在卫星上装设一定功率的转发器,把从地面送来的声音或电视广播信号收转后向预定地区播送的方式。

13、节目是广播电视传播内容的是主要的软载体,节目位于形式的最高层次。节目下面包括栏目、体裁、样式等。

14、广播节目系统的类别:

节目系统是由广播电台或电视台中的一套节目或几套节目按照一定的标准组成的整体,是各个节目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组合优化形成的一个节目运行系统。广播节目系统常见的划分方式是:

(1)按时间关系,划分为顺时性系统、历时性系统、共时性系统。(2)按节目表现形态,划分为:一般型、综合型、专题型、对象型。(3)按节目内容性质,划分为:新闻类、社教类、文艺类、服务类。(4)按结构形式,划分为:个体节目、板块节目。

15、广播节目系统的构建步骤:广播节目系统的构建要综合考虑社会需要和媒介条件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其步骤是:

(1)定位,构建节目系统首先要从定位开始,由频道定位到栏目定位再到节目定位。频道定位包括4个具体要素——定位性质、定位区域、定位对象、定位内容。

现代媒体总论

(2)策划。(3)整合协调。

(4)选择形象节目代言人。一个节目的形象代言人就是节目主持人。(5)节目推广。

16、广播节目系统的构建原则:一是坚持以新闻广播节目为中心的原则;二是坚持节目本位原则;三是有利于开发拓展黄金时段的原则;四是坚持节目系统开放性原则。

第四章

电视 1、1925年,英国人约翰·洛吉·贝尔德成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台雏形,被誉为“电视之父”。1952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了电视的正式播出,产生了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座电视台。1954年,美国采用NTSC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的国家。1963年,德国发明PAL制式,这种制式被中国、新加坡、英国、意大利等国及地区采用。世界上第一个播出整套卫星直播电视节目的是日本的NHK。

2、电视在中国发展的四个阶段:

(1)起步发展阶段(1958—1966年)。1958年,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播,这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上海电视台和哈尔滨电视台是我国的第二座和第三座电视台。

(2)受挫停滞阶段(1966—1976年)。1972年,我国做出使用PAL制作为彩色电视暂行标准的规定。

(3)复苏发展阶段(1977—1992年)。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央电视台。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开播。沈力成为我国第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4)全面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

3、电视媒体的功能特性(媒介特性):诉诸直观感觉;提供大众娱乐;参与政治生活;发挥经济作用;创造视听文化。

4、电视传播符号的种类及作用:电视是集图像、声音、文字等符号为一体的传播工具。电视传播符号主要有图像符号、声音符号、文字符号,图像符号是电视表现的第一位语言。画面与声音是电视符号的两个基本要素。各种符号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补的,从而拓展和深化信息传播的容量和空间,用适当的信息量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5、电视传播的优势及劣势:电视传播相对于报纸和广播,其主要优势有:表现力强,最具现场感;纪实性强,带来真实感;交流性强,激发参与感。迄今为止,电视是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最具有人际交流色彩的媒介。其传播劣势主要有:电视是线性传播,自身传播方式具有局限性,使其内容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电视的直观性太强使想象空间小,思考余地不大;电视负面作用更加深刻、直接。

6、电视体制的三种类型:电视体制是一国电视事业赖以建立和组成的所有制形式和结构方式。电视体制有三种:

(1)私营商业制。私营商业制是以广播电视业的私人占有和商业化经营为基本特征,以公司方式运作,经济上靠市场驱动,主要是提供娱乐节目和煽情新闻来吸引受众,美国以及拉美各国和菲律宾就是此种电视类型。

(2)公共服务制。公共服务制以英国、德国为代表,尤其以英国的BBC为楷模。公共服务制介于完全的商业化和完全的政府控制之间,按照公共事业进行组织,属于半官方机构。它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更加强调媒介权力需要监督和制约,媒介应该对社会和公众负责。其节目注重公共事务性和文化教育性。

(3)公有国营制。公有国营制主要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存在,即广播电视事业由国家所有,由政府部门经营,强调广播电视是民主国家的宣传工具。节目内容偏重于政治宣传、思想教育。

7、电视台的主要部门有:节目部,节目部一般由编导、编辑、记者等人员组成;新闻部,一般下设采访组、编辑组、制作组、播音组等;社会教育部;文艺部;广告经济部;制作部;办公室;总编室;人事部门。

8、电视台专业人员设置:制片人,制片人具体可分为执行制片人、制片人、现场制片人等;导演;电视节目主持人;摄像师;节目制作技术人员。其中,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人员主要有——技术指导、音响工程师、音乐编辑、灯光设计师、美术设计师、舞台监督。

9、电视节目的分类:

节目是电视传播内容的播出形式,按照内容、功能来分,可以分为新闻类、文艺类、服务类、教育知识类等;按照节目形态分,分为一般型、专题型、对象型;按照播出方式,可以分为现场直播和演播室录播。一般而言,电视节目按照其内容功能,主分以下四种:(1)电视新闻节目。电视新闻主要有三类:消息类新闻节目、专题类新闻节目、评论性新闻节目。

现代媒体总论

(2)电视文艺类节目。主要包括电视文学节目、电视戏剧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综合文艺节目。(3)电视社教类节目。按教育形式分为:教学节目和讲座、专栏性节目。(4)电视服务类节目。

10、电视节目的三种制作形式:ENG—电子新闻采集方式; EFP—电子现场(或外景)制作方式;ESP—电子演奏室(或内景)制作方式。ENG的制作方式是电视节目基本制作方式,普遍应用于新闻、专题、文艺、电视剧等节目制作中。

11、电视节目制作流程:

(1)前期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选题、拟定稿本、制作计划,并进行布置和排演。选题是一个节目的灵魂和核心。

(2)拍摄阶段。不同类型的节目,对拍摄有不同的要求。新闻性节目要求拍到最真实、最原生态的画面;纪录片拍摄中应尽量避免摄像机对事件的干预;电视剧的拍摄则应注重对场面的艺术化处理,使画面更富有戏剧性。

(3)后期制作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画面编辑、声音混配、各种特技合成、上字幕和节目的审定。

第五章

网络媒体

1、Internet:是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的英文名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流行的计算机网络,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全球性、开放的信息资源网。它通过专门的通信界面和规程,使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之间组成庞大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其上存放着大量的信息,供世界各地的网络用户查询和使用。最初的Internet雏形是一个内部网络,是成立于1969年的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算机局的ARPANet(通常称为ARPA网)当CSNet创建之际,网络新闻的概念被提出并创立。

2、中国互联网的引入和发展:Internet在中国是由学术网络发展而来的,1990年,钱天白教授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1994年,中国科技网NCFC首次开通可以全功能访问国际互联网的专线,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建成并正式开通,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Internet用户已由科技教育界转向全民。

3、网络媒体的界定:网络媒体又称“新媒体”、“数字媒体”、“第四媒体”,它是将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视等作为终端,传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的数字化新闻信息的传播工具。1987年,美国硅谷的《圣向塞信使报》首先将报纸内容搬上了国际互联网,开网上大众传播之先河(世界上第一份电子报纸)。1998年5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指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后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

4、万维网站:万维是WWW的中文译名,也被称为全球信息网,是一种全球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从新闻传播角度看,在互联网上最具影响力的万维网站主要有三类:一是传统新闻媒体网站,即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通讯社所建立的网站;二是没有传统新闻媒体为“母体”的以发布新闻为主的网站,包括网络报刊、网络广播电视台、网络通讯社等;三是如雅虎、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或综合性网站的新闻频道。5、1972年,一位美国公司的职员雷·汤姆森发明了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是自电话发明以来最方便快捷、无远弗届的工具。

6、互联网电子公告:广义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指互联网上以电子公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版等交互形式为上网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条件的功能。狭义的互联网电子公告则专指电子公布牌。人们在电子公告牌系统中很容易形成对某一问题的集中讨论,故又被称为“计算机讨论小组。”

7、新闻组的7大类:与计算机有关的主题;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主题;与娱乐有着的主题;与社会文化有关的问题;网络新闻系统本身;杂类,即比较离奇的话题;与各种讨论性话题有关的主题。

8、约翰·帕维里克的对网上新闻传播内容三个阶段的划分:一是拷贝借鉴阶段,通常将母报内容搬上网络版;二是用户化阶段,力求在信息内容和形态上办出特色;三是网络原创阶段,融入网络的多种服务功能,有实力的网站则向门户网站迈进。

9、国内传统媒体上网基本形成三种模式:电子版、网络版、综合性网站。就整体而言,我国网上媒体正逐渐由拷贝借鉴阶段向用户化阶段过渡。

10、网络基本逻辑拓朴结构可分为:总线型、树型、环型、星型、网状和混合型。传统媒体是中央控制式网络结构,其中,报刊和无线广播电视都是星型的传播拓朴结构,有线电视是树型的传播拓朴结构。网络媒介是环型分布式的传播拓式结构。星形结构的信息传播网络有如下特点:中心节点是传播网络中信息的惟一来源;信息是单向流动的;信息是批量复制的;网络内各终端节点之间是孤立的;终端节点只与中心节点发生关系,网络易于扩展。树型结构的信息传播网络有如下特点:根部节点是传播网络中信息的惟一来源;信息是单向流动的;信息通过放大器和分支器批量复制;网络内各终端节点之间是孤立的;通过放大器与分支器,从任意节点可以生成新的树枝,网络易于扩展。

11、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及劣势:

现代媒体总论

新兴的网络媒体几乎同时具备了报纸、广播、电视三种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可以组织深度报道;图像、图表、声音和视频可以使报道生动形象;信息随时更新;不受版面、时段与频率的限制,可以发布无限量的信息;易于保存,更可提供全文检索。

网络媒体的不利因素:传播主体须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技能;连接网络的成本高,且接收不太方便;容量有限,音频、特别是视频新闻还远不能达到电视传播的成熟与流畅境界。

12、网络媒体的特性:(补充网络媒体的优势)容量大;速度快;超地域;超链接;可检索。

13、网络媒体新闻网站的分类:

(1)个人网站。个人网站是指个人,大多是一些因特网爱好者,在网上设立的站点。创办于1995年的“德拉吉报告”以率先发布克林顿丑闻而闻名天下,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个人网站。

(2)政府网站。指政府上网,通过网络实施某些政府职能的网站。政府上网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3)门户网站与垂直门户网站。门户网站是指网络大门、停泊站或入口,像雅虎、新浪、搜狐、网易等内容广泛而全面,覆盖各行各业的传统网站。垂直门户网站,则专注于某一领域如娱乐、财经、体育等,力求成为关心某一领域内容的用户上网的第一站。

(4)中国新闻网站。中国网络媒体传播体系的三个梯级是:已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以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和地方新闻网站为核心、商业网站新闻发布为补充、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为延伸的、三个梯形层次的、完整的网络新闻媒体布局和体系。八大重点新闻网站是: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央视国际网站、中青网、中国经济网。

14、中国互联网管理的16字方针: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

第六章 其他媒体

1、杂志的传播特点:可读性强;传播质量高;使用价值大。

2、杂志社内部的组织架构传统上分成四大部分:编辑、广告经营、发行和生产。在独立经营的情况下,发行人对杂志能不能赢利负最终责任。杂志的业务流程包括:制定编辑方针,编辑方针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处理稿件;处理图片;形象设计。其中,杂志挑选图片的注意事项包括:图文相符;注意图片的构图和艺术表现力;选用图片要适合特定的用途。杂志的形象设计有三个要求:一是要和杂志的定位以及内容相符合;二是形象设计还要尽量有特点;三是形象设计要充分考虑为读者着想。

3、电影以影片为具体产品形式,通常划分为纪录片、科教片、故事片、美术片四大片种。电影自1895年12月18日诞生后,其发展历程包括:一是无声电影;二是有声电影;三是彩色电影,1935年美国拍摄的《名利场》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的出现;四是数字电影,70年代末的《星球大战》标志世界电影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方式。

4、电影媒介的传播特点:画面传播,一看即懂;视听兼容,立体感受;形象生动,优美感人。电影传播的缺点是:不便重复,影响逻辑思维,易造成负面效果。

5、有线电视的定义及传播特点:

有线电视,是经电缆或光缆组成的传输分配线路,将电视节目直接传送给用户接收的一种区域性电视方式。有线电视的兴起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天线有线电视阶段、电缆电视阶段、光纤双向传播有线电视阶段和卫星有线电视联网有线电视。

有线电视的传播特点:节目容量大,便于分众化传播的实现;节目质量高;具有双向传播的可能;可提供多种服务;可成为普通公众上网的工具之一。

6、卫星电视带来的问题:1984年,国产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发射成功,揭开了我国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的序幕。1992年起,我国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对外电视节目。卫星电视节目带来的问题主要有:最直接、最明显的问题是本国传播业如何与外来电视相适应;卫星电视的跨国传播问题;卫星电视的出现使得信息单向传播问题更趋严重和明显;卫星电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7、广播经历了由调幅广播到调频广播、从数字音频广播再到数字多媒体广播的发展。数辽广播成为21世纪广播发展的方向性技术。

8、数字音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20世纪90年代首先出现在欧洲,1995年,英国广播公司率先使用数字音频广播方式进行播出。其优势在于:数字音频广播的音质纯正,杂音少,抗干扰能力强;频率容量大;可以提供新闻、广播节目表、交通路况、股市信息等附加信息;具有资料存储功能。

9、数字多媒体广播:数字多媒体广播将数字化的音频信号以各种数据业务信号在数字状态下进行编码、调制、发送、传递和接收的技术。数字多媒体广播可以提供的增值服务包括:PAD(声音伴随数据)业务,播出广播节目的同时显示动态标识;NPD(非声音伴随数据)业务,播出广

现代媒体总论

播节目的同时显示随时更新的其他新闻、天气预报、广告等滚动字幕;公共信息业务,包括电子地图、实时交通信息、金融信息、期货等;移动电视,播出实时电视节目。

10、数字广播的积极影响:一是打破当前单一声音广播的业务播式,为受众提供多媒体信息;二是电台可以在节目播出过程中灵活调整不同频率的传输码率,根据节目内容的差异设定不同的音质效果;三是使广播电台的有偿服务成为可能;四是电台记者、编辑在节目采制过程中可以调动多媒体手段。

11、数字电视的定义及优势:数字电视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受的全过程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其特点和优势有:清晰度高、音频效果好、扰干扰能力强;频道数量将成数倍增加,传送更多的频道和节目;可开展多功能业务。

12、交互电视的定义及基本特征:交互电视是家庭电视与交互式技术的融合,它使观众能以新的方式观看和利用电视节目内容。作为数字时代新型的电视表现形式,交互电视有基于网络和电视机顶盒两种形式。交互电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增强型电视,观众可以与节目互动或交互式服务,观众可以看到自己希望的节目,并且提供个人银行等服务项目;二是个性化电视,增加了观众的选择权。交互电视的应用主要有:电子节目单;增加电视;VOD和PPV功能;电视商务;交互节目;直销/广告。

13、网络广播的定义及特点:网络广播主要是指以国际互联网为传播介质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既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网络广播具有如下特点:“异步”性;“窄播”化;“互动”性。

14、网络广播有直播和点播两种主要播放形式。网上广播电台的节目播出在声音的处理上大体是两种形态:一是在线广播,二是录播。制约网络广播发展的主要因素:互联网的传输带宽和用户市场。

15、图文电视:是指利用电视信号场消隐期间的时域空隙,附加播送代表文字、图形的数码,观众用接收附加器解码后可在屏幕上收看的一种技术。图文电视最早出现于英国。

16、“第五媒体”:随着手机功能的扩展,已由最初单一的双向语音通信工具,变成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传递各类信息的接收和发送工具,手机的个人化传媒工具的特性越来越明显。手机短信息还为新闻传播带来新途径,即被人们称为“第五媒体”。

第七章 媒介组织

1、媒介组织的概念与特点:媒介组织,是指在国家法律制度许可范围内,按照特定的规则程序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职业化社会机构或单位,如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和新闻网站等。媒介组织的特点有:(1)媒介组织的性质特征——事业性与企业性的双重定位。(2)媒介组织的内部构成特点——采编与经营互动。(3)媒介组织的功能特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4)媒介组织的资源特征——优势互补。其优势是,一是它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二是它拥有庞大的数以亿计的受众;三是从市场的角度看,读者群、听众群和电视观众,是接受广告宣传和消费信息指导的自然对象;四是媒介产业已形成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

2、媒介组织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确定新闻媒介的基本目标,明确内部组织和领导机制,合理设置工作机构,制定科学的决策程序、编辑方针和其他必要的规章制度。

3、我国报业管理体制的三大阶段: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是我国新闻事业体系迅速发展壮大的阶段,形成的是总编辑负责制。

(2)第二阶段(新时期拨乱反正至90年代中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复苏及产业媒介、行业媒介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首先在广东形成的是以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负责制为代表的体制。

(3)第三阶段(90年代日期至今)是我国报业集团出现之后的阶段媒介。目前,媒介正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媒介集团的新体制及相关的内部运行机制。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负责制的好处有:一是有利于社长集中精力抓大事;二是有利于“两个轮子一起转”,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有利于媒介经济的发展。

4、我国共有四级电视台,分别是国家电视台;市级所属电视台;县级电视台以及企业自办电视台。广播电视台经营管理的四大要素是: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网、受众和广告客户。

5、媒介组织的内部管理:

(1)媒介组织的编务管理,目的在于使编务活动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高效、有序、顺畅、协调地运行。

现代媒体总论

(2)媒介组织的人事管理。总原则是:量才录用,人尽其才,实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3)组织的财务管理。

(4)组织的物资、技术设备管理。(5)媒介组织的生产管理。

6、媒介组织经营的必要性:首先,新闻媒介的经营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其次,新闻媒介只有通过组织经营才能合理使用国家为其投入的建设资金,对社会有所贡献;第三,加强媒介组织的经营管理是新闻媒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

7、媒介组织经营的基本规律:报纸通过低廉售价获得尽可能多的读者;以尽可能多的读者量获取尽可能多的广告额;再以远远高于广告成本的巨大广告收入来弥补报纸发行损失并获得较大的报纸价值补偿。这就是报纸盈利的核心规律,也是媒介组织经营的基本规律。媒介经营的基本规律,其理论依据基于两个观点,一是“传播网络论”,二是“双重出售论”。传播网络论认为,从媒介经营与市场的关系考察,办报面对发行市场和广告市场,需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报纸所拥有的读者数量,即发行量;二是报纸的声誉和影响力。双重出售论认为,媒体一方面向受众出售其新闻内容,又向广告主出售其广告版面或节目时间。

9、媒介组织经营的主要内容:广告经营;发行经营;印刷经营;节目经营;多种经营。其中,当前报社印刷厂的经营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式:一是单纯的生产型;二是单一的经营型;三是生产经营与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

10、一份报纸的盈利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发行和广告经营。任何一个报纸媒体的经营核心实际就是其“盈利模式”的确立。而“盈利模式”的确立又取决于科学的“定位分析”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开发核心竞争力有多种渠道,对于报纸而言,首先应考虑从读者需求的角度定义企业的核心能力。

11、媒介组织开展公共关系的必要性:从新闻机构自身来看,作为社会组织,它需要公众的合作与支持,提高知名度与美誉度,也需要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在公共关系中,媒介组织所担任的角色可以说是一兼三任。在一般情况下,媒介组织是社会组织或企业的主要工作对象之一,是他们面对的需要协调的媒介关系,即公共关系的客体。同时,由于媒介组织本身又是大众传播的基本沟通渠道,所以它在社会组织或企业与公众之间处于中介地位,起到传递、交流信息的桥梁、纽带作用。作为媒介产业的各种媒介组织,它们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应当使用公共关系,在其面对公众和社会环境中发挥公共关系的平衡、协调和和谐作用。

12、媒介组织的公共关系特点:

(1)以广大受众为公共关系的主要对象,并确定自己服务的工作范围,定期进行调查研究,随时掌握公众各方面的变化。(2)通过社会交往,加强与公众的双向沟通。

(3)新闻机构要保持广泛的信息来源,既要靠编辑、记者的辛勤劳动,还要靠广大公众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4)保证精神产品的质量,这是新闻机构努力的目标。

13、媒介组织如何开展公共关系?

媒介组织自身开展公共关系,是一种反方向的公关行为。因为媒介组织本来是公共关系的客体,是社会组织或企业公关的对象;现在媒介组织则成了公关主体,把社会或企业作为公关客体之一对待。

(1)媒介组织的内部公关。内部公关的对象是在该媒介组织内从事各种工作的广大员工。内部公关的方法包括:一是编辑出版内部刊物,二是举办有意义的公关活动。

(2)媒介组织的外部公关。外部公关是公关部门开展工作的“主战场”。媒介组织的外部公众大体上可分为:媒介的受众;广告客户;与媒介组织有直接或间接业务往来的社会组织或企业个人;媒介组织的主管部门和经常接触的上级部门及有关人员;其他媒介组织。

(3)媒介组织的传播与沟通。在公关活动中,媒介组织不能把自己作为传播的主渠道,而应当借助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积极开辟更多的传播渠道。原因有二:一是媒介组织如果把自己作为宣传对象的话,会被看做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我标榜,与媒介组织向来提倡的“社会公器”或“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不符;二是如果媒介组织大肆宣传本组织的业绩、成就,很容易失去社会的公信力。

具体说来,媒介组织在整体公关策划的基础上,可采用以下做法进行沟通:举办大型的公关活动;开展媒介产品展销活动;与供应商、代销商、主要广告客户的联谊活动;与有影响、有社会地位的各界人士保持经常的接触;积极参与各种社区活动,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协调解决媒介组织与公众之间发生的纠纷和争端;策划和参与与媒介业务有关的活动。

(4)媒介组织公关中的无形资产。媒介可运用CIS(企业识别系统)战略进行媒体定位和产品与组织形象的设计,使无形资产在市场营销中得到

现代媒体总论

实际应用。

(5)媒介组织的危机公关。媒介组织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包括:公关人员首先要勇于面对不利的环境,冷静从容;公关人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做到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处理重大危机事件,组织应成立处理小组,通盘考虑和策划解决方案;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要及时分析矛盾,采取恰当方案。

第八章

媒体规范

1、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极权主义的媒介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对当权者或者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包括媒介的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

(1)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原理原则包括: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新闻出版不应该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英国诗人弥尔顿出版的《论出版自由》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工业

(2)社会责任理论。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社会责任理论,它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点责任和义务。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包括以下原则: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众性;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众性等专业标准;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味的传播活动。

(3)民主参与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自主参与。其主要观点有: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情权;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3、社会主义传播制度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传播制度之一。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形成经历了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

4、前苏联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公有财产;传播媒介必须为工人阶段服务;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与需求;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

5、我国的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

(1)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2)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报道新闻、传递信息是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职能。

(4)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6、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府保持同一轨道;媒介的自由应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

7、媒介内部规范理论——“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理论是由卢因提出的。传播进行取舍选择的标准是根据三个基本前提进行的:一是附加性前提;二是补偿性前提;三是排除性前提。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所体现的,主要是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8、报纸期刊的管理:报纸的创办和登记,审批制是报刊管理的基本制度;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不能收取任何费用;报纸必须有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这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项独特制度;对报纸的日常监督管理,包括对报纸方向宗旨的管理,规定报纸不得改变既定的宗旨;禁止非法出版。

9、广播电视管理:目前规范广播电视活动最高位阶的主要法律文件是国务院公布的行政法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特点:中央和地方的双重领导管理;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同广播电台、电视台是上下级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不仅从事行政管理,而且具有多种领导功能。

现代媒体总论

10、互联网媒体的管理:涉及互联网新闻传播的行政管理规范包括:适用于现行法律;许可条件和程序,新闻传播业实行审批制,互联网新闻传播业务也有严格的准入条件和审批程序;服务提供者对违法内容的责任——首先,服务提供者对自己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违法有害的内容,当然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其次,服务提供者如果发现其网站传输的信息明显属于违法有害内容,应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第三,服务提供者链接其他网站的内容应符合法规规定,如链接境外新闻网站必须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提供链接淫秽站点服务按传播淫秽物品论处。

11、我国新闻法规的三个层次: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12、新闻政策与新闻法规的差异性:功能不同;制定程度不同;作用机制不同;稳定程度不同。

12、新闻事业的职业道德原则:

新闻职业道德原则是指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法则和道德标准。它体现的是新闻工作的政治方向和行为准则。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其内涵体现在:首先,新闻工作者要在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新闻工作者要及时、全面地向人民群众提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以及了解世界所需要的各种新闻和信息;三是新闻工作者要全面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四是新闻工作者要坚决支持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正常思想和行为;五是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进行新闻传播和思想宣传。

(2)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客观实际和群众的现实需要作为新闻报道的基础和依据。这既是对新闻工作者的政治和业务要求,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和道德要求。要做到:首先,要做到尊重事实;其次,要做到服从真理;第三,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重在唯实。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党对新闻事业的一贯要求,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它既是一项政治原则,也是一项道德原则。

13、新闻工作者应加强的道德修养:清正廉洁,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勤奋敬业;尊重群众,尊重同行;团结协作,公平竞争。

14、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伴随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推进而不断推进的事业。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特别是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实行市场运作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自身放松要求,致使一些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频频出现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群众对此不满,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也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当前,影响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行为的“五大害”是: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侵权新闻、低俗新闻、虚假广告。

当前,需要运用新闻道德评价体系,加强新闻道德建设。新闻道德评价是指人们针对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优劣所作出的判断和评议的活动。新闻道德评价是对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实行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的有效形式和手段。新闻职业道德评价的形式有:受众调查;新闻评议会;内部自查、自评。

第九章 媒体与受众

1、受众的概念及主要特点: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受众按其规律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最大规模的受众;二是对特定传媒或特定的信息内容保持定期接触的人;三是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即是有效受众。受众的主要特点是: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2、大众媒介对受众影响的两种观点: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早期的乐观主义者认为,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3、“电视人”理论和“容器人”理论。“电视人”理论认为,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人,在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中成长,使得他们的大多数中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容器人”观点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保持一定距离成为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电视人”和“容器人”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媒介依存症的几个特点:满足与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行为和选择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现代媒体总论4、4种受众观理论: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其内容包括“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和“选择性接触假说”。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由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人们的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为止所持的政治倾向。

“选择性接触假说”:人们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2)作为媒介市场的受众观。

内容包括把受众看做是市场或消费者的观点。其认识是:大众传播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必须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各传媒机构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是消费者。“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反映了传播媒介活动的某些特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受众即市场”的观点的局限性有:这种观点容易把传播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传播媒介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位置上;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解决问题。在受众看来,他们并不是单纯的消费者,而且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观。

受众的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传媒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其影响涉及:反论权;意见广告;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

(4)“使用满足”理论下的受众观。

卡兹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要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满足”模式。“使用满足”模式的基本含义是:

1)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

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有两个条件: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既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5)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使用满足”理论的局限性是: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过于浓重;它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它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5、报刊读者的社会特征:年龄上以中青年人群为主;性别上男性读者稍高于女性读者;城市人群读报发生率较高;报纸读者学历构成较高;职业构成以白领阶层为主;报纸读者规模较大。读者读报动机有的属于经常性的动机,有的属于临时性动机。

6、广播听众的主要特点:广播听众年龄低,文化程度高;广播伴随收听行为明显,收听时间不断增加;广播受众收听习惯稳定;广播听众不“躲避”广告,遇到广告较少换台。广播受众的收听动机包括: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的需求;自我评价需求。

7、电视观众的主要特征:观众的广泛性;电视观众更少受文化程度、年龄和性别的制约;电视观众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收看;电视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受到教益;儿童与电视已结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8、电视观众的动机:主人的心理;强烈的参与心理;渴求信息和知识的心理;消遣娱乐心理;选择性心理。

9、受众对电视使用特点的基本类型: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

10、网民的特征分析:性别比例趋向平衡;网民的年龄分布趋于平衡;未婚者与已婚者比例平衡;网民的文化程度出现变化,网络趋于大众化;网民的经济收入出现变化,互联网越来越趋于大众化;网民职业与行业分布的比例趋向平衡。

11、网民普遍使用网络的心理:好奇心理;求真心理;亲和心理;参与性心理;务实心理;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从众心理。

第十章

媒体传播效果

1、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开始出现在美国,它的兴起有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二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三是社会科学研究工具

现代媒体总论的进步。

2、“魔弹论”:一种观点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威力巨大,大众传播可以无条件地改变大众态度和行为,被许多人称为“魔弹论”。

2、有效效果论:克拉帕提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其核心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并不是产生效果的充分和必要原因,要受到诸多中介因素的影响;如果产生效果,那是众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大众传播最大的效果不是改变,而是强化受众原有的态度。该观点称为“有效效果理论”。

3、说服研究及使用与满足理论:传播流研究采取抽样调查方法,得出了大众传播效果有限的结论。霍夫兰研究发现,大众传播虽然在传递事实性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在态度和意见方面的效果却不明显。不是大众传播在影响受众,而是受众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在使用大众传播,这类观点称为使用与满足理论。

4、耶鲁计划:以霍夫兰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框架是一个学习模型——其实质是一个刺激——反应模型。霍夫兰认为,在新态度的学习过程中,有三个变量十分重要:注意、理解和接受。耶鲁项目把说服传播研究分成了三个部分: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

5、研究者们认为,传播者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将对传播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传播者身上与说服相关的特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权威性;二是信赖性。权威的专业知识和诚实可信的人格是传播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

6、“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的传播效果随着时间逐渐回升的现象又称为“休眠效果”。信源可信性主要影响受众对所传播结论的接受动机。7“恐惧诉求”:关于说服性传播的内容效果研究分成两个领域:激发性诉求;说服性论据的组织。激发性诉求主要研究了恐惧诉求,研究发现,恐惧诉求能增加人们对传播者所建议采取的行为的服从程度。在说服中,轻度的恐惧诉求是最有效的。说明性论据的组织研究了论据的组织,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典型问题:是否应该明示结论;是否正反两方面的论据都提示给对象。研究发现,智力水平越高,两面提示的效果越明显;智力水平越低,一面提示的效果越明显。

8、受众的研究内容:一是受众的智力水平对说明效果的影响;二是群体归属的影响;三是受众个性因素对可说服性的影响;四是对象是否主动参与;五是传播效果的持久性。霍夫兰认为,可说服性由两个基本因素决定,智力水平和“动机因素”。研究发现,主动参与比被动参与更能有效地改变意见。

9、适合于扩散的创新的特点:相对便利性;兼容性;易用性;可靠性;可感知性。

10、创新扩散中接受者的类型:早期接受者;早期采用者;大多数人;晚期接受者。

11、意见领袖及其特点: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们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们施加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其影响表现在:首先,意见领袖的权威并不来自于正式的授权,他们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同一阶层,而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其次,意见领袖的影响力经常是水平流动;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意见领袖根据其影响力,可以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罗杰斯将大众传播流分为两类,一类叫信息流,它可以不经过人际网络直接到达个人;另一类叫影响流,一般会经过意见领袖的过滤到达其他社会成员。

12、信息的扩散除了受到传播内容、社会网络的影响,还受到信息接近性和冗余度(重复度)的影响。如果想要尽可能多的人知道传播内容,就需要大量冗余的信息。同时,信息流总是从儿童流向成人。

13、知沟假说产生的原因: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这一假说也称为“知识沟假说,”是新闻扩散的长期影响。其表现在: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将比文化程度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收该话题的知识;在特定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关。

造成知沟假说的原因:

(1)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与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相比,前者一般文化程度较高,因而在信息处理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2)现有的知识量存在差异;

(3)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可能有更多的社会联系;(4)选择性接触、接受和记忆的机制也可以发挥作用;(5)大众媒介系统自身的本性就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14、有信息的扩散中,存在一种特殊信息的扩散,虽然它主要在人际网络中传播,但其产生与大众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是流言传播。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流言的产生决定于两个条件,其公式是:

现代媒体总论

流言传播的机会=个人的关注程度X事件证据的模糊性。

15、对民意现象用现代的思路进行系统研究,开始于李普曼。李普曼出版了《民意》《舆论学》《公众舆论》等经典之作。李普曼证明,大众传播营造的拟态环境根本不是现实的真实反映,他认为,产生民意的“社会现实”在很多方面与“外部现实”存在差异。一方面在来源上受到检查和保密的阻挠,另一方面又受到自然界和社会的障碍。就公众而言,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还会受到个体心理的影响。大众媒介从本质上讲,进行的是一种“环境重构”工作。

16、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1)假说的中心思想,是议程设置的第一层。媒介议程由三个因素决定:大众媒介的把关人、具有影响性的媒体以及特定的新闻事件。议程设置第一层成功地证明了媒介可以影响我们想什么。

(2)媒介影响我们怎么想,这是议程设置的第二层,由麦库姆斯在1995年提出。甘耐姆把媒体的框架分为四个维度:新闻涉及的话题;外在表现;认知上的属性;感情属性。

17、沉默螺旋的五个假设:

(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

(3)对孤独的恐惧感使得个人不断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4)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

(5)这个假设与上述四个假定均有联系。综合起来考虑,上述四个假设形成、巩固和改变民意。

18、纽曼的沉默螺旋理论的观点:

(1)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2)大众传播所营造的“意见环境”常常被当作多数人的意见来看待,从而会对民意产生巨大的影响。

纽曼认为,传播媒介对人们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产生“共鸣效果”);二是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累积效果”);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

19、中坚分子: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为传播学效果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理论。但该理论存在不足,即按照这一假设,处于劣势地位的意见就没有机会成为优势意见,但是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都是以少数人的意见逐渐被多数人接受为前提的。这部分中坚分子成为新思潮和新思想的传入者,是民意发生转折的关键因素。在引入了中坚分子这个概念后,沉默螺旋理论才比较圆满地解释了民意如休会发生逆转。

20、格鲁尼戈把公众分为四种类型:管闲事的公众;漠然的公众;单一问题的公众;热门问题公众。

第十一章

媒体运用

1、公众构成:媒体公众;员工公众;成员公众;社区公众;政府公众;投资公众;消费者公众;国际公众;特殊公众。其中,与大众传播媒体直接相关的就是媒体公众。

2、大众传播受众的差异主要有三种看法:个人差异论;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

3、受众流失的原因:一是选择机会增加,受众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二是媒体数量增多,受众选择增多,造成每个媒体在全体受众中所占比例有所降低。

4、在受众细分与媒体细分的过程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缺乏广告支持条件下的媒体细分,媒体的策略要么是以数量取胜,要么是以质量取胜;第二处情况是具有广告支持条件下的媒体细分。

5、两种媒体聚合:纵向聚合和横向聚合。促使媒体聚合的两个因素:一是媒体的增多、观众的流失和制作成本的增大,使得必须进行跨媒体运作才能收回成本;二是媒体技术的发展。纵向聚合指的是拥有从产品生产、分配,到最后销售的整个媒体生产过程的不同公司的聚合。横向聚合指的是同一媒介的不同媒体以及不同媒介的媒体之间的聚合。

6、建立良好媒体关系的原则:

(1)开诚布公。与媒体打交道的时候,最佳的政策是诚实。

(2)及时主动地提供服务。平时要经常与媒体联系,了解新闻报道的重点和动向,经常地向媒体提供共具有新闻价值的有关信息。

现代媒体总论

(3)尊重新闻媒体的工作方式与价值观。(4)适度原则。

(5)平等对待各种新闻媒体。

7、与媒体沟通的具体方法:(1)邀请媒体从业人员参观访问;

(2)安排专人同新闻界联系,提供动态信息;(3)召开新闻发布会。

8、整合营销传播(IMC):整合营销传播就是对与某个产品相关的,能导致顾客购买行为或维持其顾客忠诚度的所有信息源进行管理。整合营销传播的目标是改变消费者头脑中对商品的感知。要改变消费者的感知,具体做法就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寻找他们与商品信息的所有接触点,抓住机会进行信息沟通。整合营销传播与传播营销传播在理念上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信息的双向传播问题,而不是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单向地向消费者传播信息。

9、整合营销传播的层次:单个顾客,进行一对一传播;特殊市场;细分市场;整个市场。

10、整合营销公关的概念:整合营销公关指的是计划、执行和评价下述程序的过程,这一程序的目的是通过具有可信度的媒体,传播公司及其产品与消费者的需求及其兴趣有关的信息及印象,促进消费者购买,使得消费者满意。公关在整合营销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品牌知晓,二是建立品牌可信度。

11、公关传播在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作用(公关与其他媒体运用的配合):

(1)与广告配合展开宣传。公关活动与广告活动配合展开宣传,能够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2)配合促销计划的宣传。公关宣传常常通过引起媒体兴趣和报道,使促销活动荡不安引起更多消费者的注意,让促销起到更好的效果。(3)建立与顾客之间的个人关系,影响意见领袖。消费者一旦把品牌视为朋友,就会创造一种很和谐的气氛,会自然地接受该品牌的产品、广告及促销。在决策影响方面,意见领袖常常起到关键的作用。如果能影响这些在人际网络中非常活跃的人士,就会给营销带来巨大的成功。(4)传播新产品的优点。利用新闻报道传播新产品的特点与新发现的功能是公关活动最常采用的方式。(5)展示公司的社会责任感。

12、危机管理的定义及分类:危机管理,是为了防止或改变对公司或组织造成冲击的重大事件而进行的战略战术的准备与应用。按照其所涉及的领域及人员划分,可以分为政治危机、商业危机、卫生危机、文化危机等。政治危机可分为政府危机和国家危机。商业危机可分为经营危机、产品危机、服务危机。

13、危机的特点:不确定性;全新性。

13、在政治危机中,大众媒体此时的信息守望功能与解释联系功能成为其四大功能(其余两个是文化传承与娱乐功能)中最重要的两个。危机事件的扩散有以下规律:新闻越重要,其扩散速度越快;事件越重要,受众差异导致的信息扩散不平衡就越小。

14、大众传播在危机信息传播中的三个特殊效果:一是恐惧传染效果;二是团结效果;三是媒体和公众愿意接受信息审查。

15、政治危机中处理媒体关系的原则:迅速、公开、诚实;适当的过度反应,当公众恐慌带来的危机大于真正危机的时候,政府可以采用过度反应的策略以缓和公众恐慌;果断坚决地传递信息;了解新闻界的需要和节奏;让媒体可以接触到领导层;对新闻发布进行管理;正确对待负面报道。

16、商业危机产生的原因:

(1)公司内部原因。包括管理缺乏规范;法制观念和环境保护观念淡薄;市场营销行为失策或实施不当;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处理不当。(2)公司外部原因。包括自然环境突变;企业恶性竞争;政策体制不利;科技负面影响;社会公众的误解;公众的自我保护;新媒介的迅速传播。

17、商业危机管理中的媒体策略:通过媒体进行审判;对媒体提出反驳或诉讼;认错或补偿。

18、商业危机中的处理媒体关系的沟通原则:

6.管理心理学分类整理本科复习资料 篇六

1.管理心理学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2.管理心理学是从现代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3.所谓管理,就是对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的运动进行决策、计划、指挥、监督、组织、核算和调节

4.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现代管理学的3个阶段

5.早期管理理论的代表人是亚当·斯密

6.研究人为学的目的是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7.感觉和知觉是简单的、初级的认识过程;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所特有的认识活动

8.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过程开端

9.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与他事物的特殊属性

10.气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指向性特点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11.性格是个性中的重要心理特征,是区别于个性的主要心理标志

12.啊吉里斯着重研究管理方式及其工作环境对性格成熟的影响

13.马斯洛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是同马克思的观点吻合、恩格斯从物质资料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人的需要层次

14.期望概率的概率值是人的经验与能力的总和

15.期望概率的大小并不同经验的多少成正比,经验丰富或比较成熟的人期望概率主要表现在准确上

16.期望心理伴随客观环境及目标变化而变化,随着客观环境及目标的变化而发生不断的变化

17.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

18.目标管理是德鲁克首先提出的19.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

20.组织对工人不需要激励,而是提供机会,由工人自我激励,而自然达到组织的目标,这种人性假设叫做“自动人人性假设

21.自我概念包括3个构成的要素: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22.心理学上对于能满足个人需要的外在事物叫诱因,在管理上就是激励

23.期望值模式:是指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实现的概率越高,激发的力量也越大

24.非正式组织的主要功能在于满足个人的心理需要,因此可称为心理社会体系

25.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创新思维能力

26.直觉思维被大多数心理学家认定为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

27.中国企业文化创新的三个方向: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

28.商德的内涵可以概括为:“诚” “信” “和”

29.创业心理行为的特征:前瞻性、创新性、风险性

30.消费者决策并非完全理智,会受主观的情绪因素和性格影响

31.消费者购买行动有几种:连续性、交替性、间歇性、随意性我们将拥有否决权的购买者称为“守门人” 32.非正式团体一般靠几种因素的影响:个人位置的因素、工作的性质的因素、作息的时间及其他因素

33.获得安全感:个人只有属于团体时,才能免于孤独的恐惧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34.满足自我确认的需要:通过团体的参与,一个人不但可以体会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且能确认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35.意见沟通有三种要素:意见或信息传递者、收受者、传达的内容

36.意见沟通按其功能可分为两种:工具式沟通、为满足需要的沟通

37.影响他人改变行为的方法:权威法、胁迫法、操纵法、协助法

38.意见沟通对组织有以下作用:搜集资料、改变行为、建立及改善人群的关系

39.个性三个特点:具有独特性、具有综合性、具有稳定性

40.性格特点:复杂性、独特性、整体性、持续性

41.能力分为哪三类:智力、性向和成就

42.欲望两个条件:缺乏、期待

43.动机的来源:一是内在的条件(需要),一是外在条件(刺激)

44.对个人的动机的模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的因素,有以下三种:嗜好与兴趣、价值观、抱负水准

简答:

1.行为科学理论大致分成3个时期

早期的人际关系理论作为行为科学理论的奠基人:美国的梅奥

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时期

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新时期

2.管理现代化包括以下6个内容

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组织的高效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技术的计算机化、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管理方式的民主化、六个内容的内在联系,管理思想是核心,管理组织是保证,管理方

法是基础,管理人员是条件,管理技术是手段,管理方式是途径

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根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语言、思维,是人特有的属性,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表现、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

也是社会性的表现、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也是社会性的表现、人的一切都是社会性的,所以人也

是社会的人

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素质、知识和技能、教育、社会实践、勤奋

5.欲望特征:无限性、关联性、反复性、竞争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无限性

6.需要的特点: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结合、劳动创造与满足需要结合、人的需要与发展生产结合、人的需要与社会生活条件

7.形成期望心理的内在、外在因素:内在因素:目标、目标价值、外在因素:可行性比较

8.目标行为一般分成3类:目标导向行为、目标直接行为、目标间接行为

目标管理的整个过程分成3个阶段: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实施和目标成果评价

9.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需要的影响、知识的影响、团体的影响、个人性格的影响、其他

10.对职工的激励一般遵循下列几个原则: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一致性;组织规范有利于个体的创造

性;组织的管理的民主参与性;建立良好的人群;形成良好的风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11.强化的方法:设置鼓舞人心的目标;采用渐进法;信息及时反馈;个人需要的满足;

12.组织的构成要素中的无形要素:共同的目标、自愿效力、坚强的信念、协调一致

13.正式组织依其所受益的对象为标准分为四种:(问以下部门属于哪个组织)

互益组织 如工会、俱乐部、政党、教会、职业团体等

商业组织 如工厂、商店、银行、保险公司等

服务组织 如医院、学校、社会福利团体等

公益组织 如警察、消防队、国防部及政府机关等

14.创新的特点:创新的结果应当是新颖而独特的,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的;创新所采用的方法必然是

新颖而独特的,不同寻常的方法;创新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创新主体专心致志;创新的主体

有创新的欲望和动机;创新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的15.头脑风暴法发四个基本原则:禁止批评、自由畅想、多多益善、借题发挥

16.进行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对销售者来讲,有如下作用:对开发新的市场机会的作用;对有效地分割市场的作用;对促进目前的行销活动的作用;对促进零售的作用

名词解释

1.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

3.性格是指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4.能力是与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

5.欲望是指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形式形成欲望需要

6.动机是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过程

7.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8.目标管理是一种过程型的激励理论

9.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10.组织设计是指设计和确定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确定企业的组织机构系统,确定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相互关系,在合理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协调配合的功能效,使全体职工齐心协力达成组织目标

11.创新就是创新主体为了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观念指导下,以一种新颖独特的方法,通过艰苦、专心致志的努力,改造客体,使之产生有社会价值的、新颖别致的成果的活动 论述

7.本科英语考试复习资料 篇七

关键词:学习动机,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建议

引言

英语学习动机指个体有学习语言的愿望并为之付出努力且从中体会到满足 (Gardner, 1985) 。陈巧薇 (2009) 对刊登在国内11种外语核心期刊上有关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的文章进行了检索, 并将检索所得的22篇研究文章按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显示, 以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 只有两篇, 其他均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另外,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英语专业从几十年前的“小众”现在的“大众”, 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所以, 对英语专业本科生专业学习动机的研究仍十分重要。

一、研究问题与方法

1.研究问题。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归纳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 并探索动机类型、努力程度、学习效果、学习者自身因素等相关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2.研究设计与方法。研究对象为四川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抽样方法为随机抽样;样本总体为包括四川外语学院2000余名在读英语专业本科生。施测时, 实际发放问卷750份, 回收有效问卷722份 (见表1、表2) 。

注:由于施测时间所限, TEM8未能纳入。

二、结果与讨论

(一) 动机类型的因子分析

对数据第二部分 (Q1-Q30) 进行KMO及Bartlett’s检验后发现, KMO值为.868, Bartlett’s球形检验值为5313.909, 自由度为435, 达到0.01显著水平, 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统计抽取了6个独立类型, 初始累积解释方差百分比达到了60.504, 很好地概括动机类型。根据各因子上的负载量及各题的设问内容倾向, 对6个因子进行命名。

因子1包含7个问题, 初始解释方差百分比为17.351, 主要指向均为以英语为工具, 实现一种目标, 典型的表述为“有用的交流工具”, 所以, 命名为“实用工具型”。因子2包含6个问题, 初始解释方差百分比为15.460, 虽然也包含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的含义, 但是, 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外力的迫使, 说明这一类型是在外力的迫使下, 学习英语的, 这与前一类略有区别, 如果说前一类还是自己为了一种目的而把语言当做工具。是在外力迫使下学习的。所以, 因子而命名为“外力迫使型”;值得注意的是因子1、2初始累积解释方差百分比达32.811。因子3包含5个问题, 初始解释方差百分比为8.408, 这一类型具有典型意义, 即使对英语学习的环境具有很大的依赖, 比如授课老师的人格魅力、课堂的氛围、教材编写等, 所以, 命名为“学习情境型”;因子4包含4个问题, 初始解释方差百分比为7.979, 这4个问题均指向学习者本身对语言的兴趣爱好, 所以, 命名为“内在兴趣型”;因子5包含4个问题, 初始解释方差百分比为6.246, 这部分虽然也是以英语为工具, 实现出国学习或者生活的目的, 但是由于这一目的具有非常明显的独特性, 所以, 命名为“出国驱动型”;因子6包含两个问题, 初始解释方差百分比为5.060, 这部分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 所以, 命名为“社会责任型”。

(二) 动机类型的相关分析

经过多次的探索性分析, 建立以“性别”、“年级”、“生源地”、“始学年龄”4个自变量, 六种动机类型为因变量的相关分析 (见表3) 。

(三) 努力程度

注:相关系数选用Pearson相关系数, 显著性检验为双侧检验, **p<0.01, *p<0.05。

1. 努力程度的分布。

努力程度是问卷中第三部分 (Q39-49) 共11题得分总和再取均值;其中负向问题已经反转计分。“努力程度”是一些选择性的行为指标构成的, 指向的是被试者在学习中的行为。比如“Q35:我有意识的积累单词”。赋值为“完全同意=1;不同意=2;不确定=3;同意=3;完全同意=4”。努力程度得分总体偏低, 集中在2~4分区间段, 这种现象值得教育者和管理者重视 (见表4) 。

2. 努力程度与英语水平、动机类型的相关分析。

经过多次的统计探索, 确定将性别、年级、英语水平作为自变量, 努力程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显示:只有英语水平和努力程度之间有显著相关;将动机类型作为自变量, 努力程度作为因变量分析, 显示努力程度与多种动机类型有显著相关 (见表5) 。

注:相关系数选用Pearson相关系数, 显著性检验为双侧检验, **p<0.01。

结论与建议

1.动机类型。本研究在英语专业开始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 在英语专业面临市场考验的情境下开展的。研究认为, 英语专业本科生在专业学习动机上, 可以归纳为六种类型:“实用工具型”、“外力迫使型”、“学习情境型”、“内在兴趣型”、“出国驱动型”和“社会责任型”。

2.个体因素与动机类型的关系。由于学生接受英语教育的起始时间、教育环境、教育理念等的不同, 导致在本科阶段的动机类型有很大的差异和变化。但是, 就本科阶段的教育而言, 在培养学生对英语本身的兴趣方面, 学生的“性别、年级、生源地、始学年龄”等变量没有哪一方面占据优先地位;同时也说明, 当前的英语教育, 不论男生还是女生, 不论哪个学习阶段, 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 不论从何时开始学习英语, 在培养学生对英语兴趣方面, 都是比较薄弱的。这需要我们摒弃应试教育, 真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 才可以保证本科英语教育不会沦为一种“技能培训班”。

3. 努力程度与动机类型、学习效果。努力程度是动机类型与学习效果的中间变量。“努力程度”与“外力迫使型”呈反向相关;外力迫使的方式, 不能使学习者付出真正的努力行动。强化学习者的内在兴趣和英语学习担当的社会责任和建设使命, 仍是激发学习动力, 取得学习实效的最佳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必须在教学中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8.本科院校英语分级教学探究 篇八

关键词:本科英语分级教学;问题;措施;实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引言

分级教学即根据施教对象能力的差异,划分不同的教学等级,并对应制定各级别的教学模式与测评标准等。源于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i+1”理论的分级教学[1],与中国古已有之的“因材施教”观念互相融合。自该方法实施以来,分级教学模式在中国的本科英语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运用水平。然而,随着该模式的推广,许多新时期产生的挑战也随之产生,特别是在普通高校与地方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更是繁杂与顽固。本文从多个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高校的事例为基础,结合问卷数据与访谈录,深入细致分析了分级教学中的出现的“疑难杂症”,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应对措施与实用性建议,以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些许有用的借鉴。

一本科院校英语分级教学简介

国内英语分级教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对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研究也由来已久。从当前来看,由教育部主导颁布的教学大纲、构建主义心理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一并成为了国内英语分级教学的三大理论支柱。英语分级教学在专家、学者的初步研究成果上,进一步丰富并走向成熟。国内英语教学的分级模式主要有四种:三分法模式、两分之培优法模式、帮困班模式以及分级+模块模式[2]。其中以三分法模式的分级方法最简便,直接根据全体学生的英语考核成绩分为高中低三级,其实施难度小,推广面也最大。分级+模块模式的效果最为显著,但实施难度最大,成本也最昂贵。相对于三分法与分级+模块模式,培优法与帮困法的都有较大的缺陷,没有做到优生与差生的兼顾。

二英语分级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分级分班的方式需要改进

当前很多学校在分班时,简单的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或是入学英语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快、慢两个班,这是不合理的[3]。首先,不能通过一次考试的成绩来“一刀切”,单纯的一次成绩不能真实的反映出每个学生英语学习的真实水平。其次,通过分数线将学生分为好坏不同的集体,不能细致深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兴趣与实用能力。再次,分数线不能体现出各个学生在英语使用技能方面的差异,不能针对性的对学生听说或读写方面的能力进行专门培养。因此在分班时,应采用流动的政策,即不定时进行考试摸底弄清学生的英语能力,并适时调整学生分班情况。分班时可根据适当的比例分为优、中、差三个等级的班,合理分配教学师资力量,并组织开办技能差异化的班级,即专门的听说或读写技能班。

2多媒体网络教学和后续应用技能选修课程需要完善

多媒体网络教学和选修课程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实用能力,特别是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4]。而技能选修课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英语文化水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因此,教学硬件水平低或是技能选修课不足的高校,应着力于提高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与丰富教学课程方面,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技能。

3学生情感因素和学习动机复杂,需要加强师生合作

分级教学并不是歧视差生,而是为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学习。学院应加强分级教学的宣传,对于有误解的学生,辅导员或老师应做好及时的沟通。在教学上,更应做好平等对待,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难点,适时提供指导与帮助,加强学生与老师的合作关系。

4分级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佳,有待改进

英语采用分级教学之后,学生的成绩管理、教师的教学任务与考试测评等均与其他科目不分级教学大相径庭,如果还采用类似其他科目的管理方式必定导致管理混乱或工作效率低下的后果。为此,英语分级教学需要教务处与教师、学生协调配合,合理安排老师的教学任务,学生班级间流动与最后考试达标标准的制定。

5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大纲的制定需要与时俱进

总体来说,每一年新入大学学生的英语能力是强于往届的。如果还采用老式的英语教学大纲,必定会限制学生英语的进步发展趋势,不利于大学群体学术能力的增长。此外在每次教学大纲的颁布使用过程中必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从中也会得到一些经验。因此,英语分级教学的大纲需与时俱进,解决前一个教学大纲中遇到的难题,积累经验,并合理调整大纲中的教学任务,逐年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对于分级教学的实用建议

为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需要英语分级教学。在英语分级教学中,更需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5]。让学生成为听说读写的主体,相关的大纲要求、教学任务、考试评定应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为出发点。大学生是成年人,有自主学习能力,在给学生分配学习任务时,要充分利用其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其英语文学水准,而不应以四、六级分数作为全部的评判准则。教师在分级教学的过程中,应调节好课堂氛围,给与学生英语自由讨论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加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四、结束语

英语分级教学已经奠定了其在本科英语教学中的根本地位,并用其显著成效证明了分级教学的正确性与必要性。对于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分班方式、提高硬件投入、加强师生合作、改进管理模式以及更新大纲等措施对症下药,必能使英语分级教学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其在我国本科英语教学事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东风.新办本科院校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蚌埠学院学报,2012,1(2):73-76.

[2]汪兴楣.大学本科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1(4):139-144.

[3]黄莹.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试点模式[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5):163-165.

[4]杨金凤.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10,31(9):206-207.

上一篇:“感恩父母、践行孝道”演讲稿下一篇: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