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旅游安全文化

2024-09-14

构建旅游安全文化(精选8篇)

1.构建旅游安全文化 篇一

当今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规划多从旅游功能入手,多从为旅游者提供流动空间的建筑布局入手,较少考虑景区文脉的关联性,即使有所考虑,也多零散,不注重景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导致很多游客对于景区的把握缺乏整体性和深刻认识,往往停留在娱乐休闲放松的层面,难以上升到增智益神和精神升华的层面,以至游客对于很多风景名胜无法理解其文化内涵,造成客源的流失,也无法形成回头客源。因此,现在总体看来,自然景观被接受程度较高,而人文景观则较低。这一方面与从业人员素质和游客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旅游开发本身有关。旅游景观文化系统高屋建瓴,整体、深度的把握景区文化,将整个景区文化统合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关注旅游景区文化的哲学命题,关注旅游景观的意境和内涵。以这种系统统领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必然更加切合景区的文脉,容易展现景区景观的意境和神韵,此类旅游开发是“写意”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切合,具有可持续的科学意义。在当今工具化规划文本和开发方案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它的构建无疑让我们的规划重新关注文本的价值命题,把握旅游景观的神韵,更加科学和高效的开发我们宝贵的旅游资源,避免出现“焚琴煮鹤”的悲剧。

2.构建旅游安全文化 篇二

陈述彭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并不排斥合理开发,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同样可得到可观的回报[5]; 高建华以云冈石窟为例, 分析了大同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佛教文化作为宗教文化的主要部分,在旅游资源中处于重要的地位[6]。国内有关石窟文化旅游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其中有关石窟的保护研究和石窟文化进程研究多于石窟文化旅游开发与石窟旅游理论研究。游客作为消费者,最终决定着旅游开发和发展的成功与否,因此石窟文化旅游的发展演变离不开游客对于石窟文化旅游的感知。研究认为,建立良好的游客感知体验环境,创造和传递游客感知价值,可培育游客对旅游地点的忠诚[7]。了解石窟文化旅游者的感知价值的各个要素,可为石窟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分析研究石窟文化旅游者感知体验规律,对石窟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量表开发

1. 1 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基本维度搜集整理

对于基本维度的确立主要依据Woodruff的顾客价值层次模型。Peter F Drucker曾在1954年提出顾客购买和消费的是价值,而决不是产品。1988年,美国学者Zaithaml初次将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得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中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整体评价定义为顾客感知价值。1997年Woodruff提出了顾客价值层次模型,并为多数学者所认同。该模型认为顾客主要是以途径—目标的方式形成期望价值。该模型由下往上,在购买和使用某一具体产品时顾客会考虑产品的具体属性、属性效能和这些属性对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顾客还会根据这些结果对顾客目标的实现形成期望。由上往下,顾客会根据自己的目标来确定产品在使用情景下各结果的权重。同样,结果又确定属性和属性实效的相对重要性。同时,该模型强调了使用情景在顾客价值评价中的关键作用。当使用情景发生变化时,产品属性、结果和目标间的联系都会发生变化[8]。黄颖华等认为,游客感知价值是旅游者以其在旅游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消费经验、知识和偏好,对整个旅游消费过程中产品属性及其表现与投入,在契合其欲望和期望程度方面的综合评价,即游客感知价值是游客对目的地旅游价值的感知[9]。此外,游客感知价值是游客在感知利得和利失的基础上对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在一定的旅游情境中满足其旅游需要程度的总体评价[10]。针对石窟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感知价值要素指标大致从资源价值、成本价值、情感价值、认知价值、社会价值这5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1. 2 要素指标确立

在对石窟游客感知价值的要素选择上,首先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并结合石窟旅游景区的特性,在石窟旅游者感知的5个维度下尝试性提出32项要素指标条款( 表1) 。

针对32项要素指标条款,采用深度访谈法[11]和德尔菲法[12]初步验证其合理性。首先根据石窟旅游景区的特性设计出石窟旅游风景区游客访谈提纲,对调查点游客进行访谈,从而对要素指标条款进行初步筛选。然后采用德尔菲法,以函件的方式分别向7位专家征询对初步筛选形成的指标要素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进行分析整理形成5个维度、28项条款( 表2) 。

1. 3 维度识别

在确立了石窟文化旅游者感知价值指标要素之后,为确保石窟文化旅游者感知价值维度和要素指标内容的一致性,通过两个阶段来对测量表进行可识别与可区别分析。首先请10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对5个维度进行识别,分别将这5个维度包括资源价值、成本价值、情感价值、认知价值、社会价值填入每个维度指标要素的对应框内,通过测试结果得出在10名学生中有9名完全填写正确,仅有1名同学的两个指标框填写错误。因此,该石窟文化旅游者感知价值维度和要素指标内容是一致的。 第二阶段将该量表用于石窟文化旅游者感知价值预调查,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可看出并不存在指标内容的识别困难。 通过两阶段的分析得出该感知价值测量表具有可识别与可区别性,可投入使用。

2 实证研究

2. 1 研究点概况

此次调查选取甘肃省敦煌市的敦煌莫高窟作为研究点。敦煌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交汇处,地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其地理位置为92°13'—95°30'E、39°40'— 41°40'N,总面积为3. 12万km2。所在的河西地区是我国内地佛教最早传播和兴盛的地区之一,拥有的佛教石窟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主要有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肃北五个庙、 玉门昌马石等石窟群( 图1)[13]。敦煌莫高窟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于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选取敦煌莫高窟为研究点,识别石窟文化旅游者的感知维度,探明石窟文化旅游者感知价值来源,对石窟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

2. 2 问卷设计及调查

石窟文化旅游者感知价值问卷的调查于2013年10月2日开始,正式调查开始于2014年4月5日,期间共进行三次调查。 2013年10月2日,发放问卷20份,收回问卷20份,其中有效问卷17份; 2014年4月5、6日,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6份,有效问卷89份; 2014年6月1、2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76份。三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收集问卷314份,其中有效问卷282份,有效率为88. 13% 。

2. 3 数据分析

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样本人口学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表3) 显示,在前往敦煌莫高窟旅游的游客中,男性游客占42. 6% ,女性游客占57. 4% ,女性游客略多。根据年龄分析显示,游客中年龄在18—28岁的占很大比例。从学历情况来看,本科生占较大比例。游客的收支状况中收支平衡的占大多数,达到38. 7% 。通过分析可见,游客大部分来自甘肃省外,来自甘肃地区的游客仅占16. 7% 。游客的职业构成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 在校学生、企业普通职员、私营及个体劳动者。通过对样本的旅游行为特征分析可见,敦煌莫高窟的知名度相当高,达到92. 2% ,同时也说明需要继续打响品牌,扩大知名度。在对游客参观次数的调查中,景区的二次旅游量明显较小,仅达到10. 6% ,说明景区开发仍存在不足,需要在扩大景区影响力、知名度和提高游客对景区的忠诚度上投入更多力量。

注: 样本有效率为 100% ,不含缺失值。

探索性因 子分析 ( EFA) : 本文在EFA分析阶段,借助SPSS19. 0软件对收集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石窟文化旅游者感知价值的四个因子,按其因子重要性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 情感及认知价值、成本价值、资源价值、社会价值。根据旋转成份矩阵得出这4个因子分别对应的解释变量,加以解释和命名,计算各因子的因子得分,初步得出石窟文化旅游者感知价值模型的各部分构成,以下为具体分析过程。

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 KMO统计量是通过比较各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大小判断变量间的相关性,相关性强时,偏相关系数远小于简单相关系数,KMO值接近1。一般情况下,KMO > 0. 9非常适合因子分析,0. 5以下不适宜作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型检验用于检验相关阵是否是单位阵,即各变量是否独立。本文通过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 得出KMO值为0. 958,大于0. 9; Bartlett's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7485. 471,模型自由度为378,相伴概率为0. 000,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公因子方差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时衡量因子分析效果的指标称为变量共同度,共同度越大则说明全部公因子变量对原有变量方差的解释比例越高,公因子对变量的解释越有效。当共同度大于0. 5,则说明公因子能较好解释该变量,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共同因子,得出公因子方差,从结果可见共同因子后的共同度最小为0. 612,大于0. 5,说明进行因子分析的各个测量指标是有效的。

注: 提取方法为主成分法,旋转法为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 法。a 为旋转在 6 次迭代后收敛。

因子提取: 本文假设石窟文化旅游者感知价值共包含5个维度、共28个要素,为分析各要素关系对解释变量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初步抽取基本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结果显示有4个共同因子的特征之大于1,因此保留4个因子作为共同因子, 可解释总体方差为73. 839% 。初步抽取的公因子为4个,分别为: 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为15. 192,可解释变量结构变异量的54. 255% ; 第二个因子的特征值为3. 042,可解释变量结构变异量的10. 865% ; 第三个因子的特征值为1. 357,可解释变量结构变异量的4. 847% ; 第四个因子的特征值为1. 084,可解释变量结构变异量的3. 871% 。

因子命名与解释: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后,利用最大方差法对成分矩阵进行正交旋转,根据表4可得: Q14、Q15、Q16、 Q17、Q18、Q19、Q20、Q21、Q22、Q23、Q24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 Q8、Q9、Q10、Q11、Q12、Q13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高载荷; Q1、Q2、 Q3、Q4、Q5、Q6、Q7在第三个因子上有较高载荷; Q25、Q26、Q27、Q28在第三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通过所得的旋转成份矩阵对因子变量进行命名解释,将Q14—Q24作为第一个因子的解释变量, 命名为情感与认知价值; 将Q8—Q13作为第二个因子的解释变量,命名为成本价值; 将Q1—Q7作为第三个因子的解释变量,命名为资源价值; 将Q25—Q28作为第四个因子的解释变量,命名为社会价值( 表4) 。

计算因子得分: 用SPSS19. 0软件对问卷进行因子分析,运用主成分的提取方法对28个要素进行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 从而得出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本文根据计算因子得分公式为:。列出石窟文化旅游者感知价值各个因子得分具体情况为:

验证性因子分析( CFA) :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对变量进行解释命名并计算因子得分之后,需要验证上述结果。在验证性因 子分析阶 段本文主 要借助SPSS19. 0和Amos17 . 0这两个分析工具来共同完成 。

因子模型设定: 根据上文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石窟文化旅游者的感知价值主要分为4个潜变量,分别为: 情感及认知价值、成本价值、资源价值、社会价值。其中,情感及认知价值包括11个测量变量,成本价值包括6个测量变量,资源价值有7个测量变量,社会价值有4个测量变量。因此,运用Amos17 . 0软件对数据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得出标准化的验证性分析模型见图2。

模型识别: 根据t规则和[Q( Q + 1) ]/2( Q为模型数据库中测量变量的数目) 公式,本验证性因子模型共有28个测量变量,[Q( Q + 1) ]/2 = 406; 而模型要估计28个因子负荷,28个测量指标的误差方差和4个因子间相关系数,共要估计60个参数,t = 60 < 406,满足模型识别的必要条件。此外,根据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识别三指标法则: 本模型每个潜变量有3个或3个以上的测量变量 ; 一个测量变量只测量一个特质量,残差的协方差矩阵为对角矩阵,即特殊因子之间相互独立,本模型同时满足了上述三条件,因此满足模型识别的充分条件,该模型可识别[14]。

模型参数: 根据验证 性因子分 析结果,卡方值 ( x2) 为1017. 100,模型自由度( df) 为344,因此x2/ df的值为2. 96 ( 小于3. 0) ,P < 0. 01,这一结果达到了显著水平。相对拟合指数中CFI为0. 909、NFI为0. 869、IFI为0. 909均已达到或接近0. 9。近似误差平方根RMSEA为0. 083,在0. 08—0. 1的区间范围内。从表6可见,每个测量变量在潜变量上的标准化系数均大于0. 5, 建构效度CR值大于0. 8,AVE大于0. 6,整体看模型拟合度良好,可接受。

注: ***代表 P < 0. 01

模型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文采用克隆巴赫系数来验证测试结果的信度。Cranbach' sα 是1951年由Cronbach L J提出的检视信度的方法,主要克服了部分折半法的缺点,成为社会科学研究最常使用的信度分析方法。其计算公式为:。式中,N为问卷中问题的总数,σ2 x是观察样本的总方差,σ2Yi是第i个问题得分的方差。一般探索性研究中Cranbach's α 系数在0. 6以上,基准研究在0. 8以上,通常情况下Cranbach's α 系数在0. 6以上,被认为可信度较高。这是根据Nunnally的概念所确定的。本文运用SPSS19. 0软件进行信度分析,其结果表明在28个指标条款中, 整体Cronbaeh's α 系数为0. 968,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此外, 敦煌石窟文化旅游游客感知价值的五大要素的Cronbach's α 值均大于0. 6( 表7) 。因此有理由相信该测试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模型效度分析: 效度是指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即测量量表能够正确地测得研究所要衡量的特征和功能。量表效度越高,说明测量结果越能反映其所欲测量对象的真正特征[15]。本文主要通过AVE值来验证量表的聚合效度,AVE值分别为0. 798、0. 633、 0. 664、0. 727,因此各个测量指标的解释力均超过了误差方差,具有足够的聚合效度。

3 模型确立

本文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对石窟文化旅游者感知价值进行探索性因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出石窟文化旅游者感知价值模型共分为4个因子,28个因子解释变量,具体模型见图3。

一级指标为: W1情感及认知价值、W2成本价值、W3资源价值、W4社会价值。二级指标为: Q1景区生态环境、Q2景区卫生状况、Q3景区管理状况、Q4景区交通便捷程度、Q5石窟资源保护完整、Q6旅游活动的参与性、Q7旅游活动的新奇性、Q8门票价格、Q9旅游交通费用、Q10旅游食宿费用、Q11旅游购物费用、Q12旅游时间消耗、Q14陶冶情操、Q15心情恬静、Q16提升美感、Q17敬佩感、Q18新奇感、Q19体验新事物、Q20了解石窟文化、Q21增长石窟艺术欣赏知识、Q22增强石窟文化保护意识、Q23开阔视野、Q24了解地方文化、Q25提升个人形象、Q26更加理解他人、Q27拥有集体意识、Q28结交更多的朋友。

4 结论

本文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对石窟文化旅游者感知价值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EFA与CFA数据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石窟文化的旅游者感知价值模型共含4个价值维度,按其重要程度分别为情感及认知价值、成本价值、资源价值和社会价值。2石窟文化的旅游者感知价值模型的四个价值维度共包含28个指标要素, 其中情感及认知价值11个指标要素、成本价值6个指标要素、资源价值7个指标要素、社会价值4个指标要素。根据解释程度的对比可见,本着提高旅游者对石窟文化旅游感知价值的宗旨,石窟旅游开发应多注重旅游者的情感价值,帮助其开阔视野、了解地方文化、陶冶情操、体验新事物等,从游客角度出发,开发出具有较高旅游活动参与性、新奇性的石窟文化旅游景区,提升游客间的互动性。成本上,降低旅游的食宿费用; 资源本体上,着力改善基础设置,提高卫生状况、管理状况和改善交通便捷; 社会价值方面,通过标语、解说词、集体活动增强集体凝聚意识,宣扬爱国意识。3石窟文化的旅游者感知价值模型对石窟文化保护具有特别的指导意义。应充分利用旅游者保护意识的提高,采用软方法 - 动员旅游者共同参与到对石窟旅游的保护和硬方法———投入财力、物力、人力来保护石窟遗产。4石窟文化的旅游者感知价值模型对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意义。首先,加强对旅游资源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给旅游者留下较好的印象,提高其感知价值; 其次,在资源和项目的开发中,要特别注重卫生和管理。5景点的各种项目、活动都要为让旅游者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放松身心而设置。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忙碌,得到心灵上的升华。如果景区的资源开发、配套设施建设、环境卫生以及景区的各种项目和活动都能使旅游者得到美感和舒适感,那么旅游者对旅行的感知就上了一个台阶,只有这样的旅游资源开发才是成功的,也只有这样才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标准模式。

摘要:石窟文化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业中占据重要位置。通过系统确凿的数据分析游客感知价值,可为石窟资源开发给予指导。整理调查问卷,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后,确定石窟文化旅游者的感知价值模型包括情感及认知价值、资源价值、成本价值、社会价值四个维度共28个要素。从旅游者视角明确了石窟文化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及需求,在提升旅游品质的同时促进石窟旅游的开发,为旅游业整体的健康发展提出有益的指导意见。

3.浅谈山东民俗文化旅游的构建 篇三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旅游;构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205-01

1山东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1.1“民俗”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

“民俗”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文化事象的总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基层文化,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和心理表现出来的事象。这些事物和现象既蕴藏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传统里,又表现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传统中。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民俗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民俗的内容看,主要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精神民俗等。

1.2山东民俗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1)人为因素所带来的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问题。人为破坏给旅游开发与保护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一方面,部分经营管理部门在旅游开发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经营过于商业化,完全不考虑资源保护与管理,使文化资源本体收到破坏;另一方面,一些旅游者素质不高、行为不规范,如随地抛弃废物垃圾、在古迹建筑上乱刻乱画等,使很多景点(区)的文物不同程度受损。

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缺乏规范化、联合化,对外竞争力不强。山东的民俗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但由于缺乏宏观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资源开发相对滞后及不规范的内部竞争,这些情况既不利于资源的深层开发,更不利于旅游品牌的形成及对外竞争力的增强。

例如,同属胶东半岛的胶南、龙口均举办纪念徐福东渡日本庆典、徐福故里文化节,大同小异的旅游资源、活动内容和客源市场,不仅抹煞了民俗旅游的特色,而且分流了目标客源市场,影响了两者的旅游收益。

3)民俗旅游节庆活动重叠。节庆活动是民俗旅游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项目,然而很多景点(区)的民俗旅游节庆活动,诸如庙会、灯会等都大同小异,致使节庆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同质化的竞争导致了多败俱伤。

2山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山东省较早的开始挖掘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资源,并相继开发出了一系列优质民俗旅游产品。早在1979年,青岛就接待了第一批海外旅游者,8名美国游客在青岛延安二路访问了10户较为典型的城市居民生活模式的家庭;1984年,潍坊就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风筝会;1987年,泰安举办了首届国际登山节;同年,曲阜开发了古典婚俗旅游……,这一切都使得山东的民俗文化旅游无论从质量,还是规模上都居于全国前列。

山东各地自然环境各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因此在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也各有不同,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山东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类型丰富多样,在开发内容上也逐步深入,形成了一批知名度和评价比都比较高的民俗旅游品牌,但目前山东民俗旅游业开发仍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古村落、民俗村、民俗主题公园等方面的开发还有较大潜力。

3山东民俗文化旅游的构建

3.1加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1)加强对旅游经营者的管理。打破各旅游区(点)的经营者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在开发中要分工负责、统一协调,避免盲目开发和无序竞争,以防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人为破坏。

2)强化旅游者的资源保护意识。旅游者的不规范行为是造成民俗文化资源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旅游者的自觉保护意识,规范个人行为,使其认识到保护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

3)健全法规,依法保护。法律武器是民俗文化资源保护的最有力的保障,全省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保护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使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3.2对内联合、对外竞争,打造山东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中,应把全省作为一个整体面对市场,运用立体宣传手段,推出社会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项目,树立自己的品牌,以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如全国许多地方都开发以“徐福东渡”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因此对于地理位置较近的胶南、龙口两市的徐福文化节就应该在协调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对外竞争,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可采取两地每年轮流举办,或一地为主、一地为辅的方式,同时也可以把举办的时间分开,避免“撞车”。

3.3挖掘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将旅游和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可以体现出民俗旅游的独特性、文化性、趣味性及参与性等优势特征,顺应了当代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目前大多数民俗旅游景点日益走向庸俗化、企业化的时候,挖掘、突出文化内涵是提升民俗旅游景点品味的良好手段。因此,要加大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挖掘其文化内涵,使之转化为可开展的旅游项目或活动。如梁祝文化旅游、水浒民俗旅游,若能加强对梁祝文化和“八百里水泊梁山”的水浒民俗文化的深层研究和开发利用,定能为鲁西南、鲁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创造新的亮点。

山东是民俗文化资源大省,蕴含着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要在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指导下,结合民俗文化的地域分异规律及特征进行分区开发,“点”、“面”結合,促进山东民俗文化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立潘.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2]何佳梅,王德刚.山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齐鲁书社.

[3]李万鹏,叶涛.《齐鲁文化大辞典》民俗分篇,山东教育出版社.

[4]李东成.论山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2007.

4.构建旅游安全文化 篇四

文化旅游定义: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

摘要:人们因古镇的淳朴,古镇的宁静和独特的文化而喜欢古镇旅游,然而大量古镇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状态。为了凸显出仙市古镇的旅游特色,本文从感官古镇特色资源风情;完善以盐运文化为主题的基础设施;提升主题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加大对外宣传,提高知名度这五个方面对仙市古镇的盐运文化主题旅游项目进行构建。

关键词:盐运文化 体验旅游 仙市古镇 > >

一、引言

仙市镇依偎在釜溪河畔,又称“仙滩”,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隋朝,民国22年改为仙市,明代以来,自流井盐场开始蓬勃发展,仙市古镇就成为井盐从东出自贡的运输要道,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仙市古镇因“四街、四栈、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和佛教文化的兴盛而闻名遐迩。仙市古镇作为最早一批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水平,如在2006年就提出对“古镇风情观光区”、“镇西山水”、“古盐道寻踪”、“馀洞生态农业观光区”进行精心打造,把仙市真正建成“天上的街市”;融入川南大旅游,开发乐山大佛→荣县大佛→自流井→恐龙风景名胜区→仙市古镇→富顺西湖、文庙→宜宾蜀南竹海→兴文石林旅游线路。仙市古镇旅游开发渐成气候,以“逛仙市古镇,品民俗风情”,“观赏古盐道繁荣景象,品味古码头民俗民风”为载体的旅游活动渐渐走入旅游者的视线。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仙市古镇盐运主题文化旅游项目开展的AEPB栅格分析

仙市古镇本身赋存着盐运主题文化的旅游资源,在有利的旅游政策促进下,应该进一步加大其发展力度。现对仙市古镇盐运主题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AEPB栅格分析,即主题文化、参与体验、营销推广和利益获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见附表1)

从表1中可知,仙市古镇盐运主题文化项目发展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游客参与度角度,停留时间较短。在古镇中游览,游客能直接感受到本地建筑风格的古老气息,但让游客参与和驻足停留的吸引点较少:娱乐基础设施较少,在仙市古镇所见到的能够让游客参与进来的娱乐项目非常少,参与度不高:住宿条件较差,仙市古镇的住宿条件特色不突出,且距离自贡城区较近,很多游客会选择晚上回到自贡城区;仙市古镇游览项目较少,没有体现“慢”游览的线路规划,游客在半个小时内就能够游览完。第二、营销推广活动不够广泛和深入。仙市古镇是在1992年列入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的,但是在过去的20多年里,其发展并没有像成都的洛带古镇、黄龙溪等发展那么快速,古镇资源仍然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其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政府并没有把仙市古镇旅游放在带领整个旅游发展的首位,其宣传方式只是附带在自贡市其他例如恐龙博物馆、恐龙灯会等旅游景点之后,并没有体现出它的重要性,让游客留下可去可不去的印象。

所以,在仙市古镇的发展中,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使用多种营销宣传方式,加强对仙市古镇盐文化的宣传与塑造,保留仙市古镇的原真性的同时,充分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使其区别其他古镇,打出自己的文化特色。第二、完善仙市古镇的基础设施,提高当地的交通通达度,加强古镇特色民居或酒店的建设,提高游客在吃住行上的舒适度及满意度。第三、与周围景点组成文化旅游线路,互相带动发展。虽然仙市古镇有着大量的旅游资源与优势,但是,对其自身来说还存在主题文化不突出、服务综合水平较低等问题;对外部而言,面临着其他古镇的威胁。

三、仙市古镇盐运主题旅游项目构建分析

盐运主题文化旅游活动在仙市古镇的开展,需以盐运文化为支撑,并和古镇的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多样化、个性化、不可替代的综合旅游产品。

(一)通过感官去品味仙市古镇的风情

(1)味觉――盐运古道上的味道集锦。通过盐运主题餐饮体验,从味觉上感受盐运文化。盐帮菜是四川菜系中小河帮川南地区的代表菜系,其发展历史悠久,很多菜是因盐而产生的。

第一、菜品开发。仙市古镇不缺乏盐帮菜餐馆,但缺少能够在“中国盐运第一镇”上品尝到盐运古道所经之地每个区域的特色菜品,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并结合盐运古道的历史文化,以盐帮菜为主,其他菜系为辅,打造一家盐运古道所到之地的美食集锦馆。

第二、菜单设计。利用电子菜单为顾客提供点菜服务和盐运文化旅游项目宣传。按照盐运古道线路图制作菜单首页,包括川、渝、黔、鄂、湘盐运古道,然后每张桌子都设一个触摸屏的电子点菜器,让游客想吃哪个地方的菜都可以随便选择,每个菜系里面显示当天能够提供的菜品,并且每个菜都有它的材料、做法、营养价值、适合人群、价格等信息,游客可以直接选中后提交所选菜单,厨房后台就能够为您准备好。在后台准备饭菜的时候,游客可以通过我们的触摸屏,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推荐当地其他有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或者提供一些游览线路供客人参考。

(2)触觉――体验釜溪河曾经的繁华。第一、游客体验活动,深入感触釜溪河。仙市古镇共有3个码头,最具有观赏价值的是风雨桥所在的码头,码头主要的功能是可以让来往船舶停靠和休憩,可充分利用仙市古镇码头开发客船、游艇等水上娱乐项目,客船由专业的船夫掌杆,让游客感受泛舟釜溪河的轻松自在。游艇的急速与刺激将会为宁静的古镇到来些许的喧闹,这种动与静的结合,也再现当年釜溪河畔商船来往的繁华与热闹场景。

第二、通过主题客栈,深入体验盐运文化。仙市古镇的客栈是体验盐运文化的一个窗口,当地的房屋建筑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不管是当地的居民还是引进的开发商,都应该秉承沿用古镇的原始风貌进行开发建设,或者是利用居民空余的屋舍开展住宿活动。另外,客栈的功能不再延续“住”这一单一功能,根据现在消费时尚,提供小资咖啡厅、书吧、酒吧、健身馆纪念品专柜等及不同主题的客房文化,包括爱情主题、娱乐主题、卡通主题、文化主题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视觉――特有民俗活动的观赏。挖掘古镇民俗文化,满足游客视觉体验。仙市古镇内的打铁、弹棉、纺线、捕鱼等各类传统手艺和节日龙灯、花轿迎亲、钟馗庙会、街边茶馆、川剧玩友、长杆旱烟等民俗是越来越少见,但这些正是仙市古镇的独特之处;在“川盐济楚”之后许多盐商从中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在宴请、聚会等不同场合,不惜花重金四处邀约戏曲名角进行表演,其内容有川剧、木偶戏、说书、花灯、杂耍等等,甚至还有秦腔等外来戏曲。通过民俗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保存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体现他们的经济价值。在每年的旅游旺季时期,可以在店内搭一个小戏台,表演一些戏曲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增加店内的销售量。

(4)嗅觉――酒庄。酒香满巷,得到“嗅觉”体验。仙市小古镇有百年历史的酿酒作坊,在发展仙市古镇盐运主题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加大品牌的树立,积极鼓励古镇餐馆出售本地产品,同时在包装上体现出“仙市+盐文化+酒品质”的内容。

(二)完善盐运主题文化古镇的基础设施

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是旅游活动顺利展开的重要保障条件,只有将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和提升才能提高旅游者进入旅游目的地的便捷性和吸引力。仙市古镇作为四川省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盐运第一镇”,盐运古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但还是不能满足进一步发展旅游的要求。以盐运文化为主题的仙市古镇需要对其基础设施进行贴合主题的相关改造与设计。(见表2 相关的配套设施的完善)

(三)副产品的推广

(1)盐业副品。制作跟盐或跟盐运古道有关的盐业产品,这些产品具有很多历史的回忆和现代人不断创新的结果,销售给客人使用或留作纪念品。如自贡本土的盐、与盐有关的洗漱用品(牙膏、沐浴露等)、古道上特色茶叶、茶具、当地的蜡染布料、装盐的陶罐、各种手工纪念品等等。

(2)农业产品。仙市古镇被大面积的农田包围,以旅游业带动仙市古镇周围农业的发展,并相互之间进行融合,形成有特色农业旅游。将古镇旅游扩展到古镇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在周边的农村开展农家乐活动,使得游客在当地的逗留时间加长。另外,政府部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为当地的农产品畅销铺上顺畅的道路,这样也提高了当地的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带动仙市古镇周围的其他村镇一同发展,为中国广大正在发展和亟待发展的乡村做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四)提升仙市古镇的综合服务质量

(1)制定仙市古镇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标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景区内的管理必须严格的依照当地景区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这些规章制度并不是专门用来约束景区的工作人员,同样对来访的游客也有约束力,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2)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由于景区内的工作人员都是来自当地的居民,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服务意识不强,也欠缺相应服务技能,当地政府可以邀请专业的服务培训老师为他们讲解服务在建设与发展景区中的重要性,及专业的服务技能,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

(五)加强仙市古镇盐运文化的宣传力度

(1)借助媒体的宣传力量,提升仙市古镇的知名度。第一、制作纪录片,通过电视广播进行传播。仙市古镇是“中国盐运第一镇”,通过拍摄盐运古道的宣传片,展示仙市古镇在盐运古道中的重要意义及仙市古镇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仙市古镇的宣传片可以做成两种类型,一种是短纪录片,控制在5分钟左右;一种是以广告的形式展现,一般时间控制在半分钟,可以在电视台广告中宣传。此外,广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宣传方式,通过广播宣传仙市古镇的具体信息,让游客能够全面的了解仙市古镇。

第二、网络宣传。互联网宣传模式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宣传营销方式,其传播速度已是电视媒体无法企及的,网络宣传包括网站宣传和微信宣传。网站宣传:首先,优化与更新仙市古镇的旅游官网,包括官网中体现出仙市古镇所有的体验、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具体信息,如地理位置、项目内容、项目价格等。其次,也可以跟其他网站合作,例如在美团网上了解当地的美食、住宿方面的信息,在途牛网上可以提前了解当地的旅游线路和周围一些有趣的景区。最后,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来访的游客通过写游记的方式分享自己所游所感,如果获得景区管委会肯定的文章,将会收到当地景区给予的丰厚的奖品。微信宣传:微信是近两年来发展最快、传播最快的软件,创立仙市古镇微信公众平台,通过游戏或者商品优惠的方式让游客扫取二维码,通过这样辐射式宣传方式扩散仙市古镇的各种旅游项目和节庆活动等旅游信息,从而增加游客的重游率和新晋游客。

第三、名人效应。自贡历来就是出名人的风水宝地,古有明朝“西蜀四大家”和“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维新变法“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等许多非常有名的文学大家、抗战英雄。而现今自贡同样也是人才辈出,作家饶雪漫、郭敬明、歌手谭维维、演员张歆艺,他们都是当下非常受欢迎的名人,所以可以请他们为家乡的旅游事业做宣传,更能够提高古镇的知名度。

(2)制作旅游宣传品。图文并茂的宣传品是游客可以带走的,也是游客进入景区的一张游览地图,宣传册上体现出仙市古镇的整个区位地理和具体的旅游线路图,还有基础设施的具体位置和当地各单位景区的简单讲解内容,起到引导性的作用,让游客可以在游览过程中了解更多仙市古镇深层次的历史文化。

四、结语

盐运古道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璀璨的明珠,而仙市古镇正是点燃明珠的第一束火光,为了保留仙市古镇上一切历史的记忆,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开发利用它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进行一系列的旅游活动,由此唤起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尽最大可能让他不被外来文化所掩埋。仙市古镇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既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又能够带动当地的居民改善经济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开展更加贴切主题文化的旅游活动,是对整个自贡市盐帮文化的大跃进,同时也是带动周围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5.企业安全文化构建 篇五

企业安全文化是一种崭新的安全管理思想和理论,是企业在市场经济形式下对企业内部安全工作的一种新的认识,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管理思路,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发展战略组成部分,按照企业两个文明的主导思想,要在其发展的目标和规划中,创造和突出企业的安全形象,以形成有鲜明个性的安全工作环境。企业安全文化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对象的特定性、内容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企业文化内容,而且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从而为企业文化更上一个台阶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社会声誉最好展示,安全是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没有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这个企业在社会不会有良好的品位,因此安全文化是企业在社会上是否有信用度的重要指标,它是企业管理水平、职工精神面貌、社会影响力和企业的社会地位高低的试金石。

一、安全文化定义

安全文化定义是企业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安全意识、安全精神、安全行为、安全形象和安全价值观等软件以及企业在社会上的企业形象的总和,也就是说安全文化体现企业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工作方式以及企业社会声誉,

二、安全文化内容

安全文化内容包括:

1、体现企业外部形象的外在的物质表现,如企业容貌、标识、服装与安全设备投入和企业社会形象。

2、内在企业安全管理表现,如安全组织体系、安全行为标准,安全法规,多种综合安全文件等规范性的表现。

3、安全文化深层次表现为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安全思想、安全思维、安全道德、安全精神,这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内在本质和深层次结构,埋藏在安全文化的深层,渗透在职工的心田里、沉淀在职工的脑海中。

6.构建旅游安全文化 篇六

摘 要:幼儿园安全工作是一个复杂、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实际的工作管理中,要做到:整章建制,筑牢安全防范坚强屏障;形成合力,校园综合整治坚实推进;全员参与,构建良好安全文化。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整章建制;综合整治;全员参与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23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8.149

幼儿园安全工作是一个复杂、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安全管理系统更像一辆大客车,行驶的目的地是安全的快乐王国,上面的乘客是幼儿园的人、财、物,控制危险点的措施是车身,安全责任制度是动力传导系统,安全管理机制是发动机,安全管理者高度的安全意识、坚决的执行理念是能源,方向盘是幼儿园的安全价值取向,园长是驾驶员。为此,我园在政府有关部门和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安全工作“警钟长鸣、长抓不懈”的指导思想,坚持“预防为主、确保重点、综合治理、保障安全”的方针和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原则,狠抓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构建良好的安全文化,努力营造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保证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一、整章建制,筑牢安全防范坚强屏障

(一)健全组织,建立科学的管理网络

为确保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我园专设了安全保障部,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园的四大安全管理网络。一是由园长――安全保障部主任――门卫、保安分级负责的以幼儿接送、周边环境治理、师生生命财产安全、防火防盗、大型玩具、园舍建筑物为内容的安全排查整治网络;二是由园长――保健医生――教师分级负责的以卫生消毒、疾病防控、保健知识普及为内容的卫生安全防范网络;三是由园长――副园长――教师分级负责的以班级管理、一日常规、教育教学安全、幼儿心理健康等为内容的幼儿日常安全保障网络;四是由园长――后勤服务部主任――伙管员、保健医生――教师负责的以幼儿膳食营养搭配、安全监控为内容的食品安全网络。

(二)完善制度,确保安全工作有章可循

按照条块结合、分工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职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尤其是落实细化卫生保健、疾病防控工作职责,完善消毒制度,在冬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和传染病预防期间,提高消毒的密度与强度,建立缺勤监测、报告与管理制度,制定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每学期都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内容开展师生演练,做到有章可循,常抓不懈,不断夯实全园安全工作基础。

(三)检查考评,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

为避免安全工作时断时续、虎头蛇尾,我园采用规范性的检查,使各岗位人员、班组、部门在某一时段内履行安全责任的情况能够用数字、文字和影像形式显示出来,形成能区分优劣的可视资料,以为实施奖惩提供依据,同时并通过限期整改、追踪要帐、实施惩罚等手段,使各层级安全责任人的安全行为得到及时改进,做到了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二、形成合力,校园综合整治坚实推进

(一)齐抓共管,联防群治

幼儿园安全工作需要家庭、单位、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我园东临西部批发市场,四周商铺云集,又夹在青西中学、张掖中学、劳动街小学中间,学生放学高峰期也是幼儿离园时间,车流密集,交通堵塞,道路不畅,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为此,我们积极争取甘州交警大队、西街派出所、城管等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健全、完善治安联防机制,清理整顿校园周边个体经营、乱设摊点、占道经营等无序商业活动,高峰时段安排警力指挥疏导交通,切实做到校园周边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此外,还配合防疫部门做好国家规定的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控工作,对幼儿的疫苗接种进行登记管理,及时做好漏种幼儿的宣传发动工作,保证计划内免疫接种率达到国家要求,杜绝了流行、传染疾病的发生与蔓延。

(二)加大投入,提高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

我园布局特异,南北狭长曲折,周边环境复杂,接送家长众多,安全形势严峻,时刻面临挑战。为杜绝各类隐患,全力保障幼儿安全,我园除了配齐配全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安装覆盖全园的红外线防盗报警器之外,还安装了幼儿智能接送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了接送制度和手段。一是实行一卡一人制,有效识别家长身份,杜绝无关人员进入园内;二是配合礼仪教育活动,让家长排队刷卡接送幼儿,避免踩踏,养成讲文明、有秩序的礼仪习惯,为孩子做好榜样;三是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立有效的安全保护网。此举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和支持,排队接送幼儿已成为青年西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三、全员参与,构建良好安全文化

幼儿园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全体教职工对安全工作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具备良好的安全习惯。不但能够做到安全自主管理,而且关心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大事小情,积极为幼儿园安全管理出谋划策,事事提醒。这些良好品质和行为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经过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为此,我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道德、法制、安全自护教育活动。

一是通过 “小手牵大手”活动,树立五种意识,进行“六防”教育。二是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利用楼道软墙、校园广播、家园小报等宣传阵地,开辟安全教育专栏,宣传安全知识,扩大教育范围,加深教育影响。三是拓展保安职能,优化课程结构。结合“利用多元游戏,提升幼儿安全自护能力”的?n题研究,让保安组织并参与幼儿的体能训练,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的安全自护能力。四是进行消防演习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通过实践参与,强化师幼及家长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幼儿园安全工作的警觉性和自发性。

丰富多采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师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得以极大提高,良好的安全文化正在形成。

“安全高于一切、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今后,我们将发扬成绩、时刻警醒、居安思危、再接再厉,努力提升我园安全稳定工作水平,为实现校园安全持续稳定、全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创设氛围,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第一,定期维护园舍设施,为幼儿园实施安全管理提供保障。分管领导认真做好安全台账记录,严格按要求聘用符合任职资格要求、身心健康的炊事员、教师、保育员。

第二,严格执行卫生安全消毒制度。每周对幼儿的玩教具按要求进行清洗、消毒,每周为幼儿晒被褥等。

第三,加强食堂饮食卫生安全的管理,严防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7.桂林市旅游安全救助系统构建研究 篇七

(一)旅游安全救助系统的内涵

近年来,“旅游安全救助”一词在政府部门旅游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到目前为止,对其概念进行准确、系统的界定均没有成型的论述,大多论述较为片面,且说法不一。如,王晓华等认为旅游安全救助主要分为医疗救援和非医疗救援两大类。操作方式是旅游者在旅游途中如遇意外,领队或旅行者可以凭事前办理的急难救助服务卡寻求救助;张进福将旅游安全救助定义为:在旅游活动中发生旅游安全事故的相关当事人 (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等) 所提供的紧急救护和援助,是保障旅游者安全、维护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需要。

通过对“旅游安全救助系统”相关文献的搜索不难发现,目前对旅游安全救助系统的概念理解过于笼统,对旅游安全救助系统的内涵外延、涵盖内容、服务对象、特征等都缺乏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从现有的成果看,国内专家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郑向敏等认为旅游安全救助系统指为实施旅游救援而建立的、涉及到与旅游安全各相关层面的组织机构和包括旅游救援的分工、协作的工作系统;而张进福在其旅游安全救助定义的基础上,对旅游安全救助系统进一步作出诠释:旅游安全救助系统是指包括旅游安全救助核心机构、救助机构、外围机构、间接外围机构在内的, 由旅游接待单位、旅游救助中心、保险、医疗、公安、武警、消防、通讯、交通等多部门、多人员参与的对旅游活动中发生安全事故的相关当事人提供紧急救护和援助、保障旅游者安全、维护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社会联动系统。

综上所述,旅游安全救助重在无形服务,而旅游安全救助系统是为满足游客旅游安全的需要,由多部门组成的一种复合系统,重在系统统筹、联动,两者在侧重点上有明显的不同。现阶段,旅游安全救助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必不可少的一项配套服务,旅游安全救助业务的开展以及旅游安全救助系统的完善已成为加强现阶段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服务信誉,招揽吸引客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构建旅游安全救助系统的必要性

旅游安全是旅游者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以及旅游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文化发展的保障,而统筹、联动的旅游安全救助系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构建一个统筹、联动的旅游安全救助系统不仅是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的需要,也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需要。

1. 构建旅游安全救助系统是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内在要求。

旅游安全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要求一套科学、合理的救助系统来配合,有了该系统的配合,才能保证旅游活动的基本安全安全,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才能获得必要的援助与支持,旅游活动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进行而不至中断。

2. 构建旅游安全救助系统是调动社会各界关注旅游安全的有效渠道。

现阶段,尽管我国旅游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我国旅游者及其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安全意识尚显薄弱。旅游安全救助系统的建立,使全社会参与到旅游安全救助中,让旅游者及其旅游从业人员认识和了解到旅游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通过大众传媒让他们了解旅游安全、认识旅游安全,提高旅游安全意识,正确看待旅游安全。因此,构建旅游安全救助系统是调动社会各界关注旅游安全的有效渠道。

3. 多部门合作是构建旅游安全救助系统的根本前提。

旅游安全救助系统要求有关部门进行合作,如与旅游接待单位、旅游救助中心、保险、医疗、公安、武警、消防、通讯、交通等多部门的合作与沟通,以保证旅游安全信息、旅游安全救助工作的及时、有效。

4. 构建旅游安全救助系统为旅游者心理安全提供基本保障。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尽管旅游者知道旅游不安全因素的存在,但仍然抵挡不住旅游愉悦身心、满足精神需求的诱惑。因此,要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得到最基本的安全,最重要的是有一套联动的旅游安全救助系统作为支撑,为其提供安全心理保障,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备的旅游安全救助系统。

(三)桂林市旅游安全救助系统的构建

1. 桂林市旅游安全概况

桂林市旅游安全问题反映在表现形态上主要有:旅游犯罪、旅游交通事故、火灾与爆炸事故、其他意外事故等,并且各表现形态往往相互交叉,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交替或同时出现。

(资料来源:王瑜, 吴贵明.风景区旅游安全问题表现形态及管理体系构建, 莆田学院学报,2008, 8.张进福等.旅游安全表现形态与时空特征简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2. 旅游安全救助系统构建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加快加强旅游安全救助系统的建设必须符合发展现代服务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旅游安全救助系统构建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游客为本”,在旅游安全救助系统软件和硬件的建设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谐规划和建设,强调专心、耐心、细心、用心为游客提供服务和便利,让游客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2)超前性和连续性原则。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决定了旅游安全救助系统的建设具有适当的超前性与连续性。只有超前的理念,才能做到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旅游安全救助系统建设的连续性要求旅游安全救助系统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在时间与空间建设上的不中断,避免因中断建设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旅游安全救助系统的构建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设的速度与时空布局,以适应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因地制宜原则。旅游安全救助系统的构建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桂林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且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旅游安全救助系统。切忌照抄照搬他人的系统模式,避免造成不伦不类的尴尬。

(4)协调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不仅要求旅游安全救助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协调,包括:旅游安全救助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区域内部各地域之间的协调;同时还要结合本地特色,与周边区域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加深、做强与其他外部旅游安全救助系统间的协调发展。

3. 桂林市旅游安全救助系统构建内容

(1)重点内容。由政府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建立桂林市旅游安全救助中心;联合医院、公安机关、消防部门、武警部门等部门,建立旅游救助机构;与可能发生旅游安全问题的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社区等联合,建立旅游安全救助的直接外围机构;与旅游地、保险部门、通讯部门、新闻媒体等联合,建立旅游安全救援间接外围机构。总之,桂林旅游安全救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社会联动、统筹兼顾的旅游安全救助系统。桂林市旅游安全救助系统架构图如下所示。

(资料来源: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2009.)

(1) 核心机构。即旅游安全救助中心,统管旅游安全救助工作,其核心地位体现在其对整个旅游安全救助工作的开展、统筹、协调的职责上。首先,获取旅游安全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拟定实施救助的机构、规模与等级;其次,组织救助机构和救助人员实施对外专业救援;最后,监督和协调整个救助过程,随时灵活调整救援方针,救助结束后开展善后处理工作。

(2) 旅游救助机构。旅游救助机构是旅游安全救助系统的执行机构,包括卫生医疗部门、医院、公安机关、武警部队、工商部门、消防部门与救助行动直接相关的机构。旅游救助机构根据旅游安全救助中心的指令和要求, 展开不同等级的救助行动,同时把救助信息及时反馈给旅游安全救助中心,以利于救助中心根据具体情况对救助行动方案的作灵活的修改与调整。

(3) 直接外围机构。旅游安全救助系统的直接外围机构是旅游安全问题发生地与实施旅游安全救助工作的第一现场, 主要包括:存在旅游安全隐患的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社区等。直接外围机构根据旅游救助机构的要求和规定进行日常安全检查工作,同时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设立专门的旅游安全管理机构,负责日常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安全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4) 间接外围机构。旅游安全救助系统的间接外围机构主要包括旅游地、保险机构、新闻媒体和通讯部门等,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状况等影响着旅游安全问题的数量、性质以及救助工作的质量;保险机构与旅游安全问题的关系往往体现在旅游安全问题发生后的理赔上;新闻媒体对旅游安全救助起到舆论监督作用;通讯部门在整个旅游安全救援系统中起到有效传递信息的作用。

(2)空间布局。近期,在桂林市中心城区建立一整套旅游安全救助系统,包括建立完善核心机构——旅游安全救助中心,与医院、公安等有关部门联合,建立旅游安全救助系统的执行机构——救助机构,紧密联系旅游安全救助的直接与间接外围机构。同时,为配合旅游中心城市,并鉴于南部重点提升轴(包括阳朔、荔蒲、平乐、恭城等县域)与北部重点建设轴(包括兴安、龙胜、资源、灌阳、全州、灵川等县域)的重要战略地位,同期有所侧重的考虑在两大轴心分别建立各自的旅游安全救助系统,在整个桂林市初步形成旅游安全救助系统网络框架。远期,旅游安全救助系统已初具规模,可分别考虑在五大重点旅游区(分别为:民俗体验旅游区、生态旅游区、山水观光旅游区、农业生态旅游区与休闲旅游区)联合建立一个联动的旅游安全救助系统,并配合在各分区相关县市建立自己独立的旅游安全(下转第211页)(上接第204页)救助系统,最终在整个桂林市形成一个完善的旅游安全救助系统网络状系统。图2为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空间布局。

(资料来源: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2009.)

(四)小结

构建旅游安全救助系统是一个全新的而又尚未引起重视的领域,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进一步认识旅游安全以及构建联动有序的旅游安全救助系统是当代旅游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合理解决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旅游学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摘要:文章以桂林市旅游安全救助系统为研究对象, 在分析旅游安全救助系统内涵的基础上, 具体分析桂林市旅游安全救助系统概况, 剖析桂林市现有旅游安全救助系统存在的具体问题, 根据旅游安全救助系统构建原则, 构建桂林市旅游安全救助系统, 以期为桂林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他相关行业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关键词:旅游安全救助系统,内涵,必要性,构建原则,系统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晓华, 郑红霞.浅谈旅游紧急救援服务[J].旅游科学, 2000, 3.

[2]张进福, 郑向敏.旅游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A].北京:21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旅游研讨会论文集[C].2000, 8.

8.构建旅游安全文化 篇八

【关键词】安全;文化;校园

校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学校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朱颜杰在其《学校管理论》指出: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思想作风的总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在打造平安学校中创造和沉淀下来的习惯、制度、心态和现象的总和。它是以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或手段,有着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丰富表现形式。校园安全文化具有一种浸润性的软力量,对促进校园安全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学校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保护师生安全,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就是把校园安全作为文化来经营和管理,就是要发挥校园安全文化对人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从而增强安全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安全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制度向自觉转变。《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就是要发挥校园安全文化的引领作用,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构筑师生的精神家园,打造安全和谐校园。

一、规范完善学校的安全制度

要想实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安全教育和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然后便是指派教师和学生负责管理的各层各面,无论是教育、监督、惩罚、奖励,都应该做到有“法”可依。只有一一落实到实处,才能不断地完善管理体系,真正实现校园环境安全,有效促进和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

农村生活环境普遍较差,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也普遍较低,再加上农村学校的学生们不像城市里的孩子那样从小受到比较正式、规范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他们普遍都自由散漫,常常有一些不符合言行规范的行为。因此,农村中学更应该着力约束学生的行为,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建立或者完善班级和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教师应该和全班同学一起协商和确定班级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条款,本着尊重学生和以学生安全为第一要务的原则。例如,在遇到水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应该如何自救自保;如何规范安全用电;如何应对校内冲突或者斗殴等事件;如何注意食品安全;不能随意下河游泳;不能参与打架斗殴。同时,教师还应该跟学生协商好,如若不遵守以上条款或者触犯了规定会受到怎么样的惩罚和教育。这样,有了这些班规班纪的约束,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就更为简单和清晰。

对有违纪违规的班级和个人,学校应该提出警告和通告,具体的惩罚轻重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一些方案的商讨和制定以及一些惩处条例的规定,都是必要且必须正常实行的,而且要落实到细节。所以,以班级为单位,以寝室为单位,以划分的小组为单位等,选举一到两个负责人,平时对各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监督,不时地对他们进行一些安全知识的普及和传达,这样就细化了管理,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任务,也能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同时,学生之间彼此更容易沟通也更能相互影响,这对规范大部分学生的行为规范是很有帮助的。再有,考勤工作必须及时跟上进度,如走读生的到校率、每节课的出勤率、住校生周五离校周末返校的签到、住校生的归寝率等管理措施,教师都应该安排学生配合学校的保卫处、任课教师以及宿管教师共同实施。这样可以让班主任随时了解全班学生的最新动态,确保他们的安全。当然,校园安全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和责任,学生自身和家长也应该要参与进来,配合工作。因此,学校和家长之间应该随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双方彼此反馈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这样就能实现家校联合,共同实现校园安全管理。受

二、营造出安全文化氛围

校园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氛围,有利于发挥对师生行为的指导、规范作用,最大限度的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立。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氛围会对所有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产生无形的影响,尤其是把“安全意识”作为一种意愿和群体意识时及学校整体目标时,安全制度、周围人的安全意识和提醒,随时指导和规范师生的一言一行,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全体师生在校园自觉遵守安全制度,注意杜绝事故苗頭,注意防范时,无疑是对学校的安全最有效的保障。

校园文化创造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以校风、班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个高度的观念形态就是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形成的,代表学校价值观和包括学校管理者在内的全体师生员工意愿的、反映学校整体目标和方向,具有推动学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种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是对学校形象以及学校师生员工个人形象的一种精神倡导。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安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亚文化自然会体现“学校精神”。在一个盛行安全文化的校园中,把师生的人身安全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本身就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在校园的安全设施、安全制度和活动中处处彰现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在此氛围下,“人文思想” 的种子自然而然的在学生心灵中播下了。利用学校墙报、黑板报、橱窗、标语牌,宣传安全知识、安全制度,就会在学校群体中培养出与制度约束相适应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一经形成,其理念、准则等精神因素会成为一种意识和氛围弥漫于学校之中,渗透到学校成员的一切活动中去。人们时时会感到它的作用和约束力,实践证明这种力量比制度的硬约束往往更有力。

三、开展校园安全文化活动

安全文化的形成必须要有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同时安全文化又涉及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安全教育活动必须严格计划、精心组织,活动不仅要多种形式,并且要根据学校安全情况选择教育内容编排成系列,使学校师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全方位的受到教育,避免安全教育内容的遗漏。如学校每学期至少应该有一次防震减灾演习和消防演习,不仅是给学生灌输具体的书面减灾知识,更应该让他们学以致用,将所学运用到演练中。只有在模拟真实的消防演练中才能检验出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对防灾知识的掌握程度。

上一篇:课堂点睛答案大全下一篇: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之十——深化司法体制建设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下)8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