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2024-09-22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通用8篇)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篇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演讲稿

《坚持梦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句话,从幼时开始就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中、新闻中、甚至成为一个特定的语言符号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它可以是任何严肃场合喊得最响亮的一句口号。这是原本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但是自从我加入了民盟才真正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从开始接触民盟到成为民盟的一份子,也经历了2年多的时间了。这期间在民盟领导和老盟员的帮助下,逐渐了解到做为民盟的一份子肩上承载的责任是很重的。回顾往事,多少的民盟先贤为了发展中国的文化事业而鞠躬尽瘁,他们用自己的毕生所学培育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多少丰功伟业。他们成为了我精神上的导师,他们的事迹深深的感染了我,让我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凭着自小对艺术的热爱我毅然决然的将流行音乐做为了我终生发展的事业并创建了自己的文化公司,这条路一走的就十几年,其中的过程是五味杂陈。

青岛是一个音乐之都,从第一把国产的小提琴在青岛诞生开始,青岛就画上了音乐的符号。解放以来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从青岛走向了世界,有中国伟大的音乐教育家潭抒真教授、合唱指挥家吴灵芬教授、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青岛也是一个流行音乐人辈出的城市,但是成名成家的却是凤毛麟角。那么原因在哪呢?那是因为,流行音乐不单单是通过音乐“本体”来发展,而且要明确地反映在系列的商业化操作的行为之中。而发展这些必须要有的就是一个市场。从青岛的演艺市场来讲,观念落后是最大的弊病。青岛的老百姓可以到啤酒屋喝一晚上的啤酒却很难走进音乐厅去听一场演唱会,喜欢给孩子听一些广场舞的音乐,却不知如何给他们提高音乐修养;即便想去看一场演唱会也要到处打听是否有赠票,而不是给那些为你的身心带来愉悦的艺术家们相应的回报。如此这般,导致了许多高质量的演出就避开了青岛市场。许多优秀的本土音乐人不得不离开青岛到外地发展,真正的好作品得不到展示。这就不断的印证了那句话:青岛是个出人才而不养人才的地方。青岛没有给流行音乐一个发展的土壤,在这个环境中生存的我们也是在艰难的前行。

所以自2012年开始,我和我带领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岛城演艺圈的氛围培养与资源整合。我们把青岛优秀的音乐人才聚集在一起,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的前提下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专业和创作更好的艺术作品,同时也积极的为他们创建更高的展现平台,让青岛的音乐人组成一个强大的团队共同协作发展,取长补短使他们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市场培养的方面,我们在这两年自行举办了各类音乐节、摇滚春晚等等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让本土音乐人逐渐被青岛的市民所认知和喜爱。努力让青岛的演艺事业走上一个良性的循环,也逐步提高了民众的欣赏品味。

在今年6月22日举办了我个人“留住这时光-孙俊青岛演唱会”,在这样入不敷出和各方的质疑情况下,是民盟给予了我强大的支持和鼓励,做为我坚强的后盾,让我跨过极高的入场门槛,成为首位在青岛大剧院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本土音乐人。同时也向众人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并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

做为民盟的一份子,我也逐步明了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走方向。那就是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为行业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无论前方的路布满荆棘,只要义无反顾的向前走哪怕是遍体鳞伤,也要为后辈趟开一条平坦的发展道路。等到将来青岛演艺花开遍地的时候,会有人记得这是一批70、80后的前辈为之不懈的坚守和努力过的成果。

所以我认为,发展好自己的行业、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就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砖添瓦。

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篇二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经典著作之后,才真正知道了一点“什么是共产主义”,真正懂得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及方法。下面就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美好描绘

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为我们描述了美好的共产主义,提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产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到“随着基础即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失,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其他们发展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读到这些美好的描绘,使我们对未来社会充满憧憬和向往,加上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和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探索,坚定了我们追求理想的信心。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今天,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郑重提出: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伟大的事业需要先进的理论来作指导,今天的时代已不再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处的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基本原理、基本判断,就是要认真仔细精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从中吸取养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具体的情况下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邓小平同志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境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二)利用和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一部分中提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运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上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世纪料到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作为人类的文明成果,我们应吸收和借鉴他们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我们所用,一切科技革命的成果,均可吸收他们的有利成分。现阶段,对于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我们也应吸收他们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民主等方面的某些见解和政策措施,在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用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继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就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以上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的地位,经过努力探索,我们有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们要多读读马克思、恩格斯在此方面的论述,不断深化对和谐社会的认识,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处理好新形势下人民的内部矛盾,认真解决好人民所关心的利益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P291——29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篇三

关键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4.017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自身要求就是要随时代、历史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内容。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新的发展阶段,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七大修改通过的党章指出,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革命导师们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自身解放创立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精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必须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使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打算为未来理想社会设计一套周详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制度安排,从来没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作是达到“千年王国”的操作方案,他们提供的只是对现存社会的“正确的认识”。未来社会应该由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依据当时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研究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情况和特点,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创造出不同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体现其生命力,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再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适时转换社会主义发展主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不同的理论形态。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初的历史发展中得了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阶段,针对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主题,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世界历史”、“东方社会”和“跨越卡夫丁峡谷”等极有价值的探索基础上,提出了“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这一阶段,列宁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总体涵盖了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问题。在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多个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针对社会主义如何与资本主义合作,在斗争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严峻形势,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危机与探索、创新与发展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必须对科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并存的现实作出科学的解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涉及时间继起性基础上的空间并存性问题,时间继起性是空间并存性的前提,只有在科学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并存关系。空间并存性是时间继起性的过程形式,因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并存,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以及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各民族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充分展示其作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的应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先后肩负了革命救国和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提炼时代主题,总结根本经验,顺应日新月异的世界发展形势,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历史潮流,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必须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并把党的思想路线丰富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成功地推向21世纪,针对我党所面l临的新的历史任务,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路线的内涵,提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和社会转型变革时期,我们特别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求真务实”,并对其做了具体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贯穿着“继承和发展”的要义,继承就是坚持和一脉相承,就是不丢“老祖宗”,就是恪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发展就是创新和与时俱进,就是说出“老祖宗”未曾说过的新话,就是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

原则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又一个的新成果。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它依然不是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若干理论新观点;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五大报告阐述的许多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文风和党风运用于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矛盾,在不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在深刻认识“三大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的根据;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必然会促进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进程是有一定规律的,问题只在于发现这些规律。每一个人都按照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些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和目的及其对外部世界作用力的最终结果,主要取决于历史的创造者能否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并且以此指导未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在探寻社会前进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条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总结这些基本经验时,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有80年的奋斗历史,有创立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实践,有国内外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只要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做出贡献。”

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明确了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硬道理”,从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两个文明”一起抓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解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条件等问题的实践,是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的正确运用和对当今全球化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正确应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与时代特征相符合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实际,科学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和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矛盾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要求,总体布局“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同时,我们党一直关注以什么样的党来执政和领导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对“执政党应该是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算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等有关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改革开放新时期,江泽民同志基于时代特征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我们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执政兴国的重大使命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当具备的特殊品格——始终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把它概括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和人民性,强化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些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建领域的

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党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也达到了相应的理论自觉。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实情和发展目标相结合,在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长期发展后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的基础上,始终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相统一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本质,实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个面向”和培养“四有新人”等与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策略方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自身建设的实践中,紧紧抓住“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把党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紧密结合起来,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体现社会主义发展和执政党的先进性。在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的新阶段,党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来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等基本问题,把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传统发展观进行了历史性的超越。中国共产党科学地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促进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更加合理地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就在于在这些领域不断升华和提炼“三大规律”,不断赋予其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并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列宁晚年在回答苏维埃俄国如何巩固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这一崭新课题时强调,“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也反复强调,“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发展中国的经验总结,又是发展中国的理论指导。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与时俱进,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鲜经验,开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才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在不断解决改革攻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既要继承前人总结的经验和规律,更要植根于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立足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但无论坚持还是发展,都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在解决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处于新的历史起点,即是说我们的发展进入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的新起点。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党必须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全球化发展浪潮的世情,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国情,牢牢抓住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党情变化,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同时,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各种困难、风险,直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直面社会活力不断进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情况下发展不平衡现象有所扩大的新课题新矛盾,致力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少,“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改善”,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仍需加强等等。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如何又好又快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我们思考一切社会问题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所遵循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曾有过违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性;也违背过真正把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诉求的价值前提,导致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把不断提高公有制的社会化程度,把平均主义和消灭人的个性差异以追求社会平等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诉求,使社会主义建设发生重大挫折。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本质与中国具体历史的国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什么时候就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执政规律有了充分认识的情况下,更加理性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阶级政党领导,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等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巩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灵活地运用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中,在解决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实施中善于发现问题,达成理论自觉和创新;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渗透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在理论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着力于深入思考和研究:高新科技革命浪潮中现代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社会主义体制模式危机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及其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与社会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与社会和谐与公正的关系;坚持改革开放与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等等。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必须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特别强调的是,在思想理论领域,针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要高度重视对意识形态价值观层面的国民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研究,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核心和根本。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身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我们要树立科学的问题观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客观而勇敢地正视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新矛盾新冲突,在用“发展”来解决“发展”问题的实践中,概括提炼新观点、新理论,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又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立足于当代中国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深刻把握社会主义阶段性特征,积极面对当前中国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4.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2.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列宁全集:第1 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09.

[7]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1.

4.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篇四

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是我社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一、学得更透。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我们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搞好学习实践活动首先要做好学习教育和思想引领工作。我们在坚持“进一步学深学透,进一步校准思路,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原则上,学习思考努力做到“三个性”:一是注重系统性。我们通过召开中心组学习会、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讨班、举办基层主委培训班、思考撰写学习实践活动的认识和体会等方式,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浙江省委第十三届四次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把握精神实质、凝聚改革共识、明确基本遵循,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二是突出针对性。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利益多样、思想多元,社会上、网络中各种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的思想交织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特别注重强化对成员思想教育和政治引导的针对性,引导他们保持清醒、增强定力,明辨是非,明确方向,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三是立足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我们特将社省委今年的第一次常委会放到结对帮扶点所在地平阳县召开,除了常规学习外,与会人员还听取了平阳县的情况汇报,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将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倾听、研究、解决基层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深接地气,做到以学促行,以行促学。

二、调研更深。

开展学习践行活动,就是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凝聚共同理想的核心内容,体现到履职尽责和作用发挥的各个方面。如何能更好发挥,关键在于发现问题、找准问题、解决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到各市、各支社参加活动,走访基层机关和社组织,走近社员,听取“原声带”。如在平阳县召开常委会之际,我们去结对

帮扶的畲龙村调研时,直接和村支书、村民交谈,了解他们的对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真实想法;领导小组成员赴企业了解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下基层视察“五水共治”情况;组织走访普通社员倾听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问题。我们深刻意识到调研是调查和研究两个方面,只调查不研究,就找不准、抓不住问题,就会情况不明,左右摇摆、没有定力。因此,今年我们结合社中央的理论研究工作,从理论层面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民主协商制度、自身建设等问题,从史志层面研究我社的先驱梁希先生与九三学社的关系,从实证层面研究三十年坚持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加强思想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希望将这种立体式的研究与调查紧密结合起来,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形式更活。

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是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我们力戒形式上简单说教,注重寓教于乐,尽量以广大成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更多的成员自觉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在今年我省各级社组织制定和推进的学习实践活动工作计划中,有开展专题培训、座谈会、报告会、读书会、学习宣讲活动和征文、展览、论坛、演讲、书画展、歌咏比赛等多种形式的主题学习活动;有积极探索服务转型升级、服务深化改革、服务民生改善、服务社会和谐等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有结合社组织成立周年纪念活动、首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开展系列主题纪念活动。总之,学习实践活动力争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特色明显,能够贴近中心、贴近基层、贴近成员,务求真正取得实效。在活动载体上,除了常规网站、杂志等外,我们还探索和尝试新媒体发布载体的运用,重点熟悉和研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的运作方式和特点,坚持“思想上审慎对待,实践中适时尝试”,力争有所拓展。如社瑞安市委会和余姚支社已开通公共微信平台,定期更新,介绍我社的历史、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履职情况等。专职干部有工作QQ群,微信圈,微博等,通过这些载体,通报信息,讨论工作,征集材料,交流思想。并通过网站、杂志等多个渠道进行宣传,提高学习和宣传效果。

四、措施更实。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要做好学习、实践两篇文章,不仅要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增强三个自信。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将学习践行活动与履行职能紧密结合起来: 一是主动投身深化改革。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如何发挥优势,支持改革、投身改革是我们今年履职的重点。经过多方调研和多次讨论研究,我们就着力推进工业园区二次开发升级,夯实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构建食品药品社会共治格局,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我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我省电子商务建设的建议;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完善公共政策体系等进行了调研,形成了材料。在课题招标中我们要求将紧紧围绕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针对要素配臵综合改革、城乡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和有份量的意见建议。去年,中共浙江省委推出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内容的“五水共治”重要举措。九三学社能为“五水共治”做些什么、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首先组织了社内相关专家选取和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饮用水问题精心调研。根据调研的成果,最终形成了团体提案《保障我省优质水供水安全刻不容缓》,在年初召开的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得到好评。社省委领导班子成员也纷纷赴企业、村庄等调研“五水共治”等问题,全省各市县级组织、基层委员会、支社等也纷纷行动起来,组织社员以各种方式投身到“五水共治”中去,积极献计出力。为做好助推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工作,去年社省委成立工作小组,撰写了《关于构建县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几点建议》提交省委统战部,今年决定把“嘉善县产业转型升级的公共政策评价及优化方案设计”作为调研课题,对嘉善公共政策等高层设计方面提出意见建议,推进政府科学决策。

二是积极服务于社会。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形式,也是民主党派扩大自身社会影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开展科技咨询、医疗扶贫、法律援助、帮困济贫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今年我们结合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把社会服务工作深入到助推嘉善科学发展实践中,开展系列服务活

动。将继续开展“九桐合作”、“浙江九三科技服务月”、“山海协作”、“九三科普讲堂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扎实开展新一轮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增收帮扶行动;继续做好威宁县二塘中学、丽水市老竹民族学校帮扶工作,用服务社会的热情和取得的成绩展示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

三是积极树立身边的榜样。全省社组织中,涌现了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像“史地巨子,郦学大家”的浙大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陈桥驿,他对《水经注》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最广,被公认为当代郦学研究的泰斗。宁波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马荣荣,育成杂交水稻新品种15个,其中甬优5号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审的三系粳糯型杂交水稻,其母本甬糯2号A的育成填补了国内空白。获“浙江省功勋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的金梅松、陈学智、吕志强、戚连忠等人长期派驻在欠发达地区乡镇,在农村基层第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还有省民政厅副厅长罗卫红,15岁考上浙大,一路读完硕士,直至取得博士学位。参加工作后,她先后在省农业厅沼气太阳能研究所、省农村能源办公室、省洁净煤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2004年9月,她通过公开选走上了省科技厅副厅长岗位,在任期间推动浙江自主创新取得很多成果。2009年3月,她当选衢州市副市长,狠抓校园安全与食品安全;高新园区与大学科技园两大创新平台;医改、教育发展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三大改革任务;新建医院、学校、文化、体育设施等四大建设项目;“孔子文化节”、“科工会”、“烂柯杯”中国围棋冠军赛、省首届女子体育节、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等五大活动。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她全力以赴,出色完成。2013年5月,她调任省民政厅副厅长,分管宣传、区划、儿童福利与慈善、民政康复中心、区划地名档案等工作。作为一名1993就加入九三学社的老社员,罗卫红始终不忘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肩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维护者和捍卫者的责任。2007年,她当选为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副主委,并于2012年连任。每年省“两会”她都执笔撰写提交提案两篇以上,不遗余力为国计民生鼓与呼。在今年年初省“两会”期间,她率先在腾讯网上开通了“汇泓委员工作室”微博,积极倾听网民和基层政协委员呼声,把数十条建议意见带到“两会”。

总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已有良好开端,我们必将不断探索,深入实践,扎实工作,向我们的社组织和广大社员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中国八大民主党派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中国民主同盟(民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 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 中国致公党(致公党 ▪ 九三学社

▪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机构简介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英文:The Revolutionary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Kuomint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有的民主党派之一。主要由国共内战时的中国国民党左派及其后裔组成,现时与现时在台湾的中国国民党已无任何关系。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创建于1948年1月1日,原来是李济深、宋庆龄、何香凝、谭平山等人创建的;后来许多国民党籍的倒戈将领和被俘释放的军政人员加入。截至2012年底,共有党员约10.2万人。其中,大部分成员是留在中国大陆的原国民党党员或其子女、亲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深入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广大民主党派成员

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最大限度地增进政治共识,不断开创自身建设的新局面。

民革渭南市委会华阴支部主委

张敏霄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是由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提议,经中共中央批准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

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是建立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之上的。今天,我们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围绕“加入党派为什么、历史责任是什么、我为湖北做什么”开展大讨论。

继承传统聚共识牢记使命谋发展 民革湖北省委员会主委郑心穗

加入民主党派就是为尽政治之责,薪火相传,继承优良传统,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维护者、捍卫者,为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贡献力量。加入民主党派就是为尽参政之责,团结影响一大批自己所在领域成员,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亲历者、实践者,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双岗建功”,更加自觉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之中。

每一代民主党派成员都有自己的历史责任。2013年初,总书记提出,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为民主党派努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提出了更加鲜明的时代要求。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

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应当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作为参政党地方组织的主委,要担好这份历史责任,就需要从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入手,广泛团结,求同存异,带领广大成员及所联系人士在多党合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学习实践活动是民主党派履行职能、加强自身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作为参政党地方组织的负责同志,就是要团结带领民革各级组织和党员,围绕中共湖北省委的决策与部署,以学习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夯实多党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以搞好政治交接为主线,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筑牢参政党建设的基石;以促进湖北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进一步提高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工作成效;以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彰显民革优势和特色,奋力开拓祖国统一工作新局面。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凝聚全省民革党员的力量,积极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为推进“五个湖北”建设、努力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献计出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湖北篇贡献力量。

在伟大实践中实现侨海报国梦 致公党湖北省委员会主委张柏青

加入党派为什么?这是每个党派成员在加入党派时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致公党员大多是归侨、侨眷和归国留学人员,“侨海”是共同经历,热爱祖国是共同情感,侨海报国是共同理想。作为回国留学人员中的一员,我经历了公派留学、回国后在多个地方和多个岗位工作的路程。回顾致公党近90年的发展历程和自己加入致公党的10年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带领广大致公党员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实现侨海报国的理想,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大潮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责任是什么?这是每个民主党派成员要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致公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立新中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共十八大后,中国致公党确定了新阶段三大历史任务,即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致公

党的历史责任,也是每个致公党员的历史责任。只有牢记历史责任,勇于担当,才能有所作为。

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篇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命运和建国以来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的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从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画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蓝图。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并通过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确立了坚实的精神支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现了发展布局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向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辟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问题。制度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和路径;科技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的技术支撑和手段保证;文化创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6.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篇六

(2019年10月14日)

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通过我公司开展“**”主题教育10月份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我的学习体会如下: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篇七

一、一再重申和强调贯彻两个“毫不动摇”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而且是一个关系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重大实践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对这一重大问题一再重申和强调的国内背景, 首先是中国改革开放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潮和改革倾向的严重干扰, 致使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即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受到削弱, 以及相应出现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过分悬殊现象。其次, 中国2007年出现了一股咄咄逼人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公开提出了“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3] (P8) 的观点。这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企图通过歪曲乃至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手法, 诱致中国改旗易帜, 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由此足见, “6.25”讲话和中共十七大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性、针对性和迫切性。“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 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代表新一届党中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的表达。

一再重申和强调贯彻两个“毫不动摇”的国际背景, 首先是苏联的国际历史性教训。当年苏联的“改革”, 在改革指导思想上, 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以西方主流经济学即新自由主义为指导;在改革方向上, 放弃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采取新自由主义以全盘私有化为主要特征的“休克疗法”;在国家政治制度上, 放弃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和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崇拜以美国为首的所谓民主制度, 走“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其结果, 亡国、亡党、亡社会主义。东欧各国紧随其后。苏东各国失败于“改革”方向的错误, 是“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 这是极为惨痛的历史性教训。其次, 是拉美及东南亚各国推行新自由主义, 致使经济几近崩溃。除这些值得重视的国际惨痛教训外, 还值得一提的是, 美国利用“汇率陷阱”使作为经济强国的日本, 由1995年之前的经济强劲发展进入经济全面严重衰退达近10年之久, 至今依然低迷不振 (近几年曾一度出现的经济加速复苏迹象, 现已被“次贷危机”重新拉回低迷状态) 。目前, 美国一再向中国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 以利诱加胁迫的方式促进人民币“市场化”, 是否在瞄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主要的经济基础———中国的国有金融体系而故技重演“汇率陷阱”呢?

事实上, 坚持国有银行在中国金融体制中的主体地位, 已不仅仅是金融安全问题, 而是整个国家经济的安全问题, 也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安全问题。因为在中国目前许多地方和领域私有化已经严重到公有制经济基本不占主体地位的情况下, 国有银行已事实地成为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决定性经济基础。温家宝总理说银行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其中应该包含了对中国金融改革的担忧。从苏联走“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私有化道路的结局看, 对中国目前金融改革与国家安全担忧而深谋远虑十分必要, 也十分重要。

由此联系到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西方金融危机, 可以说, 正在演变成为全面经济危机的西方金融危机, 是胡锦涛总书记“12.18”讲话再次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直接原因。历史的发展在继续雄辩地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伟大实践方向的正确。这应正是胡锦涛总书记, 代表新一届党中央表达“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强决心的历史依据。

所以, 胡锦涛总书记一再重申和强调贯彻两个“毫不动摇”, 具有即时性、及时性和现实迫切性, 其实质是坚持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问题。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看, 具有历史性。从国际历史教训看, 则具有深层历史和现实双重重大意义。因为这是防止落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汇率陷阱”的圈套, 避免重蹈苏东覆辙的根本所在。

二、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必须全面正确贯彻两个“毫不动摇”

(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性质和“两个异化”现象导致的改革方向偏移。

中国改革开放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旨在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两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之间不够相互适应的方面,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中国改革开放不是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改变。因而, 在改革开放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在改革开放实践中, 要始终不渝地全面正确贯彻两个“毫不动摇”, 处理好两个“毫不动摇”之间的关系, 真正做到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但事实上, 贯彻两个“毫不动摇”中出现了“两个异化”现象。

一个“异化”现象, 是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异化为仅坚持第二个“毫不动摇”。即忽视甚至放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只重视“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有些地方甚至靠牺牲公有制经济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歪曲两个“毫不动摇”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另一个“异化”现象, 是把“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异化为对非公有制经济只“鼓励、支持”, 忽视甚至放弃“引导”。有的地方甚至以发展私有经济为名, 纵容甚至制定政策在产权改革的幌子下强制性地把公有企业私有化, 鼓励私有制经济侵吞国有资产, 违背了“坚持公有制为主导,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的十六大精神和党中央的一贯精神, 歪曲了第二个“毫不动摇”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导向本质。

总起来看,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中出现的“两个异化”现象的实质和严重性, 在于歪曲了两个“毫不动摇”内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 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毫不动摇”, 引向了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的私有化道路。从而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严重削弱, 甚至在一些地方发生动摇。由此再来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对贯彻两个“毫不动摇”的一再重申和反复强调, 就会进一步深感其不仅极具现实针对性, 具有即时性意义, 而且政治、经济的历史意义都十分深远而重大。

再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是, 近些年来一再出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洞化甚至异化的现象。有人认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重新认识公有经济为主体”;“民营经济已经是党的执政基础, 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国有资本占据垄断行业, 垄断了资源, 与民争利。民营经济要进入垄断行业、金融行业。要放宽民营经济要进入垄断行业、金融行业的政策……”;现在财产关系清晰化、社会化、公众化, 有人认为是私有化。但必须利用私有化才能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甚至有人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主张把这个提法修改为`社会主义国有制为主导,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等等![5]这种歪曲胡锦涛总书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重要讲话的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洞化乃至异化的现象, 是新自由主义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背景下的新表现, 不应轻视或忽视。如果任其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有可能被异化为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

因此,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首先要全面正确贯彻两个“毫不动摇”, 坚决纠正新自由主义策略所诱致、设计的“两个异化”现象, 这是当务之急。其次, 从长远和根本上看, 必须切实坚持马克思主义, 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改革开放的指导。亦即在思想理论上,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决进一步清理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改革开放的误导和民主社会主义对改革开放的干扰, 制止新自由主义思潮和改革倾向以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继续蔓延。“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诱导性谬论造成的影响不消除,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重要精神, 将很难真正贯彻到底, 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将很难坚持。

(二) 新自由主义思潮关于改革开放的基本思路以及其主要危害。

新自由主义, 作为诱致“两个异化”现象, 割裂两个“毫不动摇”之间的关系, 歪曲两个“毫不动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潮, 其改革开放的基本思路, 归根到底是公有经济基础上不能搞市场经济, 必须整体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性质。其具体表现除前述外, 还有如“改革的方向是要把许多国企最终改成非国企”, [6]“中国要搞市场经济, 这个市场经济应该更多地建立在私人资本的基础上, 而不是更多地建立在国有资本的基础上, 过去那种通过国企来积累社会资本的历史不能永远持续下去, 必须进行体制转轨。”[7]等等。

至于新自由主义的本质, 《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阐述深刻。文章指出:“新自由主义主张, 要使经济尽可能最大程度地自由化、尽可能最快地私有化, 要求在财政和金融方面采取强硬措施保证自由化和私有化的实施。”“强调公有制会使经济变得更糟, 社会主义必然导致集权, 国家干预只能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主张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 即全球资本主义化。”文章认为对“作为国际垄断集团的核心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 特别是已经意识形态化的新自由主义, 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8]由此, 不难看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和任务的艰巨。

至于新自由主义思潮和改革倾向对中国改革已经造成的主要危害, 目前看来, 可以大致概括为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社会公平的严重缺失, 收入分配过分悬殊的不断加剧、权商勾结的一度日益增多、改革开放社会支持力度的严重下降等等。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经济社会体制尚在完善中, 由此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失业、下岗职工也逐年增多, 这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严竣考验。当然, 有形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程度容易计算, 无形的国有资产以及大量失业下岗人员导致的损失是多少就难以计算了。但更难以计算的是由此带来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支持力度的下降, 带来的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的弱化造成的经济、政治损失。应该说, 这才是最为严重的。党的执政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在一些地方已经比过去严重弱化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严重后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在许多地方都已面临严峻的考验。许多事实证明,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和诱致的私有化为主导的改革开放倾向, 以及与之呼应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的确存在诱使中国落入新自由主义陷阱, 步苏联后尘的危险。这是我们既不能忽视, 又不应轻视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事实上, 这是党的十七大把大会主题确定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原因, 我们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当然必须对此深刻认识而不能轻视。

三、坚持好两个“毫不动摇”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重要原则

(一) 正确处理两个“毫不动摇”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两个“毫不动摇”是坚持和完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整体, 必须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 既不能割裂, 又不能颠倒二者之间的主辅关系。

1. 两个“毫不动摇”中,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主体。

一方面, 只有坚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才能在经济上保障中国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没有对“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全面贯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不存在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上层建筑也就没有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或迟或早要发生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不可能建立在私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 更不可能建立在外资居主体地位的经济基础上。苏联解体迄今为止近20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 资本主义各国受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所驱使, 决定其对待社会主义各国的基本原则, 是即便社会主义各国放弃社会主义, 投向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也不会给投降者任何好处。资本主义各国所要的, 就是在全球化、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的所谓“市场经济规律”幌子下, 通过“休克疗法”或渐进式私有化等新自由主义“和平演变”手法, 使社会主义各国成为其经济上、政治上的新殖民地。那些希冀通过投向“资本主义文明”, 分享一杯“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残羹剩汁的想法, 是幼稚的不切实际的。全盘私有化化掉的不只是社会主义经济, 而是诱致社会主义各国亡党亡政府甚至亡国;与新自由主义呼应的民主社会主义, 不是成就社会主义, 而是促使社会主义消亡, 甚至力求使社会主义“休克”或猝死 (如苏东各国) 。对此,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针对美苏签订援助协议一事说得很清楚:“美国的关键战略利益不在于从经济上挽救莫斯科, 而是要摧毁苏联的共产主义制度。”[9]2003年, 曾写过影响很大的《让历史来审判 (斯大林) 》的彻底否定斯大林的历史学家麦德维杰夫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 成为耶稣, 悲壮地走上祭坛, 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死路、绝路。个别超级大国绝对没安好心, 其他国家民族千万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9]

另一方面, 只有坚持好“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保障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才具有“引导”非公有经济朝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根基、资格和实力。保障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是坚持和不断完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固邦、兴邦之本。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必要措施, 在两个“必须毫不动摇”中居于附属地位, 是辅体。

之所以“必要”, 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基础上, 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产权制度, 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以又好又快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但必须明确甚至强调其辅体或附属地位。其辅体或附属地位是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定位或地位。那种对非公有制经济只“鼓励、支持”不“引导”, 甚至化公为私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做法, 是舍本求末, 喧宾夺主。其结果, 不仅仅是忘记了“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目的, 长此以往, 必然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削弱, 甚至有葬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危险。

(二) 正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重要原则。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指出, “贯彻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4]党的十七大报告又重申这一重要精神说:“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2] (P8~9) 而坚持好两个“毫不动摇”, 事实上不仅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坚持贯彻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操作性重要原则, 而且是一个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任何情况下, “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的重要原则。若历史地看, 这一原则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历史新时期, 对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阐释。

当前, 追思和前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重要原则的贯彻, 结论就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最为紧迫的是坚决消除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中出现的“两个异化”现象。只有坚决消除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中出现的“两个异化”, 防止割裂两个“毫不动摇”之间的关系, 纠正歪曲两个“毫不动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涵和导向内涵的倾向, 才能坚持好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切实把两个“毫不动摇”的贯彻“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也只有切实把两个“毫不动摇”的贯彻“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才能真正全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国家基本经济制度, 从根本上防止落入西方综合运用“汇率陷阱”和使苏联亡国亡党亡社会主义的新自由主义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等“和平演变”手法, 诱使中国重蹈苏联覆辙的圈套, 确保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 确保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价值体系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涉险渡难, 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保障中华民族一步一个脚印地崛起于21世纪。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 2009, 1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求是, 2007, 21

[3]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J].炎黄春秋, 2007, 2

[4]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N].人民日报, 2007-6-25

[5]晓亮.社会主义概念的若干理论问题[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 2007-8-16

[6]樊纲:论国有资产的进与退[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2-5-13

[7]曲力秋:樊纲首次回应产权改革:国有资产不能平均分配[N].中华工商时报, 2004-10-13

[8]《人民日报》编辑部.什么是新自由主义[N].人民日报, 2006-12-22

8.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篇八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始终将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摆上了重要日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在世界上创造了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光辉业绩。

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随着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重和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林业建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在这三十年的岁月中,我国的林业走过了什么样的道路,取得了什么成就,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为此 《经济》专访了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经济》: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的林业走过了辉煌的道路,请您介绍一下,我国林业建设的主要发展历程?

贾治邦:30年来,我国林业建设一直受到中央领导集体的特别关注,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林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30年来,林业发展迈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与改革开放同步,开启了开展大规模生态建设的新征程。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国家恢复了林业部,同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创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通过了《森林法(试行)》,并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81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亿万民众年年履行植树义务,持续开展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植树造林运动。30年来,全国共有109.8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515.4亿株,全民参与、全社会办林业的局面基本形成。

第二步,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形成了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新格局。1991年后,江泽民同志先后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再造祖国秀美山川”的号召,进一步动员全国人民植树造林、保护森林。修订了《森林法》,颁布了世界上首部《防沙治沙法》,国务院批准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世纪之交,在对98特大洪水进行深刻反思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投资数千亿元,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开辟了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形成了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新格局。

第三步,构建林业三大体系,迈入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2007年,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推动下,我国林业迈入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内容是,构建林业三大体系: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就是通过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构建比较完善的国家生态安全体系;构建林业产业体系就是通过发展林业十大产业,构建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就是通过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3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林业建设的投入,中央总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近3000亿元,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林业建设资金总额的96%。

《经济》:您多次提到“林业不仅仅能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也为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林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那么,请您具体介绍一下30年来,我国的林业建设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生态良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方面做了哪些贡献?

贾治邦:首先谈谈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的贡献。

通过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我国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5300多万公顷,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近40%,居世界首位。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采伐量,有效保护了5600万公顷珍贵天然林。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896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1162万公顷、封山育林156万公顷,被广大农民称为生态工程、富民工程、德政工程。长江、珠江、沿海等防护林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为大江大河和万里海疆初步构筑了生态屏障。

另外,通过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使土地沙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446万公顷, 30多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治理任务860.2万公顷,林草植被总盖度提高了12%,向大气释尘量减少356万吨。全国土地沙化由20世纪90年代末期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新世纪初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

并且,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的生态功能不断增强。制定了抢救性保护自然湿地资源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基本合拢,近海与海岸湿地得到有效保护,红树林资源逐步发展。建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生态功能最重要的15.23万平方公里区域纳入保护范围。36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建立国家湿地公园38处,面积36万公顷,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3处,约1790万公顷、近49%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了我国最珍贵的自然遗产。通过加强立法执法、强化栖息地保护、拯救繁育珍稀濒危物种等举措,切实保护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全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处,覆盖了15%以上的陆地国土面积,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通过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不断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的建设,让城乡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

连续举办五届的“国家森林城市论坛”使得“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城市森林发展迅速,城市生态系统明显改善,贵阳、沈阳、长沙、成都、广州、包头、许昌、新乡、临安、阿克苏等10个城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以上主要是林业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绩。实际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林业产业外延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从“独木支撑”,发展为横跨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重要基础产业。

目前,初步形成了以林木种植、经济林培育、竹藤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木材采运、木竹加工、人造板制造、林产化工、林机制造、木浆造纸、森林旅游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30年来累计为社会提供商品材产量17.33亿立方米,人造板、木质地板、竹材及竹制品、经济林产品、松香、家具等产量都居世界前列。2007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5万亿元,为1978年的69.6倍,林产品国际贸易总额达到570亿美元,我国已经成为林产品生产大国和国际贸易大国。

除此之外,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方面,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关爱野生动物文化、湿地文化、森林旅游文化、森林保健文化、森林休闲文化等生态文化日益兴起,生态文化不断繁荣,生态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但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还净化了人的心灵,提升了人的修养,陶冶了人的情操,推进了全社会进一步树立生态文明观、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

30年来,林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林业利用外资72.51亿美元,与世界上1/3的国家和数十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与10个国家签署了12个政府间协定,与37个国家签订了45个部门间林业合作协议,参加了11个有关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特别是2007年9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倡导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受到各成员国领导人的普遍支持,并被纳入《悉尼宣言》及其行动计划。这是我国首次在多边外交领域提出的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森林可持续管理的倡议,这项倡议已于2008年9月在北京正式启动实施。

《经济》:您曾说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中国深化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好纪念,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通过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广大的林农能获得什么实惠?

贾治邦:30年来,林业改革不断深化。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束缚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革新,林业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和发展,人民群众经营林业得到的实惠不断增加。

200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目前,这项涉及25亿亩集体林地、关系9亿农民的农村经营制度的重大变革正在全国展开,极大地解放了林业生产力,得到了亿万农民的衷心拥护,必将成为林业发展和农村改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必将对中国今后30年改革开放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让“群众的山林群众做主”。这项改革最核心的内容是明晰产权,就是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

《经济》: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于改革发展同步的林业建设是不是也有着“中国特色”?另外,我们30年来,经过探索和实践积累的经验对于未来的林业发展有何深远影响?

贾治邦:的确如此,在这30年中,我国走出了一条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也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动摇,坚持构建林业三大体系不松劲,坚持兴林富民不偏向,不断调整完善政策,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效益,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教师节退休领导发言稿下一篇:放生(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