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教学工作计划(通用9篇)
1.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教学工作计划 篇一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通过一年的科学教学,同学们对科学都很感兴趣,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 集资料,大部分学生已掌握基本的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学生都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孩子要准备的实验材料,完成率很低,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教学计划完成。
一、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 四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是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汇总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教学措施
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实,以保证观察和实验中获得证据的有效性。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的重要,并正确地看待误差问题。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图表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对学生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每周都要进行督促和检查。
4、耐心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四、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 学 内 容 1 我们关心天气2 天气日历;温度与气温3 风向和风速;降水量的测量4 云的观测;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6 国庆放假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8 溶解的快与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9 分离盐与水的方法;机动10 听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1 声音的变化;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2 声音的传播;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3 保护我们的听力;机动身体的结构;骨骼、关节和肌肉运动起来会怎样
(一);运动起来会怎样
(二);16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17 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机动18 复习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锦秋湾头中心小学 2012年9月
2.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教学工作计划 篇二
[片段一]疑难问题不放过
师:课前, 老师让大家完成了一份预习作业。请大家现在拿出来在小组里交流一下预习成果。 (学生交流, 教师巡回指导, 约3分钟左右。接着学生代表交流自学成果。)
生:什么叫周期现象?
生:为什么要叫周期?
生:怎样发现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呢?
生:发现周期中的规律有什么用?
师:同学们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 真会学习!那接下来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进一步学习交流, 进一步明晰这些问题。
[评析]本课的起始, 让学生交流预习的体会, 这是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 吸引“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而精心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翻转课堂”核心理念是“上课前自主学习、自定进度、自我整理、提出问题;课堂上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归纳总结、作业评价”。本课中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 把一些可以学会的课本知识, 通过“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预习, 并提出问题, 增强了儿童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为课堂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始让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疑问触动、驱动孩子展开思考与探索, 可以说抓住了“问题导学”的核心。
[片段二]举一反三找规律
师:其实什么是周期现象, 从大家预习作业中, 我已经感觉到很多同学在潜意识里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因为你们都已经会设计了, 一起来看看老师刚才收集的几份同学设计的周期现象图。
(展示作品1:这位同学画的是2个图形为一组的情况)
设问:知道接下去画的应该是什么?再接着画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出:2个为一组, 一组一组出现, 每组都是按照 () 顺序排列的。第一个是 () , 第二个是 () 。
(展示作品2:这位同学画的是3个图形为一组的情况)
师:能像刚才那样说说这里的规律是什么? (请两生说)
师:每3个图形一组, 按照 () 顺序排列。第一个是 () , 第二个也是 () , 第三个是 () 。 (学生回答)
师 (追问) :想象一下, 第5组的第一、二、三个图形分别是什么?第五组和第几组是一样的?第9组第一个图形是什么?第200组最后一个图形是什么?你们怎么知道的?
(展示作品3:4个为一组的。此处从略)
师:仔细观察, 用心思考, 这几位同学设计的几种现象图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几个为一组, 每组都是完全相同而且依次不断重复下去。
师:同学们, 其实生活中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有很多,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欣赏配合老师讲解:同学们, 每天的日出日落周而复始;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交替, 其实人们很早就发现了这种规律, 并被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瞧, 用这种规律做的剪纸、织的花布、编的手链等。像这种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的现象就是周期现象。)
[评析]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 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本环节中, 教者从儿童已有经验出发,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作品, 来分析图形排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 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让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 形成对“周期现象”的直观表象理解。本环节的“扶放有度的问题导学”, 为进一步合情推理“周期现象”积蓄了力量,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片段三]回顾反思常总结
师:原来, 在神奇的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 到处都存在着这样的规律。下面, 就用我们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起来瞧瞧, 这样一幅场景 (课件出示例题) :国庆节快到了, 广场上热闹非凡, 盆花摆起来了, 灯笼挂起来了, 彩旗也随着飘起来了。仔细观察, 你有什么发现?这些现象和刚才看到的现象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生:都是周期现象, 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
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照这样摆下去, 左起第15个物体分别是什么颜色?
师:咱们先独立思考解决第一个问题, 每个同学在作业纸上记录自己的想法, 然后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比比哪组想的办法最多。
师:刚才我们在研究“周期现象”的规律时, 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
生:如果是单双数排列的, 我们只要看它是单数还是双数, 马上就能判断出是什么形状或颜色了。我把这种方法取名为“观察法”。
生:第二种方法是“画图法”, 就是把看到的有规律的排列情况画下来, 就能知道答案了;
生:有些问题问的如果比较大, 比如问你第100个、200个是什么颜色……画图就比较麻烦了, 我们只能用计算法了。比如彩旗是红绿黄3面一组, 求第100面是什么颜色, 就要用100÷3=33 (组) ……1 (面) , 第100面是红色, 如果余2就是绿色, 没有余数就是黄色。
(学生总结这里时, 老师还重点追问:算式中, 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各是表示什么意思?)
师:看来我们解决同样的“周期问题”时, 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下面我们就来开展一场比较, 看谁解决“周期现象”使用的方法更巧妙、更灵活。
[评析]本环节的教学中, 教者突出对探索过程的回顾和反思, 通过对学习探究疑难问题过程的回顾与总结, 让学习者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再检验与再确认。而在其后的教学中也大幅度降低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要求, 这些是符合新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 也是与苏教版改编意图十分契合的。
[全课总评]
新改编教材与原实验教材相比,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不再设置单元教学探索规律, 而是通过“专题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 并在此过程中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专题活动”与“综合与实践”板块一样放在单元学习之外, 它们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本课根据“扶放有度, 问题导学”的总体性教学策略, 着力以“疑难问题不放过”、“举一反三找规律”、“回顾反思常总结”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抓手, 着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自我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三个抓手, 我们也可视作是“扶放有度, 问题导学”课堂模式的“三部曲”, 下面再试着作下一番简单分析。
疑难问题不放过。如果我们“疑难问题不放过”, 不停地追问下去, 这样学习数学就有了认定的学习目标, 有了挑战性, 也有了趣味性。
举一反三找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 教学中, 我们若能通过“鲜活的数学现实”, 让学生不断观察、操作、体验、感悟, 由此逐步归纳、概括, 最终才能形成适用儿童自己的“前概念”或“准概念”, 也即初步拥有了“规律”。而“规律”又是我们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利器”。
回顾反思常总结。就像登山或走路需要停下来休息调整一样, 我们的问题探究也需要回顾反思、经常总结, 这是一个自省的过程, 用心理学的术语讲, 是“元认知”, 即对“认知过程本身的认知”。它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以便扬长避短, 更高效地学习。
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教学工作计划 篇三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情境中产主动交友的愿望;
2、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明白交朋友的好处并学会主动与人交朋友;
3、在交际环境中通过教师评价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时眼睛要看着对方的眼睛。
重点难点:学会主动与人交朋友。
活动准备:《找朋友》动画视频
活动过程:
一、向往交友
导入语:孩子们,今天教室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老师,你们看,我们的校长啊,主任啊,还有其它年级的老师,来了这么多!我们先来猜一猜,他们来干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或抽学生回答:主要答案集中在“听课”上)老师们究竟来干什么呢?这是一个秘密,暂时不告诉你们!一会我们在课堂上揭晓答案,看你猜对没有。不管怎样,这么多老师看着我们,我们就应该好好表现自己,争取让老师们都记住你的名字,那请同学们先按规矩坐好,每个同学都坐好了老师就会给同学们一个神秘礼物。
1、播放动画视频——《找朋友》(此环节教师要故作神秘状,创设揭晓神秘礼物的答案的情境)
师过渡:孩子们,好玩吧!如果好好表现,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等着我们。
2、谁来告诉我,刚才的这个音乐视频的名字——找朋友。
3、视频中讲了谁找朋友呢?(猫咪、兔子、松鼠)最后都找到了吗?
师相机小结:是呀,他们最后都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你们看看,他们在一起玩得多开心呀!有了自己的朋友就是幸福:你们可以一起上学放学,不再孤单害怕;你们可以一起读书写字,不再枯燥乏味;你们可以一起游戏玩耍,不再寂寞无聊。我们小孩子来到一个新的班级,来到一所新的学校,来到任何一个新的集体,我们就应该像动画中的小猫、兔子和松鼠一样,要主动地去和别交往、主动地去找自己的伙伴。
二、学习交友
师过渡:除了主动以外,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呢?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视频,向视频中的猫咪、兔子、松鼠学习学习,看看他们是怎样找朋友的。
1、播放动画视频——《找朋友》
2、学生讨论:动画中的猫咪、兔子、松鼠是怎样找朋友的,哪句歌词可以告诉你这个问题?(敬个礼来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师过渡:对了,同学们,看来要找到自己的朋友得懂礼貌,主动握手也是一种礼貌行为。
3、教学生握手问好打招呼(师生演练、生生演练),评价表扬交流时眼睛看着对方的同学。
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从视频里发现,动画里的猫咪、兔子、松鼠只有动作没有语言,同学们想想,他们在握手的同时肯定还会干什么?——说话。对了,只握手不说话交流肯定找不到朋友。那请你们想想,他们握手时除了问好打招呼,还会说什么呢?
4、学生思考并讨论:动画里的猫咪、兔子、松鼠们在握手时还会说什么?
5、师引导总结:
①自我介绍:师生演练、生生演练“握手打招呼+简单自我介绍”;评价时强调有哪些同学已经学会了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的眼睛。
②向对方介绍自己的爱好特长:师生演练、生生演练“握手打招呼+简单自我介绍+介绍爱好特长”;评价提醒哪些同学交流时眼睛没有看着对方的眼睛(先表扬让孩子跟着学,现在就是挑刺提醒映入他们的脑海)。
③发出交友邀请:师生演练、生生演练“握手打招呼+简单自我介绍+介绍爱好特长+发出交友邀请”;评价时强调“交流时眼睛一定要看着对方,并且接收到邀请后要主动积极回应”。
6、向学生提出连贯整个学习交友过程的更高要求,强调说话交流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语气要真诚。然后再师生演练、生生演练。
三、友好結盟
同学们,现在知道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吧!那好,知道了我们就一定要用上,今天现场这么多人,有你的同学,有你们的校长主任,还有老师,都可以成为你的好朋友。现在可以揭晓开课时的秘密了,今天现场这么多的老师,他们来就是想和你们做朋友的,下面请同学们大胆地向别人介绍你自己,发出真诚的邀请——我们做朋友吧!(板书课题)
1、老师带头,学生上台或在位置上向全体介绍自己,发出交友邀请。
2、愿意和台上的同学交朋友的老师或学生主动出列与其结盟成为朋友。
四、小结收获
1、师小结:怎样交朋友,勉励孩子们多交朋友,祝贺孩子们今天收获自己的朋友。
4.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科学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发教育的任务,我们现在的科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基本情况分析
今年我担任四年级的科学课教学,他们热爱科学、追求新知的需求也不同,又由于过去教学条件所限,学生动手观察、现在条件有所好转,有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平台,有做各种实验所需的器材。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努力组织好实验教学,使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逐渐提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三、方法及措施
1、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
2、指导学生认真收集数据,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3、根据教材中的很多适于动手操作的内容,材料简单易得,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手来进行探究学习,这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
4、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在学生三年学习的积累上进行的,要注重充分利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并帮助他们梳理、提高,形成概括性更
高的科学概念。
5、采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多“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
6、根据不同的课型,确定每节课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诸多能力培养中,应重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课时安排
5.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篇五
实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现有三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他们普遍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情况: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有生命的物体”、“溶解”、“天气”、和“声音”四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2、本册的主要活动:
(l)、对有生命物体的与研究。
(2)、从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
(3)、对天气的观察与测量从天空中云的形状和变化开始,对构成天气的四个要素分别进行观测。
(4)、对声音的探究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通过对发声物体的观察的实验,研究的探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以及如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
3、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三、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授课教师:薛福
6.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的教学计划 篇六
暑假轻轻地告别了我们,新的一个学期悄然来临。这个学期我担任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为了搞好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现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8位,男生17位,女生11位。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情况: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2、本册的主要活动:
(1)对天气的观察与测量从天空中云的形状和变化开始,对构成天气的四个要素分别进行观测。
(2)对身体结构的研究,了解骨骼及肌肉的功能和结构,以及运动情况,并建立保护心脏,保护肺的意识。同时了解食物在口腔内的变化及与牙、舌头、唾液的关系。
3、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活动的设计,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
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
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7.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教学工作计划 篇七
一、比较文本题目, 让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内容
1.《诚实与信任》。题目《诚实与信任》中, “诚实与信任”是相互依存, 两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文章以“诚实与信任”为题, 在于告诉我们:唯有诚实, 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课文所叙写的故事正是揭示了诚实与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为重要的宝贵东西, 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 课文的题目是《诚实与信任》, 文中的哪句话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呢?
生: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 这比金钱更重要。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
生:小红车主人。
师:小红车主人对谁说的这句话?
生:作者“我”。
师:“我”和小红车主人素不相识, 从未见面, 怎么会有联系的呢?
生:他们俩之间发生了一次小小的行车事故。
……
师:“我”不小心碰碎了小红车的反光镜, 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 并不因为小红车还超过停车线二三十厘米就一走了之, 而是主动留条, 希望车主与自己联系, 这说明了在我心里, 什么比金钱更为重要?
生:在“我”心里, “诚实”比“金钱”更为重要。
师:小红车主人, 自己换了反光镜, 拒绝“我”的赔偿, 还要通过电话向“我”致谢, 谢什么?
生:谢谢“我”的诚实。
师:那透露给我们的是车主也把什么看得高于金钱呢?
生:车主也把“诚实”看得比“金钱”更为重要。
师:“诚实”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我的“诚实”赢得了车主对“我”的“信任”。
生:有了诚实, 就有了信任。“我”和车主本来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却彼此沟通起来, 结尾竟有相见恨晚, 惺惺相惜之感, 进一步证明了“诚实与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
2.《珍珠鸟》。作者以“珍珠鸟”为题, 无异于告诉我们, 本文是以珍珠鸟作为描写对象的, 除了描写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及活动情况外, 更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 留给读者寻绎难尽的反思。
二、比较文本内容, 让学生初步习得写作方法
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样本、一个参考, 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丰富语文素养, 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让学生从文本中习得一定的写作方法, 从而可以写出文从字顺、中心明确的作文来。
那么, 如何才能让学生从课文中习得写作方法呢?笔者认为, 如果让学生对单一文本进行解读, 让学生从中习得写作方法不能够达到最优化;而如果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文本的写作方法进行比较, 比较它们写作的角度, 用词的精准, 描写的思路等, 那么学生就可以从中汲取更多、更优的写作方法。
1.《诚实与信任》。《诚实与信任》一文中, 写作中最大的特点是选材典型, 由小见大。
作者凭着敏锐的感觉, 捕捉了生活中的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 讲述了两位车主以诚信为本, 妥善处理反光镜被弄碎的事。文章以朴实的手法加以描写, 人物间的对话刻画得十分细致, 赋予普通事件以深刻的思想意义, 诚实与信任得到闪光的升华, 收到了即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2.《珍珠鸟》。《珍珠鸟》一文中, 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托物传情, 直抒胸臆。
珍珠鸟的雏儿在作者笔下活像一个活泼淘气、天真无邪的孩童, 它的外形不仅惹人喜爱, 还“飞”、“落”、“站”、“撞”, 它“挨近”、“蹦到”、“喝”、“瞧”, 它“啄笔尖”、“啄手指”, 甚至“趴”在“我”的肩上“睡着”, 还“咂嘴”, 似乎正在做甜美的梦……作者通过写珍珠鸟的自由自在, 传达着作者对珍珠鸟的无限“喜爱”。人们给鸟儿一个舒适、温暖、安全的生存环境, 鸟儿也会给人们的精神增添情趣, 而这美好的境界只有从彼此的信赖中才能得到!
8.科学实验教学增效四策略 篇八
一、鼓励学生猜测
通过实验开展科学教学,这就需要学生观察现象、动手操作、收集数据、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最后实践运用。实验课时,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再让学生去动手实验验证,能够激活学生思维,发挥想象,并通过一个个猜想去认识事物,分析本质,在猜想与现实中加深对实验的理解,从而构建新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批判性思维。
(一)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猜测
学生的猜想不是盲目的,而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的大胆假设或预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去辨析现象,趋向真理。因此,猜想是科学实验教学的必备环节,是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要思维活动。在讲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教师让学生分组去研究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准备的物体有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等。在没有进行实验前,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并说明理由。通过实验验证猜测,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猜想是小石块、蜡烛、萝卜、橡皮是沉的,理由是这些物体重;回形针是沉的,因为是铁做的;带盖的空瓶是浮的,理由是结构是空的。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和萝卜也是浮的,然后再分析原因。
(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猜测
为了搞清楚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需要做大量的沉浮实验。边实验,边让学生猜测,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利用猜测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学会分析问题。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它分成一半、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甚至更小,它还会沉吗?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它分成一半、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甚至更小,它还会浮吗?学生对橡皮沉浮情况进行猜测。刚开始是整体的物体,现在是物体的一部分,边做实验边思考问题。然后再根据实验的结果,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学生认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体积和重量没关系,在水中的沉浮不变。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边实验边猜想,从而利于问题的解决,教学效果显著。
二、激励学生动手
在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是非常频繁的,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课前进行材料的准备,课中进行动手操作,课后进行实验的改进,在不断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一)从兴趣入手激励学生动手
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然后结合教材,设计学生喜欢操作的内容,激发学生动手的兴趣。例如,在教授《设计制作小赛车》一课时,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设计和制作小赛车活动很感兴趣,课前笔者让学生收集了各种做小赛车的材料,以备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尽情发挥。课堂上,学生带来了卡纸、塑料、胶带、废旧的赛车轮子、橡皮筋、气球、小电动机、电池等材料。有了这些材料再加上前面几节课的知识,为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于是,笔者先让学生自己去设计,然后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各种材料制作、交流、改进。结果在展示的时候学生很活跃,学生作品有很多,又具有不同的特色。在学生设计和制作赛车时,使用的动力各不相同,有的是利用橡皮筋的弹力作为动力,有的是利用气球的反冲力,还有的是利用电动机的电磁力。车身设计独特,虽然都是用卡纸或塑料做的,然后用胶带粘好,可有的学生在卡纸上设计了属于自己的图案。学生展示赛车,其中还包括了赛车的机动性,能看看谁的赛车灵活、速度快等。利用学生对赛车的兴趣,让学生动手准备材料、设计方案、动手制作,从而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在创新实验中促进学生动手
实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方法设计实验,并适时进行合理的点拨和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教学《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课,在上课时,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五颜六色的卡纸,要求学生想多种方法设计,而不是按教材中的方法。教材中是要求学生把纸制成袋子,经过教师的提示,有的学生制作了小房子,这就是创新。然后在七种不同颜色的纸房子里放上温度计,过一段时间观察,看看不同颜色纸房子里的温度计度数有什么变化。最后学生发现,黑色的纸温度最高、白色的纸温度最低。进而学生明白了不同颜色的物体的吸热能力不同。学生实验后,收获颇多,这也说明鼓励学生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动手意识。
三、活用实验材料
科学实验教学中,大多需要依靠实验仪器开展教学,但由于科学实验仪器的缺乏而无法正常开展教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没有标准的科学实验室,只有一些残缺的器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分组探究学习之用。那么教师只能想方设法去收集材料、研究材料。利用生活中的现有材料代替部分实验仪器,虽然不是很科学、规范,但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操作,掌握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教师也可以利用材料制成学具,促进实验教学的开展,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实效。
(一)制成学具
一些废弃物品,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制成学具,辅助实验教学。例如,在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时,由于烧瓶和量杯的不够用,导致了学生无法分组实验。这样就可以利用小塑料瓶当烧瓶、大塑料瓶剪去上部的颈当作量杯使用。这样,用现有废旧品制成学具,代替了部分实验仪器,促进科学实验顺利展开。
(二)就地取材
生活中的废品可以直接当成实验中的器材,弥补了实验仪器的不足。如,在探究“土地被侵蚀的原因”时,模拟雨量大小,可以利用家中的带喷头的塑料瓶,大喷头可以模拟大雨量的降水,小喷头可以模拟小雨量的降水,从而去验证雨量与土地侵蚀的关系。这样就地取材,解决了实验中的问题,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
(三)适当代替
当器材不足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代替,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探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需要对不同的液体加热,要用到酒精灯和玻璃仪器等。由于酒精灯不够用,分组实验时可以让学生使用蜡烛代替,分析加热后液体残留的物质。制作盐水,观看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情况,需要利用玻璃仪器盛盐水和利用玻璃棒搅拌。这些器材都不够用,那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玻璃杯和小木棒等,以便在实验教学中完成实验任务。由于利用材料代替部分实验仪器导致了实验的精度和科学性的差异,实验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但也能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验仪器的不足,促进实验教学的开展。
四、进行课外拓展
在科学课教学时,有些实验课由于特定因素的制约,不能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或者是进行模拟实验效果不好。特别是动植物的养殖实验,是以观察动植物的生长为主,课堂上不具备特定环境,无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其他的方法,课外实践正好弥补课堂内无法进行的活动,这样课外实践可以辅助课堂教学,探究后,再把探究信息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分享彼此探究的成果。这既给学生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一)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
科学探究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在课堂上无法实现的或不容易实现时,我们可以开放课堂,利用课外拓展。在教学《蚯蚓的选择》一课时,教学参考中要求是演示实验、对比实验。但笔者认为课外实践教学效果会更好,可以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这些蚯蚓,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得知蚯蚓生活的环境,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周后,学生进行了汇报,蚯蚓会选择阴暗、潮湿的环境,因为大多数蚯蚓是在砖块下、石块下、湿润的土壤里找到的。学生自己找到了答案,这比在实验室做实验更有说服力,课外的探究也同时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的实验探究回归自然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空间,我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研究,从而了解大自然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时,这一课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实验,但是需要准备很多材料,并且要控制实验条件,非常麻烦。不妨让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直接去观察雨后土地有什么变化。这样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学生不受约束,在闲暇的时候去观察、去实践。不久,一些学生来问,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就是雨水带走了土壤吧,学生发现雨后土堆上有坑,而且路上有泥土、沟里有淤泥这都是由雨水引起的吧!学生能够得到这些,便理解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总之,提升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要在科学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进行不断的实践与研究。但由于科学教学具有复杂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还需要教师合理教学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从创设情境、鼓励猜测、激励动手、活用材料和课外拓展等方面去实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探寻出一条有效途径。
9.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教学工作计划 篇九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我们的考察计划”、“吃的好吗”、“探访鱼儿”、“小小赛车会”、“动物家族”、“饮料瓶能告诉我们什么”、“招聘月球开发部长”和“走向两极”八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基本措施:
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1 第一单元 我们的考察计划 2 2 3 第二单元 吃的好吗 2 4 2 5 第三单元 探访鱼儿 2 6 十一长假 7 第三单元 探访鱼儿 2 8 第四单元 小小赛车会 2 9 1 10 第五单元 动物家族 2 11 1 12 第六单元 饮料瓶能告诉我们什么 1 13 2 14 第七单元 招聘月球开发部长 1 15 2 16 第八单元 走向两极 1 17 1 18 复习2 19 2 20 2 21 期末考试 22 2
一、教材设计说明
本单元为“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由《考察前,我们要……》和《考察计划展示会》两个活动标题组成。“计划与组织”是本学期探究能力的训练要项,本单元旨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制定考察活动计划这一活动载体,使学生了解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初步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这是本单元探究能力培养的“二级目标”。为了增强教学实效,我们将计划与组织能力的培养内容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使教材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能有的放矢。
在设计和编写本单元教材时,我们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探究能力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着力凸显“计划与组织”的指导过程,注重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计划与组织的过程,体会计划与组织的意义,讲究训练的渐进性和系统性。教材首先设计了“合作方块”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准备、实施和反思的过程,体验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考察计划展示会”这一活动着力指导学生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帮助学生体验计划与组织的过程与方法。为了充分展开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教材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组织学生讨论“考察前我们要做好哪些计划与组织工作呢?”并用小组讨论的场景图和记录讨论结果的例子展开这一教学过程;第二是分组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并组织“考察计划展示会”,教材里呈现了四个不同内容的例子,组织学生围绕“计划与组织”的内容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好考察前的计划与组织工作等问题,讨论与总结,同时教材用“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的形式展开指导和训练;第三是在学生明确“计划与组织”的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制定完整的考察计划,并评出最佳考察计划,促进他们评价和反思自己的计划与组织能力。
第一单元 我们的考察计划 考察前,我们要……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体会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培养合作精神。
(2)通过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的锻炼。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本单元结合季节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营造一个走出校园考察的活动情境,旨在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利用考察活动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考察计划。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下面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本单元首先安排了“合作方块”游戏活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准备活动材料,周密组织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玩得高兴,玩得有序,玩出体会。
(二)关于“合作方块”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教学过程:
游戏准备:准备大小相同的纸,剪刀,每位学生取一张,分别剪成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规则图形,然后分组装成一袋,小组之间交换,作为拼图用的卡片。
游戏规则:小组成员都拼出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时,就完成了任务。率先拼完的小组获胜。
游戏要求:游戏前,小组先讨论协商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游戏时小组成员都从袋内取卡片,拼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游戏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讨论和总结经验与教训,并进行集体交流,特别强调认真作好活动计划与组织工作的重要性。
(三)制定考察活动计划
走出教室去亲近大自然,深入社会,这是令学生欢欣鼓舞的事。教师宣布下周六到大自然中去考察的消息后,启发谈话“刚才的游戏活动,我们已经体会到认真作好计划与组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考察活动前,我们要做好哪些计划与组织工作呢?”引导学生分成小组,一起商议,并作好记录。考察计划展示会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自己比较、自己讨论、自己总结,使他们能够初步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悟出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
(2)训练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欣赏他人,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活动 考察计划展示会
首先,让各小组将制定好的考察计划贴在展板上或黑板上,组织全班学生参观。
接下来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哪些小组的准备工作做得好?计划与组织的内容有哪些?”并让他们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里。
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与讨论,集思广益,统一认识,清楚制定考察计划的项目和计划与组织的要求。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评选最佳考察计划
分组制定一个完整的“考察秋天”的计划,共同制定考察目的,其余让小组完成考察计划,评选出最好的,用来指导下周六的科学考察活动。
第二单元 吃的好吗 我们吃什么
教学目标:
(3)初步训练学生分成小组、推选组长、小组分工等计划与组织的能力。
(4)学习给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了解食物的基本种类。
(5)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同学们喜欢野炊吗?大家看看这几位小学生野炊时都做了什么准备?他们都带了哪些食物?(引入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说。教师问:平时我们都吃些什么?围绕吃的大家都有什么问题吗?这一单元我们将逐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课;我们吃什么
让学生说说自己每天吃些什么,学生实话实说,畅所欲言。
二、分类活动。
1、分组,做好计划与组织。
引导:要给食物分类,先要形成小组,在小组内要有人负责做好组织,还要进行组内分工,谁画表格,谁填写,大家来发言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习有效。下面我们来看来看分组建议。(看课本9页分组建议内容)前后桌之间进行讨论。
班内汇报各小组分工情况。引导学生分组,并概括出分成小组、推选组长、作好分工的方法。
2、给食品分类。
让学生在小组计划与组织下给食物进行分类,并随时填写“食物分类表”p9中。选派一组在堂上交流填写。
汇报交流,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3、小结:我们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学会总结。(分组解决问题,还知道食品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认识到“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
三、拓展训练:
结合课本看“食品里的添加剂”,让学生课下调查。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目标:
(1)强化分组、分工等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习作好实验准备。
(2)通过研究食物中的营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认识食物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实验常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提问与猜想。
上节课,我们已经给食物进行了分类,同时萌生了好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解决以下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食物中哪些营养?”
二、实验与总结。
在实验研究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围绕“怎样做好观察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呢?”展开讨论,为了有效落实“二级目标”,强化训练,教材还提供了“准备材料建议”。“食物中有哪些营养”这一问题具有挑战性,教材选取了比较适合儿童探究发现的蛋白质和淀粉这两种营养成分,设计力图引领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教材只在“材料超市”里提供了一些学生常见的食物和其他材料,怎样实验则由学生说了算。教学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但不要代替学生实验,不要立刻释疑,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必须相信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己选取研究材料,自己耐心地观察、自己分析和思考。
在归纳总结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介绍食物里所含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和食物来源。
三、拓展活动 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
针对学生调查的一些食品中含有的添加剂对人体是否有影响,哪些没有影响?哪些有影响?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研究。
并把研究结果记下来。一次奇妙的旅行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的准备,培养计划与组织能力。
(2)了解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过程。
(3)通过阅读漫画故事,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本课由引入活动、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淀粉的消化实验、总结四个渐进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引入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卡通人物的漫画,吸引儿童主动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
第二层次: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
学生带着兴趣观察阅读“他俩在奇奇肚子里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旅行”,初步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消化器官模型,充分发挥其直观作用,教师同时讲述人体的消化过程,指导学生指出自己消化器官的大致位置。
第三层次:淀粉的消化实验
如果能亲眼看见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学生肯定会十分兴奋。为了达到眼见为真的效果,教材选取了经典的淀粉的消化实验,这是因为本实验现象明显,材料容易得到,操作方法比较简单,接着指导学生实验操作方法。由于这是一个对比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搞清哪些条件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不同的。比如倒入试管的淀粉液要少量,不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而且两支试管要同样多;在2号试管里加进的唾液不能太少,1号试管要加进与唾液同样多的清水;两支试管要同时放入温水中;过几分钟后,向试管里滴相同滴数的碘液(两三滴即可)。
第四层次:总结
最后,启发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自己总结“我们是怎样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能够发挥学生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祝你胃口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分析“食物结构金字塔”,了解怎样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
(2)通过参与评选“健康小专家”活动,锻炼学生计划与组织能力和科学合理搭配营养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分析“食物结构金字塔”,了解怎样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
(2)通过参与评选“健康小专家”活动,锻炼学生计划与组织能力和科学合理搭配营养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分析“食物结构金字塔”,了解怎样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评选“健康小专家”。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动手设计法
四、教学准备
科学活动页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首先老师请大家观看几则新闻报道:
报道1:
《每日电讯报》报道说,全英国共有250万名儿童超重或肥胖。英官方统计资料显示,英国两岁至15岁男孩中体重超标者的比例从1995年的不足11%上升到了2005年的19%,女孩的肥胖率则从12%上升至18.1%。
肥胖已成为全球通病,并且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严重问题。据WHO网站提供的数据:全球有10亿多成年人超重,其中至少有3亿达到肥胖标准。近几年,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出现肥胖者占人口多数的情况,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而且,青少年的肥胖问题也日益恶化。比如,美国6岁~17岁之间的青少年每10人中就有一个肥胖者。另据WHO调查,全球5岁以下的超重儿童大约有1760万。
报道2:
7个月大的峰峰来自江西省星子县。因为双肾结石,他做了两次手术。峰峰一出生就喝奶粉,一直是三鹿婴幼儿奶粉的“U+配方”系列。2008年9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泌尿科内,被病痛折磨的结石婴儿。该院自6月28日以来共收治14名患有相同疾病的不满周岁的婴儿。这14名婴儿都长期食用三鹿奶粉。
报道3:
2007年7月,河南省沈丘县老城镇邵庄村5岁的女孩焕焕和其3岁的弟弟因吃了一种叫“辣条”的小食品,3个小时内相继死亡。近期,记者对沈丘县几个乡镇小学周边小卖部所卖小食品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为了给广大中小学生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工商局对学校周边的食品经营户进行全面检查,严查假冒伪劣以及“三无”标识的食品,共查获过期、变质食品10多斤,责令下架不合格食品5种。
师:同学们你们看了这几则新闻有什么想法吗?(自由交流)
师:大家都关注到了饮食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吃与喝,那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我们怎样才能吃得好,吃得正确呢?老师知道大家很喜欢玩闯关游戏,今天就和老师一起闯关,评选“健康小专家”。
(学以致用是本单元的重要特点,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为了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参与性、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我们创设了评选“健康小专家”的活动情境。活动采取闯关的形式,分为四关。)
第一关:让学生如实填写“饮食调查清单”,分组交流,根据填写情况和身体情况推选出健康组长。
饮食调查清单 姓名: 项目 早餐 中餐 晚餐 最爱吃的食物 最不爱吃的食物 每天吃得最多的食物 自己的饮食习惯(选择)A不科学 B比较科学 C科学合理 身体健康状况(选择)A较差 B一般 C真棒 师:你认为自己的吃法好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合理搭配食物呢?
(让学生观看报道并交流讨论同时填写饮食调查清单,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不好的吃法,使得他们自然而然地关注怎样合理搭配食物这一问题。)
2、观察食物结构金字塔
第二关:观察食物结构金字塔
寻找食物结构金字塔,让学生小组观察与讨论,“从这个食物结构金字塔中,我们能够发现什么?”教学这一环节,教师的责任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观察、思考、讨论,甚至是争论,自己去领悟怎样科学合理搭配食物,教师不直接讲解,不硬性灌输。
3、评选“健康小专家”
第三关:根据自己刚才的知识所得,用自己的搭配食物的方法为自己家设计一份食谱,并配上广告吧。(本活动能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能体现出对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理解。教材中的几个样张,只是为儿童提供形式上的例子,就由学生根据家庭生活条件和饮食特点去自主创造吧。)
第四关:举办“饮食与健康”展示会。展出同学们设计的食谱,并评选“健康小专家”。这一活动实际上是前面的汇报交流和评比总结,形式更加开放。
第三单元 探访鱼儿 鱼儿的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去体验和自行发现鱼的家——自然水域中存在的鲜活问题,自己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培养计划与组织能力。
(3)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见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猜想和记录“小河里面有什么?”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真正地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并做好记录。为此,开始活动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考察目的,使他们知道考察什么,怎样考察。考察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临其境,去体验和自行发现鱼的家——自然水域中存在的鲜活问题,自己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要研究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考察
首先指导学生组建考察小组,考察小组一般4~6人,明确分工,还要指导他们掌握活动的具体方法。
考察前教师要周密选定考察地点、路线等,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纪律教育和合作教育。活动材料的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准备好考察记录表和笔、玻璃瓶若干、塑料袋、盆、放大镜、自制的网罗、照相机等。
活动规则必须让学生清楚,出发前可以向学生提出或让学生讨论提出下面的要求:外出考察时千万要注意安全!不要到有危险的地方去;工具能帮助你考察;采集的样品要随时装起来,要爱惜它们;
把你的发现及时认真记录下来,这是我们继续研究的根据;时刻注意:保护那里的环境等。鱼儿生活得好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交流与汇报前的计划与组织能力。
(2)了解水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3)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
探究过程能力要项“计划与组织”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小组商议:准备向全班汇报什么内容,集体交流时要注意哪些事项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第二环节
围绕“探访鱼的家时,发现了什么秘密?”这一问题,让每一组同学充分地说,要说真话。重点引导学生围绕下面内容展开:水域污染问题;水资源的保护问题;水里的生物,特别是鱼的生活环境等。在水污染这个内容里,要组织学生讨论:“鱼儿生活得好吗?水是怎样被污染的?”从而使学生深入地认识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水是有限的资源后,为了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内容,使孩子的内心受到更强烈地震撼。“水被污染后会产生哪些危害?”这一发散性问题,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孩子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
教学目标:
(1)知道水污染的防治方法,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2)通过做净化水的实验,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愿意参与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比如水污染防治的问题等,工作计划《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漫画情境使学生产生“我们能不能把污水变干净了再排放呢”的想法。
二、讲述
如何把污染的水变清澈。方法有哪些?
----沉淀、过滤和消毒是水的净化的常用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不断改进净化水的工艺。
1、做沉淀试验: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考察水域时所采集的水样,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这杯水跟取来时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也可以重新取水样,当堂实验,由于静置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建议沉淀和过滤试验交叉进行。认识了沉淀现象后,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以加深理解。
2、做过滤实验:传统的过滤实验,实验器材比较难准备,特别是农村小学准备起来更难。且实验操作复杂,学生较难操作。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本课实验材料却十分易得,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教材中对实验操作步骤进行了提示。当然,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仍可以采取传统的过滤实验方法。在实验和阅读的基础上,学生讨论归纳出沉淀、过滤、消毒是常用的水的净化方法,根据不同的净化要求,可以采取不同的净化方法。
三、净化污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小河的变迁”图片分析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净化污水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渗透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鱼儿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动物——鱼类,知道鱼类的共同特征。
(2)培养和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积极提出问题,乐于探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存入银行
1、课前学生收集有关鱼的图片、文字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活鱼放养在鱼缸里让学生观察,以激发学生学习鱼的兴趣,积累感性认识。
2、看p36-37图后,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其生活经验,开始时让学生“由鱼能联想到什么?”教师要组织好这一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漫淡有关鱼的趣事,或者展示“鱼”的一些图片引入活动。
3、围绕探究过程能力培养要项的重点培养内容,接下来组织小组商议确定研究方向、探究思路、需要材料和活动规则。教材中对此做出提示,但教师不要局限书本上的提示内容。
4、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活动,这比要求各组的学生一定按统一的程序,先观察什么,再研究什么“一二一齐步走”要好。
二、了解鱼的特征
鱼的共同特征是:
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在水中生活。根据鱼的共同特征这一概念去判断,哪些动物是鱼,哪些动物不是鱼。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认识鱼的家族
阅读教材40页,了解庞大的鱼类家族。
第四单元 小小赛车会 玩具汽车大比拼
教学目标:
(1)能在小组或班级集体努力中由分散到统一的共同设想活动的大体思路,并能比较清晰地表达。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学习正确与他人交流。
(3)通过实践,使学生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精彩五分钟
组织学生观看方程车比赛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自己组织比赛的兴趣。
对于没有条件的学校本环节可以省略或用其他方法替代。
(2)计划与组织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组织班级“小小赛车会”。
可以提示学生从比赛内容、方法、场地等因素去考虑,要求他们说出比赛活动的大体思路。如:可以比速度(固定路程比时间或固定时间比路程)、能跑的距离或时间(动力的持久性和行驶性能)……
在分散自由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一些想法中提出一些具体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些主题展开具体的讨论,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说说活动怎么搞。如围绕“谁的车儿跑得快”等活动,要引导他们具体说说即将开展的活动细节。教师要参与讨论,提醒他们从更多的角度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同时提出一些可能发生的困难或活动设计的欠缺,让学生想得更可行一些。比如在比速度时要考虑到有的小车可能跑不到终点就会停下来,这时就可以在赛道上多设几条计时线等。
教师在其中要注意把握活动方案要有利于研究内容(知识点,详见框架表“科学知识”部分)的落实。
(3)活动:谁的车儿跑得快
a.准备
组织准备:组织学生分组分工,落实组内工作人员,如组长、计时员、记录员、号令员、协调员(负责纪律协调)等。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如计时员对秒表的使用。
进一步熟悉活动方法和规则。
准备场地:选择平整的校园内道路、操场或平地作为比赛场地,按比赛规则设置跑道、起点、终点……
b.活动
比赛活动建议由小组同学自己组织完成。教师可以在各组巡回指导。对学生比赛的规范要求不要太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量力而行。
c.总结与交流
这是引导学生研究和发现的关键环节。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自己小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引导他们计算自己小车的速度,绘画自己的小车的行驶情况简图,让他们先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研究和发现(包括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交流互评等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也可以引用一个小组的数据进行集体研究和分析。
(4)谁的车儿跑得远
本活动可以参照上述“谁的车儿跑得快”的组织方法。
活动中要让学生比较具体的说说自己的小车所停的位置。动力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研究不同的动力来源,初步认识常见的各种能源,渗透能量转化的思想。
(2)了解齿轮传动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以及关注科学、关注生活的科学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回顾比赛,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比赛中的一些细节,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有的车跑得快,有的车跑得慢?
建议先让学生发散性地提问,再有目的地进行引导。
(2)选择问题,讨论怎样去研究
为什么这些玩具车行驶的状态会不一样呢?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围绕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研究打算。
(3)动手研究小汽车的内部结构
让学生从材料超市中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或工具。
引导学生拆卸小车,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每小组最好拥有两只以上不同类型的玩具车)
交流观察所得。如各种小车的动力装置不同等等。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动力来源,如电池、发条等。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可能有一些困难,所以不要求学生说出专业术语,只要能表达一定的意思即可。
(4)引导拓展,布置课后拓展活动(调查)
引导学生先谈谈自己的活动打算和思路。
学生到具体调查的车辆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准,不要受教材束缚。
(5)汇报与交流
汇报调查情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力来源(能源)。
第二课时
(研究齿轮)
(1)提出研究主题
带领学生初步认识各式齿轮,提出研究主题。
(2)讨论研究方案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齿轮的作用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有耐心,引导他们反复观察车模中的齿轮装置并适当加以点拨。如可以提示他们从研究齿轮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等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把做与说结合起来,让他们边动手边试边,探讨出可行的研究思路。
(3)实验研究
引导学生按上示意图装置齿轮组,观察三只齿轮转动的方向,并记录。
齿轮1 齿轮2 齿轮3 顺时针
逆时针
实验总结:
a. 齿轮的转动速度
用大、小齿轮组成齿轮组,观察大小齿轮的转速。
b.特殊齿轮组改变运动方式
运动拐弯(蜗形齿轮)、转动变平动(齿轨)……
以上各项研究不要求每个学生或小组把每个项目都完成,可以分组自由研究。
(4)交流与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现象,并试图总结。如:齿轮组在传动过程中,能改变运动的速度、改变运动方向和方式…… 无处不在的运动
教学目标:
(1)能设计比较可行的探究活动,能简单描述自己活动的大体思路。
(2)认识运动方式的多样性,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总结,体验到生活处处有科学。
教学过程:
(1)提出研究主题
(2)观察小车及小车内部运动
引导学生再玩小汽车,观察小车的运动,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小车及小车内部运动,用自己的理解描述这些运动方式的区别,如车轮在转动、车身沿直线的运动、车内的小人来回反复的运动……
有时为了讲起来方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涉及到一些常见的学生能理解的专业术语,但不要作为教学目标去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
(3)引导拓展,观察某一用品的运动
小车的运动是那样多样丰富,生活中的运动更是精彩纷繁。因此,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才是本课的核心所在。
(4)布置课后研究任务,讨论活动思路
怎样去研究呢?这正是本单元也是本课要强化的训练要点。因此我们要把设计研究思路的机会留给学生。
(5)学生分组研究
建议能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完成观察和研究的任务。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把一些器物拿到教室里供学生观察和研究。
提示学生能从位置、方向、快慢等方面注意观察物体的运动特征。
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6)交流与总结
要求学生能从位置、方向、快慢等方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尊重和鼓励学生的采用不同的交流的方式,如语言描述、图示、动作模拟、模型演示等等。
第五单元 动物家族 动物大转盘
教学目标:
(1)活动引入,提出问题。
(2)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活动。
(一)是用“大转盘”的形式。教师上课前准备一个大转盘,可以是纸板,也可以是木板,能转动,最好设计上一个指针。按照教材上的排列,将写好动物谜语的纸张贴在上面。每一个位置可贴上3种以上动物的谜语。谜底动物仅限于常见的鸟类和哺乳动物。
活动开始,每个小组一位同学上前转动转盘,指针最靠近哪一个谜语,就猜哪一个。已经猜出的谜语及时取下来。直到把所有谜语全部猜出。
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每猜中一个谜语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可以赠送猜中谜语的活动页,也可以用加分的方法。
(二)是采用抢答的形式。教师准备好谜语,以主持人的角色组织猜谜活动,教师每读完成一条谜语,各组抢答,每答对一个,小组加分。
二、讨论我们是怎样猜测中的?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提问的空间。实际上,这也是猜谜活动的延伸。要注意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教师设计的思路发展。
三、制定研究计划
因为是一个“扶”的过程,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做好四个步骤:即,明确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确定研究思路,编写书面计划;开展示会,根据大家的建议,交流、修改研究计划。
制订书面研究计划的“四部曲”,重在引导学生走进一个能力培养的新阶段,是一个“扶”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学过程要环环紧扣。这个教学活动对材料的要求不高,让学生准备好纸和笔就行了。与小白兔交朋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不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宝宝的特征,概括出同类动物的一些特征。
2、通过课余时间研究动物,学会写观察记录,并能概括出所研究的动物的一些特征;通过研究过程,进一步完善小组研究计划。
教学过程:
一、实施研究计划
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①动物宝宝的形态。要求各组整理《小科学家记录本》,在宏观上汇报观察的结果。各组研究的动物种类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动物母与子的形态上的相似性和渐变性。
②动物宝宝身上的毛。对这一研究片段的表达与交流,要求“表达”出两层意思:一是动物的身体表面有毛吗?二是鸟类与哺乳动物身上的毛一样吗?
③动物宝宝吃什么?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学生在与动物交朋友的过程中,很容易做到的,就是用各种不同的食物哺养自己研究的小动物。对这个过程进行记录与整理,自然就会得出“动物宝宝吃什么?”的结论。
二、总结所研究的动物的特征
概括好研究过程的三个片段,即可基本上总结出一种动物的特征。如家兔的特征:胎生、哺乳(兔宝宝长得什么样)、身体表面有毛(兔宝宝身上的毛)。
三、修改完善研究计划 这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编写研究计划、交流研究计划基础上的又一次完善,是达成探究目标的根本所在。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知道了怎样研究小动物,了解了在计划指导下的研究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放”的过程,也是科学探究中的升华过程。
3.我们的动物朋友
教学目标:
(1)培养合作意识;爱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2)掌握哺乳动物的特征。
(3)归纳鸟类的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游戏
《动物家族大聚会》这个游戏有6条规则。教材p66下面有活动提示图,对照规则和活动图,有各个小组课余探究的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能组织做好这个游戏。
二、观察与讨论
我们做游戏时,学会了确定某一种动物的特征,这些动物与已经总结出的家兔的特点有什么异同?层层深入,把p67页最下面的答案交给学生,即身体表面有毛、胎生、靠吃“妈妈”的奶长大的动物都是哺乳动物。
引导学生观看常见哺乳动物的图片,扩展哺乳动物的范围。
三、归纳鸟类的共同特征
教材上呈现有图片和文字。简短的文字给出了鸟类的两个共同特征:身体表面长着羽毛,用翅膀飞翔。画面上有鸟卵和小鸟,引发学生的经验思维,回忆起“用卵繁殖”。
第六单元 饮料瓶能告诉我们什么 饮料瓶的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饮料瓶的构成、材料的性质
2、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饮料瓶所蕴藏的知识点。
3、会用废旧饮料瓶创作作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布置同学们将带来的饮料瓶放在桌上,小组合作,仔细观察一段时间,看“我们能发现什么?”,并尝试对其中的部分事物或现象做解释,比如:“我发现饮料瓶上有个环保标志,它是提醒用户不乱扔饮料瓶的。”等等,再对全班交流,了解同学们的已有知识水平。
对于另一些不了解的知识,可以让同学们存入问题银行,留待以后去寻找答案。
二、头脑风暴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饮料瓶的其他用途。要注意的是:营造出轻松、自由的气氛,不要否定同学们的每一个想法,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海阔天空,任意想像,达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理想效果。
三、拓展活动
用废旧饮料瓶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和小实验活动,既可以充分利用饮料瓶的价值、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又可以训练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活动。
引导学生从饮料瓶的材质、颜色、硬度、大小、形状等多方面考虑,挖掘其可利用的价值所在,做出实用、有趣的作品或实验。
四、补充阅读
很多家庭用塑料饮料瓶来盛酒或调味品,一般对人体无害,但若长期使用,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希望同学们阅读之后,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回家告诉家长,采取措施避免没必要的伤害。饮料瓶的材料
教学目标:
(1)会制订书面的个人研究计划。
(2)能设计实验,验证研究计划。
(3)知道常见材料的基本特性。
教学过程:
一、分类
1、首先让学生按自己的标准给饮料瓶分类,复习巩固分类的能力,要能说出分类的不同标准。
2、然后引导学生按饮料瓶的制作材料来分,大致可以分为金属、纸、塑料和玻璃四类。
二、思考
“制造饮料瓶的这些材料分别有什么性质?”可采取讨论的形式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观点,了解他们的知识层次。自己的观点在受到别人怀疑的时候,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支持,做实验是获得证据的重要手段。此时,教师可安排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然后请同学们将计划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
三、表达与交流
同学们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可在一张大纸上记录下来,经过整理,最后形成全班的成果,帮助学生比较全面的、系统地认识不同材料的特性。
四、拓展活动
让学生举例,说说不同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利用的是它的哪一种性质,巩固所学知识。饮料瓶与环境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制订个人研究计划,并实验计划。
(2)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与讨论
教师引导看图片p80或者展示有关饮料瓶对环境污染的图片、文章等材料,让学生直观了解乱扔饮料瓶对动物、植物、土壤、水体、人类生活等的巨大破坏,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动,进而对深入研究乱扔饮料瓶的危害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责任感。
二、计划与组织
研究之前先做好计划工作,这次同样是个人独立研究,针对“乱扔饮料瓶,会对环境和人类产生什么危害”这一主题,制订研究计划。计划的格式、步骤与前一课相同,再次强化同学们的计划与组织的能力。
三、实施计划 计划制订好后,就要依照计划去实施,一方面检验计划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完成研究目的。这个主题下的研究可能要利用课余时间,活动形式会有观察、查找资料、请教大人、实验、调查等,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不懈、认真细致地完成计划的内容,适时、适度地给予帮助,直到取得成功。
四、表达与交流
在研究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说明乱扔饮料瓶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知道正确处理空饮料瓶的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五、科学自助餐
知道几种巧用废饮料瓶的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想出更多更好地废物利用的方法来。
第七单元 招聘月球开发部长 揭开神秘的面纱
教学目标:
(1)训练和培养学生制订研究计划,并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的探究过程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和观看音像材料,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和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3)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艰辛和不怕曲折的精神,呵护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单元页是一个“招聘启事”及卡通的对话图,并设计了“我们去报名”的连环画,旨在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入活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看连环画,也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引入教学。
二、提出问题
学生对月球会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时先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了解,其中可能有美好的传说,有大胆的幻想,有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等,这些是引领学生深入探索的重要前提和重要资源。围绕月球提问题是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的重要步骤,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将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进行交流。
三、计划与组织
1、先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研究相同问题的学生主动结合成小组,并制订书面研究计划,2、然后分组展示和交流研究计划。接下来着力对组员作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教学方式可以是讨论,可以是送给他人一句话,并引导学生总结怎样评估和选择研究计划,教材在竖栏内对怎样评估与选择进行了适当引导,这都是为了细化培养的过程。
四、阅读:
“穿越时光隧道”活动,学生通过亲历这一活动,能够了解人类探索月球奥秘、揭开月球神秘面纱的艰辛历程,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满足与生俱来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多样的面孔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知道月相的成因。
(2)学会合作,尊重他人。
(3)积极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一、猜想 月亮圆缺
在分组探究活动中,究究小组按照研究计划探究了“为什么月球会有圆缺变化?”这一问题,教材展示的就是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二、回报展示:
(1)首先,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猜想,培养猜想能力。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知道月球是个球体,本身不会发光,所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光,知道月球在围绕地球转动,是地球的卫星,这些都为猜想创造了条件。
(2)月球的圆缺变化与它的运动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是学生很自然的猜想与疑问。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三人一组,做“角色扮演”的活动。
活动一:三个学生分别扮演月球、地球和太阳,模拟它们的运动规律。
活动二:引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体验月球围绕地球转动时,地球上的人所观察到的月相。
为了确保活动效果,教师要精心准备器材和场地,特别要在地面上提前画出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的轨迹。还要对活动方法进行强调。
(3)在“做中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和推想为什么月亮会有圆缺变化。92页的示意图能够指导学生理解月相的成因,有利于他们对月球圆缺变化的过程有一个整体认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教师要切实用好这幅图。、招聘部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月球知识,培养大胆想象的创新精神。
(2)通过评价和选择开发方案,强化二级目标的落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全体参聘学生进入招聘现场,让学生扮演成月球开发部筹备委员会主任,介绍评审小组成员,宣布评选和招聘的办法和规则,然后活动开始。
二、知识竞答活动
参考书上内容设计好答题卡,也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主设计。活动时,由评审小组成员发给参聘学生每人一张答题卡,严格限制答题时间,统一收缴答题卡,统一批阅。
三、设计月球开发方案活动
本活动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大胆想象的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教材里对设计月球开发方案活动作了提示。由于设计方案不是学生凭空想象的,课前要让学生准备相关的书籍,设计方案时允许查阅资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给学生讲清设计方案的要求。教材里的方案样张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
四、综合评审
设计的开发方案要进行公开展示和介绍,由评审小组进行认真评选,评出最佳方案。然后与知识竞答成绩综合,最终评选出“月球开发部长”候选人。接下来可以组织一个采访活动,采访优胜同学和评审小组成员。
第八单元 走向两极 挺进南极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科学考察、科学研究产生兴趣。
(2)了解南极的地理特征、代表动物、使用的交通工具等方面
(3)了解极光、经度、纬度等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纵横比较法进行连环画故事阅读:比较两个科学考察队在相同阶段在计划和组织环节上有何不同,完成教材中的对比表“准备表”、“物价表”、“冬季活动表”、“旗的安插方法”,另外,引导学生找出两队还有哪些不同点,比如两位队长的品格有什么差别、两个队队员的态度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总结哪些是有利于考察的因素,哪些是不利因素;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哪些是我们应当避免的。
二、拍卖活动
该活动一定要把握好教学时机,插入在阅读“
2、他们各准备了什么”这一部分后进行,在开始阅读“
3、建造大本营”之前完成。每个小组4000英镑,按自己的意愿购买机动雪橇、矮马、狗等到南极点的交通工具。
拍卖活动有利于各小组学生对财务的用途、购置、分配做出计划,同时促使学生进入角色。如,选购了机动雪橇的小组就会和斯科特的率领的英国队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而选购狗的小组则会和阿蒙森率领的挪威队同喜同忧。
三、计划与组织框图
让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总结两个队各做了哪些计划和组织。借鉴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框图,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总结计划与组织的要素和方法。跟随位爷爷到北极
教学目标:
(1)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为全人类科学事业发展做贡献的志向。
(2)促进学生“计划与组织能力”的形成,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讲述 “中国第一次组队考察北极点”的情况。也可以搜集我国进行南极考察的录像或图片资料,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北极方面的知识,了解我国在两极科学考察方面的进展,激起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
二、对照讨论和模拟活动
对照位爷爷选拔北极科学考察队小队员的四个标准,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谈谈如何完善自己。“如果你作为中国少年北极考察队的队长,请拟写一份北极考察计划书。”
三、交流展示活动
我的科学探究经历——计划组织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教学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10-16
新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0-19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总结08-27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计划教案10-30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09-10
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10-16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上册人教版09-09
2018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0-08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10-23
四年级上册书法教学计划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