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论语》九则教案

2024-08-02

语文教案-《论语》九则教案(精选7篇)

1.语文教案-《论语》九则教案 篇一

《论语》选读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永远永远要受人纪念。

--郭沫若

这里选取了《论语》中对现代人影响最大的70个句子,请同学们理解(老师讲解)、背诵,备考。并能与写作结合起来,发现论语的穿越时空的力量与价值。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参考理解: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郏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

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注: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礼制的规定,天子举行乐舞用八行人,叫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季氏为大夫,却用了八佾,这是对天子之礼的僭越。

1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淫,古人凡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淫雨:过久的雨水。

1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6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8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老。”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9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2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劳之将至云尔。”

26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8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湃簧朴杖耍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3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1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着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3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4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

3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3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7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3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3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2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44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45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6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7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8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9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50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51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5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5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54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55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56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焉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57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5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59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6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61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6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6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7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9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当时的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时文选粹 :      从“君子不器”到“君子不气”

**《论语.为政》有这么一条:“子曰:君子不器。”孤零零的,没前言也没后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后人只能猜测。历来对这条的解释和评说也不少,各有道理。此文拟从三个方面予以探讨。

一、器为何物?最早,器的本义是陶器,后来泛指器具、用具、物品,即东西。按此本义,“君子不器”应该翻译为“君子不是东西”。但在现代汉语中用“东西”这个词来说人带有贬义,孔夫子听了会不满意,会连连摇头说“NO.NO!“那么他说的“器”是什么呢?“器”在古汉语中还有引申义,它常常与“道”形成相对的概念。《系辞传》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东西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形而上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形而下是物质层面的东西。《礼记》说“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也是说真正的“道”是无形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会局限在某个具体而实用的领域。朱熹解释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由此看来,孔子说的“器”肯定是指物质层面实用的东西。结合朱熹的观点,这个“器”应该是指具有某种专业用途的职业技能、本事,即一技之长。

二、君子何为?孔子认为君子不需要也不应追求某项技能,他自己就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那些技能只是一种在物质层面谋生的手段,是有限的本事,只能被他人“器之”、使用,成为没出息的劳力者。这是君子所鄙视的--君子是劳心者,是上等人,掌握那些下等人的技能干什么?那么君子需要什么和追求什么呢?当然是精神层面的“道”。儒家的道,外延较广,主要是指社会、政治、伦理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此四者中,“道”是最高的追求,“德”与“仁”是根本,至于“艺”(专长、技艺)就无所谓了。在他们心里,道比生命更重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行,乘桴桴于海。”

君子是干大事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因此君子重精神追求,轻物质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固穷”。“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他们重道而轻器的价值观十分鲜明:“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那么如何实现“道”呢?答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达到什么程度还要视情况而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三、谁人为器?在上面的探讨中,已经蕴含了一些答案,到此再综合一下:为器者是那些掌握某种手艺、技艺、专长,为了谋求物质利益而为他人所用的人,是胸无大志的人,是君子所不齿的“劳动者”。(器也有大器、小器之分,有些人想器还不成器呢。)那么君子是什么人呢?说来说去是指品德高尚的士,多为小知识分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贵族(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平民(士农工商)之别,士为贵族之末,平民之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以不劳而获地“食于人”。可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士的贵族特权名存实亡,没人供饭了,地位也降低了,明道救世之类大事也不需要他们操心了,他们便逐渐成为贵族阶层中多余的人,噩梦一般跌入了君子不屑的平民阶层。但是农工商是什么东西?那些种地的农民、打家具的木匠、沿街叫卖的商贩之流,怎么可以与士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呢?是可忍孰不可忍!

更为急人的是,士这个阶层迅速分化:少数士有造化,加上个偏旁成了仕,当了官,当然不错;但更多的士有辱斯文,为了获取一点物质利益(谋食)而陆续加入农工商的行列,放弃了谋道的大志,悲哀呀悲哀! 于是作为士大夫阶层代表的孔子焦急地站了出来,意欲力挽狂澜。他这突然的一嗓子乃是痛心疾首的苦劝,或是倔强的誓言--“君子不器!”但是对于穷困潦倒的士来说,首先需要的是吃饱肚子,至于什么君不君子就顾不得了。此后誓死不器的君子越来越少。事到如今,农工商自不必说,那些科学家、艺术家、专家学者又何尝不器呢?这年头,没有点真才实学,没有一技之长,只凭摇唇鼓舌、坐而论道,别说不能兼济天下,就连独善其身也不成啊!我们只能抱歉地劝慰孔老夫子:“Sorry,sorry! 君子不气,气大伤身啊!我们也是没办法呀!”

不过事物都该一分为二去看。“君子不器”虽有迂腐、不合时宜的一面,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还要有一点精神的,不要整个成了金钱的奴隶,因此这种倡导还有可取之处。但也不可全信,全信就成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他倒是个誓死不器的君子,除了满口之乎者也,知道“茴”有四种写法之外,什么都不会:谋道不成,谋食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样样落了空!孔夫子--孔乙己?原是本家呀!呵呵!

7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这句话出自《论语》。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为什么呢?孔子说,这是因为“必有邻”。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邻里关系是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亲近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邻”就可以引申成为邻居之间互相亲近的关系,所以“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古人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他们看来,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朝着与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动的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总会走到一起的,所以我们现在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的类和群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或许时空距离很近,或许很远,但是不管是近是远,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意味着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边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讲道德、讲原则,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某些困境里面。例如,由于放弃一些物质利益,讲道德、讲原则的人往往会被人讥笑,说他们迂腐,甚至虚伪,从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我们也许就会因此反问自己: 为什么自己身边的人都不是这么做的?我们是不是做错了?我们是不是真的迂腐、虚伪?

答案是否定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古人看来,只要真是道德君子,那么即便在短时间内或许没有互相呼应的伙伴,但是时间长了就总会有同样性情和抱负的人过来与他亲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

虽然“德不孤”强调的重点是个人的努力,是我们应该如何着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然而,从我们今天来理解,“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不仅仅只讲述了一个提高道德修养的问题。我们做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都希望有人理解,有人支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许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但是,“德不孤,必有邻”,只要自己不懈地追求,身边的人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而远方的志同道合的人们,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我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一定会给我们送来遥远的帮助和祝福。

2.语文教案-《论语》九则教案 篇二

目前, 市场副食品区新木耳已大量上市, 量多价高, 批发价在86~100元/千克。深受女士们欢迎的红枣, 价格都在13元/千克以上, 三A级的红枣价格则在15元/千克左右。据经营户介绍:2007年的红枣量少价高, 每千克批发价涨18~20元。在“涨”声一片的农副产品中, 香菇的批发价格“稳坐钓鱼台”, 目前批发价在42~58元/千克。滋补佳品桂圆自上市以来量多价稳, 销量一直看好, 目前批发价为10~26元/千克, 也是为数不多的未涨价食品。

目前市场上较受欢迎的滋补类食品还有核桃仁 (50~68元/千克) 、银耳 (28~33元/千克) 、莲心 (20~33元/千克) 、枸杞 (26~33元/千克) 、芝麻 (10.6~11.8元/千克) 、赤豆 (7~7.8元/千克) 等等。

兔毛出口下滑价跌

我国兔产品历来属于外向型出口商品, 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很大, 什么时候兔产品出口量大、卖价高, 兔农就增收, 兔业就发展;反之, 兔业就处于低潮。

我国入世后5年比入世前5年兔毛年出口量平均下降29.32%, 创汇金额下降29.75%。2007年1~5月我国兔毛出口量和金额及单价与2006年同期相比, 也呈下降的趋势, 2007年1~5月共出口兔毛1047吨, 金额1830.4万美元, 单价每千克17.48美元, 与2006年同期相比兔毛出口量下降19.6%, 创汇金额下降25.5%, 兔毛出口单价也下降0.07%。

乳鸽市场产销两旺

从2006年开始, 肉鸽市场呈现产销两旺, 销量激增, 价格趋升, 居高不下, 需求和出口量增加之势。据相关部门透露, 2008年肉鸽市场需求同比递增15%。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50个大城市、优质全净膛每只400克以上的批发价格已由上年的8元/只上涨至13元/只, 市场零售价由14元/只上涨至18元/只;活重600克以上的肉鸽批发价由10元/只上涨至14元/只, 市场零售价由16元/只上涨至20元/只;小规格活肉鸽、冻肉鸽批发价由4元/只上涨至6元/只, 市场零售价由8元/只上涨至10元/只。辽宁地区的活乳鸽 (400克以上) 市场价格大约在每只10~15元。

国内外獭兔市场供不应求

近年来, 獭兔皮和獭兔肉全部出口, 尤其是獭兔皮在国内乃至国际裘皮市场一直占主导地位, 并且一直呈现供不应求的形势和趋势。这两年, 《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公约》加大了执行力度, 国内的水貂皮、狐狸皮和貉皮的加工数量和出口数量开始受限, 这又给獭兔皮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应该说, 獭兔皮又将面临或迎来一次新的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

台商青睐黑猪肉

最近, 江苏金湖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与常州百福食品有限公司洽谈在金湖开办生猪屠宰批发市场项目。百福公司董事长、常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汤进祥对金湖黑猪肉情有独钟。

据了解, 目前金湖黑猪肉在市场上并不多见。为将金湖黑猪推荐给更多的消费者, 该公司计划在金湖大量收购黑猪, 进行深加工, 利用公司的销售网点打开苏南市场。汤进祥表示, 现在我国取消生猪运输通行费, 猪肉成本能够得到降低;只要猪肉的品质好。牌子响, 价格高一点也会有市场的。因此, 公司在金湖收购黑猪的价格也会相应高出一些。

金银花价格上涨

金银花价格上涨, 河北统货57~65元 (公斤价, 下同) 山东产60~67元, 其他产区各规格产品价格有不同幅度的上涨。今年金银花价格从夏天开始, 一直处在曲折的上涨途中。

南京菜价跌鱼价涨

元旦过后, 南京农贸市场大部分蔬菜价格呈下跌走势。菠菜零售价从3元 (公斤价, 下同) 下降到2.4元左右, 芹菜从4元下降到3元。据菜农介绍, 由于前一阶段光照、温度、雨水等因素有利于蔬菜生长, 因此现在尽管天气寒冷, 但地产蔬菜供应没有问题。

条重2.5公斤以上的大个头青鱼, 价格略有上涨。青鱼零售价从平时9.6元左右, 上涨到10元。花鲢、白鲢价格为9.6元、5.6元, 价格比较平稳。对虾价格为46元左右, 比前期上涨了1元。

灵芝市场供需有缺口

灵芝具有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近几年来, 由于灵芝市场价格一直处于低谷, 菇农种植量下降, 使灵芝的总体产量大幅下滑, 而市场需求平稳且有所增加, 供需产生缺口。特别是观赏灵芝, 其价格几乎不受食用菌市场的影响, 身价一直不断抬高, 一个灵芝盆景售价达到千元, 在业内并不稀奇。

饲养中华宫廷皇鸡效益高

3.论语教案 篇三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 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重点难点: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吧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传.(chuán)不习乎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第四阶段:小结

4.名著导读论语教案 篇四

1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评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后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国外,据美国《XX日报》报道,全美第七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XX年11月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截至XX年12月底,全世界已经有123所孔子学院。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代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理学大师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四、学生根据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美德,如:积极进取,谦虚好学,不肯向命运低头等等。

五、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初中学习和课外知识,向其他同学推荐《论语》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并做简要说明。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六、布置课外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复习上节课主要内容,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本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结合文本,进一步走近孔子,对孔子做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二、检查学生课外作业完成的情况,教师提问:《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

明确:主要有治学、从政、修身养性和交友治道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三、教师简单讲解《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个简明的脉络。

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2、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3、自从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术界和政界对孔子的评价就褒贬不一。特别是毛泽东在文革初期给郭沫若的诗里御笔一批,“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吹响批孔的号角,引发了全国口诛笔伐的狂潮。

五、教师总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尽管有的观点我们不能完全认同,尽管他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让很多女性不高兴,但是就像乌云无法挡住太阳的光辉一样,孔子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当然,由于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自己。

应该说,孔子提倡以天、地、君、亲、师来规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以仁、礼、义、智、信来规范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是有助恢复社会稳定,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治国理念。不仅如此,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其他无数的教诲,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色彩,成为两千多年来从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国治学的座右铭,人类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但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华盛顿邮报》曾经写道:“虽然孔子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批判与否定“凡是派”错误思想的30年之后,人们难道还要受这种过时思想的束缚,依然拘泥于“孔学名高实秕糠”之说,而不给那位等待了两千年之久的古代圣贤实行“正名”吗?

六、布置作业

1、认真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2、根据对孔子的了解,写一篇和孔子有关的人物传记以及一段颁给孔子的颁奖词。

名著导读论语教案

2○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 学说的概况;了解 《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

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 朽的 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 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 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

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 和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 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

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 :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名著导读论语教案

3○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 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 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 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 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 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名著导读论语教案

4【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过程与方法】

1.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通过提炼话题、观点并进行选择性议论文写作练习,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将儒道互补融进自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构之中,并形成积极的影响。

【教学重点】

1.通过提炼话题、观点并进行选择性议论文写作练习,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

相关写作训练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学生自学

一、自由诵读

二、结合注释简单疏通文意

(1)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 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检 查 学生预习内容

三、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 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来源:学|科|网Z|X|X|K]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四、文本内容讲析

1.“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读: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孔子认为好学,要学业精通,就必须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提倡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要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嫁?)美女(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但这并不是说孔夫子古板、落后,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我们并不是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而烦恼。

2.“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解读: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得到我的关怀爱护。”(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关怀爱护)

解读:这则语录中,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谈人的立志。

4.“雍也”篇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它作为快乐。”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解读: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后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5.“述而”篇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 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根本看不上眼)。”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解读:追求吃穿享受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自己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与他人争夺有限的物质资源,必然要想方设法的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但是通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你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6.“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应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复到周礼上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解读: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所学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应该说,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解读: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五、学习孔子有何意义

1.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宣扬国学,宣扬儒家文化,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三课时

写作拓展训练

从选文各则中提炼话题及论点,尝试写作议论文段及篇章

提炼观点、话题如下:

第一则

1、安贫乐道,精神富足。

2、与高尚为邻。

3、人生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第二则

1、学海无涯。

2、早立志,早成才。

3、天才=立志+勤学

第三则

1、求是的魅力

2、为学也须讲诚信

3、学习态度三昧(实事求是、浮华矫饰、妄自菲薄)

第四则

1、品德修养三境界(为己、为人、为天下)

2、大爱无彊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五则

1、学习的三 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2、享受学习,成就人生。

3、快乐是学习的密码。

第六则

1、水的启示(水性中国)

2、海纳百川与高山仰止

3、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第七则

1、安贫乐道与见素抱朴

2、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我的“浮云”观

第八则

1、山高人(我)为峰

2、“戚戚”者未必小人

3、君子也“戚戚”

第九则

1、(以礼待 人)世界以痛吻我,我当报之以歌。

2、一切伟大的人都是朴素而谦逊的。

3、中国人失掉礼义了吗?

第十则

1、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2、抵制诱惑,成就未来。

5.论语教案 篇五

一、孔子及《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开创了儒家学派。

(板书繁体“圣”字)这是个什么字?观察这个字的特点:“耳、口皆为王,是为圣”,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学识,人格高尚、通达事理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他是我国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这个人是谁?他就是孔子。

诺贝尔获得者曾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主要思想和言行编集而成。开篇三句被南宋著名学者朱熹评价为——“入道之门,积德之基”。他还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宋代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如今《论语》成为畅销书,“孔子学院”走向全球,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二、友情:

孔子学说注重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友情、朋友关系又是人伦关系的重要内容。同学们你能告诉老师你的好朋友是谁?你觉得朋友之间要怎样相处?(板书:理解、友爱、欣赏、守信、宽容、尊重、互助、和谐、礼貌、仁爱)一)出示句子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孔子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来提高我们对友谊的认识。子:古代道德高尚有才能的男子。这里指的就是孔子。子曰:孔子说;而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曰:子夏说。我们在日积月累中学过论语的句子,还记得吗?那我们对今天的学习是不是更有信心了? 二)读

(1)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请同学们自由试读,尽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2)请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句读给大家听。

(3)请男同学读提示语,女同学读说的话。反过来,女生读提示语。大家读的越来越有韵味,慢慢就会有心领神会的感觉。三)理解

(1)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同学们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谁来帮他?(2)解决了一些疑问,现在大家你能理解这些句子的大概意思吗?找出对应的理解,用线连起来。

1、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子夏说:“与朋友交往,要说话讲信用。”信:诚实,讲信用。许诺别人的事情努力做到,不失信于人。)

2、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孔子说:“人家不了解我,误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很多有修养有品德的君子吗?”愠:内心烦厌、怨恨。)

(在实际生活中,你遇到同学、家人误解你吗?你是怎么做的?(千汇)——真是一个君子,懂得待人宽容。)

3、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

(孔子说:“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不欲:不想要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施:施加。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少怡、刘然,心情怎样?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们不要这样对待别人。)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孔子说:“即使是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什么人都有值得学习或借鉴的地方。)

(你最欣赏好朋友的什么优点?他有值得你引以为鉴的地方吗?反省自己,和朋友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借鉴)

5、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子夏说:“四海之内都是你的兄弟,天下都是一家人。”)

6、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不是一种乐趣吗?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7、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有德行的人,走遍天涯海角,也会有好朋友。)

8、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有子说:“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礼的应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和睦、和平、和谐相处)

是啊!友情是理解、欣赏、信任、宽容,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俗话说:“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心灵相通相融,彼此信任理解默契,朋友有了困难,伸出你真诚的手;你有了成功,朋友送来真心的祝福。而当友情延续到最真时,也就靠近了亲情,会有兄弟姐妹般的亲切与友善。

通过以上的学习积累,我仿佛看见两千多年前圣人的智慧在每个同学心里闪烁。现在我们来背诵这些真知灼见,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开始吧。老师说上句,你们接下句,问句语气提示。配乐完整地背诵一遍。

四、实际运用:

一)背的很流利,哪你能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经典句子。看大屏幕!

1.第26届世界大运会在深圳召开,深圳的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张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使她对孔子所说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会更深了。

3.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小明成绩好,能力强,但他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李老师用《论语》中的话:“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5、与交朋友,言而有信。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诚实讲信用,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前提,也是交友的真谛!6.《论语》中,告诉我们要以与人为善,推己及人的句子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这一点,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7、温家宝总理在出访时,曾用 德不孤,必有邻 这句话来形容我国有很多很好的邻邦,远处也有很多朋友。

8.当我们谈起“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这个话题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三国》中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联想到《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草莽英雄水泊梁山大聚义!

二)完成得非常好!敢不敢挑战更难的问题?在 2008年,我国在北京举行了奥运会,国际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北京奥运会、央视国际网站等机构,共同推出了“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征集活动。经过网络投票,最终选出了五句推荐给北京奥组委,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语,以表达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人民对四海宾朋的热情欢迎。请你从今天所学的句子中,挑选最能表达中国人民对国际友人热情欢迎的五句,你准备推荐哪一句子?为什么?你同意吗?补充理由。

(学生抄写或默写五个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们热情款待五湖四海对远道而来的朋友。2008奥运会正是这样一个朋友相聚的盛会。)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亲切,一家人一样。普天下的人们,都应该亲如一家兄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分肤色、民族,宗教、政见,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与不同的民族交往。)

4、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涵养的民族,将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5、礼之用,和为贵。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地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交往,展示中国有礼有节的风范。)

这5句话是:齐读一遍,读出感情。在反面把这五句话抄写或默写一遍。

五、展示天地 :现在到了展示天地的时间,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准备的拓展资料。

一)古代关于友情的故事。《高山流水》: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俞伯牙,这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里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打柴人叫钟子期。俞伯牙一弹琴,钟子期就说了:“峨峨如同泰山。”俞伯牙心里很惊讶,因为他心里正想表现高山呢,就被听出来了。俞伯牙心想:我换一个主题,我表现流水,看你还能不能听出来。谁知,钟子期一听,又说:“浩荡如同江河。”伯牙推开琴,上前握住钟子期的手说:“好啊!你可真是我的知音啊!”。两个人成了好朋友,但是,没多久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伤心到极点,他在钟子期的坟地祭奠,奏了一首悲哀的歌,泪流满面地说:“从此不再有知音了!”说完,将琴给摔了,终身不再抚琴。这个故事后来就形成了“高山流水”这个成语。

《管鲍之交》:“管鲍”指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步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齐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也!” 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真令人感动和敬佩啊。你们还收集了什么资料? 二)关于友情的古诗。还有哪些诗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陈刚中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明)冯梦龙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三)老师也准备了图片,请根据图片情景配上古诗。古人以歌声、美酒、难舍的目光、鼓励的话语送别友人,其实更是以真心真情相送。希望同学们像这些古人一样,将真诚、仁爱、宽容注入自己的心田,珍惜身边的友情。

七、阅读推荐

一)观看网上文献资料片《文化巨人——孔子》

二)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写了一本书,名字叫《论语心得》,谈了《论语》和人生、交友、人的内心等方面的关系,通俗易懂而且见解独到,推荐大家读一下。

6.《论语》教案(精选) 篇六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编纂的意思。

属语录体散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二、赏读课文(翻译+启示)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成语:

①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②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

③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④曲肱而枕: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可供学习、效法的对象。

⑥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⑦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⑧博学笃志: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

二、文言词语用法、意义及文言特殊句式总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疏通、疏散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今:数词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而: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其: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了解)

(懂得)

(表转折)

(表顺承)

(表并列)

(它的)

(他人)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者„„也” 2.“„„者„„”

3.“„„,„„也” 4.“„„„„者也”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第并翻译。

2.整理课堂上提到的重要文言知识。3.背诵并默写。

7.论语 教案 篇七

【构想】

课本所选八则的关于学习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

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这八则语录,深刻地阐述了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师、己与人的辩证关系,倡导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辞约义丰,精练传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孑L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 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教学步骤 ]

一、导人(质疑激趣)提问: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如下回答。

答l:《毛泽东选集》。老师说,《毛泽东选集》影响是很大,但它的影响只限定在一

个特定的时期,只有几十年,而老师说的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

答2:《三国演义》《红楼梦》。老师说它们影响也很大,但也只有几百年而已,不能与我说的相比。老师再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

(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交流有关孑L子和《论语》的知识

(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4)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诵读并整体感知(1)提出要求:

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则”理解课文,最后背诵课文。(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②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此环节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心中有数。]

四、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问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五、小组互动: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哪几条是说学习态度的?哪几条是说学习

(转载自本网http://www.diyifanwen.co,请保留此标记。)

方法的?哪几条还谈到了道德修养的问题?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探究的好习惯。]

六、自由背诵课文

七、探究性学习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在适当的时候老师提出自己准备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惕,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能不可能没什么联系?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这一环节可以使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备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教学后记】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

在《论语》八则的教学中,我发现教学不仅要吸引学生探究,还要告诉他们探究的方法,交给他们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即所谓启发。如果在探究前我先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说”与“乐”有什么区别?哪个程度更深?(2)“有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3)“人不知”的“人”是谁?“知”的意思是“了解”、吗?于是提供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解释:“人不知者,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已学有成举用之也。”

这样三个问题解决后,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上一篇:小学音乐德育论文:浅谈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下一篇:年上半年办公室文秘个人总结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