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建设

2024-09-11

五大建设(共9篇)

1.五大建设 篇一

建设五大功能区,谋划全市科学协调发展

记者:十八大以来,重庆在推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方面有何新举措?

孙政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重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坚持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全力抓发展、抓民生、抓稳定。今年,我们突出抓了“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建设五大功能区”这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工作。

重庆是直辖市,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城乡区域差距大,仍处于欠发达阶段,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直辖以来,重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各区县功能定位不明确、同质化发展、招商引资无序竞争等问题凸显。同时,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为此,我们在过去“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将全市进一步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前三个功能区域构成今后重庆的大都市区,是城市群、城市组团发展和产业布局联动的概念;后两个功能区域是重庆的大生态区,主要为了在发展中加强生态保护、在增强生态涵养中加快发展。市委正在研究制定加快生态市建设指导意见。

对不同功能区域,我们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给予不同的财政、产业等方面政策支持,以增强区域发展分类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区县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科学发展,实现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加快形成全市各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格局。

多措并举转方式调结构

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记者:作为欠发达地区,重庆怎样处理好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系?

孙政才:对于重庆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讲,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抓好的第一要务。今年以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调不唯GDP,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

我们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表现尤为突出,今年1到10月占到全市规模工业新增产出的33.7%。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9%,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达16.5%,已经成为全市新的主导产业。大力实施投资、消费、出口“三轮驱动”,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充分释放民营投资潜能,国有投资重点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外需持续低迷的形势下稳定和扩大外贸出口。今年前三季度,重庆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43.1%,进出口总额增长20.5%,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坚持不懈惠民生 切实增强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反复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重庆是如何贯彻落实的?

孙政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民生的持续改善,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将失去意义。我们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强调既要有民生的情怀,又要有科学的方法,不开“空头支票”,不吊胃口乱许诺,不搞“口惠而实不至”,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我们根据“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总要求,紧密结合重庆实际,提出“五个坚持”的原则,即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持既当前可承受、又长远可持续,坚持既解决民生实际问题、又持续提升民生整体水平,坚持既抓紧抓实具体民生项目、又着力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坚持增强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要把有限的公共财力用到刀刃上,用到群众最紧迫、最现实、最直接的民生需求上。

今年,在全面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环保等各项民生事业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着力办好50万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567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改造等22件城乡民生实事。目前,18项已经全面开展,4项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我们还健全了民生实事项目决策机制、督促检查机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倒查问责制和终身负责制等相关民生工作制度。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保持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记者:最近一年来,重庆在加强党的领导和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孙政才: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做好重庆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我们坚持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统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思想,突出强调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纪律意识,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任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作部署都必须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决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市委提出了“十个必须坚持”的要求,出台了政治纪律“八严禁”和生活作风“十二不准”,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政治定力。

当前,重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干事创业环境风清气正,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2.五大建设 篇二

一、征稿内容

以体系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科技等方面为内容, 深化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 提升员工职业素质的经验和成效;深化财务集约化管理, 加强预算管理, 防范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深化物资集约化管理, 加强物资质量闭环管控的有效措施;有关“五大”体系建设的先进做法;探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二、注意事项

3.推进粮食行业“五大体系”建设 篇三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高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这些都对传统粮食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也带来了新动力新机遇。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常态,正确分析粮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粮食行业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促改革、谋创新、求突破,切实增强粮食流通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十三五”是全面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期。从供求总量看,近年来国内外粮食生产连获丰收,消费疲软不振,供求整体宽松。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6年全球谷物产量、库存量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分别达到25.3亿吨、6.4亿吨。国内粮食生产实现历史罕见的“十二连增”,近三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2015年达到12428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综合分析,“十三五”前期国内外粮食供求形势仍将延续总体宽松的格局。从品种结构看,我国小麦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和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特别是一些低端品种销路不畅,大豆产需缺口继续扩大。同时,近两年低价大麦、高粱、木薯干、DDGS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激增,2015年高达750亿斤,加上各种渠道进口的低价大米不断增加,使得国内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今年开始,国家将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但效果显现还需要一个过程,品种结构矛盾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改变。从市场价格看,当前国内粮食价格处于全球“高地”,呈现产区与销区、原粮与成品粮、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三个倒挂”的局面。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国内市场已连续41个月呈现“稻强米弱”“麦强粉弱”状态,2015年底小麦、大米、玉米三大谷物国内外价差每吨分别为771元、745元、790元。近年来,国家启动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将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上述这些因素,与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和国内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矛盾交织叠加、相互影响,使得粮食供求形势和市场走势更加错综复杂。

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难题,关键是要积极稳妥化解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对称矛盾,既要引导培育新的消费需求,又要着力增加有效供给,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供求平衡,同时还要防止调整过度导致个别品种供求失衡、价格大幅波动。要建立健全促进粮食供求平衡的长效机制,打破粮食“多了少了、少了多了”的历史怪圈,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十三五”是全面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的攻坚期。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差异明显,自然灾害多发,及时有效保障城乡居民粮食供应、保持粮食市场总体稳定,始终是粮食流通工作的基本职责和首要任务。随着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粮食生产进一步向核心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粮食区域之间、季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更趋突出,保证军需民食、应急救灾和市场稳定的难度将继续加大。只有建设更高水平的粮食收储供应保障体系,实现快速反应、科学调度、精准调控,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当前粮食流通各环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突出表现为物流成本高,信息化发展滞后,流通效率较低;粮食质量快速检验能力不足,污染粮食处置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粮食应急保障水平不高,全天候快速响应能力较弱等。这些问题制约了粮食资源快速集散、高效配送、顺畅流通,是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亟待突破的瓶颈障碍,也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十三五”时期,必须加快实施“粮安工程”,尽快适应粮食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跨区域、长距离、大规模、高效率流通的新要求,加快打通粮食物流主通道,加强粮食物流重要节点建设,大力提升粮食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粮食应急能力,纵深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

“十三五”是全面释放粮食产业经济活力的转型期。粮食的公共物品和一般商品双重属性,决定了粮食行业客观地肩负着配置资源保安全、发展产业活经济两大使命。一方面,我们肩负着保供应、惠民生、兜底线的职责,必须抓好收储、管住储备、稳定市场;另一方面,我们肩负着活流通、扩内需、稳增长的重任,必须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两个方面构成粮食行业发展并行推进的“两个车轮”,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长期以来,受发展阶段、政策体制、外部环境影响,粮食流通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放在抓收购、保供应、稳市场上,粮食加工转化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导致收储与加工脱节,产业发展不协调,初级加工产能过剩,优质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滞后。另一方面,新一轮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经启动,粮食收储体制机制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国有粮食企业“收原粮、管原粮、卖原粮”的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求生存谋发展。当前,我国粮食产能稳定在较高水平,粮食库存充足,粮食安全基础较为牢固,加之农业经营方式深刻变革,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加速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粮油产品需求快速增加,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从粮食流通环节看,粮食加工转化一头连着收储,一头连着销售,是整个流通链条的枢纽,不仅是粮食供求的“调节器”,更是粮食企业提质增效的“推进器”。因此,必须在切实抓好粮食收储、管住管好政府储备的同时,以粮食加工转化为引擎,以全产业链模式为路径,大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加速实现粮食行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是全面促进国内与国际粮食市场深度融合的机遇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纵深推进,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强,特别是近几年国际粮食形势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更加直接。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这将对全球经济和贸易产生深远影响。今后一个时期,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加快推进,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加速融合已成必然。如何有效防范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加快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关系,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与现实考验,我们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深入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又要积极有效地利用好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既要着眼于遵循粮食供求自身规律,保护好国内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又要放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履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大国使命,以更宽广的胸襟和更开放的视野主动融入国际市场;既要积极研究“引进来”,又要着力推进“走出去”,找准融入全球粮食市场的结合点,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更多贡献。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十三五”时期的粮食流通工作,必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理念”为统领,总体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粮食流通各项改革,着力打造运行规范、稳健管用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要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完善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加快完善粮食收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防止过度干预市场;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管理体制,确保政府粮食储备安全可靠;加快粮食科技体制和人才体制改革创新,激发行业内外“双创”活力;大力加强法治粮食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粮。

坚持以协调发展理念激发粮食产业经济活力,着力打造链条完整、效益良好的粮食产业经济体系。要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培育“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把粮食产业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通盘谋划,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淘汰落后加工产能,发展优质精深加工产能;促进粮食副产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粮食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速资源、资金、资产集聚,形成一批辐射范围大、带动能力强的粮食产业集群。

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着力打造运转高效、生态环保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要以“粮安工程”建设为抓手,打通粮食物流通道,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配套建设一批综合性粮食加工物流园区,实现生产链、供应链、服务链有机衔接;推广生态节能技术应用,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储粮和节粮减损;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秸秆、稻壳等资源,培育与粮食副产物、行业设施资源密切关联的新兴产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粮食行业,全力提升粮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粮食部门调控监管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坚持以开放发展理念拓展粮食行业发展空间,着力打造开放包容、互惠共赢的粮食流通产业国际合作体系。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国内粮食流通产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粮食精深加工产品和粮食仓储设施、机械设备、储粮技术“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国经营,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共赢;积极参与国际粮食标准和贸易规则制定,增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话语权。

坚持以共享发展理念促进粮食供给侧结构调整,着力打造体现全面小康特征、惠及城乡居民的优质健康粮油产品供应体系。积极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粮油品种,实现优质优价,帮助粮农持续增收;提供品种丰富、质量安全、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满足城乡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扩大“放心粮油”覆盖面,积极发展主食产业化;打赢行业精准扶贫攻坚战,切实保障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体口粮需要,增强种粮农民和城乡居民的现实获得感。

4.五大校园初步建设方案 篇四

为大力推进临沂电力学校文明校园的建设进程,加强学校的内涵发展,推动省示范性学校工程建设,经学校校务会研究决定,从2017年9月开始至2018年12月,大力开展“书香校园”、“智慧校园”、“和谐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五大校园工程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的新理念,把“五大校园”建设作为“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学校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塑化校风校貌的重要举措,作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工匠大师的新途径、新载体,作为进一步推动省示范性学校建设的新举措、新方法。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师生。

坚持齐抓共管,促进部门联动。坚持科学发展,强化目标实施。

二、总体目标

书香校园:构建全方位、全信息化图书馆,打造校园书香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书香气息。

智慧校园:建立健全教学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资源大力开发,学生学习、饮食、娱乐一体化、信息化,办公无纸化、信息化。

和谐校园:创设良好氛围,打造和谐校园。教师为人正派、做事果断,师生关系融洽,互敬互爱。

健康校园:师生饮食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将我校打造成家长放心、老师爱心、学生安心集聚的健康校园。

绿色校园:校园生态环境优美宜人,师生环境素养全面提升。

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个人负责制

(一)“五大校园”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赵福纪

副组长:侯建琪 王前 赵纪勇 黄林

成 员:张作友 李栋 王安祥 王馨璇 王珍峰

石利银 刘林涛 陈慧 徐熙棚

职 责:负责“五大校园”建设中重大问题的决策、指挥、领导等工作。

(二)建设工作小组

主任:侯建琪

副主任:王前

职 责:负责“五大校园”具体工作实施、落实,并成立专门办公室,设立在宣传办,研究解决重大疑难问题。

1.“书香校园”建设工作小组 组 长:王馨璇 副 组 长:张作友

牵头部门:教务处 学生处 配合部门:宣传办 团委 各系

职 责:负责“书香校园”建设方案的制定及组织实

施等工作。

2.“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小组 组 长:王安祥 副 组 长:王馨璇

牵头部门:宣传办 教务处

配合部门:办公室 总务处 学生处 各系

职 责:负责“智慧校园”建设方案的制定及组织实

施等工作。

3.“和谐校园”建设工作小组 组 长:黄林 副 组 长:张作友

牵头部门:党支部 学生处 配合部门:团委 教务处 各系

职 责:负责“和谐校园”建设方案的制定及组织实

施等工作。

4.“健康校园”建设工作小组

组 长:王前 副 组 长:赵纪勇

牵头部门:总务处 学生处 配合部门:团委 教务处 各系

职 责:负责“健康校园”建设方案的制定及组织实

施等工作。

5.“绿色校园”建设工作小组 组 长:赵纪勇 副 组 长:徐熙棚

牵头部门:总务处 团委

配合部门:学生处 教务处 其他部门

职 责:负责“绿色校园”建设方案的制定及组织实施等工作。

四、建设任务与措施

(一)建设书香校园,打造人文气息

1、营造书香氛围,完善各项制度。充分利用走廊、教室、操场等环境,利用好校园的现有资源,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完善图书阅览等相关制度、教师读书计划、书香班级评选制度、阅读之星评选制度等。班级读书计划、读书责任小组、图书管理借阅制度及借阅记录张贴齐全。加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学校藏书人均拥有不少于15本。提高图书利用率,完善图书馆借阅制度。充实图书数量,更新及时,经常使用,保证学生人均不少于15本。

2、营造读书氛围,增加人文气息。读书启迪心智,读书滋养心灵,读书涵养人生。我们应努力守住心灵的净土,走进名家伟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陶冶自己,提升自己,以读书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每学期学校至少举行一次“书香班级”、“书香宿舍”、“好书推荐”活动。

3、设立读书活动周,争当“阅读之星”。各班以快乐阅读为主题,加强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确保读书活动周落到实处,增强阅读和写作训练,读书笔记或日常练笔不少于20篇并以年级为单位举办“读书节”等活动。

4、校园网站增设开展读书活动、创建书香校园的网页。

5、学校在每学年定期举行书香班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黑板报比赛等活动,用实际行动创建书香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创造性、青春魅力,让先进个人在书香校园的活动中发挥先锋作用。

(二)建设智慧校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1、加快教育信息网设施建设。宣传办牵头,团委、办公室配合完善校园网站建设,本学期,将以学校信息技术管理平台--学校网站为基础,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平台延伸与整合。通过增加栏目,强化管理和使用,拓展和加强校园网管理功能。

2、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我校信息技术普及率达到100%。努力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全校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达到100%。

3、多方协商,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制定相关奖惩措施,鼓励教师个人,学科组组建自己的网页或博客。

4、加快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启动涵盖办公、学生、教师、教务等服务学校管理的学校电子校务平台建设。

(三)建设和谐校园,锻造新型师生关系

1、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走内涵发展之路。校园文化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它是学校文化的硬件,看得见,摸得着。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本着“追求高品味,着眼实用性,科学规范,合理高效”的原则,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明确校园文化内涵,坚持走和谐校园之路。

2、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措施:(1)倡导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课内及课外),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课堂激励性评语、每月一次文本评语),及时发现和解决每一个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与部分学生不定期谈心),让学生在校园健康快乐地成长;(2)在教职工中建立一种互敬、互信、互帮、互学的和谐人际关系,努力营造人人学先进、人人赶先进、人人做先进的良好氛围;(3)进一步加强班级管理工作,开展各个层次的班主任培训工

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3、创建好的学风、班风、校风。措施: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团体之间竞技比赛活动),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自主、合作经验交流、分享,多种激励卡表彰......各级各类优秀学生评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多个一”工程(一本好书、一个班歌、一个班训等);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载体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

4.加强诚信教育,创建诚信、文明的作风。措施: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5、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弘扬先进文化主旋律,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措施: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宣传日、宣传月等教育契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遵纪守法、团结向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助互爱、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校园。“学校无小事,事事能育人;学校无闲时,时时要留心。”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学生思品教育,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不断改革德育内容、方法、途径,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教育中育人、实践活动中成长,养成教育中成才”的新的育人格局,使学校焕发出强大活力。要结合 每年“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多形式、多角度开展学雷锋活动。

(四)建设健康校园,提高师生健康水平

1、推进体育卫生设施建设。加强食堂管理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制;厕所、饮水卫生设施基本达到《国家体育卫生条件实行基本标准》规定。

2、注重心理健康,设置多个心理咨询室。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心理培训活动。提倡并鼓励每个班主任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利用班会等多个时间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3、全面实施“ 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实现经常参加课外文体活动的学生达100%,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体育课程的质量,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锻炼1小时以上。师生要继续坚持做好晨操和课外活动,并纳入学生考核。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定期开展各级各类师生运动会。

4、建立校内控烟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创建无烟学校。在学校各个角落实施无烟化,办公室显著位置张贴禁止吸烟等文明标语。对于吸烟学生,实行高压管理,时刻不放松。

5、做好健康服务。师生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学生健康体检的受检率达100%。做好学生常见病和突发病的预防保健工作,特别要加强对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安全教育工作。加强计划免疫接种,新生凭证入学率力争达100%,免疫接种率力争达100%。

(五)建设绿色校园,营造优美育人环境

1、加强绿色教育,打造绿色文化。学校应重视环保教育,将绿色环保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让环保教育走进课堂。学校定期研究环保教育工作和学生养成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环保意识。围绕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绿色环境教育活动,形成共识,目的明确,强化组织管理,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2、种植花木,建设绿色环境。在教学楼、办公室和操场之间,采用整齐精致的观赏乔木、盆景和绿篱,形成优美的中心绿化景观;在校内所有的可绿化的地方种植多种植物,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层次丰富,效果良好的绿地,使学校的环境更加优美。

3、定期培训。领导小组定期参加环境培训,然后由培训教师面向全体师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讲座,同时利用业务、政治学习时间对教师进行有关环保知识的学习活动。班主任教师对学生在环境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者,学校将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激励其他教师更好的为环保工作做出贡献。

4、加强监督管理。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自主参与校园管理,组织学生打扫公共区域卫生,检查学生的卫生习惯,学校联手检查各班的环境卫生状况,并及时反馈,把这项工作作为“文明班级”评比内容,不断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评比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礼仪、卫生习惯,并明确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积极营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宣传调查、监督、保护环境等有益活动。教育学生要爱护、保护生存环境。为绿化、净化出一份力。并能主动地做好义务宣传员,向社会各界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

5、师生共同参与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校园”活动。学校将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主题实践活动,举办“绿色校园”板报比赛,发动师生积极参与绿色校园的建设工作,大力推动以植树、种植花草为主的校园绿化和环境保护治理活动,号召广大师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让师生争做生态文明使者,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在学校营造“绿色校园”氛围。

6、注重实践,学用结合。学校成立绿色环保活动小组、校园卫生督导队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关的环境课题研究。

5.“五大”体系建设安全工作总结 篇五

公司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公司《关于进一步明确“五大”体系建设试点期间重点安全工作要求的通知》,按照省、市公司“五大”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结合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认真部署安排,全面做好“五大”体系建设试点期间的安全工作。

一、“五大”体系建设期间相关安全工作的完成情况 一是修订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公司按照省、市公司“五大”体系建设相关要求,主动介入,及时掌握“五大”体系建设的有关具体方案和职责调整情况,完成了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修订,对新组建的发展建设部、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客服中心、配电运检工区等涉及到的调整单位、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全面梳理,明确了公司“五大”体系建设过渡期间各部门、各单位的安全管理职责。

二是重新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公司对“五大”体系建设中新组建的单位和涉及安全第一责任人调整的部门、单位与公司重新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同时,对公司各基层单位安全生产责任状逐级签订、明确流程及时间要求。截至目前,公司各级安全生产责任状已全部签订完毕。

三是及时调整安委会和安全网络成员。针对“五大”体系建设中各部门、单位负责人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并发文公布。公司梳理安全工作网络,构建新的安全网络图。对“五大”体系调整后,新成立的单位、班组按照要求及时设置了安全员,负责联系和协调各单位人员、物资调整到位后的安全管理基础工作,完善安全资料台帐,保证公司安全网络实现各个环节全面覆盖,确保安全信息畅通。

四是修编安全监督管理有关规定、规章制度。公司按照上级公司要求,对现有安全监督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修订完成了《百日安全累进积分奖考核办法》和《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到岗到位标准》,制定了《违章考核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岗位人员的安全职责,完善了对各级人员的奖惩制度,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况、安全风险分析预控情况、作业现场安全生产情况、迎峰度夏准备情况、应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重点督察,建立周报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落实闭环管理,为“五大”体系建设任务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公司在进入“五大”体系建设试运行开始至今,共开展现场督查649次,查处违章行为31人次。

八是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公司强化季节性防范措施,做好防雷、防大风、防汛工作,做好汛前检查和消缺工作,储备必要的防汛物资,加强检查,落实好应急预案,做好各类抢修准备工作,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公司对照上级公司下达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以及“五大”体系建设综合试点期间安全风险,积极推进总体应急预案、其它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的修订及制订工作。针对“五大”体系建设带来的变化,结合自身情况,制订和修订各类应急预案。在全面梳理公司现有应急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和修订公司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19个。在人员调整到位后,各基层单位及时相应调整了各自应急队伍组成人员,并报公司相关部门备案,并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专业应急演练培训,确保应急抢修人员资格符合相关要求。

下阶段,公司将认真做好“五大”体系建设安全保障工作。按照“五大”体系建设实施进度,做好上级公司组织的检查验收工作。从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安全风险管控、应急管理准备、安全信息网络、安全移交工作六个方面梳理措施落实情况,认真做好“五大”体系建设安全工作成果总结。同时,深入分析验收及试运行阶段的主要风险,制订管控措施,做到有的放矢,确保“五大”体系建设按时、顺利、高质量、高水平通过上级公司的验收。

二、“五大”体系建设试运行阶段,安全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县公司没有生技部的直接指导,对现场工作的规范性、工作的标准化和设备事故的联合调查带来一定的困难。

6.沈阳城市建设呈现五大特点 篇六

2001年以来,沈阳市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现实,规划长远,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相继开展了“绿化年”、“项目年”、“环境年”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沈阳一跃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同时,“一宫两陵”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申办,使沈阳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巩固。

4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城建投资266亿元,主要进行了道路、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绿化、水系、大气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供水、燃气、供暖、公交等公用设施建设,铁西、浑南、棋盘山、农高区等新区建设,实现了城市建设的全面快速发展。

特点一 加大城建投资力度,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4年来,全市共建设和改造道路948条、面积2320万平方米。相继完成了市府大路、南京街、东陵路、沈南大道、南北二干线、生态旅游路等标准化街路建设和改造;全面实施小街小巷整修工程,市民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城市道路交通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新建和改造仙女河、满堂河、沈水湾、五里河等5个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0年的17%提高到2004年的71%,污水处理体系已经形成(今年我市正在新建和扩建污水处理厂4座,建成后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84%);新建大辛和老虎冲两座垃圾处理场,全市生活垃圾实现了100%无害化处理,结束了沈阳只有垃圾排放场而无垃圾处理场的历史。

同时,高标准建设了公和桥、富民桥、浑河新桥和胜利大桥等桥梁项目。实施浑河南部污水截流工程,进行西北部、西部排水系统改造,进一步提高了汛期的城市排洪能力。

特点二 加强环境建设,人居质量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我市相继实施了东北楔、西北楔绿化;建成了五里河公园、沈水湾公园、体育场公园等大型绿地;实施了大规模的单位庭院、住宅小区组团、铁路公路沿线、水系沿岸绿化和城市街头绿地建设,新增城市绿地69平方公里,是2001年前绿化面积总和的2.5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65%,绿地率提高到35.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外围森林环抱、内部绿化成网”的绿化格局。同时,以故宫、昭陵和福陵为重点,陆续开展了保护性建筑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进一步彰显了沈阳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

2002年以来,我们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城市水系治理、重点环保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连续3年对42公里长的浑河城市段进行了污水截流和清淤整治,建设并改造了一批人工湖;实施了集中供热、扬尘覆盖等7项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共拆除烟囱3240根、锅炉房1250座。经过不懈努力,城市环境得到显著改善。2004年,我市大气优良天数达到301天,汽车尾气合格率达到85%以上,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现了城市建设的历史性突破。今年,我市还将继续开展生态城市规划工作,实施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计划拆除烟囱1000根,锅炉房400座,并大力推进燃气汽车推广工作,进一步改善我市生态环境质量。

特点三 以满足市民需要为出发点,公用事业建设成效显著 几年来,建设和改造供水管网319公里,泵站1223个,基本解决了“三峰”供水问题;投资2.66亿元,改造地下燃气管网290公里;解决遗留的煤气拖期开栓问题14.4万余户。

进一步加大集中热源建设力度。2003年、2004年全市新建、改建、扩建集中热源项目39项,新增供热能力近2000万平方米。

进一步方便市民出行。截止2004年末,我市共有公交线路140条,公交车辆5357台;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由2001年的9.4台增加到13.6台;公交线网密度由2.5公里/平方公里增加到3公里/平方公里;市民乘坐公交车的步行半径由500米降至300米;市民乘坐公交车一次出行的时间由55分钟降至40分钟。

特点四 加强宏观政策引导,房地产开发总量持续增长 2001年—2004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14亿元,建设规模667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07亿元,施工面积510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250万平方米。

住宅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万科花园新城、河畔新城等一批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小康住宅示范工程和国家商品住宅AAA性能认定工程。城建东逸花园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定为“中国国际花园社区”;万科四季花城、格林梦夏、中房凌云花园小区在2004年“中美大众住宅国际研讨会”上获得“中国大众住宅范例奖”。

大力实施旧住宅区改造。3年间,共整治住宅区(含组团)2510个,建筑面积6500万平方米;实施房屋平改坡工程146栋、46.94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普通住宅区环境。

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2001年—2002年,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39.6亿元,改造总占地面积451公顷,建设规模851万平方米。2003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2003年完成平房区改造40820户,拆迁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2004年完成平房区改造40240户,拆迁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加强政府补贴住房和廉租周转住房的建设。截至2004年末,全市建设和购买廉租周转住房1200套、6.7万平方米;建设政府补贴住房8000套、40万平方米。

特点五 不断加快新区建设步伐,为城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几年来,通过不断加快新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布局,逐步形成了东部“世园会”展区、西部铁西新区、南部浑南新区、北部农业高新区。通过产业调整,拉开了“大沈阳”的新格局。

铁西新区通过实施森林公园、仙女湖水系、城市出口路等重点绿化工程,新建绿地1万多块,绿化覆盖面积达到336万平方米。以仙女湖建设为基点,向北延伸改造卫工明渠,向西拓展改造仙女河,建成了仙女河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泵站,使具有半个世纪污染历史的细河得到初步治理,卫工明渠成为清澈的水系。浑南新区开发建设至今,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近55亿元,配套面积达30平方公里,形成了东、西产业区、中心区、大学城、新加坡园区、出口加工区等功能性区域,初步具备了接纳项目落地的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几年来,浑南新区建设和改造道路59条,长达73公里;水系工程投资5.3亿元,主要进行浑河防洪工程建设,改善了新区防洪能力,提高了综合环境水平。

棋盘山开发区投资2.4亿元实施了森林野生动物园一、二期工程建设;拓宽了沈棋路,建设了生态旅游路;建成了植物园原机车博物馆和多功能冰雪服务楼。

农业高新区自2002年建成以来,大力实施“筑巢引凤”工程,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建设和改造道路17条,长达34.4公里;实施绿化2033亩,植树195万余株;投资6600万元,进行了电网改造,基本保证了住区居民和企业的正常用电;投资8500万元实施通讯设施建设,为企业和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7.秭归:村镇建设年内突出五大重点 篇七

秭归县副县长余志训指出, 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个人建房审批管理;二是集镇、居民点建设和环境整治;三是农村危房改造, 要全面完成省住建厅分配该县15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四是个体工匠管理。在9月20日前完成农村人居环境调查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 在10月中旬前完成农村危房现状调查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

余志训强调, 各相关负责人要认清形势, 增强抓好村镇工作的信心, 要坚持集镇、居民点、农村危房建设三管齐下, 突出各项重点, 切实抓好当前的各项工作, 把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来完成, 全面提升村镇建设管理水平。各乡镇要切实加强辖区内村镇建设管理, 克服被动应付的思想, 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按照年度工作目标, 抓质量促进度, 不折不扣完成今年各项乡镇建设任务。

秭归县住建局局长姜焱指出, 加强农村个人建房管理是推动新型城镇化、规范建房行为、强化规划理念、提高建房质量的重要措施, 要逐步实现“不建无规划的房子, 不在非规划地方建房子”的格局, 避免农村个人建房管理缺位问题。他强调, 要切实加强全县农村 (县城规划区外) 个人建房的审批与管理, 一是明确管理体制, 优化审批程序;二是严格建房标准, 明确相关要求;三是明确工作职责, 加大监管力度;四是加强组织领导, 严明工作纪律。同时, 县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乡镇个人建房审批和管理工作的指导。秭归县纪检监察部门将对失职渎职、违规违纪的单位及个人依法依规严格追究责任。 (来源:秭归县住建局)

8.遵循五大理念 建设宜学之城 篇八

坚持创新发展,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把改革创新精神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改革方向,努力形成具有宜昌特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体制机制。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探索公办学校校际合作、教育集团等多种办学形式。创新学校管理方式,全面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打造一批卓越管理示范学校。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完善省、市共建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加大对高等教育规划和指导的力度。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和管办评分离,促进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完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试点工作,积极推行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中考招生办法,全面落实省级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分配生”政策。

坚持协调发展,全面优化教育结构。坚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始终,统筹兼顾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和比例,着力构建各级各类教育齐头并进、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全面实施学前教育第二轮行动计划,建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构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网上数据监测体系,定期发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数据监测报告。启动义务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工程,到2020年,80%的县市区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

推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进一步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完成市一中和夷陵中学新校区建设。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加强选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修习。制定全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行动计划,积极探索促进区域高中多样化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的模式和办法,促进普通高中建设100个优势课程群。

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大力推进具有宜昌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努力建设职教强市。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全面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职业院校与本地产业、行业、企业对接制度。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启动现代学徒制区域试点,发挥三峡职教集团示范引领作用。

突破发展高等教育。制定宜昌市“十三五”及今后十年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高标准规划建设科教城,打造高等教育发展及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大力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打造区域性高教中心。

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实施《宜昌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经费保障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启动特校新校区建设工程,将该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名校,打造特殊教育的试验样板和残疾人事业国际交流的窗口。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观念,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德育即生活”的理念,深入推进“文明伴我成长”教育实践活动,建设一批德育精品课程、德育品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和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宜昌市新春第一课”“汉语言文化知识电视大赛”“朝读经典”等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突出能力为重。丰富和完善“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改革特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着力提升不以牺牲学生生命质量、身体质量和教师幸福感为代价的“绿色升学率”。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机制,继续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示范学校、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创建,培育一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强化队伍为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大力推进乡村教师计划,完善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建立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激励机制,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机制,教、研、训一体化的教师集中培训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荣誉制度,着力打造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德艺双馨、充满活力的教育人才队伍。

坚持开放发展,全面提升教育品质。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与现代化特大城市相适应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显著提升宜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坚持包容并举,积极鼓励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完善民办学校管理,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健全民办学校审批、变更、退出机制,严格民办学校年检制度。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建立民办学校健康发展的激励和风险防范机制。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为重点,全面建成宜昌教育城域网。建设宜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宜昌教育云),对接国家、省级平台,与市“三峡云”有机融合。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满足优质教育资源需要。市级互联网出口不低于2000兆,城区学校全部实现无线网全覆盖,计算机生机比达7:1,师机比达1:1,“班班通”、录播教室、校园网站覆盖率达到100%。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不断提高校长的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

推进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发展中外合作项目,开展学生交换活动,加大选派重点课程教师和骨干教师出境培训的力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探索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高水平大学、知名中小学校在宜昌建立分校。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服务教育民生。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学有所教、学有优教,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

加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快中心城区配套学校建设,满足新增城市人口就学需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快推进公办学校现代化建设,逐步使义务教育校舍建设、课程设置、教师资格、班额、教育装备、图书、学生生活设施设备等达到国家标准。

加大财政投入。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保障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权。保障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同样受到良好教育,让所有学生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健全扶困助学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更高水平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坚持“精准扶贫,教育先行;教育扶贫,重在育人”,根据各地、各级各类教育、各受助群体实际,分类施策,大力开展“功能型”“造血型”教育扶贫,深入推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维护和谐稳定环境。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活动。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践行“三严三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健全学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强化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

(作者单位:宜昌市教育局)

9.五大建设 篇九

近日,国家电网公司“两会”发布了2012年公司1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意见》。推进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和“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建设,是“两个转变”的核心内容。当前,国家电网进入发展新阶段,对提高大电网驾驭能力,加强专业化、精益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迫在眉睫。面向未来,公司确定了“两个一流”的愿景,建设“三集五大”体系,深化“两个转变”,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实现“两个一流”的必由之路。

大力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遵循电力发展客观规律,围绕“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战略目标,按照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方向,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深化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做强公司总部、做实省公司、做优地(市)公司,全面提高公司管理效率、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大力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统筹人财物核心资源,优化五大业务模式,压缩管理层级,缩短业务链条,实现协同高效运作,建立电力调控中心和运营监测(控)中心,实施电网运行核心业务集约运作,实现公司运营重要指标实时监测,加快建成适应“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12年是进一步深化“三集”管理、全面推进“五大”体系建设非常关键的一年。各部门、各单位要在保证安全稳定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各项业务的管理运作模式,持续推进和完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

建设大规划体系,就是要全面落实“四化”管理要求,突出规划引领、强化计划管控,建立公司统一规划、各专业相互协调、各类规划计划有机衔接的一体化规划计划管理体系,实施全公司规划、计划集中管理和统一编制,建立包含各专业、贯穿各层级、覆盖各电压等级的统一规划体系。全面推进大规划体系建设,要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规划设计人才队伍;加强规划设计基础能力建设,提升规划设计理念,完善规划设计手段,统一分析模型和计算软件;加强大规划体系标准制度建设,制定和修编规划计划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统一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建立规划滚动调整机制和计划闭环管控机制,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规划计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快大规划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各级规划信息有机衔接。

建设大建设体系,就是要统一电网建设管理流程、技术规范和建设标准,强化建设关键环节管控,加强建设职能、工程项目和建设队伍的专业化管理,提高电网建设安全质量和工艺水平,提升建设管理效率和效益,实现电网建设“国际同行业领先、国内各行业领先”目标。全面推进大建设体系建设,要根据公司制定的体系框架,优化各项管理制度,完善企业标准,研究制定配电网建设的管理、工作和技术标准,逐步建立统一的制度标准体系;要注重开展全员培训,使基建战线员工掌握建设管理制度、技术规范;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措施,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平稳移交,确保项目管理过渡阶段的安全稳定;要进一步完善建设管理信息化管控平台,强化工程建设关键节点的信息化管控,强化建设管理纵向各层级信息的双向互动以及与其他业务之间的横向共享,切实提升管理效率。

建设大运行体系,就是要整合公司调度运行与设备运行相关业务,调整调度体系功能结构,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方式、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各级输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与电网调度业务高度融合的一体化调度控制体系,实现国调、分调运行业务一体化运作。全面推进大运行体系建设,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相关的组织措施和工作措施,统筹兼顾大运行体系与其他体系建设的关系,合理把握设备基础条件与运行管理变革的关系;要坚持“不立不破”的原则,保持运行工作平稳有序;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要适应调度控制业务的新需要,加强各级调度控制中心的内部管理,完善业务流程,推进调度控制专业融合;要依托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加强省调标准化建设、同质化管理,促进地县调专业集约融合,推进调度业务模式转型;要统筹研发、制造力量,协调组织好调度控制技术支撑手段建设和技术支持;要同步完成备用调度体系建设,建立涵盖各层级的备用调度体系。

建设大检修体系,就是要统筹公司人力、技术、装备资源,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实施检修专业化和运维一体化,全面深化状态检修,建立按电压等级运维检修输变电设备的生产体系。全面推进大检修体系建设,要完善制度标准,全面梳理、修订各类生产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业务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要加强培训考核,强化班组人员新岗位、新设备、新业务培训,确保业务平稳过渡;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快培养专家型人才队伍;要强化过程管控,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建立健全执行督办工作机制,及时解决问题,落实保障措施,为新体系业务有效运作创造条件;要完善配套措施,积极稳妥推行运维一体化,推广应用先进、适用、高效的检测仪器和作业装备,建立现代化电网生产装备体系,提高设备运维检修工作效率。

建设大营销体系,就是要创新管理模式,变革组织架构,优化业务流程,实施95598客户服务、计量器具检定配送、营销稽查监控等核心业务省级集约,建立24小时面向客户的统一供电服务体系,形成业务在线监控、服务实时响应的高效运作机制,提高营销经营业绩和客户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大营销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指挥协调,细化实施方案,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确保管理体系转变协调有序、业务交接稳妥高效、人员调整平稳顺利;要做好客户感知强烈的业扩报装、故障抢修等业务,建立高效顺畅的跨专业服务协同机制,提升客户满意度;要做好技术保障,完善营销业务系统应用和标准化设计,加强与配电、调度等系统信息集成,拓展营销GIS应用、95598互动服务网站、一体化交费平台等高级应用,提高服务支撑能力;要合理安排资金计划,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加强学习培训,确保业务高效开展。

上一篇:计划免疫宣传资料下一篇:颓废的周末时光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