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执行力建设答案

2024-07-05

政府执行力建设答案(8篇)

1.政府执行力建设答案 篇一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升政府执行力

一个政府的执行力离不开与其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的领导班子队伍。提升政府的执政力就必须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使干部队伍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必将有力地促进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作用的充分发挥。领导干部要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新的执政目标,必须继续保持先进性,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员队伍自身建设,与时俱进,不断争取新的胜利。

通过连续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学习,我认识到要想当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干部,就必须遵守并且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坚持”为标准,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干部意识。

强化进取意识,大力发扬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确保真抓实干。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己饱满的工作激情,把心思凝聚到教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抓贯彻落实上,迎难而上营造出一门心思干事业。同时还要引导我乡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牢记使命,在自己的岗位上大展才智,释放出自己的最大能量,以追求一流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用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最好的业绩。

二、发挥干部作用。

一是要做到平时工作看得出来。不管你在哪个岗位,不能仅仅是“过得去”,而必须是“过得硬”,随时随地能成为群众的榜样,敢于说出“向我看齐”的口号,切实把干部作风体现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二要做到关键时刻站得出来。每一位干部都要经常重温入党誓词,想一想向党承诺过什么、向党保证了什么,时常反思和检查自己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是否能够高风亮节;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是否能够挺身而出;在生死危难关头,是否能够豁得出去。

三、树立干部形象。

一要树立为民形象,多做加快发展的事。只有加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才是党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

二要树立务实形象。广大干部要按照保持先进性的要求,勇于治“虚”治“假”,敢于治“漂”治“浮”,切实做到讲实话、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到工作的落实上去。在各项工作的落实中,发挥表率作用,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先做到。

四、要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基层党政干部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社会经济发展了,但我们整个社会的根本

政治制度没有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仍然是我们党的宗旨,我们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所决定的。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员的天职,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靠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实际工作去影响群众,带动群众的,从而形成千百人的实践活动。

五、强化团结意识,提高班子凝聚力。

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团结是一个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也是一个地方的福祉。领导干部在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过程中,全力保证各班子独立行使职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班子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信任政府领导班子,保证了党政领导班子的和谐统一。各领导都有自己的专门分管区域,每个领导都独立负责,敢于负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使各成员较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后总体上显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加快建设和谐杨村的步伐。

2.政府执行力建设答案 篇二

1.政府执行力的涵义

我国一般把政府界定为执行国家权力, 进行政治统治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政府执行力就是政府部门战略方向和战术行为实施到位的基石, 也是政府履行职能, 行使公权力的根本, 是“执行”的程序与过程。“执行”的有效性, 可以界定为政策能否准确、畅通地实施。政府执行力的本质就是政府把制定的政策转化为现实、应用于现实的能力, 是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的能力。

2.我国政府执行力的现状

目前我国政府的执行力水平还有待提高, 政府执行力低下甚至是缺失使得一些重大的政策变成一纸空文或一场空谈, 严重影响了政策执行。其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执行认识上有差距, 执行主体素质有待提高;二是执行效率上有待提高, 表现为职能交叉分散、权力部门化、执行合力不足等;三是执行行为不够规范, 表现为执行有偏差、执法程序不规范、政策随意性大等;四是执行监督上不够有力, 表现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够健全、监督的权威性不够、监督力度不够等。

二、内部控制机制

1.政府管理意义上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原本是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的, 是现代企业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采取的一种手段, 我们将内部控制机制引进并应用于现代政府管理中。在政府管理层面上的内部控制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指政府的各级管理部门为明确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 提高工作效率, 控制和协调管理活动, 促进政策贯彻实施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方法措施和程序所形成的控制机制。

2.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

(1) 控制环境。

任何管理的核心是政府中的人及其活动。人的活动在环境中进行, 人的品性包括操守、价值观和能力等, 它们既是构成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 又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 控制活动。

政府内部必须制定控制的政策及程序, 并予以执行, 以帮助管理当局保证其控制目标的实现。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当局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

(3) 信息和沟通。

围绕在控制活动周围的是信息与沟通系统。这些系统使政府的行政人员能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政策实施过程中所需的信息, 并交换这些信息。执行主体间的沟通能促进政策得以深入的贯彻和执行, 使得政策目标顺利实现。

(4) 监督。

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执行主体加以修正。

3.内部控制机制的内涵

其一, 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是为了达到某个或某些目的而进行的动态的过程, 它本身是一种手段而非一种目的。其二, 内部控制深受政府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环境影响政府控制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其三, 政府中的每一个行政人员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客体, 既对所负责的作业实施控制, 又受到他人的控制和监督。其四, 所有的内部控制都是针对“人”而设立和实施的, 政府内部会因此形成一种控制精神和控制观念, 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控制效率和政策执行的效果。

三、引进内部控制机制, 提高政府执行力

政府管理的内容的复杂性和管理环境的变动性, 决定了一切政策实施都不可能尽善尽美, 内部控制在于保证政府活动沿着政策的目标方向顺利进行, 从以下几个方面以确保其实现:

1.围绕控制环境, 提高执政主体的能力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有利于执政主体依据环境的变化发展, 加强执行文化建设, 提高执行力的水平。人的因素在控制环境中是第一位的。价值取向、执行方式和对政策的理解等因素都在影响政策贯彻实施, 有一个素质高且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的执行团队是提高政府执行力水平的关键。这就需要形成执行文化。它是政府组织内的全体执行主体所共享的关于“执行”价值观念、信念以及行为规范的总称。“执政为民”的思想应该成为执行力文化的基石。政府和行政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 将“公平正义”原则作为自身的价值标准, 将“诚实守信”原则作为自己在执行中的人格原则, 真正使得中央的政令畅通。目前, 执行主体的综合素质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重经济、轻政治的现象普遍存在, 执行主体只是进行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例行的政治学习, 对政治的投入非常小, 因此, 执行主体的综合素质不高,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执行。再由于有些行政人员不能经受挫折和诱惑, 也导致政策执行的不力。

树立人本化的执行理念, 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团队合作精神, 促进行政人员间的互动合作, 调动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形成执行的合力, 并通过执行文化的建设, 深化行政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是提高执行主体执行力的途径。

2.加大控制活动的力度, 提高执行力水平

为了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 主体要制定各种措施程序, 一般包括授权和批准、职责划分等。为了保证政府管理目标的实现, 政府必须制定控制政策及程序, 并予以执行, 执行主体必须确保其辨认并用以处理政策执行行动已经有效落实。我国政府内部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有效。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由于执行主体没有去考核、去检查或者说没有认真地去考核、去检查, 而只是搞形式、走过场, 其政策执行效果往往很差。无论政府制定的政策多先进、多完备, 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 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 保证执行主体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 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强政府的内部控制活动, 使执行主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措施贯彻实施政策, 从而提高执行主体的执行力的水平。

3.加强信息流通和执行主体及公众间的沟通与协调, 促进执行力水平的提高

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每个人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务和应该承担的责任, 以及自己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目前我国政府的许多行政人员对此并不是十分的清楚, 与内外部的信息交流差, 甚至就像个机器人, 一切以政府要求为准, 上级机关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 机械地执行, 不问其行为是否合理合法, 执行方式灵活性差, 造成执行力效率低下, 政策贯彻和执行难以深入。首先, 人治、集权、管制型行政文化和“官本位”意识的存在, 使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容易产生官僚主义作风, 与公众在政策执行方面的沟通差, 导致公众对政策贯彻实施的参与性不强, 政策的执行效果自然就差了。其次, 事权分离也是导致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之一。在我国还存在中央和地方、职能部门之间事权划分不清的情况, 或者执行政策所需的财权、事权不统一。再次, 我国行政组织的权力链较长削弱了政策管理的控制力和监督力。执行链条较长使得执行主体的权力和权威在逐级传递过程中遭到削弱, 政策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难免失真, 也给政策执行的控制和监督带来困难。

为了加强信息的流动与沟通, 要求行政人员能够对来自政府内外的信息及时予以识别、获取和加工, 并采用便于有关部门及其行政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时使用这些信息的形式, 在政府内部各部门间进行纵向和横向的信息有效传递。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交流, 使公众充分了解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从而减少执行中的阻力, 提高行政组织的工作效率, 减少部门间权力链层级数, 以提高执行力水平。

4.建设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 提高执行力水平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必须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政策执行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监督制度是政策执行监控部门根据一定标准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和监督的制度。当前, 虽然我国的政策执行监督制度已经初步建立, 但还很不完善;监督机构缺乏相对的独立性, 监督力度不够;各监督机构间责任不明确, 监督非常混乱, 谁都在监督, 谁都没有监督;某些监督人员素质缺陷, 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政策目标的实现。

建立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责任追究制度, 使政策执行不力、执行失误, 甚至违背政策、对抗政策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者身上。完善监督和制约机制, 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加强舆论宣传, 使政府上下形成一种真正提高执行力的良好氛围,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摘要:政府执行力是维系一个政府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政府执行力的高低, 决定着政府有关政策、决策是否能贯彻实施。政府执行力所体现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贯彻党和政府的意志和主张的质量, 直接关系到执政为民的水平和质量。内部控制机制是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些目的或实现某种目标而加强管理当局内部的管理和控制, 从而实现目的和目标的内部管理过程。引进内部控制机制, 对加强政府的执政力建设, 提高政府执政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政府执政力,内部控制,执政力建设

参考文献

[1]莫勇波.政府执行力刍议[J].上海大学学报, 2005 (9) .

[2]向加吾.当代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偏差行为:表现、原因及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 .

[3]吴江.提高政府执行力之路径选择[J].开发潮, 2006 (3) .

[4]莫勇波.政府执行力:当前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课题[J].中山大学学报, 2005 (1) .

[5]崔冠勇, 杨进军.强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 2006 (6) .

[6]张莉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完善的探讨.会计之友, 2006 (8) .

3.政府执行力建设答案 篇三

一、上海浦东新区环卫部门执行力建设现状分析

自2006年起,浦东环卫部门执行力建设开始引起相关主体的高度关注,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期。几年来的实践,对于环卫部门执行力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形成了“执行组织说”、“权力影响说”和“要素关系说”等主要观点,一般把执行力看作是源于政府部门组织内部的素质和结构,或是权力结构权威作用的结果,亦或是政府组织同环境要素综合而成的总体力。

基于上述观点,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推进路径:前者将政府执行力归结为政策制定者对执行规范的理性设计以及严密的控制指挥,把有效监控当作是影响政府执行力的关键性因素;后者则认为政府执行力来自于执行者的自由裁量空间和执行者的承诺与技巧,强调执行者的权力、利益、意愿和方法直接影响执行力。上述两种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切实促进了环卫部门执行力的提高,对于改善浦东环境卫生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客观地说,由于受理论视野局限性的制约,这样两种路径对于政府执行力形成和提升的认识仍过于简单化和机械化,在本质上属于影响力推动模式和决策力推动模式,其有效运行的两个逻辑前提缺乏稳固性和必然性——前者要求上级具有强大的权威性,由此必然导致该模式人治色彩浓厚,存在“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弊端;后者要求决策与执行具有紧密的关联度,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决策制定出来就必然被执行。由此,致使上述两种路径在一定阶段后就必然陷入困境,进而限制了政府执行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浦东环卫部门执行力不足的外在表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是执行“尺度”偏差——一般表现为选择执行和歪曲执行。政府职能部门在执行环卫公共政策过程中,往往不适当地使用自由裁量权,对不同政策目标团体(即政策直接作用影响的对象)采取高低不等的差别化标准,违背了政策的公平公正原则,损害了公共政策的整体效果。

二是执行“速度”缓慢——一般表现为消极执行和被动执行。政府职能部门执行环卫公共政策往往不注重时效性,执行过程缺乏热情和激情,“上不推,下不动”,造成政策落实迟于规定节点。

三是执行“力度”疲乏——一般表现为应付执行和虚假执行。政府职能部门执行环卫公共政策往往习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片面追求表面形式,不讲究实际成效,致使政策执行打折扣、不到位。

四是执行“角度”僵化——一般表现为机械执行和错误执行。政府职能部门执行环卫公共政策不注重执行机制和执行方法的创新,政策执行往往采取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执行态度,全然不顾是否符合本地实际和群众意愿,造成政策目标与政策效果之间的“漂移”。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综合以上分析,可以作出如下简单判断:要全面提升政府环卫部门执行力,切实突破执行力不足瓶颈,必须依赖于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的创新。

二、政策网络中政府环卫部门执行力的生成机制

政策网络分析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理论分析方法,认为“权力结构、政府结构、市场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政策网络,这个网络有助于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该理论把政府之外的民间组织、利益团体甚至公民个人都纳入了研究视野,将政策过程理解为多元利益群体复杂的协同互动过程,不仅突破了精英主义模式和理性主义模式,而且深化了多元主义模式。在政策网络的视阈内,政策执行可以描述为——行动者在政策网络结构中互动,形成一定的政策结果,政策结果反过来又影响行动者下一步行动的辩证过程。从政策网络视角解析政府环卫部门执行力问题,它应该是在政策网络中政府结构(特指政府环卫部门)通过同权力结构、市场结构、社会结构的协调互动中形成和展现出来的。对政府执行力必须从上述结构的相互关系中来把握,政府执行力的提升也是在上述结构形成的网络中实现的。

毋庸置疑,当下浦东仍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政策网络由此既具有内部特征的两重性,也具有外部形态的两重性。从要素的依赖性、互动的持续性、规范的认同性、社会的自主性等特征进行考察,浦东环卫政策网络可以分为权威主导型网络结构、政府自主型网络结构、平等互动型网络结构和团体制约型网络结构等四种类型。根据协同学的支配原理——在政策网络临界点,各结构中的某一结构的行为参量或者导致各结构间协同合作的某些参量,一旦成为序参量就开始决定政策网络的走向和性质,各结构则将按序参量的指令产生相应行为。在抽象的意义上,政府执行力主要是在政府结构同某些结构的重点协同中产生的。当然也应当强调,各结构同其他结构都存在着协同互动关系,政府执行力是同各种复杂的协同运动关系紧紧缠绕在一起的,用一种因素甚至几种因素来说明,都是不全面的。

总之,政策网络状态下的政府执行力的性质、程度和变化等特征,是由构成政策网络的各种结构的不同关联和协同方式决定的。在政策网络中存在着权力结构、政府结构、市场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联形成的协同运动。不同结构之间的关联程度弱到不能束缚各结构之间独立运动的程度,政策网络就处于无序的状态,政府的执行力就无法展现出来。随着控制参量的变化,各结构之间的关联度不断增强,其无规则的独立运动相对变弱,当控制参量达到阈值时,政策网络中开始出现由关联所决定的各结构间的协同运动,政府执行力在协同运动中不断升值和逐渐展现出来。这就是在政策网络状态下政府执行力形成的内在机制。

三、政策网络形态下提高政府环卫部门执行力的路径

政策网络的发展或演化有两种趋势:一种是从有序自发地向无序状态变化;另一种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无序突变到有序状态。在无序状态下政府执行力就会受到某种压抑,只有在有序状态下政府执行力才能显现出来。这里不讨论政策网络状态形成和演化的具体动态过程,而只是从静态意义上对有序政策网络形成状态下的政府环卫部门执行力建设提出设想。由于政府执行力在不同政策网络类型中发生模式不同,对于政府结构而言即政府环卫部门,进一步提高政府执行力,应当着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实践路径。

(一)面对权威主导型网络结构,着力提高政府结构的政策学习水平

在这种网络中权力结构居于支配地位,决定政府执行力的核心要素来自于政府环卫部门对政策的学习力。这种政策学习力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对价值的学习,也包括对目标和规范的学习。具体路径可以归结为“三个化”,即政策信息化——建立有利于政策信息流通的信息平台,让有关公共政策信息向政府环卫部门及时、准确、全面公开,促进政策信息的交流与共享,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不必要的冲突;政策法制化——制定与政策相衔接和相匹配的制度性规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杜绝政策漏洞和人治现象;政策转移化——建立政策转移机制,增强转移的知识、条件和速度的研究,将已有政策从一种权限用于另一种权限,进一步发挥好政策的“放大效应”。通过有效政策学习形成政府结构与权力结构的协同运动。

(二)面对政府自主型网络结构,着力优化政府结构素质与能力建设

由于政府结构在该网络中起主导作用,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关键因素来自于政府结构本身,包括政府自身素质和政府组织结构。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看法,结构决定功能。因此,除要提高环卫部门自身素质(道德素质、执行意识、专业知识等)外,更应该注重科学地设置政府职能和政府结构,推动政府环卫部门的“扁平化”,尽量减少政府环卫部门的执行层次和不必要的中间层级,以提高执行效率。这里着重强调两点:一是要切实解决“职责同构”、“上下对口”问题。“职责同构”、“上下对口”这种做法仅仅是从主管部门便于管理的需要出发,而从分工和效率的角度看,并不是所有下级都应该做和它的上级同样的事,有的事情可以由某一个单一层级完成,不需要多级的纵向安排。二是政府环卫部门应当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和参谋咨询适度分开的组织结构。政府执行力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执行问题,而是一个包括了决策、执行、评估、监督等诸多环节合力,在不同环节提升政府执行力的着力点也有所不同,为此应该注意组织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协调好决策、管理、执行、评估、监督和参谋咨询等部门的关系,使得各个部门之间各司其职、协调合作。

(三)面对平等互动型网络结构,着力强化政府结构与其他结构协同的基础

权力结构、政府结构、市场结构和社会结构在该政策网络中处于平等地位,影响政府执行力的主要因素是各结构在互动中协同的层次,也就是导致各结构间协同合作的基础,主要包括价值认同、目标认同、规范认同、行为认同等参量。作为政府环卫部门,应该促进上述认同在其他结构中的巩固和强化,以保障政策网络稳定健康运行。其一,弘扬公共责任精神。实施全方位的系统化的公共责任教育,强化各结构对市容环卫事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多样化的宣传中逐渐形成认同。其二,开放公共生活。切实保障各结构的各项权利,减少和消除不恰当的“准入门槛”,鼓励和推动各结构积极参与公共环卫实践,在常态化的参与中不断扩大认同。其三,完善各项制度。奖励所有遵章者,惩罚所有违规者,在旗帜鲜明的奖惩中进一步发展认同。

(四)面对团体制约型网络结构,着力增强政府结构对利益群体诉求的回应能力

这种政策网络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利益群体在其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在利益群体的作用下,政策制定是对他们利益诉求回应的结果,政策执行过程也就成为他们的利益诉求实现的过程。由此,政府执行力主要决定于政府结构对利益群体诉求的回应能力。政府环卫部门进一步增强回应能力涵盖三个基本维度:从回应途径看,既要以代议民主制(人大等)增进对利益集团的回应性,又要通过引进参与制民主(问卷调查、决策听证等参与形式)增进回应性;从回应方式看,既要通过电子化政府建设改进回应的应答系统,又要转变政府资源整合方式,变革回应的行为方式;从回应流程看,在环卫部门与利益集团互动中实现回应由“利益集团→政府→利益集团”的循环,并将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结合起来。

政府环卫部门执行力建设在政策网络视角下展示出了十分复杂的图景,涉及到大量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循环往复的互动活动。这种互动过程对政府环卫部门执行力建设起着基础性作用,与本文建构的实践路径应该说属于“本”与“末”或“源”与“流”的关系。如何清晰地描述出政策网络演进和变化的互动过程,毫无疑问更为重要,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

4.政府执行力建设答案 篇四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对加强全省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提高政府执行力、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做出全面部署。刚才,省财政厅、省环保局、武汉市政府和孝感市政府的负责同志就本地区、本部门的廉政建设情况作了典型发言,讲的很好、很有借鉴意义。宪生同志就提高政府执行力、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讲了很好很重要的意见,请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供同志们研究。

一、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廉政勤政善政建设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全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不懈地抓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问题,在我省一些地方和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比较突出:一是执行不力,落实不够;二是作风漂浮,效率低下;三是纪律松弛,消极腐败现象突出;四是执法违法,侵害群众利益。去年,全省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案件222件,追究纪律责任197人。近期,天门、洪湖市的少数城管执法人员因粗暴执法、执法不当,引发死人恶性事件,虽然事后处臵比较果断、得当,但仍造成了较坏的社会影响。

全省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忧患 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把政府系统的勤政、廉政、善政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健全决策机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一是各级政府要按照《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进一步健全政府工作规则,规范政府的议事决策行为。二是要正确处理好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集体领导的关系。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善于集中大家的意见,做出正确决策。重大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反复酝酿讨论,集体研究决定,决不能搞个人说了算。三是在作出重大决策前,要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各方面意见。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使政府决策能够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四是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反馈纠偏和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对政府决策的所有事项,要在实践中检验,在执行中完善。对决策不符合实际的,要及时加以纠正,尽量减少失误。对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要坚决查处,绝不能一句“付学费”就不了了之。对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要依法赔偿。

(二)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围绕管人管钱管事,重点抓好“三个推进”:一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保留、调整、取消、转移和下放的要求,分级对现有行政许可和非许可审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并向社会公示。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全面推行审批项目流程管理,抓好网上远程审批试点。实行行政审批结果公开制度,推行重大项目审批会审制度。进一步理顺行政服务中 心管理体制,完善运作机制,推进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实现省、市联网运行。今年要对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进一步加强对行政审批的监督。二要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实行综合预算管理。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推动改革向最基层预算单位延伸,扩大财政专项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范围。加大公务卡制度应用推广力度,在汉省级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扩大市县预算单位推广运用公务卡范围。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行省直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建立政府系统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今年在省直成功运行后向市县推广。推行“乡财县管乡用”制度,规范和完善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度。健全公共财政支出标准体系、执行管理体系及绩效评价体系,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三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强公开载体建设,充分发挥电子政务、行政服务中心、新闻发布等平台的作用。加强基层便民服务窗口建设,逐步形成县、乡、村(社区)上下贯通的便民服务网络,构建政务公开长效机制。

(三)完善行政执法管理机制,推进依法行政。要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事项进行梳理,明确执法依据、执法权力、执法程序和相应责任。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事项,要坚决取消,应该保留的要规范行为。继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的问题。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民主评议制度,严格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加强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性审查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 度。今年,要把加强涉及群众利益执法活动的管理作为重点,在基层开展为期4个月的“文明执法教育活动”,端正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坚决纠正利用行政执法权谋取私利、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认真解决环境污染、制售假劣食品药品、违反安全生产规定、违法违规征地拆迁等问题。

(四)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监管机制,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认真落实土地、建设工程、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四项制度”和《湖北省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进一步理顺各级招投标管理体制,加强综合招投标中心建设,凡政府投资项目都必须进入综合招投标中心运作。全面推进土地有形市场建设,推进招拍挂出让制度向探矿权、采矿权延伸,积极推进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加强产权市场建设,扩展国有产权进场交易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充分发挥集中采购在政府采购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政府采购资金占财政预算资金的比重。建设和完善交易市场电子网络,抓好网上交易试点,今年重点抓好招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有偿出让报价、评标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完善,与电子监察系统连接,接受专门机关和社会监督。要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抓紧制定与《湖北省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招投标全过程的监督。

(五)强化权力监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接受司法机关实施的监督,接受社会舆论、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要支持、保证监察、审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实施专项监督。要建立行政监督联席会议制度,整合行政监督资源。

行政问责制度是强化行政监督的有效形式。要试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制度,合理分清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在此基础上落实工作责任和考核要求。要把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作为问责的重点。对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的,要依纪依法严肃追究责任。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抓紧制定《湖北省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办法》,完善《湖北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规章制度。

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是强化行政监督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加大查办案件的力度,以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案件为重点,严肃查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无论涉及什么人,无论职务多高,都必须依纪依法严肃查处。查办案件既是治标,又是治本。要坚持力度统一论,抓发展的力度有多大,抓反腐倡廉的力度就有多大。

二、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

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是政府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提高执行力,既是加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深入讨论,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当前,要在全省政府系统深入开展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大讨论,通过讨论,提高思想认识,促进自觉行动。

要充分认识提高执行力是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关键所 在。政府的执行力如何,关系到党的意志和主张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政府能否有效履行各项职能,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只有把提高执行力作为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关键来抓,落实到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愿望,维护人民的利益,赢得人民的信任。

要充分认识提高执行力是实现湖北振兴崛起的迫切需要。当前,湖北正在迎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摆在我们面前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就是要在省委的领导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打基础、管长远”形成的良好发展基础上,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扎实推进“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如果没有充满活力、顺畅高效的执行力,这一切就会落空。

要充分认识提高执行力是加强政府效能建设的当务之急。“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执政之道,重在正确决策,贵在落实执行。执行出生产力、执行出竞争力、执行出创造力。这段时间,我充分感受到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专心致志履行职责、群策群力谋划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状态,但也发现了一些执行不力、效率不高的现象。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不但政府的效能难以提高,而且政府的公信力也会严重受损。

(二)牢记宗旨,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一是要强化服务意识。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各级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必须恪尽职守,竭诚服务,决不能当官作老爷。二是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能作风漂浮、做表面 文章。三是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为官避事平生耻”,国家工作人员更要有事业大如天、责任重如山的意识,对事业有火一样的热情,对党和人民有高度负责的精神。

(三)倡导学习,在提高本领上下功夫。执行力,就各级领导干部而言,是指执行并完成岗位责任所赋予的工作任务的本领。各级干部要把学习作为履行职责、做好工作的第一需要。一是向书本学。加强与工作相关的新知识的学习,用现代经济、科技、法律、管理等知识丰富自己,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涵养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二是向实践学。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执行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服务群众、服务人民的需要。三是向人民群众学。这是更重要的学习。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总结、推广来自人民群众的成功经验,使之在推动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锐意改革,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一是要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觉性。认真学习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着力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上下功夫,努力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运行机制。从省政府开始,要简政放权。昨天,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将1亿美元的外资审批权限下放到市州。省政府还将按照“三个一律”的要求,专题研究权力下放的问题。省政府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抓宏观、抓督办上。二是要增强敢闯敢试的改革创新精神。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报批武汉城市圈“两 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试验区关键不在“区”而在“试验”。这就要求我们发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实践,善于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学会运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做破解难题的能手、市场运作的高手、具体操作的强手,不断增强抓执行的本领。三是要弘扬荆楚文化优良传统。荆楚文化最显著的特色是兼收并蓄和开拓创新,我们要在新时期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力戒思想上的惰性,做到“不图虚名、不守摊子,不因循守旧,不囿于教条”,“于困境中找到出路,于困难中找到办法,于可能中办成事情,于无望中创造可能”,努力开创湖北振兴崛起的新局面。

(五)严明纪律,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要见成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努力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从迎来送往中摆脱出来,真正在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上下功夫、作表率。二是推行政府绩效管理要见成效。要把已经确定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下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转化为各级干部的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建立起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目标责任体系,形成人人心中有目标、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压力的工作局面。三是建立行政问责制要见成效。要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减少和抑制政府不作为、乱作为。四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要见成效。要深入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重点学习和贯彻落实《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六)形成合力,在营造氛围上下功夫。要提高政府执行 力,必须营造良好的政务氛围。一是要弹和弦、奏和乐、唱合声,营造有利于形成合力的氛围。政府各部门要有全局意识、整体意识,做到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谋发展,形成工作合力。二是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误,营造有利于干成事业的氛围。既要鼓励敢创敢试,又要敢于面对失误甚至失利,对干事者出现的工作失误甚至错误,要有宽容之心,要善于帮助他们吸取教训,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人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三是要鼓励冒尖、拒绝平庸,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每一位有作为的人,创造既有严明纪律,又有个人心情舒畅、充分发展的空间,要确立以事论人、鼓励干事的用人机制和正确导向,为每一位有志者搭建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

三、进一步加强对政府廉政建设和执行力建设的领导,不断将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建设推向深入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责任在领导,关键在落实。各级政府及主要负责人,是廉政建设和执行力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坚持从严治政方针,担负起全面领导政府廉政建设和执行力建设的政治责任。

(一)高度重视政府廉政建设和执行力建设。各级政府要把廉政工作和执行力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改革发展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政府及部门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对职责范围内的廉政建设和执行力建设工作负总责,敢抓敢管,分管领导对分管领域也要切实负起责任。“风正一帆顺,潮平两岸阔”。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作廉政勤政的表率,要带头提高执行力,切实 做到廉洁从政,干净做事,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二)建立健全廉政建设和执行力建设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监察机关的作用,做监察机关的坚强后盾,为监察机关履行职责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监察机关在执纪办案中遇到干扰和阻力时,要旗臶鲜明地支持监察机关依纪依法行使职权。要在发挥好监察、审计等专门机关作用的同时,发挥好其他部门的职能作用,共同推进政府系统的廉政建设和执行力建设。下一步,省政府将调整充实省源头治腐领导小组、省纠风领导小组,组建效能建设工作专班,加强对廉政建设和执行力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三)把廉政建设和执行力建设纳入目标责任管理。从实践看,政府目标责任管理是一项推动全局工作的好制度。各级政府要把廉政建设和执行力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责任管理范围,把廉政建设、执行力建设、“文明执法教育活动”与目标责任管理结合起来,对重点任务要统一组织力量进行检查督办,确保落实到位。要完善评估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严重问题的部位和单位,要按规定追究领导责任。

5.政府执行力建设答案 篇五

[考试时限]:60分钟 00172

4[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政治家常说要对历史负责,实际上,政治家并不能真正地对历史负责。正确

2、对公务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开展问责制的培训,是时代的必然。正确

3、在我国,问责其实刚刚开始。正确

4、问责持续的以“风暴”的形式存在,是一种正常状态。错误

5、问责与党纪、政纪处分,互不替代。问责不能代替党纪、政纪。正确

6、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问责制,相比较中国大陆来说,其问责对象非常多。错误

7、乡(镇、街道)党政领导成员不在问责对象范围之内。错误

8、权责对等意味着直接责任大于间接责任。正确

9、在问责的个案中,主要应考虑的是领导应承担直接还是间接责任,而关于领导的主观意识是善意过失还是故意,则不在考虑之列。

错误

10、结果责任是公共服务强调结果导向产生的责任。正确

11、我党推行的问责文化,是治国必先治党,治党无比从严。在从严治党的时代,对领导干部问责,要保持一种高压态势。正确

12、在我国,有责必究是通例,从轻问责、免责的情况不可能出现。错误

13、尽管责任有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之分,但是集体责任必须转化为个人责任,否则所谓具体责任就有可能落空。正确

14、责任个人化原则并不意味着在出现事故责任后,由官员个人承担结果责任。错误

15、所谓责任政府必须是可问责的政府。正确

16、领导要为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但不必为下级的行为负责。错误

17、领导对下属的工作失误和过错,承担的是政治责任、间接责任。正确

18、对于问责,虽然各地区、各部门情况千差万别;同类事件处在不同的背景下,后果和影响应该是一致的。错误

19、《暂行规定》对需要问责的情形,应采取哪种问责方式,作出了具体规定。错误

20、对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要问责领导。正确

21、(2008年)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实行以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

22、问责的全部正当性,在于(B权为民所授)

23、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A萨缪尔森)在所写文章《为什么我永远也不会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中,描述政府部门的官员来自“下面的反对,上面的压力;成功时的寂静,失败时的喧嚣;随时随地、任何时候官员都被纳入行政问责制的框架”。

24、我国第一次问责最高级别,即国务院总理的案件发生在哪一年哪一次事件中(B 1979年“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事故)

25、2003年兴起的“问责风暴”,成为胜利战胜(B非典)的转折点。

26、1988年,(A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事故发生后,导致时任林业部的部长杨钟被撤职。

27、(C2008)年,被媒体称为“问责年”。

28、1995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最早引入了(B责令辞职)形式。

29、2004年,(B 《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实施,对辞职做了分类,明确各种辞职的条件。

30、2006年1月1号实施的(D《公务员法》)对各级、各类公务员,尤其是公务员中的党政领导干部的问责,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31、(D2009)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明确了问责和党纪、政纪处分的关系,实现了党政官员一体问责。

32、2009年7月分出台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选用狭隘的问责含义,表明问责跟党纪、政纪处分,互不替代。

33、我党推行的对领导干部的问责,最早来源于(C中国香港)。

34、(B 2002)年,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在香港推进官员问责制。

35、问责的方式和党纪、政纪处分的问责方式,它们是(A并列)的关系。

36、(A权责一致)是行政问责的核心原则。

37、英国启蒙思想家密尔在他所著的(D《代议制政府)一书中指出,如果能将权利和责任统一起来的话,就可以放心地将权利交给任何人。

38、()原则,是从严要求的体现,它意味着有过错必须承担过错责任。

39、严格责任除了有过错要承担过错责任以外,领导干部还必须承担另外一个责任即(A结果责任)

40、问责制本身是西方国家政党政治的产物,表面看来仅仅是涉及到官员个人的问题,但从最终的效果看,问责是(B执政党)的表现。

41、在我国,(B组织人事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负责调查和提出问责的建议。

42、问责决定机关作出问责决定后,被问责官员觉得问责不当的,可以(D申诉)

43、2003年,香港财政司司长(A梁锦松),因买车涉嫌避税**辞职。反映出香港问责文化对官员的严格的要求。

44、(D责任全面)原则意味着有责必究是通例。

45、(D 2009)年,重庆市实施《促进开放条例》,规定:开放工作发生失误,未达到预期效果,或者造成一定损失,但符合所规定三个条件的,可以免责。

46、(A 2007)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规定只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使工作发生失误或造成一定损失,有关人员可予免责

47、(B责任个人化)原则是问责的落脚点。

48、2009年4月1号,《(B广州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第3条规定,应予问责的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各自所起的作用和应负的责任分别问责

49、(A《公务员法》)第82条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职。”

50、(B“三聚氰胺”事件)事件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指责部分领导干部对人民的生命安全麻木不仁。

51、2001年4月21日,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第15条规定:“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社会影响特别恶劣或者性质特别严重的,由(A国务院)对负有领导责任的省长、自治区主席、直辖市市长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52、(C《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4条规定:“给予公务员处分,应与其违法违纪行为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相适应”。

53、按照《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问责由组织部门、人士部门、或者纪检部门、监察部门调查,并且提出处理建议;在提出处理建议的基础上,由问责决定机关根据(B实际情况)来综合考虑。

54、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要问责(A领导)直接负责人 直接领导决策人

55、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被称为(B特别重大事故)

56、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被称为(A重大事故)

57、《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要问责(A领导)

58、2006年1月1号实行的《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记过12个月;记大过18个月;降级、撤职(D24个月)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

59、《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党员受到党内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A一年内)不得在党内提升职务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高于其原任职务的党外职务。”

60、《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62条规定: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的干部,在新的岗位工作(A 一年)以上,实绩突出,符合提拔条件,可以重新担任或者提拔担任领导职务。

61、《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中,关于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市县政府要(ABC)

建立健全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

建立健全专题法制讲座制度,制定法制讲座计划并组织实施

建立健全集中培训制度,做到学法的计划、内容、人员、效果“五落实”

62、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问责对象包括以下哪些类型的官员(ABCD)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上列工作部门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乡(镇、街道)党政领导成员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国有金融企业领导人员,参照执行

63、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问责的方式包括(ABCD)

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

64、《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第三条,明确指出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要坚持以下原则和要求(ABD)

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依法有序

65、权责一致原则,包含内容有(AB)权责对应权责对等

66、权责对应中的“责”,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的责任(ABCD)政治责任 道义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

67、过错责任主要表现在领导干部在工作岗位上(ABD)违法履行职责不当履行职责履行职责不力

68、《问责暂行规定》第3章关于“实行问责的程序”规定,问责的程序包括(ABC)

调查和提出问责建议作出问责决定申诉

69、问责的依法有序原则,除了要求问责的对象、事由、方式和程序等法定外,还涉及到(BC)因素的补充。政治惯例 问责文化

70、有责必究包含(AB)方面的内容。谁有责就问责谁有什么责就应当追究什么责

71、《暂行规定》指出,党政领导干部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从轻问责(AB)

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或者挽回影响的积极配合问责调查,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72、由官员个人承担结果责任,能够起到以下哪些功能和目标(AD)平息民众愤怒防止社会震荡

73、责任个人化原则实现了(ABC)基本的要求。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问责必到底

74、问责制的运行规则包括(ABC)客观事实责任制副职负责制连带责任制

75、民警违反公安部五条禁令的,(AB)

对所在单位直接领导、主要领导予以纪律处分

民警违反规定使用枪支致人死亡的,或者持枪犯罪的,对所在单位直接领导、主要领导予以撤职

76、“可问责”的政府问责的是(AC)岗位责任领导责任

77、以下哪些情况属于“重大”或“特别重大”的事件、案件范围内的(ABC)

给人民群众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

给党和国家形象以及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78、政府存在滥作为或不作为、违法作为引发了(ACD)要追究领导干部在管理活动滥用职权、违法行为或者不作为的责任。群体性事件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网络公共事件

79、《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规定:(ABC)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

80、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后如果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应(AB)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审批手续

6.政府执行力建设答案 篇六

5、√

×

× 6-

10、×

×

15、×

×

× 16-20、√

×

×

× 21-

25、×

×

× 26-30、×

×

×

×

× 单选

35、BBDAA 36-40、BABDB 41-

45、ABABC 46-50、BACBD 51-

55、BDAAB 56-60、ACCBA 多选

7.提升政府执行力促进海西发展 篇七

一、政府执行力对加快海西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中央经过长期准备、酝酿出台的一项重大决策,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做出决策和制定政策, 事情只是做了一半, 另一半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半, 就是努力贯彻实施, 提升政府的执行力。

(一) 提升政府执行力是加快海西经济区建设的迫切需要。

国务院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四大战略定位, 进一步明确了海西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拓展了海西行政区的发展空间和区域优势,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求, 全面落实“四求先行”任务, 迫切需要政府部门提升行政执行力。政府执行力强, 才能准确站位, 融入全局, 确保海西决策任务的落实。

(二) 提升政府执行力是构建“和谐海西”的内在要求。

当前, 海西建设中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收入分配格局不协调现象依然存在。如何解决加快海西建设中带来的新的不和谐问题, 这也需要提高政府执行力, 加大解决相关问题的力度, 以真正实现全体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 保障城市低收入者、农民工、失地农民、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让他们共同分享海西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 提升政府执行力是建立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区的重要基础。

政府执行力是构成政府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缺乏执行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便无法吸引到良性循环的社会、经济和人力资源, 也难以得到台商的大规模投资, 制约和影响了加快建立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战略要求。只有提升政府执行力, 优化投资环境, 才能推动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工作, 加快海西经济区的建设。

二、海西建设中政府执行力现状分析

福建在2004年初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五年来, 政府的执行力不断提升, 海西战略也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 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全国战略, 从局部共识上升为全局共识。过去的5年也是福建经济发展最快的5年, 福建生产总值从6, 053.14亿元到首超万亿元,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 823.11亿元, 财政总收入从622.76亿元到总收入1, 516.33亿元, 海峡西岸经济区渐成规模。

(一) 当前海西建设中的政府执行力现状。

2000年以来, 福建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开展机关效能建设, 以优化和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几年来, 福建已建立岗位职责制度, 解决“职责不清”和“无责任行政”问题;建立规范办事制度, 解决“自由裁量权行使和办事不规范”问题;建立高效服务制度, 解决“办事不高效”问题;建立激励惩处制度, 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问题;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创新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体系, 维护公平正义建立;建立严格的效能问责体系, 强化责任追究。但是, 这些制度在具体的执行力度和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政府执行力在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海西建设中政府的执行力与全国的政府执行力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因此, 学者们对执行不力现象特点的分析对笔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毕福娟认为, 执行不力的现象有:执行人员责任意识淡薄, 执行不坚决;地方政府断章取义, 选择性执行;执行方法简单机械, 执行过程缺乏沟通协调;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 执行成本高。同时, 由于监督的不到位, 存在着执行迅速与缓慢一个样、执行有力与执行不力一个样、执行问责与执行不问责一个样。

(二) 当前海西建设中政府执行不力的原因分析

1、政策执行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当前一些部门对海西决策的执行往往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 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够, 上级部门下来督查了, 就应付一下, 上级督查人员一走, 一切还是照旧。同时, 一些部门的执行管理人员缺乏对海西建设公共决策的目的、意义及政策实施背景知识的掌握, 不能准确理解决策意图, 或者教条式理解政策, 或者曲解政策的本身意图, 从而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或不到位。

2、行政监督力度不到位。

在我国, 行政监督机构由于不是独立的同监督客体并列的关系, 而是受同级行政机关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双重领导, 使行政监督人员往往听命于长官意志, 造成“难监”。同时, 由于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中各监督主体的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系统, 行政监督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系统, 各个监督部门无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不能形成合力。另外, 我国行政监督法规比较抽象, 操作性小, 在监督处置上可以因为“有关系”、“怕麻烦”而出现裁量的随意性, 影响了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公正性。再者, 政府还缺乏对监督部门执行力的再监督, 我国相当严重的腐败现象应是各级监督部门监督不力的结果, 但目前都没有进一步追究监督部门执行不力的责任, 从而导致监督部门本身执行力评价的忽视和对其奖惩的软弱。

3、政策链上各个部门配合不够。

执行链的各级政府部门有着不同的职能分工、不同的隶属关系、不同的局部利益之争, 容易导致执行链管理系统或者合不到一块, 或者干不到一起, 或者相互推诿。如, 大家关心的酒楼、摊点食用油的检查检测, 有农业、经贸、工商、卫生等十六个部门负有监管责任, 但谁都可以管, 谁都可以推, 执行链协同不一致, 就会造成监管上的“真空”。

4、政策本身的制约因素。

由于一些政策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甚至是属于领导的“拍脑袋”决定, 致使这些政策不切合实际, 可操作性不强, 使政策的执行人员无法在实践中真正落实。同时, 一些政策不明确、界定不清, 太过于抽象, 给政策执行人员带来执行上的困难, 曲解政策、甚至误解政策本来的目的, 造成执行上的偏差。另外, 一些政策缺少稳定性, 朝令夕改, 随意变通, 甚至成为一些人任意揉捏的面团, 影响了政策本身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三、提升政府执行力, 促进海西发展

(一) 加强政府执行力培训, 强化“现

在办”、“按期办”观念, 满足海西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政府人员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 要按照《国家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 加强对政策执行人员的考核, 按照管理权限, 全面考核执行人员的德、能、勤、绩、廉, 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强化执行人员的“现在办”、“按期办”观念。同时, 按照《国家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公务员工作职责的要求和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需要, 加强对公务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对晋升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应当在任职前或者任职后一年内进行任职培训;对从事专项工作的公务员应当进行专门业务培训;对全体公务员应当进行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公务员业务素质、职业道德修养、政策执行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 以提高政策执行的效果。

(二) 加强政策执行链上各部门的配合, 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

从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提出至今, 已有56个国家部委和央属企业通过对福建包括政策、资金、项目和舆论宣传等方方面面的支持, 促进了海西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 带来了这五年福建的高速发展。2009年7月29日, 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要求:“要加强协作、集聚合力”、“省直有关单位要明确分工, 互相支持配合, 积极做好与国家部委的沟通衔接工作, 用好用足用活中央各项支持政策, 在资金投入、投资比例、项目支持、布点与审批、土地利用等方面逐项逐条落实到位”、“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 精心筹划, 分解任务, 主动对接, 跟踪细化并积极推动《意见》的分工方案及具体支持政策等早日出台”。

提升政府的执行力, 不仅要寻求上级部门支持, 而且还要与下级执行机构及执行人员及时沟通。上级机关的政策指令必须全面、准确、迅速地传达到下级执行机构及其执行人员, 并及时对政策执行实际进程进行监控。下级执行机构及其执行人员必须就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上报给上级机关, 使上级机关及时准确地了解政策的执行情况, 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纠正偏差, 保持进度。

加强闽台在政府执行力上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促进两岸经济的发展。台湾地区当前总体经济出现包括储蓄率持续下滑、失业率不断攀升、经济增长率递减等问题, 迫切要求加强政府在相关政策上的执行力度, 福建可以发挥地缘优势, 建立两岸关于政府执行力的学术交流会, 加强对政府执行力相关理论的研究, 共同提升两岸政府的执行力。

(三) 加强对政策执行各环节的监督, 提高执行力效率, 促进海西发展。

首先, 要保障监督机构的独立地位, 实行单一的垂直领导, 实现人事自主、财政单列, 使监督部门的人员编制、干部任命、财政拨款等不再受政府制约, 减少监督过程中的消极影响;其次, 要加强政策制定上的监督, 严格按照决策程序, 在深入细致的调查, 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 确定目标, 拟订方案, 充分酝酿, 科学论证, 杜绝领导的“拍脑袋”决定;再次, 加强执行过程中的效能监督。以定期检查或抽查的方式及时检查政策执行情况, 并规定政府执行的时间期限及其完成质量要求, 建立相应的奖罚机制, 使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最后, 完善民众监督, 培育公民社会。加强新闻媒体、网络的舆论监督, 完善群众的举报制度, 完善非营利性机构、志愿者组织、中介组织、社区公共组织等第三部门监督, 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共同促进海西发展。

摘要:在目前海西建设的大背景下, 加强政府执行力培训、政策执行链上各部门的配合和对政策执行各环节的监督, 不断提升政府执行力, 对加快海西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海西建设,提升,政府执行力

参考文献

[1]贺培育, 贾彬.提升行政监督执行力之探析[J].企业家天地, 2009.7.

[2]毕福娟.我国政府执行力问题及提升思考[D].电子科技大学, 2008.4.

[3]邹水才.关于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执行不力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1.11.

[4]李勇.政府执行力新论[J].山东社会科学, 2009.5.

[5]莫勇波.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路径选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6.

[6]福建省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

8.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思考 篇八

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是保证政令畅通的前提条件,是政府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实际效果的根本保障。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政策质量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它更多地依赖于科学的政策方案规划、合理的政策工具设计以及政策执行部门的执行力和执行水平。概言之,执行与决策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相对短缺或不足,不仅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关系到党的方针、路线的贯彻实施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会影响到政府的权威、公信力乃至合法性。可以说执行力是政府机构作为公共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政府执行力涉及到很多环节,从行政过程看,执行处于管理的末端,是公共管理众多环节和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影响政府执行力建设的因素必然是多层次也是深层次的,其中既有“软件”因素也有“硬件”因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而最主要的障碍因素在于以下四个方面:行政意识的惰性力量导致行政执行的原动力不足;制度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导致执行的保障力不足;利益配置的非均衡导致执行力建设激励机制的不足;行政过程中的缝隙导致执行中的脱节和缺环。

提升政府执行力,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根本上说,政府执行力的提升在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切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针对上述政府执行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我们应在以下五个方面提升政府执行力:

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务实性。执行是对决策的执行,决策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执行力度的强弱。首先要遵循科学决策的基本原则。出台任何一项政策措施,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格按照决策程序。在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确定目标,拟订方案,科学论证。其次要保证一切决策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只有根据国情。围绕民众关心的问题,本着“对人民负责”、“为人民造福”的宗旨进行决策,才能使政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更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具操作的可行性。

提高執行主体的综合素质能力。执行主体是政策执行的核心,任何政策、制度、技术、手段都必须通过执行主体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提高政府执行力水平的关键是要提高执行主体的素质能力。首先要更新执行主体的管理理念,树立执行主体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实现执行主体从“管制”向“服务”理念的转变。执行主体只有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勇于负责、敢于负责,其执行之路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结果才不会偏离党的根本宗旨。其次要着力提高执行主体的职业技能和政策水平。要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政府执行人员执行政策、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执行政策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控制能力等。

健全政府执行机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注重机制创新,规范政策执行的制度规则,优化执行运作程序,建立靠制度管人管事、靠制度激励约束的长效机制。要以建立行政首长问责制为重点,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行政问责和责任追究,严格兑现奖惩。建立完善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行过程、执行结果进行全面考核、分析和评价,同时结合第三方评议和基层、群众评价,对政府各部门执行力建设效果作出客观评价。健全和完善执行监督机制,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完善社会监督制度,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把经常性的工作督办与深入实际的明察暗访结合起来,及时查处执法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只有结构优化的政府组织才能成为执行力强的组织,才能减少各部门之间执行的摩擦,最大限度地生成综合执行力。为此,要继续推进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科学定位政府职能,依法明确政府各部门和机构的权责;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机构加以合并,减少行政层级,优化整合组织资源,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合理配置政府的事权、财权。导致上下级政府间利益冲突与博弈的原因有很多,而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配置不合理是其主要因素之一。一个突出现象是,政策制定方往往寄希望于政策执行方能够自筹资金,而执行方又总是寄希望于用“执行”来和政策制定方博弈取得资金,从而严重影响了执行力度。因此,应大力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理顺事权与财力的关系,在事权划分的基础上,确定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之间的财力分成体制。建立中央、地方、部门协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政府对农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务的转移支付力度,将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的政策执行积极性,减少公共政策执行的阻力。

总之,提升政府执行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的思考,必须着眼于当前我国政府机构及其公务员在管理服务各项社会事务中存在的执行力现实问题,力求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把执行力的提升作为今后政府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唯有这样才能使政府的执行力得以保障,使政府永葆生命活力。

上一篇:博物馆文物档案管理下一篇:乔春洋:品牌的经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