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工作有关的一些琐碎感想

2024-11-01

与工作有关的一些琐碎感想(共3篇)

1.与工作有关的一些琐碎感想 篇一

《在建筑设计院工作的一些感想》——FROM NEE 从去年毕业到现在,我刚好工作了一年,正是这样,我才有了一些感触,如果时间久了,我的思想也就被社会磨圆了,而无感触可言。很幸运能抽出一点时间,把想到的东西记录下来,算是对同仁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一,成功是如何得来的

成功如何得来,一千个名人有一千种答案。但是最基本的和毫无争议的是,一定的天赋和后天的勤奋,是任何人成功所必备的,二者缺一不可。

我们无可否认,毛泽东具有非凡的军事天赋和文学才艺,但是,他也是要通宵达旦地分析敌我军力态势和动向,冥思各种可能的变化和结果,才能得出正确作战方案,创造四渡赤水以及三大战役等众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他也要熟读浩如烟海的古今人文历史图书,才能写出指导抗战始终和济身世界十大军事著作的《论持久战》以及旷古词作名篇《雪》。刘德华是当今演艺界和歌坛名人,但他也要经历很多无名角色,通过自己的揣摩苦练逐渐成为成功的演艺家。一句话,成功靠一定的天分和自身的勤学与积累。

建筑师也不例外,如果在学校不认真学习和掌握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不要说做大师,就是胜任一份业内的工作,都是难乎其难的。如果我们不打算转行,确定走建筑这条路,就只有多付出了,资质由天,而勤学由己。

勤学的动力来源于兴趣和坚定的抱负。爱好建筑并立志成材的人,离成功就不远了。

有人会说,学得好不一定出来混得好。其它专业我不敢妄论,但就建筑而言,这种情况只是少数,毕竟学校的练习和在设计院的实际工程,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顶多是批判标准有所差异。学校里成绩好的学生,即使没有实践能力,但至少证明他是有上进心的,他不是敷衍散漫的人,所以招聘单位还是很看重学生成绩的。

二,建筑师的机遇、待遇与危机

据三步战略中国将于40多年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毫无疑问,城市建设将远远领先达到这一水平,到时候中国也将与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建筑成为萎缩的行业,大量的建筑师将进行很少量的旧城保护与改造的工作,失业是很正常的现象。根据现在的城市建设速度,建筑设计行业也就只有10年左右的黄金时间,在这10年中,建设目标将很快由大城市转移到中小城市,之后,全国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建设将趋于结束。

而且,近年来各地大小设计单位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各大小院校竞相开设建筑相关专业,而且有的以每年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的速度向社会输送,所以建筑行业供大于求、僧多粥少的现象不可能不出现,绵阳一所本科院校建筑规划专业的就业率已降至30%以下(统计到7月毕业后)。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实胜虚,不足胜有余”,而现实社会却是违背这一原理的,掌握着财富和社会关系的上层阶级将更容易赢得机会并为自己谋得利益,下层人民则更加难于改善自己的处境,而形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恶性循环形式。在学校,用的都是父母的钱,出来才能感受到金钱到底有多重要,不是鼓吹金钱至上,而是社会形成了没有金钱万万不能的现实.

为什么美女都想嫁大款,帅哥又想傍富婆?有了数十万甚至更多的财富基础,少奋斗半辈子并不是夸张的说法。张靓颖可以凭借天生的歌喉一夜成名,一个广告赚回我们几年的设计收入是正常现象,没办法,我们没有这样的天分,无可奈何,对于我们搞建筑的来说,能够转行成功从商或者经营房地产的趁早摆脱贼船,但这肯定是极少数的,大多数的还是只能老老实实的做普通工程师。

三,工作制度和劳动强度

除极少数事业单位外,现在都是聘用制,劳动合同签3-5年,这些都是大同小异的,基本工资都不会很高,项目提成看自己能力和老板良心,项目完成后结算和年底结算的都有,可以肯定的是,工作后没有读书时那么自由,那么有空闲的时间。建筑师劳动的辛苦是众所周知的,工作后不比在校学习的时候好,在学校,60分的作业可以过关,在设计院,60分的作品等于自抄鱿鱼;在学校,晚一天交图大不了扣一些分,在设计院,晚一小时交图等于废纸。一年时间里,我设计的图纸和搜集的资料(都是电子文件)已经达到30GB。加班是很正常的现象,搞设计没有不加班的,有一个晚上,2点多了,已经几天没睡好觉的我,被同事敲门敲醒,说要马上补图,心里的火是可想而知,建筑师是在牺牲生命啊。

有一次做厂区内建筑设计,先把总平面规划好了,在一周内利用两天的时间把厂区内部所有建筑平面(包括厂房、食堂、住宅、宿舍、办公楼)都搞好了,甲方居然还说太慢!

还有很多次,昨天老板打个电话说要个方案,今天就得拿出来,可以说比做快题还快啊,因为在一天时间里,不仅要设计出让人满意的建筑平面方案,还要设计周边广场、庭院、立面意向,还要制图、填色渲染、画分析图、布局、打印。甲方什么时候要图,简直是凭想象。从来不考虑我们的正常速度。

一年以来,我大部分时间在做方案,有住宅,也有公建以及城市设计,也画了一些施工图,还在施工现场驻扎过,锻炼还是比较丰富的。

四,方案设计能力的重要性

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机器,以能迅速胜任设计院工作而不需设计院培养为准,拿普通院校来说,至少有50%以上的学生是废品或次品,如果以方案能力能迅速适应工作为准,至少有80%以上的学生是废品或次品,也就是说,方案设计能力强的合格毕业生很少。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需求进一步加大,所以建筑方案能力就更加显得重要,在设计院,建筑师直接影响院的签单问题,也就是是否能拿到项目的问题,也正是这样,通常建筑设计师才有着比结构师更高的待遇。

一个项目甲方让你做方案,第一次不满意可以让你再做一次,第二次不满意甲方就会要求换人,换人不行就换设计院,现在找个设计院就象买件衣服一样容易。一个建筑师做不出甲方认可的作品,不仅影响自己的名声,也败坏单位的品牌。我们院就有类似的员工,还是名校的研究生,因为设计方案的劣质白白断送了几个本可以得手的项目,而且以后同一甲方永远不会再找回来了。社会不需要每个学建筑的都成为大师,但是,搞出美观合格的作品,是我们的职责,因为“建筑的缺陷,会让遗憾永留人间”。

五,学校教育的弊端及与实践的差异。

一句话说学校做作业和设计院搞设计的差异,就是设计院要求更高、深度更深、更看重建筑外观和可实施性。从很多建筑学生身上可以看出,从学校出来很难快速胜任和适应设计院工作,大部分学生都需要单位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这却是任何单位不愿意付出的。先说方案吧,前面已经提到,难得找得到方案能力强的毕业生,也就是多数学生毕业后不是从事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施工图呢,学生在学校也没接触过,构造知识差,所以只能从描图、大样等容易的开始,逐渐成长。再说画图速度,初出茅庐的建筑学生大多也赶不上设计院要求。如果说既没有一手好的方案能力,也没有较强的施工图设计能力,也没有快的绘图速度,找工作就将毫无疑问的是难的事。

方案方面,老师的要求过低、学生的造型能力差、想法过于理想化、功能缺陷太多、深度不够等等都是不能适应工作的原因,可以说,学校里面得***十分的作业,在设计院可能不及格,因为普通的而不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方案,都是不能打动甲方的。即使想法可行的方案,也要经过繁杂的修改和完善,才可以付诸实施。因为在学校做设计都没有深入,都是大概意思一下,差不多就了事,平立剖面对不起、楼梯跑不上去等都是经常的事。所以现在的弟弟妹妹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取乎其上得其中,取乎其中得其下”。

再说设计习惯吧,很多学生按部就班的把设计做完了,平立剖面都画出来了,却自己都还没搞清楚自己设计的建筑是什么样子,体量、造型如何,画效果图时再画个大概,甚至任意扭曲变形,需知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定要一开始就平立剖面和造型同步,互相协调,最后达到和谐统一,否则,造型不好再好的平立面都是废的。

最后说学校教育吧,教师要求低、看图不细心、课程设计打分后也没跟学生交流都是严重的问题,还有从大2到大5的设计安排,也是平行展开,而无实质性的提高。整个5年接触近10个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建筑师在工作中接触到这么多类型建筑项目的,而实际上,从大2的中学设计到大5的博物馆,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都没有多大的区别,公共建筑很多都具有共通性,没有必要一一训练,而很重要的设计题目或者专业知识,却没有安排进去。

我们当初一个同学,快毕业了,老师问什么叫剪力墙,居然还答不出来,类似情况比比皆是。大学里面学了规范,学了构造,学了材料,毕业了不知道建筑高度怎么算,不知道什么叫模数,不知道混凝土是什么做的,对建筑的了解还不如外行的多。大学考试,可能掌握全书1/10不到的知识就可以过关,毕业就忘光了,等于没学。如果说毕业后什么知识都需要补,那就等于回炉重造。

实习是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一个很好的过渡,让学生领悟建筑和感受设计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半年的实习超过几年的书本学习的收获。所以,实习通常能够缓解从学校到工作的矛盾,所以一定要珍惜实习的时间。

六、注意观察生活、搜集资料

任何创造都是有来源和基础的,建筑创作犹如文学创作,如果金庸连常用成语、典故都弄不清楚,如果连历史事实、生活习俗都没有了解研究,是肯定创作不出武侠名著的,搞建筑也一样,需要知识、经验的积累。搜集资料,是对别人的学习,观察生活,也是一种学习。比如,我们可以看看身边的建筑的功能、造型有什么优缺点;外立面用了什么材料,是涂料,还是外墙砖,达到了什么效果;技术问题是如何处理的等等。就是我们住的寝室(说不定以后也要接触到),都可以了解它的开间、进深、层高是否合适,桌椅、电源插空、网线布臵是否合理等等。有数码相机的,可以多拍点相关照片,没有的可以画点速写,这是建筑师的很好的学习手段,犹如文学家记录文字卡片。

七、建筑师应具备的才能和修养

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这是建筑师必备的,在前人的作品中吸取营养,并化为己有,加上自己对建筑的理解,自己对文化、历史的吸纳,方可进行创造,此外建筑师还必须具备以下的才能与修养:

有了好的作品,还必须得有好的表达方式,不然作品也不被甲方理解。这里所说的表达方式包含多方面,如手绘、电脑表现、甚至动画、多媒体是图纸和计算机的表达方式,所以在校的建筑学子最好能够掌握良好的手绘、CAD、PS和一定建模技能以及多媒体(如Powerpoint)表现技能。另外很重要的表达方式就是语言,会吹自己而且让别人接受是需要很强的语言艺术的,尤其是当甲方观点与自己不一致的时候。所以有人说,建筑师是半个外交家。这方面,在校学生由于没有锻炼,是很薄弱的,向老师交图,是否需要语言的配合介绍、答辩,甚至幻灯片演示,都是学校值得改进的教学制度。

建筑师还应有很高的情商和交际能力,建筑师与水、电、结构、甲方等多方面人员打交道,如果脾气暴躁、不能控制自己、受不得委屈等,将很难协调和开展工作。如果做了领导,跟甲方的关系就更重要了,如何拉到项目,如何催甲方付设计费又不影响双边情绪,都需要技巧。这也是学校和书本上学不到的。

匆忙写成,有不妥之处,还望多指教,最后应告戒学弟学妹的是,为了经过学校的机器而不成为废品或次品,少玩游戏,少睡懒觉,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吧,别让宏伟的抱负被世俗的浪潮淹没。

2.与工作有关的一些琐碎感想 篇二

关键词:基坑工程,强度指标,地面超载,坑底隆起

0 引言

我国经历了几十年,尤其是近十余年的大规模基坑工程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发生了不少工程事故,取得了教训,这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使我们对于基坑工程中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近十余年,在基坑设计与施工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土钉墙、复合土钉墙、型钢水泥土墙(SMW工法和TRD等工法)广泛应用,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些并不普遍适用的工艺,如逆作拱墙,使用不当会发生严重的事故,对此工程技术人员也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为了保护环境与地下水资源,由单纯的降水变为地下水控制,这无疑是工程理念与工程伦理方面的进步。

为此,一些国家规范与地方规范先后进行了修订改版,与旧版比较,它们无论是在土力学理论概念方面,还是在设计、施工和监测诸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反映了此领域中理论、实践方面的进展与从工程事故中吸取的教训。

在我国,对基坑工程事故的鉴定意见,一般都认定为“责任事故”,而施工方往往要负绝大部分的责任,这也有其合理的方面:施工方往往在官方、甲方的催逼下,赶工期,冒风险,压投资,对于监测中的一些征兆,抱着侥幸心理冒险蛮干,结果最后受伤的常常是施工单位。国际隧道工程保险集团对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事故原因与责任为:设计41%;勘察12%,施工21%,信息沟通8%,不可抗拒18%。这可能与我国的国情不同有关。我国的设计者可以躲在规范的盾牌之后,基本逃避了责任与风险。而规范与规范的制定者则凌驾于事故责任之上。记得新加坡的尼克尔大道基坑工程事故,板子主要是打在设计者的身上。由于新加坡没有国家规范,设计者可以使用英国规范、中国规范,也可以不使用任何规范。但一旦发生事故,专家认定是设计者的责任,那你就责无旁贷。在我国,施工者的一些不规矩的操作往往掩盖了设计者的谬误与缺陷。

作者将对我国最近修订的与基坑工程有关的规范进行系列的讨论,有些意见在规范修订征求意见时也曾提过,但多数没有被采用。所以这些意见可能是错误的,在此提出来,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批评指正。

本文为系列讨论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在基坑设计中采用土的什么强度指标,对此各规范有不同的规定。对于粗粒土使用有效应力强度指标,这一点各种规范没有歧义。对于黏性土一般采用固结不排水(固结快剪)强度指标是较为合理的,采用不固结不排水(UU)强度指标对水土压力进行水土合算是符合有效应力原理的,但cu是随深度增加的,在当前情况下,难以准确选用。在软黏土地基中验算坑底隆起和计算超载时采用不排水强度指标是正确的。对一些规范中提出的“在有效压力下预固结的不排水强度指标”,是值得讨论的,因为它在实践上不易操作,在理论上比较含混。对于欠固结土,其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可进行折减;对于“施工挖土速度慢,排水条件好”的基坑,其中的黏性土应使用有效应力指标。而对于坑壁附近地面上的施工超载,对于黏性土中计算土压力与进行稳定分析时,一律采用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是错误的。

此文以及后续各文中主要涉及的规范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简称“地基规范”)[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简称“基坑规程”)[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G/TJ 08-61-2010)(简称“上海规范”)[3],《深圳市基坑支护技术规范》(DB SJG 05-2011)(简称“深圳规范”)[4]。

1 不排水与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

《地基规范》9.1.6中规定,基坑工程设计采用的土的强度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淤泥及淤泥质土,应采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强度指标;

(2)对正常固结的饱和黏性土,应采用在土的有效自重应力下预固结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强度指标;当施工挖土速度较慢、排水条件好、土体有条件固结时,可采用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强度指标;

(3)对砂类土,采用有效应力强度指标。

其他一些基坑规范,一般对于包括淤泥及淤泥质土的饱和黏性土均使用固结不排水(或固结快剪)强度指标。

这里首先要清楚何为固结不固结,何为排水不排水?这种概念源于三轴试验,三轴试验可以有效控制排水条件。在图1中,如果施加σc=σ3时,连通试样的排水阀门打开,让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充分消散,则称为固结,反之为不固结;如果在随后通过加载活塞施加偏差应力(σ1-σ3)时,打开排水阀门,使超静孔隙水压力充分消散,则称为排水,反之为不排水。Skempton将三轴试验中产生的超静孔压用公式(1)表示:

亦即固结与否是施加Δσ3时是否打开阀门;排水与否是施加Δ(σ1-σ3)时是否打开阀门。这是为了使工程设计者选择不同的试验模拟实际工况,从而合理地选择强度指标。

图2(a)表示在饱和黏性土地基上修建建筑物,对地基土施加了Δσ3,也增加了Δ(σ1-σ3),由于施工速度较快,孔隙水压力不可能在施工期完全消散,所以在计算确定地基承载力时,采用不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是合理的。如《地基规范》4.2.4所规定的[1]。如果饱和软黏土地基经过超载预压的排水固结处理,则可用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5];图2(b)表示的是土坝在水位骤降时的稳定分析,因为这时土坝已建成多时并已蓄水,在坝体自重Δσ3作用下已经固结。水位骤降是增加了Δ(σ1-σ3),它在黏性土中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这时应采用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进行稳定分析[6]。

再看基坑开挖过程中地基土的固结与排水情况。图3表示的是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情况。对于正常固结黏性土,它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已经在自重下充分固结,而在开挖的过程中,各个部位的土体都不存在增加Δσ3的问题,开挖增加的是Δ(σ1-σ3),例如墙后土体的Δσ3=(K0-Ka)γz,亦即土体从静止土压力状态变为主动土压力状态。因而采用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计算土压力及进行整体稳定分析是合理的。但是这种情况下土的应力路径不同于常规三轴试验的应力路径。

采用不排水强度指标水土合算计算饱和黏性土的水土压力是符合有效应力原理的,因为Ka=Kp=Kw=1.0,即主动、被动以及水压力系数都等于1.0。用饱和重度计算侧压力及进行稳定分析、验算地基承载力在理论上是无懈可击的,而在这些情况下,采用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就不合理了。

地基承载力与基坑土压力计算的另一个区别在于二者选取的不排水强度的土层位置不同。承载力只涉及基底持力层土的强度,位置是明确的,土层厚度有限。而基坑开挖动辄十几米、几十米,加上嵌固深度,可达30~40m的土层,取样点的代表性是一个重要问题。目前的工程勘察报告,对于一层土往往只给了一套强度指标,对于饱和土体的不排水强度,给出一个cu。似乎cu是个常数,实际上cu是应当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见图6)。图4表示的是杭州地铁湘湖站的断面,基坑支挡结构长度近35m,软黏土层④2、⑥1厚度分别达15~20m,勘察报告对每层土只给出一个不排水强度cu,这显然是不适用的。表1给出了该工程各土层的强度指标。可见不同试验方法测定的cu值相差极大,除了试验方法的差别以外,取样与现场测试的位置及深度不同也可能是重要原因。

2有效自重应力下预固结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强度指标

由于饱和黏性土取样的扰动与回弹不可避免,因而使不排水试验的强度要比实际地基土的数值偏低(见表1),为了补偿和消除这种影响,对土样预先进行原位应力下的预固结是一个可以理解的想法。如上所述,《地基规范》[1]中规定:“对正常固结的饱和黏性土应采用在土的有效自重应力下预固结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强度指标”,在其条文说明中,对此进行了一些解释与说明。同样,《基坑规程》[2]指出:“对欠固结土,宜采用有效自重压力下预固结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cuu、φuu”。但是这种试验还是难以操作和应用,具体为:

(1)对于如图4那种情况,应当使用哪个深度土的“有效自重应力”预固结?

(2)原位自重应力状态是K0固结状态,如果在实验室进行K0应力状态下预固结,然后进行不排水试验,是最理想的。但是对于工程勘察的试验,K0固结三轴试验的难度很大,如果进行各向等压预固结,相应的等向固结压力是多少?

(3)对于欠固结土,“有效自重压力”是多少?

关于预固结压力问题,文献[7]给出了建议,其原理见图5。设原位饱和地基中某一深度的土样在其地质沉积固结过程中到达K0固结线上A点,对应的剑桥模型屈服面如图所示。如果在这个应力状态下进行不排水三轴试验,其有效应力路径为AC(在屈服面之外)。如果能够完全不扰动取样,亦即其体积不变,取样的有效应力路径为AD,因为该路径在屈服面之内,塑性体应变增量Δεpv=0;也由于其有效平均主应力增量Δp′=0, 弹性体应变增量Δεev=0,所以其体积就不变。由此可见,“有效自重应力下预固结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中的预固结,应当预固结到D点,然后再进行不排水试验,有效应力路径为D-A-C,其结果与原位土不排水强度一致。

如上所述,一层饱和软黏土只给出一个不排水强度cu,对于深大的基坑工程是难以应用的。那么“有效自重应力下预固结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哪一深度土能够有代表性呢?图6表示的是一深厚软黏土层的十字板剪切试验的cu随深度变化的示意图[8]。

很容易推导出图6中的斜率a与截距b,可分别表示为(正常固结土b=0):

式中:H′为十字板的高度;D为十字板的直径。

如果对于有深厚软黏土层的基坑,逐点进行了一系列“有效自重应力下预固结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那么得到的一系列不排水强度cu1、cu2、cu3… cun,其实就是在不同围压下的固结不排水试验得出的抗剪强度,亦即完全可以通过固结不排水(或固结快剪)强度指标计算不同深度的“有效自重应力下预固结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见式(3)。

式中:cui为地面以下第i点的不排水强度;σ′zi为地面以下第i点的有效自重应力。

关于欠固结土,其“有效自重应力”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清楚概念是“先(前)期固结压力σp”,可通过它确定欠固结土相对于γz的固结度。与其进行“有效自重应力下预固结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还不如将其固结不排水强度用土的实际固结度进行折减。

3 验算坑底隆起的强度指标

一些规范的坑底隆起验算实际上是一个承载力问题。因为这时坑底经常是淤泥与淤泥质土,用不排水强度更合理一些,并与《地基规范》中关于承载力的确定一致。《地基规范》给出的公式为:

式中:Kh为抗坑底隆起安全系数;H为基坑开挖深度;t为支挡结构嵌入深度。

在这个公式中,会产生一个悖论,那就是由于分子分母都有γt(γ为饱和重度),支挡结构嵌固深度t越深,计算的安全系数就会越小。其原因在于人们通常认为一层土的cu是常数,其实如图6所示,cu随深度是增加的,因而公式中的cu应为支挡结构底部以下土的不排水强度,它是随着嵌入深度加大而增加的。而其他规范对于黏性土计算坑底隆起的承载力都采用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2,4],如果土的重度选择不对,则会大大高估坑底地基土的承载力。

4正常固结的饱和黏性土地基,施工挖土速度较慢,排水条件好,土体有条件固结时的强度指标

《地基规范》规定,“对正常固结的饱和黏性土应采用在土的有效自重应力下预固结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强度指标;当施工挖土速度较慢,排水条件好,土体有条件固结时,可采用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强度指标”。

如上所述,基坑的地基土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正常固结土在自重应力下已经固结,不管开挖速度快慢、排水条件好坏、放置时间长短,都不再存在固结问题。施工挖土速度较慢,排水条件好意味着在施加Δ(σ1-σ3)时也不会积累超静孔压,那么就应当采用固结排水强度指标,而不是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对此美国的《土木工程手册》的13.4节指出:“当基坑开挖过去一段时间,孔隙水压力随后有变化时,考虑采用三轴排水试验指标:正常固结土c′=0, φ′=15~25°,对于长期的基坑设计用不排水指标过于保守”[9]。可见《地基规范》建议“采用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强度指标”无疑也是保守的。

5 地面超载部分的强度指标

在所讨论的文献[2]、[3]、[4]以及其他有关规范中,对于地面超载产生的土压力、发生的各种稳定验算问题,也和土的自重应力一样使用固结不排水(CU)强度指标。这种做法是偏于危险的。在基坑工程中,对于正常固结黏性土,在其有效自重应力下已经充分固结了,而在快速开挖过程中施加剪应力(σ1-σ3)时产生的超静孔压一般未能消散,亦即接近于不排水的情况,因而采用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是合理的。在包括《基坑规程》[2]在内的许多基坑工程规范中,都规定采用如下公式计算主动土压力,其中Ka用CU指标计算:

基坑的支挡结构后的地面上的超载q包括既有建筑物基础、施工临时堆土和建材、运土车辆、施工机械等。这些荷载情况十分复杂,时空变化很大。例如相邻建筑物可能是已建成几十年的,也可能是新建的。目前有一些开发商急于回收资金,往往是先建楼房,然后在新建楼群中开挖修建地下停车场、污水处理生化池以及其他地下设施,在基坑边的临时堆土、车辆和机械、建材堆放、相邻道路上的来往车辆以及上述的新建楼房产生的荷载,这些荷载施加的时间不长,有时周期变化,在饱和黏性土中不可能达到完全固结。如果与正常固结地基土的自重应力γz一样,采用固结不排水或固结快剪强度指标计算土压力和进行稳定分析,除了已建几十年的相邻建筑物基底荷载外,其他情况是不合适和不安全的。在饱和土体上大面积超载q将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Δu=q

设一基坑开挖深度为5m,ccu=7.5kPa,φcu=20°,饱和重度γsat=19kN/m3。如在墙后的地面上施加超载q=30kPa,计算墙上5m高的主动土压力见表2。可见,用全部竖向应力(γz+q)按水土合算计算的总主动土压力偏小,只有自重部分水土合算,超载部分产生超静水压力(或者主动土压力系数为Ka=1.0)的计算是合理的。

图7表示的是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在新建楼房前开挖地下车库,楼房荷载在地基中产生的超静孔压没有消散,楼后还有近10m的堆土,这么大的超载将产生极大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结果支挡结构破坏,楼房倒塌,成为所谓的“楼倒倒”。

6 结论

通过以上的讨论,可以得到如下一些结论意见。

(1) 在计算基坑的土压力与进行稳定分析时,对于粗粒土使用有效应力强度指标;对于黏性土采用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是合理的。在这些情况下使用不排水(UU)强度指标符合有效应力原理,但由于cu是随深度增加的,计算中难以合理选用。

(2) 有关规范给出的“有效自重应力下预固结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强度指标”,在其具体实施与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实际应用并不普遍,有待进一步规范。

(3) 在基坑底为饱和软黏土时的坑底抗隆起验算,应使用不排水强度指标。

(4) 正常固结的饱和黏性土地基,施工挖土速度较慢,排水条件好,土体有条件固结时,应采用固结排水试验的强度指标,即有效应力强度指标,而不是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

(5) 在计算基坑地面上的超载q引起的黏性地基土中的土压力以及进行基坑稳定分析时,除已经建成多年的既有建筑物以外,大部分情况都应采用不排水强度。

(6) 基坑工程设计中强度指标的选用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有不同的理解与应用,有深入研究讨论的必要,有待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达成共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标准.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G/TJ8-61-2010)[S].上海: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标准.深圳市基坑支护技术规范(DBSJG05-201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李广信.高等土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574-2001)[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7]李广信.有效自重压力下预固结的三轴不排水试验[J].工程勘察,2010,38(12):1~4.

[8]闫澍旺,封晓伟,侯晋芳等.用十字板强度推算软黏土抗剪强度指标的方法及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9,31(12):1805~1810.

3.与工作有关的一些琐碎感想 篇三

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各种事物的发明和发现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使人们活的更加舒适,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但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同时,环境却正在遭受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难以逆转,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发展。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变化,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企业都发起了绿色发展,不以环境为发展代价的目标和口号。可是,在这些空洞的目标和口号背后,只有少数的企业与地方政府真正的实施了绿色发展的方法。

我国确实制定了许多相关环保的法律法规,但先不说社会集体的不负责、政府的失职、企业的不守法,只从客观现状来看,发展是必然的,污染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已成为一个很大的矛盾点。

对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来说,要做到不污染或尽最大可能减少污染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样一个地区,没有经验,没有知识人才,技术较落后,过于注重环保可能使经济停滞、企业亏损,而牺牲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又会给未来的治理造成很大的困难,综合考虑,实在是左右为难。尤其是近年来,许多沿海重污染产业由于一些不利因素开始向中西部转移,而不够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在环保排污技术不成熟的条件下,是否要接受呢?不管是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生态环境,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生活的更好,着眼于现阶段,大多数地区还是争先恐后的接收这些产业。环境变化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还在持续,例如,云南省三江并流保护区的水电开发和它将会造成的生态问题之间的矛盾,各种利益群体不断博弈,争论不休,难下定论。

要彻底解决这些矛盾很难,但能通过一些方法来缓和。如,根据当地的环境承受能力来发展,发展的同时合理慎重的规划资金用于降解污染恢复环境。另外,一部分已经发展起来的地区还有许多重污染企业,并且还在不断的排放各种有害物质,对这类地区的企业可以有稍微多一些的排污限制,给还不太发达的地区空出一些机会,均衡发展才能共同富裕。

上一篇:八年级物理下册期中试卷分析下一篇:如何写英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