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特色学校成果汇报(共8篇)
1.体育特色学校成果汇报 篇一
玉井巷小学体育汇报材料
我校乒乓球体育特色项目,已2年有余,在这2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一直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为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以德育教育为首,以体育教育为特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的特色目标开展工作。
一、引导全体师生树立先进的体育理念。
1、把“健康第一”的理念融入到教学管理中去。
“健康第一”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指导思想。我们创办体育学校的目的就是要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申报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以后,我们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宣读了“方案”,使教职工认识到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意义。德育处布置各班级召开了《关爱生命,健康第一》的主题班会。使全校师生认识到: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更加有利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利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
2、把“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融入到师生的各项体育活动之中。学校操场东西两侧的墙壁上我校教师自己动手画的各种体育运动图案,并在西面的墙壁上写上了醒目的“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温馨提示语,打造了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师生积极参加大课间活动,校园艺术节精彩纷呈,体育运动会学生争先恐后报名并取得优异成绩,这都是“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在师生中的行为体现。
二、抓好体育艺术教学常规工作,提高教师素质为创建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奠定基础。
在创建乒乓球体育艺术特色学校的工程中,我们从没有忽略体育常规管理和提高教师素质,这是创建体育艺术特色学校不可动摇之基石。学校从建立常规管理机制入手,学校教导处定期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检查。从音、体、美教师的备、上、研、训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了规范。其中主要对音体美教学的课前常规、课中常规以及课后常规作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使体育教学常规工作在学校得到较好地落实。
我校音体美教师兼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他们凭着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对学生满腔的爱,能因地制宜,长期锲而不舍地训练学生。教师的专业能力都比较强,蔡志龙体育组组长,认真负责各项体育工作,平时紧抓训练,张永平体育教师,有多年的执教经验。他们都具有多年的篮球,健身操,乒乓球训练经验,魏长胜老师,有多年乒乓球训练经验,并为学校获得过多次体育比赛奖牌,杨成祥体育教师,多年的执教经验,刘永生体育教师,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吃苦耐劳,为创办体育特色学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体育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生命线。
1、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教育实践的过程,是需要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和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我们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并把体育校本课程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围绕着体育课外活动开展了篮球技能训练指导、乒乓球指导与实践。课时安排:乒乓球每学期每周6课时。
通过领导听评活动和教导处的检查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课外活动的内容。比如:我们学校自编的课间操《文明礼仪操》中就有健身操的元素。教师在体育课结束时组织学生做放松动作,也融入健身操的成份。
2、开展有体育特色的教研活动,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注入活力。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次教学基本功大赛,每一次都有一个主题,而且教学形式也不同,每搞一次教学基本功大赛从组织计划到总结都要用两个月的时间,几乎占了整个学期教学时数的一半。我们从不搞闭门教研,都是以说课、听课、评课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我们今年搞的是多媒体与学科整合教学基本功大赛,体育组的教师虽然不能像其他学科教师那样充份利用各种媒体手段,但是他们还是想办法借助于各种多媒体手段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比如他们在说课时利用多媒体手段给教师说课。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利用录音机为学生播放一些适合于学生体育运动的乐趣,调节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学生分组活动时,其他教师可以帮助指导,然后坐下来进行认真总结。我们认为好的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不仅在教学常规管理中重视,就是在创建特色学校中也放在重要位置上。
四、打造学校体育特色品牌,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1、丰富多彩的大课间。
每个学期,我们学校都将大课间活动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全校师生真正将“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刻地贯彻在学校日常的体育工作中。同学们在大课间活动里乒乓球、跳绳、绕人跑、丢手绢游戏、踢毽子、跳皮筋等在老师的组织参与下,有序、有趣、充实地进行活动,欢声笑语充满了校园。
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融洽了师生关系,已成为学生们强身健体的多彩舞台,身心放松的快乐驿站。
2、课间操动作整齐优美,形式活泼。
我们学校的课间操,在全体体育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从集合站队,到做操每一个拍节,以及做操结束后的队形编排都经过了体育组教师的精心编排,特别是做操结束后的队形编排更是独具特色。通过课间操使学生既体会到力的象征,又体会到美的享受。
3、校园体育艺术节精彩纷呈,展示了全校师生的精神风貌。
2017年11月份我们学校开展了校园体育才艺展示活动中,三至六年级的拔河比赛,一、二年级的50米接力比赛,文明礼仪操表演形成了体育活动中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运动会上师生以奥运健儿为榜样,努力拼搏、你追我赶,体现了和谐、团结、拼搏、向上的主题。
我校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一直在北片区名列前茅,2010年获得全市武术操比赛第二名,2011年,我校在无操场训练的情况下获得乒乓球比赛第三名,2016年我校学生在市运会获得50米第三名、跳远第六名、2017年我校学生也在市运会获得良好成绩等
五、当前学校发展思路
1、打造特色品牌学校,大力发展乒乓球,要求每人会乒乓球基础知识,了解乒乓球,会打乒乓球。
2、发展“体育艺术2+1”全面提升学生体育艺术能力,开展校外二课堂
六、学校需求
1、急需专业体育课堂教学经验指导工作、多参加体育课堂培训及指导
2、校内缺少体育场地(足球场)、体育器械等
以上是我校对一年多来开展体育特色学校工作的一个简短总结。我们在一年中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工作中也肯定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我们将不断地加以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质量。我们相信:在未来,玉井巷体育工作一定会更出色!
2.体育特色学校成果汇报 篇二
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 最终发展成为特色学校, 这是特色学校发展的一般规律。我校正是循着这条脉络, 拾阶而上。在发展中, 我校认识到课程才是特色的核心和载体。特色课程的创建促进了特色发展的再提升。
我校特色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以国家课程为基础, 以拓展课程为延伸, 以丰富的社团活动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为补充, 全面构建艺术学科课程体系, 全方位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对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方向:人文美育课程、音乐选修课程、学科整合课程、学生社团课程、实践活动课程。
一、马踏青苔, 绿荫深驻, 环境人文, 美育沁园
学校的人文美育课程由来已久, 习修学生人数多, 涉及面广, 影响大, 持续时间长, 是我校特色发展课程建设的一个代表。我校特色人文美育课程的教室不局限于室内, 而是拓展到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上课时间也不单纯停留在40 分钟内, 而是延伸至一点一滴之中。人文美育课程内容从自然景致到设计装饰, 无处不用心。校园里栽种了各种树木及藤类植物, 春天桃花盛开, 夏天绿草如茵, 秋天菊花争艳, 冬天铁树常青。钢琴角, 琴声悠扬惹人流连;楼梯间, 枝繁叶茂姹紫嫣红;厅廊内, 作品纷繁百花齐放。学校艺术实践基地有古琴悠扬、棋类博弈, 有假山瀑布、水车庭廊。学校在人文美育课程的建设上充分实现“满足学生理智、情感、审美、道德生活的需要, 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健康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的养成”。
学校对于人文美育课程的投入细致、用心, 这项特色课程隐含着极大的约束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学校积极开发利用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 彰显学生个性、班级特色。在人文环境打造中, 注重营造舒适的艺术教育环境, 创设一流的艺术教育条件, 为美育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大珠小珠, 玉盘声声, 音乐选修, 雅韵同赏
学校在音乐选修课程的设置上, 着重建立完整的音乐课程体系。音乐学科的必修一个模块、选修一有五个模块全部开齐。选修二自主开发模块初期达到七个模块, 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扩展。选课以学生为主,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潜能, 向学生提供参考建议, 并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做出决定。“任何课程要发挥其实效, 都必须经过教师的运作和学生经验的重新构建。”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主体, 将不同的课程观、教学观渗透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国家课程 (音乐学科必修和选修一系列课程) 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如下: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由六个模块组成, 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六个模块构成: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 使人人会鉴赏交响乐, 人人懂音乐艺术礼仪规范, 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歌唱、演奏:学生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 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 陶冶情操, 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创作:是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园地, 也是学生进一步获得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的模块。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亲密关系, 拓展艺术视野, 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各模块的教育功能和作用, 虽有不同的侧重, “音乐鉴赏”作为增进学生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 应首先得到突出和强调。 (具体安排见附表一)
学校课程 (音乐学科选修二系列课程) 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如下:七个拓展模块构成有电子琴演奏、室内乐与行进管乐演奏、合唱与校园剧表演、舞蹈创编、视唱练耳教学、民族管弦乐合奏、西洋管弦乐合奏。课程开设的目标是让学生都能初步掌握一门乐器, 演奏一首简单乐曲, 让学生都有登台表演的机会。这对培养孩子的艺术水平, 陶冶情操, 增强自信, 提高艺术表演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万籁百泉, 皆相与秋, 学科整合, 共促美育
学校拓展 (选修二) 课程的设计实施中, 以全学科课程和美育相结合为突破点开设相关课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淀学校艺术底蕴。学校在挖掘全部学科与艺术的整合点过程中, 注重了对学生的美育教育, 使各学科都从培养孩子的内在修为为出发点, 进行设计和教学, 研发出各学科与艺术整合校本课程, 形成了学科与艺术教育整合的课程、教材、讲义、素材及教案等。
学校对于学科整合课程的设置, 着眼点不仅在于对学生艺术与美育的熏陶, 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培养。以语文学科的整合课程“诗歌与美”为例, 在课上, 学生能够更多地探索古诗词这个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珍奇, 可以感受到祖国的壮美山河、田园风光, 体会到自然、宇宙与人生的真谛, 细品祖国和民族的命运, 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瑰丽无比的情感天地。步入这个天地, 仰视俯察, 用心聆听, 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 就会享受不尽那悠悠情味———这里有“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 有“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满腔赤诚, 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贯长虹。课程的传授不再是知识与技能, 而是更多的品质提升, 学生会明白做人要有浩然正气, 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要爱我们的民族, 要爱我们的祖国。这里的“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告诉了他们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让他们明白友情的可贵;“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了学生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给了他们走向胜利的信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价值取向的个性化教学, 既是对因材施教思想的弘扬与发展, 又是对班级授课制单一的集体教学弊端的超越与创新。学科整合课程是对学生情感的显性培养, 是对个性化教育的提升与锻造。
学校坚持以艺术教育渗透各科, 形成美育的管理体系, 营造以美育人的工作氛围, 使我校教师形成较强的美育意识, 提升校本课程开发水平, 使人人都参与到学校课程改革建设中来;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各学科的美, 从美育中发展对学科的兴趣, 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四、少年芳华, 挥斥方遒, 社团新语, 乐乐同享
社团活动课程起于学生社团建设, 确保全员参与, 并保证社团活动的连续稳定进行。我校突出音乐艺术特色教育发展, 社团活动课程着力渗透音乐艺术教育, 本着全纳持续的原则激活学生社团建设。社团课程按学年计算, 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 一学年2 学分。学生社团活动课程的参与率达到100%。从2013 年3 月起, 每个学生都必须至少参加一个社团活动课程。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适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社团课程。“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多途径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为学生社团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可能。”社团课程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要模式, 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学校社团发展迅速, 从2012 年之前的13 个社团发展为2015 年的文化艺术类、科学课程类、体育竞技类和社会生活类四大类共41 个社团, 在原有的书画社、快乐歌唱社、玖艺剧社、影视社、创意社、小作家记者社、篮球社、羽毛球社、舞蹈社、成功心理学社、魔术社、手工艺社、影视社的基础上, 又新增设了9IV社、化学与生活社、电竞社、9 视界社等20 余个社团。在社团里, 喜爱书画的学生可以自由描绘梦想, 爱音乐的孩子可以用歌声唱出心中的希望, 有思想的学生可以设计活动的方案, 有天赋的孩子有舞台可以展示与释放。
社团活动课程的开设, 让学生有了自己的舞台自己的家, 有了自己的天地尽展才华。在沈阳市首届戏剧节中, 在学校的24 个剧目中, 影视社和表演社的多个剧目均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喜爱。摄影社是我校的明星社团, 学生都是摄影的爱好者, 在这里学生感到了世界的多彩与瑰丽, 捕捉生活中的点滴成为了他们启动快乐的方程式。学校还制定了社团课程运行的六段体系, 形成了学校特色的社团活动课程运行风格。
五、东风着意, 四景皆春, 实践活动, 全面培养
学生实践活动课程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 全时驱动, 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连续性、稳定性。课程规划种类繁多, 形式多样, 主题突出, 包含了春之艺、夏之声、秋之颂、冬之韵四部分。
“春之艺”主题活动:3 月上旬进行书法 (包括硬笔和软笔) 和“学雷锋”黑板报比赛作品展, 下旬举行“学雷锋”美术制作 (包括手工制作、文化衫设计、绘画、十字绣等) 和摄影作品展。“夏之声”主题活动:每年的五月是学校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段, 到2015 年“艺术节”已经开展到了第25 届。艺术节包含文艺会演、校园卡拉OK比赛、主持人大赛、个人才艺大赛、校园剧大赛等, 给所有学生创设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 参与率达100%。“秋之颂”主题活动:秋天是感恩的季节, 学校为庆祝“教师节”“母亲节”和纪念“九·一八”、国庆节等活动, 都会举行诗文朗诵比赛。“冬之韵”主题活动:“冬之韵”主题活动是学校学年艺术教育工作的总结性的活动, 它的高潮是学校一年一度的“迎新元旦文艺会演”。这项活动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联欢活动, 时间在12 月末, 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娱乐性强。
学校实践课程的开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培养创新意识, 激发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奋发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
学校近二十年的历程就是特色和发展良性互动的过程, 课程建设脉络的建立与课程改革的探索就是“灵魂”发展与“内涵”充实的不断融合。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整体设计者对全科特色课程建立的整体把握, 更需要教师智慧地设计课堂教学, 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 营造充满艺术特色的课堂文化。同时, 学生从课堂的受众变成了部分课程的主要实施者, 这也是课程改革的突破与创新。关注课程建设, 形成特色的课程脉络需要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一起积极思考。在特色化课程建设取得丰富经验并获得广泛社会认同的情况下, 学校整体课程体系的建设将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柳袁照.我对诗性教育的理解与追求[J].人民教育, 2011 (21) :17-22.
[2]史丽晶.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熊梅, 卜庆刚.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7) :42-47.
3.体育舞蹈示范特色学校创建研究 篇三
【内容摘要】体育舞蹈能给予学生健康的生命、全面的发展。舞蹈学练与舞蹈竞赛活动能使学生在动静结合、张弛自如活动下自由张扬个性。体艺舞蹈特色示范学校创建,不仅是一条学生身心发展之路,更是一条全面育人之路。在舞蹈示范特色学校创建研究实践过程中,广大体艺教师要面对机遇和挑战,认真分析原因,积极解决困难,扎实开展工作。
【关键词】体育舞蹈 特色学校 创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已成为党和人民赋予体育教师的伟大使命。体育教师当前面临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断提升学生体能素质,逐步降低学生肥胖率,科学控制学生近视率。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必须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项目,打造体育特色示范学校,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甘肃省古浪县第五中学在创办完全高中以来,组建了体育舞蹈特长生培养小组,广大体育教师积极开发舞蹈校本课程,积极开展舞蹈运动竞赛活动。在舞蹈特长生的培养与舞蹈兴趣小组活动的广泛开展过程中,能实现让每一位学生享受阳光、享受快乐、享受运动、享受健康的育人目标,也为创建体育特色示范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笔者参与了学校舞蹈特色校的创办实践活动,认识到了创办舞蹈特色学校面临的困难,同时也积累了点滴收获,在此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舞蹈特色学校创建中面临的困难
1.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现阶段,应试教育仍在各学校内占据重要地位,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仍是高考。在高考指挥棒下,大多数学校都只重视文化课的教学工作,而忽视非高考科目,特别是体育艺术类教育教学。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学校的教学工作重点就放在了语、数、外等主要学科上,而舞蹈的教学与训练,则始终处于“冷门”学科的状态。从学生长远发展来说,教师落后的教育观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常不利。
2.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舞蹈虽然好看,而且容易模仿,但是没有专业舞蹈教师训练,那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的师范院校每年毕业的舞蹈专业毕业生比较少,而且他们培养的都是专业舞蹈人才,很少有到学校去执教的,再加上行政部门在招聘教师时一般不会招聘舞蹈专业的学生,所以大多数高中都没有专业的舞蹈老师。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许多学校无法开设舞蹈课程,更别谈创建舞蹈特色示范学校了。
3.训练场地器材欠缺
一般学校根本没有专门的舞蹈训练教室,即便有,也因设备太过简陋,无法达到训练的要求和标准。另外,部分学校不愿在舞蹈教育教学方面投入资金,不为参加舞蹈竞赛活动的学生提供服装、道具等,导致学生不能参加比赛,严重挫伤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场地器材是舞蹈特色示范学校创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4.学生学练的兴趣不高
一般的高中学生都忙于文化课的学习,没有时间、精力去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尤其是舞蹈,即使一些热爱跳舞的同学参加兴趣小组,也会因为训练辛苦而半途而废。
5.家长、老师提出反对
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在高中阶段,学生学好文化课、考上理想大学才是正道,所以,有些学生想参加舞蹈兴趣特长班的学习也会受到家长的反对。还有些文化课老师也觉得学生参加了其他兴趣特长班会影响到文化课的教学成绩。就会对参加兴趣班的同学做一些干扰措施,甚至采取一些强硬措施阻挠学生。
二、舞蹈特色学校创建中不可缺失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体现在文化课教学成绩和升学率上,更应该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上。正确的办学理念,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能在阳光下快乐地成长,培养知书达理、乐学乐群、身心两健、德智双慧的自信型阳光少年。尤其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有很重的学习压力,学校要引导他们,培养一些有益的兴趣爱好,陶冶身心、释放压力、健康成长。
2.争取学校的大力支持
有了正确的办学理念,更为重要的是付诸实施。首先,要争取学校领导对体艺教学给予时间上的支持,要统筹安排体艺活动与文化课教学,做到两不误,双促进。二要加大投入,就舞蹈教学来说,积极创建体育舞蹈教室,配置舞蹈音响器材设备等。
3.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组织相关教师学习体育舞蹈方面的有关技术和理论,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帮助教师掌握体育舞蹈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引导教师认识到学校特色项目的开设对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张扬的重要作用。学校也要利用教研活动等,组织教师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加速推进体育舞蹈特色项目的进行。
4.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以及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要向社会广泛宣传学校的特色建设,征询意见,展示成果,引导学生、家长以及教师转变对舞蹈教育的认识,了解舞蹈的功能及舞蹈教育的积极意义。让社会、家长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主要支持力量。
5.重视学科渗透教育
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积极推广舞蹈活动,培养全体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争取获得优秀成绩,在学生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广大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与热情。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广大体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喜欢舞蹈,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与社会的支持,为把学校创办为体艺特色示范学校奉献自己的力量。
4.体育特色学校成果汇报 篇四
构建学校的特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学校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抓特色建设,创“特色学校”,已成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新的突破口。发展学校的特色,是增强学校活力、实践素质教育,培养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手段。近年来我校不断地寻求“特色立校”之路,目前学校的特色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上级领导的正确引导下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得到社会的认可。
一、指导思想
多年来,我校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实施艺术体育特色教育,传承学校体育艺术文化,坚持教育创新,扎实地开展“体育、艺术教育”特色工作,始终遵循着 “终身体育、快乐艺术”的目标,努力实践着每一个学生的“我快乐、我健康、我成长”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把体育艺术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确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学有所长,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
我们将体育艺术特色工作列入办学总体发展规划,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体育艺术特色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学校、年级组和班级“三级管理”的体育艺术工作管理网络,保证体育艺术特色工作的有效落实。体育艺术特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体育艺术教研组认真组织、扎实开展工作。总务处保障硬件设施,学校逐渐形成了“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形式多样,广泛参与”的体育工作氛围,为学校艺术体育特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组织机构:特色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张春海
副组长:冯贵贤 史平原
组 员:李爱军 翟广玉 郭志先 贾晨霞 张飞 李强 高彩峰 赵建海苏娇娜 各班班主任
三、展示项目
(一)、我校开展以“竖笛”为龙头的艺术品牌创建活动,成立了形式多样,喜闻乐见活动小组,有电子琴、竖笛、鼓乐、器乐、合唱、水彩画、手抄报、儿童画、舞蹈、科技制作等……各年级有重点,把艺术教育普及到了每一个学生。艺术教育工作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亮丽风景。我校的竖笛是全校学生参与,平常有专门的活动时间,年终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竖笛”比赛,推动了学校“竖笛”特色的打造。
(二)、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组织形式活跃,有广播操、校园集体舞、跑步等活动,充满活力的舞动、唱歌让校园富有生机。其中“竖笛”和“校园集体舞”已成为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大课间活动中呈现出鲜明的亮点。
1、各年级保证开足体育艺术课。学校实行“两操、一活动”,每天做大课间(广播体操、校园集体舞)。
2、根据学校的场地条件将跳短绳、跳长绳、跳皮筋、踢毽子和球类活动等,尤其是跳集体舞作为体育特色的主要内容。
3、根据学校实际安排每周1、3、5做广播操和分项特色活动,1--2年级以短跳绳为主,3—6年级以踢毽子、跳长绳为主;每周2、4做大课间跳集体舞活动。
4、每周进行一次竖笛特色小组训练活动。
(三)、全力营造“书香校园”的环境,让校园处处弥漫书香。
1、学校的阅览室全天开门,给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了一个阅读的好机会。
2、各班还建立了图书角。
3、学校的走廊设立了图书架方便学生随时阅读。
(四)、近年来,我校在课题实验研究方面做了多方面的探索,特别是目前承担的国家级“十二五”课题《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研究》,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丰富了实践经验,充实了教学资源库,锻炼了科研队伍。
(五)、在贯彻落实2013年全县课改教学活动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教育理念新、课改意识强的教师,带动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逐步实现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由“怎么教”向“怎么学”的转变,由教师包揽课堂向相信学生、解放学生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逐步形成。随后开展的“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有效教学理论研讨”、“有效教学人人达标”等校本培训和研修活动,使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从酝酿阶段过渡到实践阶段。
四、特色介绍
1、为积极开展学校体育艺术特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今年学校投入资金为学生购买了竖笛,并有专业老师培训,使竖笛和集体舞逐渐成为学校的艺术体育特色之一。
2、校园红领巾广播站每天进行广播。宣传先进典型,表扬好人好事,以及体育艺术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艺术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培养团结合作、坚强意志、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体育艺术特色活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以唤起
全体老师对学生体质及身心健康的广泛关注,推动学校艺术体育特色的开展。
3、保证学生在校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各班每周一次课外艺术体育兴趣活动,并将课外活动纳入各班的课程表当中。
4、通过学校艺术体育特色活动,保证每一名学生至少掌握两项活动技能,建立学校艺术体育活动的长效机制,营造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氛围。
5、每个学期,我们学校都将艺术体育特色活动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全校师生真正将“陶冶情操、健康发展”的理念深刻地贯彻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同学们在艺术体育特色活动中,在老师的组织参与下,有序、有趣、充实地进行活动,欢声笑语充满了校园。艺术体育特色活动的开展,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身心素质,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融洽了师生关系,已成为同学们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多彩舞台,身心放松的快乐驿站。
6、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因此,我们将通过“书香”的浸润,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为他们的一生打好底色,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通过“书香”的滋养,让教师的馨香浓郁悠长,让教师从事的教育工作脱去俗气,真正变得高尚、纯粹,使师生读书活动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工程。我校结合实际,每天早晨安排课前二十分钟时间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中华经典阅读比赛活动,每年举办一次竞赛活动,每周安排一节课进行写字教学,夯实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写字水平,通过这些更进一步推动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
7、课堂教学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不能成功的。我校在课改之初,广泛动员,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激励斗志,为全员课改增添动力。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研组意见征集,对以前教学的现状和师生对教学改革的期望做了前期调研,提出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结对帮扶,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实验教师编了教学设计,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利用教研组群体智慧,集思广益,精心打造精品课,然后让他们为全体教师进行展示,由教师集体评议、再改造再完善再观摩,直至本学科多数人认可。随后将这些精品课在学科组内推广。从而使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在全校范围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递推式模式全面展开。渐行渐改,稳步推进。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在教研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前期实验探究课的得失,修订课改方案。2013年冬季拟定出《兴隆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六步教学法实施方案(试行稿)》,形成了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初样。这学期我校教师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进行教学,目前各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8、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是引领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管理、教育方法发生变革的灵魂。我校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
近年来,我校秉承“以德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宗旨,提出了“务实、创新、尚美、求真”的办学目标,以“德艺双馨,一专多能,勇于创新”为教师培养目标,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发展综合素质”为学生培养目标,不断创造充满和谐、富含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为了给师生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秉着“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棵花草都能传情,让每一幅图画都能会意”的环境育人理念,近几年学校不惜花钱美化了校园环境。教学楼进行重新粉刷,室内外的墙上重新挂上了校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名人名言、推普标语、学生作品等。每间教室配备了图书角,走廊里放置了图书架。孩子们将自己喜爱的图书收集放在图书架上,供大家一起阅读。教室里还有孩子们自发捐赠的花草,不仅优化了校园环境,还增添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校每一处都是宣传的阵地,从校园的橱窗、广播站、提示牌,到走廊的励志标语,学生作品。到班级的墙报、国旗、班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到图书阅览室的书刊、报纸,无处不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宣传教育,可以说,文化教育的图、文、声、像已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
以上是我校开展创建特色学校工作以来的一点经验。我们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工作中也肯定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之处,我们将不断地加以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学校的艺术体育工作质量。我们相信:今年我们学校的各项工作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5.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成果汇报 篇五
——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特色文化建设成果汇报
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以下简称金陵小学),又名南京大学仙林实验学校,被称为“最像小学的学校”。学校地处仙林大学城,是由南京大学、南京市教育局、栖霞区人民政府和仙林大学城管委会四方联合创办的一所现代化的公办学校。学校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古典与现代交融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在南京市名校长林慧敏的领衔下,学校以“走进儿童世界,培养世界儿童”为理念,以“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为宗旨,努力培养一代具有中国胸怀、国际视野的世界小公民,建设一所具有南京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标志性学校。2014年,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顺利通过验收成为南京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培育对象),近一年的行程中,学校以“儿童•世界”为抓手,实现新的发展和提升。
【项目简介】
儿童立场,是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特色文化建设中遵循的基本视角。儿童是什么?儿童是“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儿童•世界”包含着两个概念——“走进儿童世界,培养世界儿童”。告诉我们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出发点是基于儿童,归宿点是发展儿童,这是学校秉持的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要有小学样”,特色文化建设要努力营造适合儿童的、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环境,为儿童的学习、生活、实践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儿童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在生活中获得体验,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这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具有民族根基、国际视野的世界小公民的主要着力点。
作为人类空间设计的特殊产物——校园,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是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其反复“对话”中不断得到塑造,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拓展了自身的生活视野。在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儿童•世界”特色文化建设力求在环境熏染和内涵打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真正落实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饱含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世界小公民的培养目标。【项目进展】
一、空间设计:理念统摄下的环境表述
一所学校要有文化作为基石,师生的成长更要有一处坚韧而富生命活力的精神家园,特色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发展愿景和办学理念的支撑。校园环境建设初期,设计小组即以“儿童世界 世界儿童”为根本,进行整体规划,融合民族文化特色和世界文化经典,从国际视野、民族情怀、家乡情结三个维度建构,依据儿童性、教育性和艺术性原则,谱写成校园四十八景中动人的旋律。
从学校大门拾级而上,艺体楼、行政楼、生活区呈“品”字形布局、开放而包容。位于楼群的中央,鲜红色“learning from life ”英文语句与碧绿如毯的草地,加上草地中栩栩如生的三位音乐家铜雕像,构成了一幅精美的图画,这就是校园中的“国际广场”。“learning from life”,意思是从生活中学习,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一脉相承。草地两侧的地面上嵌有铜板,铜板上镌刻着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言;体育馆前的世界风情与对面的西餐体验区遥遥相对,打开一扇世界之窗。踏入“智慧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多色三角形立体管柱沿着走廊向前延伸,印刻其中的古典诗词、励志故事、校园生活,伴随着英语译文,在抬手转动时悄然浸润;左侧 的“诚真勤仁”四园描绘出做人的底色;向右延伸的一路胜景从北方的“长城烽火”穿行至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方堂”建筑群,延伸至教育历史、学校历史兼具的“逸少苑”。听雨廊侧的碑文赏鉴、梨园风华中的名剧荟萃、绘就着金陵小学的古典风貌,校园的一墙一壁、跨过中外文化的长流,润化为无声的心间启迪。
二、书韵飘香:阅享生活里的心灵浸润
如果说校园是一本大书,漫步其间,掩映其中的每一朵花都绽开希望,每一片绿叶都摇曳出生机,每一个角落都浸润着教育的幸福与喜悦。踏入国际广场,不经意的俯首间,雕刻的警世名句催人奋进;徜徉于智慧彩虹,七彩旋转中,中外小故事发人深省;徐行在四个园中,密密排列的不同字体,让人领略着独一处的书法文化,再回首,“诚真
勤仁”描晕的竟是做人的底色;沿着绿荫小道,目之所及,无不沁透着书香。清晨,当第一抹阳光照进校园的时候,你会看到,华林桥上,蓝的衣,红的裙,捧着书本,高声吟诵,置身于青山碧水间,宁静致远的心境油然而生;中午,热闹的校园中总有一处安静的角落,偌大的阅览室,一张张专注的神情,谱写出一个个最美的瞬间;傍晚,夕阳的余晖下,还在“亲近母语吧”前留驻的小小身影,和着橘黄的温柔光线,让人倍觉温暖;即使在雨天,滴答的雨点,落在迂回流连的听雨廊上,随着风声雨声一起入耳的读书声,也是别有一番意境。都说“万物总关情”,校园的一砖一瓦,穿越过岁月的风尘,低低吟诉的是历史的兴衰荣败;校园的一景一画,敌过时光风霜的打磨,浅唱着枯木逢春的惊艳;校园的一墙一壁,跨过传统文化的长流,润化为无声的心间启迪。
学校立足办学特色,依托教师、家长、社会三大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地进行资源开发,成立了由儿童阅读专家、全体语文教师、儿童阅读推广工作者及爱好阅读的家长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负责开发“金陵书韵”课程资源。
首先,捕捉机遇,成为儿童母语教育品牌——亲近母语培训基地,对教师进行长期培训,在教师中形成了良好的阅读开发氛围,在此基础上,由语文教研组牵头,各年级组语文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生年龄特点、金陵文化特色,开发书韵系列校本教材,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其次,取得家长支持,建立校园图书漂流中心,定期邀约家长进行儿童阅读的交流和研讨,面向全校进行开放。学校还拟定与社区密切联系,引入南大阅读资源,带领孩子走进更广阔的天地,了解阅读、感受书韵。具体实施中,以班级读书会为载体,分解、落实课程目标,多元的开发为书香课程的有效推进提供了不竭动力和源泉。
让读书成为一种呼吸、一种自然,在专项课程设计中,我们打造专属于学生的一周经典诵读“浪漫四步曲”:首曲——晨间轻音乐,每天早读十分钟,诵读年级推荐古典诗词;次曲——午间协奏曲,中午半小时,阅读自己喜爱的课外书;续曲——每周畅想曲,在诵读指导课上与老师同学畅谈一周阅读收获;尾曲——双休交响乐,精读经典名著,自由品读,书写感受。我们强调,儿童的阅读要合乎童心,唤醒体验,要在活动中实现滋润丰盈。
三、童化课堂:儿童立场下的智慧成长
来到课堂,就像来到舞池,课堂是师生心灵、智慧共舞的地方!实践证明了课堂教学一切模式的改革,都应该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当家作主”,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室的主人,教学的主人。学生变被“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各自为战的独立学习为合作探究学习;变消极完成作业为主动积极快乐学习。在南京市新三基的理念引领下,立足学校的小班化教学的现实情况,提出站在儿童的立场构建课堂,真正从儿童本位出发,关注儿童视角,研究儿童学习特征,着力构建具有学科特质和生态持续发展特征的童化课堂。
目前,学校的各门学科正在努力形成自身的“童化”特色。语文学科的“主题式阅读”,数学学科的“构建模型思想与小学数学实验研究”,英语学科的“小班模式下生活化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学科的“平板实验”项目,体育学科的“阳光体育和科技体育”,品德学科的“回归儿童本真,培养儿童品德”„„
各门学科利用自身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各自选择独特的切入点展开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实践、积累、反思、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各学科的特色逐步形成,为学校“童化课堂”的构筑提供了丰富的学科资源。
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大力研发校本课程,开设了以科技体育为着力点的金色阳光课程、以信息化为主体的橙色创新课程、以国际理解教育为方向的蓝色国际课程、以山水城林浸润儿童身心的绿色环境课程、以提升儿童公民素养为着力点的红色礼仪课程、以打好人生底色为方向的多元阅读课程和以审美铸就雅士风范的紫色艺术课程。七彩课程铸就七彩童年:校本化的课程体育,让运动提升学生生存能力;游泳、攀爬、校园主题定向,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存技能;创意拼装、纸飞机、模型操控,智慧的火花不停闪现;游泳课,学生畅游在水中释放活力;帆船课,孩子们驾驶帆船体验勇敢者的快乐;电钢琴室中,小小的心灵在黑白键的起伏中,感受着音乐的美妙;科技拼装课上,于动手动脑中体悟“小创意,大世界”的幸福。先进的数字化资源,互动式学习的平台,平板学习实验,充分满足每个学生一专多能的发展需求。每项课程从儿童的视角设计教学、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于专注中获取知识、合作中碰撞思想;置情境中唤醒热情、体验中张扬个性;在开放中迸发创意、实践中收获成功。校园真正成了孩子的乐园,全面而多元的体验为“世界儿童”积蓄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资源整合:社会场域中的文化行动
一个班、一群兵,班级是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共同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社会化生活体验的主阵地,在此过程中,我们致力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资源多元融合,全面推进学生社会化进程。
学校为班级和学生提供网络展示平台。每个班级都在“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校园网开通了班级博客,班主任为本班博客写一段寄语,作为博客开通贺词。各个班级及时更新班级日志,每周至少发布一次班级活动。教育学生文明上网,班主任和信息技术课任课教师相互配合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博客操作方式,掌握基本技能。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日记和学习、生活心得在班级博客展示,老师、同学可以在网络上跟帖,进行互动交流。除此之外,各班还充分调动本班家长全员参与、共同经营,让班级博客成为全班学生和家长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各班级在博客上开辟专题栏目,如班级人物介绍、新闻广角、阅读故事、班级生活叙事等专栏,学期结束将发布的内容自编成班级文集,在学校“魅力班级”评比时进行展示。
各班定期更换教室内板报,教师放手,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孩子都亲自动手剪一剪、画一画、贴一贴,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孩子们在参与中体验了为班级服务,为建设完美教室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除此之外,同学们还用自己的作品(含植物)装饰教室,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教室成为文化气息浓厚又绿意盎然的场所。
学校将家长、社区、社会与学校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分年段、分时间开展全面而联动的实践体验。与家长资源整合,各班成立家长委员会,在进行常态化的家校沟通之外邀请家长定期走入班级,进行多元班队活动体验;与社区资源整合,立体化开展南大志愿者进校园,引入特色化的社区活动;与社会资源整合,加强与南京日报、南京晨报等媒体资源联系,让社会化活动校园式展开;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仪式之礼的认识,学校邀请了临汾旅官兵,举行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在学生心中重下对国家、对民族的敬仰之情。
走进儿童世界,培养世界儿童。金小的学子不仅要有一颗纯粹的中国心,更要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在交流与共享中塑造文明的世界小公民形象。2014年10月上旬,“汉语桥”项目培训中,五十余名澳大利亚师生与学校师生共学共乐,中外学生在中华文化课堂中讨论,在结业汇演中成长;;12月下旬,香港师生交流访问团深入教室,感受科学探究、交流母语体验,走进传统文化,共品友好课堂。一次次的友好往来,学生们学会了“待人之礼”,懂得与人交往的诚信、宽容,更学会了团队合作、相互欣赏。
【项目影响】
6.体育特色学校成果汇报 篇六
开 题 报 告
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特色学校建设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呼唤
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共同关注特色学校建设问题。美国一方面通过特许学校和合同学校实现了学校办学形式的特色化和多样化;另一方面,为了追求个性化的教育和教学,在中小学实施了掌握学习、合作学习、分组学习、处方教学等特色化教育模式。英国则将特色学校建设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之一,提出“英国所有的学校都将成为特色学校”。而中国教育更为鲜明指出:“教育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归根到底就是要与时俱进,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温家宝 2010 北京)为此,目前国内中小学理应通过特色学校建设,近年内各地都在寻找新的“生长点”,提升学校品质,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二)特色学校建设是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论坛通过了 《全民教育行动纲领》,该纲领指出,“如果不能向全民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所谓的全民教育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因此,全民教育必须转向全民优质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了法定年限义务教育国家的共同目标。我国的教育发展发展要求把 “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出要不断扩大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在义务教育普及之后,应该努力实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优质均衡发展。
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均衡是一种初级的均衡,优质均衡是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高级均衡,由初级均衡到高级均衡的提升,需要实现从差距缩小到差异合作的转变。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是均衡与优质的统一,无论是从均衡性的角度还是从优质性的角度而言,有特色均衡都是优质均衡的内核和根本所在。“特色均衡的实现需要学校自身的特色发展,特色发展是学校特色形成的过程,也是以特色化建设促进教育质量整体提高的过程。”
特色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既是均衡发展后的持续发展客观诉求,又将有力地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是实现南岸“幸福教育”体系构想的重要战略
南岸区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市规划纲要中,相继制定了《南岸区“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南岸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优先发展、公平优质、开放创新、普惠全民”16字为战略方针,区域建成均衡化、专业化、优质化、特色化、国际化、多元化为一体的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教育强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典范,实现书香浓郁、师生愉悦、人民满意的“书香南岸 幸福教育”构想和“重庆市现代化教育窗口,优质均衡教育典范”的目标。
基础教育全面进入课改,如何抓住课改机遇,促进南岸教育的转型,实施个性化和特色化办学,进一步突破南岸教育发展的“瓶颈”。指导区域内不同层次学校积极参与
特色学校建设,提高学校自主发展能力,使其能逐步转化为优质学校。整体提升南岸教育品质,逐渐形成一校一品的教育发展新局面,以多元特色办学,走一条南岸幸福教育愿景的错位竞争、差异发展之路。每所学校根据自己的基础和优势办出特色,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满足南岸人民对优质均衡教育需求,适应学生不同的能力倾向,使优质均衡的特色学校教育幸福每一个孩子。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学校特色:学校工作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某些学校某方面办学的一种业绩,属于工作层面的办学特色,具有局部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可从育人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及各因素的整合等方面进行设计。
(二)特色学校:是学校特色在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稳定性等区别于其他学校并创造和积淀了自己的办学风格和文化传统的学校。特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普遍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和某一方面的综合能力。
其具有以下特征:(1)独特性。(2)优质性。(3)整体性。(4)稳定性。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学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校形成优势项目,具有较好的教育成效,在区域内具有一定优势; 第二阶段:学校形成局部的有影响力的办学特色,主要在目标、内容优化型、方法、系统四个方面进行优化
第三阶段:形成学校稳定的整体育人文化风格,形成教育文化品牌。
本课题的特色学校主要指:特色环境、特色管理、特色课程、特色文化等方面形成了系统优化的学校。
(三)特色学校建设研究成果的推广:在南岸区已立项并结题的“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规划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为主,其它特色学校建设研究的校本成果,在本校或校外的成果交流、推广。
(四)特色学校建设的深化: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加强学校特色学校建设的深入探究,重点在课程文化、教学文化等方面,构建具有学校文化特质的整体育人风格。
(五)区域特色学校建设研究成果的推广与深化研究:在南岸区内,根据不同学校发展的层次,以校本研究为主体,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特色学校研究成果的应用,并深化学校特色建设的研究,提升区域内不同层次学校的特色建设品质。
本课题是指在“书香南岸、幸福教育”核心理念指导下,把区内各中小学校发展重点从硬件的标准化均衡转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部的改革与发展,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体制,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学校自主、可持续的特色发展。从而,形成区域一校一品的高品质、差异化、个性化的教育发展愿景,实现区域追求“幸福教育”体系构想的发展战略。
三、研究理论与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一学说的基本观点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第二,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日益形成包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与发展需要层次递进的丰富体系。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全面地发展自己一切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各尽其能。第三,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指
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个性即人的品质和风格是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质能力、精神状态、心理倾向及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的不断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二)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其把智能被划分为8种:语言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省智能、自然智能。每个人都有这8种智能的可能性,这8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加德纳还指出,人类智能不应局限于他所确认的这几种类型,同时每一种智能还包含有次级智能。这与孔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因材施教”相呼应,为人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充满希望的理论。(三)“文化经营”理论
该理论又称为“学校个性形象塑造工程”理论(简写为“SIS”),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其认为学校管理必须根植在相应的文化中,必须和学校特有的价值体系相吻合,必须科学有效地经营运作,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它指导我们从研究和整合学校文化现象入手,将学校管理和经营提升到组织文化的高度,帮助学校总结与提炼办学的核心理念,设计文化经营、战略服务、有效管理的途径与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运作水平,形成具有浓郁校本特色和独特品牌内涵的学校组织文化形象和经营模式。
(四)生态哲学
罗尔斯顿的生态哲学思想体现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它突破了传统的事实与价值截然两分的观念,从价值导出道德,将道德哲学与自然哲学紧密结合;他创建了系统价值的概念,突破了传统的价值主客二分性,建构了生态整体主义的世界观;他将生态哲学理论融入实践,探讨了环境伦理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具体途径,这为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当生态学发展到人和自然普遍的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层次时,就已经具有了哲学的性质和资格,它已经形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与思维方式,具有了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性质”。生态化原则最主要是承认多样性,珍惜独特性,强调关系性,张扬和谐性。生态学中有一个“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意思是系统必须有优势种和拳头产品为主导,才会有发展的实力;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产品为基础,才能分散风险,增强稳定性,即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合理匹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根据生态化原则,推动品牌学校的创建,有利于推动整个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五)课程改革中三大实验的理论
严格讲这还不是一个成熟的系统理论,是在动态发展中的实践智慧。
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从理论研究、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的设计、及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研究三个层面切入,着力于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钟启泉教授主持的“新课程改革”,指出目的是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目标定为“六大改变”,即:(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3)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
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侧重于打造“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理想村落”。提出了”三大改变”:(1)“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2)“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建理想课堂”、“优化家校合作”、“培育学校特色”八项策略来开拓一条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理想道路。
这三项研究均遵循着“从理念到行动”、“理论先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同时,研究途径又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可作为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指导。
(六)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体系中首当其冲的是Diener所引导的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主观幸福感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肯定性的评估,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状态。其研究关注人们积极心理状态—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差异,涉及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影响因素、心理机制,评估以及如何增进人们的幸福感水平等。积极心理学理论对推进区域多元化特色学校实现幸福教育的主旨:幸福每一所学校、幸福每一个学生、幸福每一位教师。
四、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的政策出台出台以来,各地掀起了研究特色学校建设的高潮,其研究成果丰硕。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主要涉及6个方面: 1.特色学校概念的研究。“特色学校”、“学校特色”、“特色办学”、“名牌学校”这些概念大多数都是围绕学校提高办学质量而讨论的。
2.特色学校创办方法。一般涉及“特色学校的内涵,创建特色学校的意义,创建特色学校的条件保障”等研究。
3.特色学校评价方面。从学校特色评估的职能、原则、范围、过程等方面进行剖析。4.特色学校与教育发展关系。特色学校是素质教育深化的体现,这应该成为理性选择和运作思路。从素质教育出发,要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就必须创办“规范十特色”的学校,这也是近年来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特色学校的基本经验。
5.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关系。主要观点:成功的学校应该以文化而著称。异彩纷呈的特色学校,他们所拥有的各种个性特点,无论内隐抑或外彰显,总会潜移默化并实实在在地在学生的个体发展中打上烙印。特色学校的打造,更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上。学校要加强规划,强化管理,增加投入,改善设施,健全组织机构,建设一支有特色的教师队伍,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在校园内设置“硬性”文化标志。
6.特色学校与校本课程。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教学特色建设,并建立与特色相适应的新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也就是学校特色的创建过程,创建学校特色必然要开发校本课程。
7.关于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实践研究:上海的崇川区、普陀区,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重庆市万盛区和涪陵区有一些思考和实践,通过活动、会议、行动方案、评估方案等方式进行了推进和探索。
通过对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和分析,申明了特色学校建设的意义,宣传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典型,增强了创建特色学校的意识。
文献综述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通过对特色学校资料的搜集和分析,申明了特色学校建设的意义,宣传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典型,提高了中小学办学热情,形成了创建特色学校的观念。但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多为经验总结,即使理论研究也有着经验色彩;大多数文章对于特色学校、办学特色等相关概念争论不休;研究还不够系统。对特色学校建设的指导,特别是区域层面的特色学校校本研究的成果运用和深化的推进指导研究,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色学校建设深化的成果罕见。
五、研究创新与假设
(一)本研究的创新价值
研究范式创新:本课题研究立足南岸在基本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基础上,实现完整的“幸福教育”体系构想,探索出区域推进教育多元化、特色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建立区域性的适应时代发展,适应学生发展,适应教师发展,适应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创造条件、挖掘潜能,在各中小学校内部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发展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和谐而富有个性发展,成就不同智能水平的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实现区域内学校办学思想、管理体制、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校本课程体系、师资建设等各个领域在特色发展方面互相配合,优化组合,形成整体性的办学特色。
(二)本研究的研究假设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南岸区“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南岸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依据,在规范化办学的前提下,根据南岸区高中的实际情况,以区域《南岸区特色高中建设规划》及《南岸区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意见》等有关政策和机制导向,整体规划区域特色高中建设,分类指导(高中多元化,初中的课改实验,小学的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作各学校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管理、课程体系(包括校本课程)及其内容、师资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特色发展的理论建构,以及学校文化、环境、课程、设施等诸要素相互配合的实践推进,形成南岸区各中小学校独特的、稳定的并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貌,最终形成多元的不同的办学特色,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幸福发展。
六、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以“书香南岸 幸福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整体推进学校特色和差异化的内涵发展为抓手,促进区域内每所学校提高育人质量,以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旨归,其根本目的指向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高品质发展,特别是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使全体师生共享优质均衡的教育发展成果。具体描述为:
1.探索区域内特色学校研究成果的推广机制。2.探索分类指导推进深化特色学校建设的策略。
3.促进区域内不同层次学校优质均衡的特色发展,积淀和丰富南岸区优质教育资源,为区教育发展决策提供咨询参考。
(二)研究内容
1.区域内中小学特色发展现状与问题调研 2.探索区域内特色学校研究成果的推广机制
3.总结形成分类指导推进深化特色学校建设的策略
(三)研究对象
南岸区内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校
(四)研究思路
整体推进,分类指导。遵照国家教育方针、《纲要》、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依据南岸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区域整体规划下,以区域整体教育理念为指导,提炼形成各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提出并探索与目标对应学校的管理体系、教育模式、校本课程体系、师资建设途径,整体优化,彰显个性化的学校文化,形成各教育特色,在实践中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风格,并通过逐步完善的区域特色学校发展督导评估机制为依托,系统优化一校一品的特色建设,促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文献,整理资料;深入分析国内外现代学校特色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掌握目前的学校特色发展水平、动态、应当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确立研究方向和主题;依据成熟的学校特色发展理论和成功的操作方法,作为本课题研究基础。2.调查研究法
地区经济发展对基础人才的需求、社区资源优势、学生发展意愿和需求、教师专长和发展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为本课题研究区域学校特色发展的规划,学校确定育人目标、校本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确立提供参考依据。
3.行动研究法
研究者在特色学校办学实践的行动中研究,在教育研究中行动,发掘、充实、完善并发展成学校特色。
4.个案研究法:对特色学校建设和特色学校群建设的典型个案分别进行跟踪研究和总结。
5.经验总结法
在区域内已经形成的特色学校中,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研究,既可以发扬优点,弥补不足,探索出学校特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促进区内教育特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思路。
(六)研究周期和步骤
1.研究周期:2013.6-2016.12,共3年 2.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文献准备、调查实施(2013.6—2013.12)
(1)大量的文献检索,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学校特色发展研究的成果和学校特色办学的成功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和思路。
(2)地区学生需求、地区经济发展对基础人才的需求调研,特色学校建设现状调查,形成调研报告。
(3)总结其它成果和学校已有经验,提炼和凝练学校已有的特色。第二阶段:整体规划、分类指导(2014.1—2016.6)
(1)在第一阶段基础调研的基础上,拟定《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发展规划》。(2)各学校形成特色发展方向和目标,拟定管理制度体系、德育教育规范和活动设计、教学规范和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校本课程的研发和使用等实践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
(3)结合地区学生需求、地区经济发展对基础人才的需求,拟定课程设置和开发
项目。
(4)把课题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分别由主要参与者负责,落实个案研究,重点在各校的具体特色的挖掘和提炼。
(5)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研究论证,初步形成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研究结论。
(6)汇集总结各学校特色发展情况。
第三阶段:提炼成果、总结结题(2016.7-2016.12)
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特色管理制度汇编、和特色学校建设案例、校本教材、其它成果汇编等印刷,筹备结题。
(七)预期成果 1.理论成果
① 区域学校特色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② 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发展规划 ③ 特色学校管理制度汇编
④ 《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文集 ⑤ 区域特色学校发展的案例汇编
⑥ “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报告 2.实践成果
形成基于“书香南岸 幸福教育”理念的多元化特色学校集群
(八)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谭伟
主研:(略)
(九)课题经费预算:待定
(十)参考文献 【1】《全民教育行动纲领》 1990 【2】特色发展: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根本,王惠颖,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研究,2012-08-10 【3】李醒东,《解读特色学校—对特色学校概念及创建问题的理解》[J].中小学管理,2004,(5).【4】陈红云,《中小学学校特色创建的理论基础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5,(20).【5】钟燕,《均衡视野下特色学校建设研究》[J].人民教育,2008,(1).【6】王春东,《特色学校建设刍议》[J].校长阅刊,2007,(5).【7】祭彦加.江苏教育发展报告(2008)[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45.【8】贺武华.浙江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5-26.【9】 翟 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2).【10】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11】辛涛.教育公平的终极目标:教育结果公平[J].教育研究,2009,(8).【12】冯建军.基于个体发展差异的教育公正原则 [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4).【13】 姜英敏;;“高中平准化”时代的落幕——韩国高中多样化改革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14】高国荣;;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的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5】高金岭;学校特色发展战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个案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2年Z2期
【16】孙孔懿;学校特色的内涵与本源[J];教育导刊;1997年Z1期 【17】孙孔懿;学校特色形成的过程与模式[J];教育导刊;1997年Z2期
【18】吴秀娟;关于学校“各自办出特色”的哲学思考[J];教育导刊;1997年Z2期 【19】张华;“特色教育”本质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03期
【20】陈红云;简论中小学学校特色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05期 【21】赵福庆;特色学校建设刍议[J];教育研究;1998年04期
【22】张瑞海,普通高中特色发展:一种新的发展观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111期
【23】尤基守,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政策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7.构建体育特色学校的实践与研究 篇七
一、抓传统促提高, 普及排球运动
1.形成排球校本课程
学校重视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以排球活动为特色, 以排球训练为“抓手”, 抓普及、促提高、求发展, 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教研组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并且系统地学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开发了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 内容包括排球文化、有效的练习方法、战术配合、比赛规则、我与排球共成长等内容, 还涉及心理、安全、学校排球发展史等知识。我们的宗旨是通过排球教学, 用趣味性排球游戏吸引学生参与,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各种排球技术, 在参与中育人、促智、追美。
2.教学与训练结合
处理好教与练的关系是发展特色排球运动的关键。为此实行了“三段制”教学方法。为确保排球教学, 把排球类游戏注入到每个年级的教学任务中去, 让他们抛、投、滚、拍、踢, 自己去熟悉球性。进行基本的技术教学 (姿势、移动、传球、垫球、发球) 。教学中, 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 初中学生好胜性强, 把动画片中的人物名作为打球出色的学生的雅号, 使同学感受到他是个大英雄, 这样人人都想获得好的雅号, 积极性更高了。我们还采用了降低练习难度来进行竞赛的办法, 以接发球、扣球、吊球等技术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建构排球课程模式
为了适应当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对排球教学的课程进行逐步改革, 当然这种改革主要是要富有更多的娱乐、健身方面的内容。如果不对中学排球课程模式改革, 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出中学排球教学的独特教育功能, 就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采用学生有兴趣的与排球相关的教学内容, 争取更多的临场实践的竞赛性内容, 可以采用培训学校排球队或者组织学校联赛等形式作为提高排球运动水平的手段, 这也是排球教学的有力补充。
二、创特色之路, 发展阳光体育
1.教育观念有特色
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开展观念大讨论、思想大解放活动, 努力达成共识, 已逐步形成职责分明、制度健全、管理有序的运行机制, 为特色排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育教师经常参加各级排球培训, 通过培训, 教师的“自强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理念得到了升华。广大体育教师能充分认识到用我校体育资源的优势来推动学校排球运动的健康发展, 力争打造出“县里上档次、市里有名次、省里有位置”的品牌学校。
2.校园文化有特色
排球运动已成为我校的阳光运动。学生在课间都把玩排球作为主要项目。在课外活动中更是做起各种各样的排球游戏、比赛等。每年开展排球赛是一场展现学生球艺和风采的盛宴。学生们期盼, 各班主任也是非常重视, 精心组织、设计口号, 轰轰烈烈地参加。有的还提议是不是搞个学校联赛制。在比赛中安排低段发球比赛, 中段垫球、传球比赛, 高段以班级为单位的排球赛。实践证明, 任何一项特色活动的发展都需要营造一定的文化底蕴, 才能水到渠成。
3.教科研有自己的特色
每项改革总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实践需要科研的支持。因此, 要创办特色学校, 就必先树立以“教科研兴校”的工作思路和办学意识, 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精良、品德高尚的科研队伍, 全方位、多视角、大幅度地开展针对学校自身特点的教科研工作。近年来, 我校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教师发表论文数十篇, 其中有针对排球运动的专题论文《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学排球教学中实践研究》, 还制作 了“排球场地及器材”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为我校排球项目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指导。
三、加强内涵建设, 树立品牌形象
1.树学校品牌形象
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是学校发展新的契机, 走特色之路不失为彰显学校办学价值的必经之路。我校在各级各类的排球比赛中成效显著, 得到了各部门表彰和奖励多次, 受到各级体育局、教育局的充分肯定和表扬。办学特色初露端倪。目前已形成了良好的传统, 发展了自己的特色品牌, 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认同。我们在社会活动中以各种形式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有关学校排球特色建设的报道不断出现。实践证明, 只有我们的教育成效被社会认同, 我们的教育价值才能得到肯定, 才能形成更加有特色的品牌, 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2.树师生品牌形象
假如没有合格的教师, 任何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我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形成特色学校的关键, 学校营造了和谐、融洽的用人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树立了教师的品牌形象。不光教师有品牌, 学生更需树品牌。在每年的学校排球比赛后, 我们都要评选“防守王”、“扣球王”、“最有潜力球员”等荣誉称号, 来激励学生热爱排球的积极性。对毕业的学生, 学校建立了学生档案, 关注其发展动态。
3.冷峻思考特色创建
8.体育特色学校成果汇报 篇八
通过对冬季冰雪运动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的认识,阐述了开展冬季冰雪运动对提高北方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针对如何通过冰雪运动来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提出培养学生对冰雪运动兴趣和认识,改变教学方法,共享滑雪场地资源,增加冰雪运动的锻炼方式,组织和管理好冬季学生余暇时间的冰雪运动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等途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冰雪运动 素质教育 校园体育 特色内容 增强体质 预防冻伤
【中图分类号】G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32-02
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指出了应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来调动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以科学合理的教育和锻炼手段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的主要目标。冰上运动作为北方冬季所特有的运动项目,在我国南方高校一直难以开展。
21世纪中国的教育改革方向是实施素质教育,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型的、复合型人才。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高等院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出冰上教学课的教学。冬季冰雪运动在北方各高校的蓬勃发展,使北方高校处于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中,也对各高校冬季体育提出新的社会要求。21世纪休闲运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会生活和优质个人生活的一个主要标志,并越来越被他们所青睐,成为在余暇时间以冰雪运动为主的冬季体育休闲、健身、娱乐行为。在冬季丰富的各种形式休闲运动中不仅能增强体质和健康水平,陶冶情操,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实施冬季体育教育中应着眼学生的全体、尊重主体、倡导发展,冬季体育教学必须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要从冬季体育广泛的教学内容中选择学生喜爱和乐于活动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因此,在冬季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建构学生的积极心态?
速度滑冰课的教学,应根据课程的实际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速度滑冰课中起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保证速度滑冰课的教学质量。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它基于“人多智广”这一哲学思想,在美国教育历史上曾有一个时期合作学习理论深受欢迎并广为应用。由于它在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识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因此,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和乐于言表的创新精神而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推崇。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对合作教学法在普通高校速度滑冰内容中的运用进行进一步研究,以其从理论上、在实践中证明合作教学法不仅是一种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有较高运用价值的教学方法,而且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培养有较好效果,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计划,从而对我国的合作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合作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合作教学法为学生之间的协作互补搭建了平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合作教学法实现了主导与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合作教学法有利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冰上课教学效果与陆地教学效果存在差异。陆地模仿教学效果男女不相上下,但实际上冰却明显不同,男生明显好于女生。
有不怕困难的决心,有学会掌握技术动作的信心。具有渴望学习动机的学生有最好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评估大学冰雪特色内容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之一。
充分热身 运动前的准备活动——热身活动是进行任何活动之前都必须要做的重要步骤。特别是在冰雪运动中尤为重要。从生理学角度看,热身运动可以增加肌肉收缩时的力量;提高肌肉协调能力;预防或减少肌肉、肌腱、韧带的伤害;增强血红素和肌蛋白结合和释放氧的能力;改善代谢过程;减少血管壁阻力。体温适当的提升可使神经感受器的敏感度和神经传导速度获得充分的改善。同时也可以刺激血管扩张,使活动部位局部血流量增加。血液的流速和流量随肌肉温度上升而增加。能源的供输和代谢物的排除得到改善。由于热身运动所产生以上的效果,使人体各关节的活动范围得到了加大,运动时的协调性得到提升。肌肉的伸展能力达到了最佳的效果。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运动者在在冰雪运动中损伤的发生率。
预防冻伤 是一种由寒冷所致的末梢部位局限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已暴露部位出现充血性水肿红斑,遇高温时皮肤瘙痒为特征,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患处皮肤糜烂、溃疡等现象。该病病程较长,冬季会反复发作,不易根治。冻伤按轻重分为三度:第一度为红斑级。表现为受冻部位瘙痒、皮肤苍白、局部稍肿、疼痛,若处理及时症状一般持续几小时或24小时就可消失。第二度为水疱级。此时除皮肤红肿外,还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破后流出黄色液体。患者自觉皮肤发热,疼痛较重。第三度为坏死级。皮肤局部或肢体发生坏死,皮肤呈紫褐色,局部感觉消失。在冬季运动中冻伤部位多见于手足末端、鼻尖、两耳及生殖器。以第一度冻伤较多,第三度冻伤较少。
冻伤预防要做到以下几点:
1.运动服装和鞋袜要求保暖和宽松,冰鞋不能太小太挤脚。
2.冬季锻炼时要带御寒用具,要扎紧手套、衣服、裤脚、袖口,防止风雪侵入到衣服内。滑雪时眼部应佩戴眼罩,防止眼角膜冻伤。
3.鞋袜要保持干燥,运动或走路过多后出现潮湿要及时更换。
4.身体静止不动或疲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站在风口处;不要在疲劳或饥饿时坐卧在雪地上;在运动间歇或结束后要及时穿好衣服,这样不仅能预防冻伤,也可预防感冒。
5.饮食中适当补充含蛋白质和脂肪较多的食物。
参考文献:
[1]马瑞;刘春华;焦磊;耿新山; 黑龙江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开展现状研究[J];冰雪运动;2011年02期
[2]刘晓梅; 哈尔滨市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及市民冬季健身运动的现状分析[J];冰雪运动;2005年05期
【体育特色学校成果汇报】推荐阅读:
书法特色学校建设成果10-30
高校体育特色项目07-26
浅谈体育教学中激励性语言的特色07-18
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汇报07-11
西寨子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情况进展汇报10-21
绵阳市实验中学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汇报材料5则范文07-22
书法特色汇报09-22
书法特色汇报材料08-04
小学特色亮点汇报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