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实践与思考

2024-10-07

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实践与思考(通用9篇)

1.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实践与思考 篇一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彭阳县第一小学杨志洛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复习课都离不开练习。它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起着形成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作用。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的有效环节和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日常课堂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导入时的“情境创设”、新授中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操作”等理念和行为已深入人心,但在练习活动设计上,我们重视程度和投入的精力与智慧还不足,新课程下课堂练习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一、数学日常课堂练习普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练习形式单调。多数教师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练习题型,而其它形式的练习,如:填空、选择、判断等则很少,更忽视实践练习。练习形式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实践性,不能在学生已产生思维疲劳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2、练习层次单一。所练习的大多是条件明确,模仿例题,思路单一,结论确定的封闭性习题。缺少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发展性习题,不能有效地调动学有余力的优等生的积极性。

3、练习时间不足。新课程改革下,很多教师注重了情境创设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新知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又因为“不放心”心理下的大量讲授,使得巩固练习时间偏少,显得“头重脚轻”。

4、练习数量过度。有些教师片面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到处收集罗列练习题,布置大量的练习,大打“题海战术”,练习题的安排又常常是机械重复的偏多,致使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而效果不理想。

二、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1、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设计课堂练习。

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如,在教学《因数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时,其教学重点是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针对这一点,我先设计了只列竖式,不要求计算出最终结果的习题:220х40= 160х60= 360х25=12х580=。然后设计了让学生观察算式,说一说积的末尾有几个零的练习题:330х50=300х30= 180х50= 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以后的练习就容易了。这样,所有学生都能量力而行,尝到了成功的欢乐,对数学学习

更有信心了,使他们学习更加主动与积极。

2、灵活设计课堂练习的内容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走数学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四年级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一课,为了避免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产生厌学情绪,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练习:让学生用数学书附页中的图片做一个数字转盘,同桌合作,一个同学转出一个多位数,请另一个同学写出这个数并读出来,正确以后才能交换。这样的设计使知识性与趣味性得到了统一。

3、设计有典型性和生活化的课堂练习。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有限,因此我们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少而精,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具备典型性,既能集中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做到题量适当,恰到好处,又能通过设计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举一反

三、拓展思维、培养基本技能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练习题:“超市购物”。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看哪位营业

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哪位顾客最会计划用钱,买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事先准备好各种商品及标价)。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熟悉人民币面值的基础上认识商品标价,这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源于生活。因此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而且,可以巩固人民币的认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等,亦是一举数得。

4、开放性的进行课堂练习。

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练习来讲的,一般是指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

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六年级数学的“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练习课中,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活动练习: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玩具商店中摆放着的各种各样长方体玩具礼盒(礼盒的尺寸有4种,每种都有若干个),假设小明过生日,小红想选其中的两样礼物包装成一个大的长方体礼盒,如果坐在一起的两个人为一组,请帮小红打算一下选什么,怎样包装,所需包装纸至少是多少?这一过程中,一要选好两个长方体礼盒,二要思考包装的方法,三要计算包装大礼盒所需的包装纸,对学生而言,应是一件有一定难度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包装送礼物),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成的都很出色。

总之,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如何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2.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实践与思考 篇二

一、精心备课、优化作业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备好课是一个关键。教师要增强合作意识,积极参予集体备课,以提高和保证备课水平。在把握中考理念的前提下,认真研究学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备课要做到“五有”、“五备”。“五有”即脑中有“标”(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五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课标、备学法。上课要做到四点:1.教学目标明确。2.方法科学有效。3.教学行为规范。4.课后及时反思。

备课具体要体现以下几点:1.重难点明确,并有很好解决重难点的方案。2.教学过程紧凑,设计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3.能借助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比较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4.体现分层教学,能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解题思路要分层,通过正向与逆向思维、综合法与分析法、常规方法与技巧性方法,一题多解,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对于每一种题型,都拥有自己能理解、掌握的方法。5.例题设计要典型,让学生能通过一个题目的学习,能够掌握一类题的解法,触类旁通。6.作业设计要分层:根据本课教学重点、中考考点精心选题、设计练习。习题教学坚持走起点低、落点高的路子,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变式训练中实现能力的稳步迁移。

二、激发兴趣,是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

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用爱心和真诚感人,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感情,学生就会更愿意听老师的讲解,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愉快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活动中去。学生的学习动机更明确,从而使思维得到激活,活动也会始终指向新课学习的目标,最终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在课间我们要多和学生谈心(特别是那些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谈心的内容包括思想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等。尤其要关注那些问题学生的生活状况,要使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在真正地关心他,同时也想帮助他,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可老师,从而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老师所教的这门课,这样才能不辜负老师的苦心。

四、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出多样化教学。

1. 发现探究式。

探究学习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达到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策略是构成课堂教学的有效行为。

2. 小组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给学困生提供了积极发言的机会,使他们拥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因为在平时的课堂上,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由于时间和机会有限,很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少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更缺少向老师提出自己疑惑的勇气。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挂图、演示实验等辅助教学的手段比较多,但这些教学手段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必须靠教师的语言去解释,时间长了会给学生造成疲劳感和厌倦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制作一些课件,可以充实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利用网页课件教学,把图像、声音、动画、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意无意地对知识进行记忆,且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学生记得快,理解得也快,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对于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的化学知识,教师要多借助于多媒体把微观世界运动以生动的图画表现出来,帮助学生将微观变化与宏观现象有机统一起来。

3.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实践与思考 篇三

一、学习课程标准,把握科学教学的要义

要实现科学课的有效教学,首先要深入理解初中科学课程的价值、理念和目标。《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课程理念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学习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为学习其它学科知识和后继学习打下基础。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合理地解决个人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初中科学课程内容体系庞杂丰富多样,几乎全面覆盖了人类关于科学文明的各个领域,涵盖了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和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一线的教师必须要对这些丰富多样、浩若烟海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深入地把握。

二、多维度理解有效教学

从宏观层面看,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体现能否实现关于课程的价值,最终达成课程目标。初中科学课程的价值和目标充分地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90年代对于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即基础教育的基础体现为基础知识、基础经验和基本学习需要;从国家培养人才需要的层面看,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了适应复杂多元与快速变迁的时代需求,需摈弃哦传统的关于“基础”的概念,而重新去寻找未来社会基础教育的新核心。我们作为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教育教学人员更应清醒地认识和把握这些新核心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当代教育理论认为作为奠基人生发展的“基础”,其核心应有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即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与策略性知识、元认知知识)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能力”(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和素养体系中的“核心素养”(学习素养与关系素养),上述三种“核心”必然互相支撑,协调发展,有效教学能否达成衡量的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能获得了上述三个“核心”。丰富多样的科学教学内容必然能够也应该能够更多、更好、更全面地承载上述三种“核心”的培养。

上述宏观的整体的目标的达成必然是建立在一节课一节课的教与学,一个知识一个知识的积累,一个技能一个技能的培养的结果。因此,教学有效性还应从微观的层面去考察和落实。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对有效教学进行过长期深入研究,他在其著作《有效教学十讲》中把课堂教学作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穿越玉米地,即穿越玉米地的时间对应学习某个知识(技能)所投入的时间,穿越玉米地时所掰玉米的多少比作学习时所掌握的多和少,第三方面,穿过后身体被叶片划伤的程度来类比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心理体验的愉悦程度,上述的三个方面就是对应评价教学的三个维度。概括起来讲,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学生以更短的时间,以更愉悦的心理体验获得对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

三、有效教学实施的关键之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

1.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

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获得有效甚至高效的教学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是主体性?在哲学上,主体性又叫主动性,也就是自觉能动性,集中体现为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任何教学行为中,最终有否达成目标,对效率的评估终究是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掌握的好不好。因此,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一切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尊重、信任和发挥学生能动性为前提,由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发现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标,借助学生主动探索,变革,改造的主体活动来构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形式。

3.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措施

首先,应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任何一个班集体中的各个成员在性格、智力、能力等各方面都会存在差异,或者说学习成绩有优劣之分,行为习惯有好坏之别,但如果教师怀有一颗慈爱之心,以包容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客观公平地去看待每个学生,这样的课堂就会非常融洽、和谐、温馨。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火花,教师也往往能够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课堂上,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从而能自始至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成为课堂的主角。

其次,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科学课中有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难懂,若教师不从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特点出发,生搬硬套,以简单刻板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们便会由于难懂而感觉课堂的枯燥乏味,进而失去学习热情,渐渐地会沦为课堂活动的“看客”或旁观者。因此,对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探索构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创设情境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生活情境,将所授知识与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往往是非常广泛和普遍的,如惯性就是一非常抽象的概念,但把它和生活中惯性的危害与益处联系起来讲,困难就会小很多;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入影视资料或动画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有些抽象的东西,比如化学反应本质是组成物质的原子(团)从新组合的过程,若能用动画展示其过程,将会一目了然,非常形象。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小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投入到课堂中来。

再者,我们还应针对一些难度大的课程内容,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他们的认知、学习搭建合理的台阶,让他们比较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总之,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本,要从学生实际能力和认知水平为依据,把课堂的教学活动定位在学生主体上。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做法还有很多,不一而足。

四、有效教学实施的关键之二:教师教学主导地位的发挥

1.对教师主导作用的理解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应关注教师的主导性,两者不可偏颇。因为教师是知识、理论和技能的传授者,思维的点拨者,因此,在教学过程通常处于支配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可以概括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首先,体现在教师人格魅力上,由于科学课抽象难懂的特点,很多初中生都觉得科学课很难,很深奥,尤其女生更是如此。若教师具有较好的人格魅力,将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爱屋及乌,学生们会喜欢上教师所任教的科学课,会增强克服学业困难的信心。其次,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启发作用,加深对科学课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主动去探索知识。再者,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对课堂的引领和过程的掌控作用,教师娴熟精湛教学艺术更会征服学生,学生不知不觉中突破一个又一个学习的难点。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措施

首先,教师应提升自身的素质,自身素质至少应包含道德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道德文化素养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有较强的事业心,对学生充满爱心,对他人有极大包容心,主动、积极、进取;谈吐风趣幽默,知识渊博,爱好广泛。专业素养表现为对学科知识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掌握科学的前沿知识,拥有很强的学科教学能力,同时又虚心好学,不断主动吸取新知识,做到与时俱进,吸收新的教学方法。

其次,教师应深入研究课程目标,精准把握教学目标和要求,在新课程目标下,能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能有效预设教学的远期、阶段和课时目标,预设有效的实施手段与方法,并能将不同阶段的目标进行无缝对接,形成严密的目标体系。

再者,要想能实施有效教学,精心备课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在深入研究课程目标基础上,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原有知识水平、接受新知的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精选所讲内容,归纳重、难点,预想问题的引入方法,做到能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所讲解的主题上来;对所讲内容做到深入浅出,能运用贴切的案例、比喻诠释知识;根据不同的课型采油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陈述性知识应强化学生的识记,对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应多设计变式,加强演练以增强教学效果。

最后,要优化课堂教学。在精心备课基础上,进入课时目标的实施阶段即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主阵地,又尤以新课教学最为关键。新课中有的以概念为主(如物质的分类、空气、人体保健等节次内容),有的是规律教学(如常见化学反应、牛顿第一定律、欧姆定律、月相等节内容),还有的则是操作技能(如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测量工具等章节),对不同类型的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此,通常的课型有以下几种:

(1)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规律类教学,科学探究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与科研工作者搞科研的相似过程:学习知识、培养探究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精神、形成互相合作的意识。探究式教学应做到以问题引导思考,以实验过程为途径,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参与度与参与兴趣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实验过程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学生会有较强的成就感,会增强学习兴趣,并发展他们合作、交际的能力。

(2)学案辅助式教学:这种模式也是比较高效的教学方式,一般适合概念类知识的教学。这种模式能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每位学生的参与度,较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这种模式的核心是设计比较合理的导学案,学案编制质量好坏是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一般的做法是利用集体备课的机会博采众长,集集体的智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重难点,形成学案。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的要点,配套的知识点材料、例题、强化训练题及检测题和课外练习等。课堂中,师生互动,讲练结合,即时进行学习反馈,进行实时教学诊断。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学生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五、结束语

总之,初中科学教学的高效实施,离不开对课程价值目标的深刻领会,离不开对有效教学的深入思考;学生应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主导教学活动的普遍教学观同样适用于科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

[2]王红,吴颖民、《放慢知识的脚步,回到核心基础》.《人民教育》.

4.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实践与思考 篇四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科学教学时,只有让丰富的科学事实作用于学生的各种器官,才能为学生思维提供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如果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不进行实验和探究,就无法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无法体会到探索自然科学的乐趣,也无法真正地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所谓有效教学是指为了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社会学为理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进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成果、学会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对所学的学业喜欢、感兴趣、懂了、会了并有所收获。

一、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有效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限定了教学内容,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因此正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制定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1.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目标设计的根本依据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是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少教师确证教学目标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而新课程制定的三维目标上具有明确的“学什么”、“做什么”的意义,体现“学为主体”的理念。例如,《神奇的激素中》的三维目标就根据课程标准、重难点的选择、以及学生的学情和特点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②了解激素是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③能说出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④知道由于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各种疾病。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交流探讨、读图分析等活动,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②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系列挑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养成对知识“乐学、乐用”的积极心态。2.教材的重、难点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教学的重难点的确定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分布、注意力分布等。无论是传统课程的教学,还是新课程的教学,总是要用教材教的。教材教什么?我们凭借教材教学科知识、教学科学习的方法,凭借教材让学生在学科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提高学科学习能力,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自然学科在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上比较明显。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要训练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教学的目标。

3.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出发点

初中科学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它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必须兼顾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照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必须有效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还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支持。1.利用现代技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抽象的概念,而按照学生现有的逻辑思维很难理解这类的概念,又不能通过生活经验、生产实践或者实验等方式加以解释。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可用动画模拟“在点燃条件下氢分子、氯分子加速运动分解为原子,两种原子重新自由组合构成了氯化氢分子。”这种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画面时间短暂,却把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构成新的分子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根据需要还可以反复回放,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解决了疑难问题。

对于一些危险的化学实验的讲解,只是口头的描述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实际操作也有相当大的危险性,怎么办呢?例如,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是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否则会发生危险。但如何危险,学生不能亲自体会。这时,向学生展示将水注入浓硫酸的实验录像,学生就会对此有较深的印象,错误操作出现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小。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能巧妙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教学情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2.情境设置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慢慢的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每个问题的设置对于学生来说都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相当,感觉凭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的。例如,《欧姆定律》一节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情境:(1)导体中电流i跟导体端的电压u,跟导体的电阻r之间有没有关系?(2)怎样来讨论i跟u、r之间的关系?(3)在i—r关系时,怎样来保持电压u不变,改变电阻r?在研究i———u的关系,怎样来保持电阻r不变,改变电压u?(4)根据上面的分析怎样来设计电路?(5)各电路有什么优缺点?选择最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从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经过提问、讨论,再由教师总结,欧姆定律自然得出。

3.情境设置要体现开放性和发散性

在情境教学中,良好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也不应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多向的。针对同一个问题或者不同的问题,教师都应该极力的提倡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打破惯有的狭隘、单向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联想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上下功夫,把情景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内容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抛出如下开放性的问题:①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②你认为摩擦力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③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那么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三个都是很好的开放性问题,也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问题。

三、教学策略必须有效

5.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实践与思考 篇五

1、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

2、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运用词汇给事物命名、进行指称、描述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

3、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九级要求则更高:

1、学会使用45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2、能根据交际话题、场合和人际关系等相关因素,选择较为适当的词语进行交流或表达。

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关于探寻英语课堂词汇教学有效的策略这一问题,有一些体会,现总结归纳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与探讨。

一、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了解到学生学习单词主要的困惑有如下几种。

1、生词太多。新版英语教材中每一课在书后都有单词表,一般主要课文和听力课都有20-30左右新单词。记忆并练习使用这些新单词,本身就是一件不轻松的任务,更何况对于我的大部分学生而言,每篇课文或听力材料中,仍然存在不少书后单词表以外的生词。以第六模块十六单元第二课为例,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听力材料中有新单词20多个,还有5人选择生词太多,无法理解。如何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同时又能使基础不同、理解和接受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对于教师来说确实是十分具有挑战的。

2、背过的生词,没几天就忘了。很多十分用功的学生通过调查问卷反映,背单词的时候很用功,第二天检测的时候还记得很清楚,没过几天,就都不记得了,这让他们十分苦恼,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3、死记硬背的单词,拿到文章中还是不能理解其意义。还有一种情况,学生能够把单词表中的单词倒背如流,但是一遇到课文,即使是所有的单词都认识,也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让学生也很苦恼。

针对以上的了解到的结果,我开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摸索并实践词汇教学的新策略。

二、成因分析

词汇成了学生学习的难题,究其成因,有以下几点。

1、由于生词量大,一股脑地都抛给学生记忆,没有层次,学生记忆起来很疲劳,学生怕记不住单词导致焦虑,结果只能更加记不住。

2、根据记忆理论,记忆过的东西,需要再加强巩固,否则就会慢慢地淡忘。学生背单词,多半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利用瞬时记忆完成了当时的任务,之后没有持之以恒的地巩固,自然很难把单词烂熟于心。

3、英语的词汇本没有意义,只有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才具有其特定的意义,很多学生抱着词典背单词,而忽略了语境的重要性。

4、学生还是对单词学习重视不够。许多学生认为,中小学英语,关键是语法和句型,词汇不太重要。阅读理解题,不会可以蒙……没有认真的态度,也就没有好的学习效果。

三、措施

1、分层学习词汇。在以前的生词学习中,我都是学习课文的前一天要求学生能够把所有的单词背下,并采取听写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可是长时间下来,发现这种方法没有很明显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现在采取把单词分几个层次来记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记忆不同层次的单词。

2、分阶段学习词汇。处理了生词表里的单词之后,学习的障碍才算是清扫了一半,在课文或听力材料里面还有好多单词需要学习。在前面提到过的第六模块十六单元第二课听力NameStories中(听力原文见附件),重要的单词和短语就有20个之多,虽然其中一部分已经在之前的单词表中学习并记忆过,学生们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单词都能认识,所以不能一股脑的把所有词汇都抛给学生、我尝试和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相结合,分阶段进行词汇学习。

3、反复巩固词汇。记得快,并不等于记得牢,对于学习记忆的材料要经常反复琢磨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

4、适时检测。让学生记忆单词,仅凭上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心理学理论,要在信息被大脑遗忘之前及时复习,才可以牢固记住内容、提高记忆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听写或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促使学生及时复习。巩固词汇,教师还要遵循“先密后疏”的规律,帮助学生更彻底地记忆词汇。如果课后巩固的工作没有做好,就会导致之前课堂上的努力前功尽弃。

6.提高考试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篇六

一、精心命题

精心命题是提高考试有效性的前提。命题首先要克服“拿来主义”, 根据随堂练习、单元练习、阶段练习、综合练习的不同特点,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 确定不同的广度和深度。总的来说, 要从统观教材的高度, 立足于基础, 着眼于问题的实质, 把握各部分知识的相互联系, 做到知识要点化、要点题型化, 浓缩课本知识, 提炼成习题, 使其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一知识点的有关题目, 有计划地穿插在不同类型的考试中, 努力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使试题真正做到点多、面广、题精。当然, 对少数错误率较高, 又属重点知识的题目, 在以后的考试中, 进行重复还是必要的, 这样可使学生加强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复习, 消化知识、巩固知识, 从而使命题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可让学生自己进行命题。虽然由于受知识和能力的限制, 学生设计的题目可能是他们归纳做过的习题, 但编制试题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积累和重组的过程, 也是进行有效练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益处。老师评点, 不断提高命题的质量, 以此让学生了解考试, 加强学习。但由于命题耗时较多, 这种练习只能适量, 否则会加重学生负担。

二、及时批改

批改不仅是为了查明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极好机会, 为以后的讲评提供依据, 也使学生明晓自己的缺漏, 有的放矢地加以弥补。所以教师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全批全改。一要及时, 通过及时批改为及时讲评提供条件。教师如果能够做到当天测试、当天批阅、第二天讲评, 趁热打铁, 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高效的工作作风会感染学生, 既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能密切师生关系, 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二要认真, 评分要客观、公正、合理, 从而使分数具有准确性、可比性。这对成绩好的学生是一种鼓励, 对成绩差的学生是一种督促, 也是教育学生重视考核, 认真听讲, 及时认真做好复习的一种方法。对于成绩一贯较差或有明显退步的学生, 要进行个别谈话, 分析原因, 明确目标, 鼓励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三要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 弄清哪些题错得多, 错在哪里, 找出错误的症结, 分析何种能力需要增强, 学生需要何种帮助, 为有效讲评创造条件。

三、认真讲评

通过对试卷的批改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 而对试题的讲评则是弥补学生学习缺陷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考试后应舍得在讲评上花时间, 讲评时一要就题论理, 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 而且知道为什么, 明确错误的原因, 弄清问题的实质。二要善于小题大做, 借题发挥。由于命题精选了试题, 不可能所有的知识点在试卷中都有具体的命题, 更不可能包含所有的知识点 (此种情况主要出现在阶段练习和综合练习) , 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评时进行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 通过讲评扩大知识的覆盖面, 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达到解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这有助于克服“题海战术”的弊端,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三要重视双边活动。实践证明, 在考前大部分学生能进行较为认真的复习, 但考完后往往就万事大吉, 因此讲评课上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要让学生思考, 对学生多提问, 通过提问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一些基础较差, 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重点提问一些基础知识, 通过提问,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听课效率, 督促其做好考后的复习订正工作。四要注意解题方法的指导。学生答题出错, 除知识掌握不牢, 还有审题不清、解题方法和思路有误、答题不规范等原因。因此指导学生剖析解题思路, 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必不可少。讲评时, 教师可展示学生的精彩解答与代表性错误事例, 让学生感受;指导学生审题, 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明确答题要求和限制条件, 找到答题的“切入口”, 打开解题思路, 把握不同题型的答题关键……指导学生规范表达, 力求做到思维严密而流畅, 表述条理又科学, 书写整洁而清晰。五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对有创新、独到之处的学生要及时肯定, 善于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 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也要尽可能挖掘其闪光点, 加以赞赏, 予以鼓励。试题难度相对不大的试题, 教师可有意识地让他们回答, 让他们体会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消除压抑感, 激发内在兴趣。

四、做好反馈

讲评后, 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所考内容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复习整理, 但是这项工作对部分学生来说还未真正完成, 因此还需做好下面两件事情。一是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等原因, 尚未真正弄懂部分知识, 教师要做好个别答疑, 帮助他们扫清知识障碍。二是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 自觉性差, 听讲时不注意做好记录, 不能及时订正错误, 大部分学生对错误之处的订正仅满足于正确答案, 不能认真地分析错误的原因。因此教师在讲评后应注意对部分学生的试卷进行二次批阅, 检查其订正情况, 督促学生认真听好讲评课, 做好讲评记录, 改变自己的薄弱环节, 这对减少订正过程中的抄袭现象也是大有益处的。必要时对考试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二次检测, 以便使难点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要指导和督促学生做好错题集, 把平时作业、练习、考试中做错的题整理记录在本子上并认真进行分析, 平时经常翻阅错题集, 吸取经验教训, 促使自己不断进步。还可要求每次考试成绩落后的学生到办公室过关 (背诵重要习题的答案, 说明有关试题的错误之处) , 促使他们认真听讲、认真订正, 给他们一定的压力, 利用大部分同学积极向上的心理, 使他们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提高考试的有效性, 除了做好上述几项工作外, 增强考试的计划性也很重要。因为考试的重要目的是督促学生认真及时做好复习, 所以考试必须有计划, 学期初让学生初步了解考试的大致时间, 在考前作出具体安排, 从而使学生有备而考。教师应尽可能把阶段考试、综合练习和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 努力减少考试次数, 减轻学生负担。由于学生对期中、期末考试更为重视, 这对提高阶段考试和综合练习的质量也大有益处。教师要注意指导和督促学生把某一阶段的试卷整理装订好, 在阶段复习过程中对有关试卷再一次进行复习, 对自己试卷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方法性错误、理解性错误进行反思, 通过总结反思, 避免再犯类似性错误, 确保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曹同亮.解题反思——高考复习的重要环节.地理教育, 2006, (6) .

7.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实践与思考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

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课堂上传授的绝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关注精神、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等,注重“立人”,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那么,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在课堂教学时,我主要把握以下三点,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人文氛围,诱发探究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过的时候,知识才能融及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必定伴随着情感的活动,在课堂上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使学生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因此,教师要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如教完《负荆请罪》这篇课文后我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廉颇堂堂一员大将,为何要处处为难蔺相如?这个问激发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但是知道答案的学生寥寥无几。怎么办呢?课后探究。探究途径有哪些呢?网络、书刊、访问等等。待到下节课,学生就能侃侃而谈了。学完《完璧归赵》及《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后,学生对廉颇及蔺相如这两个人物的了解就更加深刻,同时也实现了语文知识的拓展与迁移。这时候,我就告诉学生,这些故事选自《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对于《史记》学生并不陌生,五年级的时学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经过点拨,学生就开始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回顾起学习过的《史记》故事。陶行知先生说:“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点及面,智慧引导,点燃兴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进行了学习能力的训练、指导,使学生获益匪浅。可见,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兴趣的持续保持,使自己的课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在”的境地。这样,学生会不自觉地爱你的课,期盼着下一课的到来,日积月累,学生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引导主动参与,激发探究欲望

叶谰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念认为: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只把教育当作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的熟练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探究欲望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比如说,在教学《李时珍》一课时,如何让学生通过对故事的学习体会到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呢?显然,抓住关键词品读体会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可对于刚进入四年级不久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无疑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上老师的示范、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导学案时,我充分考虑到了这点,无论是从课前游戏的安排,还是对课文第一、二部分内容的学习,都重点渗透了这一训练重点,通过让学生找找、读读、写写、想想、说说、评评,抓住关键词体会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吃了不少苦。在学习文章8-13自然段的时候,我由扶到放,让学生用上文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再来交流学习所得。因为有了之前的学习铺垫,所以大部分学生能圈划关键词句,并说出自己的学习所得,从而自水到渠成地感悟李时珍的伟大人格,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时,学生发现这篇文章的词语很有意思,譬如第一自然段中的“晓行夜宿、饥餐渴饮”的意思下文有具体描述。根据这一课堂生成,我因势利导,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词语意思,在教学实际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习得方法,提高素养。当然,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需要教师创设相应的条件。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具有一种较大的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才智得到发挥,潜力得到开发。

三、注重因材施教,关注个性发展

每个人都渴望伟大,每个人都期待成功。但是,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或是个性因素所导致,并非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的进程,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要了解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情况,及时注入不同的信息,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后进生能回答的问题,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以达到大面积丰收。对于学习成绩差、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歧视他们。教师对他们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如课文朗读的目标可以制定为:后进生能读正确,读顺课文;中等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优等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才能保证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

8.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实践与思考 篇八

新课程追求高效的课堂,而在当前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只有建立恰当的评价体系、引入多元的评价方式,才能更好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        学习性评价的含义及实施原则

2.1  学习性评价的含义

学习性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是专门“为学习”的评价,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形成性评价”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它的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提高学习质量,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学习性评价的权威专家布莱克(PaulBlack)教授认为:“学习性评价指任何其设计和实施的首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我国学者丁邦平提出了学习性评价的一些要素应包括: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评价与有效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同一过程;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发展;评价的对象是教与学的整个过程;评价注重课程与教学的形成性或发展性。[1]

2.2  学习性评价的实施原则

英国评价改革小组所提出了用以指导中小学的学习性评价的十项原则:

(1)学习性评价应该成为有效教学计划的一部分;(2)学习性评价应该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3)学习性评价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专业技能;(4)学习性评价应该视为课堂教学与学习活动的中心;(5)学习性评价应该是鼓励性的;(6)学习性评价中必须考虑到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性;(7)学习性评价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对评价标准的理解;(8)学习性评价中学生在如何提高学习成绩上应该接受建构式的指导;(9)学习性评价应该提高学习者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有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者;(10)学习性评价承认所有学习者在任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2]

3        实验对象及变量

本实验的对象是笔者所任教的一所四星级普通高中的两个普通理化班,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为对照组;自变量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入学习性评价,因变量是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学习成功归因特点、班级重大考试的化学成绩及学生对学习化学的自我效能感。

4        实验方法

对照组采取的是现阶段高中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以纸笔或其他形式测验为主的过程性评价,实验组是在此基础上引入学习性评价。基于学生的利益考虑,在实验组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对照组也会适当采用,只是在重要的方式、方法上有所不同。

5  主要策略

5.1  增加备课内容,设计“以人为本”的开放性问题

所谓开放性问题指的是具有一定深度、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可以激发大部分学生进行讨论的问题,其答案往往并不是唯一的, 这类问题在课堂上是激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的形式。学习性评价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能使学生最终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来回答问题。因而,在学习性评价中的问题也是“以人为本”的问题。所谓“以人为本”,是指提问的方式直接针对学生的观点或思想,是直接指向某个学生的问题,它不一定要求学生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是要引出学生当前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揭示其思维水平,鼓励学生的思考。

如在复习硫酸的性质时,可以设计问题:“你可以用哪些方法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而不是“浓硫酸和稀硫酸有哪些不同的性质”.本题开放度大,思维空间广,学生给出的方法多样,等体积称重、外观观察、能否使有机物的炭化、溶于水的热效应、与金属反应的产物、是否会钝化、加无水硫酸铜的现象、遇指示剂的变色情况、是否与非金属碳、硫反应、稀释pH值、测导电性等等。

5.2  改变问题反馈形式,延长两次回答等待时间

如果说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开放性的引起思考的`问题,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的思考形成答案的,也阻止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所以,学习性评价提倡延长两次等待时间,第一次等待的时间是允许学生进行思考形成答案,第二次的等待时间是允许其他学生对回答问题者的答案进行思考,这样的思考同样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在学生回答问题结束后,教师要变赞赏性反馈为追问型反馈,在反馈中,也可以采取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同学答案的看法,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同学间进行讨论。

如在复习有关滴定的内容时,设计了如下问题:

工业上在制备NiSO4・7H2O时,经检测所得的产品中混有绿矾,如何测定产品的纯度?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后,一学生甲提出了这样的设计思路:

准确称量m克样品

①水溶

②过量双氧水

溶液

过滤

控制PH=3.2

滤液

过量NaOH溶液

过滤

沉淀

加热至恒重

固体

[师] 你在这里给我们指明了沉淀的转化、PH值的控制等观念,能否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生甲]我是根据镍离子和亚铁离子沉淀的PH值相差不大,而和三价铁沉淀的PH值相差较大来确定的,三价铁完全沉淀时镍离子还未开始沉淀,这样可以达到完全除杂的目的,那么只需要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将亚铁氧化即可。

[师] 其他同学认为他的设计怎样,你有不一样的思路吗?

[生乙] 他这里需要两步过滤,麻烦。我可以只用一步过滤,通过测定杂质绿矾的含量来确定样品的纯度。

[生甲](很快反驳)铁的量太少,称不出来,误差也太大

[生乙] 那我可以多用样品

[其他同学](笑声)浪费

[生丙] 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案。可以用滴定的方法来测定亚铁的含量。

准确称量m克样品

溶解

加足量H2O2

含Fe3+的溶液

加过量KI

淀粉溶液

含I2的溶液

用标准Na2S2O3

溶液滴定

终点

[生丁] 双氧水也会氧化碘离子的

[生丙] 哦,后面加一个加热操作

[生戊] 既然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那么我直接用标准高锰酸钾来滴定就性了

教师这种追问型的反馈,点出学生回答的具体价值所在,能够引起答题学生和其他同学的再思考。这样的等待和反馈更易于揭示学生个体的理解程度和激发学生作出富有创建性的回答。

5.3  改变作业批改形式,变分数等级为评语反馈

学习性评价的一个主要功能是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即评价他们当前的学习水平,也向他们指明下一步学习应当采取的策略。对于学生作业的反馈形式尽量只采用评语的形式,试图通过评语的反馈鼓励所有的学生都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提高学习水平,使每一个学生在他们目前的状况下都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支持有所成就,而不是与别人比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相信自己会成功。

本实验所采取的具体做法是每周2――3次只采取评语的形式给出作业反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具体指出哪些是做的好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并给予适当的矫正和相称的好评。如:“你这道题目的解题方法很新颖,如果能消除掉‘小小的’计算失误,就非常完美了” ;“可以看出,你对硫酸强氧化性的理解比较透彻,只是如果能再把解题过程详细写出,对你的规范化表达及长足的发展会有帮助的” ;或者是采取面批的形式,指处其优点及不足之处,并提出希望。

5.4  提倡多元主体评价,增加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

自我评价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评判自己的成绩、监控自己的发展、认识自己不断地进步,从而不断增强信心、达到学习的目标。同伴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判断同伴的学习来洞察自己的学习水平。这两种评价方式均可以发挥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自治的学习者。

本实验所采取的具体做法是:(1)每节课结束后,让学生根据教师事先准备的一些有关课堂内容的评价标准,给自己打出相应的理解等级。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的清醒理解,也可以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的来源,为教师的课堂对话提供起点。(2)课堂上对同一问题的回答,用鼓励性语言引导学生之间互评;(3)学生之间相互批改作业,有些作业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设计。如对高考化学选择题中的必考知识点的复习,如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反应、离子共存、电化学、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等专题知识,尤其适合采取这种方式(3)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6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6.1 实验前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调查对照

本实验采取的是自编问卷调查法,其中课堂效率包括了四个维度:(1)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思维活跃,理解吸收快;(2)注意力时有分散,被提问时会主动思考,对问题基本理解;(3)基本跟上教师节奏,模模糊糊明白;(4) 基本没兴趣,课堂上经常做其他事情,不少内容不明白。

表 1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前测和后测数据统计表(%)

维度(1)

维度(2)

维度(3)

维度(4)

前测

实验班(N=57)

8.77

33.33

28.07

31.57

对照班(N=52)

7.69

34.62

26.92

30.77

后测

实验班

29.82

36.84

24.56

8.77

对照班

11.54

48.10

21.00

23.10

表中数据显示,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课堂学习效率的各个维度上差异不大,实验后实验班在维度(1)和维度(4)差异的改变较大,而对照班在在这两个维度的改变较小,而在维度(2)对照班比实验班改变较大。由此可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入学习性评价,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6.2 实验前后重大考试化学成绩对照

本实验收集的数据是高二上学期期初和下学期期终统考化学成绩。

表 2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后重大考试化学成绩数据统计表

实验前

实验后

平均值

方差

平均值

方差

实验班(N=57)

93.14

11.25

88.65

8.63

对照班(N=52)

92.35

10.67

88.29

10.45

Z

1.21

2.34

注:p<0.05;试卷满分120分;实验前后试卷难度系数不一致,故导致了实验后两个班级的均分均低于实验前。

由数据显示,在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化学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Z<1.96),实验后产生了显著性的差异(Z>1.96),并且实验前后实验班的成绩方差明显减小,两极分化明显减小。显然引入评价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6.3  实验前后学生对学习成功归因特点的对照

本实验中学生学习成功归因特点的研究也是采取自编问卷调查法,问卷中的成功归因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因素:内部的稳定因素(能力、基础知识);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努力);外部的不稳定因素(试卷难易、教师帮助、运气)。

表 3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后学习成功归因统计表(%)

能力

努力

基础

知识

试卷

难易

教师

帮助

运气

前测

实验班

7.02

15.79

17.54

33.33

22.81

3.51

对照班

5.77

17.31

11.54

32.61

30.77

1.92

后测

实验班

12.28

43.86

19.30

10.53

14.04

0.00

对照班

15.38

25.00

21.15

17.31

19.23

1.92

由表中数据可见,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习成功归因特点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在努力方面的归因产生了显著性差异,实验班把学习成功归因为自身努力的结果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在外部不稳定因素方面明显下降。

6.4  实验前后学生对学习化学的自我效能感对照

自我效能感采用的是陈式问卷,该问卷由寇冬泉编制,21个题项,5级评分,用于测查学生课堂听讲、作业完成等一般学习情景中的自我效能感。该问卷重测信度为0.84,分半信度为0.77,效标关联效度信度为0.56.

表 4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后自我效能感前测和后测数据统计表

项目

实验班(N=57)

对照班(N=52)

t

平均值

标准差

平均值

标准差

前测

3.55

0.57

3.53

0.52

0.29

后测

3.68

0.50

3.53

0.45

2.01

t

-2.51

0.04

注:p<0.05

对两班学生自陈式问卷结果分别进行独立样本和相依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班学生自我效能感前测差异不显著,而后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且实验班显著高于对照班,对照班学生前后测差异不显著,而实验班前后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实验后得分显著高于实验前。由此可见,在高中的化学教学中引入学习性评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学习化学的自我效能感。

7  对研究结果的思考:我们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什么样的课堂文化

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其他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一种课堂文化就在这种递归互动中产生了。当课堂文化强调将学生之间进行比较,例如强调对学生的奖励与惩罚,将考试后进行成绩的排名,以等级的形式进行反馈,这样的文化中只会驱使学生千方百计去发现“正确答案”,取得高分,而并非致力于学习本身的探究。所以,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平等的、自由的、尊重的、合作的课堂文化环境。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之中,不存在明显的对和错,学生感觉自己是被倾听的和被尊敬的,故身心体验是愉悦的,从而能促使学生快乐地、潜心的致力于学习,这样的课堂自然是高效的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丁邦平。 从“形成性评价”到“学习性评价”,课程・教材・教法[J],2008, 9:21-22

[2]Assessment Rform Group(2002)。Assessment for learning:Research-based principles to guide classroom practice.

[3]刘枫。西方学习性评价理论对我国课堂实践的启示,教学与管理[J], 2008,6:14-15

9.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初探 篇九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让学生既学得开心,又能满载而归。教师就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引入直截了当,问题设计合理严谨,实验指导细致到位,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 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动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认真倾听,循循善诱;

做到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考虑实验器材的替代性,让科学作业走进课堂,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益。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严谨

学生发展

真实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精品课“闪亮登场”,精心的策划、众人的智慧、反复的试教、华丽的课件、精美的包装,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热闹又轰轰烈烈。时过境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课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精力和太多的财力,而且放到教学实践中仿效性和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于我们山区师生来讲,这样的课好比演电影,老师照着效仿,学生就像看了一场电影,到头来老师觉得不踏实学生更是一无所获。所以,这样的课让人感觉不真实、不扎实、不踏实。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课堂效益。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从而呈现出丰富而扎实的课。现在,本人就来谈谈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效益。

首先,教师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

家常便饭最养人,教学也是这样。由于公开课过于追求热闹,在教学处理上易出现“花拳绣腿”、拐弯抹角、故作神秘,甚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使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导致课堂教学本末倒置、华而不实。我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让学生既学得开心,又能满载而归。这样的课才能体现课堂的有效性。所以,要想上好一堂好课教师应做到重视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到引入直截了当

新课的引入要能很快地让学生明确知道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或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学生有目标、有任务,探究活动自然就围绕着主题展开。课的引入能根据教材意图、研究主题来设计,主要形式有:

(1)复习引入:如《种子的萌发》一课,问: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远处?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开始本课的探究。(2)课题引入:如《地球的卫星——月球》,问: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它不停地围绕着谁运动?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教师自然地出示本课的学习课题。

(3)图片引入:如《我们来造环形山》,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4)实验引入:如《电路出故障了》,课的开头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提问: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

(5)生活现象引入:如《 铁生锈了》一课,举例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铁为什么会生锈?

(6)猜谜游戏引入:如《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师:长耳朵、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跳,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为什么能这么快猜出来?今天我们就抓住特征用猜猜说说的游戏来认识岩石。

2、做到问题设计合理严谨

问题的设计切忌多而细碎或莫领两可,能根据教学目的设计科学、合理、严谨、有效的问题。如:观察《岩石》一课,在学生清楚观察活动之后,师问:先做哪个?学生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幸好老师应变能力强,随后把问题改为:“前面是观察活动,后面是滴稀盐酸活动,应该把哪个活动放在最后做?为什么?”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纷纷举起了小手。因此,教师提出 的问题不可太大或带有随意性,要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好问题。

3、做到实验指导细致到位

课堂教学中实验的指导要到位,包括实验方案指导到位、实验方法指导到位、实验记录指导到位。切忌走过场,导致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乱糟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意外或伤害事件。尤其是酒精灯、火柴、小刀、稀盐酸等器材的使用,要注意安全,这主要针对实验方法要指导到位。此外,实验前方案的讨论与交流要指导到位,为实验的有效活动奠定基础。实验中表格怎样记录,教师也要作适当地指导,比如打“√”、画“○”、记录顺序、记关键词等要求都要交代清楚。

4、做到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若学生的探究活动目的明确、能分工合作,而且有时间观念,那么活动组织是有效的,活动结果是高效的。关键在于探究活动如何组织,包括小组共同完成、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小组轮流完成,以及记录员、材料整理员的确定等都要组织好,花的时间不长却很重要,靠平时长期地组织锻炼与培养,逐步养成良好的探究活动习惯。

其次,教师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而是师生在自然状态下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触及课改的灵魂,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动向

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总会把目光投向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言行和神情变化,及时接收反应信息,并能灵活应变、适时介入。教师的一点水花,就能引发学生的层层涟漪。教师要能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眼神,用欣赏、鼓励、亲切的目光与学生的眼神对接,促使学生在互相启发、大胆质疑、积极发言等有效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浓厚兴趣,催生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于是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形成课程。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教学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应关注学生的前概念。这里的前概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来自学生的生活经历,通过日常生活现象的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是正确或是错误的,也有可能不完整,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形成了像燕子、麻雀、老鹰这样会飞的动物是鸟的前概念,他们很 难认为鸡、鸭也是鸟,而会飞的蝙蝠却不是鸟;另一种是来自不同年级科学知识概念的前后关联,比如四、六年级都有关于淀粉与碘酒的实验,但教学侧重点不同,四年级通过这个实验知道可以用滴碘的方法鉴定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而六年级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知道这是一种化学变化。为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因素,分析原因、调整策略,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高估或低估或重复的现象,有助于把握教材意图,提高教学效率。

3、认真倾听,循循善诱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课堂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倾听显得尤为重要。倾听是一种科学素养,不仅学生要具备这样的素养,教师也必须做到认真倾听。可是我发现好多教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还没说完或说不出所以然时,台上的老师一急就抢着说,缺乏一种尊重和耐心。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做到耐心听学生说完,听的时候做到:(1)教师的目光必须专注地停留在回答者身上,忌流离不定;(2)耐心地听完学生的表述,忌打岔;(3)听清楚学生的真实想法,忌莫凌两可;(4)能瞬间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相应的回应,或肯定或质疑或补充,循循善诱,忌不理不睬。这样,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课堂在“有效交流”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

最后,教师要做到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平淡才是真,课堂教学应是朴实的。就是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过滥、过繁、过度的的雕琢和宣染,更没有华丽的课件,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教育资源条件和生源情况,做到在教学中追求实际,追求真实,注重实效。

1、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

在很多人心目中“传统的”就是“陈旧的”,“陈旧的”就是“腐朽的”,于是“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就似乎成了一对完全对立的概念。其实,传统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教学条件低投入高产出;(2)面对面的交流能更好地增进学生与教师的关系;(3)较重视知识的反馈与应用。传统教学没有公开课上华丽的课件,有的只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眼神,但只要用得恰当好处,也能深入浅出地达到教学目的。

2、考虑实验器材的替代性

当实验器材没有现成、办不到或买不到或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就要考虑替代。替代的主要目的有:(1)对实验器材的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如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实验,用铁丝代替铁钉;(2)用便宜的实验器材代替,降低教学成本,如:市场上冰块盒比较贵,可用小塑料盒或小塑料杯代替;(3)运用易办的类似材料达到相同的实验效果,如:用塑料药罐来代替发声罐等。

3、让科学作业走进课堂

科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验证,是课堂完整的真实反映,课堂内留足5分钟用来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是需要的。但是很多教师发现要在课内完成作业总显得匆匆忙忙,草率收场达不成效果。要在课堂内完成科学作业,与教学结构安排是有密切联系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四备” :备教材、备学生、备时间、备作业。备作业,要考虑教学内容,要注意课堂教学的严谨性,要注意统筹安排,要注意灵活应变,要能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既是简单有高效,又在教学中并不刻意要求去追求亮点,只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就行了。

参考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黎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马街中心学校田心小学教师 杨银荟

邮编:675909

上一篇:李外河小学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Microsoft Word 文档下一篇:在全市县域经济工作暨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