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养猪业的建议

2024-11-17

生猪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养猪业的建议(通用9篇)

1.生猪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养猪业的建议 篇一

XX市烤烟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及建议

为积极应对和主动适应国家烟草专卖总局提出的“严控面积,坚守红线,调整规模,稍紧平衡”发展大局,转变烟叶产业发展方式,做优、做强我市烤烟产业,由市政研室牵头联合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组成调研组深入XX、XX、XX、XX、XX、XX县等6大主要烟叶种植县,对烤烟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我市烤烟产业虽然为地方财政税收和农民倍增计划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土地流转难度大。一是土地流转不成规模。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部分群众认为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不愿意将自家的田地进行流转。目前我市绝大部分产区县的田地仍以农户间的小规模自发流转形式为主,种烟大户租地困难,难以成片流转,不利于形成规模。二是土地流转地价过高。土地流转价格主要是根据土地供求状况和所经营产业的市场效益影响确定的。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用地和农业多元化发展带来的用地紧张,引起地租过高。目前烟田的流转租金最高价达到了1200元/亩。三是土地流转不规范。由于缺乏有效的土地流转市场运作体系及健全的流转服务机构,加上没有统一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的保障,各烟区的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自发、随意、分散、无序等现象。

(二)种烟农户逐年减少,种植面积落实难度大。一是随着用地、人工成本的不断升高,烟叶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比较效益持续降低,烟农生产积极性受挫,造成部分烟农流失。

— 1 — 据田林县提供的数据,2014年达到每人100元/天,烟叶采收烘烤季节,更是高达每人120元/天,用工投入成本占烟农整个投入的60%。二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的倾向性更高,农村产生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家的劳力严重不足。以XX县为例,2015年放弃种烟的农户有1253户,面积减少22574亩。

(三)抵御灾害风险能力弱,有效的防御灾害风险体系亟待建立。近年来我市烟叶生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但是自然灾害频发,洪涝、干旱、冰雹、大风、病虫害等灾害现象严重制约烟叶健康发展,一些烟区配套工程不完善,大部分烟区由于水、电、路、烤房等基础设施后续管护不力,设施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烟农抗风险能力的提高还亟待解决。受极端天气的影响,极易引发大规模的病虫害,造成重大损失。2014年受低温、干旱、冰雹、暴雨等异常天气打击,特别是大部分烟区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响,造成3301户烟农受灾,受灾面积26371.83亩,失收面积15559.53亩,损失干烟4万担左右。

(四)烟区基层干部及烟农生产积极性有所削弱。一是部分烟农生产积极性不高。烟叶收购政策调整后,造成了部分烟农烟叶滞销,极大打击烟农生产积极性;受生产成本过高、亩产低、天灾病害频发等影响,烟农种烟收入减少,种烟积极性随之下降。二是部分产区县未按文件规定及时将烟叶税返还给种烟乡镇或推迟发放返还,致使乡(镇)在制定来年烟叶生产优惠政策时工作被动;烟叶税返还乡镇后,乡镇政府没有开支渠道,对基层干部发动烟叶生产的激励措施落实不到位,部分乡村干部抓烟叶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

二、几点建议

(一)多措并举,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 2 —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为指导,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在现有的土地制度框架内,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一是通过政府引导,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鼓励承包农户流转承包地。在规模较大的烟区大胆探索“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由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同时,针对非种烟乡镇由于农民大量外出务工,造成土地闲置的现象,积极采取措施鼓励烟农跨村、跨乡镇承包土地种烟。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以消除农户对长期流转承包地的顾虑,促使他们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形成比较稳固的承租关系,并在其转移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三是推广XX、XX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成功经验,尽快在各产区县成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依托产权交易中心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提供有效服务。四是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流转土地的引导和监管,确保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保障烟叶种植规模的稳定。

(二)完善烟叶生产风险保障机制,解决烟农后顾之忧,调动烟农生产积极性。一是加大对气象服务的研究和投入,科学指导烟农组织烟叶生产,降低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给烟叶带来的危害。二是完善烟叶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统防统治体系,建立烟草病虫害快速反应和有效控制机制,切实提高病虫害防控能力。三是切实开展好政策性烟叶种植保险工作,要尽快在各种烟县全面铺开,真正让政策利好受益与民,让烟农无后顾之忧的发动生产。四是切实有效的做好宣传工作,尤其是对烟叶生产、收购新政策的出台、政策的调整一定要让烟农第一时

— 3 — 间知晓,因宣传不到位造成烟农利益受损的,要问责有关单位和个人。

(三)完善烤烟生产考核激励机制,增强队伍执行力。一是建立目标绩效考核机制。制定烟叶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将烟叶生产计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种烟县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列入考核。二是建立完善烤烟生产激励机制。严格执行烟叶税返还乡镇的有关政策,督促各种烟县及时足额将烟叶税返还乡镇,充分调动乡(镇)、村组发展烤烟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建议每年从乡镇的烟叶返税中列支一部分做为奖励基金,对在烟叶生产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进行表彰奖励。

(四)立足高位推进,严抓落实。调研过程中,各有关县普遍认为以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到种植面积的落实,加上新烟区建设困难重重,形势不容乐观。今年,XX省给我市下达的烤烟指导性种植面积13.22万亩,指令性收购计划34.5万担,意味着亩均单产要达到2.61担才有可能完成收购任务。但从我市烟叶种植的实际水平出发,亩均单产要达到2.61担不太现实,所以要完成34.5万担的指令性收购任务指标,种植面积必须在15万亩以上。截至目前,全市仅完成种植面积12.4万亩,距15万亩以上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建议抓住当前春耕春种有利时期,尽快召开全市的烟叶生产工作会议,通过高位推动,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 4 —

2.生猪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养猪业的建议 篇二

关键词:生猪产业,发展,吉林省白城市

生猪产业是畜牧业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也是洮北区“菜篮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抓好生猪生产, 对满足市场肉品供应、繁荣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

1 洮北区规模化养猪存在的问题

1.1 政策性投入不足, 缺乏产业激励机制

政府、社会和金融对生猪产业化的投入与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存在落差, 生猪产业发展处于农民自发生产状态, 养殖体系薄弱。

1.2 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缺少自主品牌

洮北区是国家商品粮生产重要基地, 为养猪生产提供了可靠的饲料资源。洮北区也是白城市区所在地, 具有发展生猪生产的绝对优势, 而白城市区各大超市销售猪肉的70%是外埠猪肉, 本地产猪肉份额仅占30%, 洮北区生猪没有自己的品牌, 外埠猪肉进入白城市区挤占本地市场, 靠的就是品牌效应, 以品牌赢得了市场。

1.3 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产业化程度低

就目前而言, 洮北区没有真正的生猪龙头加工企业, 生产的大部分生猪多以活体仔猪形式销往外地。白城市城区现有生猪屠宰企业1家, 年生猪屠宰量约5万头, 产品为初加工的白条猪, 产品单一, 产业链短。

1.4 养猪科技含量不高, 生产技术落后

本地多数养猪场场区规划不合理, 功能区不分离, 粪污处理设施不健全, 存在着疫病传播风险和不同程度的养殖污染现象。

2 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建议

2.1 培育龙头企业, 打造自主品牌

龙头企业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体, 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 积极扶持生猪加工龙头企业, 创立自主品牌, 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同时, 拓展域外市场。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帮助龙头企业建立加工原料基地, 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实行订单养殖, 牵手农户, 努力拓展“公司+基地带农户”的产业模式, 引领全区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

2.2 树立产业化经营理念, 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 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已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 规模化养殖既可增加经济效益,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还能够有效保障产品的质量, 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养殖户必须与时俱进, 尽快树立产业化经营理念, 形成规模化养殖。

2.3 发挥养猪专业合作社组织化作用, 搞好指导生产服务

积极培育和发展畜牧业协会、养猪合作社和经纪人, 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和引导协会、合作社闯市场、找市场, 不断拓宽销售市场, 提高竞争能力。畜牧部门加强对生猪生产的预测预警, 建立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制度, 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 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2.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调动农民发展规模化养猪的积极性

3.生猪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养猪业的建议 篇三

1临汾市葡萄生产现状

据统计,到2012年底,全市葡萄栽培面积0.83万hm2,总产量6.87万t。其中红地球为0.48万hm2,巨峰0.22万hm2,克瑞森、京亚、维多利亚、兴华1号、赤霞珠等品种占有的份额不大。主要分布在尧都区、曲沃,其中尧都区面积0.25万hm2,曲沃0.26万hm2,两县占全市葡萄面积的62.6%。酿酒品种赤霞珠主要分布在乡宁,面积0.03万hm2。

2葡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单产水平低

据调查,2012年底全市葡萄平均每667 m2产量为0.55 t,与山西省的平均水平0.81 t相比还差0.26 t,仅能达到山西省平均水平的68.25%,在全省处于中下水平。

2.2果品质量不高

由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葡萄的优果率较低,果穗松散、不美观、不整齐,果粒大小不一,着色品种的着色度较差,裂果、霉果掺杂其中。近年来普遍存在早采现象,使葡萄的含糖量下降,人为造成葡萄质量下降。

2.3品种搭配不合理

巨峰占据中熟葡萄的主导地位,红地球占据晚熟葡萄的主导地位,其他品种处于次要地位,品种不够丰富。葡萄栽培品种多以鲜食为主,加工品种栽培极少。鲜食品种栽培面积0.8万hm2,赤霞珠、品丽珠、梅鹿辄、霞多丽、西拉等加工品种仅在乡宁有0.03万hm2的栽植面积,鲜食品种比例过大。

2.4栽植规模扩充较慢

根据全市5年来的报表统计,2012年全市葡萄的栽培面积为0.83万hm2,2008年全市葡萄面积0.69万hm2,5年发展面积0.14万hm2,年平均发展0.028万hm2。与临汾水果产业大市和快速发展的水果形势不相宜,步调较慢。

2.5管理技术落后

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无公害病虫害防治、科学合理的架式等一些先进的技术推广普及程度不高。临汾市葡萄栽培多采用篱架、棚架、小棚架的架式,栽培方式多以露地栽培为主。临汾市的气候特点是7、8月份降雨量集中,此时正值葡萄成熟期,很容易造成烂果,严重影响葡萄品质,避雨栽培或调节上市期的大棚栽培方式极少。据调查,全市仅曲沃县里村有6.66 hm2的连栋棚,磨盘岭有0.13 hm2的温室大棚。先进技术的研究探索滞后影响着现代葡萄产业的发展。

2.6组织化程度低

葡萄园多以分散的一家一户的方式经营,栽植面积多是0.2~0.4 hm2,合作化占有比例较小,生产大户和企业较少。虽然近几年合作社、协会在逐步地涉入葡农的生产、销售,但是这些合作社、协会规模仍比较小,发挥的作用有限,各合作社、协会之间各自为政,左右市场份额和把握市场价格的主动性较小。

2.7品牌的宣传力度不够

曲沃、尧都区以鲜食为主的葡萄都有自己的品牌,但是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几乎为零,消费者只知道葡萄,不在乎葡萄的产地和品牌,这说明没有响亮的品牌,在市场上就没有名位,品牌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1)1效应也没有发挥出来。

2.8采后贮藏加工滞后

鲜食葡萄存在着集中上市、贮藏方式落后的问题;晚熟品种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贮藏问题还不是很严峻;对于早熟品种只能随行就市,葡农在市场营销上没有话语权,错过销售季节就只有低价销售一条出路。虽然这几年葡萄的市场不错,但贮藏问题无疑是今后该市葡萄销售环节中的隐患。

临汾市全市范围内目前从事葡萄加工的大型企业只有乡宁戎子酒庄一家,该企业全部建成后面积可达0.06万hm2,加工能力也可达5 000 t。另外,襄汾县光大焦化集团投资兴建的尧京葡萄酒庄,拟建葡萄基地0.03万hm2,目前正在建设。近两年家庭酿酒虽然日渐增多,但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仅此还不能有效带动葡萄产业的发展。

3发展建议

3.1实现规模化、区域化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在现有园区基础上,扩充尧都区、曲沃、乡宁、襄汾等适宜区的葡萄栽植面积,打造一批“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葡萄种植专业乡、专业村、专业县,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葡萄酒的消费量每年都以6%~8%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我国葡萄酒年人均消费量将接近1.5 L,葡萄酒消费市场前景看好。所以,应当增加酿酒葡萄品种的栽培比重,在适宜区科学规划发展优质、高产、专用的酿酒葡萄生产基地。

3.2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标准化园区管理

推行标准化生产,葡萄的果品质量才能有保障。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总结适合当地的丰产技术、省力化栽培技术,包括栽植密度、合理的架式以及修剪、土肥水、花果管理、安全越冬等技术。大力推广标准化、无公害栽培、有机栽培,建立葡萄果品生产的追溯制度,设立台账,规范生产记录,健全标准化生产管理。建设标准化精品示范园,提升栽培管理水平,提高葡萄的种植效益。

3.3加强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面对当前高效农业产业发展的大形势,迫切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端技术人才,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服务体系,畅通科技传递渠道。同时还要求广大葡农更新观念,紧跟形势发展需要,能接受新信息、新技术,能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品,实现科技与生产的对接。还应健全葡萄酒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壮大葡萄酒产业人才队伍。

3.4建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

加强合作组织的建设,加强龙头企业与葡萄种植户的对接,做到按需生产、统一生产、适销对路,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促进产业链条协调发展,形成“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有机体,提升葡萄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3.5加快产后贮藏、加工业发展步伐

发展葡萄贮藏业,改进葡萄贮藏技术,建设气调库,解决好鲜食葡萄的贮藏问题,延长葡萄的货架期。积极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把握好葡萄的市场定位,不管是鲜食葡萄的发展,还是葡萄酒的加工。拓宽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发展环境,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全面推进产业化进程。

3.6加快品牌培育,提高产业效益

通过提升葡萄品质,提升品牌质量,多途径宣传品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将“临汾葡萄”作为整体形象,向优势企业集中,打造出1~2个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提高“临汾葡萄”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3.7发展葡萄、葡萄酒旅游业,振兴葡萄产业

建设一批鲜食葡萄采摘园和观光园,形成“葡萄长廊”,并结合该市的尧都区尧文化、曲沃的晋文化、乡宁的戎子传说等旅游文化资源,建设像戎子酒庄一样集科研开发、葡萄酒文化展示、休闲娱乐、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葡萄酒庄。政府参与举办葡萄酒艺术节,开发葡萄酒旅游线路,宣传葡萄酒文化,挖掘葡萄、葡萄酒旅游业潜力,扩大宣传临汾葡萄、临汾葡萄酒,做大做强葡萄产业,提升葡萄、葡萄酒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收稿日期:20131029)第1期(总第157期)2014年1月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No.1Jan.1文章编号:1005345X(2014)01003702 中图分类号:S661.1文献标识码:B平陆县发展“一县一业”的经验、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李变果,曹彬彬,周晓波

(山西省平陆农业委员会,山西 平陆 044300)截止2012年平陆县“一县一业”苹果产业发展到2.2万hm2,年总产量3.5亿kg,产值4.8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2 37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总收入3 100元的76.4%。全县228个行政村中有181个村是苹果村,“纸+膜”双套袋和套纸袋面积达0.47万hm2,总产值占苹果总产值的30%左右;全县建成标准化示范园区16个,标准化示范园260个,果业农民农业合作社108个;全县现有果业恒温保鲜库12座,土窑洞贮藏库165座,果品贮藏能力为15 500 t,其中土窑洞贮藏能力7 500 t,恒温冷藏8 000吨;营销企业11家,以果丹皮、果脯、果园为主的加工企业8家,基本形成“一县一业”的基础网络。现将平陆县发展“一县一业”——苹果产业的经验、问题分析如下,并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

1发展“一县一业”的经验

1.1抓基础,稳定苹果生产

实行以苹果为品牌的“一县一业”,合理流转土地0.1万hm2,并改造劣质低产果园0.19万hm2,整理开发新果园0.27万hm2,集约化经营、机械化耕种0.18万hm2,使土地通过流转集中到少数果业大户手中,实行规模化管理,确保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

1.2抓带动,培育高效产业

高标准建设示范园区,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基地建设,认真规划,全方位推进,加大示范园区技术支撑和物资装备。重点推广果园间伐、果实套袋、增施有机肥、生草覆盖和农业、生物、物理、机械等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果园间伐改造,围绕“重间伐、降群体,巧改形、减枝量”的修剪模式,制定了郁闭间伐改造实施方案,在圣人涧镇以西7个果业生产乡镇的重点村,完成了万亩郁闭果园改造。具体采取5项措施:一是成立以郁闭果园间伐为主的果业提质增效工程建设领导组,实行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的办法,强力推进郁闭果园间伐工作有序开展:二是选派14名专业技术人员,分7组巡回各乡镇村组开展郁闭果园间伐改造技术指导和后期果园管理技术培训;三是强化舆论宣传,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参观、电视讲座等形式,引导、教育广大果农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把行政推动变为果农的自觉行动;四是以乡镇为单位建立郁闭果园间伐专业工作队,集中时间,统一标准,整村推进;五是加大扶持补助力度,县政府拿出补助资金补助苹果新技术新措施落实到位。

1.3抓培训,提高科技含量

技术培训,一是要围绕建立“县有果业局、乡有农科站、村有土专家、组有技术员”的技术服务网络,推行县包乡,农科站包村、包点,技术员驻村搞示范的管理模式,抽调7名技术骨干和聘用30名乡士科技人才分7组在果树生长的关键环节巡回进行示范村现场培训指导,全程开展技术服务。二是要大力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培训模式,组织果农到间伐果园和“纸+膜”双套袋果园异地参观学习。三是要结合本县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先后制定完善《苹果五改十配套技术规程》《精品苹果生产技术规程》《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优质桃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使果园管理有章可循。截止年底开展各种技术培训220场次,受训果农4.2万余人,发放技术服务资料5.2万余份,组织果农交流参观18批次。

1.4抓宣传,扩大平陆苹果产业影响

为扩大平陆县果品市场认知度,提高果农组织化水平,累计扶持、引导建立农民果品专业合作社108个、果业协会75个,建立健全果品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1)1经济合作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为果品农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努力培育健康的产地交易市场,多方开辟外地直销市场。开展果品产地宣传,充分发挥平陆苹果“珊瑚红”“品童”和绿色、有机果品的品牌效应,通过参加中国国际(成都)农产品交易会、中国东盟(南宁)博览会 、福州果品推介会、太原农博会等果品展销活动和中央电视台7频道扶贫广告的播出,进一步提高平陆苹果的知名度。

2存在问题

2.1生产风险加大

平陆“一县一业”苹果产业形成以来,干旱、霜冻、冰雹每年都有发生。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旱灾尤其严重,水井越打越深,水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高,严重到每667 m2果园浇一次地需要400~500元,有些地方由于水位下降,井已经不出水,旱年人畜吃水都是问题,再加上雹灾、霜冻、药害、肥害等灾害时有发生,抵御风险成为农民心中大事。

2.2劳动力严重不足

随着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农村青年进城务工从事非农业性劳动日益普遍,农村劳动力短缺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2012年4月调查,农村青壮劳力在村务农占青壮劳动力的14.2%,另外,即使留在农村的年轻人也不愿从事农业劳动。所以要发展“一县一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急需解决。

2.3专业合作社不能起到应有作用

平陆果业专业合作社在苹果产业村,几乎一村一社,但起作用的不多,调查的95个苹果合作社,真正起作用的不到30%。苹果产业随着机械化、城镇化的进程有越来越削弱的现象,果业在一些乡镇已存在生存问题。专业合作社缺乏统一管理,苹果生产问题不断,专业合作社未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2.4土地退化严重

由于不成规模,农户分散经营的土地基本是采取掠夺性经营,土地有机质含量严重短缺。据统计,分散经营农户果园有机质含量2009年在0.8%左右,而2012年出现了明显下降,这对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是严重损害。

3建议

3.1加强产业抵御风险能力

一是采取有力措施充实专业人员,稳定技术队伍,在现有条件下推广农民技术骨干,负责指导本村农民进行果业生产,随时传授新科技、新方法,保证果品正常生产。二是农业技术人员下乡入户解决问题,指导农药、化肥的使用,兴建水利设施,采用旱作栽培,实行灾害预警等,增强产业抵御灾害能力。三是农业入保险,这一领域是新领域,要在宣传、估算、联系,服务方面下大力气,保证有种就有收,保险与收益成正比。

3.2健全农业合作社组织

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经济的大农业中调节市场,服务群众。对组织果农、推进大农业的发展,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在我国的城镇道路上,专业合作社可把小股农民组织起来,把有限的土地通过合作社自愿组织成社会大集体,走集约化经营、股份制合作、种果能手牵头的现代农业之路,加快土地流转、果业集体精品化、机械化、农场化。走“企业-基地-农场”的专业化道路,使平陆果业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3.3发展资源技术,走循环经济之路

加大土地有机物质的投入,土地产出产品进入城市,城市应还回有机物质给土地。在城市人员集中的场所,修建大型沼气池,集聚有机质还回土地。在城镇人口急剧增长,农村人口下降的同时发展学校、交易市场、厕所沼气是可行之路,既节约能源又发展经济,经济与环境双丰收。

4.生猪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养猪业的建议 篇四

鹤庆县生猪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生猪生产是鹤庆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猪产值7078万元(90年不变价),占牧业产值的75.31%.生猪生产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全县畜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研究我县生猪生产存在问题,积极探索发展对策,无论对研究我县畜牧业,还是对于直接从事生猪生产者都大有裨益.

作 者:张美荣 作者单位:鹤庆县兽医防疫站,云南,鹤庆,671500刊 名:云南畜牧兽医英文刊名:YUNN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年,卷(期):“”(1)分类号:F307.3关键词:

5.生猪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养猪业的建议 篇五

民盟盟员、农林界委员 许留霞

2009年以来,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目前,规划和建设的产业集聚区已达18个,面积近400平方公里,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地方经济和非公企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在抓机遇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发展,使我市产业集聚区实现资源集约科学利用,全面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我市经济发展。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如下问题:

一是备案大、规模小、占地多。即:项目实际投资小、建设规模小、生产纲领小(生产纲领是指企业在计划期间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常称为年产量),在备案时变成了项目投资大、建设规模大、生产纲领大,厂地面积也按备案投资及投资强度计算所需,这样就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是产业不集聚。不分项目行业、规模、工艺情况,只要项目来,不管项目技术先不先进、是否为污染项目、对当地经济拉动效益如何,什么都欢迎,条件很优惠,造成产业集聚区内没有重点企业、没有主导产业、没有优势产业,区域优势不明显,更谈不上形成健康的产业集群。

三是中小企业居多。小企业多,大企业少,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大企业更少,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和长远规划,抗压能力弱,一旦市场不景气,非常容易“夭折”,而且小项目一大片,大项目进不来,对后续的发展相当不利。

四是技术含量不高。许多入驻集聚区的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低,没有自主研发的产品,节能降耗水平也达不到现代工业发展要求,没有竞争力,缺乏市场发展前景。

五是基础设施不匹配。有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时,不切实际的许下了很多承诺,等企业入驻之后,由于基础设施滞后,造成企业难以顺利投产。

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考核机制不完善。从目前市里制定的考核办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营业收入、税收、人员总数、固定投资占到了整个考核的75%,而环保、节能、科技创新只占到了20%。这样的考核对于大型企业入驻、主导产业发展没有明确的要求,非常容易导致某些集聚区为了求总量,为了考核而随意招商,胡乱招商,背离了当初集聚区发展制定的总体规划。

二、当地政府招商思路不当。功利性招商行为加剧,把招商引资视作短期行为。某些集聚区管委会把招商引资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只要能招来,能存活几年是几年,节能不节能、是不是高科技企业都无关紧要。

三、针对性招商力度不够。现在某些集聚区管委会采取撒网式招商,只要捞到鱼就行。管他是不是高新技术产业,管他和产业集聚区是不是匹配,能不能形成规模化,能不能发展成为主导企业等等,在这些方面考虑甚少。根据当前我市产业集聚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因地制宜,科学定位。根据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确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避免重复发展和内部竞争。例如:栾川可以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吉利可以建设化工产业集聚区,其他县区可以考虑发展新能源、食品加工业、电子产业等等。

二、完善考核办法,制定高新产业的优先发展政策。在考核中要加大环保、节能、科技创新所占的比重。对于能招来大项目,能招来可形成主导产业企业的管委会在考核中区别对待。明确责任,要在我们地方政府领导者头脑中形成为地方经济长远发展、为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而招商的观念。

三、根据各产业集聚区特点、特性招商引资。各集聚区在招商引资时,要根据产业集聚区规划确定的产业定位、发展目标进行招商,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化。对于不符合发展思路的项目,可以由市里统一协调,调配到其他适合入驻的工业园区。对不符合初始备案内容的企业,要进行处罚,特别要退回多用、多占的土地,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在招商引资时讲求质量。大力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名牌产品,创造地区品牌,增强主导产业的带动能力。加大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企业的扶持。同时要加快对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创造吸引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软”、“硬”环境,为我市产业集聚区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具有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先决条件。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与集聚区发展相匹配的各项设施。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招商项目快速持久发展下去。

周口市产业集聚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 2010-07-15 来源: 周口市统计局核算科 编辑: 刘金玲 发布人: 杨 屹 访问次数: 2308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三大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是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客观需要,是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相关政策措施和实现跨越、促进崛起的关键举措。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资源优势,深入研究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推进产业发展,是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

一、周口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基本情况

2006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周口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以政策为驱动,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省政府共批复全市12个产业集聚区(含周口市港口物流园区),总规划面积137.18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39.5平方公里,发展区52.9平方公里,控制区44.78平方公里。到2009年,已建成 54.5平方公里,建成道路长度525千米,铺设自来水管道长度461千米,建成标准化厂房124.12万平方米,入驻企业67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1家。初步测算,200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5.7亿元,同比增长21.7%,实现销售收入453.1亿元,实现利税46.15亿元,安臵就业11.59万人,正在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规划引领,培育特色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集聚区建设要求,本着节约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原则,周口市坚持产业集聚区规划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精准对接,初步形成以食品制造、纺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业等为支柱行业的专业园区;以鹿邑尾毛加工、沈丘聚酯网业、淮阳塑料制品、太康锅炉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园区。扶沟县产业集聚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扶持的八个特色产业集聚区之一;沈丘县聚酯网特色产业集聚区,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产业集群研究院联合评定授予《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园区)》,产业发展由原来单一生产丝网向上游聚酯单丝生产延伸,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档次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鹿邑县产业集聚区被农业部命名为 “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2、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江苏雨润年加工300万头生猪屠宰、志元食品的熟食加工项目、扶沟县缸盖缸体加工区等一批新上亿元项目带动传统产业优化配臵资源,提高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极大地促进了周口市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3、政府引导,创新融资体制。市委、市政府积极协调市农信联社为全市每个产业集聚区提供1亿元的信贷资金,支持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融资和担保体系建设,我们又成立周口市政府投资有限公司,为集聚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融资服务,建立了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外资与民间资本并重的开放式、多元化投入机制和融资体系。川汇区政府融资1亿元成立兴源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目前已为集聚区注入资金5000多万元。加强民间资本投融资建设体系,先后成立12家民营担保公司,2009年,仅亿鑫、龙鑫担保公司就为企业担保贷款7800多万元;扶沟县在县财政预算中设立了800万元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2009年,县信用联社为全县中小企业放贷5亿多元,有效解决了集聚区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淮阳通过综合投资有限公司和淮阳财源担保公司两个平台,2009年总共为集聚区融资1亿多元。

4、强化投资,规模逐年增强。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分别为46.18亿元、50.06亿元、78.19亿元和112.41亿元。预计2010年,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147.2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3.88亿元,标准化厂房完成投资17.84亿元,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05.48亿元。

5、积极引导,承接产业转移。为引导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周口市采取资源整合、“飞地分税”、异地共建等措施,有序推进区域的产业转移。太康县立足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了占地3000亩纺织产业园区,现已入驻投资2.3亿元的通泰纺织、投资2.4亿元的佳庆纺织和投资1.05亿元的香港和丰电子玩具厂。项城市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服装企业转移,目前台资企业嘉兴鹏超制衣公司,在项城产业集聚区投资700万美元,租用标准化厂房5万平方米,购臵设备1600余套,招收工人800余人,产品全部出口。目前,美国玮伦集团制鞋产业已整体向周口市转移,江苏雨润集团、河南大用集团、河南华英集团等大型企业也纷纷来周口市投资兴业。

6、突出服务,营造良好环境。优质、高效、诚信服务是推动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有效平台。在高质量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上,各产业集聚区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为目标,重点突出封闭管理、全程服务、贴身跟踪等主要服务环节和内容,从项目准入条件、土地利用政策、投融资平台搭建、服务管理办法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全力为企业创建优良环境,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沈丘县产业集聚区采取政府主导、规范运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建立了由县主要领导牵头的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县四个班子领导分包重点企业,定期到产业集聚区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解决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淮阳县产业集聚区坚持“有诉必应、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跟踪服务”的原则,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对落地的重点项目,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一线办公,集中解决项目备案、环评、规划、征地、用电等问题,确保企业放心投资、放手发展;商水县产业集聚区建立了“五位一体”周例会、月例会制度,切实解决企业入驻、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周口市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周口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虽然呈现良好势头,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发展不够平衡。从规划建设来看,扶沟县、鹿邑县、淮阳县产业集聚区等已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已显成效,个别县产业集聚区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集聚、规模效应。一些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不突出,关联产业不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不足,这些都制约着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

2、项目用地不足。普遍存在土地制约,工业用地储备较少,土地资源有限等问题。有的因项目用地的土地手续程序繁、周期长,影响了项目入驻时间。2009年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按照省国土厅规定,全市共有省定产业集聚区12个控制区44.78平方公里,未安排城镇工矿用地指标,规划期内均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融资较为困难。资金短缺成为制约集聚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1)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政府财力有限,而多元投资体制、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形成,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集聚区经济发展的需要。(2)是集聚区内企业融资困难,一些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无法及时实施,错过了发展的良机。

4、环保重视不够。产业集聚区要首先进行规划环评。规划环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结构调整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开展规划环评可以从决策源头上对区域发展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实现区域环境功能区划与生产力布局的和谐统一。截至目前,只有5个产业集聚区的规划环评通过省环保厅的审核,未批先建的情况较为突出。

5、安臵问题突出。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不少农田被征用,出现了大批失地农民和半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部分农民生活没有保障,致使一些农民反对建设征地。

6、体制亟待规范。由于集聚区建设起步较晚,没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且产业集聚区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协调繁杂。目前,多数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没有编制,编制不统一、人员不到位、机构不健全、职能不清晰、权限不明确,需要协调的事务多,工作效率低。这种现状,与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壮大不相适应。

7、创新能力不强。周口市产业集聚区目前的主导产业主要有食品制造、纺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还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偏低,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素质不够高,绝大部分行业是低技术行业,随着日趋激烈的竞争,致使行业的整体利润下降。特别是研发、人才、品牌等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还很不足,创新能力滞后于生产能力的发展。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自己的科研力量,民营科技服务企业培育有待加强,致使许多产业发展缺少技术支持。

三、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1、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引领。产业集聚区不同于工业园区,它是构建现代产业、现代城镇和自主创新“三大体系”的载体。其目标是形成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现代产业集聚、循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体区域,成为产城融合、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业宜居新城区。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规划等。要充分发挥各产业集聚区区位优势条件、基础资源、人文环境和建设的特色有利条件,科学确定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和方向,明确功能,优化布局,为集聚区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奠定良好基础。要努力提高发展定位和规划层次,规范细致、特色鲜明,打造自身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实现科学快速发展。

2、理顺体制,优化管理机制。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优化产业集聚区职能配臵,定编、定岗,创新管理体制,提高干部积极性,充分授权,封闭运行,创造优质、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财政支持,健全融资机构。(1)、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层面投融资机制建设力度。在具体措施上,可将产业集聚区内实物资产划入产业集聚区投融资机构统一管理,增强产业集聚区投融资机构的融资实力,如暂时难以建立投融资机构,可鼓励产业集聚区外投融资机构为产业集聚区开展投融资服务,政府可采用补贴或奖励的办法,支持产业集聚区投融资机构建设。(2)、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外面投融资机构建设。如通过投资补贴、贴息和建立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制度等办法,支持企业成立风险投融机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以满足产业集聚区企业的融资需求。(3)、政府可对经营效益好、获得金融贷款多、外资吸引力强、财政投入放大效应突出的企业,在安排资金上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给予重点倾斜,以鼓励产业集聚区加大投融资业发展。

4、要素集聚,快速健康发展。(1)、确保产业集聚区符合土地规划。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将控制区内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区或自求平衡区,确保控制区基本具备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件。(2)、超前谋划,搞好土地储备。按照省国土厅用地批准程序,手续复杂,时间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对于产业集聚区内符合规划的地块,要有超前意识,产业集聚区要提前准备,对于近期(1-2年内)拟用地的地块先行办理用地批复手续,避免出现项目急入住,而用地手续又没有批复的情况发生。(3)、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弥补计划指标不足的矛盾。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豫政办„2009‟124号)文要求,对于产业集聚区内的控制区在乡级规划中安排的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区或自求平衡区的,每年在确保拆旧区拆除到位的情况下,积极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解决控制区用地需求。(4)、提高投资强度,节约集约用地。要按国家、省产业集聚区规定标准,提高产业集聚区投资强度,合理确定各类项目建设用地面积,确保各类项目用地符合国务院关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

5、加强监管,做好规划环评。(1)、认真做好规划环评工作。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的环保问题。只有实施规划环评,才能够防止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盲目上马,避免城市产业发展布局重合、定位冲突,改变流域和区域开发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才能够享受到环保部门对集聚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规定,如资金倾斜、项目审批程序减化等。(2)、监管与服务并重,推动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对入区项目要提前介入,担责尽职,根据产业集聚区的定位,严格项目环境准入,支持先进、制止落后,限制排污量大的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总量减排控制闸的作用,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同时对符合入区条件的项目,要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全力支持项目建设,为项目入驻我市产业集聚区开辟绿色通道。(3)、产业集聚区要配套好基础设施建设。要优化资源配臵,特别应做好区内供排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实现对区内污染的集中处理和深度治理,真正实现产业集聚区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认真研究,确保安臵到位。建议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研究,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安臵工作。让失地农民变农民为市民,农村低保变成城市低保,在用工安臵上,优先考虑让他们通过再就业技术培训,走进集聚区的工厂、车间,真正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工作和生活。

7、健全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完善集聚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区域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集聚区企业联合采购、集中管理、统一配送。建立健全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满足集聚区在科技、劳动、培训、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对医疗、就业、养老保险等所有服务性事项全部实行社会化服务。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积极转变招商引资的理念和方式,更加注重产业招商、园区招商、项目招商,特别要通过完善产业链条来留住企业。

8、政策扶持,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劳动力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重视产业集聚区劳动力的培训。(1)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集聚区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大针对集聚区企业用工需求的培训支出力度,使培训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更容易就业,也更能满足集聚区用工需求。(2)要将下岗职工的培训与集聚区劳动力培训结合起来。这样既可增加就业,也可提高和优化产业集聚区的服务水平。(3)要鼓励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海燕职专等各类职业学院、学校与产业集聚区企业,开展定向培训。通过运用相关政策,引导职业学校为集聚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

6.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六

关于对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汇报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各级各部门把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解放思想,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使民营企业得到了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公司也深刻感受到了上级各部门的关怀,现站在民营企业的层面上就全县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作如下汇报。

一、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资金紧张。

除少数几个大企业外,资金短缺仍是当前影响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最突出的问题。一些企业产品销售形势很好,发展前景也非常可观,但由于缺少资金,很难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更谈不上扩大规模。也有的项目,因为资金困难建设工期一拖再拖,不能按时投产。

(二)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虽然忠县政府近年来十分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且在乌杨开发了新的工业园区,但是园区承载平台建设滞后,加之地方一些钉子户不服从地方征地政策,存在征地难的现象,致使一些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的一些早已敲定的好的项目迟迟无法动工,不能按照规划稳定发展。

(三)民营企业不公平待遇仍然存在

在具体的立法和政策中还残留着不少对民营经济不公平的待遇,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市场准入方面,虽然放宽了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九大领域,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人、财、物等方面的实力不够,实际上仍被拒之门外,且部分行业仍然存在保护主义。在赋税方面,个人独资企业难以享有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对民营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另一方面又向企业主征收个人所得税,双重税制不符合公平待遇。

(四)思想观念滞后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形态对非公有制经济有种片面认识,其次我县多数群众思想闭塞,对外界缺乏了解,缺乏信息,无门路或者根本不会干,这也是束缚我县民营企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另外,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做不大,虽然有个别企业做得非常成功,达到了较大规模,但总体而言,民营企业无论是平均资产规模,还是平均销售收入总额,都是比较小的。民营企业做不大,虽然有多种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民营企业自身怕做大,民营企业家怕做大后有风险,这最终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五)民营企业缺少优秀的人力资源

一是我县处于两翼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活环境、个人成长空间、待遇等方面远不及沿海和重庆“一圈”等发达地区,加之多数企业没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用人留人机制,致使人员流动较大,难以引进和留住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二是民营企业初创时,主要依靠家族的凝聚力同舟共济,克服了重重困难,依靠自身优势使企业迅速发展,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生产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任人唯亲的用人政策和粗放的管理,由于人们观念上的误区,也由于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还不能为人才提供持续有保障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所以人才进入民营企业仍然存在很大的障碍。三是普遍民营企业基层员工工资待遇不高,工作时间较长,普遍民企认为现在人口多,劳力资源多,人才就必然多,不少企业发展面临困难,劳动力素质不高,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企业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相对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四是普遍人员都觉得到企业工作都是打工的,是二等公民,虽然被撞得头破血流也要拼命往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国企的门槛挤,很多人也认为只有当公务员、在事业单位或者在国企工作才是有能力的表现,工作才稳定,才摆冠冕堂皇,老来才有一份保障,所以多数读书出来的年轻人第一选择也不会是民营企业。

(六)企业缺乏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

民营企业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十分落后,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目前我县民营企业除部分有一定的规模,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部分企业厂房简陋、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工艺简单、管理粗糙、产品质量差、污染较重、资源浪费、市场竞争意识滞后。另外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效应和意识不明显,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在经济竞争日趋热烈的情况下,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的民营企业在价值链的分配中处于极度不利的地位,只能靠压缩利润空间求生存,发展难以为继。

(七)民营企业融资难

民营企业之间有能相互拆借,且民营企业向个人借贷有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嫌。另外,虽然在成文的贷款政策方面,对于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基本上做到了一视同仁,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融资仍有相当的顾虑和限制。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也受限制,争取上市非常困难重重,为解资金紧张之急,往往采取高利率的民间借贷,还贷压力较大。

二、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在资金方面

建议上级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作民营企业发展基金。

(二)基础设施方面

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职能,与当地居民积极协调,尽快排除障碍,完善基础设施,让企业项目更快入驻忠县工业园区。

(三)消除体制障碍,营造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竞争环境

在体制设置和政策制定上,进一步细化相关细则,真正建立起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等市场主体完全平等的格局,促进全县经济均衡发展。在市场准入上,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尽量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放宽经济管制,限制垄断,特别是行政垄断,允许民营企业自由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各个领域,切实消除“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现象,保护民营企业平等参与竞争,实行低成本扩张。在政策扶持上,建立全市民营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资本金补助等方式,在技术创新、新建项目、节能减排、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梯度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促进企业加快发展,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四)在思想观念方面

一要努力更新知识结构,使观念创新具备必要的基础和前提。二要敢闯敢冒险敢试,从企业不协调因素中发掘出新的东西。三要不怕冒险的压力。总起来说民营企业家一定冲破“ 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等传统思想观念,树立富而思进的新观念,增强干大事、创大业、做大贡献的胆识和气魄。

(五)在人力资源方面

1、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完善人才激励制度。要重视人才的引进。转变旧有的引进、培育人才观念,真正做到用人唯贤;

2、重视内部人才的培育。企业既有员工,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要规范人才的选拔、考核、培训、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完善人才激励制度,使企业留得住人。有效的激励机制,既可以调动员工的创新热情,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4、适当的提高员工待遇。马云曾经说过,员工的离职原因林林总总,只有两点最真实:第一个就是钱没给到位;第二个原因就是心委屈了,现在企业留不住人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普遍员工觉得待遇偏低了;

5、给员工以美好的发展前景。每一个人都是为未来而奋斗的,如果企业没有发展前景,员工在企业里就没有发展前途,再好的待遇也留不住好的员工和人才;

6、给员工以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企业是一个大的舞台,舞台越大,员工施展各自能力空间就越大,员工的自我价值就越容易实现,他们也就愿意为企业服务。

(六)在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方面

1、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周期缩短(据专家估算,现在新技术每年平均淘汰率达20%左右),企业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2加大投入,促进“产、学、研”结合。“企业在建设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还要以项目为主线来组织企业、院校、研究单位的力量进行公关,如果没有项目的依托,三方合作就缺乏一个平台和共同的目标,难以有效的组织到一起,有了基地,三方的合作就可以持续,可以进行一些带有长期性的重大项目的研究,也可以避免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必须重视“产”、“学”、“研”互动,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民营企业发展时间短,除依靠先发优势发展起来的企业外,多数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严重短缺,加强企业间的互助、合作,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合作创新,可以弥补单个企业在人、财、物方面的局限性,具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等特点,能缩短“产、学、研”周期,见效较快。民营企业在选择合作创新时,对于合作目标(或项目)、合作方式、具体分工、利益分配方式及风险分担方式等都应以合同的方式予以明确,以保证各方按照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开展活动,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

(七)在融资方面

7.农村小规模养猪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七

1 品种质量差

“科技兴牧、良种先行”, 品种的优良是决定养猪生产水平和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多数农户长期习惯饲养土杂猪, 出现饲养周期长、饲料报酬低、出栏率低、肉质差等问题, 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致使养土杂猪和良种猪效益差距越来越大。养1头土杂猪比养1头纯三元杂交猪收入要低100多元。饲养母猪应选长大、大长二元杂交母猪。购买仔猪应选长大、大长二元杂交母猪与杜洛克为父本的杂交后代, 因其生长快、瘦肉率高、适应性强。农户养猪最好自繁自育, 这样能减少仔猪成本, 降低饲养成本, 还有利于疾病防治, 提高养猪效益。

2 猪舍简易

许多农户利用院墙边、坑边、厕所边等建造猪舍, 有的是老式猪舍, 甚至厕圈相连等, 有些母猪在外面拴养。猪舍布局朝向不合理, 设计也不科学, 有的猪舍面积不足3m2, 生猪不能健康生长。据报道, 优良的猪舍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 可提高猪的生产力20%以上, 因此, 建造猪舍要本着因地制宜、经济适用、清洁卫生、有利于人和猪健康的原则进行。猪舍要建在冬暖夏凉、清洁卫生、干燥, 保证其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

3 饲料营养不均衡

饲料在养猪生产中约占生产费用的70%, 能否获得质优价廉的饲料是决定养猪经济效益的关键。饲料配方不合理或原料不安全, 造成营养不均衡, 导致饲料报酬降低, 料肉比提高。用混合料喂猪, 料肉比为2.8:1或3:1。全价配合饲料具有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易于消化、饲料报酬高等特点, 可以充分满足猪的生长发育需要, 从而提高了饲料的消化率, 降低饲养成本。购买时要注意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 选购质优价廉、合格的饲料。若自配饲料, 要做到科学、经济、安全, 保证饲料原料的质量, 配合均匀, 营养均衡。

4 饲养管理差

农村从事养猪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老年人, 饲养管理技术较低, 尤其是老年人仍采用传统的养猪方法, 致使养猪的经济效益降低。只有做到科学饲养管理, 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4.1 饲养密度要适中

猪占圈舍面积0.8~1.2m2/头, 每圈8~10头。对于自繁自养的仔猪, 最好原群原圈饲养。

4.2 科学投料

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 投放足量的全价配合饲料, 满足其生理需要, 从而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 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4.3 实行饲料拌潮生饲及定时饲喂

一般饲料熟喂比生喂饲料利用率降低10%左右。因此, 除了豆类、红薯及残渣剩饭要经热处理饲喂外, 其他饲料均要采用拌潮生喂。饲喂2次/d较好。

4.4 科学搭配青绿饲料

青绿饲料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其来源广, 又是多种营养物质相对均衡的饲料, 适当搭配可提高整个日粮利用率, 从而提高养猪经济效益。

4.5 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

水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水不足可能会影响采食量及饲料报酬。提供自由饮水, 以提高增重效果。据试验, 自由饮水比饮水2次/d可提高增重15g。

4.6 做好清洁卫生工作

不少农户不注意环境卫生, 粪便污水满圈, 猪体脏乱, 院内污水横流, 从而诱发疫病, 并且使疾病治疗很顽固。做好环境清洁卫生工作, 给猪只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是生猪优质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猪舍内外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 饲槽、水槽要定时冲刷消毒, 经常刷拭猪体, 猪只躺卧处可垫些刨花、锯末等, 增加其舒适度。

4.7 提高仔猪成活率

饲养母猪, 主要是为了获得较多的优良健康仔猪, 为育肥猪的生产打下基础。而有些农户, 对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较差, 导致仔猪的成活率较低, 从而降低了养猪效益。因此, 要做好母猪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和仔猪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对母猪要做好配种、保胎、产仔等工作。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 猪舍内要清洁卫生、通风良好, 注意防寒防暑, 保证饲料质量, 不能喂发霉变质、有毒、冰冻的饲料, 供给清洁饮水, 做好疾病预防和驱虫工作。对产后母猪和仔猪做好护理工作, 使仔猪尽快迟到初乳, 防止压踩, 注意防寒保温, 提前补料, 做好疾病预防和治疗等, 力争使仔猪全活全壮。

5 防疫意识淡薄

农村散养猪的发病率较高, 初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因素外, 主要原因是防疫不到位。要定期对猪的常见传染病, 如猪瘟、猪肺疫、猪丹毒、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仔猪副伤寒等进行预防接种, 必须制定适合本地疫病流行趋势的免疫程序, 做到整体预防。疫苗应选用合格的高效产品, 并按产品的说明正确使用, 提高疫苗的保护率。平时要仔细观察猪的采食、饮水、睡觉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诊治, 确保猪只健康无病。

6 病死猪处理不及时

病死猪的尸体是生前所患疫病病原体的最大贮存者, 也是环境中最危险的传染源。笔者走访发现一农户, 病死猪放置在猪舍门口半天, 仍未处理。病死猪不能及时无害化处理, 会作为病源, 继续传播疾病, 给本场户造成严重的损失, 对病死猪应及时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不得随意丢弃或卖给不法商贩, 并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7 不能适时出栏

8.生猪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养猪业的建议 篇八

关键词:探讨;屠宰场;生猪;检疫;建议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6-12-1

1 目前的现状

目前各区(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辖区内的生猪定点屠宰场按照日屠宰数量派官方兽医开展生猪入场前的查证验物,检疫证明、耳标齐全、生猪临床健康准予进场,反之,禁止未经检疫、未佩戴耳标、染疫或疑似染疫的生猪进入定点屠宰场(厂)。这就需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官方兽医或者协检人员,最少每个屠宰场入场需要派2人。这里还未计算实施同步检疫、盖章、出证人员,这就给本来经费和人员就不够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带来了困难,加重了责任,加上我们在生猪定点屠宰场又增添了“瘦肉精”抽检的工作任务,使得屠宰检疫监管工作更加繁重。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们在屠宰场门口派官方兽医开展生猪入场前的查证验物工作,使得屠宰企业门卫如同虚设,假如官方兽医有事情离开一会儿门口,碰巧生猪入场,查证验物工作谁来负责?按照农业部生猪屠宰检疫规程,生猪入场查证验物是官方兽医的职责,那么如何来体现生猪屠宰厂(场)是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如何建立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这些现实问题不解决就可能给官方兽医带来一定的责任隐患。

3 建议与措施

建议:一是由于目前商务部门已经把定点屠宰工作移交给农业部门管理,因此,建议农业部尽快修改完善生猪屠宰条例及生猪屠宰检疫规程,把生猪入场前的查证验物工作交给屠宰企业来完成。生猪屠宰厂(场)应当建立生猪进厂查验登记制度。进厂屠宰的生猪应当附有检疫证明,并佩带畜禽标识;二是笔者建议应该改变目前的监管模式,让屠宰企业真正担负起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角色,承担生猪入场前的查证验物工作职责。动物检疫遵循的是过程监管、风险控制、区域化和可追溯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实行企业负责制,按照《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十条:屠宰动物的,应当提前6小时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急宰动物的,可以随时申报。官方兽医接到报告以后对该批报检生猪进行核查,并按照规定查验“瘦肉精”检测合格报告等相关手续,符合要求进入下一个环节;四是对屠宰企业未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履行生猪入场前的查证验物工作,一经发现,对企业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拒不改正依据规定处理;五是官方兽医的工作职责就是监管屠宰企业是否按照农业部门的法律法规要求去做,做不到位,报检不予受理,企业不得屠宰生猪;六是屠宰企业要做好完善生猪入场以后的各项登记记录,便予追溯,报检时一并交官方兽医核查,确保入场生猪手续完备齐全;七是屠宰企业在完成“瘦肉精”自检前,将需要自检的样品随机抽两份交官方兽医进行科学抽检;八是生猪屠宰厂(场)应当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如实记录其屠宰的生猪来源、生猪产品流向、肉品卫生检验和无害化处理等内容。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措施一: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对生猪屠宰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有权利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进入生猪屠宰等有关场所实施现场检查;二是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三是查阅、复制有关记录、票据以及其他资料;四是对生猪、生猪产品按照规定采样、留验、抽检;五是对监督抽检过程中发现的含有或者疑似含有“瘦肉精”等违禁物质的生猪、生猪产品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措施;六是对于违法生猪屠宰活动有关的场所、设施、生猪、生猪产品以及屠宰工具和设备进行查封、扣押和处理。对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措施二:生猪屠宰厂(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处罚;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对其主要负责人处罚:一是屠宰生猪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的;二是未如实记录其屠宰的生猪来源和生猪产品流向的;三是未按规定报告生猪收购、屠宰、销售等相关信息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彻底解决好生猪入场前的查证验物关,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落实屠宰企业是生产第一责任人,屠宰企业也才能真正负起责任,加强定点屠宰管理工作,企业的各项制度才能贯彻执行,确保符合要求健康生猪入场,确保带病生豬不入场,是有效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在屠宰场发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解决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经费不足的现实问题,使我们的动物卫生监督与屠宰企业监管工作做到无缝衔接。

9.生猪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养猪业的建议 篇九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外向型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资源环境的约束,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结构调整,所以目前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我国经济向创新经济、低碳经济转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一枝独秀,全世界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产业都源于美国、或在美国发展壮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技术创新与资本的密切结合。以华尔街和硅谷为代表,美国已经形成了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联动,从项目发现到筛选以及后期培育等一整套体系。也可以说,美国的资本市场推动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演进。

功能强大,结构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始终推动着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是美国最重要的国家竞争力之一。

不仅仅是美国,欧洲等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广义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为其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其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成长速度,从而决定着产业结构升级的成败。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也正处于这个历史机遇期。

经过近二十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强,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资本市场不完善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能否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使之在促进我国产业升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能否顺利转型,以及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

二、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Rostow(1988)将宏观经济增长与主导产业联系在一起,提出:一国的经济增长是由“主导部门”带动的,经济成长阶段的更替就表现为“主导部门”的变化。然后他进一步论证了一国主导产业的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支持,资本对于主导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McKinnon(1997)针对金融抑制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金融市场化和自由化的观点。他指出,投资就必须积累货币,而完善的金融体制可以将储蓄有效的引导到生产性投资领域,进而促进产业成长,推动产业升级。Rajan &Zingales(1998)以 42 个国家的 36 个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构建金融发展水平与产业成长关系的模型,经过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市场的发展有效地降低了外源融资成本。最后得出结论:金融发展程度较好的国家,市场运行效率往往也较高,产业成长也较快。这表明从行业层面来看,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行业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有力地推动产业升级。Carlota Perez(2002)结合历史上出现的五次科技革命,指出科技金融是一种创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而金融活动则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技术创新产生新的产业,新产业的巨大盈利性,可以吸引大量风险投资者迅速投资于此领域,从而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速度,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国内文献综述

孙莉娜(2003)认为金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为:金融通过影响资本的投向,进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要素向生产力更高的领域集中,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她提出经济发展不应该仅仅表现为量上的增长,而是应当更多的体现为经济结构的升级。因为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各种资源不断优化配置的过程,而资源的优化配置正是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所以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能够有效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赵蕊(2006)认为,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使得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企业的发展需求也得不到满足。所以她提出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来适应新形势下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涂人猛(2011)认为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融资和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为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场所,从而为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新兴产业具有创新性、高科技、低消耗以及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等特点,这不仅代表了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可以有力地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但新兴产业要发展就会面临很多问题,诸如发展初期的融资难问题,则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只有加快资本市场的多层次体系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新兴产业成长的功能,进而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重要保障。顾海峰(2011)认为产业升级的过程就是资金向优质产业聚集的过程,而其中资本市场的资金导向机制至关重要。具体来说,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要依赖于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而高新技术上市企业主要分布于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所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使高新技术企业募集到更多的资金,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祁斌(2013)认为资本市场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支点。因为一国产业结构能否实现升级,取决于其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而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其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无论是对于存量经济、传统产业重组,还是对于增量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资本市场都较政府更具优势。而通过合理布局市场和政府的调控,更多地依靠资本市场的作用来自发地盘活存量、发展增量,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国内外研究述评

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笔者发现研究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文献很多,但集中于研究资本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文献则相对较少,而且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各家说法不一。同时很多研究集中于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但如我国这样资本市场初具规模、产业结构正处于不断调整升级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相关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给资本市场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更需要相关研究进行补充。

例如我国对股票市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 2006 年以前,但2006 年我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股权分置改革,随后又经历了 2007年的大牛市,以及 2015 年的大震荡。总之 2006 年以后,我国的股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融资额大幅增长,产业结构分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作用日益重要,所存在的问题和新常态下资本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研究的重点已和从前大不相同。所以梳理美国资本市场发展史,借鉴其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益经验,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三、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经验借鉴

1.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美国是当今世界公认的资本市场最发达且分层最完善的国家。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一战前后,纽约股票交易所一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交易所,美国也在这个时候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二战以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繁荣发展时期,整个 60 年代 GDP平均增幅达到了 4.45%.但进入 70 年代以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通货膨胀率则一路走高。美国经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在于两次石油危机,物价和工业成本上升,致使美国的传统产业缺乏支撑,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出现全面衰退。但与此同时,以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则正在发展壮大,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增长和低耗能。面对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日本、德国等经济体在传统产业方面的步步紧追,美国政府推出了以“里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顺利实现了美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这一系列政策的核心就是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业等为代表的新兴行业的发展,具体政策措施包括建立中小企业局、消除垄断并减税等,特别是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纳斯达克市场,为新兴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初始资本,这其中的许多企业在20 多年后逐步成长壮大为支撑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成为美国全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上述事实充分说明,发达而完善的资本市场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总结借鉴美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经验,对于我国在新常态下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使之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支撑,是十分必要的。

2.美国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经验借鉴

第一,分层次的交易制度。证券交易制度可以分为两种,竞价交易制度和做市商制度。纽约证券交易所因其具有悠久的历史、较高的信誉和充足的投资者,所以采用效率较高的竞价交易制度。NASDAQ 和 OTCBB 在发展初期,由于存在市场规模小、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容易出现市场交易不活跃的现象。因此对于流动性较弱的 NASDAQ 和 OTCBB,更适合采用做市商交易制度。美国的资本市场根据不同的层次以及各个板块的特点,分别设置更加符合其内在规律的交易制度,从而保证了证券均衡价格的实现,这是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和发展壮大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更好地促进了不同层次市场上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灵活的转板机制和严格的退市制度。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不同层次的市场之间存在灵活而科学的转板机制,上1板交易。同时,根据上市公司自身条件的变化,市场设置了严格的退市制度。灵活的转板机制和严格的退市制度使得美国资本市场通过科学合理的筛选方式保证了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效衔接和融合。

第三,分层次的上市标准和监管制度。美国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分别遵循不同的上市标准和监管制度。第一层是美国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准和监管制度较为严格。第二层是 NASDAQ市场,主要为新兴产业和具有高成长性的公司提供融资服务,上市标准低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第三层为场外交易市场,由 OTCBB、粉红单市场等构成。场外交易市场主要针对不符合主板或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标准最低。

不同的市场准入制度形成了对企业的筛选机制,使得每个层次都能吸引到适应该层次要求、符合该层次条件的企业。同时,各层次市场之间由于转板机制的存在,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共同完善着美国的资本市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创新与增长,为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小结

通过简要梳理美国发展资本市场的历史,能够明显地发现其发展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措施对于促进其本国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的巨大作用。这也使得美国成功完成了经济转型,保持了国家核心竞争力。其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其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之间,层次分明,功能明确,却又有效衔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美国类似,面对相似的问题,解决的突破口都在于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而资本市场特有的优化资本配置功能,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借鉴美国发展资本市场的经验,对于建设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而充分发挥其功能是很有必要的。

四、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的资本市场从 1990 年上海股票交易所、深圳股票交易所创立以来,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新三板市场等多种股票交易平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雏形。我国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 1978-1992 年。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他的各个领域也逐渐开始改革,其中就包括金融领域,资本市场在此时有了发展的萌芽。萌芽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发展的自发性和区域性,市场缺乏监管和规范。

第二阶段是从 1993-1999 年。这个阶段以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为标志,可以称之为资本市场的形成阶段。在形成阶段,资本市场开始纳入市场监管体系,范围逐渐扩展到全国,全国性的资本市场就此形成。

第三阶段是从 1999-2005 年。这个阶段以 《证券法》 的实施和修订为起点,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法治化道路,可以称之为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包括国有和民营的各经济主体不断进入资本市场。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融资需要,我国开始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第四阶段是从 2005 年至今。其中 2005 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以及 2009 年创业板的正式上市,使得我国资本市场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中小板、创业板的开通和新三板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形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雏形。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对于提高我国资本配置效率、改善企业投融资结构以及推动企业建立现代公司制度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确定的是,在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必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已经具有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雏形,但与美国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相比,还是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第一,资本市场各主体缺乏组织性和规范性。

(1)上市公司资质参差不齐。上市公司的质量决定了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发展性。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是从国企转化而来,虽然名义上已经是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公司,但其经营、决策、管理、激励等机制仍未完全市场化。

(2)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投资主体多元化是调节资本市场内部机制、控制资本市场波动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创业板、新三板等层次较低的资本市场上,由于其本身存在的高风险,一般只有机构投资者才能承受。所以,数量众多的以获取长期稳定收益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是抑制资本市场过度投资、平抑资本市场波动的关键。但是在我国,尽管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增长很快,但目前市场上仍以散户为主。所以很多情况下,庄家操纵市场、散户盲目跟随、投机气氛浓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这也是我国 2015 年下半年以来,股市大幅波动的一大原因。资本市场上市主体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使得资本市场本身就缺乏活力、创新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更难以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作用。

第二,市场结构不合理,缺乏对冲和转板机制。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长期以来一直是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重银行融资、轻债券融资,这种融资模式导致了我国整个社会资金分配运用上的低效率,严重影响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风险的分散,也不利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交易产品主要以股票、债券、基金为主;支持的产品主要有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深证综指等,缺少具有价值发现功能以及平衡风险功能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多层次资本市场要为各类市场供需主体提供适合自己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机制,就必须要有相应的金融产品对其提供支撑。由于金融衍生品的缺乏,不仅导致投资者的投资渠道狭窄,企业发展难以获得需要的资金,还使我国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扭曲,尤其是由于缺乏风险对冲机制,致使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转板机制的缺乏也使得上市公司无法按照自身的发展情况在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之间进行转换,资本市场不同层次之间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衔接,进而阻碍了资本市场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作用。

第三,相关的法律与监管不完善。目前我国有关监管资本市场的相关法律,主要是 《公司法》 和 《证券法》。但里面有些规定已经不适合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应当进行调整。比如,与欧洲和美国对于股份公司成立的最低资本金要求相比,我国的最低要求仍然相对较高,且存在严格的行政管制等。这就使得资本市场无法发挥对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初始资金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说,许多参与筹资的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的,它们往往把重点放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上,而企业改制则往往被忽略。这就使得资本市场成为大企业融资的工具,但在企业改制提升效率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对于监管而言,我国目前也尚未建立起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相对应的分层次监管体系。这不仅加大了资本市场的风险,也降低了资本市场的融资效率。以上这些问题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作用。

五、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借鉴美国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的经验,进一步构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使之能够在新常态下更好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符合市场化要求的上市公司筛选制度

上市公司的筛选制度主要包括退市制度和兼并重组制度。所以,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退市制度,使得落后的产业和企业能够及时退出,新生的产业和企业能够及时上市。其次要完善科学合理的退市标准体系,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市场有不同的退市标准。最后要建立切实有效的赔偿机制,有效保障退市公司投资者及相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以上几点措施可以充分发挥股票市场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上市公司之间的兼并重组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但目前我国现行的制度使得兼并重组成本巨大,阻碍了其有效进行。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公司并购重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一方面促进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完善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

2.减少行政干预,健全股票市场制度

首先,深化发行制度改革,提高资本市场的产业配置效率。我国资本市场在资源产业间缺乏配置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股票发行制度还处于行政计划阶段,致使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在西方国家完善的资本市场上,股票发行大都采用注册制,这样的发行程序更具效率。所以,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行制度应由核准制改为注册制,这样更有利于发挥资本市场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其次,完善股票市场的交易制度,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我国股票市场在产业间配置资源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交易市场缺乏价格的发现功能。相比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印花税等交易费相对较高,降低这些费用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

再次,健全股市分红制度和转板制度。我国股票市场产业间配置缺乏效率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我国股票市场缺乏分红制度。重融资、轻回报是当前我国股市面临的一大问题,这极大地助长了二级市场的短期盲目炒作行为,降低了市场引导长期投资资金进入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行业的效率,一方面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股市动荡。所以建立合理有效的分红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市场风险,规范市场行为,更有利于资本市场发挥作用。建立健全不同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转板制度,使得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在不同层次的市场之间实现转板交易,让优质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落后企业得以逐步淘汰,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调节产业结构的作用。

3.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资本市场监管,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首先,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资本市场的经验,进一步加强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制度规范与监管层面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其次,着力提高中介机构服务的规范化,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加强券商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业务创新能力,加大金融衍生品的研发力度,着力培养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能力。再次,加大我国机构投资者与国外同行业的合作力度,例如通过成立中外合资机构等逐步实现既可投资国外资本市场又可吸引国外投资者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的渠道。最后,加快建立国际板,推动境外企业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使我国证券交易所逐步面向全球企业开放,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力,进而利用全球资源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上一篇:怀感恩之心,唱祖国颂歌作文下一篇:退伍军人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