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寿散文

2024-11-03

仁者寿散文(精选13篇)

1.仁者寿散文 篇一

过往太美·情深不寿伤感散文600字

我喜欢淡淡的茉莉花香,因为你告诉过我,你最爱她的娇小清淡;我喜欢朦胧的下雨天,因为你告诉过我,你最爱雨中一个人的浪漫;我喜欢在夏夜仰望天空,因为你告诉过我,你最爱夏夜的漫天繁星;我亦喜欢淡蓝色的沙漏,因为你告诉过我,透过蓝色的沙砾,你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

翻开那本淡蓝色的笔记本,我有那么一刻的恍惚,我仿佛看到你就站在我的面前,耀眼白光下,一袭蓝裙委地,长发及腰,你对我甜甜微笑,轻轻说着什么。然后你却渐渐远去,渐渐模糊,又一次的消失在了我的面前……我一下清醒过来,却发现眼前又一次变得模糊,竟不知什么时候,我已经泪流满面……

慢慢地走出房门,光着脚,踩在暖暖的沙子上,一步一步倒着走向海边,找一块石头坐下来,轻轻的打开淡蓝色的笔记本,一页一页记录着你的点点滴滴,你的一颦一笑,你的莞尔轻叹。听着耳边轻柔的海风吟唱,翻着一页一页关于你的回忆,我再一次泪流满面。你曾说你对蓝色情有独钟,喜欢天蓝的可爱,天蓝的活泼,天蓝的坚毅,天蓝的高洁,天蓝的`沉稳……我说我喜欢天蓝一样的你,像四月早天里的云烟,像一树一树的花开,像夏日漫天的繁星,亦像大海中永远的灯塔。

记得曾和你多次漫步在吹着海风的晚上,穿一袭蓝裙并肩而走,光着脚丫,踩着微凉的沙子,十指交缠。一起畅天说地,一起嬉闹奔跑,你告诉我,你向往将来有一天,能够去往那世界的尽头,看一看花开花落,流星飞逝,岁月永恒,你说世界尽头的美,应该会有所不同吧……

轻轻合上笔记本,海风依然在耳边轻轻诉说着什么,我已听不到。现在,你却离我远去,不是说好一起去看灯塔,一起在将来的某一天,去往那世界的尽头吗?现在,却只剩下我独自一个人。或许你已经完成了你一直向往的梦想,曾经和我约定好的愿望,去到了世界的尽头,看下雨天,看夏夜繁星,看蓝色大海,看天际的花开花落……然后我就一个人了。

 

2.仁者寿亦长 篇二

祖国医学一直强调情感致病,情志养生。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失调,是很多疾病的根源,如能调理适当,即“修身养性”,可以使身体健康,从而长寿。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很多疾病是由于神经—心理活动,也就是祖国医学所说的情感因素,影响了体内免疫反应,使得体内各种参与免疫反应的球蛋白降低,从而抑制机体对疾病的免疫功能所致。另外,情绪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等功能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怨恨、焦虑、忧郁、恐惧、痛苦等,持续时间长,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最终导致某些脏器发生病理改变。

那么,为什么仁者可以长寿呢?我认为,首先,他们富于爱心。富于爱心的人较多关心别人的利益,他们心中的天平始终不会过于倾向自我,这样,心理的不平衡感会大大少于过于注重自我的人,因而难得生气和抱怨。其次,他们乐于助人。只要别人需要,无论哪方面的,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付出自己的所能,从不图回报。而在他们付出的时候,他们获得的快乐,常常使他们的心境处于一种愉悦之中。第三,行事光明磊落。俗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有这样生活状态的人,一定是常处在坦然的心境中,没有焦虑、惊恐或者仇恨相伴。第四,欲望淡泊,平静处世。正所谓“外无贪而清静,心和平则不失中正”,用平常心看待世界,自然远离纷争,减少了许多烦恼和忧虑。他们性情温和,容易适应变化。生活中的变化是永远的,温和的性情较固执暴躁、愤世嫉俗的性情更能够适应社会,所以他们很少有低落情绪,即使有,也是很快就调整成为知足的心态。

不难看出,仁慈善良的人有着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能够使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特质。他们快乐积极,正直踏实,温柔恬淡,这些品行上、情志上的优点,正是“养性”希望达到的那种境界,这种境界有助于健康长寿。日本科学家曾分别用爱、感恩、祈祷和仇恨、诅咒、抱怨的情绪分别作用于分装在几个瓶子中的同样水源的水,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情绪作用下水分子冰晶的形态变化。结果发现,受爱、感恩和祈祷情绪作用的水的冰晶形态非常精巧美丽一致,而受仇恨、诅咒、抱怨情绪作用的水的冰晶形态则全是零乱和破碎的。可想而知,我们人体80%是由水组成的,如果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的支配下,健康的恶化不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吗?前不久,美国耶鲁大学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凡与人为善、有成人之美者,其死亡率明显降低。无论是显微镜下的研究还是这种大规模人群的调查,其结果都证明了“仁者寿”这个朴素的道理。

由此看来,人的品行、道德和情志养生是息息相关的,让我们都来努力做一个“仁者”,这于社会和个人健康都是一项双赢的,并且是只赢不输的最好投资。

3.仁者爱人的作文 篇三

一天傍晚,爷爷叫我陪他去公园散步。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走着走着,爷爷忽然对我说:“想不想吃香蕉?买点儿香蕉回去吧。”

不等我回答,他就向街上一辆三轮车走过去。我一看,车上只剩下两把香蕉了,而且皱巴巴的,皮都有点儿黑了。我赶紧说:“爷爷,这些香蕉不好。”爷爷却好像没听见我的话,把两把香蕉都买了下来。我有点儿不高兴,心想怪不得妈妈说他不会买东西。爷爷看出我不高兴,笑着说:“我买这些香蕉,是在帮助别人。人家不容易呀,这么晚了还不能回家。我把香蕉买了,他就能回家吃饭了。这些香蕉就算不好吃,这钱对我们来说也不算什么,却帮了别人一个大忙。”我听后,理解了爷爷的苦心。回到家后,妈妈果然又埋怨起爷爷来。爷爷仍然乐呵呵地笑着。我剥了一个香蕉吃,感觉到好香好甜。

4.仁者爱人读后感 篇四

小时候,就在长辈们的教导下读唐诗“春眠不觉晓”,吟宋词“千里共婵娟”,听他们讲四大名着,教我什么是做人的道理。可我总没有领悟到精神所在,总是左耳进,右耳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才发现“书中自有黄金屋”。最近,我读了朝读经典里的第八课《仁者爱人》,它让我感受很深,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意在说明仁人能爱别人,有礼节的人能敬重别人,所以就能得到别人经常的爱和敬重。今天可赋予这几句话以新义:关心爱护别人的人,别人就会经常关心爱护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经常尊重他。

在我们身边,爱常常存在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父母的一句叮咛,同学的一个问候,都是爱的体现;朋友的一点帮助,老师的一些指引,都是爱的光华;每一个爱的细节都让我们感动,每一次爱的行动都会让我们温暖。班上有个叫李志欣的同学,前不久因病住进了医院,当时老师带领我们几位同学去医院看望他,因为他父母离异,平时很少得到关爱,可能这温暖来得太突然了,当看到我们时他竟然泪流满面。再读《仁者爱人》时,想到当时的情景感触更深刻了。()

5.高考,智者相逢仁者胜 篇五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总是乐于助人,成就他人。其实一个人向外施爱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过程。所以,仁者一定是勇者。一个具备了“泛爱”的人必有别人所不具备的坚毅和淡定,从而无所畏惧,乐观、豁达与自信。

人们对仁者特别渴望。随着高考时间的日益临近,同学们的压力会越来越大:集体活动少了,相互交流少了,许多同学就特别渴望理解、关心、安慰和帮助。尤其是当一个人陷入孤立无助的困境时,及时施以援手,是最让人感动的事。其实你在关心帮助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在其他方面帮助你;你在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家庭中,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温暖与鼓励,还会收获更多的友谊、自信与人生观、价值观的超越。

有同学认为:关键时刻与同学们交流,是否会增强他人的竞争实力,让自己得不偿失?其实这是一个思想误区:高考的竞争并不是一个班、一个学校间的竞争,你所在的班级大家都进步了,水涨船高,你自然会从中受益。况且,平时多与同学、老师及家长交流,不仅能多方面开阔你的思维,大面积获取高考信息,而且有助于缓解你对高考的心理压力。时常得到亲朋好友的关心、支持和激励,大家共同撑起高考这片天空,你会更有信心和底气在竞争中一决高下,在高考中夺取优异成绩。

因此,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我们不应该“千里走单骑”,而要树立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全新理念,以集体的智慧参与竞争,直面高考,胜算才会更大。这也正是“小成凭智,大成靠德”的人生信念。

6.“好好活”与“仁者寿” 篇六

“好好活”是民间的白话,历史久远。它不仅可以让自己心安理得,受人尊重,而且常常安康长寿。

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形成了“全德保形”思想,即道德良好,可保健康。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其实,在此之前《礼记?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其寿。”就已点出了“仁者(德者)寿”的秘密,这可以说是儒家养生思想最为集中而典型的体现,也一直指导着中国人的行为处事及日常生活。后世懂生活者也大都以此为生活指南。如赵师侠,南宋著名文人,其人为宋宗室之后(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的七世孙),工于诗词,有《坦庵长短句》名篇,其中有脍炙人口的名句“仁者寿宜长”。又如耄耋寿星、唐代著名禅师石希迁,以处方的形式告诫世人健康长寿的秘诀。他写道:“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开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菠萝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切忌言清浊,利己损人,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写下历史名篇《大医精诚》的品行与道德良师孙思邈,更是高寿110有余。

约十年前,有研究者发现,高龄者大都品行良好。巴西医学家马丁斯对长寿老人经过长期追踪观察,发现约90%的百岁长寿者都是德高望重的。他认为:道德良好者每每与人为善,遇事常为他人着想,很少为名利与别人相争;办事出于公心,尊重别人,自然会受到周围人的尊敬,所以,总是处在心境宁静状态,人际关系良好,心情易舒畅。这种心态让大脑平静有序地支配着人体内在的各种生理功能,使其处于良性的运转中,身体自然健康平和。亦有医学研究证明:人处于平静快乐的心境中,神经内分泌系统运转正常,各脏器间功能也就能正常发挥,自身免疫力增强,疾病也就缺乏生长的土壤。

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与人为善,平静快乐者,更容易身心健康。即使身体出了点问题,也较他人更容易渡过难关。

更值得一提的是,还有研究表明:同样是快乐,但对人体及健康的长期影响却大不相同。纸醉金迷,游戏人生,心无目标,尽管短期也可以感到快乐,就像《黄帝内经》所言:“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可以由短暂的快乐“务快其心,逆于生乐……”可惜“故半百而衰也”。

7.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篇七

解析: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透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因此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因此用山来进行比拟。

总结归纳精选(2):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就应和谐共处。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因此,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蝶蝶是我。因此,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此,李白遥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因此,伯牙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识我心中山水者,即是知音……无数古人高举大自然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最后铸就中华礼貌的独秀天下!因此,人的品质也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自然山水的品质、自然山水的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一样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能够为善,也能够为恶。聪明人

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因此,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水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本质上水却最有力量。水滴石穿,最坚硬的东西,都能够被水磨平、被水击穿。水内含了一种智慧,水拥有一种力量。因此,“智者乐水”。你看那水,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激发人的雄心,荡涤人的思绪,教人创新,教人自由,教人忍耐,教人解放思想,放眼世界。因此老子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因此能够长寿。因此说“仁者乐山”。你看那山,顶天立地,巍然屹立,壮阔人的心胸,开拓人的视野,教人自信,教人勇敢,教人坚定,教人理解磨难,成就伟业。因此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再看山,清风拂山岗。挺拔险峻,巍然屹立,不为外物所动。层峦叠翠,蓊蓊郁郁,以博大的心包容天下万物。仁爱的人喜爱与山为伍,临山而居,正如这山一般,宽容仁厚,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因此,仁爱的人总是心胸宽广,福寿绵长。仁者的追求、作为就应如山如峰般巍然屹立,顶起一片灿烂的星空,为低处的人们送去一丝光明。又如群山一般生产万物,为贫困的人们送去饱暖。

山水就是大自我,大神圣。古代的人乐山乐水,有时候可能也是一种姿态,给自己架下的一个阶梯。先面壁十年读些圣贤之书,然后隐居山水之间,似乎就是仁者智者了。他们一般不到江湖上混,但是又结交一些江湖上的朋友,喝酒聊天之际,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总之是好一通吹牛,让一帮朋友佩服得五体投地,结果朋友们到江湖上一传说,某某某是个仁者,是个智者……这就是在给他们打广告了。哪一天碰上哪位当政者突然思贤,让手下们举荐能人,广告的效应发酵,就有人推荐他们了……终南捷径就是这么搞出来的。卧龙先生诸葛亮隐居风水宝地南阳,如果心中没有一番抱负,尽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又何必关心天下大事?另一类仁者智者,可能对世事失望透顶,在庙堂之间无法一展心中才能,又或者不愿为了五斗米摧眉折腰事权贵,他奶奶的干脆隐居起来,处江湖之远,借巍巍之山汤汤之水一浇心中块垒,白衣卿相换作浅吟低唱,结果一不留意反而留名青史,可算是人生一大幸事。

8.仁者孔夫子议论文 篇八

知道什么是永垂不朽吗?如果你说你知道,那么《论语》你懂吗?是的,这诚然是一部穿越时空的世纪之作。一直是不喜欢历史的。文言文总是枯燥而乏味的东西,但是经典却是每个人亦能接受并永不过时的。

两千多年前,在社会大变动的春秋末期,出现了一个伟大的.精魂,其弟子三千,成才的七十有余,可以说,他的思想至今还主导着现代文化的发展。这无非是个智者,封建的年代里,被称为圣人、贤哲的他提出了改变历史的论断,“仁”“礼”“知”“学”“思”“政”“义”“修身”“为君子”,这就是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我不知道孔子是一个多么优秀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规范也并非都能一一做到,也许论述史记的写者夸大其辞,道听途说神化了孔子,这也不能再去考究。可是,单单是看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妙笔连回便可知晓:即便人未如此,心灵、心政也是政治廉洁的。更何况,孔子是亲身印证实践过的呢!

9.仁者寿散文 篇九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选择了104名本土大学生参与研究。参与者被分为几组,分别观看不同类型的电影,来诱发产生生气、悲伤、幸福和高兴等不同情绪,然后测试参与者的注意视野。

据该项研究发现,当参与者产生诸如幸福、快乐这一类情绪的时候,其注意视野更大;而当被诱发产生负面情绪,如生气、悲伤时,参与者的注意视野被缩小。也就是说,当人心情愉悦,心胸开阔的肘侯,人的视野确实会变得广阔。

这个研究的结果却对指导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当人处于愤怒或者悲伤情绪笼罩之中的时候,认知的视野就会被缩小,做判断或决策时自然会出现偏差。(中青)

心态和 仁者寿

中国养生文化非常重视心理修养。《内经》云:“智者之养生也……和喜怒而安居处”。“至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也”。《养生延命录》云:“能中和者必久寿。”都主张从伦理道德的修养来养性长寿。

高尚圣洁的伦理观既是自我人格完善的途径,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孔子提出“仁者寿”,认为“养德尤养生第一要也”。因此,养身在养心,养心在养性,养性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才能真正延年益寿。养性,就是性格、精神的修养,就是要求尽量多包容、宽容,不要迁怒于人。不管是事业还是生活,都需要淡泊宁静,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因为调摄良好的情感活动及平稳的精神状态,可使气血运行正常,各脏腑功能协调,增强抗病能力。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恐、悲、惊七情过极皆会致病。突然,强大的情志活动或长期处于一种过激的情绪状态,都会引起阴阳失调、气机紊乱,因而主张精神情志宜和悦愉快。

中医养生还强调心态平衡。阴阳平衡的物质基础是营养,维持阴阳平衡的心态要靠个人修养。阴阳平衡,则正气充盈,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强,不论环境有多恶劣,也不论遭受何种挫折,都能保持健康。反之,人体由于营养失衡或心态失衡,就极易患各种疾病。所以,通过调整心态,汲取中医养生的各种有效方法,均衡膳食营养,调整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就能祛病延年。

10.仁者寿散文 篇十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是论语第十三条: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句话的表面含义是:“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安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难道孔圣人就如此草率,认为智慧的人一定都喜爱水,仁德的人就一定喜爱山吗?不,这当然不可能是孔圣人话中真正的含义。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山和水都是大自然中一种奇妙而又美丽的景物,历代文人墨客都爱游山玩水,留下不少千古名句。山它巍峨、陡峭、幽静、美丽;水它清澈、平静、又或湍急。智者反应敏捷,思维活跃,性情好动,就如川流不息的水一般;仁者仁慈宽容,不易冲动,性情喜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

但我也认为山和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美”,美得让人心醉,美得让人丢掉世间的凡俗,在山水中彻悟人生的真谛,做一位世人仰慕的智者或仁者。

“知者乐”智者必为心胸开阔之人,他们自然不会因为人世的纠纷、恩怨而烦恼,只会在生活中去寻找那无处不在的快乐。

“仁者寿”这句话既然是孔子之言,我就用孔子之言来解释:“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这句话出自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请教,问:「夫子,是聪明有才智的人比较长寿,还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较长寿呢?」孔子回答道:「是这样的。人有三种死,并不是他寿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损掉的。比如起居没有定时,饮食没有节制,时常让身体过度疲劳或无限度地放逸。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爱惜身体,使身体受到损伤,这样,疾病就可以夺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却无视君王,以下犯上;对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节制,贪求无厌。这样的人,刑罚也能夺去他的寿命。再者,人少却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却还要去欺辱强大;忿怒时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气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计后果地行动。这样,刀兵战事就可以让他夭折。

像这三种情况:『病杀、刑杀、兵杀』,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们行动有节,合乎道义,喜怒适时,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养自己高尚的性情,这样他们得享长寿,不也是合乎道理的吗?」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者和仁者,他们的智和仁在于他们的生活态度,在于他们的高尚的品德,这才让他们成为世间的智者和仁者。

11.仁者寿散文 篇十一

设计思路,正如夫子所言,观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匈而发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先从孔子关于仁的细节行动入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对文言文的本能的排斥,可以让学生先直观的感受仁,意识到仁是很生活化,很普通化。很温度化。而后深入研读仁的有关理论,易于整体把握。

师:在黑板上出示大大的仁字(无非是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捷无华的单刀直入)

师:我们先来技术难度较低的,(停顿)给“仁“组词,多多益善。

(学生的答案,仁慈、仁爱、仁者,核仁、仁义,为富不仁。)

师:何谓仁,从字面来看,就是两个人。说通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就像同学们刚才的组词,两者的关系就是要爱,要慈,要讲义,仁字为何要在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停顿)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就是一句广告词,大家好

生:才是真的好。

师:关于仁,老师想起了一位名人和蚂蚁的故事,有这样一位名人,交待后事时,他嘱咐:“当我呼吸停止时,要待热度散尽,再送去火化,身上就穿这破旧的短衣,因为我福气不够。身体停龛时,要用四只小碗填龛四脚,再盛满水,以免蚂蚁爬上来,这样也可在焚化时免得损伤蚂蚁”。这位名人叫李叔同,知道这个人吗?

生:不知道

师:就是唱长亭外,古道边。

生:荒草碧连天

师:后来出家了,当了和尚,世间就少了李叔同,佛门中多了个弘一法师。

师:同学们听后有什么想法(停顿)这便是“弘一法师与蚂蚁”的故事。当然,和尚一生慈悲为怀,临终之际想到的是蚂蚁,勿让它们无端成为“冤死生灵”。这便是佛心、神性吗?我想说,这是人性。或以孔子所说的“仁”来表述,或以西方的“人道主义”来表述,这片仁慈,不愿伤害无辜的赤子之心,于今何其值得珍视!

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被于丹教授称为既有风度,又有温度的孔子,当然,孔子是我们教师的开山鼻祖,我们先走进孔子的课堂,感受有风度的老先生。

(学生朗读第五则,孔子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是很喜欢问学生的理想,或者要报考什么专业,每时每刻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天生的教师大师。)

师:这里出现了孔子的两位很喜欢的学生?

生:颜回和子路

师:就是颜渊和季路,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是当时的文科生和理科生的代表,说说谁是文科?谁是理科?

生:子路是理科,颜渊是文科。

师:我们一般认为理科是技术性人才,而文科是管理性人才。我们看看两千年前他们的志愿,我们想象当时两位学生回答的表情。当然孔子的问题是

生:盍各言尔志?

师:盍是

生:为何不的意思。

生:子路的回答很直接,很坦率,很冲,不假思索。

生:愿意拿出自己的衣服车马与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在意

师:哪个词语表示用破

生:敝

师:确切说是使动用法,使……破。

师:品论一下,子路怎么样?

生:讲义气,够哥们。

生:义胆忠肠,喜善好施,对朋友看重,

师:在古代,车马不普通的东西,他是贵族官员才有资格享用的,裘不是一般衣服,是名牌的奢侈品,也不是一般老百姓能用的起,可见子路

生:对物质很轻视,很有爱心,注重友谊。

生:很大方,有行动。

师:看来子路很高调,捐钱物是赤裸裸的,就是所谓的裸捐,这里我不得不想起有争议的陈光标裸捐引发的争论,这些同学们知道吧。被人称为暴力慈善陈光标表态“人在做,天在看”,称会将慈善进行到底。对于陈关标,等会儿,我们在后文中还有涉及到。

师:颜渊怎么回答?

生:愿无伐善,无施劳

师:文科生就低调多了,伐是

生:夸耀的意思。

师:谁在夸耀?

生:子路

师:当然,如果不夸耀就不是子路了,这就是人物的个性,当然和涵养有关,我们也要容忍。

颜渊是典型的做好事不留名,两千前的活雷锋。

师:至于他们是好人吗,大家一定回答

生:是

师:要做仁,首先要做个好人,善人,所谓积善成德。孔子作为他们人生导师,对心中的好人究竟是怎样的?这就是有名的十二字,(集体朗读,背诵)

师:相当精辟,孔子毕竟是孔子,境界就是高,高在哪里?

生:对年纪的大和小的都很关心,子路只关心朋友。

师:你理解得很仔细。

生:孔子很全面。老者,少者代表年龄上的大众,朋友则代表人际关系上的大众,这三者就是社会上的所有人,

师:所以圣人以仁道来关怀信任他们,不正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体贴、关爱、和同情之心吗!朱熹引用程颐的话这样评介:“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师:就是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师:根据这则活泼的课堂,我们初步接触了仁,这种仁情怀在以下哪些细节中体现出来?(确定6、7、8、9、10章节)

师:朗读第六节。可能当时的消防设施比较简陋,发生了火灾,

在哪里发生火灾?

生:马棚,

师:谁的马棚

生:孔子家的马棚。

师:老师刚才讲过,马是地位财富的象征,是当时官员们上班的交通工具。

孔子怎么表现出仁?

生:马厩失火,如果马烧死或烧伤,孔子势必只能徒行,而在马厩失火的情况下,孔子只关心的是人,不理会贵重的马。

师:这里的人是

生:就是马夫。佣人,奴仆。

师:就这么一个细节,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现实中很有教育意义。我们看到新闻,前几个月,李双江儿子开宝马打人高喊谁敢报警”的消息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纠纷本无特别,但是因为李双江与宝马的身份,因此有了更高的关注度。同学们怎么看。(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其中不乏偏激的)

师:仁慈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经流失,残忍暴力统治了他的头脑,由于仁善的缺少,社会空气日益干燥,一点就爆,特别是不少底层人的内心,涌动着难以遏制的.愤和怨,他们痛恨不公平、不平等,最痛恨特权,最痛恨欺凌,如果某些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继续耀武扬威,只会加剧社会对立,破坏和谐,玩火自焚。我们要相信仁者寿,多行不义必自毙。仁还有许多细节。(学生自由评论,第7则,第8则一笔带过,从礼的角度来考虑,人而不仁,如礼何)

师:有一节大家读的时候会觉得很另类,孔子有些婆婆妈妈,唠唠叨叨,我们课后有个练习,有人评论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师:先解释字面意思。

生:这是孔子和盲人乐师交谈的写照。

师:好多的乐师是眼睛瞎的,但耳朵特别灵敏,这也可能是上帝的特意的眷顾吧。孔子怎样对这位音乐师,我们现在作为残奥会的优秀的志愿者,我们不妨模仿一下,(学生上台模拟,尽量要严肃、到位。)

师:可能连子张都觉得有些过分了,有疑问

生:与师言之道与?

师:孔子的回答非常干脆。

生: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固、相是什么意思

生:本来、帮助。

师:这种朴素的客观叙述,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关爱弱者的“仁爱”精神。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用原汁原味、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圣人“仁”的情怀的最原始的阐述。

师:《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家的看家狗死了,用车篷包裹起来埋葬,可以看出对每个生灵的关爱。第10则也体现了这一点。(背诵)

师:这节讲的是孔子的业余爱好。

生:钓鱼和射鸟。

师:关于这一点,有位叫钱穆的学者就对此批评说“一鱼之与多鱼,飞鸟之与宿鸟,若所不忍,又何辨焉”。同学们怎么看?

生:孔子是一位环保学者了,对资源取之有度。不赶尽杀绝。

生:难道用一个鱼钩的鱼杆钓鱼和箭射空中飞鸟就不算杀生了吗?

生:因为在孔子看来,“纲”似乎比“钓”要残忍得多,射杀在巢中的鸟也不符合人道主义,所以孔圣人不忍为之。那是因为孔子的“仁心”呀!

师: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是假仁假义的不忍心,而是在于克制自己的欲望。一钓可供饭需,就无须用纲捕大量的鱼。而巢中的鸟,多为乳鸟。渔猎时,不能斩尽杀绝,不能“竭泽而渔,焚林而猎”。克制人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欲望,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体现吧。

12.仁者寿散文 篇十二

——个人心得体会之修身贤文第二讲

在视频中,老师从四个方面向我们诠释了孔子之“仁”的定义。第一,仁者爱人;第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第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四,克己复礼为仁。

我认为每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正因为如此,人就更加需要“仁”来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用一颗仁爱之心帮助别人,也许是这个人一生的财富,因为在别人获得雪中送炭的同时,你自己也收获了别人的拥护、支持与信任。而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弥足重要。同时,我觉得一个人品质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人的行为决定的。如果一个人不断“行善”,随着量的积累,必然“成仁”,最终受人敬重,得到好的结果;如果一个人不断“作恶”,随着量的积聚,必然“灭身”,甚至落得身败名裂。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总是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做起。我们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虽然不会马上让我们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所贡献的人,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不断地做好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最终会成为一个人品高尚的人。

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中,难免也会硬化自己的心灵,只愿独善其身,但古语都告诉我们,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吃亏是福。而有仁则更是福。仁不是懦弱的妥协,更不是政客用来拉拢人心的手段,他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爱,是王者的气度。虽说汉高祖登基后也会狡兔死,走狗烹,但我还是无法忘怀他最初的仁义。他能从一介草民到一代天骄,全靠萧何、韩信等谋士的出谋划策。可追根究底,却也是因为他宽宏大度、仁厚爱人。他能洗耳恭听一个守门小吏的建议,更能谢绝民众的好意,愿意与大家同利,为人民谋永福。而这样的气度西楚霸王又怎有呢?一句话说:任何的过去的历史都是一部现代史。纵观全球,战争的发动者自己也焦头烂额,而能正确对待历史,以德报怨的国家反而能卧薪尝胆,一路直追。当我们唏嘘感叹这上下五千年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分久而合,合久又分的变数,我们便可以发现能一统天下、民心所向的都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这不是偶然,不仅根深蒂固的儒家之仁告诉他们,也是前人成败警醒着他们:仁者无敌。不然齐桓公就不会不计管仲那一箭之仇,反而让他辅佐社稷。刘备就不会有如此的耐性三请诸葛亮出庐。仁有水一样的胸怀,海纳百川,包容万物,自然也可容纳别人的考验或恶意,因为任何的污泥浊水在水的荡涤下都能恢复明澈。

13.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 篇十三

1、理解积累: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2、名句背诵:背诵1.6、5.26两章。

3、感受鉴赏:,鉴赏“爱人”的具体表现,感受孔子“仁者”的温度。

4、思考领悟:领会“仁”的具体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领会“仁”的丰富内涵,感受“仁者”的温度。

2、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心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康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这话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于丹的观点,即孔子的理论是适合男女大众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没有色彩。那么孔子的温度体现在哪里?在今天这个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们一起来学习《仁者爱人》,来感受孔子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温度。(板书“仁者爱人”)

二、说文解字,切入课题。

1、解字: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个章节都涉及仁字。所以,儒家学说甚至被称为“仁学”。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礼记》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PPT)

仁字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PPT)——南怀瑾《论语别裁》

2、仁,就是爱别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儒家思想最精髓的东西,亦即讲“仁”。俗话说:“智者可赞,而仁者则可敬也!”

智者,是头脑聪明,善于了解别人的人。与智者相比,仁者的内心是温柔的,他不仅爱自己,更爱别人。仁者就像一位宽容慈祥的长者,他能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甚至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所以,仁者更令人敬佩。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亦即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会想到让别人有所树立。自己想要实现理想,马上也会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就是实现仁义最好的办法。(PPT)——于丹《论语心得》

3、小结:由此可见,仁的本质就是爱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以人为本。

三、整体感知,理解“仁”的具体表现,感受仁者的温度。

1、公元前460多年的某一天,孔子在和弟子讲学的时候,谈到了人的志向,于是就有了一段著名的对话。请大家朗读5.26章。(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5.26章)思考:品读三人的对话,想一想他们分别有怎样的人格特征?尝试以因声求气之法感受不同的人物情态。并思考师生三人各言其志,有什么不同?

明确: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别。

子路是侠士,豪侠义气,义胆忠肠,喜善好施,乐以助人,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强调在物质上的共享,以此体现出“爱人”之心,表现出对“仁”的追求。

颜渊是仁人,仁者之风,不自我夸耀,不施劳于人。像孔子所说:“其心三月不违仁。”是心中有仁而不违仁。

孔子是“圣人”。圣人之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正是理想的大同社会,老、中、青三代各有所属,社会才会和谐稳定。由此看来,孔子的胸怀博大,境界更高。

所以朱熹引用程颐的话:“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清刘宝捕《论语正义》说:

窃谓子路重伦轻利,义者之事也。

颜子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仁者之事也。

夫子仁覆天下,教诚爱深,圣者之事也。(PPT)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少者代表年龄上的大众,朋友则代表人际关系上的大众,这三者不就是芸芸众生的代表,以仁道来关怀信任他们,不正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体贴、关爱、和同情之心吗!这种情怀在以下哪些章节中同样体现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品读10.17、7.9、15.42、9.10四章)

3、齐读10。17章,你感受到怎样的为人之道?(问人)

第六章中的“不问马”的解读:在《论语》里,马不是普通的动物或牲畜,而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古代文献中提及的“六牲”,郑玄注为:马、牛、羊、猪、狗、鸡。可见马不是普通的动物或牲畜,而是位居上古祭祀“六牲”之首,因此先秦文献中经常车、马连言,说到马就意味着有车,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例如《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乘肥马,即乘肥壮之马所拉的车。”

“马是国之大用”,就在于它是春秋时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其价值有逾于今日之轿车,而且并不是平民百姓所能够享受的。《礼记曲礼下》:“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可见,车马数量,还是衡量士财富的一个标准。许倬云《周人的生活》一书中认为:“车马在西周,除了实用意义外,还有礼仪的意义。一个贵族能使用的车马数量及其装饰,都按等级而增减。一国一家能动员的兵车数字,反映的不仅是兵力强弱,也说明其掌握资源的大小。”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马都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财富甚至是地位的象征。

再看《论语》中的车马。《公冶长》第19则“崔子弑齐君,陈文字有马十乗,弃而违之。”不满崔子的弑君行为,对于十乗车马这样的巨额财产,陈文子弃之如敝履,毅然离开齐国。孔夫子对于他的行为赞为“清矣”。子路的“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理想也是子路重义轻财、豪爽个性的鲜明体现。至此,则不难理解程树德《论语集释》对此的注解:“不问者,世人多重财产,圣人独否。”

(有这样一个文化背景的介绍,学生对孔子的思想精神的理解才有一个中介,一个基础,学生认为这个文本中揭示出了孔子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建立在文本本原的基础上,来源于学生自己真切的认识。)

明确:马厩失火,如果马烧死或烧伤,孔子势必只能徒行,有违礼制。而在马厩失火的情况下,孔子仅仅只关心人,不理会贵重的马。并且,孔子所问的人,不是他的家人,而是家里的奴仆——马厩里的马夫和下人。孔子只问地位低下的奴隶,而不问时人所重的尊贵的马,恰恰是更彻底更鲜明地体现了孔子轻财、博爱的伟大品格。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士大夫家,负责照管马的一定是下人,而不是主人;在当时情况下,一匹马的价值非常高。马棚失火,如果主人听到之后,首先开口就问马的情况,那是把财物放在第一位;首先开口就问是否伤人,那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当然,人与马都是生命,但是,人是同类,所以,在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应该先关心人的生命安全。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的体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

4、为什么孔子“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文情怀?(礼丧)

明确:丧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饱食,此所谓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

不吃饱饭肯定不是礼的规定。而孔子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的“将心比心”,因为体味旁人的心情,而使自己也保持了哀戚之心,所以吃不饱。

当然,我们今天没有必要真像圣人那样,去参加人家的丧礼就连饭都不吃饱。但是,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有没有在人家的丧事中大吃大喝,猜拳行令,置人家的哀伤于不顾呢?

5、全体女生齐读15.42章,思考:为什么孔子对师冕说的话是不厌其烦,详尽至极?(导盲)

明确:作为一个盲人,初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一定步履艰难。由阶到席,一路走来,孔子亲历亲为,逐一介绍,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做善事,而是换位思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础上的反思,即“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所以相师之道就是孔子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

6、有人评论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PPT)

明确: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关爱弱者的“仁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果改用其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

7、男生齐读9.10章,思考:面对这三类人,孔子为什么要“必作、必趋”?(尊礼)

明确:孔子看到有丧服的人,他要“作”、“趋”,是因为他的心情有了变化。就像7.9章说的那样,有了恻隐之心,悲戚之心,所以要如此做。

看到盲人,他会特别严肃起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关爱之心同情之意。

至于看到穿着礼服的人,也是因为别人在进行庄重的祭祀活动中,孔子应该也一样要努力去感受一份庄重的氛围。所以,将心比心也要表达他的严肃庄重的态度。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真正的强者,都有同情关爱弱者之心,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释迦牟尼有一个弟子,也是一个盲人,虽然眼睛看不见,还是自己凭感觉缝衣服。有一天他穿不起针线了,就坐在那里请求别的师兄弟帮忙。但其他人都在打坐入定,没人理他。释迦牟尼就自己下来帮他穿针引线,并亲自帮他缝衣服。这个学生一听声音,才知道是佛主。他说:别人都不愿帮我,老师您怎么亲自来帮我?释迦牟尼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一个修行者,如果连自己身边的残疾者、穷苦人都不能出手相助的话,那么他的修行意义何在呢?

8、聆听了佛家的故事,让我们再来感受孔子的仁爱之心。孔子对人是以礼行之,那么对动物又是如何呢?请看7.27章。思考:孔子为什么不用“纲”取鱼?不射栖息中的鸟?(爱物)

明确:这一章是记圣人取物有度。和他相对的是“焚林而猎、竭泽而渔”。

蔡元培先生写过一副对联是:异竹不锄当路笋,伐薪教护戴巢枝。

民谚: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我们感受到的孔子,是一个亲近自然万物的圣人,一个心地善良的哲人,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他对万物生灵的仁爱之心。对照2500多年前的孔子,现代人对动物的凶残捕杀,对自然界的肆意破坏,是值得正视和反省的。

上一篇:党建工作模式下一篇:小学生学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