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就业情况

2024-09-27

大学专业就业情况(通用11篇)

1.大学专业就业情况 篇一

大学专业就业率排名 学前教育专业 就业率97.5%

学前教育是专门培养幼师一类的专门为幼儿服务的人才,学生在毕业后就业方向众多,如各级各类幼儿园,学前教育研究机构,学前教育宣传部门和社区等。

学前教育最终可以让学生得到以下技能: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推荐学前教育专业学校: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翻译研修学院、国际儿童教育学院、北京美国英语语言学院、北京吉利大学

大学专业就业率排名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就业率93.7%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主要是培养从事现代机械加工设备的设计制造、控制与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是面向工业类企业工作,如工业企业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管理,机电设备的技术销售与制造等工作。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通过大学系统学习,可以获得以下能力: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大学专业就业率排名 机电一体化技术 就业率93.1%

机电一体化技术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和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与实施、工装设计与实施、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等工作。

机电一体化技术最终让学生掌握机械技术和电气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设备的应用、维护、安装、调试、销售及管理的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大学专业就业率排名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就业率92.9%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汽车检测、运行、维修与技术管理能力,且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经过汽车维修工程师初步训练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后可以选择各大汽车维修厂、4S店、汽车生产企业等。

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一般会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力学、机械工程、金属工艺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汽车及发动机构造及原理;具备对汽车及各部件、总成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制订汽车制造及维修工艺及操作的基本能力;具有对汽车常见故障的判断和检测的初步能力;具备汽车技术服务的基本能力;具备企业技术经济分析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初步能力。

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院校推荐: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北京吉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代管理大学

大学专业就业率排名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就业率92.7%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在大学里会细分为几个主要的学习方向,而不单是道路和桥梁两个方面,其中包括公路与桥梁方向、桥梁与隧道施工方向、工程测量方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技术等。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通过实习后,主要会到特大桥梁建设部门、隧道施工的单位、土建工程监理部门、交通、市政等设计与施工单位、公路质量检测部门、高速公路、一般公路的养护与维修单位等企业单位工作。

2.大学专业就业情况 篇二

1 就业情况统计结果

根据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统计数据, 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4-2006届3年共有本科毕业生217人, 其中2004届本科毕业生123人, 2005届本科毕业生60人, 2006届本科毕业生34人。学院按照事业单位、企业、政府机关、攻读硕士研究生、出国深造、自主创业、未就业等七类进行分类统计。

1.1 总体情况分析

按照分类统计结果, 从总体上看, 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主要是到企业就业, 到企业就业的比例占到毕业生总数的38.7%, 接近四成。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次之, 占到毕业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在次是攻读研究生的, 毕业生总数的21.2%。去政府机关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排行第四, 为7.8%。

按照培养方案的设计,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更多的去公共部门工作, 即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从这样的结果来看, 武汉大学该专业的学生近40%到企业单位就业, 去事业单位工作的只有25%, 而去政府机关工作的还不到8%, 二者合计33%左右。主要原因是, 公务员录用现在采取公开统一招考, 对于该专业学生没有特别的倾向。而政府体制改革也将大大缩减毕业生去事业单位的人数, 加上近几年事业单位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本科生进入事业单位非常的难。毕业生只能去企业工作, 或者继续攻读研究生。

1.2 各年份情况比较

我们再对各年份就业情况进行比较, 就可以从动态的变化中看到就业趋势的变化。

(1) 毕业生去企业工作比例的比较。

从2004届毕业生到2006届毕业生, 到企业就业的比例由30.9%上升到50%。结合2007届本科毕业生目前 (截至2006年12月底) 的就业情况, 这个比例从2004年到2007年的趋势是明显上升的。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持续上涨, 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时间的推移, 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法人机构也越来越多, 这也给高校本科毕业生, 特别是像武汉大学这类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且外资企业招聘的很多岗位对专业要求不高, 这也是该专业毕业生去企业的人数比例快速上升的一个原因。毕业生去企业就业比例显著上升与近年来事业单位招录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有一定的关系。

(2) 毕业生去事业工作比例的比较。

与到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的趋势正好相反, 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则是明显下降趋势。2004到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 各年份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分别为30.9%、20.0%和17.6%。截至到2006年12月底, 2007届本科毕业生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下降到了10%以下。从2004年的三成到2007年的不足一成, 事业单位这个本来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对口单位却逐年遭到毕业生的冷落。

与其说是遭冷落, 不如说是门难进。事业单位相对于企业来说, 招聘更加强调的不是能力和实用性, 而是学历。由于社会风气的原因, 事业单位比企业更加讲究“拥有博士学历的员工比例”、“拥有硕士学历的员工比例”等指标, 而不是注重员工本身对于单位本身、对于社会公益的贡献。加上政府机制改革, 众多原来在政府机关里工作的人员被调整到下属的事业单位工作, 使得事业单位接收应届毕业生的名额被挤占, 名额少则只能用学历来抬高门槛。以上两点成为本科毕业生放弃专业对口, 不去事业单位就业的原因。

(3) 毕业生去政府机关工作比例的比较。

将各年份去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进行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 几年来去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率略有下降, 但趋势不明显。用χ2检验, 按α=0.05水准, 不能认为各年份到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类型分布 (构成比) 不同。也就是说, 各年份去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

由于公务员录用现在采取公开统一招考, 招考要通过多次笔试、面试, 人才选拔相对理性客观, 所以每年进入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不会有明显变化。即使出现差异, 也可能是受到每年学生的自身状况、考试难度、报考人数的不同的影响。

(4) 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的变化。

由于各年份学生报考国内院校的研究生的志愿, 不论是学校还是专业, 都有较大差异, 申请国外或者港台地区的研究生也存在偶然性, 各年份的数据不便进行比较。由于本文主要是讨论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变化和趋势, 在此就不对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的变化进行讨论。

2 问题和讨论

当前就业形势日趋紧张。这其中的原因有客观的社会因素, 也有学生自身的个体因素。高等院校扩招速度超过社会岗位增加速度, 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次性就业率”已成为考核高校工作优劣的主要指标,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各学校以及各专业的招生质量, 高校间、各学科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成为学生入学时考生、家长都会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一个专业的建设也起着指明方向的重要作用。

(1) 科学认识学生的就业分布情况, 转变教育理念。通过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到私人部门就业的比例超过了到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工作的比例, 这并不能说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失败。这和当前就业竞争激烈、整体就业形势不佳有较大的关系。这也要求我们转变教育理念, 本科阶段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 重在教给学生一个科学的思维方式, 为学生今后在事业、学习方面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 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 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宽口径、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 通过四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习, 增强学生对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及其关系的认识, 培养学生科学认识社会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2) 加强宣传工作, 吸引更多的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公共部门招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密切相关, 可以迅速适应工作环境, 领会工作要求, 为这些单位的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 学生到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下降, 除了就业整体环境不佳的原因, 和宣传不到位也有一定的关系, 以后应当加强和事业单位的合作, 积极向他们推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优秀学生, 达到双赢的效果。

(3) 课程设置上增强管理类相关专业的设置, 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最新的专业培养方案上可以看出, 我们加强了对管理类相关课程的设置, 涵盖了公共事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和管理的过程, 这种管理取向的课程设置, 对学生的就业有较大的好处。不管是在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就业, 熟悉管理的各个方面和过程, 都将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4) 教育学生面对现实, 主动择业。由“统招统分”到“自主择业”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必然结果, 大学生应从积极意义来看待和理解这种变革。对就业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也要抱正确的态度, 应认识到这是体制转轨时期的必然现象。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大学生就业方式的核心内容就是“自主择业”、“公平竞争”、“双向选择”, 这种就业观最突出的价值理念是自主性和权益性, 即就业双方的自主选择, 该选择既是其权力也是其利益所在。因此, 无论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 大学生都应该在就学期间接受职业导航和就业辅导的相关教育, 学校有责任教育学生改变过去等、靠、要的被动就业观念, 主动出击, 寻找适宜自己发展的一片天地。

(5) 顺应社会需求和传承专业学术的矛盾。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积极地参与, 需要高校的教育。毕业生作为高校一个即将出厂的产品, 一毕业就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合格与不合格, 好用和不好用, 不管是对于企业、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关都很重要。任何机构都希望招聘、录用的人能够为机构创造价值, 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适应岗位。学校作为产品的生产者, 理应适应社会的需求,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研究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培养能够较快适应社会的学生, 对于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会有较大作用。

但同时, 学校不能为了一位追求就业率, 不断的调整专业设置, 最终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本科教育在培养职业型人才的同时, 也要培养研究型人才。本科教育, 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 要充分为学生今后的继续深造作准备。本科毕业生在自己的专业上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是授予学位的一个必备的要求。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 也要保持它自身的独立性。很多难就业、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 不能因为社会上的企业、事业单位不需要就被取消招生, 或者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就去不停的改变专业设置, 导致自身方向的迷失。很多学科的确不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 但是它本身作为一个学科, 一门科学, 需要有人来继承, 需要有人来继续研究, 在未来的发展中为社会创造价值。

3.大学专业就业情况 篇三

现在,我国每年都有数百万大学生走出大学校门,为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位置而奔波。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问题不得不引起社会的严重关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抓毕业生就业工作着手早、做得仔细,把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给用人单位和学生留有足够的双选时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06届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在汽车制造、汽车维修、汽车改装、汽车检测、汽车销售、汽车保修设备营销等行业就业,显现就业面广和就业率(为100%)高两大特点。但也存在问题:一是有些毕业生不愿从基层做起;二是要求(工作环境和待遇等)高;三是频繁调换单位,表现为有单位来招聘,就投递自荐材料积极争取,而对应聘人员的工作要求等不仔细了解,到了单位就后悔、跳槽;四是个别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二、用人单位的期盼

汽车业对人才的要求与其他行业一样,首先强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即要诚实守信、能吃苦耐劳、与企业同命运、共创辉煌。其次是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责任心强、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以下几方面有更高要求。

1.动手能力强,同时精通机电维修。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电脑和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汽车很难把机械和电器截然分开。因此,在汽车维修中,就迫切需要精通机电一体的维修人员。

2.外语基础扎实。在一些维修进口汽车的4S店里,对外语基础扎实的大学生更是求贤若渴。我国已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汽车维修业要与国际接轨,一般情况下,外语好的汽车专业专科毕业生的月收入比同类毕业生高1000元人民币以上。

3.能吃苦并深入生产一线。很多大学生有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或自己创业的人生规划,大多数企业都愿意提供这样的平台,但要求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深入到生产一线、用一定的时间积累较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后,再走上管理岗位。

三、择业就业创业

1.人生规划。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不打无准备之仗,每个人应该早做人生规划。人生规划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再计划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完成的步骤,在每一步里具体要做哪些事情。要做好人生规划不容易,首先要彻底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结合现实情况,确定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人生目标,如果定的太高,经过一段时间自己会丧失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其次在确定每一阶段具体要完成工作时,要从大事着眼,从小事入手,事事推动自己向人生目标奋进;其三是人生目标应逐渐完善,因为自己的能力、周边环境等在不停地变化,所以要根据外界的变化适时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使它更完善、更适合自己。人生规划越早越好。有了人生规划,在大学期间,就可以加强自己志向和兴趣爱好方面的知识学习、技能掌握、信息收集等,为正确择业、顺利就业、适时创业做好充分准备,不会错失良机。

2.择业。大学毕业后要选择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要选好职业应做好这几方面:(1)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强调客观因素无助于解决问题;每个人都在找工作,而且要找好工作,这是谁的责任?选择职业时要分析自己,一般来说,性格内向、踏实者,适合进入制造业,从事制造各工种后向管理方向发展;性格外向、善于与人沟通者,适合进入销售及售后服务等。(2)自己的心态要摆正,要有自信心、进取心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自己大学刚毕业,应该从基础做起、从基层做起,只要有合适的上升平台或较大的发展空间就可以。(3)在择业太困难时,可选择销售或助理等职位,这些职位一般没有专业限制,在这些职位上,也能锻炼自己与人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另外,企业有大、小企业或刚起步企业,以及外资、合资企业等,这些企业各有各的优缺点,选择时要注意工作环境、人文环境、发展空间、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予以取舍,最终选择自己满意的行业、职业。

3.就业。在择业准确的基础上,你在你理想的行业里从事你期望的工作,展所学之才,这当然是每个大学毕业生所愿之事;但大多数情况并非如此。在当前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里,每个大学生要抛弃幻想,积极主动,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1)对从事的职业、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准确定位;(2)打造好自荐材料这张人生的第一张名片,要在名片里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干、特长等;(3)除了利用学校、社会的就业信息外,自己主动上门推销自己,且不怕吃闭门羹,用真诚打动别人,实现理想就业。有的大学毕业生通过各方面努力仍一时找不到自己心仪的职业,那就走先就业,再择业的路子。对于在毕业时还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干哪一行的大学生,更应该先就业,在挫折与成功中找到自己的爱好、兴趣、能力在哪里,以及适合自己的职业,然后找机会切入自己理想的职业,大展宏图。

4.创业。创业与择业就业一样,也要有较早的人生规划,以便实施。要完成创业,(1)有原始积累:①资金积累;对于家庭条件较差者,除了自己完成,还可利用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援助计划予以完成。②技术和经验积累;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借鉴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自己深入基层、逐渐积累才能完成。(2)正确选择创业的行业和把握创业的时机,哪怕是早有创业方向的同学也是如此。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时代变迁、经验丰富,创业方向也会随时调整,把握创业的最佳时机,适时切入尤为重要。(3)思想准备充分,所谓行行出状元,不管干哪一行都能出人头地。但不管干哪一行,都不要急功近利;要干一番事业,都会面对激烈的竞争、历经坎坷,在摔跟斗中成长、成才,走向强大、走向辉煌。(4)坚守诚信、加强管理。诚信是立业之本,只有做到诚信第一,才能做大做强。管理出效益,加强管理,就会突现团队的力量。这样,你在创业的道路上,就不是单枪匹马冲锋陷阵,而是千军万马集团作战,所向披靡。

小学中学牢固为人基本,专科本科加强职业技能,硕士博士增长知识学问,终身求学无止境,在学习中明事理、修身、治国平天下。择业之路艰难,就业之路艰辛,创业之路奋争。愿莘莘学子在未来的人生康庄大道上平安畅行。

4.大学专业就业情况 篇四

化工专业就业前景:化工行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许多行业都有化工的身影,所以说化工行业还是很有前途的,而且就业机会也比较多。感觉化工行业想做出成就来相对于其他行业还是比较容易的。

化工专业就业前景之就业方向

从事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化工行业的国有企业主要有四大公司: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我们国内目前新建化工项目比较多,化工等专业毕业生得到的就业岗位不降反升,就业前景令人看好。

化工专业就业前景化学化工类: 5年内不愁找工作

化工专业就业前景【发布】化学及化工专业属于人才缺口比较大的专业之一,2007年扬州本地毕业的化学化工类专业毕业生供求比例达到1:3。

化工专业就业前景【分析】该行业对人才的技术性要求较强。需求职位中以技术类、销售类、管理类职位为主。从行业来看,该专业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化工业、能源业、医药、生物制药业以及环保业,附加值高的化工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制造业等也都需要大量专业人员,由于对专业技术要求高,毕业生2-3年内转行的较多,人才相对缺乏,所有市场对此专业人才需求量都大,可以说,有此专业经验的,5年内不愁找不到工作。

化工专业就业前景之化工专业大学排名一览

1天津大学

2清华大学

3华东理工大学

4浙江大学

5大连理工大学

6北京化工大学

7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8华南理工大学

9南京工业大学

10北京理工大学

11湖南大学

12南京理工大学

13四川大学

14中南大学

15哈尔滨工业大学

16厦门大学

17浙江工业大学

18东北大学

19青岛科技大学

20西北大学

21广西大学

22大庆石油学院

23沈阳化工研究院

24西南石油学院

5.大学专业就业情况 篇五

主要课程:航海力学、航海气象学、电路与电机、船舶无线电技术基础、海洋船舶驾驶、海洋货物运输、海商法、船舶原理、船舶自动化基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海洋船舶驾驶、船舶运输管理等方面知识,能在海洋运输各企事业单位从事海洋船舶驾驶和营运管理工作,符合国际和国家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的高级航海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海事管理部门、船舶管理部门、航海业务部门、航运企业、港口、码头、航道管理部门、集装箱业务部门、国际航海业务通信部门、船厂、国际劳务输出、海关公安及边防单位等。

航海专业就业方向

航海专业毕业生经国家海事局考试合格后取得无限航区3000总吨及以上、主机动力3000KW及以上三副、三管轮见习证书、GMDSS普通操作员适任证书、无限航区船舶值班水手、值班机工适任证书和专业培训证书等。可从事与航海相关的技术研发或具体操作的专业人员.造船厂、船舶主机厂及其他与轮机工程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和海军有关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海洋运输各企事业单位从事海洋船舶驾驶和营运管理工作。

航海专业就业前景

在近代和现代史中,中国航海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航海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在航海科学技术方面,则主要是学习、借鉴、引进、消化、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航海科学技术成果,为我所用。但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航海事业迅速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振奋人心、享誉全球的发展成就。航海人才前程似锦,目前航海人才供不应求是中国航海事业的人才现状。目前,全国各种不同类型的航海类院校在校学生每年约1.8万人,其中海上专业的学生在7000人左右。但由于各种原因,实际到船上工作的海上专业毕业生人数每年不足6000人,在全国航海类毕业生在市场上的供求比是1:6。

6.大学专业学什么好就业 篇六

就业的含义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劳动者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进行的务工劳动。

就业界定:一是就业条件,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二是工资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工资;三是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

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7.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篇七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与训练。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额外关注的问题之一, 因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看, 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就应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 就应该能永久性的避免风吹日晒的辛苦, 就应该能彻底的改变自己自己窘迫的生活, 而这些传统的观念和想法也在很多家长给孩子的成长意识中进行了彻头彻尾的灌输, 所以很多学生也在梦想着自己毕业之后的荣誉和轻松、自在的生活, 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事业单位用人计划的进一步合理、高效, 再加上毕业学生的急剧增多, 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际面临着失业、在家待业的问题, 体育专业大学生也不例外的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因为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讲, 他们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向相对比较狭窄, 再加上人数需求量相对较少, 所以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毕业之际也只有选择回家待业或者自己谋求发展的道路。笔者从心理学角度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 旨在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辅导提供理论帮助。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1) 稳定的工作是大多数体育专业大学生追求的理想工作

对于大多数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讲, 都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找到一份稳定的收入可观的工作, 比如进入公务员行列或者教师行列以及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事业单位, 对于他们来讲, 稳定的生活环境是他们选择工作的第一位, 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之际目标很明确就是非这些单位不去, 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物力的基础上,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最终还是找工作未果, 回过头来再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单位, 可能为时已晚, 因为很多单位都希望在第一时间挑选到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另外从专业来讲,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 他们需要的都是专业对口的高级技术人才或者有相关社会经验的管理人才, 对于刚毕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讲, 他们完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这也在一定基础上造就了他们就业恐慌的心理。

(2) 继续深造的两难境地

在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当中, 很多人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谋求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 考研就成为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所奋斗的目标, 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 对于一部分考研的学生来讲, 他们也不能完全专心致志的来复习考取研究生, 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发现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看到往届硕士研究生寻找工作当中的那种无奈并没有自己想想的那么顺畅也开始了徘徊和忧郁, 担心这一幕也会发生在自己研究生毕业的那一时刻。

(3) 适应社会、谋求自身发展压力重重

自主创业成为当下大学生就业当中最流行的名词之一, 国家也在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但是很多即将走向社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迈出这一步的时候却缺乏足够的勇气, 分析其原因, 我们发现主要在于 (1) 很多创业需要各方面的技术且技术含量相对较高, 而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限制, 在很多行业很难快速的适应, 所以对于自身陌生或者不熟悉的行业不敢轻易的去尝试。 (2) 很多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都来源于父母提供, 作为父母来讲,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担心创业失败、血本无归,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支持他们创业。 (3) 自主创业需要具备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和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调查发现, 很多即将毕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都希望或者都抱着一夜成名的思想或者态度, 对于艰苦的创业之路他们没有心理准备, 也惧怕承担风险。

二、措施与意见

(一) 多技能发展是学生毕业谋求工作的良策

对于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大量需求的今天, 我们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毕业寻找工作直接, 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来看, 也应该积极的响应和要求学生进行多学科专业技能培训, 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在进入学校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机会在逐年的减少, 其主要原因在于事业单位人员代谢速率较慢, 所以这就要求毕业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开展多技能的培训, 适应社会需求。

(二) 经常进行健康心理指导, 端庄态度、积极进取

对于心理健康辅导来讲, 学校和各级教学单位、包括任课教师都应该在积极的帮助学生端庄就业态度和认清就业形势, 这种就业形势的发展不是针对某一个专业或者某一个地区的, 而是全国性的, 帮助学生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 了解自身状况, 积极的谋求自身发展机会。

(三) 鼓励体育新兴专业技能的普及, 倡导艰苦地区谋求发展

对于体育行业当中出现的一些新兴专业或者专业技能, 作为教师应该第一时间内给与学生完成传授, 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这些技能, 在毕业之际可能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寻找工作的砝码, 无形中教师就帮助学生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体育界专家探讨的问题之一, 其主要在于就业的心理变化和就业的技能掌握, 并由此而牵动的学校体育的发展和专业课程培养计划、培养目标的改变及课程设置, 所以作为学校和教学院系来讲, 也应该在探讨学生就业心理的过程中, 及时的调整培养方向。力求最大能力的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专业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李英玲.普通高校体育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解决途径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

[2]黄绥平.浅析体育大学生的就业问题[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

[3]刘训钊.拓展体育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4]刘溢海.大学生就业心理及教育与管理的对策[J].殷都学刊.1997

[5]李福华.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

8.大学专业就业情况 篇八

就业率当然不是洪水猛兽,相反,大而无当的高等教育,确实需要和市场,时代对接。然而,在教育改革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旦“矫枉”,往往就容易“过正”。找不到工作当然不光彩,但比找不到工作更不光彩的是什么呢?应该是教不出能就业的学生。问题是,这和专业本身有什么关系呢?那些叫嚣着“就业率高”的学校,培养的难道就一定都是社会栋梁吗?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关系还是需要及时厘清:一者,大学固然不能离开就业率,但是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要将就业率写在“脸上”?社会需要产业工人,也需要浪漫诗人,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也需要天马行空的梦想家——这个一刀切的“60%”,在捍卫社会“骨架”的时候,会不会误伤了滋养国民精神的“血肉”?二者,就业率的根本,其实并不仅仅在于大学教育,更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一个社会能为就业者提供的岗位是既定的,在就业问题上,关键不是所谓“就业观念”,而是“供岗能力”。

大学教育不能沦为职业教育

大学教育适度的与社会需求接轨,有利于学生就业和高校专业的科学设置。但是,以就业率来淘汰、停招专业则有些过犹不及。这适用于职业教育,但并不适用于大学教育。

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大学教育,一般说来,包括通识教育与技能教育,通识教育旨在让学生培养基本能力与素养:技能教育则指职业化、技能化、功利化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大学教育的本质并不是为了就业,用“就业率指挥棒“来指导大学教育,很可能让大学变技校,让大学教育异化为职业教育。

应该看到,教育是育人的产业,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简单商品生产具有根本性不同。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以市场就业作为招生的计划和导向,只会陷入市场经济的庸俗化境地。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需要长期积累,不可能像普通的商品一样临时产出。

从教育与市场的对接特点来看,无论国内国外,应用学科专业的学生就业紧俏,而基础学科、人文学科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这种状况普遍存在着。而基础学科是应用学科的基础,基础学科的发展对应用学科的提升影响巨大。如果基础学科人才后继乏人,应用学科的人才同样也会枯竭,只是时间问题。

针对这一特点,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弥补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学科在就业上占劣势而引发招生困境和人才危机的态势,从而有意向基础学科倾斜。一方面加大基础学科的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对就读于基础学科的学生给予补贴和就业扶持,尽力避免基础学科因后继无人而影响国家社会长远发展。种种措施,体现的正是对基础学科的重视和站高望远的谋略。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经过持续多年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大幅提高,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增长很快,与社会在一定时期接纳能力形成的矛盾更加突出,出现社会普遍感觉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催生了学生被逼与单位签就业协议、不选择对口专业就业等隐性失业问题,一些高校漂亮的就业率数字屡屡引发舆论的口水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就业率为标准调整招生计划,是否会加剧高校的就业率数据注水?

近些年来,部分高校过分注重就业而盲目跟风设专业的乱象,早就引起社会批评。当学计算机的学生就业好,于是很多高校纷纷开设计算机专业;当财经专业的学生就业好,于是又有很多高校开设财经专业。这种不根据学校自身师资力量和积累、却以市场就业导向为指挥棒来开设专业,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专业水平自然受到影响。这到底是社会之福还是社会之祸?如今,以就业率60%的硬指标来调整招生的要求,对高校自己根据市场就业来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的行为,无异于是加了一把火。

在文化更加多元的今天,以就业定招生的办法令我们不无忧虑地猜想:当所有的高校都只开设社会就业热的专业,而一些对如考古、稀有的文字语言等专业有特殊兴趣的学生,在不远的某一天,是否再也找不到自己喜好的专业?而这些学科知识以及文明,是否也会因无人延续而从这块土地上加速消失。

专业无冷热,不能“随行就市”

就业率达不到,专业成了千夫所指,要解决就业问题,拿专业开刀并不是上上策,其实,一门专业是没有冷热之分的,专业与专业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当我们对待专业的问题时,不应以人流的密集度来区分哪个专业热门,哪个专业冷门,哪个专业有前景,哪个专业没前景,我们应理智地去分析,去辨别。对待冷专业,我们不应以少人去读或没前景而不选这门专业,其实我们更应看到希望。

专业的“冷”和“热”都是针对就业而言的,专业本身无所谓冷热。对于学术研究而言,研究考古学和研究经济法,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用科学的方法对特定的领域进行研究。学校也绝对不会因为研究领域的不同而给经济法教授较之考古学教授更高的工资。可是,热门专业毕竟是热门专业,研究的人总会比冷门专业多,所以要想出学术成果的话,难度自然更大。考古学教授在数量上绝对比法学教授少,但是,可能50个法学学者当中只有一个教授,而10个考古学学者当中就有一个教授了。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不怕专业冷门,只怕学艺不精。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只要你在这个领域学有所成,你就一定能利用你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

大学生毕业以后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并不取决于他的专业是否热门,而是取决于他在专业学习中是否已经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做到了这一点的大学生而言,专业的冷门和热门其实已经毫无意义了。

以绝对数字化主义而设置大学的专业,试图使其“随行就市”,这种做法无疑是天真可笑的。按照这种逻辑,像哲学、马列主义,哲学、考古等“冷门”专业,就业率一直不高,那么,是否应该全部取消呢?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推理,对于那些当下流行的厚黑学,博彩等时髦专业,是不是应该变成高校的“主打”或“首席”专业呢?

就业率并不能准确反映专业的社会需求

就业率本身就是一个不清晰的概念。不仅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上班叫就业,开店也叫就业。还有学生为了积累工作经验,被迫“零工资”就业。更有不少学校挟毕业证发放大权以令就业率,逼追学生上交子虚乌有的“就业协议书”,或者报告学生自主创业,以期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分到一杯羹。虽然教育部多次表态严肃查处

就业率造假,但是,就业率造假已是公开的“秘密”。数据显示,去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竟然高达90.7%,公众却普遍质疑其真实性,还有网友戏言:就业率应改称失业率。太多事实告诉我们:不少学生是“被就业”的。去年央视《焦点访谈》报道说,孝感学院以扣发毕业证和学位证相要挟,逼学生找单位盖章抬高就业率。这个二本院校的就业率超过了90%,部分院系接近100%。尽管该校表示,将核查实际就业率,给社会一个负责任的交代。结果不了了之。焦点访谈也成了“沉没的声音”。

现实的情况是,教育部一面对就业率造假“一票否决”,一面又加大就业率在高校教学评估中的权重。就业率高低成了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决定专业去留的硬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何况,对外宣传就业率下降,学校的就业声誉会受到影响,造成招生困难。这显然不是学校希望看到的。就业率造假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又加上“就业率低停招”这道紧箍咒,生存重压下,学校在就业率造假之路上会不会越走越远?

就业难也反映了就业市场结构失衡的矛盾。正如华南师范大学谌新民教授所言,“现在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就业不理想,并非全是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错,还与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有关。况且,就业供求关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产业结构有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今年就业不理想的专业,不意味着明年、后年、四年以后仍然“滞销”。今年就业率高的专业也不意味着来年依旧风景独好。如果专业设置唯就业率马首是瞻,大学专业设置岂不成了“变色龙”?

就业率不是高校专业设置的唯一风向标

全国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可高校毕竟不是职业学校,就业率不是高校办学的唯一标准。若为了提高就业率,在专业设置上也搞“末位淘汰”,就舍本逐末,大错特错了。

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为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亦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而现在的高校盛行的却是实用主义,专业设置追求就业率,教学培养功利化,完全与蔡校长的要求背道而驰。教育部是主管全国教育事业的行政机构,竞也提出如此功利的要求,实在令人惋惜。

高校中就业率低的专业都是些基础学科,像哲学、历史学、数学等等。基础学科是所有学科的根本,没有基础学科的发展,其它实用学科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难以创造价值。中国人难获诺贝尔奖,跟国内高校功利之风盛行,不重视基础学科建设有很大关系。

其实,就业率这个数字存在多少猫腻,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在“被就业”的号召下,再偏的专业就业率也能上60%。高校为了不让专业被取消,只好在学生“被就业”上加把劲。所以教育部出台的这个规定,本身就是“自欺欺人”,不单起不到什么好的作用,反倒会让本就不实的就业率变得更加无趣。

把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归结为专业不好是非常肤浅的。用人单位选拔人才,重在看人。高校培养学生的重点也应放在能力培养上。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专业并无好坏之分,自己感兴趣,才会去钻研,才会出成绩。高校还是应在教书育人多下功夫,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有了融会贯通的能力,再古老的专业也能经世致用。

所谓的“因就业难的专业停招”的举措,其实更隐藏着对社会发展动力的巨大伤害。可以想见的是,那些因为就业率低迷而需要被停招的专业,多会是一些基础性的学科,比如哲学、历史、地理等等。这些专业的社会价值虽然暂时无法“折现”,甚至就读者也不是就业浪潮中受欢迎的群体,不过学科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助推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倘若让这些基础性的学科因为就业困难而停招,它必将会造成一个时代人才的断层,这种无形的“底座损失”,远非“看得见的就业率”可以弥补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便是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教育,也以传播知识和研究学问为最高理想,相对超越社会现实。高等教育要就业,但也要为社会提供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

9.大学护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九

为随着国际医疗市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剧增,导致护理人才紧缺,同时国际护理专业也是薪水最丰厚的职业之一,所以报考国际护理专业是最好的选择。接下来育路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国际护理专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际护理专业主修课程:

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

国际护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国内形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际形势:随着国际医疗市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激增,“护士荒”现象已日益突出地摆在各国医学界面前。未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及全球其他国家将急需200万护理人才。

部分实习就业单位:首钢总医院、北大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佑安医院、北大医学部、北大第三医院、天坛普华医院、北大人民医院、武警总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北大国际医院、二炮总医院、爱康医院等北京知名医院。

10.大学专业就业情况 篇十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这是一份关于艺术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请放心如实作答。你的回答,对我们更全面的了解艺术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为艺术类专业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很有意义,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填写。

注:全为单选

1.你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目前就读的学校是()

A.211重点院校

B.普通本科院校

C.其他院校

3.你认为职业生涯很重要吗?()

A.重要

B.不重要

C.没有考虑

4.作为一名大学生,你会不会自觉关注就业信息?()

A会

B不会

C 没想过

5.你对当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态度是?()

A 就业难度前所未有,令人担忧

B 经过个人专业知识和能力,可以找到合适工作

C 通过人际关系扩展就业机会

D 无所谓

6.你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持怎样的态度?()

A.非常看重,应该精挑细选,不能委屈自己

B.实力,并尽早积累实践经验

C.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开始

7.如果求职较困难,你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能否接受?()

A.乐于接受

B.如果实在没有机会乐于接受

C.坚决不接受

8.若你是应届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你更愿意选择?()

A 直接就业

B 国内考研

C 出国深造

D 自主创业

9.你觉得自己目前所学专业在今后求职中是否具有优势?()

A.有

B.没有

C.不清楚

D.其他

10.求职中最让你困扰的是?()

A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

B 就业信息交流不灵通

C 对就业岗位缺乏足够了解

D 自身能力不能胜任

E 其他

11.你认为影响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

A 专业

C 成绩

D 特长

E 学历

F 能力

12.您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了解吗?()

A 非常清楚的了解

C 了解

D 不太了解

E 完全不了解

13.你认为大多数用人单位最关注的毕业生条件?()

A 专业成绩B 专业技能C 学校名气D 综合能力E 社会经验F 发展潜力G 思想品德

14.你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能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吗?()A.是

B.否

C.不知道

15.在找工作时,你怎么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

A.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B.可以是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是绝对的对口

C.专业与工作性质没什么关系,先找一份工作再说

16.你认为解决就业难较为重要的方法是?()

A 提高专业技能B 降低就业期望C 掌握求职技巧

D 参加就业培训E 提高职业素质

17.在求职时,除大学文凭外,你认为以下哪些证书最为重要?()

A 英语四六级证书B 计算机等级证书

C 体育文艺类获奖证书D 财会类证书E“ 优干”“三好”证书 F 其他

18.你的择业观念?()

A 一步到位,固定收入

B 先就业,后择业

C 不就业,深造

D 自主创业

19.你会优先选择的就业城市?()

A 出生城市

B 东部沿海城市

C 西部地区

D 无所谓

20.你最希望从哪个渠道获得企业的招聘信息?()

A.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B.求职网站

C.专业媒体

D.其他

21.你期望的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是()

A、1000元左右B、1500元左右C、2000元左右

11.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化建设建议 篇十一

摘 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当前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复杂多变的原因,单一的就业指导显然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需要。为响应教育部号召,开拓思路,明确重点,多管齐下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建设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专业化建设

1 大学生就业状况

1.1 现状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727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5年,大学毕业生增至749万,再创历史新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预计2016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770万以上,竞争压力再次升级。

1.2 原因 目前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既有社会原因,又有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①农村城镇化加快。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务工人数日益增多,城镇就业压力增加。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②供需差别大。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而社会上提供的职业与岗位却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尤其热门专业更加明显,例如管理类、金融类、英语、法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这些专业人才过剩,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力,供需矛盾更加突出。③人才要求高。这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加大了应届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工作经验、法律知识、礼仪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一个企业对应聘者的要求是全方面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纷纷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④就业观念偏颇。大学生毕业生获得真实有效的就业信息少,就业观念陈旧,自身定位不准确,眼高手低,怕吃苦,爱面子,嫌待遇不好,不愿从基层做起。另外,社会上存在相当多假招聘、传销等陷阱,使大学生无法获得真实有效的就业信息,择业渠道不够畅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得不到突破。

1.3 趋势 李克强总理在多种场合提到:就业是一切的基础;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万众创新都要先靠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政策从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预计2016年,政策方面将力保就业。除了大环境,社会人为因素也对就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毕业生要求两极化,本科以上学历以及有专业技能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较受欢迎,普通大专生遭遇就业尴尬;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依旧存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综合治理,也非一蹴而就的工作。虽然国家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照顾、扶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但是近期内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严峻,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毕业即失业。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如不有效解决也将势必对社会大局的稳定与和谐造成较大的影响。国家各级政府现已出资就2016届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工作给予引导与扶持,社会各界也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很多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很多仅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工作岗位。

2 就业指导专业化需求

大学生在校期间,都会有自己的想法、理想和抱负,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想到以后会用到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就业,从而实现自己职业发展的目标。另外,因择业的局限性促使不少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既可以避开就业的压力,又可以帮助他人就业,何乐而不为?但是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学生们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面对挑战何去何从?在就业的道路上,毕业生们亟待有效的专业辅导。例如就业之路的选择,针对不同的专业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指导思路。还有就业技能的掌握,学习专业知识、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工作经验等内容,依托专业优势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此外,就业指导不应只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应贯穿于在校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更应当依据培养目标尽早介入指导,丰富经验,积累有价值的资本和阅历,才能有效提高毕业期的就业成功率。

3 就业指导专业化构建

教育部现已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专业化、信息化、全员化和全程化的要求。

3.1 主体多元 英、美等发达国家都曾置身于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同样不容乐观。但是,面对严峻考验,这些国家无一例外的都是从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等多层面入手,采取多元化的就业指导策略保证大学生就业。[1]包括政府顶层设计、社会支持、高校依赖性等方面。应当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人事机构等相关单位的积极性,既能有效联系社会需求,又能拓宽指导路径,多角度分析就业形势,有效提升多方互动,获得更多支持与帮助。

3.2 思路开拓 毕业生好比高校“产品”,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当借鉴市场营销理念,通过不断拓展产品市场,不断创新工作手段等有效的销售过程实现“产品”出售最大化目标。[2]在这方面不妨可以借鉴一下职业院校的多种做法。近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日趋重视,尽管我国高职、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每年都有增长,但其就业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一方面职业学校办学定位即以就业为导向,突出特定职业教育特色,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求职途径改变了单一性的市场依赖,包括学校推荐、媒体、关系介绍和创业等,据《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统计早在当年通过市场途径找工作的职教生即仅维持在20%左右。所以,在这个非常时期开拓就业指导和服务思路起着关键性作用。

3.3专项突破 一是开展过程性的就业指导,从学生入学之初就结合基础与专业课程的讲授介入职业指导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认识社会,认识职业,认识自我,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自身素质与能力,实现高校“产品”的内在升级。二是实行个性化的就业服务,指导者应充分认识供求、地域、层次、专业、性别等结构性矛盾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各种问题,融合专业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的就业指导工作,合理安排不同内容的就业工作,提高就业服务质量。[3]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依赖于整体经济形势的好转,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当下必须将解决就业作为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去做,开拓思路,明确重点,多管齐下,而不是将其看成临时事务而采取应急的方法处理,也许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局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邢超伟,杨伟民.英国拓展大学生就业多元化策略之管窥[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05):121-123.

[2]林海,任立萍.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思路——以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66-68.

上一篇:高一美术工作总结下一篇:聚美优品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