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传播(通用9篇)
1.民生新闻传播 篇一
民生新闻也就是指关注老百姓生活问题的新闻。“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民生新闻稿件,欢迎阅读!稿件1:《“画”说美丽临汾》
【出镜】记者 贾志楠:我现在是在临汾市群众文化艺术馆的一楼展厅内,那现在在我的身边,大家看到的这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并不是出自名家、大家之手,而是由我们的地地道道的农民画家创作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画包括山水、花鸟、人物,内容可以说丰富多彩,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吸引了很多的书画爱好者们前来观看。
【解说】王改莲、梁建光、丁铁中、徐怀记四位画家,长期生活在农村,家乡的变化,让他们情不自禁挥动画笔。这次联袂举办“美丽临汾”画展,也是他们在新春时节,送给家乡的一份祝福。
【采访】农民画家 王改莲: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喜欢艺术、热爱艺术,告诉大家农民也可以画画。
【解说】这次画展,共展出四位农民画家42幅作品。
【采访】临汾尧都画会会长 吕思明:现在的农民呢更多地重视文化了,尤其在书画方面。
【采访】学生 闫芋君:让人感觉到很亲切。
【演播室】猴年春节,咱们临汾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书香浓郁,全市各地,开展了各种读书活动。
稿件2:《过文化大年 建书香临汾》【同期】新华书店里一群孩子看书的镜头。
【出镜】记者 崔洁:我现在是在新华书店的四层,在这一楼层呢,分布的都是初中和高中的学习工具书。来到这里,我们看到有很多的学生在这里挑选着自己喜欢看的书籍,在书的海洋里遨游。
【解说】李佳乐是临汾市第四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在新华书店看书学习是他假期里最喜欢的事情。
【采访】李佳乐:来到新华书店里,我可以知道很多我不知道的知识,可以看到很多我喜欢的课外读物,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解说】书店给了孩子们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那么我们来听听新华书店的负责人陈伟丽是怎样看待孩子们在书店度过寒假的?
【采访】新华书店负责人 陈伟丽:人多的时候都坐在楼道里看,学习的氛围特别的浓。
《读书过节“充电”忙》韩胜 通讯员 究柱 令慧
【解说】在洪洞县一家儿童图书馆,记者看到,地垫上、台阶上、桌椅上到处都坐满了学习和看书的人。
【同期声】洪洞台记者 令慧:小朋友,你现在正在看的是什么书呢? 小学生(张一诺):《谁动了我的奶酪》。
记者:你平时喜欢看那些类型的书呢?
小学生(张一诺):可以告诉我们人生哲理或者是有寓意的书。
【解说】像张一诺小朋友一样,很多小学生趁着寒假来图书馆里“充充电”,一些家长也忙里偷闲,陪孩子一起来看书。
【同期声】学生家长 田瑞(两个人一起培养阅读习惯,慢慢地孩子能够喜欢上阅读,爱上阅读。)
【解说】据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寒假期间,为迎接孩子们的到来,图书馆还开展了DIY 手工作品、剪纸、阅读电子读物以及观看儿童电影等丰富多彩的少儿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为激励孩子们读好书,用好书,春节期间,襄汾县还举办了少儿书画展。共展出200多名少儿的500多幅作品。
2.民生新闻传播 篇二
(一) 题材内容上的民生化
民生新闻的题材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 政府人员关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知识分子关注政治形势、文化科技;老百姓关注的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 所以它的题材内容十分多元, 不仅包括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信息, 还包括教育、政治、经济发展等。总的来说, 民生新闻的题材就是所有和我们生活相关的问题。在这个方面, 民生新闻已经脱离了传统新闻传播学理论中和新闻题材的界定相关标准, 是一种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新闻内容, 它在内容上具有民生化的特点。
(二) 价值理念上的民本观念
以民众作为根本是我国政府执政的主要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阶段“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从民本观念上转化而来的。民生新闻的民本观念就是它最为主要的内涵, 经过动态的体现社会群众的生活情况, 进而表现出社会的人文关怀色彩。从民生新闻的发展史来讲, 就是因为民本这一观念, 民生新闻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而一些娱乐因素较多的民生新闻只重视哗众取宠, 不以民本观念作为基础就会大大降低其新闻价值。
(三) 报道风格上的世俗化
在民生新闻中的“世俗化”其实并不是贬义词, 它具有双层意义。首先, 新闻报道的语言要通俗易懂, 因为民生新闻的受众中有许多是普通的农民和打工者。这一群众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 但构成了社会发展最主要的群体。同时民生新闻的受众大都是普通的劳动工作者, 他们在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回到家需要休息。所以, 他们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并不是为了学习, 而是将其作为日常的娱乐与休闲方式。如果民生新闻的编写与报道手法太过复杂, 语言晦涩难懂, 结构不明, 他们就会对此失去兴趣。因此, 这就需要我们在编写新闻时换位思考, 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编写老百姓爱看的新闻。
二、新时期民生新闻创新发展的途径
(一) 将民生新闻内涵落到实处
民生新闻在题材内容上的民生化需要更大程度的扩展, 不仅包含社会生活中的小事情, 同时还要增加政府的政策实施内容以及经济发展信息, 让民生新闻向深层次发展, 达到“大民生”与“小民生”的结合。基于这一情况, 想要让民生新闻得到创新发展, 就需要改变传统新闻的题材内容, 在节目的创作过程中深化民生内容, 把社会生活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政策加入其中, 科学的分配内容, 吸引人们关注, 提高收视率。
(二) 兼顾民生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民生新闻有着我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 它的内容十分丰富, 包含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小情, 特别是进入了新时期之后, 给民生新闻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民生新闻要把握住这段黄金时期, 对社会民生动态进行更加全方位的报道。
对于社会发展中的民生新闻, 在报道时要提升报道的深度与广度, 进而产生更具层次感与立体感的民生新闻报道方式。让观众清楚地了解新闻中想要表达的内容, 并且结合道德、伦理、法律等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提出解决的办法。如此, 观众就可以全面地掌握民生新闻的内容, 在新闻的发掘过程中, 提升人们的关注度, 为民生新闻的持续发展打好群众基础。
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节目, 就是在“大民生”这一背景下加入法律政策, 给人们讲述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真实事件。节目中的新闻题材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报道也十分有层次感, 此节目广受好评。
(三) 优化创新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
民生新闻要实现持续发展, 就不能拘泥于原有的新闻报道范式, 而是要借助创新, 增强民生新闻的生命力, 从根本上促进民生新闻的稳步发展, 以便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中抢占有利位置。随着民生新闻传播报道形式的固定化, 民生新闻一方面迎来了发展良机, 另一方面也给民生新闻的创新带来了阻碍, 使民生新闻陷入发展瓶颈中。针对这一状况, 各个新闻传播媒介都着力对民生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了革新, 经过实践检验, 有的民生新闻在发展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使民生新闻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民生新闻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创新, 提升新闻的活力,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新闻市场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由于民生新闻传播报道的方式较为统一, 这虽然给民生新闻的发展带来了机会, 同时也会影响其创新。对于这一点, 山东电视台旗下的民生新闻节目《生活帮》, 就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很有特色, 同时辨识度也很高;在新闻内容上注重“大民生”与“小民生”相结合, 同时, 在报道一些民事纠纷事件时, 节目组成立了处理小组, 凭着小组成员和当事人之间的积极沟通, 化解了原有的矛盾, 得到了人们的大力支持, 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三、结语
民生新闻作为社会中重要的新闻传播范式, 在新闻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切实与其内涵相统一, 并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规范民生新闻的内容、传播方式和思想价值, 进而让民生新闻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民生新闻在我国的新闻媒体传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是来源于社会的新闻, 有着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21世纪以来, 我国新闻媒体界兴起了民生新闻的热潮, 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 怎样对民生新闻进行创新, 让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方式不断发展, 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民生新闻,传播范式
参考文献
[1]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4 (06) :88-95.
[2]李晓军.民生新闻:具有中国特色烙印的新闻传播范式[J].今传媒, 2015 (10) :22-23.
3.做好民生新闻 重视新闻线索 篇三
一. 新闻线索——民生新闻与其它类新闻的不同点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其内容涉及广泛,主要包括时政、经济、科技、体育、教育、卫生、文化等诸多领域。然而,民生新闻又与一般的时政、经济、科技、体育、教育、卫生、文化等新闻不同。因为民生新闻的着眼点是普通民众的生存、生活和生存状态等内容,所以仅仅走访这些领域的领导机关或主管部门是很难获得民生新闻线索的。
(一)民生新闻线索的获取途径
1. 蹲点守候民生新闻中,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应该是突发类新闻事件。例如火灾、车祸、燃气泄露等等。蹲点守候是一种很好的获得新闻线索的方法。记者可以在一些高发地带即民生新闻的集散地蹲点守候。如医院急诊室、派出所、车站、公安110、火警119等部门或地点。记者常常在这些地方蹲点或与相关的职能部门保持联系,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十分有新闻价值的民生新闻线索。
内蒙古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天天看》在开播之初就选用了这种方式获取新闻线索。当时,《新闻天天看》栏目分别选择了在120急救中心和火警119进行蹲守,还与110巡逻车一直保持联系。在这期间,栏目获得了很多有关车祸、火灾、救援等突发事件的新闻线索,丰富了节目的内容。
2. 特约记者一些民生新闻媒体为了发掘贴近百姓身边的新闻线索,有时候会寻找社会上的热心人士提供新闻线索。他们中间包括社区居委会、办事处、学校师生、出租车司机以及退休老人等。他们与民生新闻媒体建立并保持联系,尽可能多的将发现的新闻线索提供给新闻媒体。
内蒙古电视台的两档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天天看》和《都市全接触》都采用过这样的方式。他们通过与社区居委会、爱心车队等社会力量建立联系,获取新闻线索。因为这些新闻线索都是从百姓身边发现的,所以它们更加贴近老百姓。
3.时刻关注所谓时刻关注获取新闻线索,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值得报道的新闻事件,有一些是突发事件,有一些是普通事件。它要求记者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灵敏的鼻子——也就是新闻眼和新闻嗅觉,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善于发现新闻。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这也是一个必备的条件。
二.新闻热线——最行之有效的新闻线索获取方式
上述的几种方法都可以获得新闻线索,但是在实践当中,最节省人力,最快速,最行之有效的获取方式还是通过新闻热线。
(一)节省人力在新闻线索的获取方面,虽然“蹲点守候、特约记者、时刻关注”都可以获取到新闻线索,但是其局限性都小于新闻热线。新闻热线最大优点是,只要有人关注新闻,就会拨打新闻热线提供线索,与前三种方法相比较,获取几率更高,占用采访的人员也最少,省力又省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速度快在新闻发生现场,观众可以通过新闻热线,在第一时间通知记者,记者在获得新闻线索后,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采访,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
(三)受众广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话成为了当今社会最普遍、最快速、最方便的通讯工具。作为新闻热线,正是因为它秉承了这一方面的优势,所以才会被多数人所接受,并且能够更加及时有效的收集新闻线索。
针对这一点,内蒙古电视台成立了新闻热线平台,并由专人进行24小时无障碍接听。既保证了新闻线索的时效性、有效性,又确保了新闻线索不流失。在一定程度上为民生新闻提供了生存的保障。
以上围绕新闻线索在民生新闻中的重要性,笔者略作了一些粗浅的论述。在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新闻线索是不可或缺的,如何获得更多,更有效的新闻线索直接影响到民生新闻的未来,所以想要做好的民生新闻,绝不能忽视搜集新闻线索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视台)
4.简述民生类新闻节目 篇四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民生新闻的界定
新闻题材说
节目形态说
传播对象说
价值取向说
新闻题材说”从电视新闻题材内容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认为电视民生
新闻是一类独立的新闻报道题材,是与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等并列的概念。电视民生新闻是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的电视新闻。
“节目形态说”从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现在比较有名的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如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天津电视台的《都市报道60分》、陕西电视台的《小民话题》等都是以独立的栏目形态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所以,应当从栏目形态角度给电视民生新闻下定义: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
“传播对象说”从电视新闻传播对象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从目前我国主要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受众来看,低学历的普通市民百姓或叫草根阶层比高学历的、引领社会主流的精英阶层更关注电视民生新闻。所以,从传播对象来说,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为代表的联播类节目是办给当官的人看的,而以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类节目是办给老百姓看的。
“价值取向说”从电视新闻价值取向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新闻体裁、样式等专业层面上,而应当更多地从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上去考察。电视民生新闻强调的是:电视媒体、电视从业人员从民本的立场、观点、态度出发,对市民百姓的生活进行报道,体现媒体关注民生的姿态。
以上四种概念界定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新生事物进行概念界定,都从一定的视角阐述了电视民生新闻的特征和内涵,都有其合理的成份和可取之处;同时也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和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民生新闻总的定义
民生新闻是关注民众生计、民众意愿、民众立场为主要价值取向,并致力于以民众视角、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与民众生计、民众日常生活、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近变动事实的传播。但是民生新闻不是一个有关新闻体裁样式的具体概念,而是一个新闻形式的综合概念。
民生新闻的特点与优势
关注民生现场,贴近百姓生活,平民化色彩浓 厚。
服务特征明显。民生新闻是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下,以服务化的理念来关注民众生
活,使新闻变得可看、管用。
报道领域较宽。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对社会生活的全
方位扫描。
区域特征明显。民生新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由于各地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不同,民生的具体内容也不同。
民生新闻的缺憾
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缺乏深度。
内容庸俗化、娱乐化现象突出。
缺乏求实精神,干预事件,导致媒体公信力的缺失。
民生新闻社会责任和意义
反映民意,为公民提供话语权平台。
扩展公众的知情权范围。
保障公众监督权的施行。
增强公民意识,提升公众的行动能力。
《共同关注》是新闻节目中心新闻采访部于2003年5月1日在新闻频道推出的一档
新闻专题类栏目,栏目以社会类题材为主,围绕“民生、民情、民意”,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热点、难点,并力图推动问题的最终解决,栏目强调互动性、贴近性和服务性。
《共同关注》原来在新闻频道中午时段播出,2009年8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共同关注》改版后全新亮相,共同关注》正式移到傍晚时段的18:00开始播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欧阳夏丹首次主播《共同关注》节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改版后更突出了新闻性和时效性,增加了与驻外记者的现场连线。改版后的《共同关注》与其他改版后的节目采用相同的包装方式。新版《共同关注》以新闻资讯为主,附带央视评论员评论;内容以民生新闻为主。
栏目定位:关注弱势群体,搭建互助平台,讲述新闻故事,彰显和谐关怀。 栏目理念:打造中国百姓的精神家园。
栏目宗旨:“倾听百姓建议,发表百姓观点、解决百姓难题”,力求搭建百姓和政府
之间沟通的桥梁。
栏目改版
《共同关注》原本是一档以公益慈善为品牌特色的日播专题栏目,改版后栏目的名
称没有改变,但内容却大大改变。
出现在傍晚6时的这档节目,在前半个小时都是播放新闻资讯,后半个小时关注一
个民生的话题,进行分析。如昨晚播出的改版后第一期,在前半段一共播放了20多条涉及民生、体育、娱乐、热点新闻的资讯信息。在后半段则以“房子”为主题,讲述“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同时,原本在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的主持人欧阳夏丹正式成为《共同关注》的新主持人。
栏目影响
《共同关注》是政府和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央视新闻频道与受众之间沟通的平台。通过这个桥梁,反映观众的心声、呼声、民情、民意,加强百姓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以达到上下沟通以及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目的。在对观众反映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解、调查、建议、解决、反馈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新闻频道与观众的近距离接触。
《共同关注》是央视新闻频道的一个以反映民情民意为鲜明特色的栏目,栏目内容
以社会类题材为主,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促进问题解决,栏目风格强调互动性、贴近性和服务性
(二)叙事性在民生中的运用
1、内容选取以叙事性为前提。新闻叙事的内涵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素材、故事和新闻叙事文本。素材是按和时间先后顺序串联起来的一系列由行为者所引起的或经历的事件,即原始的新闻事实;故事是记者头脑中的新闻事实,是新闻事实的物质状态在记者大脑中的能动反映;而新闻叙事文本就是最终受众看到的符号组成的结构整体。叙事文本经过记者编码后的以符号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再由受众将其还原成他们头脑中的新闻事实。
因此在民生新闻题材的选择中,涵盖了行为者、时间地点和过程的素材是固定的,但故事和叙事文本具有能动性,因此在民生新闻选材的的处理中,叙事性强的素材在经过了性的编排(比如顺序的排放、叙述的节奏、频率与聚焦的变化)之后可以产生较强的感官冲击和更合理的逻辑性能,从而达到宣传传统精神、对新闻话语通俗解释的效果。
2、传播方式以叙事性为主。随着媒介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方式也由单向传播转变至双向互动传播。民生新闻由于其独有的亲民视角,更是最大限度的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形成互动,记者和采编人员将话语空间和话语权交给受众,以平民的视角报道百姓身边的生活。播报者在叙事的风格上的变化也收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由于民生新闻的地域性特点,一些电视台录制播出的天然性极强的方言新闻,以“和百姓拉家常”的方式直接贴近生活,拉近和受众的距离。
(三)叙事在民生新闻中存在的问题
1、以演绎的叙事制作民生新闻节目。民生新闻的题材选择均为百姓生活,但因事件的悬念和矛盾冲突带有刺激性和神秘感,因此大部分的民生新闻都展开了对其故事情节的深入挖掘,突出情节点、放大细节。配合以影视语言和剪辑、特技手法,使得故事跌宕起伏,适合我国受众的传统欣赏习惯。这本来无可厚非,对的渲染能够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上更容易拉近和普通受众的关系,也更能强化新闻传播的效果。但一味的追求叙事和感官刺激,不惜扮演、搬演新闻事件,有意或无意制造伪新闻,混淆视听,利用剪辑突出导演思维,制造错误的舆论导向,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职业道德,应坚决摒弃;
2、以趋同的叙事选择民生新闻素材。叙事选材单一,围绕夫妻矛盾的“爱情保卫题材”、家庭纠纷的“财产分割题材”、子女责任的“赡养老人题材”充斥民生新闻。跟风作业、千篇一律难有创新。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依然应把握好方向,从事件取材的典型性、矛盾解决的普遍性向服务百姓生活的实用性转变。在新闻事件价值判断和题材选择上也应向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生活转化;
3、以低俗的叙事传播民生新闻事件。随着民生新闻节目遍地开花,一些节目中不惜以低俗、夸张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加以传播,无限放大窥私欲,甚至掺杂色情与暴力的画面语言。将矛盾的激化、冲突的作为卖点,将新闻节目无用化、低俗化。以此博取收视份额。严重扰乱电视播出秩序,影响受众收视。
结语:民生类电视新闻将摄像机对准百姓生活,普通人成为媒体主角,本身就是社会“以人为本”思潮的具体体现。民生新闻的普及,是和谐社会民本位的忠实反映,也是主体意识和维权思想在我国人民群众中提高的反映。然而随着民生类电视新闻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媒体渐渐偏离了新闻工作者的初衷,为了争取收视份额扰乱舆论视听。作为电视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的担负着传播国家大政方针和为民服务的责任,做人民的新闻,做人民的好新闻是我们奋斗的终身目标。因此,做好民生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依旧任重而道远。参考文献:
5.播音主持民生新闻练习稿 篇五
13.45 接下来呢把目光转向 九江 昨天下午的4点20有一辆正在/九江市区三里街路口等红绿灯的’出租车 突然是‘冒烟起火 起火之后当时出租车司机傻眼了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办 还好 旁边很多市民是勇敢的出手相扑 ’扑救‘灭火 我们的记者当时是‘正好路过现场 记录下了市民’帮忙灭火的全过程
26.04 热点新闻 今天持续追踪
10月13号晚上的时候呢我们报道了一个事情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关注
说的是10月11号下午
有位司机 在南昌市的洪都北大道的’斑马线上’殴打过路人 张先生
而且(略托)司机还声称自己是 ‘省政府的车上 带着枪
在昨天晚上直播节目当中办案民警在节目中向我们公布了 ‘初步(点头)的调查结果打人者 ‘并非是公职人员
而且车上呢也’没携带枪支 今天上午当时双方 一起
走进了派出所 36.17 像鸟儿一样自由的飞翔 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明天 还要试飞
经过明天的试飞之后呢 10月17号比赛将会正式进入到决赛阶段 在10月18和10月19 也就是本周日中午12点半
我们江西都市频道将会对本次翼装飞行的半决赛和决赛 进行全程直播
想要感受
翱翔蓝天 惊险与刺激的观众 本周末 请锁定 江西都市频道中午12点半
58.12 再来说一个暖人心的 好人好事
在 广东创业的刘先生 前两天呢 因为要转社保的事情呢 特地回了趟老家 新余
明天 刘先生就要踏上 回广东的火车了 在回广东之前呐 他有个心愿 想要完成 就是想通过我们都市现场的镜头 去感谢一位女士 他说呢 是家乡人 让他的家乡之行
6.浅谈民生新闻的发展论文 篇六
【内容摘要】当今,在媒介发展的大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民生新闻的需求,同时也起到了塑造国家媒体报道事实接近百姓的公众形象。目前,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快速发展,国内的众多地方电视台都在积极兴办并争相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有些地方电视台也适时产生了一些社会效益比较好以及收视率较高的著名栏目和著名主持人。这些优秀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取得成功的关键都是能够植根于地方新闻的土壤,站在百姓的利益立场说话,积极行使舆论监督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问题思考
一、电视民生新闻
(一)定义
关于“民生新闻”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虽然如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在内容上关注群众的生存状况、喜怒哀乐,在形式上充分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以期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进一步拉近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趋向。民生新闻不是一个有关新闻体裁样式的具体概念,而是一个新闻形式的综合概念
[1]。
(二)特点
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要归功于它独有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关注民生现场,贴近百姓生活,平民化色彩浓厚。其次,服务性强。民生新闻是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下,以服务化的理念来关注民众生活,使新闻变得可看、管用。再次,报道领域宽广。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扫描。最后,地域性强。民生新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由于各地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不同,民生的具体内容也不同。
(三)研究意义
通过对国内地方电视台发展民生新闻进行深入研究,以此能促进国内电视民生新闻的极大进步,同时也能提高地方电视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既对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改革创新和更好的服务受众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也对促进民生新闻的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应用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骤的加快,新闻界的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发展。电视新闻节目不仅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刚刚发生或是正在发生事件的信息需求,还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知识的需求、审美的需求、娱乐的需求等多方面的需求。近几年来,在境外新闻媒体的大量涌入和国内主要核心媒体—中央电视台的双重挤压下,各省市电视台的新闻播报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都在寻求自己的发展出路。新闻内容的精品化与播报形式的创新化成了吸引观众眼球、增加收视率的最佳策略。
(四)前人研究
许娅在《中国民生新闻解读》中写道电视民生新闻不同于中国传统电视新闻的新闻操作理念,其勃兴发展不是偶然的,它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它的广受关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现实意义,因而有着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陈科羽在《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研究》中写道: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的新的报道方式,有巨大的学术观照价值。新闻理论工作者有责任对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符合中国政治架构、传播环境的电视民生新闻新内涵。
周璐的《审美视野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初探》写中阐述道:民生新闻取材于平民、关注市井百姓,彰显出大众化新闻的旺盛生命力。民生新闻给地方电视新闻赢得了更广泛的表现空间和更新锐的新闻视角,形成了与央视权威新闻的互补。这些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
还有路璐的《解析电视民生新闻的资源优势》;陈静的《民生新闻主持人的文化审视》和邬光照的《当前地方电视台经营战略研究》等等对电视民生新闻都有详细的研究。
二、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缺乏深度 : 目前以“直播”、“快报”等命名的民生新闻节目占领了晚间新闻部分时段,以至于“千台一面”的现象日益突出,致使新闻节目从框架到策划思路,从内容到主持风格与表现形式都似曾相识。大量可以创新形式、挖掘题材、拓宽领域的新闻素材没有被真正被发掘。某些“民生栏目”只是一味地报道天灾人祸、邻里纠纷等琐事,往往仅仅满足于对事件进行简单的记录,使新闻流于表面,缺乏思想深度。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二)内容庸俗化、娱乐化现象突出 : 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一些民生新闻对色情、暴力、凶杀内容趋之若鹜,在制作手段上存在娱乐化倾向。为追求视觉刺激,常常采用过程实拍、细节展现的报道手法,从而使低级下流、污浊不堪的东西充斥荧屏。更有甚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惜歪曲事实真相,曲解新闻事件,甚至将新闻事件庸俗化,而置媒体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于不顾,过度炒作,一味追求轰动效应。
(三)缺乏求实精神,干预事件 : 在人文关怀理念的引领下,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感情的天平往往倾向于弱势群体,带上了鲜明的感情色彩。一些媒体的舆论监督缺乏“与人为善”的宽容态度,陷入一种狂热偏执的状态,经常处于激动或者浮躁情绪的状态下,只听信当事人的片面之辞,常常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便迫不及待地发出报道,或者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号,不问青红皂白对当事人大加讨伐,犀利尖锐却缺乏冷静细致的思考。“富士康诉记者案”便是一典型事例,我们应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媒体应该具备人文关怀,但是前提是保持头脑清醒,具有严谨的态度。
三、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及思考
(一)贴近式报道,建构为市民服务的公共平台
民生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特点就是它关注“民生”,因此,其节目的定位也是关注人民生计,关注市民生活,因此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注意在语言中体现人文关怀。要培养出优秀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首先要真正树立服务民众的传播观念,提高自身修养,加强主持人的基本功训练,做到播说结合,亲切自然,用正确的观点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价值坐标和行动参照。其次要形成个性化的播报风格。要认清民生新闻的“关怀民生”的特点,同时要具备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构思以及独有的表达。
(二)互动式传播,加强民众参与意识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一定要提升节目的品位,这就要求节目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格调,而不是简单记录。因此,节目应该适时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将“民生”与“公共”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与社会品格。此外,还可以整合新闻资源,实现跨区域联合。这需要不同地区的民生新闻加强合作和互动,这样可以开阔本地观众的眼界,提高他们的收视兴趣,同时也丰富自己的节目内容,减轻日常工作中的选题同质化、选题匮乏的压力。
(三)个性化播报,打造个性化的明星主持人
新闻节目的播报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有过去的新闻播报节目,还增加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专题节目等。这些节目不仅使播报的新闻事件更加具有新闻性,同时也更加突出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和思维性。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促进重塑电视新闻媒体亲民有信的公众形象的作用。
(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1.记者要深入群众生活
这样才能真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拍摄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
2.坚持“政治家办台”
增强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的第一要务。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防止电视民生新闻低俗化,让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的民生新闻唱主角。
3.以正面报道为主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加强责任感的培养,以推进和繁荣先进文化;传播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批判腐朽文化。
开民生新闻先河的《特别关注》、《南京零距离》、《新闻夜航》等均以对社会的丑陋现象进行揭露和解析为其舆论监督的特色。电视媒体在进行监督性报道时,不能动辄以“救世主”、“包青天”自居,以判官的口吻,将个人化、情绪化的东西掺入报道之中。
媒介监督的过程主要是“监察”,告知以真相、真情,推动民意去督促,往往就造成了媒介的“越位”,特别是媒介的批评性报道,甚至会影响到司法程序,造
成“媒介审判”现象。因此,媒体应该坚持客观公正报道,杜绝主观臆断,弄清事情原委,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做到监督而不添乱,解决不包办,到位不越位,发挥电视特有的舆论监督功能。
四、结语
尚处在发展中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这类节目在诸多省市电视台的相继成功“打响”,无疑对国内电视新闻界的采编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民生新闻将拥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民生的内容及其精神理念将会贯彻于电视新闻发展之中。电视新闻从业者应该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扬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当好“把关人”,使电视民生新闻健康、稳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玉明.电视民生新闻及其长远发展探析[J].攀登,2009年04期
[2 ]陶涛.关于民生新闻现状的几点思考[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06期.[3]周小普.民生新闻: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表达[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02期
[4 ]张峰 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若干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5]王雨霏.电视民生新闻的时代特征及地域性差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侯迎忠 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综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7]樊建军.浅论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J].新闻世界,2009年11期
[8]李永鹏.民生新闻在地方性电视台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年11期
7.民生新闻传播 篇七
一、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比较
(一) 传者比较———代言者与组织者
电视民生新闻将话语权赋予了普通民众, 也就使自己成为受众——群众的代言者。话语权不能等同于社会上所说的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是每个合法公民享受的权利, 而话语权是将个人或团体的“声音”通过媒体发出去, 其并非是享用利益而是一种可支配的力量。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以报道普通群众的新闻为主要内容, 用平民阶层自己的话语在镜头前诉说。为了了适应这样的话语要求, 电视民生新闻正在发生题材上和叙述形式上的转变。电视民生新闻在报道内容上力图贴近受众生活, 并努力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将其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报道形式上, 也是尽可能贴近老百姓, 不但要讲述他们的故事, 更是试图让他们自己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因而逐渐成为民众的代言者。
电视公共新闻的传者是发布和诠释新闻信息的组织者。电视公共新闻报道的内容不是简单的进行信息的发布, 还在报道活动中对新闻内容进行诠释, 这一点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受众接收到信息不代表就了解了具体问题和具体内容, 而只有他们理解了具体情况, 才会有参加的热情和积极性。, 因而, 或者可以将公共新闻视为一种较为独特的深度报道方式。所谓的深度拓展, 即要求在报道新闻事实时, 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象, 而应当将事件的内在因素挖掘出来, 进行整体模本的报道。最终深入到第三层面的内容, 那就是对深层原因的探究。
(二) 讯息比较———民生内容与公共事务
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的民众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 将其中的内容深入地挖掘出来, 新闻报道的主角是民情、民生和民意。民生新闻试图将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生活矛盾等都一一用画面、视频和文字记录下来, 试图将这一生活全景勾画出来。在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 市民的几乎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就对安徽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新闻栏目的调查结果发现, 占报道内容比重最大的是关于天灾人祸 (如交通事故、火灾、地震、洪水等) 的报道, 天灾人祸和法制报道所占比重最大, 生活资讯类的内容所占比例也不小, 其中有3.7%的报道内容是关于弘扬社会道德风尚的, 主要是关于好人好事之类的报道。可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报道的新闻讯息比较贴近百姓生活, 家庭和个人生活事务等是集中报道的主要内容。
电视公共新闻则是以公共事务作为主要的关注内容。关注公共事务并不是局限于本地新闻事件, 其报道的范畴可以涉及到所有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和公共话题;在新闻内容方面, 公共事务由于是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社会生活话题, 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这些内容密切联系着公众生活, 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也是大众所普遍关心的公共事务。
(三) 受众比较———民众与公众
民众话语和民众眼光的运用是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最大优势, 试图将民众的命运、情感表达出来。普通民众、市民被定位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也有对民生新闻存在这样的层次划分, 最底层是市井新闻, 市民新闻居之间, 最高层次就是民生新闻。有调查显示, 《南京零距离》新闻栏目的目标观众中, 平均收视率最高的是初低等教育程度、老年观众和低收入者, 其中年龄段为45—54岁的观众, 是平均收视率最高的一个年龄段。上述的人群组成了市民阶层的主要部分。
电视公共新闻的受众是公众。公众舆论建立在公众这一概念基础之上, 哈贝马斯对“公众有独特的见解, 认为它只存在于公民交往之间, 他们交流和交往积极的观点和信息, 公共舆论便形成于这一公众交往过程中。
二、电视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有机地融合
电视民生新闻和电视公共新闻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内在联系, 其中公共新闻在层次上可能更具有先进性。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是有着一定理论基础的, 也也决定了二者实现融合的可能性, 并且为此做了铺垫。我们可以在报道民生新闻时将公共新闻的理念深入其中, 选取公共新闻的题材时尤其要注意, 再对民生新闻进行深入挖掘。注入公共新闻的理念实际上就是要将高层次文化元素注入到民生新闻当中, 使其独特的内涵得到强化, 才能促进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
近几年, 电视民生新闻被过渡挖掘, 很多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出现严重的剽窃、山寨节目, 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愈发单一化, 还有媒体干预和题材选择上出现的问题等等。民生新闻成了问题新闻, 它的发展面临很多困境, 而公共新闻的中国化也面临同样的难题。公共新闻是引进的新兴的新闻理念, 因而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但由于根基不稳, 很快问题也都暴露出来了。要合理地分析电视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的融合, 看如何更好地推动我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因而二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体现出来了。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将有助于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 这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电视民生新闻要始终做到坚持民意, 这是宗旨也是前提, 可以把自身作为载体, 借公共新闻进行理论上的指导, 充满人文关怀地关注民生, 用公众的视角去关注时事、关注生活、关注国际, 在发展民生新闻的同时也使公共新闻在中国稳固根基。
结束语
总之, 电视民生新闻是基础和前提, 提供了公共新闻的发展的立足点, 还营造了实现其中国的良好环境。为了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我们应该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以便创造最佳服务效果。
参考文献
[1]陆晔, 王硕, 侯宇静.《突破从“民生新闻”开始——<第一时间>与地方电视新闻发展前瞻》.现代传播, 2004年第4期.
[2]嵇炯.《<新闻坊>民生新闻的坚守与开掘——上海电视台<新闻坊>栏目研讨会综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年第10期.
8.民生新闻与农民话语 篇八
布迪厄的语言观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一种手段,还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工具或媒介,因此必须在生产和流通语言的互动情景和结构环境中研究它。”①
在话语分析理论视野中,话语是符号权力关系,变相地表现了言说者和他们分别所属的群体之间的力量关系,民生新闻的农民失语现象正是目前我国转型期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体现,是我国长期以来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不平等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权力博弈积累的结果。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在原来的博弈格局中添加了“资本”的因素,使商业逻辑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话语权力的再分配,进一步加剧了原本就不平等的分配格局。具体来讲,民生新闻冷落农民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非理想受众相比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居住区域分散,没有稳定的媒体消费习惯和消费支出;居住环境比较封闭,信息变动较少,媒体资源稀缺;文化素质较低,小农意识浓厚,缺乏参与意识。
媒体力量受阻相别于城市的“法理社会”,农村是建立在血缘、地缘、人缘关系纽带之上的“民俗社会”,由于户籍制度和交通不便的限制,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活动不是那么频繁与复杂,且交往双方相互知情、关系稳定,因此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不如城市居民那么强烈。农村信息传播更趋向于一些约定俗成,如示范、口传、集会等渠道进行,大众媒体的威力没有城市那么明显。
广告商否决中国的媒体正处在政治权力控制与资本拉拢的时代,媒体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必须把眼睛紧盯在社会资本的控制者——广告商身上,尽量报道能引起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注意的新闻。②农村地区商品经济落后,居民收入少,支付能力低,消费观念保守,这些地区的集贸市场多被假冒伪劣商品,或者被不需要做广告的小生产者以及个体和手工作坊的生产者控制,广告商的产品不能像占领城市市场一样随媒体的广告席卷农村市场。
媒体成本否决农村居民分散、传播人才匮乏、交通不便、通讯不畅,新闻的采集、制作、传播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对新闻的时新性也有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民生新闻栏目都瞄准城市、强调本地特色。
缺少精英的沉默多数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精英出现合谋的趋势,弱势群体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农民缺少代表本群体说话的精英,没有声音引起民生新闻的注意。
媒体隔离——民生新闻农民失语的恶果
城市化过程是农民特质向市民特质、民俗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化的过程,由于双方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两种不同性质文明的冲突与交锋。然而大众传媒却像一堵看不见的墙,通过屏蔽农民话语将农民和市民两个群体隔离开来,农民常常被置于传媒注意力的边缘,他们很少有机会成为民生新闻的叙事主体。市民对农民的印象是平面的、单一的,甚至是歪曲的、被妖魔化的。一些媒体在处理关于农民的负面事件时,例如河南驻马店艾滋病村,天津艾滋病人扎针事件,农民工抢劫、盗窃事件等等,不是冷静客观全面地进行报道,而是不假思索地拒绝考虑事件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将个别事件进行集中报道,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形象。
媒体隔离还进一步造成了社会资本的受损。美国社会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将群体成员所共有的一套非正式的、允许他们之间进行合作的价值观或准则称之为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大小或多少决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半径”。③城市居民接受的是经过媒体屏蔽的关于农民的不完整图式,两个群体之间缺乏必要的认识和认同,双方在必须进行的交往活动时“信任半径”较小,常常怀着戒备心理,甚至有时还会相互敌视,这无疑会增加双方交往的成本。
媒体隔离拉大了农村和城市的知识沟差距。信息流动是不平衡的,信息水平总是随着与城市距离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大城市比农村地区更容易得到信息,这种差距在发达国家要小一些,在不发达国家则非常明显。④大众传媒还承担着传授知识、教育大众、促进社会融合的功能,媒体隔离造成民生新闻信息资源和媒体注意力分配不平等,农民不能从民生新闻中得到自己有用的新闻信息,大众传媒此部分功能受到了限制,原本就存在的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知识沟被加深了。
媒体隔离使议程设置出现断裂和偏颇。民生新闻之所以在普通百姓中取得了很高的视听率,原因在于它能够反映民意、创造舆论,进而引起政府关注,影响政府决策,然后在行政力量的主导下对问题给予解决,这是一个从公众议程向媒体议程、政府议程转变的过程,也是普通大众参与民主决策管理的必要途径。农民在民生新闻中的失语使他们的生活、生存、生计、生命状况不能被很好地表达出来,自然无法影响到政府议程的内容。代表市民利益的城市化的大众传媒所推进的议程转换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民生新闻的话语重建
话语关系始终体现着一种权力/资本关系,大众媒体的使用从来就不是免费的,期待话语关系的自我优化是不现实的。民生新闻中农民话语的重建必须经过大规模的授权运动才能实现,即必须赋予农民相等的“市民权”。这个授权过程不仅包括政府通过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赋予农民参与国家经济、政治事务的管理权力,还应该包括大众传媒给予农民平等的媒体使用权,媒体资源的分配必须平等地对待包括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
媒体经营者、管理者以及从业人员应该认识到“民”作为民生新闻的主体是所有具有“市民资格”的公众,而非仅限于居住于城市的市民。哈贝马斯认为:“(公众)是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公众,它的成员是所有私人身份的人们,他们只要拥有财产、受过教育,就作为读者、听众和观众而通过市场享用那些可以进行讨论的对象。所讨论的问题之为‘普遍性’……它们必须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⑤
媒体资源不能无限制趋于城市化和市场化。在我国新闻媒体作为政府的“喉舌”这一性质,允许政府从经济、政治的角度对传媒发展给予有力的规范和引导,从政策上对面向农民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媒体提供一定的倾斜,这种做法即便是在极端市场化和自由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广泛存在的,相反在我们国家这种扶持却是十分微弱的;此外,通过政府议程来影响媒体议程,将媒体的注意力引向农民和弱势群体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途径。
重视农民的媒体素养教育。当今世界大众传媒已经织成一个无孔不入的巨大网络覆盖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公众必须学会如何正确理解并享用媒体资源,必须具备健康的媒体批评能力。对于农民来说,新闻媒体的运作机制和过程几乎是完全陌生的,因此十分有必要对他们开展适当的媒体素养教育,提高他们在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解决问题与应付社会问题的能力是必需的。
注释:
①刘文瑾.一个话语的语言——市场逻辑与90年代中国大众传媒话语空间的构造〔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2)
②黄辉.对农村电视能否“多予、少取、放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6)
③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P18—P1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④樊葵.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传媒歧视〔J〕.新闻与传播,2004(1)
⑤哈贝马斯.公域的结构性变化〔M〕.P163—P164.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9.让新闻插上民生的翅膀 篇九
(或做一个有思想的电视新闻人)
尊敬的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时光催人老,刹那芳华逝。忙碌中,我已踏入电视台×年了,几年来,我秉承自己最初做新闻的朴素理念,默默地编织着自己美丽的新闻梦,先做人,再做电视,再做新闻。几年来,我在前辈们的悉心指教和自己苦心钻研下,与自己的战友们,夜以继日,苦心孤诣,在电视新闻这一行摸爬滚打,谱写出了许多动人的篇章。出于我对咱们台多年的感情,出于我对电视新闻的一腔热忱,今天,我站在这个竞聘 ××栏目主任的演讲台上,就是想继续把自己的这个新闻梦做下去,想继续用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去做有思想、有价值的新闻。竞聘××栏目主任,我认为自己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第一,对电视新闻的热爱根深蒂固。多年的专业学习和多年的时政新闻工作,使我对电视新闻的热爱随着时光不断累积,枝繁叶茂。在多年的时政新闻工作中,我对电视新闻不断有新的认识,在每一次外出采访中,我都充满热情,把每一次任务都当做自己的第一次实战,当做一场战役。从前期的出台方案、联系单位和领导,到新闻的成型、播出,以及最后的反馈调查,我都精益求精,不敢有丝毫懈怠。我想,这主要缘于我对电视新闻与生俱来的满腔热爱,以及在工作中积淀的深深的感情。第二,个人业务素养与日俱增。实践出真知,通过多年的实践锻炼,再加上我善于钻研、学习和不断总结的好习惯,我积累了丰富的电视新闻策划、采访、写作、摄像和编辑的工作经验,目前,我对各种新闻稿件的写作能够得心应手、应对自如。无论是前期策划,还是一线采访,或是值班编辑,可以说如鱼得水,信手拈来。
第三,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比较突出。这片阵地给我留下了美丽的记忆,我曾在咱们台时政新闻部任副主任,主要采访本市主要领导活动,在工作中,我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实战经验。我尊重我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在工作上服从领导,服从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好与上下左右的关系。特别是在一些重点报道中,能够做好策划,协调联系好采访单位和领导,并带领采访组圆满完成各类主题新闻采访,无形中培养了我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自己还系统学习了一些经典的管理理论,经常看一些管理技巧方面的书,特别是一些世界著名企业的管理方法。在管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粗浅的想法和经验。
第四,对我市各县情况有比较深入了解。由于我曾担任时政新闻部副主任,主要采访本市主要领导活动,在采访中,我经常随同一些领导同志深入我市所辖各县进行过比较全面的调研。在调研中,我发现各县的县情各有特色,各县发展也各有千秋,同时,老百姓发家致富的愿望也非常迫切,老百姓的想法也非常朴实,他们淳朴的性格也一直感染着我,影响着我。这将有利于我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民生。
新闻媒体应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去发挥舆论导向的巨大作用。如果我竞聘成功,我将主打民生新闻这张牌,做好民生这篇为人民服务的大文章。我将和我的同事们立足本地,因地制宜开展民生报道。立足百姓,把电视镜头对准“三农”,关注新农村建设成就,反映农民真切呼声,做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为农民说话,替政府分忧。把新闻触角伸向百姓市井生活,做保障百姓米袋子、菜篮子和钱袋子的传声筒。突出主打新闻,突出特色风格,尽职尽责,创新新闻宣传,加大主题新闻深度报道,抓细节,抓情节,抓典型,为百姓致富和生活幸福提供信息、发现项目、推广经验。
【民生新闻传播】推荐阅读:
新闻传播新闻理论概念09-20
新闻院校如何培养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11-06
新闻传播理论考研08-28
新闻传播专业排名10-21
新闻传播学导论06-25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07-16
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08-11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真题06-24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07-24
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