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2024-07-19

生态农业发展情况汇报(通用8篇)

1.生态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一

西峰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

西峰区农牧局(2017年5月12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不妥之处请指正。

我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环境、生态、现代农业有机结合”为原则,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清洁农业为抓手,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大力推广新型农村能源。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大力推广户用沼气、节柴灶、太阳能等新型农村能源,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3900座、小型沼气工程8处、大中型沼气工程2处、乡村服务网点85处,投放太阳能热水器2186台,发放节柴(能)炉300个、太阳灶3717台。招引国电远鹏计划在鄢旗坳建设大型光伏发电厂一处,在肖金镇推广户用光伏发电设备4套,探索了光伏扶贫新模式。新能源的推广,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投入、更减少了传统能源煤炭、柴火燃烧的气体排放。

二是着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大标准化生产监管力度,指导完善农产品生产记录,督查标准化生产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三品一标”认证14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认定农作物24万亩、畜禽11万头,认证产品6.8万吨,创建农产品绿色标准化示范区6个,建设“畜-沼-菜”、“畜-沼-果”等模式的循环农业示范区10个。

三是倾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了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不使用禁用药物的承诺制度,健全区内放心农资经营和配送网络,70%以上的农资实施连锁、统购、配送等营销模式。加强农产品检测力度,通过检测来指导生产者进行标准化生产、引导经营者依法经营合格农产品,确保了全区农产品生产、食用两安全。全年抽检蔬菜、水果、畜产品8000样(次),合格率均达到100%。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区7个乡镇和5家追溯企业已接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子追溯平台。

四是全力落实农业环境保护治理。一是积极落实废旧农膜和尾菜处理工作。我区目前已建成回收加工企业8个,乡级回收站10个,村级回收网点21个;年回收废旧地膜1400吨,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年处理尾菜3.5万吨,尾菜治理面积5.2万亩,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38%。二是坚决落实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积极推广精准施肥技术,优化配置肥料资源,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展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37%以上,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4%以上。三是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粉碎还田、带状覆盖等技术,坚决禁止秸秆焚烧行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85%以上。四是深入贯彻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措施。要求养殖场必须建设粪污发酵设施,禁止露天堆放。全区新建的养猪场全部建设了粪污厌氧发酵池、沉渣池及沼气池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在肖金镇芮岭村建成有机肥加工厂一处,年收集加工周边大型养鸡场、养猪场畜禽粪便1万吨以上。

五是强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全区兴起了采摘热、垂钓热、休闲体验热,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休闲农业已成为助农增收的新渠道。全区已发展各类农业休闲体验观光园、农家乐、垂钓园80余家,年接待73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6亿元。

我区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经费短缺。三品认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检测、4-

2.生态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二

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 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 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 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到2020年海城市市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空间规划要实现“1233”工程:

“1”即形成1个高效农业核心带动区。以耿庄农高区为带动, 率先形成高新技术研发、农工贸衔接、产加销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即形成2个畜禽高效农业优势区。以东四、中小、感王、八里、析木、岔沟、接文为核心, 形成中东部现代肉禽、生猪产业优势区, 规划建设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500个;以感王、中小、腾鳌温泉管理区、望台、腾鳌、高坨、西四、温香为核心, 形成中西部现代生猪、蛋禽产业优势区, 规划建设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500个。两个畜禽生产优势区建成后, 生猪饲养量达到350万头以上, 蛋禽饲养量达到5000万只以上。

“3”即形成3个高效农业产业带。以孤山、岔沟、接文、英落、马风、王石、析木等东部镇区为核心, 规划面积45万亩, 形成东部林地经济产业带;以耿庄、南台、中小、感王、东四、望台等中部镇区为核心, 规划面积20万亩, 形成中部棚菜产业带。并作为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先导区, 辐射带动周边镇区, 实现全市50万亩棚菜产业的整体提升;以西四、温香、高坨、牛庄、腾鳌等西部镇区为核心, 规划面积20万亩, 形成西部优质稻米产业带。并作为水稻现代化农业先导区, 辐射带动周边镇区, 实现全市30万亩水稻生产能力的整体提升。

“3”即打造生态农业3个国家级休闲农业公园。依托白云山、三岔河湿地和南台茨沟村, 大力建设国家级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农业公园, 挖掘产业特色, 放大特色亮点, 带动农民就业, 拓展致富空间。

二、鞍海路沿线镇区高效农业、生态农业项目情况

鞍海经济带涉及海城市的只有南台一个镇, 南台镇是辽宁省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 是北方最大的箱包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南台箱包市场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三个大型箱包专业市场之一, 日上市人数2万多人, 日销售量达20余万件。在国内20多个省区设立了直销点, 并出口俄罗斯、南非、美国及东南亚等国家。

南台镇的农业发展重点是生态旅游, 也就是发展生态农业。拟在南台镇茨沟村规划建设国家农业公园旅游开发项目, 总占地面积1373平方米。项目建设围绕生态农业示范、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军旅体验等核心目标, 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收益"为基本原则, 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农业公园, 项目总投资4.9亿元。目前, 前期规划已经完成, 已进入详规设计阶段。

三、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建议

1.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加强对高效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政府引导和推动。

政府在政策引导、宣传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对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应发挥重要作用。要大力宣传高效农业知识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促使全社会尽快形成和树立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 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经验性做法运用到农业产业升级的具体实践中, 逐步实现农业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良性循环。

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应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3.有关初选情况汇报 篇三

卫西谛是目前国内很有影响力的影评人,还参加了上一界影像展的评选活动;董冰峰是独立策展人,也做过许多影像的展览和推广的活动;王方是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的教授,本身带有学院教育的背景,同时又从事电影电视的编剧工作;周浩是独立纪录片工作者,也是目前活跃在独立影像创作第一线的作者;沈小平是一位资深编辑,有多年媒体工作经验,现任是MAP杂志的顾问。这次影展所邀请的5位审片人各有不同的背景和经验,但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

剧情片单元的三位评委王方、卫西谛和董冰峰对今年剧情片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指出一些参赛作品存在的问题,不管是题材上的、叙事上的还是电影手法上的,遇到好的片子,也会让他们很赞赏,总的来说,他们认为入围的十部作品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然而参赛作品的整体水平却比往年有了某些层面上的提高。

4.生态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四

红岗区人民政府(2011年3月)

按照通知要求,现将大庆铁人生态工业示范区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大庆铁人生态工业示范区始建于2004年1月,是我区抢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省委省政府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双重机遇建立起来,总规划面积121平方公里。园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大庆市政府、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石化公司、大庆炼化公司、大庆肇源港均在30公里以内;距哈尔滨港、齐齐哈尔港、吉林松原港均在150公里以内;区内西干线与301国道、哈大、沈大、大广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联运一体,辐射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享受哈大齐工业走廊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双重政策支持。2005年10月,铁人生态工业示范区被黑龙江省环保局命名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06年11月被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局确立为省级工业园区。2007年12月被大庆市政府确认为大庆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

园区根据省、市、区相关政策给予入驻企业水、电、气、土地、政策优惠,立区大项目、科技型项目同时享受“一企一议”、“一事一议”待遇。在政策扶持同时,园区着力加强软环境建设,首创“四式”服务,即:项目秘书制的贴近式服务,“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便捷式服务,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零干扰”的封闭式服务,“5+2”、“白加黑”的全天候式服务。

2010年7月,红岗区委区政府秉承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立足园区发展实际,按照主导产业明晰、优势企业集聚、龙头项目带动的总体工作思路,整合区域内工业企业,建设石油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三个专业化产业园。目前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园入驻企业153家,完成总投资2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口径上调后,下同)达26家;新材料产业园入驻企业81家,完成总投资14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24家。下一步将以菊芋工业园为中心,以三精玻璃东侧区块为重点,以吸纳杉杉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为抓手,开发建设新能源产业园。

二、面临困难和问题

一是园区土地瓶颈制约。园区内绝大多数土地都处于油田82万亩产能建设用地红线内,土地资源紧张,审批程序繁琐。近两年,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报送用地申请,审批极为困难,常出现项目等土地现象。希望政协机

关帮助协调,帮助我区与市规划和油田部门对接,加快园区土地审批速度。

二是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带来影响。油田为加强对区域内环境综合治理,对闲置区域地上建筑物拆扒平整,园区超过半数企业租用油田闲置厂房,需拆扒企业达53家,大量企业流失消亡,对园区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希望协调上级相关部门与油田部门沟通协商,在矿区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适当为地方工业发展预留生存空间,对不急于征用的厂房、土地,适当延缓拆扒,预留企业转移时间。

三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园区初期是依靠油田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满足项目生产经营需求。随着园区不断发展,企业数目不断增多,规模逐渐壮大,单纯依靠油田设施和区里投资建设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制约企业发展壮大。希望政协机关帮助园区争取专项扶持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高园区承载容纳能力。

四是缺少机构编制不利于园区长远发展。园区开发建设虽已经达7年,但在机构编制上依然不具有“合法”身份,干部职工都是区内各部门、各单位借调人员。部分投资者由此对园区前景产生顾虑,对园区招商引资造成不利影响。

三、下步工作计划

大庆铁人生态工业示范区中长期的工作思路是:围绕

区委“决战双百亿、实现双突破”战略目标,发挥地处油田市场优势,通过政策支持、服务引导、规划促进,推动企业战略转移、园区功能完善和形象整体升级。主要发展经济目标是:到2011年底实现园区总产值200亿元、全口径工业增加值58亿元、利税5.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0家,实现总产值130亿元、增加值39亿元、利税3.5亿元。

主要采取四大举措:

力推“油经济”带动。做大、做强、做优油田装备制造业,深挖“油经济”渠道,积极帮助企业争取油田市场订单,吸纳油田科研开发项目、油田吃配项目及油田缺口产品生产企业落户,形成集油田配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带动整个园区经济快速发展。

实施“两大工程”战略。一是实施园区形象升级工程,在萨大路、西干线等主要路段架设园区标识牌和企业高空广告牌,在加大对外宣传的同时提升园区的商业氛围;在公共节点和主干道路栽种银中杨、糖槭等树木,建设园区绿色景观带,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土方落实等前期准备工作,计划4月初开始栽种,5月份有形象进度。二是实施企业集聚工程,制定园区整体规划和新能源产业园控详规划,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龙头带动等办法,推动街道、镇域企业向园区转移,实现产业项目集中、配套企

业集群的发展态势,力争2011年转移企业30家以上。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在坚持原有招商体制前提下,充分发挥红岗企业家人脉资源,研究制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提升企业家招商热情。创新招商理念,对新能源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定位等方面进行包装策划,整体对外招商。抢抓全市棚室经济带建设机遇,策划棚膜生产、碧绿湖商业开发等一、三产项目,开展综合招商。

5.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情况汇报 篇五

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

(2012年3月8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会议,根据会议的安排,下面将我县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作简要汇报。

一、我县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进展情况

*县京珠高速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涉及 镇、镇、林场的6个村、34个村小组,总里程25公里,建设总任务24823.5亩(其中:25米景观林带建设任务1500亩,1公里可视范围建设任务23323.5亩)。自省政府在东莞召开全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会议之后,我县把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摆上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解决配套资金,精心组织,全力推进,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到3月7日止,已全面落实25米景观林带造林用地1500亩、1公里可视范围补植套种用地1750亩,完成林地清理2600多亩,打穴备耕550多亩,落实造林苗木8万多株。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宣传,形成合力。为了提高全县各级对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认识,我县通过组织镇(场)、县直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赴井冈山学习参观外地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经验,随后在我县召开全县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会议、家长会,组织学习《关于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意见》,以电视新闻报道等形式广泛宣传,大力宣传生态景观林带建设重要意义,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的实际举措,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内容,使全县形成了“生态景观林带是政治任务、生态工程、民心工程”的共识,为推进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提供了动力和合力。

(二)加强领导,高位推动。为抓好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我县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一是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日常工作。二是县委书记亲自主持在新江镇召开了全县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把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民生工程来抓,作为考核镇(场)和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确保落实造林用地资金到位;要限时完成落实造林用地,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三是政府主要领导在新江镇亲自主持召开了落实造林用地工作会议,及早部署了落实景观林带造林用地工作,通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部署,形成了“县、镇、村”三级领导亲自抓、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有效推动了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做好规划,明确任务。根据全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规划指南,我县委托具有规划设计资质的韶关市如美景观工程有限公司编制造林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县京珠高速公路(*段)生态景观林带示范段作业设计》,把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规划到镇、到村、到林班小班,将建设任务细化到山头地块,通过规划设计,明确了我县相关镇(场)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分布范围、造林任务、投资概算、工作管理等,为我县编制《*县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实施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解决配套资金,及早落实造林用地。落实造林用地是搞好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基础。为及早落实造林用地,我县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挤出配套资金200万元,启动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及时兑现了落实生态景观林带造林用地过程中涉及的林木补偿、土地租金,确保我县落实生态景观林带造林用地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搞好落实造林用地工作,县政府印发了《落实生态景观林带造林用地工作方案》,并于2011年12月8日,在新江镇召开了我县落实生

态景观林带用地工作会议,有关镇(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林业站长、村委支书(或主任)、村长、造林主体共60多人参加了会议,传达了上级有关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部署了我县落实生态景观林带造林用地工作,会议之后,相关镇(场)成立了落实造林用地工作小组,由镇、村干部及技术员组成,实行以村包干,逐块山头地块进行丈量核实,加快了落实生态景观林带造林用地工作步伐。到2月底止,已全面落实我县生态景观林带造林用地,对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涉及的2镇1场、6个村委、34个村小组农民进行了合理的经济补偿,签订了造林用地合同书,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支持,为及早造林备耕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加强管理,确保成效。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是一项投资大、技术性强、难度大的林业重点工程,为确保实现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三年初见成效、六年基本成带、九年完成各项指标任务”的目标,我县牢固树立“质为先”的思想,严把生态景观林带造林工程“四关”:一是造林工程招投标关。通过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选择有经济实力、管理能力和管护能力的施工单位承担造林工程,确保造林工作顺利进行;二是造林工程监理关。全县成立五个景观林带建设督导组,实行分村包干,包宣传发动,包落实造林用地,包造林工程监理,包造林苗木验收,包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切

实抓好造林工程质量;三是造林苗木质量关。通过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选择有造林绿化工程施工资质、育苗基地的苗圃场,作为苗木供应商,签订购苗合同,明确购苗树种、规格质量、苗木数量和供应时间,并成立景观林带造林苗木验收小组,由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造林施工单位,严格按合同要求共同验收苗木,严格控制不合格苗木上山;四是幼林管护关。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专职护林员,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制,设置景观林带林区边界护栏,严格控制人畜为害、山火发生,确保种植一株,成活一株;同时,切实加强新造林的抚育管理,严格按照合同的要求,及时开展除草、松土、围头、补植、施肥等工作,从而促进幼林的生长,确保三年初见成效。

(六)强化督查,狠抓落实。为确保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按质按量完成任务,我县把强化督查作为落实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是将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列入县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交县委、县政府督办工作组和县府办督办股加大督查督办力度;二是成立了由县林业局领导、林业技术人员、驻村镇干部、村干部组成的五个生态景观林带造林工作督查组,通过强化督查,大大增强了各级、各部门对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了生态景观林带落实造林用地、造林备耕工作的落实,加快了

景观林带建设的步伐。

6.生态保护情况工作汇报 篇六

一、生态建设成果

**旗位于**市东南部,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努鲁尔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苏木、办事处,总人口59.3万。年降水310~460毫米,无霜期130~145天,有效积温2700~3200℃。全旗地貌由南向北依次为浅山丘陵、黄土丘陵和沙地沱沼,是一个以农牧业经济为主体的旗县。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旗沙化土地面积达到259万亩,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到960万亩,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在恶劣的环境已经危胁到人类生存严酷的现实面前,**旗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植树种草为中心的旨在改善生态环境和生存、生产、生活条件的生态建设大决战,1978年到的30年间,全旗有林保存面积达561万亩,森林覆被率达41.3%,是建国初有林面积的34倍,是1978年前的4倍。全旗人工种草保存面积150万亩,全旗保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0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1.4%;全旗重点治理小流域土壤侵蚀量减少80%,蓄水量提高到85%。

几十年来,**旗坚持不懈的努力,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是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流动沙地由二十多年前的57万亩减少到7万亩,半固定沙地由171万亩减少到30万亩,固定沙地则由31万亩增加到222万亩。有100万亩农田、150万亩草牧场形成了林网化,带网片、草灌乔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全旗控制水土流失面积635万亩,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川”。区域小气候有了明显改善,年均降水量增加30.5毫米,无霜期延长2天,平均风速降低1.65米/秒。20春季未发生沙尘暴天气,浮尘天气只出现了两天。

二是经济效益显著。从1991年开始,**旗农业连续八年获得大丰收,成为全区产粮大县,虽然从开始连续9年干旱,但每年粮食产量仍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年粮食产量达到15.6亿斤;畜牧业成为 “全国畜产品生产先进县”。2008年全旗林业产值达3.1亿元,活立木蓄积达566万立方米,人均近10立方米,林木总价值达33.96亿元,相当于人均在绿色银行存有保值储蓄5726元。全旗农村经济初步走上了“林多草多-畜多肥多-粮多钱多”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三是社会效益突出。通过生态建设,使农村以土地为主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推动了农村生产由单一经营向农、牧、林三元经济结构转换,通过实施集约化经营、集中精力大搞生态产业开发,使多余的劳动力转向其它生产和经营,促进农村劳动生产力流动,达到生态扶贫、富民的作用。由于**旗环境的改善,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也为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

二、生态建设工程及政策机制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上个世纪末,**旗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集中连片地建设了农牧场防护兼用林;在中南部丘陵山区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和用材林;在京通铁路**境内两侧营造护路林;在水库上游大力营造水保林;对沟道进行了综合治理。进入21世纪,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外援、城镇及公路绿化、林牧种苗、国有林场脱贫解困、低产低效林改造、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生态产业建设等工程项目开展生态建设,取得明显实效。

(一)切实加强领导,持续推进生态建设

**旗历届领导始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建设工作,将生态建设作为立旗之本、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振兴之本。从1979年开始,旗委、旗政府先后四次作出关于大力植树种草和治沙治山的决定,对每一发展阶段都进行了精心规划。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几大班子共同抓,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接力精神,换人不换目标,换届不换蓝图。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旗委换了七任书记,政府换了八任旗长,生态建设不仅从未间断,而且形成了一任比一任建设得多、建设得好的势头。

(二)制定优惠政策,强化利益驱动

长期坚持 “谁造谁有,一次到户,过期不补,长期不变,限期治理,允许继承和转让”的优惠政策,用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整地、筹款买种买苗。同时,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在种苗供应上,最初由财政无偿为群众供苗,1985年后实行了半价供苗和以奖代补政策。在幼林期实行以耕代抚,不仅节约了抚育成木、促进了林木生长,而且增加了农牧民收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采用家庭承包、联户承包、集体开发、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和无偿划拨等多种形式进行生态建设,利益机制得到充分体现,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进入21世纪,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德援项目的实施同时,**旗又把足额兑现国家政策充实到政策体系中,将 “国家要绿”和“群众要利”有机结合起来。仅2008年沟道治理就达1.1万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沟道治理,还要进行沟道治理1.65万亩。

(三)坚持集中会战,实现规模治理

为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实现规模效益,从20世纪80年代起,**旗采取了大兵团集中攻坚的办法,每年都确定三至五个乡为会战重点,集中联片治理。90年代中后期,面对远山、石质山、大沙等治理难度大的流域,**旗更是采取了联乡联村会战的办法,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集中在一个大的流域会战,各乡镇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推磨转圈,轮流治理,以工换工,齐工找价,大体平衡。这样不仅加快了治理速度,而且形成了综合完善的工程体系。近几年,在国家投资加大的新形势下,我们又开始了公开招标、专业队施工,公司化运作、社

(四)保证苗木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在多年的林业生态建设中,**旗坚持把育苗工作作为林业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以国有育苗为主、乡镇育苗为辅进行育苗。每年育苗面积都保持在2000亩以上,年产合格苗木2500万株以上,切实保证了全旗每年25-30万亩人工造林用苗。二是引进优良林木品种,调整树种结构。淘汰了部分树种,逐步筛选确定了一些适宜木地生长的速生抗逆杨树主栽品种。并先后引进了落叶松、沙棘、条桑、枸杞和优质果树品种,使全旗造林工作步入了树种多样化和良种化发展的轨道。三是应用育苗新技术,提高苗木质量。在育苗中,推广应用了化学除草、地膜覆盖、容器育苗、ABT生根粉育苗、叶面施肥、喷灌育苗等先进适用技术,同时,用扦插育苗取代了人工掘苗,使苗木取代了床式育苗,机械掘苗取代了人工掘苗,苗木质量和作业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二级苗木比例由过去的不足4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

(五)注意培育典型,发挥示范作用

20世纪80年代,南部山区的刘杖子、北部沙区的鸟兰巴日嘎苏就已初显三大效益,是全旗最早的生态建设典型。90年代,大规模的生态建设会战展开后,**旗又出现了六道岭的精神、大青山的气魄、黄羊洼的规模、黄花甸子的模式、治沙林场的效益、热水汤沟道治理的精品等可资借鉴的典型。造林绿化中涌现出造林英雄李儒、绿林好汉马海超、沙漠之狐孙家理、绿色旋风郑宪铭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通过广泛宣传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和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全旗上下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生态建设氛围,进一步推动了造林绿化进程。

(六)促进三效统一,突出农牧民增收

以前,为治理沙化和水土流失,**旗主要实行带网片结合,以生态效益为主。随着全旗防护林体系的初步建立,旗委、旗政府开始围绕农牧民增收,重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加大了杨树防护兼用林、山杏经济林、沙棘经济林、灌木饲料林、林木采种等五大林业产业基地的建设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不完全测算,年林业总产值达到6090万元,年为农牧民增收114元。农牧场防护林体系的建立,还促进了农业和草业的发展,初步估计,农田防护林对粮食和秸杆年均增产价值1.4亿元,农牧民人均增收263元;为草和草籽年均增产价值1亿元,农牧民人均增收188元。依托国家生态建设工程,围绕全旗产业发展,**旗正着力打造并壮大杨树工业原料林、沙棘林、灌木饲料林、山杏林四大产业基地,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大发展带动农牧民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七)强化成果保护,保证持续发展

**旗把保护建设成果作为生态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防沙治沙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 “一分造,九分管”,旗里先后成立了森林公安、资源林政等林业执法机构,各乡镇都成立了护林护草机构,全旗现有护林组织82个,共有专兼职护林护草员3500名。几十年来,没有发生重大毁林毁草案件。从起,旗委、旗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决定》,决定从起,所有草食家畜实行全年舍饲禁牧,进一步加大了森林草原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时突出对破坏生态建设案件的严惩重罚,每年都有10几起案件被处以行政或刑事处罚。

三、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成效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认真解决:

一是“两低”,即林草单位面积产出低和总体利用率低,核心是经营方式滞后。经济林比重偏低。1978--1995年新造林面积300多万亩,主要是生态效益为主。从19开始才注重经济效益。目前,全旗生态建设生态效益突出,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较低。

二是“两突出”,即林牧、林工矛盾突出,核心是林业结构不合理。生态总体布局上南松北杨,林种草过于单一,树种搭配不合理,乔灌草没有实现优化配置,需要按适地适树适草的原则进行调整。

三是残次林、低产林需要更新和抚育。如杨树小老树面积80万亩,亩蓄积不到1立方米;60万亩沙棘、100万亩山杏的挂果率不到常规产量的40%;由于连续九年干旱,致使林木大面积死亡,草牧场大面积退化。全国最大的牧场防护林黄羊洼防护面积43万亩,林带面积9万亩,由于干旱造成近一半的全株或半株死亡。

四是投入产出效益低。全旗大部分土地比较贫瘠,至今仍有366万亩的水土流失面积、120万亩沙化面积、180万亩的“三化”草地面积亟待治理,待治理的山都是石质山、远山和大沙,治理难度大,投入产出近期无效益,远期效益低,投资者积极性不高。

五是生态环境建设管理费不足。按照自治区生态资金管理办法(内政发〔〕26号文件)“管理费可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4%的比例,从同级配套资金中提取,其中自治区、盟市、旗县的提取比例分别为1%、1%和2%,或由同级政府统筹安排,严禁从中央专项投资中提取或支出管理费用。”但是,由于财政紧张,缺少专项经费,地方政府生态建设积极性不高。

六是造林成本高。人工、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造林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造林积极性和扩大面积。

七是重建设轻保护。一些地方追求经济利益,毁林开矿、违法占用林地现象时有发生;管护不及时、投入不到位,造成一部分树森木“先活后死”,降低了**旗生态建设形象,影响了生态建设档次的进一步提升。

四、下步工作建议

在今后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中,要立足旗情,放眼长远,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生态建设,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规划全旗近期乃至长期生态建设与保护,做到有的放矢。

一是要调整生态结构。无论是新增造林还是原有低产林的改造,都因水定林,实行两个以上树种混交造林。要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移民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工程、和城镇及公路绿化工程等重点工程,大力营造灌木饲料林、经济林和用材林,着力种植杨树用材林和柠条、山竹子、大叶桑、仁用杏、沙棘、山葡萄、蒙古野果、玫瑰等经济树种。把草做为种植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大力发展豆科牧草,青贮饲料作物的种植比重。退耕还林、德援造林等项目,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根据地理条件科学确定乔、灌、草比例,不能一个模式要求,要发展林下复合经营,大搞林农结合、林牧结合,追求“三效统一”建设目标。

二是建立生态建设利益驱动机制。要为生态建设建立一种利益驱动机制,赋予主体追求生态建设利益最大化的积极性,对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种草、生态移民、公路沿线绿化等重点工程,可继续组织会战的形式集中治理和植树种草;对不宜搞会战的地块进行拍卖、租赁、承包,限期按规定治理。对于投资回收期太长的先进行封育。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对宜林地通过拍卖、承包、反租倒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权属到户,调动经营者加强投入和管护及营林的积极性。要确定宜林荒山荒地荒沙四至,对集体和国有林场的宜林地要落实到经营主体手中,对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宜林地,可无偿划拨给有能力治理的单位和个人,并发放林地使用权证,签订限期绿化合同,承包年限可放宽到70年。限期不能绿化的要收取荒芜费。对经营主体无力经营或未按合同要求绿化的要收回使用权,依法进行流转。

三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康坑。鼓励以租赁经营、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公司办场、合作经营等形式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林业部门要在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种苗供应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在项目和资金的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各种经济成份在规划的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区内植树造林且经验收达到标准的,享受国家扶持政策。

四是加大对生态建设管理费投入。提高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落实一部分配套管理资金,由自治区统一收取,随项目落实到各旗县区、乡镇。此外,建议上级有关部门适当放宽政策,对生态建设中合理发生的管理费,在国债资金能够完成项目建设,略有结余的,允许列一部分管理费。

五是加强营林营草管理。强力推广先进的营林营草技术,狠抓幼林除草抚育,山杏林扩穴、施肥和防虫抚育,杨树、油松修枝抚育和松毛虫综合治理。要强化舍饲禁牧工作,加快科技攻关,提高林草单位产量。在人工种草建设上,象种粮食一样种草,坚持不整地不种草,普及草地施肥。鼓励和支持农户在水浇地上种植牧草和青贮作物,提高草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7.生态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七

目前国外研究规划实施评价的模型和方法较多, 也比较成熟, 而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上, 缺少实证研究。规划实施评价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 定性方法主要是针对规划实施评价过程进行的, 定量方法研究的主要步骤首先是选取评价指标, 然后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再后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把评价指标体系平均合成得出一个评价值, 最后根据标准判断评价值处于哪个位置, 从而判定规划实施的效果和力度, 发现并分析问题。

1 规划实施评价的方法

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不论是哪一套方法模型都涉及一个核心问题, 那就是评价指标的选取, 即指标体系的确立。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 选择合适的指标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评价指标选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代表性原则:

在全面性的基础上, 应尽可能选择具有足够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专业指标, 比较准确、简洁地表述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

2) 可比性原则:

所用指标在时间上要有可比性, 否则难以判断措施完成与否。

3) 有效与实用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简练有效, 即在指标的数量上要少而精, 在指标的取舍上要切合实际情况, 而在评价结果上要达到能够最大限度地说明问题的效果。

综合考虑以上三项原则, 本项目建立了评级指标体系 (表1) 。

1.2 评价指标标准化的方法

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有多种方法, 其最终目的是把不同量纲和不同数量级的数据标准化, 可以借鉴数学多元统计的方法来进行, 但是要注意所选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及与资料的可兼容性。本项目采用以下方法。

undefined

其中:ki表示第i个指标的评价值;

xi表示实际值, 利用专家打分法计算2003—2006年各指标执行情况的实际值;

xio表示该指标对应的比较基数, 以各指标最理想的值为比较基数, 即xio=1。

1.3 指标平均合成的方法

平均合成的方法一般有算术平均法、几何平均法、平方平均法以及调和平均法。本项目选择几何平均法作为评价合成方法, 该方法严惩分明, 能显示各指标的差距。

评价公式为:

undefined

其中:w为权重, k为各指标值。

1.4 评价标准

对于几何平均法, 据研究结果表明:当值C≥0.8时, 说明对《纲要》中关于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划执行情况良好;当0.6≤C<0.8时, 说明对《纲要》中关于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划在实际中起到一定作用, 执行情况较好;当0.4≤C<0.6时, 说明对《纲要》中关于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划执行情况一般;当C<0.4时, 说明对《纲要》中关于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划执行情况较差;当C<0.2时, 说明对《纲要》中关于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划执行情况很差, 规划如同虚设, 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表2) 。

1.5 评价结果与结论

利用上述方法得出C=0.65, 说明《纲要》中关于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划对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此方面沿海各地对《纲要》的执行情况较好。但是还应该看到, 虽然沿海各地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保护海洋资源,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却仍没有明显改善, 海洋资源也是日益减少。针对这些问题, 沿海地区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还需要更加努力。

2 有效实施《纲要》, 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

总量控制是遏制环境恶化趋势的根本保障, 重点在于治理各类主要污染源。应按照各种污染物来源的排放量大小, 等比例分配其他来源途径的削减量, 使每种污染物的削减总量达到标准。根据陆源污染物来源构成分析, 应从三个方面实现总量控制目标。

1) 工业污染源控制。

实施总量控制制度, 根据各海域环境承载力和海域环境保护目标编制污染物总量排放计划, 将污染物排放指标分解下达, 逐级实施总量控制计划, 在此之前首要的任务是通过环境容量来计算污染源的允许排放总量。

2) 生活污染源控制。

控制生活污染物的主要措施是增加城市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数量, 增强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 努力提高处理后污水的重复利用率, 减少氮和磷的入海总量。

3) 农业污染源控制。

农业污染物主要来自于肥料中的氮和磷, 因此应积极实施有利于消减氮和磷的入海量及海陆两利的各项工程。对于农田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 可采取源头控制策略, 在全流域内推广农田最佳养分管理, 杜绝农田氮磷肥料的过量施用, 积极推广和鼓励使用成熟高效的施肥和施药技术;对于畜禽养殖场造成的面源污染, 应推广畜禽粪便还田技术, 并通过运输设备和施肥设备的技术改造来提高畜禽有机肥的利用率, 减少畜禽养殖场氮和磷的径流损失。

2.2 制定海洋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规划

在海洋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基础上, 通过辅助人工措施加速生态系统健康化, 遏制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 更好地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此要制定并实施我国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及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的总体修复与建设规划, 明确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重点和主要任务。同时, 根据典型海洋生态环境系统的各自特点, 分别制订相应的生态修复技术标准, 以各类典型海洋生态环境系统的自然演化为科学依据, 规范和指导修复过程中的人为辅助行为及活动, 规范各类生态系统修复活动的选址原则和自然条件评估方法, 并对生态修复涉及的相关技术及其适合性进行监测与绩效评估。

2.3 加大重点海域的污染治理

目前, 渤海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 入渤海淡水水量明显减少, 渤海盐度明显升高, 海水入侵面积扩大, 淡水咸化及水质变差, 水环境基础条件逐年降低;② 陆域入海污染物排污总量居高不下, 部分区域海洋功能受损;③ 湿地面积萎缩, 森林覆盖率降低;④ 溢油风险加大, 赤潮发生概率增大;⑤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中40%的项目未得到有效实施, 已完成的治污项目运行效率低下;⑥ 渤海环境保护工作缺乏系统性, 综合治理的机制尚未形成。针对以上问题, 首先, 要加快渤海环境立法的进程, 完善海洋环境法律体系;其次, 要认真学习《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 逐步开展渤海全部7.7万km2海域、三省一市的沿海13个地市陆域以及黄河、辽河和海河3个流域的部分河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项目。

2.4 积极推进各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 是指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与规律, 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 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资源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针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状况, 循环经济的思想非常切合海洋经济的发展要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前沿的沿海地区消费水平高且经济发展速度快, 但同时造成了社会财富的高度消耗, 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部分主要海洋产业还处于“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 要规范海洋产业使其按照“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海洋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 且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要做好这项工作, 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和严格管理, 激发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循客观规律,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规划与布局, 才能实现沿海地区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5 加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

将生态保护价值较高和海洋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选划为海洋特别保护区, 同时因地制宜搞好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管理工作。通过建设海洋特别保护区, 可以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环境, 发挥海洋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在大力建设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同时, 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建立并完善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制度, 逐步加大对特别保护区工作的投入力度。构建特别保护区技术规范体系, 开展特别保护区内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活动调查、监视、监测、评价、科学研究与宣传教育, 制定保护与开发计划, 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配套相关基础管护设施, 加大执法力度, 确保特别保护区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2.6 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海洋资源的保护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 需要全社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 为此要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 广泛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整体上转变人们的海洋生产方式、海洋资源消费方式以及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 增强全社会的海洋可持续利用意识。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法制教育、危机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和科普教育, 形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爱护海洋和支持海洋工作的良好局面。

3 小结

《纲要》发布以来, 各级地方政府认真贯彻落实, 积极采取了多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措施, 总体来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近岸海域总体污染状况改善效果不明显,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仍然令人担忧。为彻底解决上述问题, 今后需要严格执行《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 反思在《纲要》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订的措施, 及时解决, 予以调整。

摘要: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保护海洋资源是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已有6年, 为客观掌握国家及沿海地区对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政策的落实情况, 对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关键词:海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

参考文献

[1]邱纪春, 董永弘.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J].青海国土经略, 2005 (2) .

[2]涂姗, 李江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探讨———以桂林市资源县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 2006 (1) .

8.我国环境艺术生态性基本情况分析 篇八

新世纪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经济飞跃的同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但相伴而来的环境问题却悄然而来,全球范围内对生态保护的声音越来越强烈。

近几年来,环境设计师以及有关环境保护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逐渐开始注重生态理念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和推广。生态环境设计不仅是要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娱乐环境,更重要的是为人们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的、绿色的环境氛围。当代设计尤其是环境设计倡导的是循环性和可循环性的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对生态的保护和再创造,创造出自然美、精神美、生态美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空间。

我国生态性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1.我国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本土化严重缺失

我国生态环境正处于初步的探索时期,怎样做到真正的环境生态化对于环境工作者来说是一项长期的探索过程,但是当前我们一部分艺术设计作品还欠缺本土化特色。环境艺术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更多的是依据当地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来给设计者提供设计创意灵感从而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艺术作品。如图1-1、1-2我国安徽宏村,小小的古村落日均游客近万人,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世界各个民族的游客前来参观呢?正是它体现了环境艺术生态性的多方面优点,以及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对本土化、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云南省红河南岸是哈尼族聚居的地方,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创造的杰作。如图1-3,梯田规模宏大、壮观,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绿春、红河、金平、及元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的梯田,是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域。而作夫村就隐藏在这层层的大山梯田之中。

图1-3 哈尼梯田(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

云南作夫村的建筑材料选择及设计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做到了节约能源的典范。哈尼族生态作夫村的蘑菇房一般为两层,上层住人,底下一层用来饲养牲口。整个房屋在建造过程中就充分考虑了它的通风效果,虽然它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有限,仅仅是土和草的结合,但空间内部没有潮湿的感觉。

开放式的窗户使室内空气很好的流通,屋面上稻草的铺设也是空气流通的一个很好的方式。稻草不像钢筋混泥土那样在炎热的太阳的照射下不仅不能抵御太阳的高温反而会吸收热量从而使室内的温度提升,蘑菇屋面是用稻草一层层叠加而成的,它无形中便形成了不可抵挡的散热效果,它不是由高密度的建筑材料铸成的,稻草在搭建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它的透气性和弹性,这对于一个处于亚热带地区的房屋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排热排湿的方式。

我国是具有两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别国所不能比拟的。然而,我国却缺少设计文化的独特性和本土性。在国外,设计师们早已意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尽心尽力的将本国的文化体现于设计中。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生态建筑的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都市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走入田间地头去感受大自然带给大家轻松、愉快的心情。很多地方为了营造一个现代的、都市化的环境,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不惜用毁坏传统建筑作为代价来进行所谓的“发展”。

富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建筑群落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它是随着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逐渐形成的。对于本土建筑群落的破坏也就相当于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对当地的特色建筑、本土建筑的保存就相当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我国环境设计中传统生态建筑的破坏相当程度上已经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我国的环境设计中有一些盲目跟风的作品,从而使得作品缺少民族特色。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怎样使我国的环境设计体现出自己独有的本土特色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而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作为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前沿思想,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千篇一律的环境艺术作品我们不认为它是具有生态性的,更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

正确吸收国外先进的环境设计理念和精髓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就我们国家的多民族和绚烂的文化形式。就如许许多多人所意识到的,虽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其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个国家,忽视了东方智慧,那么我们就永远达不到真正的文明、达不到真正的进步。拥有着这么美好事物的我们,为什么要去“拿来”呢?难道我们就不能自己去创造、创新和钻研吗?我们为什么就看不到自己的独特光辉呢?一个个问号对我们环境人提出了深刻的反思和质疑。我们可以去学习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精髓,毕竟在设计行业里我们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但这些都不是仅仅的“拿来”就可以提高的。一味的“拿来”不仅不能给我们带来进步反而会让我们走入误区,从而造成设计的盲目和千篇一律。 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我们一直所崇尚的。

针对以上环境设计生态性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如下

(1)生态设计是一个整体设计,它涉及的范围之广是我们所无法想象和预知的,它与多个学科的知识都相互交集着,科学、自然、人文、地理、生物等涉及到多个学科,多个专业。一个成功的生态性环境设计案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配合从而达成一种和谐之美。

(2)生态设计包括节能设计,我们在设计的工程中要尽可能多的考虑到自然因素、自然条件带给我们的有利因素从而减少能源消耗、能源运输等等外界因素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支出。

(3)环境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的展示,它需要各方面广泛的知识和技术做以支撑。在追求实用功能的同时也需要文化的表达和传递,是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底蕴的展现。目前,我国的环境设计作品大部分都是以借鉴、拿来为主要设计手段从而迎合市场的需求,真正有内涵,有文化的设计作品少之甚少。生态性环境设计更是处于设计初步阶段,各个方面的技术和理论都有待探求和发展,对于正在处于萌芽和探索阶段的我国环境设计是必然的,我们要正确的去理解和把握其中的规律和秩序。面对日益增加的我国外来文化的引入和借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理解和正确的分析做出判断,不能一味的认为国外的就是先进的、就是好的,从而走入了另一个迷途中。

我们常常在听也在说的一句话就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么缺少了本土民族气氛的营造、地方特色的山、土、树木的营造也就缺少了当地的民族特色,更无所谓世界性和生态性。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积淀的文明古国,文化的传承、历史的积淀造就了我们文明理念的形成。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脚步的加快、经济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逐年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研究也逐渐受到了我国学者的关注,我们定会以高涨的态度来迎接这个新世纪的到来,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的同时去摒弃不良的习惯和思维从而创造出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生态环境设计。

上一篇:乡镇治水工作计划下一篇:对于党性修养思想汇报范文